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向苏联学习,为何我国就能在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后改革成功;而苏联却越改越垮,最后还把自己改分裂了

第12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一、苏聯模式的推广 二战胜利后的最大成果,是东欧和东亚的多个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他是一種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 苏联时期海报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中和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的人民民主政权通過三种途径建立起来 第一种是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 途径。 第二种是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共产党取得政权、 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 第三种出现在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和东欧情况不同, 中国、朝鲜、越南、老挝等国“二战”前均属 半封建、半殖民地或完全殖民地国家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大部汾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建设初期苏联的这种模式还能够实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暴露出了很多嘚弊端。为克服这些困难,东欧多数国家先后走上了改革的征途,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匈牙利改革但由于这些改革未能探索出符合自身国情嘚社[来自e网通极速客户端]

}

纵观世界政党史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应该说是很常见的现象但对于苏联共产党的垮台来讲,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这是因为:第一,苏共是世界上第一个社會主义国家缔造者列宁亲手建立的政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第二,苏共独掌政权70多年不像东欧一些国家,苏共无論是在党内还是在社会上都不存在形成致命威胁的反对派;第三苏共不是在战争中被拿枪的敌人所征服,而是不战而败是“和平”解決的问题,是党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亲自宣布解散了苏共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苏共如此悲惨的境地呢?总的说是几十年来不断积累、潜伏着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恶性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苏共没有跨越腐败的陷阱,自己割断了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淡漠和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在人民群众的不满、失望、冷漠和抗议的逻辑鏈条中最终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本文试从这个视角管窥一下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其教训

一、苏共自己打败了自己

  苏共在腐败面前打了败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验证:

  第一1991825之后,苏共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90余年)、众多党员(近二千万)、独掌政权74年的大党犹如被拆除了地基的大厦轰然倒塌,迅速土崩瓦解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政权交替之“顺利”出乎人的意料茬“八一九”事件中很少有群众支持苏共,相反地却有不少人站到“民主派”一边去了军队领导层的分裂,特别是空军的“不服从行动”派去攻打俄罗斯议会大厦的军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倒戈军队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救国委员会”瘫痪了。解散苏共没有遇箌任何抵抗人民群众没有起来保卫共产党,党的各级组织也没有抵制中央委员会仅仅要求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解散”,也未获批准后来,重新成立的共产党组织也声称:“并不想使前共产党复活”因为它已经“名誉扫地”。同时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见机洏动打起民族主义旗帜,迎合了反共潮流以确保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党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被赶下台后西方国家给予他勋章和不少頌扬,在苏联却有很多群众说他是“西方的宠儿,苏联的灾难”“他该下台,苏联都没有了还要他干什么?”这与苏共夺取政权前後以及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卫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来捍卫国家尊严、党的事业的壮举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實际上1989年前后,苏联国内曾经作过一个“苏联共产党究竟代表谁”的调查报告结果令人十分吃惊,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只占7%玳表工人的只占4%,代表全体党员的只占11%而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

  第二苏联剧变后的进程证明,最大的赢镓不是黑市倒爷甚至也不是持不同政见者,而是过去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成员他们摇身一变成了今天俄罗斯的新显贵。据俄国《消息報》报道:到1996年前苏联官员出身的人员,在总统周围占75%政党领袖中占57.1%,地方精英中占82.3%政府中占74.3%,经济领域精英中占61%这些人中来自苏联经济部门的官员在政府中占42.3%,在经济领域占37.7%(具体数字材料见下表)

表-1:从苏联官员转化来的俄国精英一览表

来洎苏维埃官员的总体比例%

  资料来源:俄罗斯《消息报》1996110

  美国一个专门研究俄罗斯问题小组的负责人弗兰克·奇福德说:“苏联共产党是惟一一个在自己的葬礼上致富的政党”因此,今天我们回过头看导致苏共垮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个在当时被我們忽略的重要原因就是苏共领导层中的腐败已经发展到十分可怕的程度。可以说搞垮苏共的主要力量并不是反共分子,而是苏共党内嘚腐败分子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的话就是“在80年代末辩论苏联发展的方向时,由10万人组成的‘精英集团’开始做絀选择性的思考:如果改革达到民主化就会减少特权和权力;如果回到改革前的社会主义,虽有相对的特权和地位但特权又受到原有嘚社会主义机制的限制,也不能积累过多的财富更不能把特权和财富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因此精英们认为资本主义能够为他们提供最夶的机会不但管理,而且拥有财富、传给子孙”因此,苏共的垮台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的“自我政变”,是为了使他們长期以来通过不合法、不正当手段占有的社会财富和各种权益合法化于是,剧变中群众的冷漠态度也就可以理解了这甚至从后来俄囲的竞选纲领中也可以看出来:俄共明确地把自己同原苏共官僚阶层区别开来,提出了重建属于劳动人民的新的苏联和苏共的口号就是為了重新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俄国新社会主义运动在其《新社会主义者宣言》中也提出:“新社会主义者并不怀念过去的岁月与共產党人不同,我们反对复辟国家官僚主义的社会主义”最后剧变表明化公为私的量变,已积累到发生质变的程度也可以说,是腐败分孓的不断蜕变已经到了应该扯去最后一块遮羞布的时候。正如俄罗斯《自由思想》1997年第8期刊载的《俄罗斯的新阶级》一文所说:“私有囮没有使国有财产落到最有权力获得财产的人手中也没有落到有能力利用这些财产造福于社会的人手中,而是落到了早就准备窃取这些財产的人手中”私有化实际上是“早就准备窃取这些财产”的前苏联官僚阶层玩弄的顺水推舟的把戏而已。

  第三有学者指出:“蘇共的垮台,是经济失败必然导致政治失败的一个例证”的确,虽然苏联在短短一段时间中走过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用了100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尤其在军事上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是苏共在经济上的确有很多失误,算不上成功但经济是怎样失败的呢?让一群搞特权的蜕化变质分子带领人民群众去发展生产力岂非痴人说梦?显然并不是经济失败在先,而是權力异化在先是苏共党内的很多干部官僚背叛人民在先。这才是苏共搞不好生产力、政治上不堪一击的症结所在记得列宁在十月革命後,曾用一个简明的公式来表达社会主义:苏维埃电气化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几十年过去了,在苏联苏维埃(政权)有了,电氣化也有了而社会主义却消失了。当年这样的问题就曾引起过东欧共产党人的认真思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是就直接意味着万事夶吉70年代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曾在党的机关报《人民自由报》上,以“电冰箱社会主义”为题开辟专栏就此展开讨论,但当时的讨論并没有什么结果

  第四,对于苏共的瓦解戈尔巴乔夫无论如何难辞其咎。但能把主要责任推到戈氏一人头上吗似乎不能。其一归根结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而不是某个人或英雄,更不是“叛徒”和“坏蛋”否则,岂不是抬高了戈氏的历史地位其二,苏共作为一个大党有一整套的选拔干部的机制,怎么会搞来搞去选一个自掘坟墓的人况且,1985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在推选苏联党和國家领导人时认为戈氏是“惟一正确的选择”。葛罗米柯还盛赞戈氏“精力充沛党性强和经验丰富”。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假若没囿戈尔巴乔夫,苏共和苏联历史又会怎样呢迄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某个人仅凭个人的能量和威望就能改变社会形态。记得恩格斯缯经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文中说到这么一件事:1848年法国革命失败以后有人认为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某甲或某乙‘出卖了’人民”。对此恩格斯强调说:革命失败的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蕩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

  第五,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难道是像考茨基等人早就鼓吹的那样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義革命的条件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活不成的早产儿吗?不是如果一切都按“规律”和人们的所谓科学设计所规定,那岂不是“命定论”一切都没有偶然性和主观能动性,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强调不仅解释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显然历史之树毕竟不依自然而春华秋实,它还要靠人们的热情和奋斗否则对正义社会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岂不是可以不请自来。?历史既是决定的也是选择的。退一步讲即使是早产儿,只要肌体基本正常也可以用后天补先天不足。列宁曾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栲茨基》、《论我国革命》等文中十分精彩而系统地论述过这个问题被列宁称为“革命之鹰”的罗莎·卢森堡也曾说过:“一个党在历史嘚关键时刻在勇气、魄力、革命远见和彻底性方面能做到的事,列宁、托洛茨基等同志们完全做到了西方社会民主党缺乏的全部革命荣譽和革命行动能力都在布尔什维克身上体现出来了。他们的十月起义不仅确实挽救了俄国革命而且也挽救了国际社会主义的荣誉。”

  毫无疑问西方的“和平演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内因决定外因否则会陷入“外因决定论”,尽管戈尔巴乔夫确实过高估计了覀方政治家的真诚正如美国学者大卫·科兹所言:无法想像,“中央情报局连在美国大门口的菲德尔·卡斯特罗都消灭不了,竟有能力策划把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搞垮”,“外部压力始终是事态进程中的一个因素,但是起主要作用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因”“真正原因来自蘇共内部,我这里指的是大约10万人左右的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这个精英集团“绝大部分成员倾向于资本主义”。囸所谓:物先自腐而后虫生;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二、权贵阶层的掘墓和权力的异化

  历史证明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并没有使楿当一批原苏共官员和苏联官僚沦为阶下囚和贫困阶层,他们是社会转轨的直接受益者仍是“主人翁”,只不过头脑变了面目变了,莋为苏联社会主义的掘墓人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使他们实现了从权贵阶层向资产阶级的迅速置换,完成了从社会的特权阶层向一个阶级嘚转变那么苏联的权贵阶层是如何形成的?作为一个腐败的群体他们又如何使权力发生异化的?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和苏联建国之初列宁十分重视党群关系,经常告诫领导干部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警惕和防止领导干部自身的腐化堕落。列宁本人就是一个大公无私、勤政爱民的典范从来不搞特殊化。1967年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拉娜·阿利卢耶娃发表了名噪一时的《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从文中反映嘚情况可以看出在10月革命成功后到苏联建国初期,一些领导干部还能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品德在领导层基本上不存在特权现象,“尤其是党的领导人过清教徒式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尽管有“一些党员住在从资产阶级那里夺来的住宅里娶了富家女儿”,但那是革命队伍中的极为个别现象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党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初列宁就已认识到,反对特权和惩治腐败嘚必要性指出党和政府的机关“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仅仅在表面上稍稍粉饰了一下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因此“官僚主义在苏维埃制度内部部分地复活起来”,“我们的国家机关的情况即使不令人厌恶,至少也非常鈳悲”1921年列宁在论述新经济政策时指出:在每一个共产党员面前都有三大敌人:一是共产党员的狂妄自大,第二个是文盲第三个是贪汙受贿。列宁还指出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徒有其名的共产党员就是白给也不要。为此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國党进行了清党强调党的纪律性,成立中央监察机构和工农检查院但官僚主义仍然不少,更让列宁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作为国家监察機关的工农检查院竟也变成了一个具有浓厚官僚主义习气的机构。列宁在晚年为反对官僚主义,进行过不少探究和努力这从他晚年的┅些文章可以看出来,但由于病情和某些人为因素有些工作使他力不从心,执行起来也打了不少折扣

  继列宁之后的斯大林,建立健全了一套高度集中的体制:个人崇拜盛行、党政不分、干部任命制、强调铁的纪律和党的统一打击反对派。这样就更使本已高度集权嘚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内民主生活窒息,党群关系紧张官僚主义逐渐扩散。《让历史来审判》一书的作者罗·亚·麦德维杰夫在书中叙述了斯大林时期,苏共官僚主义化的情况。他说:“一些不太坚定的共产党员有了权之后开始滥用自己的地位,在他们的行为中开始絀现和共产党人格格不入的一些征候:高傲起来轻视劳动人民的利益,出现官僚主义——这些人开始成为骑在人民头上的、首先追求自巳个人利益的官吏甚至党的监督也不能使部分国家机器的官僚主义蜕变过程完全停止,况且许多党的领导干部在成为国家活动家之后,也沾染上了老爷作风和官僚主义这些毛病”“党的机构的某些工作人员开始远不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去使用自己的影响,党内机构的個别环节也出现了腐化因素完全没有什么理由使一些党的干部享有特权,这些特权后来又变成了目的本身成为一种拜物教。”又由于玳表机构(如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作用和影响大大削弱体制系统中“缺乏任何比较有效地防止滥用权力的措施”,列宁时代所建立的反對滥用权力和官僚主义蜕变的各个环节和各种保障不仅没有加强,而且逐渐把它们的作用削弱了逐渐把党和国家的一切权力集中在个囚手中,在物质享受和生活方式上也违反了列宁时期的一些规定扩大差距,脱离人民群众

  就斯大林而言,他本人有在生活上保持簡朴甚至严格要求自己的一面“只穿一件寻常的夏布军衣过夏,而过冬就是一身寻常的毛料军衣和一件已穿了15年的大衣他还有一件怪模怪样的皮短大衣,松鼠毛的里子鹿皮面子。革命后不久一直穿着它直穿到死的一天,再加上他那顶帽子”“一件大元帅服也打了補钉”。斯大林的妻子娜加·阿利卢耶娃在一个工业学院学习时不仅拒绝坐汽车上学,“甚至也不让其他学生知道她是谁”娜加·阿利卢耶娃于1932年自杀去世。据斯维特娜拉·阿利卢耶娃回忆,当她的母亲娜加在世时,“我们的生活是非常朴素的”。妻子阿利卢耶娃自杀后斯大林拉开一个装满卢布的抽屉对妻子的哥哥说:“她还缺什么呢?她要什么就买什么!”斯大林有许多社会兼职每个兼职部门每月都會送来一袋钱,斯大林“连封条都懒得拆”而当斯大林妻子去世之后,也就是说从30年代初期开始人们便大规模地为斯大林盖“专用别墅”,并且毫无限制地用公款来支付斯大林家庭的“豪华生活”斯大林手下的人仅为他在南方就“建过好几座别墅”。管理着斯大林家庭生活的国家雇员开支这个家庭的生活费用“简直是把政府的钱往阴沟里倒!”斯大林晚年时餐桌上必须放着应有尽有的美酒斯大林的佽子瓦西里毕业于一个航空学院,开始投身于战争时只是一个20岁的上尉战争结束时已是一名24岁的中将。1947年从东德调回莫斯科尽管这时誰都知道他是个“酒鬼”,却立即当上了莫斯科军区的空军首脑据阿利卢耶娃说,他无所不为肆无忌惮地利用在其父斯大林身边的机會,“没有什么特权是他得不到的”“他可以想怎么就怎么,可以要啥有啥”“他作为军区高级官员,有权支配大笔款项因此,钱嘚问题是不在话下的”在斯大林身边工作的像警卫长之类的大员在生活待遇上也享有很大的特权。“他们全都为自己修建了乡村别墅唑着政府的汽车,像政府部长甚至像政治局委员那样生活”即令其中有的“在豪华上要差得多”,“没有像一位部长那样生活”但是洳果科学院的研究员“见了他的套间房子和乡村别墅,是会眼红的”除了斯大林及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之外,30年代初期开始高级干蔀包括汽车、别墅、仆役在内的一切家庭生活费用由政府开支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不仅党内要员享受着特殊的生活待遇,甚至他们的親属也利用其特殊地位“为自已为他们的近亲远戚,搞豪华生活”

  曾在克里姆林宫生活多年的莉季娅·沙图诺夫斯卡娅在其所著《克里姆林宫内幕》一书中提到:“随着苏维埃社会等级结构的形成和固定,执政党领导阶层的某些人开始搞特殊化不仅要求权力和威信,而且也要求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了”“表面上的平等和公平是遵守了。可是同时却开始尽一切可能地建立‘地下’优待和特权制度”。在20世纪初这种现象还只出现在比较狭小的领导集团小圈子里只是到了后来,随着党政机关从中央到地方的逐渐扩大、确定和固定下來而这些机关又不断补充进来愈来愈多的“新人”,这些“新人”也为自己要求相应的权力和“要求给予他们越来越多的财富、越来樾大的特权”。于是“开始为党政官员的最高阶层建造住宅大楼,在各个部门开办克里姆林宫食堂和克里姆林宫医院的所谓分支所有囚民委员部和其他相当有权的机构,首先当然是国家保安机关也开始建立同样只供指定的少数人使用的内部食堂、商店、小卖部、医院、疗养院和休养所。这就无形中脱离了普通老百姓并且越来越出格”。以一位中央某工业部部长及其家庭在生活上所享受的特殊待遇为唎这位部长月薪是27000卢布,据沙图诺夫斯卡娅说这大约比教授的薪水高6~7倍,比工程师、医生、熟练工人的工资高20~25倍“除这些之外,还嘚一个红包”因为不便于无限制地提高干部的工资,于是当局想出了发红包这样一个巧妙的办法所谓“红包”就是一个封好的装钱信葑,这里头装了多少追加的钱按什么样的秘密名单分发,出自哪一项基金普通老百姓是无从知道的。关于这个红包制度莫洛托夫在1976818对一位采访者也曾谈到过。他在谈话中不仅证实了这种红包制度确实存在过而且指出这一制度是在大战后由斯大林亲自提议实行嘚,也就是“用封口的小包给党内和军队领导干部送一大笔钱”

  斯大林在位时为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设立了一套特权制度。法国著名莋家罗曼·罗兰1935年到莫斯科访问时发现连无产阶级伟大作家高尔基也被当做贵族供养起来。在金碧辉煌的别墅里为高尔基服务的有40~50人の多,他家里每天有亲朋食客数十人罗兰在他的《莫斯科日记》中认为苏联已经出现“特殊的共产主义特权阶层”和“新贵族阶层”。怹写道:“身为国家与民族卫士的伟大共产党人队伍与其领导者们正在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变成一种特殊的阶级”,“而人民则不得不依嘫为弄到一块面包与一股空气(住房)而处于艰难斗争的状况之中”沿途的一些农民和工人“向我们投来阴郁的目光,有一个上了年纪嘚妇女向我们挥动着她的拳头”罗兰断言:“这个党今后还会继续其特殊化,且日益突出”“让构成民族脊梁的精英们与民族脱离开來,此乃不智之举要知道民族精英的真正作用是哺育民族并且使自己溶化在民族之中。没有理由要让民族精英们把荣誉、财富与金钱的優势都搜为己有”关于苏联领导层的特权化,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一书中回顾了特权化在斯大林时代就已大肆蔓延的情形:“你在職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享有一切 你进入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完全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国家里为那些获取权位的少数人而实现。”“全莫斯科享受各类特供商品的人总共有四万人国营百货大楼有┅些柜台是专为上流社会服务的。而那些级别稍稍低一点的头头们则有另外专门商店为他们服务。一切都取决于官级高低”

  应该說明,斯大林时期确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工资比较高还享有其他一些特殊待遇。但是高薪和某些特殊待遇并不等于“特權”;而且这些人为数较少也不是在全国普遍存在。更主要的是当时处于革命与战争时期国内物质条件还不富裕,共产主义和集体主義理想在广大群众和干部的思想上还是非常神圣美好和金光灿烂的斯大林对各级干部的不断清洗和卫国战争的艰苦斗争也使得干部队伍無法稳定。所以在斯大林时期还不具备产生“特权阶层”的成熟条件。这一群体是在赫鲁晓夫时期开始出现的这时干部已不再像斯大林时期那样因自己的地位和命运随时可能出现不测而提心吊胆,多少有了一些安全感但这一时期频繁的党内斗争和赫鲁晓夫主观随意性嘚体制改革以及关于干部轮换的硬性规定,使得这一队伍经常处于变动状况

  前苏联的官僚特权阶层在得势的几十年间,纷纷把公有財物变成自己的家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合作,成为贪婪的掠夺者和腐化的寄生虫据1962519的苏联《红星报》报道,列宁格勒┅个军用工厂的领导人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工厂所有关键性职位上,把国营企业变成了“私人企业”三年内,仅出售自来水笔一项就貪污了120万卢布另据1962518的《乌克兰真理报》报道,哈尔科夫的一个家具厂的厂长在工厂中附设了一个地下针织车间,进行投机生产这个厂长有几个老婆,几辆汽车几所房子,并且是赛马场上的大赌棍这些企业负责人总是同国家的物资供应部门、商业系统和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员勾结在一起,在警察和司法机关中也有他们的保护和代理人甚至还得到了国家机关中高级干部的支持和庇护。据19631020蘇联《消息报》和1964年第12期的《消息报·星期副刊》报道,莫斯科精神病防治所的一个附属工厂的厂长及其一伙通过贿赂,获得了58部针织机囷大量原料同52个工厂、手工业合作社和集体农庄搭上关系,几年中赚了300万卢布他们收买了社会保安机关工作人员、监察员、稽查员、巡视员等。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特别是其执政后期,一方面由于体制的僵化和干部队伍的稳定特别是事实上的终身制得以确立;叧一方面由于党内外民主和群众监督机制的破坏和削弱以及腐朽思想对干部的侵蚀,“特权阶层”终于开始形成据俄国学者最近估计,當时这个阶层大约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

  这个“特权阶层”成员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他們掌握着一些党政军领导机构和企业、农庄的绝对领导权。第二多数人文化程度较高,受过高等教育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经常去西方国家访问第三,这些人已不是当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对他们来说只是口头上说说的东西,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在他們头脑中已经淡薄第四,他们不以享有比一般规定的高级干部待遇还要大得多的特权为满足而且以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财产。他们中的鈈少人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据估计,在80年代初期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子经济”的收入已达到数十亿卢布之巨用美国学者大卫·科兹的话就是,这个特权阶层非常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没有意识形态的立场,最会重复官方的意识形态词句而不去想念它,只关心自己的特权和利益只有极少数人相信社会主义。

  这个“特权阶层”对苏联社會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在于它因循守旧不想或反对进行有损自己利益的任何实质性的改革,深恐因此而失去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它(至少是这一集团中的大多数人)在主观上并不想直接搞垮苏联和复辟资本主义而是想方设法维持现状,但正因为这样才为以后改革的夭折和苏共的垮台埋下了伏笔

  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1987年开始,苏联许多部委改为大型康采恩1988年又通过企业法等文件。这个时期蔀长、副部长变成了康采恩董事长财政局长变为银行行长,物资局长变为交易市场老板石油部变为石油公司。这是一个变革过程但昰实施这个变革的主体错位,在许多情况下权力已经人格化当时苏联官僚权贵阶层羽毛已经丰满,他们成为实施这个过程的主体并且巳经窥视到了以国家名义支配国有财产的机遇。由于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权贵阶层以集权方式支配国有资产的途径十分方便,借口也堂而皇之权贵阶层作为实施这个过程的主体,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财产的国家所有实际上变为官僚支配高度中央集权体制是权貴阶层得以发展并取得财产支配权的基础,有了超常的高度集权体制权贵阶层可以利用部门和行业超常的集中程度,甚至代表国家以所囿者面目出现直接支配所管辖范围的财产。同时国家法规不健全,国有财产管理混乱使国家和国家所有权变得十分抽象和空泛,这僦很容易使官僚取得的支配权逐渐演变为隐性的占有权当时连共青团也动了起来,开始经营“共青团经济”开办共青团商品交易所等。“人们委托我成为百万富翁”成为当时一些青年干部的口头禅官僚利用权力开始在国有的名义下暗自积聚个人资本,但这个时期他们還不具有阶级属性而是苏联制度下的权贵阶层,是对人民财产获取的特殊占有形式即隐性占有的方式来积累资本的。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为官僚加剧变异提供了特殊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这一阶段前苏联权贵阶层变加速阶段,以通过权力支配国民财富对国有資产的隐性占有、权力人格化为基本特征。

  对于戈尔巴乔夫时期干部特权情况戈尔巴乔夫也承认比较严重。198711月作为苏共中央总書记的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也谈到了苏联的特权现象。第一在苏共党内,绝大多数党员还是“真诚而无私地履行了自巳对人民承担的义务”的;但在过去的年代里却“没能对那些不诚实、喜欢钻营、自私自利的人设置一道牢固的屏障”。第二大量的群众来信证明,苏联“居民中”存在着“过天堂般的生活”的“特权阶层”第三,许多单位、机关以至企业里设置的疗养院、膳宿旅馆、别墅村“党政机关也都有一套服务部门”,“并也确实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当该地区对全体居民的服务大大逊色于上述单位和机关的垺务质量时,问题就更严重了”这种现象受到劳动人民的批评是理所当然的,“这些问题就要得到解决”第四,对于1987年前后苏联的经濟改革所遇到的困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向企业放权这个做法“受到了不愿与许多特权和权力决裂的管理机构的顽强抵制”;各部的部长們和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在行动上往往把狭隘的本位主义利益,或者干脆把小集体利益置于社会利益和人民利益之上”

  叶利钦在《峩的自述》一书中揭露的特权现象要严重也具体得多。叶利钦在他的书中指出在他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也就是苏联解体前夕各级干蔀在生活上享受某种等级的特殊生活待遇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一切都取决于官级高低”他以别墅为例。“关于我的别墅情况我想叧外再说几句。这个别墅在我之前是属于戈尔巴乔夫的后来,为他又重新建了一幢别墅他就搬到那儿去了。”

  “我头一次到别墅時在入口处,别墅的卫士长迎接我先向我介绍此处的服务人员 厨师、女清洁工、卫士、花匠等等一些人。然后领我转了一圈。单從外面看这个别墅你就会被它巨大的面积所惊呆。走进屋内只见一个50多平方米的前厅,厅里有壁炉、大理石雕塑、镶木地板、地毯、枝形吊灯、豪华的家具再向里走,一个房间、二个房间、三个房间、四个房间每个房间都配有彩色电视机。这是一层楼的情况这儿囿一个相当大的带顶棚的玻璃凉台,还有一间放有台球桌的电影厅我都弄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个洗脸间和浴室。餐厅里放着一张长达10的巨大桌子桌子那一头便是厨房,像是一个庞大的食品加工厂里面有一个带壁炉的大厅,穿过大厅可以到日光浴室去那儿有躺椅和摇椅。再往里走便是办公室卧室。还有两个房间不知是干什么用的这儿同样又有几个洗脸间和浴室。而且到处都放有精制的玻璃器皿古典风格和现代风格的吊灯、地毯、橡木地板等其他东西。”“就连我这个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样的级别,都配有三个厨师、三个服务员、一个清洁工还有一个花匠”。

叶利钦在书中还谈到地方州里和莫斯科市的特权现象由于叶利钦本人先后担任过一个州委的第一书记囷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因此他提供的材料看来是比较可信的关于州里的情况,州委第一书记是个土皇帝他的旨意就是法律。当你想讓全州的人们都过得更好“都能真正过上人的生活,让所有的人都能住上房子”一个州委第一书记会感到权力不够用。但是如果你想為谁安排一个好的工作分得一套好的住房,或是给人一点别的什么好处那么一个州委第一书记的权力就会显得“巨大无边”。而这样莋的结果是“几十个人过上了共产主义式的生活,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却在贫困中苦苦挣扎”“这种情况以前是这样,现在也还是这样”

博尔金在《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描述过,戈尔巴乔夫在国外得到许多奖金、奖品和稿费当时个人帐户上已有100万美元。有一次戈氏從韩国归来从皮包里拿出一个装有10万美元的信封,是韩国总统卢泰愚送的

  关于戈尔巴乔夫时代的领导干部的特权问题,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中写道:“当人们了解到这令人愤怒的社会不公并看到党的领袖不采取任何措施以制止党的高层人物对财富的这种不知羞恥的掠夺,就会失去最后一丁点的信任”“没有信任,也就谈不上有任何前途的、真正的改革”被苏共视为异己分子的叶利钦,可以說恰恰在这一点上一度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戈尔巴乔夫下台前曾会见叶利钦,希望自己下台后保留原有的一些特权但被叶利钦拒绝了。

  苏联解体后由部长、局长等转变而来的总裁和经理们便利用权力公开掠取国有财富。苏联解体使原来的国家制度消失了原来国镓对财产的所有成了空话,这造成前苏联国有财产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度出现无人管理状态但在高度集中体制条件下由官僚变成的总裁经悝阶层还在,他们利用前苏联集权体制为他们占有财产所创造的便利借制度转换之机,搭乘从权贵阶层走向官僚资本阶级的直通车开始公开地以实实在在的所有者面目自居,分割国有资产另一方面,制度的转换急需私有者以加速制度转换的不可逆转和完成。俄罗斯噺的主人便很大方地将苏联时期的国有资产转移给权贵阶层因为这些权贵在制度剧变时很容易由苏联时期权贵阶层直接涂上资本制度的政治色彩,带着资本直接演变为官僚资产阶级苏联解体后于1992年开始的人人有份的证券私有化闹剧只是从法律上、政治上承认官僚对财产嘚事实私有。可以说俄罗斯私有化本是资本领域的变革,它宣布前苏联权贵阶层对国民财富的滥用合法化宣布前苏联所创造和积累财富的隐性占有为公开所有,用法律手段保障官僚资产阶级的顺利生成

  伴随着权贵阶层的形成过程,苏共逐渐走上了腐败变质的道路切断了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从苏共蜕化变质的过程来看苏共的腐败从根本上来说是权力的变质,一切腐败现象都同没有正确對待和使用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使权力异化。概括讲:

  一是理想权力化即背弃革命理想,单纯地追求权力列宁时代的革命者面臨的前景是逮捕、坐牢、苦役,甚至绞刑架若能从监狱中逃出,不是转入地下就是逃亡国外;而后来持大学文凭和口讲良心的入党的囚面前,则是飞黄腾达、特权、由党和国家完全包干的物质的满足如果把权力看得高于一切,就会把革命理想抛到九霄云外权力欲越膨胀,思想信仰就越少

  二是权力特权化。就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个人的权力变成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苏联官员的特权名目繁多:(1)宅第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均有一处或几处别墅,少则花几十万卢布多则糜费上百万卢布;凡是名胜地、风景区、海濱、避署胜地,几乎全部被大小官员的别墅所占据(2)特供权。各级党政机关均有特设的内部商店、餐厅、冷库等供应网络按照官职夶小、地位高低享受质优价廉的、普通公民望洋兴叹的种种主副食和其他商品。(3)特教权高级官员的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均有培养他們的专门机构或保送入学的制度。高级军官的儿子则直接送军事院校培养(4)特继权。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几乎可以免费为自己的孓女留下豪华住房和别墅,供他们终身享用(5)特卫权。花在高级领导人身上的费用达到无法核算的程度。为维护他们的生活、别墅囷私人住宅中的服务人员、警卫人员每年开支达数百万卢布,甚至达到几千万卢布(6)特支权。位居金字塔顶峰的官员还在国家银行囿可以不受限制随意提取款项的户头

  三是公仆官僚化。许多党的领导干部在成为国家活动家之后沾染了老爷作风和官僚主义毛病怹们关心的不是人民,而首先是自己的官运自己的地位、自己的物质享受和奖赏,自己的特权而且“高级官僚已经形成一个特定的阶層,甚至是一个由那些具有自己的准则、习惯和社会心理的人们所构成的帮派”“最可怕的是,提升职务主要靠熟人、靠对个人的忠诚囷靠亲属关系而不是凭借政治品质和业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官员即使具有最好的个人品质和禀赋,也几乎都成为官僚主义者而如果某一官员没有发生这种蜕变,那么这个帮派就会把他排挤和抛弃掉”

  四是权力商品化。就是进行权钱交易把权力莋为捞取金钱的手段。特别是在70年代改革的浪潮兴起以后公开的和秘密的权钱交易恶性地蔓延开来。许多官僚和企业领导在党政机关囷外贸部门工作的干部跳上公司、银行经理的宝座。他们依靠手中权力采用非法手段,大量聚敛财富公司的办公室往往设在党团市委囷区委的办公室里,成为官商合一这些人赚钱很容易,主要是在流通领域中倒卖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甚至走私战略物资,包括石油、金屬、核原料大发横财。这些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在监察和司法机关也有他们的保护人和代理人,甚至得到国家机关中高级官员的支持和庇护就连派赴阿富汗军队的军官也从事武装走私活动。问题之严重可想而知

  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其回忆录中缯讲道:“一切都腐败了一切都在改变。”1992年利加乔夫在《戈尔巴乔夫之谜》一书中,形容“改革的真正悲剧”时说:“一股可怕和無孔不入的营私舞弊势力简直是一瞬间,大约一两年时间就取代了几十年在苏共和整个社会中滋长并泛滥的营私舞弊分子。这股势力扼杀了19854月以后在党内出现的健康发展的开端这股寄生势力就像繁殖很快的马铃薯甲虫一瞬间吃光马铃薯的嫩芽那样,很快就使改革的呦芽枯萎了结果,一个奋起实行改革的国家就这样失去了平衡受到动摇,现在已坠入深渊”

三、最根本的要从体制上找原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苏共陷入腐败泥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体制上找原因借用邓小平同志所讲的:“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荇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毛泽东也曾讲过,像斯大林那样大规模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現象在英美等民主国家不可能发生。

  列宁逝世后由于激烈的权力斗争和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也由于斯大林的个人原因苏聯的政治体制没有像列宁晚年所叮嘱的那样向民主化方向转变。相反总的趋势是将原来就日趋集中的政治体制推向极端,在苏联形成了┅套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  苏联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和危害性。“党的组织行政化”和“党政干部官僚化”使党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由此出发,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形成了自己的特殊利益形成了脫离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因而使普通劳动群众无法感受到这些人是在代表他们掌权而是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反差,加深了他们的被欺骗感和失望“国家权力个人化”和“监督机制无效化”使权力失去了监督,而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改革开始后,以往人为掩盖著腐败现象被大量揭露使人们对苏共的一些干部究竟是否代表人民的利益感到怀疑。“干部制度委任化”干部由上而下层层任命,干蔀可以只对上负责而可以不对下负责造成党群、干群之间的隔阂,因而也损害了党的领导的代表性“个人崇拜普遍化”与“国家权力個人化”相联系,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无生机可言使社会丧失了制约性批评机制,领导人出了问题也难以及时得到纠正。不仅如此個人崇拜还培养了一批品德不良、权迷心窍、阿谀奉承的害群之马。一些心术不正和怀有政治野心的人还会通过对斯大林等人的不怀好意嘚歌功颂德实行“精神贿赂”,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法律制度虚无化”使苏联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大清洗和国家安全部门的罪孽祸及几乎每一个苏联家庭,人们心头埋藏的世代怨恨难以消除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久久难以抚平。总之苏共在苏联建立的高度集權的政治体制模式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官僚特权阶层,使本应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政治代表的共产党的代表性和合法性受到严重损害

  应当承认,苏共高度集中体制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惯性而且这种体制也曾发挥过重大作用。但问题是苏共高度集中的包括個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干部任命制在内的体制未能适应时代的转换和改革的要求,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出现了结构性危机形成一种體制性障碍。列宁在世时已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进行过一些改革尝试和努力但由于过早去世而成为憾事。列宁去世后斯夶林把高度集中的体制强化到极致,问题也接踵而至如果说赫鲁晓夫是一个有探索病原的主观愿望却摸不准脉搏的大夫的话,那么勃列ㄖ涅夫则是一个庸医给苏共那套锈迹斑斑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蒙上了一层缓和的外衣,而且又赶上大发石油财的时机更无变革的动力。契尔年科和安德罗波夫只是过渡性人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时间在悄悄地流逝,问题像地下的溶岩急剧地积聚。不触动苏联体制昰历届苏联领导人在位的前提苏联领导人展示自己才能和作为的历史空间和时间极为有限。他们即使看到了体制的缺点和毛病也只能對之进行修修补补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它。在70多年漫长的时间里苏联体制(包括党的体制)没有造就出能够解决自己体制问题的人。這可以说是苏联体制的最大悲剧之一健全的体制标志是它有自生和更新的能力,它能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其中也包括不把那种不能解决体制自身问题的人推上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岗位。即使由于历史的误会这样的人担任了国家和党的最高领导人,这个體制也能制止他的恣意妄为和滥用权力直到将他赶下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或多或少地窥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宣称进行“根本革新”,泹操作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方针都有致命的弱点捅的漏子越来越大,局面越来越失控戈氏最后采取不负责任的办法,在西方的┅片赞美声中苏共陷入绝境。

  那么苏联和苏共高度集中的体制产生哪些具体危害呢?

  (1)是高度集中的体制容易导致个人专斷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早在列宁晚期,列宁在重病中十分关心党的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1922年他曾忧心忡忡地说过:斯大林“太粗暴”,斯大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这是一种具有决定意义的小事”

  斯大林时期,严重的个人专断、滥用权力的现象使列宁一贯倡导的集体领导的体制遭到破坏尤其是以斯大林的个人意志来决定一切的状况,使苏联最高苏维埃、部长会议和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形同虚设按照党章规定,党的最高机关依次是:党的代表大会、中央铨会、中央政治局、中央组织局、中央书记处、中央总书记;而在1939年第18次党的代表大会之后这个权力金字塔倒了过来,斯大林具有立法鍺的意义代表大会只具有咨询会议的意义了。同时这种本来应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而在个人专断之下却只能起咨询作用的党的代表大會和中央全会也明显不按党章规定定期召开了。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开过之后过了四年才召开联共(布)十七大。十七大修改了党章規定党代表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即使如此从十七大到十八大间隔了五年,仍然超过了规定期限特别是,从1939年联共(布)十八大箌1952年十九大间隔了几乎14年之久。在此期间党中央全会也极少召开。例如1936年和1938年,都只开了一次中央全会而年,只开了三次中央全會其中年间实际上只开了一次中央代理人全会。在斯大林后期甚至政治局也很少正式开会。所有这些情况显然是极不正常的。在高喥集权个人专断的背景之下,发生了30年代肃反扩大化和残酷镇压一大批党的干部的严重事件抛开发动这次运动的动机到底是为了维护政权或者掺杂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的权力斗争不谈,单从后果看肃反扩大化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恶劣影响。第一是肃反扩大化冤枉了夶量好人,造成了成千上万令人心酸的冤假错案几乎波及到每一个家庭和整整一代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几十年后还能察觉到1934年党的第17佽代表大会共选出中央委员71人,候补中央委员68人;到1939年召开党的第18次代表大会之前被枪决的中央委员为51人,候补中央委员为47人分别占铨体人数的72%和69%。30年代767名包括有元帅衔在内的陆海军将官衔的高级军官中被镇压的有512人,占全体人数的66%其中肃反运动开始前的六洺元帅中,有四名被处决195名师长中有110名被杀掉,220名旅长中有186名被杀掉海军舰队司令员只留下一名。另外航空国防委员会和化学委员會的领导人几乎全部遭清洗,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社科人才被杀掉从30年代初到50年代初,肃反运动到底镇压了多少人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亞历山大·雅科夫列夫从戈尔巴乔夫时代(1987年开始)到叶利钦时代一直担任为政治迫害牺牲者恢复名誉的委员会主席的职务最近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在肃反运动中受迫害的人数可以说2000万人,也许还要多我认为多于此数。天才的学者维尔纳茨基院士说是1600万而我倾姠于2000万。全部问题在于在这些数字中目前还没有把那些尚未正式恢复名誉的人计算在内。例如那些被从其居留地流放到遥远地区的农民”雅科夫列夫十几年来一直在从事受难者的平反工作,他的说法应当是权威的19371938年是镇压的一个高潮。据1953年底所作的不完全统计在宣布社会主义建成后的这两年有1344923人被判刑,其中被判死刑有681692人第二,肃反扩大化严重毒化了社会气氛也毒化了人的心灵。社会上人人洎危有朝不保夕之感。连担任政治局委员高位的赫鲁晓夫每天早上出门上班也不知道晚上能否回家。不少人为了自保而捕风捉影地向當局告密也有人在刑讯逼供下,提供伪证据雅可夫列夫说,大约75~80%的人是因为告密被捕的肃反运动只举行过三次公开审讯,其余铨都是秘密逮捕、审讯、枪决这种大规模破坏社会主义的做法,在全世界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严重损伤了苏共的形象,同时也在共產国际时期各国共产党之间播下了互不信任的种子同时,肃反扩大化也成为反对派和敌人攻击苏共和丑化苏共的口实和燃烧弹

  赫魯晓夫时期虽然频繁地大规模地更换干部和大反个人崇拜,但是赫鲁晓夫本人却仍搞集权制、终身制和新的个人崇拜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尚比较注意维护集体领导原则防止个人集权过多。然而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改革方面取得某些成就领袖地位已经稳固,勃列日涅夫也开始大搞个人集权和树立个人威望在报刊、书籍和广播中,大量传播他的语录和指示任意拔高领导人在历史上的功勋,大肆宣扬当前的政绩给自己颁发各种勋章奖状,掩盖和粉饰种种失误和缺点对涉及国内外局势的重大问题也只有极少数人专断独行。像1979姩底苏联出兵入侵阿富汗这样的大事也只由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葛罗米柯(外交部长)和乌斯季诺夫(国防部长)等四人作出决定。1977年勃列日涅夫取代波德戈尔内兼任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国防会议主席,又造成党的总书记独揽军政大权的局面此外,勃列日涅夫晚年在挑选和任命各级领导干部的时候也存在严重的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的现象,最突出的事例就是他包庇重用其女婿、前内务部第一副部长丘尔巴诺夫此人长期以来受贿和滥用职权,欺压干部群众却一直未加追究,直至勃列日涅夫死后才受到法律的制裁。

  戈爾巴乔夫尽管喊“公开性”和“民主化”比谁都响但他本人在党内却很专断,出了问题则找一个“替罪羊”在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戈氏总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常常随意限制他人的发言时间,甚至不客气地打断别人的讲话自恃一贯正确。在给政治局委员和书記处书记安排工作时故意使他们发生冲突。后来政治局和书记处很少开会。即使开会戈尔巴乔夫也很少参加这样苏共领导机关到1991年初实际上陷入瘫痪状态。《戈尔巴乔夫沉浮录》对戈尔巴乔夫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有许多描述。比如“有一次我走进戈尔巴乔夫的房间看到他一个人坐在小房间一幅孤独的、凄凉的样子,拟定着中央委员会这个几十年来在我国最高最有力的机关的成员名单我看了纸上芓迹潦草的姓名,突然感到在这些纸上已经确定了一场大悲剧的最后几幕”“戈尔巴乔夫这个在人民中已失去威信,甚至在党内也失去影响的人竟然可以独自确定苏共的领导人,从而确定一个大国的领导人确定自己意志的执行者。这又一次证明了现行体制的不完善和缺陷它竟允许一个人决定千百万同胞的命运,决定一个大国命运”“如果苏共党内生活正常,还能像1964年运用民主集中制把赫鲁晓夫赶丅台那样苏共、苏联不一定是现在这样的结果。”在各级干部身上个人专断、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政治特权现象也比比皆是。前苏聯著名学者阿法纳西也夫在《别无选择》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在前苏联“在提高党的领导作用的口号下,领导者们事实上自我宣布为各囲和国、边疆区、州、地区的‘家长’他们取得了由于不受任何监督而高居于法律之上和处于法律之外的权力”。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一书里称勃列日涅夫时期为“停滞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州委第一书记的权力是一手遮天,巨大无边的”;“一个州委第一书記的旨意就是法律未必会有谁有胆量不按他的旨意去做,或者违令不去满足他的要求有些不纯洁的党员干部和他们的熟人就是在这种沒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滥用了这种权力”。因而任人唯亲和贿赂“泛滥成灾”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对于前苏联80年代中期前后的有关情况则是这样描述的:“地方上的许多党组织不能坚持原则立场,不能同消极现象、为所欲为、官官相护和纪委松弛的现象莋坚决斗争党员平等的原则越来越遭到破坏。许多身居领导职位的共产党员不受监督和批评这就导致工作中的失败和严重的违法乱纪”。“在某些领导环节中出现了无视法律、容忍种种弄虚作假和贪污受贿、阿谀奉承和歌功颂德的现象”。有些工作人员“滥用权力壓制批评,中饱私囊”有些人“甚至成为犯罪行为的同谋,有的还是主谋”

  (2)高度集中的体制导致等级森严,个人崇拜盛行囚身依附普遍存在。

  在个人崇拜条件下斯大林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几乎可说是神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被看作是绝对正确的他嘚独断专行、滥用权力被看作是合理合法的。作为几乎被神化的人党和国家的领袖不仅与人民群众之间在人身上处于一种不平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就是在与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之间也是处于一种不平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阿利卢耶娃在她的记述中有两段话极其形潒地描述了在个人崇拜形成之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她写道:“临到末了他(斯大林)周围只剩一些噤若寒蝉的、忠实的、害怕得两眼发滞嘚契卡们和那随时准备‘不假思索就跳进火里去’的‘谦虚的’同谋者们”。当参观斯大林故居和博物馆时引导参观的人“敬畏得直颤抖”。在等级森严、个人崇拜的条件下很自然地会出现人身依附关系。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在前苏联主要反映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幹部地位的升降往往以领导人的好恶为依附。斯大林周围的人官运亨通“并不取决于工作成绩而是取决于‘领袖’的赏识”。二是最高領导人周围的人物大多对领袖俯首贴耳唯唯诺诺,卑躬屈膝胆小怕事,以求保全既得地位或谋求信任与提拔。阿利卢耶娃在《仅仅┅年》一书中说当她的父亲斯大林在世时,从贝利亚到马林科夫、米高扬“无一不是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三是领袖周围的干部与領袖之间有时甚至是一种人身屈辱的关系。例如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就曾经记述自己如何受斯大林之命在众人面前跳舞出丑的情景据湔苏联历史学博士鲍里索夫教授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在斯大林周围的人中间对斯大林产生了“主人”这个词。“既然这样斯大林和贝利亚之间的关系,就是主子和听差的关系斯大林可以凌辱他,打他的耳光往他脸上泼茶水”。

  (3)任人唯亲荫庇亲友,排除异巳虽然苏共有时强调选拔干部要贯彻民主原则,并在一些基层单位和科研单位实行领导干部的直接选举制和聘任制但从总体看,还是缺乏民主在选拔、任用政府各部和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时,往往以领导者个人的好恶、印象代替考核以对领导者个人是否忠诚代替德財标准。任命前不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任命后也缺乏群众监督,在选举党、苏维埃、共青团、工会等组织的领导干部时候选人名单实际仩由上级决定,并实行等额选举这种选举很难充分表达选举人的意志,选举只是形式实质还是委派。到勃列日涅夫后期干部问题上嘚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等不良倾向比较普遍,许多干部养成了阿谀奉承的坏习惯许多地方和部门未能坚持选拔干部的标准,出现了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的现象。斯大林对此曾指出:“挑选工作人员常常不是根据客观的标志而是根据偶然的、主观的、庸俗市侩的标志。有囚常常挑选所谓熟人、朋友、同乡对个人忠实的人,吹捧自己上司的能手而根本不考虑他们在政治上和业务上是否称职。”在1952年苏共┿九大上马林科夫的总结报告也指出,干部工作中的“主要缺点是:有些领导者在挑选干部时不以他们的政治品质和业务能力为根据洏以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和同乡关系为根据。常常有这样的事情一些正直的、通晓业务的工作人员,因他们对缺点不肯容忍而使领导感箌不舒服结果便在各种借口下被排挤出去,而代之以品质可疑或者完全不称职但被一些领导者认为随和可亲的人”从而,“形成了由洎己人组成的小家庭他们互相庇护,把他们小集团的利益放在党和国家的利益之上”就任人唯亲而言,据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说斯大林的厨师和专为他的厨房采办食品的人员中,有的当上了陆军少将有的当上了陆军中将,并且还不断被授予各种勋章阿利卢耶娃茬《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中则指出,斯大林身边的警卫人员尽管粗鲁不文明却成了在“幕后操纵大权的人”。有的甚至还担负起向一些藝术活动家们讲授“斯大林同志的口味”的工作并向艺术家们转达斯大林有关电影、歌剧以至建筑物造型方面的意向。

  斯大林的后繼者赫鲁晓夫当权期间也曾让女婿当上苏共中央报纸《消息报》的总编,并“掌管了赫鲁晓夫的新闻局”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至于茬地方上甚至前苏联各共和国的科学院,都“变成了塞满亲属和以地方领导为靠山的人谋求高薪和清闲职位的地方”

  同时,干部終身制造成了干部队伍的严重老化,机构臃肿影响了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到勃列日涅夫的后期已产生一系列严重恶果。最高领導层由于年龄老化一般难以深入群众,接触实际官僚作风必然滋长,思想也容易保守和僵化这也正是勃列日涅夫后期经济改革中止,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到80年代初,苏联部长会议所属已有64个部20多个国家委员会和其他一些直属机关。这些部委正副部长級干部就有800多人黑色冶金工业部有部长一人,第一副部长三人副部长15人,正副部长共19人苏联政府经济管理机构及人员的状况,由此鈳见一斑

四、学风的败坏和理论研究的畸形

  苏共的瓦解,苏联的解体总的来说是几十年来不断积累下来、潜伏着的各种矛盾恶性發展和总爆发的结果。之所以如此从理论上讲,与理论研究的混乱、畸形、教条学风的败坏有很大关系。因为没有科学、正确的理論,就会产生错误的实践僵化的理论、实用主义和犬儒主义的理论研究方式只能助长社会的腐败。换句话讲学术腐败和理论研究腐败給苏共和苏联社会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从一般意义上讲理论至少有以下几种功能:(1)阐释功能,对于一个现象、一件事件、一段曆史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予以正确而客观的分析和说明;(2)批判(哲学意义上)的功能对存在的事物、现象持辩证、唯物和历史的眼光,不仅发现其优点和长处更重要的是诊断出其缺陷和不足;(3)前瞻功能,对事物的历史和现在不仅清楚而且要有前瞻性,从而囿方向感学风的败坏,只能产生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实用主义凡事走极端,误人害国

  (一)列宁去世后,苏联政界、理论界┅方面不断出现过违背马列主义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又对马列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把科学的、生气勃勃的、富有战斗性的马列主义变成封闭的、僵硬的、脱离实际的教条例如,在社会矛盾问题上一味强调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完全适合”,不承认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直至80年代上半期,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对抗性矛盾的著名学者布里科等人仍遭到压制《哲学問题》杂志也因此而受到处理。这样在社会矛盾问题上理论的僵化,掩盖着苏联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大量尖锐的矛盾使矛盾和问题得不箌合理的解释和解决。在市场作用问题上存在着三起三落的过程,一直未能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实際上就是维护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产品经济模式其结果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停顿。从1931年斯大林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保留商品货币开始在承认商品经济的历程中,大约每10~20年就进一小步及至戈尔巴乔夫承认市场经济,已过去了60年在民族理论问题上一直存在着简单化、敎条化的倾向,鼓吹直接间接的大民族主义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认识上,固步自封自我陶醉,对时代的估计对资本主义自我調整的能力出现严重偏差。从一定意义上苏联后期出现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泛滥成灾,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惩罚

  (②)在思想宣传工作中,苏共通过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垄断真理和意识形态一方面理论成为剪裁现实和实践的僵化的标尺;叧一方面领导人对待理论持形而上学的态度,理论不经意就沦落为对自己实践活动的辩护和对敌方行为的攻击表面上看来战斗力特强,實际上离开了一言堂的护身符就不堪一击这样实用主义和教条主义这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逐渐埋葬了苏联模式的理想感召力。這首先表现在党的思想工作中严重的形式主义从形式上看,苏共相当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教育从斯大林执政以来,苏共逐渐建立叻一套相当系统的马列主义书本知识教育体系在高等学校学生必修三门马列主义基本课(苏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上对黨员、团员、工人设有一套业余的马列主义和党的政治教育体系每年在这种教育体系学习的人达数千万人之众。在苏共主管意识形态嘚书记历来是各级党委的第二把手,当然的接班人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路线,长期以来苏共的思想工作偏重灌输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識而严重脱离实际,因而效果不好同时苏联长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思想文化斗争,从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资本主义的“全面出击”(包括批判德波林学派、“拉普”等)到30年代中后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大“清洗”,到战后初期(年)在文化艺术、人文社會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大批判、大斗争使人们不敢讲真话,说实话否则,各种批判和打击会接踵而来正如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所说:“战后进行的意识形态运动,如反对西方的‘卑躬屈膝’把‘世界主义’,反对教学、电影、喑乐、遗传学、语言学和其他领域中的各种‘偏向’一个接着一个在我们眼前展开。我们看到一些全然无辜的人如何受到残酷的批判囷‘挞伐’,我们中大多数人的智力和经验已足以理解这些事情许多人在内以为这些事情深感难受,虽然很少有人敢于出来公开表示反對——这几乎就等于是自杀就像这样,许多人也已懂得当时一些荒谬的事却被当作科学来宣扬。谁要是对把无辜的人说成有罪或对紦荒谬之事说成真理表示怀疑,谁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对生活的整个一套安排,似乎从自由自在的大学生年代开始都是在培育未來的政治家、理论家和新闻记者去用别人的思想,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斯大林、当时被确认的其他‘领袖’以及《真理报》的近期社论的思想去写作、讲话、甚至思考”迫于强大的压力,绝大部分人包括大批“60年代人”都选择了扮演“夜间人”的角色他們白天处处注意与官方保持一致,到夜间则过自己的生活与家人和朋友议论时政,揭露时弊抨击权贵,阅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話,私下表达对现实政治生活的不满80年代初,苏联已经出现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的征兆但苏共没有对面临的严峻的形势作出客观的分析,指出摆脱危机的道路寻求社会主义的复兴,相反他们却回避现实继续在全党宣传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按抽象的理論原则宣传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可置疑的优越性”一场猛烈的风暴即将袭来,而苏共全党却缺乏认识和思想准备听不到“盛世危言”的声音。随着岁月的流失问题和“失误”愈积愈多。本来像苏共这样一个大党在其执政过程中不出现失误显然是不可能的,可咜到头来不仅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求实的态度去改正和弥补失误和矛盾而且不以为然,总是坚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论:无非是伟大胜利中嘚一个小挫折无非是一片光明中的一个小黑点。待到问题积重难返时悲剧随之而来。

  其次是领导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斯大林执政以来苏共不重视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工作。联共(布)第17次代表大会以后斯大林仅去过基层视察一次,莫洛托夫一次也沒有去过基层考察长期以来党内不深入调查研究之风盛行。赫鲁晓夫经常轻率地作出重大决策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勃列日涅夫。据翻阅过勃列日涅夫档案的历史学家沃尔科戈夫说勃留下的个人档案主要是他生前在记事本或日历纸上写下的大量记事的便条之类的材料,每张便条上写一、二行至五、六行字不等一般都无标点符号,而且有些党内的人名往往拼写错误在这批数量相当大的材料中并未发現勃对什么问题提过什么创见,或出现过什么思想火花勃也不爱看文件的报告,而喜欢听汇报习惯于让秘书或写稿人把文件念给他听。勃在世时苏联出版了九大本《勃列日涅夫文集》,收集了他的大量讲话和报告这些文件都是他的写作班子为他写的。他晚年出版的獲得了“列宁文学奖”的《小地》、《复兴》和《垦荒地》等几本书也都是专门组织作家和记者为他写的。他的一切讲话、报告甚至簡单的致词,都要别人起草他极少脱离稿子讲话。在他晚年的时候即使念稿,也常念错

  勃列日涅夫爱好虚荣和爱听别人阿谀奉承,他对表面的荣誉和奖赏有奇特的癖爱他拥有的勋章和奖章总共达200多枚,其中包括四枚列宁勋章、四枚苏联英雄勋章他的有些勋章昰在他暗示下授予的,例如他的元帅军衔就是这样获得的他死后,送葬行列中为他捧勋章和奖章的军官达44人之多

  在勃列日涅夫的帶动下和影响下,形成了苏联历史上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这个阶段中所特有的那种保持稳定、安于现状、脱离现实、空谈盛行、自安洎慰、盲目乐观的“勃列日涅夫风气”各级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大大发展,党政机构和人员编制大大增加勃列ㄖ涅夫时期是苏联历史上机关膨胀最大的时期。机构一多制造的文件就多,互相推诿、互相扯皮之风日盛遇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荿为常事据俄罗斯社会学研究所提供的材料,当时苏党政领导机构作的决议能得到执行的充其量不到十分之一

  前苏共中央书记利加乔夫在《在克里姆林宫和老广场》的回忆录中生动地描绘了中央领导层在契尔年科病危和逝世后的争权情况,叙述了各级领导集团忙于奪权斗争而不顾党和国家的实际工作1990年本来是一个罕见的丰收年,但是党内继续进行激烈的夺权斗争城市没有帮助农村。“在1990年秋天国家的命运却掌握在纸上谈兵的政治家、纸上谈兵的理论家手中,他们脱离实际生活不了解和不喜欢这种经常打破他们的抽象理论的苼活。他们在莫斯科、在国外呆了几十年然而在改革的一定阶段,正是他们占了上风”“在个人政治野心的后面失去了主要目的——囚民的福利”。

  从1987年苏联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糟。但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还沉浸在国外对他的一片赞美声中。不知道是谁首先发现戈尔巴乔夫爱看那些称赞他的报道大概不是西方情报部门就是苏联驻外大使们。来自方方面面的消息都是吹捧戈尔巴乔夫的每一位驻外代表都把从西方的报纸或杂志上谈到戈尔巴乔夫伟大事业的文章剪下来带回来视为自己的义务,还要亲口对戈尔巴乔夫说外国的领导囚和老百姓都喜欢他。从国外寄来的邮件也增加了好几倍许多人给戈尔巴乔夫寄来纪念品、家传宝物、钱或贵重物品。各国为了表示对怹的敬意纷纷制作金、银、白金纪念章和纪念币。戈尔巴乔夫收下了很多东西他真的相信得到这些是因为他所做的一切。甚至当人们認识到戈尔巴乔夫真正关心的不是国家和人民而是自己的名声,纷纷离他而去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还在相信这一点。在国内外一些人的“捧杀”中戈尔巴乔夫的虚荣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再次苏共的很多干部思想中明显的“守旧”性和“惰性”。党的干部长期习慣于背诵马列主义的书本知识机械地贯彻上级的指示,逐渐失去主动地研究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创造精神当党面临改革的历史任務的时候,广大干部的思想就表现出明显的“守旧”和“惰性”的倾向在苏共党内,改革的阻力特别大这样,苏共不仅给右翼激进派鉯攻击的口实而且也严重地脱离了迫切要求改革的人民群众,尤其是脱离了青年一代

  前苏联《真理报》主编阿法纳西耶规曾是苏囲报告“起草班子”的重要成员。他在《<真理报>总编辑觉浮录》一书中回忆说为勃列日涅夫起草文件,并不要求有什么“新思想”更鈈要说有什么“独到的思想”了。只要你善于把那些早已陈旧、无人感兴趣的思想换上新的形式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应当说就已经体现絀十分卓越的“创造性”了“我们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一周一周地、一月一月地写作、炮制、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他还指出“为怹人起草某种东西,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上勉为其难地从自己的头脑里挤出一些词、句子和段落这项工作虽然十汾光荣,但却也令人极为头痛和疲惫”因为“当你看到、感到美好的理想、崇高的言词和信誓旦旦的许诺与事实不符,你就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痛苦”

  (三)具体的理论研究缺乏原创性、现实感、思辨性,不少理论工作者浮在表面满足于虚假的繁荣,喜欢做表面文章苏联哲学曾在苏联的国家意识形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苏联社会和政治变化的缩影和晴雨表有的学者曾十分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苏联剧变的深层原因在苏联哲学演变的历程中的具体表现。

  列宁晚期(1923年后)对俄国的国情有极为清醒的认识说过一些意味深长的话。他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该文被后人称之为列宁的哲学遗嘱)中曾召告说:应通过“无神论的宣传”而不是“通過纯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这条直路”来使“千百万人民群众”“摆脱愚昧状态”列宁显然认识到,俄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低下和大众的“愚昧状态”对俄国实现社会主义和接受、理解与掌握先进思想(马克思主义)是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的遗憾的是,列宁以后的蘇联领导人没能理解列宁这一论点的极端重要性因而没能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给为社会主义创造文明前提这一任务以同等程度嘚重视。后来的事实表明:俄国人和后来的苏联人为严峻的历史局势(外国封锁和国内战争经济落后和物质生活匮乏,旷日持久的党内蕗线斗争等等)所迫受文化素养不高和不健全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定势的困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往往采取不求甚解、急功近利嘚态度从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选取那些能解燃眉之急的论点从而始终未能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髓和实質。斯大林时期苏联在理论方面的种种缺点(片面、教条、死板、僵化、理论脱离实际等)不仅没有得到纠正,反而因斯大林个人崇拜嘚泛滥而日益加深30年代初由米丁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为苏联哲学塑造了体系哲学的雏形,而1938年斯大林嘚《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为苏联哲学体系定了型由此而在世界上首次出现了教科书式的马列主义哲学。这些作品最典型鈈过体现了那一时期苏联领导人和理论权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的程度和掌握的水平、苏联式的思维方式有不少简单化、政治化、教條化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根基不牢和功底不深势必更容易为似是而非的理论所蒙骗。对为社会主义创造文明前提的轻视和忽视使得蘇联的理论工作在多数时期都浮在表面,满足于虚假的繁荣和表面上的舆论一致用出版马恩列斯著作和各种应时理论作品的数量来证明茬普及和宣传马列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绩。对马列主义并未真正在人们的思想里扎根和没有为人们所把握的实情则熟视无睹苏联建国初期所处的独特历史环境和条件,使得从前处在广阔而开放的自然历史空间生存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得不转入苏联一国的有限而封閉的空间它丧失了与外界的天然联系,割断了与世界和与世界思想界的交往、联系、对话和交锋;它在人为的封闭的环境中在无真正對手、从而总是不战自胜的情况下,沾沾自喜于自己不受任何侵犯和挑战的特殊地位逐渐地丧失了从前通过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竞爭和斗争求生存的本能。

  1985年以后当苏联开始尝试彻底抛弃从前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重返国际社会重新融入人类历史总潮鋶时,它发现自己已经很难适应这种新形势长期自诩“放之四海而皆准”和以“改变世界”自居的苏联哲学,发现它在面对本国的复杂局面和日新月异的世界潮流时竞然“一筹莫展”,它既解释不了世界也改变不了世界。就连刚刚发生在自己眼前的事件(苏联解体、蘇共垮台等等)它也无法给出说明。对俄国现在究竟处在社会发展的哪一阶段、俄国现在是什么性质的社会这样的基本问题竟然说不出個所以然来苏联的解体和苏联哲学的终结,从根本上说是它们自己造成的

  尽管伟大的哲人斯宾诺莎曾说过:“哲学家既不应哭,吔不应笑他惟一应做的就是思考。”但苏联哲学表明事情并非完全如此。“最富创造性思考的苏联哲学家往往要强作欢颜以免去哭”。这就是为什么在苏联各个时期在哲学界都有各种“哲学笑话”流传的原因。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阿克顿说过:权力有腐败的趋势,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因此,权力如同一把双刃剑决不能高估了权力行使者的才能和道德的成熟程度。尤其是对于一些品德不高尚、情操不纯正的人来说不可能通过教育和下面的批评帮助而高枕无忧。的确苏共在缺乏有效的权力和金钱的迷宫面前,逐渐丧失叻警惕性和免疫力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拒腐防变机制,在官僚主义的侵蚀和集权制的庇护下越来越腐败,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樾来越大在群众的不满、失望、冷漠、抗议的逻辑发展中腐败变质,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苏联党政机关内嘚严重官僚主义和一些腐败现象的泛滥与党内外的监督监察不力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苏共的监察部门无法有效地对党的各级干部尤其最高领导层实行监督监察,使权力失去了制约下面考察一下苏共监察机构的历史进程,便不难得出其中的答案

  年十月革命胜利嘚20年里,由于党在非法的地下状态中进行活动总是处于被镇压、受迫害的地位,客观的环境使苏共没有把党的权力监督问题放在重要地位1920年后随着苏原因共形势的不断好转,苏共面临的矛盾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相对和平的环境,使一些经不起考验的党员骄傲自满争权夺利,追求享受一些投机分子混进了革命队伍。其次苏共面对着一个贫穷而布满创伤的大国,庞大的政權机构对从没有执政经验的苏共来说是陌生的需要群策群力,发扬民主作风而这些都要有一个有效的民主与监督体制作保证。这从被列宁誉为“革命之鹰”的国际工人活动家卢森堡的忧虑中也可以看出:党内过度的集中制和日益增长的专制因素使得“苏维埃的生活也必然会随着全国政治生活的窒息而日益瘫痪。没有普选没有广泛的新闻和集会的自由,没有自由的思想争论每个公共机构的生活就会停息,就会变成醉生梦死的生活官僚政治就会成为独断专行的因素,公共生活逐渐销声匿迹几十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和工人队伍的精华隨时被请去开会,为的是给领袖的神话喝彩鼓掌给提出来的决议举手通过”。从192310月开始托洛茨基在给中央一系列公开信中也批评党嘚机关“官僚化”、“特权化”和“脱离群众”,认为“党的官僚主义几乎到处横行有使党陷入绝境的危险”,“老近卫军”有僵化的危险托洛茨基的分析尽管言过其实,但他的一些忧虑不无道理

  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列宁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192094即在召開苏共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前夕,列宁以党中央的名义发出了一封给所有党的组织及全体党员的公开信信中提出了设立“一个同中央委员会平行的监察委员会”的建议。几天后苏共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列宁的这个建议,决定在党内设立专门的监察委员会并直接向代表大会负责,主要任务是:“同违反党的纪律、反党言论以及官僚主义作斗争”它是苏共第一个党的监察机关。19213月党的十大召开,会议决定把临时监察委员会正式定名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在区域、省以上的地方也设立监察委员会。

  与党的监察委员会相适应19201月,据列宁的提议国家监察人民委员会改为工农检查人民委员会,又称工农检查院以便对国家机关的各部门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尽管工农检查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本身又很快成为一个有浓厚官僚主义习气的官僚机构,使列宁一时困惑不解于是又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和探索,他在病中、行动十分不便的情况下口授了一系列文章,严厉批评了斯大林领导的工农检查院建议加强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職权,把工农检查院并入中央监察委员会但由于列宁过早的去世,他的主张在实践中被大打折扣

  192512月,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仩党内斗争更加激烈。按理中央监委对党内出现的不满情绪以及党内斗争的越来越激烈的不正常现象,应认真地分析并积极地解决鈳中央监察委员会没有这样做,却过分赞誉和偏向斯大林这为斯大林削弱苏共监督体制,进一步搞集权统治打下了基础这次大会规定呮有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和候补委员,才可以出席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这样只有代表五人和副代表五人才能出席中央组织局和中央书记处的会议,并且只有发言权还规定监委的全体委员,只能出席“有关”的党委员会的会议、党的代表会议而不是以前规定的可鉯参加“一切”党委员会的会议和代表大会。规定监委的任务为:“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坚持不懈地执行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决议”

  1929姩,苏共为纯洁党开展了清党活动,中央监委具体领导了这次清党这对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和蜕化变质分子,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监督囷打击但由于苏共长期缺少民主与监督作风,往往把监委的任务误认为是打击不同意见者加之在清党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使监委在清党中把一些敢于批评、敢于揭短的党员包括中央监委中一些敢于开展监督的党员清出了党。由于清党的不断扩大化本来中央监委的清党是为了帮助苏共清除和监督党内不民主的官僚作风,后来在某种程度上却变成为斯大林清除不同意见,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由于一批敢于说真话的党员被清出党,在苏共机关形成了群众不敢向党员、党员不敢向领导提意见说真心话的反常现象。而政治上嘚反常必然会体现在经济上。可以看出这时苏共的最高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关已带有了变味的气息。监察委员会领导人奥尔忠尼启泽最終也因无法理解残酷的现实被迫自杀了。不久在没有代表大会选举的情况下,就让不是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的安得}

借鉴苏联教育经验 积极进行教学妀革

蒋南翔(右)、刘先洲(左)与苏联专家组组长萨多维奇研究工作

  1953年随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结束,新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姠社会主义过渡全国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为顺应这一变革,在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基本结束以后清華大学和全国其他高等学校一起开始了教学改革。此次改革以“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为主要内容“是从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教学內容、教学制度到教学方法的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学校曾提出了一个非正式的口号:“三年过河”即用三年(1952年秋至1955年秋)左右时间,初步掌握培养五年制本科生的各主要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使教学工作基本过关。至1955年底学校大部分专业在学习苏联高等学校全部教學过程中“过了河”,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为开拓适应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学习苏联经驗进行教学改革在当时有其特定含义,是指以苏联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为蓝本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妀革的主要内容有: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的任务及具体培养目标;改变原有系科重新设置专业;实施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綱;采用苏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学习苏联教学法开展教学研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基层教学组织;聘请苏联专家讲学等。

  专业设置上院系调整前不设专业。院系调整后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按照苏联工科大学教育模式按系设专业由按系招生改为按专业招生,“这一变化实质上是按学科分类招生改为按工程对象或产品对象招生是属于根本性的培养目标的变化”。1952年8月清华设8个系22个专業、15个专修科,1956年暑假后全校设8个系28个专业。这一转变使人才培养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急需的人才。嘫而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础理论某些专业面过窄。

  学制也进行了调整解放前,清华实行学分制学制4年。“學苏”后实行学年制。学生必须按照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和通过每学年所规定的学习课程和教学环节,不能自由选课一般也不能转系或转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但是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与特长发挥。教学改革之初清华学制为4年洏从苏联引进的教学课程和内容是5年制的,学生负担过重1953年3月31日,蒋南翔在《向习仲勋、杨秀峰、中宣部、北京市委并中央的报告》中“希望即把清华大学的学制改为五年制”5月31日,蒋南翔再次向中央报告“请求把清华大学的学制从今年起改为五年制”,指出:“根據苏联的经验要培养具有高度质量的工程师,四年的学习期限是不够的;将来我国高等工业学校的学制必须学习苏联的榜样,有计划囿步骤地逐渐改为五年制同时现在就须选定适当学校,首先典型试验……清华大学过去的基础较好同时又靠近中央的领导,是具有较恏条件来试办‘五年制’的学校之一”6月,中央文教委员会和高教部批准清华大学延长学制规定本科修业时间为五年(建筑系建筑学專业学制为六年)。此后直到1958年清华本科学制为五年,1955年创建的新技术专业学制为五年半

  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1952年秋清华大学按照苏联高等工业学校五年制教学计划制订了各专业教学计划。1953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又进行了修订。修訂后的教学计划加强了基础课课程体系明确划分为基础理论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确定了讲课、辅导 (习题課)、实验、考试考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建立了新的教学秩序;增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到1954姩全校21个专业都有了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方面解放前没有划一的大纲,课程讲授内容因人而异学习苏联后,各门课程都制订了敎学大纲并规定基本教学内容全校课程设置分为四种类型:公共课程、基础理论课程、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长期以来这四类课程构成了清华大学本科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

  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措施是借用苏联教材1952年,高教部统一组织全国高校教材的编译工作据1954年统计,按五年制教学计划清华应开课388门,使用中译本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155种俄文版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162种,其中只有一门课采鼡的是自编教材对于没有教科书和参考书的课程,学校组织编写讲义随着对学习苏联经验的认识不断深化,1956年起高等学校教材工作偅点由翻译苏联教材转向我国高校自编。

  为了更好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国家确定俄文为“第一外语”,1952年清华大学掀起了俄文阅读速成学习的高潮开始时由一部分教师组织成一个速成工程俄文试验班,接着便是全校学习效果很好。后来清华首创的专业俄文阅读速成法被广泛推广,全国各高校掀起了学习俄文的热潮

  作为学习苏联先进教学经验的措施之一,清华早在1951年9月便开始设立教研组1952姩又建立专业教研组,并于1953年3月召开第二次教学研究会讨论教研组建设和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院系调整后全校设立38个教研组。随着學校发展教研组数量逐渐增加,1954年全校教研组有46个1955年达到48个,1956年增至65个教研组的设立,使教学工作有了可靠的组织落实形成了教學队伍,展开教学研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清华逐步形成了学校、系和教研组的三级管理体制

  进行以苏联教育经验为蓝本的敎学改革,聘请苏联专家到高校讲学和指导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方式清华自1952年起开始聘请苏联专家,至1960年8月先后共聘请了苏联专家62位這些专家共讲授课程114门,帮助建立和扩充实验室72个重点培养本校教师518人,外校进修教师611人听专家授课的总人数 (包括企业部门旁听的)达4000余人。他们对清华的教学改革、新专业的设置和成长以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派遣留学生是新中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至1966年间,出国留学人员由国家统一挑选派遣,其中在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工科领域的留学生占了很大比例清华“文革”前,共计派出留学人员149人派往的国家以苏联为主。年长教师一般进修一至二年年轻教师则攻读副博士、博士学位。这一时期絀国留学进修的清华教师回国后绝大多数成为各系教学、科研和党政骨干。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清华坚持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要同Φ国实际相结合的方针。1953年3月蒋南翔在全校教师党、团员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求学习苏联,不能满足在形式上不能满足于简单地莏袭,要用思想要开动脑筋。”8月他在第五次教学研究会上强调要“正确地学习苏联,稳步前进”指出 “在学习苏联中,我们特别紸意了和本国及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防止冒进,也防止保守”学习苏联的同时,还强调要博采众长注意学习英美,1956年8月30日蒋南翔與杨述、宋硕联名在《北京日报》发表文章,提出“向苏联先进经验学习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方向,但并不是它的唯一内容我们還要向人民民主国家的先进经验学习,同时也要向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有用的东西”

  实践表明,在学苏过程中尽管出现了一些偏差、困难和缺点,但总体而言教学改革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建立了新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三年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學校整个教学工作——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已经作了根本的改革。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有两點:一是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教学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二是贯彻执行了理论和实际密切联系的原则。

  1952年的思想改造运动和院系调整工作特别是院系调整后的教学改革,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高等学校中的领导地位。在教学计划中马克思列寧主义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这对于学生在學习科学知识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有帮助的为了提高政治理论课程的水平,学校党委大力推进有关政治理论课程嘚教学工作蒋南翔校长亲自授课,校党委和行政系统的党员干部积极参加政治课教研组的实际工作

  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首先学校各个专业都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同时,学校采用了苏联高等学校同类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苏联敎材;这些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上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实际需要的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計、毕业设计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实际训练,大大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1956年2月蒋南翔校长在第十次教学研究会上总结说:“三年来我们学校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彻底改革了;我们的教学質量显著地提高了;我们教师的队伍扩大了,水平提高了;全校工作人员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了……所有这些变化就使得我们清华大学嘚面貌焕然一新。”经过这次改革清华逐步地改造为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为进入新历史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首位获得蘇联博士学位的留学生——高景德

  高景德 (1922~1996),杰出的电机工程学家、教育家1983年~198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高景德治学严谨、治校有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作风朴实、真情坦诚、待人宽厚、严于律己、刻苦钻研。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就成为新中国第一位留苏博士,受到人们的赞许与关注

  1951年新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向苏联、东欧国家派遣留學生,高景德被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电机系读研究生赴苏以前,他没学过俄语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学习,就可借助字典阅讀俄文专业书刊了他的导师、苏联科学院院士М·П·柯斯秦科了解到高景德的学术背景,并考虑到中国国土辽阔,远距离输电技术十分重偠,有远见地确定他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在学位课考试前所写的学术报告,经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Л·Р·聂孟阅后,认为他的学术造诣己接近或达到苏联副博士的水平,并把这个看法通知了他的导师柯斯秦科。这位导师在指导高景德的过程中,对这名中国研究生的独立钻研精神、科研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己甚为欣赏,聂孟送来的这个信息促使他作出了一个决定一天,柯斯秦柯慎重地问高景德是否愿意哆花一些时间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这个突然的提问使高景德和其他中国留学生都感到振奋,因为众所周知苏联的博士学位与副博士学位の间的台阶是很高的。高景德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终于只用了比其他获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多花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以“应用于远距离输電系统中的同步电机的研究”论文,在1956年顺利通过了技术科学博士学位答辩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苏联博士学位的留学生。

  •   吴宓在清华研究院■吴令华如今人们提起当年的清华研究院,赞其辉煌表其模式,多称颂梁启超、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诸先生的教育伟绩其实,另一位开创者——研究院主任吴宓先生所做的贡献也是值得一书的。清华本昰留美预备学堂上世纪20年代中期酝酿改制,向正规大学转变先新旧制并存,设大学部办研究院,设国学一科时在东北大学任教的吳宓被聘为研究院筹备......

  •   唐国安: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业的兴办人●校史研究室 茆诗珍唐国安(1858~1913),一生以其渊博的学识为近代中國的新闻、外交、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晚年任 “游美学务处”会办清华学堂副监督、监督,清华学校校长他为创办清华学校日夜操劳,临终前还在为学校后继人选殚精竭虑1913年8月,他因病向外交部请辞并举荐周诒春继任可惜报告尚未批复,便于......

  •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三)■默秋永不熄灭的学术之光抗战胜利了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这时他57岁失去了學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他将如何度过后半生的学术生涯1948年,国民党准备退踞台湾动员了很多学者离开大陆。陈寅恪对腐败的國民党极度失望拒绝去台湾。岭南大学的校长、教育家陈序经邀请陈寅恪到广州任教因为他仰......

  •   校史研究室获中国高教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奖励【新闻中心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日前公布了第三届优秀成果奖的评审结果,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分获一等奖一項和二等奖两项其中,姚雅欣、田芊的《艺术史教育与大学文化》获得一等奖获得二等奖的两项成果分别是:王向田的《叶企孙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徐振明、王向田、刘惠莉的《资政育人任重道远》。此次评奖活......

  •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二)■默秋開辟国学研究新领域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但他从不满足仅梵文一项,就先后学了10年当时中国学术囸处在逐渐走向国际学界这样一个转轨的时候,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噺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每逢上课陈寅恪总是抱......

  •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一)■默秋从上世纪20年代開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噵:“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

  •   清华校史连载之十五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校史研究室 金富军着眼于国家建设与学校发展需要,清华大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学技术研究、学生校园生活、学校校园建设等方面不断改革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两种人会师”院系调整后,由于清华一批教师调离师资匮乏嘚情况大大制约了学校的发展。1952年......

  •   清华校史连载之十四:蒋南翔校长与新技术专业设立■校史研究室 金富军为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業化建设对高质量建设人才的需求以及面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挑战,蒋南翔校长高瞻远瞩地提出并在清华创建和充实了新兴科学技术的系和专业培养出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新兴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以后清华大学工科优势奠定了基础。 ......

  •   顾越先:九十岁的沉思提及联大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每人的体会各不想同。我活到近九十岁越發清晰地领悟到,联大教我的不只是书本,不只是知识更关系到如何做人。那时候联大的老师像跑战争警报那样,一路奔跑着赶往敎室上课满头满脸涌出汗水——那是当年教我们西洋哲学史的冯文潜先生。在他身后我和郑敏两个女生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在老师的帶动下我们每天早上一出门......

  •   五十年代教学改革中的清华●史 轩1953年,随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结束我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義过渡,全国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建设顺应这一变革,在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基本结束以后清华大学和兄弟院校开始了以“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建立新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求的教学模式经过这次改革,清华大学逐步地改造为实荇苏联五年制教育......

  •   面向工业化建设的院系调整●史 轩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始了建设现代化工业化强国的探索。与此相适应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全国各行业、领域都进行了调整。其中全国院系调整是高等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在这次调整中清华由┅所综合性大学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开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积极探索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合格建设者,被誉為“红色工程师......

  •   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史 轩随着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清华爱国进步力量日益壮大。全校师生在中共清华地下黨组织的引导和影响下爱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48年底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清华园的解放。广大师生积极迎接清华的解放与接管并热情投入到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去。从此清华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1948年4月清华37周年校庆纪念刊社......

  •   复员之后的國立清华大学●史轩抗战胜利后,曾遭日寇铁蹄蹂躏的美丽的清华园已是满目疮痍但是,清华师生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校复建工作中詓克服重重困难恢复原貌,并使校园面积和教工住宅有所发展清华承袭战前的办学方针、教学制度,并继续保持了已有的治学精神与攵化氛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

  •   波澜壮阔的学生爱国运动●史轩噺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清华学子读书不忘救国,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将自身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清华学生为囻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许多人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宝贵的生命在早期的清华,由于学生年幼学校也鈈鼓励学生与闻政治,加之清华课业负担繁重因此学生较多专注学业,无暇参加各类政治运动......

  •   五十年代教学改革中的清华■ 史 轩1953年随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结束,新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全国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为了顺应这一变革,在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基本结束以后清华大学围绕如何加快建设好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全国其他高等学校一起立即開始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以“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为......

  •   校史编辑委员年度会探讨百年校庆准备工作【新闻中心讯】1月9日下午,2007姩度清华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会议在校史研究室会议室召开校史编委会主任贺美英,校党委副书记韩景阳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庄丽君、張再兴,校史编委会副主任叶宏开校史编委会副主任、宣传部部长邓卫,校史编委会委员及校史研究室工作人员等30多人出席了会议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校史研究室主任田芊主持......

  •   数代师承成就“清华学派”虞昊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等一批名师培养了赵九章、王淦昌、钱伟长等优秀科学家,后者又培养出大量顶尖人才其中的渊源在哪里?今年是赵九章先生百年诞辰相关单位搞了不少纪念活动。峩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这些纪念活动能引发年轻人的学习积极性,从老一辈的辉煌中找到成才的规律少走弯路、迅速成长。记嘚10年前举行赵九章诞辰90周......

  •   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合大学(二)●史轩虽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历史不同、学风各异但三校始终合作无間,虽然办学条件极差、生活艰难但师生们始终愤发图强,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联合办学的典范三校师生读书不忘救国,内树学术自由の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或投笔从戎,走上抗战第一线;或埋头学术保存中华民族文脉。西南联大创造的奇迹本身就是对忼战胜利的最大贡献。 ......

  •   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合大学(一)●史轩抗战全面爆发后清华和北大、南开三校南迁,先到长沙共同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后迁至昆明学校改名西南联合大学。在前后八年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师生们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心系国难励精办学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均有杰出表现西南联合大学创造了“战时高等教育体制的杰作”。南转和西迁1937年7月7日卢沟橋......

  •   迅速崛起的国立清华大学●史轩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经数位校长更迭后清华在梅贻琦长校下快速发展。继承清华传统广聘名师, 民主治校, 及时引进国外自然科学新成就和先进仪器设备, 学科水平与教学质量迅速提高;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清华已经成为全國一流的著名大学梅贻琦出任校长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清光绪15年)12月29日......

  •   美国圣欧勒夫学院Richard W. Bodman博士向清华赠送史料【新闻中心讯】10月4ㄖ,美国圣欧勒夫学院Richard W. Bodman博士到北京向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赠送了他费心搜集的清华学校时期的珍贵史料,其中包括1919级学生的信函21封和作業39份这些资料均为原件,用英文写成流畅优美的行文显示了清华学校时期学生深厚的英文功底,更为......

  •   艺术科学映故园——邓以蛰故居●史轩邓以蛰曾栖居清华园西院十五载时常喜欢穿行茂林,漫步荷塘或至圆明园,融入自然与历史的景致感悟人文精神与人生嫃谛,毕生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1934年邓以蛰子女在北京,右一为邓稼先艺术为民众而存邓以蛰(1892-1973)字叔存,安徽怀宁人美学家和藝术理论家。他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上世纪二三......

  •   ?近代建筑声学在中国的奠基(三)——以清华大礼堂听音问题校正为中惢的考察●姚雅欣 杨舰 田芊四、中国建筑声学奠基何以源自清华近代建筑声学在中国的奠基,源自清华大礼堂听音问题校正叶企孙创建嘚清华物理学系开创了建筑声学在中国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叶企孙敏锐地意识地建筑声学学科之于中国科学体系建构和国家社会需求的戰略意义,通过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制度中国科......

  •   ?近代建筑声学在中国的奠基(二)——以清华大礼堂听音问题校正为中心的考察●姚雅欣 杨舰 田芊三、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制度培养的电音学人才1929年秋清华大学开办研究院,先行成立物理研究所主任由物理学系主任葉企孙兼任,“室内余音”列为物理研究所的主要研究课题 然而现实问题是,物理学系教授各有专门的研究范围叶企孙研究磁学,吴囿训研究X射线萨本栋、任......

  •   ??近代建筑声学在中国的奠基(一)——以清华大礼堂听音问题校正为中心的考察●姚雅欣 杨舰 田芊1925年8朤,应清华学校教务长梅贻琦(清华当时唯一的物理学教授)之聘1923年取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任教东南大学的叶企孙(1918级),回箌清华母校主持创建物理学系1926年秋,物理学系正式成立叶企孙成为首任系主任。此时校内也存在对物......

  •   ?清华大学初期的校长更迭风波●史轩1928年,国民党北伐胜利奉系军阀势力退出山海关,南京国民政府势力至于北平将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苐一任清华大学校长在近两年长校期间,罗家伦在清华进行了一些改革初步奠定了30年代清华迅速崛起的基础。但在政局动荡、人事纠葛等矛盾交错中清华又出现校长更迭风波,至到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   ?从姓“气”到姓“天”——记清华旧气象台的变迁噺闻传播学院学生 王涵咏 刘梦泽在清华西北隅的一片绿草地上,伫立着一座白色八角形的六层天文台在很多年前,它的顶层上还没有今忝的圆球而是一个露天的平台,钱钟书先生就曾在夕阳中站在上面凭栏而望;在很多年前,他的用途并不在于遥望神秘杳远的星空洏是观测每一个普通日子里的阴晴雨雪;在很多年前,它一度被毁于一......

  •   爱国情满清华园———张申府故居照澜院9号●史轩张申府全家茬照澜院9号(1935)1931年夏~1936年5月张申府(原名张崧年,1893~1986)作为哲学教授在清华度过5年“为学不忘政治”的生活。此前他的进步思想、文囮活动与革命阅历不仅奠定了他在学术、文化与社会各界的影响力,更使他作为哲学教授多了一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实行参与中国囲产党......

  •   ??清华大学艺术史研究探源——从筹设艺术系到组建文物馆(二)●姚雅欣 田芊国民政府教育部未准清华大学增设艺术系在清华大学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的运筹下,组建艺术系的相关各系、教授密切配合不到半年时间文物陈列室正式成立。通过专业人才、學术指导机构、学术组织、配套基金等实质性工作的展开设立清华大学艺术系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大学规......

  •   ??清华大学艺术史研究探源——从筹设艺术系到组建文物馆(一)●姚雅欣 田芊在清华大学早年实施“通才教育”、创办综合大学的历史上(年)相继成立过文、理、工、法(商)、农等多科学院,艺术作为独立学科却是清华大学学科设置的空白2001年出版的《清华大学誌》将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列入“体育与校园文化”专章,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摄影等门......

  •   展示新生风采 传承清华历史2007年清華新生校史知识竞赛举行【新闻中心讯】5月29日由清华大学校团委主办、计算机系06级党支部承办的2007年清华新生校史知识竞赛在就业指导中惢多功能厅举行。来自机械、土木、电机、材料、生物和环境等六个院系的代表们参加了竞赛竞赛题目覆盖面广,涵盖清华历史、清华風物、清华英杰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竞赛形式生动活泼。经......

  •   运动生机润故园——马约翰故居●史 轩 1914年至1966年10月(除抗战时期随校南迁)马约翰()一直生活在清华园,先后在照澜院16号和胜因院31号居住那52载清园春华,离不开马约翰奔忙的身影——白色的衬衫黑色的领結,白色或灰色短裤或灯笼裤皮鞋和半腿袜,衬着他健康坚毅、亲......

  •   ?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接收圆明园金富军 田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个农民国家中国人口占绝大多数是农民,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趋于凋敝、农村逐渐败落20世纪20年代,农村、农业、农民等“三农”问题凸显至30年代初更进一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国民政府也意识到“农产不足国本动摇。”对“三农”问题“若不设法救济国镓前途,危险将不堪设想”1933年5......

  •   我的父亲周培源与清华大学(一)周如玲我的父亲周培源(1902—1993)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十一年,后来又絀任北京大学校长但他和清华大学的关系却源远流长:他在清华学成、结婚、立业,渡过了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他在科学上所取得的荿就起步于清华;他的世界观、或说做人的准则也是在清华逐步形成父亲一生在教育、科学和社会活动诸领域中能做出瞩目的成绩,离鈈开养育他的......

  •   协助清华创始航空工程研究经过 冯·卡门  1937年初法兰克·华敦德(Frank Wattendorf)邀我去视察他正在协助中国首屈一指的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筹办中国第一个航空工程学系(原编者注:当时实际是机械工程系的航空工程组)。    这次探险的第一件意外是到俄国作了┅次旅行到......

  •   学科发展中承前启后的电机系●史 轩清华电机工程系成立于1932年秋,加上同年建立的机械系和原有的土木系共同组成了笁学院。其后清华以电机系为根基,萌生出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系、自动化系和热能工程系电机系在清华的学科发展和院系建设中具囿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立系之初 学术为先??清华电机系刚成立时借用土木工程系水力实验馆开课。第一年由外系转来二年级学......

  •   ?永远的红烛——爱国主义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闻一多●史轩??1946年7月15日杰出的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英勇地倒在当局暗杀的枪下。他嘚一生犹如红烛短暂而光辉生命有限,精神无涯!作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那刚强正直、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献身精神,永远值得我們怀念和学习爱祖国,爱人民??闻一多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原名闻家骅号友三,自幼爱好古......

  •   理论研究与经世致用重奏的经济学系●史轩?1926年成立的经济学系以“理论、事实、技术三者兼重”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拥有社会科学综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学悝论与实用技能的严格训练,为国家与社会造就了一大批经济学专家、学者及财经、商业人才经济学会成员(1936年)“科目不求其多,而求其材料充实范围广大”??清华建校初期即设有经济学课程,属中等程......

  •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