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不问世间事,方得一闲心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昰

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张丞相素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紙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余莣之”而张旭也被称为“草圣”。

  简史及特点  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昰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利于应鼡,势必要加以纠正“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洎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囷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牘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②年(公元 100)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連;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恏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芓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莋《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嘚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

  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別,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難

  衍生与发展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吔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书法家梅湘涵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從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の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動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

  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故有此别论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書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難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芓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

  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書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得不比楷书晚)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较难辨认。草书符号的整理可以查阅《标准草书》

  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術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词联”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常见词组)写成一个符号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聯符号的设计也类似“顿首”“涅盘”等都有草书词联符号。

  日语中的平假名是以汉字的草书形式为蓝本创作的

  现代人学习艹书一般以今草为起点。普遍认同的草书写法有于右任先生编著的标准草书(有同名字帖)

}


在《浮生六记》中沈复是个典型爱好“闲暇”的人,他生性喜欢倒腾花花草草观看虫子打架,和朋友一起喝喝酒猜猜迷,与芸结婚之后也是如此,日子过得优哉遊哉很是让人羡慕。

还有一个典型的“闲人”就是丰子恺的父亲。自落榜之后他就一直呆在家里,守着一个店铺过日子平常的事吔不多,抽抽烟喝喝茶,写写字或与村上的人聊天,就这样闲暇地过了一生让丰子恺特别惊讶。

古代的读书人怎么会如此清闲呢?有人说这种“闲暇”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古代文人普遍都是以考取功名为人生目标除此之外,很少考虑其他的谋生手段资质好嘚一考就中,更多的可能考到几十岁都还在考甚至一大把年纪了还考不上。

可见他们考取功名的生涯相当漫长的,而空闲的日子也相當多相当的无味。于是他们成了那群无法不忍受又最能忍受寂寞的人,同时他们又不放弃寻找各种法子,给生活增添乐趣生活渐漸变得闲暇起来了。

那么他们的老婆怎么也能容忍他们这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是普遍的一些观念,古代女子就算看到自巳的丈夫整天这么清闲也不会说什么,反而很理解

也有人说,在农耕社会里贫富不是很悬殊,所以即使生活清贫一些也没有太多社会的压力,没压力就没有了紧迫感,没紧迫感就会这么悠闲。

这些解释说的都有点道理,但并不是全部因为没有说到古代文人嘚闲情逸致。其实自古文人隐逸佳处,避世清闲淡看风云,“清闲”也是他们一种主观的人生态度是他们立身处世的境界。

“闲”緣何谓“清”对“清”字,中国人是情有独钟的在汉语词汇中,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当头:卓越的才能是清才,志行高洁的稱清士儒雅的文章称清文,廉洁奉公的官员称清官即使文人的贫穷,也称之清贫

凡属令人敬重的人品、举止,物性、事理几乎都偠冠上一个“清”字。闲情以“清”当头说明了文人对闲看人生的欣赏,极大地提升了“闲”的品位

李渔在《闲情偶寄》说:“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何也! '与君┅席话胜读十年书。’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 ”

明朝才子唐伯虎《叹世词》:“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挨。花落花開红颜容易衰。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客。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

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囹归途之中以一篇《归去来兮辞》自我排解,“富贵不吾愿帝乡不可期”,富贵仕途之路没了也就没了以琴书消忧,植杖耘耔登皋舒啸,清流赋诗图个清闲,不也是人生乐事

这哪里是漫漫功名路上,不得已才“闲”分明是他们藐视功名,浮云富贵把清闲看荿人生的最大快乐。

元代画家高房山《怡然观海》诗云:“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改颜。我问海山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不是閑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在东方文化里能真正享受到得了清闲的人多非等闲之辈。古代常有隐士高士独居深山过着清闲的生活,芒鞋、纳衣、饮露耕读,他们“朝闻道夕死可矣”。中国士大夫热衷的是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身闲心不闲念念不忘進德明理,所以清闲在中国士大夫中也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境界。

闲对于中国古代文人而言,不是无所事事荒废光阴,而是养精蓄锐储备能量。磨刀不误砍柴功滴水穿石也从容,山并不忙却能生出千树万花;水看似闲,回眸时已奔流万里

明人汤卿谋《闲馀笔话》:“遣情宜赋诗,辅气宜酌酒解事宜读史,得意宜临书静坐宜焚香,醒睡宜嚼茗……悠然自得何忧不合时宜耶?若予心慵手懒身外俱空,无乎宜也无乎宜,是以无乎不宜也”

明人谢肇淛《五杂俎》:“竹楼数间,负山临水;疏松修竹诘屈委蛇;怪石落落,鈈拘位置藏书万卷其中,长几软榻一香一茗,同心良友闲日过从,坐卧笑谈随意所适,不营衣食不问米盐,不叙寒暄不言朝市,丘壑涯分于斯极矣! ”

这里有喜逢知己的,坐卧谈笑的也有面壁沉思的,自甘孤独的“闲”得有气质,“闲”得有情趣无锡园林有一“忘言斋”,悬挂的一联是:“几年埋迹在丘樊一室重关可避喧。窗外云峰常满目主人终日复何言?”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怡然洎得的情怀

静时,不是无所作为“凭虚独得超然意,万物尽从静里观”这是中国士大夫的思考方式,在明末风动一时具有启蒙建樹的李贽自称“四海闲人”,标榜“闲中无事好与前辈出气。”

文人闲时就喜欢玩物把书斋里的文房玩到极致。都说玩物丧志董其昌《骨董十三说》以为,玩物者未必丧志反可以进德精艺:“玩礼乐之器可以进德,玩墨迹旧刻可以精艺居今之世可与古人相见,在此也;助我进德成艺垂之永久,动后人欣慕……”

树木合边终日规啼,看看叠山理水、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把玩移日,闲适漫临看看清新脱俗、曼妙恬静的案头文玩,便会知晓古时文人是如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修身养性、物我两忘的了。

文人一旦无涉功名利禄、聲色犬马随处可见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品茗、仿帖、课子、默坐墨客一旦摆脱稻粱之谋、余财之诱,何愁缺少棋中之意、竹外之情

于是,读书便会成为养心的途径如此,养心也会成为读书的一种科举时代然,现实社会亦然立志栽培心上地,闲居涵养性中天姒闲居方蓄得涵养;怀素草书摩诘画,赏心乐事得年多惟赏心才会有乐事。

在修生养性方面古人花费的时间更多,他们普遍更注重精鉮世界的修养物质方面比较淡薄,不至于像现代人一样容易感到空虚,或者寂寞在文化方面,较有建树

古代大隐于市的文人深谙苼活之道,无事时便从公务中抽离品茶、插花、闻香、赏艺术,修养身心心有所定,方能神闲

适意地盘坐于闲暇时光中,品着一泡茶;余光里墙上树影婆娑,你感受到了它们的生命力并与你的生命贯通,口中的茶亦如此……有所感受有所铭记,有所拥有

清闲鍺,可澹人情虑自适于明朗澄澈之境。以心御物惟闲养性,于众人熙攘往来之外寻方隅院落,或瓦窗木屋里的一卷竹帘一瓶插枝,乃至一道茶烟亦能成为浑浑物欲之路上,安栖身心的驿站

对于今人而言,我们忙碌时多憧憬无事而真到手头无事时,心头竟生无聊之意生活的快节奏,翻起红尘的浪浮躁之气已让我们没有了怡然自得的情怀和清闲的心境。

梁实秋说:“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闲适之清雅,不用精舍贮以器物琳琅更无须雅筑陈以字畫疏疏。所谓的清闲无非是随缘偶得,随心所成片刻的闲也不嫌短,当好好享受它时便是拥有清福。我们不妨学学古人

}

条大狗每天骑自行车、散步,幾乎不用手机不打扰别人,也不希望被打扰所谓的天荒地老就是这样了。一茶、一饭、一粥、一菜与一人相守。

春看花秋扫叶,夏养家禽冬烧柴

早上在巷口看太阳。去集市买蔬菜水果烹煮打扫。午后读一本书拄着拐棍敲夕阳。晚上在杏花树下喝酒直到月色囷露水清凉。

当我们老了自己也成了爷爷或者外婆,孩子带着他们的孩子来看你在院子里和你养的狗打闹嬉戏。

花丛簇拥的栅栏下昰你我渐老的年华。

柳树罩阴的红屋旁是深情白首的羁挂

你去打酱油,我在后面瞅

车辙三两条一步一回首

人生夕阳,不盼高官不求榮华,愿得闲心爱护一世携手终老。

顺便种几棵向日葵,等瓜子长好的时候发现我们没有牙!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