秤重时车轮有一小部分车轮没在秤上和全在砰上过出重会一样吗?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已。从人则活,由已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已。从人则活,由已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懒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单鞭,肘底看捶,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单鞭,纭手,下势,更鸡独立,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十字摆连,上步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转脚摆连,弯弓射虎,双抱捶.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尤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起。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棚上平声 业入声 噫上声 咳入声 呼上声

涵胸、拔背、裹裆、 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解曰:先在心,后在身①。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②。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③。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④。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⑤。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⑥。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⑦。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⑧。

这是对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练、用要点之解说,一共分了八条内容,前六条主要是建体、至用的练法之内容;后两条主要是解用法基本法则的。就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的一点子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之具体攻防技法没有解说到,是为一点遗憾!

①、解曰:先在心,后在身: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不外建体、至用两项内容,不管是建体,还是至用,修炼的基本法则就是现在心里清楚明白,然后身体如法做的准确。也就是说,先要明白拳理,才有身体正确地作出来。

②、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这就须要形体松静、尤其是腹部空松,才能气敛入骨,放之皮毛,而达到神之舒展,形体安静,才能听探之良知清明,顺化之良能透彻。这就须要平时修炼时刻刻存心于此境界中,不能马虎行事。

③、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必须牢记:一动浑身内外无有不动,六进法的内容;一静无有不静,防守有序之谓也。形体虽静而神意听探无时不动;形体虽动而无时不是安静的听探之状态。

④、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内功四经·内功经》中说:“提颌以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说得就是气贴背的背发劲的作用及其功能。气敛入骨,论的是气由肩背降至腰,谓之合;由腰升至肩背谓之开的升降之势而说的。外形要静,不能妄动之谓也。这就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精义。只有如此而动静,才能听探的清晰,顺化的明白,黏走相生无误,化打合一乃成易事。此乃是功夫!

⑤、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劲意在足踝的运行步法,才能如猫行之轻灵;运劲节节贯串,谓之如抽丝。全身之意在蓄神,神者,神气也。就是心之所在力随往的意思。不在气,有两解:一是不在内气的运行上,而在神意所到之处;二是不在血气上。如在内气如何运行上,或血气的运用上,都会出现涩滞迟重的病拳状态了。此论是指血气而言的。

⑥、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崇尚血气者必定出现形阻力闭的现象,故而所出之拳势反倒无力;而养真元之气者的拳势却纯刚,纯刚者去力无阻。气在周身运行旋转滚动不停,其象如车轮;腰乃内气升降之枢纽,故曰如轴。

⑦、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双方比武较技,本是以听探用顺化,故不先人而动,是谓彼不动,己不动。然听探之灵明者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故而彼微动,己以先动矣!贯彻的是以静制动的法则。如果彼不动,则我招其动,待其动时在顺势以制之,则亦能胜之。

⑧、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这是描写气、意拳懂劲攻防功夫中期之“黏走”功夫阶段的劲势之景象的。如若到了气、意拳懂劲攻防功夫功成期之“皮打抖弹震死牛”功夫阶段的劲势,就是皮囊劲的鼓盪法式了。也就不会如此的描述了,这样的论述是为了出习拳者着想而成文的。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理论不过就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并非是什么不可撼动的神殿。对于初学者来说,自身的感觉不足以指引自己前行,因此,借鉴前人的经验就成为了非常好的选择。理解对了就对自己有帮助,理解错了就会害了自己。理论是一个引路的灯塔,现如今的问题就是“老灯塔很模糊”。你说他指的路错,但有走到正确位置的人;你说他指的路对,死在半路上的数都数不过来。我所做的工作就是站在灯塔的位置,清晰述出来时的路。无论观者是否相信我,那都是你的选择,我只负责阐述我的脚印。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解:首先要明了,太极拳论中的“论”是指论太极拳,而并非指“太极”。虽然一字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正是因为如此,“太极者无极而生”中的“无极”自然也不是指易学中的无极,而是不走极端的意思。说明此拳为亦刚亦柔之拳。动静之机的“动静”是劲力开和时对于其感觉的一种形容,开合劲也正是太极拳的根本,故称阴阳之母。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解:就练套路而言,放松为合。掤为开(由于放劲依旧以掤为基础,在此只说掤),开既是分。技击中若要进入状态,须以此为基础,动静也是开合,这里除了自身的开合,也包含运动中与对手之间产生的开合,既是进退。技击不同于推手,通常抢夺空间不用直进直退的方式。推手中引进为合,落空为开。合时的“静”不是指毫无动静,而是松劲的一种感觉。

“无过不及”指既不过分又不会有所欠缺,是恰到好处的意思。“随曲就伸”也可称之为“舍己从人”,但非完全依从于别人。随曲就伸虽包含有舍己从人的意思,但不是简单的舍己从人,它还为舍己从人设定了一个量,与之前的“无过不及”相呼应。如果“从人”从得太过,就有可能成为“随倒就趴”了。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解:人指对方,我指自己。此处放大了刚柔的概念。刚与柔不仅局限于自身,而是放大至自身与对手之间的变化。“人刚我柔谓之走”,既是针对对手的刚而做出的变化。太极拳技击以身法见长,少有对峙现象产生,“走”是引动或周旋的意思。

“我顺人背谓之粘”,其中的“粘”不是一般意义的贴住,而是在与我技击时,对手内心中的一种被动感受。也就是失势的无奈感。犹如缠在身上拿不下甩不开的绳子一样,既不得机得势,又挥之不去,苦不堪言。而“我”则因得机得势而感觉十分的“顺”。所谓得机得势,就是有力抢占了时间与空间的优势。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解:“应”与“随”有随机应变之意,但是一定要分清随机应变的时机。并不是单纯的对手急来我也急,对手缓来我也缓。如果以此种概念应对,岂不是被动到底,永不翻身?“急应、缓随”是太极拳“后发而先制”概念的一种体现。

文中的“急”与“缓”先是针对自身,然后才是针对对手。所谓“急应”,敌来时我已经有所准备,我虽未出手,但是已经抢占先机,得机得势,可直接以 “上法”应对。给人以反应敏捷的感觉。“缓随”则是对手来时,我尚不得机得势,则以“借法”随之,以作缓兵之计,后再伺机而动。给人以不慌不忙又不失势的感觉。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解:“变化万端”是比喻个体差异的多样性。习练太极拳所依照的“拳理”是不会因这个多样性而不凑效的。只要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练习,即可逐渐掌握太极拳。起初学习形态(也就是套路),逐渐由熟悉形态而慢慢感受劲力,最终则可掌握到“神明”的境界。也就是在技击中做到“因敌变化而变化”的高深境界。但是这一境界不是一日之功,还需要“用力之久”。其中“用力”不是指盲目使用力量,而是指学会运用力量的变化。即松柔入整劲、整劲化为松柔的力量转换过程。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解:“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对于身法的说明,也是太极拳中最重要的身法。其他有关纠正身法的注意事项,均是由此细化而出。“顶劲提起”与“松劲下沉”(气沉丹田)形成了对拉拔长的掤劲,与“不偏不倚”的态势结合,给“轻灵沉静”的太极拳,奠定了通向“身法自然”的基础。劲力升华后“蓄于无形、发于瞬间”的“忽隐忽现”也就正是得益于此基础的。根据我教学中的实践总结,身法问题是遏制习练者进步的最大症结。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又杳】

解:以练习推手为例,“虚”与“杳”均是对方推我时,由我施加给对方的感受。“杳”做“杳无音讯”讲,是让对手不得着力点。做到这点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这里细化说明:一般来说这里的“虚、杳”是针对化解直劲的而言的,毕竟直劲难防,侧劲难练。通常对于直来劲都是“松一侧,搬另一侧”,使对方失势,这么做虽然没有什么明显错误,但是与不给着力点的“虚”与“杳”还是略有不同。

变化着力点的方法类似靠桩。身体左右两侧,以缠丝劲分别上浮、下沉,这种应对方法动作幅度小,由于形成了整体变化,使对手难以找到具体着力位置,不敢深入。此时对手的感受既是“虚、杳”。

【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解:这里的“高、深、长、促”并不是对某些招法的解释,是对太极拳“度”的一种阐述。无论“仰、俯、进、退”,皆需有度。也就是通常说的“存心要精”。种“度”如果放在技击当中,可以解释为“即便技艺过人,也不能够轻浮傲慢,越是深入越是要谨慎”。掌握技法后心态就成为了重要的制胜关键。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概皆由此而及也】

解:对于劲力的掌握不仅要知己,也要知彼。仅应用自如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察觉对方的变化。“听劲”就是感知对手的力量。起先搭手听劲,由于长时间的练习,甚至可以感受出极为细微的变化。用“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来形容身体听劲的灵敏度,即便放上羽毛或落上蝇虫的细微重量都能感知得到。

通过以上听劲的掌握,逐渐会将听劲转变为一种敏锐、精准的判断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察势”。这样在技击中就会因察势在先而胸有成竹。“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也就是使对手无法判断出我的行动,而对手的行动却早已尽收眼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英雄所向无敌”怎能不是因此而及呢?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解:武术的种类有很多,虽然招式特点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依旧没有摆脱以“体格”论拳技高低的模式。“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这些先天的强弱并非是学来的技艺,这一切是自然规律。(接下文为一整段)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解:(接上文)但细细品问太极拳“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显然是要通过后天的锻炼来打破“体格优势”这一自然规律。看那些已经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们依旧可以与人比试武艺就不难发现这一点了。

此处的“快何能为?”并不是说速度快没有用,而是太极拳特殊的运动方式以“相对速度快”弥补了“绝对速度不足”的缺憾。从而使其对“速度、力量、技巧、体力分配”做出优化,使后天的技术优势占到了主导地位。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解:这里在次强调了身法的重要性;“活似车轮”既是身为轴手为轮,快速机动的技击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强调身法。“立如平准”就是对立身“中正自然”的强调,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达到“活似车轮”的境界。这也正是步入技击殿堂的钥匙,只有真正体悟到了这一点,才能够感受他的妙处。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解:“偏沉”不是指一侧用力,“双重”也不是指两腿平分力量。如果双重仅仅是双腿平分力量,为什么会有人“数年纯功”不能参透呢?“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为了说明“动作协调则手脚灵便,而反之则会显得呆滞迟钝。”无论套路还是技击,都要将协调视为重要的环节。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就是告诉练习太极拳的人,不留意这一要点,即便是练上多年也难以掌握其精妙的劲力。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这里的阴阳是对于“协调”的形容,举例来说:拳路中的跳跃动作,两脚随“身法”腾起,着地时错落有致。不去过多的依赖腿部力量,是借整体劲产生腾空感。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基本找到了太极拳的协调感。

【粘既是走,走既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解:“粘、走”与“阴、阳”都是为了说明变化,不仅是局限于自身劲力的变化,也是自己与对手之间态势的变化。只有活用了这种变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称之为懂劲。(接下文为一整段)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解:(接上文)只有真正意义的懂劲后,才有可能做到不走弯路,温故而知新。而逐渐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解:“舍己从人”不是抛弃特点而服从别人,是一种因敌变化而变化的高深境界。依照上文的阐述,做到这一点应该并不困难,但是由于个人领悟的差异,大多数都朝错误的方向去练习了。有些虽然偏差不大,但是起点时的小小偏差,导致所收获的结果确相差甚远。习练者不可着急,要在练习的同时细细揣摩。否则发现问题后,重新纠正从头再练,就会得不偿失了。

这也正是太极拳高深的地方,不仅要善用手脚,也要善用大脑。

【是为论】(告诉你怎么做,不如告诉你怎么想!)

解:“论”本身说明此篇文章,即《太极拳论》是作者“王宗岳”的个人感受。个人感受是带有个体差异之偏见的,所以才叫论。因此仅仅是一种练习的参考,要记住“参考”本身仅仅是“参考”而已,并非是绝对照做!这也就是“论”的关键之所在。由于此篇《太极拳论》由我杨诺宾详解的,自然也就带有我杨诺宾的个人观点,也就是我的“论”也包含其中。因此对于此篇“论”的作用,我也要在此做出新的定义:

“论”是经验,这种经验要为更多的“可能性”提供帮助。它并不是一个限制思维的牢笼,反而应该是“习练者发挥创造力的催化剂”。我希望我的论成为一个起点,是一个把可能性放大到无限的起点!这就是我对“太极拳论”的新定义,是我的《太极拳论解》。

(一)、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 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 《易系辞》 )。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也有人解释"太极" 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 " ,周敦颐 ( 1017一1073 )所著 《太极图说》 说 :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 : "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 《太极图说》 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 "阴阳之母 " 。

(二)、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 "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 ,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 推手的要领,方法。

一说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 陈家沟人陈王廷。(此说法相信张三丰是虚构人物。)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 有 :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另一说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张三丰所创,学习太极者皆视张三丰为祖师。历史上是有张三丰这个道士的,也是习武之人,并且还有流传下来的《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记载。因此,此说法似乎更可信。

(三). "无过无不及,随屈就申"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要不顶不丢 ; 对方进一寸 , 我退一寸 ; 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 。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 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 ,多了一种侦察能力 "听劲 "。(四)、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  

(四)、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 头,坚实但变化少。

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 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 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 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 "的用途日广。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五)、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 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 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 "彼微动,已先动 ",才能制人 而不为人所制。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 道理是一贯的。

(七)、 "由看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 夫的三个阶段 :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 、 着 熟 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 路,就是各个不同的" 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 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 作 "拳术"、 "拳法"、 "拳套"。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 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 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 武舞( 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 ) 。 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 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看法用得上, 还是用不上 ;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看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二 、 懂 劲 看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看法, 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看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看边际。 因为, "劲附着而 行,劲贯着中",看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看法"而失去 应有的作用。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看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 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 可能结合呼吸。 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看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 得势。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 对懂劲是谈不上 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三 、 阶 及 神 明 "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涉 爬上去。 "神明 "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 及神明 "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 " 劲"贯看中的技巧,掌握"劲" 这个总钥匙,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最 后达到

(八)、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 "系指练功夫,不 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 : 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 忽然完全悟解 ) 。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掌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是没有止境的。

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

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 保 健,增 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 还有老架.新 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着法、运气的特 点。

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 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 "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九)、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 挥动 作。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 然平正。

身心兼修, 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 "内功拳 "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 式 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 "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 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 ; 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功拳种的"形意". "八卦". "南拳 "、 "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 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 气 只讲了一句 "气沉丹田 "。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 手 的要求。

(十)、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 立自主。

"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宜无,忽轻忽重,虚宜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 于 适应 顾此失彼。

( 十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 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 而化之,虚而引之 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 ; 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 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 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

练到处处能虚而化 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着,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

"虚 "和 "杳 "都是 不可捉摸的意思。

( 十二)、"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 攻,我高以引 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 ; 如对方往下 进攻,我低以引之,便 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 ; 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 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

这四种情况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 不得势而 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这种推手技巧可说是无止境的,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

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 ( 例如力量、 耐力.速 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 ) ,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

( 十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如我,我独知人 "

这是形 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 功 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 :一恨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及人体任何部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 ;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 不如我,我能知他。

( 十四)、"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于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 近身搏斗技巧在战场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 十五)、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很多的,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力大打力小,手脚快打手脚慢。

( 十六)、"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 ( 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 来的。看来,这两段话,有宗派观点,有形而上学的论点。说其它拳种是 .旁门 ",而自己是 正门,是正宗,这确是宗派观热。

力大胜力小,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种规律,但力量和速度也不是先天自然之能,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 "非 关学力而有( 为)也"这句 话是错误的。

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栋习 。四两拨千斤",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 就是知其一而 不知其二了。

( 十七)、〝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 为"

察 (打手歌) 里有 "四两拨千斤"一句话,显然不是用大力来胜人; 看到年纪耄 ( 意为七,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得胜利, 可是老人体 力比较差,动作 此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 "快"也不一定能取胜。

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有人从拳论中 "察四两拨千斤之 句 "的.察 "字来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这是很对的。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有的四句《打手歌》,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

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

(十八)、"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始终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秤准一样;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么直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如果 粘着处放 松走 化不受力,这叫做 "偏沉 ",能做到 "偏沉 ",就能顺随,使对方 有力也不得力,有力 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 ‥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 十九)、 "每见数年钝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 "和"粘随走 化 "的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 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而是体格强壮者练的拳,他们不懂双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为人所制。而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基础薄弱的人,加上不懂"双重"之病不懂着法,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腐架子。

(二十)、"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 、轻、 合、蓄势、吸气等 ; 阳指刚、实、重、开、发劲、呼气等。

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

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实、 刚柔、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措,应接不暇,处 处被动。 阳刚 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

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 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页互变,柔刚错综,才算 是懂 劲。

( 二十一)、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 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 摸其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搭手即能判断对力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

( 二十二)、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 详辨焉。是为论"

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的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造成失败,这是多误于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

练拳、推手也是这样,学的人要详细辨别这个 道理。

}
作者善于用浅明的文字讲述学生们喜爱的各种物理知识,语言生动、思路清晰。这是本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青少年物理学课外读物,也是通向奥赛殿堂的启蒙之书。
贝列里门是俄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本书是他的第一部科普作品,原名《有趣的物理》。这本畅销书出版之后,他又接连推出了《行星之旅》、《数学联想》等科普图书。
一、速度与运动
追踪时间
千分之一秒
时间放大镜
地球在什么时候公转的速度较快
车轮的谜
车轮最慢的部分
难题
小船来自何方
二、重力、重量、杠杆、压力
站起来
步行和跑步
如何从疾驶的车中跳下来
用双手抓枪弹
西瓜炸弹
秤台上
物体放在哪里最重
物体下坠时的重量
乘炮弹能上月球吗
威尔诺笔卞的月球之旅
不准的秤能称出正确的重量吗
肌肉的力量
针为什么能刺东西
睡在石床上的感觉
三、旋转、永久运动
熟蛋和生蛋的识别法
旋转的儿童游乐车
墨水旋风
被骗的植物
永久机器
是奇迹?非奇迹?
另一个永久机器
彼得一世时代的永久机器
四、液体和气体的特性
两个咖啡壶
不懂U形管的古罗马人
液体的压力
哪个水桶较重
液体的自然形状
散弹可以呈圆形
“无底”的酒杯
灯油的有趣特质
在水中仍不沉没的硬币
筛子能运水吗
工业用气泡
虚假的永久机器
肥皂泡的科学
什么东西最薄
喝东西的原理
改良的漏斗
1吨木材和1吨铁谁重
没有重量的人
“永久”计时器
五、热量
夏季或冬季的铁轨
冬天会缩短的电线
艾菲尔铁塔的高度
为什么热水会使玻璃杯破裂
泡过热水澡穿不进长统靴
被揭穿的“奇迹”
古代的自动计时器
六、热能
香烟的实验
不会在热水中融化的冰块
放在冰上或放在冰下
窗户关得好好的
奇妙的纸风车
外套能增温吗
地底世界的四季变化
纸锅
冰为什么容易滑
冰柱是如何产生的
七、光
被捕捉的影子
鸡蛋里的小鸡
恶作剧的照片
日出的问题
八、光的反射与折射
透视墙壁
桌上的人头
是镜前还是镜后
我们看得到镜子吗
镜子映出来的是谁
你能看着镜子画图吗
光的路线
乌鸦的飞行
万花筒
万花筒似的房间和海市蜃楼的宫殿
光的折射
什么路线比较快
“鲁宾逊第二”漂流记
用冰块点火
借用阳光
各种海市蜃楼
绿色的光线
九、单眼看与双眼看
用一只眼睛看照片
看照片所应保持的距离
放大镜的妙用
照片的放大
看电影时的理想座位
看图画的理想距离
何谓立体镜
双视眼
双眼“立体视”
简单的假钞识别法
拍远景的立体照片
用立体镜来看宇宙
用三只眼睛来看东西会如何
怎样去感觉物体的光泽
从疾驶的火车上看风景时
戴有色眼镜来观察
书的高度
钟塔上的计时盘
白色与黑色
哪一个字看起来最黑
凝视着人的肖像画
其他的错觉
近视眼的人所看到的世界
十、音和听觉
寻求回声
用声音来测定距离
声音的镜子
剧场的声音
海底的回声
为什么蜜蜂会发出嗡嗡声
声音的错觉
螽斯在何处呜叫
不可思议的听觉
奇妙的腹语术
十一、热气
茶壶盖上的小孔
茶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用纸锅煮东西
用熨斗去除油污
风从哪里来
用冰块、热水来加热
不会燃烧的纸张
手拿热鸡蛋
水和沸腾
十二、水
潜水艇
浮在水面的针
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
潜水钟
不沾湿手取水中硬币
磁针
在水中打气枪
春天的涨潮
软木塞
桶里的水
十三、空气
降落伞
蛇和蝴蝶
蜡烛火焰的倾斜
如何吹熄蜡烛火焰
把东西吹回来
倒跳出来的瓶塞
气球何处去
十四、回转
离心力
奇异的陀螺
十五、相对运动
船上的球速
在火车上跳跃
水面的涟漪
投瓶的方向
小船的方向
十六、电气
带电的梳子
相互作用
电荷的相斥作用
电荷特性之一
十七、游戏实例
消失的线
不可思议的结
解绳子
长统靴
软木塞和纸环
两颗纽扣
魔术纸夹
心得
令人害怕的影子
放大镜的妙用
无底的杯子
迷宫
古帝王的陵寝
用一笔把全部画出来
十八、空气的阻力
枪弹与空气
超远程炮击
风筝何以升空
活生生的滑翔机
在空中飞扬的种子
令人捏把冷汗的伞技
来回飞镖
十九、视觉
错视
光渗
马里奥特的实验
乱视、残像、疲劳
缪勒的错视
杰斯特尔的错视
杰尔纳的错视
格林克的错视
修莱德的段阶
翘曲画
管子的错视
各种错视
改变方向的针孔
透过手掌看东西
登高能望远吗
二十、光与色
水蒸气的颜色
红色的信号灯
透视彩色玻璃
雪为什么是白色
黑天鹅绒和白雪
皮鞋擦过后的光泽
暗室
亮度的测定
二十一、利用报纸
“用头脑看”的意义
指尖冒火、听话的棒子、山中的电
纸丑舞、蛇、竖立的头发
小雷声、水流实验、使劲地一吹
二十二、实验的休息时间
剪刀和纸片
二十三、冰
瓶中的冰
用冰块点火
锯不断的冰
二十四、重量和力
吊在滑轮下的行李
乘气球
在冰上爬行
绳索会在哪里断
有缺口的纸片
两把铁耙
酱菜
比哥伦布做得更好
冲突
奇特的破坏
木棒如何停止
针和凿刀
二十五、声音
回响(回音)
贝壳中的潮声
声音的传达
钟声
  一速度与运动  追踪时间  早上8点,自远东的海参崴起飞,能在同一天早上8点到达莫斯科吗·  也许有人会说:“别开玩笑!”其实,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原因是海参崴和莫斯科有9小时的时差。换言之,只要飞机能用9小时自海参崴飞到莫斯科,就会发生这种趣事。海参崴和莫斯科两城市的距离约为9000千米,用9000千米除以9等于1000千米得知时速为1000千米每小时,只需利用喷气式飞机,便可获得预期的目标了。  在北极圈内,你甚至可用比上述更慢的速度来和太阳(应说是地球自转的速度)竞争。就拿位于北纬77度线的新地岛(Nouaya Zemlya)为例,时速约450千米每小时的飞机,靠着地球的自转,仅仅在地球表面作一点轻微的移动,就可和太阳在同一时间中飞行了。这时,机舱内旅客眼中的太阳,变成空中静止的一点,一动也不动,而且始终不会没入西方(当然,飞机必须跟随太阳转动的方向飞行)。  月球也绕着地球公转,如果想要“追逐月球”就更简单了。因为月球是以地球自转速度的1/29绕着地球的周围运动(并非线速度的比较,而是角速度的比较)。所以无需跑到极地,只要到中纬度的地方,利用时速25~30千米的汽船,你便可追到月球了。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他的著作《欧洲见闻录——庄稼汉外游记》中,曾就这一点作过约略的描述。他在从纽约至亚速尔群岛的航程中,有如下的一段记载:“此刻正值炎夏,夜晚的天气比白昼清凉……这时,我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就是在每晚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只要你仰望夜空,都可望见一轮满月。这轮月亮为何如此怪异呢·起初,我左思右想都不得其解。最后,我终于思索出原因何在。因为船在海上由西向东航行,平均每小时在经线上前进20分。换句话说,轮船和月亮正以相同的速度,朝着同一方向同时前进。”  一、速度与运动千分之一秒  对人类来说,千分之一秒短暂得几近于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真正面对千分之一秒这么短的时间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古人多半利用太阳的高度或影子的长度来测定时间(图1),他们绝对没想到,今人竟能正确地测定出“分”。往昔,古人认为“分的测定”根本毫无价值,他们认为“分”是极小的时间单位,对他们悠闲的生活而言,根本无足轻重。当时的计时器(日晷、水钟、沙漏)(图2),还没有分的刻度。直到18世纪,钟表的刻度盘上才出现了分钟,至于秒针的出现,那已经是19世纪以后的事了。  图1太阳的位置(左)和影子的长度(右)是测定时间的两种方法  图2古代的水钟(左)和怀表(右),两者都没有分针  究竟在千分之一秒中能发生些什么事呢·你或许觉得千分之一秒太短,谈不上发生什么事。其实,在短短的千分之一秒中,能发生的事太多了。火车可前进3厘米,声音可前进34厘米,飞机则可前进50厘米。此外,在千分之一秒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可移动30米,而光线则能前进300千米。  对人类身旁的小动物而言,千分之一秒并不算很短的时间。尤其是昆虫,更能体会出千分之一秒,以蚊子为例,在一秒钟内,它的翅膀可上下摆动500~600次,换言之,蚊子翅膀在上下之间摆动就是以千分之一秒进行的。  但是,人类不比昆虫,无法使身体的局部如此快速地运动。对人类来说,最快的运动就是眨眼睛,因此,人以“瞬间”或“一瞬”来形容时间的短暂。由于眨眼的动作极快,所以在眨眼的瞬间,人类的视线不会受影响。眨眼虽被人类视为快速的运动,若以千分之一秒为单位来衡量,眨眼这运动就显得十分迟缓了。经由准确的测定得知,眨一次眼睛平均约需2/5秒,也就是千分之四百秒;现在将眨眼的动作,依进行顺序分解如下:首先,眼皮垂下(0?075~0?09秒);接着,眼皮下垂终止(0?13~0?17秒);最后,眼皮往上抬(约0?17秒)。由此可见,尽管只有“一瞬”,实际上,眼皮却还有相当充裕的休息时间。如果我们想对千分之一秒有明确的印象,不妨以眼皮下垂终止的时间为依据,就可明白眼皮上抬、下垂这两种运动的速度,而准确地把握住“瞬间”的意义。  倘若人类的神经构造能达到千分之一秒的精确度,我们周围的世界中,许多原本被忽略的情况,就会映入我们眼帘了。那时我们所能目睹的奇妙景象,英国作家H?G?威尔斯在他的短篇作品《最初的加速剂》中,有极端细腻的描述。小说中的主人翁喝下一种奇异的药,这种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作用,促使感觉器官异常灵敏,能感觉到高速度运动中的种种现象。  现在节录小说中的一段如下:  “你曾见过这样的窗帘吗·”  我看着窗帘,发现窗帘像被冻结似的一动也不动,只有末端由于风吹的关系,保持扭曲的状态。  “没看过,我头一回看到,真奇妙!”我回答。  “那么,这个呢·”吉贝恩先生说着,随手拿起茶杯,然后把手放开。  原本以为茶杯会掉到地上,支离破碎,没想到茶杯却丝毫不受影响。吉贝恩先生便问我,茶杯是否还浮在空中。  “当然,也许你知道,物体落向地面时,最初的一秒会落下5米。现在,茶杯也是以每秒5米的速度往下掉,但你知道吗·所需的时间还不到百分之一秒。因此,我所谓的‘加速剂’,究竟有何种效用,现在你该明白了吧!”  吉贝恩先生慢慢伸出手,我看见茶杯缓缓落下,他用手指随着茶杯移动。  我再往窗外看,看见骑自行车的人,一动都不动,好像被冻结一般,就连扬起的灰尘亦一动也不动地尾随着自行车。同样的,马车也是呈静止状态……我的注意力转向有如磐石般静止的马车上,发现无论是车轮上端、马蹄、马鞭前端或骑马者打哈欠的动作,都十分缓慢。除了这难看的交通工具之外,一切景象都很安静,甚至车里的乘客也形同雕像。  ……有一个男人逆风而行,试图折叠手中的报纸,可是,他的动作看来相当吃力,而且出奇地迟缓,周围好像一点风都没有。  当“加速剂”渗透到我体内的时候,我所看见的事物,对其他人或整个宇宙而言,也只是在转眼之间所发生的事而已。  若就现代的科学方法,究竟能测定多短的时间呢·相信读者都渴望知道。在20世纪初期,顶多只能测出一万分之一秒;目前,物理学家们在研究室中,已能将时间分解至千亿分之一秒。如果说得具体些的话,千亿分之一秒的意思就是“若将1秒延长为3000年,那么,千亿分之一秒就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一秒”。  时间放大镜  威尔斯在写《最初的加速剂》这本书时,相信他一定没想到类似的状况,已有好几项能真正实现吧!不过,威尔斯能在那个时代,就用自己的观察力凭空杜撰那些子虚乌有的事物,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他所说的“时间放大镜”。  他所谓的“时间放大镜”是指一种特殊的摄影机,这种摄影机在拍摄时可把速度加快,每秒可比一般摄影机多拍出4倍的底片,因此,如果一般为24格的话,它可以96格的速度拍摄,当放映出来时,画面上的景物动作,就会比一般速度慢上4倍。  此外它还可利用同样的原理拍摄出另一种镜头——Slow?motion video——这种镜头的画面,也属于慢动作的一种,不过它是把每2~5格的画面反复拍摄,让画面看来有一种固定效果,这和威尔斯所描述的景象,已有很多雷同了。  地球在什么时候公转的速度较快  巴黎某报纸曾登载一则广告,内容是:“只要你寄出25生丁(Centime,法国及瑞士的钱币单位,相当于1%法郎),你就可到星际去旅行。”  有位老实人一看到这则广告,立刻寄上25生丁,结果他收到这样的一封回信:  “请你静静地躺在床上,脑中想着地球自转的情形,按巴黎的纬度(北纬49度),你一昼夜可走2?5万千米以上,好好地享受吧!如果你还想浏览风景,那就拉开窗帘,你还可看到物换星移的美妙景象。”  这位刊登广告的人很显然是个骗子,最后,他被控以欺诈罪,判处罚款了事。当他被判刑的时候,他还以幽默的口吻引用伽利略的名言道:“可是,地球确实在转动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被告说得也挺有道理的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不正是随时都在作“星际旅行”吗·  地球一面绕着太阳公转,一面又以每秒30千米的速度在宇宙中自转,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图3在夜晚一侧的人类绕行太阳的速度,比在白昼一侧的人快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不知各位想过没有,那就是地球到底是白天转得快还是晚上转得快呢·在太阳系中,地球进行两种运动,一面绕太阳公转,一面以地轴为中心自转。两种运动一起作用的结果,会因我们身处于地球的光明面或黑暗面而有所不同。看图3可知,半夜的运动速度等于自转速度加地球公转速度。中午则恰巧相反,要从公转速度中扣除自转速度。也就是说,人类在太阳系中运动的速度,半夜要比中午快。  赤道上的各点,以每秒0?5千米的速度自转,因此,赤道上中午和半夜的速度差为0?5×2=1千米。凡是学过几何学的人都知道,在北纬60度的圣彼得堡,昼夜的速度差为1千米的一半,也就是0?5千米,这种答案很容易计算出来。也就是说,住在圣彼得堡的人,在太阳系运动的速度,半夜比中午每秒快0?5千米。  车轮的谜  在货车的车轮(或自行车的轮胎)上贴色纸,然后转动车轮,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色纸在车轮下方时,看起来相当清楚醒目,当色纸跑到车轮上方时,就显得模糊不清了(如此说来,似乎车轮上方转动得比车轮下方快)。此外,比较行驶中车辆轮胎上下辐轴转动时的状态,可感觉到相同的现象,上方的辐轴好像紧贴在一起似的,而下面的辐轴,则一支支都看得很清楚。这同样给人上面转得比下面快的感觉。  图4车轮在地面滚动时,比较A点、B点与木棒的距离,则知车轮上方的旋转比下方更快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实际上,旋转中的车轮,上方确实转得比下方快。乍看之下,也许你会说:“不可能吧!”但只要仔细思索,便可明白这是事实。因为滚动中的车轮,接触地面的各点,同时进行着两种运动,车轮上的各点,一方面随着车轮运动而旋转,另一方面,则随着车轮向前行进。与前述地球的运动相同,都是两种运动的合成,结果造成车轮上下运动的情形不同。车轮上方,旋转运动和前进运动的方向相同,所以可加上前进运动。但车轮下方旋转运动和前进运动的方向相反,所以必须扣除前进运动。因此,当一个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观察时,会发现车轮上方转动得比下方快。  若想了解实际的状况,只要做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了。在静止货车旁的地面上,竖立一支木棒,使木棒与车轮轮轴一致,然后在车轮周围的最上和最下,以粉笔或奇异墨水笔做记号,记号必须与木棒重叠。最后,开始转动车轮,让车轮向右方滚动。当车轮距离木棒20~30厘米之前,我们不妨审视记号移动的情形。这时比较A、B点与木棒的距离,则发现A点与木棒的距离比B点与木棒的距离大(图4)。  车轮最慢的部分  由以上的实验可知,转动中车轮上的每一点并非都以相同的速度运动。  然而车轮动作最慢的是哪一部分呢·只需稍加思索便知道,车轮与地面接触的地方动作最慢。严格说来,在车轮与地面接触的一刹那的这个点,可以说是完全静止的。  到目前为止都是针对在地面滚动的车辆进行说明。倘若以飞轮为例,飞轮只有旋转运动,车轮上下各点都以同样的速度运动,就没有所谓最慢的部分了。  难题  在此顺便提出另一个程度相同且有趣的问题。从圣彼得堡开往莫斯科的火车,对铁轨来说,是否也有由莫斯科开返圣彼得堡的动点存在呢·  图5火车车轮向左滚动时,凸缘部分就向右,也就是朝相反方向移动  从上述实验得知,每一个车轮都有这种点存在,但这种点究竟在哪一部分呢·  众所皆知,火车的车轮附有凸缘(flange),当火车前进时,凸缘下方的点并非向前进,而是向后方移动(图5)。  只要做如下的实验便可明白原因何在。利用小圆板、硬币或纽扣,将火柴棒用黏胶固定在上面。如图6所示,让火柴棒的一端固定于圆板的中心,另一端则露出圆板外。现在,将圆板放置在定木上,圆板与定木接触的一点作为C点。接着使圆板由右向左滚动,你会发现火图6圆板向左滚动时,火柴棒露出圆板部分的F、E、D各点就朝反方向的右边移动  柴棒露出部分的F、E、D各点并没有前进,反而后退。当圆板滚动时,火柴棒上距离圆板边缘愈远的点后退的距离就愈大。例如:D点移动到D′点。  火车车轮凸缘部分的各点,也作与上述实验相同的运动,也就是和火柴棒露出部分的移动方向相同。现在,一旦有人问你:火车车轮上有没有“只向后而不向前的东西”时,你就不致太惊异了。但是,这种运动仅仅在极短暂的时间里发生,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知道,前进的火车上有逆方向的运动存在。这是事实,图5与图7都是有关这现象的最佳说明。  图7左:车轮的各点所描绘的曲线(摆线、旋轮线)  右:汽车车轮凸缘部分各点所描绘的曲线(余摆线、转迹线)  小船来自何方  有一艘小船在湖面上划行,图8的箭头a,表示小船行进的速度与划行方向。现在,有一艘游艇将穿过小船的划行路线,箭头b则表示游艇的方向与速度。如果有人问你:“游艇来自何方·”相信大多数的读者都会回答:游艇来自对岸的M点。但是,坐在小船上的人,则会指另一个地方。为什么呢·  一、速度与运动  图8游艇似乎对准小船的航行路线,成直角的状态横越,而从M点驶近。箭头a和b表示速度与行进方向。小船上的人眼中,游艇的前进方向又是怎么样呢  因为坐在小船上的人,并不觉得游艇对准小船的航行路线成直角前进。小船上的人自己与游艇是成直角移动,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船并没有动,而周围的一切景物,则以和小船相同的速度,向船上的人靠近。因此,游艇不仅朝箭头b的方向,同时也朝着虚线箭头a的方向移动(图9),游艇的这两种运动却刚好和两船的出发点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是,小船上的人眼中的游艇,却好像沿着以a、b为两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前进。所以他们觉得游艇并非从对岸的M点出发,而是来自斜方向的N点(图9)。  图9在小船上的人就觉得,游艇并非与小船的航行路线成直角前进,而是从N点做斜方向的前进  在公转轨道上运动的地球人类,往往和小船上的人犯相同的错误。小船上的人会看错游艇出发的地点,地球上的人类也是一样,无法正确地判断出星星的位置。换言之,一般人眼中星星的位置是在地球运动方向的稍前方。当然,地球公转的速度比光速小,只是光速的万分之一罢了。因此,人类眼中星星位置的表面差异也仅有一丁点而已。这种微小的差异,可利用天体望远镜来观察。这种现象一般称为光行差。  倘若读者对类似的问题有兴趣,则在前述小船运动不变的条件下,请您来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以乘坐游艇的人来看,小船是朝哪个方向行驶·  (2)以乘坐游艇的人来看,小船将向什么地点前进·  在回答问题时,必须以箭头a为基础(图9),画出速度的平行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知道,游艇上的人眼中的小船是以斜方向前进,而将驶向对岸。二、重力、重量、杠杆、压力  站起来  如果有人说:“无需捆绑,有一种坐法,能使人无法从椅子上站起来。”相信一定有人会反驳道:图10这种坐姿能使你无法从椅子上站起来“别开玩笑了!”  闲话少说,我们还是实际做做看。如图10所示,找一张和膝盖等高的椅子坐下来,上半身保持垂直,双脚也垂直着地,保持静止,坐好以后,站起来看看,怎么样·站不起来吧!身体和脚都不能向前后移动哦!无论你用多大的力量,都没有办法站起来。但是,只要你将双脚缩入椅下或将上半身向前倾斜,就可轻易地从椅子上站起来了。  在说明理由之前,我先就物体的平衡问题,尤其是人身平衡作一番说明。举凡直立的物体,只要从物体重心放下的垂直线通过物体的底部,这物体就不可能倒下去。反之,则会倒下。如图11所示,这种倾斜的圆筒必定会倒下。但是,只要圆筒很粗大,从重心放下的垂直线能通过底面,就不致倾倒。像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图12),波隆那的斜塔,以及苏俄亚陆塞路里斯克的“斜钟楼”等,外表看起来都是倾斜的,但由于从重心放下的垂直线,并未跑出底部外侧,所以不致倒下(地基深入地底也是它们不致倒下的原因)。  图11这种圆筒必定会倒下去,因为从圆筒重心所放下的垂直线在圆筒底部外的关系图12比萨斜塔?0二、重力、重量、杠杆、压力站立者从重心放下的垂直线,如果通过双脚底部所包围的区域内时,就不会倾倒(图13)。因此,用单脚或脚跟站立,都会显得十分困难。就是因为底面积太小,从重心放下的垂直线容易跑到底面积之外的缘故。  上了年纪的船夫,走路的方式和一般人不太相同,关于这一点,读者们大概很清楚。船夫经图13一个人站立时,重心必定通过的范围年累月在船上,由于船在水上晃动,由身体重心所放下的垂直线,往往会跑到双脚所包围的区域之外,为了在摇摆不定的船上工作,船夫将身体的底面积放大(也就是将两脚张得较开),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即使在陆地上,船夫仍以扩大底面积的方式走路。假使船夫在船上不张开双脚使底面积扩大,他就会因船的摆动而摔倒。另一个例子与上述的例子恰巧相反,也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但体态、姿势反而显得更美妙。大家都知道,将物体顶在头上的人,身体的各部位都会比较匀称。世界雕像名作“顶水缸的少女”就是将水缸放在头上搬运,少女的头部和身体保持一条直线,挺起胸部,伸直腰杆。如果她的上半身向前倾斜,重心必定随之提高,所放下的垂直线,就会移到底面积之外,一旦身体的平衡崩溃,雕像不再平衡,就会倒下去了。  现在来说明从椅子上站起来这个实验的问题。坐在椅上的人,重心是位于肚脐上约20厘米的脊椎附近,这时,从重心放下的垂直线,刚好通过脚跟的后面。如果要从椅子上站起来,则垂直线必须通过两只脚板内侧才可以。  换言之,除非身体向前倾斜或将两脚向后缩,使重心向前移动,放下的垂直线才会通过两脚板的内侧。通常,我们要从椅子上站起来,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前倾或缩脚才可能自由行动。如果既不前倾也不缩脚,由刚才的实验可知,绝对不可能站得起来。  步行和跑步  倘若有个动作你每天得做好几万次,相信你一定不会对这个动作不够熟悉、不够了解吧·其实这是很可能的事。就拿走路或跑步来说吧!这是每个人都很熟悉的动作。但是,在步行和跑步时,我们身体的动作如何·两种运动的差异又在哪里·真正能清楚说明或了解的人就非常少了。在生理学上,对步行和跑步有什么样的看法呢·以下的引文部分,出自波尔·贝扬教授的著作《动物学讲义》,图片部分则是本人另行添画的。  一个人假定只用一只脚,例如用右脚站立,当左脚稍微抬高的同时,上身便会向前倾斜。这时,步行者用脚踢着地面,地面除了承受步行者本身的体重外,还加上约20千克的压力。因此,步行者对地面的压力要比站立者大多了。采取这种姿势时,重心的垂直线当然会超过支撑身体的脚板之外,所以身体会向前倒下。但就在倒下的刹那间,在空中的左脚自然就会向前伸,而原先在前面地上的垂直线,就会因左脚的踏地,通过双脚所包围的区域内。这样一来,身体的平衡恢复正常,人也因此向前踏进一步,然后再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一个人若以这种姿势站立会相当疲劳。但想要前进,则必须使上身向前倾,而将重心的垂直线移到支撑区域外侧,在即将倒下的刹那,立刻向前伸出右脚。我们的步行,其实就是这些动作的循环。因此,步行就是在上身前倾的同时,将后脚伸出踏地而支撑身体等一连串动作的循环罢了(图14)。  ……
  沿着科学家的思路和目光,步入自然科学的奇妙世界,用多轻松有趣的方式揭开科学的面纱,共同分享探索和发现的快乐!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吊磅和地磅称出来不一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