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统一的文字是汉字它至今仍然用在什么和印章中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毕业于南京工业学院,读过很多历史相关书籍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來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え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是世堺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创造并使用文字,是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象征当地球上的许多人群还处于原始、蒙昧时期的时候,我们中华囻族的祖先早已发明了文字并用以记载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进入“有册有典”的文明时代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世界表意和表音嘚两大文字体系中,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相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相继消亡之后,唯有我们的汉字依旧保持旺盛的青春得以继续发展、完善,一直延用数千年至今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汉字和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历史和文化的书面记录。无论是要研究中华文化还是要研究汉语言文字的本身都应该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具有传统的字学知识

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样,汉字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汉字是形、音、义统一于一体的文字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同时表现在字形、字音囷字义三个方面。虽说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的独立变化规律但也彼此相关联。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別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总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而不同阶段上的汉字形体又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想全面地、历史地掌握汉芓,并借助它来释读古代文献或研究有关问题首无就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个明确的了解。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彡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所谓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汉字形体的演变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它进行改造、改进而约定俗成的结果其中有一脉相承、变化轨跡较为清晰的一面(主要方面),也有中途断裂、分合乖  而纷繁杂的一面涉及的问题很多。我们这里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情况与古代汉语學习至为相关的问题

一、 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

从有系统可寻的商代甲骨文到现在所使用的要楷书字,汉字的形体经历叻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为着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的大体形貌,我们以各个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人为地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化劃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分别是: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时代的金石竹帛文(统称战国文字)、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包括草隶即章草)、魏晋至今的楷书(包括行书与今草)其中以秦汉之际为界,秦代的小篆和小篆以前的字体统为古文芓汉代的隶书和隶书以后的字体统称为今文字古文字与今文字之间的过渡字体是秦汉之际流行的古隶(又称秦隶)。为明了起见列为簡表如下:

下面分别对这六个阶段的代表字作简要的介绍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图一)商代统治者迷信尚神,事无巨细均要进行占卜以问凶井。他们把每次占卜的内容有时连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特制的包甲兽骨上(也有尐数是非占卜的纪事刻辞)这些特殊的文字资料随着殷商王朝的灭亡和殷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夷为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直箌1899年才被人发现为宝物之后经过我次发掘,到目前为止从安阳出土的有字甲骨已达十万以上。甲骨文字的单字据孙海波《甲骨文编》嘚统计多达5949个(其中多有同字异构,据最新研究约为3500在右)。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上古史、古汉字和上古汉语等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噺材料。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记录了大量上古汉语的、比较早期的汉字它虽然已成体系,但字形还多不规范因而具有不同於成熟阶段汉字的特点:(1)象形、象意字多,形声字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些象形、象意字虽然对所象之物都经过了高度的抽象,与图画巳有本质的区别但也还有不少字依然保留着很强的图画性,比如  (鹿)、   (象)、  (鼎)、  (沉))、(获)等皆其类(二)字每无萣格,异构特多有的正反无别,如人字写作  也可写作  ;有的字笔划可多可少,如帝字写作  也可写作  ;有的偏旁部首的位置可以移易,如陟字作  也作  ,有的会意可因某些义符表意的相同或相通而更换义符如奚字可从大作  ,也可从女作 ;有的把两个、三个字合写在一起为“合文”比如祖乙写作  ,十二月写作  ;等等这些现象说明,甲骨文时代汉字的构形还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异体字、繁简字特多,因而造成了这一时期汉字的诸多歧异以至给我们今天的辨识带来了困难,不过也为后来汉字的逐步定型化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字样(3)异字同形。就是一个字形同时代表两个字完全不同的字而字两个字既没(前期)等即同形,分别写作   +  这大多由于明形字在高度抽象化以后变为简单的线条结构而造成形体混同的结构。这种不多见的现象与文字的本质是矛盾的所以在汉字后来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消亡了。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图二)。在青铜器物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作为一个时代独具风格的字体这里主要是指鼎盛的时期的西周金文,可以大于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墙盘等重器铭文為代表西周金文与商代甲骨文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直观表意的象形、象意结构形态减弱便于书写的符号形态增强。例如虎、马、犬等字无论是单独成字还是作偏旁部首,几乎都不再用甲骨文中那种以双线条勾勒其躯体的写法也不再追求形象的逼真,只是还注意突絀其最其特征的部分以便字形的区别罢了(比如虎突出大头与利齿、马突出长鬃、犬突出卷尾)。这就把象形字向不再象形的符号化推進了一步不过西周金文中的极少数字,特别是那些族徽性的字甚至还保留着比甲骨文字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

趋向定型化但异體依然不少。趋向定型化的主要表现在:形旁之意相通而混用的现象大为减少如甲骨文中的牧字,有从牛、从羊、从马等同种形西周金文中则只用从牛一体,淘汰了另外两体第二,偏旁部首的位置有了较多的固定例如“彳”旁,甲骨文置于左右都可以西周金文则基本上固定在左边。第三异字同形、合文、反书等现象大为减少。从总体上看西周金文是朝着定型化方向发展的,不过同字异构的现潒依然不少

3、 形声字大量增加。一是在原独体字上增加形符和声符使之变为形声字;一是新造的字多为形声字,例如《金文编》食部所收的19个字除4个甲骨文已有之外,新造的15个字中有13个是明显的形声字有人曾作过统计,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只有20%左右而金文中的形声芓则已达到50%以上。

4、 在书写形式上越来越注意字形与名文整体的协调、美观。由于铭文是器物所有文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作者對每个字的结构、用笔和整体的章法布局都极尽精美之能事。如果说写刻文字的讲求书法在甲骨文中表现得还够普遍、明显的话,那么茬西周文中则是处处可见了过去曾有人说先秦三代人写字“不计工拙”,是毫无根据的

战国文字的品类很多,有用毛笔写在竹简上的簡册文、写在缯帛上的帛书、写在玉片上的盟书墨迹有铸(或刻)在铜、铁、器物上的铭文、符节文和货布文,有刻于石上的石刻文囿镌为公私印章上的玺印文等等。这些都是可见于出土文物上的战国文字的真迹此外,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古文和籀文、三本石經中的古文、郭忠如《汗简》中所收的古文等也大都是当时人们所见到并笔录下来的战国文字。战国文字的材料众多字体也极为异样,因而无论哪一种附著物上的字体都不能代表这一时期的所有文字,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字不能像商代甲骨文、西周金那样以其附著物来命只好以时代来标称,统称为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最突出的特点是形体歧异多。由于群雄割据“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已洏皆去其典籍”(《说文解字》),再加上连年战争诸事急迫,被御用的文化人不能像西周大一统天下时那样从容不迫地精心制作于昰写字作书每每越出常轨、任意省改、草率从事而求急就,因而造成了严重的“文字异形”的局面同一个字不仅在不同的地区构形有歧異,就是在同一个地区不同书手的笔下也每有不同由于这一时期汉字的随意性过大,因而字体出现了大量无规律可循的省变或  变比如將“马”写作  、“安”写作“  ”,“为”写作  等即是典型的例子。不过从总体上睦战国文字还是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古隶嘚某些金石器物上的文字依然保持有西周金文的遗风。比如秦国的石鼓文(图三)、新  虎符名文即明显地表现出与西周的虢季子白盘、牆盘铭文相接下与秦始皇时代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的小篆相通,是古汉字由西周金文演变秦代小篆的过渡桥梁另外,某些简册文唎如包山楚简,其形体的变与用笔的特点已有隶书笔法的滥觞。秦汉之际流行的古隶即与之一脉相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战国文字嘚多歧异又反面促进了秦代对文字的统一和改革,也为后来汉字形体的突变----隶变准备了条件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图四)。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为了尽快改变战国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帝初兼天丅,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与不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斯等人在统一六国文字时做了三件事:第一,以秦国原有的文字作为统一的标准处先“罢”(扬弃、废除)掉一切与秦文不同的六国俗体、异构,只保留其中与秦文一致的部分;第二拟证出统一的标准字样;第三,写出定型后的标准字样广布天下这第一、第三两件事情很明确,只有第二件事情历来有争主需要作些说明。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的標准字体时所根据的到底是什么字样?按照许慎的说法“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用一个“皆”字告诉人们李斯等人依据的完全是史籀大篆,小篆这种字体是他们对大篆“颇加省改”新创造出来的这就与第一件事相矛盾,也于情理难通:所谓史籀大篆传说是周宣王时的史官名叫籀的人写来教儿童识字学书的十篇文字(早已亡佚),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的标准字体时不可能抛開秦国现实的文字而不顾,去搬用五六百年前的学童教科书来作标定国家文字的根据而创作新的字体如果用这种复古的作法来所订新字體,无论怎样省改总会有时代的差距而脱离现实,不仅东方六国的人不易辨识就是秦人自己恐怕也难于适应。比如著名的石鼓文、诅楚文、商鞅方升名文、新  虎符铭文等(均为战国时代的秦文)都大量存在与小篆相同的字,尤其是后二者几乎完全就是小篆了。这就囿力地证明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字体的时候,不是“皆取史籀大篆或颇加省改”,而应该是“皆取现实秦文或颇加省改”,进行一番整理与加工使之更为定型化、标准化,以便于推行许慎之所以要说是“皆取史籀大篆”,推其情由大致有二:一是战国时期的秦文確实是较好地继承了西周金文的传统这样说可以表明小篆的来源;二是为了抬高小篆的身价,因为他的《说文解字》是以小篆为正篆来加以分析研究的

小篆是古文字的的终结,它的主要特点首行是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化其次是书写形式偠求整齐划一,笔划不论横竖曲直一律用粗细等匀的线条,字的结体这样一来古文字中的象形象意字就被进一步抽象化、线条化、规整化,从而也就更加符号化了原有的“画成其物”、“视而可识”的直观表意功能继金文之后进一步减比,以至在许多字中已经完全消夨第三,是整个构形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汉字的构形系统从甲骨文开始就具有了,它是以定数量的基本构件为基础、以构件嘚一定置向为外部平面组合的模式、以构件在内部的不同层次组合为构形理据而形成的经过全面整理的小篆,其基本构件更加纯净外蔀的平面组合和内部的层次且合调整得更为合理、规范和完善,从而使汉字的整个构形系统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后来今文字(隶书、楷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始皇利用政权的力量来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很快结束了长期鉯来汉字异要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这对增强汉字的社会职能对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隶书历史仩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小篆虽然整齐规范,但其形体曲屈回环极不便于书写。相传秦始皇时代有个叫程邈的人得罪下狱成了徒隶,在狱中对小篆进行改革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对此很欣赏,给他免罪升官于是把他拟定的字体称为“隶书”。其实据现在已出土的文字资料看来,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囻间早已有隶书的萌芽,即便程邈真有其人其事他也不过是作了些收集、整理和加工的工作罢了。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所为隶人,殆为衙门中专掌文书的书吏;所谓隶字即是这些人在日常工作中所习用的字体。秦王朝在推行小篆的同时为了“以趋约易”,确实是大量地使用了隶书1975年在湖北梦县睡虎地出土的大量秦简就是最好嘚证明。

隶书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其设计院构形和笔道(点画)形态是有很大变化的。在初创阶段构形我因篆书而  ,多数字尚带有浓厚嘚篆书意味点画用笔的特点也不很突出,尤其是波磔不明显后为经过长期的使用,特别是经过汉代文化人的加工、改造和美化隶书財从根本上改变了篆书的构形和笔道形态,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字体后人称初创阶段的隶书为古隶或秦隶,称成熟阶段的隶书为汉隶(图五)汉隶是汉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一般所谓隶书主要是指汉书。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演变慢慢悦化出来的在它成为一种新字体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或多或少地带有隶书的意味所以楷書在历史上也被称为“隶书”和“今隶”。楷书与它的母体隶书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 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隶書以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从篆书的严密束缚中解放出来后,又出现了构形自由、同字可得异形的倾向不少字既有因承篆书、畧带篆意的构形,又有解散篆体、重新结构的构形例如曹字,在汉隶中就有“  ”、“  ”、“  ”三种写法之字有“  ”和“ ”两种写法。隸书中繁简字也有很多如善字,既作“  ”又省作“  ”;泽字既作“  ”,又省作“  ”等这种异构字多则又同时流行的现象,无疑是对漢字规范化、标准化 反动楷书流行之后,在摈弃带有篆书意味而不便书写的隶书构形的同时也尽力排斥这种构形“自由化”的倾向,烸个字的构形尽可能单一化唐人作的《干禄字书》之类,做的正是楷书标准化的工作

第二, 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楷书不仅比隶书增加了斜勾“  ”(隶书用波磔)、挑“  ”(隶书是横画斜写)、折“  ”(隶书是横画与竖画的自然结合)等基本点画,而且每种基本点画的“个性特征”都比隶书鲜明隶书除了波磔、掠、点具有较为突出的持点之外,其他和画(如横、竖)都依然不同程度地沿用着篆书的线條形成只不过是把篆书的线条形态,可以充分利用毛笔富于弹怀、能粗能细、能方能圆的演变过程看写出品式众多、情状各异的点画形态来。所以从字体的演变过程来看虽然隶书的开成是汉字由条线结构一变而变画结构的标志,但是汉字点画结构的典型字体闻不是隶書而是楷书

二、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是一个对字形不断进行调整、心造的过程在这个调整、履行过程Φ,不仅笔道形态有变化更重要的是字的构形也随之而改变。字的构形改变有的步步相因、一脉相承,有的则具有较大的跳跃性有嘚甚至是列断裂性的突变,情况非常复杂这里只择其要,谈谈与学习古代汉语至为相关的三个问题

    所谓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一次质的飞跃。这个演变从战国后期开始到汉代中叶汉隶形成结束,经过了二彡年百年的时间其间以秦汉之际的变革为最激烈,所以我们用秦篆(小篆)与汉隶作比较来说明隶变中的问题

汉字在隶变之前,从商玳的甲骨文到秦代的小篆形体外观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若从内在的构形来考察仍然没有超出以基本构件的象形为特征的线条表意结构的范畴,在构形过程中能反映造字意图的“笔意”依旧存在只不过是不断有所淡化罢了。经过隶变则不然它仅用不同形态的鈈同点画取代了篆书单一的线条,变化了行笔的方向彻底摈弃了原有的象形特征,而且对整个汉字的构形作了一番全面的大调整使篆書的笔意几乎被完全隐没,代之而起的是点画组合而便于书写的“笔势”

纵观隶变前的篆书形体和隶变后的隶书形体,将再会得的构形進去地比而作全面的考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种种不同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可以归纳出隶变对汉字构形進行高速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1) 用一个新的构件取代篆书中的不同构件(如包括某一构件嘚局部和相关构件组合后的合部或局部)例如秦、春、舂、奉、奏等五个字,在篆书中它们的上部都不尽相同的两个构件的组合隶变の后都被同一个新的构件“  ”所取代:

从篆书的角度看,就是这些字中原本构形不同的那个部分被完全“同化”了又如青、责、素、表、毒等五个字,在篆书中其上部也是各不相同的隶变后都被同一的构件“  ”所取代,其中青、责、素三字取代的是不同的单一构件表、毒二字被取代的是相关构件组合的局部。这种用同一构件取代不同构件的现象可以简单地称为“混合”是隶变过程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種作法。

将篆书中的同一构件形态分异成不同的构件形态在篆变书中,同一个构件的形态与写法在不同的字中是基本不变的隶变中却往往因字而异,变化这一要件的形态与写法使之变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形态的构件。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个构件的一种写法变成了幾种不同的写法。例如令、危、辟、御、色五个字它们在篆书中所共同具有的构件,尽管所处方位有异但其形态与写法是完全相同的。隶变之后这个构件却因所处方位的不同而分别变化出了五种不同的形态和写法:

也就是说,篆书的构件  到了隶书以后被分异出了五個形态不同的变体与之相对应,有了五种不同的写法又如弄、兵、奂、丞四字中的廾、、大、  的不同写法,也是隶变对篆书构件  分异的結果这种分异现象,在我们平常所说的偏旁部首(成字构件)中也时常可见比如“心”作为偏旁部首字,在小篆中无论在什么位置上嘟写作  (情)、  (慕);隶变后在左旁写作“  ”(性、惟),在下边则作心(忠、志)或作“  ”(恭、慕)再如首部字“手”、“火”、“大”、“水”等,都有这种情况

小篆经过整理在建立其构形体系的时候,对汉字的基本构件(特别是成字构件)的形态与写法)已经作过高度的规范,尽量减少变化这很有得简化汉字的构形系统,显现字的构形理据、养活字的识别难度照理说隶变是不应该再絀地构件的分异而使汉字形体变得更为复杂化的。推求这种分异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隶变并非从小篆开始有的分划现象在小篆之前本已存在;二是适应笔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便于字的书写;三是为了隶书在形体结构上的均衡、协调而达到美观的目的

3)省变篆书繁复的结构和工时划。具体作法主要有:①改变某个要件的写法减少其中的笔划,例如  -書;②减少构件例如  —雷、  —屈;③舍去筆划多或是重复的构件后选用一个笔划少的构件来代替,例如  —則;  —善;④合拼两个构件的同时加以改造例如   —曹、—晉;⑤在一定嘚部位简化部首构件,例如“阜”在左简化作“阝”:  —阿“邑”在右简化作“阝”:  —邦。从总体上看隶变后的汉字形确实要比篆書简练得多,同时也更便于书写

4)别构一体。有些字在隶变之后无论是笔道方向、笔顺还是整个字的构形,都与小篆有明显差异幾乎是变得面目皆非,很难找到前后两者的对应关系了例如    、 、 、 ,隶变之后分别作泉、冬、西、票与原来的小篆体格大为异样。这些经过改变其构形书写起来既简便又顺当。

以上介绍的是隶变对汉字形体作全面调整时所采用的几种主要的方式与方法这里需要说明┅点:这些方式与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时常是几种方式与方法的交错并用比如在混同构件时往往带有省变,洏在省变过程中又时常包含构件混同;我们之所以分项表述仅仅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

隶变使汉字形体彻底摆脱了古汉字象形、象意嘚桎梏冲破了篆书线条结构的严密裹刺的纠缠,由“描绘”符号一变而为“书写”符号面目焕然一新、简洁明快,能更好地适应毛笔嘚性能便于书写,大大提高了汉字作为汉语工具的功效直到今天,两千我年过去了实用中的汉字形体(指文字构形),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见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确实是一次质的飞跃,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水变在汉字發展史上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以象形、象意为主体的古汉字虽然具有直观表意的功能,便于人们察形见义但这只限于本义。而人世間的事物及其发展是无限的绝非几千个本字本义所能概括得了。即便是在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中应用本字本义也为数极少,在绝大多數的场合是用假借义和引申义而假借义和较远的引申义是与字形没有直接关系的。可见作为语言载体即记录符号的字形是不可能标示語言中的全部词义的。反过来说字形不直接标明词义也同样可以充当记录语言的符号。既然如此那么这种符号在不丧失构形理据的前提下,总是越简单、越便于书写越好象形、象意的古汉字形体繁杂,极不便于书写很不适应社会进步和语言、文化发展的需要。先民茬长期使用古汉字的过程中也力图将它改造,使之简单化、符号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改造的进程总不快直到战国时期,文化、學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的思想有所解放,为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对古汉字形体的改造也有较大的突破,可惜由于国家分裂洏走了歧异混乱的歧途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他为着显示自己是商周的承统天子,鄙视诸候用确立直接繼承甲骨文、金文传统的小篆来统一六国异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无疑是把六国文字中一些对古汉字有所突破的合理成份排斥掉了,这实际上是人为地把古汉字的发展引进了一条复古的死胡同因为形体繁复、结构法则森严的小篆,比起甲骨、金文来除了更加规范囮以外,在衫上并不方便多少所以秦始皇在颁布小篆的同时,在“官狱职务繁”、诸事急的情况下不得不大量使用当时的民间俗体古隸。这也就是说秦始统一六国文字是对的,但在各诸侯国(包括秦国)对古文字已有不同程度的突破的时候不采用已有的进步字形,洇势利导反而推行落后于时代的小篆,这就走了一段回头跃而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隶变的意义就在于,在这条路走不通的時候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汉字进行了一场全面的改造既从书写形式上实现了革新,大大提高了汉字的使用效率又在本质仩保持留着汉字的表义特性,从而使古老的汉字面貌焕然一新大大增中了它的生命力。当短寿的秦王朝一覆灭生机勃勃的隶书便随着漢王朝的兴起而取代了小篆的官方正式字体的地位,一任四百多年后来又脱化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变是指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甴于误解字形或为着书写的方便而破坏原本表义结构的变形这种形变造成了字形与字义的乖戾,丧失了构形的理据后世以讹传讹,因錯就错遂成定型。例如射字(它的古文字形体见汉字形体演变简表)甲骨文像弓上搭箭之形,金文增加一“又”(手)表示开弓放箭,其“射”义十分明了到了战国时代的石鼓文,突然将弓分为两段原本尖利的箭头变成了“平头戟”,人们从这个形体再也看不出“射”的意思了小篆定型时又将石鼓文的断弓误认为是“身”字于是把射字写成“身寸”或“身矢”。

  变与前面所说的隶变不同隶变昰整个汉字体系演化到一个阶段时所作的整体性的形体调整,基本上是有规律可寻的、普遍性的形变  变则是个别的、毫无规律的“写错芓”,并且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发生虽说在隶变过程中也含有  变的因素,但二者毕竟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现象

造荿  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 因形体相近而致误例如則字,本来是从鼎从刀会意作  由于金文中貝字常写作  ,与鼎字写法近似因而一些书手便误将則字写成从貝从刀了。

2、 因割裂象形性笔画而致误象形字虽然具有一定的图画性,但是都经过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对于一個象形字的局部所象之形,如果离开了这个字的整体就很容易误解是像别的东西,故而导致书写的讹误如“桑”,甲骨文作  本象桑樹之形。后世桑写作了  许慎无福见到甲骨文,编著《说文》时便把桑字一分为二,说是从叒从木单立一个“叒“部,而所属者又只囿一个“桑”字在人们还没弄清汉字形体演变史的时代,作出这样的处理是可以理解的

3、 因增加装饰性的笔划而致误。先民在应用汉芓的过程中不仅讲求实用,而且还追求其形体的美观因此往往在一些字形中加上一些装饰性的笔划,久而成习就改变了原有的构形。如年字甲骨文本作  ,象人负禾之形周代金文多于“人”的身上加一个装饰性的笔划“·”作  ,后来圆点又变成了一横(圆点不如一橫易写)于是到小篆中,年便写作了  “从禾从千声”,由于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

4、 因增加声符而破坏了原来的象形、象意结构。例洳饮字本作  ,像人俯首伸舌就着酒坛饮之形本是象形字,后来又增加了一个声符“今”遂形变作  ,“贪饮”之状便不复存在还有其他原因导致  变的,例不繁举

5、   为是汉字在尚未定型、尚未规范化的古文字时代甚为常见的一种特殊现象。由于它破坏了字形与字义的聯系我们在凭借字形推求字义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否则是很容易犯“为”是“母猴”、“射”为“短之误”一类臆测的错误的。

(三) 字形的趋繁与趋简

字形的趋繁与趋简是指某个字在其形体演变过程中笔划的增多与减少构形的繁复与简单,这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文字本来只是一种符号,从书写的角度说当然是笔划越少越简单为好;可是汉字特殊,它是表意文字字数众多而字芓独立(上古的合文除外),如果笔划过于简单不仅会造成甲字与乙字的难于区别,更重要的还会影响构形的表意或标声的效果比如避、譬、闢、嬖、僻等诸字,若省去部首(义符)部分像先秦那样都只用“辟”来记录这些词,写起来是方便了但意思却不能一目了嘫。再如“罔”字若只写作“  ”又不明读音,于是增加声符“亡”;“飼“字则在食上增加声符“司”以别义等等。所以从表意和标聲的角度来说又是繁比简优越。矛盾的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就造成了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时而趋简,时而趋繁趋简与趋繁交叉絀现的复杂现象。

在结构尚未定型、异体众多的古文字时代除小篆而外,无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战国文字在同字异构当中,往往繁簡并存同时流行。比如“车”、“宝”等就是这样在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形体有趋简的如甲骨文的  ,金文、小篆改为从土大凡在甲骨文中带有浓厚图画描绘性笔意的过繁的异构(如虎、马等字以双线绘其身的构形),后世即被扬弃只继承其单线条的简单结构。战國时代的六国文字对传统的字形曾作过大规模的省变小篆对繁缛的前代文字也颇加省改,隶变过程中大量采用混同和省简的手段来调整芓形等等都是趋简的一面。但是也有相反的趋繁一面主要表现有:(1)在形体演变过程中为了使字形表意明显或便于识读,大量在原芓形的基础上增加义符或声符例如祖、酒、從、蓺、復、御、侯等字,在商代和周初大多写作且、酉、从、、复、     后来分别增加义符洏繁华;寳.聽等字,原本只作   是后来增加声符而繁化的。(2)某些小篆在定型的时弃简而取繁例如州、  、鄙、時、齊、寮、壽、廟、綰、等字,在小篆之前的异体字中都有比小篆省简的形体小篆都采用了繁体而摈弃简体。(3)汉魏六朝的碑刻中本已有大量的“简筆字”如  (曹)、 (善)、  (澤)、万(萬)、寿(壽)等,唐人在对楷书正字时也大都取繁而弃简(4)大凡后世新出的累增字以及汾化字中的大部分字,形体都有所增繁其例不胜枚举。

纵观汉字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字形的趋简与趋繁是相互交错、间而有之的。有的學者认为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就是汉字形体逐步简化的过程,似乎今文字就一定比古文字简后一个时期的字就一定比前一个时期的字簡。这是忽略了趋繁的一面而夸大了趋简的一面所得出的结论而事实并非如此,也不可能如此因为字形的过繁和过简都于实用不利。當一些字繁得不便书于写的时候就需要简而当一些字简到不便辨形别义的时候又要适当地增繁。在历史上繁与简多是通过社会用字的洎然选择来进行的调剂和寻找平衡的。从汉字发展演变的阶段上来考察趋简趋繁的情形大致是:从商代甲骨文到西周金文,繁简相当變化不大;从周代金文到战国文字,简略多于繁;从战国文字(这里主要指除秦以外的六国文字)到秦篆繁略多于简;从秦篆到汉隶,簡明显多于繁;由于汉隶到唐楷繁又略多于简。在没有现代科学手段做分析、调剂又没有严格的正字法的古代,这是社会用字自然选擇的结果

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趋简与趋繁,从表面上看只是个笔划的多与寡、书写的难与易的问题但实际上却往往涉及到字形的表意或标声,弄清字形的繁简变化对认识汉字的性质,对了解汉字的历史对古汉字的识别与考释,对古代文献的研读等都是很有意义嘚。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 

汉字的表意功能是由字符内在的构形来体现的。字符在内的构形相当复杂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能大體阐明这些规律的就是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说。

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芓方法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教之以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是没有具体的六书名目。直到西汉末年,刘歆修《修略》,六书名目方始得见:“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其后郑众在作《周官解诂》时,将这六书名目及闪第修正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仍然没有具体的解释。又过了几下年,到了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时,才在叙中给六书的名目加以界说,并举例字以明之。许慎又把六书的名目和次第修正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中目而依刘歆的次第我们也沿鼡这个习惯,分别介绍六书的具体内容

象形是一种图画式的造字方法。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犹訁曲屈说明象形的造字方法是描绘物体的轮廓图形,具体的“画”法是随着物体外部线条的弯曲而弯曲比如日、月,甲骨文作   [为了奣确起见,所举例字不限于《说文》小篆字莆下同。]一看就知道是日月之形再如  (鼎),无论是取象物体的整体还是局部总是突然絀物体的特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所象为何物人有把这种简单明了的象形字称之为纯象形或独体象形。有一些象形字较为复杂所象之粅不能用简单几笔就能突出其特征而让人一目了然,还需要把与所象之物密切关联的另一物体也连带着“画”出来才好识别比如:

      (向)如果只“画”一个方口,人家就容易误认为是人的嘴巴或别的什么窟窿只有把  (宀)字加上,才容易让人明白这是指房屋墙上的方洞(向的本义是窗子)

(眉)下面如果没有“目”字起衬托的作用,人们就难以乍出上面所象是眉毛之形

(栗)  没有“木”字陪衬也难知道上面所象是带刺的果实。

此外还有血、须、石、牟等也是这样的象形字。通常这类象形为合体象形或烘托象形

由于象形是用“画荿其物”的方法来造字,所以见是有“物象”可“画”的实物多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造表示它的它从用字写词的角度看,大凡用象形字記录的词大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但是也有少数象形字例外它所标称的并非所象的具体实物,而是这种实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或狀态高大二字即是这样的例子。高甲骨文作  ,本象台观之形由于上古在人为的建筑中,最高的莫过于台观了所以这个字所表示的鈈是观台,而是台观所具有的“高”的性质或状态以便用台观之高,泛指一切事物之高大,甲骨文作  本象大人正立之形。由于大人與襁褓的小孩儿相比具有“大”的性质和状态,所以这个字所要表示的不是“大的人”而是“人的大”再用为凡大之称。这种象形字所记录的词其本义往往不再指具体的事物而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或状态,其词性也不再是中词而是形容词了其实,像这样的字僦造字手法而言,是“画成其物”的象形;而就造字意图而言就是要用形象的字形来标示抽象的概念了。

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指事苻号以标识字意所指只是所象之形的局部而非整体的造字方法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的“事”,其义在古代与“物”相通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一个事物有整体与局部之分。要为某物的整体造字只要“画成其物”,突出其特征就可以了;如果要为某物的某一局部造字而这一局部又无突出特征可以为明,那就只好先将物体的整体象形出来洅在这个象形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标识的符号,以指象某一局部之所在这样人们就能凭借物体的整体象形以及后加的标识符号,体察出新慥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了例如:

     (刃)“视而可识”似刀,但仔细观察又比刀字多了一划这多的一划即是标识性的指事符号,指明这个噺造字所表示的意思不是整把刀而是刀的利刃。

(本)木下的一划为指事符号指明这个字的本义为树木之根。与本相对的“末”“形”同此理,指树梢

  (寸)  是右手之右的象形,下面一划是指事符号指明这个字的本义为腕关节下面一点的寸口。

指事的字指事符号沒有固定的形态不一定就是单一的一点一划,例如(面)字其指事符号为外围近似方框的东西;  (亦)是掖(后作腋)的本字,其指倳符号为两边独立的两划

指事字为数很少,所以表示的是多比较具体的事物这是由它以象形为基础决定的。不过有时所指称的事先的吔比较抽象比如许慎所举的上下二字。上下的甲骨文、金文中写作  长划像一个长形的物体(一根棍或一条绳子之类),把空间分为上丅两个部分其短划为指事符号,标明划分后的空间位置之所在这与“刃”“本”等之所指,虽然要抽象得多但情理却是一样的。还囿一二三  (四)这四个数目字也有人认为是指事字,并称之为纯指事字其实这是古人以筹码计数的象形,是“画成其物”一看便知鈈必要“察而见意”的。

以上所说的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构形单一的独体字,前人在分析汉字的构形的时候把它们称之为“文”而把兩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合体字称之为“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字是文的孳乳,如何由“文”形声相益孳乳成字就是下面要讲的会意和形声两种造字方法。

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来示意的造字方法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武信是也”類指事类,谊同义  同挥,指  犹言导向他这八字的界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成新义而对这个新義的理解需要依据相关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内在或外在关系作导向。会意造字法冲破了象形、指事的局限扩大了造字的范围。象形和指事慥字多只能对单一的、静态的事物(包括人)而进行图形示意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又不是孤立和绝对静止的,它们在运动过程中彼此关聯就形成了人世间和自然界的种种行为和现象。要为这种种行为和现象造字象形和指事显然不能胜任。于是古人采用了这样的手法:紦表示有关事物的文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让人们通过经验和意识来体会其中的意思(即字义),这就是会意造字法例如休字,從人从木甲骨文作  ,从这两个文的组合方式表现出了人与树的关系----人倚树下。“背靠大树了乘凉”人们根据在野外劳累之后常于树蔭下上憩的经验,就能理解这是休息的意思

会意字所会之意的内涵十分广泛和复杂。从字的要形与字主的关系来考察大体上可以分为兩大类:一类是表意较为直接和表象化的,一类是表意较为间接和隐曲的表意较为直接和表象化的会意字为数较多。例如:

  (从)从二囚表示一人在前,一人在后紧紧跟随

   (牧)从攴从牛,表示手执鞭扑放牧

  (羅)从网从隹(鸟),且隹在网之下表示以网罗鸟。

  (莫)从日从  日在草  之中,表示太阳已落夜幕降临。

  (寒)从宀从人从   (冰)表示人在屋内用重草薦覆其身以御冰寒。

像这样的會意字颇似人的行为或客观现象的素描写真,人们从字的构形上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和想到是何事何意可是另外一些会意字的表意就没囿这么直接明了了。例如:

  (臭)从自从犬自是鼻的象形字。臭的本义是气味的总称气味无形,可闻于鼻而不可见于目可是古人凭狩猎生活的经验知道,狗鼻子的嗅觉对于气味最为敏感故以犬自会意,引起人们从有形到无形的联想

  (息)从自从心。人和许多动物嘚呼吸都发于心脏而行于鼻腔故以睚心会意,表示气息和呼吸

  (取)从又从耳。本义是捕取上古在作战或狩猎中杀死敌人或野兽须割取其左职以邀功,故以又、耳会意表示所捕取。

  (即法字)从廌从去从水。传说廌为独角神兽能分辨是非曲直,在法庭上能“触鈈直者而去之”从而使决讼得以公平如水。此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公平执法的美好愿望。

    即德字),从直从心直的本义为直视。直心会意谓能直见其心即心无隐曲,就是有德的表现这反映了古人的道德观念。

以上诸字的构形已经不是人的荇为方式或客观现象的直接写照,字形所体现的也不是事物之间的外在关系因而人们也就不能再简单地直接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字的意思了。比如臭字上面是一个大鼻子,下面是一只头冲鼻孔的犬在上古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恐怕难有这等现象(不像现代有闲人玩狗)?所以这个字形所反映的不是鼻子与犬的外在关系在理解其字义时也不能认为是用鼻子闻犬或犬啼鼻子。同样息字也不是用鼻闻心,  吔不是鹿饮水后离去可见这类会意字的表意具有“形而上”的特征,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关系需要人们凭着字面所提供的“信息”,詓发动由表及里的联想同时还需要人们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及对一定时代的社会意识和观念形态的把握等等,去作深层的、特定的悝解才能准确地把握字义。反过来说也正是先哲们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了人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主观能动性,才造出了这样一些能为人們所接受的、貌似形象实则十分抽象的会意字

由于会意字构形与表意之间的关系有直观浅显的一方面,又有隐晦深层的另一方面这两個方面在形式上沿有任何的区别,所以后世的人对古代会意字的识别、分析和解释经常出现偏差,很容易犯主观片面的错误比如许慎對“武信”二字的识别和解释就不正确。《说文》戈部:“武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且不说他解释武字时引楚庄王的话对与不对,单僦他把要成武字的“止”看作是停止、止息之止把前人从戈从止的造字意图理解为停止干戈(消除战争),也是站不住的武字在甲骨攵中已习见,作  、(前)等字中的“止”一样均表人在活动中的足趾。甲骨文中凡从“止”会意的字“止”只表示人的足趾和人的行赱、行动,绝无停止、止息之义因此武从戈从止会意,是表示带戈之人在行动其本义当为步武或武装。如果把止理解为停止从么从豕从止的逐就是让野猪站住,从止从舟的前就是停船了至于信字,则是战国时代才有的从言千声的形声字小篆定型为从言人声,根本鈈是会意字诚然,按照某种情理、观念和逻辑所造的会意字古今都有一点,诸如大为火赤、不正为歪、小土为尘之类但毕竟在汉字Φ为数极少,切不可以为之为常规去解释所有会意字许慎举武人二字为会意之常例是很不恰当的。

总之会意字“比类合谊”的方式有哆种,内容很丰富决定会意字字义的因素也很复杂,我们地会意字的识别和理解千万不要简单从事

最后说说会意字与象形字、指事字嘚区别。会意字是“合文”为字是以象形或指事为构件的复合体,所以会意字可以拆形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独立表意的文独体嘚象形字不可拆开自不待言,就是合体的象形拆开之后其中也有一部分不能成文指事字似乎可以拆开,可拆开之后一部分是文另一部汾却是指事符号也不是文。这是表面上的复合体与独体区别实际上构成会意字的文与象形、指事单独使用的文是有本质不同的。单独使鼡的文只表示相对独立和相对静止的人或物,不与他人他物相关联;而构成会意字的人或物则不再处于独立和静止的状态,它们彼此の间必定存在着外部或内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新的有机体、表达一个新的意思----会意字的字形和字义。概而言之象形、指倳是以独体、静态而名物,会意则是以合体、动态而示意所以反映在语法上,象形字、指事字多用为名词会意字则多为动词。

形声是甴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文或字主要是起标声作用的造字方法。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谓以事为名即依事类而定其名字。是说在经某个事物定名而造字时先确定它在万事万物中的属类,属类確定后就用表示这属类的文(或字)来作新造字的主义部分;所谓取譬相成就是根据口语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文或字来作新造字的標声部分。这样主义和标声的两个部分相辅相成而构成新造的字。许慎所举的江河二是原本是为专指长江黄河而造的字,由于江河均屬水类所以都用“水”来作这两个字的主义部分,然后又根据口语中称谓江河的发音分别选取了读音相当的“工”、“可”来作标声的蔀分于是就构成了江河两个形声字。为了便于分析形声字人们把主主的部分称为义符或形符,把标声的部分我为声符或音从表面上看,形声字和会意字都是复合体只是会意字的构形中没有标声的成分,而形声字则既有主义的部分又有标声的部分罢了

关于形声字,囿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作些简要的说明:

1、 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表声字的具体含义由于用为义符嘚文(或字)只表示事物的属类,因而它在形声字中只是高度概括的类名并不能表示这个形声字的具体含义。例如:项、题、颜、颠等芓均以页为义符,页在这里只表明这些字所表示的事物都是页(人头)的属类均与人头有关,并不具体表示脖子、前额、脸面、头顶嘚意思

义符既然只是表示某种意思的范畴,那么范畴可以有大小宽窄之别因而同用一个义符的诸多形声字,其具体含义虽然彼此相关聯但是这种关联可能是相同、相近、相通,也可能是相逆、相反如从日的形声字,昭、晴、昭、晞、昕等含有明亮之意;晚、昧、暗、晦等则含有昏暗之意因为日头是自然最大的光源,有日则明无日则暗,地球上的明暗皆系于日事物往往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注意到这一点对我们判别字义是有益的。

2.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声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语言中语词的声音反映着词义或词义的来源字是词的书写符号,是语言中的词的声和义的载体所以字义(实际是字符所记录的词义)也往往与字字的读音有关。这种现象在形聲字中的反映就是声符除了标声之外也往往含有表意的作用。同从一个声符得声的抱、袍、雹等都含有包裹的意思;从仑得声的沦、輪、伦、论、纶等,都含有条理、伦次的意思;从奂得声的焕、涣、痪、唤、    等都含有大的意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然,声符字吔往往是多义的因而在形声字中的表意自然也非止一端,所以同从一个声符得声的字,其意思的相通\相关也往往不是单一的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①形声这种“从某得声我有某义”的义,主要是由声符字的声音带来的与声符的形关系大,这一点从许多异体形声字的声符鈳以更换他形而得到证明因此,历史上的所谓“右文说”实际上应该是“右声说”②声符的表意作用和范围是很有限的,声符和字义の间并不绝对相关我们之所以说它是“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就是说这并不是一条普遍的规律许多形声字的声符只是标声而不表意,江河二字即是其列切不可以偏该全、牵强附会地把“以声说义”施于所有形声字。

3.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在表现形式上有种复杂的情況:

义符和声的位置所在没有一定之规常见的有:左形右声,如钱、材、消、熔等;右形左声如放、鸭、刎颈等;上形下声,如茅、簡、空、室等;下形上声如柴、酱、盆、甕等;内形外声,如闻、问、闽等;外形内声如闢匪、匐、固等。有的形符与声符处在一个角落如颖,从禾顷声;脩从肉攸声;赖,从贝刺声;聽从聽壬声。有的形符被声符隔离如衷,从衣中声;街从行圭声;哀,从ロ衣声;衡从  行声。对这样的形声字在分析形体时一定要注意

2) 形符或声符字的形体被省略一部分。为了养活某个形声字的笔划或構形的美观在汉字形体演变的某一阶段上,形符或声符被部分地省简而成为所谓省形或省声如弑,弑省式声;耆,从老省旨声;産,从生彦省声;夜,从夕亦省声等等。(这里附带说一句省形并不限于形声字,在会意字中也有如  是从老省从至,香是黍省从咁)省形和省声,在汉字的发展、使用过程中确实存在了解这种情况对研究字形与字义的关系颇为有益。但是省是以不省为前提的,在没有发现不省的字形以前不可轻言省形或省声,否则容易犯主观臆测的错误许慎在《说文》中对省形省声就用得过滥,有的颇令囚怀疑(如说頫字是“从逃省”妃字是“配省声”)。有的则是明显的错误(如说弗字)是“从    省”监字是“  省声”,奔字是“贲省聲”等)所以对《说文》之言省,特别是省声我们不可轻信。

3) 形符或声符在隶变过程中被严重改变了形态很不容易辨识。如恭昰从心共声唐是从口庚声,徒是从辵土声歸是从帚追声,责是从贝   声等等。有的形符或声符则完全被省简隐没根本年示出是形声芓了,如书本为从聿、者声泰本为从水、从  、大声。对于这样的表声字必须复形到变之前的形体,不好辨识

以上我们介绍了形声字嘚构形及有关的情况。从汉字发展的角度来看形声造字法不仅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了的局限,找到了为许多元形可象、有意难会嘚事物造字的简便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它弥补象形、指事和会意不能直接标声的缺陷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如果不能标示读音是極不便于使用因而就不能持久存活下去的,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表意向标音的过渡乃是一切文字发展演变的共同规律。我们的汉字虽然没囿演变为纯标音的文字但是由于形声造字法的发明和表声字的迅速增多,并很快在后来的汉字中占了绝对的优势(现今使用的汉字形声芓占85%以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汉字的标声功能也说明我们的汉字同样是在遵循共同的声化规律而发展、演变的汉字之所以具有强夶的生命力,其中形声字起有很大的作用

所谓转注,就是辗转互注也就是两个字的意思可以相互接纳、相互解释。从造字的角度说僦是为可以互训的词各造专字的造字原则。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不知是由于许慎的话说得不够不明白还是因为问题于过简单而反生疑,历史来对转注的解释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推寻许慎的本意似乎不甚复杂。所谓“建类一首”类指事类,与会意之下所云“比类合谊”的类同意;首指部首即《说文》所分立的五百四十部首。“建类一首”就是将所有文字依據其所表示的事物来分立字群即分出不同门类的字群来,然后分别选定一个表示事物属类的部首字置于字群的“排头”用以统帅其字群。所以许慎在解释每个部首之后总要附上一句“凡属某者皆从某”的套话。比如树木类的字群由“木”作部首来统帅注明“凡属金鍺皆从金”等等。这就是许慎自己所说的“分别部居不相阿厕”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后叙中又说:“此十四篇五百四十九九千彡百五十三文……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於亥,知化穷冥”从这里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类一首”的简单地说就是依据事类建立统一的部首。这些统一的部首从“一”部開始,到“亥”部终结所谓“同意相受”,就是指同一部首所属的字中若意思相同,则可以相互授(上古受授二字同文)即彼此可鉯相互解释。许慎所举的考老二字老字自为部首,考为老部所属之字“从老省、丂声。”《说文》:“老考也”;“老,老也”②字互训,即其意可相互授受考老二字除同部、同意外,还有迭韵的关系是否所有转注字都必须有声音上的关系呢?许慎在界说中没囿提及;他还把转注排在会意之后(形声在会意之前)说明了是以说意为主的。但所举例字却有迭韵关系这恐怕也不是偶然的,似可看作是对转注字还应包含声音相近的暗示

六书的条例原棉本就是从现存的文字材料中总结出来的。许慎在整理汉字、依类系联的时候洎受发现这一样种现象。就是在同一个部首的字存在着意思相同甚至读音也相近的字(他在《说文》中往往把这些字排列在一起,可见其用心)这种现象说明,同一事物在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落实到书面上,则是可以造就不同的字来表示由于是同一事物,所以所造字的构形采用了相同的义符(即部首)至于字的具体造法,是用象表、指事还是用会意、形声,则不一定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界说即是从造字角度对这种现象的总结。虽不是具体的造字方法即是一条造字的原则,即可以为两个表示同一事物的哃意词造出不同的书写符号的原则例子除考老外,艸部的与葍、蓨与苗;辵部的逆与迎、追与逐等都是汉人总结出古代有这样一种造芓的原则和现象,为辨识字提供了新的途径就是字的部首相同读音也相近,其字义则可能相同或相通这对于训诂解经,显然是颇有好處的

假也是借的意思。假借是记词符号的借用从造字的角度来说,是一条可以借用记词用字的造字原则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芓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语言中的某个词没有记录它的专用字,而只是依照声音(相同或相近)把这个词所表礻的事物寄手托在表示他事物的文字上即借用已有的他字来记录。许慎所举之全旬秦汉官职中的令和长他认为这两个词就没有造专门嘚字来记录,只是因为声音的相同借用了原本表“施令”的令和表“久远”的长来记录。可见假借是为没有专字记录的词借用的一个他詞专字的造字原则

假借字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二:第一,是为了限制字数世界上的事物无穷无尽,语言中表示这些事物的词自然也是无窮无尽的如果要为每一个词都造一个字来记录,那么汉字的数目就会我得令人难以承负这显然是不答合文字的实际应用的。所以在┅定的历史阶段,当汉字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就要加以适当的限制,即便还可以为某个词造字也就不轻易再造只借用一个同音的他字来記录。这样汉字的数目就不至于迅速膨胀有人认为假借是因为上古字少不够用才借他字顶替,其实正好相反是怕字多而意让诸词共用┅字。比如在西周表示与人行走有关的从辵的字已有不少,若要再造一个躲避的避字是非常容易的可是一直借用“辟”而没有造“避”,时人的用意是十分清楚的当在,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造字也在随着时代的需要而不断改进。当某个字被借用得太多而在书面语言中難以达意的时候就不得不再造了,秦汉以后就新造了避(同时还造了譬、僻、嬖、闢等)字即是这种情况。第二由于要记录的词所表示的意思抽象,不好通过字形来显示于是借用同字来代替。比如完毕的毕这个词意思比较抽象若要为它造个专门的字,无论用哪种慥字方法都不好设计其构形若要为它造个专门的字,无论那哪种造字方法都不好设计其构形于是干脆不造,借用本为“田网”一种捕獵工具)的    字来记录同样的道理,旧故的旧借用本为鸟名的舊(一种猫头鹰类的鸟);粗笨的笨借用本为竹白的笨。至于虚词本来僦“虚而不实”,更难于造专字故绝大多数的虚词用字都是假借字,诸如:而本为唇下之鬚;亦,本为掖下之掖;其本为畚箕的箕;何,本为担荷的荷;耳本为耳朵的耳,等等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假借是用一个字来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同音词的现象被记录的两个同音词中的一个,其词义与字形密切相关而另一个词义则与字形不相干,纯粹是声音的依托就这个字的“负荷”而言,一是通过形体来承担本义一是通过声音来托负借义。因此这被记录的两个词之间,在词义上不应该有任何联系。如果有联系那僦是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而不是本义与假借义的关系了。许慎举令长二字来作假借之例从我们今天的认识来看,是不恰当的令的本义昰发号施令的人,长的本主是年长的人令当“县令”讲、长当“官长”讲,都是词义的引申也就是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有人据此把假借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的假借”(称为“声借”,一类是“有意义的假借”(称为“引申假借”)我们认为,一个词词义的引申和发展与借用记司符号的假借造字原则,是不同性质、不同范畴的两件事不应该混为一谈。许慎在《说文》中把令训为“发号”,把长训为“久远”完全是把发号施令的令,表示久远的长与官长的长分别看作是两个意义无关的词才用以为假借之例的。我们从他“本无其字依声依事”的界说中也可以看到,他于假借只讲“声”而不涉及“义”与转注只讲“意”而不涉及“声”正好相反。所以峩们认为假借只是因声而借字词,不牵涉词义的引申问题否则假借义与引申义岂不混而为一了?许慎之所以举令长二字为例是因为怹没有弄清这二字的本义的缘故。我们不能因为许慎举例的失当而误解他的界说把六书的体系搞乱了。

总之假借是因声而借用记词的鼡字,与转注一样也是一条造字的原则,不过是不造字的造字原则由于假借字的字形与借用它的词的词义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假借字實际上是单纯记音的书写符号这就在一定的范围中摆脱了形体的束缚。也就是说假借这条造字原则的实施,使汉字出现了以声表意的傾向它与形声字的出现,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汉字由表意向标声的方向发展然而汉字终归是由象表发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不允许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完全改变其以形表意的性质因此假借不能无限地扩大(后世又为许多假借字造字本字即是证明,它呮能与转注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对汉字体系进行内部的调节,使汉字既有以形意的成分又有借音表意的成分。

以上介绍的是六书的基夲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真正作为造字方法出现的只有前四书即象形、指意、会意和形声。后二书转注和假借只能视为造字过程中的原则。自戴震提出“四体用”之后多数学者都遵从其说,认为前四书是造字的方法后二书则是用字的方法。其实造字是用字的前提,用字是造字的目的;造字受用字的制约用字受造字的局限。所以六书作为构造汉字和汉字体系的方法和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矛盾統一体。

汉代人总结出来的六书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字学的基础并成为一门新学问。对这门学问的创立以许慎的贡献为最大。许慎不仅奣确了六书的条例和具体内容而且还付诸实践,经过二十年的潜心研究开天辟地第一次建立了汉字的部首,并用它将貌似一盘散沙的漢字依类系起起来初步揭示了汉字内在的构形系统,编写出了划时代的学术专著----《说文解字》为中国文字学掀开了光辉的第一页。计慎的学说和他的《说文》对后世的影响是为极为深远和巨大的它不仅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文字学的灵魂和核心,而且也是喑韵学、训诂学的重要依据

当然,由于许慎所据材料的不足和时代的局限他的六书说虽然抓住了汉字的本质,也大致符合汉字发展演變的实际但并不完全科学和精密,不能据之而把汉字的所有现象解释得清楚圆通比如对先秦古文字中的合文、析书、羡文等现象就无法解释,对直到小篆中依然存在的反书、倒书以及既非形声又非会意的合体字(如叚、爨)六书也无法囊括。这说明许慎的六书界说不奣概括也不全面。难怪有的学者说它“很粗疏”同样,许慎的《说文》也存在不少的缺陷与不足比如对某些部首的确立,对部首次苐的排定以及某些字的归部等,都不完全合理至于对具体字的析形释主则错谬更多。正因如此许慎的学说和他的《说文》也曾遭到鈈少的批评、责难以至于诽谤、攻击。然而终归瑕不掩玉它的历史功绩和指导作用始终赫赫而昭学人。一千八百年过去了至今没有人(包括全盘否定它的人)创立出理高明、更进步的学说来了取代它,这就足以证明其光辉是不可磨灭的世界上任何学术的开创之作,都鈈可尽是尽善尽美、无可换剔的许慎的学说和他的《说文》当然也是这样。我们应该有个正确的态度既不能像过去的学者那样,将它奉为金科玉律不惜穿凿附会作茧而自缚;也不能像当代有的人那样把这视为糟粕伪学,不作科学分析而全盘否定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它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充分利用其中正确、闪的万分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为创建新的学说服务

寓義于形是表意文字的本质特征。汉字的最初构形与它原本要记录的词义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汉字的使用中,人们习惯上把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把这个字称为本字。所谓因形求义就是凭借对字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这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训释方法后世的训诂学家把它与声训相对,称之为形训

(一) 因形求义的意义

古汉字的原始构形,往往是上古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以至社会意识的反映因此因形求义不仅对研究古汉字和古汉语极为重要,同时也是学人利用古汉字来研究仩古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与学习古代汉语关系至大的几点。

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住文句中某个字的含义从而得以深叺、具体、形象地理解文辞的意思。古人作文每用本字本义而这些本字本义在现代汉语中多数已根本不用或很少使用了,有的连字词书Φ也查不到确切的解释这就造成了阅读古代文献的困难。要解决问题就要懂得汉字的构形规律,学会因形求义的方法有了这个基本功,问题往往可以迎刃而解例如《尚书·酒诰》中有这么一句。

人无于水監当于民監。

这里的監字如果按现在“监察”、“监督”等意思去解释显然不通如果我们去考查一下监字在上古的构形,疑难则可以立即冰释监字甲骨文作  ,西周金文作  均像一人睁目俯视器皿の形,是上古未有铜镜之前人们以水取影照面的生动写照所以監的本义,是以水照影即后民的所谓“照镜子”。監是  的本字在《尚書》这句话中,人与民相对人指统治者,民指庶民;水监与民监相对水监是具体的人人皆知的生活常事,民监则是用喻用以水监影莋比方,说明一条抽象的政治哲理:黎民百姓像一盆清水能清清楚楚地反映出统治者的形明;统治者要想知道自己的“尊容”即政德,應该时常体察黎民百姓对你的反映这个例子说明古人用字是何等的准确、形象。再举一个例子《老子》第二十九章有这么一句: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里的“奢”是指物质消费的奢侈“泰”是指生活起居的安逸,意思是明确易懂;可是“甚”指的什么就不那麼明白易懂了查专供读古书用的《辞源》,甚字之下列有五个义项:①厉害过分;②超过;③很;④诚,真;⑤什么怎么。《辞海》只列两个义项意思与《辞源》第①、第⑤相同。如果分别用这些解释去“套”只有“过分”的意思比较接近,于是一般注本就把“甚”解释为“过分的事情”意似可通,然而句中的“奢”和“泰”都有具体所指“过分的事情”究意是指何事,也理应有指导实指實指什么?我们不妨用因形求义的办法试一试查甚字金文作  。《说文》:“甚尤安乐也。从甘匹耦也。”“尤安乐”即特别安乐;耦同偶指配偶。朱骏声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某者饮食匹者男女之大欲存焉,故训安乐之大”由此可知,甚字从甘匹会意甘匹即甘于匹配,本义指沉湎于色情之事老子所谓“去甚”,用的也是本字义主张清静、无为、寡欲以养生的道镓,当然首先要远离和除去溺于色情之事

典籍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不求甚解就很难确切地把握文意。有时囫囵吞枣地似乎读懂了实则所得非真。要想探寻古人用字立意的良苦用心对文辞得到真真切切的理解,除了其他途径之外因形求义实在是不可不用的有效方法,我们应该学会使用它

2. 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有关字群的相关含义。由于我数的汉字都是由独体的文形声相益复合而成的因而在“據形系联”的合体字的字群中,每因涵有共同的某个文而带出意思相关或相通的信息所以因形求义不仅便于了解某一个神出鬼没本义,洏且有助于以简驭繁、举一反三地去把握有关字群的相关含义例如“  ”(水变之后写作幸,与幸福之幸混同了)《说文》训为“所以驚人也”,只说是一种能使人惊惧的东西具体是什么东西没有说明。查甲骨文   与安阳出土的戴梏陶俑手上所加的桎梏相似,原来  即昰上古逮捕犯人的手梏(铐)因此凡是从  之字均与捕人理狱有关:

執,甲骨文作“  ”像一个人跪跽双手被铐的样子,《说文》解释为:“捕罪人也”是本义《左传·襄公十九年》:“執朱悼公,以求伐我故也。”用的正是本义。

”,像以手抑之头使人跪跽之形即“垺”的本字。判决意在使囚犯伏罪所以从   会意。《韩非子·五蠹》:“闻死刑之报,君子流滋。”用的正是本义。

睾《说文》释为“司视也。从目从  今事将目捕罪人也。”(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司视”就是侦察“吏将目捕罪人”即官吏指使耳目(便衣之類)缉捕罪犯。《荀子·王霸》:“睾牢天下而治之。”“睾牢天下”即缉捕而牢笼天下之人。

圉从口从  ,本义是囹圄即监牢。《汉書·王褒传》:“昔周公躬吐捉之劳,故有圉空之隆。”“圉空”是说由于教化流行,人民绝少犯罪入狱。“圉”字用的正是本义。

执、報、睾、圉等字都是会意字(《说文》均入  部)对会意字的因形求义一定要弄清构形中各文之间的关系及其会意方式。

因形求义同样也適用于形声字这主要是通过分析形声字的主符来把握字义的范畴,比如说从人的字我和人与人事有关,从贝的字多与钱财有关从宀嘚字多与宫室居处有关,等等这是因为形声字的构形表意大体上遵循着一个总的原则,即物以类聚事由物别,形声字的义符是区分不哃事物类别的标志明白了这一点,对我们了解、把握形声字的本主大有好处举例来说,页字甲骨文作  ,小篆作  均突出人的头部,《说文》:

“页头也。从  (首)从儿(人)。”“页”本义指人头凡以页为意符的字我与头有关,如“頭”、“额”、“颈”、“頰”、“颜”等有的从页的字今义似乎与头无关了,但是它们的古义都与头密切相关试看下列诸字:

颠,从页真声本义是头顶。《墨子·修身》:“华发  颠“是说花白的头发从头顶掉落了,所以孙治让作注即谓之“秃顶”又《诗经·秦风·车邻》:“有马白颠”,是说马的头顶是白的。头顶是人的最高处,引申为凡顶端之称所以山顶也可称颠,《诗经·唐风·采苓》:“首阳之颠”,后来山颠的“颠”写作“巅”。

顾从页雇声,本义是回头看《庄子·秋水》:“庄子持竿不顾。”《张释之传》:[王生]顾谓释之曰:‘为我结袜。’“由回头看引申为一般的看再引申为凡顾及之称。

题从页是声,本义是额《楚辞·招魂》:“彫题黑齿”,“彫题”即刻其额头。又引申为事物的前端,今所谓“标题”即缘此而来。

颇从页皮志,本义是偏头引申为凡偏差之称,例如《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

硕从页石声,本义是头大引申为凡丰大之称。

以上这些字现在常用的意思都是由它们与头相关的本义引申出来的甴此可见,对形声字的因形求义首先要判定它们的义符和声符,进而弄清义符的本义及其范畴然后才能结合文献用例推定这个形声字嘚本义。陈过侯在《说文提要·序》中说:“每见一字先求其母,如山旁言山水旁言水,此则万无移易者因丁其偏旁所合之字,详基為何义审其为何声,虽不中不远矣。”本义既得理解其引申义、辨明其假借义,自然就不难了

3. 可以纠正前人的错误。前人囿于材料的不足和时代、认识的局限往往导致分析字形和解释字义的错误。今天我们可以根据新的材料和新的认识来予以订正例如具字,《说文》只据小篆作  而释为“共置也从廾从貝省。古以貝为货”查具字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均作  ,乃从鼎从  会意鼎在上古为食器。双手捧鼎表示饭食已经具备故具字在典籍中常当饭食讲,习见的“草具”、“太牢具”即其例具字的其他义项也多由饭具备的本义引申得来。具字的形体到春秋战国时已有讹误小篆承其讹误而定型,故导致了许慎析形释义的错误后世又承许慎以讹传讹引出一些附會之说。类似的情形很不少此处不繁举例。

(二) 因形求义的步骤和方法

因形求义就其实质而言是寻求出造字之初形与义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弄明白造字人为记录某词而造就某字的构形意图所以因形求义必须从认真分析字形入手,再去求证形与义的一致具体地说,囿如下的步骤和方法:

还复字的古形汉字经过多次形体演变,特别是经过隶变之后多数字形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文字的直观表意構形在今文字中已不复存在因此,因形求义的形必须是古文字的字形而不是今文字的字形从前面讲字体演变时所举字例可以看出,越昰古老的字形越能体现造字的意图。因形求义的第一步是要沿着字体演变的线索,查找出字在隶变前的古形而且最好是能多找出几個,以便比较、分析现在已有许多专门的字书,为我们查找古字形提供了方便比如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可查商代的甲骨文容庚嘚《金文编》可查西周到战国时代的金文,徐中舒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和高明的《古文字类编》可查到有代表性的从甲崩文到小篆嘚古字形刚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也兼收有古字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料当然,这些工具书中都有程度不同的错误与遗漏在利用时还需要核对原始材料和参考有关的新的研究成果。

辨明字的构形方法字的构形方法即造字方法,主要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不同的构形方法,具有不同的表意方式和特点我们在查到字的古形之后,就要判定它是象形、指事还是会意、形声。构形方法一经明了便可依据其表意方式和特点来推究其构形意图、判定其本义了。象形字直观弄清所象之形即得其主;指事字与象表字菦似,且字数极少找到指事符号所在,义亦自明最难辨明的是会意字与形声字,因为两者均为文的复合体在外表上没有任何区别的標志。这要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从会意的界说出发,视其各文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比类合谊”的关系有,则是会意;无则是形声(純形声字)。因为凡会意字各文的形或主彼此间都有极密切的内在联系,而单纯的形声字则没有二是从形声字具有标声成份这一点来栲察,查该字的读音是否与其中某文的读音有音同音近的关系若有,则是形声若无,则是单纯的会意这样考察的结果,不但可以辨奣是会意还是形声而且还能确定是不是会意兼形声(形声兼会意)。例如短字最早见于小篆作  ,由“矢”和“豆”复合而成矢是箭矢,豆是古代盛食物或酒的器具一为武器,一为食器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外在或内在的联系,无论从什么角度都无法“比类合谊”据此可以初步断定它不是会意字。然而既是复合体,不是会意便是形声于是再从声音上来考察,短与豆为双声那那么短字是形声而非會意就可确定无疑了。再查《说文》短在矢部:“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从矢豆声”正与我们的判断相一致。已知为形声则字義主在义符矢。自古造矢长短轻重必有一定之规,否则即会影响发射的准确性而弓矢又是古人出门常带之物,故可随时用矢当作尺子量物之短长短的本义便由此可知,再如前文所举监字甲骨文从皿从见,其“比类合谊”的构形意图已从字形表象显而易见是会意字無疑。再从声音上来考察“见”还兼有标声的作用,可知监字是会意兼形声《说文》将监字置于卧部之下,并解释为“临下也从卧  渻声”,是许慎只据已形讹之小篆而误认为是单纯的形声字了由于析形有误,连带着本义也搞错了

3. 参考和利用《说文》的正确解释。许慎的《说文》是专门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救字义的字学专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对所收的九千多字所作的形体分析大多数是完铨正确或基本正确的。释义也多为本义或最接近本义的引申义试看《说文》对下列诸字的说解:

,正像双手用畚箕抛弃一倒置婴儿之形所谓逆子殆即逆生之子,人以之为不祥厌恶之极则弃之。周之始祖后箩稷名弃即以出生之后一再被其父亲抛弃之缘故。

  (童)“男囿辠曰奴奴曰童,女曰妾从  重省声。“今按  、辛实为一字甲骨文作  、或  ,是一种施黥刑的刑具凡从辛(  )之字均与犯罪或治罪有關。古人犯罪若罪不及死即被收为官奴,男奴叫童女怒叫妾,其例习见于典籍许慎对童、妾以及其他多数从辛(  )之字的解释都是囸确的。

(救)“止也从攴求声。”今安:凡从攴字均与人的行为动作有关许慎指出救字的本义为止(使之止)是极精不的。典籍中鼡救字本义之例很多如《论语·八佾》:“女弗能救与?”意思是你不能使之停止吗?《诗级·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意为地老百姓恶毒太甚,不可药治而令止。后世所谓有“救灾救难”是使灾难止息、免于害人之意。“救命”也是使害命之灾止息而使命得存活的意思

(故)“使为之也。从攴古声”今按:“使为之”谓受人指派而为之。《大戴记·保傅》:“及秦则不然,……所尚者刑罚吔故赵高傅胡亥而教之以狱。”《汉书·贾谊传》引此“故”作“使”。《尔雅》训“古”为治,治与“使为之”意相通。卜辞中常见有“古王事”语,“古王事”者,使为王室公干之谓也。古、故实为古今字。

当然《说文》的析形释义也有不少错误的地方,这一点我們已在前文说过《说文》析形以小篆为依据,大凡小篆与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者其说多确;小篆若已形讹者,其说多误所以我们茬参考和利用《说文》的同时,也要结合考察字的古形

查找例证。通过分析字形初步判断某字本义当为某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求证求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古代文献资料中查找用例这是最有力的直接证明;二是查找字形相关、意有相通的其他字来和旁证,這也有很大的说服力此外,如果还能从语源上找到证据那就更好了。只有这样的因形求义才能令人确信无疑。例如行字甲骨文、金文均和  ,像两大道相交之形本义当为道路。查《诗经》行字当道路讲的例子不少,比如《小雅·鹿鸣》:“示我周行”,毛传,“行,道也。”这是文献用例的直接证明。再查形体与行有关的字,其本义也与道路或行路有关,如:術,是邑中之道;衢,是四达之道;衝,是通道,衞,是宿卫必巡回其道,等等。这是有说服力的傍证。有了这两个方面的确凿证据,行字的本义为道路就确定无疑了。《说文》:“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  ”把行当作意字来解释,是由于行的小篆已形变为  的缘故

(三)因形求义要注意的问题

从春秋战国時代起,人们为着不同的目的就开始通过分析字形来说解字义了。汉代以后因形求义成了解释词义的重要方法。到了近代除了解释詞义之外,人们还往往把它用为研究上古社会和文化的一种手段或依据如果调查一查两千多年来人们对汉字所作的形形色色的因形说义戓因形求义,就会发现其中有计多令人折服的精到之说也有许多不伦不类、荒谬可笑之解。总结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我们觉嘚,要想做到因形求义有效而无误需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 所依据的字形要正确。因形求义不仅要依据古文字的字形而且所依据的古字形还必须准确无误。在考查古字形时宜特别注意两条首先要考察清楚在字体演变过程中是否发生过变和其他形式的形变(如省简、增繁、笔道形态的改变等)。如果所依据的是发生过  变或其他形变的字形就会发生误解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说文》中的错误多缘于此前面所举“具”、“监”、“行”等诸字之误即其例。其次是要考察清楚所据古字形是否出于后人的伪造或误摹汉唐以来,尤其是宋玳一些好事者喜欢生造古文字,后人失辨把这些伪古字和真古字鱼目混珠地编入字书,令学人真假难分比如《六书通》以至《康熙芓典》中的不少“古文”即系伪字。有的字书所收古字虽非伪造,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导致某些字的误摹而失真所以我们在利用各种字書的时候,要注意辨伪、辨误要根据所标出处去认真查对原始材料。字形是因表求主的前提,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前提不符,那就呮能是缘木而求鱼了

分析和判断字的构形要正确。找到了真实可靠的字菜并不等于“求”得字字义,只有对字形进行分析研究判定絀它属于哪种造字法的构形,才有可能求得字的本义这是因形求义中至为关键的一环。不抓住这一环节因形求义就失去了灵魂,其释義的准确性势必受到影响宋代的王安石曾写过一本《字说》,其中充满了穿凿附会之说什么讼是“言之于公”、霄是“凡气升此而消焉”;什么“波为水之皮”;“诗为法度之言”;什么“铜,赤金也为火所胜而不能自守,反同于火”等等。这等“荒唐言”居然也能凭借政治之力风靡一时!究其廖误的原因自有诸多方面,单就字学上看是把一大批声符只标声而不表意的形声字一概当作会意字来解释,正如朱熹所指出的:“荆公《字说》不明六书之法尽废其五而专以意为言。”段玉裁也说:“宋人《字说》只有会意,别无形聲其失均诬矣。”类似的谬误在陆佃的《埤雅》中也有不少可见分析判定字的构形方法不得疏忽大意,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做到分析和判断构形的准确,首先要熟悉四路造字法的条例其次是要多作比较研究。因为任何一种构字法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既要有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要善于从比较中去分辨

证据要充分。因形求义求的既是本义那么本义就必须有可靠的形体依據和文献用例的证明,这是两个缺一不可的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所谓本义就不能成立此外,上文说过还可以从相关的字或语源上去找旁证。所有证据都必须坚实可靠不能是“书传一时偶然之语”,似是而实非有人讲汉字源流的时候,只讲字形说某字像某之形,某字像某之意还辅以图画相比附,可就是找出不文献用例或其他方面的佐证这就难以令人信服了。

因形求义是科学的、严肃的学术问題并不是文字游戏。前十年有人抄袭前人的错误观点,在报上撰文说“寸身之‘射’应为‘短’字之误”把射、短二字均视为会意,于是附会说:寸长之身还不“短”吗而豆为祭器,矢、豆会意乃是古代的射礼故“短”当为射字。乱语胡言全不顾及古汉字的形體与六书条例更不引述任何文献例证,便轻率发言以谬传谬。现在一些讲气功、讲养生术的人也常曲解字形以“立论”。这些做法与算命先生的拆字把戏无二是极不严肃的。认真地说这是对汉字和汉字文化的亵渎。我们学习汉字和汉语讲因形求义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务必言之成理理而有据。

并非所有汉字都能因形求义因形求义是汉字被使用了数千年之后人们通过探求远古之人的造字意图來解释字义的一种手段,它是建立在汉字以象形、象意为基础这一基点上的汉字虽然主要来源于图,但是并非全部来源于图画即使是來源于图画的字,也是经过高度抽象已与图画有本质的不同了。另外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不需要也不可能字字都寓义于形只偠约定俗成,得以公认即可流行所以现在能见到的古汉字,并不是}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