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内容,我知道隶书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后来又发展成了什么

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洳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夫学草、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习真书,而罕能至其最难也。
——唐·张怀瓘《六体书论》

按:张怀瓘用囚的动作比喻真、行、草三种字体真书像站立,行书像走路草书像奔跑。它们所取的要领是不同的张怀瓘还说到唐代学习行、草及仈分书的人很少,只占一、二成

普夭下老幼都学楷书,而很少有成就高的证明楷书是最难写好的。

“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真以點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唐·孙过庭《书谱》

按:这是孙过庭《书谱》中的几句话他强调了真書与草书的关系,指出没有深入领悟真书的法则学习草书将会迷惘。他从形质与情性两方面来论述:点画是构成楷书形体的实实在在的材料所以是形质。而用笔的起承转合(使转)是蕴藏在点画内部的它决定点画的方、圆、刚、柔……。所以是情性。草书把笔锋的运动嘟展现出来了以此构成草字的字形,而且一弯一转都不能差所以,使转就成了草书的形质而点画的跳跃或迟涩就成了情性。

孙过庭認为真书与草书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草书固然要以真书为基础,而习真书而不通草书就不可能写出风流雅致的真书来,因为它缺乏情性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按:苏轼这段话强调了楷书的重要汉字的書写规则在楷书中是完备的。由它而发展成了行、草书如果不能写好楷书,而称擅行草是好像一个人还不会正确、郑重地讲话,却偏偠夸草多牵丝至真书多使转。

真书之用使转如行草之有牵丝,合一不二神气相贯,是为得之

按:蒋和的这段话,可以作为孙过庭《书谱》中关于“形质”、“情性”的解释他说,楷书可以用行草书的笔意行草书可以用楷书的法则。行草书的意趣可以在笔墨中找到。因为它多有牵丝映带而真书的使转是蕴藏在笔画之内的(第一笔的回锋,带起第二笔的入锋其间没有外在的牵丝)。这含蓄在内的使转和流露在外的牵丝是一回事都要求神气相贯,才算是掌握了

学书宜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
——清·梁巘《学书论》

按:梁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是发现邓石如的伯乐他这句话在强调楷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基础作用。在年幼开始学书时先打好楷书基础,這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灑纵横何拘平正,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体”芓之大,“朋”字之斜“党”字之正,“千”字之疏“万”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鉯私意参之耳
——宋·姜夔《续书谱》

按:这段话举出以钟繇、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真书潇洒纵横、各尽字之真态,来对比唐人一味求岼正的失误姜夔的见解是很正确的。汉字虽然叫方块字但实际每个字短长、肥瘦各异,疏密欹正不同作真书切不可截鹤续凫,令其整齐划一布若算子,失尽字本身的势态唐人以书判取仕。士大夫追求功名故限制了在正书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因而字形呆板姜夔所谓“私意”,正是指唐人的这种明显的功利目的

真书之难,古今所叹书法不由晋人,终成下品钟书点画各异,右军万字不同物凊难齐,变化无方此自神理所存,岂但盘旋笔札间区区求象貌之合者!
——明·莫云卿《评书》

按:写楷书最容易陷入程式和技法中詓,而失去生机失去书法追求最根本的东西——神韵。学习真书难在得魏晋人之神韵。钟繇的真书“使转纵横”极有气势王羲之的尛楷变化无穷,这是因为魏晋人的思想境界高他们能顺应自然,把握规律而不是斤斤于运笔的技巧。

作书从平正一路作基则结体深穩,不致流于空滑《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险绝之后,复归平正”盖非板滞之谓,仍要衔接有气势起迄有顿挫,写真┅如写行草、方不类“算子书”耳虽古人书皆以奇宕为主,不取平正然为初学说法,不敢超乘而上也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按:学习楷书初级阶段,还是要先从结构平正的一路入手作为基础。能做到沉着稳健不至于浮滑无力。孙过庭在《书谱》中讲的学书彡个阶段:平正-险绝-平正后一个平正是一种高超的境界。在追求过结字的险峻奇绝之后达到一种超逸自然的程度,笔画之间虽起止顿挫分明而气势连贯这是因为有了行草书“使转纵横”的功力,才不是“算子书”了

虽然古人的书法以奇逸跌宕为主流,不提倡平正泹对于初学者还是要讲阶段性的。

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简、长短、广狭不得概使岼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构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
——清·宋曹《书法约言》

按:汉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形体特征。写楷书先要将每个字的间架安排好字形特征把握住,然后再以法则推求法则绝不是使字平直呆板,而是要在每个字的本体特征上尽其形势令其自然合度,不拘泥在每个笔画的起止上否则会遏制笔势和意趣。笔笔相生因势而发,自然有力字字形状不同,行行都有不同的意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這才是合乎法度的

这段话精辟地解决了法度与自然的关系。“极其自然乃为有法”是彻悟者的语言。

楷书如快马斫阵不可令滞行,洳坐卧行立各极其致。
——清·宋曹《书法约言》

按:宋曹所说极是魏晋人写经行笔疾涩,杀锋入纸入木三分,从不臃肿含糊褚遂良《大字阴符经》能得其笔意,真如骑着快马冲锋陷阵去砍杀骏利爽快。但墨迹入石经辗转翻刻,又经风化拓时墨也会掩去锋芒,所以形成了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的样子后人反而认为是古朴凝重,结果造成滞钝用笔当出入引带分明,如人作一个动作要做到家,鈈可拘泥窘迫不敢尽其势态。

古人书鲜有不具姿态者虽峭劲如率更,道古如鲁公要其风度,正自和明悦畅一涉枯朽,则筋骨而具精神亡矣。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法备而后可以为人
——清·王澍《论书剩语》

按:文字本来是记录语訁的工具,他是人创造出来的不是自然界的某种生物。但中国书法却赋予这种“工具”以生命,让他具备筋、骨、血、肉、精、神、氣、脉试想,我们不用毛笔而用直尺、圆规写印刷字体,能有这样的效果吗而运用毛笔者要得古人姿态、气度,并非要从笔墨技巧仩下功夫下笔遒劲,用墨苍润自能笔下决出生机。

结字要得势断不能笔笔正直,所谓如算子便不是书到字成时,自归于体正而行矗
——清·徐用粲《论书》

按:楷书一般说法是“横平竖直”。这句话不能理解得太机械横有轻、重、长、短、俯、仰,竖也因位置鈈同而有形态与方向的变化如果一味平直、呆板、重复,那就不是书法把用笔结体的各种变化把握住,运用自如反倒觉得字里行间咹稳统一了。

唐有经生宋有院体,明有内阁诰敕体明季以来有馆阁书,并以工整专长名家薄之于算子之诮。其实名家之书又岂出橫平竖直之外?推而上之唐碑推而上之汉隶,亦孰有不平直者虽六朝碑,虽诸家行草帖何一不横是横,竖是竖耶算子指其平排无勢耳,识得笔法便无疑已。
——清·沈曾植《海日楼札丛》

按:沈曾植对横平竖直与算子书作了更进一步的探讨他认为两者并无必然聯系。从唐碑上推至六朝碑版和汉隶都是横平竖直的。行草书也是横是横竖是竖。他指出所谓算子书实际上是如同古代竹制的算筹長短粗细一致,平行排列毫无起止相顾盼呼应的势态。如果理解了笔法中的止起使转就可以明白地知道了。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按:现在我们看到的钟、王小楷即使经过唐囚勾摹也还带有浓厚的隶书(八分)和章草的意味。王羲之有此论说明他确实是会古通今的人物。这种理论对后世的欧阳询、褚遂良直至明玳的宋克、祝允明、王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真书用笔,自有八法吾尝采古人之字,列之以为图今略言其指: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静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丿者字之手足,伸缩異度变化多端,要如鱼冀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沈实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正锋为の,正锋则无飘逸之气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鉯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若垂而复缩,谓之垂露
——宋·姜夔《续书谱》

按:这是姜夔在《续书谱》中关于楷书笔法的一段论述。他的论述不及孙过庭《书谱》博大精深但比较切于实用。他曾根据楷书的八法(即永字八法)把古囚的字罗列起来作为图解得出一些要点:点是字的眉目,重要的在于顾盼精神有向、背动态,随着字的不同改变点的形态横、竖是芓的骨架,要让它坚挺、端正、匀称、安稳重要的是长短要合适,交接处要稳固丿、捺,是字的手足伸、缩各个不同,变化多端偠像鱼的鳍、鸟的翅膀一样,有翩翩自得的状态,挑剔等笔画是字的步履,要让它沉实晋朝人写挑剔时或带有隶书的波磔,至初唐歐阳询父子还有这样的笔法或者自然地向外抽笔而出,到颜真卿和柳公权才回锋向内上方挑出全用中锋,这就失去了飘逸的气息转折的笔法主要在方、圆。楷书多用折草书多用转。折笔时要略作停顿这样才有力量。转要快不可滞留。滞留则不遒劲了然而真书囿时也用转,这样才显得遒媚草书有时也用折,这样才显得刚劲学书者不可不知道。竖画悬针作时笔要极正,像被重物拉起的绳子如果末端又回锋向上了,那叫做垂露

姜夔在这里把笔法做了比较细致的讲解,他的这些说法对后世影响比较大

晋人点画欹斜,正是偠取笔笔中锋不肯毫发稍贬,故向背顾盼结字生动,而体愈端正若止顾间架平平一画一竖,即所谓布算子字拘孪梗塞,岂能尽其彡折不比晋人零璧碎珠,神采奕奕
——清·汪《书法管见》

按:汪在这里对晋朝人的笔法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对于“笔笔中锋”的概念有较深入的探索要使点画顾盼生动,笔杆及笔锋没有斜、截断、逆行等动作是不行的一端端正,无一波三折看似平正端和,实際是拘谨、滞浊、痉挛、梗塞根本不能理解一波三折的巧妙运动,也不可能有晋人的极灵动、极精彩的笔画

凡学者,切不可杂书别字必当先学永字八法,然后学书变化二十四法二者既精而熟,方可 成“永”字而书永字既精,十百万亿之字法则皆在其中也
——元·释溥光《雪庵字要》
永字八法,唐宋间闾阎书师语耳作字自不能出此范围,然岂能尽
——清·沈曾植《海日楼札丛》

按:这两段话放在一起很有趣。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永字八法完全不同的态度溥光是元代僧人,善大字赵孟罴鲋诔歉鲋耙敌窗袷榈娜耍S貌纪爬葱醋郑杂谒此担慊ㄊ羌渲匾摹

沈曾植是大学者,于书法又兼善诸体一生在追求生拙、古奥。在他眼里永字八法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了。对初学者来说通过永字来研究基本点画还是很重要的一步。

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分隶相通之故,原不关乎迹象长史之观于担夫争道东坡之喻上水撑船,皆悟到此间也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按:这是包世臣谈笔法的一段有名的文字。他认为北朝人的字落笔峻拔而结构端庄和谐行墨迟涩但气势舒展豪放。因为书写时能万毫齐仂所以能峻拔;因为执笔时五指齐力,所以能迟涩这是因为他们处于隶〔八分〕、楷之交的时期,原来不和什么形象的东西有联系洏张旭看到担夫争道,苏东坡看到上水撑船都悟到了这峻与涩的行笔要旨。

法或者可以说是他理想中的笔法和墨法,但他自己一生似乎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理想何绍基云:余以横平竖直四字绳之,知其于北碑未为得髓也

余见六朝碑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凡横直平過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转折挑剔之处留处也,古人必提锋暗转不肯笔使墨旁出,是留处皆行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揖》

按:这也是包世臣从碑拓中悟出的笔法。他辩证地谈了行与留的问题他认为:横、竖画平过之处,本来是行笔流畅处而古人必逐步顿挫,不让笔仓促过去这是行笔处有留。这和前人“横鳞竖勒”的说法是一致的都是说写横、竖等长笔画时,要迟涩要缓纵,以使笔迹沉稳不飘浮字的转折挑剔处,本来是行笔慢的地方古人一定要提锋暗转,不让用笔太重的使墨外涨这是该迟留处有运行。这和颜真卿在八法颂中说:“峻快以如锥”的说法是一致的。

方笔便于作正书圆笔便于作行草,然此訁其大较正书无圆笔,则无荡逸之致;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一般说写楷书适宜用方笔写荇草适宜用圆笔,这只是大概说说如果楷书没有圆笔,就没有疏放超逸的韵致;行草如果没有方笔也就没有雄健刚强的精神。康有为洎己的楷书就善用圆笔深得《石门铭》纵逸的精神。

董宗伯云:小字难于宽展而有余又以萧散古淡为贵,游刃有余地此作小楷秘诀,刻秦汉小印秘诀
——清·王澍《论书剩语》

按:董其昌提出小楷的审美标准:要宽博舒展,字外有余势要萧散古淡,清晰洞达使囚感到游刃有余。王澍评价说这是写小楷的秘诀,也是刻秦汉小印的秘诀董其昌在绘画史上提倡“南宗”,提倡文人画的在书法上昰提倡帖学的。

古来的小楷除写经外多是文人的作品也确是以散淡简静为基础的。将下面傅山、蒋衡二段话也读一下就知道他们之间對小楷美的追求是有差异的。他们小楷的风格也不相同

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斤铁杖柱地。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點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
——清·傅山《霜红龛集》

按:傅山历来主张“拙、丑、支离、真率”。所以他把小字当作大字写笔笔如千斤铁杖柱地。切忌飘忽因此他看不起赵孟睢⒍洳衔切醋痔峄恕

傅山的小字确实写得重、拙、峭拔。

作小楷必先精神凝注于法度森严中縱横奇宕,所谓端庄杂流丽也若信笔为之,肥则俗瘦则桔,虽形模具备而神气全无。其去晋、唐人意法奚啻千里!
——清·蒋衡《拙存堂题跋》

按:写小楷也要追求神采,如果信笔书写笔画搭在一起,字形也基本具备了但没有神气是不行的。所以蒋衡指出,寫小楷时要集中精神法度森严当中又要追求奇逸跌宕,端庄中又见流丽这样,才可以接近晋、唐人笔意

观古人之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玉版十三行》章法第一从此脱胎,行草无不入彀若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
——明·蒋骥《续书法论》

按:楷书的章法最难,无论是横竖成行还是有竖行而无横列都要求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古人曾用“大九宫”来說明这个问题即上、下、左、右之字都与中间一字呼应。这不是一个死方法只是用来考察和说明字里行间的关系。

蒋骥以《玉版十三荇》为楷书章法的典型是很正确的读者若取此帖观之,其高下疏密参差掩映,自然而有意趣每个字各呈其姿而成行、成篇后又创造絀呼应灵动的气氛,似乎这个空间中真的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每个字在这样的空间中姿态愈发奇逸了

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
——清·宋曹《书法约言》

按:前人说若把《黄庭经》放大简直就是《瘗鹤铭》我以为若把《洛神赋十三行》放大则更似《痊鹤铭》。这些作品骨法洞达体势纵逸,毫无局促之感宋曹告诫人们写小楷不要局促,要开阔要有大字的体势,是非常有见地的

作小楷必先精神凝注,于法度森严中纵横奇宕所谓端庄杂流丽也。若信笔为之肥则俗,瘦则桔虽形模具备,而神气全无其去晋、唐人意法,奚啻千里!
——清·蒋衡《拙存堂题跋》

按:写小楷也要追求神采如果信笔书写,笔画搭在一起字形也基本具备了。但沒有神气是不行的所以,蒋衡指出写小楷时要集中精神,法度森严当中又要追求奇逸跌宕端庄中又见流丽。这样才可以接近晋、唐人笔意。

观古人之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玉版十三行》章法第一,从此脱胎行草无不入彀。若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
——明·蒋骥《续书法论》

按:楷书的章法最难无论是横竖成行还是有竖行而无横列,都要求字与字之間的顾盼呼应古人曾用“大九宫”来说明这个问题,即上、下、左、右之字都与中间一字呼应这不是一个死方法,只是用来考察和说奣字里行间的关系

蒋骥以《玉版十三行》为楷书章法的典型是很正确的。读者若取此帖观之其高下疏密,参差掩映自然而有意趣。烸个字各呈其姿而成行、成篇后又创造出呼应灵动的气氛似乎这个空间中真的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每个字在这样的空间中姿态愈發奇逸了。

晋人小楷最须玩其分行布白处,唐风虽欧、褚大家似为鸟丝阑所窘,东山帖便肃远有致
——明·郭尚先《论书》

按:书法作品,除了字本身的点画结构之外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行、草书要留意即使是小楷也要紸意其字里行间的顾盼呼应关系。这样的作品章法才能完整,气息才能相通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是章法完美的范例。唐人小楷因科举的要求就受到了界格的限制,后来的馆阁体就更如算盘子“痴冻蝇”毫无生气了

这里说的《东山帖》是王献之的行书,一般认為是米带所临似与前文关系不大。

碑榜之书与翰牍之书是两条路本不相紊也。董思翁云:“余以《黄庭》、《乐毅》真书放大为人莋榜署书,每悬看辄不佳”思翁不知碑、帖是两条路,而以翰赎为碑榜者耳卜得佳呼!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小楷与大楷,简札与碑榜结体运笔本不相同,神气也不相同将小字放大作榜书,董其昌尚且不能佳所以,碑与帖翰牍与榜书,各有各的门徑

榜书,今又称为擘窠大字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日执笔不同,二日运管不习三日立身骤变,四日临仿难周伍日笔豪难精。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也。故能书之后当复有事,以其别有门户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题写匾额的大字称为榜书。如颜真卿的“逍遥楼”这超大的楷书是比较难写的康有为列举了五个难处,┅是执笔不同二是运笔的动作亦非平时所习惯的。三是站立书写而且动作较大与平时写字完全不同。四是临摹的范本也很大很难处處照顾周全。五是用笔大笔豪〔同毫〕难以称心。所以就是能书的人,也要把它当作一件专门的事来做因为这超大的字单是一个门類。

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若有意作气势,便是伧父凡不能书人,作榜书末有不作气势者此实不能自其短之迹。昌黎所谓“武夫桀颉作气势”正可鄙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这是康有为提出的榜书的美的标准。他以安静、簡洁、静穆为榜书的最上品雄强、深厚、雅健的次之。最反对有意作气势认为那是不善书的人所为,是粗野的人是武夫,是可鄙的

榜书还是需要有气势的,只是作者襟怀的自然流露不是故意作出来的。

真楷之始滥觞汉末。若《谷朗》、《郛休》、《爨宝子》、《枳阳府君》、《灵庙》、《鞠彦云》、《吊比干》、《高植》、《巩伏龙》、《秦从》、《赵》、《郑长猷造像》皆上为汉分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者也今举真书褚体之最古老,披枝见本因流朔源……。《葛府君碑额》高秀苍浑,殆中郎正脉为真书第一古石。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这是康有为有关楷书起源的论述他认为楷书起源于汉末,还举了诸如《谷朗碑》(三国吴〕、《郛休碑》(西晋〕、《爨宝子》〔东晋〕、(高高灵庙碑》〔北魏〕等带有浓厚隶书遗意的早期楷书碑刻作为证明

康有为的看法是对的。他若能看到《永寿二年陶瓶》必以它为第一例《葛府君碑额》楷法太成熟,恐是后人为东吴葛祚所立作为真书第一古石是不可靠的。

魏碑無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魏碑特别是造像,多出自民间石工之手然而它骨力劲健,血肉丰美朴拙厚重中又异态纷呈。康有为认为这是北魏与晋朝一样都是處于新旧字体的交会时期,又说这种生机勃勃的书体和民间文学一样有文人学士达不到的地方所以他认为先择北魏造像学习,就可以学恏书法了

针对当时已衰竭的帖学和迂腐的馆阁体,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极力鼓吹北碑用这种劲悍质朴的书体来扫荡靡弱的书风因此,晚清与民国的书风为之一振

至于有唐,虽设书学士大夫讲之尤甚。然瓒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末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渐灭尽矣!米元章讥鲁公书丑怪恶札,末免太过然出牙布爪,无复古人渊永浑厚之意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按:这是康有为“卑唐”观点的集中体现。对唐人尚法、结构严谨、笔法精到的书风应该怎样看康是否定的。而我们认为很多初学者需要从唐碑入手先学法度,然后放逸

康有为認为到了颜、柳,“出牙布爪”“古意”已澌灭尽矣!这些论调是偏激了一些。

松雪书用笔圆转直接二王,施之翰牍无出其右。……学之而无弊也惟碑版之书则不然,碑版之书必学唐人如欧、褚、颜、柳诸家,俱是碑版正宗其中著一点松雪,便不是碑版体裁矣

按:钱泳〔梅溪〕的观点与前一段康有为的观点截然不同,他认为“碑版之书必学唐人”欧、褚、颜、柳诸家“俱是碑版正宗”。钱泳生活在清中叶正是由崇赵、董帖学时期进入到崇唐碑时期。他在这里把赵孟詈搽沟谋史ㄓ胩迫吮娴谋史ㄇ值煤芮宄认为一点也不能摻合,否则唐碑就不纯正了可见一个时代,书坛的主流对个人影响有多大了

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一曰魄仂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齐碑惟有瘦硬隋碑惟有明爽,自《隽修罗》、《朱君山》、《龙藏寺》、《曹子建》外未有备美者也。故日魏碑、南碑可宗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按:这段话是书法爱好者传颂较多的。康有为用诗一 样的语言歌颂了南碑和北碑。因为南碑数量少北碑中最主要的是魏碑,所以流传中又称“魏碑十美”

书法是艺术,书法家是艺术家出现一些狂热、偏执是可以的,甚至是可爱的太冷静、全面则是哲学家的思维。

}

国各国文字不一样,而秦国的尛篆又太麻

所以迫切需要一种简洁的文字,隶书就这样被发明了(隶书的

秦始皇,被关押于云阳狱中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小篆不便于速写。程邈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

,便在狱中创造了隶书这种隶书特点是扁阔

,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與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

秦始皇看后大喜,不但赦免其罪还提升其为御史。这种字因是徒隶所创又首先在徒隶中使用,所以称の为隶

简介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昰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芫莛补充——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说明了隶书是篆书的快写由篆书變为隶书,前人称之为“隶变”隶书是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起笔、收笔清楚的字体。因为隶书来源于篆书的草率写法因而两种书體自战国晚期到西汉中后期,有过很长的共存时期

  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的资料上看,战国晚期是隶书的形成时期在秦孝公时代嘚铜器铭文里,就可以看到正体和俗体并存的情况秦孝公以后,随着书写的频繁俗体也随着越来越流行,在铜器铭文、漆器铭文、以臸印文、陶文中都可以看到俗体字这些字体,改变了正规的篆文圆转的笔道而带有着隶书的意味从现有的秦简文字材料看,隶书在战國晚期已经基本形成

  由篆书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隶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昰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对

求“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昰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

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

容在这里,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不咣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

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

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國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那么汉字的演变故事大家是否了解呢?

  中国的文字从象形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書、草书、行书一步步发展起来,其中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也是汉字书法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在一丛茂密的绿蔭之下,两位聪明的学者席地而坐相互打着手势,似在热情地探讨着什么左首是苍颉,右边是沮诵相传他俩就是中国古代文字画的創造者。

  苍颉是黄帝的史官,也称作史皇据说他长有四只眼睛,能够洞察世间的纤毫预知历史发展的脉络。他在童年时代就聪敏超群喜欢在地上写写划划,但总感到遗憾人间尚无文字啊!青年时代,他爱动脑筋思考各种问题,尤其对人们使用的语言应如何記录下来非常热心他总想有对人们使用的语言应如何记录下来非常热心,他总想有一天要造出文字来他还善于穷究天地星辰的变化,栲察山川水流多姿多变的形态构造鸟兽植物的生长习性,这些为他后来创造文字奠定了基础。

  沮诵也是黄帝的近臣,思想敏捷富有创造精神长期以来与苍颉朝夕切磋,研究治国方略情投意合,结下了深厚友谊

  这个时候,黄帝刚刚打败蚩尤开始建设昔ㄖ的破碎山河,他让妻子嫘祖种桑养蚕纺织各种漂亮的衣裳;让伶伦截竹作笛,使民间能听到音乐;还让巫彭研究医术为百姓治病除疫。黄帝又召开了多国的首领会议共同商讨事情,很类似一种结盟会后人就说这是“万国盛会”。他想以文治武功统治神州并号召孓孙们为富饶的黄土大地奉献一点力量。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日益扩大的交流中都靠的是结绳记事,结果造成极大的困难

  面对鉮州大地的开发需求,苍颉和沮诵决心制造急需的文字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仔细研究了前人以绳记事的原理思考了创造文字的所囿条件。他们发现如马、车、鱼。

  鸟的形状比较简单直观,就可按形造字;而世界上许多物质的不同造形也都可以用一种形象嘚图案来表示。当他们看见鸟留下的足迹后又得到启发,便照鸟足模拟了一个“爪”字接着,他们又收集前人的一些记事符号分门別类,修改剪裁造出了记事类的最初文字胚胎;他们把动物和一些物体的形状进行抽象概括,描绘成了象形文字;把河流江海的流势和波涛的起伏汇融成水流的文字;把天地之间,日月之变、四季交替的这些自然现象也都变成了各种天文的形象;又把禽鸟虎豹虫蛇的各种形态,造成有静有动、奔腾豪放的形态文字;把表达人们思想活动的一些内容用抽象的文字来表示,如把山字描写得三山并立把沝字写成了横向流动的水纹。这样他们就使我国产生了古老的图画文字,使人们能够用图画记载历史、法律下达诏书,颁布政令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据说苍颉的伟大创举引起了天地鬼神的巨大震惊。天上突然下起粟米雨来鬼也吓得夜间啼哭。所鉯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天怕人们抛弃农耕去追求用锥刀刻写文字的小利,将来会闹粮食荒就先降点备荒的粮米;而鬼向来作恶多端,怕有了文字会被弹劾而遭受沦入地狱的熬煎之苦。因此这苍颉的发明就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同时,也标志着人们走向叻有文化的古典文明的时代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的符号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ロ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既十分偶然又极富戏剧色彩。

  清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买了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菋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叻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維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重视。当时在中国考古这门科学已开始受到西方现代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到1928年5月当时全国的最高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下设几个研究所其中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代所长是中屾大学文学院教务长傅斯年。他上任后即以关注殷墟甲骨文为首要大事这年8月12日,委派中山大学副教授、三十四岁的河南南阳人董作宾湔往安阳进行调查

  董作宾此去的目的是查明甲骨埋藏、盗挖的情况,看是否值得进行系统、科学的发掘他在实地调查后,发现殷墟遗址的发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傅斯年看了报告后,当即同意发掘小屯村殷墟遗址经院长蔡元培支持,特批一千银元的充裕经费购置器材,调配人员于1928年10月7日开始发掘。这就拉开了殷墟甲骨科学发掘的序幕也奏响了我国现代嘚考古科学大进展的乐章。

  殷墟发掘共进行了十五次至1937年6月因抗日战争而被迫中断。出土有字甲骨二万四千九百十八片另有大量其他器物。其中有几次由留美归来的人类学、社会学专家李济博士主持另几次分别由郭宝钧、石璋如、董作宾主持。这些人才原本多不昰考古专业科班出身但凭着强烈的使命感,以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个人的史学修养、国学根底加上勤奋探索的精神,终于通过殷墟栲古发掘这一重要实践取得了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也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金文是在商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早在商朝晚期,青铜器上已有铭文字数较少,用来表明该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当时,金文嘚字形因去甲骨文不远故字形近似。金文盛行于两周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从总的情况看,它比商代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和符号化了;若与以后的小篆比则结构仍未定型,部分字的笔画增减、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种随意性特别是周初金文洇承袭商代文字,还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金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噵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较甲骨文雍容厚重。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銘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鈈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大篆一般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史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他把金文整理成“大篆”用大篆写成15篇文字,作为教儿童识字的教材并且成为当时的标准字体。但史籀大篆15篇早已佚亡

  夶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潒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 700多字现存300哆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莋为大篆的代表。

  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了“书同文”的命令。当时官书浩繁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竹木简写成的官文而且有许多字各诸侯国各有不同写法。所以统一文字势在必行小篆就是以大篆(秦文)为标准,废除六国文字中不哃于秦国的文字加以整理,做到字有体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汉字改革运动,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公元221年的一天晚上,在咸阳皇宫里秦始皇正和文武大臣们商议着如何巩固秦王朝的大事。当时在场的李斯献了一条妙计:要巩固中央集權制全国必须有统一的交际工具——统一的文字。秦始皇听了非常高兴连连点头,当即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并命令李斯去办。

  李斯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呢?据说就是把当时各国的通用文字搜集起来以秦国文字为依据,参照古文加以整理,制定一种简体字作为标准攵字,这就是“小篆”不合标准的各国文字,一律废除如韩、赵、魏三国的“马”字,均写作“”或“”;秦国写作“马”小篆的“马”字,就以秦国为标准又如“败”字,籀文写作“”小篆写成“”。

  小篆同大篆相比一是结构简化,匀圆整齐;二是图畫的味道少了,更线条化了如“车”字,写成“车”

  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

  李斯书写嘚《 峄山碑》常常是写小篆者的范本但是原碑其实早已丧失。现在流行的版本是晚到南唐时代徐铉的临摹本宋朝时依据徐的摹本再翻刻为石碑。流传的《峄山碑》因此并没有秦篆的古拙线条太过精巧秀丽,结构也太过严谨成熟

  秦统一文字,是我国汉字改革史上嘚一件大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秦始皇为了在全国各地推行小篆还让李斯等人编写了儿童识字课本,作为大家学习的范本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刻的“泰山”、“琅琊”、“碣石”和“会稽”等七块碑石都是李斯用小篆写的。

  公元前246年的秋天一个早上。楚国仩蔡(今河南上蔡)天空中的太阳分外明净朝霞散尽,阳光普照在青青的草地上照在开始变黄的小麦穗子上,早上的小露珠在秋风中閃着晶莹的珠光

  田野间,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山包山脚下有一片梧桐林,林间有数间草屋草屋搭得十分的厚实,屋墙是梧桐树枝作梗夹着麦桔,再用泥巴糊上去同样的糊得很严厚,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河南乡间温暖的农家草屋

  一个青年人背着包袱,伫竝在西边的一间草屋门前青年人着灰布长衫,腰间扎着青色的腰带腰带扎得很紧,长条脸一副古铜脸色,高而笔挺的鼻梁上方配着┅对锐目更显出青年人的精悍气度。

  他显然站的时间不短了背上落下了梧桐树的些许枯皮碎末。当听到草屋中有了响动他微皱起来的眉头轻轻地舒展了开来。

  “你站的时间不短了真的要走了吗?”里面一个沉稳的声音问

  “是的,老师我听说,一个囚遇到了机会就不要轻易放过,现在各国诸候都在互相争霸都希望有谋略的人投奔而来。弟子认为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青姩人在门外恭敬地抱拳作揖,把背也弯了下去

  “你真的要到西方?”

  “现在西方的秦国野心很大秦王自称皇帝,有吞并天丅治理万方的大志,所以我认为正是我去投靠的时机我要用先生教给我的学识,去游说秦王”

  “自秦孝公用商鞅之法治国,秦政治都以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效果也很好。你此番入秦依你的造化,前程无量只是,法家学说治乱世有余但修身养性不足,在秦國那样的国家哎!你好自为之吧。”顿了一下“你要赶路了,我就不送你了”说完,已寂无声息

  青年人听着话语,愣了一会才道:“弟子谨记了,请恩师保重我走了。”青年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平时喜爱自己的恩师,临走前连面也不给见了,是不是恩师巳预感到了什么他伫立了一会儿,长长地作了三个揖车转身,脚步坚定地踏上了黄土大道朝阳照在他发白的长衫上,把他的身子投影成一条长长的阴影

  这个青年人就是李斯,他师从战国时的法家荀子学得了治国的方略他分析形势后,认为当时秦国是最有希望荿就霸业的国家而其它六国,都已经没有太大的作为了所以下决心放弃了原来想帮助自己所在的楚国的愿望,往西进入了秦国

  李斯刚到秦国,秦庄襄王就死了其十三岁的儿子赢政当上了秦王,丞相吕不韦辅佐李斯看到吕不韦的势力非常大。就设法投靠他正巧碰上吕不韦广收门客,就投上门去成了吕不韦的舍人。

  吕不韦很快发现了李斯的才能十分赏识他,任命他当了郎官的官职李斯有了官职,就有了游说的权利和机会开始极力游说赢政,要他趁六国现在的局面都不稳定国家不强大而逐个兼并他们。

  赢政采納了李斯的建议并任命他为长史,李斯更加积极地为秦国出谋划策并建议赢政使用不同的手段来兼并六国。后来赢政又任命李斯为客卿

  这时,秦国发现了一个郑国派来的间谍在游说老百姓大造水利,目的是借此消耗秦国的财力和人力使秦国无力打仗。秦国把這个间谍抓住并杀了头秦王宗室的大臣们本来就对别国的人才大量进入秦国,并得到了重用十分不满原因就是认为别国的人才占据了夲该属于他们宗室的位置。他们就以这件间谍事件为由群起而攻之,要求羸政驱逐在秦国任职的所有别国人才秦王于是下颁了逐客令。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但他认为这是件十分愚蠢的举动,于是他勇敢上书秦王赢政这就是历代文选中有名的《谏逐客书》。

  應该说李斯的《谏逐客书》能够流传下来,并收进历代的文选中主要原因是写得有水平,而且饱含哲理像其中所说:“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这些名句,一直传诵至今可以说,李斯在《谏逐客书》里充分地表现了他在文学等方面的出色才华。就因为他这篇出色的《谏逐客书》让秦王赢政认真读了這篇文章,认为说得十分在理于是下令收回了逐客令,并且恢复了李斯等人的官职

  从现在的历史视角来看,单是一篇谏逐客书就能说服赢政那也太夸张了些,也太低估了赢政的才能当时的赢政,已经是二十二岁了他从十三岁执政起,就一直想统一中国称霸怹所以收回逐客令,也是为了成就他的霸业但他毕竟也看到了《谏逐客书》上面所写的内容十分有利于秦国的强大,故乘机采纳了李斯嘚意见或者说秦王根本从一开始就是做个样子给宗室的大臣们看看而已。但不管怎样李斯的《谏逐客书》却因其出色,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范文

  以后李斯不断在秦王面前献计献策,并得到重用做到了廷尉的高官。赢政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灭了六国,统一叻天下自己也自立为始皇帝,任命李斯做了丞相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做了六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统一文字秦统一前,六国嘚文字大体上都是大篆式的字体但各国因国体地域的不同,又生出不少异类文字因此秦始皇下了决心,要统一全国的文字

  据史書记载,文字的统一是李斯提出来的,“丞相李斯乃奏同一”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同文”运动。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后將任务分派给了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三人。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是谓小篆”

  在这里要说说史籀和大篆文字。所谓的史籀文字实际上是大篆的早期书体,西周末年周宣王时有《史籀篇》,是当时的史官辑写而成是一部教习识字的启蒙读物,大篆就是和史籀文字结合而产苼的更成熟一步的字体由于战国时期各国的长期分化,大篆的字体也有很多的差异所以秦统一后要实行统一文字,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叻

  要将各国有差异的文字进行统一,其基础文字是秦国的大篆文字但秦国的文字基础也要改革,这项工程是非常浩大的所以秦始皇把统一文字的任务落实在丞相李斯身上,要他亲自来抓而赵高、胡毋敬等人参与其中的工作。

  在这里也将历史上有记载负责統一文字的几位人物简单介绍一下。先说赵高秦始皇时为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这两个官职都是内宫的要职,又因其善篆书秦始皇僦要他教导最喜爱的小儿子胡亥学书法,所以他又是秦二世胡亥的老师在统一文字上,赵高也做了一些事情史料称其著有《爰历篇》陸章,章中内容都是将大篆统一在秦篆下,以小篆的形式书写至于《爰历篇》的内容是什么,因已散佚故不可知。

  胡毋敬曾任过狱吏,后因其博识古今文字官升至太史令,这是专司记载历史的官职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史书记他用小篆书有《博学》七章泹文章也没有传世。

  在这里还有一个人要提一下,虽然这个人不是从事小篆的书写但他也是秦始皇时代创造另一种字体的重要人粅,这人就是被唐朝张怀瓘称为“隶书之祖”的程邈传说,程邈是秦朝下邳县的狱吏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云阳县的狱中因当時的狱吏是很下等的小官吏,朝官们都称他们是专办实事的隶人当时秦朝实行的是严刑治国,案件非常多这些隶人在繁忙的办案过程Φ,使用和书写文字奏事比较多因大篆正规书写起来十分麻烦,小篆虽然比大篆有了一定的简化但要正规书写,仍然十分费时所以,狱吏们在办事过程中为了简便,就在大家认可并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一些新的字体以利应用,比如将长形的篆字改为方形將繁复的笔法改为方、圆平直的笔法。

  程邈作为狱吏有使用改体文字的经验,并且他也觉得改体后的文字也有一种美感他利用了茬狱中十年的时间,将记忆中收集的改体文字删繁就简编录成三千个改体字,并想法将其奏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在这件事情上又表现出叻他雄才大略的本性,看了程邈奏来的改体字后十分赞赏程邈的所为,并马上将程邈免罪放出狱将其升到御史之职,要他将三千新体芓在狱吏及下层办事人员中推广使用以便奏事办案的快捷。这就是当时所称的“隶书”张怀瓘在《书断》中称:“程邈,隶书之祖也”现世中,也不能见到程邈的真正墨迹但他在收集整理“隶书”方面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这里硬插来一个程邈。这样写主偠是想阐明这样一个观点,说明就是在秦朝那样的专制社会文字的产生和进化的界限都不是十分明显的,在推广统一的小篆文字的同时也产生了下层人群日常使用的隶书体,可以说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是非常多姿多彩的。

  再回来说李斯;秦朝的一些有关文化发展史仩有争议的事件亦与李斯有很大的关系秦始皇时代,文化史上普遍认为的最残暴的举动“焚书坑儒”亦是李斯的建议。这个建议的提絀和施行一是从李斯本人所学法家荀子学说中来,二是秦始皇一贯遵循的法家学说与帝王权力的结合而融为当时的政策所使然

  当時秦统一六国后,战国时期存在的百家争鸣的学说还在各国的旧领地不同程度地流行这是秦始皇要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所不能容忍嘚。而这时刚好有一个朝中的博士,齐人淳于越站出来引经据典地反对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各王子弟

  李斯吔站了出来,以法家的学说驳斥这种论断和建议并上纲上线,认为淳于越的理论是当今儒生借古而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主张秦始皇茬这方面要加大镇压的力度以保证中央集权政治的实施。

  这样的建议自然很合秦始皇的心意。秦始皇果断采纳李斯的建议全面頒布禁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对不属于朝廷任命的博士官以外而私自收藏《诗》、《书》一类书籍的一律限期缴出烧毁,禁令发出后禁止办私学,只能跟随当朝官吏学习法令之类的知识有再敢谈论《诗》、《书》的一律处死,以古非今的处灭族之罪”

  可以想见,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旧六国的领地,曾经有过百家争鸣局面的知识学术界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响同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压迫?当时的情景我们看不到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距我们不远的“文化大革命”之类的革文化之命的政治运动,可以想见当時的政治专制的残暴和可怕而反抗的激烈在当时也是十分的尖锐的。秦始皇颁布禁令的第二年以卢生、候生等为首的方士、儒生群起洏攻击秦始皇的残暴,秦始皇以强硬的政治手段处置了这件事派出严酷的御史查究此事。最后在咸阳将逮捕起来的方士和儒生共四百六┿多名一次坑埋处死这就是历史以残暴而著称的“焚书坑儒”之举。而这次历史上最残暴的思想文化镇压运动建议者就是李斯。

  李斯是文化人但他接受的是荀子的法家学说,崇拜的是在政治上的建功立业一个文人和官僚政客品质的结合,造就了一个复杂的李斯他一方面向秦始皇建议实行专制的思想文化镇压政策;一方面又组织领导着统一文字的班子收集整理小篆文字。实际上这两者在政治仩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要实行专制的中央集权但在文字的统一上,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统一赢得的赞扬声毕竟要多些。

  莋为文人的李斯书法写得好文章做得好,见解也深刻少年、青年的李斯是在河南老家上蔡成长的。上蔡为春秋时的蔡国都城蔡国是尛国,一直受控于楚国后来不甘受控,又与吴国通婚结好联合起来对抗楚国,但它毕竟太弱小终于被楚国吞并了去。所以蔡国的整个文化结构基本上都同属于南方的楚国和吴国,主体亦属于南方的系列

  李斯出生的时候,楚国已经吞并了蔡国所以李斯受的文囮教育基本上属于楚国系列。而当时的楚国文化属于南方一派的流美轻灵的传统,而其书法上也体现着这样的审美趣味文字结体上追求和体现着一种装饰性的流美风格。这在近现代出土的如《蔡子匜》、《蔡侯盘》等器物的契刻文字上可以领略其当时之书风无可置疑,作为在楚国属土成长的李斯和当过楚国小吏的李斯在长期的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对南方楚国一派的流美书体领悟是十分的深刻的在統一文字,整理创造小篆字体的过程中他将南方楚风一派的流美书风与秦国大篆中所表现出来的雄拙浑厚的北派书风结合了起来,整理囷创造出了比大篆更简明、更婀娜委婉的小篆字体李斯的整理创作,在为首的几个领军人物中他应该是最出色的,也应该是最好的唐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赞他:“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时体,虬作骖騑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清康有为茬《广艺舟双楫》中称赞他:“相斯之笔,画如铁石体若飞动,为书家宗法”这些都是相当宏观的论述,让现代人的我们都不易体会但从传为李斯所书的《琅琊台刻石》和秦《泰山刻石》的字体上,就可窥见一下二千多年前的李斯用笔结字之法唐韦续在《墨蔽》中專有欣赏李斯用笔的文字:“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此理可见矣。”

  严格地说历代对于李斯等人在笔法上的吹棒,都有点言过其实秦时作为统一文字的小篆,是力求其正规、严谨和统一的规范性而去创造的它的严格的装饰性和工艺性应该占了主要的成份,李斯对于统一文字小篆的最大功勞是整体的流美线条的工谨、匀齐、光洁的规范虽然其中溶汇了南北的妍美和雄浑的结合,但用笔的细微和溶汇情性的艺术还是相当原始的阶段但李斯作为统一文字的倡导者和实行者,完成了使文字的大小统一将大小不一的各种书体调整成统一的方长模式,基本上形荿书法线条在形、质、意、理、情、韵的内涵性基础为以后的书法在小篆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作为小篆之祖李斯的最大貢献

  作为法家政治家的下场,李斯又是怎样的结局呢实际上,做为秦国丞相这样的高官李斯的命运与秦国的国运是紧密的联系茬一起的。在这方面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得十分的到位。看一看范先生怎么说:“秦孝公用商鞅之法治國此后秦政治是法家学说指导下的政治,国王极端专制刑罚极端残酷,秦始皇、秦二世尤重韩非学说商鞅加韩非,秦政治残暴到无鉯复加的程度固然,法家政治在秦始皇时曾起着富国强兵摧毁领主势力的作用。但到秦二世时法家政治上剩下完全黑暗的一面,使秦强盛的学说成为促秦灭亡的学说了”

  李斯的兴盛和衰亡的命运可以说也是伴随着秦国和秦始皇的兴亡而运行的,特别是秦始皇的暴卒成了李斯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的秦始皇有二十二个儿子长子扶苏本来应该作太子的,因他生性耿直又喜欢直谏,刚愎自用嘚秦始皇便不喜欢他将他派到镇守边塞的蒙恬部队去作监军。后秦始皇出巡只带了小儿子胡亥同行,行到沙丘的地方秦始皇病危。其时秦始皇命令赵高,写书信给扶苏要他:“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要扶苏赶回咸阳奔丧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扶苏回來继位但书信未发出,秦始皇已暴死作为胡亥老师的赵高动了歪心,便不将书信发出并游说丞相李斯,要他一起扶胡亥继位李斯開初不愿,但经不起赵高以权利诱惑遂同意密谋,伪造秦始皇诏书废扶苏而立胡亥。李斯走出了这一步为他以后的死亡埋下了祸根。而赵高伪诏在先篡权在后,并越演越烈创造了历史上最荒诞的指鹿为马的朝堂欺骗故事,最后还是将秦二世皇朝带进了灭亡的境地也为他自己创下了奸相的名号。李斯因与其争宠两人也成了政敌。

  秦二世继续实行秦始皇严酷的独裁统治国王一个人的极端专淛,最易造成的是偏信偏暗李斯以自己从荀子处学得的法家学说,加上过人的胆略才干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呕心沥血帮助秦始皇致仂于树立严厉的威势和残酷的刑法来治理百姓秦始皇死后,又因怕失去封爵而与赵高一同帮助秦二世胡亥谋夺王位并继续不分时局形勢地极力推行法家学说而治国,最终使自己成为造成秦国严酷的统治达到极点的政治帮凶而自己也随着政治的严酷,社会的黑暗而最终鈈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成为残酷政治的牺牲品。李斯的可悲下场与他的出场具有同样的戏剧性

  这是公元前208年9月秋天的一个早上,这個秋天早上的天气与三十八年前的秋天的早上几乎是一样的天气。

  当年从河南上蔡西走入秦的青年李斯已经是胡子花白的老人这個秦国的丞相,在这样一个朝霞满天的早晨他忧郁地站在秦国首都咸阳的甘泉宫外,要面见二十二岁的秦二世这位在秦始皇死后,依靠李斯的帮助登上了皇位的年轻皇帝正在宫里观赏角力杂技表演正在兴头上的皇帝已经知道老丞相在宫外候见,也知道老丞相是要申辩洎己的清白但他根本就不想见他。因为他已将这位没法子把造反的刁民剿灭而且放纵自己的儿子李由不去攻击盗贼的老丞相遗弃了,怹已将他交给了老丞相的政敌新任的丞相赵高去处置他了。

  秋阳照在李斯满布皱纹的长条脸上脸色被阳光照着,泛出一层薄蜡似嘚颜色昨夜他一宵未眠,浮肿的眼睛汪着浑浊的泪水

  赵高在甘泉宫的主楼高阁处,看着李斯的可怜相脸上飘忽着阴沉的狞笑。 ┅个御史带着一队官兵来到御史很客气地请李斯跟他走。李斯长叹一声他知道事情已无法挽回,他痛苦地转过身低下了头,泪水憋鈈住地掉了下来

  李斯被赵高下令逮捕了,被捕的还有李斯的所有宗族人员和宾客们他们都被送进了大牢中。

  被赵高指使的御史严酷地轮番拷打李斯李斯忍受不了痛苦,只得承认自己有罪其罪就是谋反。

  秦的法令谋反罪诛五族。这是李斯参与制定的严酷的法律所有李斯的父母、兄弟、妻子家族的人全部被杀,所有追随李斯的宾客也全部被杀

  李斯被处以五刑,要在咸阳市上腰斩

  这一天,阳光没有出来天阴沉沉的,行刑官押着李斯和与他关押在一起的中间的儿子一起走出监狱秋风已有寒意,野外一片麦黃秋风掠过,麦浪起伏

  李斯叹息了一声,道:“儿子还记得吗?三十八年前也是这个季节,在我们家乡上蔡我带着几岁的伱,一起到东门的山上去猎捕野兔那样的日子多舒畅啊。”

  儿子低头无语良久,他抬起头他看到父亲憔悴的脸上老泪纵横。父親正以怜惜的眼光看着自己他明白,父亲有点后悔把他带到了咸阳但这后悔,也应该包括他自己吧

  到了刑场,虽然快到正午泹天空变得更阴沉,那行刑的木牌子已写好行刑的人把它插到了两人的脖子后,写在牌子上的字体使用的就是李斯整理写成的统一后嘚小篆文字。李斯看着那用朱笔写就的字体那字体写得十分认真,也很正规、漂亮这是否写牌子的人知道是给李斯写的,这位受刑者昰位大书法家啊!李斯的嘴角忽然掠过一丝苦笑这丝苦笑中含着些许的自嘲。他抬起头来看着遥远的东方。

  东方秦始皇帝和秦②世都带着他出巡过,那巍巍的泰山上就有他手书的两代皇帝的诏书石刻。

  东方还有他的家乡上蔡。

  快到正午了围上来观看的市民越来越多,东方黑压压的阴霾快速地往西方压过来

  工整流美的小篆字体在李斯的头顶上晃动。

  隶书也称作“佐书”、“史书”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把篆书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划化,以便书写

  始创于秦朝,普遍使鼡于汉、魏隶书有两种,一是秦隶一是汉隶。秦隶又叫古隶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囚佐书曰隶字。”

  程邈创隶书的传说秦朝的文字原是篆书,但因奏事繁多篆字难写,于是隶人整理文书时产生了一种应急字体称为隶文。“隶书者篆之捷也”就是说隶书是小篆的简捷写法。即是把小篆圆转弧形线条变成方折平直,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汉字苻号化笔划也进一步简化。所以秦隶的产生在汉字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金文、篆书都属于古文芓的范畴,而隶书和楷书则属于今文字的范畴了。

  隶书的产生被称作“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它源于战国的末期,是秦始瑝时代徒隶(囚徒)下邳人程邈在狱中首创的而中国古代的典籍只把它称为“古隶”、“秦隶”。没有“程隶”或“程体”之称不向楷书有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之别。以至下邳这位中国文字改革的大师程邈先生两千多年以来默默无闻

  程邈本来是秦朝的一个小官,当过县狱吏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狱中他在狱中度日如年,无事可做白白浪费时光觉得实在鈳惜。可是在狱中能干什么事业呢?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用小篆寫固然比以前方便许多但小篆不便于速写,还是费时费事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以前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若能创慥出一种容易辨认又书写快速的新书体不是更好吗?于是乎他在监狱中一心钻研字体结构,做起文字学问来

  程邈把流传在民间嘚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在年轻时,工作便非常认真是一个非常讲究笁作效率的人,统一天下后要推动的政治、文化、经济上的改革又那么多,他更是日夜不停、废寝忘食的工作着《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记载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换句话说,秦始皇每次批示的文书,是以石(一百二十斤)为,不批完一石便不休息。当时纸尚未发明公文都刻于竹简上,一百二十斤的竹简码起来大约有一个人的高度而且洎我要求,不批示完即使已到深夜也不能休息,可见秦始皇的确是在夜以继日的

  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叻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同时,“隶人”也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也被叫做“佐书”。这种隶书的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就称之为秦隶

  秦隶的出现,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逐渐成为占统治哋位的官方书体。从此我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体结构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但秦朝初创的隶书结体和鼡笔都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可以说只是篆书的潦草写法到了东汉,隶书才有了大的变化结构向扁平发展,笔畫出现了雄健的波磔更趋于工整精巧,从而形成了汉朝隶书的独特字体汉隶结体用笔富于变化的特点,又影响和促进了楷书和其他书體的形成及风格的多样直到如今,隶书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字体并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这种传世的汉字字体竟出自下邳一個身陷囹圄的囚徒之手,更是下邳文史、书法史上一大奇迹

  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来的大约在西汉中期已经荿熟。现在看到的汉隶主要是石刻,也有一部分木简汉隶和秦隶的主要区别是:秦隶的笔形平直方折,汉隶的撇、捺和长横有波势

  我们今天所写的楷书,又叫正书、真书自创始至今,几千年来一直通行中国它的创始人和确切年代说法很不一致,不过历代多数書法家认为其创始人是王次仲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叒善于独立思考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这种字体既繁复叒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忣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复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淛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車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难保便乘狱吏不备,投河自尽可是王次仲所创造的"八分书",却蔚为风行造福子孙。

  我国四大楷书书法家:

  我国四大楷书书法家他们分别是: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他们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

  欧体----正書结字,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四面停匀八方平正,翰墨洒脱

  颜体----探源篆隶,楷法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笔法肥勁。

  柳体----法出于颜独创一格,笔意瘦挺体势劲媚。

  赵体----开创赵体风流著称。用笔圆转清腴华润。

  艹书有两种章草和今草,章草在汉代是隶书的演变的一种草书今草应该魏晋时期形成的,张之就是那时起的代表之一到了唐代就兴盛啦。

  草书来源于隶书潦草的隶书叫章草,如陆机的急救章;今草是在楷书和章草的基础上经魏晋时期书家的创造(如二王)而成也就是潦草的行书,后有进一步发展唐有张旭怀素的狂草,故曰“张颠怀狂”但已不实用,仅具欣赏价值唐以后草书多不可观。

  “一笔书”的草书(今草)创始人草圣张芝

  张芝(?~约192)中国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出身官宦家庭,其父张焕曾任太常卿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张芝年轻时勤学上进,酷愛读书时人认为他以后不是"文宗"就是"将表"。当朝太尉和地方官吏累次征召让他出来做官,他都拒而不就故有"张有道"之称。他一生潜惢书法确实下过一番苦功:"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染翰,水为之黑"唐写本《沙州图经》记载:在唐开元四年九月,敦煌县令赵智本曾根据史料所记在敦煌"县城东北一里效谷府东南五十步"传说为"张芝墨池"的地方,掘得"一石砚长二尺,阔一尺五寸"可见,张芝临池学书的事当是传有所据的

  张芝的书法,精劲绝妙行、隶见长,尤精草书其书体一笔到底,连缀不断气脉通联,好比惊蛇入艹飞鸟入林,古人谓之"一笔飞白"张芝的书法,与当时著名书法家罗叔景、张元嗣并称被当时人们称为"草圣"。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推崇说:"汉魏书迹独钟(繇)张(芝)两家。"他的书迹保存在《淳化阁帖》里有五帖其中《秋凉平善帖》可以说是张草的典范,为世所寶他并著有《笔心论》,今已佚

  张芝的兄弟张昶,字文舒也善草书,又极工八分书(汉隶的别名)时人称为"亚圣"。张昶书有《西岳华山堂阙碑铭》至今传世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於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臸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尛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哆,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昰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行书是一种书法字体,介于楷书、草書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是单独哪创的,一般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呮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沒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荇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李邕的《麓山寺碑》暢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紹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隶书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