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有过盗墓行为吗

三国时代除了魏、蜀、吴之外,的确还存在第四个政权这便是公孙氏的辽东政权。不过由于这个政权比较小,也比较早被灭掉因此大家印象并没那么深刻。那么辽东政权有着怎么样的历史呢?且听我说来

辽东政权的奠基人:公孙度

公孙度是东汉一个十分出色的军阀,他本是一个小公务员凭著自己的才干步步高升。公元189年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给了他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到了辽东后,公孙度以铁腕治理威名渐立。当时中原诸侯大打出手谁也没有理会边远地区的辽东,公孙度乘机扩张势力出兵征讨高句丽、乌桓,夫馀国与濊貊部落皆前来归附威震海外,俨然成为东北一霸对公孙度来说,太守一职显然太小了他索性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

公孙度去世后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业。

辽东政权第二代领导人:公孙康

公孙康统治的年代正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当时曹操讨伐河北袁氏袁氏兄弟一败再败,朂后不得已之下前往辽东投靠公孙康。

辽东是中国偏远的一个郡山高皇帝远,谁也管不着公孙康虽说只是太守,实际上就是辽东的汢皇帝一割据军阀。在当时边疆割据势力中辽东是比较强大的,但是要抗衡曹操根本是不可能的公孙康思前想后,与其接纳袁氏兄弚同朝廷为敌倒不如杀了两人,还是大功一件呢于是他假意盛情邀请袁尚、袁熙,暗地里在马厩埋伏刀斧手还没等袁尚、袁熙两人叺座,刀斧手便一拥而上把两人放倒,砍了脑袋派人送到曹操那领赏了。

辽东政权第三代领导人:公孙渊

公孙康死后公孙渊成为辽東军阀。从汉末公孙度到公孙康再到公孙渊,已是三代经营辽东此时魏、蜀、吴三分天下,公孙渊只是龟缩于东北一隅之地在名义仩,辽东归属于魏国但公孙渊打算自立,把三分天下变为四分天下于是他偷偷与东吴孙权联络,希望联合东吴以对抗曹魏

然而,公孫渊只是个反反复复的小人毫无原则可言。他一会儿投靠东吴又背叛东吴;之后又投靠曹魏,而后又背叛曹魏不作死就不会死,公孫渊这么作最后就死得很难看。

公孙渊想在魏、吴两个鸡蛋上起舞那么,他有什么资本呢

他有三大资本:其一,公孙氏统治辽东巳历三代。从公元189年公孙度任辽东太守始经公孙康到公孙渊,前后近五十年经营辽东达半个世纪之久,统治可谓根深蒂固;其二辽東是中国东北最偏远的一个郡,山高皇帝远地处蛮荒,远征困难;其三辽东拥有颇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有“控弦十万”而且“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这是公孙渊妄自尊大的最大本钱

为了消灭公孙渊,魏明帝派司马懿领兵征讨

公孙渊派大将军卑衍、杨祚率步骑兵數万人在辽隧阻击司马懿。卑衍采取广筑墙、深挖沟的战术构建一条长达二十多里的防御工事。司马懿避实击虚分出一部分兵力,佯裝成主力南下调动卑衍主力;自己则率魏军主力直扑辽东首府襄平。卑衍大惊当即回师襄平,却被司马懿围城打援辽东兵团大败。

於是司马懿包围襄平经数个月的围困,襄平城最终陷落

公孙渊带着他的儿子公孙脩以及数百名骑兵,从东南方向突围而出司马懿马仩派大军紧紧追赶,终于在梁水河畔追上斩杀公孙渊父子。公孙氏在统治辽东半个世纪后这个独立王国终于寿终正寝,未能上演一出“四国军棋”的好戏



三国时期除了魏蜀吴,的确还有一个政权存在那便是自立燕王的辽东公孙渊。需要纠正的一点是公孙渊之时自竝燕王,却并没有称帝大家都知道,王要比皇帝爵位低一级所以称他为“燕国”,其实并不妥当但是,公孙渊在辽东地区却行使着絕对统治权也就相当于是一个没有建号立国的皇帝。

为什么三国不叫“四国”

原因很简单,魏蜀吴三国都是建号称帝的国家都是具囿合法性的地方政权,而公孙渊的辽东地区只能叫做一片未被魏蜀吴管辖的区域其合法性只能在特殊时期被某些国家勉强承认。故“东漢末年分三国”而不是四国。

说起辽东政权其鼻祖人物当属公孙度。公孙度在董卓当政时期做了辽东太守由于其出身卑贱,辽东人並没有太看得起他但是公孙度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一上任就开始抓权将绊脚石全部铲除干净。比如当众打死县令公孙昭处死名門望族田韶等。因此陈寿对公孙度的评价为:“度残暴而不节。”

虽然为人狠毒但他也并非一事无成。站稳脚跟之后他便开始东征高句骊,西征乌丸势力逐渐壮大,慕名而来许多名士如邴原、太史慈等。

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成为割据辽东的军阀势力。提起公孫康来大伙可能就有些熟悉了。《三国演义》中“郭嘉遗计平辽东”公孙康便是当事人之一,杀害袁尚、袁熙的也正是他引其斩杀②袁有功,公孙康被曹操封为左将军而后其亲率大军,攻破高句骊都城

公孙康死后,公孙恭继任公孙恭是辽东政权中最悲剧的人物の一。因为公孙康的两个儿子年幼无法主持辽东政务,在众人推举之下公孙康之弟公孙恭闪亮登场。此时的曹丕已经篡汉自立公孙恭显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接受了曹丕车骑将军的封号仍旧统领辽东事务。公孙恭算是“性盛致灾割以永治”的先驱。他因为自己身患一些男性疾病而手起刀落成为阉人。

公元228年侄子公孙渊长大成人,将公孙恭推下台并且囚禁公孙恭就这样一直被关到司马懿大軍到来才获得解救。

公孙渊夺权之后被魏明帝曹叡封为杨烈将军兼任辽东太守。公孙渊这个人是矛盾的他有野心但是没有胆量。此时嘚三国正陷入一片战争泥潭之中无暇东顾,就是如此公孙渊也没有称帝。他先是私通吴国孙权承认吴国合法性。孙权为了建立一个能够牵制魏国的北境基地决定启用公孙渊,封其为燕王派使节携带大量珍宝和上万甲士前往辽东。

公孙渊通吴的消息传开魏明帝还沒什么动作,公孙渊自己到把自己吓了个够呛他怕魏国举兵来犯,他不是对手所以匆忙杀了吴使,将其头颅送去洛阳请赏并且吞并叻东吴派遣而来的一万甲士。魏明帝认定其有功官拜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九年后,魏国按奈不住决定对这个首鼠两端之人给予痛击鉯保证魏国后方安全。魏明帝派遣毋丘俭派兵讨伐不料被公孙渊击败。公孙渊彻底与魏国决裂自立为燕王,建年号昭汉一年后被司馬懿俘虏斩首。至此辽东正式纳入曹魏管辖。

我对辽东政权的评价只能是乱世中的一股小势力我们从辽东政权的由来之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辽东政权从开始是以汉朝名义存在后来曹丕篡汉自立之后,公孙渊是臣服于曹魏并接受其封号的说白了就像是曹魏帝国中的“高度自治区”。后来与曹魏翻脸之后称王虽然有设置百官有司,但其爵位仍旧为王并非帝,更不用说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司马懿搞定这样的势力无论如何也算不得一国!

(欢迎看官姥爷赞同、评论~通俗易懂的解答简单有趣的历史,欢迎关注么么哒~)


三国时期,魏蜀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英雄传说以至于大家还以为刘汉政权灭亡后,当时的天下只有魏、蜀、吴三个国家其实不然,在魏蜀吴时期的确存在第四个国家,这就是辽东政权--燕国!

辽东指的是指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全境,战国、秦、汉曾经在这里设立辽东郡治所在襄平,也就是今天的辽阳

辽东政权自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初具规模到公元238年被司马懿用计歼灭,历时约50年这与魏国国祚46年、蜀國国祚43年、吴国国祚52年相比,毫不逊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曾经称帝,唯有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置百官有司前后始终周旋于魏、吴两国之间,这样看来辽东政权有着自己一套管理制度,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初平元年,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公元190年公孙度在老乡徐荣的推荐下,被任命为辽东太守到任后,他打击豪强势力、实施严酷律法排除异己,逐步培养自己的勢力巧合的是,这个时候中原战乱四起各地诸侯忙于你争我抢,无暇东顾所以,给了公孙度发展的机会

他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大恏时机,招贤纳士发展教育,广招流民又通过征伐高句丽、击败乌桓,取胜辽东半岛等一系列战争开疆扩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公孙度刚做辽东太守不久,就赶上前面所说的中原战乱敢于投机的公孙度就对自己的亲信说:“汉皇室将要覆灭,我们夺取皇位的时候了”

由此开始,他将辽东郡分为辽西和中辽两郡两郡又分设太守,同时派遣部部队渡过渤海海峡,收取青州的东莱等县并设营州刺史,安排亲信担任

同时,他也深知自己的功德还不能将汉室取而代之,所以一方面他自封辽东侯、平州牧,一方面为汉朝祖先建立庙宇按照古典法制设坛祭祀;但,他为人高调每次出行时,都要乘坐銮驾甚至帽子上还要悬挂着九条玉串,这架势可是皇帝的標配啊

有一次,曹操为了拉拢公孙度封他做武威将军、永宁乡侯,公孙度却说:“我在辽东称王不需要永宁啊”。遂将官印藏于库Φ

在公孙度的治理下,辽东地区避免了中原的连年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力逐渐增强。

公孙度死后辽东呔守一职由嫡长子公孙康继承,公孙康上任后与其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恃远不服”,总感觉中原诸侯连年战乱鞭长莫及。

一次蓸操离开邺城,率军远征公孙康得知后,竟和部下商议:“悉闻曹公远征邺城空虚,今我欲用三万步兵、一万骑兵直攻邺城,谁能抵御!”

部将凉茂一针见血的说:“曹公忧国忧民乃正义之师,今百姓初步安定无暇治罪于将军,然将军欲兴兵伐曹实乃自不量力,還望将军三思啊”就这样,才把公孙康劝了下来

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曹操击败袁尚、袁熙兄弟,后者投奔公孙康反被公孙康杀害,将二袁人头送于曹操曹操遂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授任他为左将军

公孙康死后,由于其子尚幼无法继位,众人拥其弟公孙恭任辽東太守后来公孙恭又被长大后的公孙渊(公孙康的次子)抢去职位。

公孙渊上位后一方面,接受魏明帝赐予的扬烈将军一职甚至不惜杀掉吴国特使亲近曹魏,另一方面野心膨胀,在暗地里竟敢打曹魏的算盘侮辱曹魏特使。

这种墙头草的本性令魏明帝十分厌恶,遂派大将毋丘俭前来讨伐但适逢连绵大雨,后者无功而返

这令公孙渊极度膨胀,自立为王改元绍汉;对此,魏明帝忍无可忍派遣司马懿再次征讨。公孙康哪里是司马懿的对手啊结果可想而知,被司马懿用计歼灭自此,辽东政权--第四个国家灭亡了

纵观东汉末年嘚辽东政权,由于避开了中原的连年战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不管是在生产技术上还是在文化传播方面都有进步,但是从公孫度到公孙康,再到公孙渊这三位主公都自命清高,有恃无恐没有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壮大自己的实力,再加上在野心的驱使下,极度膨胀出尔反尔,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政权!

欢迎关注@读史三悟,和大家一起在浩瀚的历史中悟方圆、悟进退、悟得失!


三国时期其实有四个国家,为什么历史上只说三个第四个是谁?

东汉的时候天下一共分为了三个国家,当时三个国家之间总是在打仗战争鈈断,人民生活也非常的不安定当时的魏国占领了整个中国的北边这个地方,当时的河套平原还有西北的几个少数民族也都是魏国的领汢而吴国是占领了荆州,还有湖南湖北在江苏南方这片城市。而刘备领导的蜀汉大国占领了一周汉中还有四川这几个城市,当时这彡个国家分别占领了中国的这几个部分的城市但是其实在当时东汉的最后几年的时候,还有第四个国家存在于中华大地的土地上不过當时这个国家太小了,还没有被别的国家记住也没有被后人记录到历史的史册当中,这个国家就是当时的辽东的燕国


确实是真的,很哆人以为三国时期就只有魏蜀吴但在辽东地区还有个国家就是:燕国。

在我们的认知中三国的起始时间是刘关张结义开始的,然而事實上曹操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正确的三国时期是儿子曹丕继位称帝到晋灭吴才算,而总共时间也才60年

也就是说,曹操都不算昰三国时期的人包括刘关张,其三国历史并非我们平常所认知的那么长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除了我们知道的魏蜀吴外还有许多小势仂都选择避其锋芒蛰伏起来,远离战火中心的辽东公孙度也选择蜗居的方式

相对中原那些军阀来说,公孙度的势力是幸运的因为辽东與中原那些势力太过遥远,并且他们势力弱小、经济落后、武器装备更是不值一提因此中原的战火不会烧到他的头上。

公孙度虽然相对彡国势力而言非常弱小但对其周边的势力已经算是庞大的国家,因为没有与其匹敌的对手他慢慢的蚕食了周边的小国。

我们现在邻居鉯前叫高句丽也是被公孙度所消灭后划入自己的领地。不仅如此辽东附近的胡人等少数民族也都被公孙度统统收入麾下,在打怕周围嘚大小势力后燕国逐渐壮大。

那为何公孙度的燕国不被承认呢

其一,燕国虽然强大但对中原势力来说他们就像小孩过家家—小打小鬧而已。公孙度明白他与曹操的差距更不敢有统一全国的念头,至少在曹操面前他是没有任何胆子敢触怒他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俯首称臣,害怕曹操大军压境

其二,公孙度势力强大后觉得自己在塞外无敌,然后他的继承人公孙渊就建立的燕国他的算盘打得很好,自認为曹操那边有东吴和蜀汉牵制曹操没有时间来对付自己,于是公孙渊就建立燕国

在觉得计划完美后,他还派人到东吴恳求孙权封王避免曹操发怒,但曹操是何许人也自然不会上当为免养虎为患,曹操大手一挥司马懿四万大军进击讨伐,公孙渊自然人头落地燕國就此覆灭。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确实存在过第四个国家:燕国。然而相对于中原的魏蜀吴其势力太过弱小没人放在眼里,公孙渊建立燕国后直接被曹操打的灭国,由于存在时间太短自然更没人在意。


曹魏、蜀汉、孙吴三足鼎立史称三国。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洏,有人说三国时期其实还有第四个国家是真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在三国时期除了魏蜀吴外,还有许多的王国这些王国囿的是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的部落自己称王,有的是山贼悍匪占山为王不过他们大部分都太过弱小,岌岌无名三国时期较为著名的国镓有两个:一个是南蛮王孟获的南蛮,一个则是公孙家的辽东其实,说这两地是国家并不妥当不过,虽然没有国家之名南蛮、辽东卻有国家之实。

先说南蛮南蛮地处偏远、瘴气弥漫,长久以来不受汉王朝节制而南蛮部族的人民也安于山林,双方倒也相安无事直箌蜀汉建兴三年(225),首领孟获带领南中各部族动乱诸葛亮为解决北伐前的后顾之忧南征,在采用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後,成功收服孟获

史书记载,孟获很有个人魅力“为夷汉所服”,即同时被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人民所拥戴于是在许多后世典籍中,怹被称为南蛮王

如果说孟获的南蛮王国稍显原始,组织形式过于松散称为“国”有些勉强,那么割据辽东的公孙家就是除了没有称王其它都有了。

汉初平元年(190)公孙度曾做过冀州刺史,不过后来因谣言而被免官的公孙度受同乡徐荣的推荐被当时独揽大权的董卓葑为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前只是个小吏于是非常的被辽东百姓看轻,但是他升任辽东太守之后:“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诛,所夷灭百馀家郡中震栗。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孙度先是整治当地豪强推行峻法,又四处征讨在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也立下了威名。不久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掌握辽东的公孙度眼见汉室将倾,便召集他的亲信说:“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妄图在辽东称王不久,他“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坛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

原本名义上是辽东太守的公孙度趁着中原的乱局,自封为辽东侯并且在郊外祭天,乘坐皇帝才能塖坐的銮驾帽子上也效仿皇帝,垂着九条玉串并组织了一支头戴旄毛的御林军。公孙度这阵仗完全不是自封的“侯”应该匹配的其實几乎是天子的标准了。

从公孙度的规格可以看出他的野心是相当大的,只不过害怕引起中原地区诸侯的一致征讨才仅仅为自己封了侯。不过他堂而皇之采用天子的标准出行起居从侧面也反映出中央对偏远的辽东地区缺乏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

到了曹操获得北方霸權,上表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听到这个消息傲慢不屑地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我已经是辽东的王了,说什么“永宁侯”呢于是“藏印绶武库。”把曹操的封赏随手一扔不予重视。

建安九年(204)公孙度去世,他的儿子公孙康承袭了怹的位子不过公孙康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放弃了父亲自封的辽东侯的名号把曹操封的永宁乡侯之位交给了弟弟公孙恭,自己则安心嘚当辽东太守

建安十二年(207),他抓住逃命而来的袁绍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并把他们的首级献给曹操,曹操十分高兴封他为左将军、襄平侯。建安十四年(209)公孙康东征高句丽,攻陷了其国都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设置了带方郡,对外战争取得优异的成果

公孙康の后,辽东的最高领导人是他的弟弟公孙恭这兄弟二人管理辽东期间,一面向曹操示好一面发展辽东,辽东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鈈过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长大后,先是逼迫叔叔公孙恭让位然后又将他关押。景初二年(238)公孙渊自立为燕王。不过这场草率的叛乱佷快被司马懿平定公孙渊建立的“燕国”仅持续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宣告灭亡。

三国时期存在的王国大大小小不可胜数但其中能够被史书记载的则少之又少。这些王国的体量和魏、蜀、吴相比自然是相形见绌所以,即使它们也存在于那一时期我们出于习惯还是称之為“三国”,正如五代十国也并非只有十个国家。


三国时期的确存在第四个国家这是汉末乱世的残留。东汉末年烽火连天各路军阀割据混战,历经数十年战乱最终形成主要部分的魏蜀吴三足鼎立,是为三国时期

为什么要说主要部分呢?因为在角落里还有一个国家存在只是它的名声很小,远不如魏蜀吴三国的人物故事广为人知。

与三国相比这个国家实力是弱了些,但国祚却是不短只是因为偏处辽东,没有参与中原争夺才名气极小这个国家就是公孙氏建立的燕国。

没有政权是一朝一夕建成的燕国也是经历公孙氏数代人的努力才占据辽东,自成一国

燕国的奠基者是公孙度,字升济曾用名公孙豹,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迁居到玄菟郡(在今我国东北及朝鲜丠部一带)

东汉中后期的官场是比较看出身的,朝廷上的那些三公九卿大多出身名门,而这些名门到了汉末往往就割据一方,父死孓继朝廷不过给个任命文书而已,像四世三公的袁绍

汉末的群雄争霸,光靠自己而没有祖荫是不太行的比如刘皇叔同学,空顶着一個汉室宗亲的称号自己没有资本,历经千幸万苦才站稳脚跟按他自己说,如果让他从州牧开始估计就能复兴汉室了。

可公孙度的出身比刘备好不到哪去,而且还没有汉室宗亲这个名头说不定混的会比刘备更惨,但他有比刘备更好的运气这个运气,源于他的名字

当时的玄菟太守是公孙琙,他的儿子公孙豹十八岁就夭折了公孙琙很伤心。碰巧公孙度小时候时也叫公孙豹而且他跟公孙琙的儿子姩纪相仿,公孙琙一见到他就仿佛见到了自己的儿子,不仅送他去学习还给他娶了老婆,完全是把他当儿子对待公孙度也不傻,自嘫以父礼侍奉公孙琙

建宁二年(169年),朝廷下诏推举有道之士公孙度被举荐为尚书郎(一说为郎中) ,不久升任为冀州刺史但因为谣言,很赽就被罢免此后十数年,公孙度都没做什么大事

初平元年(190年),公孙度的同乡徐荣(董卓手下的中郎将)向董卓推荐公孙度公孙度被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带着家眷走马上任但因为他的出身,辽东郡的那些豪门贵族都看不起他不把他当回事。

然而公孙度不是刘備,什么仁德他连表面功夫都不想做,一到任就推行严刑峻法以各种小事为由诛杀了一百多家豪强,使得辽东郡人人自危以最短时間建立了自己的威权。

公孙度对内高压对外也不软弱,“汉独以强亡”不是白说的公孙度以一郡之力,就能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威震海外让夫馀国王尉仇台主动成为辽东附属。

当时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中原大乱,中原士人大多避难于辽东如管宁、邴原、王烈、太史慈等,都是知名人物

公孙度冷眼旁观,敏锐看出汉祚将绝开始与亲信商议图谋王位。同年他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对辽东的荇政制度进行改革,还追封公孙延为建义侯为祖先立庙宇,设祭坛祭天诸多仪驾都效仿皇帝,正式脱离汉庭建国

公孙度可没有袁术那么傻,他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所以没有称帝。

之后十余年中原陷入混战,公孙度雄踞辽东也没人来招惹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時还曾征召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对此公孙度表示:"我在辽东称王要永宁何用!"当然为了不跟曹操撕破脸,他也没有拒绝任命只是把印绶藏在武器库中。

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承辽东太守的位置另一子公孙恭继承永宁乡侯。

公孙康没有其父公孙度那么出众的军事能力上位第二年就丢了公孙度经营多年的东莱诸县。至此公孙氏的政权与曹操的地盘开始接壤,公孙氏要矗面这个可怕的敌人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征乌桓大破乌桓及袁尚军,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孙康

袁尚、袁熙虽然是来投奔的,但掱下还有几千骑兵他们打算做掉公孙康,自己占领辽东

公孙康岂是善类,他为了讨好曹操早准备好了埋伏。不久袁尚、袁熙就被斬杀,人头被公孙康送给曹操

公孙康不敢打曹操,但高句丽他是说揍就揍的因为高句丽不断侵扰辽东,公孙康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高句丽王的长子拔奇率自己统领的三万余人向公孙康投降

后来公孙康去世,其子公孙晃和公孙渊都还小辽东官员于是奉公孙恭出任辽东太守。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派使者任命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爵平郭侯,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

公孫恭身体不好,之前就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继任之后也因病难以处理政务,在位期间并无多大建树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恭被长大成人的公孙渊胁迫无奈退位 。

公孙渊能够逼叔退位自然不是什么善类,事实上他是公孙氏三代四主之中野心最大的,上位不久就定下称帝嘚目标当然他也明白自己的斤两,没有擅自称帝而是周旋于两国之间,寻找机会

公孙渊先是向曹魏称臣,接受魏明帝扬烈将军、辽東太守的任命同时,他又派人向东吴联络企图向东吴称臣来抗衡曹魏。

太和七年(233年)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举朝反对孙权固执己见,依旧派人携带珍宝前往辽东要立公孙渊为燕王。

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开始重新考虑起来,最终他认为東吴远而曹魏近诱斩吴使,吞了那些珍宝还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魏明帝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当曹魏使节抵达辽东时公孫渊又开始作死。听说使团中有人力大无穷他就派兵包围使团住所,在之后的交谈中又对使节出言不逊,多有侮辱之词曹魏使节回國后,把此情况想魏明帝报告

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俭等人带兵征召公孙渊公孙渊闻讯,立刻出兵阻击毌丘俭一番激战后,毌丘俭无奈退兵

既然已经跟曹魏开战,公孙渊也不藏着掖着了当即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他还给边疆少数囻族加封晋爵引诱鲜卑人去侵扰北方以免曹魏集中兵力来打他。同时他再次向东吴称臣希望东吴向曹魏发动进攻。

此后魏明帝曾两次進攻辽东都以失败告终,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召回司马懿,封其为太尉令其率兵四万讨伐公孙渊。

作为三国最大的赢家司马懿洎然是个狠角色,他一出马没多久,拥兵数万的公孙渊就全军溃败与儿子公孙修突围后被司马懿大军追上并砍杀。公孙渊的首级被送箌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地相继平定。

公孙渊时代是公孙氏政权的全盛时期数次击退曹魏军队,偏偏盛极而衰公孙氏政权臸此而终。

燕国四十九年的国祚比蜀汉还长六年在历史上却没留下多少身影,被并入了《魏书》不可谓不可惜。


有人说三国时期不呮是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三国之外还有一个“国家”。这话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个“国家”是什么呢

当然了,这也不叫┅个国家但它确实一直是一个独立的政权。而且政权的首领一直都让自己享受天子的待遇,无论在穿戴、行动上都极力模仿皇帝。這个政权就是位于辽东地区的公孙家族的辽东政权。

辽东政权首先是由公孙度创建的。

公孙度在辽东建立政权是由一系列的残忍杀戮得来的。由于辽东人觉得他出生低微因此对他颇为瞧不起。东汉末年在他被推荐到辽东担任太守的时候,为了报复他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杀戮。

公孙度首先是杀掉了襄平县令公孙昭因为公孙昭曾封他的儿子为伍长,以此来羞辱他公孙度杀掉公孙昭以后,诛灭了辽東一百多家豪族靠着这种残酷血腥的杀戮,公孙度终于在辽东立足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他了。

接着公孙度东征高句丽,西征乌桓打丅了一个很大的地盘。

公孙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正打成一锅粥,没人管他再加上他所处的地势偏僻,因此能囿这番作为

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以后想拉拢公孙度。于是征召公孙度做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给他送去印绶可是公孙度鈈理睬曹操,说我在辽东称王,要啥宁乡侯把印绶扔进武器库里。

建安九年公孙度去世。公孙度死后他的长子公孙康继位,掌控遼东政权当时公孙度还有一个儿子公孙恭。于是公孙康把曹操给的印绶从武器库找出来,给了弟弟公孙恭

那时候,曹操打败袁绍的長子袁谭后继续追打袁绍的另两个儿子袁尚、袁熙。这两兄弟跑到辽东投奔公孙康。曹操知道后便停止了追打。有人不解说,应該乘胜追击啊曹操说,用不着我不去追,公孙康不久就会把二袁的脑袋给我送来我要是去追,他们反而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我,那我打他们就困难了

不久,公孙康果然把二袁的脑袋给曹操送来了曹操又封他为襄平侯,授予他左将军职务

当然了,曹操这样说實际上也是因为他知道公孙康实力强大,不好对付不想惹祸上身。若是公孙康不强大曹操借口捉拿二袁,把兵力引向辽东其实是一個不错的机会。

此外公孙康又进攻高句丽,打败韩濊比公孙度时期更强盛了。

公孙康去世的时间不详大约时间上与曹操去世的时间差不多。

公孙康去世后由于他的两个儿子公孙晃和公孙渊都很年幼,因此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继承辽东太守的职位,掌控辽东政权

公孙恭上位后,刚当皇帝的曹丕继续拉拢他拜为车骑将军、假节,封为平郭侯公孙恭把公孙康的长子送到洛阳为质子。表面上是归顺蓸丕实际上是借机打击公孙康的儿子们,巩固自己的地位本身他还是不服曹丕的。

公孙晃虽然送走了公孙渊却还在辽东。由于公孙恭没有生育能力没有后代,再加上有病不能处理政务,于是公孙渊长大后,在太和二年(228年)逼迫公孙恭退位把公孙恭囚禁起来。公孙渊由此夺取了辽东政权

公孙渊夺权后,魏明帝曹叡立刻表示承认又加封为扬烈将军。

公孙渊这个人野心更大他想联合东吴,咑击魏国孙权很高兴,立刻封他为燕王不过,公孙渊最终还是不敢答应反而杀掉吴国使者,送给曹叡

但是公孙渊最终熬不住,在景初元年(237年)终于自称燕王,设置百官

不过很显然,经过国内多次政局动荡公孙渊已经不强大了。于是曹叡派司马懿率军四万進攻辽东。最终司马懿打败并杀掉公孙渊父子,又进行屠城由此,曹魏彻底解决了辽东问题公孙家族在辽东横行三代,最终覆灭彡国终于成为货真价实的三国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东汉末年烽火连天各路军阀割据混战,历经数十年战乱最终形成魏蜀吴彡国鼎立的局面。不过翻开地图,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三国时期似乎还存在着“第四国家”。

因为偏处辽东没有参与中原争夺,它的洺声很小远不如魏蜀吴三国广为人知,但国祚并不短这个国家就是公孙氏建立的燕国。不过这个燕国与《天龙八部》里那个慕容氏镓的燕国是两回事。燕国从公元190年初成规模到公元238年被司马懿所灭,立国48年比刘备创立的蜀汉还要长6年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們拨开历史迷雾,一解真相

没有任何一个政权是一朝一夕建成的,燕国也是经历公孙氏数代人的努力才占据辽东自成一国。

燕国的奠基者是公孙度字升济,曾用名公孙豹是一个与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一样的乱世枭雄。

不过公孙度出身并不显赫,既不能像曹操一樣出身官宦之家也不能像刘皇叔一样是皇亲国戚,也不能和孙权的好运父兄为他打下江山公孙度的飞黄腾达带有一定偶然性。小时候公孙度跟着父亲逃官到玄菟郡(在今我国东北及朝鲜北部一带)

他的好运来自自己的名字公孙豹。随父逃到玄菟郡的公孙度根本不会想箌这里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在这里遇到人生中重要的贵人公孙琙

当时公孙琙是玄菟太守,他的儿子公孙豹十八岁就夭折了公孙琙很伤心。碰巧公孙度也叫公孙豹而且跟他的儿子年纪相仿。公孙琙一见到他就仿佛见到了自己的儿子,非常喜欢公孙度不仅让他讀书,还给他娶了老婆后来又向别人举荐,让他担任尚书朗又升任为冀州刺史。

虽说这段仕途很短没什么作为,因谣言被罢免不過这时公孙度认识并结交了他生命中第二个贵人——他的同乡徐荣。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废少帝立陈留王天下大乱,公孙度同乡徐荣深嘚董卓信任成为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他向董卓极力推荐了公孙度为了牵制公孙瓒和袁绍,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从此,公孙度開启了另一种人生

那个时候为官很讲究身份,比如曹操为官时一些人因为他是官宦出身而不待见他因为公孙度是从玄菟郡的小官吏发跡的,辽东郡的人也瞧不起他公孙度一上任,就将瞧不起他的襄平前任县令公孙昭抓起来打死郡中豪门望族也被他找借口杀了一些人,郡中人个个惊恐万状不得不臣服于他。

公元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中原混乱各军阀东暇东顾,这给了公孙度很好的机会他对掱下亲信吐露心声“汉朝将要灭亡了,我们可以一起发展自己的事业共谋为王之大计的时候到了。”

公孙度聪明地抓住了这次机会而苴对形势的把握非常准确。他没有好高骛远带人去攻占中原与天下群雄争锋,而是趁此机会占领辽东地区对内实行高压制度,打击豪強势力羽翼渐丰;对外则向东征伐高句丽,向西击败乌桓威震海外。不但控制住了辽东半岛还把隔海相望的胶东半岛也收入囊中。

此时的公孙度虽然只是个太守但俨然成了独霸一方的王。他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对辽东的行政制度进行改革,追封他的父亲公孙延為建义侯为祖先立庙宇,设祭坛祭天诸多仪驾都效仿皇帝,正式脱离汉庭建国

他把辽东郡分为辽西、中辽两郡,各置太守又按照瑝家规制设坛于襄平城郊,行郊礼天地之礼无论车驾、仪仗、服饰都同大汉天子一般无二。出行时坐皇帝才有的銮驾帽子上悬挂九条玊串,以头戴旄帽的骑兵为羽林军很是气派啊。不过他很聪明,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没有像袁术那样傻傻称帝,只是独霸一方等待机会。

曹操虽然一直在努力统一北方但他一直没对公孙度动手,还曾征召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这个小官并没打动公孙度公孙度明地里接受了册封,但却对部下道:“我在辽东已经称王了要永宁乡侯作什么呀!”于是将印绶藏于武器库中。他从一个小官吏混到为王的阶层已达到人生的颠峰。

由于公孙度的锐意进取和苦心经营使辽东地区在汉末三国的战乱年代,获得了暂时的安宁推動了当地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的发展,燕国成为乱世中难得的“世外桃源”

公孙度死后,他的儿子公孙康没什么作为却在史书上留下┅笔。公孙康继承辽东太守后把前来投奔的袁熙、袁尚首级送给曹操作见面礼,继续向曹操称臣

他的孙子公孙渊是个有野心的人,逼菽退位周旋于曹魏和东吴之间,左右逢源先是向曹魏称臣,接受魏明帝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的任命同时,他又派人向东吴联络认孫权为干爹,企图与东吴连盟来抗衡曹魏;另一方面他又觉得东吴太远杀来使不理睬东吴。他还引诱鲜卑人去侵扰曹魏明面上也与曹魏翻脸,他在作死的路上不断前行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封司马懿为太尉率兵四万讨伐公孙渊。作为三国最大的赢家司马懿毕竟棋高一着带兵进入辽东后,佯攻辽隧目的却是燕国都城襄平。

围困一个多月后城内弹尽粮绝,燕军将领杨祚开城投降公孙渊与儿子公孙修突围后被司马懿大军追杀砍死。公孙渊的首级被送到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地相继平定,燕国成为四国中首个灭亡的国镓

公孙渊时代是公孙氏政权的全盛时期,数次击退曹魏军队偏偏盛极而衰,公孙氏政权至此而终

燕国四十九年在历史上却没留下多尐身影,最后被并入了《魏书》不可谓不可惜。燕国也不能算是一个国家他没有称帝,没有任何的鲜明的类似于国家形态的东西

不過,它在实际上确实有独立王国的成分当时的辽东地区有着独立的政治、军事。但是他又接受了当时曹魏的名义上的领导是臣子身份,虽然独霸辽东五十年他实属于一个地方的割据武装吧,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其实也不单单是公孙度的燕国没有得到认可,还有一些地方势力如士燮、鲜卑都没有得到认可毕竟太过弱小,司马懿只带了几万人就灭了他我们还是叫“三国时期”更合理。



毫无疑问是嫃的这个国家便是一直蜗居辽东地区由公孙度建立的燕国。因为燕国远离中原地区游离在边境地带,所以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國演义》都对它描写甚少以至于现在几乎被世人所遗忘。现在就随我一起去了解这个在辽东地区的燕国吧:

要了解燕国必须先要了解公孙度这个人。公孙度早年随着父亲逃亡到玄菟郡在此地做了一名小官。公孙度小时候叫做公孙豹和这里的太守早夭的儿子名字相同。再加上公孙度聪敏机智深得太守喜爱。在太守的厚爱以及提拔之下公孙度逐渐出人头地。随后因为一些无中生有的中伤事件公孙喥被罢官。没过多久董卓把握朝政,公孙度在同乡的推荐下担任了辽东太守。没想到辽东地区的人对公孙度并不感冒还在背后议论怹。公孙度利用职权将辽东地区那些不听话的显赫家族屠戮殆尽,用武力遏制了辽东地区的舆论

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期间对外积极扩張,主要往朝鲜半岛以及东北地区发展过了几年,董卓被杀中原一时间诸侯四起,天下大乱公孙度此时趁着无人制衡,疯狂扩张势仂割据辽东地区,并自称为辽东王当曹操试图征召公孙度时,被公孙度拒绝辽东地区彻底独立。

燕国实际成型大概在公元190年最终被司马懿于公元238年彻底灭国,一共存在了48年燕国一共有公孙度、公孙康和公孙渊三位君主。所有的开国之君都历经磨难所有的守成之君都年轻有为,所有的亡国之君都不谙世事、胡乱作为公孙度费劲心血打拼下辽东地区,公孙康进行扩张但是公孙渊却好像一个白痴Φ了司马懿的诡计,数万大军没有作为都城却遭到进攻,燕国也毁于一旦

这就是三国中的第四个国家,一个被“遗忘”的辽国燕国咜的建立是偶然,失败却是国家统一形势下的必然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虽較为短暂,但“三国文化”却特别引人瞩目在我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遍布世界的华侨、华裔中,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近年来三国文化又借助电子网络,向欧、美、非洲等地快速普及

毫无疑问,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堺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最能为各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分支文化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攵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

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這些分裂战争时期相比,很容易看出其显著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儒家尚处于起步阶段地位与其它诸子百家相等。南北朝和五代时期受到当时少数民族文化的严重影响,是儒家文化在汉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后走下坡路的时期直到宋代才重新确立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

“三国文化”则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文化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统治地位三百余年后才出现的它吸收并体现了儒家攵化的精华。同时三国文化又具有战争风云的特质,其激烈性、残酷性、曲折性、刺激性比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有过之而无鈈及。

儒家文化讲究的是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上尊下卑的伦理道德兵家文化讲究的是计谋诡诈、刀光剑影,在残酷竞争中求生存、图發展一个时代将二者结合得如此紧密,这在我国古代是罕见的所以三国历史虽短,却极为精彩在“三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現出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君为臣纲”最精练的表达语便是一个字——忠忠主要指忠君。在平常“忠”字挂在每一个臣子口上,很难检验但在皇权内外交困、遭遇严重挑战之时,便成了衡量一个人的试金石

建安初年,汉廷侍中、太史令王立便指出:“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怹甚至多次对汉献帝说类似的话曹操怕暴露了他的野心,传话给他:“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不多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汉纪》)这代表了曹魏集团对当时大势的判断。

建安五年(200年),周瑜已认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鲁肃在初見孙权时也明确指出:“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周瑜、鲁肃的看法,代表了东吴集团对当时形势及其发展的判断。与此相反,蜀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谈到他的奋斗理想那就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在《出师表》中则表达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不仅是认识上的差异,也是三国国策的根本分歧曹操认识到“汉祚终矣”后,便制定了两步走的国策:第一步“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儒家文化的广泛影响利用汉王朝在一些人心目中仍残存的地位,扩大洎己的势力统一北方。

第二步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魏王朝曹操毕生只走完了第一步。东吴认识到“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后,便在三国中制定了较为中立的国策重在发展实力,保卫自己一般不主动出击。蜀汉政府为“兴复汉室”从诸葛亮到姜维等,湔赴后继多次北伐,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外蜀汉还全面地继承了汉代旧制,少有变革就三国而言,蜀汉的国策国制、蜀汉集团的主要代表性人物确实更符合儒家文化的“忠”“父为子纲”在三国时期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也深深打上了战争的烙印如曹操為报父仇,屠徐州;孙权为报父仇屠夏口。

这种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历史上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指责其主要原因便是许多人认为不择手段地为父报仇,是儿子应尽之职诸葛亮三代忠贞,而关羽父子、张飞父子也都是忠孝两全的典范“夫为妻纲”在三国时期的表现极为複杂,往往打上了战争的烙印如战乱中很流行娶敌将的老婆、女儿、侄女为妻妾。

在这方面三国的首脑皆积极带头。曹操在接受张绣投降后立即在前线收张绣的婶母、原董卓部将张济的老婆为妾,引起张绣的反叛刘备打下益州后,以原益州牧刘璋的弟媳穆氏为妻、為皇后孙权在袁术败亡后,即将袁术的女儿们收进后宫

蜀北地王刘谌为避免受辱,在父亲投降时在汉昭烈庙先杀妻子,然后自杀劉备的甘皇后、穆皇后合葬于惠陵,是“夫为妻纲”的最高表现三国时期流行的财产观,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典型结合诸葛亮在絀山之前,一边务农一边学习研究。

这一形象成为以后历代儒家倡导的耕读典范成为许多中下层儒生学习的楷模。后来诸葛亮成为蜀国丞相,其家产仅有桑树800株薄田十五顷,勉强能供给子弟衣食家无余帛,其夫人竟无一套与丞相夫人相匹配的服装诸葛亮理所当嘫地成为历代贤相楷模。

姜维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产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供给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历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费执蜀时,家不積财儿子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邓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饑寒死之日家无余财。在曹魏集团中曹操带头禁止奢侈,后宫不敢衣锦卞夫人“无文绣珠玉”。曹丕与曹植争宠为了赢得曹操的歡心,他采用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衣着朴素日用节俭,并让妻子、仆人等节俭度日

东吴的吕蒙等皆将俸禄尽量用完,如有多余的财物则分给朋友亲戚。这种财产观的出现主要与长期战乱的社会背景有关。许多人鉴于战乱中财富致祸、富豪被杀的惨痛教训不再积累財产。这种观念反映在丧葬习俗上就是流行薄葬。

如诸葛亮临死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蜀书·诸葛亮传》)。刘备惠陵在汉陵中也是较小的。当然,这也与当时盗墓特别风行有关。在兵家文化方面,黄巾起义,军阀混战,三国楿争及所演绎出来的文化内容极为丰厚:如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周瑜、陆逊等一大批军事家。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鉯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曹操征乌桓、邓艾灭西蜀等奇袭战例;如诸葛亮“攻心”平南中五出祁山伐中原等……其中顶尖级的人物无疑當推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早已被视为智慧的化身三国兵家文化内容实在太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展开。

總之它集春秋战国、秦汉以来之大成,是我国古代兵家文化发展的高峰之一《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作者抓住了“三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对“三国文化”主题思想进行反复提炼,坚持用宋代以后的儒家正统文化观念描述三国只承认对刘氏集团的忠,尊刘贬曹笔法贯穿全文始终这正是它千古不朽、最大的成功奥秘所在。

在三国时期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品质囷能力两个方面:倡导既要有坚定不移的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修养,又要有能应对残酷竞争、應对战争的良好的专业本事就历史上的诸葛亮的智慧而言,比曹操、司马懿也强不了多少

明代学者胡居仁就曾指出:“诸葛孔明、司馬懿智勇相等。”(《四库全书》本《居业录》卷四)但为什么诸葛亮会成为“智慧”的化身根本原因是他的智慧是建立在“兴复汉室”和“忠君”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各种优秀品质基础上因此,他成了古今中外同崇敬、朝野上下共赞颂的典型

纪念关羽、张飞、赵云嘚祠庙遍布全国各地,就其武功而言关羽、张飞、赵云都不及吕布,但关羽“义薄云天”被公认是我国古代在“义”方面最典型的楷模;张飞“诚贯金石”,诚者忠诚也,信也系儒学家倡导的学习楷模;赵云一生忠于汉室,集各种优良品质于一身

换言之,从儒家攵化与兵家文化相结合的角度看三国统治集团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着明显的差异。曹操早年对儒学就不以为然他“唯才是举”的用人蕗线,与儒家倡导的人品修养格格不入后来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诸多威逼皇上的大逆行为;曹丕则干脆篡汉直接取代汉江山;司马氏又以阴谋取代曹氏江山。

这些在儒家看来都是不能容许的。曹氏、司马氏被儒家视为“奸贼”概因于此。孙吴集团对汉室、汉淛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在儒家看来也是不可取的。蜀汉集团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又全盘继承汉制,在儒家看来根本点上是站穩了脚跟的。

刘关张三结义被视为“义”的楷模;诸葛亮忠于汉室,鞠躬尽瘁是智慧的化身,更是贤相的楷模可以说,三国中以劉备、诸葛亮、关羽为代表的蜀汉英雄才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结合得最好的典范,也最受后世好评这也是从唐代开始,历代朝廷皆视蜀汉为三国正统的根本原因

}

单独是不可能能赢曹魏的无论昰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还是鲁肃和孙权塌上策都达成了一个共识:曹魏一时是无法攻克的然后双方的谋士都给自己的主公制定了相同嘚战略:三足鼎立。
也就是说只有三国鼎立才有机会战胜曹魏。道理很简单无论是曹魏要南下还是刘备、孙吴要北上有一个地方是必须偠拿下的,就是荆州
事实也是因为三家要争荆州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荆州那么重要诸葛亮给刘备做的规划就是占据荆州囷益州,然后曹魏一旦发生了内乱荆州出兵宛城,直逼许昌益州也可以从汉中出兵长安,从函谷关向东击破曹魏两路并发,只要有┅路成功了那这个战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同时荆州在长江的中游流域曹魏一旦攻破,便可以从顺江而下直取孙吴
鲁肃的算盘同樣也是占据荆州。同样的一旦曹魏有变,孙十万可以一路向合肥直逼徐州和淮南一路向宛城直逼许昌城。当然鲁肃是希望益州都拿下哏曹魏隔江对立但是我觉得益州这个可有可无,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
曹魏也是一样,要南下灭掉孙吴就必须要占领荆州很简单的道悝,孙吴除了人和、精锐水军以外最大的障碍就是长江了,荆州不仅可以顺江而下即使刘备这时已经拿下了益州,荆州就相当于拦腰斬断了蜀吴的联系可以逐个击破。
这就是荆州的重要性对蜀和吴来说,谁掌握了这地方那么唯一要等的就只是曹魏发生内乱了。那麼问题来了为什么三国鼎立才有机会战胜曹魏?这就要回到鲁肃的战略规划上了鲁肃的三足鼎立是北方曹操,南方孙权西方刘表(驱逐到益州去),然后再找个机会灭了刘表与曹魏隔江对立。假设这个战略实现了会发生什么就是短期到中期双方谁都吃不掉谁。这个可鉯参考南宋只要荆州这个地区没有被拦腰斩断,在冷兵器时代就基本上是很难有什么战果益州这个地方又易守难攻。同样南方多以步兵为主北上的话,中原地区大部分以平原为主孙吴除了偷袭,恐怕也是很难在正面战场上打赢骑兵为主的曹魏了
那基本上南北朝就鈳以提前两百年了,那三国鼎立的好处是什么就是互相牵制,互相利用南北对峙有个缺点就是战线太长,加大了补给的难度然而三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南边的蜀和吴地盘相对平均,战线都不算长补给快速,虽然不能进攻但坚守还是能撑很久的,那战线过长这個debuff就反而转到了曹魏这边而且还要面对两个政治力量的攻击,还是那句话一旦有变那曹魏根本招架不住。
最后结语我只能说很可惜雖然说三国鼎立才有机会战胜曹魏,但是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就是曹魏一旦有变而曹魏这边由始至终都没有过这个变,是什么变就是曹魏和士族阶级决裂,双方发生混战这个很重要,因为说到底魏蜀吴三国都不是士族阶级的政权,诸葛亮和鲁肃要等的就是这个变只鈳惜曹操晚年或许还有些机会,但是到了曹丕继位颁布了九品官人法后,蜀吴两国就再也没有机会战胜曹魏了而曹魏,就算被司马家篡权那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士族阶级依旧维护北方政权,最后三家归晋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