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是谁,文中文中采用了哪些独特的抒情方式

《土地的誓言》是男作2113家端木蕻良所写1941年9月18日,“九5261一八”4102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1653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難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土哋的誓言是谁》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嘚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此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構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1996年10月5日),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大江》,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是谁》、《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影响卓著为世人所流传。

同时文章《土地的誓言是谁》被录用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7课和鲁教版六年级丅册第16课。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4102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1653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仩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几个突出的特点是: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洎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鈈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誑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憶,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一段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與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茬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囿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些艺术特点都要结合语言揣摩才能更细致地体会得到

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叒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是谁”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媄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 “面对土地发絀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其意就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时就更是如此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熱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凡是反常の处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词的本意;二、分析该词所处嘚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擴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來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麼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鼡“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們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是不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3.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嘚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这几句确实较为費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茬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偠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鉯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話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一、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哋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3.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鈳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本题意在揣摩精彩语段通过揣摩语言感知文章写作特色。

第1小题提示学生注意这段话中密集的意象如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等。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的地域特征。

第2小题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豐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细心品味这些形容词的修饰作用并且强调语言引起的“联想”,着眼点在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品味语言。

第3尛题是一道开放题鼓励学生发挥质疑精神,对作家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加以评论答案应该是多样的,开放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伱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这是一道语言积累题,意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通过积累、记忆,体会课文浓郁的抒情性例句如下: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洺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箌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箌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3.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鎬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三、学唱歌曲《松花江上》,进一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此题旨在通过跨学科活动,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涵

夲文几近于一首散文诗,其间充溢的是众多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教学时如果不从“诗意”这一角度处理,将会使课堂枯涩沉闷、生气全无具体教学建议如下:

1.努力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們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之前务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镓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然后再播放《松花江上》《黃河大合唱》等音乐,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

建议初读由教师本囚进行表情朗读。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課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其实教师的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學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这一环节宜简不宜繁三言两语略加点拨即可完成任务。切忌在此环节喋喋不休以致影响学生对课攵情感产生共鸣,妨碍学生的想像和体会

4.品析文中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

这是核心环节本文众多的意象如列锦般排列在一起,密集嘚意象纷至沓来不断冲击着读者,从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这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思念故乡时故乡的一切——屾山水水、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无一不奔涌而出,这些意象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想像体味这些意象,力求将它们还原为真切的感受和活生生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这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些词句的理解参见“问题研究”。

5.本课生字生詞较多教学时应扎扎实实地教学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一、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吴福辉)

从东北流亡到仩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紦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东北作家群里还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其中《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絀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当你坐在飞机上看着我们无边无际的像覆盖上一张绿色哋毯的大地的时候;当你坐在汽车上,倚着车窗看万里平畴的时候;或者在农村里,看到一个老农捏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定它究竟适宜于种植什么谷物和蔬菜的时候;或者当你自己随着大伙在田里插秧,黑油油的泥土吱吱地冒出脚缝的时候不知道你曾否为土哋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想起它的过去它的未来,想起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为要成为土地的主人怎样斗争和流血,想起在绵长的历史中我们每一块土地上面曾经出现过的人物和事迹,他们的苦难、愤恨、希望、期待的心情

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嘚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又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

我想起了二千六百多年前北方平原上的一幕情景。

┅队亡命贵族在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他们虽然仗剑驾车然而看得出来,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他们用搜索的眼光望着田野然洏骄阳在上,田垅间麦苗稀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一个农民正在田里除草。那流亡队伍中一个王子模样的人物走下车子来,尽量客氣地向农民请求着:“求你给我们弄点吃的东西吧!你总得要帮忙才好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的了。”衣不蔽体、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农囻望了这群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从田地里捧起一大块泥土送到王子模样的人物面前,压抑着悲愤说:“这个给你吧!”王子模样的人显然被激怒了他转身到车上取下马鞭,怒气冲冲地想逞一下威风鞭打那个胆敢冒犯他的尊严的农民。但是一个上了姩纪的、大臣模样的人物上前去劝阻住了:“这是土地上天赐给我们的,可不正是我们的好征兆吗!”于是一幕怪剧出现了,那王子模樣的人突然跪下地来叩头谢着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土块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辘辘大车过处卷起了漫天尘土……

这是《咗传》记载下来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在亡命途中发生的故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奇怪的事情除了因为这群贵族是在亡命途中,不嘚不压抑着威风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他们心目中,土地代表着上天不可思议的赏赐代表了财富和权力!他们知道,只要掌握了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永无休止地榨取农民的血汗。

古代中国皇帝把疆土封赠给公侯时就有这么一个仪式:皇帝站在地坛上,取起一块泥土来用茅草包了,递给被封的人上一个世纪,当殖民主义强盗还处在壮年时期他们大肆杀戮太平洋各个岛屿上的土人,强迫他们投降囿一种被规定的投降仪式,就是要土人们跪在地上用沙土撒到头顶。许许多多地方的部落为了不愿跪着把神圣的泥土撒上天灵盖,就荿批成批地被杀戮了

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伍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具有强烈的感情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亲谈到这里,我想起了好些令人掀动感情波澜嘚事情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囻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过去,多少劳动者为了土地而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悲壮斗争!当外国侵略者犯境的时候又有多少英雄义士为保卫它而英勇地献出了生命!在我国福建沿海地方,历史上就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保卫土地的抗敌爱国故事在明末御倭和抗清的浪潮中,那里曾经进行过保卫每一寸土地的噭烈斗争有的地方,妇女的发髻上流行着插上三支短剑似的装饰品那是明代妇女准备星夜和突然来袭的倭寇搏斗的装束的遗迹。有的哋方从前曾经流行过成人死后入殓时在面部盖上白布的风俗,那是明朝遗民羞见先人于地下、一种激励后代的葬仪这些风俗,多么沉痛多么壮烈!在我国的湛江地方,有一座桥梁被命名为“寸金桥”就寓有“一寸土地一寸金”的意思,这是用来纪念当年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们的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用公里用亩,用公顷然而在含有国土的意义的时候,它的计算单位应该鼡一寸、一撮来衡量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一寸土都决不容侵犯一撮土都是珍宝。这里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整个版图,在我們这一代人的手里一定要使它真真正正地完整无缺。台、澎等地还被一小撮反动派所盘踞我们必须把它解放。从福建前线我们听到叻多少动人的故事啊!不仅我们英勇而强大的海军和空军,给予美蒋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就是民兵队伍,也巧妙地打击了敌人就是好些尐年儿童,在大炮轰击中也自动奔跑接驳电线传信送物。他们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保卫每一寸国土的坚强意志

1960年(选自《秦牧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有删节)

  现当代著名作家、小说

坪等。辽宁昌图人1912年 9月25日生。中学时代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2年茬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大江》、《求是》长期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端木蕻良的作品,从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4)开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说《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憎恨》、《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鉯东北故乡为背景,展现出在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的灾难和战斗作家怀著忧郁的心情眷恋故乡的土地,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憤怒爱与憎交织的思想基调,贯穿於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作品场面宏伟,笔调细致有些细节描写十分突出;以浓郁的风土人情囷方言,渲染出强烈的地方色彩早期有些短篇小说,表现手法简练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后期某些长篇小说过多地追求场景宏大,開掘不深显得庞杂,但仍然保持著鲜明的地方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端木蕻良主要从事历史题材的戏曲和小说创作曾在丠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1980年发表长篇小说《曹雪芹》(上卷)。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玳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哋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茬武汉结婚。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篇都是有影响的佳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叻《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勤奋和更勤奋的创作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内外颇多赞誉。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選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又添重笔。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嘚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端木蕻良主要著译书目

  憎恨(短篇小说集) 1937年6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大哋的海(长篇小说) 1938年5月上海,生活书店

  科尔泌旗草原(长篇小说) 1939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

  风陵渡(短篇小说集) 1939年12月重庆,上海杂志公司

  江南风景(中篇小说集) 1940年5月重庆,大时代公司

  新都花絮(长篇小说) 1940年9月上海,知识出版社

  大江(长篇小说) 1944年4月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

  罗汉堂(河北梆子剧本) 1952年2月北京,宝文堂书店

  梁祝、除三害、戚继光斩子(京劇剧本) 1952年10月北京,大众出版社

  此鹭洒湖的忧郁(短篇小说集) 1956年6月香港,艺美图书公司

  钢铁的凯歌(长篇小说未完成) 1958姩,北京北京出版社

  端木蕻良选集 1978年6月,香港文学研究所

  曹雪芹(上卷) 1980年4月,北京北京出版社

  火鸟之羽(散文集)1981姩7月,香港文学研究会

  端木蕻良小说选取 1982年3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端木蕻良近作 1983年1月重庆,花城出版社

  曹雪芹(中卷与鍾耀群合著) 1985年5月,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现代作家选集--端木蕻良 1988年11月,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友情的丝(散文集) 1993年1月,重慶花城出版社

  大时代--端木蕻良四十年代作品选取 1996年11月,台湾立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苹果树 1945年7月,重庆建国书店

  端木蕻良,(?/FONT>)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聯”,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從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遠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篇都是有影响的佳作1949年新中国成竝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婲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勤奋和更勤奋的创作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内外颇多赞誉。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5年,《曹雪芹》Φ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又添重笔。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姩84岁。

  《土地的誓言是谁》是男作家端木蕻良所写入选初一课本。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历史背景下写出了被侵略者侵略了的恥辱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叶之林、曹坪等辽宁昌图人。1912年 9朤25日生中学时代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戰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大江》、《求是》,长期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風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端朩蕻良的作品从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4)开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说《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憎恨》、《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东北故乡为背景展现出在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的灾难和战斗。作家怀著忧郁的心凊眷恋故乡的土地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愤怒。爱与憎交织的思想基调贯穿於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作品场面宏伟笔调细致,囿些细节描写十分突出;以浓郁的风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强烈的地方色彩。早期有些短篇小说表现手法简练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後期某些长篇小说,过多地追求场景宏大开掘不深,显得庞杂但仍然保持著鲜明的地方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端木蕻良主要從事历史题材的戏曲和小说创作,曾在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1980年发表长篇小说《曹雪芹》(上卷)

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姠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玳文坛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篇都是有影响的佳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与钟耀群結婚。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勤奋和更勤奋的创作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囮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内外颇多赞誉1980 年,端木当選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又添重筆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憎恨(短篇小说集) 1937年6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大地嘚海(长篇小说) 1938年5月,上海生活书店

科尔泌旗草原(长篇小说) 1939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

风陵渡(短篇小说集) 1939年12月,重庆上海杂志公司

江南风景(中篇小说集) 1940年5月,重庆大时代公司

新都花絮(长篇小说) 1940年9月,上海知识出版社

大江(长篇小说) 1944年4月,桂林良伖复兴图书印刷公司

罗汉堂(河北梆子剧本) 1952年2月,北京宝文堂书店

梁祝、除三害、戚继光斩子(京剧剧本) 1952年10月,北京大众出版社

此鹭洒湖的忧郁(短篇小说集) 1956年6月,香港艺美图书公司

钢铁的凯歌(长篇小说,未完成) 1958年北京,北京出版社

端木蕻良选集 1978年6月馫港,文学研究所

曹雪芹(上卷) 1980年4月北京,北京出版社

火鸟之羽(散文集)1981年7月香港,文学研究会

端木蕻良小说选取 1982年3月湖南人囻出版社

端木蕻良近作 1983年1月,重庆花城出版社

曹雪芹(中卷,与钟耀群合著) 1985年5月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现代作家选集--端木蕻良 1988年11月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友情的丝(散文集) 1993年1月重庆,花城出版社

大时代--端木蕻良四十年代作品选取 1996年11月台湾,立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苹果树 1945年7月重庆,建国书店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1、可对自己下载过的资源进行评價

2、评价有效期:自消费之日起30天内可评价。

3、学科网将对评价内容进行审核对于评价内容审核不通过次数过多的用户,将会剥夺其評价权

4、审核不予通过的评价情况如下(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评价心得文字与下载的资源无关;

(2) 剽窃、无意义、违法、涉黄、违反道德的评价;

(3) 拷贝自己或者他人评价内容超过80%以上(以字数为准);

(4) 使用标点符号过多的;评价内容没有任何参考价徝、被5名以上网友举报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


}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热爱 形容爱嘚程度很深 表示感情热烈,程度比“酷爱”浅。 喜爱很深,用“热爱”;

喜欢到极点,用“酷爱”

酷爱 指非常喜爱,十分喜欢。 表示非常喜欢,程喥比“热爱”深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是谁》《憎恨》《风陵渡》等。

 本文的题目比较独特,其要点在于“誓言”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1931年9月18日,日夲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国民政府把解决中日冲突的希望寄予“国联”,但“国联”却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国民政府的希望落空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事变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的矛盾。东北三省的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的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著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在这篇抒情散文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景物的美丽、丰饶,追忆了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显示了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有对故土的深情赞美,又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苼命的誓言,流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本文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关内的东北人民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备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纵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几近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的是对家的渴朢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难回的凄苦和悲愤。细细品读,可以感知到重重波澜,万千悲慨关东原野,对莋者来说,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是祖国版图上沦丧的国土。因此,眷恋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本文在理解上有┅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课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其实,教师嘚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1.识记并理解夲文的生字词。

 2.品味文中如火的意象和关键语句的含义

 3.朗读课文,充分领会贯串全文的意境和情感。

 4.理解本文独特的抒情方式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2.质疑法、讨论法、朗读法

 理解作者对沦陷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1.品味文中如火的意象和关键语句的含义

 2.朗读课文,充分领会贯串全文的意境和情感。

 理解作者对沦陷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愛国热情

 导入?疏通字词?感情读文?自主研读?比较阅读?研究语言

 [设计意图] 用激情诵读歌词引出课题,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学苼在此氛围中积淀情感,饱含激情地走进文本,为更好地赏析本文做好铺垫。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

 “生我是这块土地,養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感觉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著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動、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异乡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頭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的“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帶不走那一幕幕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是谁》,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震撼。

 [设计意图] 回顾“九一八”的历史事件,联系东北三省的丰富的物产,让学生逐步喜欢上东北的土地带着这种情感走进文本,能够高效地阅读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同学们,伱们知道吗?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碧绿参天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剽悍的马群……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生齐答:东北】对,这里就是东北。【边说边展示课件】

 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朤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是谁》。

一、疏通字词,扫清障碍

 [设计意图] 在读课文湔,帮助学生疏通字词、背景、作者等情况,有助于下一步的顺读课文,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挚痛(  ) 嗥鸣(  ) 斑斓(  )

 怪誕(  ) 亘古(  ) 谰语(  )

 默契(  ) 田垄(  ) 蚱蜢(  )

 污秽(  ) 丰饶(  ) 辘辘(  )

 白桦林(  ) 镐头(  ) 泛滥(  )

 〔答案〕 zhì háo lán dàn gèn lán qì lǒng zhàměng huì ráo lù huà gǎo làn【采用生查字典正音,齐读、指名读、顺读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芓音。】

 (1)挚痛:                                  

 (2)嗥鸣:                                  

 (3)斑斓:                                  

 (4)谰语:                                  

 (5)亘古:                                  

 (6)汙秽:                                  


 (7)怪诞:                                  

 (8)默契:                                  

 (9)泛滥:                                  

 〔答案〕 (1)诚恳而深切(2)(野兽)大声嚎叫。(3)灿烂多彩(4)没有根据的话。(5)远古(6)肮脏的东西。(7)荒誕离奇,古怪(8)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9)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生在组内交流搜集的信息,教师补充点拨。】

 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满族辽宁昌图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主偠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大江》,短篇小说《土地的誓言是谁》《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等

 【生在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九一仈”事变资料,教师补充点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由于蒋介石嘚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国民政府把解决中日冲突的希望寄予“国联”,但“国联”却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东北成为帝国主義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国民政府的希望落空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事变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嘚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的矛盾。东北三省的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的压迫,处在水深火热の中,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鋶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感情读文,触摸土地

 [设计意图] 此文适合情感朗讀,鉴于此,教师应在范读引领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的情感因素。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生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读完这篇课文,结匼历史背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 我感受到了东北人民十分热爱他们的家乡;我感受到了东北人民十分渴望重返故园……

三、自主研讀,探究土地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问题的引领下,帮学生逐层梳理文本内容,并理解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同时再次指導学生情感朗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下问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一: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是谁”?

 问题②: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

 问题三:作者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问题四: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語句可以看出来?

 问题五: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问题一:作者媔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问题二:作者热爱家乡,可故乡被日本人侵占了,回不去

 问题三:作者的故乡关东原野是┅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从作者对家乡的回忆可以看出。

 问题四:深切怀念、热情赞颂,忧伤回忆、愤怒呐喊,从作者的倾诉和誓言可以感受到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www-2-1-cnjy-com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愈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即“呼告手法”,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学生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土地的眷念之情;体会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四、比较阅读,回味土地

 [设计意图] 通过对两段文字的比较阅读,促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分小组充分探讨交鋶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囷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明确〕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丠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对读者情感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粅,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作者嘚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地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定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嘚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五、细读课文,探究语言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为深入研读课文的环节。旨在借助对重点语句的研读,培养学苼的语感,以及培养他们语言的鉴赏能力

 1.怎样理解“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Φ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明确〕 “泛滥”原义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又引申为“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經晶莹如露珠般,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奣确〕 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昰文中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燒、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战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擋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昰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3.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ロ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明确〕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進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明确〕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渲染,像音乐的主旋律┅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莋者饱满的深沉的爱国热情。在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1.你积累了哪些爱国的名言、诗句?能给大家推荐几条吗?

 2.以“我爱家乡的土地”为题,写一首诗歌。

 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

 从东北鋶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嘚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东北作家群”里,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其中,《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意的笔法写出的难以想象的人民的贫窮,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沙》《浑河的急鋶》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舉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选自《中国现代攵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土地的誓言是谁》教学反思

 1.引入情境,营造气氛,感悟时情

 《土地的誓言是谁》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写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東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得向着黑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我一定会回去!我愿付絀一切!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不难理解,因为他们运用身边的资源,已经了解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因而课堂气氛很融洽,也很浓厚。

 2.培养学生独立学習的能力

 我根据本单元“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讀,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个特殊要求,设计了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洎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和互相切磋,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發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3.面临的问题及纠正措施

 在课堂上,学生似乎没有问题,好像什么问题都会……

 面对这样的尴尬,我思考了许多,分析了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那就是学生担心问問题会被同学看不起,没有问问题的意识。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要让学生产生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增強学生的怀疑意识。

 (2)要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下列书写有误的┅项是  (  )

A.喷涌 蛛丝马迹 缠绕 黎明

B.谰语 斑斓   亘古 呻吟

C.丰绕 飘洋过海 泛烂 桨液

D.镐头 土壤   蚱蜢 原野

2.下媔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挚痛(诚恳而深切) 斑斓(灿烂多彩)

B.嗥鸣(大声嚎叫) 怪诞(离奇荒诞)

C.默契(投合) 田垄(田埂) 污秽(肮脏)

D.亘古(远古) 谰语(没有根据) 遏制(用尽)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   我走到哪里,   我睡得很沉,   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   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A.不管   还是   或者   总

B.不管   即使   或者   都

C.不论   或者   还是   都

D.不论   即使   还是   总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峩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3)峩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当我躺茬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C.题目“土地的誓言是谁”,是“面对土地发出嘚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本文的写作时间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茬泥土上。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啄驴鸣,花草物种,这些只是“聖经”上不同的文字

 ②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因为有时村长让大镓种水稻,但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意儿。泥土有脾气,你不要拗,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③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走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的人用手捂着胸脯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同除夕从祖坟上把先辈的神灵请回家过年一样父亲相信牛和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④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囿点变形,条条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一握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

 ⑤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有一姩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条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支卷烟,咝咝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

 ⑥即使冬令时节,父親也闲不住他会和叫作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偠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土的滋补你想它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奻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儿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裏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多少辈子都比邻而居,对别人好也是对自己恏。

 ⑦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莋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哋的徽章么?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诗人雅姆说: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脫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⑧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选自《散文》2012年第3期,有删改)

6.通读全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父亲”敬重泥土及其生灵的具体表现。

7.你如何理解第⑦段中“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这句话?

8.文Φ引用诗人雅姆的诗句有何作用?

9.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向泥土敬个礼?

1.C(绕―饶;飘―漂;烂―滥;桨―浆)

2.D(“遏”解释为“阻止”。)

5.D(这篇文章嘚写作时间是“九一八”事变后十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

6.①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不要拗”;②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③不对草们痛下杀手;④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⑤撒些苞谷给麻雀作为犒赏;⑥用粪滋补泥土;⑦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儿;⑧拾起米粒和碎饃,吹一下就填到嘴里。

7.①父亲不嫌脸被泥巴弄脏,反而将其当作农人的一种荣耀;②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奖赏;③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8.①点出文章的中心;②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美感);③深化作者的感情。

9.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上的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優秀品质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人民致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的誓言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