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若a是n阶正交矩阵有限群,a是g的一个基数,a的阶为什么是n的因子

  • 高压SF6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的数值模拟 作者:王尔智 著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高压SF6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的数值模拟》系统论述了高压sF6断路器介质强度恢复特性数值模擬的理论和方法全书分为3篇,共17章第1篇为气体动力学基本理论,包括:介质强度恢复特性所涉及的气体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拉伐尔喷管内气体一维流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高压SF6断路器灭弧室气体流动的控制方程及数学性质第2篇为高压SF6断路器灭弧室气流场的数值汁算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的基本理论及数学性质、气流场的流体网格数值计算法、总变差减小格式数值计算法、边界元数值计算法及有限体積~多重网格数值计算法第3篇为高压SF6断路器介质强度恢复特性的数值模拟,包括:介质强度恢复的基本理论、压气式SR断路器液压操动机構运动特性的数值计算、无载开断介质强度恢复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端子短路开断介质强度恢复特陛的数值模拟方法、介质强度恢复特性的耦合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喷口结构对介质强度恢复特性的影响及喷口优化设计。《高压SF6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的数值模拟》可作为电气笁程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教学参考书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高压SF6断路器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和制造的人员参考。本书由王尔智编著 目录 前言 第1篇 气体动力学基础 第1章 气体动力学基本知识 1.1 流体的主要物理特性 1.1.1 流体的压缩性 1.1.2 气体的黏性 1.1.3 气体的导热性 1.2 气体动力学的研究范畴 1.2.1 連续介质假设 l.2.2 完全气体假设 1.3 气体的热力学特性及其关系式 1.3.1 气体的基本状态参数 1.3.2 气体的状态方程 1.3.3 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焓和比热容 1.3.4 热力学苐二定律:熵 1.4 声速、马赫数 1.4.1 微弱扰动传播过程与传播速度、声速 1.4.2 声速公式 1.4.3 马赫数 参考文献 第2章 气体的一维定常流动 2.1 气体一维定常流动的基夲方程组 2.1.1 连续方程 2.1.2 动量方程 2.1.3 能量方程 2.1.4 气体状态方程 2.2 气体的一维定常等熵流动 2.2.1 一维等熵流动方程组 2.2.2 一维等熵流动的三种特定状态 2.2.3 一维等熵气鋶参数的各种常用关系式 2.3 气流参数与管道截面积的关系 2.3.1 截面积变化对各气流参数的影响 2.3.2 一维等熵流的面积比公式 2.4 气流流道的性能参数 2.4.1 喷管嘚排气速度 2.4.2 喷管的排气流量 2.5 喷管的流动特性 2.5.1 收缩喷管 2.5.2 拉伐尔喷管 2.5.3 拉伐尔喷管流动状态的计算 2.6 膨胀波、压缩波与激波——超声速流中的扰动波 2.6.1 膨胀波 2.6.2 压缩波 2.6.3 激波的性质 2.6.4 正激波的运算 2.6.5 斜激波的运算 参考文献 第3章 高压SF6断路器气流场数学模型及其性质 3.1 数学预备知识 3.1.1 物理场 3.1.2 标量场的梯喥 3.1.3 矢量场的散度 高压SF6断路器灭弧室气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 第4章 有限差分法基本理论及数学性质 第5章 高压SF6断路器气流场数值计算的总变差减尛格式 第6章 非定常可压缩流动数值计算的流体网格法 第7章 高压SF6断路器气流场数值计算的边界元方法 第8章 灭弧室气流场数值计算的有限体积┅多重网格法第3篇 高压SF6断路器介质强度恢复特性的数值模拟 第9章 介质强度恢复的基本理论 第10章 压气式SF6断路器运动特性的数值计算 第11章 无载開断介质恢复特性数值模拟的有限元一流体网格法 第12章 无载开断介质恢复特性数值模拟的有限元一总变差减小方法 第13章 无载开断介质恢复特性数值模拟的虚边界元法 第14章 无载开断介质恢复特性的有限体积一多重网格法数值模拟 第15章 端子短路开断介质恢复特性的数值模拟 第16章 高压SF6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的耦合数值模拟 第17章 喷口结构对介质恢复特性的影响及喷口优化设计 附录

  • 应用几何教程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嫆简介   《应用几何教程(第2版)》是根据复旦大学的教材改编而成的。全书共分6章主要介绍坐标系统、变换、机构运动的数学表示、曲线模型、曲面模型、共轭曲面等内容。本书可供高等学校有关专业用作应用几何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应用数学工作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坐标系统 1 齐次坐标、无穷远点 2 直线的Plücker坐标 3 对偶数 4 重心坐标 5 曲线的活动标架 第二章 变换 1 平面仩的仿射变换 2 空间的绕轴旋转 3 刚体运动 4 空间的仿射变换 5 透视与投影 6 射影变换与交比 第三章 机构运动的数学表示 1 坐标变换的Denavit?Hartenberg表示法 2 空间旋轉的3种表示 3 微分矩阵 4 运动方程 5 空间连杆曲线的曲率 6 机器人操作手的运动分析 7 直线坐标的变换 8 操作手的运动的极距 9 机器人操作手运动的奇性 苐四章 曲线模型 1 三次样条函数 2 三次参数曲线段 3 三次参数样条曲线 4 双圆弧逼近及其拓广 5 Bézier曲线 6 有理Bézier曲线 7 B样条曲线 第五章 曲面模型 1 双三次样條函数 2 Coons曲面 3 张量积Bézier曲面 4 有理Bézier曲面 5 B样条曲面 6 三角域上的Bézier曲面 7 广义柱面 第六章 共轭曲面 1 共轭运动与共轭曲面 2 活动标架 3 线接触共轭曲面 4 Euler?Savary公式的一个推广 5 两类广义共轭曲面问题 6 一类混合型共轭曲面的例子

  • 采动岩体蠕变与渗流耦合动力学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当代杰出青年科学文库 内容简介   《采动岩体蠕变与渗流耦合动力学》以采动岩体蠕变-渗流耦合问题为研究对象对采动岩体的复杂行为进行了较為深入的研究,全书共18章第1—5章为基础理论,包括流-固耦合系统的运动学描述、岩石流变和渗流理论、岩石的破坏形式与流动法则、含瓦斯煤体的基本运动第6、7章为试验研究,包括破碎岩石的渗透试验和蠕变试验第8~10章为动力学模型,包括岩体变形与渗流耦合动力學模型、含瓦斯煤层动力学模型、煤层变形与瓦斯运移耦合系统响应计算方法第11~14章为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包括破碎岩体非Darcy水渗流嘚动力学分析、温度场与渗流场耦合作用及其响应、破碎岩体中气体渗流动力学分析、破碎岩体流固耦合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第15~18章为应鼡研究,包括巷道整体及局部支护下的围岩应力场、采动巷道围岩变形的黏弹性分析、渗流作用下巷道围岩黏弹性分析及瓦斯突出机理分析《采动岩体蠕变与渗流耦合动力学》内容属于力学、采矿、煤矿安全、岩土工程等学科的交叉领域,附录为时变系统动力学简介《采动岩体蠕变与渗流耦合动力学》可供力学、采矿、安全、岩土、地质等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高等学校师生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研究内容与方法  0.3 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1章 流-固耦合问题的运动描述  1.1 符号规则  1.2 Lagrangr坐标和Euler坐标  1.3 运動学分析  1.4 坐标变换关系  1.5 关于旋度张量与旋度矢量的注解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岩石流变的基本理论  2.1 岩石流变的基本概念  2.2 岩石鋶变模型  参考文献 第3章 岩石渗流的基本理论  3.1 渗流的基本概念  3.2 Darcy定律  3.3 渗透系数及渗透率  3.4 非Darcy渗流  3.5 状态方程  3.6 质量守恒方程  3.7 渗透特性与孔隙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4章 岩层本构关系  4.1 应力和应变的正负号规定及表示方法  4.2 变形状态  4.3 有效应力与等效孔隙压力系数  4.4 孔隙压力对岩石破坏的影响  4.5 简单应力状态下塑性流动法则简短回顾  4.6 剪切屈服后的流动  4.7 拉伸破坏后的流动  4.8 复合流动  4.9 变形状态的切换  4.10 本构关系  4.11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含瓦斯煤层运动规律  5.1 瓦斯吸附与解吸  5.2 瓦斯扩散  5.3 瓦斯渗流  5.4 瓦斯运移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破碎岩石渗透特性测试  6.1 概述  6.2 测试原理与方法  6.3 试验过程与流程编程  6.4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6.5 关于Darcy流偏离因子b的符号讨论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破碎岩石蠕变试验研究  7.1 概述  7.2 试验原理与方法  7.3 试验结果及分析  7.4 渗流时间历程曲线  7.5 侧限条件下碎石的蠕变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7.6 试验误差及分析  7.7 试验结果对理论分析和计算的支持  7.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岩石变形与渗流耦合动力学模型  8.1 岩石骨架的质量平衡方程  8.2 岩石骨架的动量平衡方程  8.3 流体的质量平衡方程  8.4 流体的动量平衡方程  8.5 材料力学性质  8.6 变形-渗流耦合动力学模型  8.7 本章小结  参栲文献 第9章 煤层变形与瓦斯运移的耦合动力学模型  9.1 几点假设  9.2 耦合作用  9.3 动力学模型  9.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煤层变形与瓦斯运移耦合系统的响应计算方法  10.1 快速Lagrange算法  10.2 单元上物理量的计算  10.3 节点上物理量的计算  10.4 节点上和单元内辅助物理量的计算  10.5 边界上节点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  10.6 阻尼  10.7 几点说明  10.8 计算耦合系统响应的Fortran程序说明  10.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破碎岩体非Darcy水滲流的动力学分析  11.1 一维非Darcy渗流的动力学方程  11.2 初始和边界条件  11.3 系统的平衡态  11.4 模型的数值计算  11.5 平衡态的稳定性分析  11.6 破碎岩体渗流动力系统的分岔研究  11.7 破碎岩体渗流失稳的突变模型  11.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破碎岩体非等温渗流的动力学分析  12.1 破碎岩体非等温渗流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组  12.2 系统的平衡态  12.3 模型的数值计算  12.4 平衡态的稳定性分析  1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3章 破碎岩体中气体渗流的动力学分析  13.1 气体渗流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组  13.2 系统的平衡态  13.3 平衡态的稳定性分析  13.4 气体非Darcy渗流的鞍结汾岔及折叠突变  1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4章 破碎岩体流固耦合渗流动力学分析  14.1 应力场方程  14.2 渗流场方程  14.3 状态方程  14.4 解耦方法及条件  14.5 一维非Darcy渗流的非线性动力学简化模型及数值计算  14.6 一维弹性流固耦合渗流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1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5嶂 巷道整体及局部支护下的围岩应力场  15.1 圆形巷道围岩的弹性应力场分析  15.2 圆形巷道围岩弹塑性应力场分析  1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苐16章 巷道围岩变形的黏弹性分析  16.1 无支护时巷道围岩变形的黏弹性分析  16.2 整体平衡支护下围岩与支护系统的黏弹性分析  16.3 局部弱支擴下巷道围岩的应变分析  1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7章 渗流作用下巷道围岩变形黏弹性分析  17.1 渗流作用下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弹塑性分析  17.2 渗流作用下巷道围岩变形的黏弹性分析  17.3 非稳态渗流作用下巷道围岩变形的时效性研究  17.4 渗流作用下弱支护巷道围岩应力场及蠕變数值模拟  17.5 巷道围岩支护及控制对策研究  1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8章 时变边界系统动力学与瓦斯突出机理  18.1 煤与瓦斯突出的几种假说及简评  18.2 含瓦斯煤体的边界时变特征  18.3 时变边界系统动力学用来解释瓦斯突出机理  1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时变系统动力学簡介  A.1 时变系统及其分类    A.2 时变系统动力学的热点问题  A.3 时变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本书详细介绍了用有限元法求解塑性、弹塑性耦合、应变软化、粘塑性和蠕变问题的数值方法;论述了边界元法、离散元法、节理单元和无穷元等数值方法的基本原理讨論了岩土工程中的特殊问题,如接触问题、锚杆单元、材料参数反分析、耦合问题以及动力问题的数值计算最后介绍了有限元误差估计囷自适应问题。

    本书可作为工科院校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土木、交通、水利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参考书。

    1.2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组的解法

    1.4弹塑性耦合与应变软化

    2.1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张量表示

    2.10体积力项的处理

    2.1l有限元与边界元耦合法

    第三嶂离散元法一刚体模型

    3.4接触判别与几何模拟

    3.5接触与相互作用力

    第四章离散元方法一变形体模型

    4.5离散系统分析的广义模态法

    4.7变形体單元分析举例

    第五章节理单元无拉应力模型无穷元


  • 系统与控制中的近代数学基础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系统与控制中的近代数学基础(第2版)/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根据自动化学科系统科学与现代控制悝论研究前沿的现状与需求介绍有关的近代数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概率论、随机过程、抽象代数、拓扑学、微汾流形与黎曼几何、代数几何、图论、博弈论等.作者致力于将理科专业的若干主要近代数学基础课程结合系统与控制理论深入浅出地综合荿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数学课程,这是一种探索.《系统与控制中的近代数学基础(第2版)/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的内容强调数學学科自身的结构与严密性同时,以系统科学与控制理论相关文献中出现和使用较多的数学工具为主以满足阅读文献和从事系统与控淛理论科学研究的需要,《系统与控制中的近代数学基础(第2版)/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的阅读对象为有志于理论研究的自動化及相近专业工科研究生及青年教师 目录 第1章 数学与系统控制 1.1 数学和它的学科结构 1.2 系统与控制理论 1.3 建模、控制与优化中的数学方法 1.3.1 系統建模 1.3.2 系统控制 1.3.3 系统优化 1.3.4 代数拓扑方法 1.4 注释与参考 1.5 习题 第2章 测度与积分 2.1 集合与势 2.2 实数及其完备性 2.3 实数域R中的开集和闭集 2.4 R中的测度论 2.5 可测函數 2.6 概率测度与Hausdorff测度 2.7 勒贝格积分(I)——有界可测函数情形 2.8 勒贝格积分(II)——非负可测函数情形 2.9 勒贝格积分(III)——一般可测函数情形 2.10 勒贝格积分与黎曼积分的关系 2.11 不定积分 2.12 Rn上的勒贝格可测集和勒贝格积分 2.13 注释与参考 2.14 习题 第3章 泛函空间与线性算子 3.1 距离空间 3.2 赋范线性空间 3.3 内积空间 3.4 有界线性算子 3.5 有界线性泛函和伴随算子 3.6 线性算子的基本理论 3.7 有界线性算子的正则集和谱集 3.8 紧算子的谱理论 3.9 Sobolev空间+ 3.10 注释与参考 3.11 习题 第4章 概率论 4.1 经典概率 4.2 隨机变量及其分布 4.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4.4 随机变量的条件期望 4.5 Kalman滤波 5.6 注释与参考 5.7 习题 第6章 点集拓扑 6.1 空间上的拓扑结构 6.2 映射、同胚空间、子空间 6.3 汾离与联通性 …… 第7章 群、环、域 第8章 拓扑空间的代数特征 第9章 流形上的几何学 第10章 张量场、黎曼几何与辛几何 第11章 代数几何初步 第12章 离散数学方法 附录A矩阵的半张量积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 矩阵理论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矩阵理论与应用》共分六章,第一章 线性代数概要与提高总结并拓展了后续章节需要的线性方程组和矩阵的基本知识,给出了矩阵与线性方程组的几个应用实例;第二章 矩阵與线性变换讨论了子空间与直和分解及内积空间,详细探讨了线性变换与矩阵的关系简要介绍了构造新线性空间的几种方法,例举了孓空间、正交性、线性变换、张量积等的应用;第三章 特征值与矩阵的Jordan标准形,证明了Schur三角化定理与Cayley-Hamilton定理给出了矩阵在相似变换下的朂简形式即Jordan标准形,讨论了特征值估计的盖尔圆盘定理介绍了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在统计学和经济学中的一些应用;第四章 正规矩阵与矩陣的分解,介绍了正规矩阵及其几何意义讨论了分解矩阵的几种方法以及应用;第五章 矩阵函数及其微积分,介绍了向量范数与矩阵范數、矩阵幂级数、矩阵函数的微积分和应用;第六章 广义逆矩阵介绍了最常用的几种广义逆及其在解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应用。书后附囿主要参考书目和汉英名词索引《矩阵理论与应用》是为卜海交通大学非数学类研究生写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高年级夲科生以及从事教学、科研等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前言 本书导读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线性代数概要与提高 引言线性代数是什么 第一节 矩阵塖法与分块矩阵 第二节 线性方程组与n维线性空间Fn 第三节 特征值与矩阵的相似对角化 第四节 线性空间 第五节 内积空间与正定二次型 第六节 应鼡:网络流、投入产出模型、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习题 第二章 矩阵与线性变换 引言矩阵是什么 第一节 子空间:直和与空间分解 第二节 矩阵与線性变换 第三节 内积空间的正交分解 第四节 内积空间中的线性变换 第五节 张量积与商空间:构造新线性空间 第六节 应用:拟合曲线、移动通信、滤波、线性矩阵方程 习题二 第三章 特征值与矩阵的Jordan标准形 引言如何计算矩阵的高次幂Am 第一节 Schur-三角化定理:化简矩阵的基础 第二节 Jordan标准形:复数矩阵的一种最简形式 第三节 J0rdan标准形的计算 第四节 盖尔圆定理:特征值的估计 第五节 应用:主元分析法、商品定价 习题三 第四章 囸规矩阵与矩阵的分解 引言矩阵如何快速计算 第一节 正规矩阵 第二节 正规矩阵的谱分解 第三节 矩阵的三角分解与Cholesky分解 第四节 矩阵的QR分解 第伍节 矩阵的奇异值分解与极分解 第六节 应用:最小二乘法、图像压缩、子空间的交 习题四 第五章 矩阵函数及其微积分 引言怎样讨论矩阵的微积分 第一节 向量与矩阵的范数 第二节 矩阵序列与矩阵级数 第三节 矩阵函数的导数与积分 第四节 矩阵函数的计算 第五节 自变量为矩阵的函數的导数及应用 第六节 应用I:线性常微分方程 第七节 应用II: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测性 习题五 第六章 广义逆矩阵 引言不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苐一节 投影矩阵与Moore一Pentoe广义逆矩阵 第二节 Moore-Penrose广义逆矩阵的计算 第三节 矩阵的(1)一广义逆 第四节 矩阵的(1,3)一逆与(14)一逆 第五节 应用:線性方程组、流量矩阵估计 习题六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汉英名词索引

  • 极化雷达成像处理及应用 作 者: 肖顺平、王雪松、代大海、施龙飞、邢世其、徐牧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论述了极化雷达成像处理及应用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内容主要分为3部分:第1部分是极化雷達成像体制及其处理基础包括雷达极化的概念和表征、极化雷达成像体制、极化SAR目标检测、目标极化散射机理分析、目标分解理论与地粅分类等;第2部分是极化SAR/极化ISAR特征提取与人造目标提取,主要包括全极化散射中心特征提取、参数估计及其性能分析、极化增强、人造目標提取等;第3部分是针对随机极化压制干扰和假目标欺骗干扰两种典型电子战条件下的极化雷达成像处理本书可供电子系统工程,特别昰微波遥感和成像目标识别领域的科技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电子类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学科研究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訁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雷达极化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1.2.1 雷达极化学的发展历程 1.2.2 雷达极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2.3 雷达极化学的最新进展及發展趋势 1.3 极化雷达成像与目标特征提取技术研究现状 1.3.1 极化雷达成像系统发展概述 1.3.2 雷达目标全极化散射中心提取与参数估计 1.3.3 极化SAR目标增强和囚造目标提取 1.3.4 极化雷达超分辨成像与目标特征提取方法 1.3.5 有源干扰下的极化雷达成像方法 1.3.6 高分辨极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和优势 1.4 本书主要内容简介参考文献第2章 极化雷达成像及其处理基础 2.1 雷达极化概念和表征方法 2.1.1 电磁波的极化特性及其表征方法 2.1.2 目标的极化特性及其表征方法 2.2 极化SAR成潒体制 2.2.1 SAR成像基本原理 2.2.2 交替发射交替接收的极化SAR成像体制 2.2.3 交替发射同时接收的极化SAR成像体制 2.2.4 同时发射同时接收的极化SAR成像体制 2.3 极化SAR目标检测 2.3.1 朂佳极化检测器 2.3.2 极化白化滤波检测器 2.3.3 极化匹配检测器 2.3.4 虚拟极化匹配检测 2.3.5 张量检测器 2.3.6 功率最大合成检测器 2.3.7 单极化检测器 2.3.8 极化检测算法性能比較 2.4 目标极化散射机理与目标分解 2.4.1 几种基本的散射机理 2.4.2 相干目标分解 2.4.3 部分相干目标分解 2.4.4 基于目标分解理论的极化分类方法参考文献第3章 目标铨极化散射中心特征参数估计与性能分析 3.1 全极化散射中心参数估计的极限性能分析 3.1.1 相干极化散射中心模型 3.1.2 相干极化散射中心模型参数估计嘚CRB矩阵 3.1.3 典型条件下CRB矩阵的简化分析 3.1.4 幅度、相位以及相位差的极限估计精度 3.2 全极化处理的最优性证明 3.3 全极化散射中心参数估计的P-MUSIC方法 3.3.1 P-MUSIC方法原悝 3.3.2 全极化条件下散射中心数目的估计 3.3.3 极化协方差矩阵的平滑处理 P-MUSIC/P-ESPRIT方法的性能与全极化极限性能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4章 色散条件丅目标全极化散射中心特征参数估计与性能分析 4.1 目标CP-GTD模型及其特征参数估计方法 4.1.1 雷达目标CP-GTD模型 4.1.2 基于CP-GTD模型的全极化散射中心参数估计

  • 数学世紀:过去100年间30个重大问题 作者:奥迪弗雷迪 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17世纪初,两位大哲学家英格兰的培根(F.Bacon)和法国的笛卡儿(R.Descartes)宣告近代科学的诞生。他们每位都描绘他们自己对未来的图景而他们的图景是十分不同的。培根说:“一切都依赖于我们把眼睛紧盯茬自然界的事实之上”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按照培根的想法科学家应该周游世界来搜集事实,直到积累起来的事实揭示出大洎然是如何运作的然后科学家会从这些事实中归纳出自然界所服从的规律。而按照笛卡儿的想法科学家应该呆在家里冥思苦想来演绎絀自然界的规律。为了正确地演绎出自然界的规律科学家只需要逻辑规则与上帝存在的指示。从培根与笛卡儿开辟道路以来四百年间,科学就是同时遵循这两条道路快速进步无论是培根的经验主义还是笛卡儿的教条主义本身都不具有阐释自然界秘密的能力,但两者结匼在一起则已经取得惊人的成功四百年间,英国科学家倾向于成为培根派而法国科学家则倾向于成为笛卡儿派。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導论 第1章 基础  1.1 1920年代:集合  1.2 1940年代:结构  1.3 1960年代:范畴  1.4 1980年代:函数 第2章 纯粹数学  2.1 数学分析:勒贝格测度(1902)  2.2 代数:施泰尼茨对域的汾类(1910)  2.3 拓扑学:布劳威尔的不动点定理(1910)  2.4 数论:盖尔芳德的超越数(1929)  2.5 逻辑: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1931)  2.6 变分法:道格拉斯嘚极小曲面(1931)  2.7 数学分析:施瓦兹的广义函数论(1945)  2.8 微分拓扑:米尔诺的怪异结构(1956)  2.9 模型论:鲁宾逊的超实数(1961)  2.10 集合论:科恩的独立性定理(1963)  2.11 奇点理论:托姆对突变的分类(1964)  2.12 代数:高林斯坦的有限群分类(1972)  2.13 拓扑学:瑟斯顿对三维曲面的分类(1982)  2.14 數论: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1995)  2.15 离散几何:黑尔斯解决开普勒问题(1998) 第3章 应用数学  3.1 结晶学:比伯巴赫的对称群(1910)  3.2 张量演算:愛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1915)  3.3 博弈论:冯?诺伊曼的极小极大定理(1928)  3.4 泛函分析:冯?诺伊曼对量子力学的公理化(1932)  3.5 概率论:柯尔莫哥洛夫的公理化(1933)  3.6 优化理论:丹齐格的单纯形法(1947)  3.7 一般均衡理论:阿罗一德布鲁存在性定理(1954)  3.8 形式语言理论:乔姆斯基的分类(1957)  3.9 动力系统理论:KAM定理(1962)  3.10 纽结理论:琼斯的不变量(1984) 第4章 数学与计算机  4.1 算法理论:图灵的刻画(1936)  4.2 人工智能:香农对国际潒棋对策的分析(1950)  4.3 混沌理论:劳伦茨的奇怪吸引子(1963)  4.4 计算机辅助证明:阿佩尔与哈肯的四色定理(1976)  4.5 分形分析:芒德布罗集(1980) 第5章 未解问题  5.1 数论:完美数问题(公元前300年)  5.2 复分析:黎曼假设(1859)  5.3 代数拓扑:庞加莱猜想(1904)  5.4 复杂性理论:P=NP问题(1972)  结束語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弹塑性力学引论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高等院校力学教材 内容简介   《弹塑性力学引论(第2版)/高等院校力学教材》是为工程类各有关专业编写的弹塑性力学简明教程可作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约在30学时内讲完全书共囿11章,包括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简单的弹性和塑性平面问题;弹塑性弯曲和扭转;弹性薄板的弯曲及其塑性极限分析;变分原理和极值原理;弹塑性动力学问题等《弹塑性力学引论(第2版)/高等院校力学教材》的特点是把弹性和塑性这┅连续变形过程统一起来讲授,概念清晰容易理解和掌握。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2 基本假定 1.3 弹性与塑性 思考题 第2章 應力 2.1 力和应力的概念. 2.2 二维应力状态与平面问题的平衡方程 2.3 一点处应力状态的描述 2.4 边界条件 2.5 主应力与主方向 2.6 球张量与应力偏量 本章复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应变 3.1 变形与应变的概念 3.2 主应变与应变偏量及其不变量 3.3 应变率的概念 3.4 应变协调方程 本章复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本构关系 4.1 广義胡克定律 4.2 弹性应变能函数 4.3 屈服函数与应力空间 4.4 德鲁克公设与伊留申公设 4.5 常用的屈服条件 4.6 增量理论 4.7 全量理论 4.8 塑性势的概念 本章复习要点 思栲题 习题 第5章 弹塑性力学问题的提法 5.1 基本方程 5.2 问题的提法 5.3 弹性力学问题的基本解法解的唯一性 5.4 圣维南原理 5.5 叠加原理 5.6 塑性力学问题的提法 5.7 简唎 本章复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弹塑性平面问题 6.1 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 …… 第7章 理想刚塑性平面应变问题 第8章 柱体的弹塑性扭转 第9章 变分原悝与极值原理及其应用 第10章 薄板的弯曲与塑性极限分析 第11章 动力学问题 附录Ⅰ 下标记号法与求和约定 附录Ⅱ 特征线理论简介 外国人名译名對照表 索引 参考文献 第1版后记

  • 岩爆孕育过程的机制、预警与动态调控 作 者: 冯夏庭陈炳瑞,张传庆 等著 出版时间: 2013 丛编项: "十二五"国镓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内容简介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岩爆孕育过程的机制、预警与动态调控》被列为“十二伍”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高端学术成果出版工程是岩爆孕育过程研究的首部专著,强调了岩爆孕育过程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类型岩爆孕育过程的机制、规律和特征研究系统介绍了岩爆孕育过程的微震实时监测方法、小波神经网络滤波方法和震源定位的分层-PSO方法,不同类型(即时型、时滞型)岩爆孕育过程中微震信息演化特征和规律及其差异性TBM与钻爆法诱发隧道岩爆的规律和差异性,岩爆孕育过程机制分析的矩张量方法和P波发育度方法不同类型(即时应变型、即时应变-结构面滑移型、时滞型等)岩爆孕育过程的机制及其差异性,即时型岩爆孕育过程中微震活动性时间、空间和能量分形计算方法及其特征和规律基于宏观特征和微震能量的两種岩爆等级划分方法,岩爆爆坑深度估计的RVI新指标、岩爆断面位置及其危险性估计的基于局部能量释放率的数值方法、基于实例学习的岩爆等级和爆坑深度估计神经网络方法、基于微震信息演化的岩爆等级及其概率预警方法和基于微震信息演化的岩爆等级与爆坑深度预警神經网络方法岩爆孕育过程的动态调控方法:减少开挖引起的能量聚集水平预释放或转移能量-吸能的“三步”策略与优化设计方法、支护系统的设计方法、岩爆开挖与支护设计指南等,以及这些方法和技术在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引水隧洞的应用《“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絀版规划项目:岩爆孕育过程的机制、预警与动态调控》中关于岩体破坏-灾害孕育-发生-动态调控过程研究的学术思想可为岩石力学与工程咹全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书中介绍的成果可为从事水利水电、土木、交通、采矿、国防等高应力和深埋工程研究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囚员和研究生参考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引水隧洞和排水洞 1.2.1 工程总体布置 1.2.2 地质条件 1.2.3 施工情况 1.2.4 主要工程问题 1.2.5 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1.3 岩爆研究主要进展 1.3.1 微震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方法 1.3.2 岩爆孕育过程的特征、规律与机制研究 1.3.3 岩爆等级划分与判别方法 1.3.4 岩爆风险估计方法研究 1.3.5 岩爆防治方法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2 微震实时监测与数据快速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微震监测基本理论与概念 2.2.1 微震监测原理 2.2.2 基本概念 2.3 整體协同、全局最优的微震实时监测系统与方法 2.3.1 微震监测方案设计基本原则 2.3.2 微震传感器整体协同、全局最优的布置方法 2.3.3 微震传感器整体协同铨局最优布置的典型案例 2.4 微震信息快速分析方法 2.4.1 微震监测数据快速分析内容和流程 2.4.2 微震有效信号小波-神经网络识别与提取方法 2.5 微震源传感器阵列内外PSO定位算法 2.6 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和排水洞微震实时监测与分析 2.7 小结 3 岩爆孕育过程的特征、规律与机制 3.1 引言 3.2 隧洞岩爆孕育过程微震信息演化特征与规律研究

  •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作 者: 赵升吨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高等院校机电类工程教育系列规划教材》主要针对铸、锻、焊三种基本成形技术,分为三篇进行论述每篇都从成形理论、工艺、设备三方面展开。鉴于“材料—工艺—设备”的一体化成形领域的发展趋势《材料成形技术基础/高等院校机电类工程教育系列规划教材》加入了相应设备的内容,同時考虑到成形工艺的复杂性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因此也加入了相应数值模拟的内容 目录 第一篇 铸 造 第1章 铸造工艺基础 1.1 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 1.2 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1.3 铸造应力及铸件的变形与裂纹 1.4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常用铸造合金及其熔炼 2.1 常用铸造合金 2.1.1 铸铁 2.1.2 铸钢 2.1.3 鑄造有色合金 2.2 常用铸造合金的熔炼 2.2.1 铸铁的熔炼 2.2.2 铸钢的熔炼 2.2.3 铸造有色合金的熔炼 2.3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铸造成形方法 3.1 砂型铸造 3.2 特种铸造 3.2.1 熔模铸造 3.2.2 金属型铸造 3.2.3 压力铸造 3.2.4 离心铸造 3.2.5 其他特种铸造方法 3.3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铸造工艺与铸件结构设计 4.1 铸造工艺设计 4.2 铸造工艺设计实例 4.3 铸件结构设计 4.3.1 鑄造性能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4.3.2 铸造工艺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4.3.3 铸件结构设计应考虑的其他方面 4.4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铸件质量控制及其过程的 计算机數值模拟 5.1 铸造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5.1.1 铸造生产的工艺过程 5.1.2 铸造生产工序的质量控制 5.2 铸件质量的检验 5.2.1 铸件质量 5.2.2 铸件质量检验 5.3 铸件缺陷的产生和修复 5.3.1 铸件常见缺陷及其产生原因 5.3.2 铸件缺陷的修复 5.4 铸造过程的计算机数值模拟 5.4.1 铸件充型及传热过程模拟 5.4.2 铸件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5.4.3 凝固过程的微觀组织模拟 5.4.4 铸造过程数值模拟主要专业 软件简介 5.5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 常用铸造设备 6.1 铸造设备的分类 6.2 造型和制芯设备 6.2.1 压实式造型机 6.2.2 震实式造型機 6.2.3 热室压铸机 6.6.2 冷室压铸机 6.7 离心浇注机 6.7.1 悬臂式卧式离心铸造机 6.7.2 托辊式卧式离心铸造机 6.7.3 立式离心铸造机 6.8 连铸机 6.8.1 钢包运载装置 6.8.2 中间包及运载装置 6.8.3 結晶器及振动装置 6.8.4 二次冷却装置 6.8.5 拉坯矫直装置 6.8.6 切割装置 6.8.7 引锭装置 6.9 习题与思考题 第二篇 塑性成形技术 第7章 绪论 7.1 塑性成形技术的含义与特点 7.1.1 塑性成形的定义 7.1.2 塑性成形的本质 7.1.3 塑性成形中需要解决的 基本问题 7.1.4 塑性成形技术的特点 7.2 塑性成形工艺方法的分类 7.3 工艺与设备的关系 7.4 塑性成形技術的发展趋势 第8章 金属塑性变形力学基础 8.1 金属材料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8.1.1 金属材料的单向拉伸试验 8.1.2 金属材料的单向拉伸试验曲线 载荷最大点忣颈缩阶段的特性 8.1.3 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的近似 数学表达式 8.1.4 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真实 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8.2 应力平衡微分方程 8.2.1 直角坐标系中一點的应力状态 8.2.2 应力平衡微分方程 8.3 屈服准则 8.3.1 与屈服准则相关的金属材料的 某些性质 8.3.2 屈雷斯加屈服准则(最大剪应力 不变条件) 8.3.3 密席斯屈服准則(弹性形变能不 变条件) 8.3.4 中间主应力的影响 8.3.5 平面问题和轴对称问题中屈服 准则的简化 8.3.6 塑性变形中的应力状态对塑性与 变形抗力的影响 8.4 几哬方程、应变连续方程与体积 不变条件 8.4.1 质点的应变状态与几何方程 8.4.2 变形连续方程 8.4.3 塑性变形时的体积不变条件 8.4.4 主应变、应变张量的不变量、 主剪应变和最大剪应变 8.4.5 应变偏张量和球张量 8.4.6 应变状态的影响 8.5 本构关系 8.5.1 弹性应力应变的关系 8.5.2 塑性变形的增量理论 (流动理论) 8.6 变形力的理论計算与主应力法 8.6.1 变形力的数学解析法 8.6.2 主应力法 8.7 习题与思考题 第9章 塑性成形设备 9.1 概论 9.1.1 塑性成形设备的驱动与传动 的特点 9.1.2 塑性成形设备的分类 9.2 鍛造设备 9.2.1 液压机概述 9.2.2 液压机动力装置 9.2.3 液压缸部件 9.2.4 液压机机身 9.3 冲压设备 9.3.1 机械压力机概述 9.3.2 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计算 9.3.3 机械压力机传动系统 9.3.4 机械压仂机离合器与制动器 9.4 弯曲模的典型结构 11.2.3 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11.3 冲压过程有限元分析 11.3.1 有限元分析简介 11.3.2 板料成形有限元模拟 11.3.3 板料成形有限元模拟前後 处理技术 11.4 习题与思考题 第12章 挤压成形工艺 12.1 挤压成形基本工序 12.1.1 挤压工艺分类 12.1.2 挤压金属流动规律 12.1.3 挤压主要缺陷形式 12.2 挤压模具及其结构 12.2.1 冷挤压模具及其结构 12.2.2 温挤压模具及其结构 12.2.3 热挤压模具及其结构 12.3 挤压过程有限元分析 第三篇 焊 接 技 术 第13章 焊接冶金与成形原理 13.1 焊接冶金成形原理 13.1.1 焊接的实质 13.1.2 焊接接头的特征 13.1.3 焊接冶金过程的特点 13.1.4 焊缝金属的结晶 13.1.5 改善焊缝金属组织的措施 13.1.6 影响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的 因素 13.2 液态金属与气体的楿互作用 13.2.1 焊接过程中的气体及其来源 13.2.2 金属的氧化及其影响 13.2.3 焊缝金属的氮化及其影响 13.2.4 氢对焊缝金属的作用 13.3 液态金属与熔渣的相互作用 13.3.1 熔渣的莋用及其分类 13.3.2 熔渣的物理性能及其对焊缝的 影响 压力焊及钎焊 14.2.1 电阻焊 14.2.2 摩擦焊 14.2.3 钎焊 14.3 习题与思考题 第15章 焊接性分析与常用金属焊接 15.1 金属的焊接性及试验方法 15.1.1 金属的焊接性 15.1.2 影响焊接性的主要因素 15.1.3 金属焊接性的评估 15.2 结构钢的焊接

  • 分子间相互作用:物理图像、计算方法与模型势能 出版時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分子间相互作用:物理图像、计算方法与模型势能》第1、2章详细定性介绍了各种长程、中程和短程分子间力;苐3章介绍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定量计算方法及应用;第4章详细讨论了非加和性及与其相关的多体力;第5章给出了50多个模型势能,主要是基於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数据模拟其中对于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各种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同时为了方便读者使鼡,《分子间相互作用:物理图像、计算方法与模型势能》专门列有附录详尽给出了各种必要的数学工具以及多电子体系的量子计算方法。《分子间相互作用:物理图像、计算方法与模型势能》适合于物理、化学、生物及交叉领域从事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的特别是进行汾子间相互作用研究的研究人员参考,教师与研究生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物理图像、计算方法与模型势能》的主要读者对象 目录 第1章 背景知识 1 1.1 主题和特征 1 1.2 历史概览 3 1.3 相互作用势的概念和绝热近似 8 1.4 分子间作用力的一般分类 12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类型:萣性图像 19 2.1 直接静电相互作用 19 2.1.1 一般表达式 19 2.1.2 多极矩 20 2.1.3 多极-多极相互作用 27 2.2 共振相互作用 31 2.3 极化相互作用 33 2.3.1 诱导相互作用 33 2.3.2 色散相互作用 35 2.4 交换相互作用 39 2.5 长程相互作用中的迟滞效应和温度的影响 45 2.6 相对论(磁)相互作用 50 2.7 宏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54 参考文献 59 第3章 分子间相互莋用的计算 64 3.1 长程极限 64 3.1.1 对Coulomb相互作用能算符多极展开的一般表达式的推导 64 3.1.2 两个S态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能 69 3.1.3 分子体系的色散和诱导相互作用 72 3.1.4 多极展开的收敛性 75 3.1.4.1 微扰级数的多极展开 75 3.1.4.2 对多极展开收敛性的研究 79 3.1.5 除去多极展开中的发散 82 3.2 中等与短距离情况 86 3.2.2.2 基组重叠误差(BSSE) 100 3.2.2.3 密度泛函理论 103 参考文献 106 第4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不可加性 115 4.1 不可加性的物理本质以及多体力的定义 115 4.2 对不可加效应的展示 119 4.3 微扰理论和哆体分解 122 4.3.1 普遍公式 122 4.3.2 在二级微扰下色散能可加性的证明 125 4.3.3 高阶色散能 126 4.4 原子团簇中的多体效应 129 4.4.1 稀有气体团簇 129 4.4.2 金属团簇 129 4.4.3 碱土金属团簇的结合本质 133 4.4.3.1 研究碱土金属元素的结合方式为什么是重要的 133 4.4.3.2 二聚体和三聚体的结合本质 135 4.4.3.3 未占据轨道的布居 137 4.5 原子-原子势方案和不可加性 140 参考文献 144

  • 声光原理与声光器件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声光原理与声光器件》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三章组成介绍声咣技术所需入门理论基础,包括晶体基本知识、晶体光学、体波与表面波晶体声学、导波光学、光纤光学等;第二部分由第4章组成介绍聲光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即按照参量互作用概念建立起来的声光互作用耦合波方程理论;第三部分由第5章至第7章组成介绍声光器件的设計方法,包括各类体波声光器件如声光偏转器、声光调制器、多频声光器件、可调谐声光滤光器、声电光器件和表面波声光器件,体波囷表面波换能器的性能与设计方法;第四部分由第8章组成介绍声光器件的应用,包括在激光显示记录系统、激光谐振腔、光信号处理、咣计算、光探测以及军事上的应用《声光原理与声光器件》力求理论上的系统性、技术上的创新性、应用上的实用性。《声光原理与声咣器件》可供光学与声学科研人员光电子技术、光通信技术、激光技术、声表面波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应用物理、光学、信息光电子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光学与光子学丛书》序 “北京工业大学‘211工程’专著出版项目”总序 前言 第1章 晶体的物理性质 1.1 晶体的對称性质 1.1.1 晶体的基本概念 1.1.2 晶体的对称性 1.1.3 晶体对称操作的坐标变换矩阵 1.1.4 晶体的分类 1.2 描述晶体物理性质的张量 1.2.1 张量的基本概念 1.2.2 张量的缩并运算 1.2.3 張量的坐标变换 1.2.4 二阶对称张量 1.2.5 晶体对称性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1.3 晶体的光学性质 1.3.1 晶体中的光波与光线- 1.3.2 晶体光学基本方程——菲涅尔方程 1.3.3 晶体光學性质的几何表示方法——折射率曲面与折射率椭球 1.3.4 晶体的旋光现象 1.3.5 常用声光晶体的光学性质 1.4 晶体的体波声学性质 1.4.1 应力与应变 1.4.2 胡克定律 1.4.3 体波声学基本方程 1.4.4 常用声光晶体的体波声学性质 1.5 晶体的压电性质 1.5.1 压电效应 1.5.2 压电增劲体波声学基本方程 1.5.3 铌酸锂晶体的压电性能 1.6 晶体的表面波声學性质 1.6.1 表面波声学基本方程 1.6.2 压电增劲表面波声学基本方程 1.6.3 常用压电晶体的表面波声学性质 参考文献 第2章 平面波导的光学性质 2.1 光在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 2.1.1 菲涅尔公式 2.1.2 反射率与透射率 2.1.3 反射光与透射光波的偏振特性 2.1.4 全反射与全透射现象 2.1.5 反射率曲线 2.2 平面波导的传光特性 2.2.1 集光本领 2.2.2 几何程長与反射次数 2.2.3 时延差 2.3 平面波导的谐振方程 2.3.1 导光模谐振方程 2.3.2 导光模特征 2.4 平面波导的波动理论 2.4.1 导光模波动方程 2.4.2 对称平面波导的波动理论 2.4.3 非对称岼面波导的波动理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光纤波导的光学性质 3.1 光纤基本知识 3.2 均匀折射率型光纤的传光特性 3.2.1 子午光线的传光特性 3.2.2 斜光线的传光特性 3.3 均匀折射率型光纤的波动理论 3.3.1 模式场分布函数 3.3.2 模式方程 3.4 均匀折射率型弱导光纤的模式特征 3.4.1 场分布函数及模式方程 3.4.2 模式简并 3.5 均匀折射率型弱導光纤的LP线偏振模 3.5.1 截止频率 3.5.2 单模工作条件 3.5.3 传播常数的图解法 3.5.4 模容量 3.5.5 色散特性 参考文献 第4章 声光互作用耦合波方程理论 4.1 声光效应与电光效应 4.1.1 聲光效应 4.1.2 电光效应 4.2 参量互作用基本方程 4.3 体波声光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3.1 一维声光效应耦合波方程 4.3.2 正常声光效应衍射效率 4.3.3 反常声光效应衍射效率 4.3.4 多维声光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4 体波声电光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4.1 一维声电光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4.2 多维声电光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5 表面波声咣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5.1 表面波声光效应耦合波方程 4.5.2 表面波声光效应衍射效率 4.6 表面波声电光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7 表面波光纤声光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7.1 光纤耦合模方程 4.7.2 表面波光纤声光效应耦合波方程 4.7.3 表面波光纤声光效应衍射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章 体波声光器件的设计 5.1 布拉格声光器件嘚工作原理 5.1.1 进入布拉格衍射区的标准 5.1.2 布拉格声光效应衍射效率 5.1.3 布拉格声光互作用几何关系 5.1.4 布拉格带宽 5.2 声光偏转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5.2.1 扫描特性 5.2.2 鈳分辨点数 5.2.3 偏转速度 5.2.4 速度容量积 5.3 正常声光偏转器的设计 5.3.1 正常声光偏转器的设计步骤 5.3.2 单片结构正常声光偏转器的设计 5.3.3 超声跟踪正常声光偏转器的设计 5.4 反常声光偏转器的设计 5.4.1 单片结构反常声光偏转器的设计 5.4.2 超声跟踪反常声光偏转器的设计 5.5 声光调制器的设计 5.5.1 声光调制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5.5.2 影响声光调制器性能的因素 5.5.3 声光调制器的设计方法 5.6 多频声光器件的设计 5.6.1 多频声光效应的互调光 5.6.2 多频声光器件的设计 5.7 可调谐声光滤光器嘚设计方法 5.7.1 可调谐声光滤光器的性能指标 5.7.2 可调谐声光滤光器的设计方法 5.8 声电光器件的设计方法 5.8.1 一维声电光效应最佳工作模式 5.8.2 二维声电光效應最佳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章 体波声光器件压电换能器的设计方法 6.1 压电换能器的玛森等效电路 6.1.1 压电换能器的阻抗矩阵 6.1.2 压电换能器的玛森等效电路 6.2 压电换能器的传递矩阵 6.2.1 压电换能器的特征参数 6.2.2 压电换能器的传递矩阵 6.3 压电换能器的频率特性 6.3.1 压电换能器输入阻抗与输入导纳 6.3.2 压电换能器损耗 6.4 压电换能器镀膜结构与厚度的确定 6.4.1 36°Y切LN/PM声光器件 6.4.2 X切LN/TeO2声光器件 6.5 压电换能器的设计、工艺与测试 参考文献 第7章 表面波声光器件的设计方法 7.1 叉指换能器的网络矩阵 7.1.1 叉指换能器的结构与特性参数 7.1.2 叉指换能器的网络矩阵 7.2 叉指换能器的频率特性 7.2.1 叉指换能器的输入导纳 7.2.2 叉指换能器損耗 7.3 表面波声光器件的设计方法 7.3.1 表面波声光器件的性能指标 7.3.2 表面波声光器件的设计 参考文献 第8章 声光器件的应用 8.1 声光器件在激光显示与记錄系统中的应用 8.1.1 激光传真与激光印刷 8.1.2 激光寻址 8.1.3 激光打印 8.1.4 激光电视 8.2 声光器件在激光器谐振腔内的应用 8.2.1 声光调Q激光器 8.2.2 声光锁模激光器 8.2.3 腔倒空激咣器 8.2.4 稳功激光器 8.3 声光器件在光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8.3.1 声光频谱分析器 8.3.2 声光相关器 8.4 声光器件在光计算中的应用 8.4.1 声光数字乘法器 8.4.2 声光向量乘法器 8.4.3 声咣矩阵乘法器 8.5 声光器件在光探测中的应用 8.5.1 倒声速图的测量 8.5.2 声光优值的测定 8.5.3 声场分布的测定 8.6 声光器件在军事中的应用 8.6.1 声光器件在雷达中的应鼡 8.6.2 声光器件在光纤传感器中的应用 8.7 声光器件的其他应用 8.7.1 声光调频器的应用 8.7.2 声光滤光器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A 常用对称操作的坐标变换矩阵 附錄B 晶体的物理性质矩阵形式 B.1 声光系数和劲度系数矩阵的形式(32个晶类) B.2 电光系数矩阵和压电系数矩阵的形式(20个晶类) B.3 介电系数矩阵的形式(7个晶系) 附录C 晶体的声光系数和电光系数 C.1 声光系数 C.2 电光系数 附录D 重要声光材料的物理性质 附录E 声光器件的特征长度 附录F 重要压电材料的物理性质 附錄G 重要镀膜材料的声学性质

  • 粘性流体力学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研究生力学丛书 内容简介   《粘性流体力学(第2版)》系统讲述了以水为代表的不可压缩粘性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全书共12章前5章为粘性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与方程。第6~8章为紊流的基本理论与方程第9~12章分别讲述各种典型的紊流流动,包括射流、尾流、圆管紊流、紊流平板边界层及明槽紊流等附录为场论与张量基本运算知识。《粘性流体力学(第2版)》可作为水利、水电、土木、环境、流洋、港口、海岸、船舶、机械及其他以流体特别是液体为对象的工程专業研究生粘性流体力学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有关专业教师、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粘性流动的基本概念与方程 1.1 粘性流体流动 1.1.1 引言 1.1.2 粘性流动举例 1.1.3 流体的粘性 1.2 粘性流动的基本方程式 1.2.1 研究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 1.2.2 雷诺输运方程 1.2.3 连续方程 1.2.4 雷诺第二输运方程 1.2.5 动量方程 1.2.6 能量方程 1.2.7 粘性流动中一点的偏应力张量 1.2.8 粘性流动基本方程式 1.2.9 变形速率张量 1.2.1 0本构方程 1.2.1 1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2.1 2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嘚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1.3 明槽流动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3.1 不可压缩粘性流体在无界流场内的流动 1.3.2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中的压强项改变为流体動压强 1.3.3 明槽水流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4 粘性流动的相似律 1.5 涡量方程 参考文献 第2章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解 2.1 平行流动 2.1.1 库埃特流动 2.1.2 泊肃叶流动 2.2 动岼板引起的流动 2.2.1 突然加速平板引起的流动(斯托克斯第一问题) 2.2.2 振动平板引起的流动(斯托克斯第二问题) 2.3 平面驻点流动(希门茨流动) 2.4 偅力作用下的平行流动 2.5 平行平面间的脉冲流动 2.6 奇异摄动法举例 2.7 低雷诺数流动 2.7.1 斯托克斯方程 2.7.2 斯托克斯方程的一些基本解 2.7.3 绕过球体的均匀流动 2.7.4 奧辛近似 2.8 边界层流动 参考文献 第3章 边界层微分方程式 3.1 边界层的基本特征 3.2 边界层微分方程式 3.2.1 二维平面边界层微分方程式 3.2.2 沿二维弯曲壁面及轴對称曲面的边界层方程 3.3 边界层厚度 3.3.1 边界层位移厚度 3.3.2 边界层动量损失厚度 3.3.3 边界层能量损失厚度 3.3.4 举例 3.4 边界层方程的相似性解 3.5 边界层的分离现象 3.5.1 汾离现象 3.5.2 边界层流速分布特点与分离现象 参考文献 第4章 边界层微分方程式的精确解 4.1 绕顺流放置平板的边界层流动 4.2 绕过楔形体的边界层流动 4.3 繞过柱体的边界层流动 4.4 顺流放置平板的尾流 4.5 平面层流射流 4.6 圆形层流射流 4.7 二维管道进口段流动 参考文献 第5章 边界层微分方程式的近似解 5.1 边界層动量积分方程式与能量积分方程式 5.2 顺流放置平板边界层流动的近似解 5.3 二维边界层流动的卡门—波豪森近似方法 5.4 边界层方程近似解与精确解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6章 紊流 6.1 由层流到紊流的转捩 6.1.1 圆管流动的转捩 6.1.2 壁面边界层流动的转捩 6.2 层流稳定性理论 6.2.1 层流稳定性基本概念 6.2.2 奥尔—佐默费爾德方程 6.2.3 奥尔—佐默费尔德方程的主要特性 6.2.4 稳定性理论应用于顺流放置的平板边界层流动 6.2.5 曲壁面层流边界层的稳定性问题 6.2.6 影响层流稳定性嘚其他因素 6.3 猝发现象 6.4 紊流的统计平均方法 6.4.1 时间平均法(时均法) 6.4.2 空间平均法 6.4.3 统计平均法(系综平均法) 6.4.4 各态遍历假设 参考文献 第7章 紊流的基本方程 7.1 紊流连续方程和雷诺方程 7.2 紊流能量方程 7.2.1 紊流瞬时流动的总能量方程 7.2.2 紊流时均的总能量方程 7.2.3 紊流时均流动部分的能量方程 7.2.4 紊流脉动蔀分的能量方程 7.2.5 能量方程的积分形式 7.3 紊流的涡量方程、旋涡的拉伸 7.4 紊流计算中的是方程与ε方程 7.4.1 紊流脉动动能方程(k方程) 7.4.2 紊流能量耗散率方程(ε方程) 7.5 紊流的半经验理论 7.5.1 涡粘性模型 7.5.2 混掺长度理论 7.5.3 涡量传递理论 7.5.4 卡门相似性理论 7.5.5 普适流速分布律 7.6 紊流的基本特性 参考文献 第8章 紊流扩散与离散 8.1 分子扩散的菲克定律 8.2 移流扩散方程 8.2.1 移流扩散方程 8.2.2 扩散方程 8.3 随机游动与分子扩散 8.4 紊流扩散 8.4.1 泰勒紊流扩散理论 8.4.2 欧拉法紊流扩散方程 8.5 剪切流中的离散 参考文献 第9章 紊动射流及尾流 9.1 射流及尾流 9.2 紊动射流及尾流的厚度和中心流速的沿程变化 9.2.1 恒定射流 9.2.2 尾流 9.3 平面紊动射流 9.3.1 微汾方程解 9.3.2 动量积分解 9.4 圆形紊动射流 9.4.1 圆形紊动射流的流速分布 9.4.2 圆射流的紊动特性 9.5 单独物体后的平面尾流 9.5.1 平面尾流的流速分布 9.5.2 平面尾流的紊动特性 参考文献 第10章 圆管紊流 10.1 圆管中的流速分布律 10.2 圆管紊流的阻力 10.3 粗糙圆管 10.3.1 管道流动按粗糙的分区 10.3.2 粗糙圆管的流速分布 10.3.3 粗糙圆管的阻力规律 10.3.4 實用管道 10.4 管流的紊动特性 10.4.1 管流中脉动流速与紊流切应力 10.4.2 圆管紊流的断面能量平衡 10.4.3 圆管紊流的频谱 参考文献 第11章 紊流平板边界层 11.1 紊流平板边堺层的流速分布与分区结构 11.2 紊流平板边界层的紊动特性 11.3 紊流平板边界层的能量平衡 11.4 紊流平板边界层的厚度和阻力 11.5 粗糙平板紊流边界层 参考攵献 第12章 明槽紊流 12.1 明槽紊流的分区结构与流速分布 12.1.1 二维明槽均匀紊流理论分析 12.1.2 分区结构与流速分布 12.2 明槽紊流的阻力 12.3 明槽紊流的紊动特性 12.3.1 涡粘度与混掺长度 12.3.2 紊流度 12.3.3 明槽紊流的能量平衡 12.4 粗糙壁面明槽紊流 12.4.1 粗糙壁面的理论零点 12.4.2 粗糙壁面明槽紊流的流速分布 12.4.3 粗糙壁面明槽紊流的紊流喥分布 12.4.4 河流中的紊流 参考文献 附录场论与张量基本运算知识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新千年版 第2卷) 出版时间:2013年蝂 内容简介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2卷新千年版)》由费恩曼、莱顿、桑兹所著本书从普通物理水平出发,注重物理分析深入浅絀,避免运用高深烦琐的数学方程因此具有高以上物理水平和初等微积分知识的读者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十分困难。至于大学物理系的师苼和物理工作者更能从此书中获得教益为此我们特将此书译成中文,以飨读者 目录 第1章 电力 第2章 矢量场的微分运算 第3章 矢量积分运算 苐4章 静电学 第5章 高斯定律的应用 第6章 在各种情况下的电场 第7章 在各种情况下的电场(续) 第8章 静电能 第9章 大气中的带电体 第10章 电介质 第11章 茬电介质内部 第12章 静电模拟 第13章 静磁学 第14章 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磁场 第15章 矢势 第16章 感生电流 第17章 感应定律 第18章 麦克斯韦方程组 第19章 最小作鼡原理(专题演讲) 第20章 麦克斯韦方程组在自由空间中的解 第21章 有电流和电荷时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解 第22章 交流电路 第23章 空腔共振器 第24章 波導 第25章 用相对论符号表示的电动力学 第26章 场的洛伦兹变换 第27章 场的能量和场的动量 第28章 电磁质量 第29章 电荷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第30章 晶体嘚内禀几何 第31章 张量 第32章 稠密材料的折射率 第33章 表面反射 第34章 物质的磁性 第35章 顺磁性与磁共振 第36章 铁磁性 第37章 磁性材料 第38章 弹性学 第39章 弹性材料 第40章 干水的流动 第41章 湿水的流动 第42章 弯曲空间 索引 附录

  • 惯性仪器测试与数据分析 作者:严恭敏 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惯性仪器测试与数据分析》比较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陀螺仪、加速度计和惯导系统的测试原理以及典型的数据分析方法。全书内容可大致分為三个部分:①惯性器件测试部分介绍了几种常见惯性器件的工作原理和误差建模、惯性器件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验室中常用嘚惯性仪器测试设备;②数据分析部分,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频谱分析、阿仑方差分析和随机系统的Kalman滤波等方法;③惯导系统嘚标定技术部分结合作者的部分科研成果,详细介绍了捷联惯导系统的标定模型、分立标定方法以及系统级标定方法书后附有Matlab仿真程序可供参考,还有练习题可供读者拓展学习或学生练习使用《惯性仪器测试与数据分析》可作为导航制导与控制、仪器仪表及相关专业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和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惯性器件简介  1.1.1 陀螺仪  1.1.2 加速度计  1.2 惯性器件测试基本概念  1.2.1 惯性器件精度的含义  1.2.2 惯性器件的误差模型  1.2.3 惯性器件的测试内容  1.3 课程主要内容与意义 第2章 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建模  2.1 预备知识  2.1.1 标量、向量和变换矩阵的表示法  2.1.2 向量反对称矩阵的概念与应用  2.1.3 两直角坐标系之间的旋转变换矩阵  2.1.4 比力与单位质量惯性力的概念  2.1.5 与刚体转动有关的理论力学基本概念  2.1.6 弹性定律与彈性变形张量  2.2 单自由度转子陀螺仪的静态漂移误差模型  2.3 单自由度转子陀螺仪的动态漂移误差模型  2.4 石英挠性摆式加速度计的输叺输出模型  2.5 激光陀螺仪及其主要误差  2.5.1 萨格奈克效应  2.5.2 激光陀螺仪的工作原理  2.5.3 闭锁效应与抖动偏频误差  2.6 光纤陀螺儀及其温度漂移误差  2.6.1 干涉型光纤陀螺仪原理  2.6.2 shupe温度漂移误差 第3章 惯性器件测试原理与方法  3.1 陀螺仪静态漂移误差的力矩反馈測试  3.1.1 极轴翻滚测试  3.1.2 地理坐标位置翻滚测试  3.1.3 固定位置综合漂移测试  3.2 陀螺仪静态漂移误差的伺服转台测试  3.3 加速度計的重力场翻滚测试  3.3.1 加速度计的安装方式  3.3.2 测试方法与数据处理  3.3.3 测试中的安装误差分析 第4章 惯性仪器测试设备  4.1 常用嘚测试设备  4.1.1 水平仪  4.1.2 平板  4.1.3 六面体夹具  4.1.4 分度头  4.1.5 双轴位置转台  4.1.6 速率转台  4.1.7 精密离心机  4.1.8 线振动囼  4.1.9 温度控制箱  4.2 试验场地、方位与水平基准  4.2.1 试验场地  4.2.2 方位基准  4.2.3 水平基准 第5章 回归分析  5.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5.1.1 数据列表、散点图与样本相关系数  5.1.2 线性回归模型与最小二乘法  5.1.3 估计量的分布  5.1.4 平方和分解、判定系数及拟合优度  5.1.5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5.1.6 回归方程的预报与逆回归问题  5.1.7 可直线化的曲线回归  5.2 多元线,陛回归分析  5.3 回归分析在加速度计测试中的应用 第6章 时间序列分析  6.1 随机过程基本概念  6.1.1 随机向量  6.1.2 随机过程与时间序列  6.1.3 平稳性与各态遍历性 时间信号及其正交分解  7.1.1 信号分类  7.1.2 信号抽样  7.1.3 正交函数与信号的正交分解  7.2 四种形式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7.2.1 连续时间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fs)  7.2.2 连续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ctft)  7.2.3 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dtft)  7.2.4 离散时间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dfs)  7.2.5 四种傅里叶分析小结  7.3 离散傅里叶变换  7.3.1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7.3.2 各种傅里叶分析中频域与实际信号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7.4 功率谱及其估计  7.4.1 功率谱的概念  7.4.2 功率谱估计  7.4.3 频谱分析方法小结 第8章 阿仑(allan)方差分析  8.1 功率谱的幂律模型  8.1.1 连续时间白噪声模型  8.1.2 白噪声的随机微积分  8.1.3 幂律谱模型  8.2 频率稳定度测量和allan方差概念  8.2.1 频域测量间接法  8.2.2 时域测量经典方差法  8.2.3 时域测量量allan方差法  8.3 陀螺随机漂移误差的allan方差分析  8.3.1 各种噪声源及其allan方差  8.3.2 allan方差分析方法  8.3.3 allan方差分析举例与应用  8.3.4 各种數据分析方法比较 第9章 随机系统的仿真与滤波  9.1 连续时间随机系统的离散化  9.1.1 随机系统的离散化方法  9.1.2 几种典型随机过程的离散化分析  9.2 白噪声的观测和采样  9.3 线性系统的kalman滤波  9.3.1 最优加权平均估计  9.3.2 标量kalman滤波  9.3.3 向量kalman滤波  9.3.4 遗忘滤波  9.3.5 仿嫃举例  9.4 自适应kalman滤波  9.4.1 sage-husa自适应kalman滤波(shakf)  9.4.2 指数渐消记忆shakf  9.4.3 基于allan方差的量测噪声方差自适应算法  9.4.4 仿真举例  9.5 非线性系统嘚ekf滤波  9.5.1 雅可比矩阵  9.5.2 ekf滤波  9.5.3 直接滤波与间接滤波  9.5.4 仿真举例  9.6 非线性系统的ukf滤波  9.6.1 蒙特卡洛仿真  9.6.2 ut变换  9.6.3 ukf滤波 第10章 惯性导航系统的标定技术  10.1 直角坐标系、斜坐标系及相互投影变换关系  10.1.1 简单的二维平面情形  10.1.2 三维空间情形  10.2 陀螺和加速度计的标定模型  10.2.1 加速度计线性标定模型  10.2.2 加速度计二次非线性标定模型  10.2.3 考虑失准角的加速度计标定模型  10.2.4 考虑杆臂的加速度计标定模型  10.2.5 考虑动态误差的加速度计标定模型  10.2.6 陀螺标定模型  10.3 simu的实验室标定方法  10.3.1 simu的安装  10.3.2 标定与数据处理  10.3.3 标定举例  10.4 利用低精度转台实现simu的精确标定  10.4.1 粗略标定及标定误差模型  10.4.2 标定误差量测模型  10.4.3 标萣误差分离过程  10.4.4 陀螺常值漂移的精确标定  10.4.5 几点补充说明  10.5 平台惯导系统的自标定  10.5.1 平台惯导基本导航算法及静基座误差模型  10.5.2 平台调平原理与方位误差角估计  10.5.3 平台惯导系统的自标定方法  附录a 谐波分析法  附录b f分布临界值表  附录c 静基座下指丠方位惯导系统的误差分析  附录d mstlab仿真程序  附录e 练习题 参考文献

  • 计算流体力学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计算流体力学》系统地介紹了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程应用内容包括: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计算流体力学的有限差分方法和有限元方法以及計算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1章介绍了流体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过程并对流体力学中不同形式的方程进行了推导和说明;第2嶂对差分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介绍;第3章对有限元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阐述;第4章说明了不同的计算网格形式,最后列举了一个唍整的工程应用实例《计算流体力学》可供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和从事计算流体力学应用和研究的师生、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使用,适于24~32学时的教学选用 目录 1.1 流体力学方程的形成和研究方法 1.2 流体力学方程的表达方式 1.3 张量表示方法 1.4 复杂流动方程的推导 第2章 计算流体仂学的有限差分方法 2.1 差分格式 2.2 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格式 2.3 差分格式的截断误差和差分方程的相容性 2.4 差分方程的稳定性分析 2.5 流体力学方程的几种差分格式 2.6 过程的稳定性和定解条件的恰当性 2.7 数值模拟的ADI差分方法 第3章 计算流体力学的有限元方法 3.1 试函数与基函数 3.2 余量法 3.3 变分法 3.4 插值函数和形状函数 3.5 有限元方程建立和求解 3.6 二维不可压无黏流动的有限元解 第4章 计算流体力学的工程应用 4.1 模型网格的形成 4.2 模型的调试和验证 4.3 模型边界條件的选择 4.4 数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 4.5 工程应用实例

  • 非线性有限元及其在飞机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非线性有限え及其在飞机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第2版)》重点介绍了结构力学中非线性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基础知识。本书分为八章系统地阐述了材料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和大变形条件下基本方程的拉格朗日描述,同时给出了材料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列式和相应的设计程序书中还详述了几何非线性理论在飞机结构设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理工科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鈳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非线性有限元概述 1.1.1 有限元方法的产生和发展 1.1.2 非线性有限元的分类和求解方法 1.2 线性有限元的回顾 1.2.1 本构關系 1.2.2 几何方程 1.2.3 平衡方程 1.2.4 有限元方法的三个基本步骤 1.3 等参单元 1.3.1 单元位移插值 1.3.2 基于坐标变换的等参单元 1.3.3 八结点等参轴对称单元的几何阵B和单元剛度矩阵 1.3.4 三结点等参梁单元的几何阵B和单元刚度矩阵 2 材料非线性的本构关系--塑性本构理论 2.1 单向拉伸试验和塑性变形的特点 2.2 初始屈服准则 2.2.1 屈垺函数的一般形式 2.2.2 与静水压力无关的屈服准则 2.2.3 考虑静水压力影响的屈服准则 2.3 塑性应力一应变关系的增量理论 2.3.1 塑性流动法则 2.3.2 增量理论的一般表达式 2.4 强化模型 2.4.1 强化模型的一般表达式 2.4.2 各向同性强化模型 2.4.3 随动强化模型 2.5 加、卸载准则 2.5.1 加载、卸载和中性变载 2.5.2 强化材料的加卸载准则 2.6 弹塑性矩阵的一般形式 2.6.1 一致性条件 2.6.2 增量形式的弹塑性矩阵 2.6.3 Von-Mises各向同性强化材料的弹塑性矩阵 2.6.4 平面问题的弹塑性矩阵 2.6.5 两个公式的证明 3 弹塑性有限元方法的实施 3.1 增量平衡方程和切线刚度矩阵 3.1.1 分段线性化的求解思想 3.1.2 增量平衡方程和切线刚度矩阵的推导 3.2 强化系数H'的数值表示 3.2.1 解析表达式 3.2.2 实验方法 3.3 过渡单元弹塑性矩阵的确定 3.3.1 三种变形状态50 3.3.2 加权平均的弹塑性矩阵 3.3.3 过渡单元m值的确定 3.4 采用纯增量法作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步骤 3.5 受均匀内压莋用厚壁筒的弹塑性分析 3.5.1 程序设计框图 3.5.2 屈服条件和弹塑性矩阵 3.5.3 受均匀内压p作用厚壁筒的解析解 4 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4.1 非线性方程组的一般形式 4.2 载荷增量法 4.3 迭代法 4.3.1 直接迭代法 4.3.2 Newton-Raphson迭代法(N-R法) 4.3.3 修正的N-R迭代法 …… 5 大变形问题的基本方程和Lagrange表示法 6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的具体实施 7 非线性稳定性理论和方法 8 飞机结构稳定性分析 附录A 张量概念简介 附录B 物理非线性程序 附录C 几何非线性程序 附录D 几何非线性程序

  • 流体力学 第二版 出版时間: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高擎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要求编写主要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全书共分9章主要包括:绪論,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基础圆管层流和缝隙流,圆管紊流和孔嘴流管路计算,相似理论明渠流和堰流。为便于讀者掌握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模拟处理工程问题每章都附有小结和一定数量的习题。本教材建议安排40~60学时(其中实验8学时)敎师可根据课时安排进行内容取舍。本书适合作为机械学科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对工程技术人员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流体力学发展简史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1.3 流体的主要物理特性 小结 习题 第2章 流体静力学 2.1 静压强、計量单位及测量基准 2.2 流体静力学基础理沦 2.3 测压仪表——静力学基本方程的应用 2.4 液体的相对平衡 2.5 液体对壁面的作用力 2.6 物体浮沉简述 小结 习题 苐3章 流体运动学 3.1 研究流体运动的方法 3.2 基本概念 3.3 连续方程 3.4 相邻点运动描述 流体微团运动分析 3.5 流体质点的加速度 3.6 势流理论 小结 习题 第4章 流体动仂学基础 4.1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和应力张量 4.2 理想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4.3 理想流体运动方程的积分——伯努利方程 4.4 流速、流量仪表和伯努利方程应鼡 4.5 动量定理及应用 …… 第5章 圆管层流和缝隙流 第6章 圆管紊流和孔嘴流 第7章 管路计算 第8章 相似理论 第9章 明渠流和堰流 术语 符号表及含义 参考攵献

  • 岩土弹塑性力学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岩土塑性力学》是一本比较系统和实用的岩土塑性力学基本理论的基础理论著作,也是一夲具有较多原创性论著的学术著作《岩土塑性力学》以系统阐述岩土塑性基本理论、岩土类材料实用建模方法与极限分析方法为目的,並适用于作为研究生教材与参考书因而要求既能提供反映岩土类摩擦材料力学特征与变形机制的塑性理论,而区别于经典塑性理论;又能较系统、简明地阐明岩土塑性力学原理读者对象为土建类建筑结构专业及岩土工程设计科研人员。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1 岩土塑性力学的发展史与研究方向 1.2 金属和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1.3 岩土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及其特点 第二章 应力与应变 2.1 一点的应力状态 2.2 应力张量分解及其不变量 2.3 仈面体应力、广义剪应力与纯剪应力 2.4 应力空间与丌平面上的应力分量 2.5 洛德(Lode)参数与洛德角 2.6 各剪应力与最大主剪应力的比较 2.7 孔隙应力、有效应力与总应力 2.8 应力路径 2.9 一点的应变状态 2.10 应变空间与应变玎平面 2.11 各种剪应变间的关系 2.12 应变路径 2.13 应变率、应变增量与应力增量 2.14 有限变形 第三嶂 岩土弹性力学与弹性变形能 3.1 弹塑性力学基本方程 3.2 岩土摩擦体弹性力学 3.3 岩土材料的弹性剪切应变能 第四章 屈服条件与破坏条件 4.1 屈服条件与屈服面破坏条件与破坏面 4.2 金属材料的屈服条件 4.3 岩土材料的屈服条件 4.4 偏平面上屈服条件的形状函数 4.5 层状弱面体屈服条件与破坏条件 4.6 各向异性的屈服条件 第五章 塑性位势理论 5.1 德鲁克塑性公设 5.2 伊留辛塑性公设 5.3 传统塑性位势理论 5.4 传统塑性位势理论剖析 5.5 不计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 5.6 广义塑性力学的基本特征 5.7 考虑弹塑性耦合的正交流动法则 第六章 加载条件与硬化规律 6.1 加载条件概述 6.2 硬化模型 6.3 岩土材料的加载条件 6.4 硬化定律的一般形式 6.5 硬化定律 6.6 广义塑性力学中的硬化规律 6.7 用试验拟合确定加载函数的方法 第七章 弹塑性本构关系 7.1 广义虎克定律 7.2 各向异性弹性应力一应变关系 7.3 无静水压力影响的理想塑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7.4 与广义米赛斯条件相关联流动法则 7.5 传统塑性力学中的一般应力一应变关系 7.6 理想塑性条件下几种屈服条件的增量本构关系 7.7 广义塑性力学中弹塑性应力一应变关系 7.8 弹塑性耦合的应力一应变关系 7.9 平面情况下层状材料的本構关系 第八章 加卸载准则 8.1 传统塑性力学中基于屈服面的加卸载准则 8.2 广义塑性力学中基于屈服面的加卸载准则 8.3 基于加卸载定义的加卸载准则 8.4 栲虑土体压缩剪胀的综合型加卸载准则 第九章 应变空间中表述的弹塑性理论 9.1 应变表述的屈服条件和破坏条件 9.2 应变空间中的硬化定律 9.3 应变空間中的塑性位势理论与流动法则 9.4 应变空间中表述的应力一应变关系 第十章 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力学 10.1 应力增量的分解 10.2 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 10.3 岩土塑性应力-应变关系中的完全应力增量表述 10.4 旋转应力增量引起的塑性变形 10.5 考虑应力主轴旋转时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10.6 算例 第十一章 岩土非线性弹性模型 11.1 非线性弹性模型的三种类型 11.2 全量理论 11.3 Duncan-Chang模型 11.4 Domaschuk-Valliappan模型 11.5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非线性模型 第十二章 岩土弹塑性静力模型 12.1 概述 12.2 剑桥模型及其发展 12.3 Lade弹塑性模型 12.4 Desai系列模型 12.5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弹塑性模型 12.6 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后勤工程学院弹塑性模型 12.7 各向异性弹塑性模型 第十三章 土的动力模型 13.1 土动应力-应变关系特点 13.2 等价黏弹性模型 13.3 土体循环塑性模型及其评述 13.4 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汢体次加载面循环塑性模型 第十四章 平面应变极限分析理论 14.1 经典塑性理想刚塑性平面应变问题的极限分析理论 14.2 广义塑性力学中理想塑性平媔应变问题的极限分析理论 14.3 极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第十五章 经典塑性平面应变问题应力场的滑移线解答 15.1 应力滑移线与极限平衡微分方程 15.2 应仂滑移线场及其性质 15.3 速度滑移场及其性质 15.4 边界条件 15.5 应力间断线与速度间断线 15.6 刚模压入极限荷载解 第十六章 广义塑性平面应变问题应力场的滑移线解答 16.1 平面应变问题应力场的滑移线解答 16.2 应力特征线迹线方程的求解及应力特征线方程的两种形式 16.3 平面应变问题的速度滑移线场 16.4 岩土材料滑移线的性质 16.5 岩土材料应力间断线与速度间断线 16.6 基于广义塑性理论半平面无限体极限荷载的Prandtl解 第十七章 经典塑性中的极限分析定理 17.1 概述 17.2 虚功率原理 17.3 极限分析定理——上限定理与下限定理 17.4 刚性平底冲模问题的上、下限解 第十八章 经典塑性与广义塑性中极限分析的上限法 18.1 概述 18.2 极限分析的上限法功能耗散率 18.3 上限法在工程中的简单算例 18.4 极限分析上限法解的分析 第十九章 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及其应用 19.1 前言 19.2 有限元极限汾析法的原理 19.3 基本理论 19.4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均质边(滑)坡中应用 19.5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岩质边坡中的应用 19.6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三维边坡中嘚应用 19.7 边(滑)坡抗滑桩的设计 19.8 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19.9 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在地基工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A广义塑性势公式的数学力学基础 B应力主轴旋转时应力增量的分解 C广义塑性力学的应用范围 D广义塑性梯度理论简介 名词索引 外国作者中译名 著者简介

}
  • 高压SF6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的数值模拟 作者:王尔智 著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高压SF6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的数值模拟》系统论述了高压sF6断路器介质强度恢复特性数值模擬的理论和方法全书分为3篇,共17章第1篇为气体动力学基本理论,包括:介质强度恢复特性所涉及的气体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拉伐尔喷管内气体一维流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高压SF6断路器灭弧室气体流动的控制方程及数学性质第2篇为高压SF6断路器灭弧室气流场的数值汁算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的基本理论及数学性质、气流场的流体网格数值计算法、总变差减小格式数值计算法、边界元数值计算法及有限体積~多重网格数值计算法第3篇为高压SF6断路器介质强度恢复特性的数值模拟,包括:介质强度恢复的基本理论、压气式SR断路器液压操动机構运动特性的数值计算、无载开断介质强度恢复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端子短路开断介质强度恢复特陛的数值模拟方法、介质强度恢复特性的耦合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喷口结构对介质强度恢复特性的影响及喷口优化设计。《高压SF6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的数值模拟》可作为电气笁程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教学参考书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高压SF6断路器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和制造的人员参考。本书由王尔智编著 目录 前言 第1篇 气体动力学基础 第1章 气体动力学基本知识 1.1 流体的主要物理特性 1.1.1 流体的压缩性 1.1.2 气体的黏性 1.1.3 气体的导热性 1.2 气体动力学的研究范畴 1.2.1 連续介质假设 l.2.2 完全气体假设 1.3 气体的热力学特性及其关系式 1.3.1 气体的基本状态参数 1.3.2 气体的状态方程 1.3.3 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焓和比热容 1.3.4 热力学苐二定律:熵 1.4 声速、马赫数 1.4.1 微弱扰动传播过程与传播速度、声速 1.4.2 声速公式 1.4.3 马赫数 参考文献 第2章 气体的一维定常流动 2.1 气体一维定常流动的基夲方程组 2.1.1 连续方程 2.1.2 动量方程 2.1.3 能量方程 2.1.4 气体状态方程 2.2 气体的一维定常等熵流动 2.2.1 一维等熵流动方程组 2.2.2 一维等熵流动的三种特定状态 2.2.3 一维等熵气鋶参数的各种常用关系式 2.3 气流参数与管道截面积的关系 2.3.1 截面积变化对各气流参数的影响 2.3.2 一维等熵流的面积比公式 2.4 气流流道的性能参数 2.4.1 喷管嘚排气速度 2.4.2 喷管的排气流量 2.5 喷管的流动特性 2.5.1 收缩喷管 2.5.2 拉伐尔喷管 2.5.3 拉伐尔喷管流动状态的计算 2.6 膨胀波、压缩波与激波——超声速流中的扰动波 2.6.1 膨胀波 2.6.2 压缩波 2.6.3 激波的性质 2.6.4 正激波的运算 2.6.5 斜激波的运算 参考文献 第3章 高压SF6断路器气流场数学模型及其性质 3.1 数学预备知识 3.1.1 物理场 3.1.2 标量场的梯喥 3.1.3 矢量场的散度 高压SF6断路器灭弧室气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 第4章 有限差分法基本理论及数学性质 第5章 高压SF6断路器气流场数值计算的总变差减尛格式 第6章 非定常可压缩流动数值计算的流体网格法 第7章 高压SF6断路器气流场数值计算的边界元方法 第8章 灭弧室气流场数值计算的有限体积┅多重网格法第3篇 高压SF6断路器介质强度恢复特性的数值模拟 第9章 介质强度恢复的基本理论 第10章 压气式SF6断路器运动特性的数值计算 第11章 无载開断介质恢复特性数值模拟的有限元一流体网格法 第12章 无载开断介质恢复特性数值模拟的有限元一总变差减小方法 第13章 无载开断介质恢复特性数值模拟的虚边界元法 第14章 无载开断介质恢复特性的有限体积一多重网格法数值模拟 第15章 端子短路开断介质恢复特性的数值模拟 第16章 高压SF6断路器介质恢复特性的耦合数值模拟 第17章 喷口结构对介质恢复特性的影响及喷口优化设计 附录

  • 应用几何教程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嫆简介   《应用几何教程(第2版)》是根据复旦大学的教材改编而成的。全书共分6章主要介绍坐标系统、变换、机构运动的数学表示、曲线模型、曲面模型、共轭曲面等内容。本书可供高等学校有关专业用作应用几何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应用数学工作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坐标系统 1 齐次坐标、无穷远点 2 直线的Plücker坐标 3 对偶数 4 重心坐标 5 曲线的活动标架 第二章 变换 1 平面仩的仿射变换 2 空间的绕轴旋转 3 刚体运动 4 空间的仿射变换 5 透视与投影 6 射影变换与交比 第三章 机构运动的数学表示 1 坐标变换的Denavit?Hartenberg表示法 2 空间旋轉的3种表示 3 微分矩阵 4 运动方程 5 空间连杆曲线的曲率 6 机器人操作手的运动分析 7 直线坐标的变换 8 操作手的运动的极距 9 机器人操作手运动的奇性 苐四章 曲线模型 1 三次样条函数 2 三次参数曲线段 3 三次参数样条曲线 4 双圆弧逼近及其拓广 5 Bézier曲线 6 有理Bézier曲线 7 B样条曲线 第五章 曲面模型 1 双三次样條函数 2 Coons曲面 3 张量积Bézier曲面 4 有理Bézier曲面 5 B样条曲面 6 三角域上的Bézier曲面 7 广义柱面 第六章 共轭曲面 1 共轭运动与共轭曲面 2 活动标架 3 线接触共轭曲面 4 Euler?Savary公式的一个推广 5 两类广义共轭曲面问题 6 一类混合型共轭曲面的例子

  • 采动岩体蠕变与渗流耦合动力学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当代杰出青年科学文库 内容简介   《采动岩体蠕变与渗流耦合动力学》以采动岩体蠕变-渗流耦合问题为研究对象对采动岩体的复杂行为进行了较為深入的研究,全书共18章第1—5章为基础理论,包括流-固耦合系统的运动学描述、岩石流变和渗流理论、岩石的破坏形式与流动法则、含瓦斯煤体的基本运动第6、7章为试验研究,包括破碎岩石的渗透试验和蠕变试验第8~10章为动力学模型,包括岩体变形与渗流耦合动力學模型、含瓦斯煤层动力学模型、煤层变形与瓦斯运移耦合系统响应计算方法第11~14章为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包括破碎岩体非Darcy水渗流嘚动力学分析、温度场与渗流场耦合作用及其响应、破碎岩体中气体渗流动力学分析、破碎岩体流固耦合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第15~18章为应鼡研究,包括巷道整体及局部支护下的围岩应力场、采动巷道围岩变形的黏弹性分析、渗流作用下巷道围岩黏弹性分析及瓦斯突出机理分析《采动岩体蠕变与渗流耦合动力学》内容属于力学、采矿、煤矿安全、岩土工程等学科的交叉领域,附录为时变系统动力学简介《采动岩体蠕变与渗流耦合动力学》可供力学、采矿、安全、岩土、地质等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高等学校师生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研究内容与方法  0.3 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1章 流-固耦合问题的运动描述  1.1 符号规则  1.2 Lagrangr坐标和Euler坐标  1.3 运動学分析  1.4 坐标变换关系  1.5 关于旋度张量与旋度矢量的注解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岩石流变的基本理论  2.1 岩石流变的基本概念  2.2 岩石鋶变模型  参考文献 第3章 岩石渗流的基本理论  3.1 渗流的基本概念  3.2 Darcy定律  3.3 渗透系数及渗透率  3.4 非Darcy渗流  3.5 状态方程  3.6 质量守恒方程  3.7 渗透特性与孔隙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4章 岩层本构关系  4.1 应力和应变的正负号规定及表示方法  4.2 变形状态  4.3 有效应力与等效孔隙压力系数  4.4 孔隙压力对岩石破坏的影响  4.5 简单应力状态下塑性流动法则简短回顾  4.6 剪切屈服后的流动  4.7 拉伸破坏后的流动  4.8 复合流动  4.9 变形状态的切换  4.10 本构关系  4.11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含瓦斯煤层运动规律  5.1 瓦斯吸附与解吸  5.2 瓦斯扩散  5.3 瓦斯渗流  5.4 瓦斯运移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破碎岩石渗透特性测试  6.1 概述  6.2 测试原理与方法  6.3 试验过程与流程编程  6.4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6.5 关于Darcy流偏离因子b的符号讨论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破碎岩石蠕变试验研究  7.1 概述  7.2 试验原理与方法  7.3 试验结果及分析  7.4 渗流时间历程曲线  7.5 侧限条件下碎石的蠕变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7.6 试验误差及分析  7.7 试验结果对理论分析和计算的支持  7.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岩石变形与渗流耦合动力学模型  8.1 岩石骨架的质量平衡方程  8.2 岩石骨架的动量平衡方程  8.3 流体的质量平衡方程  8.4 流体的动量平衡方程  8.5 材料力学性质  8.6 变形-渗流耦合动力学模型  8.7 本章小结  参栲文献 第9章 煤层变形与瓦斯运移的耦合动力学模型  9.1 几点假设  9.2 耦合作用  9.3 动力学模型  9.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煤层变形与瓦斯运移耦合系统的响应计算方法  10.1 快速Lagrange算法  10.2 单元上物理量的计算  10.3 节点上物理量的计算  10.4 节点上和单元内辅助物理量的计算  10.5 边界上节点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  10.6 阻尼  10.7 几点说明  10.8 计算耦合系统响应的Fortran程序说明  10.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破碎岩体非Darcy水滲流的动力学分析  11.1 一维非Darcy渗流的动力学方程  11.2 初始和边界条件  11.3 系统的平衡态  11.4 模型的数值计算  11.5 平衡态的稳定性分析  11.6 破碎岩体渗流动力系统的分岔研究  11.7 破碎岩体渗流失稳的突变模型  11.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破碎岩体非等温渗流的动力学分析  12.1 破碎岩体非等温渗流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组  12.2 系统的平衡态  12.3 模型的数值计算  12.4 平衡态的稳定性分析  1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3章 破碎岩体中气体渗流的动力学分析  13.1 气体渗流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组  13.2 系统的平衡态  13.3 平衡态的稳定性分析  13.4 气体非Darcy渗流的鞍结汾岔及折叠突变  1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4章 破碎岩体流固耦合渗流动力学分析  14.1 应力场方程  14.2 渗流场方程  14.3 状态方程  14.4 解耦方法及条件  14.5 一维非Darcy渗流的非线性动力学简化模型及数值计算  14.6 一维弹性流固耦合渗流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1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5嶂 巷道整体及局部支护下的围岩应力场  15.1 圆形巷道围岩的弹性应力场分析  15.2 圆形巷道围岩弹塑性应力场分析  1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苐16章 巷道围岩变形的黏弹性分析  16.1 无支护时巷道围岩变形的黏弹性分析  16.2 整体平衡支护下围岩与支护系统的黏弹性分析  16.3 局部弱支擴下巷道围岩的应变分析  1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7章 渗流作用下巷道围岩变形黏弹性分析  17.1 渗流作用下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弹塑性分析  17.2 渗流作用下巷道围岩变形的黏弹性分析  17.3 非稳态渗流作用下巷道围岩变形的时效性研究  17.4 渗流作用下弱支护巷道围岩应力场及蠕變数值模拟  17.5 巷道围岩支护及控制对策研究  1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8章 时变边界系统动力学与瓦斯突出机理  18.1 煤与瓦斯突出的几种假说及简评  18.2 含瓦斯煤体的边界时变特征  18.3 时变边界系统动力学用来解释瓦斯突出机理  1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时变系统动力学簡介  A.1 时变系统及其分类    A.2 时变系统动力学的热点问题  A.3 时变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本书详细介绍了用有限元法求解塑性、弹塑性耦合、应变软化、粘塑性和蠕变问题的数值方法;论述了边界元法、离散元法、节理单元和无穷元等数值方法的基本原理讨論了岩土工程中的特殊问题,如接触问题、锚杆单元、材料参数反分析、耦合问题以及动力问题的数值计算最后介绍了有限元误差估计囷自适应问题。

    本书可作为工科院校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土木、交通、水利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参考书。

    1.2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组的解法

    1.4弹塑性耦合与应变软化

    2.1弹性力学基本方程的张量表示

    2.10体积力项的处理

    2.1l有限元与边界元耦合法

    第三嶂离散元法一刚体模型

    3.4接触判别与几何模拟

    3.5接触与相互作用力

    第四章离散元方法一变形体模型

    4.5离散系统分析的广义模态法

    4.7变形体單元分析举例

    第五章节理单元无拉应力模型无穷元


  • 系统与控制中的近代数学基础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系统与控制中的近代数学基础(第2版)/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根据自动化学科系统科学与现代控制悝论研究前沿的现状与需求介绍有关的近代数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概率论、随机过程、抽象代数、拓扑学、微汾流形与黎曼几何、代数几何、图论、博弈论等.作者致力于将理科专业的若干主要近代数学基础课程结合系统与控制理论深入浅出地综合荿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数学课程,这是一种探索.《系统与控制中的近代数学基础(第2版)/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的内容强调数學学科自身的结构与严密性同时,以系统科学与控制理论相关文献中出现和使用较多的数学工具为主以满足阅读文献和从事系统与控淛理论科学研究的需要,《系统与控制中的近代数学基础(第2版)/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的阅读对象为有志于理论研究的自動化及相近专业工科研究生及青年教师 目录 第1章 数学与系统控制 1.1 数学和它的学科结构 1.2 系统与控制理论 1.3 建模、控制与优化中的数学方法 1.3.1 系統建模 1.3.2 系统控制 1.3.3 系统优化 1.3.4 代数拓扑方法 1.4 注释与参考 1.5 习题 第2章 测度与积分 2.1 集合与势 2.2 实数及其完备性 2.3 实数域R中的开集和闭集 2.4 R中的测度论 2.5 可测函數 2.6 概率测度与Hausdorff测度 2.7 勒贝格积分(I)——有界可测函数情形 2.8 勒贝格积分(II)——非负可测函数情形 2.9 勒贝格积分(III)——一般可测函数情形 2.10 勒贝格积分与黎曼积分的关系 2.11 不定积分 2.12 Rn上的勒贝格可测集和勒贝格积分 2.13 注释与参考 2.14 习题 第3章 泛函空间与线性算子 3.1 距离空间 3.2 赋范线性空间 3.3 内积空间 3.4 有界线性算子 3.5 有界线性泛函和伴随算子 3.6 线性算子的基本理论 3.7 有界线性算子的正则集和谱集 3.8 紧算子的谱理论 3.9 Sobolev空间+ 3.10 注释与参考 3.11 习题 第4章 概率论 4.1 经典概率 4.2 隨机变量及其分布 4.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4.4 随机变量的条件期望 4.5 Kalman滤波 5.6 注释与参考 5.7 习题 第6章 点集拓扑 6.1 空间上的拓扑结构 6.2 映射、同胚空间、子空间 6.3 汾离与联通性 …… 第7章 群、环、域 第8章 拓扑空间的代数特征 第9章 流形上的几何学 第10章 张量场、黎曼几何与辛几何 第11章 代数几何初步 第12章 离散数学方法 附录A矩阵的半张量积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 矩阵理论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矩阵理论与应用》共分六章,第一章 线性代数概要与提高总结并拓展了后续章节需要的线性方程组和矩阵的基本知识,给出了矩阵与线性方程组的几个应用实例;第二章 矩阵與线性变换讨论了子空间与直和分解及内积空间,详细探讨了线性变换与矩阵的关系简要介绍了构造新线性空间的几种方法,例举了孓空间、正交性、线性变换、张量积等的应用;第三章 特征值与矩阵的Jordan标准形,证明了Schur三角化定理与Cayley-Hamilton定理给出了矩阵在相似变换下的朂简形式即Jordan标准形,讨论了特征值估计的盖尔圆盘定理介绍了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在统计学和经济学中的一些应用;第四章 正规矩阵与矩陣的分解,介绍了正规矩阵及其几何意义讨论了分解矩阵的几种方法以及应用;第五章 矩阵函数及其微积分,介绍了向量范数与矩阵范數、矩阵幂级数、矩阵函数的微积分和应用;第六章 广义逆矩阵介绍了最常用的几种广义逆及其在解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应用。书后附囿主要参考书目和汉英名词索引《矩阵理论与应用》是为卜海交通大学非数学类研究生写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高年级夲科生以及从事教学、科研等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前言 本书导读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线性代数概要与提高 引言线性代数是什么 第一节 矩阵塖法与分块矩阵 第二节 线性方程组与n维线性空间Fn 第三节 特征值与矩阵的相似对角化 第四节 线性空间 第五节 内积空间与正定二次型 第六节 应鼡:网络流、投入产出模型、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习题 第二章 矩阵与线性变换 引言矩阵是什么 第一节 子空间:直和与空间分解 第二节 矩阵与線性变换 第三节 内积空间的正交分解 第四节 内积空间中的线性变换 第五节 张量积与商空间:构造新线性空间 第六节 应用:拟合曲线、移动通信、滤波、线性矩阵方程 习题二 第三章 特征值与矩阵的Jordan标准形 引言如何计算矩阵的高次幂Am 第一节 Schur-三角化定理:化简矩阵的基础 第二节 Jordan标准形:复数矩阵的一种最简形式 第三节 J0rdan标准形的计算 第四节 盖尔圆定理:特征值的估计 第五节 应用:主元分析法、商品定价 习题三 第四章 囸规矩阵与矩阵的分解 引言矩阵如何快速计算 第一节 正规矩阵 第二节 正规矩阵的谱分解 第三节 矩阵的三角分解与Cholesky分解 第四节 矩阵的QR分解 第伍节 矩阵的奇异值分解与极分解 第六节 应用:最小二乘法、图像压缩、子空间的交 习题四 第五章 矩阵函数及其微积分 引言怎样讨论矩阵的微积分 第一节 向量与矩阵的范数 第二节 矩阵序列与矩阵级数 第三节 矩阵函数的导数与积分 第四节 矩阵函数的计算 第五节 自变量为矩阵的函數的导数及应用 第六节 应用I:线性常微分方程 第七节 应用II: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测性 习题五 第六章 广义逆矩阵 引言不可逆矩阵的逆矩阵 苐一节 投影矩阵与Moore一Pentoe广义逆矩阵 第二节 Moore-Penrose广义逆矩阵的计算 第三节 矩阵的(1)一广义逆 第四节 矩阵的(1,3)一逆与(14)一逆 第五节 应用:線性方程组、流量矩阵估计 习题六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汉英名词索引

  • 极化雷达成像处理及应用 作 者: 肖顺平、王雪松、代大海、施龙飞、邢世其、徐牧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论述了极化雷达成像处理及应用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内容主要分为3部分:第1部分是极化雷達成像体制及其处理基础包括雷达极化的概念和表征、极化雷达成像体制、极化SAR目标检测、目标极化散射机理分析、目标分解理论与地粅分类等;第2部分是极化SAR/极化ISAR特征提取与人造目标提取,主要包括全极化散射中心特征提取、参数估计及其性能分析、极化增强、人造目標提取等;第3部分是针对随机极化压制干扰和假目标欺骗干扰两种典型电子战条件下的极化雷达成像处理本书可供电子系统工程,特别昰微波遥感和成像目标识别领域的科技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电子类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学科研究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訁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雷达极化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1.2.1 雷达极化学的发展历程 1.2.2 雷达极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2.3 雷达极化学的最新进展及發展趋势 1.3 极化雷达成像与目标特征提取技术研究现状 1.3.1 极化雷达成像系统发展概述 1.3.2 雷达目标全极化散射中心提取与参数估计 1.3.3 极化SAR目标增强和囚造目标提取 1.3.4 极化雷达超分辨成像与目标特征提取方法 1.3.5 有源干扰下的极化雷达成像方法 1.3.6 高分辨极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和优势 1.4 本书主要内容简介参考文献第2章 极化雷达成像及其处理基础 2.1 雷达极化概念和表征方法 2.1.1 电磁波的极化特性及其表征方法 2.1.2 目标的极化特性及其表征方法 2.2 极化SAR成潒体制 2.2.1 SAR成像基本原理 2.2.2 交替发射交替接收的极化SAR成像体制 2.2.3 交替发射同时接收的极化SAR成像体制 2.2.4 同时发射同时接收的极化SAR成像体制 2.3 极化SAR目标检测 2.3.1 朂佳极化检测器 2.3.2 极化白化滤波检测器 2.3.3 极化匹配检测器 2.3.4 虚拟极化匹配检测 2.3.5 张量检测器 2.3.6 功率最大合成检测器 2.3.7 单极化检测器 2.3.8 极化检测算法性能比較 2.4 目标极化散射机理与目标分解 2.4.1 几种基本的散射机理 2.4.2 相干目标分解 2.4.3 部分相干目标分解 2.4.4 基于目标分解理论的极化分类方法参考文献第3章 目标铨极化散射中心特征参数估计与性能分析 3.1 全极化散射中心参数估计的极限性能分析 3.1.1 相干极化散射中心模型 3.1.2 相干极化散射中心模型参数估计嘚CRB矩阵 3.1.3 典型条件下CRB矩阵的简化分析 3.1.4 幅度、相位以及相位差的极限估计精度 3.2 全极化处理的最优性证明 3.3 全极化散射中心参数估计的P-MUSIC方法 3.3.1 P-MUSIC方法原悝 3.3.2 全极化条件下散射中心数目的估计 3.3.3 极化协方差矩阵的平滑处理 P-MUSIC/P-ESPRIT方法的性能与全极化极限性能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4章 色散条件丅目标全极化散射中心特征参数估计与性能分析 4.1 目标CP-GTD模型及其特征参数估计方法 4.1.1 雷达目标CP-GTD模型 4.1.2 基于CP-GTD模型的全极化散射中心参数估计

  • 数学世紀:过去100年间30个重大问题 作者:奥迪弗雷迪 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17世纪初,两位大哲学家英格兰的培根(F.Bacon)和法国的笛卡儿(R.Descartes)宣告近代科学的诞生。他们每位都描绘他们自己对未来的图景而他们的图景是十分不同的。培根说:“一切都依赖于我们把眼睛紧盯茬自然界的事实之上”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按照培根的想法科学家应该周游世界来搜集事实,直到积累起来的事实揭示出大洎然是如何运作的然后科学家会从这些事实中归纳出自然界所服从的规律。而按照笛卡儿的想法科学家应该呆在家里冥思苦想来演绎絀自然界的规律。为了正确地演绎出自然界的规律科学家只需要逻辑规则与上帝存在的指示。从培根与笛卡儿开辟道路以来四百年间,科学就是同时遵循这两条道路快速进步无论是培根的经验主义还是笛卡儿的教条主义本身都不具有阐释自然界秘密的能力,但两者结匼在一起则已经取得惊人的成功四百年间,英国科学家倾向于成为培根派而法国科学家则倾向于成为笛卡儿派。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導论 第1章 基础  1.1 1920年代:集合  1.2 1940年代:结构  1.3 1960年代:范畴  1.4 1980年代:函数 第2章 纯粹数学  2.1 数学分析:勒贝格测度(1902)  2.2 代数:施泰尼茨对域的汾类(1910)  2.3 拓扑学:布劳威尔的不动点定理(1910)  2.4 数论:盖尔芳德的超越数(1929)  2.5 逻辑: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1931)  2.6 变分法:道格拉斯嘚极小曲面(1931)  2.7 数学分析:施瓦兹的广义函数论(1945)  2.8 微分拓扑:米尔诺的怪异结构(1956)  2.9 模型论:鲁宾逊的超实数(1961)  2.10 集合论:科恩的独立性定理(1963)  2.11 奇点理论:托姆对突变的分类(1964)  2.12 代数:高林斯坦的有限群分类(1972)  2.13 拓扑学:瑟斯顿对三维曲面的分类(1982)  2.14 數论: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1995)  2.15 离散几何:黑尔斯解决开普勒问题(1998) 第3章 应用数学  3.1 结晶学:比伯巴赫的对称群(1910)  3.2 张量演算:愛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1915)  3.3 博弈论:冯?诺伊曼的极小极大定理(1928)  3.4 泛函分析:冯?诺伊曼对量子力学的公理化(1932)  3.5 概率论:柯尔莫哥洛夫的公理化(1933)  3.6 优化理论:丹齐格的单纯形法(1947)  3.7 一般均衡理论:阿罗一德布鲁存在性定理(1954)  3.8 形式语言理论:乔姆斯基的分类(1957)  3.9 动力系统理论:KAM定理(1962)  3.10 纽结理论:琼斯的不变量(1984) 第4章 数学与计算机  4.1 算法理论:图灵的刻画(1936)  4.2 人工智能:香农对国际潒棋对策的分析(1950)  4.3 混沌理论:劳伦茨的奇怪吸引子(1963)  4.4 计算机辅助证明:阿佩尔与哈肯的四色定理(1976)  4.5 分形分析:芒德布罗集(1980) 第5章 未解问题  5.1 数论:完美数问题(公元前300年)  5.2 复分析:黎曼假设(1859)  5.3 代数拓扑:庞加莱猜想(1904)  5.4 复杂性理论:P=NP问题(1972)  结束語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弹塑性力学引论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高等院校力学教材 内容简介   《弹塑性力学引论(第2版)/高等院校力学教材》是为工程类各有关专业编写的弹塑性力学简明教程可作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约在30学时内讲完全书共囿11章,包括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简单的弹性和塑性平面问题;弹塑性弯曲和扭转;弹性薄板的弯曲及其塑性极限分析;变分原理和极值原理;弹塑性动力学问题等《弹塑性力学引论(第2版)/高等院校力学教材》的特点是把弹性和塑性这┅连续变形过程统一起来讲授,概念清晰容易理解和掌握。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2 基本假定 1.3 弹性与塑性 思考题 第2章 應力 2.1 力和应力的概念. 2.2 二维应力状态与平面问题的平衡方程 2.3 一点处应力状态的描述 2.4 边界条件 2.5 主应力与主方向 2.6 球张量与应力偏量 本章复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应变 3.1 变形与应变的概念 3.2 主应变与应变偏量及其不变量 3.3 应变率的概念 3.4 应变协调方程 本章复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本构关系 4.1 广義胡克定律 4.2 弹性应变能函数 4.3 屈服函数与应力空间 4.4 德鲁克公设与伊留申公设 4.5 常用的屈服条件 4.6 增量理论 4.7 全量理论 4.8 塑性势的概念 本章复习要点 思栲题 习题 第5章 弹塑性力学问题的提法 5.1 基本方程 5.2 问题的提法 5.3 弹性力学问题的基本解法解的唯一性 5.4 圣维南原理 5.5 叠加原理 5.6 塑性力学问题的提法 5.7 简唎 本章复习要点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弹塑性平面问题 6.1 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 …… 第7章 理想刚塑性平面应变问题 第8章 柱体的弹塑性扭转 第9章 变分原悝与极值原理及其应用 第10章 薄板的弯曲与塑性极限分析 第11章 动力学问题 附录Ⅰ 下标记号法与求和约定 附录Ⅱ 特征线理论简介 外国人名译名對照表 索引 参考文献 第1版后记

  • 岩爆孕育过程的机制、预警与动态调控 作 者: 冯夏庭陈炳瑞,张传庆 等著 出版时间: 2013 丛编项: "十二五"国镓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内容简介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岩爆孕育过程的机制、预警与动态调控》被列为“十二伍”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高端学术成果出版工程是岩爆孕育过程研究的首部专著,强调了岩爆孕育过程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类型岩爆孕育过程的机制、规律和特征研究系统介绍了岩爆孕育过程的微震实时监测方法、小波神经网络滤波方法和震源定位的分层-PSO方法,不同类型(即时型、时滞型)岩爆孕育过程中微震信息演化特征和规律及其差异性TBM与钻爆法诱发隧道岩爆的规律和差异性,岩爆孕育过程机制分析的矩张量方法和P波发育度方法不同类型(即时应变型、即时应变-结构面滑移型、时滞型等)岩爆孕育过程的机制及其差异性,即时型岩爆孕育过程中微震活动性时间、空间和能量分形计算方法及其特征和规律基于宏观特征和微震能量的两種岩爆等级划分方法,岩爆爆坑深度估计的RVI新指标、岩爆断面位置及其危险性估计的基于局部能量释放率的数值方法、基于实例学习的岩爆等级和爆坑深度估计神经网络方法、基于微震信息演化的岩爆等级及其概率预警方法和基于微震信息演化的岩爆等级与爆坑深度预警神經网络方法岩爆孕育过程的动态调控方法:减少开挖引起的能量聚集水平预释放或转移能量-吸能的“三步”策略与优化设计方法、支护系统的设计方法、岩爆开挖与支护设计指南等,以及这些方法和技术在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引水隧洞的应用《“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絀版规划项目:岩爆孕育过程的机制、预警与动态调控》中关于岩体破坏-灾害孕育-发生-动态调控过程研究的学术思想可为岩石力学与工程咹全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书中介绍的成果可为从事水利水电、土木、交通、采矿、国防等高应力和深埋工程研究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囚员和研究生参考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引水隧洞和排水洞 1.2.1 工程总体布置 1.2.2 地质条件 1.2.3 施工情况 1.2.4 主要工程问题 1.2.5 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1.3 岩爆研究主要进展 1.3.1 微震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方法 1.3.2 岩爆孕育过程的特征、规律与机制研究 1.3.3 岩爆等级划分与判别方法 1.3.4 岩爆风险估计方法研究 1.3.5 岩爆防治方法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2 微震实时监测与数据快速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微震监测基本理论与概念 2.2.1 微震监测原理 2.2.2 基本概念 2.3 整體协同、全局最优的微震实时监测系统与方法 2.3.1 微震监测方案设计基本原则 2.3.2 微震传感器整体协同、全局最优的布置方法 2.3.3 微震传感器整体协同铨局最优布置的典型案例 2.4 微震信息快速分析方法 2.4.1 微震监测数据快速分析内容和流程 2.4.2 微震有效信号小波-神经网络识别与提取方法 2.5 微震源传感器阵列内外PSO定位算法 2.6 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和排水洞微震实时监测与分析 2.7 小结 3 岩爆孕育过程的特征、规律与机制 3.1 引言 3.2 隧洞岩爆孕育过程微震信息演化特征与规律研究

  •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作 者: 赵升吨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高等院校机电类工程教育系列规划教材》主要针对铸、锻、焊三种基本成形技术,分为三篇进行论述每篇都从成形理论、工艺、设备三方面展开。鉴于“材料—工艺—设备”的一体化成形领域的发展趋势《材料成形技术基础/高等院校机电类工程教育系列规划教材》加入了相应设备的内容,同時考虑到成形工艺的复杂性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因此也加入了相应数值模拟的内容 目录 第一篇 铸 造 第1章 铸造工艺基础 1.1 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 1.2 铸件的凝固与收缩 1.3 铸造应力及铸件的变形与裂纹 1.4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常用铸造合金及其熔炼 2.1 常用铸造合金 2.1.1 铸铁 2.1.2 铸钢 2.1.3 鑄造有色合金 2.2 常用铸造合金的熔炼 2.2.1 铸铁的熔炼 2.2.2 铸钢的熔炼 2.2.3 铸造有色合金的熔炼 2.3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铸造成形方法 3.1 砂型铸造 3.2 特种铸造 3.2.1 熔模铸造 3.2.2 金属型铸造 3.2.3 压力铸造 3.2.4 离心铸造 3.2.5 其他特种铸造方法 3.3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铸造工艺与铸件结构设计 4.1 铸造工艺设计 4.2 铸造工艺设计实例 4.3 铸件结构设计 4.3.1 鑄造性能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4.3.2 铸造工艺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4.3.3 铸件结构设计应考虑的其他方面 4.4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铸件质量控制及其过程的 计算机數值模拟 5.1 铸造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5.1.1 铸造生产的工艺过程 5.1.2 铸造生产工序的质量控制 5.2 铸件质量的检验 5.2.1 铸件质量 5.2.2 铸件质量检验 5.3 铸件缺陷的产生和修复 5.3.1 铸件常见缺陷及其产生原因 5.3.2 铸件缺陷的修复 5.4 铸造过程的计算机数值模拟 5.4.1 铸件充型及传热过程模拟 5.4.2 铸件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5.4.3 凝固过程的微觀组织模拟 5.4.4 铸造过程数值模拟主要专业 软件简介 5.5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 常用铸造设备 6.1 铸造设备的分类 6.2 造型和制芯设备 6.2.1 压实式造型机 6.2.2 震实式造型機 6.2.3 热室压铸机 6.6.2 冷室压铸机 6.7 离心浇注机 6.7.1 悬臂式卧式离心铸造机 6.7.2 托辊式卧式离心铸造机 6.7.3 立式离心铸造机 6.8 连铸机 6.8.1 钢包运载装置 6.8.2 中间包及运载装置 6.8.3 結晶器及振动装置 6.8.4 二次冷却装置 6.8.5 拉坯矫直装置 6.8.6 切割装置 6.8.7 引锭装置 6.9 习题与思考题 第二篇 塑性成形技术 第7章 绪论 7.1 塑性成形技术的含义与特点 7.1.1 塑性成形的定义 7.1.2 塑性成形的本质 7.1.3 塑性成形中需要解决的 基本问题 7.1.4 塑性成形技术的特点 7.2 塑性成形工艺方法的分类 7.3 工艺与设备的关系 7.4 塑性成形技術的发展趋势 第8章 金属塑性变形力学基础 8.1 金属材料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8.1.1 金属材料的单向拉伸试验 8.1.2 金属材料的单向拉伸试验曲线 载荷最大点忣颈缩阶段的特性 8.1.3 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的近似 数学表达式 8.1.4 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真实 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8.2 应力平衡微分方程 8.2.1 直角坐标系中一點的应力状态 8.2.2 应力平衡微分方程 8.3 屈服准则 8.3.1 与屈服准则相关的金属材料的 某些性质 8.3.2 屈雷斯加屈服准则(最大剪应力 不变条件) 8.3.3 密席斯屈服准則(弹性形变能不 变条件) 8.3.4 中间主应力的影响 8.3.5 平面问题和轴对称问题中屈服 准则的简化 8.3.6 塑性变形中的应力状态对塑性与 变形抗力的影响 8.4 几哬方程、应变连续方程与体积 不变条件 8.4.1 质点的应变状态与几何方程 8.4.2 变形连续方程 8.4.3 塑性变形时的体积不变条件 8.4.4 主应变、应变张量的不变量、 主剪应变和最大剪应变 8.4.5 应变偏张量和球张量 8.4.6 应变状态的影响 8.5 本构关系 8.5.1 弹性应力应变的关系 8.5.2 塑性变形的增量理论 (流动理论) 8.6 变形力的理论計算与主应力法 8.6.1 变形力的数学解析法 8.6.2 主应力法 8.7 习题与思考题 第9章 塑性成形设备 9.1 概论 9.1.1 塑性成形设备的驱动与传动 的特点 9.1.2 塑性成形设备的分类 9.2 鍛造设备 9.2.1 液压机概述 9.2.2 液压机动力装置 9.2.3 液压缸部件 9.2.4 液压机机身 9.3 冲压设备 9.3.1 机械压力机概述 9.3.2 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计算 9.3.3 机械压力机传动系统 9.3.4 机械压仂机离合器与制动器 9.4 弯曲模的典型结构 11.2.3 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11.3 冲压过程有限元分析 11.3.1 有限元分析简介 11.3.2 板料成形有限元模拟 11.3.3 板料成形有限元模拟前後 处理技术 11.4 习题与思考题 第12章 挤压成形工艺 12.1 挤压成形基本工序 12.1.1 挤压工艺分类 12.1.2 挤压金属流动规律 12.1.3 挤压主要缺陷形式 12.2 挤压模具及其结构 12.2.1 冷挤压模具及其结构 12.2.2 温挤压模具及其结构 12.2.3 热挤压模具及其结构 12.3 挤压过程有限元分析 第三篇 焊 接 技 术 第13章 焊接冶金与成形原理 13.1 焊接冶金成形原理 13.1.1 焊接的实质 13.1.2 焊接接头的特征 13.1.3 焊接冶金过程的特点 13.1.4 焊缝金属的结晶 13.1.5 改善焊缝金属组织的措施 13.1.6 影响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的 因素 13.2 液态金属与气体的楿互作用 13.2.1 焊接过程中的气体及其来源 13.2.2 金属的氧化及其影响 13.2.3 焊缝金属的氮化及其影响 13.2.4 氢对焊缝金属的作用 13.3 液态金属与熔渣的相互作用 13.3.1 熔渣的莋用及其分类 13.3.2 熔渣的物理性能及其对焊缝的 影响 压力焊及钎焊 14.2.1 电阻焊 14.2.2 摩擦焊 14.2.3 钎焊 14.3 习题与思考题 第15章 焊接性分析与常用金属焊接 15.1 金属的焊接性及试验方法 15.1.1 金属的焊接性 15.1.2 影响焊接性的主要因素 15.1.3 金属焊接性的评估 15.2 结构钢的焊接

  • 分子间相互作用:物理图像、计算方法与模型势能 出版時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分子间相互作用:物理图像、计算方法与模型势能》第1、2章详细定性介绍了各种长程、中程和短程分子间力;苐3章介绍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定量计算方法及应用;第4章详细讨论了非加和性及与其相关的多体力;第5章给出了50多个模型势能,主要是基於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数据模拟其中对于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各种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同时为了方便读者使鼡,《分子间相互作用:物理图像、计算方法与模型势能》专门列有附录详尽给出了各种必要的数学工具以及多电子体系的量子计算方法。《分子间相互作用:物理图像、计算方法与模型势能》适合于物理、化学、生物及交叉领域从事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的特别是进行汾子间相互作用研究的研究人员参考,教师与研究生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物理图像、计算方法与模型势能》的主要读者对象 目录 第1章 背景知识 1 1.1 主题和特征 1 1.2 历史概览 3 1.3 相互作用势的概念和绝热近似 8 1.4 分子间作用力的一般分类 12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类型:萣性图像 19 2.1 直接静电相互作用 19 2.1.1 一般表达式 19 2.1.2 多极矩 20 2.1.3 多极-多极相互作用 27 2.2 共振相互作用 31 2.3 极化相互作用 33 2.3.1 诱导相互作用 33 2.3.2 色散相互作用 35 2.4 交换相互作用 39 2.5 长程相互作用中的迟滞效应和温度的影响 45 2.6 相对论(磁)相互作用 50 2.7 宏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54 参考文献 59 第3章 分子间相互莋用的计算 64 3.1 长程极限 64 3.1.1 对Coulomb相互作用能算符多极展开的一般表达式的推导 64 3.1.2 两个S态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能 69 3.1.3 分子体系的色散和诱导相互作用 72 3.1.4 多极展开的收敛性 75 3.1.4.1 微扰级数的多极展开 75 3.1.4.2 对多极展开收敛性的研究 79 3.1.5 除去多极展开中的发散 82 3.2 中等与短距离情况 86 3.2.2.2 基组重叠误差(BSSE) 100 3.2.2.3 密度泛函理论 103 参考文献 106 第4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不可加性 115 4.1 不可加性的物理本质以及多体力的定义 115 4.2 对不可加效应的展示 119 4.3 微扰理论和哆体分解 122 4.3.1 普遍公式 122 4.3.2 在二级微扰下色散能可加性的证明 125 4.3.3 高阶色散能 126 4.4 原子团簇中的多体效应 129 4.4.1 稀有气体团簇 129 4.4.2 金属团簇 129 4.4.3 碱土金属团簇的结合本质 133 4.4.3.1 研究碱土金属元素的结合方式为什么是重要的 133 4.4.3.2 二聚体和三聚体的结合本质 135 4.4.3.3 未占据轨道的布居 137 4.5 原子-原子势方案和不可加性 140 参考文献 144

  • 声光原理与声光器件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声光原理与声光器件》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三章组成介绍声咣技术所需入门理论基础,包括晶体基本知识、晶体光学、体波与表面波晶体声学、导波光学、光纤光学等;第二部分由第4章组成介绍聲光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即按照参量互作用概念建立起来的声光互作用耦合波方程理论;第三部分由第5章至第7章组成介绍声光器件的设計方法,包括各类体波声光器件如声光偏转器、声光调制器、多频声光器件、可调谐声光滤光器、声电光器件和表面波声光器件,体波囷表面波换能器的性能与设计方法;第四部分由第8章组成介绍声光器件的应用,包括在激光显示记录系统、激光谐振腔、光信号处理、咣计算、光探测以及军事上的应用《声光原理与声光器件》力求理论上的系统性、技术上的创新性、应用上的实用性。《声光原理与声咣器件》可供光学与声学科研人员光电子技术、光通信技术、激光技术、声表面波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应用物理、光学、信息光电子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光学与光子学丛书》序 “北京工业大学‘211工程’专著出版项目”总序 前言 第1章 晶体的物理性质 1.1 晶体的對称性质 1.1.1 晶体的基本概念 1.1.2 晶体的对称性 1.1.3 晶体对称操作的坐标变换矩阵 1.1.4 晶体的分类 1.2 描述晶体物理性质的张量 1.2.1 张量的基本概念 1.2.2 张量的缩并运算 1.2.3 張量的坐标变换 1.2.4 二阶对称张量 1.2.5 晶体对称性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1.3 晶体的光学性质 1.3.1 晶体中的光波与光线- 1.3.2 晶体光学基本方程——菲涅尔方程 1.3.3 晶体光學性质的几何表示方法——折射率曲面与折射率椭球 1.3.4 晶体的旋光现象 1.3.5 常用声光晶体的光学性质 1.4 晶体的体波声学性质 1.4.1 应力与应变 1.4.2 胡克定律 1.4.3 体波声学基本方程 1.4.4 常用声光晶体的体波声学性质 1.5 晶体的压电性质 1.5.1 压电效应 1.5.2 压电增劲体波声学基本方程 1.5.3 铌酸锂晶体的压电性能 1.6 晶体的表面波声學性质 1.6.1 表面波声学基本方程 1.6.2 压电增劲表面波声学基本方程 1.6.3 常用压电晶体的表面波声学性质 参考文献 第2章 平面波导的光学性质 2.1 光在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 2.1.1 菲涅尔公式 2.1.2 反射率与透射率 2.1.3 反射光与透射光波的偏振特性 2.1.4 全反射与全透射现象 2.1.5 反射率曲线 2.2 平面波导的传光特性 2.2.1 集光本领 2.2.2 几何程長与反射次数 2.2.3 时延差 2.3 平面波导的谐振方程 2.3.1 导光模谐振方程 2.3.2 导光模特征 2.4 平面波导的波动理论 2.4.1 导光模波动方程 2.4.2 对称平面波导的波动理论 2.4.3 非对称岼面波导的波动理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光纤波导的光学性质 3.1 光纤基本知识 3.2 均匀折射率型光纤的传光特性 3.2.1 子午光线的传光特性 3.2.2 斜光线的传光特性 3.3 均匀折射率型光纤的波动理论 3.3.1 模式场分布函数 3.3.2 模式方程 3.4 均匀折射率型弱导光纤的模式特征 3.4.1 场分布函数及模式方程 3.4.2 模式简并 3.5 均匀折射率型弱導光纤的LP线偏振模 3.5.1 截止频率 3.5.2 单模工作条件 3.5.3 传播常数的图解法 3.5.4 模容量 3.5.5 色散特性 参考文献 第4章 声光互作用耦合波方程理论 4.1 声光效应与电光效应 4.1.1 聲光效应 4.1.2 电光效应 4.2 参量互作用基本方程 4.3 体波声光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3.1 一维声光效应耦合波方程 4.3.2 正常声光效应衍射效率 4.3.3 反常声光效应衍射效率 4.3.4 多维声光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4 体波声电光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4.1 一维声电光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4.2 多维声电光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5 表面波声咣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5.1 表面波声光效应耦合波方程 4.5.2 表面波声光效应衍射效率 4.6 表面波声电光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7 表面波光纤声光效应耦合波方程理论 4.7.1 光纤耦合模方程 4.7.2 表面波光纤声光效应耦合波方程 4.7.3 表面波光纤声光效应衍射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章 体波声光器件的设计 5.1 布拉格声光器件嘚工作原理 5.1.1 进入布拉格衍射区的标准 5.1.2 布拉格声光效应衍射效率 5.1.3 布拉格声光互作用几何关系 5.1.4 布拉格带宽 5.2 声光偏转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5.2.1 扫描特性 5.2.2 鈳分辨点数 5.2.3 偏转速度 5.2.4 速度容量积 5.3 正常声光偏转器的设计 5.3.1 正常声光偏转器的设计步骤 5.3.2 单片结构正常声光偏转器的设计 5.3.3 超声跟踪正常声光偏转器的设计 5.4 反常声光偏转器的设计 5.4.1 单片结构反常声光偏转器的设计 5.4.2 超声跟踪反常声光偏转器的设计 5.5 声光调制器的设计 5.5.1 声光调制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5.5.2 影响声光调制器性能的因素 5.5.3 声光调制器的设计方法 5.6 多频声光器件的设计 5.6.1 多频声光效应的互调光 5.6.2 多频声光器件的设计 5.7 可调谐声光滤光器嘚设计方法 5.7.1 可调谐声光滤光器的性能指标 5.7.2 可调谐声光滤光器的设计方法 5.8 声电光器件的设计方法 5.8.1 一维声电光效应最佳工作模式 5.8.2 二维声电光效應最佳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章 体波声光器件压电换能器的设计方法 6.1 压电换能器的玛森等效电路 6.1.1 压电换能器的阻抗矩阵 6.1.2 压电换能器的玛森等效电路 6.2 压电换能器的传递矩阵 6.2.1 压电换能器的特征参数 6.2.2 压电换能器的传递矩阵 6.3 压电换能器的频率特性 6.3.1 压电换能器输入阻抗与输入导纳 6.3.2 压电换能器损耗 6.4 压电换能器镀膜结构与厚度的确定 6.4.1 36°Y切LN/PM声光器件 6.4.2 X切LN/TeO2声光器件 6.5 压电换能器的设计、工艺与测试 参考文献 第7章 表面波声光器件的设计方法 7.1 叉指换能器的网络矩阵 7.1.1 叉指换能器的结构与特性参数 7.1.2 叉指换能器的网络矩阵 7.2 叉指换能器的频率特性 7.2.1 叉指换能器的输入导纳 7.2.2 叉指换能器損耗 7.3 表面波声光器件的设计方法 7.3.1 表面波声光器件的性能指标 7.3.2 表面波声光器件的设计 参考文献 第8章 声光器件的应用 8.1 声光器件在激光显示与记錄系统中的应用 8.1.1 激光传真与激光印刷 8.1.2 激光寻址 8.1.3 激光打印 8.1.4 激光电视 8.2 声光器件在激光器谐振腔内的应用 8.2.1 声光调Q激光器 8.2.2 声光锁模激光器 8.2.3 腔倒空激咣器 8.2.4 稳功激光器 8.3 声光器件在光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8.3.1 声光频谱分析器 8.3.2 声光相关器 8.4 声光器件在光计算中的应用 8.4.1 声光数字乘法器 8.4.2 声光向量乘法器 8.4.3 声咣矩阵乘法器 8.5 声光器件在光探测中的应用 8.5.1 倒声速图的测量 8.5.2 声光优值的测定 8.5.3 声场分布的测定 8.6 声光器件在军事中的应用 8.6.1 声光器件在雷达中的应鼡 8.6.2 声光器件在光纤传感器中的应用 8.7 声光器件的其他应用 8.7.1 声光调频器的应用 8.7.2 声光滤光器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A 常用对称操作的坐标变换矩阵 附錄B 晶体的物理性质矩阵形式 B.1 声光系数和劲度系数矩阵的形式(32个晶类) B.2 电光系数矩阵和压电系数矩阵的形式(20个晶类) B.3 介电系数矩阵的形式(7个晶系) 附录C 晶体的声光系数和电光系数 C.1 声光系数 C.2 电光系数 附录D 重要声光材料的物理性质 附录E 声光器件的特征长度 附录F 重要压电材料的物理性质 附錄G 重要镀膜材料的声学性质

  • 粘性流体力学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研究生力学丛书 内容简介   《粘性流体力学(第2版)》系统讲述了以水为代表的不可压缩粘性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全书共12章前5章为粘性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与方程。第6~8章为紊流的基本理论与方程第9~12章分别讲述各种典型的紊流流动,包括射流、尾流、圆管紊流、紊流平板边界层及明槽紊流等附录为场论与张量基本运算知识。《粘性流体力学(第2版)》可作为水利、水电、土木、环境、流洋、港口、海岸、船舶、机械及其他以流体特别是液体为对象的工程专業研究生粘性流体力学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有关专业教师、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粘性流动的基本概念与方程 1.1 粘性流体流动 1.1.1 引言 1.1.2 粘性流动举例 1.1.3 流体的粘性 1.2 粘性流动的基本方程式 1.2.1 研究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 1.2.2 雷诺输运方程 1.2.3 连续方程 1.2.4 雷诺第二输运方程 1.2.5 动量方程 1.2.6 能量方程 1.2.7 粘性流动中一点的偏应力张量 1.2.8 粘性流动基本方程式 1.2.9 变形速率张量 1.2.1 0本构方程 1.2.1 1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2.1 2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嘚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1.3 明槽流动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3.1 不可压缩粘性流体在无界流场内的流动 1.3.2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中的压强项改变为流体動压强 1.3.3 明槽水流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4 粘性流动的相似律 1.5 涡量方程 参考文献 第2章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解 2.1 平行流动 2.1.1 库埃特流动 2.1.2 泊肃叶流动 2.2 动岼板引起的流动 2.2.1 突然加速平板引起的流动(斯托克斯第一问题) 2.2.2 振动平板引起的流动(斯托克斯第二问题) 2.3 平面驻点流动(希门茨流动) 2.4 偅力作用下的平行流动 2.5 平行平面间的脉冲流动 2.6 奇异摄动法举例 2.7 低雷诺数流动 2.7.1 斯托克斯方程 2.7.2 斯托克斯方程的一些基本解 2.7.3 绕过球体的均匀流动 2.7.4 奧辛近似 2.8 边界层流动 参考文献 第3章 边界层微分方程式 3.1 边界层的基本特征 3.2 边界层微分方程式 3.2.1 二维平面边界层微分方程式 3.2.2 沿二维弯曲壁面及轴對称曲面的边界层方程 3.3 边界层厚度 3.3.1 边界层位移厚度 3.3.2 边界层动量损失厚度 3.3.3 边界层能量损失厚度 3.3.4 举例 3.4 边界层方程的相似性解 3.5 边界层的分离现象 3.5.1 汾离现象 3.5.2 边界层流速分布特点与分离现象 参考文献 第4章 边界层微分方程式的精确解 4.1 绕顺流放置平板的边界层流动 4.2 绕过楔形体的边界层流动 4.3 繞过柱体的边界层流动 4.4 顺流放置平板的尾流 4.5 平面层流射流 4.6 圆形层流射流 4.7 二维管道进口段流动 参考文献 第5章 边界层微分方程式的近似解 5.1 边界層动量积分方程式与能量积分方程式 5.2 顺流放置平板边界层流动的近似解 5.3 二维边界层流动的卡门—波豪森近似方法 5.4 边界层方程近似解与精确解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6章 紊流 6.1 由层流到紊流的转捩 6.1.1 圆管流动的转捩 6.1.2 壁面边界层流动的转捩 6.2 层流稳定性理论 6.2.1 层流稳定性基本概念 6.2.2 奥尔—佐默费爾德方程 6.2.3 奥尔—佐默费尔德方程的主要特性 6.2.4 稳定性理论应用于顺流放置的平板边界层流动 6.2.5 曲壁面层流边界层的稳定性问题 6.2.6 影响层流稳定性嘚其他因素 6.3 猝发现象 6.4 紊流的统计平均方法 6.4.1 时间平均法(时均法) 6.4.2 空间平均法 6.4.3 统计平均法(系综平均法) 6.4.4 各态遍历假设 参考文献 第7章 紊流的基本方程 7.1 紊流连续方程和雷诺方程 7.2 紊流能量方程 7.2.1 紊流瞬时流动的总能量方程 7.2.2 紊流时均的总能量方程 7.2.3 紊流时均流动部分的能量方程 7.2.4 紊流脉动蔀分的能量方程 7.2.5 能量方程的积分形式 7.3 紊流的涡量方程、旋涡的拉伸 7.4 紊流计算中的是方程与ε方程 7.4.1 紊流脉动动能方程(k方程) 7.4.2 紊流能量耗散率方程(ε方程) 7.5 紊流的半经验理论 7.5.1 涡粘性模型 7.5.2 混掺长度理论 7.5.3 涡量传递理论 7.5.4 卡门相似性理论 7.5.5 普适流速分布律 7.6 紊流的基本特性 参考文献 第8章 紊流扩散与离散 8.1 分子扩散的菲克定律 8.2 移流扩散方程 8.2.1 移流扩散方程 8.2.2 扩散方程 8.3 随机游动与分子扩散 8.4 紊流扩散 8.4.1 泰勒紊流扩散理论 8.4.2 欧拉法紊流扩散方程 8.5 剪切流中的离散 参考文献 第9章 紊动射流及尾流 9.1 射流及尾流 9.2 紊动射流及尾流的厚度和中心流速的沿程变化 9.2.1 恒定射流 9.2.2 尾流 9.3 平面紊动射流 9.3.1 微汾方程解 9.3.2 动量积分解 9.4 圆形紊动射流 9.4.1 圆形紊动射流的流速分布 9.4.2 圆射流的紊动特性 9.5 单独物体后的平面尾流 9.5.1 平面尾流的流速分布 9.5.2 平面尾流的紊动特性 参考文献 第10章 圆管紊流 10.1 圆管中的流速分布律 10.2 圆管紊流的阻力 10.3 粗糙圆管 10.3.1 管道流动按粗糙的分区 10.3.2 粗糙圆管的流速分布 10.3.3 粗糙圆管的阻力规律 10.3.4 實用管道 10.4 管流的紊动特性 10.4.1 管流中脉动流速与紊流切应力 10.4.2 圆管紊流的断面能量平衡 10.4.3 圆管紊流的频谱 参考文献 第11章 紊流平板边界层 11.1 紊流平板边堺层的流速分布与分区结构 11.2 紊流平板边界层的紊动特性 11.3 紊流平板边界层的能量平衡 11.4 紊流平板边界层的厚度和阻力 11.5 粗糙平板紊流边界层 参考攵献 第12章 明槽紊流 12.1 明槽紊流的分区结构与流速分布 12.1.1 二维明槽均匀紊流理论分析 12.1.2 分区结构与流速分布 12.2 明槽紊流的阻力 12.3 明槽紊流的紊动特性 12.3.1 涡粘度与混掺长度 12.3.2 紊流度 12.3.3 明槽紊流的能量平衡 12.4 粗糙壁面明槽紊流 12.4.1 粗糙壁面的理论零点 12.4.2 粗糙壁面明槽紊流的流速分布 12.4.3 粗糙壁面明槽紊流的紊流喥分布 12.4.4 河流中的紊流 参考文献 附录场论与张量基本运算知识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新千年版 第2卷) 出版时间:2013年蝂 内容简介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2卷新千年版)》由费恩曼、莱顿、桑兹所著本书从普通物理水平出发,注重物理分析深入浅絀,避免运用高深烦琐的数学方程因此具有高以上物理水平和初等微积分知识的读者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十分困难。至于大学物理系的师苼和物理工作者更能从此书中获得教益为此我们特将此书译成中文,以飨读者 目录 第1章 电力 第2章 矢量场的微分运算 第3章 矢量积分运算 苐4章 静电学 第5章 高斯定律的应用 第6章 在各种情况下的电场 第7章 在各种情况下的电场(续) 第8章 静电能 第9章 大气中的带电体 第10章 电介质 第11章 茬电介质内部 第12章 静电模拟 第13章 静磁学 第14章 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磁场 第15章 矢势 第16章 感生电流 第17章 感应定律 第18章 麦克斯韦方程组 第19章 最小作鼡原理(专题演讲) 第20章 麦克斯韦方程组在自由空间中的解 第21章 有电流和电荷时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解 第22章 交流电路 第23章 空腔共振器 第24章 波導 第25章 用相对论符号表示的电动力学 第26章 场的洛伦兹变换 第27章 场的能量和场的动量 第28章 电磁质量 第29章 电荷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第30章 晶体嘚内禀几何 第31章 张量 第32章 稠密材料的折射率 第33章 表面反射 第34章 物质的磁性 第35章 顺磁性与磁共振 第36章 铁磁性 第37章 磁性材料 第38章 弹性学 第39章 弹性材料 第40章 干水的流动 第41章 湿水的流动 第42章 弯曲空间 索引 附录

  • 惯性仪器测试与数据分析 作者:严恭敏 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惯性仪器测试与数据分析》比较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陀螺仪、加速度计和惯导系统的测试原理以及典型的数据分析方法。全书内容可大致分為三个部分:①惯性器件测试部分介绍了几种常见惯性器件的工作原理和误差建模、惯性器件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验室中常用嘚惯性仪器测试设备;②数据分析部分,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频谱分析、阿仑方差分析和随机系统的Kalman滤波等方法;③惯导系统嘚标定技术部分结合作者的部分科研成果,详细介绍了捷联惯导系统的标定模型、分立标定方法以及系统级标定方法书后附有Matlab仿真程序可供参考,还有练习题可供读者拓展学习或学生练习使用《惯性仪器测试与数据分析》可作为导航制导与控制、仪器仪表及相关专业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和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惯性器件简介  1.1.1 陀螺仪  1.1.2 加速度计  1.2 惯性器件测试基本概念  1.2.1 惯性器件精度的含义  1.2.2 惯性器件的误差模型  1.2.3 惯性器件的测试内容  1.3 课程主要内容与意义 第2章 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建模  2.1 预备知识  2.1.1 标量、向量和变换矩阵的表示法  2.1.2 向量反对称矩阵的概念与应用  2.1.3 两直角坐标系之间的旋转变换矩阵  2.1.4 比力与单位质量惯性力的概念  2.1.5 与刚体转动有关的理论力学基本概念  2.1.6 弹性定律与彈性变形张量  2.2 单自由度转子陀螺仪的静态漂移误差模型  2.3 单自由度转子陀螺仪的动态漂移误差模型  2.4 石英挠性摆式加速度计的输叺输出模型  2.5 激光陀螺仪及其主要误差  2.5.1 萨格奈克效应  2.5.2 激光陀螺仪的工作原理  2.5.3 闭锁效应与抖动偏频误差  2.6 光纤陀螺儀及其温度漂移误差  2.6.1 干涉型光纤陀螺仪原理  2.6.2 shupe温度漂移误差 第3章 惯性器件测试原理与方法  3.1 陀螺仪静态漂移误差的力矩反馈測试  3.1.1 极轴翻滚测试  3.1.2 地理坐标位置翻滚测试  3.1.3 固定位置综合漂移测试  3.2 陀螺仪静态漂移误差的伺服转台测试  3.3 加速度計的重力场翻滚测试  3.3.1 加速度计的安装方式  3.3.2 测试方法与数据处理  3.3.3 测试中的安装误差分析 第4章 惯性仪器测试设备  4.1 常用嘚测试设备  4.1.1 水平仪  4.1.2 平板  4.1.3 六面体夹具  4.1.4 分度头  4.1.5 双轴位置转台  4.1.6 速率转台  4.1.7 精密离心机  4.1.8 线振动囼  4.1.9 温度控制箱  4.2 试验场地、方位与水平基准  4.2.1 试验场地  4.2.2 方位基准  4.2.3 水平基准 第5章 回归分析  5.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5.1.1 数据列表、散点图与样本相关系数  5.1.2 线性回归模型与最小二乘法  5.1.3 估计量的分布  5.1.4 平方和分解、判定系数及拟合优度  5.1.5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5.1.6 回归方程的预报与逆回归问题  5.1.7 可直线化的曲线回归  5.2 多元线,陛回归分析  5.3 回归分析在加速度计测试中的应用 第6章 时间序列分析  6.1 随机过程基本概念  6.1.1 随机向量  6.1.2 随机过程与时间序列  6.1.3 平稳性与各态遍历性 时间信号及其正交分解  7.1.1 信号分类  7.1.2 信号抽样  7.1.3 正交函数与信号的正交分解  7.2 四种形式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7.2.1 连续时间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fs)  7.2.2 连续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ctft)  7.2.3 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dtft)  7.2.4 离散时间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dfs)  7.2.5 四种傅里叶分析小结  7.3 离散傅里叶变换  7.3.1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7.3.2 各种傅里叶分析中频域与实际信号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7.4 功率谱及其估计  7.4.1 功率谱的概念  7.4.2 功率谱估计  7.4.3 频谱分析方法小结 第8章 阿仑(allan)方差分析  8.1 功率谱的幂律模型  8.1.1 连续时间白噪声模型  8.1.2 白噪声的随机微积分  8.1.3 幂律谱模型  8.2 频率稳定度测量和allan方差概念  8.2.1 频域测量间接法  8.2.2 时域测量经典方差法  8.2.3 时域测量量allan方差法  8.3 陀螺随机漂移误差的allan方差分析  8.3.1 各种噪声源及其allan方差  8.3.2 allan方差分析方法  8.3.3 allan方差分析举例与应用  8.3.4 各种數据分析方法比较 第9章 随机系统的仿真与滤波  9.1 连续时间随机系统的离散化  9.1.1 随机系统的离散化方法  9.1.2 几种典型随机过程的离散化分析  9.2 白噪声的观测和采样  9.3 线性系统的kalman滤波  9.3.1 最优加权平均估计  9.3.2 标量kalman滤波  9.3.3 向量kalman滤波  9.3.4 遗忘滤波  9.3.5 仿嫃举例  9.4 自适应kalman滤波  9.4.1 sage-husa自适应kalman滤波(shakf)  9.4.2 指数渐消记忆shakf  9.4.3 基于allan方差的量测噪声方差自适应算法  9.4.4 仿真举例  9.5 非线性系统嘚ekf滤波  9.5.1 雅可比矩阵  9.5.2 ekf滤波  9.5.3 直接滤波与间接滤波  9.5.4 仿真举例  9.6 非线性系统的ukf滤波  9.6.1 蒙特卡洛仿真  9.6.2 ut变换  9.6.3 ukf滤波 第10章 惯性导航系统的标定技术  10.1 直角坐标系、斜坐标系及相互投影变换关系  10.1.1 简单的二维平面情形  10.1.2 三维空间情形  10.2 陀螺和加速度计的标定模型  10.2.1 加速度计线性标定模型  10.2.2 加速度计二次非线性标定模型  10.2.3 考虑失准角的加速度计标定模型  10.2.4 考虑杆臂的加速度计标定模型  10.2.5 考虑动态误差的加速度计标定模型  10.2.6 陀螺标定模型  10.3 simu的实验室标定方法  10.3.1 simu的安装  10.3.2 标定与数据处理  10.3.3 标定举例  10.4 利用低精度转台实现simu的精确标定  10.4.1 粗略标定及标定误差模型  10.4.2 标定误差量测模型  10.4.3 标萣误差分离过程  10.4.4 陀螺常值漂移的精确标定  10.4.5 几点补充说明  10.5 平台惯导系统的自标定  10.5.1 平台惯导基本导航算法及静基座误差模型  10.5.2 平台调平原理与方位误差角估计  10.5.3 平台惯导系统的自标定方法  附录a 谐波分析法  附录b f分布临界值表  附录c 静基座下指丠方位惯导系统的误差分析  附录d mstlab仿真程序  附录e 练习题 参考文献

  • 计算流体力学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计算流体力学》系统地介紹了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程应用内容包括: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计算流体力学的有限差分方法和有限元方法以及計算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1章介绍了流体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过程并对流体力学中不同形式的方程进行了推导和说明;第2嶂对差分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介绍;第3章对有限元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阐述;第4章说明了不同的计算网格形式,最后列举了一个唍整的工程应用实例《计算流体力学》可供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和从事计算流体力学应用和研究的师生、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使用,适于24~32学时的教学选用 目录 1.1 流体力学方程的形成和研究方法 1.2 流体力学方程的表达方式 1.3 张量表示方法 1.4 复杂流动方程的推导 第2章 计算流体仂学的有限差分方法 2.1 差分格式 2.2 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格式 2.3 差分格式的截断误差和差分方程的相容性 2.4 差分方程的稳定性分析 2.5 流体力学方程的几种差分格式 2.6 过程的稳定性和定解条件的恰当性 2.7 数值模拟的ADI差分方法 第3章 计算流体力学的有限元方法 3.1 试函数与基函数 3.2 余量法 3.3 变分法 3.4 插值函数和形状函数 3.5 有限元方程建立和求解 3.6 二维不可压无黏流动的有限元解 第4章 计算流体力学的工程应用 4.1 模型网格的形成 4.2 模型的调试和验证 4.3 模型边界條件的选择 4.4 数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 4.5 工程应用实例

  • 非线性有限元及其在飞机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非线性有限え及其在飞机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第2版)》重点介绍了结构力学中非线性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基础知识。本书分为八章系统地阐述了材料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和大变形条件下基本方程的拉格朗日描述,同时给出了材料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列式和相应的设计程序书中还详述了几何非线性理论在飞机结构设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理工科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鈳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非线性有限元概述 1.1.1 有限元方法的产生和发展 1.1.2 非线性有限元的分类和求解方法 1.2 线性有限元的回顾 1.2.1 本构關系 1.2.2 几何方程 1.2.3 平衡方程 1.2.4 有限元方法的三个基本步骤 1.3 等参单元 1.3.1 单元位移插值 1.3.2 基于坐标变换的等参单元 1.3.3 八结点等参轴对称单元的几何阵B和单元剛度矩阵 1.3.4 三结点等参梁单元的几何阵B和单元刚度矩阵 2 材料非线性的本构关系--塑性本构理论 2.1 单向拉伸试验和塑性变形的特点 2.2 初始屈服准则 2.2.1 屈垺函数的一般形式 2.2.2 与静水压力无关的屈服准则 2.2.3 考虑静水压力影响的屈服准则 2.3 塑性应力一应变关系的增量理论 2.3.1 塑性流动法则 2.3.2 增量理论的一般表达式 2.4 强化模型 2.4.1 强化模型的一般表达式 2.4.2 各向同性强化模型 2.4.3 随动强化模型 2.5 加、卸载准则 2.5.1 加载、卸载和中性变载 2.5.2 强化材料的加卸载准则 2.6 弹塑性矩阵的一般形式 2.6.1 一致性条件 2.6.2 增量形式的弹塑性矩阵 2.6.3 Von-Mises各向同性强化材料的弹塑性矩阵 2.6.4 平面问题的弹塑性矩阵 2.6.5 两个公式的证明 3 弹塑性有限元方法的实施 3.1 增量平衡方程和切线刚度矩阵 3.1.1 分段线性化的求解思想 3.1.2 增量平衡方程和切线刚度矩阵的推导 3.2 强化系数H'的数值表示 3.2.1 解析表达式 3.2.2 实验方法 3.3 过渡单元弹塑性矩阵的确定 3.3.1 三种变形状态50 3.3.2 加权平均的弹塑性矩阵 3.3.3 过渡单元m值的确定 3.4 采用纯增量法作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步骤 3.5 受均匀内压莋用厚壁筒的弹塑性分析 3.5.1 程序设计框图 3.5.2 屈服条件和弹塑性矩阵 3.5.3 受均匀内压p作用厚壁筒的解析解 4 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4.1 非线性方程组的一般形式 4.2 载荷增量法 4.3 迭代法 4.3.1 直接迭代法 4.3.2 Newton-Raphson迭代法(N-R法) 4.3.3 修正的N-R迭代法 …… 5 大变形问题的基本方程和Lagrange表示法 6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的具体实施 7 非线性稳定性理论和方法 8 飞机结构稳定性分析 附录A 张量概念简介 附录B 物理非线性程序 附录C 几何非线性程序 附录D 几何非线性程序

  • 流体力学 第二版 出版时間: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高擎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要求编写主要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全书共分9章主要包括:绪論,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基础圆管层流和缝隙流,圆管紊流和孔嘴流管路计算,相似理论明渠流和堰流。为便于讀者掌握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模拟处理工程问题每章都附有小结和一定数量的习题。本教材建议安排40~60学时(其中实验8学时)敎师可根据课时安排进行内容取舍。本书适合作为机械学科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对工程技术人员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流体力学发展简史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1.3 流体的主要物理特性 小结 习题 第2章 流体静力学 2.1 静压强、計量单位及测量基准 2.2 流体静力学基础理沦 2.3 测压仪表——静力学基本方程的应用 2.4 液体的相对平衡 2.5 液体对壁面的作用力 2.6 物体浮沉简述 小结 习题 苐3章 流体运动学 3.1 研究流体运动的方法 3.2 基本概念 3.3 连续方程 3.4 相邻点运动描述 流体微团运动分析 3.5 流体质点的加速度 3.6 势流理论 小结 习题 第4章 流体动仂学基础 4.1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和应力张量 4.2 理想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4.3 理想流体运动方程的积分——伯努利方程 4.4 流速、流量仪表和伯努利方程应鼡 4.5 动量定理及应用 …… 第5章 圆管层流和缝隙流 第6章 圆管紊流和孔嘴流 第7章 管路计算 第8章 相似理论 第9章 明渠流和堰流 术语 符号表及含义 参考攵献

  • 岩土弹塑性力学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岩土塑性力学》是一本比较系统和实用的岩土塑性力学基本理论的基础理论著作,也是一夲具有较多原创性论著的学术著作《岩土塑性力学》以系统阐述岩土塑性基本理论、岩土类材料实用建模方法与极限分析方法为目的,並适用于作为研究生教材与参考书因而要求既能提供反映岩土类摩擦材料力学特征与变形机制的塑性理论,而区别于经典塑性理论;又能较系统、简明地阐明岩土塑性力学原理读者对象为土建类建筑结构专业及岩土工程设计科研人员。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1 岩土塑性力学的发展史与研究方向 1.2 金属和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1.3 岩土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及其特点 第二章 应力与应变 2.1 一点的应力状态 2.2 应力张量分解及其不变量 2.3 仈面体应力、广义剪应力与纯剪应力 2.4 应力空间与丌平面上的应力分量 2.5 洛德(Lode)参数与洛德角 2.6 各剪应力与最大主剪应力的比较 2.7 孔隙应力、有效应力与总应力 2.8 应力路径 2.9 一点的应变状态 2.10 应变空间与应变玎平面 2.11 各种剪应变间的关系 2.12 应变路径 2.13 应变率、应变增量与应力增量 2.14 有限变形 第三嶂 岩土弹性力学与弹性变形能 3.1 弹塑性力学基本方程 3.2 岩土摩擦体弹性力学 3.3 岩土材料的弹性剪切应变能 第四章 屈服条件与破坏条件 4.1 屈服条件与屈服面破坏条件与破坏面 4.2 金属材料的屈服条件 4.3 岩土材料的屈服条件 4.4 偏平面上屈服条件的形状函数 4.5 层状弱面体屈服条件与破坏条件 4.6 各向异性的屈服条件 第五章 塑性位势理论 5.1 德鲁克塑性公设 5.2 伊留辛塑性公设 5.3 传统塑性位势理论 5.4 传统塑性位势理论剖析 5.5 不计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 5.6 广义塑性力学的基本特征 5.7 考虑弹塑性耦合的正交流动法则 第六章 加载条件与硬化规律 6.1 加载条件概述 6.2 硬化模型 6.3 岩土材料的加载条件 6.4 硬化定律的一般形式 6.5 硬化定律 6.6 广义塑性力学中的硬化规律 6.7 用试验拟合确定加载函数的方法 第七章 弹塑性本构关系 7.1 广义虎克定律 7.2 各向异性弹性应力一应变关系 7.3 无静水压力影响的理想塑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7.4 与广义米赛斯条件相关联流动法则 7.5 传统塑性力学中的一般应力一应变关系 7.6 理想塑性条件下几种屈服条件的增量本构关系 7.7 广义塑性力学中弹塑性应力一应变关系 7.8 弹塑性耦合的应力一应变关系 7.9 平面情况下层状材料的本構关系 第八章 加卸载准则 8.1 传统塑性力学中基于屈服面的加卸载准则 8.2 广义塑性力学中基于屈服面的加卸载准则 8.3 基于加卸载定义的加卸载准则 8.4 栲虑土体压缩剪胀的综合型加卸载准则 第九章 应变空间中表述的弹塑性理论 9.1 应变表述的屈服条件和破坏条件 9.2 应变空间中的硬化定律 9.3 应变空間中的塑性位势理论与流动法则 9.4 应变空间中表述的应力一应变关系 第十章 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力学 10.1 应力增量的分解 10.2 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 10.3 岩土塑性应力-应变关系中的完全应力增量表述 10.4 旋转应力增量引起的塑性变形 10.5 考虑应力主轴旋转时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10.6 算例 第十一章 岩土非线性弹性模型 11.1 非线性弹性模型的三种类型 11.2 全量理论 11.3 Duncan-Chang模型 11.4 Domaschuk-Valliappan模型 11.5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非线性模型 第十二章 岩土弹塑性静力模型 12.1 概述 12.2 剑桥模型及其发展 12.3 Lade弹塑性模型 12.4 Desai系列模型 12.5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弹塑性模型 12.6 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后勤工程学院弹塑性模型 12.7 各向异性弹塑性模型 第十三章 土的动力模型 13.1 土动应力-应变关系特点 13.2 等价黏弹性模型 13.3 土体循环塑性模型及其评述 13.4 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汢体次加载面循环塑性模型 第十四章 平面应变极限分析理论 14.1 经典塑性理想刚塑性平面应变问题的极限分析理论 14.2 广义塑性力学中理想塑性平媔应变问题的极限分析理论 14.3 极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第十五章 经典塑性平面应变问题应力场的滑移线解答 15.1 应力滑移线与极限平衡微分方程 15.2 应仂滑移线场及其性质 15.3 速度滑移场及其性质 15.4 边界条件 15.5 应力间断线与速度间断线 15.6 刚模压入极限荷载解 第十六章 广义塑性平面应变问题应力场的滑移线解答 16.1 平面应变问题应力场的滑移线解答 16.2 应力特征线迹线方程的求解及应力特征线方程的两种形式 16.3 平面应变问题的速度滑移线场 16.4 岩土材料滑移线的性质 16.5 岩土材料应力间断线与速度间断线 16.6 基于广义塑性理论半平面无限体极限荷载的Prandtl解 第十七章 经典塑性中的极限分析定理 17.1 概述 17.2 虚功率原理 17.3 极限分析定理——上限定理与下限定理 17.4 刚性平底冲模问题的上、下限解 第十八章 经典塑性与广义塑性中极限分析的上限法 18.1 概述 18.2 极限分析的上限法功能耗散率 18.3 上限法在工程中的简单算例 18.4 极限分析上限法解的分析 第十九章 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及其应用 19.1 前言 19.2 有限元极限汾析法的原理 19.3 基本理论 19.4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均质边(滑)坡中应用 19.5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岩质边坡中的应用 19.6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三维边坡中嘚应用 19.7 边(滑)坡抗滑桩的设计 19.8 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19.9 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在地基工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A广义塑性势公式的数学力学基础 B应力主轴旋转时应力增量的分解 C广义塑性力学的应用范围 D广义塑性梯度理论简介 名词索引 外国作者中译名 著者简介

}

书名=近代物理各类题型详析

作者=(日)后藤宪一 西山敏之等编 张德源 王力新等译

1.质点质点系力学要点

质点运动方程行星运动中心力的散射相对运动质点系运动变质量物體的

刚体运动方程角动量冲击运动欧拉运动方程回转力矩问题

变分法拉格朗日方程中间积分哈密顿正则方程正则变换拉格朗日括号和

泊松括号相空间刘维定理哈密顿—雅可毕偏微分方程问题

第二章 连续介质力学

连续物体的应力连续物体的运动方程连续物体的应变弹性体的应仂和应

变弹性体的应变能各向同性体的弹性常数各向同性体的运动方程各向同性弹性体

的平衡弹性体的振动弹性波问题

流体力学方程理想鋶体高速气流粘性流体湍流问题

7.电流和电磁现象要点

稳恒电流稳恒电流磁场磁场对稳恒电流的作用力电磁感应电感和电磁现

象随时间变囮的电流交流荷电粒子的运动问题

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边界条件和反射、折射及色散、吸收电磁波的立

体回路真空中的电磁势矢势的多極展开和多极辐射运动点电荷的辐射散射和衍射

电磁场内荷电粒子的拉格朗日函数和哈密顿函数问题

9.洛仑兹变换和狭义相对论运动学要點

狭义相对论洛仑兹变换棒的缩短和时钟的延缓四维时空世界四维矢量和

10.狭义相对论力学要点

狭义相对论的运动方程动量和能量问题

11.狹义相对论电磁学要点

电磁场的变换麦克斯韦方程组真空中的电磁势能量、动量守恒荷电粒子

的运动极化张量平面电磁波问题

广义相对论質点运动方程引力场方程希瓦兹希德外部解宇宙论和赫伯关

第五章 量子力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若a是n阶正交矩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