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道很深他能说一口地道的陜西方言中两条地道意思相同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那城的城城,36氪经授权发布。

今年春节档的电影相当热闹,要说哪部电影最火?

一定会有看得落泪的人会说,是贾玲的首部作品《你好,李焕英》。说实话,剧情精彩又煽情,城城看的那天有大一群人在电影院里被感动到哭成狗

昨天,这部电影的票房超过了30亿!贾玲也成为了中国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这下连同她的家乡,《你好,李焕英》的取景地——湖北襄阳也火了。

这座城市,过去人们都记得它是金庸武侠的世界。

而现在,它多了一个名字——李焕英的家。

说起湖北,你一定知道武汉。

那你知道李焕英的家,襄阳有多厉害吗?

在军事和武侠粉的心中,襄阳是一个不平凡的存在。

这里发生过刘备三顾茅庐,

以及世界军事史上最耗时的攻坚战……

在中国的历史上,它是南北沟通的重要之地,被誉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天下之中”。

《三国演义》故事有120回,襄阳出现了32回;

金庸在小说里描述它多达260次,郭靖和黄蓉死守襄阳,城破殉国;

《全唐诗》里有4000首提到了襄阳;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地理位置来说,襄阳都像一位「出尘入世的大侠」

除了是一座历史名城,襄阳还是旅游不出错的目的地。

这里有被人忽略了的山水风光。

襄阳的景色并不输恩施的奇山丽水,山川并不输峨眉,只是知道的人并不多。

还有一座能与横店匹敌的影视基地。

曾拍摄过常常上热搜《长安十二时辰》《花木兰》《上阳赋》《侍神令》等大热剧集,如今也陆续为电影市场贡献了不少票房。

还有知道的人不多,但名气很大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和《早餐中国》特地来到襄阳,只为了拍了一碗襄阳牛肉面。这是一碗名气在湖北仅次于热干面的面,也是襄阳人最引以为傲的一碗面。

襄阳牛肉面。图/纪录片《早餐中国》

这里的卫东球场,是贾玲拍摄《你好,李焕英》的取景地。

这原本是襄阳市卫东机械厂的旧址,如今名字里的球场,指的是厂里的旧篮球场。

都不用等到电影上映,这里在去年就已经成为了大家的最新打卡地。

来到这里,上世纪80年代的记忆扑面而来,大字报、老建筑、骑车经过的老伙计……这里的一切一切都是襄阳最初的记忆。

贾玲曾在微博上说,襄阳是金庸武侠世界的原乡,是诸葛亮笔下运筹帷幄的道场,是食客们流连的天堂。

走进自带传奇的襄阳古城,就会发现了解并爱上一座城,可以很简单。

而侠义,便是襄阳的代名词。

城城认为,只要是读过金庸小说的人,就一定会知道并记得这座侠义之城

金庸先生非常爱这座城市,他把小说中最重要的情节和转折都放在了襄阳,包括小龙女的离去、郭襄的诞生甚至是襄阳之战……

都是围绕襄阳这座城市来写的。

电影《神雕侠侣》。图/北京时间

人们都说,是金庸先生把襄阳在沧桑千年后,再一次推向世人的面前。

在他的《射雕英雄传》里,观者都能隐约地感受到——

83版《射雕英雄传》。图/豆瓣电影

后来,金庸的好友沈西城写他,“他一向木讷,不喜多言,他心里的话,似乎完全宣泄在他的小说里”。

而那些熟知金庸的读者们,也大概猜到他笔下人物形象,多半是他自己的化身。

在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去世了。

襄阳人民自发为他点满了一整个古城墙的烛火。

这是这座侠义之城用自己的方式来悼念武侠之大者的离去,那些武侠世界里的侠骨柔情在襄阳又一次得到了彰显。

襄阳人们自发纪念金庸先生。图/北京时间

 襄阳丨从古到今的“香饽饽” 

纵观整个武侠小说史,也难以找到一座可以与襄阳地位相提并论的武侠之地。

金、古、梁、黄四人的笔下,描写过太多武侠之地,最后唯独襄阳在人们心中留下某种回响。

一汪汉水穿城而过,襄阳、樊城隔江相望,人们总是忘记这座古城已历经千年。若是城市会说话,也许襄阳会说一句“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乃不必挂念。”

让念念不忘这座城市的人,一定都知必有回响。而这种回响,便是今朝。

古时的襄阳,是一块香喷喷的“唐僧肉”,人人都想要抢。

而如今的襄阳则是“湖北第二大城”,GDP值仅次于省会武汉,这何尝不是襄阳这个「必争之地」的底气和傲气呢。

历史的故事总是大开大合。

但它也只不过是在襄阳的上空惊起片刻云烟,曾经的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都慢慢飘散。而襄阳呢,依旧繁华,只是在它身上,如今人们见到了几分宁静。

那些关于武侠小说的情节,则暗藏于世代的襄阳人心中。因为这是一座名为「襄阳」的城。

透过金庸先生的笔墨,行走在襄阳城里,似乎能回到当年郭靖黄蓉苦守襄阳城的地方。

那些斑驳的城墙,告诉世人在千年前这片荆楚大地之上曾有砸下的炮火与扬起的尘土。

其实,襄阳人是感激金庸的,同时他们也骄傲于自己家乡这座城市的历史。

对于历史而言,这些城墙是襄阳这座城市最好的见证,一块块不会发声的砖,都是历史长河的记录者。

如今遗留下来的城墙,是明洪武时期的建筑。

在和平年代的日子里,襄阳人把它修修补补,尽了最大的努力保留它原来的模样。

保留的,是曾经无数的风云变幻,是一批批兵戈战马的踏过沙场,是曾在城墙上站立过的忠诚守卫的身影,以及人们为武侠之大者献上真挚的那份感谢。

在这里停留得越久,襄阳的岁月与历史便越发清晰。

曾经,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这里歇脚,江上往来的货船鳞次栉比,江边游人如织,说书声、唱戏声、叫卖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不同字号的镖车穿街而过,车轮与石板路摩擦发出“轱辘轱辘”的声响,精壮的伙计敲响七星锣,喊一声“合吾”,像是对这座城市不平凡的过往致敬。[1]

今朝的它,夜幕降临之时,一边是人们深知的历史,一边则是万家灯火的璀璨。对襄阳而言,这又是另一个新的篇章。

作为“三国第一城”的襄阳,其实它的骨子里就有硬气十足的“江湖气”。

毕竟,你看一看那些与历史相关的地方便知道了。

我们曾在课本上读过那篇《隆中对》,却鲜少有人记得隆中就在襄阳。自从东汉末年,刘表把治所迁到襄阳开始,这里便开始与三国发生过数不清的多少纠葛。

三国故事的开端,可以从古隆中开始说起。

三国古隆中的嘉靖草庐石碑。

现在的古隆中,其实很美。

这里曲径幽深,山水相伴,山雾遮蔽,曾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当年的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亲自三次来古隆中请诸葛亮出山。

而那时诸葛亮,也在这里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宏图。在这里,三国的故事开始了。

白起、关羽、岳飞曾在这片土地上鏖战,而喝着汉江水长大的襄阳人,性格也如这江水一样,豪迈里带着温存。

城与史,城与人,这里发生过每一分每一秒,最后都形成了襄阳人血骨里的基因。

所谓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可以,这很襄阳。

它有着南方人的腔,北方人的调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儿,但这句话放在襄阳,可能有些不太恰当。

襄阳这个地方,地处亦南亦北。有些人说它是个“南北派融合” 的地方,硬要说这是个什么味儿的话,也许就是“南北通吃”。

在语言和风俗以及方方,都有南北两方融合的特点。

 襄阳丨南北融合的方言与风俗 

明代小说《金瓶梅》写的是南方的故事,里面使用的方言,可以在大部分襄阳本地话和方言中找到模子。

书中“三不知”(偶尔),“气不愤”(气不过),“赌个东道儿”(打赌),“夜不收”(深夜也不回家的人),“荤不荤素不素”(上不上,下不下,不像样子),“弄的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无依无靠),“俺们眼里是放的下砂子底人”(心眼宽),“你倒替古人耽忧”(瞎操心),“不知替你顶了多少瞎缸”(代过,顶罪),“少调失教的,大剌剌对着主子坐着”,“三行鼻涕两行眼泪的哭”,都是襄阳的日常话。[2]

甚至,有些风俗也和襄阳的一样。

比如,书中写到小儿受惊吓,请人“收魂”:“刘婆把一只高脚瓦钟(盅),放米在里面,满满的。袖中摸出旧绿绢头来,包了这钟(盅)米,把手捏了,向官哥头面上下手足,虚空运来运去的战。”[3]

不难想象,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是来自南北两地的文化交汇,以及来来往往的人把这些语言和习俗带到了襄阳,并传至今。

 一碗牛肉面丨是襄阳人不腻的乡愁 

城城认为,最能直接体现一座城市性格的,一定是食物。

如果一座城市是“刚硬”的,那环绕它的江水就一定是“温柔的”。被汉水喂大的襄阳人,生性刚柔并济,既爱吃面也爱吃米,亦是“南北通吃”的一种体现。

早早听说襄阳人一般早上爱吃面,中午吃饭,晚上则是稀饭就馒头。这些大多是刻板印象,更深的一层我们可以从味道里俩观察一番。

之前,《舌尖上的中国》和《早餐中国》曾经专门为了拍摄一碗牛肉面专程来到襄阳,这碗便是这座城市里排名第一的招牌美食——襄阳牛肉面

它在襄阳人心中地位和出镜率颇高。

襄阳牛肉面和黄酒。图/大思Daisy

“二两牛肉面,加鸡蛋,再来碗黄酒!”

——大部分襄阳人的一天,是从点一份牛肉面开始的。

吃面,喝酒,是襄阳人觉得最快乐的事情。如武汉人一般,过早少不了热干面,湖北人吃面,是一种本能的满足与身心与胃口的畅快

大多数小摊的老板,操作麻利,一团面,一把绿豆芽,滚水烫熟,倒入碗中,加一大勺热腾腾的牛油红汤和牛杂,最后油泼辣子一浇,齐活儿!

和武汉的热干面一样,牛肉面里的面同样是少见的黄色,这是因为湖北人吃面要放很多的碱的缘故。

虽然大多数时候被叫做牛肉面,但本地人更愿意喊“牛油面”。

前些天,那个回襄阳老家过年的同事告诉城城,本地人回到襄阳的行程基本就是:早起去汉江边上走一走,吃一碗牛肉面,再去探亲戚。

说是牛肉面,但牛肉牛杂都有,一定要是用牛骨熬出来的红油汤底,加上“一辣二麻三鲜”的地道口味。

一口碱面,再来一口牛油红汤,最能让人醒神开怀!

且在大多数牛肉面馆里,都还会配上生蒜。一口蒜,一口黄酒,才是襄阳人吃不腻的乡愁。

吃面为何配上黄酒?那是因为襄阳有自己的酒文化。

对于襄阳人来说,酒不能不喝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不喝酒。

爱喝到啥程度?襄阳十八怪里,第十一怪是“早餐吃酒不吃菜”,最后一怪是“请客怪酒不怪菜”,这些都是关于酒的。

而吃不习惯这番重口的人,可能第一次会觉得又辣又麻,像是用火锅底料煮出来似的……还喝酒?怎么受得了啊?

但也有本地人这样描述襄阳的这碗面里的人生——

“家门口的街道,男人们在热火朝天地吃牛肉面,地上全是卫生纸,纸上浸满了红油。”

“而桌上的酒碗,不言而喻。”

无论是居住在本地的人,还是外地归来的游子,在此刻都似乎被满足了。

任何的情绪,在这碗牛肉面前都彻底瓦解,人们的口舌之欲也被这碗黄酒温润驯服。

牛肉面,要搭配黄酒。图/上流UpFlow

古有苏东坡“日啖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今有“日啖三碗牛肉面,不辞长做襄阳人”。

亦南亦北的襄阳,到底是什么味道的?

襄阳能和大家一块儿聊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了。

最能让大家领略襄阳风土人情的,就是像当地人一样,在襄阳城里过上24小时,做一天“襄阳人”。

如果你是外地的游客,吃了一碗地道的襄阳牛肉面后,可以选择体验一下襄阳的另一面——

襄阳这个地方,诞生过很多诗词作品。

《全唐诗》中有4000首提到了襄阳。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一半诗词,一半城」的地方。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曾经在襄阳写过一篇《登襄阳城》,写到了冠盖里、习家池等名胜古迹,“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更是被历代的评论家多誉。

本土诗人孟浩然,更是家乡的积极宣传者。让好友王维写下《汉江临泛》,里面是那句“襄阳好风日”成为了后来人们宣传襄阳市时用得最多的句子之一

还有李白,更是大挥笔墨写下《岘山怀古》《与韩荆州书》《襄阳歌》《襄阳曲四首》《大堤曲》《赠从兄襄阳少府皓》《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孟浩然》……

如果你是文学爱好者,襄阳是你的必来之处。

 在米公祠和习家池,感受文化的魅力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纪念的是宋人,始建于元朝。

在祠堂的中央,就是和襄阳缘分最久远的画家——

米芾是北宋的大书法家,米公祠是他的故居。这里有几百座珍藏的遗墨石刻,还是庭院深深风格的苏式园林。

内外处处透露着昔日的高级审美。

是体验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好地方。秋日有无数的金黄的银杏,冬日落下的雪让这里像是一幅幅古风插画。

盈盈一池清水,明净动人,这说的是习家池。

欧阳修、米芾、曾巩、杜审言等名家都曾经流连于此,写下关于这里的千古绝句,和米公祠一样,都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

 去北街,过一次当地人的生活 

襄阳的钟鼓楼,会传出报时的钟声。

在北街,这里飞檐耸立的古宅错落有致,有种穿越回上世纪的错觉。

登上襄阳城头眺望汉江,再找一家老茶馆品一品茶,这就是襄阳老炮儿的悠闲午后。

在襄阳,似乎总能找到一股与这座城市相符合的侠义之气——

你敢承诺,我便应承于你。

襄阳的唐城,是一座影视拍摄基地。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唐城的修建只是因为一句承诺。多年前,陈凯歌导演去到襄阳,有感于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和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风景,萌生了拍摄《妖猫传》的想法。

唐城的老板向他许下承诺,要是你来拍,我就为你造一座“城”

为了筹拍《妖猫传》,陈凯歌导演的团队前后花了六年时间,在襄阳这座城里完美刻画并还原了曾经大唐盛世时的瑰丽,命名唐城

美到成为了国家AAAA级旅游区,引入汉水营造“八水绕长安”的格局。金庸先生写襄阳“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这里便是能感受的好地方。

再说了,不打仗的襄阳也是人们心中一座美丽的城池。

电影拍摄完成后,唐城也被保留了下来。去襄阳游玩时,可以在里面体验唐朝时襄阳的繁荣景象。

风华路,是襄阳的一条小吃街。

图/公众号“襄阳食记”

这里全是餐饮店,说“十步一店”也不为过,从早餐到宵夜,从宜城大虾、双沟胡辣汤、肥肠面、汽水包到柳州螺蛳粉……你想吃的都能找到。

图/公众号“襄阳食记”

走了一天,坐在街边小店,闻着烤串冒油的香气,这才是肆意又快乐的襄阳生活啊。

图/公众号“襄阳食记”

襄阳的万千,可以是复杂的历史,也可以是一碗简单的牛肉面。

这是一座城市的味道,也是人们吃不的乡愁。

一些不知名的小摊小店,也许就是众多同好的美食据点。在等待的襄阳娃子们,在等待的是熟悉的味道,那是人们互相区分襄阳人与外地人的暗号,甚至还藏着本地人的某些执着。

图/公众号“襄阳食记”

吸引人们来到襄阳的,不仅是历史,还是城市的本身。

游览历史,大抵可选择长驱直入,见识大开大合,那些历史的烟云总让人大开眼界、颠覆三观。

浏览城市,不妨可以选择曲折偏僻,只要这口老味道还在,襄阳人还在,城市便形在神在。

难怪自古大侠爱襄阳。毕竟,这座城市很襄阳。 

1&[2][3]. 襄阳风物丨亦南亦北的襄阳“味道”,公众号“汉水襄阳”

2. 金庸最爱的襄阳,如何成为“湖北第二城”?公众号“”

3.《你好,李焕英》口碑逆袭票房破8亿!它背后的小城,是贾玲最牵挂的家乡,公众号“走着瞧旅行”

4. 为什么大侠都爱襄阳城?作者“上流UpFlow”

5. 寻味中国 75 襄阳牛油面,作者“闲云野鹤”

[1]. 贾玲:襄阳,侠之大者,千年如一丨我和我的家乡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西安是近代以来,移民属性非常重的一座城市。

西安在元朝和明朝比较大,元朝的奉元路和明朝的西安府,是包含整个渭南地区在内的。明朝西安府辖6州31县,是整个明朝最大的府。宋元明的陕西也很大,除了北宋版图较小,基本都包括了今天的宁夏和甘肃黄河以东。所以明朝时候,无论是西安还是陕西,行政区划上的地域认同与今天都是不一样的。

明朝倚重陕西和西安,多个边镇在陕,秦商就凭借区位优势和区划优势,依靠边贸做大。秦商,在明朝时曾是第一大商帮,是中国第一个远程贸易商业集团。明朝时,每年从兰州、西宁两个贸易口岸运回高达万两白银,几乎匹敌整个明朝的财政税收,垄断了川湘云贵四省的盐茶贸易,控制了西南的茶马、布马边贸,四川井盐业,湖北、河南的棉布业。

比如汉口,就是明朝的秦商最先开发的。唐朝开始,关中漕运主要有隋唐大运河与山南漕运两条线。中晚唐的山南漕运作用甚至要大过被军阀频繁骚扰的运河漕运。山南漕运就是从浐河灞河一直到距离西安一百多里的商洛,经过一段水陆中转后,走丹江入汉江,从汉江入长江的一条内河航运,更是隋唐运河废弃后,铁路兴起之前,关中沟通东部的一条主要运输线。明朝成化年间汉江改道后,汉口成为长江、汉江的交汇河口,成为陕西商品南下并贩运到南方各地的中转站。明朝廷的盐引,曾长期由秦商垄断,秦商控制了扬州一代的海盐和四川一带的井盐,可以顺着汉江直抵长江,从汉江口中转,最早叫响了汉口的名字。

《天工开物》的作者,明末宋应星在《野议·盐政议》中说:

“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

明朝时,晋商都是跟着秦商的小兄弟。秦商与晋商合称西商。扬州盐商就以西商为主。

但到了清朝,整个西北形势就逆转了。从明朝做大陕西和做大西安的战略,变成了清朝分割陕西,分割西安,不停作减法,经略西北的中心也向兰州转移的战略。西安与陕西加速衰落。陕西主要被分割出去“陇”。关陇同省,变成了甘陇同省。西安府主要被分出去同州府。

秦商也是清朝重点打压对象。明朝的秦商,是依靠明廷三边的巨额政府订单,与明朝朝廷的良好政商关系作为底子,控制西北、西南边贸逐渐做大,控制了交通下游、商业上游的江汉商道。因此清军入关时,秦商就很抵触。秦商在扬州势力被清朝捣毁之后,被迫放弃江南市场,战略收缩,将商业资源全面转移到西南。即使如此,自贡西秦会馆匾额上仍公然写着:“钦崇历有唐有宋有元有明。其心实唯知有汉,徽号或为侯为王为君为帝当日只不愧为臣”,凡是在秦商开的茶馆高呼“反清复明”便茶水免费。

秦商与清廷的关系是相当的差,逐渐被边缘化。但明朝秦商的小弟晋商,到了清朝,却反而与清廷关系非常好,很多清廷的军事订单都被晋商拿下。晋商超越了秦商,但西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抱团发展。很多清朝的西商会馆,仍叫山陕会馆。秦商虽然不复明朝之盛,但依然位列十大商帮。

如果历史就这样演进下去,西安大概就会是一座本土精英经营传承了数百年的大城市。街头巷尾,西安话,也就是关中平原的方言就会是主流。

然而历史没有这样继续,晚清时期,西安城以及关中地区,经历的是一波波毁灭,一波波重建。每一次,都给西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口真空,然后一波波移民填充这座城市,填充关中。

第一次,是令秦商毁灭的同治陕甘回乱。这一次是民族屠杀。回族叛军屠杀汉村,汉族团练屠杀回村。整村整村屠。现在西安周边一些村子,不都是传承几百年的自然村,而是一些回村汉村消失后,慢慢重新形成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这场起自关中,席卷陕甘的回乱,直接造成两千万多人口损失,陕甘人口剩下一半都不到。仅西安府的人口损失,就超过了三分之二,从1861年的336.7万人,锐减为1880年的103.9万人。

第二次,是清朝灭亡时的辛亥革命,这次死的是西安旗人。西安满城大约占据西安城将近一半的面积。西安起义时,起义军对满城进行屠城,不分老幼通杀。北洋政府执政后,拆除了满城,将这片人口消失的区域起名为新城,就是今天新城区的名字源头。

第三次,是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时,替国民政府守城,抵御代表北洋的镇嵩军时的二虎守长安。镇嵩军当时围城8个月,烧了西安城外两季粮食。西安城内当年就饿死了五六万人。当时全城一共才十来万军民而已。虽然守城成功,但紧接着就是年,连年的关中大饥荒。近千万人受灾,250万人死亡,加上逃荒与被卖妇女,人口损失达300余万。

1929年,西安城内人口仅剩101548人。可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长安城就近30万人,加上周边陵邑,长安县范围内的城市人口足有五六十万人。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长安城就有100万人。到了一百年前,近代人口三连挫后,反而只有10万人。

秦商在同治回乱时,已经是遭受毁灭性打击了。清廷平定回乱时,又在陕强征税赋,双重打击之下,秦商可谓是消亡殆尽。这些是传承数代的本土精英。文脉骤断,从此,西安就成了一座只剩下小农的城市。

富平县有一知名家族,大概就是那个时候从河南迁到关中的。而辛亥革命时,西安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张凤翙是河南籍的西安人,张钫就是河南人。清末的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河南向关中移民。

民国时,西安又经历两波人口真空后,到了1932年,蒋介石不顾自己《市组织法》规定,30万人口才能设市,省会不得设院辖市的标准,强行设西安为院辖西京市后,设立了市政规划机构西京筹备委员会,以及市政执行机构西京建设委员会。而这两个委员会比较重要的作用,就是将东部工业进行内迁,以应对5年之后的全面抗日。

1932年,918和128事变之后,全面抗日险些就全面爆发。但因为日本军部还没有完全夺得日本政权,所以这场全面战争是迟早的时间问题。,日本军部策划多次针对高层的政变,刺杀了5个首相,最终夺取最高权力,主导了全面侵华。蒋介石为了应对,5年的时间里,主要是平定关中与四川军阀,在全面抗日时给自己争取到大后方。

西安从1932年起,就是国库拨款建设。为中东部工业战时内迁做好准备。同时,1932年,陇海铁路加速像陕西修建。这段时期,从西京建设启动,到1942年设立西安市政,又是一次战时工业内迁建设,移民人口涌入。包括从国民政府的角度来讲,中部遭灾,但人口逃荒方向是向西,向陕西向关中,多少有一定的政策引导。这一次,仍然是陕西的邻省,人口大省河南进来的人最多。

我没有实地证实过,但总是不断听说,宝鸡市区说河南话的人多,甚至50年代就设地级市的铜川市区全都是说河南话的,不知道是否如此。但是西安,除了逃荒来到西安的道北河南人外,还有很多虽工厂整厂内迁到西安的河南人。西安的铁路部门,铁路相关工厂,在2010年代以前,几乎都是压倒性的说河南话的最多。十年以前,整个西北地区的火车上,老乘务员经常都是一口河南话。其实他们不是河南人,而是祖籍河南的陕西人或甘肃人...到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家属院,你可能会出现身在河南的错觉。这是第二波人口涌入。

然后就是建国后,一五建设时期,西安一市分到了苏联援建的一百多个重点项目中的十几个,超过十分之一,是全国最多的城市,甚至超过了很多省份。西郊电工城,东郊纺织城,都是那个时期布局的。像纺织工业,在建国前后有上海援建。所以纺织城子弟中有些是上海祖籍。像电工城的西电,不少老技术工人当时是从东北老工业基地迁过来的,说东北口音的就不少。甚至有一些西安本地人在西电工厂工作了几十年,同事有不少东北口音,不知不觉就说了一口东北味儿的普通话。你不问还以为他是东北人。

一五建设,是第三波移民人口涌入。如果说前两波,第一波清末民初,主要是农业时代的周边省份填补关中的农业人口真空,涌入的是逃荒的农民,第二波则是逃荒的农民和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工人的涌入,主要是为民国解决西安战时迅速工业化过程的人口与劳动力需求,那么第三波的一五建设,带来的就是高端的技术工人移民。

到了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又给陕西和西安进行了一些布局。其中布局到山区的一些工业,后来三线战略结束后,又从山区转移到省会。这一次仍然是布局高精尖工业,不乏北京与上海的一些技术工人与大学生的涌入...这是第四波移民。

30年代到60年代,是西安被作为国家战略,迅速工业化武装的时期。工业建设的同时,各种高校、医院、科研等单位都迁入西安。西安是近代城市移民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城市。

1931年,西安城只有11万人口,距离国民政府修订后的《市组织法》的30万设市门槛,差了近20万...可以说在人口上已经沦落到被中东部大量非省会城市碾压,排名在50名开外。

但1949年,经过民国的西京建设与战时建设,西安市已经超过60万人,挤进全国前20名。

到1954年,一五开局时,西安市辖区,不含任何县包括长安县的人口已经合计超过100万,达到105.981万人,杀入全国前9名...

从1930年的10多万人,到1954的100多万人。在建国之前,西安就有数十万移民的迁入,助力城市人口规模在二十多年间十倍增长。后来1949年-1960年,新增长人口中的迁移增长仍有34.90万人。三十年间,西安可能迁入了近百万移民...而那时候,人口超过百万的,就已经是特大城市了。

1960年,不含今天其他郊县,只含长安县的西安人口是刚好200万左右。而其中超过百万人口,可能都是移民及移民的孩子...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移民普遍是产业工人和事业编制,所以城市非农人口中,当时的移民可能是更大的比重。本地逐渐恢复元气的小农人口,和产业工人移民人口,也是在不断碰撞融合。比如建国前后,本地小农是有地有产的家庭,工人没有福利,只是逃荒做苦力,进工厂赚俩小钱,前者鄙视后者。后来建国后制度逐渐完善,工人成了特权阶层,工农业剪刀差之下,本地农民又羡慕工人。但后来工人的孩子太多,口粮成了问题,显得不愁吃还能依靠城市做副业的城郊农民更富足,也羡慕农民。改开后八十年代,国企曾经拿到外贸订单,开动机器给国家创汇,工人又成了明显高收入群体。最后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外来投资增多,本地国企逐渐被沿海产能挤压和没落,商业兴起后,城中村靠租房、拆迁又富起来,国企工人又成了挣一点点死工资的没落群体...西安其实就是这两个主体人群构成新城市,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宠儿,市场经济时代的迷茫儿...

西安的市区非农人口,持续到00年代都是全国前十,10年代也没有跌出前15。即使2020年的七普数据,包含西安城曾经的附郭县改来的长安区,以及各开发区与西咸新区的西安行政区划部分,不含其他远郊县区,一共是930万人。这个规模仍然可以重新排进全国前10。现在市场经济,西安虽然滞后但也在发展,新一轮城市化过程中又开始同时吸关中与关中周边人口,转化为市场经济的非体制工人。这个过程中,关中方言群体和普通话群体又是一同在增长。

西安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是清末民初秦商消亡后,关中西安周边地区的小农,与民国后期与建国初期,大量国企体制工人与科教文卫事业单位体制办事员移民涌入后,在近代重新迅速建立起的城市。00年代开始,还有一个新人口形势就是大学扩招。西安有60多所高校,普遍层次还比较高,他们当然希望能够留在自己求学的城市,但西安显然无法提供这么多高端就业岗位。这部分群体在互联网上基本就是看到西安话题就很关注,你说他是西安人,他缺点归属感,你说让他对西安漠不关心,他又利益攸关,非常关心。上网发声的人群中,批评西安的主要是这个群体,点赞西安的也是这个群体,在情感与现实之下有一定的矛盾性。

在人口前十的城市里,除了改革开放后的移民城市深圳外,只有西安在民国中期是远不应该在前十中的城市,像个暴发户...当然,要非把历史尺度拉倒一两千年前的汉唐,西安就不那么像个爆发户,还像个破落户。但如果时间尺度只看最近100年,西安就是个爆发户。如果说深圳是80-20的暴发户,西安就是30-70的暴发户...

这是一座近代意义上,工农阶层重构的省会级城市,所以它的民营企业,市场经济,营商环境,开放思维,应该来说是在同级城市中相对弱一些的。西安工农学老一辈的轻商意识,铁饭碗意识,裙带关系意识,吃皇粮意识,官僚意识(真得是连保安都有官僚意识),重体制意识,不是一般般的强。这恰恰是工农城市的特征。在西安,最常用的尊称敬语就是“师傅”。这些思维惯性,植在多数人心中的意识,也潜移默化传给当下的年轻人一些。毕竟,西安从民国到建国初,是一座持续靠政策手段,计划经济,移民规划,用权力和指令重建起来的城市。而且当年国家布局下的西安移民并不是省内移民,而是五湖四海,外省移民压倒性居多。

由于西安是一座国家主导布局的移民城市,也是民国到建国初三度直辖,建国后三度计划单列,最后被升为副省级的城市,国家直属的企事业单位比重很大,所以地方与企事业单位的隔阂也一定程度存在,国家主导布局的西安市区与周边郊县的隔阂也一定程度存在。虽然在国家的布局下,要素不断流入西安,但行政区划上,西安却持续了清朝的减法趋势,越变越小。如今的西安,看着11区2县,似乎很多,实际上西安市区的城三区都很小,城六区都是从长安县分离出来的。今天的西安,若论民国的县,只有长安县、高陵县、临潼县、蓝田县、户县、周至县,只剩6县之地。行政区划每一次划界,其实都一定程度拖缓新移民城市西安与周边城乡的人文融合进度。也就是这座移民文化孤岛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进度也一定程度被行政区划的分离给拖延住。

在这样的移民城市里,方言仍然是关中方言。但这里有几百万的西安移民N代,其实母语就是普通话。不是不说方言,而是不会说,或者说不好,无论是自家祖辈的方言还是生长地的方言,都说不好。早就习惯了...像我中学所在的子弟学校的班级里,说陕西话的同学凤毛麟角,同学三代可追溯的祖籍,就有河南,辽宁,山东,安徽,河北,天津...这些还只是我知道的。我90年代上小学的记忆里,可以一两周不接触一个说陕西话的人,包括买东西都不接触。还是市场经济兴起后,企事业单位的体制壁垒被打破不少,周边来务工的人和新世纪迁入的省内新西安人多了,加上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中村不断转变为繁华市区,城中村人口快速转化为城市新兴产业劳动力和非农人口,周围说陕西话的人才明显多起来。

西安有一半的人三代以前不说此地话,而且上个世纪的城市移民主要是外省人,而题主所列的成都,上海,广州,郑州,济南,大部分人三代以前都说本地话,移民也以本省及周边为主。这就是西安说普通话的人相比这些城市更多的原因。

}

其实,陕西话和陕北话也有很大区别,现场的语言老师和俞白眉有时候也有争议。俞白眉说,闫妮试图用一种更地道的陕北话,但真地道的方言普通观众可能就听不懂了。对俞白眉来说,他有一个权衡,是陕北的语言老师都不会有的权衡——既能让陕北人民听起来没问题,也必须让全国人民能听懂。所以,后来影片就确定了一个相对标准的陕北普通话,它的口音到底是偏榆林一点还是偏延安一点,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邓超拍戏时压力很大,因为现场有很多当地的老乡,有时候邓超说完一句台词,旁边的老乡说,小伙子,你这个(口音)不对。邓超一紧张,经常会说出一些谁也听不懂的“外星话”。这时候俞白眉就安慰他,你不能全听当地人的,如果方言太地道的话,影片上映后其他地域的观众会听不懂。

选用王源因为他有陕西人的基因

在《回乡之路》中,王源饰演沙里沟中心小学的小韩老师兼导游,特别是在车上的那句陕北台词“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窝上”,颠覆了他作为重庆人的标签。俞白眉在选角时,希望找一个20岁左右的演员,最好和陕西有渊源,因为拍的是家乡,他希望情感必须是真实的。

在网上查演员的时候,俞白眉意外发现,王源有陕西人的基因,他爷爷奶奶是陕西人。俞白眉说,如果王源来陕西拍戏,他爷爷奶奶知道了肯定会特别高兴,“家乡到底是什么?就是人的情感寄托,如果做一件事情,长辈会很开心,那这与别的事情就不一样,意味着你的根就在那,王源就是一个根在陕西的人”。俞白眉之前看过王源出演的《地久天长》,觉得他演戏很棒,完全不担心他演一个陕北农村小伙。拍摄时,导演俞白眉也一直跟王源灌输“这可能就是你本来的生活,爷爷奶奶之前就生活在这……”

虽然,王源的根在陕西,但毕竟从小在重庆长大,对陕北方言也是完全陌生。但他的表现却是让俞白眉最为惊喜的,“他(的方言)是最棒的,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标准,是唯一一个没有后期配音的演员”。剧组在后期制作时专门请了一位50多岁的陕北人作为语言方面的配音老师,他并不认识王源,但听完王源的方言之后说:“这个演员说的比较标准,没有问题”。而像其他演员,比如邓超、吴京等人其实是后期又在录音棚配的音。

抗沙事迹感动陕北老乡张艺谋

片尾,在沙里沟校庆活动上,投影仪上播放了一些抗沙英雄的照片。剧组将这些抗沙英雄请到了拍摄现场,乔树林边上第一个人就是全国抗沙英雄牛玉琴,然后是石光银等人,镜头摇到这些老人,又扫到投影仪上他们年轻时候治沙的照片。

拍摄前,邓超与俞白眉走访了这些抗沙英雄,记录了大量素材。当时的女子抗沙连,最小的14岁,最大的19岁,每个人每天背几十棵树苗,走几十公里山路,在沙漠里种树。那里有个比喻,说种树就像养孩子,要有对待孩子一样的耐心才能种好一棵树。片中出现的石光银更是厉害,一个人种了宽6公里的绿化带,如果航拍的话特别震撼。

片中的抗沙镜头很感人。

俞白眉在拍摄过程中试着种了一棵树,因为沙漠里沙子很软,膝盖很难受力,抡了两下铁锹腰就不行了,导致椎间盘突出,采访当天,俞白眉腰上还缠着护腰,每天要吃点止疼片。

张艺谋也是土生土长的陕西西安人,并且是该片的总监制,俞白眉一直很好奇他会怎么看《回乡之路》这个故事。最开始,俞白眉曾邀请他来客串,结果被婉拒了。在电影首映活动上,张艺谋说看到《回乡之路》单元的时候很感动,这令俞白眉和邓超特别欣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人地道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