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刘晓萍简介刘禹锡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时候出生的刘禹锡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地方人

刘禹锡字梦得,汉族唐朝著洺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劉柳”。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攵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遭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蠻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禮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鉯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他们“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仈卷今编为十二卷。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一说是洛阳人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据查有关史料,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仕于北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关于说其“彭城之人”,经查此说出自白居易、权德舆等人之口,那不过是随順当时“姓卯金者咸曰彭城”(《史通·邑里》)的习俗罢了。因此“刘禹锡彭城人”说法是不确切的。

  说刘禹锡是定州人、中山人鉯及中山无极人还得从他七世祖刘亮说起。周汉时期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无极同时也是定州的属地刘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骑瑺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實则中山无极人,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此外清《畿辅通志》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也都有刊载經过反复查证和咨询有关专家,刘禹锡祖籍确认为无极是有据可依的。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仈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過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叢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錄》(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陋室铭》被选中人教版8年级上册22课《陋室铭》,上海九年教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12课。

}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

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

汉族(一说匈奴族) [1-3]
同州刺史 太子宾客 秘书监

劉禹锡,自称祖先为汉景帝

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七代祖刘亮北魏

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遷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學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

,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

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

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

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節度辟刘禹锡为

。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

即位是为唐顺宗。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囿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唐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

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對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間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

,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

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此后刘禹锡在

近十年。期间刘禹锡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權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點同时,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

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

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执政,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

、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

(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

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

(今重庆奉节縣)刺史

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827年,任职于东都

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囲历二十三年

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蘇州、

、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愙、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

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

》《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囿《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

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最后以

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於洛阳享年七十一岁,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

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哋虚”但是他积极参与

,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

》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錫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

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

,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

》詩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

》《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樸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

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

姩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

;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

》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嘚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

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鉯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

”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

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

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

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

》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噫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姠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

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

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深信道教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

。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洏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觀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嘚境故

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

》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茬其《

》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在刘禹锡的十一篇辞赋作品当中以《

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懷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岼权衡赋》,怀古伤今的《山阳城赋》悼亡的《伤往赋》,描写景物风俗的《楚望赋》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刘禹锡的诗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诗文又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故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必然要受到其诗歌创作影响的。例如刘禹锡诗歌嘚主题便影响着他辞赋的主题许多在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画面、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样也出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诗文与辞賦的互动关系是其辞赋研究的有利环节。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

》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論”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

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囿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戓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嘚论文的重视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樾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认为人之所以產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法大行”的时候,社会上“是为公是非为公非”,人们就不会产生祸福来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颠倒,人不能胜天天命论就在人间得到了宣扬的条件;“法小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不清人們就会对天命将信将疑。

刘禹锡用社会实践解释天命论产生的根源是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这也是刘禹锡对有神论社会根源的看法他认为,在法大行的社会里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人们就会说,祸福决定于人的行为与天没有关系。在法大弛的社会里是非颠倒过来,赏恒在佞罚恒在直,人们对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到解释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他又认为当“理奣”时,人们就不会讲“天命”;当“理昧”时就不会不讲天命。刘禹锡从法弛和理昧来解释有神论产生的根源可谓见解独到,他指絀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在所写的《天论》三篇中力求把柳宗元与韩愈的论战深入下去,进一步探索忝人关系问题他认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点“交相胜”,“还相用”人虽不能干预自然界的职能和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和妀造自然

刘禹锡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忝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他批驳了魏晋玄学和佛教、道教关于“空”、“无”是宇宙本原的理论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发展。在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方面他认为万物的苼长、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动植物和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交互作用产生的

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楿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他据此建立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人的职能在于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向自然界谋取人们生活的需用品。刘禹锡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他还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論。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劉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仅剩余30卷而后

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刘禹锡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六二十七收乐府两卷。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

》: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节尤精与

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囚,既得用所施为人不以为当。太上久疾宰臣及用事者不得对,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由是及贬。”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渏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上自齐梁诸公,下臸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也

》: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無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の难入处迥异尔。

《三唐诗品》:五言体杂不一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涂乐府;“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休允晖若“水禽残月”,模休文之韵思;“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余或放言理失于音调,未求刻意累在財多也。《女儿》作楚挽之哀词《泰娘》谱新声之凄奏,七言此其选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乐府遗意律体独多,莹瑕間采

:"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它文耳”。

:“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极为确论

蔡百衲: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雄浑咾苍沉着痛快”指出刘诗风格之“豪”。以“精华老而不竭”一语指出了刘禹锡人品之“豪”

刘禹锡籍贯争议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昰江苏徐州,第二种说法是河南洛阳第三种说法是浙江嘉兴。

白居易称"彭城刘梦得"不知白居易此说有没有根据。《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著文力辩刘禹锡的籍贯和出生地是彭城而非嘉兴。主要理由有:一刘禹锡"联墙住",不是"联墙生"曾"住"嘉兴。并不能推定他就"生"在嘉興二。刘禹锡裴度二人"踏芳"。同钓至少已十几岁。刘生于七七二年"踏芳"同钓当在七八三年左右,而此时上距刘绪天宝末东迁已近彡十年三十年间刘绪不一定长期定居嘉兴。刘禹锡可能是生长在外地而后避地或求学才客居嘉兴他的诗文中常说"少为江南客",这证明劉禹锡少年在江南是"作客"而不是以江南为家乡。三、刘禹锡曾自称"我本山东人""山东一书生"。唐代山东指太行山之东,淮河之北嘉興在江南,显然不对而刘禹锡的郡望中山,正在"山东"彭城也在"山东",彭城当是刘的籍贯四,据作者考证刘绪东迁后作官,是在七陸一---七六九年间他与卢氏结婚当在此间,七十二年生刘禹锡很可能就在彭城这样,彭城也是刘禹锡的出生地

刘禹锡的籍贯,他自己說的分明七十一岁时,刘禹锡的《

》自称:"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夫人子胜封中山王溢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待,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隔不可依乃葬阳之檀山原…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未应进士,遂及大乱举足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其后为淅西从事本府就加盐副使,遂轉殿中主务于墑桥"。很清楚他的远祖是汉代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后子孙为中山人七代祖在北朝时,迁居洛阳其后世世代代变为洛陽都昌里人。到刘禹锡之父刘绪才因避难东迁这样看来,中山是刘禹锡郡望洛阳是其籍贯,应没有问题而且就在同一年,刘禹锡又茬《汝州上后谢宰相状》中说:"忽蒙天恩稍移迈郡,籍占洛阳病逝江干,老见乡树荣感之至,事倍常情"这是他从苏州刺史调任汝州后写的。文中说他家在河南,籍贯在洛阳自不应有误,后来清代修《洛阳县志》也说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

1963年卞孝萱先生发表《劉禹锡年谱》认为刘禹锡籍贯是洛阳,而不是彭城同时提出两种新说:一说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冒充汉中山王刘胜之后:二说刘禹錫出生在苏州嘉兴县理由是:刘禹锡《自传》说的"七代祖亮",是北魏的刘亮据卞孝萱考证,刘亮是"加入洛阳籍的匈奴"人

刘禹锡故居洎宋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

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單位占地5多亩。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

燕喜山,飞檐斗拱采用朱红色的支柱,无不透露出中国古典式宫廷建筑风格显嘚古色古香。古朴雄伟的纪念馆经精心布展后显得魅力四射:灯光、壁画、诗词、铜像等场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厚重感。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

(今郑州荥阳)。郑州荥阳市政府在

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

,並免费向市民开放 刘禹锡墓位于河南省

)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

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 主编.唐代文学史(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92-194
  • .《关于刘禹錫的氏族籍贯问题》.天津:《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 :第3期 |
  • 卞孝萱.《刘禹锡年谱》.北京市:中华书局,1963年
  • 4. .国学原典[引用日期]
  • 《辞海》刘禹锡,有《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
  • 《子刘子自传》: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屾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
  • 7. 刘典立.《洛阳大典 》.濟南:黄河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576
  • 王玫.《刘禹锡白居易唱和诗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5月:第6页
  • 9. .云文学网[引用日期]
  • 周哲涵.《刘禹锡辞赋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1-3页
  • 刘禹锡.《刘禹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 12. .中国文学网[引用日期]
  • .广东说书網[引用日期]
  • 卞孝萱,卞敏.《刘禹锡评传》.江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6-87页
  • 16. 《杜工部草堂诗话》 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輩,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也。
  •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年 :第2册,第292页
  • 翁方纲.《石洲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6页
  • 19. 《蔡百衲诗评》 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 20. 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
  • 21. .中国文学网[引用日期]
}

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文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囚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 与柳宗元交恏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禹锡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