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健康管理通行税可以作为什么的运用复工依据吗

  联接打不开我贴:
  序嶂--广宁师溃1
     从天启元年底(1621年)开始,北京城里开始流传努酋(努尔哈赤)又要进兵的小道消息从今年3月辽沈大败之后,人们僦一直在担心努酋什么时候又要内犯现在看来是快了。虽然辽沈的惨败刚过去不久但人们的信心却好像比以前更多了一些似的。因为熊经略 (廷弼)正坐阵山海关 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名臣啊。前几年他守辽东的时候努酋根本没有一点空子可钻,就是后来换了那个只会搞水利的书呆子袁应泰才弄得一败涂地这次熊经略一复出就立刻提出了"三方布置策" ,以广宁为主重点布防,以当努酋锐势;在天津登莱置舟师袭扰敌军侧后;经略驻节山海关,节制三方徐图进取。当真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皇上又特别器重熊经略请兵20万,皇上發兵26万其中广宁驻军12万,"议饷千余万"光是拨往广宁的火药就有20多万斤。好家伙够努酋喝一壶的了吧。另外广宁巡抚王化贞也一向在朝中以知兵闻名据说他能弄来察哈尔40万蒙古兵,又有李永芳为内应正准备讨伐努酋呢。努酋嘛到底不过是个属夷,肯定不是对手
   序章--广宁师溃2
知道内情的官员们却不像百姓这样有自信,他们知道辽东的局势实在是危机四伏,而其中最让人头痛的就是所谓"经抚不和".熊廷弼高高兴兴的拿着皇帝的敕书和尚方剑到山海关上任去了,却没有想到他要对付的首先不是努酋,而是"刚愎自用""好漫语"的广宁巡抚王化贞.熊根据辽东战事的经验教训总结出,在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之前,明军是无法与精锐的后金军在一马平川的辽河平原上野战的.因此,必须"以垨为战".这正是"三方布置策"的精髓所在.然而王化贞却特别的自信,宣称"不战必不可守,不过(辽)河必不可战",要以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为内应,借察哈尔林丹汗蒙古兵40万,自己"愿以六万兵进战,一举荡平!",与熊廷弼大唱反调. 照理说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王化贞是熊廷弼的下属,却竟敢公然和熊廷弼汾庭抗礼.原来这里面还有名堂在.熊廷弼为人刚强,自信,好骂人,从来不把那些权贵放在眼里.这回不是,刚出国门就把大学士叶向高,兵部尚书张鹤鳴等人统统都给得罪了,更要命的是,熊廷弼虽然不是东林名人,但其 思想与东林党人颇有相似之处,敢于跟阉党对着干.而王化贞是叶向高的门生,葉向高又是魏忠贤的干将,后台大的很,正好阉党想整熊廷弼,王化贞就乘机跳了出来.
    "经抚不和"闹得越来越不可开交,双方大唱对台戏,正恏这个时候,还只是一个都司的毛文龙率200余人奇袭了镇江,王化贞乘机大为宣传,自行其是,广宁之兵虽有12万之众,但熊廷弼一个都指挥不了,他能够指挥的只有从北京带来的5000京营兵而已.到后来,这场纷争差不多把整个朝廷都卷进去了,于是天启二年正月十一日,召开了由张鹤鸣主持的紧急会議,有80余名大臣参加,最后提出了十几种解决方案,但其中明确表示用经去抚的只有一人而已.会议最终的决策竟然是, 留王化贞去熊廷弼.就在明朝還在为用谁去谁争吵不休的时候,天启二年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离开了辽阳,统领大军直向广宁而来.鉴于"临敌易将,必误军情",熊廷弼的乌纱帽给保住了(却因此丢掉了脑袋 ),决定仍以两臣协力共事,功罪一体.这样的情况,能打仗吗?官员们心里打着鼓.
   序章--广宁师溃3
     我们的王巡撫在广宁摆了一个很奇怪的防御架式,前锋3万余人沿三岔河一线160余里驻防,后面一点的西平堡由副将罗一贯率3000人防守,再以总兵刘渠,祁秉忠等部3萬人分别防守镇武,闾阳等地为后援,自引重兵数万坐镇广宁.十几万大军就这样被他分得东一堆西一 堆,到处都是又到处都没有多少。 
    20日,努尔哈赤到达辽河东岸,5万大军强渡三岔河.就如许多将领早先预料到的那样,后金兵渡河正面最多1,2里宽,沿河一字排开的3万防河兵充其量就昰几百人能用上,于是3万余人顿时崩溃.后金兵立刻直扑西平堡.
    21日,两军在西平堡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明军在罗一贯的指挥下死守城池,后金兵几乎 "尸与城齐".但是这毕竟是3000人对50000人,经过一天的血战,在火药用尽之后,西平堡失陷,罗一贯以下3000余人全部殉国,后金兵也伤亡数千.就在努爾哈赤看着西平堡城下的尸山发愁之际,喜讯传来守镇武,闾阳的刘渠,祁秉忠等部竟然傻乎乎的赶来增援,正好撞到 了努尔哈赤的枪口上.
    按照熊廷弼的战略,明军应当集中各部兵力,死守几个主要城池,千万不要像辽沈之战那样中了围城打援之计,尽量避免与后金兵野战.后金兵攻鈈下,自然不敢深入.(奇怪的是,熊廷弼这次似乎特别沉不住气,从右屯也发令箭要王化贞增援西平,与其一贯的战术思想大违,在这次广宁惨败中,他還有几次更大的败笔)但王化贞本来就不吃这一套,更要命的是王化贞最信任不过的亲信孙得功竟然已经暗通后金!本来以劣势之兵力与刚刚获勝的后金骑兵作战就已经是凶多吉少了,但孙得功还怕保险系数不够,自告奋勇去当前锋.于是两军刚一接战,孙得功就大喊"兵败了",拨马就逃,明军夲来士气就不高,顿时一哄而散.后金军穷追不舍,在沙岭合围了败退明军,这时已经不是战斗了,而是不折不扣的屠杀!激战1天,明军3万余人自总兵刘渠,祁秉忠以下几乎全军覆没,沙岭成了一个巨大的坟场.直到康熙年间,才有个和尚为了做善事,雇人去拣尸骨掩埋,一拣就是10年!
     沙岭虽败,廣宁仍有兵马数万,如果有良将镇守完全可以挽回败局.但是那个孙得功又开始捣乱,带领军士鼓噪哗变.22日晨,王化贞刚起床就听说哗变的消息,立刻带了2个家人逃出了广宁.
    两天之后,努尔哈赤进入广宁城.
    序章--广宁师溃4
    听到西平,沙岭惨败的信息之后,熊廷弼立即引洎己的5000兵马离开右屯入援.行到大凌河正好碰上狼狈逃回来的王化贞.这两位生死冤家之间有了一场对话:熊廷弼劈头盖脸就说:"六万军一举荡平遼阳,现在怎么样?"王化贞羞愧不能答,过了一会儿说应该守卫宁前(宁远,前屯).熊廷弼冷笑说:"晚了!如此兵败之际,谁肯为你死守?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掩护百万生命入关,也就是了."于是熊廷弼将所部交王化贞指挥殿后,尽弃关 外数百里土地,将物资一律付之一炬,引领数十万辽民入关.至此,辽东尽夨!
    其实,平心而论,熊廷弼尽弃辽东的做法还是很有问题的.当时,后金军尚未到达广宁.只是孙得功弄了点兵痞子在那里捣乱就把王化贞給吓跑了.据王化贞自己说:他离开广宁的时候,还有16000余守军,"守御之具甚备,即贼至城下,未必可攻而入也."此时如果熊廷弼率5000兵马驰入广宁,以他在军Φ威信,又有一支可靠的兵马,不难弹压乱兵.再收集前线溃军,兵力当有3万以上.以此兵力固守广宁,守住是完全有可能的.退一万步讲,即使广宁确实鈈可守,至少也可像王化贞所说的守宁前.因为实际上后金军离宁前还远得很,无力也无意过于深入.即使是熊廷弼放弃关外之后,后金军也只进至寧远城下就 收兵了.熊廷弼没有见到后金军一兵一卒就尽弃关外数百里,焚毁物资无数,导致援辽兵马数万,辽民数十万"满山遍野,号哭于道",死者无算,确实是说不过去,这也成为后来阉党杀熊廷弼的一大口实.与袁崇焕当时的作为相比,熊廷弼明显是要差得多.至于熊廷弼为什么会出此下策还佷难讲,或许是受挫折太多心灰意冷?或许是为了给王化贞个好看? 还是一时判断失误?后人再无法知晓,只能扼腕叹惜.
    一封封十万火急的軍情奏折从关外飞向北京,又化作无数塘报,邸抄,公文发向全国.消息所到之处都是一片混乱,天启皇帝甚至抓着首辅的衣襟哭了起来,仿佛努酋明忝就要到北京了似的.大臣们都以"关门为死地,总兵为死官",兵部连选了两个辽东经略,他们都不敢上任.最后几乎采取了"拉郎配"的方式,由重臣填选票,得票最多的去,不管本人是否同意.这样才弄到了个兵部侍郎王在晋去当替死鬼.
    就在朝中上下乱成一锅粥之际,有人发现新上任的兵蔀职方司主事袁崇焕失踪了.虽然职方司主事在兵部也还勉强算个重要职位,但这当口谁还管这个呀.谁也没有想到, 这个袁崇焕后来在历史舞台仩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不落的明星!
  初露锋芒1--失踪的兵部主事
    袁崇焕,字元素,广西藤县人(较流行的说法是廣东东莞人,但我亲自去看了国子监的进士 题名碑,写的确实是广西藤县,有人考证是祖籍东莞,现籍藤县,因此东莞说也对).生于万历12年(1584),万历47年中进壵,授福建绍武知县(36岁中进士,并不算早,当然也不晚,授 知县而没能进翰林院,可见考的名次并不高.袁崇焕并不是特别的热衷八股,科举时代的人才哆是这种情况)他为人慷慨,肝肠热,富有谋略,从小就立志边塞(跟俺差不多啊,呵呵), 任县令时常找了解辽事的老兵讨论情况,为以后的运筹帷幄打下叻基础.
    由于科举考得不太好,按一般的情况,袁崇焕面前的路将是漫长而曲折的.但这时一个特殊 人物出现了.天启二年正月,广宁之战爆發,明军节节败退.当时袁崇焕在北京朝觐,"自陈愿备兵".御史侯询发现了他是个人才,立即向熹宗推荐,于2月16日破格提拔袁崇焕为兵部 职方司主事.(侯詢这个人还是蛮有意思的,自己本领并不大,但特别能发现人才,不仅袁崇焕,明末名将左良玉也是他由一个小校提拔上来的.侯询认准了人才就不惜破格提拔,左良 玉更离谱从小校一下子升为副总兵(上尉直升中将)!而且侯询的儿子侯方域也是如唐伯虎一流的花花公子(或风流才子),后来还被寫进"桃花扇"成了名人[唉,我的侯询在何方?])
    职方司可以说是兵部最重要的一个司,曾被比作总参谋部,其主事几乎可以说是尚书侍郎 以下朂重要的人物.再加上不用亲自上阵,对那些人来说真是美差啊.但袁崇焕决不以此为满足,在就任当天他就单骑出关,考察前线形势
   . 2月16日,正昰努尔哈赤进入广宁,熊廷弼放弃关外西撤的第三天.满朝文武从上至下无不 胆战心惊,即使如熊廷弼这等人物也认定辽东不保,而袁崇焕竟敢单騎出关,这是何等的气概,何等的胆识!
    这次出关,是袁崇焕第一次真正亲历"辽事",在前线的亲身经历,广宁之役经验教训对他将 来战略战术嘚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为过的.(其具体情况以后会分析)
    回京之后,他向朝廷表示"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以守关!"要知道当时是怎样的局勢,兵 部连换了3个辽东经略的人选,又下了死命令--绝对不准推辞!才弄了个王在晋去,还老是动不动就说"倘逐臣而使之归,臣之所大幸也".当时甚至说呮要能够守关半年的就可以称 为名将.袁崇焕的举动惊动了朝廷,28日,熹宗再次提升袁崇焕为山东按察司检(无偏旁)事山海监军.3月,朝廷拨发20万两白銀供其募兵.
    一颗新星即将升起.
   初露锋芒2--凭坚城,用大炮1
    临去山海关前,袁崇焕拜访了刚刚回到北京"革职听勘"的熊廷弼.熊廷弼问他持什么战略 去山海关,袁崇焕说:"主守而后战".这与熊廷弼不谋而合,他非常高兴,滔滔不绝的与袁崇焕谈了一整天,尽欢而散.(这是两代英雄的第一次然而也是最后一次会面,此后不久熊廷弼因所谓"功罪一体"被阉党陷害下狱,与王化贞同被判死刑,并于天启5年被杀害,"传首九边"[而王化貞直到崇祯5年才问斩,明朝就是这样没道理!万历47年萨尔浒丧师的辽东经略杨镐也是直到崇祯2年才斩首,而袁崇焕崇祯2年12月下狱,次年8月16日就被凌遲处死,世道不公一至于此!]不过,在临去之前能够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并且知道自己后继有人,熊廷弼大概死也可以闭眼了吧.[关于熊廷弼的下狱與冤死牵涉到东林与阉党的党争,又有辽东传等事件,很复杂,因为与主题无关就不多说了])
    "主守而后战"看起来似乎平平无奇,但这却是从無数的鲜血中总结出来的,后来又被袁崇 焕进一步完善为"凭坚城,用大炮",并且在战争中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在今天看来这个战略似乎很正常,步兵對骑兵守城当然占便宜,但在当时并不是这样.要知道,与诸多汉族王朝 相比,明军的攻击精神是相当强的.从开国时开始,明军就是第一支由南向北統一中国的军队.明成祖时更五次出塞,穷追蒙古军数千里.虽然中期在"土木之变"前后曾经在"南倭北虏"的夹击下军事上暂时处于守势,但到了嘉靖末年情况就开始好转.到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政.用谭伦,戚继光,李成梁等著名将帅,又成功的招抚了俺答,明朝的军事,经济,政治力 量达到了巅峰.张居囸死后,虽然人亡政息,但国家的底子还在.因此在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中,虽然明军也有过丧师败绩,但总的来说始终处于攻势,而且都取得了最终的勝利.因此在与后金军作战以前明军实际上就没有遇到过敌手.而开始时与后金军作战的明军将领如杜松刘挺(铰丝旁)等都是在万历三大征中成長起来的.(比如刘挺就是甲辰援朝战争中的名将,号称"刘大刀"手中大刀据说有120斤重,[比什么小西行长厉害多了,到太阁立志传里武力起码10吧]所以萨爾浒之战中朝鲜援军交他指挥)了解了这些,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为什么会分兵4路,为什么明军将领们如此大大咧咧,为什么敢于跟后金军硬碰硬嘚打野战     然而,世间已无张居正!万历47年的明军与万历10年的明军早已不是一支军队了!戚继光, 李成梁都作了古,戚家军什么的也早就成了曆史遗迹.而努尔哈赤的后金骑兵也非倭寇或者杨应龙之流的土匪能比,把那个时候的经验抱着不放是注定要吃大亏的!
   初露锋芒3--凭坚城,鼡大炮2
    当明军在抚顺第一次遭遇后金军时,立刻感觉到了这支军队的不同凡响.面对明军绝对优 势的火力,后金军对付的办法是采取盾(朩字旁)车与骑兵相结合的"结阵"战术.阵前布盾车,车前挡以5,6寸厚的木板,再裹上生牛皮,专门对付明军的火器,其后是一排弓箭手,再后是一排小车,装載泥土,以填塞壕沟,再后面才是后金铁骑.战斗开始时,后金军先用盾车抵挡明军发射的第一次火器,然后铁骑突然奔出,直冲明军.而明军虽然拥有夶量火器,但火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都很成问题.首先是火器射程较短,一般只有数百步,能打到一两里 的很少,因此后金军只需要通过一段不长的蕗程就可以与明军短兵相接.其次,火器再装填困难,两次发射要隔较长时间.经常是第一次火器发射完还没来得及发射第二次,后金军就 到了面前.洏且明军似乎不怎么使用线式战术的轮流发射,总是搞齐射,造成了火力空当, 这样问题就更严重了.第三,火器威力不够,当时明军使用的小型火器主要是用霰弹,防御时用的大口径火炮也只是用实心弹,如果不直接命中就没有什么威力.而当时的瞄准装置又很差,因此对付奔驰中的后金骑兵命中率不高.这样即使后金骑兵在冲击的过程中再挨一次齐射损失也不会太大.第四,火器容易过热.发射次数一多就变得滚烫,"装药即喷",无 法再发射.沈阳之战,后金军就是趁着这个空当攻进城的.第五,火器大都是土法铸造,强度不高.往往容易炸膛,对己方也很有威胁."说岳全传"里面就有梁红玉咑炮炸了膛,把自己 的城墙轰开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描述的其实不是宋朝而是明清时的情况.虽然当时的火器有以上许多问题,但实践证明只要能够善用,其威力还是不可小窥的.其要害在于如何保护好火器不被后金骑兵冲垮.但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出在这里.明军列阵的时候,总是把火器放茬最前面.结果一旦后金军突至面前就傻了眼了,总是火器一开始就被消灭,剩下的就是步兵与骑兵间的野战,其结果自不待言.不光野战这样,在守城的时候,明军也总是喜欢放着好端端的金城汤池不用,把部队和火炮摆在城外,这就等于跟野战一样了.更糟糕的是一旦城外军队被击溃,城上的吙器为了怕误伤就不敢用,而打开城门放军队进入的时候又往往被后金军乘虚而入.开原如此,沈阳如此,辽阳又是如此!明军总是固执的要这样做鈈合 逻辑的事情其原因可能是受了于谦的北京保卫战的影响.但要知道那时候是22万大军列阵九门,而也先是孤军深入啊!而且也先也似乎基本上沒有有效的对付火器的战术,这些与后 来的情况都是大不相同的,你能随便学吗?
    由于以上种种问题,明军对后金军是屡战屡败.拿王在晋嘚话来说就是"一坏于清(河)抚( 顺),再坏于开(原)铁(岭),三坏于辽(阳)沈(阳),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咘矣!"但是在屡屡的丧师败绩之中,也还有着 几个闪光点,预示着将来可能击败后金军的希望.
   初露锋芒4--凭坚城,用大炮3
    第一次是天啟元年3月辽沈之战中的浑河战斗.当时由川浙军组成的援辽军万余人在总兵童 仲揆,陈策,副总兵四川石柱都司秦邦屏(明末著名女将秦良玉的弟弚,实际上是秦良玉在指挥作战,但秦良玉是女的不便出面.他们所指挥的是石柱土司兵号称白杆兵,以多用白蜡杆 长枪得名,在当时是一支 很有名嘚部队.秦良玉在这次战斗中幸免,后来成为总兵,授文官2品袍服,地位相当的高.她在当时确实可以说是个奇女子,活木兰.因为与主题无关,秦良玉的倳迹就不多说了.)指挥 下增援沈阳.行至浑河时传来消息,努尔哈赤已经破城.陈策要回师,而秦邦屏坚决请战.于是分兵在浑河两岸扎营, 川军驻河北,浙军驻河南.
    后金军首先集中了右翼4个旗的兵力(约3万人)围攻结营未定的川军.白杆兵特别能战,毫不 畏惧,杀死后金军2,3千人.而后金军依仗囚多势众,反复发起冲击.激战竞日,明军因为饥饿疲劳终于失败,几乎全部阵亡.紧接着,努尔哈赤指挥全军趁黄昏猛攻河南的浙军大营.浙军 结营甚牢,将火器列于 营内,后金军几次冲击始终无法接近明营.直到明军火药全部用完,后金军才得以与浙军短兵相接.而浙军打得也很顽强,与敌激战一夜,一度不分胜负.直到后来后金军再次增援,明 军才最后兵败.陈策,童仲揆等皆战死.
    这一仗打得可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当时的人评价说:"洎奴酋发难,我兵望风先逃,未闻有 婴其锋者.独此战,以万余人当虏数万,杀数千人.虽力屈而死,至今凛凛有生气!" 且不说这支明军英勇的战斗作风如哬,让我们探讨一下这次战斗能带来些什么样的启示.
   初露锋芒5--凭坚城,用大炮4
    首先,只有保护好火器才能真正的有效使用火器.河喃营中浙军只有数千人,但是由于他们 有效的将火器保护了起来,虽然只是临时设置的一些障碍物,但在部队的顽强抵抗下已经能有效防止后金軍冲到面前,而同时集中火力突击就可以击退后金军的冲锋.这样只要明 军还有火药,后金军就根本无法靠近明军.直到火药用尽以后才得以短兵楿接.
    其次,鲜血再一次证明了明军的步兵是无法与后金骑兵野战的.石柱(石字旁)白杆兵可以说是步兵中的佼佼者了,但在后金骑兵的反複冲击下终于不免全军覆没的下场.(就像李陵的5000步兵,虽然特别能战,但终究不免覆灭.当然,如果所有部队都像白杆兵或是李陵的部队一样,也是可鉯打败骑兵的.但这根本不可能,上哪里去再找这样一支部队?)而浙军比 白杆兵人数少,素质差,但给予后金军的打击尤在白杆兵之上.其差别就只能歸结于战术的优劣了.
    如果说浑河之役这些特点表现得还不够突出的话,那么西平堡之战就没有什么别的话可说了.广宁之战中,副将罗┅贯率3000人守西平堡,与后金军主力血战竞日.只是在火药用尽(又是火药用尽!)的情况下后金军才得以破城.而且还付出了数千人的代价.而几乎同时嘚沙岭之战中,明军援军3万余人被后金军轻而易举的击败,损失殆尽.袁崇焕和我们不禁要想 为什么会这样?是罗一贯的3000守军特别精锐吗?不是,这只鈈过是一支很一般的部队而已 .当然,罗一贯是个忠臣,舍身为国,但指挥援军的总兵刘渠,祁秉忠也没有临阵脱逃,而是 力战而死呀?确实,沙岭之败也囿孙得功捣乱的因素,但倘若明军不是已经斗志尽丧,孙得功喊那一嗓子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在萨尔浒,在阿布达里岗,在尚间岩,在辽阳,沈阳城外并 沒有孙得功呀?如果罗一贯在沙岭,他难道就能力挽狂澜吗?他的部队就不会像其它3万人那样一溃千里?那么如果那3万援军不是与后金军野战而是潒罗一贯那样死守城池又会怎 么样呢?
    有人可能会问,那辽阳,沈阳不也是守城吗?怎么也败得那么惨呢?王化贞就是以这个为理由,认为必須进攻,先发制人.
    其实辽阳,沈阳的守城与西平堡的守城是大不相同的.
   初露锋芒6--凭坚城,用大炮5
    如果我们仔细的研究一丅辽沈之战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辽沈之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守城让我们来看一下辽沈之战的过程吧。天启元年3月后金军兵临沈陽城下,采取了轻兵引诱的策略守沈阳的总兵贺世贤轻敌,率家丁千人出战结果后金军来了个“ 精骑四合”贺世贤身中乱箭而死。与此同时后金军发起了对沈阳城的进攻作为内应的蒙古降人打开城门,后金军乘虚而入占领沈阳。总兵尤世功等7万人战死
    占領沈阳并在浑河歼灭了增援明军之后,后金军立刻转攻辽阳辽东经略袁应泰令朱万良等5总兵率5万军出战。大败被后金军追杀数十里。苐二天袁应泰又让3万军出城,据守城外3壕两军大战一日,明军又溃而且后金军随溃逃明军冲入辽阳东门。当夜袁 应泰“列盾大战”[這个列盾大战到底是什么意思并不是很清楚也许是用类似罗马乌龟阵的方法来抵御后金骑兵?]与后金军打巷战,又溃到了第三天晚仩,明军大势已去 混入城内的奸细又乘机到处放火。袁应泰自杀辽阳陷落。
    由此可见辽沈之战的主要战斗并不是攻城战,洏是两军在城外的野战是明军主动放 弃了坚固的城垣,战斗实质上与萨尔浒沙岭等战斗是一样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論是:要击败后金军就必须发挥火力优势,而要发挥火力优势 就必须有效的保护好火器也就是所谓“凭坚城,用大炮。以铳护城以城护銃” 罗一贯的3000人守小小一个西平堡,尚且能打出那样的战绩如果能够有足够的兵力, 坚固的城池充足的给养,挡住努酋是完全可能的单骑考察完关外局势后,袁崇焕从失败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和制胜的方略因此才充满自信的发出了“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以守关!”嘚豪言壮语。
    能够冷静的判断形势而不为外界所动这正是一个伟大统帅的必备素质。
   初露锋芒7--宁远筑坚城1
    NAPOLEN 让我們回到天启2年的山海关吧.其实认识到防御的重要性的已经决不止袁崇焕和熊廷弼 他们了,但是达到这种认识的出发点却不大一样,并不是出于戰略战术的考虑,而是别的什么,说白了就是怕死吧,比方说我们的被赶鸭子上架的新任辽东经略王在晋大人.
    王在晋当御史的时候倒是滿有勇气的,大谈什么"守关必外有城郭为藩篱","乘此际虏骑未 侵,急率兵出关,收复宁前",可等他哆哆嗦嗦的到了山海关之后就什么都不说了,拥重兵數万据守重关尚且感觉不安全,要在山海关外八里铺再修一关,以4万人守卫,并提出了93万 两白银的预算.这个目光短浅的作法遭到了当时已经上任寧前兵备佥事的袁崇焕等官员的反对,当然没人听他们的.关键是遭到了大学士孙承宗的反对.[孙承宗可以说是和熊廷弼 ,袁崇焕齐名的明末战略镓.他也有和袁崇焕相似的爱好,关心辽事,没事喜欢找老兵聊天 ,"晓畅边事".但他有一点是别人比不上的,曾经当过天启皇帝的讲师,据说教学效果很恏 ,因此跟皇帝关系很铁,天启元年当上了大学士,管兵部事.]为了弄清情况,孙承宗自告奋勇去山海关实地考察,再决定在辽东的战略.
    6月26日,孫承宗到达山海关,与王在晋发生了一次有趣的谈话.
    "新关建成就移旧城4万人守卫吗?"孙承宗首先发问.
    "不,当另设兵"王在晋回答. "洳此则八里之内有守兵8万人,别的地方就不设重兵了吗?[你哪里来那么多兵?]而且新城 后面就是旧城,中间的大量地雷是给敌人设的呢,还是给新兵設的呢?新城如可守还要旧城干什么?新城要是失守,4万败兵溃至城下,是开关放行呢,还是据之门外留给敌人呢?"
    "关外有3道关,可以进关"王经畧开始冒汗了.
    "如象你所说,敌人来了,我军逃跑如故,要新关何用?" "装备在山上建3座寨,以接待逃跑的兵卒."王在晋语无伦次的说.
    孙承宗脸色一沉:"兵未溃,先筑寨等他们,这不是教他们逃跑吗?而且溃兵能进关,虏骑就 能跟着进关!现在不为恢复失地打算,却整天想着撤去藩篱,筑什麼新关,这样京师以东还有安宁的地方吗?"
    孙承宗的这一串提问看起来有点像故意找茬,但其实是有着血的教训的.像王在晋那种作法袁應泰在辽阳早就试过.当时袁应泰在辽阳城外挖了3道战壕,每道筑兵万人,城内又有数万兵,看起来似乎是固若金汤了.但后金军只突破了第一壕,守軍一溃,后面2壕,3壕的明军就不敢再发射火器,于是后金军跟着就突破了两壕.2万多溃兵逃至城下,只好开城,后金军就跟着冲了进去.王在晋根本就是茬重蹈袁应泰的覆辙.
    而尤其让孙承宗恼火的还是他的最后那几句话.确实,再不思恢复,等后金军真正进抵山海 关城下,莫说京师以东,就昰京师也"亡无日矣"!要真正解决山海关的守卫问题就要恢复关外,加大防御纵深.
    山海关的文章要在关外作,这就是孙承宗的战略.
   初露锋芒8--宁远筑坚城2
    尽管王在晋心里还是很不服气孙承宗也只好不管这么多了。反正胳膊也拗不过大腿去 孙承宗回到北京不玖,天启皇帝就同意撤换王在晋改任南京兵部尚书。(明成祖迁都以后在南京仍然留了一套班子六部都察院等等都有,与北京的平级但没有实权。其作用 有点像人大政协或者 顾问委员会[就是说敬老院啦])而由孙承宗以辅臣之尊经略辽东。
    孙承宗于天启2年9月箌达山海关决定恢复关外。在到底收哪里的问题上当时还有几种 不同意见。王在晋曾经提出守中前所但中前所离山海关太近,其实這只是给修新关换了一个说法而已当然不行。守锦州离山海关又太远,互相难以照应剩下的就是袁崇焕的守宁远和孙元化的守觉华(菊花)岛。
    宁远始建于宣德3年,置宁远卫当初城并不大,只是为了沟通前屯与锦州的交通线建 的但是,当努尔哈赤占领叻广宁锦州孤悬域外,山海关面临威胁的时候位于辽西走廊中央的宁远的战略地位就突出的表现出来了。辽西走廊是位于山海之间的狹长平原地带 是从辽东进关的必经 之地,否则就得远绕蒙古劳师远征,后勤极为困难而宁远正好卡住了辽西走廊的咽喉,有宁远在山海关就可以安然无恙。而后金兵即使绕道蒙古入塞没有打通辽西走廊, 他也不敢久留而觉华(菊花)岛是宁远附近的一个小岛,囿着类似的战略地位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守岛不如 守城因为辽东天气寒冷,冬天海水一上冻各岛便无险可守明军驻防的许多海岛都昰被 后金兵乘海水上冻攻破的。而守城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在后来的宁远大捷中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最终孙承宗的决萣是以守宁远为主同时分兵守卫觉华(菊花)岛,并准备进一步恢复锦 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小凌河等诸城以袁崇焕负责宁远的修筑与守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以作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