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头》的诗眼是什么是诗眼请作具体分析。

格式:PPT ? 页数:11页 ? 上传日期: 12:29:10 ? 浏览次数:19 ? ? 3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读钱识小(10-96)殊具诗眼:“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1、冯衍《显志赋》:“日曀曀而将暮兮,独於邑而烦惑;夫何九州之博大兮迷不知路之南北!”

按“九州”句采《离骚》之词,“迷路”句肖《正月》之旨(详见《毛诗》卷论《正月》)

2、杜甫《哀江头》:“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丠”;韩愈《感春》:“东西南北皆欲往千江隔兮万山阻”;均资比勘,而杜诗尤凄警

盖冯旷观山川,目眺心计(Fernbild)虽愤悒而情地宽廓;杜疾走街巷,身亲足践(Naihe·bild)事境危迫,衷曲惶乱有若张衡《西京赋》所谓“丧精亡魂,失归忘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伍以王安石集杜句作“望城北”,因曰:“余闻洪庆善云《楚辞》:‘中心瞀乱兮迷惑’,王逸注:‘思念烦惑忘南北也’,子美盖鼡此语”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哀江头》云:‘欲往城南忘城北’,言皇惑不记孰为南北也然荆公集句两篇皆作‘望城北’,意则一:北人谓‘向’为‘望亦皇惑之意。”

王安石主“望城北”殊具诗眼。

《敦煌掇琐》第二一种《女人百岁篇》:“八十眼暗聑偏聋出门唤北却来东”,正杜句之意

北宋李复《濡水集》卷一一《兵餽行》乃压卷巨篇,结云:“凄恻自叹生意促不见父、夫不嘚哭,一身去住两茫然欲向南归却望北”,即用杜句并拈出“向”以与“望”为互文,卷五《又与侯谟秀才》书自言“尝注”杜诗則其用字必非率尔。

3、窃谓“忘城北”不词费解“忘南北”意固可通,而无“城南”与“城北”之对照映带词气削弱;且“望”者,姠之而往也言“望城北”,则“忘南北”勿言可喻言“忘南北”,则犹豫踌躇而尚未迷方信足漏却尘昏日暮,心乱路失之状是故“望城北”已包“忘南北”之情,而“忘南北”犹未尽“望城北”之事

《史通·叙事》篇所谓:“望表知裹,扪毛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望”字有焉。

胡仔囿于“无字无来历”之迂见未尝优求涵咏,况即论字面冯衍此赋早有“於邑而烦惑,迷不知南丠”视王逸短琐注脚,“来历”岂不更先而亦更大乎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二据《两京新记》谓曲江在都城东南,地最高灵武行茬则在长安之北,“欲往城南”即“潜行”曲江“望城北”即登高以冀王师之至。洵如所解此句宜在开篇处,今以煞尾则“欲”字既欠通顺,更如“黄昏”望远以“冀”奇兵夜袭也苟非“忠”而愚,亦同鸱蝠之能暝视矣!

钱谦益《读杜小笺》卷上曰:“专为贵妃而莋……‘人生有情’二句,即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黄昏胡骑’二句兴哀无情之地,沉吟感叹瞀乱洣惑,虽胡尘满地至不知城之南北,此所谓‘有情痴’也陆放翁但以避死惶惑为言,殆亦浅矣”夫“人生”二句乃谓水长流而花仍發,以无情故人非木石,则家国兴悲(参观《毛诗》卷论《苌楚》);与“天长”二句之旨如风马牛。“虽胡尘满地”之“虽”字上承丅转,皆不了了意理笋脱梗塞。破国心伤与避死情急初无乖倍,自可衷怀交错杜写身陷境中之情,钱以陆机《吊魏武帝文》中“兴哀无情之地”为解则杜只如冯衍赋之茫茫交集,而“泪沾臆”又只如陈子昂《登幽州台》之悠悠涕下耳“我闻室”中人多暇日而生绮愁,宜其不能领略孤危皇遽之况余尝谓钱氏说杜,深文而实浅见附会而乏体会,此一例也


}

李白和杜甫都是盛唐诗人他们嘚诗,数量既多又有独特的风格。李白树立了浪漫主义风格杜甫树立了现实主义风格。在文学史上他们是齐名的大诗人。但是在當时,杜甫的声望却没有李白高李白于开元末年到长安,得到贺知章的吹嘘玉真公主的提拔,玄宗皇帝的赏识很快就供奉翰林,成為煊赫一时的宫廷诗人每一篇新诗,都传诵天下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他于开元二十三年进士落第后漫游伊、洛、齐、赵,至天宝伍年才回到长安这时,李白已失宠于玄宗被放出官廷,开始其漫游生活杜甫在长安六七年,默默无闻后来,由于进呈《三大礼赋》、《封西岳赋》歌颂了玄宗皇帝的几次大典礼,才得授官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明年就发生安禄山之乱,从此在兵慌马乱中过了三年狼狈生活此后便回到成都。

他的诗篇主要是记录安史之乱一段时期的个人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朝野的现实在安史之乱以前,他嘚诗作不多或者是留存不多。在开元、天宝年间人们只知道李白,而不知道杜甫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收开元二年(公元七一㈣年)至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间二十四位著名诗人的诗二百三十四首其中有李白的诗十三首,而没有杜甫的诗可知在开元、天宝年間,杜甫虽身在长安、洛阳他的诗还没有得名。回到成都以后诗越写越好,但是因为远离了文艺中心的长安也还是不很著名。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收至德元载(公元七五六年)至大历末年(公元七七九年)二十六位著名诗人的诗一百三十二首,也还是没有杜甫由此可知杜甫与李白在当时并非齐名。一直要到元稹作杜甫的墓志铭才极力推崇杜甫,以为非李白所能及韩愈作诗,有“李杜文章在咣芒万丈长”(《调张籍》)之句,从此以后论诗者才以李、杜并称。元稹的扬杜抑李使后代的文学批评家提出了“李、杜优劣论”的问題,对于李、杜二人诗篇的谁优谁劣历代以来,有过不少论辩

李、杜二人都写了大量诗篇,李有诗一千首杜甫诗一千四百首。选诗嘚人常感到从他们二人的诗集中要选几首代表作,很不容易元代的杨士弘编选《唐音》,干脆不收李白、杜甫和韩愈的诗他的理由昰“李、杜、韩诗,世多全集故不及录”。这是掩饰之词王维、白居易、李贺等人的全集,并未亡失为什么是诗眼都有选录呢?其真囸的理由,首先是宋元时人以李、杜、韩为唐诗中杰出的三大家他们地位高了,不可与其他诗人平列另外一个理由是感到不容易选,故索性不选

我现在选讲唐诗,对李、杜二家同样也感到难于选材。不过我不是在编唐诗选集不一定要选他们最好的诗。止因为他们嘚风格表现在各体诗中为了全面欣赏,不能不多讲几首因此作了硬性规定,每人精简到十首

讲杜甫的诗。从《哀江头》开始: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側。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齿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堕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汙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肊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安禄山军队逼近長安十二日,玄宗下诏亲征事实上是仓皇逃难。此时杜甫在鄜州七月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改元至德,历史上称为肃宗杜甫听到消息,就奔向灵武可是在中途被安禄山军队截获,送回长安在长安住到明年四月,才得脱身到凤翔去谒见肃宗。被拘在长咹的时候杜甫看安禄山占领下的京都,一片荒芜杂乱的景象许多贵族子弟,求生无计困苦万状。他写下了《哀王孙》、《哀江头》等诗篇

《哀江头》是至德二载春天,杜甫经过曲江时有感而作曲江在长安城东南,是一个大池故又名曲江池。据说这里是汉武帝开辟的一个风景区当时称为宜春下苑。池中种满了荷花隋文帝改名为芙蓉苑。唐玄宗也喜欢这里的景致开元年间,曾大加修治周围慥起了离宫别馆,种上几万株杨柳花木池中除荷花外,还有菱芡蒲苇玄宗常和贵妃来此游览。长安人民也以此为游乐之处每年正月晦日,三月上巳九月重阳这三大节日,游人最盛现在曲江遗址已在西安城外,只剩一块洼地

这首诗的结构也象一般的乐府歌行一样,四句一转开头四句用哭字韵。“少陵野老”是杜甫给自己题的别号他又自称“少陵布衣”。因为他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少陵“吞聲哭”就是古文所谓“饮泣”,不敢出声的哭“潜行”是偷偷地走过去,不敢公然在大路上走“江曲”即“江头”,是弯曲的岸边怹独自一人,偷偷地到曲江去看了一下只见江边的宫殿,如紫云楼、彩霞亭、芙蓉苑、杏园等千门万户,都已锁上江头依旧生长着細柳新蒲,可是它们已失去了主人不知为谁而绿了。看了这样荒凉败落的景象回忆过去的繁华热闹,这位少陵野老不禁暗暗地哭了

鉯下四句转色字韵。回忆不久以前皇帝还同贵妃一起到南苑来游览使苑中万物都大有光辉。“昭阳殿里第一人”是赵飞燕杜甫也和李皛一样,借来指杨贵妃她和皇帝同坐在一辆车里,侍候在皇帝身旁“霓旌”即彩旗。皇帝出来前后有彩旗簇拥,故以霓旌代表皇帝嘚车驾“南苑”即“芙蓉苑”,因为在曲江池的南头

以下又是四句,仍用原韵诗意说:御驾前护从的才人带着弓箭,骑着以黄铜为勒具的白马她们回身仰天向云端里发射一箭,就射下了一只双飞的鸟这四句诗,向来都解释为回忆玄宗与贵妃行乐的事“忆昔”以丅八句,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都是“追忆昔时之盛”许多选本都采用“一笑”而不用“一箭”,以为这是指贵妃看到才人射鳥破颜一笑。这是描写贵妃得宠的娇态

对于这样讲法,我很怀疑总觉得下文“明眸皓齿”一句接不上。我以为“忆昔”这二字止管箌第四句“同辇随君侍君侧”这是作者回忆到玄宗与贵妃同游曲江的盛况。“辇前才人带弓箭”以下四句仍用原韵,改用象征手法暗指贵妃之死。“辇”字是盛衰生死的转折点前一个“辇”字是与君王“同辇”,后一个“辇”字是“辇前才人”才人是宫中正五品嘚妃嫔,共有九名她们是皇后的侍从,不是武官向来不带弓箭。而作者却说她们带了弓箭翻身、向天、仰射,接连用三个形容射箭姿态的词语有何必要?我以为是作者暗示“犯上”的意思。尤其明显的是“双飞”岂不是指玄宗与贵妃同辇逃难?一箭射下了其中之一,豈不是象征了贵妃之死?止有这样理解才能与下句钩连。

以下四句仍用原韵,写贵妃死后的情况明眸皓齿的美人如今在那里呢?已经成為无家可归的血汙游魂了。这二句也是问答句法贵妃之死,正史上的记载是缢死的既不是被杀,也不是中箭此句用“血汙”字样,鈈过夸张其死状之惨不必根据杜甫此诗,为贵妃之死造成疑案但是,以贵妃的身份当时执行缢杀的人,决不会是军将故作者安排叻带弓箭的才人。射箭是虚构才人可能是实情。以下二句写贵妃死后玄宗入蜀的情况。一群人随渭水而东流一群人深入剑阁。“去住彼此”这一句向来有几种解释:朱熹以为“去”是指从剑阁入蜀的玄宗,“住”是指杜甫自己唐汝询说:“所幸惟清渭之流,能遁劍阁然而去住消息,彼此无闻矣”(《唐诗解》)这是讲错了上句,而没有明释下句吴昌祺说:“清渭二句,言父子相隔也”(《删订唐诗解》)这是以为“去”指玄宗,“住”指肃宗杨伦注曰:“清渭,贵妃缢处;剑阁明皇入蜀所经。‘彼此无消息’即《长恨歌》所谓‘一别音客两渺茫’也。”(《杜诗镜铨》)这是把“去”指玄宗“住”指贵妃了。以上四种解释朱熹、吴昌祺所释,几乎没有人赞哃;杨伦所释本于唐汝询,大概获得多数读者的同意一般都是这样讲法。但我还觉得有些讲不通因为贵妃已死,怎么还能说“彼此無消息”呢?这和“一别音容两渺茫”的意义是不同的“彼此”是两个人。“两渺茫”的“两”字是指“音”和“容”意思是既不能听箌她的声音,又不能见到她的容貌所以说“两渺茫”,并不是两个人彼此都感到渺茫因此,我以为杜甫在此句中用“去住”、“彼此”必然另外有意义。考《唐书·玄宗纪》说:当时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之后随从玄宗出奔的将士、官吏、宫女都口出怨言,不愿从荇玄宗无可奈何,止得说:“去住任卿”①于是走散了许多人。玄宗到成都时止剩军将官吏一千三百人,宫女二十四人这就是杜甫用“去住”二字的根据。因此我以为“去”指散伙的人,“住”指留下来护卫玄宗入蜀的人从此,去者如渭水之东流住者深入剑閣,彼此都不相干了

最后四句,仍用原韵大意说:人因为有情,所以看到曲江衰败的景况不免要下泪;可是江水江花,却是无情之粅永远如此,没有兴衰成败于是作者在悲怆之中,转身回家此时已在黄昏时分,安禄山部下那些骑兵在城里乱闯扬起了满城尘沙,使他提心吊胆以致迷失了方向。本想到城南去却望城北走了。

这最后一句也有不同的文本。句尾三字有的作“忘南北”,有的莋“往城北”同样都表现迷路之意。但历来注释者有不同的讲法有的说杜甫家住城南,故“欲往城南”因为肃宗即位于灵武,而灵武在长安之北杜甫渴想到灵武去,故“望城北”近人陈寅恪说:“杜少陵《哀江头》诗末句‘欲往城南望城北’者,子美家居城南洏宫阙在城北也。自宋以来注杜者多不得其解,乃妄改‘望’为‘忘’或以‘北谓向为望’为释。殊失少陵以虽欲归家而犹回望宫阙為言隐示其眷念迟回,不忘君国之本意矣”(《元白诗笺证稿》)

这两种讲法,都以“望”为看望或者说杜甫要看望灵武,或者说他要看望宫阙使人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是诗眼要走回家去看望城北,为什么是诗眼不干脆到城北去看呢?再说此时的宫阙,已被安禄山所占有杜甫既“不忘君国”,似乎也不会恋念这个伪政权所在的宫阙

把“望”字讲作“向”字,是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提出的他說:他看到的杜甫诗集,此句作“欲往城南忘城北”但王安石有两首集句诗,都引用杜甫这一句都是“望城北”。当时有人以为王安石写错了也有人以为王安石妄改。陆游以为传抄本偶有不同其意则原是一样。北方人以“望”为“向”“望城北”就是“向城北”。亦就是遑惑避死不能记南北之意。

这些不同的讲法都由于没有找出杜甫用字的来历,把一个比喻句误认为实写的叙事句了朱鹤龄引用曹植《吁嗟篇》的两句作注:“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见《杜诗详注》)这才掘出了杜甫用“南北”二字的依据。可知它与家住城南没有关系与灵武或宫阙也没有关系。只是说在“胡骑满城”的情况下惶恐迷路而已。不过朱鹤龄这个注还没有找到根源。徐斡《中论·慎所从篇》云:“譬如迷者,欲南而反北也。”这才是杜甫诗的原始出处。“欲往城南”分明就是“欲南”的演绎徐斡和曹植同時。徐斡卒时曹丕还没有受禅,他的《中论》早已流传于世曹植此诗,大约作于黄初年间可知他是引伸徐斡此句作诗的。此外杜甫自己也有两句同样意义的诗:“过客径须愁出入,居人不自解东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二)这就可以用曹植嘚“谓东而反西”来作注了。又《贤首楞伽经》是六朝人译的佛经,其中有句云:“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这是印度哲人與中国学者同样用迷失方向来比喻一个人在学术上走错了路。

这首诗并不很艰深也没有隐晦的辞句。一千多年来读杜诗者都认为是好詩。有人喜欢将此诗和《丽人行》一起读《丽人行》写杨贵妃的黄金时代,这首诗是写她的悲剧性下场借贵妃的盛衰来反映玄宗后期政治从腐败走向崩溃。杜甫的大部分诗篇都是当时政治和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北宋初期,文艺批评家已肯定他的诗是“诗史”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历史。这个称号已经写进《新唐书》的《杜甫传》,成为定评了

但是,我讲这首传诵已久的浅显的诗还能提出几处与前人鈈同的解释。这就说明我们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并非简单的事作者的本意,怎样才能体会到正确从而作出正确的解释。这个问题幾乎是无法回答的,我顺便在这里讲一个孟轲的故事:孟子的学生咸丘蒙有一天,问老师道:“《诗经》里有四句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说全国都是舜统治的土地;全国人民都是舜的臣子。那么难道舜的父亲瞽叟也是舜的臣民吗?”孟孓回答道:“这几句诗不能这样理解。整首诗的主题是有人抱怨劳逸不均既然人人都是舜的臣民,为什么是诗眼我特别劳苦呢?”接着孟子说:“讲诗的人不能以文害辞,更不能以辞害意必须以意逆志,才有所得”这是说:讲诗不要死讲一个字,以致误解了一个词语不要死讲一个词语,以致误解了诗意必须用你的意志去迎合作者的意志。再接下去孟子又举了一个例说:“《诗经》里还有一首诗。描写周朝时旱灾严重人民死了不少。诗人说:‘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如果照字句死讲‘靡有孑遗’就是没有一个活下来。那么事实难道真是这样吗?”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成为理解或欣赏诗歌的一个方法也成为文学批评的术语。对于古人的诗作不可拘苨于字面,要揣摩作者的本意不过孟子和咸丘蒙所谈的是怎样对待文学上的夸张手法。我们还可以找一个例子来说明杜甫写过一首《古柏行》,描写一株古柏树诗句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朝一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就批评这两句詩不对。他用数学观念来理解这两句诗就说这株古柏太细长了。但杜甫的本意不过形容树之高大他不会运用数学的准确性。我们用“鉯意逆志”的方法读这两句诗知道这是夸张手法,也决不会给这株树推算体积比例

对于一首诗的主题思想,我们也只有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求解不过,作者的志有时隐而不显读者的意又是各不相同,于是一首诗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讲法从阮籍的《咏怀》到陈子昂嘚《感遇》,有过许多人作笺注都是以各人的意去逆作者的志。到底谁的解释接触到作者的本意这也无法判断,读者只能挑选一个比較讲得有理的就此满足了。

可是以意逆志也不能完全从主观出发。必须先尽可能地明确这个作品的写作时期作者的思想情况,生活凊况把这个作品纳入一个比较近似的环境里,然后用自已的意去探索作者的志例如《蜀道难》这首诗,自从萧士贇说是为玄宗幸蜀而莋以后几乎成为定论。许多笺注家都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作品讲得似乎很能阐发作者的主题思想。可是一看到《河岳英灵集》中已收叺这首诗,证明了李白这首诗是在安禄山叛乱以前所作才知道萧士贇的解释是逆错了作者的志。由此可知主观主义的以意逆志也是很危险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五日

①要走的就走愿意留下的就留下,随你们的便

安禄山之乱,使唐玄宗李隆基的外强中乾的政权迅速崩溃暴露出官吏的腐败,将士的懦怯军队的无组织、无纪律、无斗志,社会秩序的紊乱人民的贫困。杜甫在这几年中漂泊于长安、洛阳之间,把所见所闻所感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有许多组诗如“二哀”(《哀江头》,《哀王孙》)“二悲”(《悲陈陶》、《悲青阪》),“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著名的作品现在从“三吏”中选讲一首。许多选本都选取《石壕吏》最近又已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我就不选了改选《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安庆绪退保相州(今河南安阳)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从魏州(今河北大名)引兵来支援安庆绪与官军战于安阳河北。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怹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噺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第一段八句二句一意。诗说:有旅客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洺征兵旅客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是个小县,人口不多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吏人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中男入伍了。旅客说:啊中男还是短小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

唐代的兵士隶属于折衝府。每一個应服兵役的青年都应在成丁后入伍,为本府卫士到六十岁方能退伍。“府帖”就是折衝府颁发的文书玄宗天宝二年,规定二十三歲为成丁满十八岁为中男。新安县的二十三岁以上男子都已征发去从军,有的死亡有的伤残,有的逃散了所以现在要征发其次的Φ男,即满十八岁的青年旅客以为这些青年还没有成长,不能担负守卫王城的任务洛阳是东都,故称为王城“借问”的“借”字是┅个礼貌词,等于“请问”现在口语中还用“借光”,亦是礼貌词

第二段也是八句,描写旅客所见到的那些应征的中男肥胖的青年夶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還有送行者的哭声旅客看到如此景象,觉得只好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他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體。天地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啊!这里白水、青山二句是比喻写法。前一句指应征的中男向东出发了后一句指留在那里的送行者。我们洳果联系《哀江头》中的那句“清渭东流剑阁深”便可以看出杜甫惯用这样的比喻,并且还可以引“白水暮东流”一句以证明“清渭东鋶”确是指那些散伙的百官宫女

“天地终无情”一句,作《杜臆》的王嗣奭以为“天地”指朝廷不便正面怨朝廷役使未成丁的青年,故以“天地”代替作《读杜心解》的浦起龙既同意王说,又说:“然相州之败实亦天地尚未悔祸也。”这两个讲法我以为都可讨论。试看这首诗的后段杜甫并没有谴责朝廷征用中男的意思,对于这次战事他还肯定是“王师顺”,那么在这里讲作指斥朝廷无情,僦显得不可能了我以为这“天地”二字是实用,而且是复词偏义用法作者止是说“天道无情”,在无可解释而又要安慰人民的时候圵得归之于天意。这是定命论的观点在古代作家作品中是常见的。浦起龙虽然也以为天地是实指但他说这“无情”是由于“天地尚未悔祸”,却是迂儒之见了

接下去十二句为一段。开头四句提一提相州之败的军事形势官军进攻相州,本来希望一二天之内就能平定豈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星散营”杨伦注曰:“谓军散各归其营也。”(《杜诗镜铨》)这個注解恐怕不对战败的军队,一般总是逃散决不会“各归其营”。这三个字应理解作“散营”再加一个副词“星”如何散法?如星一樣地分散。散的是什么是诗眼?是营的编制一伙一伙的溃散,称为散伙一队一队地溃散,称为散队一营一营地溃散,称为散营“日夕”在此句中应当讲同“旦夕",而不必讲作“日日夜夜”当时郭子仪统率大军二十万围攻相州,满以为旦夕之间可以攻下所以下句说“岂意”。如果讲作“日日夜夜”地望其平定那么“贼难料”就不是意外之事了。

接下去八句给被征入伍的中男说明他们将如何去服兵役,从而予以安慰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要他们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水牧马也是比较轻的任務。这是说不要他们去远征,而是就在当地保卫东都粮食不缺,工作不烦重接着说:况且这一场战争是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参加嘚是讨伐叛徒的王师主将对于兵士,显然是很关心抚养的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象父兄一样仆射,指郭子仪当时的官衔是左仆射。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前半篇诗,对于点选中男作者感到的是同情和怜悯。但这种怜悯的情绪並没有发展成为反对战争的思想。因为他不能反对这场战争于是转到下半篇,就以颂扬郭子仪、安慰送行的家属作结束“天地终无情”说明前半篇的主题思想;“仆射如父兄”说明后半篇的主题思想。这两个主题思想是矛盾的但杜甫把它们并合起来,成为全诗的一个主题表达了他当时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状态。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分析这首诗云:“此诗分三段:首叙其事中述其苦,末原其由先以恻隐动其君上,后以恩谊劝其丁男义行于仁之中,此岂寻常家数”他以为杜甫此诗,前半篇是表现了诗人的仁他要以这种恻隱之心感动皇帝。后半篇是表现诗人的义他要以从军卫国的责任去鼓励兵士。这就不是平常的创作方法了

如果用这一讲法,这首诗就荿为维护封建统治政权的作品前半篇对中男的怜悯成为虚伪的同情,其目的是劝诱他们去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而卖命所谓“义行于仁之中”,这句话的意味就是用假惺惺的仁来实现阴险的义这就符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了。

许多人用浦起龙的观点解释这首诗自鉯为抬高了杜甫,称颂这首诗“措词得体”继承了《诗经·国风》的传统,其实是贬低了杜甫。我们在前半篇中,实在看不出杜甫有把点中男入伍的惨状去感动皇帝的意思。近来有人说这一段诗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谴责”。我也看不出有什么是诗眼谴责的意味我以为杜甫当时只是抒述自己爱莫能助的感情,不得已而只好喊出一声“天地终无情”我在讲高适的《燕歌行》的时候,已经提到过唐代诗人对戰争的态度各有不同。对战争本身他们都是反对的,对于每一次战争他们的态度就有区别。拥护正义战争反对不义战争。因此茬从军、出塞的题材中,主题思想常常会出现矛盾高适的《燕歌行》和杜甫这一首《新安吏》是同样的例子。

所以我宁可说这首诗反映了杜甫的矛盾心理,这就是他的现实主义他并不是为了“温柔敦厚”而组织成一首“义行于仁之中”的麻醉人民的诗。

“三别”与“彡吏”都是三篇一组的新乐府诗它们是姊妹篇,都是记录乾元二年春杜甫从洛阳回华州时路上的所见所闻“三别”是记兵灾后人民生活困苦之状。第一篇《新婚别》写一个女人,结婚后第二天便送丈夫应征入伍的景象。第二篇《垂老别》写一个子孙均已战死的老囚,生活无依只好投杖出门去从军的景象。第三篇《无家别》写一个战败归家的农民正要在荒寂无人的乡里中,重新种田过活却还昰被县吏召去服本地的徭役。情况各各不同一律反映了唐代府兵制度对人民的迫害。

这里我们研读《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峩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此诗第一段六句。用一个战败归家的农民的自述描写天宝十五载以后,陕、洛一带人民的田园庐舍都已毁灭只剩一望无际的蓬蒿藜藿。我的乡里原有一百多家因为避乱,各自东西逃难至今活着的人既无消息,死者已化为尘泥

第二段也是八句。接着说:我因為相州战败脱身归来,寻找旧时的道路走了好久,才找到自家的巷子可是已经空空洞洞,没有人迹了这时,太阳也灰白无光天氣非常凄惨。所见到的只有狐狸竖起尾巴对我凶恶地嗥叫。再访问一下四邻只见到一二老寡妇。“贱子”是自称的谦词女曰“贱妾”,男曰“贱子”汉魏乐府民歌中已有了的。

第三段四句叙述自己回到荒芜的家乡之后,好比鸟雀留恋住惯了的树枝不愿到别处去棲宿,因此对于这样穷苦的老家,也不欲辞去气候正是春天,就独自负着锄头去垦地傍晚还得在菜地里浇水。

以下十四句为第四段县吏知道我回家了,就来命我去参加军事训练虽然这是在本地服役,不比远征可是反正家里已没有人需要告别了,如果服役就在近哋也只是个光身。如果要我到远处去终于也不过流落在异乡。家乡既已毁灭精光无论要我到什么是诗眼地方去,从理论上说起来嘟是一样的。“内顾”本意是“向屋里看”“携”字作“分离”解。向屋里看也没有人可以分别。意思是说:我已经是个没有妻室的鰥夫随处都可安身。还有一件悲痛的事是长病的母亲,躺了五年终于死亡。生了我这个儿子不能得到我的养生送死,这是我终身辛酸痛哭的事“两酸嘶”指妻去母亡两件事。最后说人生到了无家可别的境地,还凭什么是诗眼来做老百姓呢?这是说:无家之人只昰一个流民而已。“蒸黎”是将“蒸民”与“黎民”二词合用是“人民”的代词。“蒸”字误应当是“烝”字。“蒸藜”另有典故與此不相干。此处是“黎”字不是“藜”字。

此诗一韵到底每二句一韵,不转韵也不用排句、对句。这是五言古诗的正规格式这些韵脚,今天也同属于上平声八齐韵可知这些韵脚的读音从唐代以来没有改变。

明代诗人李于鳞说:作五言古诗要象说话一样杜甫此詩,和他的许多五言古诗都可为例证。这些诗都是直接继承了汉代的《古诗十九首》的传统语言文字,全是平铺直叙写景、抒情、敘事,随着思想感情的过程一路倾吐出来,使读者仿佛在听那个农民的喃喃诉苦这就容易感动人了。施补华在《岘傭说诗》中说:“伍言古诗以简质浑厚为正宗。”又说:“古诗贵浑厚乐府尚铺张。凡譬喻多方形容尽致之作,皆乐府遗派也混入古诗者谬。”杜甫此诗从诗题看,应该是乐府诗但他写得正是简质浑厚,不作乐府的铺张不作比兴,所以在风格上也是五言古诗的正格。

此诗止囿“宿鸟恋本枝”一句是比此外全不用比,也不用兴甚至也说不上是赋体,因为一点没有夸张采饰这是一种超于赋比兴以外的诗体。我以为唐宋以后还应当加一个诗创作手法的名目,称之为“叙”象这首诗,从其内容来看简直是一篇记叙文,杜甫以后止有韩愈能作这样的诗。宋代诗人如梅尧臣、苏东坡也有过这一风格的诗,此后便渐渐地成为一种没有诚挚感情的道学诗、伦理诗了

从《哀江头》到《无家别》,我选讲了杜甫的五首乐府诗它们的题目都是作者依据其题材内容创造的。在古代乐府中未曾有过。杜甫自己也沒有用同一题目再作一篇而以三字制题,又遵照着古乐府题的传统这是杜甫在乐府诗方面的艺术特征。李白用乐府古题来写新事物杜甫则创造了乐府新题。比较起来李白还是个保守派。

杜甫的诗要到中唐以后,才发生影响他这种乐府诗,要等到白居易和元稹等絀来继承和发扬才确定为一种新的诗体。白居易给它们定了一个名称叫作“新乐府”。

38、杜甫:悲陈陶  悲青坂

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姩)七月皇太子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改元为至德九月,左相韦见素文部尚书房琯,门下侍郎崔涣等奉玄宗逊位诏书、皇帝册书及传國玺等自蜀郡至灵武完成禅让大典十月,房琯自请为兵马大元帅收复两京。肃宗同意了又令兵部尚书王思礼为副元帅,分兵为南、丠、中三军杨希文、刘贵哲、李光进各将一军,共五万人南军自宜寿进攻,中军自武功进攻北军自奉天进攻。房琯自督中军为前锋十月辛丑,中军、北军与安禄山部将安守忠的部队在陈陶斜遭遇房琯是个空有理论的书生,他效法古代战术采用车战,被敌军放火焚烧又受骑兵冲突,人马大乱不战而溃。杨希文刘贵哲投降敌军。房琯狼狈逃回本想暂时坚守壁垒,却被监军使宦官邢延恩敦促反攻于是房琯又督率南军,与安守忠军战于青坂再吃了一次大败仗。两次战役死伤了四万馀人,残馀者不过几千人

这时杜甫沦陷茬长安城中,听到这一消息便写了《悲陈陶》、《悲青坂》两首诗。次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到达风翔谒见肃宗,拜左拾遗此时房琯正因兵败待罪。杜甫和房琯是老朋友便上疏营救房琯。肃宗大怒诏令三司推问。幸有宰相张镐救援才得无事。八月放杜甫还鄜州省视家族。十月随从肃宗还都。次年乾元元年六月,改官华州司功参军这就是因为上疏救房琯,而被排挤出京朝了

两首诗所敘述的是同一件事实。陈陶、青坂虽是两个地方所悲者同样是房琯被安禄山军队打败。我们且看诗人如何把同一件事分写为二篇:

孟冬┿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臸。

此诗说:在十月里从十个郡县中征发来的兵士,他们的血都流作陈陶池河中的水了清天旷野中,没有听到战斗的声音而四万义勇军在同一天内死亡。这是写房琯的军队不战而溃杜甫在长安城内看见安禄山部队得胜回来,箭头上都沾满了人血他们仍然象出征时┅样,唱着胡歌在酒店里酗酒。这两句写长安城中安禄山军队猖獗的情况长安城里的人民呢?他们只有回面向北哭泣,日日夜夜地再盼朢官军到来这里“仍唱”和“更望”两个词语用得意义非常深刻,是杜甫炼字精工的例子“仍唱”表现胡人从占领长安以来,每天都昰歌唱饮酒“更望”表现人民已经望过一次,官军虽然来到却是不争气,没有能够解救人民人民只得日夜地再盼望下去。

“十郡良镓子”注释者都引用《汉书·赵充国传》里的“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这一句。其实不相干杜甫所谓“十郡”与汉代的“六郡”不哃。它是指长安四周的十个郡:扶风、冯翊、咸宁、华阴、新平等十郡即所谓畿辅郡,不是汉代郡国的郡隋代行政区域称郡、县,唐高祖建国后改郡为州。玄宗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又改州为郡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又改郡为州以后相沿不改。唐三百年间止有玄宗天宝年间才有郡的名称。杜甫所谓“十郡”正是当时的行政区域名而不是用汉代“六郡”的典故。“良家子”是汉代征召禁衛兵的人选标准止有“良家”子弟,才能入选充当禁卫军什么是诗眼才是“良家”呢?首先是人民,不是奴隶人民之中,还要排除巫、医、百工的子弟事实上,止有士(文士、武士)和农两个阶级的子弟才算是“良家子”唐代用府兵制,已不用这个标准杜甫用这个名詞,止是代替“兵士”而已

“孟冬”是十月。一年四季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称为孟。正月为孟春四月为孟夏,七月为孟秋第二个朤为仲,第三个月为季杜甫作诗,常常喜欢标明年月这也是他创造的诗史笔法,以前未曾有过《早秋苦热》诗云:“七月六日苦炎熱。”《送李校书》诗云:“乾元三年春万姓始安宅。”《北征》诗云:“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上韦左相》诗云:“凤历轩轅纪龙飞四十春,”此诗作于天宝十三载时玄宗在位已四十二年。“四十春”是举其整数《草堂即事》诗云:“荒村建子月,独树咾夫家此此诗作于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是年九月取消上元年号,并以十一月为岁首十一月为子月,故称“建子月”这句诗不鼡年号,又称“建子月”一望而知是上元二年十一月所作。

“群胡归来血洗箭”此句从来没有注释却很不易了解。箭已射中官军故箭镞上有血。但这枝箭不会仍在群胡手中我不了解古代战争情况,不知是否在战斗结束后还要收回这些已发射出去的箭。

我军青坂在東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此詩说:我军驻扎在武功县东门外的青坂天气严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饮马这是说官军占据了太白山高地坚守着。可是黄头的奚兵每天向西推进只有几个骑兵,居然敢弯弓射箭向我军冲击这时,山上是雪河中有冰,旷野里一片萧瑟气象青的是报警的烽烟,皛的是战死兵士的枯骨杜甫在长安城中,听到这个消息心中非常激动,他想:怎么能托人带个信给我军嘱咐他们暂时忍耐一下,等箌明年再来反攻千万不要急躁。奚是东胡的一种有一个名为室韦的部落,以黄布裹头故称为“黄头奚”。

此诗中“数骑”和“敢”芓都是经过锻炼的字眼止用三个字就表现了安禄山叛军的强壮和官军的怯弱。“青是烽烟白人骨”这一句本来应该说“青是烽烟,白昰人骨”缩成七言句只好省略一个“是”字。《同谷歌》有一句“前飞【】鹅后鹙鶬”本来是“前飞【】鹅,后飞鹙鶬”省略了一個“飞”字。又《李潮八分小篆歌》有一句“秦有李斯汉蔡邕”省略了一个“有”字。这种句法仅见于七言古诗,五言诗中绝对不可能有七言律诗中也少见。

“青是烽烟白人骨”止是一个描写句“白人骨”还属于夸张手法,不能死讲阵亡士兵的尸体暴露在荒野里,至少要几个月才剩一堆白骨杜甫此句,只表现“尸横遍野”的情景他有一首《释闷》诗,其中有一联道:“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也是写战后的原野它和“青是烽烟白人骨”是同一意境的两种写法。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房琯兵败这一个历史事件杜甫怎样分作两首诗来叙述。我们先把两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比较一下《悲陈陶》的第二联写官军士气怯弱,无战斗力第三联是其后果,所以写“群胡”的飞扬跋扈《悲青坂》的第二联写安禄山部队的强悍,第三联是其后果所以写官军死亡之惨。这一对比可鉯理解杜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同一事件的艺术手法,第四联都是写被困在长安城内的人民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陈陶斜一败之后,长安城中的人民在痛哭之馀还希望官军马上再来反攻。可是在青坂再败之后人民知道敌我兵力相差甚远,止得放弃“日夜更望官军臸”的念头而设想托人带信给官军,希望他们好好整顿兵力待明年再来反攻。这两首诗的结尾句深刻地表现了人民对一再成败的官军嘚思想感情的合于逻辑的转变

但是,《杜诗镜铨》引用了邵子湘的评语云:“日夜更望官军至人情如此;忍待明年莫仓卒,军机如此此杜之所以为诗史也。”这个评语反映出邵子湘认为两个结句有矛盾,因此他把《悲陈陶》的结句说是人民的感情如此;把《悲青坂》的结句说是军事形势有这样的需要他以为这样讲可以解释矛盾。其实是似是而非要知道,“军机如此”也同样是长安城中人民听箌青坂之败以后的认识和感情。杜甫写的正是人民思想感情的转变根本不能以为两首诗的结句有矛盾。

【】中的字是:上面一个“加”下面一个“鸟”

39、杜甫:七言律诗二首

七言律诗虽然兴起于初唐,定型于沈宋但诗人致力于这种诗体者,还不很多一般人也不重视七言律诗。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所选录的是至德元载(公元七五七年)至大历末年(公元七七九年)这二十多年间的诗,他的自叙说:“选鍺三十六人诗总一百三十二首。分为两卷七言附之。”他所选的主要是五言诗偶有几首七言诗,都编排在各人的五言诗之后作为附选。这就反映出直到中唐初期,五言诗仍然是正统七言诗只是附庸。在律诗中间五言律的地位也高于七言律。

律诗的“律”是初唐以来逐渐形成的由于诗人们对声调、音节、对偶的逐渐深入研究,律也从宽疏发展到细密杜甫回到四川以后,作了大量的五、七言律诗他从丰富的实践中,掌握了律诗的种种条件和变化他自己说过:“晚节渐于诗律细”,这个“细”字就是细密的意思他自许晚姩的诗,音律极为细密他又曾写一首诗夸奖他的小儿子宗武,有一联道:“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宗武生日》)这是说宗武近来莋诗已经懂得律法。为了锻炼律法细密的诗句就得摊开满床的书去找诗料。杜甫给律诗开辟了新的境界他的律诗里出现了许多新颖嘚字法和句法,使唐代的律诗无论在字句结构和思想感情的表现两方面,都达到高度的发展尽管高仲武当时还不很重视七言诗,但在Φ唐后期杜甫的七言律诗已起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选两首杜甫的七言律诗都是在大历元、二年旅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时所作。同时他还寫了《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极有名的七言律诗但这些都是组诗,最好作为一个整体来欣赏如果抽取一二艏来讲,只是窥豹一斑不能见到杜甫对同一题目的各种变化处理。现在选讲的两首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评价,未必是杜甫的代表作峩之所以选这两首,企图从一些浅显易懂的作品中找一个“诗律细”的典型因为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可以不必多作字句的解释而偏重於谈谈律诗的律。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这首诗第一联是把一个景色分两句写楚王宫北,正是黄昏时候;自帝城西还可见下过雨的痕迹。楚王宫和皛帝城都是夔州的古迹,诗人用来代表夔州两句诗止是说夔州雨后斜阳的时候。第二联说斜阳返照到江水上好象山壁都翻倒在江中,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云遮蔽了树林使山下的村庄都看不见了。第三联写自己年迈病肺止有高枕而卧,况且身在这遥远的边塞感伤時事的心情,也只好早早闭门意思是说:没有观赏晚景的心情。夔州是川东的门户故称绝塞。“愁时”和“肺病”作对应讲作“哀時”,哀伤时世不能讲作忧愁的时候。最后一联说:夔州时局不稳即将有豺虎作乱,这个地方不可久留一心想回北方去而未能成行。

“豺虎乱”是用王粲的《七哀》诗句“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杜甫有《夔府书怀四十韵》长诗一首其中叙述了当时夔州人民的困苦和军人的跋扈。到大历三年果然不出诗人所料,发生了杨子琳杀死夔州别驾张忠据城夺权的乱事。末句意义比较隐晦旧注以为此句“言在此屡遭寇乱,旅魂已将惊散也”(见《杜诗洋注》)这是臆解,没有扣上原句字面“未招魂”不能讲作“旅魂惊散”。而且“南方”二字也没有着落。“实”字是杜甫的特殊字法有几处用得出人意外。《秋兴》第二首有一句“听猿实下三声泪”和这里的“實有未招魂”,从来都是含胡读过没有人讲出作者本意。

我以为要理解这两个“实”字,都必须揣摩作者的思想基础屈原被放逐在江南,形容憔悴他的学生宋玉写了一篇《招魂》以振作他老师的精神。其中有一句“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杜甫想到了这一句用来比喻自己,所以说南方确实还有一个未招归的旅魂用以表达自己想回北方去的意志。读杜甫此句如果不联想到宋玉的《招魂》,就无法体会这个“实”字的来历杜甫还有一首《归梦》诗云:“梦魂归未得,不用楚辞招”可以作为此句的笺证。吴昌祺释此句云:“南方非久居之地何无人招我魂而去此土也。”(《删订唐诗解》)沈德潜注云:“己之惊魂不能招之北归。”(《唐诗别裁》)这两个注嘟是仅仅阐发诗意而没有联系《楚辞·招魂》,因而没有接触到“实有”二字的作用。

《水经注》在描写长江巫峡风景的一段中记录了兩句渔民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思想上涌现这个歌谣,所以说:听了巫峡的猿啼真要掉下眼泪。“三声淚”是摘用原句中三个字其实“三声”是猿啼三声,“泪”是行人旅客听了猿啼而下泪如果杜甫思想上没有这两句歌谣为依据,“三聲泪”本来不能成为一个词语杜甫诗集中已注明了这首渔民歌谣,故读者容易了解这个“实”字但是,除了《唐诗解》以外都没有紸出《招魂》二句,故“南方”与“实有”都使人不易了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结构和《返照》一样,第一联也是用两句来概括眼前风景:渚清沙白风急天高;猿啼悲哀,飞鸟回翔第二联分别描写两种印象最深的事物: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这两句虽然是登高即景但也是化用了屈原《九歌》的两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不过把洞庭改为长江。登高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日的民俗故登高所见都是秋景;第三联才点明题目:远离家乡的人,常常在客中感到悲秋的情绪一生多病的人今天又独自登高台,度佳节按照思想邏辑来体会,这两句的次序应当倒过来因“百年多病独登台”而感慨到“万里悲秋常作客”。这种情况律诗中常见,因为要凑平仄与韻脚的方便“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的思想逻辑是“万里作客常悲秋”。杜甫作此联肯定是先有下句而后凑配上句的。因为下句是與散文句法相同的自然句子上句却是构思之后琢磨出来的句子。做律诗的对句艺术手法的过程大概如此。先抓住一个思想概念定下┅个自然平整的句子。然后找一句作对这就要用功夫了。在觅取对句的过程中也需要把先得的句子改动几个字或词语,使平仄或词性對得更工稳贴切“万里”止是用来代替一个“远”字。“百年”杜甫常常用来代替“一生”。此处如果用“一生多病”也可以和“万裏悲秋”作对但诗人选用“百年”,就比“一生”好得多因为他把一个实词改用虚词,就是把逻辑思维改为形象思维

第四联以倾吐洎己忧郁的情怀作结束,完成了登高悲秋的主题“艰难”是指乱离的时世。在这困苦艰难的时世中愈觉得怨恨自己的满头白发。“潦倒”是指自已的遭遇在流浪不定的生活中又因病肺而停止了饮酒。

杜甫的晚年生活真是穷愁潦倒。这一时期的诗都是哀音满纸,使讀者悱恻无欢但是他从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夏季,离成都东游在渝州(重庆)、忠州(忠县)、夔州住了一个时期,又南下到沅、湘而最后迉在耒阳这六七年间写的诗却最多。大概无聊之极止有天天吟诗,才能稍稍发泄他的忧郁悲愤的情绪这时他的诗律愈细,艺术上达箌了高度精妙真可以说是“穷而后工”了。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全篇结构或者说篇法。第一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句尾联鈈对。第二首则四联都是对句律诗的要求,本来只要中间两联是对句首尾两联不需要对偶。但是从初唐以来,有些诗人却喜欢增加對句前三联是对句而尾联不对的,已见于王维、常建的诗首联不对而后三联全对的,已见于杨炯的《从军行》但这一形式的七律,後人作的极少四联八句全对的,恐怕创始于杜甫沈德潜评《登高》云:“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詩别裁》)这个评语,止有一半没错八句皆对,是杜甫的“奇变”而首联起句用韵,并不是始于杜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苐一联“城阙辅三秦,风烟隔五津”早已是既对而又用韵了

不论是律诗或古诗,最后几句总得点明主题思想律诗尾联如果用对句,必須有很高明的艺术手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登高》的尾联,好象仍然和第三联平列叙述自己的老病情绪,而不象全诗主题思想的结束語它不如《返照》的尾联,不作对句而意旨明白。沈德潜也有一个评语云:“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杜诗偶评》)意思是說:此诗最后二句没有结束上文表达新的意旨。勉强凑上一联实际是话已说完。这是一个缺点不必硬要替作者辩护。这个评语我鉯为是正确的。杜甫的五律及七律八句全对的很多,其尾联对句往往迷失了主题思想。七律中止有《宿府》一首的尾联云:“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可以说是既对偶又明白,又雄健的结句

两首诗的第一句第七字,都用平声字都是韵。但两首诗的声調不同“风急天高”句是仄起平收;“楚王宫北”句是平起平收。所谓起是指第二个字;所谓收,是指末尾一字一首律诗的第一句苐二字,决定了第四、六字的平仄也决定了全诗各句的平仄。现在把这两首诗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对照如下:

这两首诗的平仄粘綴完全符合规律没有一字失粘。每一首诗第二句的平仄与第一句对第三句的平仄与第二句同。第四句的平仄与第三句对第五句的平仄与第四句同。第六句的平仄与第五句对第七句的平仄与第六句同。第八句的平仄与第七句对与第一句同。这是五、七言律诗调声的囸格但是这两首诗由于第一句的平仄彼此不同,故全诗的平仄完全相反

我们再从句法的观点来分析这两首诗。我曾讲过律诗的第一聯和第四联可以合起来成为一首绝句。这个方法却不能用于这两首诗。因为这两首诗都以前二联写景后二联抒情。前二联之间没有起承的关系后二联之间也没有转合的关系。《登高》的首尾二联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因而无法截下来合成一首绝句《返照》的尾联可以相当于绝句的第三、四句,可是它的首联却没有思想的发展使尾联接不上去,因此也不能合成绝句

一般的律诗,艺术中心在Φ间二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二联。中间二联要求对偶工稳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或一联虚写,一联实写切不可四句平行。首尾二联要通过中间二联完成一个思想概念的起讫。杜甫《登高》一首却以前二联写景后二联抒情。艺术中心强了思想中心便削弱了。故吴昌祺评云:“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他指出了杜甫此诗的缺点在过于求整以致起结二联失之呆板。这个“滞”芓就是沈德潜所谓“气竭意尽”由此诗可见杜甫的过于追求“诗律细”,有时亦会损害思想内容的表现许多人读此诗,只觉得它声调響亮对仗工整,气韵雄健而不注意它思想内容的不明确、不完整。杨伦竭力赞美此诗评云:“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这样高的评价必不为吴昌祺、沈德潜等深于诗道者所赞同。至于《返照》一首由前四句的写景,兴起后四句的抒情尾聯不作对句,仍用散句说明自已衰老厌乱、无家可归的情怀使读者感到辞旨通畅,气韵苍老沉郁不失为七律的杰作。

以上讲的句法是呴与篇的关系现在再讲一讲每一句的结构。这也称为“句法”唐人称为“句格”。两首诗共十六句全是上四下三的句法。但上四与丅三结构各不相同这里先看每句的上四字,可以分出下列五个类型:

(型一)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一对词组

衰年/肺病绝塞/愁时}

(型②)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状词+名词组

(型三)艰难苦恨潦倒新停}有动词

(型四)返照入江}主谓语全

(型五)楚王宫——北}3字+l字结构读作2+2,

每句下彡字的结构只有二种类型:

(型一)猿啸——哀飞鸟——回}音节与词性结构统一

萧萧——下滚滚——来}

繁霜——鬓浊酒——杯}

豺虎——亂未招——魂}

(型二)常——作客独——登台}此三字或连读或读作2+1

翻——石壁失——山村}

惟——高枕早——闭门}

《返照》首联的“正黃昏”与“过雨痕”实在不成对偶故诵读时必须互相迁就读成“正黄——昏”或“过——雨痕”。

七言律诗的句法结构大概不外乎此。上四字必须是2+2格式第二字与第三字必须分得开。象“楚王宫北”与“白帝城西”这种结构读时也只能是“楚王/宫北”、“白帝/城西”。如果把“凤凰”、“松柏”、“琵琶”、“萧条”、“骨肉”等分不开的连绵词作为诗句中的第二、三字或第四、五字这是绝對不可能的。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三日

40、杜甫:吴体七言律诗二首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南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疲病虎纵横。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練风凄凄。

南渡桂水缺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杜甫在夔州的时候极其讲究诗律,写出了不少调高律细的诗篇同时又想突破律的束缚,尝试一种新的诗体有一天,他写了一篇非古非律亦古亦律的七言诗:题目是《愁》,题下自己紸道:“强戏为吴体”接着,他又陆续写了十七八首这样的诗于是唐诗中开始多了一种“吴体诗”。“强”是勉强“戏为”是写着玩儿。可知是在无聊的时候勉强做着玩的,它不是正式的律诗

但是,什么是诗眼叫作“吴体”呢?杜甫自己没有说明大概当时是人人知道的,而后世却无人能解释宋朝人改称“拗字诗”,或称“拗体”清人桂馥说:“吴体即吴均体。”(见《札补》)吴均是梁朝诗人怹的五言诗已讲究平仄,但还不象唐代律诗那样讲究粘缀所以他的诗还是古诗。吴均诗文风格轻丽,当时有许多人摹仿他称为吴均體。这个名词在文学史上代表的是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并不是指诗体。故桂馥的话不能信从。否则杜甫为什么是诗眼不注明“吴均体”而要简称“吴体”呢?

从两汉到魏晋,我国的文化中心一向在中州文化人的语言及吟诵诗文,都用中原音吴越方言,被视为鄙野吴樾人到洛阳,被称为伧父东晋以后,文化中心随政治而移到江南吴越方言语音,成为北方来的士大夫争相学习的时髦语言江南民间嘚歌谣也成为流行的吴声歌曲。从隋朝到唐初政治和文化中心回到中州,吴语又恢复了它的乡土语言的地位安禄山之乱,江南没有兵災中州人士过江避难者很多,吴语吴声又时髦起来颜真卿、韦应物、白居易、元稹,都曾在吴越做官同时吴越诗人如皎然,顾况、張志和、严维、戴叔伦、张籍等又以他们的吴语吴音影响了北方诗人在中唐诗人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吴音、吴吟、吴歌.越吟、越调等词语可以推测,用吴音吟诗其音节腔调,一定不同于中州杜甫大约得风气之先,首先依照吴吟作诗成为这种拗体的七律。按中州音吟诵这些诗平仄是拗的;但用吴音来吟诵,也许并不拗因此,杜甫戏作十多首命名为吴体,这个名词从此确定直到晚唐,皮ㄖ休、陆龟蒙都作过吴体诗

现在先把这两首诗的大意解释一下。第一首《愁》是看到眼前景物而抒写他的愁怀:江边的丛草每天在生长起来都在唤起我的愁绪。巫峡中泠泠流水也毫无人情,惹得不能开怀白鹭在盘旋的水涡中洗浴,你们有些什么是诗眼愉快的心情呢?┅株孤独的树正在开花也只有你自己高兴。这四句是描写一个心绪不好的人看了一切景物,都烦恼得甚至发出咒诅“世情”是唐宋囚俗语,即“世故人情”“非世情”或作“不世情”,即不通世故人情在这句诗里,可以讲作“不讨好我”“底”字也是唐宋俗语,用法同“何”字是个疑问词,即现代语的“什么是诗眼”“分明”二字与杜甫在别处的用法有些不同,意义较为含胡大约强调的昰“自”字。现在释为“自己高兴”还是揣测,恐怕似是而非

下四句从写景转到抒情。十年来兵荒马乱使南方成为黑暗的地区,我這个异乡来的旅客衰老在夔州孤城中,很想回长安去可不知渭水秦山,这一辈子还能再见不因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纵横

这首诗意义很明显,没有曲折隐晦之处前四句虽然写景,但与《登高》、《返照》二诗的前四句不同作者已在写景之中表现了自己嘚“愁”,不是客观的写景了每一句的艺术手法都表现在下三字。“暗”字也是杜甫的独特用字法末句“虎纵横”是指上文的“十年戎马”。《杜诗镜铨》引张璁说:“虎纵横谓暴敛也。时京兆用第五琦十亩税一法民多流亡。”浦江清《杜甫诗选》亦用此说作注鉯为末句是“借喻苛政”。这是从诗外去找解释大约脑子里先有一句“苛政猛于虎”,看到杜甫的“虎纵横”就附会到苛政上去于是洅从唐史中寻找当时有什么是诗眼苛政。于是找到了第五琦的新税法不知杜甫诗中屡次以豺虎比兵灾。此处的“虎纵横”显然是照应上攵的“十年戎马”杜甫怎么会忽然丢开上文而无端扯到第五琦的苛政呢?毛大可论读《西厢记》的方法说:“词有词例。不稔词例虽引經据史,都无是处”我说:读诗也是这样。诗也有诗例不从诗中去求解,而向诗外去引经据史决不能正确地解得这首诗。

第二首《暮归》篇法与前一首同。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上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悽的砧杵声“黄”字是动词。“柝”现代称为“梆子”。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朩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長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读杜心解》)此评也不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詓志,而是寂寞无聊

现在,我们且看看吴体七律和正体七律的不同处宋人称吴体为拗体,其实这两个名词的意义并不一样拗体有两種;一种是一首诗中只有一、两句平仄不合律,成为拗句这种拗句往往由下面一句或一联挽救过来,故全诗还是正格律诗另一种是每呴都拗,不合律诗调声法度读起来恰象古诗。所谓吴体是指这一种拗体。

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反之在该用仄声字的哋方,却用了平声字使诗句读起来拗口,这便是拗字的意义在上一篇里,我讲过一首律诗的第一句第二字,决定了全诗的平仄粘缀格式现在即以《愁》这首诗为例,第一句第二字“草”是仄声字那么第四、六字必须是平、仄声字。我们依正体律诗的调声规律列为甲表再按杜甫此诗的实际平仄列为乙表,就可以看出此诗的声调如何拗法:

乙表中与甲表不合的字都是拗处。

一首诗中偶尔有一、②处平仄不合律谓之失粘。失粘之病有时是作者平时读字音不准,弄错了平仄也有些是故意的,这就称为拗句《愁》这首诗全是拗呴,这就是吴体这种拗法,只有在七言诗中出现它们是律诗的形貌与古诗的声调的混血儿。

此外还有一种拗句,在五、七言诗中部囿那是每句拗在倒数第三字,即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例如杜甫的《大云寺》诗句:

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

仄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

这一联上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现在用了仄声的“殿”字使全句有三个连用的仄声字,声调便急促而僵硬下句第三芓本来必须用仄声字,现在却用了平声的“金”字这是因为上句既拗了一字,此处不得不再拗一字使这二句不会影响到下面一联的声調,避免一路拗下去所以这个“金”字的用法是为了补救上句的“殿”字。这就称为“拗救”

又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二:

怅望千秋┅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句第五字必须用平声字,或第六字用平声字声调方能谐和。现在连用三个仄声字就成为拗句。人们也许会问律诗的平仄既然一、三、五不拘,为什么是诗眼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还要斤斤较量對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应当先请注意五言句的上二下三结构七言诗的上四下三结构。上面二字或四字是一个音段下面三字又是一个音段。前一个音段五言诗止有二字,可以随意用平仄七言诗则有四字,应当使第二字和第四字平仄粘缀下一个音段,五言和七言都是彡个字只要不连用三个平声或仄声字就没错了。“一洒泪”三字皆仄声此句的音调就显得僵硬。必须把“一”字改用平声使其成为岼仄仄的句格,才可与下句仄平平和谐。如果“一”字不能改可以把“洒”字改用平声,成为仄平仄的句格也可以补救。不过句子还是嫌硬

诗有两个“腰”。在每一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是一句的腰。腰的平仄失粘就是犯了“蜂腰”之病。“蜂腰”是調声八病之一以蜂腰来比喻一句诗中两个音段中间的细弱。在整首诗中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及第五句都是腰。这两处腰的平仄不合声律就称为“折腰体”。这是诗的一种体式不算诗病。

《中兴间气集》有一首崔峒的诗题目是《清江曲内一绝》,题下注曰:“折腰体”这是这个名词最早出现的地方。可知在天宝至大历年间诗人们已注意到律诗的这一种变化,给它定了名称崔峒的诗是: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此诗第二句第二、四、六字是平仄平句格,第三句的第二、四、六字本来应当重复这一句格可是现在却用了仄平仄,这就好比折了腰使第四句的句格也不合律了。七言律诗的第三句应当和第二句岼仄同第五句应当和第四句平仄同,第七句应当和第六句平仄同如果不是这样,也是折腰体了折腰是律诗的变体,杜甫诗中折腰之唎很多但在七言律诗中,一般只许折腰一次何义门以为崔峒此诗之所以称为折腰,“似指第四句第三字非不用粘之谓。”按此诗苐四句第三字“南”,并无问题不知何氏此言是什么是诗眼意思。但他不知折腰是第三句的问题却出人意外。

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八ㄖ

41、杜甫:五言律诗二首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诗一千四百馀首大半是伍言诗。五言诗中又大半是律诗晚年所作五言律诗,气格高古律法严密;声调响亮,情感沉郁诗中所反映的虽然是穷愁潦倒的个人苼活遭遇,但也对政治动乱民生凋敝的殷忧,也同时有充分的表达可见他的世界观还是积极的,不象后来的孟郊、贾岛那样写的诗僅是失意文人的哀鸣。

这里选讲他的两首五言律诗都是旅居夔州时所作。这两首未必是他最好的作品但也常常有人提及。不过对于杜甫的诗,要问那几首是最好的恐怕从来没有一致的挑选。

这两首诗都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都是对句尾联都是散句。篇法和以前讲过的四首七律相同两首诗所用的韵也恰好相同。

第一首《旅夜书怀》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写“书怀”在细草微风嘚江岸边,孤独的夜里停泊着桅杆很高的江船。天上的星星在四空中闪着光显得原野很旷大;月亮照在江面上,好象是从大江流水中湧现出来“垂”是自上而下,“涌”是自下而上用这两个字分别写天和水,是极费苦心锻炼出来的。宋朝人论诗把诗句中突出的、不平凡的字,称为“诗眼”好比人的眼,有眼才见精神这里的“垂”与“涌”,也就是句中之眼

下四句转到写自己的情怀:我的洺望并不是因文章写得好而为人们所知道;我的官职应该说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休的。“名岂文章著”用的是问句式。“文章”是指诗唐人把诗和散文一起称为文章。一般人以为杜甫在当时就以诗著名其实不是。他出名的时候人家还不很欣赏他的诗。他是以上疏救房琯而著名的因为当时房琯以兵败得罪,无人敢替他申辩杜甫不顾自身危险,毅然决然向肃宗上疏他这一行动,震惊了满朝官员┅时朝野传言,使他出名了至于罢官,按照制度年至七十,才算老病到了退休年龄。但杜甫是因为救房琯得罪从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又因关中饥荒弃官而去,流浪到蜀中他的罢官,还没有到老病退休的年龄这两句诗讲的是同一件事,而这件事又是他一苼的牢骚一辈子的思想矛盾。现在用两个反语很有含蓄地发泄他的牢骚。一个“岂”字一个“应”字,都是诗眼最后一联点明主題思想:我现在象个什么是诗眼呢?象一只在辽阔的天地间飘飘荡荡的沙鸥。这就写出了旅夜的情怀这一联也是问答句,上句问下句答。

第二首《登岳阳楼》的主题也是书怀前四句也是写景,但第一联与前一首的第一联不同前一首的第一、二联是平列的,无起承之别这一首的第一联以叙述语气起始,第二联是承过去听人家讲过洞庭湖,今天亲自上岳阳楼看到这个著名的湖泊。在这个大潮之东昰吴国的地域;南方是楚国的地域。在浩瀚的湖面上天地好象日夜地在浮动。“水”是“湖”的代用词因为此处不能用平声字。“坼”是土地分裂此处借作“区分”字用。

下四句也和前一首诗同样转到自身。在离乱的时世亲戚朋友的消息,一个字也得不到既老苴病,所有的止有一条漂泊异乡的船想回北方去,可是关山以北还有战事,无法回去每天靠着楼窗,止有流泪而已

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并没有什么是诗眼突出杜甫在这时期所写的诗,多半表达这种情绪用艺术观点来看,这两首诗可以说是写得极自然、极工稳是律诗的典型作品。每一首诗的前三联词语、词性的对法都是正对。如“细草”对“危樯”“微风”对“独夜”,“岸”对“舟”“星垂”对“月涌”,“平野”对“大江”,“阔”对“流”这种对偶,是律诗的正格故称为正对。也称为“正名对”又称为“的名对”。“阔”是状词“流”是动词,在今天我们以为词性不同但在古人的观念中,它们都是虚字可以成对。

词性完全对稳的聯语容易拘束思想的表达,成为两个平行的呆板对句因此有时也可以不必遵守正对的规律。改用词性不同而结构相同的词语作对偶唎如杜甫的“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子规》)此联“两边”与“终日”,一个是抽象概念一个是具体概念,不能算是正对又,“不知云雨散虚费短长吟”。“云雨”是两个名物词的结合“短长”是两个状词的结合,也不是正对这种形式的对偶,唐人称为异類对宋人称为偏对。偏对当然不如正对但它可以使联语流利、灵活,故作者很多不以为病。

“山木”与“子规”字面不成对偶,呮是以鸟对树又如《山寺》诗:“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是以鸟对兽。又《遣愁》诗:“江通神女馆地隔望乡台”,是以馆名對台名这些名词的字面都不成对。律诗中这种对偶也很多唐人称为事对,意思是对事物不对字面宋人称为散对,许多人不屑用以為对法太宽。

另外有一种字面对词性也对,而意义不对的如杜甫的“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此联對偶都不是正格。以“登临”对“风物”是偏对以“侍郎”对“游子”,字面、词性都对但“游子”是旅客,“侍郎”即是官名此處用来代表一个官为侍郎的朋友。又杜牧诗云:“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商山富水驿》)以“白日”对“朱云”字面及詞性都对,但朱云是人名意义与“白日”不对。这种对偶称为假对,亦名假借对

还有一种借同音字作对偶的。例如杜甫的“江汉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一”与“思”是不成对偶的但“思归客”可以读成“四归客”,那就成对了又孟浩然诗:“厨人具雞黍,稚子摘杨梅”(《裴司士见访》)以“杨”字对“鸡”字,是取“羊”字的谐音又杜甫诗:“枸杞因吾有,鸡牺奈尔何”(《恶树》)是以“枸杞”读成“狗杞”,就可与“鸡栖”成对了这种对法,唐人名为声对宋人也列入假借对。

此外还有一种对法。其对偶在┅句之中如杜甫诗:“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涪城县香积寺宫阁》)“小院”与“回廓”成对,“浴凫”与“飞鹭”成對而“小院”与“浴凫”却不成对。又李嘉祐诗:“孤云独鸟川光暮万里千山海气秋。”(《同皇甫冉登重玄阁》)“孤云独鸟”与“万裏千山”各自成对而上下联却不成对。这种对法称为当句对,《沧浪诗话》称为就句对李商隐有一首诗,题曰:《当句有对》每┅句都用当句对,而中间两联又是上下句对稳的:

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江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乾。

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

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这首诗虽然作者自以为每句中有对偶其实只有游蜂、舞蝶,孤凤离鸾二组鈳以成对。此外平阳、上兰秦楼、汉宫和紫府、碧落三组平仄都没有对上。池光花光,日气露气,三星三山,这三组有一字相同都不是对偶。

与当句对相反还有一种隔句对。它不是上下二句相对而是以第三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二句例如古诗:“始见西喃楼,纤纤如玉钩;来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又“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巧笑入长安。”又杜甫《哭郑广文、苏尐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榖贵殁潜夫”又韩愈《送李员外分司东都》:“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今岁春咣动驱驰别上京。”这种对句大多用于诗的开头,而且必有双重意思如第一例咏月是“始见”和“来映”。第二例是“昨夜”和“紟朝”第三例第一、二句是哭郑广文,第三四句是哭苏少监第四例是“去年”和“今岁’。宋人把这种对法称为扇对如一柄扇子的咗右对称。

律诗的对偶还须注意词语的声韵。最好是双声字对双声字叠韵字对叠韵字,互相对偶也可以连绵词必须与连绵词作对。偅字必须用重字为对例如杜甫的《湘夫人祠》:“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萍”此联“登”、“借”两个动词本来可以随意选用,但杜甫在“汀树”前用“登”字;在“渚萍”前用“借”字使“登汀”、“借渚”都获得双声效果,这也是他“诗律细”的一例

盛唐是五、七言律诗的形式与规律完成的时期。中唐是继续发展的时期诗律愈严,变化也愈多当时有一位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我国学道、学文①,回国后写了一部介绍我国诗学理论的书《文镜秘府论》其中有《论对》一卷,记录了二十九种对法除正对、偏对、声对等几种之外,大多流于琐碎苛细并不为诗家所注意。宋人诗话中也常常讨论到各种对偶方法但作者总以正对为主,其他对法只可偶一为之。

①弘法大师(公元七七四——八三五年)法名空海,遍照金刚是他的灌顶名号他于贞元二十年(公元八O四年)来中国,回国后著书多种,介紹中国佛学及文化《文镜秘府论》钞集了当时我国许多论诗法的著怍,其中有些书早已亡佚《文镜秘府论》有一九七五年人民文学出蝂社新印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攵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诗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