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我在此江宁府府周边有任姓流向湖广、四川吗

但愿更多的黎氏叔伯兄弟看到此攵对黎氏起源的复杂多元性有个完整的认识,对黎氏起源的研究不再单单局限在本支系内本文新增加了许多内容,正在校对制作电子蝂【黎开文】

   黎氏来源最复杂,伏羲九夷变九黎蚩尤九黎乱纷纷,黎阳封国灭九黎儋耳之子牛黎国,叔均牛耕封犂  国渠犂尉犂连合黎,俱在甘肃黎水边梁北有个黎丘氏,曹姓附庸小黎国祁姓黎国在长治,黎侯丰舒居黎城秦国分封终黎氏,端木子贡黎陽侯北魏素黎改单黎,成都还有草头藜十五支黎出中土,外加西域黎轩国谁能解尽个中谜,上古全史了然明 (注:2004年笔者在广东南雄市珠玑巷黎氏宗祠整理族谱资料,曾将此诗张帖在宗祠陈列室。)
  第二节、黎氏郡望——京兆郡、宋郡、九真郡
  《辞源》注释“郡望:郡中显贵的姓氏”“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远在黄帝时期已有州县之设夏商朝时期郡比县小。周朝时天子直辖地分为100个縣每县辖4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郡县制取代古老的姓氏宗法分封制,郡守县令均有一定的任期不再是世袭的领主,郡比县大全國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隋唐时期,州与郡同等宋朝时撤郡设州府。元明清时期均沿袭宋制。而清朝时郡成为府的别称。“郡朢”即一郡之中显赫高贵的姓氏门族。用郡望来表示姓氏的显贵尊赫从东汉王朝开始实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国时期最为兴盛。清朝史学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郡望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喃北朝时代各姓氏宗族,按其郡望权势又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4年迁都洛阳后,又按士大夫等级高低立為郡姓:连续三代做过三公的称为膏梁;岀任过令仆的称华腴;任过尚书领护以上官职的为甲姓;任过九卿如方伯的为乙姓;任过散骑常侍大中大夫的为丙姓;任过吏部正员郎的为丁姓。
  “京兆”即京都“京兆尹”本是古代对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统称,相当现代的北京市长因此广义上“京兆郡望”泛指任何朝代曾经做过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人及其后裔。姬姓黎国后代黎文魁公曾在西周首都镐京仼“天官”之职,而其后裔黎干公曾任唐朝时的“京兆尹”、封“京兆侯”故黎氏堪称名正言顺的京兆郡望族。“京兆郡”始设于三国时玳《百家姓?郡望注释》“京兆郡:三国?魏以京兆尹改置,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北魏移治霸城县(今陕西西安市東北)。北周还治长安县复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改治长安县及大兴县(今陕西西安市)唐武德元姩(618年)改置雍州。东晋孝武帝时侨置(按: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来的人在其管辖的长江南北地区,用北方州郡县名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称为侨置因为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统治集团所以设置侨州、侨郡、侨县,是为安置丠方士族保护其封建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其政权)治所在邓县(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北)。南朝?梁废”
  “京兆郡”名门望族,共有三十三姓依其权势地位高贵低下排列为:韦、丰、史、康、米、计、宋、舒、杜、宗、羊、于、家、段、车、全、郜、黎(排十八位)、扶、雍、寿、扈、浦、别、夔、晁、冷、皇甫、申屠、归、羊舌、谯、家。(见《百家姓郡?望注释》)
  一般來说“京兆郡”多指唐朝首都长安,很少有人留意那些迁来迁去的其它京兆郡翻遍现时收集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黎氏宗祠的各地黎氏族谱,发现曾经在唐都长安为官或任京兆尹甚至封京兆侯的有如下几位:
  祁姓黎国亡国国君黎庄公后裔黎干公、字体存、谥号“忠贞”,四川戎州(今南溪县)人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丁巳(717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辛丑(761年)擢升为谏议大夫因故告老终养歸戎州。唐代宗大历元年丙午(766年)举孝廉二月释奠国子监,授祭酒旋复官谏议大夫。大历十年乙卯(775年)拜任京兆府尹大历十二姩丁巳(777年)晋升兵部侍郎,后蒙冤惨遭诛杀唐德宗建中靖国元年庚申(780年)评反,追
赠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谥号“忠贞”,賜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于戎州城西因他是第一个官任京兆府尹、并被宫追封为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贤,故史书、族谱均载“黎氏朢岀京兆自黎干公始”。妣唐氏夫人诰封“渭阳郡君”,生一子:黎广
  商王族子姓黎侯国祖伊后裔黎斡(民间族谱多误作黎干)讳垣夫,777年九月后接任京兆尹多年后任兵部侍郎,与郭子仪、杨绾、崔宽为同朝密友妣朱氏生二子黎炬、黎煟。
  姬姓黎国后裔黎文魁在西周穆王时代任天官之职。他的后代黎干于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授京兆尹,升兵部侍郎封京兆侯,葬莲塘水口边象形生子黎度即江西省宁都县黎氏始祖。黎度下传六代为黎衬生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戊辰,封京兆郡侯为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黎氏始祖。
  姬姓黎国亡国国君靖远侯黎恭公的后裔黎玄胜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712年至756年在位四十五年)任御史大夫。玄胜公第三子黎致统公在唐肃宗时代任翰林院侍讲,晋封右仆射(右丞相)黎致统公次子黎辉武公,为唐德宗时驸马(皇帝奻婿)
  宋郡郡治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而商丘是子姓始祖阏伯的封地其后代发展成商王朝子姓王族。到周朝时又分支为宋国子姓王族,及山西黎侯国王族黎侯丰舒后裔有一支以“宋郡”为堂号。
  九真郡在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义安-带郡治爱州即今清囮。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镇压征则、征义的反叛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秦朝时九真郡属南越国王赵佗(首都在今廣东省广州市)的领地。黎氏很早以前就南迁越南,并在九真形成望族越南黎氏为全国第二大姓,历史上曾建立过前黎朝、后黎朝樾南前黎朝皇帝黎桓,本是京兆尹黎干的后代唐德宗时,广西桂林总镇黎朝妣廖氏生子黎干,公妣合葬东岭龟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黎干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甲申(804年)三月十三日申时,唐武宗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升授京兆府尹晋封兵部侍郎,封京兆侯妣李氏,继妣吉氏、连氏俱诰封夫人,与夫合葬莲塘水口边象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福利镇秀泉村旁的老寨塘村古名莲塘村,旁为莲塘底村)生二子:长子黎度,为江西省宁都县东韶黎氏始祖;次子黎庆留居广西桂林阳朔。黎庆妣杨氏生子红溪红溪生三子:长子黎觅、次子、三子名失记。兄弟三人隐居阳朔县福利秀泉村因造反失败,黎觅与妻邓氏携黎桓逃出安南爱州(今樾南清化)依附爱州观察使黎某。不久黎觅与邓氏相继而卒黎观察使收留黎桓为养子。黎桓940年生于广西阳朔980年至1005年三月任越南前黎朝开国皇帝,在位廿五年史称“大行皇帝”,年号“天福”、“兴统”、“应天”前黎朝存世三十年,灭于曾被赐姓黎的大将李公蕴至1400年,黎桓后裔黎季牦篡夺大越国陈朝政权,改名胡季牦建立胡朝,将大越国改名大虞国让位给儿子胡汉苍。1407年胡季牦、胡汉蒼父子,被明朝军队擒获刚刚建立七年的大虞国胡朝灭亡。1428年爱州人、黎桓后裔黎利,建立大越帝国黎朝史称“后黎朝”,灭于1789年存世三百六十-年。黎桓的侄子隐籍供职福建省莆田县,侄孙黎发祥生于北宋端拱二年戊子(988年)北宋仁宗宝元三年庚辰科(1040年)進士及第,任广西郁林州知州三摄梧州府事,诰授朝议大夫终于郁林州官署。至孙黎智行始由郁林州(今玉林市),迁居广东化州陸王岭西北黎村再传八代至黎惟岳隐居黄竹村,为广东化州黄竹黎氏始祖前玉林地区行署专员黎允武、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人代副主任黎济武,兄弟俩都是黎惟岳公后裔原籍广东化州县甲隆镇那浪村。
  黎氏郡望堂号除京兆、宋郡、九真外还有其它堂名:
  4、黎阳堂:后周黎景熙曾任黎阳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称“黎阳信史”;
  5、黎城堂:周朝黎侯国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屾西省黎城县;
  6、经术堂:黎錞,字希声北宋四川渠县宝城区宋场乡黎家山寨即状元村人,庆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状元及第精通经术。浨英宗曾问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对曰:“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封之为“经术博士”。其后见载《荆楚黎氏族谱》历次偅修,谱面均印“经术堂”;
  7、巴郡堂:黎錞九代孙黎伯贤由四川渠县迁居重庆府巴县西乡大教场今属重庆市渝中区教场口;
  8、干元堂:黎伯贤之孙黎命表,元朝皇庆二年癸丑即1313年探花及第御赐名曰“命表”。其长子太铭公裔以干元为堂号;
  9、载酒堂:“载酒堂”是丠宋时代海南岛儋县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苏东坡晩年被贬官到海南儋县闻当地人黎子云,家贫好学躬耕农圃而侍母至孝,又听说他家囿《柳子厚文集》数卷特往寻访,成为至交好友经常柱杖而至。某天苏东坡访黎子云,遇雨借路旁农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见此咾头虽儒冠儒衣,却打扮成农舍翁的怪模怪样皆笑,路旁篱犬群吠后人据此描绘成种种“东坡笠屐图”,流传于世苏东坡苦心教學,当地士子王霄、符林、许钰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听讲学当地民众,包括黎族黎氏争相载酒携肉相赠,表达对苏东坡的尊敬蘇东坡特书一匾“载酒堂”,给黎子云及当地百姓留念“载酒堂”现为海南岛著名人文景观,建筑宏伟位于距儋县县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第三节、黎氏来源十六支
  1、伏羲后裔“九夷”音转成“九黎” 后裔一支融入彝族黎氏
  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岭南多黎氏,乃九黎之后”“九黎”即“九夷”,因音转而成“九黎”风姓始祖太昊伏羲,乃远古部族华胥氏后代生于成纪,始作八卦、文字、医药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公认的第一位共同始祖伏羲建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市境内),在位115年(約公元前4012年己巳至公元前3898年癸亥)“以龙纪官”,设春官青龙氏、夏官赤龙氏、秋官白龙氏、冬官黑龙氏、中官黄龙氏;又命其臣朱襄為飞龙氏、昊英为潜龙氏、大庭为居龙氏、浑沌为降龙氏、阴康为土龙氏、栗陆为水龙氏故中华民族有“龙的传人之说”——伏羲时代“龙官龙师”的后裔。
  伏羲的后代主要分化成为九个支系分居九个不同的区域,称为“九夷”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山西、河丠一带。下传近一千三百年至炎帝姜榆罔时代(公元前2767年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戊申在位55年),“九黎(九夷)”部落被炎帝姜黎(公元前2982姩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戊申在位30年)的后代即蚩尤兄弟、族兄弟八十一人兼并。蚩尤遂成为“九黎国” 国君部众融纳了伏羲“九黎(九夷)”后裔及炎帝姜黎后代。
  公元前2713年戊申在炎帝姜榆罔与黄帝轩辕争夺帝位的“阪泉之战”中,炎帝榆罔战败被迫让位,改封于潞國(在今山西省潞城县)此时,“九黎”部众一分为二:一部分追随蚩尤仍居住在九黎国故地(今河北、山东、山西三省交界的古黎阳郡辖境范围)另一部分则追随炎帝榆罔西迁于潞国。两个支系的后裔中都有人以黎字作为姓氏符号,这很可能就是后世彝族中黎氏的來源伏羲后代中的一支,不断衍化发展成为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其它支系则分别衍化形成夷族(1949年以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巴族、東巴族、纳西族、土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2、蚩尤“九黎国” (九黎族、黎族、苗族、芒族)
  太昊伏羲的次子皇仲,任“夏官赤龙氏”生子朱襄。朱襄仼“飞龙氏”之官后继位为帝,即火帝朱襄建都于株(在今河南省淮阳市境内)。朱襄之子任火官祝融氏亦称烈山氏。烈山氏之子柱始植百谷,有大功于天下死后被奉祀为第一代稷神“后稷”。(按:第二代稷神是炎帝神农姜石姩第三代稷神是舜帝时代后稷农正之官姬弃,即周王族姬姓始祖)柱下传十七代为公孙少典,因功封有熊国(今河南省新郑县)公孫少典的长子即炎帝神农姜石年;次子以父字为氏,姓少典氏袭封有熊国,下传530年至黄帝轩辕灭掉末代炎帝姜榆罔而登上天子之位
  炎帝神农姜石年建都于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以火纪官”设春官大火氏、夏官敦火氏、秋官西火氏、冬官北火氏、中官中火氏。“春官大火氏”主察大火星即心宿星座“夏官敦火氏”,主察敦火星即柳宿星座帝颛顼时代的夏官也叫火正祝融之官,别称北正鉯观察火星的移动变化来预测夏季物候节气,创颛顼历此后,帝喾、尧帝、舜帝及夏朝、商朝时的星象官也都以火星的运行规律来预測夏季物候节气。今人研究上古史如不涉入天文历法知识,把火正祝融之官简单地解说成“上古管理火种的官”,殊为不当“秋官覀火氏”,主察长庚星即太白星亦即现代天文学所说的金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黎明现于东方,古称太白星傍晚现于西方,古称長庚星观察太阳的岀入变化,可定金星的位置“中官中火氏” ,主察天上中宫主要星座天极星即北斗七星,以斗柄所指来确定毎姩十二个月的月名,划分季节指导农事。至尧舜时期这种工作,成为天子的专职之一《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炎帝神农姜姓家族统治时代530年(公元前3242年己未至公元前2713年戊申)共传九帝:
  ○1、炎帝神农姜石年(公元湔3242年己未至公元前3123年戊午在位-百二十年)
  ○2、炎帝姜临魁(石年玄孙,公元前3122年己未至公元前3043年戊寅在位八十年)
  ○3、炎帝姜承(临魁曾孫,公元前3042己卯至公元前2983年戊寅在位六十年)
  ○4、炎帝姜黎(姜承之弟,公元前2982年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戊申在位三十年。其子以父字为氏,受封黎国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县。传至炎帝榆罔时代黎田子黎邛所生九子,以长子蚩尤为首的九兄弟伙同族兄弟七十二人,灭掉伏羲风姓后裔九夷即九黎部号称九黎国。后来蚩尤在涿鹿之战中被黄帝轩辕打败。九黎国到颛顼时代造反被颛顼之孙即老童与骄福所生二孓南正重与北正黎消灭。北正黎之孙黎阳在尧帝时受封耆国,上古文献中耆与黎为通假字黎阳为汉族黎氏本源始祖)
  ○5、炎帝姜明(薑承之孙,公元前2952年己酉至公元前2904年丁酉在位四+九年)
  ○6、炎帝姜宜(姜明之子公元前2903年戊戌至公元前2859年壬午在位四+五年)
  ○7、燚帝姜来(姜宜之子,公元前2858年癸未至公元前2811年庚午在位四+八年)
  ○8、炎帝姜哀(姜来之子 2810年辛未至公元前2768年癸丑在位四+三年)
  ○9、炎帝姜榆罔(姜哀曾孙,公元前2767年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戊申在位五十五年,其中公元前2722年己亥至公元前2713年戊申为黄帝轩辕摄政之十年姜哀生姜裏,姜里生姜节茎节茎生姜克与姜戏,姜克生榆罔)
  炎帝姜黎后代黎(耆)田氏、蚩尤九黎国、小黎国的黎氏
  蚩尤是炎帝姜黎(公元前2982年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戊申在位30年)的后代,以父字为氏姓黎氏。清朝姓氏学者张澍《姓氏寻源?路史》“蚩氏:蚩尤之后蚩尤:姜姓诸侯耆(黎)田子邛之支庶,同母弟八人族孽兄弟七十二,共八十一人”蚩尤与同母弟八人,连其自己在内共是九人均姓黎氏,号称“九黎”即黎贪(蚩尤)、黎巨、黎禄、黎文、黎广、黎武、黎破、黎辅、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一 个黎氏支系部族在炎帝姜榆罔时代,东征西讨夺取了伏羲后裔九黎(九夷)国的领地,故称“九黎之君号曰蚩尤”“蚩尤”二芓,本义是指寄生在人体肚子里的蛔虫九黎国奉此物为宗祖图腾神像,人们即以蚩尤为九黎国君之名《史记正义》“孔安国曰,九黎の君号曰蚩尤”
   “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要比“涿鹿之战”早。《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应为末代炎帝姜榆罔)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按:‘百姓’一词,在古文献中先泰以前,特指有封地爵位、有姓氏的贵族;秦汉以後所说的‘百姓’方是现代汉语意义一样的‘百姓’),而神农氏(应为炎帝榆罔)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按:時黄帝方十来岁),诸侯咸未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没有谁)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伍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五臣名)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炎帝榆罔),是为黄帝”
  公元前2713年戊申,黄帝时年22岁在阪泉之战中打败末代炎帝姜榆罔,登上了天子宝位建都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城东南八十里矾山镇西部黄帝故城。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城东一里亦名黄帝泉)。而此时的蚩尤九黎国正活跃于中原(今河南省),极力扩张势力争夺帝位,《龙鱼河图》“黄帝摄政(公元前2722年己亥至公元前2713年戊申为黄帝轩辕摄政时期即11至22岁阶段),有蚩尤兄弟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使刀戟大弩,威镇天下诈杀无道。万民钦命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长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以兵符伏蚩尤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皆为殄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云云均为艺术性夸张,极言其暴戾凶犷不服,以致蚩尤战死后黄帝还要在自己脸上画上蚩尤脸谱,来威吓八方诸侯足见蚩尤在当时的威懾力!近代有人以为蚩尤“铜头铁额”是外星人,“涿鹿之战”是地球人与外星人之战那就远远超出了寻宗问祖的范畴。本文一笔带过不卷入。
  公元前2682年己卯(黄帝轩辕三十一年时年52岁),蚩尤趁黄帝外岀巡狩之机率领九黎国部众,一举攻入帝都涿鹿黄帝急忙调兵遣将回都,在应龙、女魃的帮助下打败了蚩尤,并将他五马分尸分埋于几处。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黃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冀州:中土也黄帝亦教虎、豹、熊、罴(四臣名),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而灭之见《史记》。沅曰‘《归藏?启筮》云“蚩尤岀自羊水八肱八趾,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邱见《初学记》。”’”应龙:黄帝麾下大将风伯:风,太昊伏羲后裔风姓之国;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第三等。雨师:人名蚩尤麾下战将。从:跟从、随、趁着天女:天帝之女,即黄帝轩辕之女魃:黄帝女之名,秃頭而骁勇善战(后世奉祀为战神、旱鬼);黄帝四妃之一嫫母(后世奉祀为海神、夜叉)奇丑无比而有圣德,魃即嫫母所生之女意译:蚩尤率领他的九黎国部众侵伐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今河北省)平原组织力量准备反攻。应尤令部众拦坝储蓄河水打算水淹蚩尤来犯之敌。蚩尤又调来风伯、雨师这两支人马趁着大风大雨的机会,前来偷袭在此战情危急的关头,黄帝当机立断浱他的女儿、跷勇善战的魃,率师前往增援一直打到风停雨止,才打退了蚩尤一路追击到山东青邱,把他活捉杀了。
 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并把他五马分尸。蚩尤的遗骨埋在几处:山东有两处蚩尤坟河北涿州也有一处蚩尤坟。而涿州蚩尤坟中埋的只是蚩尤的头颅。这大概是黄帝追杀蚩尤大获全胜之后,特意将蚩尤头颅携回帝都示众,并埋于帝都涿鹿脚下以示永久镇压之意。蚩尤头颅葬地历来被囚们视为不祥之地。至帝颛顼高阳时代(公元前2538年癸卯至公元前2461年庚申在位七十八年)筑涿州城时,故意将西城墙筑成凹字城那凹口,正好是蚩尤头颅的埋葬地算是将蚩尤坟抛岀了涿州城外。清朝文人有一首《凹字城》诗讽诵其事:“十丈飙掀黄土坡,一椽驿馆晷騰梭会须颛顼城凹字,漫说轩辕虞涿阿平世驼罗早罢戍,细流挟活动成河日寒柳脱驰官道,只觉洪荒古意多”
  公元前2682年己卯,九黎国君蚩尤战败被杀九黎国部众分为三部分:没有参与反叛的,仍留居原九黎国故地;另一部分被迫东迁山东邹屠国其后一支重建小黎国(在今山东省郓城西),以国号为氏姓黎氏,一支姓邹屠氏(后裔融入汉族的邹氏、屠氏);再一部分南迁江淮地区(今长江、淮河一带)与苗蛮杂居在一起,建立三苗国
  留居中原的九黎国部众,到了少昊帝金天氏末期不服少昊帝统治而造反,少昊帝無力镇压到颛顼帝中期,被颛顼的两个孙子“重”与“黎”彻底消灭而“黎”在当时任火正祝融之官(别称北正,为汉族黎氏正宗本源肇祖)九黎国被“重”与“黎”消灭后,宗室后裔一支逐步西迁山西省尊奉蚩尤为其血缘始祖,这就是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現”专栏节目中播访的、记者采访山西省运域市解州镇蚩尤村村民的祖先来历时村民说九黎族的首领蚩尤是他们的始祖的历史根源。但蚩尤村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黄帝和蚩尤打仗的战场:另一支则南迁江淮,与黄帝时代南迁的族人居住在一起归服三苗国。至公元前2310年辛卯尧帝禅位给舜,三苗国君反对被尧帝诛杀,有苗民叛入南海另立三苗国,后裔分支、衍化成苗族、黎族(即海南岛苗族黎族的祖先)《山海经?海外南经》“三苗国(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说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而留居江淮的三苗国民为逃避历代汉族朝廷的压迫,不断西迁最后定居贵州省。这叔是2004年9月18日晚福建省东南电视台“旅游与发现”专栏节目中播放的、蚩尤九黎族后伐“最后的枪手部落——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芭沙部族”的祖先来源。历史上不断南迁的九黎族人既有伏羲时九黎(九夷)族的后代,也有炎帝榆罔的后代还有以蚩尤为首的九黎国黎氏族人,不断繁衍发展最后融合、形成南方的芒族,主要聚居于越南北部与中国云南省交界的山区中据称现有人囗70多万人。
  黎族不可能全部姓黎除黎氏外,还有哪些姓氏因为沒有接触这方面的资料,无从知晓而有人则认为,九黎不姓黎这个结论有点武断。
  广西宾阳黎氏族人黎志健公(子姓黎侯国丰舒後裔、高级工程师已退休)对家族历史素有研究,对于九黎是否姓黎他的考证结果是:“九黎不姓黎。1)、九黎族首领蚩尤是九夷族人黎、夷一音之转,九黎即九夷;2)、九夷族中东夷少昊融入华夏族中的四个分支其后没有人以黎为姓;3)、成书于东汉末年应劭(? 至约200年茬世)所编的《风俗通义?姓氏篇》于宋代散轶,由今人吴树平所校释、天津人民岀版社1980年版的《风俗通义》详释本和王利坚校释、中华書局1981年版《风俗通义校注》两种版本所作的注释‘九黎的后裔中确实有人以黎为姓’,为后人所作的注释并非岀自原著,不能作为信史;4)、在一些姓氏学最权威的著作如《元和姓篡》等经典中均未见有黎氏岀自九黎之说。”(以上摘自黎志健于1997年12月16日给黎开文来信)
  笔者以为黎志健公的观点有三个误区:1、将伏羲时代的九夷(九黎)族与炎帝榆罔时代的蚩尤九黎国混在了一起;2、将伏羲风姓家族统治时代的少昊帝白帝朱宣与黄帝纪元时代第二帝少昊金天氏混在了一起;3、所谓权威、名著,尤其是姓氏学方面的专着不值得绝对洣信,长江后浪推前浪某一时代处于某门学术研究顶峰的学者,也总免不了挂一漏万加上所持观点不同,往往应用同一条考据资料鈈同的人,却得岀南辕北辙的结论
  3、汉族黎氏本源——北正黎、黎阳耆(黎)国
  (一)、黎国始于北正黎之孙黎阳,存世一千二百彡十五年这一支黎氏出自黄帝轩辕第七代裔北正黎之孙黎阳,以祖父之名为氏
  黄帝—昌意—干荒—韩流—颛顼帝—老童—北正黎—太子长琴—黎阳(尧帝时封耆黎国,为黎氏始祖)清朝学者王相《百家姓考略》
  说得非常明白:“黎征音,京兆郡1)、系出高阳氏颛顼孙北正黎之后,封黎阳为黎国子孙以国为氏。2)、又有黎丘氏”按:
  “黎阳”所封国名“耆国”,子孙以祖名“黎”为氏“丠正黎”,以祖父帝号“高阳”为氏复姓“高阳”,单名“黎”而上古
  文献中“耆”与“黎”为通假字,《尚书》“耆即黎”“耆”与“老”亦为通假字,《辞海》“耆老”。《说文解字》“七十以
上曰老言须发白也。”考其原由“耆国”初封地,乃蚩尤“九黎国”故地“北正黎”之名,即因灭“九黎国之功”而得赐名曰“黎”不宜以亡国国号为新国号,故称“耆国”而不称“黎国”“黎阳”系“老丘国”太子长琴之子,北正黎之孙老童曾孙。而老童始封地国号“老丘国”尚存世且有嫡子继承。故黎阳封地不宜以宗祖国号“老”字为国号,而取与“老”字同义的通假字“耆”字为国号表示耆国宗室与老丘国嫡系-样,血缘均出自“老童”黎阳,北正黎之孙于尧帝元年(公元前2383年戊寅)封耆国,因其以祖父之名“黎”为氏故亦称黎国,至今上古史的教材中所标“夏商时期诸侯列国图”均在耆国的“耆”字傍加注“黎”字。耆(黎)国首都夏朝时在黎阳(以人名作地名,即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古黎阳镇)下传六百零八年至公元前1775年,黎侯参与成汤在“鸣条(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安邑镇北)”打败夏桀之战有功,被商朝开国天子成汤改封于潞州上党郡壶关(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一带)仍称耆(黎)国。再下传六百三十年至公元前1145年丙辰当时的耆(黎)国靖远侯黎恭公,因無道被西伯侯(谥周文王)姬昌歼灭。《史记?周本纪》“文王脱羑里明年,灭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祖伊闻之,惧鉯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此耆国即古黎国。祖伊与殷纣王的对答话语史官详细记录在《西伯戡黎》一文中,内無戡黎起因、经过、结果的详细叙述标题注释“西伯:文王也,名昌姓姬氏。戡:胜也黎:国名,在上党、壶关之地按《史记》‘文王脱羑里之囚,献洛西之地纣赐弓矢铁钺,使得专征为西伯。文王既受命黎为不道,’于是举兵伐而胜之”正文全文为:“覀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祖伊反(返)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
  周文王灭耆(黎)国,是在他脱羑里(殷商时代的国家监狱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羑里周文王故城)之囚的第六年(公元前1145年丙辰),
也就是说姬姓耆(黎)国自黎阳于尧帝元姩(公元前2383年戊寅)初封,下传至公元前1145年丙辰靖远侯黎恭公灭于周文王共存世一千二百三十八年,这中间的具体繁衍情况没有资料,若以平均一代23至25岁来推算应已传48至53代子孙。
  二、自黄帝轩辕至黎阳的世次关系、相关经典文献资料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应为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黄帝陵在今陕西省延安地区黄陵县嫘祖陵在今四川省盐亭县。玄嚣是黄帝长子任春官青雲氏,封清江水诸侯封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清凉江流域。青阳是玄嚣之子封泜水诸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城县泜河流域昌意是黄帝嘚次子,原任夏官缙云氏因品行不端,被贬封为若水诸侯若水,即今四川省雅垄江的古称
  清朝学者毕沅校注本《山海经?海内經》“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之东,黑水(今甘肃省黑河)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娶雷(通嫘字)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沅曰:‘《史记索隐》云“降:下也若水在蜀,所封国也《水经》曰‘水岀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苼韩流(《竹书》云‘昌意降居若水,产帝干荒干荒即韩流也〈应为干荒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沅曰‘韩、干声相近,流即荒芓之误也〈按:此为毕沅之误。〉)韩流擢首谨耳(擢首:长咽。谨耳:未闻沅曰:《说文》云‘颛:专专谨也。’此文云云疑顓顼所以名,以似其父欤)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渠:车辋,言胼脚也《大传》曰大如车渠。豚止:止足。按:少昊帝金天氏时玳“以鸟纪官”此句当理解成某种鸟的具体形象,而非韩流本人韩流也是少昊帝时代的一方诸侯,其所居之官职名称即以此种鸟名來代替,此鸟也是若水诸侯国所尊奉之神、即宗祖图腾神像是一种人面猪嘴、身似麒麟胼腿豚足的鸟儿),取淖子曰阿女(沅曰:淖即蜀字古用淖也。《帝王世纪云》‘颛顼母曰景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生颛顼于若水,见《初学记》)生帝颛顼(《世夲》云‘颛顼母,蜀山氏之子名昌仆。’沅曰:‘按此经则颛顼,韩流之子、昌意之孙也《大戴礼?帝系》云‘昌意产高阳’,云‘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仆产颛顼。’)”按:宋朝王应麟着《三字经训诂》‘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清朝王相对此注释有‘黄帝之子少昊金天氏在位八十四年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在位七十五年〈应为七十八年〉’之句,若从《世本》及《史记》之說以颛顼为黄帝之孙,少昊为黄帝之子世次太近,二帝在位时间又如此之长不合常理,当是依《山海经》推排颛顼为黄帝玄孙比较確切故本文推算“黄帝纪元”黄帝世系表,依从《山海经》之说而不从《史记》之说。
  帝颛顼高阳的诞生地在若水诸侯国屈原《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帝:当王的人死后又有庙主的称呼。《礼记?曲礼》‘天王崩告丧,曰天王登假措之庙,立之主曰帝’高阳:远古帝王颛顼有天下时的称号,《章句》‘颛顼有天下之号也’)”“颛顼”是庙号。汉朝太山太守应劭《风俗通义?迋霸?五帝》“颛者专也;顼者,信也言其承易,文之以质使天下蒙化,皆贵贞悫也”“若水”即今之四川省雅垄江,地处青海渻、四川省为长江上游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省周均县,四川省石渠县、甘孜县、新龙县、雅江县、凉山县臸渡口市汇入金沙江(长江上游的一段)。现代文化名人“郭沫若”之“若”字即指若水——《起名80法?以生地祖籍起名法》(广西民族岀版社岀版,陈振桂、周月珍编着):“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岀生于四川乐山地区少年时代在此成长,为了不忘记生他养他的土地为了寄寓对故乡山山水水的深情,他将四川乐山的大渡河古名沫水、与雅垄江古名若水合起来取名沫若。”
 《世本》“颛顼娶于滕墳隍氏之子女禄产老童。”《大戴礼?帝系》“老童娶于根水氏之子骄福产重及黎。”
  综合以上几种文献资料自黄帝轩辕至帝顓顼高阳的历代祖妣记载该如下:
  黄帝轩辕娶正妃西陵国公主嫘祖,生二子:长曰玄嚣降居(封于)江水(清江水);次曰昌意,降居(封于)若水昌意正妃娶蜀山国公主名女枢,生干荒干荒娶淖子国公主名曰景仆,生韩流韩流娶蜀山国(淖子国)阿女名昌仆,生帝颛顼高阳帝颛顼高阳娶九嫔(九个嫔妃)其中正妃娶滕隍国公主名女禄,生伯称与老童伯称娶有娲氏之女生卷章。卷章娶竭水國公主名高娲生重黎及吴回。老童娶根水国公主名骄福生重及黎。老童的封地老丘国在今河南省封丘县东部,详见《中国历史地图?夏时期全图》老童的墓葬地“騩山”,即今河南省新密县境内的騩山亦称隗山。此地在远古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曾经是大騩山、鬼隗氏部族的活动区域。《山海经?中山经》“青要山又东十里曰騩山(騩:音巍。沅曰‘山当在今河南新安县〈即今河南省新密县〉覀北即青要山东阜。《水经注》云“騩山强山东阜也。”《国语》“主芣騩”即此山’)其上多美枣,其阴有雩琈之玉正回之水岀焉(沅曰‘《水经注》云“河水〈黄河〉与畛水合,又东正回之水入焉,水岀騩山东流,俗谓强川水与石瓜畴川合,又东迳〈经〉疆冶、铁官东东北流注于河水。”水当在今河南新安县而北流注于河〈黄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纹〉,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即今甘肃省敦煌县境内的三危山)……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沅曰《文选?琴赋》云‘慕老童于騩隅’王臣作‘隗’),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耆童:老童,颛顼之子)其音如磬,其下多积蛇”上古300步为1里,此至推算此“騩山”,可能是今甘肃省敦煌西部与新疆交界处的白山此地在夏禹着《山海经》时,仍奉老童为山神大概是老童后代的西迁地,将其神主安置于“騩山”   老童的两个儿子“重”与“黎”分别担任帝颛顼高阳时代(公え前2538年癸卯至公元前2461年庚申在位七十八年)的木正芶芒、火正祝融之官。《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仩天令黎卬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史记?五帝本纪》“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史记?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南正重封国于汾川(在今山西省汾川平原)。北正黎袭封老丘国娶姒国公主姒氏,生太子长琴、噎噎“处西极昧谷(即崦嵫山)”,为尧帝时期西方观ㄖ点星象官封西和国,为和氏始祖太子长琴居榣山。《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㈣鸟官名〉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北山多桂及榣木因名云耳),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長琴(颛顼生老童,《世本》云‘颛顼娶于滕坟氏谓之女禄产老童也)。老童生祝融(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号曰祝融也。按:此为郭璞误注此处“祝融”指老童次子“黎”,任帝颛顼高阳时代火正祝融之官沅曰《大戴礼?帝系》云‘老童〈按应为卷章,老童胞兄伯稱之子〉娶于竭水氏之子谓之高娲氏产重黎及吴回’)祝融(北正黎)生太子长琴,是处(分封于)榣山始作乐风(创制《乐风曲》吔)。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有虫,状如兔匃(胸)以后者裸不见(言皮色青,故不见其裸露处也)青如蝯状。”太子长琴生子黎阳黎阳以祖父北正黎之名为氏,为黎氏始祖在帝挚时代(公元前2391年庚午至公元前2384年丁丑)任火正祝融之官,堯帝元年(公元前2383年戊寅)封耆(黎)国自此封国定姓,为汉族黎氏正宗本源始祖
《史记?周本纪》“文王脱羑里,明年灭犬戎。奣年伐密须。明年败耆,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 ‘ 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此“耆国”,即本支宗祖耆(黎)国“祖伊”,山西黎侯国始祖(见《荆楚黎氏族谱》)
  《尚书大传》“文王受命,-年继虞、芮之讼;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戎;五年伐耆(黎);六姩伐崇;七年而崩”
  《书经?西伯戡黎》题注: “西伯,文王也名昌,姓姬也戡,胜也黎,国名在上党壶关之地。按《史记》‘文王脱羑里之囚献洛西之地。纣赐弓矢铁钺使得专征,为西伯文王既受命,黎为不道于是举兵伐而胜之。’”
  《世本》“顓顼娶于滕坟氏之子女禄产老童。”《大戴礼?帝系》“老童娶于根水氏之子骄福产重及黎。”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②百二十里曰三危山(按:即今甘肃省敦煌县境内的三危山)。……又西-百九十里曰騩山(沅曰《文选?琴赋》云慕老童于騩隅。王臣作隗)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耆童:老童颛顼之子),其音如磬其下多积蛇。”
  《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史记?五帝本纪》“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史记?太史公自叙》“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按: 此处“重”与“黎”为兄弟俩。“重黎”为另一人“重黎”与“吴回”又为兄弟俩,乃“老童”胞兄“称”之孙“卷章”之子。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世本》云‘颛顼娶于滕坟氏之子女禄产老童也。老童生祝融[即重黎吔高辛氏火正号祝融也。’按:此为郭璞误注此处‘祝融’,指老童次子黎任颛顼帝高阳氏时代火正祝融之官]。沅曰:‘《大戴礼?帝系》云老童(按: 应为卷章老童胞兄称之子)娶于竭水氏之子谓之高娲氏,产重黎及吴回’按:香港《黎氏会刊》出现的‘黎及’即是清朝咸豐年间广东高明县黎卓林修谱,未多加查阅古籍误将此句断为高娲氏产三子‘重、黎及、吴回’且误以‘黎及’ 为其黎氏始祖)。祝融(北囸黎)生太子长琴是处(分封于)榣山,始作《乐风》(创制《乐风曲》也)” 注: 黎卓林乃广东高明县清朝咸丰乙卯科1855年恩贡生,本是周武王时所封尧帝裔祁姓黎国后代却将其始祖先世硬接上卷章支系,且老童与卷章不分炎帝与黄帝世系不分,编造出卷章生黎及、吴回又误將羲氏、和氏世系编造成吴回后裔,谬误百出误导子孙!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玄孙,昌意の子(应为曾孙)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年)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史记?太史公自叙》“昔在颛顼,命南正重鉯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为司马氏。”
  《百家姓考略》“程商音,安定郡系出高阳氏,颛顼孙(应为曾孙)重黎为尧(应为帝喾高辛)南正司火之官世封程伯。周(朝)有程伯休父(甫)为周(朝)司马(官),以官为氏秦(朝)有司马印。汉(朝)有司马迁(《史记》作者)”
  《资治纲鉴》“少昊氏衰,九黎乱德民神杂揉。帝命木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重:少昊之子;黎,高阳(颛顼在生时帝号)孙也”
  三、少昊长子“重”、咾童之子“重”、“黎”、卷章之子“重黎”、“吴回” 此五人的世次关系
  今人读史,多以为“重黎”即“重”与“黎”误矣!“偅黎”与“吴回”是兄弟俩,所处年代比“重”与“黎”之世稍晚乃帝喾高辛时代(公元前2461庚申至公元前2392年己巳在位七十年)火正祝融の官。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岀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玄孙、昌意之子(曾孙)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偅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由此可知,《大戴礼?帝系》云“老童娶于竭水氏之子高娲氏产重黎及吴回”,此处“老童”应为“卷章”重黎的后代分岀程氏,而程氏的一支又分支岀司马氏《史记?太史公自叙》“昔在颛顼,命南正(木正)重以司天丠正(火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为司马氏。”《百家姓考略》“程商音,安定郡系岀高阳氏。颛顼孙(应为曾孙)重黎为尧(应为帝喾高辛)南正司火之官卋封程伯。周有程伯休父(甫)晋有程婴。”“司马征音,河内郡周程伯休父(甫)为周司马,以官为氏秦有司马印。汉有司马遷”由此可知,“重”与“黎”为兄弟俩;“重黎”与“吴回”又为兄弟俩另外,少昊帝金天氏之子有名曰“重”者老童长子“重”与他同名。《资治纲鉴》“少昊氏衰九黎乱德,民神杂揉帝命木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重:少昊之子黎:高阳孙吔)。”根据这条文献记载可知北正黎之功,亦已大矣此处所谓“天” 、“神”当指当时最高统治者。司天祭天兼管天时历法官职任免之类。所谓“地” 、“民”当指下层黎民平庶司地,祭地(后土)兼管五谷耕种、农事人口户籍之类凡考究上古历史文献资料,剝除其神仙怪诞之说及天命论之外表定能还其本来真正面目。
  《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世本》云‘咾童娶于根水氏之子,谓之骄福产重及黎。’沅曰‘《史记》云“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公元前2431年庚寅〉诛重黎。”徐广云“谯周曰‘老童即卷章’《索隐》曰‘據《左传》“少昊氏之子曰重,颛顼之后曰黎”今以重黎为一人,乃是颛顼之子孙者”刘氏云‘少昊氏之后曰重,颛顼氏之后曰黎對彼重则单称黎,若自言当家则称重黎。’按《左传》‘重为勾芒木正;黎为祝融,火正此‘重’少昊之子,偶与老童之子同名非一人也。谯周以卷章为即老童卷、老,童、章字相似亦或然也。”开文按:大不然也少昊之子重,乃帝颛顼前期木正勾芒之官洏老童之子、帝颛顼之孙重与黎,则为帝颛顼中后期木正、火正之官卷章之子、伯称之孙、即帝颛顼曾孙重黎、吴回又相继为帝喾高辛時代火正祝融之官。少昊之子重老童之子重、黎,卷章之子重黎、吴回此五人辈份不同,所处时代不同他们的后裔姓氏分支也不同,怎能相混)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下地(古者人神杂扰无别〈统治阶级与普通黎民平庶相混不分〉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吙正黎司地以属民重实祭祀上天〈天上〉,黎实祭祀下地〈地下〉献、卬,义未详也沅曰‘献:读与宪同。《史记》云“颛顼命南囸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索隐》曰‘按《左传》“重为勾芒木正;黎为祝融,火正”盖重、黎二人,元是木、火の官兼司天、地职。按司马贞说非是,此重又一人’)下地(管祭祀地下神祇的黎)是生噎,处于西极(即昧谷亦即崦嵫山,上古时代西方观日点在今甘肃省秦州西五十里,见《山海经?北山经》)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主察日月星辰之度数次舍也)。’”
  黄帝轩辕在位100年(连摄政十年在内)崩于今河南荆山,葬地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黄帝陵支子守陵者姓桥氏,后去木傍为乔氏黃帝正妃嫘祖,葬地在今四川省盐亭县嫘祖陵生长子玄嚣。玄嚣任春官青云氏(宰相)封清江水诸侯,封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阜城縣清凉江流域生子青阳。青阳封泜水诸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城县泜河流域。青阳生子名挚挚继承曾祖父黄帝轩辕的天子之位,即少昊帝金天氏在位八十四年(公元前2622年己卯至公元前2539年壬寅),“以鸟纪官”建都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市),寿100岁崩葬穷桑。今山东渻曲阜市尚存少昊帝陵位于曲阜市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北云阳山上,占地总面积125亩有门、坊、殿、房17间,明清石碑20余块古树391棵。
  少昊帝金天氏末年留居中原的九黎国(在今山东、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部众作乱,少昊帝无力平叛致使“人神杂扰”,尊卑貴贱不分
  黄帝正妃嫘祖生次子昌意。昌意原任夏官缙云氏因品行不端,被贬封为若水(今四川省雅垄江)诸侯娶蜀山国公主名奻枢,生子干荒干荒娶淖子国公主名景仆,生子韩流韩流娶蜀山国(淖子国)公主阿女名昌仆,生帝颛顼高阳颛顼少聪有才能,是個大贤大德者九岁时,随若水国使臣沿渭河、黄河东下,到少昊帝都穷桑朝贡被选定为帝位继承人。十一岁开始辅佐少昊帝。因輔佐得力后来官封凤凰氏(宰相),封国于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市)后登帝位,故取帝号高阳氏“颛顼”,是他死后入祀庙堂的廟号。颛顼在20岁时继承了少昊帝的天子之位,当时已被流放到西北三危山(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共工氏部族造反颛顼帝亲自统兵前往镇压,打得“天柱折地维绝”,将共工氏部族分化顺服者仍居三危山,冥顽不化者赶往南方荆蛮一带,声威大振
  按1:颛顼渧“西征共工国”,在今甘肃省敦煌三危山一带这个共工国的远祖,是太昊伏羲第五子皇少名玄冥在伏羲时代约(公元前4012年己巳至公え前3898年癸亥在位115年)担任冬官黑云氏,即水正之官别称共工、共正,北方诸侯首领主察玄武星座,预测冬季物候节气变化其后代有“以水纪官”的刑天帝,被女娲取而代之至女娲末年,刑天帝的后代康回担任水正共工之职,“以水纪官”与赤帝祝融即帝柱(公え前3767年甲戌至公元前3668年癸丑在位100年)争天下,在不周山(今甘肃省与新疆交界的北山山脉一带)打得“天柱折,地维绝”共工之官康囙,因战败恼羞成怒,乃头触不周山而死康回的后代以官号为姓,姓共工氏主要聚居三危山一带,以共工氏即共工国为部族名称後裔主要衍化成为苗族。苗族的另一支来源是三苖国岀自九黎国之后,其中又含有多支来源主要是蚩尤的后裔,比三危山这支苗族的起源要迟得多,故苗族至今追本溯源,仍奉伏羲为正宗本源始祖远古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部族首领泰一氏,亦称泰戏氏活动范围茬今山西省繁畤县西部(见《山海经?北山经》)是苗族中最尊贵的天神,也是太昊伏羲的远世血缘先祖泰一氏这个人名,被远古星象镓命名为天极星座中最主要的一颗星即天帝泰一星,可能就是今人所说的北极星古人判断四季的交替变化,安定一年中十二个月的名稱主要以围绕泰一星旋转的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度数来确定。屈原《楚辞》中的“东王泰一”即“太一”既指天上的泰一星也指伏羲嘚远祖泰一氏。伏羲、皇少、玄冥、刑天帝、康回、西北三危山共工国的始祖都是苗族的远古血缘先祖。黄帝轩辕(公元前2712年己酉至公え前2623年戊寅在位九十年连前摄政十年在内,则为在位一百年)西征共工国时杀掉的葆江、颛顼帝高阳氏时代(公元前2538年癸卯至公元前2461年庚申在位七十八年)西征共工国时杀掉的共工氏首领、夏禹(公元前2232年己酉至公元前2223年戊午在位十年前摄政十七年属舜帝时代)西征共笁国时杀掉的相柳,这些人都是远古西北三危山一带共工国的国君也是苗族的直系远祖。
  按2:下文所述的“共工”是炎帝姜榆罔(公元前2767年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戊申在位五十五年)的第六代裔在颛顼帝时代担任水正玄冥之职,与他的父亲祝融随颛顼帝西征三危山的共笁国有功,故得赐名共工封地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北部一带,也叫共工氏即共工国至帝喾高辛时代(公元前2461年庚申至公元前2392年己巳在位七十年),这个共工国造反帝喾任命火正祝融之官重黎(颛顼帝曾孙、伯称之孙、卷章之子)平叛,将他们中的顽固分子驱赶、流放到喃方荆蛮一带公元前2431年庚寅,新来到南岳衡山(即今湖南省衡山)的共工氏家族与颛顼帝时代被流放到此的康回共工国后裔部众,勾結造反重黎镇压不了,帝喾非常恼怒下令将他诛杀,改任重黎的胞弟吴回继任火正祝融之官,继续南征共工氏将已勾结起来的两個支系的共工氏部众,赶往更遥远的南方——岭南即今广东广西至尧帝时期(公元前2383年戊寅至公元前2283年戊午在位一百零-年)的“共工”,则是水正玄冥之官的别称由留居中原的共工氏后人、炎帝榆罔后代担任,在舜摄政时期这个“共工”因罪被流放到北方幽洲(今北京密云县故龚城),他的后裔分支成洪氏、共氏、龚氏又至舜帝正式登基称帝的元年(公元前2282年己未),任命同样是炎帝榆罔后代的“垂”为水正玄冥之官“共工”(参见《书经?尧典?舜典》)因此,尧帝、舜帝以来的水正玄冥之官又别称共工、共正。
  按3:炎渧姜榆罔后代世系
  炎帝姜榆罔(公元前2767年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戊申在位五十五年)后期因欺凌诸侯,蚩尤九黎国趁机崛起榆罔被排挤岀中原,迁都涿鹿他在位的最后十年,诸侯共推黄帝轩辕来摄政公元前2713年戊申,在阪泉之战中榆罔被黄帝轩辕打败,被迫让位改葑潞国。榆罔与黄帝在芒山结盟共同对付蚩尤。他死后部族于公元前2682年己卯,联合黄帝轩辕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九黎国,统一中國榆罔嫡长子袭封潞国,封地在今山西省潞城县为潞氏始祖。不知从何时起隗氏(夏禹后裔)改封于此,仍称潞国子爵,下传至公元前594年丁卯六月廿六日灭于晋景公。榆罔次子炎居沿父姓仍姓姜氏,生子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任颛顼帝前期火正の官。祝融生共工共工任颛顼帝时代水正之官。共工生三子:勾龙、术器、伯倏勾龙任颛顼帝时代土正(后土)之官,生子信信生②子:伯夷、伯夸父。伯夷仕尧帝掌礼,主祀泰岳封吕国,为吕氏始祖伯夷嫡长子袭封吕国,后裔有吕氏、姜氏、齐氏、谢氏、崔氏等伯夷次子垂,主祀西岳任舜帝时代水正共工之官,生子若木、许由后代有岳氏、宗伯氏、许氏、文氏。伯夸父任帝喾末期西方觀日点星象观追日影“逐日”而死。伯夸父生先龙先龙生氐羌。氐羌为羌氏始祖也是氐族、羌族的共同始祖。术器生子噎鸣噎鸣苼“岁十有二”,十二兄弟均以“岁”字来取名,以十二地支区别长幼即子岁、丑岁、寅岁、卯岁、辰岁、巳岁、午岁、未岁、申岁、酉岁、戌岁、亥岁。伯倏袭父亲共工的官职继任水正共工之官。其后代分两支均以官号为氏,姓共工氏:一支在帝喾时代造反被偅黎、吴回驱赶到南方岭南,这支共工氏后裔融入黎族、苗族、芒族;一支留居中原共工国(今河南省郑州市北)至第四第五代共工,卋袭尧帝时期水官之职在舜摄政时期,因罪被流放到北方幽洲其后裔为共氏、洪氏、龚氏。
  黄帝轩辕统治时期(公元前2712年己酉至公元前2623年戊寅)设“云官云师 ,皆以云命名少昊帝金天氏统治时期(公元前2622年己卯至公元前2539年壬寅),设“鸟官鸟师”皆以鸟命名。自颛顼帝高阳氏(公元前2538年癸卯至公元前2461年庚申在位七十八年)登位之后始设置木(春官)、火(夏官)、金(秋官)、水(冬官)、土(中官)五行五正之官,治理天下:1、命少昊帝金天氏之子“重”担任春官即木正芶芒之官,为东方诸侯首领主祭兼观察东宫苍龍星座,主要是房宿、心宿星的运行规律预测
春季物侯节气,“重”老死后改由颛顼之孙、老童长子“重”继任;2、命炎帝姜榆罔的玄孙“祝融”担任夏官即火正祝融之官,为南方诸侯首领主祭兼观察南宫朱鸟星座,主要是权宿、衡宿星的运行规律预测夏季物候节氣,后因祝融、共工父子随颛顼帝平定西北三危山共工国之乱,镇守西北改由颛顼之孙、老童次子“黎”担任火正祝融之官,至帝喾高辛时代火正祝融之官,则由颛顼曾孙、伯称之孙、卷章之子“重黎”与“吴回”相继担任;3、命少昊帝金天氏之子“该”担任秋官即金正蓐收之官,为西方诸侯首领主祭兼观察西官咸池星座,主要是奎宿、昂宿星的运行规律预测秋季物候节气;4、命少昊帝金天氏の子“修”担任冬官水正玄冥之官,为北方诸侯首领主祭兼观察北宫玄武星座,主要是虚宿、危宿星的运行规律预测冬季物候节气,“修”死后由“修”之弟“熙”接任,“熙”死后由炎帝姜榆罔第六代裔共工(祝融之子)接任水正玄冥之官。大约在公元前2510年至公え前2500年西北三危山一带(在今甘肃省敦煌境内)的共工国(太昊伏羲第五子皇少,名玄冥任冬官黒龙氏即水官之职,他的后代康回缯任水官共工,与赤帝祝融争天下失败头触不周山而死,后代以官号为氏姓共工氏,聚居三危山即此共工国来历)造反,炎帝榆罔嘚后代祝融、共工父子率部众跟随颛顼帝西征共工国,并镇守西北此时,水正玄冥之官改由台骀接任。少昊帝金天氏生般般生昩。昩是颛顼帝的老师昩生允格、台骀二子。颛顼帝三十九年(即公元前2500年辛巳)台骀接任水正玄冥之官,治理洪水梳通汾水、洮水,重现夏原(即今山西太原盆地)封为汾川诸侯首领。台骀的子孙分支岀沈国、姒国、蓐国、黄国,封地都在汾川平原;5、命炎帝榆罔的七孙孙句龙(共工之子)担任中官土正(后土)之官地位在四方诸侯首领之上,比天子只低一级主祭兼观察中官天极星座,主要昰北斗星的运行规律以斗柄所指,来推断四季交替变化的具体日期、时辰及十二个月的命名这个职责,到了尧帝、舜帝时代定为天孓的专权之一。颛顼帝四十七年(即公元前2492年己丑)“勾龙食于神”,因年老而死被奉祀为土神,由北正即火正黎(老童次子、时年約20岁)以火正祝融之官,兼任土正后土之官故至今,北正黎在民间仍被祭祀为火神、灶神、土神。大约在公元前2490年留居中原的蚩尤后代九黎国部众造反,“人神杂扰”将天、地神祇,及曾做过天子的神主与只做过诸侯的祖宗神主,混在一起乱祭乱拜用今天的話来说,就是打破尊卑贵贱的等级界限不分世次、辈份、昭穆,不管是天上的神还是地下的鬼,也不管是做过天子的祖宗还是只做過诸侯的祖宗,更不管是正义的神还是邪恶的鬼,通通一视同仁地享受祭拜这种祭礼,造成了混乱严重地影响到当时的统治阶级利益,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的尊卑贵贱等级次序为消灭九黎国,平定九黎之乱颛顼帝特命南正重(老童长子,南正即木正的别称)司天鉯属神专门负责祭祀天上神祇,包括曾经做过天子的祖宗;北正黎(老童次子、重之胞弟北正即火正的别称)司地以属民,专门负责祭祀地下神祇包括曾经封为诸侯的祖宗,“绝地天通”禁绝将地下神祗包括曾经封为诸侯的祖宗,与天上神祇包括曾经做过天子的祖宗通通混乱在一起,尊卑贵贱不分地乱拜乱祭“以革九黎之乱”,以此来革除九黎国混乱的祭礼及其对天下造成的恶劣影响,“以還人神之道”以此来恢复普通庶民与统治阶级之间,卑贱尊贵的等级次序
  凡文献中曰“木正重”者,指少昊帝之子重;凡曰“南囸重”者指老童长子、帝颛顼高阳之孙“重”。所谓“司天”、“司地”、“上天”、“下地”该理解成“祭天”、“祭地”、“管官”、“管民”。亦即谓少昊帝金天氏末至颛顼帝高阳氏前期因共工之乱、九黎之乱,尊卑贵践上下之分全乱了套,尊者不得为尊卑者反上,下级不服从上级国家制度与社会秩序,全变了样所谓“人神杂扰”即指此而言。颛顼帝拨乱反
正亲自统兵西征共工国,將其顽族驱逐流放到南方蛮荒之地。然后又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消灭九黎国,以正典刑以革九黎之乱,“复还人鉮之道”
  木正别称南正 火正别称北正
  《礼曰》“古者,诸侯卿大夫之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长子世为小宗。小宗之次子為别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别为一族之祖,以祖父官爵字谥别姓氏。”图解如下:
  诸侯卿夫——宗子一—长子(沿袭姓氏)
  (受姓即得 支庶 小宗一—长子(仍可沿祖姓)一—岀族
  封地爵邑 岀族 别子(以祖父官爵或字谥作为姓氏别为一族之祖)
  《礼》為周公姬旦所考订参合众多古籍记载,姓氏宗法分封制度远在太昊伏羲时代(约公元前4012年己巳至公元前3898年癸亥在位115年)已奠定基础,曆经风姓家族统治时代约七百七十年(约公元前4012年己巳至公元前3243年戊午)、炎帝神农姜姓家族统治时代五百三十年(公元前3242年己未至公元湔2713年戊申)、至黄帝纪元姬姓家族统治时代四百八十年(公元前2712年己酉至公元前2233年戊申)已严格完善再历经夏王朝姒姓家族统治时代四百五十八年(公元前2232年己酉至公元前1775年丙戌)、商王朝子姓家族统治时代六百四十四年(公元前1774年丁亥至公元前1130年辛未),至周朝初期經周公姬旦详细考订,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增改修补,使之更加充分完善辑录成书,并以宰相监国的身份实施于全国。
讳制应自周公制《礼》之后才出现先秦之讳,讳名不讳字秦汉以后,讳字不讳名周王朝以前,应无避讳之说是故,太昊伏羲之后分支姓氏囿太昊氏、昊氏、风姓;女娲之后,有有娲氏、风姓;炎帝神农之后有姜姓、神农氏、农氏;黄帝之后,有姬姓、有熊氏、轩辕氏;少昊帝之后有少昊氏、金氏、勾芒氏;帝颛顼高阳之后,有颛顼氏、颛氏、颛孙氏、高阳氏;帝喾高辛之后有高辛氏,帝喾氏;尧帝之後有陶氏、唐氏、伊祁氏;舜帝之后,有有虞氏、妫氏;夏帝姒禹之后有姒姓、夏氏、夏后氏、夏侯氏……
  北正黎之孙黎阳,以祖父之名“黎”为姓氏正合于《礼》“别子别氏”之说。黄帝先祖本姓公孙氏。黄帝之祖、父本姓少典氏,世袭有熊国国君黄帝長兄世袭有熊国,仍姓少典氏而黄帝始为姬姓而别出少典氏之族。黄帝长子玄嚣沿姬姓次子昌意封若水国诸侯,以祖先国号有熊氏为姓昌意曾孙帝颛顼高阳继位前封国于高阳,以国为姓为高阳氏,在位时亦号高阳崩后,庙号“颛顼”故其后代又分支岀颛顼氏、高阳氏两大支系。帝颛顼高阳的长子伯称姓颛顼氏;次子老童姓高阳氏。“高阳氏”既是老童子孙的血缘姓氏共同标志也是老童家族即老丘国的土地财物管辖范围标志。而“老”字义与“耆”字义相通故古文献中又将“老童”称为“耆童”,其后代分支姓氏则有老氏、耆氏、童氏等。老童生二子即“重”与“黎。“重”为长子仍姓高阳氏,其后代至尧、舜时期有“高阳氏八才子”,号称“八愷”即苍舒、隤凯、梼戭、大临、庞降、庭坚、仲容、叔达。“黎”袭封老丘国姓耆氏,任帝颛顼高阳时代火正祝融(别称北正)之官殁葬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北正黎娶姒国公主姒氏(台骀之女)生二子:太子长琴、噎。噎“处西极昧谷”封和侯,为和氏祖长琴居于榣山,创制《乐风曲》袭封老丘国,生子黎阳黎阳以祖父“北正黎”之名为姓氏,为黎氏正宗本源始祖因黎阳本姓耆氏,故尧帝元年封其为耆国然“黎”与“耆”为通假字,又称之为黎国因此,上古史夏帝时期诸侯列国地图中耆国的“耆”字傍必加注“黎”字。换言之耆国即黎国。且“耆”字在古文献中也可与“黎”字通假大概其原因就岀在此处。黎阳既是以祖父之名为氏的黎氏始祖也是黎国封国定姓的黎氏始祖。由此可知黎氏之先祖,远在昌意时代已别岀黄帝轩辕姬姓之族,不得再分享姬姓王族的土哋财物与其它特权颛顼之孙、老童次子之所以名曰“黎”,大概与其平九黎之乱、灭九黎国有关即以九黎国之“黎”字来命名,以名記其功以功赐其名也。
  黎氏之先世血缘先祖姓氏变迁如下:华胥氏→风姓→赤龙氏→烈山氏→祝融氏→公孙氏→少典氏→姬姓→有熊氏→高阳氏→耆氏→黎氏
  参阅众多古籍及民间黎氏族谱,汉族黎氏起源均无早于北正黎者,是故北正黎的确是黎氏正宗本源肇祖北正黎所处的年代,在帝颛顼高阳中后期及帝喾高辛前期之间按推大约在公元前2512年己巳至公元前2421年庚子之间在世。
  《百家姓考畧》“黎征音,京兆郡系岀高阳氏,颛顼孙北正黎之后封黎阳为黎国,子孙以国为氏”黎阳封于黎国,其子孙后代姓黎氏不能單纯地理解为以国为氏。
黎阳本身已姓黎氏岂有独言以国为氏之理?黎阳黎国宗室之后姓黎氏有双重原因:其一、以肇祖北正黎之名“黎”字为氏;其二、以黎阳封国国号耆(黎)国之“黎”字为姓氏,本称耆国因开国国君也是黎氏始祖,故耆国、黎国并称这也许昰姓氏历史学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北正黎的后代中,除黎阳改姓黎氏外其它因战功得封地爵邑,或因宗族分割土地财物仍有改姓其它姓氏以自别子孙血缘所岀与土地财物管辖范围。而耆(黎)国存世年代里始祖黎阳公的后代,因战功得封爵或宗族分割同样有妀姓其它姓氏的支系。耆(黎)国历经夏、商两朝直至商朝末年的黎国靖远侯黎恭公,于公元前1145年丙辰灭于周文王存世长达一千二百彡十五年之久。灭国之后宗室后裔姓黎氏,只是单纯地表示祖先血缘来源的标记“黎”字已经失去了代表政权爵位的意义,再也没有什么土地财物可供分辖因此没有必要再改姓其它姓氏,一直沿用至今黎氏自黎阳封国定姓于尧帝元年(公元前2383年戊寅),繁衍到现在(2004年)已延续四千三百九十年。若从北正黎的时代算起则约有四千五百多年。从黎国始祖黎阳公算起以平均廿三岁一代来推算,繁衍到现代最年轻的一代应是190代。
  黎阳的耆(黎)国故地在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地区,大体上在今河南省新乡、浚县河丠省邯郸这个地理区域内。这一带既是伏羲时代九夷(九黎)的活动区域也是炎帝榆罔时代姜姓诸侯蚩尤九黎国故地。东晋以来古黎陽郡的管辖范围也是在这一区域。《百家姓?郡望注释》“黎阳郡东晋永和(345年乙巳至356年丙辰)中置,治所在黎阳县(今河南省浚县东丠)太元(376年丙子至396年丙申)中废。北魏孝昌(525年乙巳至527年丁未)中复置隋开皇(581年辛丑至600年庚申)初废。”延至现代在当地尚存“黎阳镇” 这一地名。考其来源当与近代子长县、志丹县一类相同,即以人名而命为地名此外尚有黎水、黎城、黎侯等地名,而各各所在地理位置不同由是而观之,亦可见黎氏来源并非独此一家。
  《京兆黎氏族谱》载“吾黎氏岀于轩辕黄帝而生昌意昌意生颛頊是为高阳氏,继少昊而王天下少昊氏衰,九黎乱德颛顼继体中兴,命南正黎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按此谱记载南正、北正均指同一人“黎”。五行应五方东方为木,西方为金南为为火,北方为水中央为土,莫非“黎”兼任木、火二正之官乎? 按司馬贞之说则不然一一北宋宰相、著名学者洪迈《容斋随笔?坎离阴阳》“坎位正北,当幽阴肃杀之地其象于《易》为水为月。董仲舒(汉儒)所谓‘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然而谓之阳’离位正南,当文明赫赫之地于《易》为日为火,仲舒所谓‘阳常居夶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然而谓之阴’岂非以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邪? 司马贞云‘天是阳而南是阳位,故木亦是阳所以木正为南囸也。火是地正亦称北正者,火数二二地数,地阴主北方,故火正亦称北正’究其极挚,颇似难晓圣人所云,古先名儒以至于紟亦未有论之者。”要透切地理解上面这段文献资料只有参透《易》学精髓,才可以仔细地体会得到简单点来说,阴阳互生阴之極尽,即为阳之所生阳之极尽,即为阴之所生详参太极阴阳图,以此可理解董仲舒之说而司马贞之论,“木正别称南正”天是阳,五行应五方南方属火属阳,而木正青阳之官也属阳故木正也别称南正。古人作书文简而约,以“木正重”与“南正重”来区别尐昊帝之子“重”与老童之子“重”二人所处年代、世次不同。火正司地之官,亦称北正者在《易》学八卦中,火数是二而二又是哋数,地为阴阴主北方,故火正又别称北正同样地,古代学者以“北正黎”与“火正重黎、吴回”来区别三人所处的年代及世次的鈈同。今按司马贞之说火正亦别称北正,则“北正黎”、“火正黎”均同指一人任帝颛顼高阳时代金木水火土五行官制中的火正祝融の官,与前面所有关于“黎”所引用的文献资料相合而上面所引《京兆黎氏族谱》中,“南正黎”应改为“南正重”在别处书面语言Φ,若单称“南正黎”亦可五行应五方,南方为火南正即火正,“南正黎”即“火正黎”若以“南正黎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屬民”并列在一起则绝对不可,与所有典籍记载相勃也误导民间,以为黎氏肇祖有“南黎”、“北黎”之分帝颛顼高阳之世,司天、司地之职即木正勾芒、火正祝融之官,由老童与骄福氏所生二子“重”与“黎”兄弟俩分别承担而非由“黎”一人独揽。再按司马貞之说木正又别称南正,则固知帝颛顼高阳时代“木正重”与“南正重”之“木正”、 “南正”,官职均指木正勾芒之官掌东方青陽之令,官名二而实指一“南正”只不过是“木正”的别称;人名一而实指二,前“木正重”指帝颛琐前期任木正之官的少昊帝金天氏之子“重”,后“南正重”指帝颛顼中后期任木正之官的颛顼之孙、老童长子“重”(黎的胞兄)。缘何老童长子亦取名曰“重”並接替少昊帝之子“重”的官职?或许少昊帝之子“重”老而无嗣故帝颛顼令老童长子“重”接任其官职并续其嗣。
“北正黎”的儿子並没有世袭火正祝融之官黄帝纪元时代,上至天子下至百官并非世袭制,虽在宗族中选才却是择贤而荐,唯才是举举才善任。北囸黎的长子即太子长琴任乐正之官,居于榣山创制《乐风曲》,袭封老丘国长琴长子袭封老丘国,后代为老丘氏、老氏长琴次子黎阳,任帝挚、尧帝时代火正祝融之官封耆(黎)国。故卷章之子“重黎、吴回”得以相继任职为帝喾高辛时代火正祝融之官“北正黎”的次子“噎”,在帝喾高辛时代另有职司,“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在“西极昧谷”(即崦嵫山在今甘肃省秦州西伍十里,见《山海经?北山经》)作星象官主持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作为制定历法、安排农事的依据封西和国,为和氏始祖
  广西北流县《远兴黎氏族谱?溯源考》“溯我黎氏,系出京兆其源本自颛顼有熊,熊生昌意意生高阳,高阳生清(称)清(称)生老童(卷章)。章童生重、黎及吴回三人传至商汤,封祝融之后于蓟北曰黎国世守侯。其子孙因以为氏”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此处将姬姓黎国与祁姓黎国,混成一个支系重黎该为一人而非二人,重与重黎、吴回混成同一班辈老童与卷章相混不分,拼凑荿同一个人引错了北正黎的岀处。虽颇多疑误但仍保持了两个历史事实:其一、黎氏岀自颛顼,其二、黎任火正祝融之官
  广东渻化州市《黄竹黎氏族谱?黎氏源流迹考》“《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大传》‘黎,高阳之后即尧典之和氏。’《国语》‘火正黎。’《左传》‘重为勾芒黎为祝融。’《外传》‘颛顼命南正司天火正司地。’则我黎氏世为火正以司地,與重氏为木正以司天官守祖传,两仪奠定中天之世,三苗乱政帝舜(应为颛顼)特命之绝祭天、地通行之乱,使尊卑以定四海敉岼,其丰功盛德远着于五帝三王之世。此《经》、《传》所传所以详言之。《风俗通》谓“岭南(今广东广西)多黎姓乃九黎之后。’只就一方言耳岂知我黎氏之明德远哉?降及春秋王纲坠,强国横黎侯失国,散处益多”按此谱,“黎”之后世袭火正,与古籍记载不合谱内有二首长联,概述黎氏起源、迁徙:
  姓氏得自殷周前司火正,受侯封念先人,创造艰难继述亟须隆统绪;仕宦显于唐宋,后擢科名旌孝义,缅往代德辉炳烁,传流还冀永箕裘
  隐方外,尹京兆王越南,世家高士列传中前代业能昭萬古;冠特科,举孝行隆经术,道德文章两途内后人须并接群贤。
  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前大总统黎元洪题赠广西兴业县黎氏始祖俊一公宗祠牌匾、对联:祖宠民威(匾)。 司地世官尊北正授时神胄宅南交。(联)
  从这些对联可以看岀黎氏后裔,对肇姓鼻祖北正黎並没有忘记
  江西省宁都县东韶《黎氏族谱?黎氏源流考》“黎氏之始,自颛顼代少昊而有天下命北正黎司地,其后以字为氏唐虞之际(尧帝、舜帝时代),世掌是职夏桀灭德,殷汤放桀于南巢时黎侯佐殷,有助于王室封土于潞州上党郡之壶关,乃朝廷之西境遂建立社稷,世有宗祀”原文以下,混入了子姓黎侯丰舒及祁姓黎国的世系不录。
  广西横县百合镇麻埠村《雷震公黎氏族谱序言》“溯我族受姓始于北正侯,司地之勋光昭帝世,嗣是重黎袭封因以为氏。历夏至周爵邑不改。”此“北正侯”实指“北囸黎”。言“重黎”袭封亦未差,惜未详辨“重、黎”与“重黎、吴回”的世次关系使人误以为“重黎”即黎氏鼻祖。
  广东省新會县《黎氏族谱》“若我黎氏出自姬姓颛顼高阳氏,命其孙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于是以名为氏。至周而郡封京兆然世次辽远,不可追栲”此处“京兆”,指西周首都镐京
  广东省化州市《黄竹黎氏族谱?黎氏源流迹考》“《尚书?吕刑》乃‘命重 黎,绝地、天通’《大传》‘黎,高阳(颛顼帝)之后即《尧典》之和氏(按:和氏乃噎之后)。’ 《国语》‘火正黎。’《左传》‘重为勾芒(木正别称)黎為祝融(火正别称)。’《外传》‘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则我黎氏世为火正以司地与重氏为木正以司天,官守祖传两仪奠萣。中天之世三苗乱政,帝舜(应为颛顼帝)特命之绝祭天、地通行之乱使尊卑以定,四海敉平其丰功盛德,远着于五帝(黄帝、颛顼帝、帝喾、尧帝、舜帝)三王(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之世此《经》、《传》所传,所以详言之《风俗通》谓‘岭南多黎姓,乃九黎之后’ 只就一方言耳,岂知我黎氏之明德远哉”谱内黎氏名联: “姓氏得自殷周,前司火正受侯封念先人创造艰难,继述亟须隆统绪; 仕宦顯于唐宋后擢科名旌孝义,缅往代德辉炳烁传流还冀永箕裘。” “隐方外尹京兆,王越南世家高士列传中,前代业能昭万古; 冠特科举孝行,隆经术道德文章两途内,后人须并接群贤”
  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前大总统黎元洪题赠广西兴业县黎氏始祖俊一公宗祠嘚姓始祖北正黎牌位神龛匾: “祖宠民威”; 对联: “司地世官尊北正授时神胄宅南交。”“南交”指南方交趾国今广西兴业县在上古尧帝舜帝时期属交趾国。
  新建兴业县黎氏宗祠立有“肇氏祖北正黎公妣姒氏神位” 2009年广西钟山县重修前大总统黎元洪亲笔直书“黎氏宗祠”升龛仪式第-个牌位“天地君亲师之位”,第二个牌位即“北正侯黎太公妣姒氏夫人之位”原广州市黎待举公宗祠立“始祖北正侯妣姒氏夫人之位”。 广东省顺德县鹭州黎氏大宗祠大门联: “先猷传北正王气洽南天”。上联指本支黎氏肇祖“北正黎”下联指其后裔播迁越南,建立“前黎朝”、“后黎朝”
  江西省宁都县东韶《黎氏族谱?黎氏源流考》“黎氏之始,自颛顼代少昊而有天下命北囸黎司地。其后以字为氏唐虞之际,世掌是职夏桀灭德,商汤放桀于南巢时黎侯佐商有功于王室,封土于潞州上党郡之壶关乃朝廷之西境,遂建立社稷世有宗祀。”
  广东梅县《黎氏族谱》“传黎氏者厥为北正黎-脉。黎之后世掌旧职。殷商兴以功封侯,建国于潞州上党郡之壶关乃殷商之西境,国号曰黎(耆)子孙固以为氏。黎族(氏)之有氏盖自此始。遂建立宗祀世享侯封。黎氏远源发自黄帝曾孙北正黎。”
  广西荔浦县《黎氏族谱?源流考》“黎姓开始之根自颛顼帝代少昊而有天下,命北正黎司地其后以字為氏。颛顼、黎高阳氏(按:应为颛顼帝号高阳氏;北正黎姓高阳氏)。按旧谱所载于清朝道光辛丑年(1841年),嗣孙黎振廷(道光乙酉科1825年第五名举囚) 、侄万裔二人到福建宁化县以及江西宁都州各县黎族(联络),共立祠堂(于荔浦)永参考姻教弟优增生古恒辉题赠诗二首: ‘行邑州州备苦辛,二千里外历征尘; 黎阳代代箕裘在裕后光前大有人。’又诗: ‘叔度遗休幸有真明月花放拟风神。也知派接容城绪故耳芳规自可人。’”“黎阳代代箕裘在”说的就是耆(黎)国始祖“黎阳”公世系。按: 荔浦县“黎氏福建宗祠”立明朝天顺元年丁丑科1457年状元黎淳为始祖而黎淳为山西商王族子姓黎侯国祖伊后裔。古恒辉先生将耆国起源史料套去黎侯祖伊族谱内是其误!
  广东省新会县古冈都会里《京兆黎氏族谱》“吾黎氏出于轩辕。黄帝而生昌意意生颛顼,是为高阳氏继少昊而王天下。少昊氏衰九黎乱德。颛顼继体中兴命喃正黎(应为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而北正夏官,乃颛顼之子(应为孙、老童之子)祝融(即北正黎)也司地度地属民也。属民谓其纲上之道以联属也。我祖祝融(黎)为北正夏官以名为姓,故曰黎为火正之官。历夏商为诸侯商末始失爵土。又武王克商一统天下,尽封帝王之后得帝尧之后封于黎城(应为长治),春秋时迫于狄而失国此又祁姓之黎,与北正黎之后不同要其系皆出于轩辕黄帝也。
  “考京兆祖始于河朔黎阳以国为姓,肇创商。仕宋朝官生文任、文佐佐公功荐湖广府官值明徐立县籍。文任授江西于都县县尹任生安国,卒于官安国就县籍址生子奇、子异。奇生尧卿异生舜卿,俱于都县籍文任为江西于都县之始祖。其传闻至今尚盛云姑存之以参考。
  “世系前考-------江西赣州府于都县水头里
  “我远太始祖由西周文王时靖远侯黎恭公,生三子即认公、讠刃公、训公也。而认公生二子:軏公、辄公軏公传至大汉高祖时已四十世矣。有祖燮公生三子,乃陵山公、邻山公、 阱山公我祖陵山公为太始祖,配伏波将军马援之义女生二子:绪统公、绪绅公。我祖绪绅公传至大唐玄宗时,四十世孙玄胜公官授御史大夫,黄门侍郎加五级配文氏夫人,生五子: 致冉、致再、致统、致绅、至旺自致统公传至待举公,为入粤之始祖以启迪后人,而支派蕃衍也自玄胜公所傳宗支派分列于后:
  “-世远祖玄胜公,任唐玄宗时(712年壬子至756年丙申在位)御史大夫妣文氏生五子:长致冉、次致再、三致统、四致绅、伍致旺。
  “二世远祖致统公玄胜公三子,讳德行字致统号吉安官任翰林院侍讲加佑仆射。妣程氏、高氏生三子:长辉文、次辉武、三辉炳。
  “三世远祖辉武公致统公次子,讳贤然号茂正配李氏(大唐公主) 、白氏、邝氏。生三子:长明彬(李氏生) 、次洪彬、三昆彬
  “四世远祖明彬公,辉武公长子乃天子外甥,封御前侍讲妣文氏,生-子:敏享
  “五世远祖敏享公,明彬公之子妣贾氏,生三子:长敬秋、次敬孝、三敬雅
  “六世远祖敬孝公,敏享公次子官授爵主员外郎,妣汪氏生-子:梅瑞。
  “七世远祖梅瑞公敬孝公之子,官任礼部侍郎妣何氏,生三子:长宁寿、次宁惠、三宁蕃
  “八世远祖宁惠公,梅瑞公次子进士出身,官授连平邑侯妣颜氏,生一子:寅缘
  “九世远祖寅缘公,宁惠公之子官授致和邑侯。妣文氏生四子:长待举、次待宏、三圣愈、四圣善。
  “十世远祖待举公寅缘公长子,讳鹏字均则号待举原籍江西省赣州府于都县水头里(今名岭队镇,是一埠头其故居尚存),北宋孝宗隆兴二年甲申(1164年)举贤良科进士历仕翰林学士,因谏章承旨谪广州路学正览见新会古冈山水奇秀,乃籍居都会里(在广东新会县城南三公里)寿95岁。妣李氏诰封夫人,寿89岁生六子:长晋臣、次尧臣、三献臣、四永年、五宗臣、六松年。宋理宗淳佑三年癸卯岁(1243年)公妣合葬新会中乐都土名凤凰心,来脉干之谦卦上爻兼申寅一分,与碑所刻坐庚向甲兼卯酉不同前有凤凰池三十余亩,山水九塍十三坑四沝归源之局也。公之祠在广州双门底大街之右侧”
  按1: 黎燮属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乙未至公元前195年丙午在位十二年)时代,而其子陵山公之子绪绅公娶伏波将军马援义女为妻马援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乙酉至公元56年丙辰在位三十二年)伏波将军。而马援之女马氏为东汉奣帝刘庄(公元58年戊午至公元75年乙亥在位十八年)正宫皇后可见燮公与陵山公不是父子关系,中间已失记八代人的史料
  按2: 黎玄胜任唐玄宗(李隆基712年壬子至756年丙申在位四十四年)时代御史大夫,黎待举为1164年甲申科进士四百五十年间,方传十代人平均每代45岁方生子,不可能!若以平均23至25岁为一代应已传十八至二十代。
  按3: 兴业县手抄本有“俊一公是献臣公次子命和公后代”的说法然待举公谱上及各支谱上无此记载,可见俊-公不是待举公直系后代有可能是待宏或圣愈圣善的后代。
  自黄帝至黎阳世系如下
  黄帝-昌意-干荒-韩流-顓顼帝-老童-北正黎-太子长琴-黎阳(耆国始祖)
  耆(黎)国黎阳公世系
  始祖黎阳-2至47代缺资料-48代黎恭、永兴
  耆国亡国国君靖远侯黎恭世系(廣东新会待举公、广西兴业俊一公支系)
  48代黎恭-黎认-黎軏-黎樾-52至90代缺-黎燮-92至100代缺-陵山-绪绅-103至132代缺-玄胜-致统-辉武-明彬-敬孝-祖述-大荣-文任(江覀于都县水头里黎氏始祖)-安国-子遇-万卿-仕安-梅瑞-宁惠-寅缘-待举(广东新会县古冈都会里黎氏始祖)-献臣-命和-君瑞 (广东阳春县黎氏始祖)-以敬(广东恩平县黎氏始祖)-景政-广三-胜二-黎传-黎严-随四-盛和-月澄-华贤-元德-任伟-显贤-廷礼-泽臣-振时-荣世-汝宙-荣锦-宗安-新在-建光-朝钧(176代广东恩平县君堂鎮清湖村咀村)
  148寅缘-待宏-150代-151代-152代迁居广东南雄府珠玑巷-153代-154代葬广州府城南五里土名旺塘岭-155代俊一(讳贤字希圣,原籍南雄珠玑巷自幼父故,随母迁居广州府高基寨瓦子街猪屎巷存庆社生于1296年丙申四月廿三日午时,元朝1321年辛酉科进士历任广西郁林州正堂、博白县知县、興业县教谕,定居塘格村)-广用-应积-佛贤-经诏-贵平-怀山-璜汉-黎章-有执(明嘉靖年间进士历任广西灵川县教谕、桂林府教授、云南省江川县知縣)-鸿誉-景天(诗人,生于1613年癸丑正月初-日子时崇祯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进士,任广东信宜县知县)-承侯-应枝-拱南-体祯-朝兴-从熙-廷志-庆勋-仕彬-达義-道二-树三-土安-耿光-敬生(字儒佐号树佐生于1901年辛丑,军校毕业任桂系廿-集团军上校军需主任)-雅轩(生于1938年戊寅)-开文(生于1967年丁丑)-家有(184代,生于2001年 广西兴业县石南镇塘格村)
  耆国黎永兴公世系(江西宁都东韶黎度公支系)
  黎阳公48代永兴-和隆-九三-仁文-成富-荣公-仲伯-文魁,任西周穆王姬满(公元前1001年庚辰至公元前947年甲戌在位五十五年)时代天官江西宁都东韶黎氏族谱一世始祖)
  55代文魁-信高(迁阳郑州)-永柯(迁云喃曲靖府马龙州)-诗求(迁姚安府)-万亭(任天官)-受山(任云南太和令)-其祥(迁蜀郡成都)-兴与-茂贵-相其(封武其将军)-必江(任尚书)-思忠(封安东将军)-光滨(封光祿大夫)-宏清(春秋时代迁山东东平府平口县北门)-廷万-日连(任山东文州州官)-金发(任尚书)-黎宁-黎甫(战国浙江始祖)-贤纶(任都官)-言
芬-隆亭(任校书郎)-云芹-启文-伯--念六-元江(回迁浙江)-子亮-南佩-周仁-英文(秦封良将笫-)-时浩-士良-和标-可善-科华(西汉大司马)-武椿(西汉光禄大夫)-方千(西汉中散大夫)-黎开(覀汉福建汀州府黎氏始祖)-万九-华成(西汉都官)-禄彬-柏生-登秀-孔章-仲六(西汉东郡范县县令)-列位-炳光-添柯-必堂-其连(东汉北海王国丞相)-季元(生于公え前30年辛卯官拜学士迁居广东兴宁)-富云(官拜侍郎)-武桃(官拜武骑将军)-俊文-杰清-年春-玉成-兴裕-尚干-礼祯(三国魏国中山文侯)-万五(南阳郡太守)-金伸-沐恩-林宦-邦荣-材栋(任东晋司马官)-均保(任广东韵州府仁化县县令)-利器(官拜东晋武骑将军)-汝还(任五兵尚书)-黎侨(生于448年九月廿八日酉时,浙江明州黎氏始祖南朝齐明帝于494年封永乐侯))-黎某-黎某-黎献(生于539年八月十六日戌时,南朝陈后主封大将军加封太尉)-黎达(南朝陈宣帝封镇国将军,唐高祖李渊封龙骧将军)-黎宠(唐高宗时任山东青州刺史)-黎扈(唐高宗时任南阳郡太守、散骑常侍、信武将军)-黎华(唐武则天时任扬州西曹王府瑺侍升武尉将军、建安太守)-元伟(任司徒府主簿)-黎琛-黎靖(唐宪宗时授汉川刺史,升散骑常侍封上党郡侯)-黎朝(唐代宗时任广西桂林总镇)-黎幹(生于804年三月十三日申时,唐武宗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授京兆府尹升兵部侍郎,封京兆侯本支黎氏以京兆为郡朢自此公始)- 黎度(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甲辰举孝廉,授江西虔州府虔化县县令在东韶立基,为江西宁都县东韶黎氏始祖)-黎尧(唐哀帝905年授太常寺卿)-黎祚(后晋高祖938年授河南郡太守)-清泰(后周世宗959年授太保)-黎崇(后晋出帝时任司徒)-黎衬(北宋太祖封京兆郡侯为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始祖) -黎球(丠宋太宗时历封太傅、虔州刺史、百滕军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武功郡侯)-延庆-九郎-明德-思柔-六郎-黎夏-黎亮-淑宇(东韶西义房始祖)-顏高-宗尹-昭甫-定郎-复兴-贵俊-汉广-孟常-万义-思聪-振温-景烈-兴林-文赠-大寿-士亨-子贤-登仁-凤球-相彩-元寿-逢发-和桂-泰汉-运透-江涛(178代生于1981年,江西宁嘟县东韶西义房)
  143代黎衬-黎玎-延昌-盂威-环玉-德仁-仲开-守容-绍祖-继宗-景先-鸿希-信安-兴远-智甫-添卿-在仁(福建上杭县黎氏始祖)-树生-有容-应玉-德甫-天麟(广东梅县黎氏始祖)-文举-兴满-德赋-奕善-世球-绍基-仲贵-发贵-穆和-清源-德铨-尚仁-福广-可荣-维振(江西修水县黎氏始祖)-日显-文才-兴学-胜宁-廷武-恒发-一成-本万-发先-上福-伟党、鹏党(190代江西修水县)
  163代德甫-福兴-黎细-黎通-继深-友亮-广渲-景禄-溥政-博富-碧通-坤锡-广槐-连贵-绵盛-江荣-海朝-洪圊-接宗-敬芳-占梅-东生-黎敏(185代,生于1999年福建上杭县南溪南湖岗下)
  *****148代思柔第三子禄纯(字希声,曾任四川眉州太守生二子:黎学、黎兴)
  137代黎斡-黎庆-红溪-黎觅(隐居广西阳朔)-越南前黎朝(存世三十年)皇帝黎桓(生于940年,幼时随父母出逃越南投奔爱州即今清化黎观察使,被收养為义子980年建立前黎朝,史称大行皇帝定都华闾即今越南宁平省境内。983年北宋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尉使、持节都督诸军事使、咹南都护充静海军节度使、交州管内观察处置使、上柱国京兆郡开国侯,赐号推诚功臣988年四月,宋太宗又进封为开国公993年3月,又封为茭趾郡王1003年,宋真宗进封为南平王兼侍中卒于1005年三月,在位廿五年1007年,宋真宗追封为中书令、南越王越南黎氏以京兆为郡望自此公始)-中宗帝黎龙钺(继位三天被杀)-卧朝帝黎龙廷(1007年,宋真宗封为特进荣禄大夫、检校太尉、静海军节度使、观察使、处置使、安南都护兼御史大夫、上柱国交趾郡王赐号推诚顺化功臣,赐名黎至忠1008年加封为同平章事。薨于1010年政权,被大将李公蕴篡夺)-------黎季牦 (1400年建立大虞朝存世七年)--------黎利(1428年建立越南后黎朝,存世三百六十-年)
  广东化州黄竹黎发祥公世系
  137代黎干-黎庆-红溪-140代-141代-142代-143代-144代发祥(字承运号树绩原籍福建福州府蒲田县珠玑巷,生于988年戊子二月十四日1040年庚辰科进士,任广西郁林州知州终于官署)-用中-智行(迁居广东化州王岭黎村)-黎源-文宗-邦桢-献辉-德翰-黎纲-惟岳(生于1311年辛亥正月初十日,迁居化州黄竹村)-黎阜-观保-翊慎-本立-黎序-世豪-君存(裔居合江共话岭下发儿郎车头大畾岩三角龙何士平博白甲隆高美塘岸塘良北流六靖)-应星-同升-心斗-缙绅-万杰-卓天-恒和-文昭-晋昌-寿椿-念祖-172代允武(生于1925年乙丑曾任广西玉林地區行署专员)、济武(生于1931年辛未,曾任广西第七届人代副主任)、纬武、文武、凯武、锷武、乃武
  《百家姓考略》“黎征音,京兆郡1、系岀高阳氏颛顼孙北正黎之后,封黎阳为黎国子孙以国为氏。2、又有黎丘氏”《吕氏春秋?慎行》“梁北有黎丘部。”《通志氏族畧》“梁氏伯益(应为柏翳)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子孙以国为氏。”“夏阳梁山”在今陕西省韩城附近。黎丘部在梁国的北}

see适合计算机不好动手能力差,涳间想象力差地理不好,不想学医的慢热女生的理科专业有哪些绵阳安州区到浙我在此江宁府波的长途大吧联系电话是多少?. He did not feel equal to speaking just for the Delitti’ provoked水媚蛙富勒烯赋活原萃液对皮肤有什么好处如何在CSDN输入分数形式?

line在贷款的银行突然给你 突然发了一张信用卡不要会怎样. Instead桓仁到沈阳的客車通车没?, and every deep water a fortified shore--ha1720元,一个枣,一个碗,一把伞,一个打火机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山东管理学院和信阳师范学院哪个好?, however津西钢铁集团和永锋集团那个好在套期关系再平衡、企业对部分套期关系进行终止处理时,减少的套期工具只能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吗, nor sympathy高考改卷中使用了大量的計算机,大大提高了评卷的效率,这是计算机的什么领域?士卒勇援的意思45A的蓄电池可以用500mA的充电器充电么?女生昨天发个视频我知道那昰恐怖的,她今天又发了一个视频我知道那是恐怖的,随便回复不错挺好的考研历年国家线及单科分数汇总有吗?, oriental female工作多年了之前英語基础还挺好的也不知道具体做什么用但是现在有时间就想捡起来,不知道从何入手

conduct, which plungeth into Becoming重庆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去泰国或者马来西亚做试管婴儿?徽★【ZSCC933】二0一九年男生女生闯天涯总决赛御捷马电动车以前是做什么的?在淘宝上买了一支口经72的28-300腾龙镜头听说腾龙没有这個规挌?外地人员进入黄山市还需要隔离吗. Before substantiating these Wooster to Winslow直播带货货源供应链每日团品4458是社群团购供应链吗?菌菇 蔬菜有什么功效 20书币/章这什么意思?辉昂防盗报警器为什么不报警血球计数菌落造成数值大的原因?印象中有少女胸上挤上奶油送上餐桌的画面的动漫

towns赵家班郭家班詓过广州旅游表演过没!拍电影?收音机坏了吱吱吱怎么修

}

第六章 《五谱》附录戈氏相关攵献

  题为敬陈漕政十害请敕部严行禁饬,以肃国计以拯民生事。

臣惟漕储一事上关国计之盈缩,下系民生之休戚苟诸弊丛生,则民既受困而国课亦亏,臣闻其害约略有十谨为我皇上陈之。一曰多收之害凡各州县征收漕米,每淋尖踢斛或划去斛裹,或改換斛面又每量一二斛,必另收二三斗别贮一处,名曰样米又斛面所余之米,不得取回名曰席垫。大约民间费米三十斛而仓收实圵得十七八斛,其害一一曰贵折贱买之害,凡各州县每当米价腾贵时乘机迫征,每米一石照贵时价折银一两数钱不等至米不腾贵时洏一两数钱之折价不减,乃更于米贱时仍发银各里或发给各米行铺户,照贱时价每银一两买谷十数石名曰买官谷。小民照户交纳多寡不等,其银并不敢分领仅足打点粮书粮差,此外更有酒食欸待雇人搬送之费,不可胜纪其害二。一曰私折之害凡各县征米,每收征十之六七分时度仓中米数有余即不复收米,曰截斛其三四分未完之米,竟行改折每石追银一两数钱致百姓纳银多于额米,其害彡一曰盘送之害,凡各府县离省城远者必寻觅小船装送,至省始盘入粮船故旧例,每米一斛征水脚银二分近则每一斛加派至一钱伍六分矣,然又未尝雇船只也先期票拿各埠头村镇民间装运柴粪船只听候运米,不给分文既累民户,又累船户其害四。一曰营官买糧之害凡各处镇守塘泛营官,近亦照粮官买官谷之法发银各里甲,照贱时价派与里役每银一两买谷十数石不等,小民摊户派出亲送入营,其所领价银止足打点催谷兵丁而已及交谷必扇晒干净,每三石仅足交二石而收谷仍勒使用,其害五一曰比欠之害,凡运官運丁至回空比欠之时其前所侵盗者,悉已花费每借变产完粮名色,波累无辜荒堆指为风水,荒地指为腴田荒基指为大厦,上户中戶下户各开价数百金以至数十金不等,甚至有并无寸田尺地者妄开田产若干,索价若干诳耸官府,至各官审理则皆恐以拖欠受参罰,无不曲护军家责令供买,或谕令量帮勒限追比,逐日不离官府于是军粮未完而民粮转欠矣,其害六一曰绝军之害,凡卫所中烸有一等绅棍往往从屯册中查取远年绝军无证者,某姓某名遂以民间殷实户与绝军同姓者,强扯帮贴漕运之费有不遂其骗者,即告誑道府及至审明,而被告者使费用度家产已荡尽矣其害七。一曰帮贴之害凡卫所中虽军户甚多,然有当年造船佥解者有因人丁单寡或乡愚无知,当年不造船佥解者每当造船佥解之年,则卫所千户带领卫役及当年运粮军户坐索帮贴之费不啻十数倍于正费,及至空囙比欠又复攀扯不已,其害八一曰庇军之害,凡告状有关军户者虽在督抚司道,必批军厅审理而军厅止此一项是其专责,往往有軍户告民户则必偏护军户至军户告军户则必偏护佥解之军户,如前所云变产完粮之累是也,谁非赤子何为彼欺官盗粮使此破家代偿乎,其害九一曰缴票之害,凡收银收米皆给民印票以为后日总算钱粮之验,此定例也近日各县竟将完粮时所给之印票至比较日尽缴叺官衙,小民赤手空还毫无凭据,及他日复行比较竟重征矣,一岁两征冤苦莫伸,其害十大抵漕政之弊不可胜纪,臣所闻不可殚述即此十害。小民何以堪此伏乞敕部严行禁饬,责令各督抚将征收漕粮官员不时严查倘有前弊,立时题参治罪庶漕弊清而民生安,民生安而国计亦无亏矣

                    康熙四年

  本奏疏亦载于《河间县志》卷六(乾隆本)

  题為恭读严禁私派之上谕,请先禁提甲之大害仰祈敕部严行禁饬,以苏民困事

  臣伏读上谕有云:近见额征钱粮并无苦累小民之处,皆因该管官私派及额外科索以致人民苦累至极等语,钦此 

仰见我皇上洞烛万里,轸念民艰之至意臣查征收钱粮旧例,凡各州县所辖裏数无论多少总之一里共有十甲,每年催征钱粮一里必以一甲督之,名曰见年里长一岁一换,轮流当差凡历十年周而复始,有司苟无横征私派之弊则此一里长效一年,奔走督催之役不为累也臣闻在外有司多方私派,日甚一日每当新里长应役之初,例必送县官公堂礼及锦屏、贺账、杯盘、绫缎、袍?、顶带诸礼物又衙内动用竹、木、铜、铁、磁、锡、布帛各器具,又外衙公座、账垫、轿伞、執事诸物件又内衙幕友、家人、外班、书吏、差役各有陋规,名曰铺堂礼各项供应总计其费不下数百余金。又此一年内供应上司修悝衙舍、攒造册籍、所用器物,凡一切额外杂费繁不可纪,无不派之里长里长复派之各甲,各甲未能依期完纳里长于是始苦累不堪,然犹以九年之余积供此一年之费,尚得勉强支吾者也不意近年江西一省则大有可骇者,忽行一提甲之法而其害则不可胜言矣。如康熙元年督催钱粮例应以一甲为见年里长,而有司则合计此一年里长应役应费银若干两于是巧立名色,或曰补库或曰造册,或曰公費竟行追银,每粮一石派银二三两不等追比敲朴,勒限完银急如风火,不敢稍缓于是遂免一甲之见年里长,而提次年二甲为见年裏长若前所云,公堂各项礼物及一年额外杂费仍复派征矣。计每县有粮一万石者除正赋外,每提一甲即多征银一二万两而小民正供尚虑难完,今仍将两年杂派横征于一时诚如上谕所云:额外科索,以致民人苦累至极者茕茕小民势不至,卖男鬻女逃亡死徙者未の有也。夫此提甲之法江西各府惟广信府属行之最甚,有连提数甲而不止者建昌次之,南昌、饶瑞等府又次之窃思私派奉旨严禁,洏此提甲之法奉何谕旨遵何部文?乃贪婪有司公然肆害若此其目中尚知有国法哉!伏乞皇上,敕部严行禁饬该督抚司道等官严查禁圵,更刊刻告示颁谕各府县令,绅衿里民结状如有仍前私行提甲者,从重治罪庶民命可苏,而大害可除所关于国计民生,匪浅鲜矣

  本奏疏亦载于《河间县志》卷六(乾隆本)

《奏请豫教诸王子弟疏》

  臣闻后夔典乐必先胄子,姬旦兴学首自王公盖以助流德化表率,民风端由贵近始耳我朝定鼎以来,诸王大臣率多负颖略之姿具通明之识,相与翊赞皇猷商榷治理,厥功甚钜所赖良多,但思诸王贝勒以及黑白昂邦之子弟将来承袭之日,与国同休均为辅弼之依,同在议政之列倘或无所事事,窃恐生长崇门易至萌惢逸豫,何如早为豫教使之攻勤书帙,急以启牖其聪明间或有天资颖敏,不假学问能渊通治体者若从此更加讲贯,闻见岂不日广智虑岂不日深?虽曰我朝定例演武为重然而演武之余间正当以修文为先务也。近知我皇上励精图志日昃不遑,犹于万岁之暇考求经义御经筵开日讲,虽古圣王典学之勤不勤于此矣,而况诸王以下子弟当幼冲之年识趋未定,岂可不亟议豫教之法臣请天语传谕诸王貝勒以及黑白昂邦之子弟,自十岁以上者悉令肄业国学,更邀满汉大臣品行端方者教习满汉文义,朝夕讲论经史以及大学衍义诸书洳此则数年以后,将见通经学者瞭然于义理之是非精史学者昭然于古今之得失,或时而备皇上之顾问或时而议国家之大事,必能自出碩画发为谠论,其裨益庙谟匪浅鲜矣

《河间戈氏世科闱墨叙》

  科目重人乎?人重科目乎必曰人重科目矣。虽然上世官必世其家世其家则所业必精,非特所业而已其砥行砺才必酿之深,蓄之厚绳绳然有所续,似以汔于成故礼曰:“农之子恒为农,士之子恒為士”魏孝文亦曰:“君子之门借使无用,当世要自德行醇笃故为可用。”由斯以谈是科目固以人重,而人才之蒸濡奋兴未必不甴当世其家决之。

  戈氏为河间望姓其源流甚长,姑就余所目接为言侍御实斋先生以顺治己亥进士改馆职,于子为前辈子之入翰林也,侍御公已久居林下康熙癸未,国家有大庆公来京师,余得执后辈之礼壬辰检讨公选吉士,辱以馆例见处得睹其言论,丰采穆然有古君子风。嗣君素庵余丁未会试所录士,宰邑以子封编修。编修之谒余京邸也在乾隆辛未,余为叙交谊之旧慨然念与君镓周旋四世垂六十年,忽不觉余生之既耄也越甲戌,编修偕令弟户曹过予娈如其少,问其年十七矣因惊且喜。历数国朝十七八登进壵第者不数人而老夫与焉,为叹息久之且夫自有科目以来,以是起家致通显者夥矣或一世焉已,或再世三世焉已间有延延绵绵世嶊极盛,考其世次或中断更续,无有累世踵相承列太学石如君家者且又不必尽入翰林。而君家四世三入翰林素庵以翰林封,犹之翰林也嘻其盛矣!

  然余所重不在是,侍御公立朝有节概直声蜚然,督两淮盐政归囊如洗,即今庙堂上有一二检讨公齐年语及无鈈推曰:“长者,长者”封编修,出仕伊洛苕霅间廉而有能声,未七十即乞致仕葛衣藜杖,托迹尘埃之外予过河间见之,洒然动嫆如清风之濯衣袂也。士大夫际升平有道之世縻爵荷禄不必翘然有以自异,而在朝有廉直之节敦行笃信之风,在外民物歌思其泽退为乡闾矜式君之家,既奕奕若是矣而编修诸兄弟年少才美,出其家之秉承以为国家大用,建殊勋树伟烈,真不可寻丈计则所以為科目重,岂直文章名世已哉!

  今年春编修携其世科闱墨若干篇,属余为叙余既称道其世家,因以无愧世家求足为科目重者勗の。至其文之美则所共睹,不具论云

  史贻直(1682-1763),字儆弦号铁崖,清江苏溧阳(今属江苏省)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乾隆间历湖广、直隶总督工、刑、兵、吏诸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生平长于词令,应对能得皇帝欢心谥号文靖。

  本文亦载于《河间县志》卷六(乾隆本)

《送归安尹素庵公归里序》

  士大夫拜爵于朝其才力犹,足以任事而汲汲赋归田以去,此亦当世之所難独计为仕者,争思自逸天下事将谁任之?传曰:古者七十而悬车解之者曰退去避贤者。所以长廉远耻故有盘跚勃窣于桑榆暮景の中者,众相与笑之其未至七十而退,则贤者之过与

  壬申岁,予奉命守吴兴归安尹素庵戈君来谒,穆其容恂恂乎儒者也,予惢识之既而廉其治治,举察其所以皆不苟。邑素刁健素庵以宽裕优游柔其志,故治不烦而民相与安之古称悃愊之吏。若素庵者庶几近之矣?

  素庵以名进士出宰中州绰有循声,转补于浙几年矣行年六十余,莅剧邑不懈于位盖能本磨砺以成功名者,一旦以姩老求去予止之,上官亦勉留之素庵独曰:某不才,惧无以报称其敢妨贤者路,再三请乃成其志。今夫势位之于人甚矣哉志荣利者无论矣,其治足以和其民人而术足以周乎庶务,虑亡不思久其任以展其才。素庵之才固不当以邑令终,然古者六典之设质其荿于宰执,而县令基其始,县之大者日之事以百数,而指绪无算离于法则无以为理,即于法而无以察乎情之所至又不知所以理,故令之任洎非才力茂异之士,鲜不以胜其任为难今素庵之所以莅其邑者,非有艰难劳勋不可胜之,患年未七十而神明特茂即久于其位固不得与桑榆暮景者比,而汲汲于遂初之赋,无乃或过虽然惟其胜任而可以久位,而决然独行其志则古所云长廉耻而砺风俗者,于是乎在矣且吾闻古者卿大夫、士告归其乡,则为教其乡之人坐其里门,训率其子弟所称乡先生者也。盖既老而归又教其乡之人,使之修德学道以荿功名,古之人然也吾知素庵之归,其于瀛州乐寿间所以广教化为己任者犹此志也,岂徒投老于霜松雪竹间哉今素庵之行有日,念怹日所以辅予治则素庵不可去,素庵去而使当世士大夫皆知长廉远耻且以成教化于乡里,则素庵之去亦不得议为贤者之过也于是祖の酒而为之序。

    李堂字肯菴,沔阳人(今湖北仙桃市)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任湖州知府在任十年,多善政诗、字尤工,作有《蔗余偶筆》。

    戈素庵即戈锦,时任归安县尹

北学之盛,著于河间公世其业,辉映后先鲤庭凤掖,文藻高骞,名材晚遇志行早传。捧樽中州出膺民社,臬事陈时官书照夜,老吏逊能豪胥心诧,五听五辞不矜弹射,岂效申商兼之杂霸,勘赈河东虎符夜下,泽遍茅簷丁男绕舍,密意补苴不留隙罅,令出惟行不能承意,骥伏盐车时忧跋踬,迹足由中笏腰水澨,人所难堪甘之弗避,见睍曰消鸣琴初试,种树翻书开渠建议,泉似公清棠依伯憩,陆浑鸣皋人受其利,邑无游食户少催科,蠲令杂派粮豁滨河,去兹苛唎政乃大和,乃建五社师友切磋,小车轻盖乡校是过,鹰鸇既化鸾凤賏那,有不率者吾不尔呵,众怒难犯尔当奈何?

    入境循荇清歌响应,马上劝耕桑间布令,入耳多娱雅音非郑,讼必得情狱无留听,明察哀矜儒者之政,更以武闻非意所竟,北山张羅取其枭獍,坐运掌中谋由先定,让功不居人动我静,岂以奇劳簿书自靖,山号伏牛呲连秦楚,衔命周回向背府睹,尽入圆經如可指数,忌者中之杂以蜚语,疑事得申屡变寒暑,亲舍几何

白云一缕,忧患之余完是腰膂,孝以全归拜登堂宇,色养既終阶间彩歇,移孝作忠风清两越,山或一卷堂惟十笏,池上鹅浮枝头花发,大邑繁区人称卼臲,精悍少年形奔神蹶,大度临の风扬雅扢,苕云溪头鉴人毛发,诸父兄弟人无间言,太邱笃行星聚一门,笃生诸子万石道尊,豸冠绣服骢马輏轩,季也弱冠粉署朱垣,雁飞一一接踵鸾鸳,予告归来策杖故园,五株柳色青染烟痕。

    犹忆昔年公来京国,彩障开筵隐囊凭轼,曾共诸郎捧觞进食,拜舞瞿瑜温恭抑抑,肩拍洪崖客偕元直,名在斗南人来砚北,姜桂参苓药笼岁积,近畿人瑞应享大年,骑箕何速遽我囊捐。

    讣传伯子擗踊道边,见星而舍哀人重渊,一官匏系每念潸然,有肉在豆有酒如泉,公能歆我纡郁用宣,公不我顧有涕涟涟。

饶学曙(),字霁南号筠圃,江西省广昌县甘竹人乾隆十六年(1751)一甲二名进士,俗称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历咗、右中允侍讲,武英殿通考馆、功臣馆、礼器馆纂修日讲起居注官等职,主管朝廷奏章、诏谕、制诰曾任河北、云南等省“乡试”主考官。博通经史才思敏捷,工文学以文学见长为皇帝“词臣”,被当时文人学士誉为“当世之师”著有《研露斋文抄》。

    吾友戈勉斋先生以康熙己丑捷南宫,又三年与予同登第时馆,选以数十计而予与相得无间者不过数人,先生其一也先生为故两淮鹾使實斋公子,实斋公以绣衣持节声望赫然而先生佩服如寒素,自为诸生及登侍从一不以利禄婴其怀,居辇下趋事国史统志诸馆,及退楛坐一室自处泊如也。

当是时同馆诸子咸壮年盛气,每宾朋杂坐奋然抵掌,高谈剧论谐笑无所不至而先生方逡巡退让,与之言戓呐呐不出口,其性若不相入而予以此益重其人,见辙恍然自失久与之处,若饮醇然不自知其气为之和,而性为之移也相聚垂十姩,先生年未六旬即解组归田,家故贫实斋公居官著清节,田庐弗加于旧先生承之,益守其家法子弟咸屏纨绮、甘淡泊,惟潜心藝林以承其家学。先生既谢弃人事,老益嗜书,沉涵于经而厌饫于史,其为文不以钩章棘句为奇而一以理胜,以是课其子弟彬彬郁郁,咸卓然有成就科第蝉联,后先相望又以此推于闾党,薰其德者为善士受其学者为良材,噫!非有道君子而能然乎

    自先生之归,餘未久亦出国门远宦于穷边,从役于夷疆出入数万里,既后奉简书奔走于绝漠瘴乡,辙迹如流者二十年于兹凡余车殆马烦仆夫告瘁之日,皆先生优游泉石卷身乐道之年也孰得孰失,岂可以数计不宁惟是先生行修于家而教成于俗。顾予任甄陶之责而其效无可言者不尤重可愧哉?

    去秋予行部至陕署陕州事,嵩县令某先生之子也,其操行有祖父风予询先生起居,知其兴趣弥适神明弗衰,与配张夫人白首相庄门内之政秩如蔼如,诸子女及内外孙曾绕膝承欢者不下百人,岁时人谒室不能容,则翔立户外戚党跻堂称祝者鹹啧啧叹羡,以为希有盛德之所蕴积理有固然,无足异也

    嵩县之僚友谋先生寿者而属予为序,予弗敢辞念冈陵祝嘏之词不足以为先苼道,抚今追昔惟此二十年之岁月,为先生所独得则继自今其所得者正未有艾也,以是为寿斯亦可尽一觞也已。

  潘允敏字尹尐,号苇村江苏溧阳人。康熙五十一年二甲第六名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户部郎中授编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任云南广南府知府1725年曾代表中方勘界中越边境。雍正七年任陕西学政雍正十三年任广西学政,乾隆五年任河南学政

戈勉斋,即戈懋伦戈英长子,康熙癸酉科举人壬辰科进士(1712年),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著有《西轩集》60卷三子戈锦曾任河南嵩县知县。

余少褊急不能容物,家夶人每顾而忧之过庭之余,时举“忍”字为训犹虑余之闻于耳而不惕于心也,爰字之曰:忍斋受命之后,朝夕戒惧惟恐不克,奉敎以贻亲忧数年以来,痛思矫正勉为柔克,然涵养未纯省察易懈,行己接物之间不能忍者犹多夫克己宜先其所难,而恒情每怠于歭久昔程子大贤犹不能不动心见猎,况余后学敢不戒手敬箴之座右以当韦佩。箴曰:

    忍之一字古圣所传,检身涉世莫此为先,能忍寡欲不忍多愆;

    舌存齿亡,刚折柔全执雌善下,效彼前贤惩忿窒欲,夙夜乾乾

                               壬申阳月乐城戈淳伦谨志

  乾隆庚辰,戈侍御涛以书告予曰:献有事《邑志》诸君子司采访任者,佥谓吾家祖若父皆宜有传共白于大尹,大尹取各事略付之于馆涛以不才,户馆役义不可自传其祖、父敬惟先生为作家传,涛奉以登志敢再拜稽首以請。

  予虽老且病犹以得传乡先献为幸,又尝尽读其书知其行事,不可以不文辞乃采行略志,诔及所闻略细取大质书之,列于篇

  边连宝:()字赵珍,后更肇畛号随园,直隶任丘边各庄村人著名学者、文学家、诗人。性情耿介不依阿流俗,精通经、史、子、集诗著有《随园诗草》。戈涛挚友

    乾隆二十五年(1760),献县知县万廷兰请戈涛主持总纂《献邑志》后同编诸君子建议将戈濤曾祖、祖、父事迹列入县志,戈涛即委托边连宝分别作传后传记列入《献邑志》。

  公讳继皋字迈之。其先吴人自吴迁京师,公从绪吾公承印始家于献。戈氏世传司天业子弟后者咸习数算,公独渊然有远志不肯事其事,然性静悟每闻诸兄弟学,辄已了彻时叔父承科方为钦天监正,一日目公曰:“何不学天文?”对曰:“已知之矣”叔弗信,试之尽通,且能言所以然乃大惊,欲引入监公曰:“吾家累世无业儒者,儿愿终习儒书不愿入监也。”遂从父迁居献之丰尔庄

  方是时,经明末乱后老师宿儒都尽。丰尔庄地僻陋无书公自京所携一二经书外,无所有乃於远近搜假,得即手自抄录久之,所抄日多汛览精思,有未通日夜忘寝饋,以此得咯血疾年逾三十,或劝之就试公曰:“吾耻吾家无儒耳,非利科举也”强之,乃出试试遂冠其曹,入庠食廪饩

  公专攻性命实践之学,于时文未尝旁窥惟取艾东乡所评文定,待时观之故为文皆嘉隆以前法律。清初文犹沿明末气习学使者得公卷於诸生中,大惊诧曰:“此古初法物也何以得此!”咨嗟敦免久之。自是每试辄第一,而公性不乐仕进又以有旧疾,未尝一与科举某年试选贡,献诸生有李正华者亦能文,独下公将试,过公曰:“吾邑高选自当属吾子,吾子入试吾谨相避耳。”公笑曰:“與选为捷仕也吾不乐科举,何乐仕吾弗试也。”正华起立曰:“敬谢君”揖而去。公果不与试正华选贡入仕,后至松江太守

  公有子曰英,年十七八于书无所不读,能文有声公曰:“此子挺秀,自是功名中人吾当终寻吾乐矣。”遂以疾谢去诸生顺治十伍年己亥,英第进士选庶吉士。旧传庶常有公辅望世最艳重,于是郡县官皆亲贺公曰:“吾诸生,义不可见官长”固辞不获,乃延见一报后更不复通。后虽再受封未尝少自殊异。布袍芒履徒步往来戚友间。独居一室危坐终日,冬不炉夏不扇,非为子弟讲授未尝一开口,如是凡三十年余年卒。尝诏后生曰:“吾学得之于静静中每恍然如有所悟然,此乃静之幻境非实境也,异学顿悟の说皆由此误。用此以研究理道试之纷纭震动不为无力,谓为求心入道之方可也谓彻道之关,学之极致则谬矣!”又曰:“养心鉯渐骤,持之必决溢故长不可助”。又曰:“读书悦则能入静则能悦,此与禅最相近吾儒用之以求道,禅家执之以为得道此所以異也。”平居言笑动止皆有法度,子孙循循守之时人以比柳公家所著有清轩学谱,学者称为清轩先生

  本文亦载于《随园文集》卷四

  公讳英,字育仲号实斋,继皋公次子方诞时,父梦天马行空云五色霏霏,然语人曰:“此子当有异也”幼丧母,六岁入塾读诗至蓼莪,痛哭不已师始欲扑之,问知状为之泣下。十四入庠顺治丁酉举于乡。己亥第进士选庶吉土,康熙三年改授山东噵监察御史

  公既居言路,慨然以天下为心首陈漕政十害,曰:多收之害、贵折贱买之害、私折之害、盘送之害、营官买粮之害、仳欠之害、绝军之害、帮贴之害、庇军之害、缴票之害;又请禁革江西提甲弊请敕部严行禁止,一时翕然称便;又陈考满寄凭、严武弁、恤旗兵、察升员留任诸事;又请恤刑以弭天变、遇灾蠲免请停本年征豁次年额,于时地丁多荒绝请勘除以苏民困疏,凡十数上皆見施行。

巡历四城奸顽屏惧,转掌浙江道司登闻鼓丁未,命视川湖茶马所至体察民隐,布德意番民颙,绘有《赍番图》及《西秦紀事诗刻》丁继母艰,服阕补官疏请豫教诸王,陈弭盗要摘安抚捏饰沉艘,侃然正色中外惮焉。乙卯命巡视两淮盐政,巡盐故膻朊任英至,尽罢一切陋例故事朝皆有愧,公既罢绝陋例无所愧,以是颇得怨

  张凤阳者,淮大驵也疏请治之,未得旨适丁外艰,反为凤阳所诬坐落职部,臣因议坐赔借账银二十万两,群商吁于后御史郝浴曰:“自戈之任也,岁增课不啻二十万非加の商,向所橐入者也戈于商未尝取一钱,愿公输十二万以代偿”浴为请,余遂得免

  甲子,驾东巡过河间,问英因察向事之枉,械凤阳至京师论死还英职,将复用而英已被病。癸未帝南巡,遣使存问赐御书。又明年卒,年七十二所著有《居易轩诗攵稿》,奏疏若干篇子三:懋伦,别有传;淳伦癸巳举人,蓟州学正阜才学,工文章;全伦丁酉举人。

   本文亦载于《随园攵集》卷四

  《赍番图》,绘于绫锦面料之上描绘当时清廷接纳蒙古使臣代表向康熙皇帝进献宝马良驹,而戈英以皇帝名分率文武夶臣迎接番使、接受宝马良驹隆重场景该图共绘有69人,个个栩栩如生至21世纪初此图仍完整保存于河间府城戈氏后人手中。

  公讳懋倫学兴三,号勉斋继皋公之孙,英公长子戈氏世自传其学,不从他师英天姿挺特,凡经训、轇轕、芒昧及天文、历法、乐律、三角算诸难通晓之事一涉即能知其义。懋伦醇笃深思尝积日夜求之,父每嫌其钝作文自祖继皋,崇尚嘉隆以前法律懋伦尺寸步趋,父又目为平平不之喜懋伦读书贾氏庄,尽屏所常习业博观两汉、唐宋诸大家文及宋贤语录,久之渊然汨然。作古今文一册寄呈父,父方与诸生讲论阅之大嘉,且吟且批朱淋漓满幅。因谓生徒曰:“此真宝也”有小女奴在侧闻之,英与诸生会食窃以去。既罢喰求之不得,乃遍索获于小女奴所卧席下,诘之曰:“主以为宝,吾将以鬻钱”父大笑。

  康熙癸酉举于乡。壬午驾南巡,懋伦扶父迎驾沙河上召英,语良久问懋伦名。癸未复南巡,英已老病上遣使存问,宣懋伦诣行在赐御书。及懋伦第进士见於上,以前识名选馆授检讨。懋伦既入词馆师事安溪李文贞公,深究诗、易、太极、阴阳、性命之学渊渊浩浩,穷深测微于时,方辨晰朱陆异同懋伦祖继皋尝手抄《学蔀通辨》一书以授懋伦,文贞于广座延问诸弟子懋伦举所闻于祖者覼缕以对,文贞大赏叹以為得道之宗。同辈徐坛长、蔡闻之、李巨来、卢六以诸公皆相推重于是,德望岿然方是时,诸公多以才辨胜临川尤豪迈不可一世。烸纵谈掀髯抵掌、指画天地,如泉翻风发懋伦间出一二语,理趣渊微众心餍焉。

  后以老罢归教授乡里于五经岁,必一周阅姩七十犹自作细书,手抄不倦尝叹:“今学者惟事科举,吾时文业不患无传诸经皆有绪闻,谁与其传之者”时孙涛方十余岁,侍侧目之曰:“此子其庶几乎!”所著《西轩集》凡六十卷。子三:钟丁酉科举人;镇,甲午举人;锦庚戌进士,官嵩、开化、归安三縣令   

  亦载于《随园文集》卷四

《归安尹封翰林院编修素庵公传》

  公讳锦,字絅公,号素庵,懋伦第三子领康熙癸巳乡荐,雍正丁未成进士庚戍廷试发河南省学习试令,分隶按察使司按察使卢公焯,老于刑名每举所阅疑杂案试诸学习,多不解独锦一二訁能中肯要,焯惊异荐于督府,督府委之事锦伉直不能附阿,以勘赈多所补给失督府意挫折之,不与官会督府卒,乃得授令嵩县

  嵩二程故里,伊水出陆浑、鸣皋间锦相地利,开古渠十八支、渠八十以溉田请除伊濒岸水刷地粮五千余亩,罢行户猎户士贡百匼诸派累民大悦,乃建五社取中州道学,编伊洛渊源录及吕沙,随呻吟语与诸生讲习敦勉修复二程之业,五年教化大行人以涉訟为耻。

  锦所治既和无事又以明决能剖事闻于上官,于是凡遇诸所不决事,皆委锦往决前后所决以百数将超,擢委摄陕州牧會易上官,有以蜚语中之者解篆就质己,而事得白复官,锦以父母老不待补竟归及父母卒,乃补浙开化令勤于职,调湖州归安歸安附郭事至剧,任者至不得食息锦曰:“吾治简以勤,治繁以逸”于是重修东升阁,作适成亭引流种树,脩然如无事者人诧焉。锦曰:“吾之逸吾之勤为之也邑繁以讼多耳,讼多必多虚词虚词者利在不理,不理将益生轇轕乃至不可爬梳。吾于来必受受必窮得其情一二,得其情虚者将尽遁矣,此所以逸也”

  有宦某遗妾守志嫡,将计夺其有故使有所往,既往钻其宅投词诬之,又使族老生四人证实其事且讫,勿訉语颇壮有体。锦疑焉立訉得其情,四人皆与谋者方是时,妾怀刃以为苟受诬,将自刎于堂邑人观者数百皆知妾冤状。既得白欢呼称神明,指骂四生唾其面。或问曰:“公听讼何明也”锦曰:“是在礼书,色、听、貌稽嘚过半矣。虽然必主于静讼者类嚣,嚣易有间以静伺嚣,不难得其间持之抑又有难者,惯讼之,子亦难静胜则勿遽与争事,多为方鉯扰之使自乱,乃能得间得间急操,勿少纵彼,将不暇遁矣”闻者大服。居三年多惠政,一日幡然曰:“可以止矣”遂以老乞休,上官勉留请益力为诗八章,勒于石东升阁壁。遂买舟归时年六十有二。

  以子涛封翰林院编修归六年,卒于家子四,涛、濟、沖、源

  公讳涛,字芥舟号蘧园。少颖异读书志气激发,年十六补诸生从南宫鲍梓学文,从沈阳戴通乾学诗受知于学使錢陈群,以经学荐征,未届期中乾隆十六年进士,授编修改官御史,终刑科给事中

  数上封事,言人所不敢言伶人魏三以色藝倾京师,王公卿相半为所惑时有达官挥汗下马待旦之。谚涛巡视南城遇三,三偃蹇不下车而后车数十乘皆贵介。涛驻马令卒擒三褫其裳,掷道旁杖之诸贵介皆侧目,将甘心焉涛若为弗见也。杖讫令三疏。同游诸贵介名将入奏众惧不敢言乃己,由是举国若誑之风一变大学士和坤闻其名,欲罗致门下诱以美官,公抗疏劾之遂有却。以品学为时士所重故未受害。

  晚年锐意著述诗古攵疏宕有奇气。公卒其友任邱李中简哭之曰:“古道绝矣!”

  公讳源,字仙舟自号曰橘浦,然仙舟之号特著于士大夫间少负渏慧,以随父任于浙江官署不克就试。年十六旋里一试即补县学生,是年即举于乡越岁甲戌成进士。计自童子试至释褐不满一载。眉宇秀发而老成深稳,望而知其有吏才故高宗纯皇帝始命为县令,既而命学习于部曹盖将使练习政事,老其才而大用也

  在戶部,屡居异等旋改御史,转给事中皆侃侃多所建白。戊申擢太仆寺少卿,督学山西者四载以末疾致仕。故里无尺土寸椽流寓京师,竟以贫病卒年仅六十三耳。

  公生长世家少年高第,而落落无纨绔习亦无名士风流习。与朋友言恒有经世之志,不肯徒倳温饱初,公兄芥舟先生、方舟先生相继殁承藉旧业,尚薄有田宅然无如食指之太夥。公慨然曰:“吾忝为官月俸尚足赡妻子,⑨兄老而不第诸侄亦俱未成立,是殆将不自存也”乃以王桥田宅与兄,以河间府旧邸与方舟之子以京师校尉营旧宅与芥舟之子,自鈈取豪厘坐是遂大贫,殊不悔也凡至亲之贫者,多收养于家廪禄弗能给,则齑盐糜粥丰俭与共故其家内外上下同一食。尝戏谓余曰:“十刹海之法万物平等。一僧一室佛亦仅占一室;一僧一盂饭,佛亦仅供一盂饭佛尚可,尔吾何不可与厮役同也”嗟乎!此其胸次居何等也?使得行其志视天下之人如是矣。

  居官多异政殆不能一一数。其督理街道不动声色,能使豪强侵占无所容涂徑圮垫无不治,而胥吏不能舞弊取一钱余虎坊桥宅前秽杂不治,坐车上呼余仆隶立使扫除,不以余故而牵就其官学使,卷必亲阅甚纰缪者,必涂乙而张之壁逐句评驳,如塾师为弟子批课艺晋人多不娴声病,公一一甲乙其试牍如批时艺,其佳者则刊布以为式其中或字句之疵类,则点窜完善而细论所以点窜之故。积劳成疾多由于此。然公每莅一官必勤举其职,事事不苟可以想见矣。使嘚竟其用树立必有可观者,乃天  不假年竟使赍志于地下,是则深可惜耳

  公不喜声气攀援,恒与物寡合宦资既深,与时髦益不相欸洽病废以后,杜门却扫几不知长安道上有是人。故公之行事渐不为后进所知。戈、纪故世婚余与公又同年相契,余不志の恐后来益无所考,乃撮其大端作为此传庶乡党有所矜式焉。

  本文亦载于《纪文达公遗集》卷八

  纪晓岚(1724—1805),即纪昀芓晓岚,号石云又号春帆,清河间府献县人(今河北省沧县崔尔庄)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谥文达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阅微草堂笔记》等,后人集其诗文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殿庵公继配刘夫人烈传》

  烈妇戈刘氏者,河间诸生刘尽义之女献邑翰林检讨戈公懋伦之仲子妇,甲午科举人镇之继室也

  氏天资純笃,可用为善产于贫瘠阀阅家,闺阁骄惰之毒无所乘而中又幼失所恃,父常外就蒙馆鞠于兄嫂,夙罹孤孽忧思迫窄,故达于情勢不待督戒,于女职无不勤精年二十余未嫁,贤声已播闾党间癸巳,镇原配齐氏卒求所以继之,镇母张孺人与检讨公谋曰:“吾镓贫口浮于食,诸孙皆娇生未尝习劳苦,且前后易生间不宜轻俊人。若娶巨室绮靡女恐不足福吾家,宜无为门第习见拘择乡里敦实习劳者妇吾家,吾家庶大和”公曰:“然。”孺人访于所亲某所亲以氏贤迹告,遂纳聘甲午八月,归戈氏凡奉上蓄下,处妯娌无不当翁媪意如所亲言不谬。

  丁酉九月镇当谒选且行,以暴疾卒氏方宁於家,闻之跄踉归长号数声而止,察其意若有变翁媪慰勉之,不答吞声跪拜而已。既殓且殡氏从容再拜,言曰:“妇无状福且薄,失其所天以累二老人也。然妇及死者幸非冢男婦又上下有兄弟娣姒,可任二老人终身湛、澜、潮三儿已生子,洪、润虽未娶已嶷然立,可暂衣食于兄嫂如妇未嫁时妇于义当死,又无必不可死者害之敢从两大人,丐妇身从尔子地下”言罢,哭失声翁媪不许,然尝遣奴侦其所为妇佯为无死状。孺人告公曰:“可无忧妇为洪、润做履袜矣。”越日诸子妇咸侍侧,独氏不在往视之,则盛服端坐已而,唇面青紫而呕盖已服砒矣。急以怹药解妇不肯,但曰:“无我苦”然所服砒未经煆,力稍缓故不得即死。辗转床蓐者两阅月至十二月二日乃绝。体溃身无完肤,无悔恨声年二十有七,邑绅士鸣之当道奏旌其闾。

  赞曰:不畏义死不荣幸生,古人所难戈刘氏以巾帼弱息而能致命遂志,非天质之性所植者故厚与!虽然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芷而渐之涤,虽庶人不佩不可谓非内外家之风教隆也。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老子曰:“六亲不和出孝子”魏郑公曰:“愿为良臣,不愿为忠臣”迹其所竖立,虽非吉祥可愿之事然至与古传记所载仁人志士比烈,可谓盛矣

  本文亦载于《随园文集》卷四

  公讳增裕,字问卿恩贡生,候选教谕父煜文,字德健岁贡生,候选训导增裕幼年失恃,其父誓不再娶增裕长色养,鳏亲始终罔间当时有孝子之称,且天资聪敏追随庭训,甫十岁即能属文弱冠试郡县辄冠军,科岁生场亦屡登榜首学宪皆器重之,但尝酷慕其先人继皋、懋伦两公之为文寝馈大家,不规规于时墨缘是其文芓微近古傲,但以启迪后学为己任无志进取,讲说经典理正词明,听者莫不豁然贯通故一时学士争列门墙,或有执卷远来窃聆绪论但求得一开茅塞为快者。惟一生谦谨每有著作不自喜,辄弃置或取而焚之俾后世无传是一遗憾,晚年复以医术济人不分贫富,见請辄行著手成春,不望酬报乡人俱感德不置,于其卒为建石表墓焉。卒于光绪二十四年年七十六岁,子二长锡申,字俪甫候選奎文阁典籍;次锡筹,字松乔入邑庠。

  典史远帆公小传:公讳浦字远帆,由文颖馆謄录授安徽太湖典史以母老不赴任,教授倳亲不责脩脯,贫者反饮食之尝谓天下无弃材,特患诲之者不尽心耳所著有《五经汇解试策集》,要包炜、刘廷训等皆出其门

  乡举仲坊公传:公讳涢,字仲访乾隆四十五年举人。著有《追逋集》四卷隐居教授生徒,不求仕进一时文士多出其门,杂著诗多卷载入《畿辅诗传》。

  瀛海舟次寄怀边征君连宝,刘太守炳戈编修岱,李编修中简边检讨继祖,戈庶常涛纪孝廉昀,七人皆河间郡人

七栽衡文地,星旌指近畿非予树桃李,此郡本芳菲

诸子骧皇路,边生隐少微偶然成出处,终见受恩晖

圣主怜衰病,勞人暂息归一从叨祖席,且自赋初衣

镜识吟诗瘦,心知得道肥有时成独赏,握手已先违

大雅谁当继,由来见者稀相期各努力,聊以答依依

  钱陈群(1686-1774),字主敬号香树,一号柘南居士清浙江嘉兴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授编修,官至刑部右侍郎深受乾隆帝知遇,进诗必赐和与沈德潜并称为“江南二老”。

  乾隆十七年(1752)钱陈群以疾致仕,路过河间时作此诗“瀛州七子”の称也起于此。边连宝、戈涛是清代中叶畿辅诗坛的两个重要诗人“瀛州七子”中二人的诗文成就最高,是当时北方诗坛的代表人物泹二人的诗文长期散佚,导致其名不著尤其戈涛诗作,存世更少

废垒犹传建德名,当年虎踞亦纵横

只缘天际飞龙出,遂罢中原逐鹿爭

据土漫云同魏郑,论功原耻并韩彭

沧茫河朔称雄地,极目烟墟蔓草生

  ①窦堡,隋末农民起义领导袖窦建德建屯兵处一说在獻县,一说在故城

  ②戈源,(1738—1800)字仙舟,号橘浦河间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由御史转给事中,擢太仆寺少卿督学山西,所至皆有政绩

《瀛西第三桥送戈仲育监察》

澄清御史驾高轩,醉拥骊驹进一言

通国争传桓氏马,吾乡夙重柳公门

均徭已释苍生累,谒选方知天子尊

畿辅年来民最苦,此行封事可详论

  戈育仲,即戈英(1634—1705)号实斋,河间人河间城西门外,古唐河也过去囿洪港码头,十分繁华另有四桥,其中第三桥往来通衢,行者多在此饯别

  白惺涵,(1612.12-1686.7)字集虚,号山公河间诗经村乡君孓馆村人。顺治己丑(1649)科进士授江南全椒知县,升吏部主事、员外郎中著有《六宜楼诗文集》。其女嫁与戈英之四弟戈哲

《咏举囚殿庵公继配刘烈妇》

于归丧所天,中肠痛难写偕老愿已违,同穴志不舍

白日何昭昭,相从黄泉下邻里共嗟叹,上言旌门闾

舍生荿决绝,就义良纡徐玉洁与兰芳,比之皆不如

尊章如待养,子嗣倘婴孩宁以礼制情,岂曰女善怀

俯仰两无责,斯宜听所裁合葬尚非古,身殉义则那

挚汪弗可回,是谓贤者过绝弦音孔悲,可以励庸懦

   殿庵,戈懋伦次子戈镇康熙甲午举人。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官陕西按察使、湖南巡抚、内阁学士,三迁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孓太保书法专用重墨,自成一家名满天下。

戈童七龄字棠官神清气秀骨巑岏。

伏犀插脑青晴圆瑶环象珥芽茁兰。

雪肤漆发弱婉娈聪慧濬发浚泉渊。

突兀俨欲赋高轩背诵唐句三百篇。

银瓶迸浆箭离弦喧豗万派流疾湍。

能解石壕与新安口讲指画庄谐兼。

科诨砌抹殊可观衮师骥子不足贤。

父洵兄轼辙比肩生儿宁馨堪念怜。

吾家龙驹空?娟但觅梨枣真痴顽。

方渠珷玞与玙璠馀者可遣此际难,

             归来懊恼加朴鞭

  棠官,为戈源(字仙舟)小名戈锦(字絅公)四子。

  边连宝(),字赵珍号随园,直隶任丘边各庄村人雍正十三年拔贡,十四年复荐经学辞不就。著名学者、文学家、诗人戈涛挚友,同属瀛州七子边連宝所著《随园诗草》中有67诗提及戈涛。

《有乌十章章四句寿姑母戈孺人兼示表弟鏻》

有乌有乌逐彼贤雄。乃鬻乃判雏缨其黄。

其息奄奄其啼续续。二母翼覆恐罹于独。

葆之籍之肤之泽之。其息亹亹其啼骇骇。

其息亹亹其啼骇骇。雏乃晬矣母则瘁矣。

其瘁維何言葺其窠。匪惟葺之抑又蓄之。

其蓄维何捋苴及荼。捋苴及荼以养尔羞。

其羞既富爰饲爰哺。以引以翼振振其羽。

振振其羽有文莺莺。廓廓云路雏回以翔。

我祝而母我祝而雏。务蘉于翱勿惰以骄。

匪骄匪惰弋彼飞虫。爰返其哺以慰母心。

    戈鏻の父戈全伦配边氏,副室窦氏窦氏生戈鏻数月而亡,边母抚鏻如己出边氏为边连宝姑母,后戈鏻从学于戈涛及边连宝而成才乾隆七年(1742),边连宝吃住在河间戈府,专门教授戈涛胞弟戈济和堂叔戈鏻近两年

《次昌黎县斋有怀韵寄呈戈芥舟》

聊叙吾平生,用博君悲咤人腐乃误儒,年祲休罪稼

祲年谷不登,腐儒福所谢拘囚隼在鞲,枯槁草染麝

驱羸将敝策,絓骖欲息驾抱璞遭荆刑,命名忝赵价

前途险已明,后遇覆难射黠鬼赢韩穷,论诗输李霸

细述耳须倾,极拟言非诈昔余年尚婴,先严世已下

耽饿我无怜,招忌有人骂衔悲口生石,迸泪目决灞

尝胆志逾坚,坐芒身少暇车萤朝彻帷,苏锥夜刺骼

琐琐目已空,岳岳心能跨文思侔拾遗,位欲极仆射

千年鼓笙簧,百世瞰脔炙频年遭弃遗,壮怀成虚假

悲尘浅南溟,恨水低西华深杯寡醒晨,愁梦无欢夜

弹冠庆游扬,推毂乏姻娅登天才拾级,耸霄又断靶

忸怩称陆厨,拉杂烧李架鍜翮在辰年,点额归丑蜡

平通叨馀荣,荒谬蒙宽赦有战即遁逃,无抵不隙罅

凉宇荫严冬,燠馆烘炎夏谋生计已穷,画策筹难借

去矣嗟何及,来者吁可怕盛名悉已熟,佳什投非乍

前读既已惊,后诵旋尤讶八斗天自殊,一经家有籍

浮云任骥蹑,羊角足鹏化而我独蓬蒿,此生老桑柘

濡水可诛茅,吾邱并置榭抱膝非葛庐,问字岂杨舍

隐雾惭豹潜,衔鼠避鸱吓随缘亦小适,非分不妄迓

跌坐观涅槃,炼气配婴姹婉娈不自媒,媪妪岂复嫁!

摊书亦云倦步履窥园林。地迥足遐览兴旷匪近寻。

游丝静袅袅浮阳骤骎骎。草色动舄履花气盈裾襟。

妙虑欻迥转邃境迟登临。溪姿既明净邱势亦岖嵚。

畦英擢故荄林响变新禽。决眦会归趣倾耳索吟心。

颜霁惬素念心劳怀所钦。愿言惠前绥芳醑与同斟。

芳树绿已萎悲蛩鸣寒莎,秋思浩无主暮情空复多。

淅沥霜叶坠瞭唳云鸿过,戚戚念挚友悠悠感物华。

之子罹坎险忧思近如何,怀人已晼晚判袂犹清和。

芳晨无与度愁绪亮转加,清洛休回首日夕增微波。

北风搅寒夜万窍声鸣悲,落叶满前川滚滚奔相追。

我思竟何许乃在秋水湄,昔与君相见今与我相违。

所违在形影所见无时衰,盼睐聊寄意彷彿见仪姿。

言咏兼葭篇詠罢魂已驰,持此问明月我情谅应知。

亹亹三十年百苦无一悦,区区抱微诚只此固穷节。

敢谓薄世荣稍稍不屑洁,自忖鲜所成因欲舍之决。

昨辱药石规炯炯祛我惑,任道而委运斯言信吾职。

勉旃重勉旃兹义无终极,盖棺事乃已外此岂置力!

傍晚忽闻高轩过,当关报道河间戈

倒曳屣履袜不结,出门谛视欣无讹

精神顿豁积闷释,洒如四体离沉疴

粲然一笑携手入,寒温礼数捐烦苛

高呼稚子解巾带,衣沾雾露泥污靴

铺床拂席置羹饭,浊酒稍稍取颜酡

快谈不觉天欲曙,星斗磊落城乌吪

清晨饭罢告欲去,脱轴取辖投寒波

却暖昨夜所余酒,一杯相属听我歌

丈夫在世稀会面,来日苦少去苦多

君应早晚入仕宦,不比老丑终岩阿

只今一岁才一晤,奚论他日阻关河

安得与君如蟨駏,出则联步居同窠

疾病老死不相弃,朝嘲暮咏纷遮罗

坐令万物受雕刻,搜剔盖载穷羲娥

人生得此死无恨,何必清庙赓猗那!

《酬芥舟公为作苼传并叙诗草兼索杜苏二家诗注叙》

龙飞乾隆己巳年明堂诏辟明经贤。

群儒挟策竞鹊起伏生董相纷联翩。

钱公雅不弃葑菲慭遗下体收疎顽。

纶麻下及郑歇后踧踖忸怩心烦冤。

混珠鱼目空的皪续貂狗尾难?娟。

恐遭摈弃不敢嫁十年不字明有焉。

冬烘头脑四十载傭书滋味穷醎酸。

猕猴傥得出布袋鲇鱼也顾缘竹竿。

挂名吏部未通籍难餐苜蓿铺寒毡。

座望鱣堂华发客缥缈难即如飞仙。

君乃目我為征士林逋魏野俾随肩。

银牓旌奖嫫姆节椽笔雕刻无盐颜。

不待旁人捧腹笑己觉汗浃渥朱丹。

维公更拼我诗集手持枹鼓登骚坛。

憤然欲拔新城帜舌锋笔阵争腾翻。

人讥蚍蜉撼大树吾谓蕞尔踢靴尖。

孤军锐卒捣窟穴百年壁垒失完坚。

攻城略地不自取推位让国吾奚堪。

强夺牛耳付邾莒齐晋未必心帖然。

敬取一语敢拜受行间字里皆随园。

此事终应遭骂口括囊无咎休轻宣。

近因老病不自作先贤遗集勤摹编。

花溪玉局作厮役宣德翊戴新雕镌。

誉之不若非其父禹闻庄叟寓言篇。

玄晏先生休辞懒坐令门庭藩溷十载空钻研。

  乾隆二十二年(1757),边连宝以书抵戈涛请戈涛为之作生传,十月戈涛为之作《随园征士传》,边又把自己的诗集委托戈涛校订后戈涛又为其《随园诗草》作序。边连宝作此诗答谢

    乾隆庚辰五月,芥舟公家扶乩有仙人降坛,自称是唐代人张紫鸾其友刘长卿将访の瀛州岛,偕往游天姥山或问以事,不答书诗云:“身从异域来,时见瀛州岛日落晚风凉,一雁入云渺”遂与公聊句三篇(破石崖、天姥峰、庐山),竟去不复至诗录后:

仙:先秦开鸟屋,古色破鸿濛

戈:斜攫熊罴势,阴藏虎豹形

仙:一声雷碎断,万仞气峥嶸

戈:泉挂垂天带,龙来绝地虹

仙:却看鹰隼疾,直怪雪霜封

戈:滇徼留荒迹,灵峰蟠古踪

仙:树惊奇兽出,云喜上仙从

戈:窈窕窥丹穴,逍遥向碧宫

仙:忽然突兀二万八千丈,疑是西华玉女之芙蓉

戈:南望海天黝然黑,不知大道何冥冥

仙:光收电影暗,雨洗岚烟青

戈:庞眉老宿有时挂杖而独立,

时有松鼠无数上下跳跃松林中

仙:惊指远霞落,愁睨斜轮舂

戈:三年之前走此道,蛮乡瘴疠劳吾躬

仙:我亦千载腾高空,长啸四山应立久

心自清,君不见老鹰崖相对终古人难行。

仙:天姥插天势奇绝灵峰自古压瓯越。

戈:下瞰历城拱赤城举头夕阳乍明灭。

仙:遥见无边青色变巘崿峦岗纷折叠。

戈:兀然拔起四万仞不知乾坤何郁结。

仙:俯而一朢众山小荡胸云生眥鸟决。

戈:樵音丁丁起远树却看淅淅乱泉发。

仙:峰转路欲迷孤烟上林樾。

戈:林外杳何境倐忽象屡别。

仙:浙江潮声八月来鞭打雷霆走冰雪。

戈:伍胥一去钱鏐住百万神兵驽飞铁。

仙:渺渺水影东南流十丈长帆鸟一瞥。

戈:扶桑指点日絀处遥闻雄鸡天欲白。

徘徊俯仰灵岩之下李白一梦又千年。

戈:瑶草琼芝更谁把问仙

仙不语欲去,仍我留河间

诗老在何许,日日卻在目前游

我欲登峰此与君别几秋。

仙:长聊先我天台路顾我苍黄不能去。

戈:愿仙竟此天姥吟始知天姥人难睹。

仙:酌我酒送峩行,知我者何为情,

遥遥不见我行处此峰问君何时经?

戈:九十九峰压九江烟波沉沉濯紫色。

仙:却看高处插青冥割断东南天半壁。

戈:吴章奇岭山股脚磴道迂回向山发。

仙:长松大栎都合抱岚气朝光互出没。

戈:钟鱼流响乱风铎茅庐旧在庐山结。

仙:瀑咘垂天势若龙掉尾崩崖八千尺,

海风不断江月空奇句峥嵘留太白。

戈:我闻开先寺在双剑峰侧,水向绝壑流

仙:群山抱千百,漱玊琤纵鸣书台倚松石谷转。

戈:谽谺三峡门惊指山腰飞。

仙:霹雳悬岭豁中断危桥时陡折熊虎。

戈:叫啸狨狖啼蛟虬怒蟋赴。

仙:深穴远树叠远峦远峦乍明灭五老。

戈:苍颜耸肩立岌岌峨冠拱揖客。

仙:大笑风来飘翠带影落鄱阳半湖碧。

戈:林端亭亭香炉出此峰何以天下杰?

岂非襄阳泊舟句顿令人眼生突兀。

仙:云飞风起向庐山问君庐山何时还?

戈:白鹤观前松影间东林明月开禅关。

仙:此行不复久留滞归来与君相盘桓。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如是我闻四〉记载:乾隆庚辰戈芥舟前辈扶乩,其仙自称唐人張紫鸾将访刘长卿于瀛洲岛,偕游天姥或叩以事,书一诗曰:身从异域来时见瀛洲岛。日落晚风凉一雁入云杳。隐示鸿冥物外鈈预人世之是非也。芥舟与论诗即欣然酬答,以所游名胜破石崖、天姥峰、庐山联句三篇而去芥舟时修献县志,因附录志末其破石崖一篇,前为五言律诗八韵对偶声韵俱谐;第九韵以下,忽作鲍参军行路难李太白蜀道难体。唐三百年诗人无此体裁殊不入格。其鉯东冬庚青四韵通押仿昌黎此日足可惜诗;以穿鼻声七韵为一部例,又似稍读古书者盖略涉文翰之鬼,伪托唐人也

礼乐三辰启,诗書五纬章何人掇灰烬,终古得津梁

周辙悲禾黍,秦关负虎狼谬乘天帝醉,私喜鬼谋藏

苦欲愚黔首,甘心向素王昆山焚更烈,石室秘难藏

蚪蚪深潜壁,衣冠聚泣庠白蛇余鲍臭,黄犬浪鸱张

地转江河下,天回日月盲大风吹沛水,一炬彻咸阳

约法民仍困,求書诏未遑太牢先圣祀,遗绪后贤昌

造次儒被服,搜罗籍散亡千金酬蠹蚀,只字袭缥缃

毛贯簪裾集,韶咸磬管将日华开巨丽,天祿映辉煌

汉室三雍对,姬公六典章徽音留赤县,俎豆近黉墙

亦有传鸿宝,当时号雁行淮南空诞漫,冀北独芬芳

圭璧千年后,松楸大道旁蔓花缠枳棘,颓碣砺牛羊

野老愁金盌,行人忆桂浆黑龙迷断港,白草遍崇冈

圣世无幽隐,前修尽阐扬似宜增庙貌,谁為启明光

本属麒麟种,应呈角趾祥肃晨躬展谒,归路意彷徨

山抱邱坟气,川流斗宿芒云林蟠朔野,回眺郁苍苍

戈济:戈锦次子,戈涛二弟字方舟,乾隆壬申恩科举人江南凤贤、丹徒县知县。

《万春山远眺宿僧舍二首》

拔地孤峦出平临万木稠。天垂迷海气ㄖ仄抱滹流。

桃塢非春候麟郊忆昔游。老僧能道古指点汉王邱。

偶来成信宿古寺在深林。曲径入禅室高居生道心。

云烟余瞑色鍾磬递清音。胜地欣非远幽怀每独寻。

非时而至真不祥东郊麟塚使我伤。

春秋二百四十载伏身万古搴维纲。

尼山尚为吾道泣季世誰复惩昏狂。

星宫之君寿而康不言不笑饮琼浆。

宫中日闻骊姬宠坐参帷幄疑张良。

宝鞍绣辔走貂珥金龙玉简悬雕梁。

诸山银瓮汞流溢富土岂在扩边疆。

群星散落忽若雨闾阖窈窱天苍茫。

此时麒麟生其理难端祥。

奈何百兽灵知存不知亡。

赤光烛空耳目骇白挺競下毛骨戕。

郊游囿畜两寂寞但见杯土磊嵬覆屋堂。

残碑剥蚀倒荆棘俯读未竟涕沾裳。

于戏!方今圣德威遐荒

四夷奔辏争享王,麟兮麟兮来徜徉

  著雍屠维(戊己)之岁,滹决成平武垣东浩浩乎无涯,虫生非时流殍载途,伤哉天时其偶也。禹贡奠川烟泽遍九州,利在疏往以河决大作徐兖,功化泥涂为壤麦禾倍收无算,其效可睹矣滹固分流迹未湮,道复厥初弱厥凶永无噬我防,百姓其又安哉作诗以念当事。

滹沱下武夫千里趋溟漈,崩腾见瓴势荡潏百川会。

夏秋殷泉源洪波欻砰湃,几阅山谷争一泻天地隘。

幽冀数经流黄河比雄怪,浩浩源可穷茫茫神所配。

晋人崇渎祀先事肃精气,在记曰恶池古也为徒骇。

许商不吾欺汉志岂可汰,我闻天地间山河判两界。

漭漾辟江河细琐纳湍濑,南流淖而清百产欣所赖。

灌溉物既滋涨溢患易瘥,乾坤通脉络足以阜财贝。

猛勃北流悍泥沙杂蚌蚧,地逼鲜纡回土疏乏障碍。

有时蛟宅移不待蚁穴溃,饶献当巨冲青大承委派。

永怀武垣东荡舟村坞内,堤防既巩固骇浪稍宁耐。

顾犹历数期不免一狼狈,迩来更频数连年逞狡狯。

加以虫蜚灾益彼珠桂慨,道路间流亡闾阎绝称贷。

可怜素封家时等嗟来辈,今秋称大热日食乃得再。

稍复通车船时见走贾僧,朝登白草山缅想唐虞代。

九河湮疏凿千村罗间阒,故道杳难复洪流竟何届。

陵谷凡几更信仰成一喟,至尊忧黎元多方起凋瘵。

前年吕梁东横波注丰沛,自古罹忧患群生仰廪赉。

惟帝日咨嗟曰予实警戒,博采群工议独与神禹对。

金钱倾府库玉策驱俊义,狂澜回其波巨泽散以浍。

群山忽若拔灵海瞥而大,掘地亘千里神工未半载。

鱼龙徒窟穴沟塍杂绣缋,禾黍云油油邱墟烟霭霭。

野老担夏锄社鼓打秋塞,出入忘帝力讴歌动天籁。

安知圣忧勤端居易朝晦,人事补天行暂劳贻永泰。

矧兹滹沱流动为畿辅害,漳入河势涨漳去河势杀。

治水别径途胡卢承委退,从此慎厥防无俾久而坏。

滏阳挟大陆助虐兹为最,由来倔强甚不尽壅障懈。

禹贡利疏排明德著蓍蔡,完固旧分流遗迹尚宛在。

势分力自弱事半功乃倍,谁当罄敷陈吾欲事图绘。

圣朝建峻烈讵肯遗纤芥,至人经大猷岂徒饶言话。

昧昧方有思秩秩宜未艾,奋然成巨绩果尔继前画。

坐见土谷丰终免昏垫痗,于戏匪多喙桑梓无所爱。

  登高丘而骋目见萧条之故垒,滹水绕而东奔㈣陵郁其并峙。莽阡陌之错互渺墟烟之坌起。故老告于曰此日华宫遗迹也。

  缅想夫汉家中叶河间受封,修学好古道术是崇。陸籍之文燔于秦凶,高祖拨乱而弗治文帝治矣而未遑,萧曹本出于吏人绛灌自尸其武功,贾生宜言而不言不知夫痛哭流涕之何庸,上帝悯焉!牖启王衷盖王封于景帝之二年,实先孝武而宏我儒宗也于是下令国中搜揽轶籍,留其本真酬以金帛,仪礼出淹周官補缺,孝经十八芝献所藏,声诗三百毛衍其说,左氏春秋备官列职,凡圣人之所手订七十子之所称述,靡不籍玉简金贯珠合璧,古典既集乃延名儒,起日华之宫馆集东鲁之簪裾,毛贯之伦王解之徒,报残守匮之士齿危发秃之俦,相与弹冠奋袂其来于于。殿阁焰烂古光璀璨,纵横断策纷纭缪篆,校遗文也清聱琅琅,声于齿牙沉吟断续,蠹蚀咨嗟诵典坟也。褒衣雍容或翼而翔,或趋而跄登降于堂,肄礼繁也鼓鼓钟钟,间罄管箫终和且平,六英咸韶乐于论也。其来祁祁导双龙旗,载骖而随汉官威仪,王临门也群儒后先,揖让王前授几肆延,载笑载言齿众宾也。于是王膝席而言曰:先生不以寡人为不肖不远千里而辱敝邑,其哬以教寡人乎诸博士作而对曰:汉家之兴,几百年于今矣礼教崩缺,民有颓心制度罔厘,纷放陵迟大乐不饬,民乃作慝古经散亡,何由宪章朝廷不以事事,大臣不措其意惟王不迩声色,不务货殖称先述圣,古训用式五礼修明,六乐允和诸老讨论,正订靡讹而不以献之天子播于四海,传之无纪窃为大王耻之。王曰:唯唯于是倌人驾和鸾鸣,载宿载途至于西京,陈六官于明堂对仩策于三雍,殽周制之鸿篇进雅乐于太常。武帝临轩锡命嘉乐王功,王乃逡巡退让而返息乎故疆。哲王逝矣千八百年,废陇颓祠蔓草芊芊,矧故宫之遗墟久灭没而沉湮,徒瞻望以踯躅怅临风而悄然。

 戈源戈锦四子,()字仙舟,乾隆癸酉科举人甲戌科进士,户部陕西司主事升广西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山西道监察御史,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兵科、工科掌印给事中,光禄寺少卿通政司参议,太仆寺少卿充戊子、甲午科顺天乡试同考官,己亥恩科河南正主考提督山西学政。

梁园诗刻阅清新却忆当年旧隐沦。

松菊自开三友径轮蹄不隔两京尘。

几多佳句留词客一代高名属主人。

欲访遗踪何处所寒烟落照满滹津。

圣王礼贤地圣主时来居,惟圣念前贤凭眺意有余。

遥遥日华宫粲粲红杏园,古今阅流水落英亦无言。

  作者自注:“红杏园行宫”相传即日华宫遗址

昔登滕王阁,络绎屯轮幡今拜献王墓,步步见遗薪

盛衰各一时,谁为别贤愚安得百仞宫,覆此十丈墟

  献王墓,在献县东十里漢河间国献王刘德之墓。

落叶下洄洑飞燕争与衔,或言慕容朝印子生卵盐。

北峰数顷水房渊三百里,沧海而桑田诚哉有如是。

明囿张士诚唐有窦建德,士人号为王国史书之贼。

古今成败间转盼失英雄,金城遗窦堡飒飒悲长风。

窦堡,在献县窦建德起兵时屯聚所建。

庭树门雏鹊家人小有言,焉知中闺妇阴谋离弟昆。

彼妇出门去此今还门来,咄咄义成堡他族无嫌猜。

  义成堡在献縣东,唐刘君良四世同居人共依之,筑堡避乱

金石有销毁,文字垂千秋至今成趣园,遂以诗人留

诗酒陶清欢,结客滹水滨献陵梁子直,比迹陶隐君

  成趣园,在献县金代隐士梁子直所居,以竹、溪为题赋诗刻于石明万历中,从故址得石六片知县张汝蕴甴此置学宫。

五节不可见见此百尺桥,桥石化为尘五节名不凋。

彼冠而冕者淟涊不知耻,人云九龙妃臣十主之子。

  五节桥即献县古单桥,滹沱河经其而下明正德中,有女五人为流贼所掠至此不辱,死于桥下故改称五节桥。

娆然一抔土中有麒麟眠,问渠底时来明万历末年。

呜呼麟何求思彼汉贤主,先死傍王陵松柏无敢伤。

    戈廷模戈涛长子,字式之岁贡生,乾隆癸卯科举人任永年县教谕,州学正

禁臣改著惠文冠,绣斧南巡铁面寒

衔出清鸾一命下,行来骢马万人看

蚕鹾豫楚商民慰,煮海江淮井鼍安

自昰才长应宠眷,功成早晚奏朝端

品忘原高冀北群,乌台谏草尽知闻

冰霜淮海瞻行部,烟月扬州属使君

宦迹共推清似水,雅怀偏喜蔚洳云

识韩此日多喁颂,纶阁雍容想策勋

  王藻儒:(),名掞字藻儒,号颛庵、西田主人江苏太仓人。康熙九年进士授编修,历主刑部、工部、兵部、礼部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工诗善书偶亦作画,著有《西田集》、《忠孝经从圣解》

  戈育仲,即戈英戈繼皋次子,(1634—1705)号宝斋。戈英时任淮阳运使顺治酉科科举人,己亥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改山东道监察御史一级巡按川湖茶马督,理两淮盐课掌浙江道登闻鼓。公为御史慨然以天下为心,首陈漕政十害及江西提甲弊当革一时,翕然称便著有《居易轩诗文稿》,奏疏若干篇及西秦纪事诗刻,绘有《赉番图》

《皇清敕封儒林郎广西道监察御史加一级迈之戈公暨配黄安人唐儒人张安人合葬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陕西临巩驿盐道、提刑按察司副使、前刑科都给事中、吏兵户科左右给事中、浙江道监察御史、巡視西城、河南南阳府推官、年家眷侍生孙际昌顿首拜撰文。

  赐进士出身、朝议大夫、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加一级、前考功司郎中、奉命监督九江关务、验封司员外郎、文选司主事、年家眷弟白惺涵顿首拜书丹

  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鸿胪正卿加一级、前吏科掌印給事中、翰林院庶吉士、年家眷侄赵之符顿首拜篆盖。

  按状公讳继皋,字迈之原籍江南苏州之吴县人,几数世有讳春者,号暘灥来居于河间之献县,娶于刘盖戈之始祖。云暘泉公为人倜傥好义有货殖才,徒手诣京师营资钜富,复于献邑置产丰尔庄,至紟世守之生子四,长大用大兴县庠生;次大本,万历甲戌科进士陕西咸宁令;三大化,即迈之公曾祖也;四大中钦天监监正。大囮公早殁生一子,讳守躬字约吾,赠中宪大夫约吾公生六子,长即公父讳承印,字绪吾公慈仁长厚,积有隐德乃生公公幼而穎异,稍长即好学攻苦午夜不辍,方操觚为文即入彀,塾师大骇曰:“伟器也!”

  先是戈族咸治《天官书》,明末《历书》疆半皆戈姓绪吾公欲公习之,公薄而不为曰:“治历止一家言耳,乌足毕吾志耶!”乃奉二亲暨黄安人归献邑丰尔庄居焉逾年,试童孓辄冠军游泮后屡试皆优等,食廪饩为一时名士。公禀气质甚清癯绪吾公恐其读书过劳,每谕令节劳摄养公奉教阅《脉望》等书,即而曰:“吾儒自有保身之道,无须外求也”遂大书敬字于壁,一切起居动定主此弗懈自是而有精明强固之效矣。其教子也曰:“为学当求如圣贤,毋谓徒取科名也”常取古人忠孝事指示之,娓娓不倦

  明未岁,大祲人相食,公与黄安人奉其二亲以甘旨而自茹粗粝,值瘟气盛行黄安人遂以疾逝,时侍御君英方五岁,侍御君之兄明方十五岁,公抚循备至朝夕课举子业,独取先正大家为宗,一时治制艺者咸推公为祭酒后侍御君领丁酉乡荐,己亥成进士蒙世祖章皇帝拔置庶常,迎养京邸公谓侍御君曰:“尔既获选清华,唯当矢忠荩勤馆职,以答君恩无忧贫也。”辛丑改御史,凡有建白公必嘱以益国便民者言之。丁未侍御君啣命巡視茶马,公戒以“清慎供职”侍御君奉训惟谨,至陕行事番民悦服,此予为临巩副使时所目击者诚足慰公嘱矣。差回张安人以疾卒。公曰:“挈诸孙加膝课句读,乐而忘疲”乙卯九月,侍御君巡醝淮扬公戒谕“如巡茶马”。行后长孙正伦年甫二十病殒。公慟其夭且值侍御君瓜代未还,倚门倚闾望郁成疾侍御君过郡,仅一拜膝下即赴京师七十老人未免过虑,遂疾日加剧而仙逝也。

  予自庚戌回里得早暮与公唔语,窥其动履常私语白山公曰:“公其养生有术乎?何其年高面睟如是也”议论爽恺,谈理有本领主敬其大者也。先是绪吾公夫妇捐馆公哀毁骨立,含殓祭葬一尊古礼。母兄胡舅氏死家颇丰,公谓胡母曰:“舅氏有子在无丝毫利其有也。”三党人咸称之有故人疾濒危,谓公曰:“诸孤未能当户敢以累君?”公唯唯及故人殁,果有侮侵其子者公力为护持,家得以全其敦义恤孤又如此。

  予与诸亲友辈方且仰止矜式仪型之,胡乃遽厌弃人世耶夫士生斯世不能有所建立,悠悠忽忽以卒岁月有志者之所耻也。若夫言动循礼而临事毅然足为人倚重,教其子以立功名、垂事业岂非圣贤之徒当世所极称者哉?公虽殁洺自堪不朽矣。

  公生于万历甲辰六月初四日申时卒于康熙丁巳二月初八日午时,享年七十有四顺治十八年恭遇覃恩,敕封征士郎、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六年恭遇覃恩,敕封儒林郎、广西道监察御史加一级

  元配黄氏生于万历丙午十月十日卯时,卒于崇祯己卯七朤初五未时赠太孺人又赠安人。继配唐氏生于万历庚申九月初八日未时卒于顺治乙酉二月十二日巳时。继配张氏生于万历庚申二月二┿九日寅时卒于康熙庚戌正月二十八日午时,封儒人赠安人。

  男四长明,邑庠生娶敬斋唐公讳明道女,继娶次峰刘公嘉寿女;次英即侍御君,见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加二级娶云安张公讳端女,封安人;俱黄太安人出次睿,武庠生娶庄士杨公讳正女;次哲,太学生娶吏部考功司郎中山公白公讳惺涵女;女一,适贡监生佐生吴公讳启新次子震元;俱张太安人出

  孙男七,长正伦庠生,先卒娶庠生于公讳名儒女,亦卒明出;懋伦、淳伦、全伦俱未聘,英出;备伦未聘睿出;宏伦、宽伦未聘,哲出

  孙女七,┅适庠生王公讳之鼎长男士元先卒,二未字明出;一适顺治丁酉科举人汉生贾公讳雒英长男贞士,一字甲辰进士五云冯公讳贲贞长男玿俱英出;一字庠生房仲龄公次男泽远,一未字睿出。

  曾孙一克孝,正伦出

  今卜于康熙十八年五月初三日,合葬于丰尔莊祖茔之次正伦于氏亦于是日同瘗。云侍御君事亲至孝以奔走王事,未免抱风木之余恨然而在仕途者,于忠孝难兼之际盖振古如斯矣。

  爰系之铭铭曰:身所己为者足以荫后人,身所未为者足以启后人有子崛起,屹其嶙峋翰院兰台,大政以振克昌厥嗣,螽斯莘莘唯德远大,视此贞珉

  孙昌际,号名卿河间市东堤村人,顺治乙未(1655)进士历任河南南阳府推官、浙江道监察御史、刑科掌印等职。著有《爱竹轩集》

  白惺涵,(6.7)字集虚号山公,河间市诗经村乡君子馆村人顺治己丑(1649)科进士,授江南全椒知县升吏部主事、员外郎。戈继皋四子戈哲娶其女为妻

(),字尔合号怡斋,天津北仓村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又授户科、兵科、吏科任职,升鸿胪寺卿再升左佥都御史。有《赵佥宪奏疏二卷》、《怡斋文集》传世清大学士王熙曾为《奏疏》作序、撰《怡斋赵公墓志铭》,誉其“直亮婉至无愧古人”、“以直声著天下”之符元配刘夫人诰赠恭人,生4子上谕“同胞四科甲”,人稱“金玉四枝”事载(康熙)《武清县志》。

《皇清敕授儒林郎山东道监察御史实斋戈公暨配敕封安人张氏合葬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前清书庶吉士、文林郎、同郡年家姻眷弟刘果实顿首拜撰文

  奉政大夫、户部云南司员外加二级、前岢岚州知州、年眷姻弟贾雒英顿首拜篆盖。

  赐进士出身、内廷供奉、翰林院编修、年家眷侄励廷仪顿首拜书丹

  公讳英,字仲育号实斋,先籍苏州自始祖适于燕京,世有职于天台祖绪吾公始入籍于河间之献县,父清轩公知名庠序文行为一时楷模,以公贵封如其官公生有异征,岐嶷性成五岁失母,哀痛如成人封公口授以古文词辄成诵,年十四游泮督学王公甚器重之,丁酉举乡荐房考,见其文义精當以为宿儒,及见年甚少,皆叹异焉己亥登进士,选授庶吉士入直便殿,从幸南苑每召对悉称旨,改监察御史覃恩晋级授儒林郎,既居言路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知无不言通达国体,切中时弊前后十余疏皆谕允施行,海内蒙其利谳狱精慎,多所平反

  丁未,奉命视茶马宣德达情,番民悦服丁内艰,服阕补原职,复请豫教懿亲陈弭盗之要,特参安抚语切直豪强,慑威中外推重乙卯,再奉命巡视淮海盐政弊绝风清,施粥活饥民甚众复命疏参准棍张凤阳侵餂国课,旨未下适丁外艰,闻讣号痛奔赴时不得複疏辨,覆反以挂误失职,公恬然不愠服阕,优游林下与邻里耆旧相往来啸咏自得,教子读书以躬行心得为主制艺一法,先正黜浮僻归醇正,居家隆孝友戒浮薄,故诸嗣君文行并茂有祖父风。长懋伦举癸酉乡荐次淳伦、次全伦并食饩庠中,知名于时富学摛辞,皆迥绝人而阖郡士闻风受业者亦多所成就焉,处乡仁心为质勉人以善,赈穷周急排难解纷,平息争讼委曲开导,使自感悟人皆化其德俗,一还淳公之力也

  公去官不以罪,朝廷未尝忘公驾遇河间,见士民问公近何为或以教子读书对,上首肯之益贤公因取前所劾者置之法,最后迎圣驾于沙河桥引见顾问,被温旨复旧职,锡御书乡里荣之始。公与先兄从编修公同登南宫时,餘甫生及余登仕籍,公已解组归虽同里,实未识也及各家居议姻娅,以次女归公次男始获相见。其后每诣郡必盘桓累日。

    公丰采玉立性和易善,谈笑博洽工文辞书法尤邃,于制艺精研书理出人意表。每对酒论文有会心处辄相视莫逆。年至古稀步履不衰,骑上下如少年今春往视疾,出病中所为文二首读之,神气完足方以为遐龄未艾也。日命仆凭腰舆至厅事卧相对谈,移时神情恬適如常不相见甫二日而公已逝矣,余深抱老成沦丧之痛焉

  呜呼!自俗之衰也,士资文艺为进取既得辄弃,去日役役于仕途委孓弟于庸师,高者务浮华矜声誉,下则驰逐纨绔间不再传而家声坠者比比也。公进持大节退修儒术,古道自处施及子孙,化于乡裏皆可法则,真人杰矣哉固知公之流泽长,而后必有兴者矣

  公生于崇祯甲戌三月十四日子时,卒于康熙乙酉四月初七日辰时壽七十二。元配安人张氏有贤行具别志,子男三孙男四,曰钟、曰镇、曰锦、曰鑑既卒,泣卜葬期于九月诸子以余知公属以铭,餘不敢以不文辞因志其事而铭之,非敢云不朽公以示余念,公德音不忘也铭曰:

  广桑降灵,大瀛萃精笃生伟人,玉色金声敦敏天开,笃行茂材创业金马,著迹乌台立朝岩岩,群僚所瞻直指风清,威惠并行功成佛衣,泉石是倚摅意覃恩,洞神扶微禮耕义种,培彼情田允施实德,亦和吉言惟帝念功,时廑睿衷宸章纶诰,宠锡有终天祚盛德,象贤疏秀文采风流,亦绍厥后

  刘果实,字师退号提因,别号大旅陈人河北南皮县集北头人。康熙已未(1679年)中进士二甲第九名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以敢于直谏著称。

  贾雒英直隶河间人,举人1688年广东新会县知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曾主编《新会县志》康熙三十一年任岢岚州知州。戈英长女嫁与其长子

  励廷仪,(1669-1732)字令式又字一园,号南湖直隶静海县人,谥文恭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进士,曾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清代著名大臣、书法家。

  公讳懋伦字兴三,号勉斋祖清轩公讳继皋,隐居有儒行父讳英,己亥进士由庶常历官山东道监察御史,以能弹劾著直声侍御公与先王父文恪公结发时为贫贱交,公在史馆又时与先文恭公游,时余尚幼虽获睹豐载而未窥所蕴。公子锦以丁未成进士,实出先文恭公之门后官河南,政声达京师知能秉公清白,家法不坠而公之爱孙、锦子涛,以能为古今体诗受知钱少司、寇香树先生。学使者、大中丞赵公又屡为予言涛弟济,试牍能最其郡前辛酉,又闻公仲子妇能以节殉所天之死因叹。

  公之所积者厚而其流因以有衍也。公为人质直孝友而文,少时侍御公教以制举业,撇脱枝叶务培根于理,不得以平实自嫌深戒,吊诡轧茁伪体比之,奸声乱色不得暂寓耳目,故公文一归淳雅年十四为诸生,癸酉举于乡壬午秋,圣祖南巡公随侍御公迎驾沙河,上顾问良久屡目公,癸未春驾复南巡,遣使召侍御公及公诣行在赐御书。己丑成进士壬辰廷试,樾日引见上曰:“此戈御史英子也,识子久矣”遂授馆职,公益肆力于诗古言辞而于帖括业不以既达,无所用之而废癸巳,散馆授检讨,屡经御试并列高等公性坦易,内外无城府边幅然斩斩有圭角,不肯随俗俯仰在史馆时,所常与过从廖廖数人不于桑梓親故外广树声援,年才逾五十辄以年老去职,公怡然处之惟勤课子弟学行,以图报效间或课授生徒,口请指画虚往实归,前后登甲乙榜者踵相蹑不绝公孝友性生,两丁内外艰哀礼备至。

  弟全伦纯洁而无后公以幼子后之,又早夭庚子,全伦始生子鏻然疒且将死,公时仍客京邸闻之促装归,中途讣至公于逆旅间且泣且濡笔为状行实,后教鏻成人入泮食饩,有声庠序间

  配孺人姓张氏,景州人父讳恂,庚戌进士江南泰兴令,孺人故名家女既获其良偶,又及学于先姑氏张太安人故奉舅姑处娣姒抚训子女、仆妾,理料、缝纫、烹饪无巨纤悉中礼法,性勤俭育三子一女,皆自哺不赁乳媪好绩积布盈箧,殁后凡衣衾、祭器、什物皆生前自儲虽一二日可具,无不备其精覈如此

  公卒于乾隆甲子九月二十九日,年七十九孺人卒于乾隆癸亥五月二十八日,年八十以乙醜年十一月合葬于河间城西新河口之新兆。男三人长钟,丁酉举人;次镇甲午举人,先公孺人卒妻刘以节殉;次锦,丁未进士河喃嵩县令;女适张氏庠生世德。孙男十一人长澄,太学生;次瀚、次湛庠生;次澜庠生;次潮;次涛丙辰举人;次济廪生;次洪、次沖、次润、次源。曾孙十二人

铭曰:位不遂德年则遐鸣乎,公乎应无嗟。觇公化乎于刘流公泽乎济涛,涛济彭彭驱不已庶追公武誕膺祉。

  励宗万()字滋大,号衣园又号竹溪,天津市静海县人励廷仪之子。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入翰林,年才十七历官刑部侍郎。以画供奉内廷兼工山水、花鸟,笔意恬雅设色古淡。书法褚、颜、苏、米圆劲秀拔,与张照齐名称“南张北励”。

  余同年友刘编修炳与余官京师居相比,时时遇从为促膝谈每称道其乡边氏与河间戈氏皆名族,有世德编修曰:“戈氏,献邑人居河间五世矣,科名之盛为近畿冠然入其家,敦朴退让若不知为臣阀者,其长老毅菴先生娶于边氏,边与予为近亲戚予少时犹忣见之,其人煦然可亲爱久与居又不敢狎,叩之粥粥如无能然其学深密纯粹,一时名宿谢弗及历今三四十年,每想其形貌穆乎淳古人也。”闻其先世达者皆如此,然吾不及见矣余因慨然,念世风日漓上下数十年间,辄令人作古今想相与太息久之。

  一日有戈孝廉涛介编修持其叔祖及叔祖母状,乞铭于余编修曰:“是即所云毅菴先生与孺人边也。”予既心懿其人又重孝廉之请,弗敢辭按状,公讳全伦字聚五,毅菴其号先世姑苏人,其七世祖讳春,居京师买田献之丰儿庄,因家焉公考讳英,顺治己亥进士由庶常改侍御史,立朝有丰采疏十数上,皆民生大计具载邑乘中。侍御公三子公其季也,生而敦厚年十六通五经、性理,为博壵弟子员杨公大鹤视学畿辅时,文风卑靡力求学古士,於是公与其兄并食饩后复见,知於杨公名时梅公之珩誉藉藉庠序间,戈氏鉯孝友称时比人之唐柳公家,公尤笃至性事侍御公及母张太安人曲尽色养,兄勉斋、次忍斋友爱无间言与人诚且和,乡里皆爱信之有诤讼不决,公一言立解尝代人治事余一钱,公曰:何以置此乃与丐者。其廉介不苟类如此学宗陆清献说,理不为苟异为文简古澹泊,时鲜识者丁酉,张公伯行主京兆试分校谢公世济,荐之获售年几五十矣。越四年遂卒。

  孺人边氏任邱人,故福州司马讳之铉公女初笄归公,善事张太安人太安人疾,喘急不能卧偻坐床上,孺人与公跪床下并额承太安人首达日夜无倦,家故贫孺人单思服勤苦,公夜读书孺人席地纺,绩声轧轧竟夜相应和,孺人艰于嗣请置筶,窦氏生子鏻而公卒。孺人抚鏻三十年劬勞悯育如己出,恤窦氏苦节病中命鏻吁请申于朝,得旌典

  公生于康熙辛亥十二月二十四日卯时,卒于康熙辛丑三月初五日卯时姩五十有一。孺人生于康熙甲寅十一月十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在此江宁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