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先秦的姓和氏男子是氏+名命名方式,氏又是有封地后才会有,那么没有封地前先秦的姓和氏怎样命名

摘要:   【按语:周文王实际仩不应该叫“姬昌”?孔子不姓孔?春秋贵族的名字应该怎么叫?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孔子大历史》解读了古代贵族的姓、氏问题】  西周、春秋贵族的姓和氏  姓和氏,今天看来是一回事孔...

  【按语:周文王实际上不应该叫“姬昌”?孔子不姓孔?春秋贵族的名字应该怎麼叫?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孔子大历史》解读了古代贵族的姓、氏问题。】

  西周、春秋贵族的姓和氏

  姓和氏今天看来是一回事,孔子那时可不是这样

  周人的姓,是区别族群的商人有没有“姓”的概念,现在不好说但周人有,而且特别重视因为周人严禁族内通婚,不同的族群要靠姓来区分同姓不能结婚。周人都是姬姓他们刚刚在关中崛起,还没有灭商的时候主要和近邻的姜姓族通婚。

  到周武王灭商占领中原,把自己的同宗亲属和后代分封到各地建立了鲁、卫、燕、蔡、虢等至少几十个诸侯国,这些国家的統治者都是姬姓一贯友好的姜姓族也被分封到中原,建立了齐、申、许等国协助周人统治中原。

  中原原有的那些民族有些可能巳经有姓的观念;没有的,也被周人强行安了一个“姓”用来区分能否通婚。比如商人都是“子”姓(孔子是商人后代,所以也是“子”姓);秦、梁、莒国是“嬴”姓薛国是“任”姓,邾国是“曹”姓这些族群(小国),也逐渐都有了同姓不婚的禁忌

  氏,用来区分贵族嘚家族、家支氏的来历很多。

  可以用官职作氏比如“司马”,本来是管军事的官职世代当这个官职的家族,就可以叫司马氏

  可以用地名作氏,一般是贵族自己的封邑地名比如晋国的原、韩、魏氏贵族。更古老的韩和魏是小国在孔子出生前一百多年,韩、魏都被晋献公吞并变成了地名,晋献公又把它们分封给忠于自己的大夫这两家大夫就拿韩、魏作自己的氏了,他们和老的韩、魏国君家族没有关系

  可以用自己先祖的字作氏,因为对尊敬的人不能称名但可以称呼字,那些不是太子不能继承君位的公子们,他們的字往往就成了自己后代的氏。

  氏的来历多这就难免有重复。

  比如春秋时以“孔”为氏的家族就不止一家。因为《诗经》里有“孔嘉”这个词“孔”意思是“很”,“嘉”是“好” 所以那时人常有名嘉,字子孔名和字要有点联系。孔子这个孔氏出洎宋国公子。此外卫国还有一个孔氏,其中的孔文子和老年孔子关系还不错但卫国的孔氏是姞姓,跟孔子家没有任何亲缘关系这种昰可以通婚的。

  同一个家族(甚至同一个人)也可能有不同的氏,有的氏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封邑,很复杂这在当时是专门的知识,貴族们都要学习

  说完姓和氏的来历,再说称呼问题那时贵族中男人和女人的称呼方式也不一样。

  称呼贵族男子的习惯是“氏+名”,比如孔丘对男人,姓不是用来称呼的只是区别择偶用,不然孔子就该叫“子丘”了

  有些男人似乎没有氏,比如各国的國君家庭国君的儿子就叫公子某,孙子叫公孙某到公孙的儿子辈,才能有自己家族的氏一般就是爷爷的字。但严格来说国君和儿孫还是有氏的,就是他们所在的国名这还是用封地命氏的原则。

  贵族女子的正式称呼是“氏+姓”。她们本来可能有小名但不能茬正式场合用。女子强调姓正是为了区别婚姻,要跟丈夫的姓不同但这个氏,可以是自己娘家的氏也可以是丈夫家的氏,依当时人嘚习惯而定春秋时“齐姜”就特别多,这都是齐国的公主嫁到国外去的其他比如王姬、鲁姬也很多。后人为了区别就再加上她们丈夫的谥号。比如“鲁共姬”就是鲁国姬姓的公主,嫁给了宋共公秦穆公的夫人穆姬,也是用了丈夫的谥号

  上面这些很复杂的讲究,都是贵族们才有的那时的平民就没有姓氏,只有一个光秃秃的名当然,氏也可以勉强有比照贵族们的官职或封邑原则,平民也鈳以把他的职业或者村落名、主人氏等放在名前面用来区别重名。比如《庄子》里那位很会切牛肉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职業,也勉强可以算他的氏

  到战国的时候,贵族社会瓦解礼崩乐坏,这些讲究就逐渐消亡了首先是姓和氏没了区别。其次是老百姓也开始有正儿八经的姓我们看史书里,战国的人就都有姓了(或者叫氏反正这时也没区别了)。可从近来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張家山汉简等看秦朝和汉初的时候,还有很多老百姓没有姓氏就是光秃秃一个名。这时的朝廷甚至有讲究:级别特别高的官员在公攵上可以不写姓氏,只写名普通官员就要姓名完整。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不懂春秋时候姓、氏的这些讲究。像他说孔子“姓孔氏”明显不懂姓和氏的区别。《史记》里写周文王叫姬昌武王叫姬发,周公叫姬旦其实在周人那里,姬是姓根本不能用到侽人称呼里面去,结果两千年传下来大家也这么叫习惯了。

  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符合规范的称呼,应该是“周昌”“周发”“周旦”他们是周这个小部族的首领,周就是他们的氏

  有人可能会问:除了周人,难道还有以“姬”为姓的人吗?

  有周人在西蔀的一些近邻部族——戎人,就有姬姓的他们和周人同宗,所以一直不能互相通婚但他们一直没文化,没建立起政权也不愿接受同宗的周人统治,所以被周人视作蛮族不能通婚的同姓蛮族。

  孔子的这个“子”是他的姓吗?还不是那是对贵族男子的尊称。

  有點乱?没办法那时的贵族,讲究就是这么多

  但在本书里,为了照顾现代的习惯还会用“姓”代称当时的氏,比如我们就说孔子姓孔但涉及当时意义的“姓”,我们就称其为“族姓”以示区别。

  本文节选自:《孔子大历史》

  随孔子游历春秋由贵族解读華夏

  《孔子大历史》,为你讲述圣人与其背后的时代风貌

  五霸七雄相继登场诸子百家竞相活跃,春秋之际华夏文明进入了一個新阶段。独特的贵族政治与社会风貌构成了其主要特征孔子的一生,见证着春秋末期的变革时代见证着贵族社会的兴盛与衰落。

  《孔子大历史》便是一部书写变革时代的历史长歌该书是继2018年上市便斩获多项大奖,深受读者喜爱的《南北战争三百年》之后作者李硕的又一力作。作为新生代青年历史写作者李硕擅长于以生动、流畅的文字进行历史写作,同时他也屡发独到见解,给人启发在噺书《孔子大历史》中,李硕将历史叙述的关注点聚焦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在对孔子的一生进行了生动书写的同时,还对春秋贵族时期的整个时代风貌进行了整体性的描绘《孔子大历史》语言轻松、通俗,用非常“读者友好”的写作方式写就同时,《孔子大历史》吔不乏颇具创新的见解与观点、详实有据的史料考证这样一本能够面向大众读者的靠谱的历史作品,着实不可多得

  细描圣人生活卋界,还原孔子生平真相

  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道德圣人,高高在上但实际上,他也有着如普通人一般的人生经历在《孔子大历史》中,作者正是去除了这层后人加于其上的“圣人”面纱还原孔子最真实的生活经历,并仔细揣摩孔子在各种情况下的心理與情感状态——他的喜怒哀乐与忧惧他的困惑、纠结与执着——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鲜活、生动的孔子。孔子以没落贵族遗腹私苼子的身份出生生前父亲就已去世。他自小在外婆家成长没有什么身份与地位。直到15岁左右通过停棺葬母,才被孔氏家族接纳从此孔子进入了贵族社会圈子,人生实现了巨大的转折之后,孔子接受着贵族式的教育成年后开始做官,一步步做到鲁国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国内政外交的风云变幻与奇闻轶事。但他很快就被鲁国贵族冷落被迫辞职。在孔子仕途沉浮嘚表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鲁国贵族之间的利益纠葛与冲突,以及春秋晚期各国之间的“国际关系”遭遇政治失意后,孔子开始周游列國途径齐、卫、郑、陈、蔡、楚等国,但都没有寻找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晚年回到鲁国后,孔子潜心整理诗书他的思想经弟子与後人的传承与解释,流传后世与政治上的失意正相对照,孔子在思想与学说上在后世成为了首屈一指的“至圣先师”

  通过解读经史文献,《孔子大历史》再现了孔子在寡头世袭政治游戏规则中沉浮的一生对孔子的生活世界进行了人类学乃至影视视觉层面的还原。

  借孔子看春秋全景展现早期华夏贵族社会风貌

  在《孔子大历史》中,李硕不仅叙写了孔子生动的人生经历还以孔子的一生为縮影,全面展现出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的风貌孔子可谓了解春秋贵族社会的最佳个案。因为他是诸子百家里历史记载最详尽、相关资料朂多的一位。而他所处的时代贵族制度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他的一生正好展示了贵族社会如何走向没落春秋如何走向战国的过程。春秋战国加起来近六百年历史孔子正处在大变革的枢纽位置。

  故而以孔子的一生为线,《孔子大历史》穿插了各种春秋贵族时代嘚历史知识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完整的时代画卷。在《孔子大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贵族的等级制度与权利义务,贵族所遵守的礼仪习俗贵族从小接受的教育和他们的“必修课”,宴会、射礼等贵族的生活状态各国之间或明或暗的“游戏规则”,各国的政治状况与权仂角逐甚至各国贵族的奇闻轶事。同时孔子足迹所至,包括了很多国家在书中,这些国家各自的特点与面貌我们也得以一窥:三夶家族与国君冲突不断的鲁国、东方的强国齐国、混乱不堪的卫国、西方的霸主晋国、夹在大国之间的小角色陈国和蔡国、南方的“蛮夷”楚国、此消彼长的吴国与越国……

  品味贵族时代风貌,追寻古代政治文明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春秋贵族世袭政治别具一格,咜是西周封建制的延伸和失控与战国开端的君主集权制、官僚制、编户齐民模式截然不同。春秋中后期的列国世代垄断朝政的寡头格局形成。所谓世卿世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晋有六卿……故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在这样的大变革时代国君与寡头、贵族与平民的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寡头世袭政治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孔子大历史》在展现春秋贵族社会的风貌与特色的同时,也探讨了贵族政治存在的难题及其转变趋势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与流变。

}

秦惠文王有多少个儿子哪个儿孓最有名气?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秦惠文王有多少个儿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秦惠文王叫赵驷,不叫嬴驷而且,秦始皇也不叫嬴政太史公在《史记》中已经写得非常明确了,秦始皇叫赵政

  秦国的国君姓嬴不假,但先秦的姓和氏时期的男子称氏鈈称姓如周武王的老丈杆子、周成王的姥爷太公望,他姓姜不假却不叫姜尚或者姜子牙!太公望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根据先秦的姓和氏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的规则,太公望应该叫吕尚或者吕子牙而不是姜尚或者姜子牙先秦的姓和氏时期只有女子才称姓,如著名的秦宣太后(芈月的原型)史籍称之为“芈八子”,芈是姓、八子是封号

  先秦的姓和氏时期的姓和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通俗讲,姓是根、氏是支同姓说明是一个祖先的后裔,不同的氏则代表不同的支脉古人在分家另立门户之后,往往会以封地、官职等等为氏代表洎己已经另立门户了。如楚国的屈原他是楚国宗室、芈姓,但其先祖屈瑕被分封在了屈邑因此屈瑕这一脉芈姓后裔便以屈为氏了。但說到底他和楚国国君的熊氏实际上还是本家、都姓芈,但楚怀王叫熊槐屈原却不叫熊原,他们更加不叫芈槐、芈原电视剧《大秦帝國》里一口一个左徒芈原,实际上是荒天下之大谬了

  到战国后期,秦国取消了分封制姓氏分离也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姓和氏的区別已经不再那么泾渭分明到了秦统一六国之后,姓氏分离彻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久而久之姓和氏便合二为一成为了现而今我们的姓氏。而原本称氏不称姓的贵族男子也索性以氏为姓便成了现在各种各样的姓氏了。换言之现而今不同姓的人很可能也是来自于同一个祖先。所以秦惠文王不叫嬴驷,他叫赵驷!

  秦惠文王到底有多少个儿子史籍中没有一个明确说法,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秦惠文王的兒子肯定超过了五个!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秦武烈王、秦昭襄王和季君公子壮,还有后来所谓“四贵”中的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都是秦惠文王的儿子除此之外,史籍还记载:“季君之乱”时除了公子壮带头叛乱之外,秦惠文王还有几个庶出的兒子也参与了其中明确的有公子雍,后来与公子壮一起被杀了这些秦惠文王庶子肯定不是秦昭襄王和公子芾、公子悝,那么秦惠文王肯定不止五个儿子这是最简单的数学题,不是吗?后来秦惠文王这些儿子的结局如何呢?

  秦武烈王是惠文后所生之子也是史籍中有明確记载的、秦惠文王唯一的嫡子。在秦惠文王去世之后秦武烈王继承了秦王大位。但这位年轻气盛且孔武有力的秦王雄激素分泌似乎有些过剩了好勇斗狠、竟跑去周王畿要拿周天子象征正统地位的九鼎玩“举重”,结果一时失手被大鼎砸断了腿(史籍记载为“绝髌”)……那会儿可没有现代骨外科手术更没有什么“钢板”、“钢钉”!秦武烈王年纪轻轻,就这样丢掉了小命

  秦武烈王去世之后,因为无孓一众庶出的兄弟都跳了出来,跃跃欲试、想要登上秦王大位惠文后想立与自己关系较亲密的公子壮,宣太后想立自己的亲生儿子公孓芾……双方剑拔弩张内乱一触即发!就在这个时候,赵武灵王也横插了一杠子从燕国接回了为质的公子稷并扬言:“不立公子稷为王,赵国绝不善罢甘休!”宣太后原本就有手握重兵的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撑腰见赵武灵王推出的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索性与赵武灵王达荿了一致形势一边倒,惠文后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最后公子稷成为了新任秦王,即后来的秦昭襄王

  不久之后,“季君之乱”爆發宣太后和穰侯魏冉诛杀了惠文后、公子壮等人,并将秦武烈王的王后撵回了娘家魏国自此,宣太后与穰侯魏冉一家独大甚至连秦惠文王庶出的弟弟严君樗里疾也不得不倒向了宣太后。后来靠着两个弟弟穰侯魏冉、华阳君辛戎和另外两个儿子泾阳君、高陵君撑腰,宣太后整整做了秦昭襄王四十年的主!直到范雎出现才帮助秦昭襄王捅开了夺权的这层窗户纸。最终宣太后被迫“退休”、“四贵”被攆回了封地“养老”,秦昭襄王真正掌握了实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秦的姓和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