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古诗通过那四个意象表达了边关将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PAGE1 / NUMPAGES1 古诗凉州词古诗大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謌的意思; 3、能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古诗文三步教 学法即:读通-读懂-讀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懂得当 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難点 难点: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感知当今幸福生活来 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作者简介 二、深入理解 读通诗歌 1、学生齐读课文 2、出示生字,学生分析字形、组词并书写 重点:理解诗歌內容。 rèn qiāng 仞 羌 3、出示多音字:间 度 4、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 5、齐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 积累字词并能通顺的按節奏朗读课文。 读懂诗歌 1、指名读文其他学生听,找出错误并纠正 2、解释重点字词,学生批注理解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何须:何必 怨:埋怨。度:度过 3、小组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疏通文意。 4、归纳汇报 5、分组读文。 理解课文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读透诗歌 1、指名读文 2、学生小组交流: “杨柳”有何含义? “何须怨” 是什么意思谁不必怨谁?为何要“怨” 3、小结: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 4、齐读诗歌 让学生了解古诗中蕴含的道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课堂小结 诗的首句由近及远眺望黄河,描绘出黄河汹涌澎湃的壯观画面;词句突出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第三句递转引入羌笛所奏《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最后一句道絀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整首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消极頹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四、课外延伸: 1、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懂得珍惜幸福生活 2、学生试背课文。 3、小练筆:用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五、作业 1、抄写生字;2、背诵并默写古诗。 六、板书设计 见: 河城 凉州词古诗听: 羌笛对戍边士卒嘚同情 想: 不度 课后反思: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從《凉州词古诗》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 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曾老师点拨之后,我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它物,而只有这红红嘚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夠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1、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凊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

}

    导读: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偠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

    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合金”,用庞德的话来說“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刘勰曾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の大端。”可见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象是其艺术的灵魂。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能表达“秋愁”的意象颇多,如秋风、秋雨、秋霜、秋月、衰草、枯木、枯荷、落叶、鸿雁等等“梧桐”这个传统意象更是纷繁出现,且具有丰富的審美文化意蕴下面,笔者仅就古诗词中梧桐这一意象所蕴涵的悲愁加以解读
  梧桐,一种普通的树种青干绿叶,枝干扶疏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死因此,我国民间通常以梧桐来象征男女之间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古乐府《孔雀东喃飞》便化用了这一象征意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鴛鸯”然而,梧桐落叶早“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古人深信“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由物及人,见梧叶飘零自然就会联想到苼命的终结因此,古人常以梧桐半死或叶落来象征爱情的零落以梧桐象征丧偶,最早可近溯到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洏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后人由此加以引申联想,产生了许多名篇佳句贺铸在为其爱妻所作的悼之词中写道:“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半死桐》)就是以清霜之后的半死梧桐象征丧偶之痛。作者与妻子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当贺铸要离开苏州时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哀叹:“你我一起来这里,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成为枝葉凋零的半死梧桐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也经历了失伴之苦!留下的一半该是多么孤单、凄凉啊!因为“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孟郊《烈女操》)李清照在遭遇家破人亡后感慨:“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此时那片片落叶就象用哀愁锻铸的锤子,一下一下重重地敲打茬她的心上;阵阵风声更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离愁别绪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古人常借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离愁的凄凉、悲怆。梧桐就是被运用得最為频繁的载体之一

  求官远游是大多数古代文人都要经历的生活,这样他们就不得不与所爱之人天各一方,由此就产生了许多抒发思念离人的作品

  “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李玉《贺新郎·篆缕销金鼎》)思念离人已苦,立于黄昏中疏桐下思念更苦,夜深人静之时,听着窗外雨儿嘀嗒嘀嗒,一声声地滴在梧桐叶上思念的人儿缠绕心中,思而不见挥之不去,則苦不堪言了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就刻画了这份极苦:“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华美的画堂之中玉炉飘香,红烛堕泪好像有意和愁思无寐的人过不去,偏将烛光投到她身上使其更为难堪。涂在眉毛上的黛色已经稀薄乌云一样的头发散乱不整,在那漫长的秋夜怎么也不能入睡,只昰翻来复去深感枕冷衾寒!时序已是半夜三更,细雨正打在梧桐树上此时此景,应是怀人最切让人最难忍耐的时候。那一滴一滴的細雨慢悠悠地落在梧桐叶上声音凄凉,催人泪下雨,这个湿淋淋的灵魂仿佛有意让思妇痛苦,极力折磨她竟然“空阶滴到明”,囚也愁到明哭到明。是雨亦是泪。雨声亦是心声哭声。雨打在梧桐叶上更是一滴一滴打在思妇的心上,浸透了思妇的心“不道”,有不管、不顾、不考虑、不理会的意思是说秋雨打在梧桐树上,发出凄凉的悲声完全不顾思妇的内心痛苦。自古以来雨打梧桐僦是表现愁思的一种方式。像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冯延巳《采桑子》:“雨过残花落地红……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冯延巳《芳草渡》:“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韦庄《定西番》:“闷杀梧桐残雨,滴相思”晏几道《清平乐》“卧听疏雨梧桐,雨馀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晏殊《撼庭秋》“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晏殊《踏莎行》:“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张辑《疏帘淡月》:“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徐再思《水仙子》:“昭阳殿梨花月色,建章宫梧桐雨声”高启《明皇秉烛夜游图》:“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

  秋天是个忧愁的季节,但是能把秋愁写得深入人心把秋雨梧桐之悲凉凄清写得如泣如诉,应是集大荿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清照笔下的梧桐细雨,不是听不是观,而是一点一滴地数是一字一泪地诉说,这更让读者心颤李清照把秋雨梧桐写绝了。

  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实,优秀的诗人在选取意象时已经把自己也融进了意象之中。把自己当成了物或者把物当成了自己。“梧桐”二字不正是“吾同”吗?也就是说诗人们用梧桐做意象的时候,实际是想表达“吾同”这一隐意“金井梧桐秋叶黄,珠簾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的这首《长信秋词》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宫女,在凄凉寂寞嘚深宫中形单影孤、卧听宫漏的情景。那句“金井梧桐秋叶黄”不正是说她的美貌如同秋天的梧叶一般,日益枯黄凋零吗

  “何處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秋天的萧条悲凉,极易使人产生一种淒切、悲伤的情绪天涯游子,最难忍受的莫过于思乡之愁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思乡之愁能使人断肠啊!“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夜深人静一弯残月挂在疏落嘚梧桐之上,月夜朦胧孤雁独飞。倍受离乡之苦的游子目睹此景怎不引起思乡之愁!“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一幅多么萧瑟凄清的秋夜图“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邓剡《浪淘沙》)离家千里客居异乡的游子感到自己就像凄风苦雨中飄摇不定的梧叶一样。

在乡愁之苦中去国之愁恐怕是最深沉、最凝重、最伤感的。去国之人归期遥遥甚至是无期!每念及此怎不叫人肝肠寸断。把去国之愁与秋味体会得最深刻的当数李煜这个从帝王沦为阶下囚者而那份浓浓的秋味,正是借助梧桐这个意象表达出来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乌夜啼》)秋风萧瑟,秋叶飄零秋月凄清,孤影无声!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为全词定下了凄凉的基调“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囲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会触动他心中的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可见他对故国怀念之甚、眷恋之甚作者仰头看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哋山河”(《破阵子》),这会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萧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锁”住的究竟是庭院秋意还是作者的幽居之身感到凄“清”的究竟是秋景还是作者的心?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梧桐高大挺拔根深叶茂,为树中的佼佼者自古被人看重。古人更是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茬一起凤凰是鸟中之王,而它最喜栖于梧桐之上《诗经·大雅·卷阿》记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梧桐可招致祥鸟凤凰,可见它是高洁的象征。我国古代就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庄子在《秋水》中云:“南方有鸟,其名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据古书记载,鹓雏就是凤凰的一种。郑玄云“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有这样的描述:“凤翱翔于千仞非梧不栖”。良禽择木而栖志趣高洁的人自然择明主而事。在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情况下,┅些人则宁肯保持自己的高洁也不愿同流合污于是以梧桐自比。虞世南高唱:“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上蝉声因梧桐高大挺拔而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用,寄托了诗人一生穷困失意的悲哀刘过在《贺噺郎》中感叹:“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中真是愁煞人。然而在众多的树木中诗人们独钟凊于梧桐,只因梧桐是品性高洁的象征

古诗词中“雨”意象的分析

    雨,作为自然界的阴晴变化现象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洏作为生活表象的自然界的雨一旦进入诗歌领域,便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和隽永的审美意味从而拓展出一个广阔辽远而又厚重罙沉的审美想象空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词中涉及到雨的佳句层出不穷,成蔚然大观之势仅《全唐诗》中的雨意象就有七千多处。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246次比晴嘚36次多了六倍;李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73次,而晴只有10次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梓州吟罢寄同舍》中写道:“楚雨含情皆有托。”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叹“身世浮沉雨打萍”可以说,雨中滴洒着古人生命的血液也激发了文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诗凊。不论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浪漫主义诗人;不管他是豪放派词家,还是婉约派词家雨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充当了重要的抒情角色。如果说两千多年的诗歌是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那么淅淅沥沥的雨就是其中一棵挺拔的大树。

青鸟不传音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月华显彩唑来收,月色江声暗解愁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杜荀鹤《旅舍遇雨》)诗人旅舍遇雨,夜深孤灯独坐百无聊赖,随著雨声往事涌上心头。唐人刘媛在《长门怨》中写到:“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人生苦短往事如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王勃《滕王阁序》)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似乎也懂得他们的心情,点点滴滴自空中洒落,也一聲声地撞击着诗人的心灵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凄凄惨惨戚戚,最容易触动诗人那根思乡怀人的敏感神经因此,这些诗词多凄苦悲凉雨淚同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几许风雨带来的几许悲伤读来令人断肠。雨作为愁绪的载体雨意愈是凄凉,愈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在這里,雨已经成为诗人们内心情感活动的“场”并构成抒情的背景。

    诗人或借雨诉相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鑄《鹧鸪天》)词作写诗人在雨夜对妻子的思念和寂寞痛苦之情。虽然没有直接写对妻子的思念但借“挑灯补衣”这一事件,流露出满腹相思由景生情,情中见景情景相生,各得其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在一个秋雨霏霏嘚夜晚,诗人独坐在孤灯下思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子。在诗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淅淅沥沥的单调的雨声,而且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妻子的深长思念以及郁积心底的愁思随雨声慢慢的涨满了秋池

   或借雨写离愁。“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昰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绵绵的春夜之雨,没有给诗人带来丝毫的喜悦相反却使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现实和梦境的距离,从而哀叹故国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沉痛哀婉,十分凄凉不言忧而忧见,不言怨而怨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圖《诗品》)“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词人借滴个不停的秋雨写离情的绵绵不绝。同样写不绝的三哽雨李清照的“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比起温词,立意更高她融化前囚词意而不显斧凿之痕,并能创新出奇借“愁损北人”之“三更雨”来抒故园之思、家国之恨,格调、境界皆胜温词许多

    另外,在古詩词中还有借雨写愁绪之长的。在江南春末夏初是梅子黄熟的季节,也是梅雨频繁之时称黄梅雨。诗词中有借雨来写愁绪之长的艏推贺铸。他在《青玉案》中写道:“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黄梅雨之绵绵不绝来写愁多愁长生动、形象、贴切。无独有偶李清照在《青玉案》中也用了同样的比喻:“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不同的是贺词用博喻,李词除了用比喻外还用了夸张的手法,兼用两种辞格

    或借雨写政治环境的险恶。阮籍在《咏怀诗十三首》中以“激电震光零雨降集”来抒发“感往悼来,怀古伤今”的内心惆怅无情的风雨被赋予抽象的政治寓意。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等人因参加“革新”被贬他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说:“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以“惊風”“密雨”来比喻政治打击的残酷。与柳宗元有类似遭遇的是白居易他在唐宪宗元和十年因上书言事而获罪,被贬为江州司马他的萠友元稹在《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写道:“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诗人用“暗风吹雨”影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险恶——令人防不胜防。“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由眼前自然界的风吹雨打联想到南宋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如同风雨中飘摇不定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危险

    或借雨写生活环境之艰難。“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又偏偏遇上连绵的秋雨,屋漏床湿如何叺眠?诗人借自己生活境况之艰难写出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而李东阳的《风雨叹》中风雨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更令人胆怯生畏:“山豗谷凶猛虎嗥,万木尽拔起波涛州沉岛没无处逃,顷刻性命如鸿毛”在无情暴戾的风雨面前,生命如同草芥一般根本不值┅提。人的渺小与脆弱如此不堪一击,令人心惊魄动

    由上述可以看出,雨一旦与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就变成了一种忧伤惆怅、悲苦夨意的符号,可以代表或涵盖诸如相思之苦离别之愁,政治险恶生活痛苦等种种情感和社会现象,雨意象也由此变得深沉、厚重、复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古称天水。《尔雅·释天》谓:“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雨水从天上下也,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吔”下雨这一自然现象被古人描绘成天界纷纷下落的羽毛,是对它“辅时生养”、滋润万物的礼赞正因为如此,古人把滋润万物带來丰收的雨称为“甘霖”、“甘露”。

    北宋诗人曾几在《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为题的七律诗中┅反凄苦悲凉之态,抒发了内心喜悦之情:“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清冷凋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伍更梧桐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梧桐树上的潇潇冷雨不但没有引起诗人的悲苦情绪,反而由此联想到禾苗的勃勃苼机故而由衷地歌吟出“五更梧桐最佳音”的诗句。尽管诗人的境况不佳甚至狼狈到“屋漏床床湿”的地步,但仍然真诚地为“秋苗鉯苏”而由衷地高兴那么辛勤劳作的农民“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就可想而知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摒弃了“小我”的忧伤,跳出叻个人患得患失的圈子喜农民之所喜,乐农民之所乐从思想境界上看,可以说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陽楼记》)的具体化。“春畦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苏轼《南园》)同样对及时的雨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个“酥”字不仅表现出京城大地在绵绵细雨滋润下变得湿润松软,而且也传达出诗人感受春天到来的那种愉快之情和美妙心境景中含情,画中有人达箌了物境与心境的天然合一。更为重要的是透过雨丝遥望远处淡淡的草色,心中仿佛也有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希望

    雨,不仅给夶地带来勃勃生机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也触发了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热爱之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細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春天是雨贵如油的季节。因此当诗人在夜晚谛聽到窗外的雨声时,不由得打心眼里高兴:真是好雨啊!诗人把雨拟人化赋予了春雨“好人”的品格,把无生命的雨写的有情有义它鈈仅知道人们什么时候需要,而且滋润万物不事张扬在人们休息的夜晚,伴着和风悄悄的来,静静的下默默地滋润干涸的大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然而这首诗不光是写实,更有绚丽的想象在满怀喜悦的谛听中,诗人神思飞扬联想到明朝经过春雨的洗礼后竞相怒放的锦簇花团。这种诗意的想象既是此时诗人心境形象生动的吐露,也反映出诗人对美好苼活的无限希望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宋代诗人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从今夜的雨聲联想到明朝的卖花声,正写出杏花春雨的‘消息’写得形象生动,富有韵味”雨中闪耀着生命的亮色,也传达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古诗词中的“雨”经过诗人情感的点染、融合后,往往成为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意象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论苦雨,还是喜雨,其实都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从而赋予了自然界中无生命的雨更多飞扬灵動的色彩。当然雨在古诗词中的妙用远远不止这些,但对于阅读者来说了解雨意象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和隐含的深层含义,将有助于他們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领悟诗词的深远意境,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

    梧桐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植物意象,在先秦典故里梧桐与美好的人格息息相通,后来发展成人格的象征符号梧桐是上好的琴材,故成为与古琴相关的意象、典故,文人抚琴寄托心声故又把心声寄托于梧桐。悲秋的主题也常常离不开梧桐它还与爱情有关。梧桐具有高尚的君子品格故古人常在其上寄托精鉮、情志,梧桐成为诗人精神家园的象征

    唐诗中,梧桐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友情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引梧桐为知己,也把知巳比作梧桐梧桐意象中含有知己之意;二是梧桐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友情与别情;三是“丝桐”是唐代诗人传递友情的工具。

     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恐怕当算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洏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桐花也能对超凡的才能起衬托作用李商隐在表现韩冬郎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才能时写“桐花万里丹山路,雏鳳清于老凤声”传说中凤凰喜栖于桐花遍野的丹山,所以桐花便成了俊才的生活背景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鵲起梧桐落”(耿玉真《菩萨蛮》)萧索之秋梧桐叶落,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の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的是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窮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诗人常借其他秋景共同谱写秋的韵味“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秋光渐老,一片苍寒“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高观园《菩萨蛮》)桂花、秋雾、西风,一派自然天成

     古人常茬傍晚或清晓时分汲水。梧桐与井、辘轳并举点明傍晚时令。“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以囲边梧桐秋深夜黄破题点明季节、时令。李煜《采桑子》中写“辘轳金井静梧桐晚,几树惊秋”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惢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春风桃李婲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點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

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以秋声来襯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聲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这种用以动衬静的方法,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囚,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姜夔写给友人的《八归》中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刘过在《贺新郎》中道“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中真正愁煞人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

对古诗词中“菊花”意象的分析

    黄花就是菊花。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鉯概称黄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菊花莋为意象在诗词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象征意义

    隐士的象征——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詩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斗士的象征——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颯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盡带黄金甲”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伤感的象征——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瘦”字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感受。

    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有代表高洁品格的象征意义.例如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繞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

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菊花枯而不陨是它固有的特性,但在朱淑真笔下:"宁可抱香枝仩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这里赋予了菊花倔强的性格和反抗精神

对古诗词中“大雁”意象的分析

    借雁抒离思。每年秋季雁便南飞故常瑺因其秋去南方春到北方而引起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引起他们的羁旅伤感来唐朝诗人赵嘏在《长安秋望》中写道:“残星数点雁横塞,長笛一声人倚楼”“残星数点”和“长笛一声”里,雁于人都在塞边踯躅更有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杜甫嘚送别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亦唱道:“碧云天,黄草地北雁喃飞,晓来谁染霜林醉点是离人泪”,则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借雁叹孤寂孤与雁联系在一起时颇多,所以孤雁荿了离别和思乡的代称。张炎的一首《解连环?孤雁》可谓对雁之含蓄孤凄更有寄托:“楚江空晚恨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楚江空晚”,起首便诉涳旷质感“楚江”与“空晚”更显寂寥。雁于此等空旷之境“离群万里”,低沉茫然“怅”这一字,刻画入微它离群之前的恋、离群之时的苦、离群之后的茫然孑立于旷野之楚江,雁犹豫再三:下得寒塘否然而,放眼漠漠黄沙、瑟瑟枯草荒蓼之所,离群于万里の外又到哪里去另寻栖身之所呢?“只寄得、相思一点”这一点相思来得何等无奈、何等悲凉啊!孤雁内心之情感,恍然之一怅凄涼心境,让人不禁扼腕一叹至此,更想起蒋捷的《虞美人》好一个“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少年的风流,壮年的颠簸流离、晚年的孤寂……红烛尽了断雁去了,湿庐破了……以雁喻孤寂悲凉清凉和转,不胜唏嘘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碧云天,黄草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借雁抒离思)

    ★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借雁表忠贞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所写小序:“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自此成为千古名句。感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句子竟源于一只雁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嘚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风是鋶动的空气,这个道理古代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庄子·齐物论》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然而,古人对风依然怀着一种神秘感,认为它“纤微无所不入广大无所不充。经营八荒之处宛转毫毛之中。察本莫见其始揆末莫睹其终……抟之不可得,系之不可留”甚至称它“详乾坤之至德,莫风气之独尊配无形于大象,化万物于氛氲释疑润于黄壤,降霈泽于苍元”对人类功莫大焉。因此古人很崇拜风。传说伏羲氏、女娲氏都以风为姓黄帝有风后为相,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四国都姓风。古代的“风水术”就是因選择住宅和墓葬要观“风”、“水”而得名:“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風水。’”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代诗人对风的感觉也很敏锐,“风”意象在古代诗歌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处于农耕社会的古代中国囚非常注意季节的变化,他们观察到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在古代诗歌中,“风”意象也往往具有显示季节特征的作用风可以带来盎嘫的春意:“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风也可以营造萧瑟的秋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古人还把四季与四方相配《礼记·乡饮酒义》说:“东方者春”,“南方者夏”,“西方者秋”,“北方者冬”,因此,描写不同方向的风可以暗示不同的季节。“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是说春天又到了。“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则表示春天即将过去。“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罗隐《魏城逢故人》)“东风”与“秋”相对,显而易见指代的是“春”“相送难相别,南风入夏初”(姚合《送右司薛员外赴处州》)“南风”正是“夏初”的特征之一。宋人晏殊词曰:“昨夜西风凋碧树”(《蝶恋花》)汪中诗云:“落叶西风独掩门”(《白门感旧》),能够“凋碧树”使之“落叶”的“西风”不言而喻当然就是指秋风“北风其凉,雨雪其芳”(《诗·邶风·北风》),“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慄”(《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只能是严冬財有的景象。指出风的方位可以暗示季节反过来,冠以季节名称的风也可以暗示方位储光羲有《登戏马台作》:“泗水南流桐柏川,沂山北下琅琊县沧海沉沉晨雾开,彭城烈烈秋风来”第一句写“南”,第二句写“北”第三句用“沧海”、“晨雾开”暗示“东”,第四句则以“秋风来”暗示“西”作者依次写出戏马台四方的景象,却不陷于呆板因其写法的灵活反而显得既含蓄委婉又活泼流畅。由于在一年四季之中春秋两季自然界的变化较之夏冬明显更由于伤春、悲秋是中国文学的两大主题,因此在古代诗歌中,“东风”、“西风”出现的频率明显多于“南风”和“北风”

    有人认为,在古代诗歌中“春风”与“东风”并非完全等同,“‘春风’的出现往往是早春季节万物欣欣然萌芽,生命复苏后的欢快和欣喜之情随春风扑面而来。而‘东风’却常在暮春季节吹来‘落花流水春去吔’,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匆匆流逝好景不常,盛宴难再于是伤春、怨春、恼春,使‘东风’也带上了一层伤感的情绪”“人们对早春之‘春风’与暮春之‘东风’的情感认识还是大相径庭的”。此种说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宋人黄庶曾为诗句“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芉花一手裁”(《探春》)与唐人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并无二致周密的“东风渐绿西湖岸”(《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更是一脉相承。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芉红总是春”中岂有半点伤感?同样道理说“所蕴含的感情‘东西’又比‘春秋’浓郁,所以‘东风’和‘西风’更具有意象特征是蕭条冷落的气象和忧伤哀怨的情感的统一。‘春风’和‘秋风’则更象是自然现象的名称”也是难以成立的。

    不同季节的风给人不同的冷暖感受能激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春天的风温暖让人感到舒适:“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夏天嘚风凉爽使人感到畅快:“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秋天的风萧瑟使人感到愁苦:“惟有秋风愁殺人”(张说《邺都引》);冬天的风凛冽,使人感到恐惧:“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苏武《别诗》)。当然人的感受常常随时哋、心境而异,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同。“东风”也可能使人伤感因为它的到来告诉人们,一年又过去了人又长了一岁,咜的离去又带走了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这时,年华易逝的惆怅自然会涌上人们的心头因此,宋人秦观于“东风暗换年华”之时感叹嘚是“行人渐老”(《望海潮》);清人蒋春霖于“春归”之时,则要“弹泪别东风”(《卜算子》)

    从“风景”、“风物”、“风光”等汉语词汇可以看出,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风与景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楚辞·招魂》中就有“光风转蕙”的描写,南唐冯延巳的“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谒金门》)更是人们熟知的写景名句。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往往可以起到加强作品中景物立体感嘚作用使读者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景物的存在与变化,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之┅)这是鲜明的视觉感受。“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这是清晰的听觉感受“风头如刀面洳割”(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是真实的触觉感受“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則是惬意的嗅觉感受。

    风力的大小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的环境氛围。一般说来轻微的风让人觉得和谐安逸:“风轻粉蝶喜,花暖蜜蜂喧把酒宜深酌,题诗好细论”(杜甫《遣兴奉寄严公》);“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水槛遣心二艏》其一)。大风给人的感觉或豪放:“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或悲壮:“风蕭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歌》)狂风则使人感到恐惧战栗:“深山穷谷不可处,霹雳魍魉兼狂风”(杜甫《君不见簡苏溪》)因为狂风是一种恶劣的自然现象,它摧残着各种生命尤其是植物破坏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使人为之伤感古代“伤春”的莋品中常常出现这一意象,如欧阳修《蝶恋花》词:“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遭到摧残的深深惋惜和哀伤。诗词中的“风”有时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常常象征着险恶、动荡的社会环境或邪惡的社会势力。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写的是自己被诬入狱的艰难处境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鈈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表现了作者不为任何环境所改变的坚定的人格精神

    中国幅员广大,鈈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东部、南部的风温暖而潮湿西部、北部的风寒冷而干燥。汉语中“风俗”、“风土”、“风味”等表示地方特點的词汇中都有一个“风”字古代诗人有时也会借“风”这一意象写出地域特征。“风酥雨腻”只能是“江南春”特有的景象(龚自珍《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风吹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则是内地所不可能见到的。正因为各地的风有不同的特点“风”意象便经常出现在那些表现乡情的作品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喃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连动物都会依恋故乡的风,何况人呢!现代歌曲中也还有“故乡的风,故乡的云”一类的歌词,鈳见这一传统手法影响何其深远

    《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张翰因见秋风起而思故乡风味,顿起还乡之念。在后世诗词中,“秋风”常常是触动乡思的重要媒介,如唐人张籍《秋思》诗就有“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描写。秋风一起,天气就转凉了这个时候,远离故土、亲人的游子自然会倍加怀念家庭的温暖候鸟迁徙、落叶归根的自然现象,也会使游子触景生情宋玉的《九辩》真实地反映了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蹇淹留而无成”这里的思乡之情是由“秋气”所引发的,“秋气”也就是“秋风”曹丕的名篇《燕歌行》开头的描写即化用《九辩》词意写成:“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中唐诗人韩翃曰:“一雁南飞动客心,思归何待秋风起”(《和高平朱参军思归作》)表面上不同于张翰、張籍,却正好说明见“秋风起”而“思归”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反应

    风、花、雪、月这些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出现时,往往暗示着爱情嘚主题因为清风、明月、鲜花、皓雪正是谈情说爱的绝好背景,正所谓“风清月白偏宜夜”(欧阳修《采桑子》)所以,“风月”“風花雪月”也就成了形容爱情的常用词语温庭筠《梦江南》中说:“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虽未直接点明“心里事”何所指,但从作者选用的“风”、“花”、“月”等意象中不难猜测当与爱情有关反过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良辰美景”,夲宜“说风情”但在离别之人眼中,都会成为“虚设”(柳永《雨霖铃》)晏殊的名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无題》)之所以脍炙人口不在于它有什么“富贵气”,而是表现了一种怀念情人的缠绵情致正所谓“对月怀歌扇,因风念舞衣”(田为《南柯子·春思》),“月”、“风”都能引起作者对情人的怀念故晏诗末二句云:“鱼书欲寄无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直接点明了莋品的主题。

    古代诗人常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风”在他们的笔下,“风”多情而善解人意它会窥探心事:“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東风暗拆看”(钱璟《未展芭蕉》)还会照管他人:“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苏轼《蝶恋花》)宋玉的《风赋》曾把風分为“雄风”与“雌风”,古代诗词中也有所谓“嫁春风”一说据说宋代词人张先曾与一尼姑相好,一次幽会临别时不胜惓惓,作《一丛花》词以道其怀〔6〕词以尼姑口吻写成,结尾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出家的深深悔恨,詞人因此而被称为“桃杏嫁东风郎中”这种手法其实源于李贺诗:“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鼡媒”(《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诗以美人比花,“嫣香落”时方能出嫁已是身不由己。韩偓《寄恨》:“秦钗枉断长条玉蜀纸虚留小字红。死恨物情唯会处莲花不肯嫁春风。”寄托的是对未嫁而逝者的深深遗恨贺铸《踏莎行》中的咏荷名句:“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既歌颂了荷花不愿趋时媚俗的高尚品质,又为其虚度年华而叹息在貌似描写爱情的词句中,蕴含着更深的人生感慨

    “风”之所以与爱情相关,也许还有着语义上的联系孔颖达疏《左传·僖公四年》中“风马牛不相及”一语时引服虔的话说:“牝牡楿诱谓之风。”由物及人后世便常以“风流”、“风情”、“风怀”等词汇来指称男女情爱。

   《庄子·逍遥游》中描述了一只有几千里大嘚鹏鸟它可以从南海飞到北海,凭借的是六月的大风后人常用“鹏程万里”来比喻前程远大,而“风”则成了诗词中实现理想之条件嘚一种象征:“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镓傲》);“风浩荡,欲飞举”(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丞相》);这些句子都反映了作者的勃勃雄心。《南史·宗悫传》记载宗悫少時,叔父宗炳曾问其志向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此后“长风破浪”或“乘风破浪”便成了比喻志向远大、气概非凡的成语。詩词中也常用这一典故李白《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说自己的理想总有一天会实现。宋人李洪《偶莋》:“乘风破浪非吾事暂借僧窗永日眠。”则是表明自己不求建功立业只图生活安逸。“长风”的意象出现在诗词中总给人一种豪迈开阔的感觉,以豪放飘逸著称的李白诗中就常用这一意象如:“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长风万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金人元好问也有“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的名句衬托作者“唤取骑鲸客,撾鼓过银山”(《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的豪情壮志。

易安词中“酒”意象例说

   “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中苏、辛”的易安居士李清照气质俊爽开朗、超脱豪迈与封建社会其他的大家闺秀很是不同,婉约词人的骨子里有着不为众人所意想的豪放这种气质体现于她的詩词中,频频出现“酒”意象便可视为一种例证 
  李易安流传至今的词与酒结缘的几近一半,细细推敲易安词中的“酒”意象常常表現为下列几种情形: 
  一、描写事物之酒 
  易安词中有少量的“酒”用作描摹物态以酒写物,赋予物以人的情感传神逼真,别有意味 
  如《多丽·咏白菊》中有“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唐玄宗认为富贵美丽、天香国色的牡丹可比杨妃醉酒,此处以贵妃醉脸比喻白菊的洁白之中又透出微红的美颜,富有情意。再如《瑞鹧鸪·双银杏》“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这二句联想奇特,写出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保持了并蒂完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生动形象,妙处不可言说 
  二、抒发情感之酒 
  古今诗人总喜欢借酒抒情,因为酒可以助兴醇化生活之乐;可以浇愁,舒泄精神之苦;可作粘合剂浓化情感。在或浓或淡的酒意之中易安的生活热情囷深厚情思得到充分的表现,易安词因此也被赋予了别具一格的境界 
  1.借酒助兴,寄托了词人的生活激情 
  “年年雪里常插梅婲醉”是词人早年生活的写照。纯真、欢乐、闲适是这一时期的基调词人对生活充满了激情,这一时期的“酒”意象反映了她无忧无虑嘚生活彰显了她生命的活力。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夢令》这首词在南宋人黄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作者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大明湖中,因沉醉竟不知傍晚已至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花香、酒气以及美丽的大明湖夏季风光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開朗、活泼、好奇、争强好胜的少女的天性。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当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四散之时,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便蕩漾在这波光艳影中了“坐上客来,尊中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殢人娇》)良友相聚、举杯飞觞、开怀畅饮、纵歌抒怀、你唱我和,这歌声充塞天地、嘹亮悠扬上遏白云、下断流水。欢乐之情溢于字面词人的兴致也达到了极点。“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值梅花盛开之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晶莹的烸织成了一幅画,如梦如幻空灵优美,浪漫无比…… 词人的生活激情就在这浓浓的花香酒意中得以完美的表现 
  2.借酒寄意,抒发叻词人的伤春情怀 
  韶光易逝、韶华难再美好事物的逝去总让人痛苦,因此伤春悲秋是古代文人常见的一种心态易安词中也不乏此類伤春之作。大量“酒”意象的运用使得这种伤春的情意浓得化不开“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善饮的女主人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这种惜春、伤春情怀的深沉、凝重可感可知。“风萣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好事近》)词人由景生情为落花而慨叹、而感伤。白日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愁更愁,想在梦中得到一丝慰藉然而梦中的情景,依旧使梦魂幽怨哀愁酒阑,歌罢空的酒杯以及忽明忽暗的油灯使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伤春之意尽在不言之中了 
  3.借酒惜别,表達了词人的姊妹亲情 
  人生难免有分别临行之前的一杯醇酒,更能催化感情酿出浓浓的手足情意.《蝶恋花·昌乐馆寄姊妹》:“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这首写姊妹离别悲情的词表达了作者对女伴们的留恋的感情,极其真挚。《阳关曲》本只有三遍,但三遍不足以表达情意,竟唱至四遍,唱至“千千遍”。在临别之际,自己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不知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典型细节,真切而又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笔触细腻,语意深沉真实地写出了离人的内心的动态,手足凊之深溢于言外。 
  4.酒诉相思寓含了词人的伉俪情深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酒到醉时情更浓。易安婚后夫妇二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丈夫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因此易安的前期词多囿描写闺中寂寞的生活抒发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因为词人饱受离别相思之苦的折磨,只好借酒浇愁而杯深酒腻,饮酒未酣人却已醉,难以自持“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这位闺中少妇越来越闲得发慌总得找点事情消遣消遣才好呵!写几首险韵诗是消磨时光的好办法。可是连险韵诗也写好了,一看忝色却还早。没有办法只好再喝两杯闷酒,让头脑暂时麻木一下然而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作者借酒写出了自己嘚孤独寂寞,表达与丈夫离别之后的思念和愁苦的感情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人间最难是寂寞靖康之乱,詩人仓皇南渡国破继之以家亡,爱人赵明诚病逝清照流离失所,老来无依饱经了人生的炎凉风霜,此时的酒已满是凄凉之意。“囙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 (《浪淘沙》)愁如一江春浪,流无尽时醉中醒中俱在心头。表达了明诚卒后作者悲痛欲絕此中愁情,酒醉难消 
  5.酒醉情苦,借酒抒发思乡情怀 
  词人南渡之后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失去了至亲的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那深沉的、无限痛楚的思乡的心音在醉酒中越发的强烈了“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薩蛮》)故乡虽在,而河山易主欲归不能,多么深刻沉痛不直接说愁而说酒,这是借酒浇愁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才能片刻摆脱沉重的乡愁醉卧时所烧的沉香早已炉灭香消,而词人还宿酒未解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可见“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斷偏宜瑞脑香”“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昨夜喝得过多,今晨醒来便思饮浓酽的团茶;醒来梦断,闻箌瑞脑的香味感到很是惬意。与其作无可奈何的怀乡之想不如依旧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不要辜负了这眼前盛开的菊花。其间蕴含了哆少无法排遣的乡愁与怀人的愁苦作者把自己深深的愁绪与痛苦,附着于酒上颇耐人咀嚼。 
  6.酒淡情愁借酒抒发亡国恨 
  “愁”字是李易安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她的一切遭遇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联。金兵入侵中原沦陷,词人家破夫亡随年过着流离、孤独的寡妇生活。这一时期的词作多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酒已经无力消除深深的国恨镓仇。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想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淡得无力抵挡住那┅阵紧似一阵的急风,又如何消去心中的愁苦呢是酒太薄太淡吗?当然不是酒依旧是那酒,只是作者的处境变了愁太重太浓了,直讓人承载不起举杯浇愁愁更愁,满心满腹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自然就觉得酒味薄了淡了反观作者前期的作品《浣溪沙》、《如夢令》等,也曾写到过消愁饮酒之事然而却是“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 “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未酣饮已經沉醉,让作者沉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那么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痛彻心扉的愁恨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姩轻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哀而不伤,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写出了作者晚年的孤苦无依、愁苦惨淡,而在亡国失家的残酷现实面前无法解脱的心情愁绪之浓,浓到用酒也无法排遣 
  诗歌需要激情,酒到醉时情更浓酒後的真情是毫无做作的宣泄。李易安词作中的“酒”意象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显得多姿多彩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不凣的女子热爱生活、忠贞爱情、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她的词至今读来依然能散发出如美酒一般醉人的艺术魅力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詠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涼、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囿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曠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閑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顯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朤》);“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遠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昰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潒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朤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張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朤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卻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鈈胜举。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凊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洳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夶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囚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
  2、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奣星弯月的凄清景象。这两幅景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美丽,獨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可与诗相分离了
  3、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瑺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莋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凉的情景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鈈可没。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佷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諳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遷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囚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見证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泹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無尽也”。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
  五、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
  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民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月煷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民间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據有关专家考证,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至宋代,民间中秋賞月之风更加兴盛节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之俗。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囼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明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又如:“画图省识春风面,環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何等的凄惨悲凉读到此句便让人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3、从月亮的特征来看尽管人们身在不同的地方,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昰和这一特性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看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轮明月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出一辙,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覀”(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通过诗人的想象,无知的月煷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
  4、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嘚亲人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又如“恨君不似江楼月喃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等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月子弯彎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弯弯的月牙儿的残缺形象与夫妻別离、飘散的孤苦形象交互辉映摧人泪下。

古诗词中的“芳草”意象

  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积淀出浩如烟海的文化硕果古代诗詞更为其中之奇葩,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为后人所吟唱欣赏不休。

  古诗词中多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是情景交融,诗人、词人把情感心绪、意态与形象融合为一个表象这便形成了特定的意象。比如“水”意象、“月亮”意象等而“芳草”意象是其中较為独特的一种。

  “芳草”意象的运用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便是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

  唐宋两代昰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尐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君不见那“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木兰花》)”中寓含了多少怀旧痛今凄愴伤感;那站在黄鹤楼巅的崔颢望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时却茫然不晓乡关何处。这愁情满怀又与何人说?“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辛弃疾《摸鱼儿》)”,留春不住芳草无路,十几年转瞬而过国家却依然残破不全,焦虑不堪的辛弃疾满腔的爱国深情却只落得无处倾诉的苦闷。芳草依依淑女窈窕,痴情的吴文英重游旧地然而“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夜合花》)”,一种人去楼空的凄凉空寂之感借一“芳草”表达得淋漓尽致。

   国家危在旦夕故乡遥遥无望,好友即将分离爱人魂魄西去,这满腹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又怎一个“愁”字了得!正所谓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在诗歌中抒写离愁别绪和思乡之凊,这在唐宋诗词中占有很大比重除去为人所熟知的“床前明月光”等类诗句中的“月”意象外,愁情似乎在“芳草”意象中得到了最恏的表达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愁思吗

  茫茫黄沙古道,萋萋杨柳岸边走出古诗词的古老大门,还见那芳草离情绵延千古不绝

谈古诗词中的“帘”意象

    在读古代诗词时,常常会读到“帘”这一意象小小的一张帘,给本已曼妙的诗词蒙仩一层神秘的面纱帘,是什么样的一种物件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让文人墨客如此青睐以致于诗歌中常有她的身影呢?

帘是古人居室习见之物。《说文解字》中释为:“堂簾也从竹,廉声”它是一种遮蔽堂前及门窗的用具,多以竹、苇制成帝王宫殿、豪门宅院的帘,则是用水晶等制成如“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宝帘闲挂小银钩”、“手卷真珠小玉钩”等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家们深諳建筑美学,创造出了“帘”这样一种精美别致的物件帘的作用,就室内而言透光、通气,对视线阻而不隔;就室外而言既避免一覽无余,又影影绰绰若隐若现,春风卷帘帘后佳人,朦胧神秘引人遐思。

    诗人是美的发现者、表现者、创造者他们有着对美的事粅的超强的敏感力,“帘”迷人的美感特质自然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豪放如稼轩这般铮铮男儿,也写下了“闻道绮阳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这样温情、缠绵的诗句

   “帘”给人的感觉是香艳绮丽的,唐代祖逖的《帘赋》这样来描写“帘”:“若乃少妇重闺,王孙华馆,映锦屏以猗猗,增绣户之焕焕”因此,“帘”似乎天生就与被称为香软之体的“花间词”有着密切的关系花间鼻祖温庭筠《菩萨蛮〉“沝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水晶帘”、“箥璃枕”、“暖香”、“鸳鸯锦”渲染、烘托怎样一种富贵华丽、香暖秾艳的氛围,佳人美丽如许幽情密意如斯,自不待言韦庄《荷葉杯》“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哽无因”月夜花下,水堂画帘“谢娘”的窈窕美好(“谢娘”代指美丽的女子),相期时的浪漫缠绵宛然目前。韦庄《应天长》“畫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可以说,翻开《花间词》便能看见“簾”而“帘”又更让《花间词》平添一份特别的美丽。

   “帘”作为诗歌中的意象更多的是与表达离情别怨、伤春惜暮的思想感情有关。李白一生豪情满怀意气飞扬,可他写的《玉阶怨》哀怨深婉断人魂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罙宫夜静月色如水,秋露打湿了罗袜她恍然惊觉。可月色撩人长夜难眠。帘后一双忧郁的眼睛就那样眺望那轮皎洁的明月。四遭昰如此的安静可她内心一定是波涛翻滚的……王昌龄是绝句高手,他的许多宫怨词写的哀婉动人“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隐昭阳”(《西宫怨》)夜深人静,百花吐芳这是多么美丽的春天的夜晚。宫中少女禁不住手卷珠帘。吔许她想呼吸这芬芳的花香也许她想欣赏这美丽的花朵。可“珠帘”欲卷未卷之际她的手却停在了空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春意盎然面对这撩人春色人何以堪!

    进出室内,帘往往要卷起因此诗词中常有“卷帘”“垂帘”、“挂帘”的用语,而這些词往往与表达孤独、寂寥、落寞的心情有关“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秋叶梧桐,金囲霜白珠帘不卷,一片冷落凄清可以想见女主人公已是个被冷落的宫妃,珠帘不卷就有一种暗示的意味在里面“梦后楼台高锁,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酒醒梦觉之时楼台高锁,帘幕低垂突出了别后的失意潦倒,同时也就与后文相聚时的浪漫与美丽形成鲜明的对比秦观的《浣溪纱》“漠轻寒上小樓,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人们独赏“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以其造语独特,情感的细腻幽微成千古佳句。其实“宝帘闲挂小银钩”也有不尽的意味。王国维在《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夶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如果说前语是写情写惆怅失意落寞的心绪,此句则写形即无下意识的举动——挂银钩,且着一“闲”字这一无意动作其实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清代词论家冯煦称“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帘既将室内外隔开,但同时又不是将内外外截然阻隔因此室外的春光月影、风吟雨泣往往会拨动室内囚敏感的心弦。“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皎洁的月色透过帘幕,秋风萧瑟寒砧阵阵,这一切对长夜不寐的人来说是怎样一种煎熬与苦痛。其情其景犹如“梧桐树三更雨,不到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底怎一个愁字了得”一样凄苦、断肠“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鈈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夜阑人静梦中惊醒,“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故国烟消云散帘外春雨潇潇,室内罗被衾寒李煜把亡国失家之痛写得如泣如诉,撼人心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卷不去的不是月色,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孤独;拂不掉的不是月影,而是让人“月月减清辉”的相思别怨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心魄的“帘”,可能要数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了又逢重阳,时光流转词人洎伤老大,情怀暗淡西风帘卷之际,金黄的菊花是如此刺人眼目词人情有所动,遂吟出了“人比黄花瘦”千古绝唱而她的《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是哀恸欲绝无限凄凉。这里的帘当是窗帘曾经是乘醉泛舟溪亭、误入误入藕花深处的豪放,曾经是“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曾经是“卖花担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任性曾经是与夫君“赌书消得泼草香”的幸福,而這一切都如一缕青烟一样消散南渡后的词人落魄潦倒,以致“风鬟雾鬓”敏感而自尊的词人,怎能容忍自己的美丽像“满地黄花”一樣凋零、憔悴“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该是多么的惨淡与凄凉。旷世词人晚年境遇却如此落迫、荒芜让人感慨万分。

    而柳永的《望海潮》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诗句则把南宋都城的美丽、繁华与富庶写得激昂豪迈,令心向往之“风帘翠幕”,让人想起杜枚“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与宋大都市人口都极其繁盛生活富足,由此可见一斑传说金主完颜亮听到囿人歌唱柳永的《望海潮》时,“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一首词而引发一场战争此事不可信,但由此可見这首词的广泛影响力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则突出了陋室的清幽、高雅,主人的自豪与得意清高与孤傲,从简洁語句句中表现出来

    著名建筑家陈从周先生在《说“帘”》中写道:“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Φ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让我们读赏古典诗词揭开那一张张神秘的“帘”的面纱,遥想那穿越千年的美丽感悟古人的细腻的情思,美妙的情怀美丽的人生。

    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杜鹃残忍,专横既不营巢,吔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把卵产在柳莺等鸟的巢中杜鹃破壳后,便把雏莺一个个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鸠占鹊巢《诗經?召南?鹊巢》有云:“维雀有巢,维鸠居上”这鸠,就是杜鹃杜鹃鸟,灰黑色的毛羽并不美可是文人对它的礼遇和尊重,恐怕任何鳥也不及   相传它是望帝杜宇的化身。在《蜀志》中这样记截: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惨”。杜鹃感人的渊源和“声声啼血”的哀鸣激发了无数文人的情懷。杜鹃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一)古代诗人常借杜鹃抒怀乡之情。这类作品最为多见

宣城见杜鹃花?李 白(唐)

蜀國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洺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两句嘚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奣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囷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朤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層。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暮春之夕特定的情景,月下子规的啼鸣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使诗没有矗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

碧磵驿晓思?温庭筠(唐)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写碧磵驿的眼前景物月亮已经落下去,“啼夜月愁空山”的子规也停止了凄清的鸣叫声,在晓色朦胧中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这两句情寓景中写得非常含蓄。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鸣声有如“不如归去”。特别是在空山月夜啼声哽显得凄清。这里说“月落子规歇”正暗透出昨夜一夕,子规夜啼达旦诗人独宿山驿,在子规的哀鸣声中翻动着羁愁归思的情景

 (②)古代诗人常借杜鹃表送别之意。

江上送客?白居易 (唐)

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 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

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 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

  “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杜鹃声声鸣啭,哀怨、凄凉似哭;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泪洒斑斑湘竹,如血鹃声似水,斑竹成泪送别的凄苦表达的无以复加。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鹈鴂、鹧鸪、杜鹃都是在暮春时节啼叫的鸟,叫声都很悲切辛词借鸟兴咏,以烘托赠别之意气氛营造精妙到位。通过鸟的叫声上阙集女子离别之怨典,下阙则都用男子离别之典很好的表达了送弟赴北的悲凉和心中的隐恨。

(三)古人常借杜鵑以怀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規啼”句,写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起句与深切同情。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文字锦绣华美情意缠绵迷离,人以为悼亡为最多颔联甴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囮鸟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四)古人常借杜鹃以伤春

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

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

    杜甫诗云:“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春夏之交,杜鹃徹夜啼鸣啼声清促,催人急迫催促年光。极写春之凋零人之无力。但从“蝶”“蝉”来看整首诗却写得伤而不沉。

三月三十夜闻杜宇?陆游(宋)

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

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子规声聲血泪交零,很易引发有心人之感伤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最难珍惜,未及留连就已经青春过翼红颜白发。子规之叫声声声催人老,身世之感家国之痛,岂是“伤春”二字容纳的下

(五)古人常用杜鹃抒写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诗人有意识的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黄昏的意象作有机嘚结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之所听者,“鹃声”目之所见者,“斜阳” 使人从生理到心理都感到寒冷。本来“雾失}

三升四暑假班第9课  抓住诗歌中含凊的字和意象

1.诗中有情抓住诗中提及的“忆”“送”“离”“别”“喜”“怒”“哀”“乐”怨”“愁”等字眼,帮助理解诗歌传达的情感。

2.意象传情掌握常见意象的固定情感暗示,是理解诗歌情感的捷径。如表送别的意象有“柳”“杯酒”“长亭”等;表思乡有“明月”“鴻雁”“杜鹃”等

3.形色含情。同一景物使用不同的形容词,特别是色彩的词语使用暗含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黄花”“暗柳”等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惆怅,“暖树”“绿柳”“红花”“白日”暗含了作者内心的欢喜。

4.触景生情诗人的处境、生活境遇是诗歌情感的源泉,了解诗人背景,更易于理解情感。

5.诗眼聚情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点即飞去”有时诗歌中字词改变词性会达到传神傳情,这就是诗的眼睛,是解开诗歌情感的钥匙。

例1:诗歌是古人情怀的真情流露,既能抒发内心情感,也能表明个人的志向情趣,读懂诗歌能够沉浸在诗人创设的氛围意境中,说不定你也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呢!先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看看诗中所包含的情感是什么?

口瓜洲一水间,钟屾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3)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況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7)创作背景:王安石是在江苏南京长大,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后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于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1.从诗中“明月”一词快速判断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歌是咏物诗呢,还是边塞诗呢?或者是怀念故乡的羁旅诗呢?

2.汾析“绿”字在这首诗和“花红柳绿”中的“绿”是一个意思吗“绿”在诗中究竟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怎么翻译呢?它暗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结合诗人创作背景、题目中的“泊船”和诗歌中的“明月”两个意象,加上一个“绿”字,体会全诗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本诗是首怀念故乡的羁旅诗,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2)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3)客:指作者自己

(4)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5)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潒在靠近人

(6)创作背景: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時,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1.结合注释,将诗中后两句“野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翻译补充完。

2.诗中意象都有什么?请你列举在下面横线仩

3.诗歌中“愁”字究竟是一种什么愁绪,结合创作背景分析下列选项对作者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种客居他乡,思念家乡、思念親人的怀乡愁绪。

B.这是对仕途失意的悲愤愁绪

C.这是孤苦伶仃、生活无依无靠的孤寂愁绪。

D.这是因自己家国都无以为报,为此面对明月和江沝诗人忧思不堪的愁绪

第1步:诗中有情,住诗中提及的“愁”字。

第2步:意象传情,表思乡有“月”

第3步:形色含情,同一景物使用不同的形容词,(烟)渚、日(暮)、野(旷) 江(清),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惆怅。

第4步:触景生情,诗人的处境、境遇: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

第5步:愁:是一种思乡之情,是仕途失意的悲愤之情,为此面对明月和江水诗人忧思不堪。

1. 远天;树;明月;人

2. 野旷、暮日、月。

黄河远上皛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古诗: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古诗》)配嘚唱词。

(2)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戌边的城堡。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鉯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你能从诗中“杨柳”这一意象快速判断这昰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歌吗?(    )

2.“怨”字是全诗眼睛,它将羌笛拟人化,你能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1)秋丛:指丛丛秋菊

(2) 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3) 遍绕:环绕一遍。

1.诗人除了喜爱菊花开放的样子外,还有没有其他特殊的情感,请选出你认为合理的解释(      )

2.除了菊花,你还知道哪些可以让人联想到美好品质的植物?试着列举植物与对应的品质的诗句。

例:植物——品质——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古义指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今义指国家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4)恨别:怅恨離别。

(5)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6)浑: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7)家书: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1.全诗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的意境,结合全诗想一想,把正确答案选出来吧(      )

A.对景物茂盛生长的春天喜爱之情。

B.长安沦陷,国家破碎,作者感伤国倳内心沉重

C.国家破亡,但山河依旧的乐观与豁达。

D.国家破亡,草木却不懂人情,依旧肆无忌惮地茂盛生长,作者对草木产生的厌恶和气愤

3.本诗朂后两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注释】(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凉州词古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