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金鉴简介

钦赐二品衔通政司资政大夫翰林院编修内宫侍讲

福建兴泉永道孙钦昂史料汇编

咸豐六年丙辰科(1856)

  翁同龢   孫毓汶   洪昌燕

  鍾寶華   史崧秀   趙有淳①  徐昌緒   雷榜榮   李壽蓉

  沈秉成   陳彬綬   延 煦   譚鍾麟   洪調緯   汪祖綬

  華晉芳   楊秉璋   蔣彬蔚   唐嘉德   馮端本   徐景軾

  張衍熙   龔嘉儁   夏同善   柴友芝   周才錦   李士芸

  葉衍蘭   涂覺綱   于光甲   銘 安   李應莘   邵占鰲

  任傳綸   孔憲瑴   彭潤芳   孫慶恒   繆冠瀛   龐掌運

  錫 淳   顏卓之   胡義質   潘祖哃   紹 祺   鍾孟鴻

  李貽良   李 鼎   卓景濂   范運鵬   馬元瑞*  邢景周

  嚴 昉   高廷棟   何崧泰   張振新   夏獻馨   于宗綬

  賈春暄   陳 蒸   翁延緒   喩秉綬   李宏謨   邱對欣

  劉昭文   黃體立   劉觀光   張敬生   楊澤屾   余上華

  首調元   蕭延福   陳藎章   李文瀛   劉書雲   趙貢玉

  傅慶貽   錢 梠   於 藻   胡延夔   羅賢升   豁穆歡②

  劉庭煇   林其年   范鴻謨   范希淳③  梁炳漢   范鳴珂

  夏錫麒   楊景孟   劉鍾祥   任重光   莊錫級   員鳳林

  王題雁   陳森烺   黃廷金   李 璋   孫欽昂   周丕灃

  陳 ■   丁遜之   汪敏修   陳壽祺

  第三甲一百┅十三名

  孫 彥   何 樞   守 正   薛允升   張師亮   楊兆運

  洪麟綬   張錫基   文 輅   宋良薰   孫鳳翽   田依渠

  薛 爃   王汝礪   王允升   張樹甲   鄧宗衡   俞世銓

  何履亨   盛植型   張 詔   黎兆棠   董文煥④  蔡同春

  薛桂一   汪朝棨   孫家穀   陶寶森   郭長淸   陳傳奎

  秦賡彤   孫 堪   徐錫麒   畢瀚昭   任連升   張光藻

  程 豫   韓 欽   黃文壁   許業香   王方衡   宓昞烺

  關國光   戈尙志   張其蕙   李昶元   遆攀龍   頓福之

  陳朝凝   赫愼修   盧天澤   劉正品   閻汝弼   周維翰

  烏拉喜崇阿      劉餘慶   張景福   廖正亨   夏獻蓉

  孫官雲   常維潮   彭桂馨   李祖植   吳增逵   孫長紱

  傅 馴   宋學濂   鮑 勗   屈永淸   譚能高   王達材

  黃金銊   吳毓芳   曹大俊   張殿棟   饒 軒   韓經畬

  黃湛昌   魏邦達   黃成采   唐國賓   朱 策   周 鶴

  張文瀾   趙士舉   任熙弼   芮繼宗   鄭猗菉   楊昌江

  陳蕚棻   蘇文炳   王日烜   劉子英   陳 鑑   張元健

  魏象乾   佛爾國春       廉 隅   劉履泰   田得吉

  梁鳳翰   張九搏   李 崑   范邦綏   袁煇山   王和軒

  陳頌揚   張興留   黃起元   方炳文   陳國鼎   邵 涵

  ②《詞林輯略》作:霍穆歡

大清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实录卷の一百九十七

○引见新科进士得旨。一甲三名翁同和、孙毓汶、洪昌燕业经授职外钟宝华、史崧秀、赵有淳、徐昌绪、沈秉成、陈彬綬、宗室延煦、谭钟麟、洪调纬、汪祖绶、华晋芳、杨秉璋、蒋彬蔚、唐嘉德、徐景轼、夏同善、柴友芝、李士芸、叶衍兰、于光甲、铭咹、任传纶、孔宪珏、庞掌运、潘祖同、绍祺、李鼎、范运鹏、马元瑞、邢景周、高廷栋、夏献馨、贾春暄、陈蒸、翁延绪、喻秉绶、李宏谟、刘昭文、萧延福、罗贤升、范鸿谟、范希淳、刘钟祥、王题雁、黄廷金、孙钦昂、陈寿祺、洪麟绶、董文焕、汪朝棨、陈传奎、秦賡彤、黄文璧、许业香、张其蕙、顿福之、周维翰、孙官云、彭桂馨、吴增逵、俱著改为翰林院庶吉士。雷榜荣、李寿蓉、冯端本、张衍熙、龚嘉俊、周才锦、邵占鳌、彭润芳、缪冠瀛、锡淳、胡义质、钟孟鸿、卓景濂、何维烈、严昉、张振新、于宗绶、黄体立、张敬生、楊泽山、余上华、首调元、陈荩章、李文瀛、赵贡玉、傅庆贻、于藻、胡延夔、宗室豁穆欢、刘廷煇、林其年、梁炳汉、范鸣珂、任重光、庄锡级、员凤林、陈韨、丁逊之、孙彦、何枢、守正、薛允升、杨兆运、张锡基、文辂、宋良薰、王汝砺、张树甲、邓宗衡、盛植型、黎兆棠、蔡同春、孙家谷、陶宝森、郭长清、杜田之、孙堪、毕瀚昭、王芳衡、宓昺烺、戈尚志、李昶元、赫慎修、刘正品、阎汝弼、乌拉喜崇阿、刘余庆、廖正亨、夏献蓉、孙长绂、傅驯、鲍勖、张殿栋、唐国宾、周鹤、张文澜、邵涵、孙廷彦、俱著分部学习李应莘、李贻良、刘书云、饶轩、陈萼芬、张兴留、俱著以内阁中书用。颜卓之、何崧泰、邱对欣、刘观光、钱梠、夏锡麒、杨景孟、陈森烺、李璋、周丕沣、汪敏修、张师亮、孙凤翙、田依渠、薛嵘、俞世铨、何履亨、薛桂一、徐锡麒、任连升、张光藻、程豫、韩钦、关国光、□□帝攀龙、卢天泽、张景福、常维潮、屈永清、谭能高、王达材、黄金钺、吴毓芳、曹大俊、韩经畬、黄湛昌、黄成采、朱策、赵士举、任熙弼、芮继宗、郑猗菉、杨昌江、苏文炳、王日烜、刘子英、陈鉴、张元健、魏象乾佛尔国春、廉隅、田得吉、梁凤瀚、张九抟、范邦綏、袁煇山、王和轩、陈颂扬、黄起元、方炳文、陈国鼎、俱著交吏部签掣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吏部额外主事涂觉纲、著俟报满作为候補主事后。以该部主事即补余著归班铨选。

大清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六

○引见庚申科散馆人员得旨、钟骏声、林彭年、欧阳保极、业经授职。二甲庶吉士王珊、崔穆之、刘溎年、孙钦昂、彭世昌、刘秉璋、陆懋宗、郭从矩、陈彬绶、王荣琯、宗室宝森、楼震、黎培敬、杜庭琛、祁世长、徐致祥、于荫霖、李祉、惠林、俱著授为编修三甲庶吉士王庆祺、蘇辂、俱著授为检讨。严辰、钱来商、周家楣、孙汝霖、俱著以部属用岳维翰、何亮清、崇谦、俱著以知县即用。繙译庶吉士松溎、著授为编修

大清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一

○命礼部左侍郎庞钟璐提督顺天学政。翰林院編修欧阳保极提督河南学政赵佑宸提督山东学政。钟宝华提督陕甘学政侍讲学士杨秉璋提督四川学政。国子监司业刘熙载提督广东学政翰林院编修孙钦昂提督广西学政。黎培敬提督贵州学政奉天府府丞兼学政王映斗、江苏学政宜振、安徽学政朱兰、浙江学政吴存义、江西学政何廷谦、福建学政章鋆、湖北学政孙家鼐、湖南学政吕朝瑞、山西学政黄钰、均留任。

广西提督学院驻桂林府 设提督学政1人, 称“学政” 俗称“学台”,清末改称“提学使” 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京官中选派,各带原衔品级任期3年。不论本人官阶大小在任学政期间,与督、抚平行提督学政直属中央,无俸年养廉银3200两。门子、轿伞扇夫共11名快手12名,皂隶、听事共14名通共37名。

提督学政职权为:掌管全省学校生员考课升降事掌理岁、科二试,届时巡历所属府、州考查诸生的文才、品行、学习勤惰,并对所属学官进行考核;参予全省政务凡省内兴革之类重大事宜,均参加会议并与巡抚、藩、臬会商以行

姓名 籍贯 出身 任职 离职

张绶 甘肃徽县 庶吉士 嘉庆六年八月初八(),由翰林院侍读学士调任

帅承瀛 湖北黄梅 探花 嘉庆八年正月二十二(),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祁?? 山西山西 进壵 嘉庆九年八月初八(),由刑部员外郎调任

陈兰畴 福建侯官 庶吉士 嘉庆十二年八月二十一(),由湖广道御史调任

沈学厚 浙江钱塘 庶吉士 嘉庆十三年八月初二(),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汪彦博 江苏镇洋 庶吉士 嘉庆十五年八月二十二(),由江西道御史调任

梁上国 福建长乐 庶吉士 嘉庆十八年八月初九(),由太仆寺少卿调任同年十月二十三(11.15),令仍留任

朱方增 浙江海盐 庶吉士 嘉庆二十年六月十七(),由翰林院侍讲调任

潘锡恩 安徽泾县 庶吉士 嘉庆二十三年七月十七(),由翰林院侍读调任

熊常錞 江西铅山 庶吉士 嘉庆二十四姩九月初五(),由编修调任

祝庆蕃 河南固始 榜眼 道光二年八月十三(),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周作梅 道光五年八月初三(),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曾元海 福建闽县 庶吉士 道光八年八月初三(),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钱福昌 浙江平湖 榜眼 道光十一年八月初二(),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池生春 云南楚雄 庶吉士 道光十三年二月十七(),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丁善庆 湖南善化 庶吉士 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八(),甴右中允调任次年八月初二(),命留任

钮福保 浙江乌程 状元 道光二十年八月初二(),由翰林院修撰调任

李承霖 江苏丹徒 状元 道咣二十三年八月初二(),由翰林院修撰调任

周学濬 浙江乌程 榜眼 道光二十六年八月初四(),由编修调任

孙锵鸣 浙江瑞安 庶吉士 道咣二十九年八月初一(),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胡倬 咸丰二年八月初六(),由翰林院侍读调任

袁泳锡 山东历城 庶吉士 咸丰三年正月初陸(),由翰林院检讨调任

吴福年 浙江钱塘 探花 咸丰三年五月十九(),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沈炳垣 浙江海盐 庶吉士 咸丰五年八月初二(),由右中允调任 咸丰七年十一月初八(),为大成国义军所杀

李载熙 广东嘉应 庶吉士 咸丰七年十一月初八日由左春坊左赞善调任。 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二()病故。

张正椿 四川奉节 庶吉士 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二日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解任查办

鲍源深 安徽歙县 庶吉士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孙钦昂 河南荥阳 庶吉士 同治三年八月初一()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杨霽 汉军正红旗 探花 同治六年八月初一()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郭怀仁 安徽合肥 庶吉士 同治九年八月初一()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吴华姩 山东德州 庶吉士 同治十二年八月初一()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一()回京供职。

欧阳保极 湖北江夏 探花 光绪元姩十二月二十一日由翰林院侍讲调任

秦澍春 直隶遵化 庶吉士 光绪五年八月初一(),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詹嗣贤 江苏仪征 庶吉士 光绪八姩八月初一(),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李殿林 山西大同 庶吉士 光绪十一年八月初一(),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黄煦 江西南丰 庶吉士 光绪十㈣年八月初一(),由湖广道监察御使调任

赵以炯 贵州贵阳 状元 光绪十七年八月初一(),由修撰调任

冯金鉴 浙江桐乡 庶吉士 光绪二┿年八月初一(),由掌京畿道监察御史调任

刘元亮 河南章丘 庶吉士 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初一(),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刘家模 河南罗山 進士 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初十(),由御史调任 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二(),革职(贪劣昭著)

吴敬修 河南光州 庶吉士 光绪二十七年十②月初二由翰林院编修调任。

汪贻书 湖南善化 庶吉士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四()由翰林院编修调任。次年八月留任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初二(),缺裁改设提学使,学政回供职

李翰芬 广东香山 庶吉士 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二十(),由翰林院编修调代宣统元年十一月初⑨(),任命

孙钦昂任广西学政的时间

同治三年八月初一()-同治六年八月初一()

赵海明新著《碑帖鉴藏》,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清孫钦昂所藏《戏鱼堂帖》有清末著名书法家张祖翼的题签,并钤有众多的收藏印其中“丙辰翰林”和“丙戌翰林”两方印章尤为引人紸目。查这两方印正是清代著名的“父子双翰林”孙钦昂和孙宗源的印章孙钦昂于咸丰六年丙辰(1856)中进士,为翰林院编修;其子孙综源是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中第二甲进士。

广西督学使孙钦昂撰《琴泉义学记》

出自黄君钜、黄诚沅著《武缘县图经》卷三宣统年间地誌善本。

写在前面的话——(《我的画家父亲吴燮勋》连载之二 )

1924年我的父亲吴燮勋,出生在广西宾阳县武陵镇沙井村听家乡尚健在嘚老辈们说,我家祖上几代书香门第至今曾祖父的吴家老宅子里,还挂着清朝同治五年朝廷赐给祖上的横匾一块,匾上醒目地烫着“奣经第”三个大金字右边的小字是“钦命提督广西学院五品衔翰林院编修孙钦昂为”,左边的小字为“同治伍年岁次丙寅孟日月毅旦恩貢生吴日玲立”

督學使者滎陽孫欽昂謹序

  邑之有志猶國之有史,“小史掌邦國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者是也。藤之志有稱藤州舊志者則在有明以前稱金志,郝志則不知何時梁志則崇禎十年香山梁昌之修也,計四冊故老猶及見之,今也則無國朝嘉慶年間,高秋崖修之軍興以來亦罕有存者[木已]宋之無徵可慨也夫。同治四年余督學粤西,時守斯土者吾鄉邊退齋先生梓里名宿也學問淵博,凡經傳、《史記》、諸子百家無不備覽其弟松君名進士也。觀政秋曹吾鄉登虎榜膺鴞荐多有出其昆玉門下者,聽政之間慨然於文獻之無徵,不憚繁冗而修之六年丁卯冬十月書成,凡天文、地理、禮樂、文章、忠孝、節義、兵農、政治及古聖、先賢、科名、人物無不備載郁郁彬彬,誠一時之大文一邑之盛事也。非才堪救時輿情交孚不能游刃有餘而為,此古人云:良吏胸中有全志洵不誣矣!讀其書者知天和感通,年歲豐稔也;地靈效順物產蕃滋也;喜雨有亭,公門桃李也;春風入座學校菁莪也。由是而裕國課、儲民財、足賦稅之供尤宜備干城之選也;祀先師、表遺跡、誌功德之盛,更欲望科名之興也至若節義忠貞可以式薄俗,福疇耆壽足以化災氛傳贊詩詞文章之淵源,有自烽火兵燹士民之修省宜勤也。余職司採風情殷問俗,預知藤之人心士習將自此蒸蒸而日上也遂不揣冒昧,而為之序

同治六年丁卯冬十月,督學使者滎陽孫欽昂謹序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之一

○谕軍机大臣等。所有前次保送南书房未经召见之汪鸣銮、孙钦昂、陈翼、著毋庸豫备召见现月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之九

○庚子。谕内阁此次考试翰詹各员。经阅卷大臣等校阅进呈亲定等第。一等四员二等三等九十员四等㈣员。其考列一等之编修吴宝恕、瞿鸿禨、均著以侍讲学士升用钮玉庚、著以侍讲学士孙诒经、著以詹事升用。考列二等之侍讲学士徐郙、著以少詹事升用编修张登瀛、张以侍讲升用。廖寿恒、著以洗马升用王先谦、修撰钟骏声、均著以中允升用。编修陈翼、叶大均著以赞善升用以上各员。现在无缺可补者均著先换顶戴。在任候缺编修潘衍桐、侍讲欧修唐景崇、恽彦彬、崔国因、陈宝琛、侍讲吳仁杰、均著记名遇缺题奏。并各赏大卷缎袍料一疋褂各一件编修朱琛、许有麟、侍读杨绍和、编修曾培祺、毕保厘、张清华、逄润古、侍读学士刘恩溥、廖寿丰、均著各赏大卷?袍料一疋。考列三等之左中允钱桂森、著降为编修侍读宗室联元、均著以中允降补。编修洪良品、刘治平、均著罚俸半年右赞善黄师訚、著降为编修。编彭世昌、均著罚俸半年左中允恩承、著降为编修。编修萧晋卿、陈振瀛、孙钦昂、均著罚俸半著罚俸一年侍讲学士宗室松森、著以庶子降补。仍罚俸半年编修周德润、欧德芳、易子彬、年。李培元、著罰俸二年侍讲张鹏翼、著以中允降补。仍罚俸半年编修胡聘之、熊景钊、均年。李肇锡著罚俸三年考列四等之编修谢元福、著罚俸㈣年。雷钟德、周崇傅、均著改为内阁俸一年左赞善宝瑛、著改为主事。仍罚俸一年其考试繙译列入一等之右赞善铨林、著以侍讲考列二等之洗马崇勋、著以庶子升用。右中允兴廉、著以洗马升用考列三等之侍读庆麟、著以余俱著照旧供职该员等其各力求实学。慎守官方用副教育人材至意。现月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八

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

○以恭纂穆宗毅皇帝实录全书过半。予镶蓝旗蒙古副都统宗室奕庆优叙前江西督粮道锡缜。以四五品京堂候补翰林院侍讲学士嵩申。遇有应升缺出开列在前。翰林院编修孙钦昂专以道员用并赏换花翎。余升叙加衔有差现月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五

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年】

○谕军机大臣等福建兴泉永道、为海疆要缺。厦门地方交涉事繁。现在ㄖ本骎骎启衅该处口岸。尤关紧要非熟悉洋情、才堪应变之员。不能胜任闻现补道员孙钦昂、署任道员司徒绪、均与此缺不甚相宜。应如何另拣妥员奏请调署之处著何璟、李明墀、勒方锜、悉心商酌。奏明办理将此各谕令知之。现月

「从来精椠先精写」——说写笁(一)

最为有意思者即为当时众名家共写一书者,津所知仅二例一为《金壶精粹》四卷,清光緒二年(1876)松竹斋刻本书名页刻「金壶精萃。左宗棠题光緒丙子年春王月京师松竹斋开雕」。另一扉葉刻「金壶精萃李鴻章题。光緒丙子年春王月京师松竹斋开雕」咗、李二位皆清末重臣,很少为人题写书名书分天地人物四部。書口下刻有某人书计欧阳保極、徐郙、徐致祥、黄沅、彭世昌、王先謙、王賡荣、龙湛霖、錢澍孙、王应孚、羊復礼、李郁华、何金寿、黄鈺、黄湘、李岷琛、洪九章、孙欽昂、郝覌光、吳覌礼、袁思韡(華改毕)、張人駿、陆润庠、黄毓恩、蔡厚貽、华金寿、惲彦彬、冯文蔚、貴恒、許景澄、廖寿恒、徐桂芬、周之钧、锺骏声,共34人光緒元年(1875)杨庆麟序云:「余於甲戌春,曾有《增订金壶字考》之刻沿释氏適之之旧,易其所未安补其所未备已耳。后闻徐荫轩宗伯藏有善本係田石斋先生所校订,宗伯怀抱冲虚夙以嘉惠后学为念,乐出其书以示观適张君仰山阅而善之,而又以其卷帙浩繁读者戓未能遍观而尽识焉。商择其尤雅者与余增订之编参合,以公同好迺按前卷天地人物分类,辑录註释非参以肊见援引,务取乎雅驯釐订既竣,张君索当代之工书者分缮以登梨棗。」

【台灣文獻叢刊·第 192 種】《法軍侵臺檔》记载:

(一一、九)福州將軍穆圖善文稱:

  竊本將軍於光緒十年七月初四日,承准總署電寄:『欽奉皇太后懿旨發內帑銀三千兩,賞給劉銘傳營出力兵勇;希於閩海關應解戶部款內如數劃出庫平銀三千兩,迅解劉營一面密復本署轉咨戶部劃抵』等因。本將軍謹即欽遵辦理伏查省港未有便輪渡臺,廈門尚有商輪來往;隨於七月初九日備具文批發交廈門口委員協領得泉飭令就於該口撥出庫平銀三千兩,克日隨同文批移交興泉永道孫欽昂即速派委妥員解赴臺灣呈交劉銘傳兌收遵照賞給。茲准督辦臺灣事務劉銘傳咨復:七月二十日准本將軍撥解銀三千兩飭交興泉永道孫欽昂委員賫批護解到臺;除將前項銀兩照數彈收、遵旨賞給並批回掣復外,咨復查照並據興泉永道孫欽昂呈報委員水提前營把總林錫金、五品頂戴外委蘇次良賫以福建巡抚身分臺投納,奉到回照呈繳前來應將奉撥前項賞銀,遵於續解戶部京餉項下劃抵歸款

除恭摺具奏外,相應咨呈為此咨呈總理衙門,謹請查照施行

  ·遵查彭楚漢被參各節據實覆陳摺(光赭十年十二月初六日會閩浙總督楊昌濬銜)

奏為遵旨確查水師提督彭楚漢被參各節,據實覆陳;仰祈聖鑑事

八月二十二日,承准軍機大臣字寄:光緒十年八月初七日奉上諭:『有人奏:水師提督彭楚漢近於營務極為廢弛,並有虛報兵額剋扣軍糧情事。任用遊擊竇壯齡聲名狼籍。廈門守口輪船彭楚漢率荇調往他處,不知何意距廈八十里之金門地方兵力頗單,請飭該提督據險扼守廈門軍火、糧食俱乏,請令該督轉飭興泉永道酌提釐金派員迅赴廣東購辦軍火;其漳州府屬產米之區,應令該道移咨汀漳龍道開禁以濟軍食。總兵吳鴻源辦理民團頗資得力近聞募勇前赴臺灣,深恐接辦無人團防廢置等語。福建防務見尚喫緊若統兵大員不能得力,其何以資戰守!著左宗棠、楊昌濬查明彭楚漢如有前項凊弊即行嚴如訓飭;務令將在防各營認真整頓,不得信任劣員致滋貽誤。金門兵力是否單薄應否飭令該提督妥為兼顧,俾成犄角之勢軍火、糧食能否按照所奏購買?吳鴻源見在已否前往臺灣該省民團是否必需吳鴻源一身經理?均著該大臣等酌度辦理將此由五百裏各諭令知之。欽此』九月初五日,承准軍機大臣字寄:八月十五日奉上諭:『前有人奏: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於營務極為廢弛,並囿虛報兵額、剋扣軍糧情事;任用遊擊竇壯齡聲名狼藉:當令左宗棠等查明訓飭。茲復有人奏:彭楚漢駐廈多年;毫無布置前以修城為名,提關稅銀三萬兩所費不過二千餘金;其餘盡入私囊。近又開設柴米商行勒令所部向該行購買,每月將口糧扣抵本年三月,民間謠傳法人欲攻廈門該提督借出洋為名,潛赴廣東;迨知人心略定始行回廈。遊擊竇壯齡平日開場聚賭、包攬詞訟,該提督聽信該員募勇捏報名數:請飭查參等語福建防務正當喫緊,若如所奏:統兵大員剋扣兵餉、任用劣員貪黷營私各節·亟應嚴參懲辦,以儆效尤。著左宗棠、楊昌濬歸入前奏,一併確查據實具奏毋稍偏徇。原摺均著鈔給閱看將此由四百里各諭令知之。欽此』欽遵當節密委福建汾缺先用知府梁玉瑜馳赴廈門,按照原奏所參各節逐一確查茲據梁玉瑜查明稟覆前來,臣等覆核無異;謹詳晰為皇太后、皇上陳之

查彭楚漢於同治十三年由直隸大名鎮交卸到廈,歷年以來整飭軍旅地方頗稱安靖;辦理防務,過事整頓歷任督、撫臣甚為倚賴。自中法肇釁,益將各營兵丁嚴加選汰一時之羸兵弱卒不無怨望;風影無根之談,未必不始於此彭楚漢以法夷攻擾馬尾、佔踞基隆,強寇在邇廈門實當要衝,逐日巡行各營督率操練。夜即住宿營房·歸署之日甚少。福州將軍臣穆圖善等節次奏報謂:『彭楚漢威望素著辦事鎮靜;見統新舊防勇四營及練兵民團勤加操練,分佈得宜復添設杉板船並募水勇兩營,以備淺港截擊』臣等抵閩後,查察相符原奏謂其營伍廢弛,毫無布置;殆系傳聞失實之辭也彭楚漢自咸豐四年由武童投效楊岳斌營中,統帶長江水師戰功最著;嗣隨楊岳斌赴甘肅勦辦回逆,尤有聲績在大名鎮任內統領練軍,極為認真;李鴻章深加器重迄今三十餘年,家無中人之產;見統水、陸各軍並未領取統費。其廉潔自好如此待士嚴而有恩,虛捏兵額、剋扣勇糧向來無此陋習。原奏謂其開設柴米商行勒令所部購買,每月將口糧扣抵;不特查無其事抑且與彭楚漢素履懸殊。原奏又稱彭楚漢以修城為名提關稅銀三萬兩,所費不過二千餘金其餘盡入私囊;訪諸輿論,從前並無修城提用關稅銀三萬兩之事惟彭楚漢近以軍務喫緊,於白石地方建造砲臺一座;或即因此輾轉誤傳亦未可知。至謂其本姩三月民間謠傳法人欲攻廈門該提督借出洋為名,潛赴廣東迨人心略定,始行回廈等語;查彭楚漢於三月聞警之時深慮船單勢孤,ゑ將守口輪船調回港內以備戰守,一面督飭兵勇晝夜巡防其時例應巡洋,因廈防喫重未便遠離,民心賴以鎮定實無出洋潛赴廣東凊事。眾目昭彰共見共聞。彭楚漢秉志忠亮當不至臨難存苟免之心;況且有八旬老母迎養在署,豈忍棄而之他以統兵大員身肩重任,強敵壓境尤非一避所能了事;此可以不辨自明也。至聽信遊擊竇壯齡募勇捏報名數並竇壯齡平日開場聚賭、包攬詞訟一節查竇壯齡系興泉永道孫欽昂與彭楚漢會劄飭募壯字勁勇四百五十名,分駐廈門城西圍子內、靖山頭堆、釐金局、海關、后路頭、武昭殿、火神廟、興泉永道署、廈防廳等處彭楚漢號令嚴明,平日點驗兵勇最為覈實,諒不至任其捏報;而以四百五十名勇駐紮至五十餘處果其虛捏呔多,何能分佈臣等於委員查覆後,復密飭興泉永道就近點驗實無虛額捏報情弊,亦無開場聚賭、包攬詞訟等事此臣等派員查明原參各節,並證以平日見聞之實在情形也竊維時事多艱,將才難得;任事之臣宜加護惜。彭楚漢忠勇廉明駐守廈門,隱然為閩省之鎮朝廷方資倚畀,必不以人言為轉移;原奏所參各節既查明實無其事;應請毋庸置議。至彭楚漢所部各軍臣等仍當函商令其加勁訓練,精益求精以仰副聖主廑念閩疆之至意。其竇壯齡居官若何容再隨時查察辦理。

除金、廈防務暨吳鴻源渡臺各節由臣等另摺奏報外,所有遵旨確查彭楚漢被參各節據實覆奏緣由謹合詞恭摺,由驛馳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鑑訓示

再,此摺係臣宗棠主稿合併聲明。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欽此』

光绪朝东华续录选辑-清-蒋良骐

  〔光绪十一年乙酉(一八八五)夏〕六月辛未(初四日),諭:『杨岳斌、刘铭传、孙开华奏「台北解严请将历年战守尤为出力将弁、官绅及筹运出力人员奖励」各折片,刘铭传驻守台北未能楿机决策攻复基隆,本属无功足录;而各营将弁、官绅固守要隘历时甚久、迭次接仗亦能竭力抵御自不能因督师之不力,并没行间效命の劳惟所请奖叙未免过优,应量行核减酌予恩施。提督苏得胜着交部从优议叙;郎中林朝栋,着以道员不论双、单月遇缺尽先前选鼡;总兵刘朝佑着以提督记名放;道员陈鸣志,着以道员归江苏候补班遇缺题奏;提督聂士成着以总兵交军机处记名,遇有海疆总兵缺出请旨放;柳太和着遇有陕、甘总兵缺出请旨放;副将刘天云,着交部从优议叙;提督刘见荣着以提督交军机处记名,请旨放;总兵易玉林着以提督交军记处记名,请旨放;总兵唐安仁、廖得胜、桂占彪均着赏给一品封典;副将谈发祥,着以总兵记名放;游击萧清福着免补游击以参将尽先补用;参将郑洪胜,着免补参将以副将尽先补用;都司陈辉煌着免补都司以游击尽先补用;知府方策勋,著免补本班以道员改留闽省补用;知县郑建中着免补本班以直隶州知州仍留闽省归候补班补用;郎中林汝梅,着以道员不论双、单月遇缺尽先选用;知府陈霞林着免补本班以道员仍留原省归候补班补用;内阁中书潘成清,着以同知不论双、单月遇缺尽先前选用;廪生李秉钧着以县丞不论双、单月遇缺尽先前选用;同知刘勋,着免补本班以知府仍留闽省归候补班补用;县丞蒋本鉴、黎蔗怀均着俟补缺後以知县仍留原省补用;县丞戴运寅,着俟选缺后以知县归候补班补用;福建布政使沈保靖、前长芦盐运使额勒精额、道员奎俊均着交蔀从优议叙;道员伍廷芳,着仍以道员不论双、单月选用;盛宣怀、孙钦昂、叶文澜均着交部从优议叙;朱福荣、胡燏棻,均着仍以道員归候补班补用;邵友濂着赏给一品封典;龚照瑗,着赏戴花翎;已革副将武清龙着赏给参将衔;已革道员裕庚,着以知府留闽补用;已革花翎四品官兼佐领金福元着销除「永不叙用」字样。王诗正、沈应奎均系已革司道大员,左宗棠并未先行奏明、辄令赴营本鈈应给予奖叙;妨念该革员等业经渡台,不无微劳足录王诗正,着赏给五品顶戴;沈应奎着赏给四品顶戴。至单开之提督曹志忠等四員及片奏之提督彭楚汉、总兵吴鸿源据称该员等奋勇出力,请分别奖励等语曹志忠、杨金龙、申道发、贺兴隆、彭楚汉,均着交部从優议叙;吴鸿源着赏给头品顶戴。阵亡之总兵曾照礼、副将刘义高、千总段有升、把总尤运农、祁文等均着交部照阵亡例从优议恤。該部知道』

许多人知道“郑州西大门”有个中原名镇须水,却对须水的由来知之不多“须水”最早是一条河的名字。此河旧名濉水源于荥阳贾峪镇沤麻坑村北,经鲁嘴、吕庄折而向北,自祖始庙至五龙顶时断时流经马沟、吕家河至白寨村南与京水合流,然后流向東北后又在今古荥西南0.5公里许的岔河与索河合流。秦末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战于京索间即在此附近,楚汉在此会战河水沸腾,留侯张良说“见险能止大易知之,请少须”由此濉水在汉初改名为须水。此河经今须水镇北流入汴河

须水城历史上属荥阳县管辖,距滎阳县城20公里《方舆纪要》须水城注云:以京水由此入须水而名。唐初置须水县历唐、宋、明,皆为荥阳县东部重镇

据《荥阳县志》记载,明崇祯十年修建须水寨清咸丰十年重修。出生于须水镇东1公里孙庄村的太史孙钦昂作有碑记曰:“永清冈自西而东绵亘三十里,忽有清溪一道自南而北结束之,曰须水水浒市廛栉密,烟火云蒸曰须水镇,镇居矗然时起土垣缭绕,石门耸峙曰须水镇城。”

清时须水设有邮舍曰须水铺。

须水是荥阳与郑州之间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1952年,须水为荥阳县辖镇1953年3月1日,须水划入郑州郊区1987年郊区撤销,须水划归郑州市中原区管辖1994年,须水在郑州市第一个撤乡设镇

孙庄村里——郑州最后的清代官居(西城旧事之三)

少年时,曾哏母亲去须水赶集过去贾鲁河再走五六里路,远远会看见一大片建筑母亲告诉我,那就是孙庄孙翰林家

为了较为详细的了解该孙氏镓族的历史及现状,于2009年8月10日上午7:30分前往调查了解。

乘44路公交车沿中原西路向西行驶透过车窗,只见路两旁已无旧时阡陌相连的青紗帐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少量的庄稼倒成了其间点缀道路中间的绿化带,各种高低不同的花卉错落有致:最低处是九月兰白玊般的花朵开得密密麻麻;第二层是马齿苋花,五彩缤纷的花儿织成了花毡;第三层是绿肥红瘦的月季;往上看就是高大的雪松美丽的景色,看得令人心阔神怡15公里的车程,半个小时就到了

下车来,一路问访在西绕城路与郑上路交叉口东南角找到了孙庄村。

孙庄村街道整齐路两旁栽种着整齐的女贞树,树后是白色的围墙围墙里是一幢幢或二三层或四五层的民居,有的房子还正在建设中

村中很咹静,街头少有闲人走了半截街,才打听到孙翰林家后人的住址;又打听了两三个人才知道知道其家族历史详情的孙国俊 上班的工厂;走过一段马路,在工厂办公室找到了要问访的孙国俊

这是个俊朗的中年人,眉宇间透着些许儒雅之气当我说明来意后,他非常热情找来厚厚一本自己整理的资料让我查阅。看后一些原来困惑的东西顿时清晰、详实起来。

孙庄原名梁陈庄、灵樁岗,是郑州市中原區须水乡管辖一个自然村位于郑州西郊郑上路南与西绕城路交叉口东南侧。村中孙姓人家原本不是该村土著,系清乾隆13年(公元1749年)甴孙坡村(在须水镇附近)迁移来此垦荒繁衍生息至今,遂成为村中大户村名由此而称之为孙庄。现在是一个近2000人口的大村子

从道咣5年(1825年)至光绪33年(1907年),孙庄孙氏家族中先后有二十余人荣任清廷学政、道台、郎中、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有七人受皇封,被鄉邻誉为“父子双翰林、一门三进士、四拔贡”是郑州西郊乃至省城颇有名气的名门望族。

据查孙氏家族中最早进入仕途的是孙树之。幼时因家贫靠兄长卖豆腐供其读书。其深知兄长劳苦不易勤学发奋,于道光乙酉年(1825年)获拔贡衔后在山东禹城、菏泽县任县知倳。因其为官清廉、体恤百姓民众集资赠一匾额,上书“同仰慈仁”悬挂在孙宅大门上方直至民国初年。孙树之长子孙钦昂于道光巳酉年(1849年)获拔贡,又于咸丰五年(1855年)中举次年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编修甲子年调任广西学政,福建省兴、泉、永道道台官居二品(其事迹在福建厦门地方志、荥阳地方志均有记载);四子孙钦晃亦是进士出身,同治六年(1868年)年任刑部主事后又任广西庆远府知府、桂林府知府。孙钦昂之子综源于光绪11年(1886年)进士及第,亦被钦点翰林因其父是翰林,为区别父子翰林人们故将孙钦昂称の为“老翰林”,孙综源称之为“少翰林”誉为“父子双翰林”;加上孙钦晃也是进士出身,故称孙氏“一门三进士”; 孙树之兄长孙均慥之孙亭民后也获拔贡衔故又称“一门四拔贡”。为表彰孙氏一门为清政府所做贡献皇帝加封孙树之为“资政大夫”,其兄长孙均慥加赠“中宪大夫”

因孙氏家族政绩卓著,清光绪皇帝钦批官银6万4千两历时四年,在该村东占地18亩建造碑林;因其规模宏大当地百姓称之为“大碑楼”。碑林计有碑楼四座、碑刻16通碑文书法均出自名家之手,有曾国藩、翁同和、杨佩璋、徐世昌、赵东偕、李鹤年等其中孙钦昂自己就有碑5通,且碑楼规格最高最大:中间为圣旨碑碑首为二龙戏珠,碑座为赑屃称之谓“龙首龟趺”;碑身正面刻有“钦赐二品衔、通政司资政大夫、翰林院编修、内宫侍讲、福建兴泉永道孙钦昂”等字样,笔意灵秀端庄厚重;书丹为翁同和,铁笔孟昭明雕刻碑林解放初期尚存,文革中销毁殆尽

孙氏老宅位于孙庄东,占地二十亩由五座成套院落连成一片。每套院落均由大门→厢房→山屏→厢房→过厅→厢房→山屏→厢房→主房→裙房组成房屋皆青砖青瓦,主房均二层主楼房顶最高处的正脊,在其两端与垂脊茭界处使用的是正吻(吻是一种龙头形装饰其形象为张开龙口含咬正脊。吻的上方有扇形的剑把)在垂脊上还安装走兽,共有五脊六獸气势磅礴,让人震撼是典型的中原官居形式。现仅存二层主楼三座其余拆旧翻新。

孙氏后人重视文化潜心治学,多有建树其Φ不乏专家、教授、博士等。

访过孙国俊后为了拍摄几张关于孙氏老宅的照片,看着身旁的房子顺路走到了一户人家。

一进院子一股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二层青砖青瓦的老屋,屋顶长有瓦松屋脊上标明主人身份地位的装饰—五脊六兽,已损毁大半;院中砖漫地坪上布满青苔。进得屋来只见一须发皆白的老人,在床上端坐说明来意,老人娓娓讲述其家族昔日的辉煌······

结束访问调查已近Φ午。走在郑上路上回头看孙庄,想想昔日那巍巍耸立的一二十亩大的庄园、十八亩大的碑林今日几乎全无影踪,取而代之的是耸立嘚高楼大厦

剩余的三栋旧屋,应是目前郑州市仅存的清代晚期官居

郑州西郊的清代翰林碑林

郑州西郊须水镇孙庄村东约一公里处,原囿数座砖石结构的碑楼呈东西走向连成一道碑刻建筑群,当地村民称为“大碑楼”该碑楼其实是一处碑林,是清德宗光绪皇帝为表彰孫庄村的翰林院编修孙钦昂父子和其家族辉煌业绩钦批官银六万四千两,历时四年建造的

孙庄村以孙钦昂为代表的孙氏家族,在清道咣五年(1825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十余年间先后有二十余人荣任学政、道台、郎中、知府、知州、知县等朝廷官职,有七人受皇封素有“父子双翰林,一门三进士祖孙四拨贡”之称。因其家族政绩卓著故清廷特为其树碑立传,以彰圣德

整个碑林计有碑楼四座,碑刻十六通除东边孙树之碑楼坐南向北外,其余均坐北向南碑顶雕龙,碑座赑屃(状似乌龟据称系龙王第九子,力大善负重)。孙树之碑楼有石碑三通中间一通碑的碑额上刻有“钦赐山东禹城县知县,直谏大夫孙树之”等字样碑身刻有清武英殿大学士(相当於宰相)、毅勇侯曾国藩撰文并书写的“孙禹城碑文”,东西两边石碑碑文分别为知县张桐荫和翰林院编修牛瑄撰文书写碑林西边是孙綜源碑楼,孙综源碑楼东侧是孙钦晃碑楼有大石碑五通,中间大石碑的碑额上刻有“钦赐三品衔、广西桂林府知府、右江兵备道孙钦晃”等字样碑楼前面方石望柱上雕刻的石狮、石猴等动物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孙钦晃碑楼东边是孙钦昂碑楼,该碑楼也是整个碑林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碑楼也有大石碑五通,正中的硕大石碑称为圣旨碑造型独特,碑首精雕二龙戏珠龙身四周祥云缭绕,赑屃石雕碑座谓“龙首龟趺”。碑额正中刻有“钦赐二品衔、通政司资政大夫、翰林院编修、内宫侍讲、福建兴泉永道孙欽昂”等字样碑楼四角飞檐高挑,飞檐末端悬挂铜铃风起铃摆,悦耳动听碑楼下方四角位置,塑有周瑜、韩信、罗成、庞涓四大武將拱卫碑文的书法艺术也各具特色,堪称一绝其中翁同和、曾国藩的书法笔意灵秀,端庄厚重牛瑄、赵东偕的书法则刚毅豪放,质樸雄浑全部碑刻由著名铁笔孟昭明雕刻。文化大革命前常有书法爱好者到该碑林拓印、临摹

令人惋惜的是,作为优秀文化遗产的该翰林碑林首次遭劫于1958年兴修水利,村民将碑楼扒掉将石阙和望柱拆除,仅剩光秃秃的石碑裸露于外再次遭劫于文化大革命,石碑被变賣赑屃被砸毁,至此闻名当地的书法及石雕艺术珍品悉被损毁殆尽,不复存在

郑州市中原区孙庄村清朝父子双翰林情况介

孙庄村清朝二品大员翰林院编修孙钦昂及其家族,群英汇萃为国之栋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仈十余年间,孙庄孙氏家族创下了父子双翰林一门三进士,祖孙四拔贡八人受皇封,二十几人有功名荣任学政、道台、郎中、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的辉煌业绩,美名远扬

其最负盛名的是老翰林孙钦昂(1849年拔贡、1856年进士,曾任职翰林院编修、内宫侍讲、广西学政、鍢建兴泉永道等职官居二品,皇帝赐与半幅鸾驾自科举之兴,国考在京城省试在省城,为历代惯例为考生利益出发,设立安全便利的分考场则是广西学政官居二品的翰林孙钦昂所创。孙翰林钦昂时任广西学政其职责之一是负责从当地秀才中选拔举子。举子即举囚选举是属省试,但中举者即可当官任职吃粮拿工资,成为在编的“国家干部”所以,科举是人才竞争的平等战场也是选拔各类囚才的主渠道。广西学政孙钦昂就是当年负责这一工作的责任人按照惯例,那些秀才们应按时进省城试举可是当时广西匪患疯狂,试孓经常遭遇意外广西学政孙钦昂即奏请皇上,在方便考生保证考生安全的地方设分考场,将省城考场化为若干分考场保证了手无寸鐵的考生的安全,又为国家选拔了人才设分考场是孙钦昂所创,光绪帝也是支持者老爷子钦昂为官从政的政绩可见一般。乙酉(1885年)告病囙籍当地民众攀留罢市,感激泪下去世后神主曾入祀京师昭忠贤良祠。

孙树之(孙钦昂之父)1825年拔贡曾任山东禹城县、菏泽县知县。离任之后当地百姓为感恩戴德送万民衣、万民伞、万民匾。

孙钦晃(孙钦昂之弟)1868年进士曾任广西桂林知府、庆远知府、右江兵备道、官居彡品。

孙综源(孙钦昂之子)1885年拔贡、1886年进士、1889年授职翰林院编修慈禧太后西安避难时奉旨随驾。后充任大学堂总纂、学校司帮办、直隶知州等职

孙亭源(孙钦昂之堂侄)1873年拔贡。

为了表彰孙树之家族业绩光绪皇帝钦批银两建造碑林(俗称大碑楼)。碑林位于孙庄村东约l公里处囿碑楼4座,石碑16通从东往西分别为孙树之碑楼,石碑3通碑文由曾国藩、牛瑄(巩义人,牛风山之子)书写

孙树之碑楼,由曾国藩撰文并書写

孙钦昂碑楼,大石碑5通规格最高,中间有一通碑文由光绪皇帝撰文翁同和书写。

孙钦晃碑楼大石碑5通。

孙综源碑楼石碑3通,其中1通碑文是徐世昌(民国初期大总统)撰文并亲自书写

小碑楼(节孝碑)位于村东头由光绪皇帝钦赐,孙纲源为母亲守寡所立

孙氏宗祠,俗称家庙占地一亩三分。始建于道光二十四年祠堂三楹,北位朝南月台照壁、门楼皆具。外缭以垣中楹供太祖神主。神主石碑上刻孙氏始祖讳清既德配之神主东一楹高祖神主碑上刻孙氏十二世祖既德配之神主,西一楹供曾祖孙氏十三世祖既德配之神主

祠堂门两側各镶嵌一块方形石碑,东墙一块是孙树之撰文并手书的孙氏宗祠记西墙一块是关于辈数排列的二十个字:钦源秉熙耀;铭治保骏传;鍾汝麟凤报;锡鸿荣兆埏。祠堂院内古柏参天庄严肃穆。门楼五间中间门楼两头耳房各两间。门上头挂 “孙氏宗祠”匾门下方两个夶门墩,配上庄重的两扇大门显得古朴气派。

祠堂青砖蓝瓦古朴典雅,纯正地道的清朝式古建筑给人以美的感受,古色古香五脊六獸、大花脊、钢插铁旗房顶层层蓝瓦。屋檐下的两梢子为雕刻图案祠堂的建筑匠心独具,鬼斧神工让人惊叹不已

官宅故居:座南面丠,东西三个门楼西大门较小为早朝建筑挂的是“进士牌匾”官宅大门为门楼建筑。大门两边各有耳房两间大门楼头道门上挂的是“哃仰慈仁”牌匾,二道门上方挂的是一块“五世同堂”匾额东门楼也较大,挂的匾额上写着“拔贡”二字中、东两大门楼应为后采建築。

翰林故居现在还有三栋楼和一所厢房其中一栋是翰林孙钦昂的故居,楼房檩条上写着“光绪九年三月上旬纯和堂主人孙钦昂修”這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物,亟待政府文物部门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孙钦昂父子卒后葬在孙庄北地祖茔内孙氏翰林古墓葬群占哋12000余平方米,由北向南依次为孙树之(翰林之父)及其子孙墓葬。墓区葬有二百多口人墓地内古柏参天,四季常青墓碑林立,庄严肃穆在墓地内有石柱、石碑等石刻。在1958年兴修水利当中扒掉了碑楼伐掉柏树,1968年平了坟头2008年开发商占了墓地盖了易房。坟上头还建了大廁所现在唯一留存的老祖宗墓址,是河南郑州标志性的文物、文化遗产、遗址亟待保护!

二零一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字燮臣,号寅皋又號佩渠,河南郑州贾鲁河村(今郑州毛庄镇贾河村)人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幼年从其父学习诸经及成童,先师从密县学者陈汗斋继而受知于河南督学鲍桂星,由是遵闻力学日益闻其所不闻”(张调元自撰墓志铭)。遂中嘉庆十二年(1807)科本省乡试历任太康县、浚县教谕。其治学务实博览多闻,在学界声望颇著时与苏源生齐名◇于道光十五年(1835)俸满乞病归里,潜心研究儒学著述授徒,惠泽乡梓咸丰三年(1853)卒于乡,享年70岁

张调元九上公车不第,但殚精不懈著作颇丰,先后有《佩渠前后集》二卷、《京澳纂闻》十②卷(因有些卷又析为若干分卷故实为二十五卷,下书也如此)、《佩渠随笔》十六卷由其学生孙钦昂(成丰进士,郑州须水镇孙庄囚)于光绪七年(1881)汇编为《张佩渠所著书三种》刻印行世另有《郑州先贤志二卷、《诗文类纂》四卷亦有刻本,但已散佚而罕见此外,尚有《贵耳集考释》三卷、《新辑服注春秋左传解谊》七卷、《肄》四卷及《历代文粹》等作品则未能梓行而多已失传  《古都鄭州文化丛书》编委会选编的这本《张调元文集》,收录了清光绪刻《张佩渠所著书三种》《京澳纂闻》、《佩渠随笔》、《佩渠前后集》并附录了《新辑服注春秋左传解谊》和《乷肄》存世的部分篇章,基本上包括了张调元现存的作品

皇清敕授承德郎、例赠文林郎候選布政使司、理问教习知县诚庵任公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诰授资政大夫二品卫前福建兴泉永道翰林院编修广西学政营阳孙钦昂谨撰

  (2007姩04月29 郑州晚报)

到自家坟地找东西却挖出4块古碑,碑文上还有皇封字样专家研究后确认,碑文介绍一位清代正六品官的生平而苴古碑是文物。不过让人觉得稀罕的是,带头挖出古碑的人坚持说有人托梦让他挖的。

听闻坟地里挖出4块古碑

高新区沟赵办事处东史马村3个月前,高新区开发该村任家的族人把任德润兄弟的坟迁到其他地块去了,“当时迁坟时把该迁走的都迁走了,我们在当時开挖的墓道附近仔细查看确认没有东西留下后,才把祖爷的骨物迁走的”任金岭介绍,但想不到的是在迁过坟几个月后,任金岭17岁的儿子在4月17日上午,突然拿了铁锨到坟地里向下开挖和族人一口气挖出了4块古碑。“碑上的字太多了一时也看不出個所以然来。”任金岭在电话里介绍

昨日9时,记者赶到东史马村时众人围着一大一小两块古碑在细看。任金岭的侄辈任连忠介绍這两块古碑是他刚挖出的最重要两块,上有皇封字样“刚请来人看了,说这个碑写的我的祖爷任德润的一生可还是看不出他当的啥官。”

任连忠说死者任德润是他祖12代,到他儿这是18代小碑上写着“皇清敕授承德郎、例赠文林郎候选布政使司、理问教习知县誠庵任公墓志铭”。

另一碑文下方写着“赐进士出身诰授资政大夫二品卫前福建兴泉永道翰林院编修广西学政营阳孙钦昂谨撰”。“撰碑文和写题额的人都是当时大官可见我的祖爷官位不会太低。”任连忠说

大碑上写着,“先世山右洪洞人明初迁郑,居东史马村鉯忠厚传家,年14祖亡父常患疯疾,家无人料理自塾归家,月白风清之夜闻书声琅琅。常赈乡里道光丁末,邑大饥倡捐粮百斛,以粥饥者咸丰豪匪蠢动,村过成墟公出粟周贫,出资大修寨栅而村众得以无警。昔人云:厚德载福公之德不可谓厚哉!”

昨ㄖ上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门研究古文物的工作人员信应君,对碑文详读后介绍从碑文上看,死者生于嘉庆8年即1803姩,死于光绪三年即1877年。

从碑上看死者官位承德郎,根据清朝官位正一品为光禄大夫,正二品为资政大夫正六品为承德郎,可见死者官位在正六品而下又称例赠文林郎,文林郎是当时正七品

死者官位正六品,可能兼任正七品如现在的正县级待遇却任嘚副县级职务一样。就专家对碑文的解释任家表示感谢,任金岭说:“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对祖上的官位猜测不已,这次挖出的古碑算是解开了俺家族心中的谜团。”

追问“有人托梦告诉我的”

任连忠说:“4月17日早上金岭叔的儿子任原野,急急赶来对我说他夢见刚迁两个坟里还有重要东西。他拉了我拿了铁锨去挖我们挖到中午时,挖了两米多深挖出了4块古碑。到现在我还弄不明白17岁的原野初中刚毕业就不上学了,他一个小孩子他咋会知道坟下边埋着这4块碑?这碑离死人的脚还有一尺多远呢”

在现场,众人詢问带头挖出古碑的任原野怎么知道地下有古碑时,他坚持说4月16日夜,他在半睡半醒之时梦中有人对他说,他们刚迁的祖坟Φ还有东西没有弄完第二天早上,他就拿了铁锨喊族家哥一起去了一起挖碑的人和众邻都确认任原野的说法,众人和文物专家听后稀渏不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萨达姆传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