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答为什么亿航载人飞行器在亚洲开始火热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天」成了科技公司们的终极追求。

前有马斯克、贝索斯、理查德·布兰森,争先恐后地想把人送上宇宙;后有更多的科技公司们,把目光瞄向了我们头顶几百米的低空领域,卯足劲儿让汽车「飞」起来。

看到小鹏汽车前不久发布的「飞行汽车」时,坐标北京的我第一反应是拒绝的:我在这都不能实现「飞无人机自由」,你还想上天?

不过,最近关于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的消息着实让人上头:前不久峰达科技刚刚获得 1 亿美元 A 轮融资,小鹏就以 5 亿美元刷新了亚洲 eVTOL 领域的融资记录,宣布将在 2024 年量产「飞行汽车」;吉利旗下成立了专门负责空中交通的合资公司;而大洋彼岸的飞行器公司 Joby Aviation 也在上个月美股上市……麦肯锡的数据显示 2021 年前 8 个月关于飞行器的融资就达到 43 亿美元,eVTOL 市场爆发了。


这不禁让我开始自我怀疑:抛开空域管制之类的政策限制,我们离「汽车满天飞」的日子真的不远了?还是说,新一轮的资本故事又开始了?

飞行汽车,给汽车插上翅膀?

说到「飞行汽车」,可能很多人脑海里的第一印象跟小鹏发布会上的背景图差不多,就像在汽车上加了一对机翼。其实从专业角度来说「飞行汽车」跟汽车关系并不大,应该叫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不需要借助跑道滑行,就能在很小的停机坪上垂直起降,也可以在陆地上行驶一小段距离。


车企有哪些经验能运用到 eVTOL 上?从Joby Aviation与丰田合作的经验来看,更多的是汽车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制造经验,以及研发资金的投入。至于如何让飞行器飞上天、稳定地在低空行驶,更多需要考虑平台构型、飞控驾驶、动力推进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汽车工程可以借鉴的经验并不多。


所以,我们看到目前不论是飞行器概念机、原型机,或者已经开始「量产」的部分 VTOL,长得跟汽车都没什么关系,更像是巨型可载人的大疆无人机,或者改良后的多机翼直升飞机。至于小鹏在科技节展示的那款「长翅膀的汽车」……也许,是为了让大家更快带入「飞行汽车」这个角色?

高估值的关键:怎么飞?

记得几年前,有记者问起特斯拉是否会推出飞行汽车,马斯克表现出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之后还在社交网路上称,将在 (丨) 上使用 SpaceX 的技术,让汽车像那样被「喷」起来。

到现在我们也没等到 Roadster 量产,「喷气式」当然也只是个玩笑,不过用什么平台构型「飞」起来,的确是个关键问题。


比较多的就是像大疆无人机那样,采用多旋翼架构。这种结构的机体结构简单,飞控系统成熟,研发投入成本相对较低。比如小鹏之前推出的旅航者 T1、X1、X2,目前在瑞典开始销售的 Jetson ONE eVTOL,采用的都是这种结构。


当然,缺点也很明显:飞不快、飞不远。看一下这几款的参数,100km/h 出头的最大时速,30 分钟左右的续航里程,去掉飞行器起降、盘旋的时间,能完成 30 公里的行程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这跟其他交通方式比,实在是没有什么竞争力,显然也支撑不起几十亿美元的估值和投资。

不论是小鹏、还是被雷军的顺为资本看中的峰达,还是之前在美股上市的 Joby Aviation,获得高估值都有一个共同原因——采用了倾转架构。这个源自于美军 V22 鱼鹰飞机的技术可以将旋翼电机倾转,上升时提供拉升力,巡航时旋翼旋转角度水平推进,让飞行器的行驶速度更快、飞行距离更远,最大行驶速度可以达到 200km/h 以上,飞行距离也可以达到 200km。这样一来,商业场景就瞬间打开了。


不过它相应的代价就是:研发费用高,研发周期长,技术复杂且难度大。由于旋翼要反复调整角度、旋转、折叠、固定,机构间连接可用性的挑战很大。

就算是倾转构型鼻祖的「V22 鱼鹰飞机」在服役期间的完好率也仅占 53%左右,因此让这个技术在民用场景落地,对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考验很大。9 月中旬,小鹏汇天公布了关于「旋翼倾转机构、倾转旋翼飞行汽车及飞行装置的制作方法」的专利,根据专利公布时间以及发布会上的概念图来看,目前这个技术目前很可能还在起步阶段。从理论支撑到技术可靠性的反复验证,到最终产品落地,需要走多远的路?


(汇天关于倾转架构的专利,于 9 月中旬公布)

写到这里我也产生了一个小疑问:根据小鹏汇天公布的数据,目前已经进行了 15000 次飞行验证,这 1.5 万次中有多少次多旋翼飞行器试验,又有多少次是价值更大、估值更高的倾转架构飞行器测试呢?

里程焦虑,也是飞行器的命门

既然是使用电机驱动,那 eVTOL 和电动汽车一样,都离不开一个词——里程焦虑。甚至飞行对电池包的重量、电池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要求更高,里程焦虑更致命,这也是目前整个 eVTOL 领域共同的命门。

根据吉利参与投资 Volocopter 曾在 2019 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他们的飞行器在垂直起降环节功率达到 500~1000kW,也就是说单次起降 3 分钟时间,就能耗尽一个 50kWh 电池的容量。一台纯电动车的电池容量可能都无法支撑飞行器的两次起降过程,更不用说中间巡航的里程了。


而且就像客机一样,飞行器对重量有着严格要求,为了轻量化连机身都采用碳纤维材料,更无法像电动汽车一样通过堆叠电池包来增加续航。因此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尽快研发出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在汽车领域我们已经能看到大家绞尽脑汁的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石墨烯、钠粒子、电芯结构……. 之前也有消息称汇天方面正在积极跟宁德时代合作,共同研发更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所以,「飞行汽车」什么时候能真正量产、投入使用,不仅要看各科技公司们的研发进度,最后也许还要看「宁王」的脸色?

当然,除了升降、续航问题,eVTOL 在低空飞行很难避免与小鸟之类的生物狭路相逢,怎么避免类似的低空碰撞风险?未来开飞行汽车是不是需要专门的飞行执照?也是量产之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火热的飞行汽车,谁来买单?

是富人玩具,是应急工具,还是空中出租车?

当一个领域变成了资本蓝海,就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它的商业模式在哪里?

在一篇关于 eVTOL 的文章下边,我看到网友的美好畅想: 这种低空飞行器,如果能用在运送器官移植之类分秒必争的场景,是一件造福社会的事啊。 是啊,这可能就是无数人投身科技研发的初心吧。不过,这个市场前景有多大呢?

目前的确有人已经瞄准了这个市场,作为「国内无人机第一股」(载人级无人机)的亿航在 2019 年已经量产了第一批 200 辆载人飞行器。2020 年销售的 70 辆亿航 216 纯电低空飞行器卖到了世界各地,而且都是军事、农业、医疗这种专业、刚需的领域。不过它们的财报显示,销售飞行器的收入尚不足以覆盖研发的成本,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有了亿航的前车之鉴,不论是小鹏、峰达、Joby,还是站在它们背后的资本们,目标显然都不仅仅是这些专业领域。要知道把特斯拉推上万亿市值的不是价格更高的 /X,而是价格更亲民、更普惠的 /Y。所以,Joby Aviation 的招股书上,把空中出租作为主营业务,准备在美国加州区域开展「空中飞的」的业务,通过销售运力服务的方式让更多人使用 eVTOL。而小鹏的计划则是销售产品,把飞行汽车的价格降低到 100 万美元以下让更多的人购买。提供产品与提供服务,这两条路哪条是 eVTOL 最终的商业归宿?


在商业落地之前,Joby Aviation 预计还将投资 9 亿美元,这样看来,对于目前刚获得 5 亿美元融资的小鹏汇天来说,还需要拿出更多的东西和故事,来支撑它走到量产。

从嫦娥奔月,到儒勒·凡尔纳,再到电影里的超级英雄,对飞的向往可以说是刻在了人类的基因里。光是提到「飞行器」这个概念,就足以让不少人「上头」了。


不过从自动驾驶、AI 机器人,到元宇宙,我们经历了太多科技概念的大爆发,也看到这些技术在资本市场火热的对比之下,在产品落地道路上的荆棘与坎坷。

所以,当一个关于「飞行汽车」的新故事再次降临的时候,我们当然期待有机会在 2024 年的一天,真的可以出门坐上一辆飞行汽车,在拥堵的晚高峰从天空飞驰而过。但是短短的 3 年时间,不仅需要点亮飞行器工程上的科技树,制造出一台与目前行业内飞行器形态都完全不同、长着「翅膀」的飞行汽车;需要上千次实际飞行测试对产品可靠性反复验证,建设一条专门用于飞行汽车量产的生产线;更需要电池的跨界配合,以及资本持续的热情投入。

在这些条件面前,如果有人跟我说 2024 年它真的可以量产,那一定是骗子吧。

又或者,大家对于「量产」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风口浪尖!用此话来形容此时此刻的“亿航无人机”,最恰当不过。两天前,这家中国智能无人机公司,在美国拉斯维加斯 CES 大展上,“全球首发了全电力低空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亿航 184”,并宣称他们“第一次实现了人类的全自动驾驶飞行”,“给交通行业带来了划时代的重大变革”,并深刻影响“旅游、物流、医疗、零售等相关行业的传统商业模式与格局”。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爆全球关注。社交网络上的赞誉,铺天盖地, “中国特斯拉”的名声不胫而走。然而,在短短不到二十四小时后,风评出现了巨大反转。来自各方的质疑,首先从中国智能硬件领域的从业者嘴中传出。截止目前,不仅有中国媒体评论“亿航在蔑视消费者智商”,美国《》杂志,也认为 184“Is a Special Kind of Crazy ”。

对《连线》杂志宣称将在三四月内实现 184 商用的亿航无人机,正陷入“宣传片蒙太奇化”,“产品没有经过验证”和“中国特斯拉”毁誉交织的境况。

载人无人机、个人飞行器,随便你怎么叫,亿航这架 184 是一架以运输人类为初衷的自动飞机。184 的尺寸相当于一辆小汽车,最高时速 100 公里, 自称能载着一位 100 公斤的乘客飞行 23 分钟(或者 16 公里)。更妙的是,乘客还不需要任何飞行技能,只要在 app 上设定好目的地,就能坐在舱内舒服地飞到目的地。

舱内配有类 F1 赛车的舒适座椅,平板电脑操控台,自动恒温空调,4G 以及 Wi-Fi 网络,为乘客提供舒适的驾享体验。

亿航公司 CEO 胡华智表示:“让人类真正征服天空,让飞行变得前所未有的安全、便捷,是我毕生追求的梦想。”

这个看上去像童年时候看过的漫画《龙珠》中出现的载人飞行器出现之后,马上就成为了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而来自亿航无人机微信号的宣传文章也很快有了 10 万 + 的阅读量,当无人机可能和普通大众有了联系的时候,这样的产品就在短时间内产生了爆炸性的效果。

大爆炸之后的效果,就正如《连线》所说的那样,这真的是太 Crazy 了。


从《连线》开始,谤满天下?

风起于青萍之末,《 连线 》的“ crazy ”,相对谨慎。但这样的判断,却立即在国内引爆了“ 沉默着的意见 ”。于是,在誉满天下短短二十四小时不到的时间内,在微博、微信、甚至媒体的报道中,一大波的强烈质疑迅速向亿航“ 扑 ”了过去。

对于那个看得让人热泪盈眶的视频,也有许多人看出了蹊跷之处,其中用到了大量的 CG 动画,和过往回顾实验的镜头。但是最关键,真人上机飞行的画面却缺失了。

在业内人士发给爱范儿记者的朋友圈截图中,一位与亿航 CMO 相熟的人直接称:“这是蒙太奇宣传片”。

蔑视消费者智商,则是对亿航智能更为严厉的道德控诉。一家自称“20 万业界人士每日必读、智能行业第一媒体”就在有关文章的末尾,使用了:“ 明显透露出蔑视消费者智商的意味,而如果想着借此进行新一轮的融资,更非明智之取。”

crazy,蒙太奇,蔑视消费者智商?反转来得如此猝不及防 。

对于这个新事物,一方面,人们看到了个人出行的新希望和新选择,尤其是堵在大城市早高峰的通勤族们。另一方面,人们也担心,这样的飞行器能坐吗?

事实上,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如果说普通人的担心来自直觉,那么业内人士的参考就值得关注了。无人机业内人士的观点,对于这类飞行器,主要总结出了四个疑点:

  1. 和单人固定翼比起来,这个载人四轴根本没有迫降能力,一旦故障就要等死,高度不够的话有降落伞都没有 X 用,而且多旋翼是能量效率最低的一种;
  2. 载人航空安全第一,现在各种航空技术很多不是研究出来,是摔飞机惨痛经验总结出来的。新人新手,坑死你;
  3. 载人适航各种强制认证足已搞死你;
  4. 意外事故,人命关天,一个官司就能搞垮你。

知乎上有这么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四轴(四旋翼)直升机?:

为什么在航模中四轴很流行?是因为它的稳定性和易操作性。易操作性来源于四轴飞行器的飞控系统做的很智能,稳定性也是飞控的功劳。飞控通过陀螺仪,加速度计,气压计等传感器获得飞机姿态位置信息,然后控制四个桨的转速来稳定飞机、调节姿态,四个桨的转速由电机来调节。

目前四轴的桨都不大,转动惯量也不大,所以对桨转速的调节响应还比较快,可以有效地控制。但是如果要很大的载重,桨就要做得很大,这是桨的转动惯量就会很大,所以想调节桨的转速反应就会很慢,这时飞机就不好控制了,甚至不能控制。

甚至还有表示,还以为是黄修源(大忽悠游侠电动汽车的创始人)回来造飞机了。他们称,不仅是这次的 184 这样,包括之前的 Ghost 无人机也因为做工粗糙,使用开源而非自家技术被无人机圈子所鄙夷,抓风口抢热点来融资圈钱的本质一直没有变。


商用何时能实现?安全如何保证?亿航没有回答

在前面的“谤”出现之后,爱范儿迅速联系了亿航联合创始人熊逸放,针对我们关心和亟待了解的关键点提出了疑问:

  1. 新闻稿中有句“亿航对飞机器所有飞行部件进行全备份”,请问全备份是什么意思?所有的部件都有两套吗?
  2. 亿航的 FAIL-SAFE 系统能起到哪些安全作用呢?例如说,184 飞到无法降落的地方上空时候电池坏了一个怎么办?
  3. 亿航 CEO 在采访中说过,“184 颠覆的是汽车不是航空”。我们看到 Google 自动驾驶汽车已经研发了 6 年,才刚刚获准上路实验。184 什么时候才能合法上天?
  4. 184 电子设备失效后没有任何紧急装置,例如控制杆。普通的旋翼机的紧急处理方式它根本无法采用,飞控若出问题,乘客如何自救?如果要彻底解决,时间要多长?
  5. 据连线报道,亿航打算在 3-4 个月内将 184 商业化,于 2016 年开始预售。基于前面这些问题,何时才能发货?

这位亿航联合创始人表示,以上问题都挺好的,但是在得知爱范儿并不会就回应单独发文后,回应称上述问题“还是先不回答了吧”。


技术派飞行员:这不是一架我敢搭乘的飞机

在获取了上述信息后,为了保证客观,尽量挖掘第三方看法,我们又联系到一位身在美国的业余飞行员,这位飞行员不仅拥有飞机驾驶执照,刚好也在 CES 上详细观察了亿航 184 真机。

对于这架飞机,他留下了如下的评价:

从固定翼飞行员的角度看,如果这是一架飞机,那么很不幸,这不是一架我敢搭乘的飞机。飞机最重要的便是安全,但是这架全自动的飞行器居然没有可以在飞机出现紧急情况时进行手动控制的装置。普通的旋翼机可以在引擎失效时使用 autorotation landing 的方式避险着陆,在自动驾驶故障时更是可以直接越过自动驾驶系统操纵飞机。而假使这架飞机电子系统失效,例如由于保险丝烧断,所有电动系统全部失效,那么只能祈求上天保佑了。

航空的三大要素是飞行、导航、通讯。对于第一点,毫无疑问,亿航展示出了他的创新性的飞行能力。对于第二点,在 CES 现场,我并没有发现飞机中的无线电系统,在平板电脑飞控界面里也只有卫星地图,没有无线电导航装置的指示器,更没有航图的展示。在飞机中,我同样没有看到无线电通讯装置——当然,对于 VFR (目视飞行规则) 飞行来说,导航以目视为主,在非管制空余中,无线电通讯也不是必要的。

除此之外,这部飞机更是无法符合 FAA 的 airworthness (适航)要求。根据美国联邦规则汇编的规定,重量小于 6000 磅的旋翼机应有空速计、高度计、磁航向 (14 CFR 27.1303),装有自动驾驶装置时,自动驾驶装置必须容易断开,且手动驾驶装置必须在飞行员容易使用的位置 (14 CFR 27.1329)。换句话来说,除非 FAA 修改适航程序,这部飞机是不可能获得合法飞行的机会的。

然而,对于一个花了接近十年时间还没有成功修改法律以使飞机驾照带有飞行员照片这种小事的政府机构,我们又能期望什么呢?

当然,以上说的是美国的情况,但是从现有的航空制度来看,当下中国只会管理得更为严格,至于会不会有突破,谁知道呢?


商用预测:Google 六年未成功,亿航只要三四个月?

发布后,我们的目标是在三四个月内商业化。”

媒体报道中提到,184 的预售时间是 2016 年,那么亿航所说的“商业化”大概指的就是预售,而不是发货。一条条地捋,就拿美国来说,不知 FAA 为 184 开辟一个新的飞行器种类,并允许其上天要多久?

在管理机构给出定义前,亿航给 184 创造了一个分类——自动驾驶飞行器(Autonomous Aerial Vehicle)。加上亿航 CEO 胡华智曾说“184 颠覆的是汽车不是航空”,两者同样无需人工操控,同样瞄准着更安全、绿色的出行方式,因此借鉴下自动驾驶汽车(Autonomous Vehicle)的商业化步调就很有必要了。不说远了,就说说最近的 Google 自动驾驶汽车:

  • 2009 年,Google 开始在加州测试自动驾驶的丰田普锐斯
  • ,公开自动驾驶汽车项目
  • 2014 年 12 月,发布功能完整的原型
  • ,获批在加州部分公路上实验自动汽车

目前 184 已经度过了在森林空地里秘密试飞的阶段,向世人公开展示了这个极具野心的项目,相当于 Google 自动汽车的 2010 年。按照 Google 的节奏,184 在美国公开试航时间最快也要 5 年后吧——假设飞机跟汽车审批节奏一样的话。184 什么时候能够成为被美国法律认可的交通工具,还要等自动汽车拿牌上路了才能进一步“预测”。

诚然,这种类比并不严谨,但将两者同时放在美国的交通监管下的话,都是开创交通工具新领域,都是自动驾驶,都需要经过审批-试航/试驾-再审批-上市的一个过程,未尝没有一点参考价值。

更何况,一个是自动驾驶汽车,一个自动驾驶飞机。


从亿航看中国创造,你打几分?

亿航最初是一个众筹明星,在点名时间获得 37 万人民币,又在 Indiegogo 上筹得 86 万美元。非常值得称赞的是,筹得足够的钱后亿航完成了产品研发,并发货回报了众筹支持者,仅此一点已经胜过了不少众筹同志。后来亿航在资本圈的动静越来越大,先后获得 1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和 4200 万美元 B 轮融资,成功完成了众筹明星到风投辣子鸡的蜕变。

但 184 的火辣亮相却让人无法不留个心眼,一是过于病毒的传播方式效果,二是过于自信的上市时间,三是不予解释的安全问题。四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否定。不禁让人怀疑——这究竟是一个概念产品,还是一个吸金噱头?

我们衷心地希望亿航能够让 184 走进现实,因为我们希望在亿航能像索尼改变日本制造的形象一样,将中国创造以正面的形象搬上国际市场。

已经可以看到的是,这几年的 CES 上,中国创造已经成为全球新力量,我们希望登台亮相的中国企业能够获得顶尖投资机构的巨额融资,也希望他们的概念产品能够真正走进现实。只是在经历了游侠汽车,云视链等等欺诈忽悠型创业公司之后,人们天然会对太过革命性突破性的技术保持警备。

而就在今天,,中国一家生产电动滑板的公司因为侵权,在 CES 展台上被美国警察查办。

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或许只是败了一把别人的家;对一个国家的制造业而言,将是又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

CES 即将落幕,不少人对中国厂商的参展数量和展示产品表示欢欣鼓舞,那么虚虚实实之间,你对此次中国创造在 CES 上的亮相打几分?

}

关注沐世界,了解世界之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

一些有钱人开着各种豪车,

这样的交通工具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了。

虽然飞行汽车还没有出现,

但是各种先进的飞行摩托车

已经渐渐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很多土豪们都开始玩起飞行摩托了。

这样不但不会堵车,而且还很拉风。

今天沐世界为大家带来:

5款已实现量产的可载人飞行器。

我们在电影中总会看到各种非常前卫的交通工具,

其中的飞行摩托是大家都特别熟悉的,

是号称世界上第一款可载人飞行摩托车。

Malloy Hoverbike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直升飞机与摩托车,

继承了直升飞机的便捷高效,

也保留了驾驶摩托车时那种淋漓畅快的体验。

由汽油发动机提供动力,

最大载重量为130公斤,

最高可飞到3044米的高空中。

时速也能达到96公里/小时,

续航能力高达240公里。

只要会骑摩托车就能驾驶它在空中自由飞行,

看上去就像是一台无人机一样,但它是可载人的,

骑上这样一款“大型无人机”上下班,

该是多么酷炫啊,关键是不用担心堵车了。

是由法国著名设计师Lazareth打造的,

这款飞行摩托有两种模式:公路模式和飞行模式。

当你在畅通无阻的公路上驾驶时完全可以选择公路模式,

这时你驾驶它就跟骑普通的摩托车没多大区别,

一旦遇到堵车的路段,只要启动飞行模式,

这款摩托车就会神奇的飞起来。

充满电可持续飞行100公里,

摩托车的四个角落配备了4个1300马力的涡轮发动机,

可让其随时随地实现垂直升降。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飞行摩托车是限量版的,

全球只发行了5辆,每辆车的售价为56万美元,

对于土豪来说,买上一辆不仅方便了出行,更是一种投资。

飞行器外部机身采用碳纤维打造,可载重 114 公斤

这款飞行器依靠四个重型螺旋桨保持空中悬停和飞行,

最高时速为 96 公里,可飞离地面 500米。

该公司表示,这款飞行器的大小允许其在家门口悬停,

甚至可在汽车停车位起飞和降落。

依照气候条件与驾驶体重,

飞行时间介于 10~25 分钟,

还可执行遥控无人飞行模式,

其飞行时间则预估可达 40 分钟。

此外还搭载自动稳定器、自动起飞与降落系统,

以及紧急降落、声音和视觉警示等电子安全系统。

Hoversurf还在2019年将飞机出售给迪拜警察局。

最近又通过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要求,

被归类为合法的超轻型飞机。

亿航开发的空中出租车,

其定位为中短程的空中交通运输。

飞行器配备了两个乘客座椅,

可以承受的最大载重量为258公斤,

动力方面采用了多旋翼马达系统的全电动设计,

充满电可在空中飞行25分钟。

乘客只要设定飞行路径、系好安全带即可出发。

EHang计划开始批量生产,

到2021年中期实现300架空中载人无人机的目标,

希望在中国打造一个短距离的空中Uber。

在科技领域中国从来也不甘落后,

既然世界各地都在研发飞行摩托,

40岁的赵德利当然也想发明点新鲜玩意。

经过前后1500多次遥控飞行测试后,

赵德利终于驾驶自造的飞行摩托缓缓离地升空,

并且实现了在6米高的空中稳定悬停,

短短几分钟时间的载人试飞,

宣告这款载人飞行摩托--筋斗云成功了。

它的主体采用四轴八旋翼结构,

纯电动动力,最大输出功率80千瓦,

按照设计,最大起飞重量256公斤。

最高飞行高度3000米,

最快飞行速度每秒20米,

可由飞行员手动操控,也可自动驾驶。

还能实现自主悬停、自动降落,

可通过航点规划实现自主飞行,

大家觉得哪款飞行摩托最有创意呢?欢迎留言评论!

科旅号,分享5个世界之最,探索精彩奇趣世界,

如果你有什么想了解的主题,

欢迎在公众号回复私信留言!

一个在看=【小编一整天的好心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亿航载人无人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