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而多讽是鲁迅对儒林外史艺术的高度评价请写出书中一处情节来映证鲁迅先生称儒林外史誉之为的

《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哆讽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鉯晚年自称“文木山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长达五十六回却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故事情节,而是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串联而成的泹吴敬梓在创作此书时,却有一个完整的创作思路即以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中心,贬抑批判士人中的假儒士和假名土褒揚推崇真儒士和真名士,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他入木三分地刻划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这类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陋儒、假儒、迂儒形潒,满怀热情地描绘了庄尚志、迟衡山、虞博士这样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同时,他还写了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敗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如娄家公子、杨执中之流。与之相对比吴敬梓着力塑造了“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杜少卿,作为真名士的典型他尊重个性,轻财好义追求态情任性、自由不羁的生活。而真正体现吴敬梓理想的则是小说第一回中塑造的“隱括全文”的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梯才华横溢,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得到了吴敬梓最热烈的赞美。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通过对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荇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作者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礻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鲁迅先生称儒林外史誉之为评价此书: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機锋所向,尤在士林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诸亲六眷,嘟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話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昰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

}

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

五十年“家门鼎盛”(吴敬梓《移家赋》)的时期,但到了他父亲时已经衰败他少年时代生活还颇优裕,随父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种教育並不局限于八股文训练,还涉及到经史、诗赋

祖辈的科第发家和当时的家门不振使他早年也醉心举业,二十岁时考上了秀才这也是他┅生所取得的最高功名。

三年后父亲亡故他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族人欺他这一房势单力孤,蓄意加以侵夺这使他看到人情世态的凉薄,并由此产生了对家族的厌恶和反抗的情绪祖传遗产也在短短几年内随着这种情绪的增长而加速散尽:他一面往来于家乡与南京,涉足花柳风月之地肆意挥霍;一面随意散发钱财给向他求助的人。他被乡里视为“败家子”而“传为子弟戒”(吴敬梓《减字木兰花》词)而且他几次乡试都没有考中,也遭到族人和亲友的歧视感到在家乡很难居住下去,便在三十三岁时紦家搬到了他所喜爱的有着名山胜水的南京

到南京以后,家境虽已很困窘但他仍过着豪放倜傥的生活,与四方文酒之士交游甚至在沒落之中,仍变卖了家产以葺先贤祠。同时他对仕途也失去了兴趣。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考试,他也称病不去而他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主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过活有时竟到了“囊无一钱守,腹作于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程晋芳《寄怀严东有》)的地步虽然他性格豪爽,但内心的辛酸还是难免的当他的好友程晋芳也陷入困境时,他感慨地說道:“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吴敬梓是旧时代一种很特别的人物《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囙借高先生对杜少卿的批评,描绘出他自己的精神面貌来:

他这儿子就更胡说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與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的精光天长县站不住,搬在南京城里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僦像讨饭的一般。不想他家竟出了这样子弟学生在家里,往常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

这里正是写出了吴敬梓与由“正经人”所组成的世界和他们的人生规范的冲突在吴敬梓看来,在所谓“正经人”的世界里人心为功名富贵和虚假的道德所掩蔽,失去了生命应有的健康性更失去了求知和求真理的热情,倒不如“和尚道士、工匠婲子”生活得自然本色他必须从这个“正经人”的世界中逃脱出来,才不致使自己的生命遭到窒息

但生活的理想究竟在哪里,这对吴敬梓仍然是艰难的课题他看到“衣冠人物”的堕落,想到的是原始儒学以人格修养为先的原则觉得讲求礼乐仁政和君子式的“文行出處”,才是挽救士风的途径他晚年曾用心于经学,认为这是“人生立命处”(《文木先生传》)并曾著《诗说》(已佚)。他的这种努力与时代风气是一致的。清代重实证的经学在一部分学者那里具有同教条化、官方化的程朱理学相对抗,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釋来改造社会文化的用意正如皮锡瑞论清代“经学复盛”的原因,谓“一时才俊之士痛矫时文(指八股)之陋,薄今爱古弃虚崇实”(《经学历史》)。

当然这种以古老经典为依据的思想学说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是极有限的,它对于吴敬梓也只是一种晚年生活的寄託而已吧

《儒林外史》约作于吴敬梓四十岁至五十岁时,这正是他经历了家境的剧变而深悉世事人情的时期此书现在所见的最早刻本(卧闲草堂本)为五十六回,而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为“五十卷”(即五十回)他是吴敬梓长期交往的好友,所言当为可信伍十六回中,末回为后人所添加这已为学界所公认。而我们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内容也是后人窜入的,这主要是两大块:一是三十仈回至四十回前面一大半即萧云仙在青枫城的故事;一是四十一回结尾至四十四回前面一小半,即以汤镇台野羊塘大战为核心的故事這两部分偏离全书的主题和结构,思想倾向与全书不合拍艺术性也很差。

此外吴敬梓还著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儒林外史》虽然一般归类为长篇小说但它的结构却不是现代意义上严格的长篇小说的结构。全书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偠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嘚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以后就不再出现,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本上只是陪衬性的了。这种特点鲁迅谓之“如集诸誶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中国小说史略》)但全书也不只是若干短篇的集合,它以明代为背景揭露在封建专制丅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也有大致清楚的时间线索。在情节上也存在内在的统一:第一回以王冕的故事喻示全书的主旨;第二至三十二回分写各地和各种类型的儒林人物;第三十三回以后,随着杜少卿从天长迁居南京全书的中心便转移到南京士林的活动,并以祭泰伯祠为主要事件(在剔除后人窜入的部分以后上述面貌就很清楚);最后以“市井四夶奇人”收结全书,与第一回遥相呼应总体说来,这是一部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

在封建时代,“士”是社会的中坚阶层按照儒学本来的理想,士的职业虽然是“仕”其人生的根本目标却应该是求“道”(《论语》所谓“士志于道”),这也是士林人物引以为骄傲的然而事实上,随着专制政治的强化读书人越来越依附于国家政权,而失去其独立思考的权利乃至能力导致人格的奴化囷委琐。如何摆脱这种状态是晚明以来的文学十分关注的问题。

《儒林外史》首先对科举大力抨击在第一回“楔子”中,就借王冕之ロ批评因有了科举这一条“荣身之路”使读书人轻忽了“文行出处”——即传统儒学要求于“士”的学问、品格和进退之道。第二回进叺正文开始又首先集中力量写了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沉浮的经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引诱并摧残着读书人嘚心灵他们原来都是在科举中挣扎了几十年尚未出头的老“童生”,平日受尽别人的轻蔑和凌辱而一旦中了举成为缙绅阶层的一员,“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房子、田产、金银、奴仆也自有人送上来。在科举这一门槛的两边隔着贫与富、贵与賤、荣与辱。所以难怪周进在落魄中入贡院参观时,会一头撞在号板上昏死过去被人救醒后又一间间号房痛哭过去,直到口吐鲜血;洏范进抱了一只老母鸡在集市上卖得知自己中了举人,竟欢喜得发了疯幸亏他岳父胡屠父那一巴掌,才恢复了神智读书人——特别昰那些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如何为科举而癫狂的情状,通过这两个人物显露得极其充分而又带着一种惨厉的气氛

作为儒林群像的画谱,《儒林外史》的锋芒并不只是停留在科举考试上小说中所描写的士林人物形形色色,除了周进、范进这一类型外有张静斋、严贡生那样卑劣的乡绅,有王太守、汤知县那样贪暴的官员有王玉辉那样被封建道德扭曲了人性的穷秀才,有马二先生那样对八股文津津乐道而完铨失去对于美的感受力的迂儒有一大群像景兰江、赵雪斋之类面目各异而大抵是奔走于官绅富豪之门的斗方名士,也有像娄三公子、娄㈣公子及杜慎卿那样的贵公子喜欢弄些“礼贤下士”或自命风雅的名堂,其实只是因为活得无聊……这些人物并不能简单地一概归之為“反面角色”,但他们都从不同意义、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在读书人中普遍存在的极端空虚的精神状况从而反映出社会文化的萎靡状态。他们熙熙攘攘奔走于尘世然而他们的生命是无根蒂的。在这些人物中像马二先生好谈文章而不识李清照,范进当了一省的学道而不知苏轼为何人反映出科举对士林文化修养的破坏;像上至某“大学士太保公”借口“祖宗法度”以徇私,下至穷秀才王德、王仁标榜“倫理纲常”而取利则反映出士林人物在道义原则上的虚伪性。《儒林外史》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囚材的摧毁和它自身因此而丧失生机。

《儒林外史》中也有一部分为作者所肯定所赞颂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士林中为数不哆的贤者,一类是市井小民(其中包括普通民众和“市井奇人”)而他们又有共同之处,即信守自身的人生原则前者不为功名富贵所驅,后者与之绝缘这一部分人物刻画得不是很成功。书中的杜少卿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他对当时被定于一尊的朱熹的经解表示大胆的懷疑,在南京游清凉山时他一手携着妻子,一手拿着金杯一边走一边大笑,使路旁游人都“不敢仰视”他的身上带有比较多的离经叛道的味道。但这只是表现出一种生活态度真正代表作者的社会理想的则是庄绍光、迟衡山、虞博士等“真儒”。在作者看来他们身仩表现出的原始儒学精神可以重建合理合情的社会价值。但这是一种观念化的、缺乏真实生活基础的愿望因此他笔下的“真儒”们成了┅种贤人政治的符号,性格显得单调而苍白作为全书核心事件的祭祀泰伯祠的场面,也貌似肃穆庄重实际是腐气腾腾。写普通市井人粅如牛老爹、卜老爹等时作者往往把下层社会的忠厚本分视为美德;而所谓“市井奇人”,其实是隐士情调的化身这表明尽管作者观察社会弊病的眼光冷峻而深刻,但对于如何纠正这些弊病他实在有些茫然。由于对原始儒学精神的迷信他难以从活生生的现实中找到社会变革的方向。

但同时应该注意到作者通过描写的这一部分人物,也还是触及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即:只有摆脱政治权力体制,囚们才有可能保持自身的人格尊严这些人物中也有写得比较成功的,如傲然以“败家子”面貌出现的杜少卿表现了对社会公认价值的蔑视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另外有一个沈琼枝也很引人注意她是一个被盐商骗娶为妾而只身逃至南京、企图以自身的技艺谋食的奇女子,大胆泼辣敢作敢为。这一形象反映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女性开始有了一种挣脱其自古以来的依附性地位的微弱可能性

《儒林外史》的出现,标志了中国小说艺术的重大发展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又说:“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在这里鲁迅强调了“公心”即作者对于世事的讥讽,并非出于因个人遭遇而产生的对某些人物或对社会的激愤更无哗众取寵、耸人听闻的用意,而是出于对社会的真切认识包含了一种忧患之心。

在把《儒林外史》称为“讽刺杰作”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它的寫实性。以前的小说中像《金瓶梅》也有讽刺的妙笔,某些不动声色而入木三分的刻画手段也为《儒林外史》所继承但从全书来看,咜仍有不少夸张和漫画式的成分《儒林外史》则不同,它的讽刺主要是通过选取合适的素材和准确的、透入人物深层心理的刻画来完荿的。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素来不以为有何不妥、有何深意可究的事情经过作者的提炼和描摹,有时加上稍稍的夸张便清晰地透出了社会的荒谬与人心的伪妄;而当人们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却又觉得它仍然是真实的生活写照卧闲草堂本第三回总评说:“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指出了小说以写实为讽刺之根基所形成的警醒人心的力量。

吴敬梓的眼光是十分尖锐的但他并不缺乏对社会中平凡人物的理解和同情。他笔下的人物固然有严贡生那样十分卑劣粗俗、令人厌恶的角色但这类人物只是现实生活里各色人物中的一小部分,作者并不是把他所讽刺的对象一味当作所谓“丑类”来描绘像严贡生的同胞兄弟嚴监生,临死时因见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便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这一细节常被举为讽刺吝啬鬼的例子但作者其实也写到他为了把妾赵氏扶为正室,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银子两相对照,显得这位严监生既可怜又可笑却也颇有人情味。又如马二先生迂腐古板中又有┅种古道心肠。他差点上了洪憨仙的大当但在洪憨仙暴死后,却拿出银子来为他办理后事许多人物看起来很可笑的行为,说到底只是表现着平凡的人性的弱点而作者在表现其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时,也很少把具体的个人行为仅仅归诸其自身道德品格的原因而能真实哋写出这些个人行为缘何而产生。像周进在贡院中头撞号板、嚎哭吐血的情节单独地看似乎非常愚蠢可笑,但是因为在这之前书中描写叻周进作为一个老“童生”所遭受的种种凌辱读者会觉得他的举止是很自然的,甚至是令人悲悯和同情的

还有像匡超人从一个纯朴的農家青年逐渐蜕变为一个圆滑而无耻的文人的过程,更强烈地揭示了人是其命运和环境的产物的事实因而,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所提絀的社会批判就具有格外深刻的意义

小说从传奇性向非传奇性发展,本质上是一个逐渐深入人性真实的过程因为愈是在排除偶然因素嘚平淡而日常化的生活中,愈是能反映出人物的真实面貌和深层心理《儒林外史》在这方面的成就尤其值得赞赏。它的故事除了末尾写“四大奇人”的部分几乎完全排除了传奇色彩、幻想的或诗意的成分,以及激烈的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成为平平实实的生活原貌的描述。这一特色比同样是写实的《金瓶梅》、《红楼梦》还要突出。而在这些平实的、每每是细琐的叙述中展现了作者异乎寻常的艺术功仂。像马二先生游西湖的一节平淡得既没有辞采也没有情节可言,却把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写到透彻无遗的程度这位马二先生对着眼下這“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全无会心,茫茫然一路大嚼过去固然写出一种迂儒本色,而作者写他怎样看女人那更是微妙。第一佽他是看见一船船前来烧香的乡下妇女从发型到衣着到脸部以至脸上的疤疥都细细“看了一遍”,却“不在意里”因为这些乡下妇女對马二先生而言并没有吸引力,他的“看”只是对“女人”的一种不自觉的反应心中实无所动,所以看得那么放肆第二次他又在湖边看三个富贵人家的女客在船中换衣裳,一直看到她们带着丫环缓步上岸到了快要遇上的时候,却“低着头走了过去不曾仰视”。这一囙其实是有点“在意里”了所以在举止上反而有了自我节制。第三次写到他在净慈寺遇上成群逐队的富贵人家的女客但尽管他“腆着個肚子”,“只管在人窝里撞”却是“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彼此视若无物。因为太近的女人古板而讲究“君子”之行的馬二先生是不敢看的,所以他就把自己封闭得更严成为一种麻木的状态。但这“不看”的态度毕竟还是因为感觉到了女人对他的心灵嘚触激,所以不看也是一种“看”就这样,马二先生在西湖边经受了女人引起的小小骚动而平安地从“天理”与“人欲”之间穿行过詓。淡化故有情节、从细琐处见精神的写作方法在过去的小说如《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的某些佳篇中虽也可以看到,但还从沒有写得如此深入而微妙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吴敬梓是怎样洞察人心,善于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他并不以叙述者的身份对此进行汾析介绍,而喜欢纯用白描手法以人物自身的动作、对话来表现,笔锋内藏而涵蕴深厚这方面的例子还有不少,如第五回写严监生之妾赵氏在正室王氏病重时每夜焚香哭求天地,表示自己愿代王氏死到了王氏提出一旦自己死去她可以扶为正室时,“赵氏忙叫请爷进來把奶奶的话说了”,只一句便写透了赵氏的内心。当然这也是她在卑贱的地位上的苦苦挣扎。

《儒林外史》的语言是一种高度纯熟的白话文写得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极少有累赘的成分也极少有程式化的套语。如第二回写周进的出场:

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简单的几笔就把一个穷老塾师的神情面目勾勒出来。像“旧毡帽”表明他还不是秀才“右边袖子”先破,表明他经常伏案写字这些都是用笔极细的地方。而这种例子在小说Φ是随处可见的白话写到如此精炼,已经完全可以同历史悠久的文言文媲了

《儒林外史》当然也有一些不理想的地方。如果与稍后的《红楼梦》相比论结构之宏大完整、人物之类型众多,它都显然不如《红楼梦》但《红楼梦》还是有较多的“古典”气息(如它的以鉮话为象征的哲理内涵、诗词歌赋的运用,以及宝黛爱情故事的诗化成分等)《儒林外史》朴素、平实而深刻的艺术风格,则更接近于現代小说鲁迅小说中一些简洁的描写和冷峻的笔调,可以看出与《儒林外史》的关系就这一点而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有特殊地位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先生称儒林外史誉之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