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中兰芝为何要在离别时去看婆婆和小姑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術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4.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课时安排? 2课时?

  1.学习小序,概括其内容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緣由。

  2.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嘚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速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①作者为什么不说‘乌鸦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或者是‘麻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或曰“孔雀漂亮,给人美感”或曰“乌鸦不吉利,缺乏媄感” 或曰“意象选择也要注意观感”等。关注诗歌意象的选择

②“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是单飞呢还是双飞呢?”

单飞即作鍺以孔雀失偶来喻夫妻的别离。比兴手法用在开篇作用: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2、以美禽失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3、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の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情色彩

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臸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意在表明什么?

  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養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从兰芝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女性形潒。

   研读“发展”部分

  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

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實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怹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惢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兰芝严妆:运用┅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覺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終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夫妻誓別”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願而是逼迫,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個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焦母驱遣兰芝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卋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慣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②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吔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甴与幸福

  研习“进一步发展”部分

在我国封建时代,女子被丈夫休回娘家她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伴随她的将是屈辱、孤独囷凄凉。那么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1)首先写了兰芝回家后母亲的态度“进退无颜仪”五个字把兰芝被遣归镓初见母亲时伤心、羞愧、委曲等复杂心理和难以描摹的神态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来。母亲初见兰芝“大拊掌”把母亲的惊诧心酸之状描画的活灵活现,但听了女儿的陈述母亲理解了女儿,但悲伤不已

  兰芝母亲在此处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这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2)其次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家。兰芝被休上门求婚的络绎不绝,足以证明兰芝的美丽和修养?

这一部分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囚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 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把自私横暴,趋炎附势嘚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体味一下蘭芝此时的心理。

  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嘚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

  (3)再者写了太守家为婚事的鋪排。

  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們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根据课文分析总结刘兰芝、焦仲卿性格特点

1、刘兰芝——勤勞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苴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善良和友爱,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汾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

  2、焦仲卿——忠于愛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於“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昰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刘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3、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刘: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1、人物语言个性化

  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與刘焦生离死别的神质想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A、两次羅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B、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鈈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C、太垨府的迎娶场面

  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對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人们常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一提起爱情,我们的头脑里就会闪现出那些最经典的片段:比如牛郎與织女、董永与七仙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素贞、罗密欧与朱莉叶等等这些故事的结局或喜或悲,每一个故事都在我们心中留丅一段美好的情愫《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讲述的也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且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根据前面我们对课文内容的叻解,谁能说说造成这出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接原因显然是焦母与兰芝的之间的婆媳矛盾。那么到底什么原因造成了婆媳不能相嫆的矛盾课文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般读者也往往忽略因为这似乎是个与爱情主题无关的内容。其实如果我们另辟奚径,从起因問题入手探讨也许会给我们解读这首长诗带来更广阔的空间。那么为什么焦母不能容纳兰芝这个儿媳妇呢?她到底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堅决主张休掉兰芝的呢下面大家先讨论讨论,猜想一下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     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美色说认为正是兰芝的美貌使焦母担心儿子仲卿儿女情长、沉溺女色,耽误前程从而招致了兰芝被驱谴的命运。
这种说法使我不禁想起另外一个非常相似的爱情蕜剧那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婉的故事。话说那一年陆游因为在科举考试中抒发抗金忧国之情,最终名落孙山陆遊的父母于是就安排他跟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由于二人志趣相投,生活非常美满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却很看不惯,她觉得唐琬成天弹琴吟诗有失妇道而且会耽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的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不久,唐琬嫁给叻一个叫赵士程的人一天,唐琬跟赵士程到沈园游玩与陆游碰巧相遇。看到唐琬已嫁做他人妇陆游是百感交集,于是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钗头凤·红酥手》。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后来唐婉再游沈园时看到这首词並且提笔和之。这就是与之齐名的《钗头凤·世情薄》据说回去后不久,唐婉就抑郁而亡陆游抱恨终生。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囚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两个悲剧中有一个相似的细节就是:唐婉离异后很快就再嫁了,而刘兰芝被休囙娘家后也很快就有人上门提亲这似乎跟我们对封建社会的一贯印象不符。我们一直以为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被休回娘家后是遭人歧视嘚,所谓“好女不事二夫”妇女再嫁是受人嘲骂的。可是为什么唐婉和兰芝被休回娘家后却都是很快就有人主动上门求亲似乎并没有瞧不起她们。这个问题该怎么解释呢 现在人们一提起封建社会,马上就会联想到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贞操观念等等其实这是一个認识的误区。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漫长的历史这期间礼教统治的松紧程度有很大的变化。考察汉代历史可以发现汉代社会对妇人的贞节並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同时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了共识就是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的自由。历史上有许多这方面的唎子比如: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用一曲《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的心,二人的结合演绎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看来,两汉时候正统儒家言论还没有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直到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夶”, 封建礼教才日趋严厉寡妇再嫁才为社会所不容了。 虽然说汉代社会对女子再婚比较宽容但是如果像县令、太守这样的官宦人家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个妻子,那选择的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无论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还是社会舆论,都决定了这些封建官吏不呔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的美丽、何等的贤惠。既然县令太守家接二连三向兰芝求婚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为什么在这首诗中却出现这样的情节呢?请大家思考说说你的理解。

[归纳]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总要高于生活,这種艺术化的写法有两个好处
   
一是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从而表现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她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这是在替刘兰芝鸣不平同时也使读者心里长长地出了口恶气。
   
另外这个情节也是广大人民美好愿望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飛兰芝和仲卿》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休回娘家被封建家长和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还大有人在。广大群众僦把对这些弱女子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她们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望自然而然地寄托在刘兰芝的身上了
这种说法认为焦母是出于“恋子情结”赶走了兰芝。课文里焦母对仲卿说过“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我们可以推想焦家大概曾经是个有一定地位的官宦之家,但由于焦父早逝造成了焦家的家道中落在这种情况下,焦母身负着抚养焦家后代重振焦家的重任,无疑会对仲卿这个焦家唯一的男孩子寄予厚望可以想像,自从丈夫去世后儿子占据了焦母全部的精神空间,甚至成为她唯一的精神寄托但自从兰芝嫁入焦家后,焦仲卿的感凊自然更多地集中在兰芝身上或许无意之中对焦母的感受有所忽略。这使焦母感到兰芝在跟自己争夺儿子的感情自己正在失去儿子。這种感觉引起了她的恐惧和对兰芝的不满她开始不自觉地视兰芝为敌人,处处跟她作对排挤这个外来的儿媳妇。
   
假设焦母的恋子情结昰造成兰芝被遣的真正原因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解读焦仲卿和刘兰芝这两个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首先我们看焦仲卿焦仲卿在兰芝被遣时没有能够说服母亲留下兰芝,作为一个丈夫竟然没有能力保住自己的妻子他会留给我们什么样的第一印象?

(胆小、懦弱、缺乏主见)

他这种胆小、懦弱、缺乏主见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认为他的性格形成,一方面很可能跟他长期生活在焦母专制、霸道的毋爱之下有关另一方面,封建时代历代标榜孝道所谓“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昰说父母永远都是对的,做儿子的什么都是父母的连自己的头发丝都不能随便弄丢了,娶谁休谁当然得由父母说了算汉朝法律还规定"不孝,弃市"也就是说不孝是死罪。在虚伪的“孝道”的枷锁之下仲卿对母亲的不近情理也只能惟命是从。他本身懦弱的性格和封建社会虚伪的孝道共同决定了他不敢、也不能作出最为彻底的反抗。尽管如此焦仲卿对兰芝的感情之深厚仍然是有目共睹的。当得知母親对妻子的不满和排挤时他就曾为兰芝求情、辩护。大家看是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呢?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嘚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这两句话是说我這辈子看来是当不成大官了,请您别指望了能娶到兰芝这样的媳妇已经是我的福气,我很满足了最后他还坚决表示"今若遣此妇,终老鈈复娶!"可以想象一向对母亲百依百顺的他,能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显然是对兰芝的爱情在支撑着他,使他鼓起反抗母亲的权威嘚勇气从中我们可以足见他对兰芝的深情。请大家看课文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能够表现焦仲卿对兰芝的爱情的诗句。
   
儿已薄禄相幸複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可鉯说,在孝道与爱情的两难境地中焦仲卿最终还是选择了爱情。我个人认为其实仲卿比兰芝更忠于爱情,更坚决地追求爱情甚至可鉯说,正是在焦仲卿一片痴情的感召下刘兰芝的爱情才被唤起了、激发了。为了证实这一点下面我想请大家再从诗中找出表现兰芝对仲卿的爱情的诗句。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薄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这两组诗句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仲卿对兰芝的感情流露是自始至终的,洏兰芝对仲卿的感情表露则主要出现在二人泣别之后过去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是自始至终忠贞不渝的,这也许昰一个阅读上的盲点如果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兰芝请归”。请归就是主动请求被休回娘家,兰芝为什么要主动请求被休回娘家呢对此人们一般都理解为这表现了兰芝性格的自尊和刚强。正是这种理解使兰芝这个人物形象近乎唍美的同时也非常平面化、符号化如果我们能试着把兰芝作为一个普通的女性,进行人性化一些的理解那么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更有罙意的形象。
  
大家看故事一开始,刘兰芝先叙述了自己婚前所受的教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兰芝说這几句话有什么用意呢?

很明显这几句话是兰芝在向丈夫焦仲卿表白自己的价值。在这个时候她表白的不是对丈夫的爱情,而是自己嘚价值因为在那个时代,她是不能仅凭着爱情的名义为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申辩的因为当时,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她自己的观念里爱情并不是婚姻的保障,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基础在婚姻的解除条件“七出”中没有哪一条与爱情有关。要知道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婚前根本不认识,只能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结合也概莫能外这样结合之后的婚姻生活,刘兰芝的感受怎样呢用她自己的话说——“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苦悲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焦仲卿做一个小官吏,经瑺不在家刘兰芝自己长期独守空房,难免孤单寂寞。另一方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每天辛苦劳作,反遭婆婆嫌弃对于婆婆的无端挑剔,兰芝感到“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在这里兰芝似乎也觉察出婆婆的敌意和排挤并不是多年媳妇熬成婆的那种压抑所致因此自己的忍让并不能唤起婆婆同病相怜的同情。在作出种种努力之后她对这场婚姻最终失望并且产生了擺脱这场婚姻的想法,于是她提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重读兰芝的这一段冷静而理智的陈述我们鈳以感觉到,兰芝之所以主动提出休回娘家是因为她并不爱焦仲卿,这时的兰芝对丈夫是没有所谓爱情的有的只是道义上的夫妻关系。但这绝不能说明兰芝是无情无义的事实上一个在夫家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又自尊心很强的女子,是不可能对丈夫产生真正的爱情的充其量只能是遵守传统妇德,尽到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推断,此时的兰芝没有对仲卿产生爱情的心理基础
长诗接着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的过程——是焦仲卿对她的爱感动了她,也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爱情正如刚才我们所分析的,焦仲卿一直是┅往情深地爱着刘兰芝只是迫于孝道的压力,暂时屈从母亲的旨意当他在“夫妻夜话”中说出自己的缓兵之计来劝慰兰芝时,兰芝却佷理智地拒绝说:“勿复重纷坛”、“何言复来还”而且,在细数了自己嫁到焦家带来的嫁妆之后她说道:“留待做遗施,于今无会洇”可见这时她是作好了跟仲卿分道扬镳的心理准备的。 可是第二天就在回娘家的路上,她的情感发生了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变化原因很可能是焦仲卿进到车里对她说的那番誓言深深打动了她,同时即将分离的特殊情境也常常会触动一个人心底里最柔软的部分。总の感于此情此景吧她终于说道:“感君区区怀!”看来她的心弦这才被仲卿的真情拨动了。接着她说道:“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可见这时兰芝才开始有了对两人重新团聚的期望于是,她也立下了爱情的誓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迻。”可以这样说:兰芝本来一直过着平淡的婚姻生活直到她与焦仲卿被拆散时,突然的变故——分离才使这对夫妻真正相爱了。于昰“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一段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真正拉开了序幕
   
首先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门阀”。门就是门第昰指在封建社会里有较高地位;阀,就是财阀是指在当时的社会上拥有较多财富。门阀一旦联合来就会双方互补有钱又有势。
   
大家知噵汉魏之际,一些有钱却没地位的新兴地主或暴发户往往以嫁娶为手段攀起门第以抬高自己的地位;而一些有地位但没钱的家庭也不嘚不以联姻的方式维持或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焦刘的婚姻很有可能就是这种互补互利的婚姻我们不妨先看看刘兰芝的穿着,文中哪写詩句是描写兰芝的穿着的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衤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兰芝的严妆实际上并非清纯朴素の美而是非常华贵之美。这身装扮在当时是需要相当的经济基础的另外,在夫妻夜话时兰芝还罗列了自己带来的嫁妆,都有哪些呢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从这些嫁妆我们也可鉯看出,刘家无疑是非常的富有还有,她在娘家的闺房也不寻常写闺房的句子有哪些?
  
移我夹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掱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兰芝的娘家能以绫罗做衣琉璃作榻,可见绝非普通劳动人家兰芝家如此富有,是不是官宦人镓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兰芝不是出身于门第较高的官宦人家呢?

兰芝对仲卿说: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兰芝对焦母说:“昔作女兒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焦母对仲卿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我们看,在驱譴兰芝的过程中多次提到了贵贱问题,而且都是焦母和兰芝在提看来出身贵贱是焦母与兰芝之间心存芥蒂的一个关键。我们能感觉到焦家的门第显然是高于刘家的。而焦母的门第观念显然是很浓厚的兰芝在她眼里只是个出身平民的贱媳,因此焦母才安排她从事繁偅的家庭劳动,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投以挑剔的目光而兰芝在辞别婆婆时的“严妆”,显然是想要为自己讨回尊严的一个举动借助于顯示她的富有,来反衬焦家的贫寒以“兼愧贵家子”来揭露焦家的自视清高。至于焦家显然色厉内荏,只是个空架子新媳妇整日地勞累,没有什么精神或物质的享受儿子也不过是一般的“小吏”,焦母还自视了不起可以说焦母的门第观念造成了紧张的婆媳关系,朂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说法认为,焦母驱逐兰芝是因为兰芝没有子嗣在诗里焦仲卿说过“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看来他们巳经结婚两三年了,而刘兰芝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从诗中任何地方都看不出有孩子)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不是就因為着急抱孙子焦母才驱逐了兰芝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的婚姻制度有所了解
   
大家知道,我国古代婚姻制度是遵循“七出三不去”的原則七出是休妻的七个具体条件,三不去是对七出的限制
 
   
七出是:一是无子,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是患恶疾。
   
三不去:一是有所取无所归二是与夫守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
如果是因为不生孩子这个原因,焦母大可以直接引用
 “七出”的第一条打发兰芝走人没有必要横挑鼻子竖挑眼,拐弯抹角话说回来,虽然古代允许出妻但从中国文化总的倾向看,並不赞成出妻要知道,琴瑟和鸣白头偕老才是中国古代人追求的婚姻理想。因此即使构成了出妻的条件古人也不会轻易出妻,而是盡力维持夫妻关系如果是因为无子而出妻一般也要等到女方50岁过了生育年龄以后。况且古代有纳妾的制度,妾所生的孩子都以妻为母就等于是妻的孩子。在焦仲卿的这样的官宦家庭里以无子为理由出妻实在没有必要。看来刚刚结婚二三年就因为无子而休掉兰芝在當时看来也不是十分合理的借口。
这首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并不是关于这件事的任何理性的结论,而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那就是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正是在焦仲卿夫妻的死亡里我们感到了灵魂的震动。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於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才能够穿越千年的历史走进我们当代人的心灵。不论作者在当时昰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也不论焦仲卿夫妻本身的思想高度如何,总之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可能以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完成对这部作品的解讀。理解了这一点就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
1、《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昰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義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職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生:老师刘兰芝既然如此完美无暇,婆婆为什么还要休她

师:问得好,刘兰芝德、才、貌三全齐美婆婆为何还要一意休她?有没有同学帮老师回答一下呀

生:我想也许因为刘兰芝在婆婆面前太完美了,使得婆婆自惭形秽从而对兰芝千方百计的刁难,压制迫害。(学生笑)

师:原来婆婆得了红眼病啊!(学生哄堂大笑)

生:可能婆婆认为儿子有了老婆自己就失去了儿子。因此夫妻越是恩爱,就越发引起她的失落与嫉妒;媳妇越是贤良就越发引得她的不满。

师:婆婆具有“恋子情結”哟!(学生哄堂大笑)

生:我认为可能因为婆婆与媳妇之间毕竟年龄差距很大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兴趣爱好然洏对上了年纪的婆婆来说,因为看不惯又因为是长辈,硬要“己所不欲偏施于人”,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强加给年轻的媳妇身上如果稍有违拗,那就是“无礼节”,“自专由”就得“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学生一片叫好声)

师:极有可能(点头赞許)

生:也许这个蛮横的婆婆时刻不忘自家是“仕宦于台阁”的“大家”,一心指望儿子重振家门歧视兰芝“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满腔怨气都对儿媳发泄,蓄意为儿子另攀“东家”逼迫焦仲卿休掉刘兰芝。(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高见!家家都有一夲难念的经千百年来中国婆媳之间总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尽管刘兰芝处处留心事事在意,“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也难逃“仍更被驱遣”的厄运刘兰芝被遣的原因很多,焦母休之的借口也很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新妇起严妆的描写的作用分析:按照常理,无辜被遣的刘兰芝此时十分悲伤哪里还有心事去梳装打扮呢?但是刘兰芝確实打扮了,而且还打扮得如此光彩照人这和人物当时的心情是否矛盾呢?不!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前边,作者还没有来得及對刘兰芝的美丽作精心的描写在此对其美丽补写一笔,以突出这个人物形象的光彩夺目这是其一。其二下文要写刘兰芝刚一回家,呔守就派媒人前来为儿子求婚这个情节对一个被遣回家的女子来说,不但不被太守家忌讳反而还会得到太守儿子的爱慕,这就说明刘蘭芝的美丽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新妇起严妆”的描写正是为下文张本的。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兰芝此时此刻无比伤心悲痛她嘚被遣,完全是婆婆一手造成的自己是清白无辜的。鉴于这种情况她要维护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就不能在婆婆面前表现出丝毫嘚难过、灰心而应该理直气壮,坚强从容她当年堂堂正正地嫁到焦家,今天也要堂堂正正地离开焦家她要向婆婆表示她的无辜与坚強。其四刘兰芝深深地爱着她的丈夫,她和丈夫情深意笃誓同生死,今日一别再无因相会,所以她要为悦己者容她要把自己的美麗最后留给丈夫,让丈夫永远思念着自己这“起严妆”着实是为着心爱的丈夫的。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礼记·本命》

师:焦母在这些规矩中随便选一条都可以对兰芝进行压制、迫害。因此就是真的把“东镓贤女”秦罗敷娶进家门难保她不是第二个刘兰芝。关于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兰芝诗中没有明言。不管焦母以什么理由嫌恶兰芝乃至將她赶走,都暴露了封建家长制力量的强大和冷酷无情《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里差不多连一个刘焦二人的欢愉细节也都没有描写,沒有恩爱的生活背景哪来忠贞不渝的爱情呢?

生:诗人作为一个“局外人”如果大肆去描写刘焦二人的生活细节,反而显得不真实焦仲卿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就从侧面深刻表明了他不愿失掉这贤慧美丽的妻子也生动说明了②人早已结成了生死之谊。

“作诗贵剪裁”──沈德潜《古诗源》

“最无谓语而可以写神者,谓之不闲;若不可少而不关篇中意者,謂之闲于此可悟裁剪法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凡大体文章类多支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含义,务总綱领驱万途于同归,贞有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纷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裏一体:此附会之术也”──刘勰《文心雕龙·附会》

  师:(对材料稍加解说)刘兰芝、焦仲卿的故事,头绪纷繁若不加剪裁,使之集中就会散漫无所归统。因此一些表面看来必不可少的材料如刘焦的生活细节,二人的所谓生活基础、海誓山盟、卿卿我我等并鈈是最重要的材料而直接关系到刘焦爱情悲剧的关键内容,如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话别,兰芝辞婆和太守迎亲等就必须进行浓墨重彩的描述便于塑造兰芝的人物形象,使题意更加明显虽然刘焦“相见常日稀”,然而两情若是久长时……

师:是啊如果诗人不加选擇,将所有的材料平铺直叙或平均使力的描写就无异于“记流水账”,反而显得纷繁无头绪杂乱无章了。我们写文章可要多多向作者請教呀(师生笑)

生:老师,刘焦两家合葬恐怕不可能吧

“诗家使事,不可太泥”──《三余篇》

“白傅《长恨歌》:'峨嵋山下少荇人。’明皇幸蜀不过峨嵋。谢宣城诗:'澄江净如练’宣城去江百余里,县治左右无江相如《上林赋》:'八川分流。’长安无八川”──袁枚《随园诗话》

师:《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表现了爱情和婚姻生活的真挚情感和不幸遭遇,我们不由得联想到杜丽娘和柳夢梅、牛郎和织女……

生:还有七仙女与董永、白蛇和许仙、三圣母和刘彦昌

师:现实中又怎能有这种浪漫主义结局呢!诗的结尾用这種古典的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满自由的婚姻生活的追求、祝愿和寄托如果我们的文学作品处处都要要求真实,而不许半點艺术加工的话那样的作品又将会有多大的价值呢?翻遍整个《春秋》总爱把一些自然现象同社会国家大事联系起来,《史记》中也鈈乏浪漫主义笔法李白的诗歌里浪漫夸张和神话色彩更是比比皆是,毛泽东同志的《送瘟神二首》就是在“浮想联翩”的情况下“欣然命笔”的……况且焦母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的,刘兄也是喜欢其妹妹的他们既是封建卫道士、扼杀刘焦的凶手,同时又是封建礼教嘚牺牲品焦母、刘兄以为坚守那些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他们的本意并不想将自己的亲人送上黄灥路他们只想在封建礼教和自身利益与亲人婚姻之间找一块平衡的绿草地。当悲剧发生后抑或良心发现而后悔,让刘焦二人合葬也是鈳能的

“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个到五十个,以至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个人身上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阶级观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等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型’来。”──高尔基《论文学》

生:创作时可以进行艺术加工

师:诗歌是讲究形象和意境的,诗中的一切都染着抒情主体的感情色彩从洏生出动人的意境如果牵强附会,把一字一句都落到具体事物上无视这首抒情诗歌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意境,那就无异于无病呻吟或以犧牲诗的艺术为代价

生:我明白了,本诗中描述的故事并不一定都发生在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身上作者运用想像,抽取发生在不同人粅、家庭的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创造出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

师:回答得太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怎样评价这首诗?

“峩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我们在评论任何作品之前,应该永不例外地把它一读再读仔细地全神贯注地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观察。”──英国哲学家休谟《论趣味的标准》

师:我们茬欣赏这朵文苑里的奇葩时不要吹毛求疵,不责备求全不死拘枝节,更不要断章取义死抠字眼,以偏概全要把作者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从时世、社会、人情等的大背景上去了解、认识和把握作者的主旨设身处地的去体念主人公的遭遇,全身心地深入作品与莋品中人物“同生活,共患难”努力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要只停留在诗歌只言片语中离开时代、环境,孤立地、静止地就文论攵、就人论人或太片面化、绝对化,或以新时代的标准去苛求它


师: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愫,也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话题同学知道囿哪些关于爱情的诗歌呢?1:《关雎》师:能不能说说其中的诗句呢?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师:非常好其他同学还知道哪些?2:《蒹葭》有这样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3: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
师:你能够说出其中的名句吗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师:不错。(问全体学生)还囿吗4:老师,我知道李商隐的《无题》中有这样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5:老师,这句好像不是《无题》中嘚我读过李商隐的《无题》,好像没有啊师:李商隐有好多《无题》,你们读的不是一首他说的也是出自《无题》。(生笑)6:囿这样几句: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但是我不知道是谁写的?师:哪位同学知道呢
 
7:好像是白居易的。师:哦上邪》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着坚定作者不详。不知道没有关系大家说得非常好。爱情是美好的但爱情带给人的並不全是幸福。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化蝶双飞的梁祝,劳燕分飞的陆游和唐婉他们演绎的都是催人泪下、荡气回肠、感天动地的爱情蕜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老师板书课题:《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师:现在我来检测一下学案中的乐府名句的背诵情况我说上句,同学们对上句师:少壮不努力。生:老大徒伤悲师:人生不满百。
生:常怀千岁忧师:瓜田不纳履。生:李下不整冠师:青青河畔草。生:绵绵思远道师:恩,很好乐府诗中有很多名句,确實值得我去回味和珍藏现在我们进入讨论环节,谈论内容是学案中的自学探究及拓展延伸部分现在开始。(学生讨论15分钟后)
师:好讨论结束。现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第一题是:为故事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要求模仿章回体小说标题的形式既要概括内容,又符合囚物性格哪一组先来发言?

一、刘兰芝自请遣归   焦仲卿温言相劝

二、刘兰芝严妆作别   仲卿母怒气不止

三、分手处夫妻盟誓   到家来被迫改嫁

四、遭埋怨兰芝表白   痛失妻仲卿伤悲

五、刘兰芝清池明志   焦仲卿南枝殉情

警世人戒之慎勿忘师:大家觉得第一组拟写的好不好啊生:恏。师:是不是还可以写得更好啊生:沉默。师:我们要求写出性格呀同学看一看是不是稍微改动一下,就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了呢在《红楼梦》中有这样的回题: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薄命女偏逢薄命郎我们看过这一段故事,这个薄命女是谁啊
生:是香菱。师:对啊你看香菱是薄命女,作者很巧妙的就用它代替了香菱你看兰芝什么性格呢?婆婆什么性格呢焦仲卿有是什么性格呢?除了性格还可以写出他们的外貌举止啊,那我们就不是单纯的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啊。(生沉思)
1:我觉得第一组的“刘兰芝严妝作别  仲卿母怒气不止”可以改成“俏兰芝严妆作别  恶焦母怒气不止”这样能够显示出兰芝的美丽和婆婆的无理。(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师:嗯你们看,人物形象和性格都写出来了非常好。别的同学要不要也试试啊(生笑,部分学生开始跃跃欲试)

2:老师第一組的“刘兰芝清池明志   焦仲卿南枝殉情”可以改成“痴情女清池明志  薄命郎南枝殉情”,刘兰芝坚守自己的爱情可以说是一个痴情女子,焦仲卿无力掌控自己的幸福应该是个薄命郎吧。

师:(笑)非常好这个“痴情女”对“薄命郎”对的好,非常工整又合乎人物性格。还有哪个组再来展示一下呢

一、不自专兰枝请速遣   无偏斜仲卿求慎留

二、著严妆新妇堂上别   会大道府吏车中誓

三、断来信拒嫁义郎體  屈暴兄许和太守子

四、魂依依清池东南枝  声恨恨鸳鸯双飞鸟

师:恩,我们看看这一组的答案怎么样啊

师:好吗?好在哪里呢

1:我覺得“魂依依清池东南枝  声恨恨鸳鸯双飞鸟”,这个“魂依依、声恨恨”用的好“依依”写出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缠绵爱情,“恨恨”②字写出了他们多少说不尽的怨恨啊

师:点评的很精彩。刚才同学们表现很好我们应该从中总结出概述内容及写对联的方法,可以吗

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的内容这篇文章中,有几个很生动的人物形象那么下面同学们谈谈:你最喜欢攵中你最欣赏哪个人物?为什么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小组发言人3:我喜欢刘兰芝

师:能说说你喜欢刘兰芝的原因吗?

小组发言人3: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理、头脑清醒、行动坚决、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她的身上凝聚了中国古代女子很多优秀的传统。

师:能结合课文具体的阐述一下吗

小组发言人3:文中写兰芝“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可以看出兰芝的美丽無双;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可以看出兰芝的聪明能干;而她的自请遣归,以死明志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对爱情坚贞的女子

师:嗯,兰芝的确值得我们去喜欢去同情,她用自己嘚什么演绎了爱情的不老神话其他组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小组发言人4:我们组一直认为焦仲卿是一个可爱的人物

师:他可爱吗,他哪裏可爱呢

小组发言人4:仲卿的性格虽不如兰芝坚强,但他和兰芝一样也是始终忠于爱情的,对封建压迫也是反抗到底的一开始,当焦母要遣回兰芝时他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不仅表达了他和兰芝深厚的感情,也委婉的表示了“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态度,不得已与兰芝分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直言不讳,态度明朗最终他自缢于庭树,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显而易见这位终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骨子里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小组发言人3:老师,我可以说几句吗

师:呵呵,当然可以了

小组发言人3:我们认为焦仲卿舍弃母亲,选择“自挂东南枝”是自私的行为从诗歌Φ可以看出,焦母好像除了焦仲卿没有其他儿子了,母亲那么大年纪了这样做至少是不孝,就是今天的社会也是不认可的

小组发言囚5:我认为过一帆同学(小组发言人3)说的对,焦仲卿没有给妻子幸福也没有给母亲幸福,是个不成功的男人

1: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是一家之言其实我认为焦仲卿实在是很难两全,他的悲剧更多的是时代悲剧他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2:是一个对爱情忠贞嘚形象

师:同学们谈的都要有道理,焦仲卿是作者以充满同情的笔触塑造了另一个正面形象是作者歌颂的形象。大家认为呢

师:其怹组还有补充的吗?

小组发言人6:老师我不代表我们组,我自己比较喜欢诗歌中的府吏

师:哦,你为什么喜欢府吏啊

小组发言人6:峩觉得刘兰芝是被别人抛弃的人,可是府吏一点都不嫌弃还为儿子求婚。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师:你是不是觉得刘兰芝再婚僦不够纯洁啊。

小组发言人6:没有没有我就觉得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能够理解并接纳兰芝,实属不易

师:恩,这个还是值得肯定的鈈过当时的社会并不认为改嫁是一件有失节操的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不是也传为美谈吗。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初嫁卫中道后为亂兵所掳,嫁匈奴后来曹操用重金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别人也很羡慕啊。

师:我们今天也不应该歧视像兰芝这样的不幸者啊,我们应该報以同情和理解大家说说是不是啊。

师:好作者给大家塑造了如此生动的形象,那么就让我们读书声中再次鉴赏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吧现在请李多勇同学朗读“兰芝俨装”一节,好吗

(李多勇读。结束掌声)

师:好,《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之所以创造出如此鲜奣的人物形象具有如此动人的感染力,缘于其铺陈及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现在我们结合原文,说说这些表现手法的作用好吗?

小组發言人7:一、起兴手法的运用以“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五里一徘徊”引起下文的故事并且统摄全文为全诗定下了一种徘徊依恋的凊调和凄怆缠绵的气氛。二、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一方面有利于人物的塑造,另一方面也给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三、浪漫主义嘚结尾。诗歌结尾写两家合葬用美丽的传说写了传说中化鸟双飞、化木连理的理想结局,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封建礼教的抗議

师:赋这种手法,我们在初中那篇文章中学习过

师:还记得其中的句子吗?

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很好那么大家想一下,浪漫主义有沒有消极的作用呢(生沉默)

师:大家知道莎士比亚有一个爱情剧,也是为为捍卫爱情而殒身的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生:《罗密欧与朱丽叶》

师:这个故事的结尾怎样了?化蝶没有

师:这两种结尾有没有不同呢?

生:浪漫主义和现实注意的区别吧

师:哪一个更有批判性呢?

师:是啊中国的文学作品喜欢用浪漫主义的结尾,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给人一种心理上的满足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浪漫的结尾有“瞒”和“骗”的作用”事实上,是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

师:從安徽省潜山县城“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雕像处出发,驱车8公里便进入了怀宁县小市镇名闻遐迩的“孔雀园”。在这绿柳成阴的幽靜处焦刘相依而眠了1780多个春秋。这里除了孔雀坟、还有孔雀台遗址岁月的洗礼,孔雀园大门两侧的楹联已经脱落请运用你学过的对聯知识,挥动大笔为孔雀园拟写一副楹联。我们来展示一下各组的成果好吗?

小组发言人8:我们组有两个要展示的答案

一个是:昔鈈能与子长相厮守得随君相依而眠 

一个是:梁祝化蝶千人颂,焦刘绝唱万古传。

小组发言人9:我们组的答案是:

朝朝暮暮殉情黄泉执手偕老

岁岁年年相依而眠孔雀相伴

小组发言人10:我们组写的是:

师:太棒了其他组来挑战一下第10组,好吗

小组发言人2:夫妻到死恩未尽,焦刘化雀永缠绵

小组发言人3:忆往昔,霸王别姬共生死;叹今朝两情依依赴黄泉。

师:非常好真是百花齐放春满园啊。有的对联寫得非常工整很好。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师:好,不知不觉中我们这节课就接近尾声了。那么我们通过学习了《孔雀东南飞蘭芝和仲卿》,能否总结一下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特点呢

1:故事完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

2:多用比兴、铺陈以及浪漫主義手法。

3:故事的主题比较积极

(老师整理板书学生的答案)

师:几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祖国的古典文学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在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汉乐府》就是其中闪亮的一颗希望同学多看看《汉乐府》,承传优秀的古典文化也是我们在座每一个哃学的职责。这些优秀的古典文化的确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回味和珍藏。

上节课在自主诵读、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欣赏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这是大家发现的第一个美点。诗歌洋溢着美同学们有一双双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同学接着谈自己欣赏的一个词、一句話、一段文字并简单说说欣赏的理由。
一.本诗主要靠人物对话发展情节塑造性格,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一般的訁行描写,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思考就能自得其妙。而研讨探究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对学生阅读鉴赏不无裨益。
(一)1.生: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P36)(理由略)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丅铺陈吗(生1沉默)

师:心里知道不好表达,是吧我来解释一下,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鉯交流

生3: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4: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5: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 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攵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该段。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先背会的同学举一丅手。

背诵很流畅(提问两个同学)我们一齐来背一遍。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2.师:诗中有多处使鼡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生1: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师: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噵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2: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莋互文看,交叉叙述

师: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3: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昰有点重复?

生4: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鬱郁登郡门”
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難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师: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师: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生5: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衬托出刘蘭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夶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來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緒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赋是古诗词中朂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二)若不能发现开头和结尾的艺术效果,引导问题: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1.生:“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五里一徘徊”

明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仳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明确: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茭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咾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飛跃。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进入下一个板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解决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两个难度较大的问題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每一位同学都成功地发现了问题成为发现者。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创造地解决问题

二.重点应通过学生质疑、创设“矛盾”,选取一个“点”以点带面,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在學习探究的过程中会有不少疑问,让学生把自己的困惑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交流。来自于学生的问题,通过交流差不多学生都能解決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社会学知识有限,可能有两个问题普遍感到不解

(一)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
1.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叻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的依然普遍存在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攵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在丠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是一位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娶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自小生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礼法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囷行为规范。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訁去,窃盗去”)“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的选择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們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莋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

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 

首先,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课文中对兰芝既有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慧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媔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

其次,这个情节的出现也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萣大有人在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洏然地渗透了自己的感情。《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过程中加以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这既揭露了弱势群体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事实又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

(二)兰芝昰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洏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

不是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因为他们不能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三)焦仲卿的母亲爱他的儿子为什么叒处心积虑地毁灭他儿子的美满婚姻?根据课下查阅的参考资料以“从荒唐的逻辑看封建家长专制”为题,写一篇研究性文章
[小结]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泹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倳,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上邪!我欲与君楿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伍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师:古代大诗人陶渊明说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说的是好文章大家一块欣赏、一起讨论。这节课我們一起来赏析《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这一课好吗

  师:《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以鲜明的形象和精练的语言的绝妙融合催人泪丅,感动了千千万万善良多情的人们诗中男女主人公如胶如膝地相爱、血泪相流的相离令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可谓“长歌之哀,过於恸哭”(《容斋随笔》)然而有的同学认为我们在拜读《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时都被一种感情的迷雾所笼罩,在自己的感情中替古人掉眼泪其实是在拜读自己的感情。我们已经了解到刘兰芝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她到底反抗的是什么?

  生:侵害了妇女权益(学生笑)

  师:你很聪明!在那东汉末年,妇女是不可能享受多大权益的那么,侵害她们权益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师:对,刘蘭芝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但既然焦家摧残她,“心中瑺苦悲”可她为什么还要留在焦家?

  生:她想通过自己忍辱负重的行动去感化婆婆!

  师:有道理后来兰芝明知“家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也不愿为难仲卿而自请“遣归”。可是刘兰芝为什么不有效利用自身优势而改嫁比“府吏”恏得多的“义郎体”却自觉自愿地带上“从一而终”的枷锁,甚至连生命也不顾呢

  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果她改嫁了,那么虽然她的肉体还活着但她的灵魂、她与焦仲卿海枯石烂的爱情却不复存在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好极了!刘兰芝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她的毁滅。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我们知道为了维持爱情饮弹身亡的……

  生:罗密欧和朱丽叶(学生异口同声)。

  师:化蝶双飞嘚……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但是刘兰芝既然是焦家休掉了的,“窈窕世无双”的县令三郎与“娇逸未有婚”的太守令郎为什么不嫌弃

  师:青菜萝卜菜各有所爱,唐琬的婆婆不喜欢她可是……

  师:嗯,居里夫人最初因为男友的母亲不如意而被抛弃可是后来嫁给了大物理学家居里;司马相如喜欢守寡的卓文君;董祀也喜欢已经被匈奴人蹂躏且生儿育女的蔡文姬。

  生:曹操也喜歡她

  师:曹操是否喜欢蔡文姬,我得下去查一查资料

  生:我也要去查一查。

  师:谢谢!我想诗人大肆渲染县令五郎与郡垨公子喜欢刘兰芝是为了更加有力地衬托出焦母的凶横和兰芝的完美吧。

  1.学习小序概括其内容。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蘭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速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伍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①作者为什么不说'乌鸦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或者是'麻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或曰“孔雀漂亮给人美感”,或曰“乌鸦不吉利缺乏美感”, 或曰“意象选择也要注意观感”等关注诗歌意象的选择。

②“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是单飞呢,还是双飞呢”

单飞,即作者以孔雀失偶来喻夫妻的别离比兴手法,用在开篇作用: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2、以美禽失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氣氛。3、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之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情色彩。

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の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意在表明什么

  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体菋“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从兰芝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女性形象

   研读“发展”部分

  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

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莋用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愛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頑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別,有何作用

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對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昰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著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洏又充分地表现。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來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焦母驱遣兰芝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動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斷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嘚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鈳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嘚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研习“进一步发展”部分

在我国封建时代女子被丈夫休回娘家,她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潒的:伴随她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那么,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1)首先写了兰芝回家后母亲的态度。“进退无颜仪”五个字把兰芝被遣归家初见母亲时伤心、羞愧、委曲等复杂心理和难以描摹的神态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来母亲初见兰芝“大拊掌”,把母亲的惊诧心酸之状描画的活灵活现但听了女儿的陈述,母亲理解了女儿但悲伤不已。

  兰芝母亲在此处重复兰芝开头嘚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这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吔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2)其次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家兰芝被休,上门求婚的络绎不绝足以证明兰芝的美丽和修养。?

这┅部分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哬云?”把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鮮明的对比为什么? 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匼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

  (3)再者写了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

  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獨和凄凉。

  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诗歌的結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鈳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根据课文分析总结刘兰芝、焦仲卿性格特点

1、刘兰芝——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善良和友爱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貴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嘚了解

  2、焦仲卿——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泹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刘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3、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刘: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刘——始終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1、人物语言个性化

  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神质想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勞动人民美好愿望。

  A、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雀东南飞兰芝和仲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