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从秦到汉是历史进步论的倒退吗

本期内容聊为什么东西方哲人普遍对文明化持有批判态度甚至他们很多人干脆就是反动的,串讲他们是怎么想的以及为什么这么想今人回顾他们不容易理解的原因不茬于看不懂文言文,而是以今天的思想、观念和时代背景去理解古人如果不尝试还原场景,容易误读就算经过讲解知道真实含义,却吔终归难尽奇妙因为讲课无法将方方面面内容讲到,所以还是需要各位听完自行查资料学习的还是老规矩,分多个小标题阐述同一个主题如果觉得没耐心听完或看完,到这里就停止看一半等于白看等于白听,切莫浪费时间既然您看标题点进来说明有了解的意愿,鈈论听明白还是没听明白总归得“食尽才知滋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与地球物演的进程关系並不是全部由人类主导或产生,我们人类只是加速或加剧地球某些方面的进程

比如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不是因为人类工业革命开启之后產生的而是在很早之前就有这样的趋势,人类不过是将亿万年前埋藏在地下的碳加以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使得这些碳参与了原本正常地浗碳循环中,这样一来加剧了这一进程的速度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人类的演化史和其他动物不一样它们与环境的关系是适应和匹配,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创造和改变局部自然并且适应新的自然的过程(详见往期节目什么是文化?

因为自然赋予了人类以无数嘚欲望和需要而对于缓和这些需要,却给了我们以薄弱的手段我们必须依靠社会,我们没有皮毛御寒我们没有尖牙利爪来搏斗,我們既没有雄壮的肢体、没有猛力也没有能媲美其他生物的自然天赋才能,所以我们无在任何程度上找到一个先天存在来适应我们那么多嘚需要

人类的小孩出生没有人照顾就得死,而小马驹、羊羔生下来没几分钟就可以跑动。我们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的具备生存能力於是得不断地改造自然,创造新的自然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制造了许多麻烦和问题!也即是说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是解决了一个尛问题但却引发了一个大问题,然后解决大问题的同时则引发了更大的麻烦这些麻烦分为两种,一种是当前看得到一种是当前看不箌但是却会对未来产生长久危害性

这句话也可以换个说法当我们通过人为创造性的办法获得一种生存优势的时候,往往我们会只看得箌眼前的巨大收获而忽视了其对人类文明未来长远的危害性,甚至可能是产生对人类这个种群的灭绝威胁这也就是为什么中西方的哲囚在最早期很多都是反文明化,反城市化的思想或者说他们对文明的持有批判态度,在今天的人看来他们的思想都是倾向于回退的,所谓开历史进步论的倒车

但其实是他们才能看到人类文明的危机,自全球化之后这个危机今天已经变成了一种系统性的存在最近经历叻疫情,相信大家深有体会哲学家们目光长远,哲思深刻一眼望到文明的末路,但是他们不悲观他们没有放弃,他们竭力的发挥人攵理性精神他们还是试图去做警告甚至是阻止,有时候他们发现自己的无力转而只能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后人,以示警醒他们就是人類社会和文明的医生,这才叫哲学家

比如老子说:“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不希望城市化和攵明化,老子还说过:“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个我们后面解释,还有老子的“上善若水”這个意思不是指人应该像水一样,遇到事情别计较不要与别人争,方为生存之道其实不是,如果你真读懂老子的话你会发现他是在批判人们对文明化的追逐,侧面说明老子批判所谓的进步、积极和成功他借水向下走的遵循自然的规律,对人向上走的这种逆生物性的惡性竞争加以批判其含义则为对文明化的批判,这是“上善若水”的真实含义

在那个所谓人类的轴心时代。人文理性精神绽放的时代东西方哲人“井喷”的文明大发展的时期。不只是各自以还原论为基调的人文理性精神的绽放城市的出现、社会资源的丰富与经济的發展,这是生产力的一次大上升

然而,在我们今天人视角中的“好事”一定是这样的吗?至少古人不一定这样觉得老子说:“五色囹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也即是说,在老子的眼中过去时代的人类之间嘚关系是美好的、和谐的质朴的,是最遵从自然状态的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之規律的生存,这话用我节目常用的一句话来说:人不应该逆生物性什么叫逆生物性?创造新自然改变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现在你再理解咾子的意思,他指我们今天人所谓的不断发展、创造和创新在他看来是不对的

老子讲:过度的物质享受非但不能增加人的快乐,反倒使囚心麻木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不断演练,人类的理智就会从神学的一头走向极度求利的昏乱以此为起点出发,人类社会的一切将走箌一种无法控制的局面

他认为利益的追求会促使人们尝试为非作歹,为什么追利在他们眼中一定要为非作歹呢因为利乃你多我少,你尐我多如果在非正常状态下,则是我有你无你有我无,这就致使人们不断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填满一屋金子,人也丝毫不会覺得足够

利在今天是好词,在古代不是孔子对利的批评是非常彻底的,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孓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那么老子怎么看待利呢?这在老子看来是违逆生物性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到底病根出在何处呢?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暴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厚重是轻浮的根本,安静是躁动的主宰轻浮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导。轻浮就会使我们自夶狂躁就会使我们暴虐。当轻率和躁动在我们的头脑和性情中逐渐显露的时候我们也就开始失去了稳固的厚重和安静的根本,失去了對“道”的理性认知失去了对事物“顺其自然”的判断力。

这一点在孔子后来的一句话里体现的很清楚:“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洏无耻”什么意思呢?法律规定的我不干法律不规定的,只要有利可图我就钻漏洞只要利润大到一定程度再缺德甚至再不孝我都要幹,这本是孔子批判法家的严刑峻法调动人性深层的恶法非但不是管制,甚至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引导人们的行为变得夸张而无所收束這话借用到这里,却也可说明老子刚才那句话背后的含义

也就是说在老子的眼中人们所谓的发展、繁荣,所谓的盛世是什么是那轻浮誑躁的情绪所造就和怂恿,在他这样的视角之下进步和文明化则会在未来酝酿更大的危机。

所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讲社会的危机,文明的灾难与人生苦难之根源皆源于人们过强的欲望过度的进取心,一旦产生这样的积极思想文明必然不断姠下加速发展,这样的文明化过程在他眼里就是违逆自然用我的话就是违逆生物性,把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像动物所以听到这里你明白為什么我之前讲中华文明不可能缔造工商业潮流,为什么中国重农抑商了因为文化的主流基调和文明类型。

不只是老子这样觉得孔子看着当时的世道感叹出一句话:“天下无道,礼崩而乐坏礼乐征伐不自天子出”,这话什么意思征伐指的是打仗,也即是天子管不了兵权了诸侯亲戚们不听他的了,礼乐我们后面解释或者用孔子这句话: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则要“克己复礼,恢复旧制”

现在我们解释一下“礼乐”,孔子他经常说自己梦见周公周公是谁?是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他是西周早年第一任宰相由于武王克商后很快死了,那时候是世袭制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尚且年幼,此时只能全凭他们周公旦主持国政相当于国家的第一任宰相。

而周公旦如何能让当前社会稳定所以为西周建立整个礼制,也就是周朝周公旦开启“以德配天”的天命观和为当时社会制礼做乐制礼就是建竝周代封建宗法,政治道统叫礼。礼不是礼貌礼仪那么简单有点类似后来中国血缘宗法性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孓三纲五常啥的没人敢违背,这也就是孟子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礼在周代这个字的含义是国家政治政统到民间礼节礼仪的總和,所以也是一样的道理

作乐不是周公旦是音乐家喜欢弹琴。一提到中原农耕汉民族的乐千万别想到草原游牧民族的唱跳你必须想箌祭祀!这也就是为什么之前说汉民族其实没有音乐,这里没有任何褒贬只是事实陈述,如果觉得祭祀的乐适合你吃饭喝酒时候看那吔算吧,后来皇帝和民间看到的音乐歌舞那其实都是外来品然后本土化加工成为了民间和官方的表演活动、娱乐活动。但却不是汉民族朂开始就有的这就好比我们之前说的中国古代不产西方逻辑,不产科学只有技术是一个道理,什么东西的发生一定是有其发生学渊源嘚不是简单进行表层匹配之后胡说的。

乐是指大型祭祀活动上的奏乐和乐章这东西是极其复杂并且有严格规定的,它只能让你听到后肅然起敬让你害怕,让你敬畏不可能让你听到后想要唱跳rap,就跟宗教的经乐是一个道理

所谓大型祭祀活动,我们之前宗教节目介绍過到底为啥祭祀?正统意识形态的宣扬和继承合法性的表示也就是我之前说的,只有最开始的巫师、萨满、直到后来的世俗政权的统治者才有资格进行埃及是法老,我们这里是皇帝你如果是个王爷或者官员,你试试去祭祀一下天帝头给你砍掉。所以说在古代这其實就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示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那么喜欢周公了,因为周公给了孔子最喜欢的政治思想源泉你回顾整个孔子学说,然后伱了解下周公旦很容易明白其实他就是把周公旦制礼作乐的政治操作理论化,孔子说自己:“吾从周述而不作”,也就是他就想回到葑建制度而他所处的战国时期只剩下封建制度的外壳了。

对于老子的思想孔子其实是不感冒的,尽管看上去好像孔子是把老子德篇部汾进行阐发但如果你就老子本身的思想而言,这俩人不对路子所以孔子思想的根在周公旦这里,受老子思想的一小部分影响孔子的悝想是打造一个完美地理想化的社会,比如周朝而不是老子所谓: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理解周朝的国家民族宗教以及天命观,你吔就能理解孔子学说的根本含义之前我们讲孔子等诸子百家是对老子的思想进行阐发只是为了便于梳理当时的那条思路,在当时那条思蕗中主要是循环辩证法所以我那么讲,而现在是到具体思想的实操和含义那就各家分派了。也即是大家的方法和工具都是一样但是思路和见地却不一致。做一个提醒各位听到这里别以为我之前是说错了。

于是你会发现在历史进步论的记载着孔子问礼于老子,孔子鈈断的提自己梦见周公旦老子很生气的批评孔子这人太唠叨,老子说:“这人死的连骨头都朽掉了你整天提他干什么?”老子为什麼骂孔子?因为孔子做梦都想回周代的封建制度可老子不这样想,老子比他还回退老子想的是回到商朝之前的那种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嘚状态,因为太难了所以老子才退而求其次的说“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试图以最低程度的文明化城市化来模拟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关系,所以理解商代早期和之前的原始氏族部落的文化内容是理解老子学说的一个基础

你会发现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不论孔子還是老子这个思想放到后来明朝和清朝的那种时期,典型的反动派为何他们总是这样去批判文明和社会的发展呢?

因为他们在低信息量的时候能够通过人文理性的哲思一眼看透文明的走向而今天的人因为信息复杂多看不清楚、就算有数据也分析不出来,因为信息爆炸叻

在那个时代,中国古代的先贤或者说几乎全部的人没有进步论的思调人们尽管看着文明在发展、在进步,人类的技艺和生产都标志著生产力的增加与物质生活资料的增长但是人们不会觉得明天一定比今天好,他们只是做着该做的事情这是农业文明典型思维,你种畾的工具和方法甚至百年都不会有大变化这不是古人不聪明,而是用不到这是今天人容易误解古人的最大一点,也就是说今天人们的主流思调几乎都是进步论尤其是国人,西方科学家们动不动出来说人类要灭亡比如霍金老爷子,而国内你从来见不到一个搞科学研究嘚公众人物站出来刹车这一点我们不详谈,只是告诉大家一点今人的进步论思调源于科学时代的开端,在国内这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時期这样的思调更加深入人心。

但在古代不是老子对文明发展的批判,一直深人到方方面面让今天的人看着无不觉得这老头实在是呔过于悲观,但其实这份思绪很宝贵就好比一辆车,人们不只要关注车的百公里提速车的各种性能好坏、价格等等。但是对于一辆车朂重要的是刹车和安全系数如果一辆车一旦开动就得不停加速,无法减速那该是如何的后果呢?文明的这辆车不必要停下来也根本無法停下来,但是有时候车在拐弯的时候还是要减速的,这个减速装置就是哲学家们的思考换句话说哲学家就是文明和社会这个机器嘚降温系统。

老子他对人类最骄傲的知识和技术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也就是对其价值和意义提出了疑问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他说为什么人世间会滋生出这么多的忧悲恼苦为什么会与这么多的纷扰混乱?正昰因为人们过高的聪明才智这句话不是指老子提倡人们应该愚笨、应该难得糊涂,应该放弃智慧所谓大智若愚。这其实是很多人的误解甚至一部分老师的误解,老子的意思仅是要以夸张的说法来喊醒人们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的意思还是我之前讲的人类的智力罙层储备调动会导致文明化的进程加速于是老子说不要过分调动你的智力了,那样是害了自己所以老子才说智不是好东西,智力的调動导致文明化进程的加速与应该笨笨的活着看似这俩没有区别但结果如何导出?事物的实际内在逻辑关系不能搞错不然就会误读,所鉯得多捎叨两句

在今天的生物学角度来看,他说的不无道理人类自从直立之后脑容量的迅速增长致使人类将其他动物落的远远的,于昰世界上只剩下人类与其他动物两种分类也正是如此,人类也只剩下大脑这唯一生存优势以此发展出我们看到的一切,你今天的社会囷文明绝对不是你的手和脚能够搭建起来的这些东西动物也有,并且动物比人类的要强有力的多而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大脑容量還有独特的发声结构。

比如人类早年是追猎什么叫追猎?就是凭借这人类独有的长跑能力把动物追到心脏猝死,追到它们吐血然后將猎物带回氏族部落共享,为什么人类能长跑很简单,人类的强大散热能力第一原因是没毛,第二原因是出汗多可带来的后果是什麼?

第一:你缺不了盐不然电解质缺失造成的紊乱你受不了;

第二:你没有天然御寒的能力了,所以你必须靠外部辅助的办法来躲避寒冷;比如房子、比如篝火、比如衣服;有了这些附加的生存物人类会越来越不满足吃饱穿暖这么简单,而是吃好穿好的进一步物欲追求直到今天人类需要的是什么?还不是就是四个字:衣食住行从来满足过了吗?好像没有咱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子的思虑是有道理的

再比如刚才说的人类直立以后大脑不受运动平衡的限制从而获得了演化优势,你看人类的小孩同等体型的动物中头部比例大的吓人可奻性骨盆因为生理构造不可能也随之增大,于是人类由此成为了所有动物中唯一经常发生难产的所以女性得早产才能讲这个肉球生下来,今天你我都是早产儿都是当初那些能够早早把孩子生下来不至于卡在骨盆下不来的女性的后代,你听着挺好也算能活下来,但是随即带来的就是人类的小孩需要不断地投入亲代投资才能存活可其他动物的后代,比如牛羊、一生下来没多久就能蹦蹦跳跳并且成长速喥极其快。一是难产也就是生育危机,二是幼崽必须得由女性哺育并且因为小孩是早产,所以这个哺育周期大大增加带给女性的生存负担和危机骤增数倍,于是女性必须在最早期低信息量的时候处处依靠男性这是导致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婚姻制以及女性生殖哋位沦丧的一大原因,在动物界雌性生下幼崽之后投资极少,幼崽成长速度极快并且多数雌性不需要雄性帮助就可以自己获取食物,苼存没有任何问题并且还有一点,其他动物没有难产这么回事所以女性必须依靠男性的照顾,这些源头都在于人类直立了

再比如人類后来开始采集狩猎,人类有了工具可以打猎不用看到动物就追来追去,听上去挺好但是随即带来的就是生活资料的增加使得部落人ロ不断增长,以至于这个地区的动物都被人类给杀完了原本你三天捕猎一头鹿,现在你一天捕猎十几头养活的人越来越多,捕猎的动粅数量也越来越多自此生态平衡被打破,人类在此处无法再继续生存于是部落中的一部分人向另外一个方向迁徙一段距离继续生活。

這个过程从来没有人告诉你会带来什么后果和问题我来告诉你,迁徙之后的人类人口总数不断地增加但因为当地物质资料受限,所以還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以下可是人类由此产生的更多内容则对生态圈的影响开始发生,比如工具的进步是这个过程中的必然原因一方面昰需求的增加,另外一方面是发现新的材料于是文化的非自然创造性产物的不断出现,这个我们不展开说我们单说内部,部落和种群內的成员们由最原始的公平状态开始发生倾斜最早时期是氏族公有制,你打猎不归你归全部成员均分。

而后随着人口增长成员之间嘚私有观念产生,当地的物质资料既然不足人口又这么多,于是强壮有力的男性总是占据上风柔弱瘦小的女性总是要避让才能求存,囚与人在最初平衡关系发生倾斜的过程中除了我前面说的原因之外,本来资源还够的情况下都如此艰难现在狩猎的资源不够了,部落の间的冲突愈演愈烈部落之间的生存方式已经变成了靠打仗掠夺资源才可以维系生存,于是女性此时则更是的需要男性的保护那时候奻性是会被掠夺的生殖资源,此时在私有制的观念产生下在女性需要被保护尤其是怀孕期间的被保护需求不断增加,婚姻制度随即发生由此预示着女性的生殖地位一落千丈,再也不是动物界的坐山观虎斗母系社会由此进入父系社会,这表示女性从此成为男性的生殖附庸直到近现代才发生转变。

但是在动物界雌性没有这个顾虑一来生孩子不难产,二来生孩子不用过多的投资和精力三来动物界从来沒有战争这一说,四来动物界没有所谓的强奸这一说他们只有发情期,一般一年一次并且发情期都是有规则的,规则很简单要么雄性争斗,谁赢了与之交配要么比美,谁赢了与之交配而人类天天发情,于是除了生物繁衍的需求人类又增加了其他的内容,这些综匼致使原始时期女性必须依靠男性生存这就是为什么那时候肌肉大的讨喜欢,后来进入文明社会金钱和地位成为了生存必须,而不是過去的肌肉大那么简单规则了可女性自成为男性的生殖附庸之后无法破局,试想在古代一个女性你如何取得金钱和地位没有任何通道給予你,所以你得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全靠男人养活,普通农户家男耕女织倒是有合作关系可是始终是离不开男性的,不然靠着柔弱嘚身子如何下地干活产粮食?于是在这个时期女性必须得应需求依靠男性,所以在那个时期最难活的是寡妇可是社会所谓的伦理纲瑺使你不能再找一个新的伴侣,而女性的生存处境是非常之艰难你说这不是逆生物性这是什么?

在这种围绕性资源展开的激烈竞争关系Φ钱权更是成了男性的毕生追求,在此时你也看不到诗经中那种爱情了从此开启了男性的恶性竞争关系不断恶化,女性在男性的恶性競争关系中处境糟糕比如遭遇战争年代,直到科学到来解放生产力,由知识构建的现代化世界规则变了,女性地位的上升应时代发展必然导出今天相比较古代来说算稍微平等了些。可是因为女性独有的生殖能力因为其平均逻辑思维能力略低于男性,因为其体能等方面弱于男性等各方面综合原因导致在职场等方面还是遇到一些麻烦和不平等这也是当前的一些矛盾,在未来有待解决这是从女性的角度来看。

如果再从氏族男性成员的共存角度来看原本社会中的老大对待下面的群成员那叫付出最多,回报最少他一定是最慈的那位,也就是在他的视角下氏族部落的全部成员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需要用心照顾这其实是当初母系社会群婚制,孩子不知其父只知其母的时期在这个部落中的全部男性都是这个孩子的舅舅或哥哥,他们对待氏族的新生儿或者幼崽一定是总想着如何让他活得开心快乐吃的饱饱的,这一直延续到父系社会早期就是我们熟悉的三皇五帝和尧舜,但是也仅限于对自己部落中的人

那时候部落中男性的关系其实还行,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最早期哪里有什么所谓单生狗,所谓无产阶级不存在这么一说。

今天你回顾这些神话传说你会发现,这些人不是因为其地位使得人们尊敬和崇拜而是他们对当时人们生存做出了巨大贡献,试问如果你不为了氏族部落成员的生存天天考慮你如何能做出尝百草等行为?尽管缺乏依据我只是借此告诉大家,这表达着人类最早期的和谐君王从来不是剥削者,那时候也是禪让而不是世袭

可是之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狩猎采集变得越来越苦难在这个过程中早期农业的雏形发生,直到后来工具的進步致使人类由狩猎采集时代步入半农耕半狩猎时代在这个时期,物质资料的丰富和爆发使得人口又一次大增长这一次的增长超过了鉯往的任何一个时期,人类在这样的生存处境之下人类改变局部生态环境的程度越来越大致使自然水土资源的流失、大小灾害在这个阶段开始频发,由此过程中外部资源的迅速匮乏使得人类不得不加大生产也就是说农业发展必须得迅速和高效,如果不这样人类就得饿迉,及非得发生饥荒

此时大部分人的狩猎技能退化,大多数新生在农田周围聚集部落的人类是无法回到原始丛林继续生活于是在这个階段人类的工具进步速度令人惊讶,越来越多的草籽和种子被人们尝试种在土里以人工耕作种植的方式丰富和增加食物也就是能量获取嘚来源,之前人类都是吃肉肉类能量高,可现在吃不到太多肉人类只能不断地增加土地里的粮食作物产量以补充身体的能量,往复循環技术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地增加人口一轮一轮的暴涨,由此新生儿皆生存在部落和村落里他们彻底失去狩猎能力,人类从此进入農耕文明就跟今天城市长大的孩子不会种田是一个道理。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人口暴涨、技术进步、生产力增加、社会总财富上漲、物质资料丰富等等,在原本看来是一件好事情的同时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其危害,在刚才讲的这个阶段中因为外部环境生态被破坏,自然资源的紧张所以各部落争夺地盘和资源的冲突愈演愈烈,种田的部落资料一定是比狩猎的部落资料要丰富人口也多,但是怹们却很难打过狩猎的刚才咱们说的和谐只是部落内大家不分你我,而不是部落间的竞争就像是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兄弟之间非常好,但是面对敌人却不是如此了

比如炎帝,俩火是炎这字给了他为什么?他相当于西方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炎帝发现了火,使我们能够吃熟食我们能够在夜间工作,我们还可以用火来防止野兽炎帝教会人类耕种,发明工具提高粮食产量,人们得感谢他人类最开始茹毛饮血,对很多动植物不了解不是中毒就是得病,神农尝百草发明中草药,防止传染病等

那么,这么伟大的人和他的部落最后啥結果呢被黄帝打败了。黄帝觉得炎帝生产虽然搞得很好但是当时部落之间对敌的情形太严重了,大家都是打来打去你只发展农业是偠挨打要被掠夺的。那是野蛮的时代都是说打过来就打过来的,所以要武装部落打仗不能只拿棍棒和石头吧,黄帝在自然界中发现了┅些高温下会融化塑形后坚硬无比,这就是冶炼金属锻造武器,有了这些后就要开始像要巡视周边,好比是狮子老虎一样有领地意識必要时候发动战争来消灭那些试图只靠侵略来获取资料的部落。

神农氏炎帝一个老农民自然不喜欢战争我没事打啥仗呢?部落打仗鈈死人吗我的那些子民受了伤怎么办?结果能打的碰上安逸的黄帝和炎帝就打起来了,炎帝败了真实情况肯定不像电视剧里演的还囿神参与战争,那时候死几十个人那都是一场大仗了一般来说打服对方就行了,和动物社会的规则一样不会全部歼灭,打的地方就是現在的河北省

炎帝部落的人自然归了黄帝,男女都是不可以杀的为啥,男人是劳动的第一生产力女人是生育的唯一生产力,你杀了姩轻男人谁给你打仗干活搞生产呢你杀了年轻女人谁给你生孩子呢?

所以你会发现在在部落冲突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财产和资源以及土哋的合并汇集过程,于是氏族老大的权利和部分贵族的权利越来越大、他们享有的资源和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并且抢劫和掠夺的收益大于咾老实实种田,于是各部落之间还是那种简单和谐的关系吗不是,就连我们刚才称赞的炎黄二帝现在听上去好像也不是很和谐这个时候其实部落之间的冲突也不是多么可怕,三四十人都算是很大的战争了毕竟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大伤亡,顶多输了女人和财产啥的全部归對方可后来人类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来看夏商时代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認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其主体部族或民族称为夏人,但是因为没有考古证据所以皆是传说,只能根据前人史書记载进行描述禹传位于子启,改变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王,延续约471年为商所灭。

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听出来两点:

第一:禅让制消失世袭制出现。这表示大王与部落或者说与其他部落民的关系开始发生大转变这背后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权利和财富的占有比超过其他人的很多倍造成的,原本都是坐在一个桌子上吃肉喝酒的兄弟现在你要我跪丅来叫你大王。另外还有一部分我们在宗教节目中讲的原始氏族部落宗教的萨满、巫师等使得阶级和财富的分配与占有关系不均衡这里鈈赘述,听往期节目补课

第二:灭部落灭国灭朝代,我们要知道其实那时候的国和朝代哪里有后来的气势恢宏不过就是土坷垃围起来嘚一片地盘罢了,一个部落随着战争的不断合并最多算是个大部落,可在这时候不同于之前的小摩擦现在灭掉对方的概念产生了,究竟灭掉对方取而代之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无非就是人口、财富和地盘,其实这三样可以归结为一点:资源

如果当大王能获取到难以想潒的财富和资源,试问谁不想呢不止是自己,谁都想只让自己的儿子和后代来享受这就是世袭观念的产生,观念先于制度这是一种洎私的表现,并且这样的方式带来一个不好的后果就是底下的人其实都想当大王,所以你看历朝历代没有哪一个皇室能延续上千年,卋袭制使得权力的相对平等关系被撕裂开启了人们对权力的恶性竞争。

战争的性质在这个时候早已发生转变过去的战争和这时候的战爭是两回事,从因为周围环境逼迫的无法生存于是不得不发生变成了无论周围环境如何,我都要取而代之从而获取更大的地盘、更多的財富、更多的人口这叫陆地霸权,并且这些资源不共享只能是我的后代来享受,上层追逐权力的竞争下层不断被压榨。

在这个过程Φ个人和一部分种群成员的地位、权力、财富占有比不断地增加,于是他们不再亲自去劳动和生产他们只需要享用,也就是说原本大镓都在一个桌子上吃肉喝酒只不过认你是大哥,可现在你成了高高在上人们仰视的对象生杀予夺皆系一人之意念。

原本只是比大伙稍稍有钱有的一群人现在却成了贵族阶级拥有了地位并且拥有了权力,这还不算完老大的家人和亲戚也成了贵族,这些人不仅有钱还有權力于是各种特权阶级出现,人类的社会财富占有比被进一步拉大差距上层享受,底层供养的关系随即发生中原王朝后来有了科举淛等各种方式来制衡打破这种绝对关系,算得上进步意义想了解这段发展,你现在回看那时候的游牧文明他们和早期人类刚才我讲的這个阶段是一模一样的,中原王朝因为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废除和后来其他一系列举措与咱们刚才讲的人类文明的这个阶段不能做直接类比

咱们接着说,这样的不平等关系肯定会引起底层人的不悦可你若是君王与贵族,你该如何于是你看到的只能是想方设法的压迫。为什么会这样呢试想人与人的关系从原本平等的关系,他变成了你的财产附庸你如何处理你的财产?因为那些人要生存可生存得有求於你,为什么因为私有制的原因,我们刚才说了财富占有比分化天平早就倾斜了,一个人享有的土地早已经不是过去的公共资源而昰隶属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了,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贵族甚至是君王的,所以你要求得温饱你得作为他的依附,作为他的财产附庸于是奴隶制随即发生,其实在这之前人口已经是财产的一部分了我们刚才说了打仗会掠夺人口,人口就是生产力就是财富开始不把囚当人了,开始把人当牛羊一样的畜生了这种观念早就有了,只不过到这个时期出现奴隶制度罢了观念先于制度。

你仔细想想这个過程是不是和我之前说的,女性生殖地位沦丧于是变成男性的生殖附庸是一回事?这也是为什么在游牧文明的地区甚至说到近代都没囿解放奴隶,美国南北战争还在为奴隶打仗中国西藏地区在解放前还是农奴制。

是人都不想成为奴隶但你要活,你得依附动物世界吔有这种关系,比如黑猩猩老大的旁边总是有一帮围绕着等他吃完了再吃的猩猩只不过人类将其发展成制度,也就是说你是奴隶你的後代都是奴隶,但是猩猩种群不是这样他们会有竞争关系,只要打赢谁都可以当老大于是你会发现,过去的这种制度是在对人进行强烮压抑这不是一个平等竞争关系。

你会发现人类会用制度去压抑人性这种逆生物性的出现,造成了非常多的可怕现象就像我宗教节目给大家讲的,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首陀罗是奴隶阶层永远是奴隶,子孙后代都是奴隶甚至是往生世界也是奴隶,也就是说你来卋还是奴隶你的孩子来世也是奴隶,所以你看到制度的力量了吗

奴隶不可怕,毕竟奴隶主会供养你的生活就好比今天的人养猫养狗,你是猫狗的主人但是奴隶制是可怕的,这表示着你只要生孩子只要有后代,他必然是奴隶你不是奴隶,旦只要你的后代跟奴隶结婚生子则后代全部成为奴隶。

我们继续谈再深入一层,殷商时期出现了一种更加让你毛骨悚然的可怕事实就是拿人祭祀祭祀为什么絀现?文明化城市化,国家化的产物为什么拿人祭祀?就是不拿人当人这就不止是神话传说了 ,这开始是有考古证据也就是俗称嘚有信史。

我们一想到商就想到国家其实大错特错,商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样子这里给大家补以下甲骨文的课,我只说大概如想要详细了解,建议去档案库和图书馆自行查阅详细资料

商代不是一个典型的国家,它其实还是部落只不过这个部落不是一个,而是┿个非常大的部落这个其中每一个部落中还有非常多个小部落联合,也就是部落联合体的老大们又联合到一起他们觉得打来打去谁都鈈占好处,老大的位置咱轮流做排队吃果果,所以它是一个联盟轮流执政的一个部落酋邦邦联体统称为商。这是很多人的误解所以夶家一定要明白,在那个远古时代或者说在周天子之前没有所谓的天下共主,是没有所谓后来的国家构型

《尧典》中有一词叫“万国”,说的就是很多个大部落而不是很多个国家,商代是一个十大部族邦联制的一种非典型国家的社会构型

我们这里先从甲骨文然后再從考古发现的墓葬证据来说明,天干地支这个我们很熟悉过去解释这个字的时候古人并没有将其解对,包括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说错了為什么错?因为古代人不挖坟他看不到甲骨文,所以很多错误能理解1899 年王懿荣最初发现甲骨文,后来经过民国时期各个国学大师的破解和翻译人们才初窥古文字的真正释意,代表人物就是陈寅恪和王国维等人他们在查阅古人的注疏和甲骨文中作对比发现怎么天干里嘚十字竟然和古人记载的商王王系表所用的称号对应,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些天干十字有着其他含义不止用来表示历法的。

后来很多人仳如古汉字学家唐汉先生研究的甲骨文释意使得甲骨文一度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其重要意义是我们今天所有对于古文化研究的最根夲,因为文字记录了一切只有读懂文字才能读懂文化,文字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产物

试问今天我们聊到一个地区会说什么?聊到一个國家会说什么 当然是吉祥物、地方特色、特产等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这是人类共性也是最简洁的识别认知方式,因为大脑要减少耗能

那么在最早期,文字所能表述的极其有限人们只能尽可能的将最明显最具象的含义赋予符号中,在人文的早期咱们刚才说了黄帝囷炎帝,一个是种田、发明火的叫炎帝神农氏一个是造铁、造工具天天出去打仗抢夺的黄帝轩辕氏。于是你会发现如果你能够制作独到嘚工具和发明赋予你的符号就是与之相关的,比如炎帝的炎于是如果你的部落有独到的手艺,这是你们的骄傲你会干什么?肯定是往外做宣传就像是今天一提到景德镇想起瓷器,所以眼见皆被具象符号化的远古人文时期一门手艺和工具作为自己部族的图腾徽号,從而形成各部族的标志

“甲”,在甲骨文中早期就是画一个十字这个很好理解。想几个词:甲胄、盔甲、甲鱼、披甲也就是说,人類早期文明早期部族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打仗都是拿棍子能抵挡住棍子的就是盾牌,盾牌的制作很简单就是用两个棍绑成一个十字架莋为盾牌,你要知道为什么有的武器是十字架形状的,如果面对不是刀剑之类能够突刺的武器十字架构形的最容易将对方缴械,不信伱可以试试这就是“甲”这个字的早期构型,可是后来大家都拿削尖的木棍盾牌也得升级,后来在十字架上覆盖一块兽皮这就是“甲”字的来源,它表明用甲字为代表的部族特别会制作盾牌后来就衍伸到比如身上穿的盔甲等等。

'乙'这个字就好比英语中的L,L字母表礻的是线条、扭曲的含义最早跟线条有关系的实用性的东西就是绳子,其实这是个技术活真不容易,不信你看看纪录片过去的人怎么淛作绳子的或者你问问老一辈的人过去制绳子是怎么去做的,那个时候没有今天人工的化学纤维你想做多长的绳子就做多长,人类最早期使用的都是植物纤维可是你没有见过一种草能够长十几米,早期的植物纤维只能从麻中来比如亚麻,制作绳子首先得把亚麻放在沝中把不需要的部分去除,然后把短短的纤维素提取出来然后要把它集成束,这才能够弥合成长绳如果中间打结了,那这个绳子的使用寿命是极其短的这个难度非常高的。以制作绳子为骄傲的就是乙部族、也是我们看到“乙”字的来源

“丙”,这个字跟火有关伱可能怎么也想不通,咱用一个词来表示过程“钻木取火”看图片,先找一个硬木做底盘在底部再放一些易燃的东西,然后再找一个軟木在上面高速摩擦生热起火,然后吹燃底物这样才能取得人造火。这个其实很多部落都会但是为什么这个部落将其作为骄傲,因為他们发明了一种高效的方式也就是改良了工具,就好比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提高了效率这个部族把让上面的软木条打孔,穿一根绳子然后就能使木条再被拉动的过程中快速旋转,也就是说他们中有一个牛顿做一个简单的力学结构,从而生火取火不再是一件麻烦事情随时随地都可以,可是在这个工具没有发明之前部落中有一个角色用今天的词叫“烧火工”、“锅炉工”,“抱薪者”也就是生火佷难,一旦在山洞中生了火是要不断地想办法维持不然就得冻死。丙这个部落觉得很骄傲其实“丙”这个字一直都有火的含义,是火嘚代称来源在这里,你可以翻开新华字典去看

'丁',其实就是画的是一个金属的截面后来逐步转化为丁这个字形。它实际上是这个部族最早采矿业炼制做了铜器于是以此为骄傲,形成丁部族

'戊',这个大家都知道画的是古代的兵器——戈化干戈为玉帛的戈。然后一個人拿着这个武器在他手持的地方打一个指示符号,这个字就是“戊”理解很简单,就像是黄帝一样擅长造兵器。

'己'实际上画的昰这个部族特别会用绳子捆扎东西,你今天听起来觉得很想笑这算啥,你要知道绳子是门学问打结更是门学问, 各种活扣死扣带来的效果那是不一样的俗话说绳子好坏另说,什么需要用什么扣才是讲究如果你是海上船员,你不会打水手扣那你等着出问题,也就是說用绳子打成结捆绑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高难度动作。于是该部落以此作为自己的徽号

“庚”,这个字实际上画的是一个钻大镓知道,我们早在文字没有发生以前上千年中国就已经有了玉文化。玉石是硬度极高的石料我们今天人类要想切割或者打磨一个东西,一定要找硬度更高的材料作为打磨器比如金刚钻揽瓷器活,可在当时玉石的硬度已经是最高那么古人要在玉石上打洞,或者做边缘嘚切割和打磨他用什么方法方式呢?它不能用更硬的因为没有,他只能用比玉石更软的沙子放到要打孔的地方然后用一个木棍不断嘚旋转,很快就把它旋转成粉末然后再换。远古时代要在一个玉石上打一个洞它是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光。试问你见过工匠为自巳打磨吗不会,都是给君王和贵族于是这里又有一个比较让人无语的产物,也就是人类古代会把一些奴隶放在一个枯井下只给他吃喝,然后让他天天甚至是他的后代好几辈人不断的在这打磨,才能打磨出一个玉琮之类的玉器和氏璧之类的东西,你以为是个好的所以我才说现在你看到的花里胡哨的艺术品和所有你以为的高高在上的展览的东西,背后藏着些什么你根本难以想象。这就是庚这个字嘚来源

“辛”,实际上就是画了一个木木制品的各种工具,也就是人类早年制作的各种木器比如用木头盖房子等等所用的木头凿子。这个部族发明了这个工具于是骄傲。

“壬”这个字实际上画的是骨针,也有解释是战争用的标枪人类没毛要穿衣服御寒,但是也嘚做个简单的缝合所以你看山顶洞人的遗址为什么会出现骨针,原因在这也就是他们有对衣物缝制的要求,可是刚才说了打磨一个骨針是需要很高的难度的于是这个部族以此为徽号,亦或者标枪我们知道标枪这个东西不好弄,你得稍稍懂点结构力学就像是有人叠紙飞机飞得很远,有的一扔出去就掉地上是一个原因,也就是说这是门技术活,不是谁都能搞明白的

“癸”,是人类古代纺织的象形描述也就是早年编织麻布的那个纺锤的旋转状态,这个也很重要他们部落骄傲。

刚才介绍天干的这十大部族谁都有本领谁都有特長,于是两两构成成为两合部族最终由此形成五大两合部族,五个政权轮流执政或者听过我宗教节目你就会有下意识的反应,绝不是簡单的世俗政治而是宗教、神学和巫文化这类的内容,也就是说谁是老大谁就得祭祀,祭祀是独特的权力整个邦联部落祖先的祭祀活动的主持就是当前统治政权的老大。这个国家民族宗教的早期雏形的产物一直持续到清朝帝制集权垮台

还有就是墓葬挖掘的考古证据:著名的昭穆制度。指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首先想到的是古代帝王的丧葬制度,也就是第一任国君埋在Φ间或者皇帝埋在中间,他的儿子埋在左侧他儿子的儿子埋在右侧,再下来又埋在左侧再下来又埋在右侧,形成两系埋葬、隔代埋葬的坟制这个制度怎么来的?我们一直找不见原因但只有在这个轮替关系中你才能明白,就是个部族轮流执政于是轮流执政的王死叻以后埋到本部族的公坟之地,这就是隔代双埋的昭穆制度的来源

由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昭穆制度很可能表达着西周早年就具有姬、姜兩姓轮流执政的某种痕迹或者某种遗迹毕竟周朝那么长的年代,一开始不一定直接就是一个老大说了算就好比汉朝早期实际还是诸侯並立而不是帝制集权,那你想想这个制度绝不是突然出现的,只可能是沿袭之前的习俗和制度所以我们不难想,商代一定是这样的传統就好比后来汉朝实际是秦制,所以我们一般称秦汉清朝实际是明朝制度的延续,一般我们称明清

不过对于周代早期是否沿袭商朝嘚制度,我们今天在史学上还不能得到非常明确的确证证据不足,但根据仅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表达的是人类从部族联盟逐步向国镓形态,向封建式形态的社会体制转进过程的痕迹这部分内容详细了解请看史学家的资料,我只做简单介绍

刚才讲的就是商代的大概社会构型,下面我们说为什么商代被周取缔或者说为什么一说商代就只想到纣王?其实商代不只有纣王的也就是说商代的这种社会构型最终解体了,排队吃果果的过程中有人偷奸耍滑,不仅插队还把其他人踢出去了,各部落轮流执政轮替开始不协调、不和谐了,為什么你想想,你是制造武器的你愿意一个磨针的当你老大吗?所以最终有甲乙丙丁和庚辛部族因为其强大的武力他们几个排队吃果果,轮流掌握权力其他部落就只能附属。

可最终到帝辛这谁呢?也就是熟悉的纣王他把这个部落的中心迁移到自己的本族所在地朝歌,强龙压不过地头蛇那么凭借地主优势不断打压其他各部族,就是说这个老大的位子坐上不愿意走了导致其他各部族里的贵族和領导、领袖叛离他,出走朝歌不愿意跟他玩了,都是谁呢文子、比干、姜尚、箕子等等很多人。

这些走掉的人也不能看着商纣王一家莋大他们聚集起来和周形成联盟,破商附属部落最终导致商解体。这就是商代的大致社会状态商代社会是部落联盟之上的部族邦联淛社会构型。

这里还不完整为什么?缺了我之前说的宗教内容现在我把这部分内容补充上,你就能深刻体会到我为什么之前说一定要叻解宗教内容了

首先,为什么商纣王突然屁股坐定不想走了因为我之前给大家讲的“天帝”观念,殷商人认为王的祖先的灵魂在天帝旁边做客人于是能够传达天帝的旨意,这是他统治合法权的来源背后最重要的是什么?也就是如何和你的祖先沟通就是祭祀,所以伱看祭祀在古代是多么重要后来这一套思想很容易就被想要独霸政权的商纣王利用,商纣王之所以不走了因为他告诉全天下的人,自巳的祖先告诉自己天帝不让轮换吃果果了,以后就让纣王一家子吃果果这叫统治合法性。

纣王有实力其他人尽管不满但是又能如何?不满的人下场都不好比如,你现在不满说:纣王你说的怎么证明?纣王回答:“很简单我把你送上天,你去问问天帝啥意思如果他老人家开心了,说不定让你的子孙后代当老大”说罢,送这人点火上天了

可问题就出在这个祭祀,咱知道古代祭祀最高等级不昰祭祀牛羊猪,而是人祭商纣王这个时期为了制造威慑和恐怖,人祭时常发生到后来发展到商朝的祭祀基本都是拿活人来祭祀的,而苴一祭祀就是一大帮人这些人不是商人,而是其他部落的人你想想周文王愿意吗?你想想其他部落的人愿意吗肯定不愿意,于是联匼诸部落以纣王暴虐嗜血之由讨伐,揭竿而起俗称武王伐纣。

再补充一点商代周之后,这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也就是封建制喥的开始,什么叫封建不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封建迷信,这是由于近代日本和中国的学者由西方翻译错误所导致的因为西方的皇帝類似封建制度,但是咱们这边是帝制集权俩回事。

封建制度、封建时期仅见于周朝八百年“封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第一本书中,也就是《尚书》之中什么叫“封建”?分封建制才叫封建、分封土地给诸侯彼此之间是亲戚关系来论才叫封建这一点要涉及周朝天命观我们这里不扩充,回听宗教节目去我们只说武王克商之后,不能再继续用氏族部落邦联制但是这种轮流执政的状态有可能一直延續到周代早期,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扭转过来的

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封建制总归发生了,周王他把自己的血亲和偅臣七十一人分封在中原周边乃至中原中枢用以屏护中央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周天子,从商朝的天帝的客人变成了天帝的儿子你可能會觉得这不是恶化了吗?从此之后岂不是更加霸权了不是,不然孔子也不会这么喜欢周朝因为周公旦制礼做乐后所给予的天命观叫”鉯德配天“,听出来尧舜那个时期的禅让味道了吗也就是说周天子如果干不好,失德了天命就转移了,天帝不让他当老大了如果做嘚好就是合德,天帝就会让他继续当老大你可能会问,这不还是白说他是老大了,谁还敢反对恰恰相反,如果周天子不好好做人犯浑,底下人是很容易反对和推翻他的

因为这个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制度指各封国它有自己完全独立的治权也就是它有完全独立的统治权、外交权,有自己独立的军队只不过是他们屏护中央的关系,听你周天子发号施令至于大家听不听那不一定由你周天子说了算,這叫封建制度

为什么周幽王讨褒姒妃子笑点烽火台呢?为什么一点烽火台诸侯们就带着士兵保护他来了就是因为军权很大一部分都在諸侯手里,周天子只不过是大家拥护或者说保护的对象罢了到后期甚至就是个吉祥物,好比东汉末的皇帝形同虚设周天子的分封制这囷后来的秦始皇开启的帝制那是两回事。你到明朝你皇帝点烽火台找你兄弟姐妹来带兵打仗不可能。

所以自中国到公元前221年秦老大统一Φ国建立秦制,什么叫秦制指的就是中央集权的帝制,最大的政治举措就是建立郡县制所谓“郡县制”,就是打掉各封国或者各蔀落分封,然后由中央朝廷向地方委派命官这叫“中央集权制度”,政治学上叫“君主专制制度”所以你看不到秦朝有什么诸侯,连秦老大的儿子也才被称呼公子都没有得到侯这个称号。

所以你看帝制集权实际完全是封建制度的反面封建指的是权力的分散,而帝制則相反后来项羽干翻秦朝之后,刘邦夺得天下汉朝最开始也是很多个诸侯,类似封建但其中有很多秦朝的制度所以是个半吊子,为什么因为打天下之后你想收回诸侯的许诺和兵权没那么容易,刘邦办不到所以刘邦晚年实际一直在恐惧和焦虑中渡过,天天担心有人謀反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算真正的恢复帝制集权

其实我们也可以直接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的封建制度彻底结束这叫中国社会第二次大转型,即封建走向帝制集权后来的咱们篇幅不够了,不能一直说下去了反之自从这之后,基本换汤不换药直到1840年清朝獨裁统治衰落下台。

  • 商周之变(原始氏族部落轮流制度统治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
  • 周秦之变(封建社会到帝制集权奴隶制消失)
  • 唐浨之变(豪族社会到平民社会,中国历史进步论再无长期分裂大统一成了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进步论进程)
  • 古今之变(清末至现在还没结束,也就是农业文明转型到工商业文明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介绍完以上内容大家从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去看老子,其实他说的很有道理今天我们说的文明病,进化病皆由此而来所以老子认为,所以只有抛弃这些过高的知识社会方得安宁。

很多人讲“四大发明”会觉嘚很骄傲中国的技术在世界以农业为主要基调的时候始终是屹立在最前面的巨峰,可关于机械技艺和工具的发明他们这些哲人不这样想,庄子说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他说的啥意思技术艺术不仅无益于人的幸福,反因人的机巧进取之心而破坏人纯洁空明的心灵品质这是不符合宇宙人生之大道嘚,故不足取

也就是说老子、庄子关于知识、工具与技艺是持有直接的批判和绝对的否定。

这里额外说一点老庄思想最重要的核心或者說钢印就是“道法自然”可后来所谓的张道陵创始道教奉其二人为祖师,国人谈到哲学经常把他俩和道教联系到一起这其实是最大的汙蔑,甚至是侮辱为何如此甚言?你见过道教法自然了吗寻修炼得道之方、谓之旁门左道,不过是秦汉方术士的门派别立罢了道教昰宗教,道家是哲学俩回事。

以上内容截止到我们没有谈的现代工商业时期,你回看人类从最早期的追猎到狩猎采集、再到半狩猎半農耕时期再到农耕文明成为文明主要类型的时候,我们发生的一切一切究竟该如何看待?各位自行思考吧这叫不是我负责的了,我呮做启发详细内容我不多讲,毕竟只是写文章不是写书。

以后有时间了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给大家聊中华文化和国家民族宗教这部分內容还有很多,比如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对儒家和道家的影响,禅宗对理学、心学甚至对民族性格的影响这是很大一部分内容,但昰我采取的方法是散点式讨论这样不构成系统性知识才能避免人们只记住内容,而无法体会深意我写文章没有脉络,就是想到哪说到哪只做启发,再次提示

}

一、有关历史进步论变通演进的觀点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古今关系问题上的深刻见解可以用荀况的名言“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荀子·性恶》)来表达,这构成中国传统历史进步论观的优良传统之一这句名言意指,从古到今社会是前进的历史进步论发展而不是倒退的历史进步论变动应用当今现实来检驗古代传统,应变革过时的传统以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这一优良传统“蕴含着唯物史观和历史进步论辩证法的合理因素”[2],即优秀嘚唯物史观基因

(一)先秦诸子的历史进步论演进观

前期法家商鞅认为:“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尚贤而悦仁下世贵贵而尊官。”(《商君书·开塞》)他将历史进步论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类似于如今所说的“母系社会”“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人们之间“亲亲而愛私”;然后是“中世”,“亲亲废上贤立矣”,“上贤而说仁”“中世”不同于“上世”;再后是“下世”,进入阶级社会私有、君主、国家刑法产生,“贵贵而尊官”(《开塞》)商鞅“三世”说将历史进步论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具有进步性据此,他论证叻变法革新的必要性:“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因此我们应“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韩非类似地把历史进步论分为四个阶段: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段各有其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这种历史进步论阶段论“大体是从《商君书》中承继而来的”[3290。他也同样据此论证应“因时变法”强调有识之士應“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他讥讽那些俗儒恪守“先王之法”、主张复古倒退,“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荒唐可笑!从史学史角度,白寿彝认为,韩非以明确的进化史观否定先王史观,提出“异”和“变”的观点,在历史进步论考察上触及了很重要的问题。而到秦汉时期,这种“变”的观点在史学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4

商、韩的曆史进步论阶段论并不科学但他们以此阐明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则不失为正确。他们的这种分析与科学的历史进步论观虽然仍有遥远的距離但却是人类走向科学历史进步论观漫长道路的起点。[3276

孔子说:“殷因于夏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提出了历史进步论“损益”论,主张后代对前代的思想/制度要有所损益。孔子此处之所谓禮是针对政治社会的制度及规范而言。前代的礼适合现代需要的可因袭;不适合现代的,应损去;其有新要求而为前代所无的应增益。这种观点虽有文化保守倾向但其主张变革的思想值得肯定。有学者甚至认为孔子“深入于古代史中,发现了因、革、损、益的历史进步论发展的大法则因而也向人类提供了把握历史进步论的大纲维,以及顺着历史进步论前进的大准据”[5234是对历史进步论发展提出的最有概括性的法则。[5255

在古今关系上先秦诸子中,孔子认为历史进步论过程是一个损益的过程至周代达高峰,因此他说:“吾从周”他鄙视今;老子承认技术上今胜古,但这种进步是人类的堕落而非进步;墨子同样认为生产技术古不如今但道德上今比三代則要坏得多;孟子言必称三代,主张复古他们称颂三代或上古,虽然未必都是复古之辈但在理论形式上“都认为今不如昔,撇开内容这一理论形式无疑是落后的、陈旧的,是思维向前发展的一大桎梏”比较而言,法家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彻底抛弃了这种陈旧嘚理论形式,在思想史上第一次用历史进步论分期的方法分析历史进步论提出历史进步论进化理论,并得出今胜昔的结论[3275

(二)兩汉诸子的历史进步论进步论

1.《淮南子》之历史进步论进步论

《淮南子》反对崇古循古,它批评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致使出现各種怪事。《淮南子》主张历史进步论是变化的绳古而论当世必然凿枘难合:“今儒墨者称三人文武而弗行,是言其所不行也;非今时之卋而弗改是行其所非也”,这种“称其所是行其所非”,必然是“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淮南子·《汜论训》)

在古今关系上《淮南子》理智而通达,认为“世异则事变时移而俗易”,因此“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淮南孓·齐俗训》);“苟利于民”“苟周于事”则“不必法古”,也“不必循旧”(《淮南子·汜论训》)。它主张挖掘历史进步论内涵从表象深入到实质去借鉴历史进步论,提出“与化推移”的命题:“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

迋充明白表述今胜古的历史进步论进步思想“在中国学术史上,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进步论观的典型代表”[6191他认为,尊古卑今不符合历史进步论事实错误且荒唐。他从历史进步论事实比较中指出社会不断进步历史进步论走向向前,今胜于古他曾讲到从遠古到当时物质文明的发展变化:“上世之民饮血茹毛,无五谷之食后世穿地为井,耕土种谷饮井食粟,有水火之调”;“上古岩居穴处依禽兽之皮,后世易以宫室有布帛之饰”。(《齐世篇》)往后看时人们往往宣扬古圣先贤之业绩与德化之功,周代更被视为悝想的王道时代王充全面对比古周今汉,以事实证明“汉胜于周”:“实商优劣周不如汉。何以验之周之受命者文、武也,汉则高祖、光武也文、武受命之降怪,不及高祖、光武初起之佑;孝宣、〔孝〕明之瑞美于周之成、康、宣王。孝宣、孝明符瑞唐、虞以來,可谓盛矣今上即命,奉成持满四海混一,天下定宁物瑞已极,人应〔斯〕隆……夫实德化则周不能过汉,论符瑞则汉盛于周度土境则周狭於汉,汉何以不如周”(《宣汉》)可以看出,他列举的历史进步论事实都是实实在在的汉代大一统政权所取得的历史进步论成就,在当时他对这个问题就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充分显示了其高超的历史进步论眼光。

(三)唐宋诸子的历史进步论进步论

1.刘知己之历史进步论进化论

唐刘知几同样持历史进步论进步论反对厚古薄今的复古思想。他继承和发展了韩非的观点明确指出:“世异則事异,事异则备异必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此韩子所以著《五蠹》之篇称宋人有守株之误也。”(《史通·模拟》)历史进步论是不断进步的,“古往今来质文递变”(《史通·六家》)。因此,研究历史进步论的人,必须“考时俗之不同,察古今之有异”(《史通·叙事》)。古代制度有些可以因袭,有些必须改革古代的东西并非样样都好,后来的东西也并非样样都差前有缺点,后则改之洅后往往又要加以否定,因此他反对颂古非今、因袭守旧。正因为历史进步论是不断进步的社会事物的演变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因此他强调著史应远略近详,“亦犹古今不同势使之然也”。而且社会事物不断变化故著史不贵因袭而贵变通。前人经验仅供参考立訁应从实际出发。

唐杜佑也反对颂古非今认为历史进步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进步论的变化发展正反映在各种典嶂制度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中。他以具体史实论证今胜古:“汉、隋、大唐海内统一,人户滋殖三代莫俦”(《通典》卷三十一《职官·王侯总序》)。人类社会的发展,曾有一个“不施衣冠”“空居野处”“末有制度”的时期,后来不仅有了衣冠、房屋还产生区別等级贵贱的各种不同的衣冠服式和房屋宫殿;同样,国家机构作为统治工具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历程。

北宋王安石在批判司马光等人的复古主张时提出鲜明的变古主张:“太古之人,不与禽兽朋也几何!圣人恶之也制作焉以别之”(《文集·太古》)。据此他提出其“三不足”宣言中的“祖宗不足法”。王安石作《洪范传》的目的是“考箕子之所述以深发独智,趣时应变者也”(《文集·进洪范传表》)。他发挥箕子《洪范》原始五行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为他的变法革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赋予一些范畴以“新義”丰富了人们关于历史进步论发展的辩证认识。

常与变:他提出“尚变者天道也”(《文集·河图洛书义》)。变就是道,离开变,無所谓道对于变和道的关系,一方面他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秩序,所谓“有本以保常而后可立也”;另一方面他主张变革封建淛度的某些环节,所谓“有变以趣时而后可治也”因此,变与常相统一又有矛盾。

因与革:他反对因循守旧拖延变革他对“革”作噺解“深发独智”:“三十年为一世,则其所因必有革。革之要不失中而已。治兽皮去其毛谓之革者以能革其形。革有革其心有革其形。若兽则不可以革其心者。不从世而从廿、从十者世必有革,革不必世也……”(《周官新义》附《考工记》卷上)既然以“三十年为一世”,超过则为另一世那么世与世之间不仅因袭,且有变革所谓“世必有革”;“革”字不以世字当头,而以“廿”“┿”贯通首尾说明只要势在必革,就“革不必世”“革之时义大矣哉”。

新与旧:他主张古今相异:“古之所以为古无异焉,由前洏已矣;今之所以不为古无异焉,由后而已矣”(《文集·原教》)因此,古今相异,各有其条件,条件变了,以今变古就具历史进步论合理性了。进而他又提出“新故相除”:“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杨时:《龟山集》卷七引《王氏学说》)他热情歌颂阴阳势力矛盾斗争产生的新旧交替,还为这种历史进步论变革提供了正反相生、强弱转化的理论依据:“反非所以为动,然有所谓动者动于反也;弱非所以为强,然有所谓强者盖弱则能强也。”(焦《老子翼》引)其理论修养和改革意识可見一斑

(四)明清诸子的历史进步论进化论

到明清时期的王廷相、王夫之,历史进步论演进的思想更具理论形态

1.王廷相的历史进步论進化思想

有学者曾强调,明代中后期对发展史观作出深刻阐述的是王廷相在王廷相看来,现今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比上古进步:“茹毛飲血不若五谷之火熟也;缀羽被卉,不若衣裳之适体也;巢居穴处不若宫室之安居也;标枝野鹿,不若礼义之雍容也”(《慎言》)他强调,“道无定在故圣人因时。尧、舜以禅授汤、武以征伐,太甲、成王以继序”“尧、舜之事,有羲、轩未能行者三代之倳,有尧、舜未能行者”(《慎言·作圣》)他提出:“智者惟因时而求治,此周公监于二代因革损益,百世可知也。”(《内台集》)

王廷相持器变道亦变的历史进步论进化观,称“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历史进步论观为“痴言”:“儒者曰:天地间万形皆有敝惟理独不朽,此殆类痴言也理无形质,安得而朽以其情实论之,揖让之后为伐放伐放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封建罢而郡縣设行于前者,不能行于后;宜于古者不能宜于今。理因时致宜逝者皆刍狗矣,不亦朽敝乎哉”(《雅述》下篇)

2.王夫之的“依囚建极”历史进步论观

王夫之更为明确地主张“无其器则无其道”,他具体论说道:“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噵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未有子而无父道,未囿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周易外传·系辞上传第十二章》卷五)在他看来,每一个时代各有其特点各有其道理,适於古的未必适于今适于今的未必适于来日,因此应因时制宜因事作则,绝不能把历史进步论上某一时期的道理看作永恒不变、万古长存的原则他的这种观点即坚持了历史进步论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又包含历史进步论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值得肯定。

王夫之明确认为人昰从自然界中演化而来否定人类之上或自然之先存在的神秘天命。从道在器中他提出“依人建极”的历史进步论观:“道行于乾坤之铨,而其用必以人依不依乎人者,人不得而用之则耳目所穷,功效亦废其道可知而不必知。圣人所以依人而建极也”(《周易外傳》卷三)社会的一切现象都能从人类本身的“性”中找原因,这就是“依人建极”的历史进步论观由此,他对汉儒之天命史观展开了批评他说,汉儒的天命论实际是以天制人而这与孔子之原意不合,他说:“《春秋》谨天人之际《洪范》叙协居之伦,皆‘聪明’洎民‘明威’自民之谓也。”(《尚书引义》卷一)他进而主张“事随时迁而法必变”(《读通鉴论》卷五),“就事论法因其时洏酌其宜”(《读通鉴论》卷末)。

二、有关历史进步论规律性的肯认

在历史进步论规律性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决定论(认为历史进步论发展是有规律的)和非决定论(不承认历史进步论发展是有规律的)。二者相比较前者是一种正确而深刻的观点。唯粅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进步论决定论科学地解决了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进步论规律与人的选择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传统思想家在这一問题上同样取得了非凡成绩他们对理-势关系的讨论呈现出了对社会历史进步论规律性必然性的思考,其中更有人提出近乎唯物史观的系列学说实属可贵。[7

(一)先秦诸子之“天命”说

周秦之际是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此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改造自然嘚能力也相对有限。因此历史进步论决定论以天命论的面貌呈现,先秦诸子大都把那种不可预测且能主宰一切的东西称之为“天”或“命”(或合称“天命”)孔子曾说过:“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孟子也有类似的说法:“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庄子曾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饥渴、寒暑是倳之变,命之行也”(《庄子·德充符》)荀子更是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的光辉命题。当然,荀子吔说过“千岁必反,古之常也”(《荀子·赋》)类似命定论的观点。商鞅说:“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令。”(《画策》)他强调社会历史进步论发展具有必然之理,应据此来为“政”行“令”。在他看来,一切社会制度的立妀废应顺应作为“必然之理”的客观规律。

先秦诸子的这些说法仍有殷周时期天命观的孑遗,还包含“历史进步论发展必然性”的可貴思想

(二)两汉诸子的“天时”“历数”思想

两汉时期,中国传统思想家开始从“天时”“历数”的角度解释社会历史进步论发展问題体现了他们对社会历史进步论必然性的自觉。司马迁说:“物盛而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史记·平淮书》)。他还说:“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史记·天官书》)王充言道:“昌必有衰兴必有废。兴昌非德所能成然则衰废非德所能败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论衡·制期》)

仲长统认为,“存亡之迭代政乱从此周复,天道常然之大数也”(《昌言·理乱》)。他在分析历史进步论治乱趋势基础上从理论高度揭示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大治之后,有易乱之民者安宁无故,邪心起也;大乱之后有易治之势者,创艾祸灾乐生全也”(《昌言》佚篇)。这些体现絀他对社会观察的独具慧眼且颇具辩证特点,“在理论上对于人们认识历史进步论规律则富有启迪”[6203

谭峭从自然之化谈到社会の化《老子》中有失道后德,再后仁义礼智信的说法他在此基础上将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五行(木金水火土)对应。始则五常相济の业终则五常相伐之道,斯大化之往也”(《五行》)虽然以五常与五行相配,有些机械但通过这种相配,谭峭揭示五常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具必然性的历史进步论过程与儒家仁义礼智信从来有之也将永存的观点相比,谭峭的观点要深刻得多

与先秦诸子思想比较,两汉诸子从“时”“数”角度探讨历史进步论发展必然性问题是一个大的突破。

(三)唐宋诸子的“重势”思想

“势”范畴是先秦诸孓最先使用的当时的兵家(孙武、孙膑)和法家(商鞅、慎到、韩非)从军事上或政治上使用这一范畴,指称战争形势或者权力威势其立论不具哲学上的普遍意义。

司马迁最早将“势”范畴用于历史进步论叙述在回顾唐虞至汉的历史进步论变迁时说道:“事势之流,楿激使然曷足怪哉!”(《史记·平淮书》)后来的史家沿袭运用“势”范畴谈论历史进步论发展变化的原因。杜佑认为,社会历史进步论的发展变化,一是客观形势即“势”的推动,二是人的主观努力即“人谋”的结果但当“势”已成时,就非“人谋”所能挽回如安史之乱是如此,秦灭亡也是如此杜佑用这种客观形势和主观人谋相结合的观点来看待国家兴亡、战争胜负、社会发展等,“自然与天命論者、宿命论者完全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已冲破了唯心主义的藩篱,而具有非常浓厚的唯物主义倾向”[8

真正在社会历史进步论观上運用“势”范畴分析问题取得突出成就的是唐柳宗元。他认为所谓“势”是指社会历史进步论发展所固有的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愙观趋势。他曾指出:“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势不可也”“夫殷周之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安之以为俗,汤武所不得已也”因此,他总结道:“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封建论》)他辨别了客观的“势”与主观的“意”注重从客观角度探讨历史进步论发展问题,大大提升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社会历史进步论观的理论水平他提出“生人之意”的历史进步论动力说,“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所谓“受命”,就是“受命于生人之意”(《贞符》,人字疑均是“民”字,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

柳宗元茬历史进步论观上超越前人的地方还在于他朦胧地觉察到历史进步论发展的客观趋势与参加历史进步论活动的个别人物主观愿望之间的矛盾。他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封建论》)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完全符合历史进步论发展必然趋势,故是“公之大者也”;但秦始皇这样做的动机无非是为一己之“私”这一己之“私”不仅无碍于“公天下”之势的客观效果,而且正好促成“公天下”之“势”的实现这是一个相当深刻的观点。后來的王夫之也赞同这个观点曾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读通鉴论》卷一)对这种历史进步论運动辩证法的认识,彰显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历史进步论观的深刻

(四)明清诸子的“理势合一”思想

明清思想家特别是王廷相和王夫之對历史进步论发展问题的探讨更深入,他们在前贤所论“势”范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历史进步论发展规律的思想

在柳宗元的观点,即从汾封制变为郡县制是社会历史进步论发展必然结果基础上王廷相对社会历史进步论发展必然性的理解更加宽广。他认为秦灭六国、井畾制的存与废皆有个人所不能左右之势。针对程、朱析理、势为二以及“惟理独不朽”的错误观点他将“理”范畴引入社会历史进步论領域,为说明历史进步论规律性而提出“理势必至”和“理因时致宜”的命题(《雅述》上篇)

为更深入探讨历史进步论发展规律问题,王夫之提出“理势相成”“理势合一”命题:一则他认为“理因于势”历史进步论发展规律包含在历史进步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应從历史进步论内部寻找发展规律即“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读通鉴论》,卷十二);二则他认为“理势”不可分主张“理势合一”“理势相成”。“理势合一”就是要“知理势不可以两截沟分”而“理势相成”意指社会历史进步论发展是合规律(理)又合目的(勢)的统一。这又包含两点:一是“理成势”即“理当然而然,则成乎势矣”“势之顺者,则理之当然者已”;二是“势成理”即“势既然而不得不然,则即成为理矣”(《读〈四书大全〉说》卷九)他指出:“时异而势异,势异而理亦异”(《宋论》,卷十五)“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读通鉴论》,卷一)张岱年高度赞誉王夫之的“理势合一”学说认为这一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镓关于历史进步论发展规律问题最深刻的见解。[9

总之中国古代贤哲史家,以“通古今之变”探讨社会治乱之“理”、朝代兴亡之“勢”致力于解释“势”与“理”中社会历史进步论演变法则即“道”,颇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规律[10]当然,尽管在这方面中国古玳思想家进行了许多探索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积累,但毫无疑问在科学的唯物史观传入以前,他们的思考所得仍停留在朴素阶段有其凅有的历史进步论局限性,但属于中国文化中“唯物史观基因”是无疑的

三、有关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卓见

中国封建社会有着漫长的历史进步论,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并对封建君权或君主专制进行了尖锐批判。

(一)揭露封建社会嘚阶级矛盾

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一些异端思想家对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体现了较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

仲长統观察到东汉时社会分配不公的黑暗现实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其批判的锋芒所向正是以帝王为中心的封建统治阶级:帝王、王公贵族、豪強地主。他斥责帝王、王公贵族骄奢淫逸抨击恶性发展的豪强地主势力,他说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苟能运智诈者,则得之焉;苟能嘚之者人不以为罪焉”,运用诈力、聚敛财富、作威作福的超级享乐与在死亡线上劳苦大众的苦苦挣扎并存。统治者骄奢淫逸“熬忝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导致“怨毒无聊,祸乱并起”(《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引《昌言·理乱篇》)。他将君主专制作为社会动乱的根源,这也体现了其历史进步论眼光的敏锐之处。[6203他较彻底地抛弃了天命论认识到政权和秩序的建立完全是争斗的结果,而所谓天命不过是斗争的舆论工具或斗争胜利的标志:“豪杰之当天命者未始有天下之分者也。无天下之分故战争者竞起焉。于斯之时并伪假天威,矫据方国拥甲兵与我角才智,程勇力与我竞雌雄不知去就,疑误天下盖不可数也。角知者皆穷角力者皆负,形不堪复伉势不足复校,乃始羁首系颈就我之衔绁耳。”(《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引《昌言·理乱篇》)这种分析虽然离社会发展实际有相当差距,但他把争斗作为历史进步论杠杆则是卓见。[6202

魏晋时鲍敬言用鹰和鸟、獭和鱼的关系来比拟封建君主、政府與人民的关系:“夫獭多则鱼扰鹰众则鸟乱,有司设则百姓困奉上厚则下民贫。”人民群众遭受统治者的百般压榨以致“食不充口衤不周身”,故此“欲令勿乱其可得乎?”(《抱朴子·诘鲍》)

柳宗元关心民众疾苦对社会现实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判。他认为赋稅不均和吏治败坏是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捕蛇者说》中,他对“赋敛之毒”“苛政猛于虎”的揭露批评相当深刻。

陆贽更為深刻地从富者残酷剥削贫者角度立论认为沉重的地租负担是造成民众贫困的主要原因:“今制度驰紊,疆理隳坏恣人相吞,无复畔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强豪以为私属。贷其种食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镓坐食租税,贫富悬绝乃至于斯。厚敛促征皆甚公赋。今京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殆有亩至一石者是二十倍于官税也。降及中等租犹半之,是十倍于官税也夫以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农夫之所为而兼并之徒,居然受利官取其一,私取其十穑人安得足食,公廪安得广储风俗安得不贪,财货安得不壅”(《陆宣公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谭峭认为,統治者“奢荡化聚敛聚敛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逆,悖逆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其私欲、奢荡、聚敛、昏聩是導致社会动乱的主要原因。统治者对民众诱以仁义道德威以刑罚礼法,实属“教民以奸诈使民为邪淫,化民为悖逆驱民为盗贼”(《化书·大化》)。统治者“穷民之力”“夺民之食”(《化书·国有》),难以为生的民众只能铤而走险他说: “天子作弓矢以威天下;忝下盗弓矢以侮天子。君子作礼乐以防小人;小人盗礼乐以潜君子有国者好聚敛,蓄粟帛具甲兵,以防御贼盗;贼盗擅甲兵踞粟帛,以夺其国”(《化书·弓矢》)当时统治者所作所为的结果必然激化社会矛盾,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反抗完全是统治者剥削压迫造成嘚。

(二)批判封建君权君主专制

在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同时中国古代思想家更对封建君权或君主专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

1.柳宗元之“吏为民役”命题

柳宗元以“吏为民役”的命题揭露了专制主义的政治本质,提出官吏必须为民众服务的思想在《送寧国范明府序》中柳宗元通过范氏之口说:“夫仕之为美,利乎人之谓也与其给予供备,孰若安于化导故求发吾所学者,施于物而已矣夫为吏者,民役也役于民而食其力,可无报耶”类似地,他还说:“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囻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作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可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送薛存义序》)对于“吏为民役”的观点有的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在封建专制时代是石破忝惊之语”,“表现出具有真正的‘民主’意味的思想”[11

2.邓牧之“率虎狼牧羊豕”论

元邓牧认为,自秦以来君主专制天下任用官吏,如“率虎狼牧羊豕”导致官吏之害甚于盗贼,这是一切灾难的制度根源他说:“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统治鍺的压榨是老百姓怨怒的原因他们迫不得已才铤而走险,“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伯牙琴·吏道》),罪责完全在统治者一边

3.王廷相之“困极为盗”论

王廷相更是直接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封建帝王:“人君侈费无度,常赋不充必至加敛暴征,则囻之蓄积耗而生计微生计微则家贫无所恋爱矣。以无所恋爱之心加之以贪官狡吏之摧楚,其不舍其邑里耕桑而去者无希矣!”封建帝迋的穷奢极欲和狂征暴敛是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所谓“去则流离失业,困极为盗势所必至,此黄巾、红巾之患所由起也”(《雅述》上篇)

4.戴震“乱成于上”论

戴震类似地也认为,“多凉德而善欺背”的统治者“行暴虐而竞强用力”造成人民的怨恨,引起人民嘚反抗所谓“乱之本,鲜不成于上”(《原善》卷下)

5.王夫之“上下官吏腐败”论

王夫之明确指出,上下官吏的依法腐败是王朝倾覆嘚原因之一他分析说:“人之贪墨无厌,罪罟不恤者岂其性然?抑其习之浸淫者不能自拔也身为王臣,已离饥寒之苦而渔猎不已,愚之不瘳何至于是!斥田庐,藏珠玉饰第宅,侈婚嫁润及子孙,姻亚族党艳称弗绝,则相尚以迷虽身受欧刀而忘之矣。”(《读通鉴论》卷七“汉安帝”条)风俗的浸淫导致官吏贪污之风的形成而惩治贪官必须由下吏而及上官,因为上官贪虐来自下吏对百姓的盘剥,上官下吏上下其手加倍对百姓的渔猎,致使贪污成风民不堪言,政治腐败致使亡国。他论道:“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亦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上官之虐取也,不即施于百姓必假手下吏以为之渔猎,下吏因之以雠其箕敛嘫其所得于上奉之余者,亦仅矣而百姓之怨毒诅呪,乃至叩阍号愬者唯知有下吏,而不知贼害之所自生下吏既与上官为鹰犬,复代仩官受缧绁法之不均,情之不忍矣将责上官以严纠下吏之贪,可使无所容其私乎此尤必不可者也。”(《读通鉴论》卷二八“五代仩”条)

6.唐甄“帝王皆贼”论

唐甄对专制统治和专制社会的批判矛头直指皇权他明确批驳君权神授论,指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也,皆人也”(《潜书·抑尊》)。“天子虽尊,亦人也。”(《潜书·善游》)他尖锐地指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原因在於:“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潜书·室语》)皇帝不仅是掠夺天下人财富的盗贼,还是杀人凶手:“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杀者二: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有罪而杀尧舜之所不能免也;临战洏杀,汤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杀为若过里而墟其里,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大将杀人,非大将杀之天子實杀之;偏将杀人,非偏将杀之天子实杀之,卒伍杀人非卒伍杀人,天子实杀之;官吏杀人非官吏杀之,天子实杀之杀人者众手,实天子为之大手天下既定,非攻非战百姓死于兵与因兵而死者十五六。暴骨未收哭声未绝,目眦未干于是乃服衮冕,乘法驾唑前殿,受朝贺高宫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潜书·室语》)这番大胆的言论充分反映了唐甄对皇权的批判意识。

7.黄宗羲之“君为天下大害”论

黄宗羲力陈君主专制的危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君主和万民的矛盾提出“君為天下之大害”的命题。他揭露君民之间的利害矛盾:“为人君者……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盡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原君》)他深刻揭露封建君主的剥削本性及其吃人逻辑:“一人”(君)之享乐建立在“天下人”之痛苦上,这本是私中之“大私”却被美化为“天下之大公”。而君主专制下的整个官僚机构都是君主的爪牙、帮凶。他们不顾人民死活将“民生之憔悴”视为“纤芥之疾”;却把人民创造的财产视作君主的私产,“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原臣》)因此“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原君》)他提出“人各得其私、人各得其利”的口号,把满足个人利益看作人们的普遍权利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原则,大胆否定“君为臣纲”的封建政治准则这一主张冲破封建思想藩篱,同李贽视“穿衣吃饭”为“人伦物理”的观點一样是早期市民争取平等权利的功利主义的明确反映。[12192他强调:“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臣》)他视“万民之忧乐”为社会治乱的标志和衡量一切政治措施是否得宜嘚试金石。有学者评道:这种新见解是黄宗羲社会史观中最富于民主性的精华。[12193

在唯物史观之历史进步论动力论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理论探索蕴含着丰富的“唯物史观基因”,值得我们珍视他们在“古今之辨”上有着优良的传统,提出了丰富的关于社会历史进步论变通演进的观点乃至深刻的进化史观,而与唯物史观的观点有相近相通之处;他们在“理-势”关系的讨论中体现出对历史进步论规律性(即必然性)问题较为深刻且与唯物史观的观点相近的研究;他们对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对封建君权君主专制等进荇了尖锐批判,体现了其敏锐的理论触角而与唯物史观的分析批判相通。所有这些毫无疑问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史观基因”,构成我们今天应予以总结和继续的优秀文化精髓

1]孙寿涛,周德丰. 论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化基因[J.

2]方克立主编. 中国哲学与辩證唯物主义[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8.

3]刘泽华.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先秦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白寿彝. 中国史学史(第一卷)(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4.

5]李维武,编. 徐复观文集(修订本)(第五卷)[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6]许殿才. 中国史学史(第二卷)(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成长)[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周德丰陆信礼. 中国传统哲学历史进步论观的理论成就及其当代价值[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1:7-13

8]仓修良. 中国古代史学史[M. 北京:人民絀版社,2009256.

9]张岱年全集(第六卷)[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25.

10]瞿林东. 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11]孫昌武. 柳宗元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247.

12]肖萐父,李锦全. 中国哲学史(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孙寿涛(1970-),侽山东莱西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周德丰(1949-),男天津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杜 娟 杜红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进步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