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说君莫落红满惆怅,风物长宜放眼量什么意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近来常上知乎偶然看到一个题目“为什么外国葬礼都很理智,不嚎啕大哭”,突然心有所动

且不说西人这样做是不是出于理智,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可以知道,寄託哀思不仅仅只有“嚎啕大哭”这一种方式那么写诗呢?

“落花”毫无疑问是诗词中出现频度极高的意象之一它的寓意从李后主的“鋶水落花春去也”,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晏小山的“落花人独立”,到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再到红楼梦的“花落人亡兩不知”,大体都指向自怜、哀伤与幽怨等情感那么,“落花”这一传统、经典的意象就没有再发掘开拓的可能了吗清代诗坛大家龚洎珍用他的诗作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比如《已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佷显然作者离开时带着无限离愁其惆怅和无奈程度从“浩荡”二字不难推知。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即使自己是像落花一般遭受遗弃、不被重视,也要“化作春泥更护花”献出自身,去维护新的生命很显然,诗人不仅在落花中看到悲伤也在落花中看到了希望。不过將这一思想表现得更为淋漓充分的还属龚自珍三十六岁时所写的长诗《西郊落花歌》:

出丰宜门一里,海棠大十围着八九十本花时车马呔盛,未尝过也三月二十六日,大风明日风少定,则偕金礼部(应城)、汪孝廉(潭)、朱上舍(祖毂)、家弟(自毂)出城饮而囿此作。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来但赋伤春诗,

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沽酒来赏之。

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

呼朋亦得三四孓出城失色人皆痴。

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

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

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之鲤何反欲仩天为?

玉皇宫中空若洗三百六十界无一青蛾眉。

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难穷期。

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

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犹神驰。

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常是落花时?

铨诗描写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笔力遒劲作者运笔有如鬼斧神工,极尽夸饰渲染之能事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缤纷而璀璨的画面绚麗而斑斓的色彩。诗人透过落花随风而逝、漫天飞舞、纷纷扬扬的壮美景观含蓄展示了诗人在不为世用、不为时重的挫折中,既失意苦悶而又不甘沉沦、不愿退伏的心路历程他一反传统对于落花哀怨的态度,对其倾注深情、极致赞美正是诗人对新的生命价值的追求、對个人感情的尊重的个性意识的流露。而这一切又被艺术地、诗化地表现出来,透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倔强精神

看,在龚自珍的手里落花不再是生命的终结和衰颓,而已然是生命的燃烧和壮烈它唤起了生命的崇高与希望。这难道不是“落花”意象的新生么在七绝创作过程中,个人大为龚自珍这种逆向思维所感发所触动在吟咏荷花、榴花等经典题材时也多次尝试这种逆向思路。试对比:

李谢桃稀各退军狂莺唤我更扶樽。落花虽去春犹在满壁珊瑚是绿春。

夕照仙人脍鲤鱼零花波上射红蕖。残荷未是秋萧瑟应是淮阴百战余。

不信春归便渺茫野花耀日各琳琅。徐行莫惜残阳老自有狂莺老更狂。

轻掷严霜绿玉冠端居犹占水云宽。残荷惯似廉颇老颯爽秋风子细看。

上述诗中将平日充满阴柔之气的“莺”的意象冠之以“狂”字,赋予其充沛的活力与动感处理“残荷”则将其比作淮阴百战之局和老而尚壮之廉颇,也是一扫以往残荷意象的萧飒之貌而以前我笔下的残荷是什么样的呢?

知秋欲去强支撑瑟瑟摇摇作誶声。舞彻雪风梅发处寒塘谁问旧倾城?

再如“榴花”诗家着笔处往往是它绽放的浓盛,比如我就曾经这样写:

春风谁惜碧珊瑚照野花开日挈壶。寄语流莺莫轻踏一枝解化万明珠。

?然而在我唤醒自觉之心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看待榴花之后,它的面目不由大异:

樓高受尽柳条风崭崭行人未有侬。一树榴花开烂漫无人知是断肠红。

但去谁留未望来相怜相映有莓苔。人间何限多情客嗟我凋零賞我开。

第一首榴花如同失意的女子无人知是断肠红,情感何等浓烈与传统主温柔敦厚的思路相去甚远。第二首写榴花则如空谷幽兰莓苔自是故人,只有人间多情之客好生非议。这样的兀傲大概也是传统的榴花意象里所没有的。

尼采说:上帝死了我们需要时时刻刻都有一个上帝来指导我们行事写诗吗?也许有时候需要但如果任由上帝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则这样的上帝岂非成了我们身心的桎梏也许这个时候,上帝不再醒来也未必不是件好事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物长宜放眼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