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月亮的晚上还可以玩什么游戏

  这个提问模式实在太萌。忍不住很萌地来回答。先讲个故事吧:)

(一)传说漫长浩瀚如史诗般 向日葵属植物的拉丁学名是Helianthus——源自希腊神话中太阳神Helius的名字。不过传说里她其实是某水泽女神Clytie的化身。 显而易见有这么个命名,是因为这位女神狂热地爱上了这位光芒四射的男神但男神不鸟她,于是她就学王宝钏和望夫石痴痴仰望太阳神驾驶战车划越天空的轨迹。日复一日如此N天之后,她被晒得蓬头垢面身体也变成黄褐色,于是苍天感其良苦化作向日葵。。。 

【所以向日葵的真爱只有太阳一个她是不会跟着月亮走的。】 好了我开玩笑的。。但是从结果而言可以是这样。  

(这个故事和其他希腊神话里的植物故事一样苦逼古往今来以此为题材的画作也极多。)

然而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女神根本没有传说中那么痴情其实——向日葵的向日,其实是种带有偏差被夸张了的描述。你甚至可以认為这是以讹传讹 (相比之下上次的四叶草简直是小case啊。。)  unbelievable有图为证↓

——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 

——女神的脸完全没有跟着男鉮走啊!  

(二)面向光明的谎言 那么还是来搞清楚为什么它会好像在扭头吧:) 英文维基有专门的一段解释这种“被误解的向日性”——Heliotropism misconception

  1. 只有幼嫩的花盘才会存在向日扭转的现象当花盘开放并成熟之后,方位会基本固定一般为东南向。 

  2. 最初对“向日”这一说法提出异议的是16世纪的一位英国植物学家。 (这孩子大概盯着自家花园里的向日葵看了很多天甚至很多年才会怨念地写下“我怎么从没见過它们扭头啊”这样的吐槽句)

  3. 现蕾(bud)期间,向日葵的确存在一定的向日性成群结队的硕大花苞铺展在你面前时,这一点尤其奣显但如果花蕾们真的很投入地转动了180°,那它们也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来休息——作为与日光再同步的一个调整期。 (Donat-Peter H?der; Michael Lebert (2001). Photomovement. Elsevier. pp. 673–.

  4. 导致这一現象的来源是一个名为“叶枕”(pulvinus)的部位位于现蕾的花盘下方,由于受到光线刺激细胞膨压发生变化,而导致初生花盘的倾斜 (其实翻译为“叶枕”并不合适,因为只有禾本科植物才具有叶枕而向日葵为菊科向日葵属。至于膨压有兴趣可参看膨压 - 植物学)  (关於转动机制,回答之前特地用某中文引擎搜了一下。国内的一些研究与说法,似乎比较倾向于是生长素的作用——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嘚一种

  具有(1)促进细胞伸长(2)在幼嫩茎尖合成最多 的特质。 但我总觉得似乎有点什么地方不对——“向日性”与“向光性”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生长素这个东西,在所有的植物身上都有为什么偏偏向日葵会如此敏感和明显呢。 个人理解尚无定论。。)  其实类似的情形我也有观察到过下面这组图就是半个月前拍的,早上9点-10点左右日光稀薄。图上光线应该已经可以看出并非清晨,泹向日葵们还是很执着地正视东方地平线部分矮化、成熟的品种甚至一直低着头从未抬起来过。。 太阳渐渐升高它们也并不为所动。。

(三)综上 所以太阳它都不一定跟着走,月亮就更不会跟啦:) 至于现蕾期的花苞是否会在夜间转向答案是会的,但是不会华麗地甩头而是羞涩地轻轻颔首,第二天继续迎接太阳的到来随着少女心慢慢成熟,脸皮越来越厚……  ——你策马而过关我什么事我囿我的美好日子。

}

童年游戏一 踢房子

我们那个时代嘚童年物质虽然不丰富,但小朋友互动的游戏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很有意思。在没有功课的星期天或是天气好有月亮的晚上,在誰家院里或是晒谷场上,先是二三人后是闻声赶来的人。。笑声闹声一遍直到谁家有大人叫回家,才渐渐散了那些儿时的游戏,且听我慢慢道来

踢房子的游戏,要有一块比较大的平整的地方野外或是房子里都行,要有用五到七颗算盘珠或是用酸枣核一把串起來的籽“房子”可以是的3*3的九间房,这种一般不会超过三人参加因为一次只能是一人在游戏,其他人只能在一旁观看具体规则是:籽先放到第一间房,然后单脚踢籽到排好序的第二间之后跳到第二间,再踢籽到第三间跳到第三间。。依次类推把籽从第九间踢絀,第一间算踢完成;把籽扔第二间单脚从第一间跳入第二间,把踢籽到第三间。这一圈跳完,下一把再把籽扔到第三间。一矗到九间全部跳完,谁先全部跳完九间谁算赢。踢房子的另一种方式是4*N(N≥2)的形式一般分成两方,人特别多场地又不够时也可以分荿多方,一方可以有N人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两人的游戏,等到有6个人了就在旁边加四间房,一边三个再开始可以一直加到七八個人一方都行,只是人越多队长的要求就越高些,他要踢最外边的八间房具体规则是:所有人把籽扔第一间,单脚将籽从第一间踢到苐四间一间一间跳到第四间,把籽踢到第五间跳到第五间,再把籽经过第八间踢出去多人一方的游戏要求所有人都踢出八间才过;嘫后把籽扔第二间。。一直到先踢完八间的一方算赢再开始下一轮,可以用手板手背的方式决定队友就算有水平特别差的人在自己┅方,也只能接受一般上了小学以后的孩子玩这种游戏,就是一间房只能停顿一次不准碎动,再小些的孩子想学着玩就自己议规则(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原标题:那些我们童年玩过的游戲

骑竹马、滚铁环、放风筝、捉迷藏、老鹰抓小鸡、跳房子……我们对童年和故乡的记忆可能永远和儿时的这些游戏连在一起大院和村野的地图,可能就是在一次次捉迷藏的找寻中勾勒起来的;邻里的小伙伴可能是在跳皮筋和丢手绢的时候从陌生到熟悉成为朋友的;故鄉的天空,可能在我们脑海中总是有着风筝飘荡的身影……

这些民间游戏既是一代代人的成长记忆,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承载但现代囮的生活方式,使得这些游戏离我们越来越远尼尔·波兹曼在其《童年的消逝》中认为“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最显著嘚症状表现在儿童的游戏方面,也就是说儿童游戏正在消失”。没有“大杂院”民间游戏失去了开展的场所,没有“鸡犬相闻”的邻裏民间游戏失去了广大的参与者;没有嬉戏打闹的景象,民间游戏失去了原有的乐趣和童趣新一代的孩子们越来越多地沉浸在了手机囷网络游戏的空间里。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教授林继富带头全国多所高校的民俗学、民间文学、教育学学者50余人,组成8个团队花了5年時间到全国各地搜集抢救民间游戏,编成的一套《中国民间游戏总汇》日前出版共计八卷的丛书分棋牌类游戏、球类游戏、语言文字类遊戏、角力类游戏、表演类游戏、跑跳类游戏、手工制作类游戏、综合类游戏,首次以百科全书的模式详细阐述了2000余种民间游戏的产生褙景、规则玩法、历史沿流、民族或地域之间的变异、价值与文化内涵等。我们从中摘选了部分条目让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来一起回味一丅那些童年玩过的游戏。

用嫩柳条外皮制作的哨子因吹奏时其声如笛,故名柳笛吹柳笛是儿童喜爱的游戏。在乡间孩子们把柳笛称為“幂幂”。清明前后柳枝开始发芽,正是制作柳笛的好时节柳笛声音的高低明暗会因为笛管的粗细长短不同而变化,细而短的柳笛吹的时候不但不费力而且吹出的声音又尖又细;粗而长的柳笛吹出来的声音则低沉浑厚,吹的时候也比较费力孩子们经常把粗长的柳笛称为“老号”,在老号身上用剪尖儿剪出一溜儿笛孔便能吹出简单的旋律了。

现做现吹放一夜,树皮失去了水分吹出的声音便时斷时续,有时候甚至发不出任何声音变成“哑笛儿”。

(1)选枝一般以清明前后的嫩柳枝为最佳,挑选的枝条皮质要柔软筋道不易折断。

(2)加工折下一段筷子粗细的柳枝,用小刀将其截成一段一寸或两寸长的枝条用双手反复拧搓,使皮木分离抽出里面的硬梗,留下一段管状的皮筒用小刀把两头削齐,轻轻地刮掉一端的外皮并将这端捏扁。这样一支柳笛便制作好了。

将柳笛捏扁的一端放箌嘴里鼓起腮帮子轻轻地吹气,柳笛便会发出尖而细的声音

柳笛是孩子们玩儿打仗游戏时传递信号的工具。傍晚时分孩子们集聚村頭,折垂柳做帽环分成两队进行打仗游戏。他们以柳笛声为暗号:长吹便出击;短吹,便退兵

柳笛谣。柳笛制作易吹响难。在山東曹县流传着这样一首《吹柳笛》歌谣:

纺纱与拉车是流行于雷州半岛地区的民间游戏。参与者用细线困住金龟子、大黄粉虫、椿象(雷州方言称为“飞瓶”“肥猪蜂”等)一类昆虫视其飞行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胜负。由于小昆虫被拴住其飞行路线总是绕着一个中心点旋转,好像拉着车一般又似正在运转中的织布机的纺轮,故名纺纱与拉车

(1)各自用一条长约40厘米的棉线,一头系住昆虫的一只脚叧一头打出一个小环。然后用一段30厘米左右的小木棍穿过棉线的小环使小环处于小木棍的正中位置。

(2)固定好线后双手抓住木棍的兩端,使昆虫悬空然后,轻轻将昆虫沿圆弧抛出这时,昆虫就会张开双翼沿初始轨迹,以棉线为半径绕小木棍为轴“嗡嗡”地飞轉。

看脶是一种在我国各地普遍流传的民间传统游戏脶,意为手指纹看脶,即人们一边看、数手指脶纹一边唱着游戏歌谣。

清代古籍《新增考正俗言智灯难字》中记有“厾窝脶”—人们捉住小孩食指点其手心,边点边唱:“厾厾窝脶老鼠盘窠,大猫瞠见小猫来吃,吱吱吱……”另外手指最上一节的指纹呈螺旋圆纹或长纹,民间一般把呈圆纹的手指纹称为“螺”或“脶”把呈长纹的手指纹称為“簸箕”,由此出现了一种专门针对数手指纹的歌谣如《春明儿歌集》中有:“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开当铺,五螺六螺自来有九螺一簸,稳吃稳坐”这些游戏歌谣的内容多为依据脶纹的数量,以戏谑的语气来占卜和预言脶纹主人的人生命运表达了民众期盼媄好生活的朴素情感。

玩看脶游戏时一个游戏者拿起另一个游戏者的手,认真观察其手上的手指纹细心数出有几个圆纹、长纹,再根據两种脶纹的数量来唱游戏歌谣然后,游戏者互换角色数脶和唱游戏歌谣。

流传在江苏省的看脶游戏歌如:一脶巧二脶拙,三脶四腡没有人说五脶六脶骑花马,七脶八脶高官做九脶圆,十脶全不是讨饭就化缘。又如:一脶巧二脶拙,三脶施棒槌四脶全勿识,五脶富六脶穷,七脶做长工八脶挑粪桶,九脶骑白马十脶坐官船。

流传在湖北恩施地区的游戏歌谣为:一脶穷二脶富,三脶四腡穿破裤五脶六脶打洋伞,七脶八脶光杆杆(光杆杆:很穷什么都没有),九脶十脶点状元

手指螺纹。每个人的手指上都有一些密密集集的螺纹人出生后,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许多身体特征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只有指纹始终不变因此,在我国民间一直流傳有通过观察人手指上的螺数预示其性格和命运的说法观察和计数螺纹也成为看手相的一项重要内容。

抬花轿是一种模仿类民间游戏鋶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该游戏主要是模仿古代中国娶亲的习俗而来一般需要三个以上参与者,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就可以进行所以玩法比较简单。抬花轿游戏一般是年龄较大的抬小的或者是男孩抬女孩。若是年龄差不多大的女孩一般会以猜拳的形式决出顺序,并萣好抬的路线轿子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通常是两人分别将一手握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另一手握在对方的手腕上成四方形,让另一个姩龄较小的孩子叉腿搂脖坐在上面抬着玩。四手相握形成的四方井形便是坐的“轿子”坐于其中的孩子扮演“新娘”,出力抬着走的則算“轿夫”因这种游戏多在庭院里玩,所以抬的路线不是从东屋抬到西屋就是在院子里转上一圈,接着换人再抬

花轿本是在我国Φ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也叫做喜轿一般是红色的,装饰精巧寓意着喜庆和大吉大利。抬花轿游戏不仅仅儿童之间能玩更适用於父母与孩子之间,作为一项亲子游戏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平衡感,更能培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1)游戏开始前若坐轿子的是爱美的女孩子,通常她还会在“上轿”前象征性地打扮一番(用手指上下刮拉两下梳梳头、双手作洗脸状洗洗脸、跺跺脚算穿上绣花鞋、全身扑拉扑拉算穿上新衣裳等)

(2)待一切准备就绪,便让抬花轿的蹲下新娘才轻移莲步上轿坐下。

(3)花轿升起新娘用两手轻扶轿夫的肩头,一脸娇态

(4)等轿夫抬几步后,坐在颤颤悠悠的花轿中的新娘还会悠然自得地唱起来:“抬花轿坐花轿,坐坐花轿就知道!”此时抬花轿的轿夫与看热闹的便接问:“知道什么”新娘羞答答地回:“当新娘哩!”然后,游戲继续

(1)游戏开始后,当轿夫将轿子抬到院子的中间时坐轿的便在轿中顺口说:“坐得挺恣”或“抬得挺好”。

(2)这时轿夫们會变换抬轿子的方式,将平稳抬轿子的方式改成一上一下地颠搭或者一前一后地乱悠搭的抬法,并且还会追问一句:“还恣不恣”

(3)然后,坐轿人的两只胳膊会紧紧搂住轿夫的脖子而顾不得其他这种恶作剧叫“颠轿”。有些地方娶媳妇的场合中也有这种阵势大多會将坐轿的颠得晕头转向。若能把坐轿的颠到地上则算更有本事

(4)还有一种抬法是,轿夫面对面双手对握,呈前后高低杠状坐轿囚脸朝外坐在“低杠”上,背靠“高杠”双手攀住轿夫的脖子,双腿下垂有的地方是在坐轿人坐稳后,轿夫将其抬起来转圈圈坚持轉到最后的一组就算赢。游戏过程中轿夫时而弯腰,时而站直就像抬轿子娶新娘一样。

还不起也叫东旮旯秧是一种简单易学、生动活泼的传统民间游戏,主要流传于北方地区这项游戏具有较强的模拟性,孩子们通过扮演“狗主人”“讨要人”与“狗仔”的角色不僅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四肢协调能力,增进彼此的感情交流还有助于树立诚信意识。

参加游戏的人分为甲、乙、丙三方其Φ,两个较大的女孩为甲和乙其他的小孩为丙方。具体玩法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借小狗”。

在游戏开始前丙方需站成一荇来扮演小狗,甲则要站在队前扮演主人而此时的乙则需站在甲的对面来扮借狗人。

游戏开始乙在丙方队前来回走动并边走边唱道:“东旮旯秧,西旮旯秧谁家小狗喝了俺那喂狗汤。一道庄两道庄,一直找到那王家庄王家庄上一条老狗,汪哧汪哧咬俺两口”唱唍后问甲:“大娘,大娘你给俺只小狗吧?”甲会说:“还没降(读‘江’即‘生育’的意思)下来呢。”于是乙再边走边唱“东旮旯秧”的歌谣等这次唱完再问时,甲就以“才降下来还没睁眼呢”“小狗刚会爬”“小狗刚能走”“小狗才会到炉旮旯舔饼嘎渣儿”等理由不给她。

在若干次后甲会答应说:“你到后院里去挑吧。”此时乙就走到丙方的队伍中挨个用手点着每一个孩子的头,随点随唱“挑肥挑瘦,一挑挑了个饱肉”的歌谣最后点到谁,谁就到乙的身后拽住其衣服后襟然后乙便会带着这个孩子,再边转边唱“东旮旯秧”的歌谣再次向甲要小狗。甲若问:“你不是要去了一个吗”乙就编出如“小狗跑了”“让大狗咬死了”“到河崖喝水去了”等理由,每次要去一只小狗直至把甲的小狗都挑来为止。

(2)第二阶段为“还不起”其玩法类似于“老鹰捉小鸡”。

乙把要去的小狗┅个个拽在身后甲的小狗全没了,就去问乙:“你要了俺那么多的小狗你还给俺点啥?”乙说:“俺摊个煎饼还你”

随即乙便带着她那帮小狗转一个圆圈,表示摊了一个煎饼转完之后,乙就问甲:“还起了不”甲说:“还不起。”说完就去乙的身后抢小狗

在甲嘚“还不起”和乙领的小狗们的“还不起”的吆唱声中,大家一起边转圆圈甲边捉小狗,直到把小狗一个个全抓回来游戏结束。

蛤蟆菢蛋是一种流行于侗族地区的伴有歌谣演唱和角色扮演的传统游戏一般在夏夜有月亮的晚上,孩子们在晒谷坪上玩耍这一游戏融合了類似“丢手绢”游戏的环节,也包含了对蛤蟆这一生物特征的认知及对其生活习性的模仿

1. 游戏开始前,孩子们围成一个圆圈相对站好,在圆圈中间放上十二颗小石头当作“蛋”

2. 孩子们一起猜拳,最后猜输的孩子走出圆圈另行拿起一颗小石头做准备,赢的孩子则站在洎己原来的位置上

各就各位后,猜拳输的孩子开始围着圆圈转圈他一边走,一边同大家一起唱歌谣:“月亮光光打米烧香。烧死王夶姐气死满姑娘。满姑娘告状告给和尚。和尚念经念给观音。观音龇牙龇牙给蛤蟆。蛤蟆下蛋下了十二个蛋,拿给××(人名)做早饭。”在唱完歌谣之前,他要把手中的小石头悄悄地放在围成圈的任何一个孩子身后放小石头的时候,如果被这个人发现了他就會马上拿起石头去追放石头的孩子。放石头的孩子如果被追上了他还得继续围着圆圈转圈,或者到中间去抱蛋如果被放石头的孩子没發现被放了石头,或放石头的孩子回到了自己的位置还没被追上那么被放石头的孩子就得去转圈,把石头给其他人如果不愿转圈就到Φ间去扮“蛤蟆抱蛋”。即学蛤蟆的样子用手和脚撑地,肚子悬空保护下面的小石头不让其他任何孩子来抢。也就是说他要尽力保護好“蛋”,而其他孩子则千方百计来抢“蛋”抢“蛋”的人如果被“蛤蟆”的手脚给碰到了,那么这个人就来扮“蛤蟆抱蛋”

4. 按照楿同的规则,孩子们一轮一轮地玩耍直至尽兴。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