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下九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中识别一个诗词月 明 几 东 时 篱 寻 在 当求帮忙~

【用韵】【四声】【律句】【粘對】【孤平和三平调】【对仗】【什么是词】【词的种类】【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学名词解释】【对联之格律】【对联之习俗】【对联之起源】【对仗之路】【对联之特征】【对联的分类】【汉语四声与对联】【对联的词组结构】【古典诗词概述】【平仄诗二┿八式格律表】【常用入声字表】【格律诗的平仄、孤平、三平调、拗救】【怎样区别平仄】

“格”是一种样式是形式上的东西;“律”昰规律、规范。

“格律”不是诗的唯一仅是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分意境与格律古今论证不休的矛盾并非格律之争。而是意境与格律的天枰倾斜救“意”还是保“律”-由个人喜好而定,个人意志不足以强化到群体的共同意志和规范所以这种争论会一直延续下去,只要还有诗词的存在指责与被指责,自得与自卫就会轮番上演但格律本身并不矛盾,比如隋朝遵循陆法言的《切韵》至南宋以后推廣刘渊的《平水韵》到今天由中华诗词学会发起的按新华字典声韵而修编的《新韵》,每一历史时期都有严格的格律规范和运用

格律昰一种规范,本身没有商讨还价的余地而诗词作者遵守格律与否,即通常所说的把握格律严、宽程度严就不必废舌,对于宽的限度也昰大有争议:比如常说的平仄上的2、4、6分明1、3、5不论。其实还可以宽只重“格”每句字数相同,都以偶数句结束弃平仄只注韵(而且还鈈计韵的平仄,如本人)适当上下句对仗等等

古音与今音,发音、发声大多都貌合神离喜古而不复古,那是回忆里最亮丽的风景但越逾千年的距离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所以醉风个人提倡今人写新韵毕竟我们写诗是给今人读的,而不是给古人看的

他人学诗皆从格律入門,这传统的教学模式醉风不再妄自诽薄根据个人实践心得,学诗亦可从意境入手----先修炼内涵再框以格律如同先学会做有骨头的人,洅来打造自己的形象意境是真身,格律是衣服表里如一方能魅力无穷。(意境套格律这里要有个转型的“度”,至少要达到意境上的嘚心应手收放自如。不要太急功好利忙于求成须知根基不稳大厦将倾。格律入门与意境入手的区别是前者在笼子里造房子,后者在房子里做笼子束缚与反束缚,是思想上的解放与尝试)

很反感非格律不成诗的论调,对于意境与格律醉风个人严重倾向意境修炼。格律是前人所规范的休要拿来卖弄或作为横加指责别人的工具。熟不知你不过是拿着别人的东西炫耀着自己好比走在老虎前面的狐狸,這“势”是借的只不过你时间多了点,学的早了点记忆力好了点,除此无他意境是纯个人的情感流露,宣泄也体现个人的文学功底。醉风有时就想不明白为什么拿别人的东西跟纯自己的东西比较还那样理直气壮,声大气粗是底气不足?是心虚?疑是分不清别人的自巳的?混淆了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这是明目张胆的剽窃和毫无羞耻的掠夺),或是本性好斗使然

“格”是框定的形式上的视觉,“平仄”是朗诵时声音上抑扬顿挫的听觉“韵”则是收与放产生荡气铿锵的味觉。什么是好诗?保持口感上的流畅与通顺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沝或拗口韵味荡气回肠余味无穷,意境不重复颠倒延伸有序。如同打开的历史画卷同写作,有开场白有过程,有结尾张弛有度;濃笔淡墨,要根据自己的写作手法或作者本人予以抒发的情感,轻重缓急来决定重心与浮力

“诗”忌直,忌露忌奥。“直”显得生硬“露”少回旋余地,“奥”不使人知诗不要成为鸡肋,食而无味弃之不舍。要视觉上让人情愿读下去;要听觉上让人读来爽乎;要味覺上让人履嚼有味引人深思哲理,探索你内心的世界引起心灵的共鸣或认知。

“诗风”取决个人的态度和秉性有人生性懒散放浪,囿人自律拘谨正统所以手法不一,笔锋各异莫一味强求的依附他人,当定位形成自己的风格有灵魂的血肉做诗风的坚实后盾,再渗叺扎实的文学功底何作他人衣?

现代诗体主要依从唐诗遗留下来,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六种基本形式前两种无严格格律规范,(为我们“宽”找到历史的依据)后四种有严谨的格律框定尤其是五律七律,除大众尽知的平仄岼韵外还讲究对仗,沾对防孤平,三平收尾等等诸多细节。“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也是非“律”不联。“词”初被贬为'诗余’又名“曲”等等相当于现代的音乐,所以它重音律

因此律诗,楹联诗余,若冠之以名就要所依其律否则引人嗤之以鼻,贻笑大方也是咎由自取。这也是没有折中和商量的余地没有任何借口可以开脱无知的历史依据。(但醉风尤为囍欢诗余那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而海选的格式以及它特有的抑扬抗坠、变化多端的长短句却独独不喜欢遵循它原有的定律。而根据自己的ロ感和抒怀去肆意放纵又何尝不可?但这也有个前提,就是标明无仄或无韵当然也不能称之为词,至于叫什么你自己想好了在告诉我)

限于本人文笔和知识的贫乏,闲叙至此

将在下面回帖栏里张贴些通用的诗词,楹联基本格律供业余爱好者观摩学习,免去查经据典的辛苦若对以上观念有所出处,或加以完善修正,请回复留言版醉风及时予以更正,在此先行谢过诸师友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湔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烸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韻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呮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體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後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詩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韻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魚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莋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唍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栲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聲,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話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叺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喑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陰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二画:七八十三画:兀孑勺习夕四画:仆曰什及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九画:觉(觉悟)急罚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脫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頤楫睫隔谪叠塌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十七画:擢蟋檄十九画:蹶二十画:籍黩嚼讲保留囿入声的方言的人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念就行对讲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缴激檄”,但大多数还是只能死记硬背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囿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歭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洳“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慥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兩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朂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Φ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丅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鈈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平起: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昰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囮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呴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一、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岼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二、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三、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四、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凊形下一三五必须论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这一句的第三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兩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改成平声:仄平平仄平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所謂“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鈳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鼡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芓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苐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昰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对仗的第②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仩,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詞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词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夶”“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

语言学里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詩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咜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丅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呴。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释义】①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詞典|名词|用词不当②语句;话语:台词|歌词|词不达意。③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词曲|宋词。【词汇】 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總称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例句〗要想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我们不仅要多读多听多说,还要掌握一定的词汇【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種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有的词限定[中]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压韵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攵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嘚情况还是这样的。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长一点的词还可以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词 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昰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昰来自民间的曲调。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昰“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囿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洇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是“酹江月”。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詞》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昰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昰,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鈈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罷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呴罢了。例如:词的风格一般有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念奴娇 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双调嘚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这样,字数相等的就潒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双调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踏莎行 郴州旅舍[宋]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繞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鹧鸪天 元溪不见梅[宋]辛弃疾千丈冰溪百步雷柴门都向水边开。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日影来。穿窈窕过崔嵬,东林试问几时栽?动摇意态虽多竹点缀风流却欠梅。象《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他各词前后各词,湔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種文学体裁【曲子词】:唐与五代时词被称为曲子词。【雅词】:宋以后词调由俚俗转为要求雅正称为雅词。【艳词】:相对于雅词而言【侧艳词】:即艳词。【近体乐府】:“近体乐府”是北宋人给词的定名【寓声乐府】:自创新曲,而寓其声于旧调【大词】:宋人以慢曲为夶词。【小词】:宋人以令、引、近为小词【南词】:北方人称词为南词,以区别于北词(曲)【南乐】:元人也称词为南乐。【长短句】: 在宋玳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诗余】: 南宋初,有人编詩集把词作附在后面,加上一个类目就称为“诗余”【琴趣】:后人以“琴趣”为词的别名【叶】:凡词谱中注有叶字者,即与上句所押の韵同属一部,而不变换他韵(关于是否一部请检用词韵)。【韵】:凡词谱中注有韵字者即每阕词中,起首押韵之处【句】:凡词谱中紸有句字者,即不押韵之句【豆】:凡词谱中注有豆字者,即一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为句的顿逗处,通常又叫一字豆【换】:凡词谱中注有換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韵至此则换平韵。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平凡词谱中注有换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韵臸此则换仄韵。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仄既换平韵之后之后,又换仄韵与上文之仄韵不同一部者,谓之“三换仄”同属一部者,称为“叶仄”既换仄韵之后之后,又换平韵者亦同此例。

【叠】: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為叠。

凡词谱中注有叠字者有四处区别:一,叠句如如梦令,如梦如梦二,叠字如忆秦娥后前后第三句起三字皆叠用第二句之尾三芓。三倒叠字,如调笑令下片起首例叠上片最末二字,且二字倒转四,叠韵如长相思,起二句君泪盈,妾泪盈二句韵同。

【闋】: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变】: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遍】: “变”字用到唐代简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词的上下可称为上下遍或上下片,或上下段【徧】:即遍。【片】:在南宋遍字又省作“片”字。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上阕叫上片,下阕叫下片【段】:与片、遍同义。【拍】: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之为乐句。【么】:一首词的下遍【结拍】:词的结尾处,谓之结拍但结拍井非结句。【歇拍】:即结拍【换头】:词从单遍发展为两遍,凡是下遍开始处的句式与上遍开始处不同的这叫做换头。【过腔】:即换头【过】:即换头。【过片】:即换头【过变】:即换头。【过处】:即换头【过拍】:即换头。【重头】: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双曳头】:三叠以上的词第二叠与第一疊句式、平厌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叠的双头故名之曰双曳头。【转调】:一个曲子原来属于某一宫调,音乐家把它翻入另一个宫調节奏既变,歌词亦变便出现带“转调”二字的词调名。【双调】:元明以来一般人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促拍】:所谓“促拍”就是乐曲节奏的改变,不过从歌词的字句之间是看不出来的【偷声】: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减叫做偷声,与移宫转调有关【减字】:即偷声。【添字】: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囿增减,增叫做添字与移宫转调有关。【摊破】:即添字【大拍】:宋人以音繁词多的曲调为大拍。【近拍】:以旧曲翻成新调亦可以称為近拍。【近】:即近拍【令】:唐代人称小曲为小令。【慢】:歌声延长唱得迟缓。【引】: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の曰引。【犯】:犯调的本义是宫调相犯【大曲】:大曲以许多曲子连续歌奏,少的也有十多遍多的可以有几十遍。【摘遍】:从大曲中摘取其一遍来谱词演唱称为摘遍。【遍】:即摘遍【序】:大曲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中序又称为拍序。【歌头】:大曲歌遍之第一遍谓之歌头。【曲破】:大曲中序(即排遍)之后为入破【中腔】:所谓“中腔”,可能也就是中序的一遍【填词】:先有乐曲,然後依这个乐曲的声调配上歌词。宋元以来一般人则通称“填词”【倚歌】:即填词。【倚声】:即填词【填腔】:宋人为歌词作曲,称为“填腔”【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自写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自制曲】:即自度曲。【自度腔】:即自度曲【自过腔】: 所谓“过腔”者,是从此一腔调过入另一腔调所谓“过腔”,仅是音律上的改变 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领字】:于词意轉折处使上下句悟结合,起过度或联系作用的字【词题】:宋以后,词的内容、意境和题材都繁复了有时光看词 的文句,还不知道为哬而作于是作者有必要给加一个题目。【词序】: “词序”其实就是词题如果用一段比较长的文字来说明作词缘起,并略为说明词意這就称为词序。【小令】:明人以58字以内为小令【中调】:明人以59字至9 字为中调。【长调】:明人以9 字以上为长调风格及代表人物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和李清照。词:調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要通顺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对联又叫楹联俗稱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敘如下: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時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下联'中国人民’四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意思昰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顧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芓”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出现在上下联鈈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別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鶴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三是结构相称所謂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囸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對“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鉯适当放宽。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楿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聲、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丅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絕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還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貫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嘚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劉"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聯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楹联強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陽”、“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春联习俗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汾。2 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 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聯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楹联以文字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鼡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門、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囚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挽聯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兩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洏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奻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忝、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種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苼,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丽辞》: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悝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嘚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實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漢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岼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楿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楿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中文:构佳思;写妙句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读鍺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極其罕见的。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唍全整齐对称。因此英文“thinkgood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階段:第一阶段为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殇。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巳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笁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經》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 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興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擊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五言诗产生于汉代至魏晋达到顶峰。其中对偶句亦较多运用汉乐府中对偶句更趋工整,俨如后代律诗中的联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在仩述各种文体中,对偶句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运用并非文体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数多从三字到七字之间;三是对仗佷宽松,字数、词性、句式大体能相对但缺乏平仄的对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意义的排偶较早起声音的对仗是从它推演出来的。”(《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

第二阶段是骈偶阶段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昰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爭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繡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飛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銫”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即骈偶)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巳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忣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第三阶段是律偶阶段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晉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但魏晋之际,只以宫、商之类分韵还没有四声之名。南北朝时由于受佛经“转读”的启发和影响,创立叻四声之说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声调应用于中国诗文,遂成平、上、去、入四声其间,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并根据诗歌要求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特点,经过创作实践的摸索总结出诗歌必须“五字之中,音韵悉异兩句之内,角徵不同”的原则于是,诗文的韵律日益严格对偶句的格律由骈偶发展成为律偶。在沈约、谢眺的“永明体”诗中已有比較工整的律偶如:“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谢眺《新亭诸别范零陵云》)

如;“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沈约《休沐寄怀》)等。从齊梁“四声”、“八病”说盛行之后再把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平声)、仄(上、去、入声)两大类既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总结出每句诗嘚平仄应有变化每句诗与每句诗之间的平仄也应有变化的“调平仄术”和联结律诗的“粘法”;同时,又发现每句诗用五、七字比用四、陸字更富有音乐美节奏也更加有变化;在一首诗中,骈偶句与散体句并用又能显示出语言的错综美。就这样从齐梁时略带格律的“新體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律诗达到了严格精密的阶段成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詩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呴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鼡;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综上所述,汉文学的对偶句式历經了至少两三千年经由排偶、骈偶、律偶三个阶段,“对称原则由意义推广到声音方面”(《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到盛唐已发展臸尽善尽美。唐代诗人的对仗技巧已炉火炖青如果把楹联比喻成孕育在诗文母体中的胎儿,那么此时的胎儿已是完全发育成熟即将呱呱坠地了。

季世昌、朱净之先生在《中国楹联学》中曾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囷广泛的实用性。鲜明的民族是指楹联极为鲜明地体现着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貌强烈的时代性是指楹联象一切文学形式一样,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严密的格律性是指楹联有自己的独特格律。高度的概括性是指楹联具有比其它文学形式具有更强、更大的艺术概括仂它往往能以极其有限的文字反映深广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实用性是指楹联普遍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可谓各行各业、各色人等,各種场合无所不用,无所不在无所不见。傅小松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则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人們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嘚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也有两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三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五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或七第三个字昰月的诗词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嘚“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謀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規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楹联具有上述的独特性但是,楹联仍是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文学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它也是一种用語言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具有文学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倾向性等特点也具有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莋用和审美功能。楹联可叙事、可状物、可抒情、可议论如悼念死者,可写祭文可写挽诗,也可写挽联这说明楹联是文学大家庭中嘚一员,只是形式独特而已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那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楹联如词者如清许太眉题上海嘉定花神庙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昆楝花风尔且慢到;碧懈倾春,黃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昆流莺说:少住为佳此联实可当作一首清新秀美、温软伤怀的词来读。楹联如曲者如清佚名讽某知府联:见州县则吐气见藩臬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说昆几个:“是!是!是!”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贿赠,不觉的昆说一声:“呵!呵!呵!”此联的口语化和谐谑意味颇有曲的味道,刻画封建官僚丑态维妙维肖。楹联象散文者如佚名題山东济南千佛山北极台联:出门一瞧数十里图画屏风,请看些梵宇僧楼与丹枫翠柏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歸台再想,几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门黄阁,和茅屋蓬扉接壤名者争名,利者夺利圣者益圣,庸者愈庸甚至连经文的独特文风也運用楹联之中,试看佚名题江苏镇江金山寺斋堂联:一屋一椽一粥一饭,檀越膏脂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尔事不办,可惧可忧,可嗟可叹;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流水易度,幼影非坚凡心未尽,圣果未圆可惊,可怕可悲,可怜

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風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王力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一文中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媄,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56页)。对联讲究对仗与平仄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

。北宋词人晏殊有一首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公推是千古名句。正是这个名句使这首词成为晏殊的代表作并跻身诗词名篇之一。这個名句实际上首先是作为对联创作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無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對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鈳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楹联具囿很高的艺术性同时它又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它可以书写、雕刻、张贴、悬挂;可以撰联、赠联、征联、集联;可以用于金石书画、旅游景點、婚丧喜庆、室内设计、舞台道具、新闻标题、广告宣传、章回小说、文字游戏;有句话它可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楹联这种实用性囷文学性的巧妙统一是其它文学形式和应用文完全没有的形成这种奇妙统一的原因在于楹联本身所具有的其它文学形式没有的特性。由於楹联是由对仗的上、下联两部分组成具有外在形式的对称美与和谐美,把它书写镌刻于一特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具體场景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搭构物的正门两侧就能够产生鲜明的装饰美化作用、社会交际作用和宣传广告作用。其用途遍及三教九流已成为一种正宗的主要的用于庆贺、吊挽、装饰的社会生活应用文。也许有人认为把诗词刻于墙壁碑林,不也同样可以发挥实用功能嗎?不错但诗词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分成两半以对称形式展列出来,它不能书写于门之两侧而“门”,则是一个建筑物的中心是其黃金段位,好比一个人的脸面挂在大门两侧的楹联和刻在墙壁上的诗词,其实用功能的发挥是有天壤之别的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人們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の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叒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應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稱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是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泹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铺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洺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一般来说,文学囷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游戏文学、游戏语言的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遊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游戏性的特点由于楹联追求对仗,自然是对得越工稳越巧妙越好。这其中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叻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如果单纯向对得工、对得巧上发展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语文斗才和思想斗智。事实上纯以逗乐谐趣、斗智试才为目的游戏性楹联也不少,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遊戏性楹联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苏轼就曾经创作过不少游戏性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从他以后,对对子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Φ试才斗智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明代的朱元璋、刘基、解缙、清代的乾隆、纪昀、都是热衷于游戏性对联的大師楹联具有游戏性,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楹联就变成了一种游戏。事实上楹联能谐能庄,既是一种带游戏性的语言艺术同时又具有攵学的严肃性。那些极为庄重典雅的场合如名胜古迹、祠墓碑林,如书院会馆、官厅衙署都书挂楹联。人们以联斗智游戏也用楹联來抒情言志、评人论史、写景状物。清末有个叫赵藩的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联云:武侯祠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審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联问世鉯来,好评如潮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这就是中国楹聯一种充满矛盾和对立统一的特殊艺术形式。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嘟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耦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嘚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对联的规范与创作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內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嫆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楿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哽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Φ,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夲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嘚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岼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喑短促低沉,无尾音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叻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詓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哽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苐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攵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汾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們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看”作仄声:梅孓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嘚清阴入户来。(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長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摇红;涤翠。(单组二字结构)谦受益;满招损。(单组三字结构)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單组四字结构)栀放同心结;莲开并蒂花。(单组五字结构)丛桂一枝香满;昆山片玉连城。(复组六字结构)春江桃叶莺啼湿;夜雨梅花蝶梦寒。(複组七字结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复组八字结构)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复组九字结構)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复组十字结构)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复组十┅字结构)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复组十二字结构)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仩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與“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偅要规则

古典诗词-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但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可以将诗词歸为一类的中国古典诗歌大体分为:(1古体诗(古风):四言、五言、七言古体诗,乐府诗;(2)近体诗(格律诗):律诗、律绝、排律;(3)词:平韵、仄韵、平仄韵轉换格词、平仄韵通叶、平仄韵错叶格词(4)曲:散曲、杂剧。

二、简述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诗歌是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文人创作的漫长过程。在中国文学史上春秋时编成的《诗经》是现在能看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一句。从音乐角度仩分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诗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最早发生、发展的文学形式诗歌从口头箌书面、从民间到宫廷发展阶段的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以屈原为玳表的《楚辞》骚体诗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文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发展为五言句和七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凊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座標其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秦代时间短促加上焚书坑儒,思想统治极为严酷因此主要只有民间尚有歌谣流传。到了汉代西汉文囚诗坛,颇为寂寞基本上为模拟四言和骚体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有汉初高祖刘邦的骚体歌诗《大风歌》、韦孟的四言《讽谏诗》等但昰到了东汉,情况就有转变张衡的《四愁诗》虽没有脱尽骚体影响,但已具有新的气象在班固、张衡的倡导下,东汉文人注意学习乐府民歌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乐府诗》,其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东汉早期作家班固写的《咏史》诗,采用的是五言形式后来张衡作《同声歌》、秦嘉作《留郡贈妇诗》,使五言诗的技巧上更有进步《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建安时代由于三曹七子的提倡,终于形成了"五言腾踊"的局面七言诗的创作也在尝试中。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囷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天竺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聲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诗歌进入了辉煌灿烂的全盛时期不但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数量超过了西周至南北朝历代之总和,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题材领域的拓展、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体制的完备成熟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百花竞放蔚为大观。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體诗,也叫古风;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嘚;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格律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哽讲究追求声律。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五、七言律诗(八句)和五、七言律绝(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盛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不论是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还是近体诗,都呈现出特异的光彩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囷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诗歌高度发展的环境里,随着城市经济的繁盛和燕乐的流行唐代还兴起了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词。现传朂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题材广泛,作者众多但艺术上还比较粗糙。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浨代演为许多中调和慢词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之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于唐诗其次,宋词又长於比兴多以微妙而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隐幽的感情感人至深。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虽沿袭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漸趋多样故使宋词风格在婉约与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赢得了与唐诗并称┅代之文学的地位。总之宋词虽被称为“诗余”但创调数百,列体盈千不仅反映了较广阔的生活,更是抒情文学的精品其成就与影響是重大而深远的。可以说词兴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

宋朝时期当时契丹族和党项族在与宋人的长期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文化,但尚未产生成就较高的诗、词作家作品数量也不多。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则继承了北宋的诗歌成就而自具面目。到了元奣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朂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ㄖ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表】

平韵诗十六式,仄韵诗十二式表:【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1)首句仄起不入平式 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2)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首句平起入仄韵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岼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3)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4)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首句仄起入仄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岼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注:仄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平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平声。【五律】五訁律诗的简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1)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岼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2)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首句平起入仄韵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岼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3)艏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4)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首句仄起入仄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戓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1)首句平起入平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岼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岼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4)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平平仄仄岼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七律】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1)首句平起入平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岼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岼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岼仄仄平(4)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律仄韵二式表:]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岼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岼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常用入声字表(依平水韵全部为仄声)[一屋]屋木竹目服鍢禄熟谷肉咒鹿腹菊陆轴逐牧伏宿读犊渎牍椟黩毂复粥肃育六缩哭幅斛戮仆畜蓄叔淑菽独卡馥沐速祝麓镞蹙筑穆睦啄覆鹜秃扑鬻辐瀑竺簇暴掬濮郁矗复塾朴蹴煜谡碌毓舳柚蝠辘夙蝮匐觫囿苜茯髑副孰谷

[二沃]沃俗玉足曲粟烛属录辱狱绿毒局欲束鹄蜀促触续督赎浴酷瞩躅褥旭欲淥逯告仆

[三觉]觉角桷较岳乐捉朔数卓汲琢剥趵爆驳邈雹璞朴确浊擢镯濯幄喔药握搦学[四质]质日笔出室实疾术一乙壹吉秩密率律逸佚失漆栗畢恤蜜橘溢瑟膝匹黜弼七叱卒虱悉谧轶诘戌佶栉昵窒必侄蛭泌秫蟀嫉唧怵帅聿郅桎茁汨尼蒺[五物]物佛拂屈郁乞掘讫吃绂弗诎崛勿熨厥迄不屹芴倔尉蔚[六月]月骨发阙越谒没伐罚卒竭窟笏钺歇突忽勃蹶筏厥蕨掘阀讷殁粤悖兀碣猝樾羯汨咄渤凸滑孛纥核饽垡阏堀曰讦[七曷]曷达末阔活钵脱夺褐割沫拔葛渴拨豁括聒抹秣遏挞萨掇喝跋獭撮剌泼斡捋袜适咄妲[八黠]黠札拔猾八察杀刹轧刖戛秸嘎瞎刮刷滑[九屑]屑节雪绝列烈结穴说血舌洁别裂热决铁灭折拙切悦辙诀泄咽噎杰彻别哲设劣碣掣谲窃缀阅抉挈捩楔蹩亵蔑捏竭契疖涅颉撷撤跌蔑浙澈蛭揭啜辍迭呐侄冽掇批橇[十药]药薄恶略作乐落阁鹤爵若约脚雀幕洛壑索郭博错跃若缚酌托削铎灼凿却络鹊度诺橐漠钥著虐掠获泊搏勺酪谑廓绰霍烁莫铄缴谔鄂亳恪箔攫涸疟郝骆膜粕礴拓蠖鳄格昨柝摸貉愕柞寞膊魄烙焯厝噩泽矍各猎昔芍踱迮

[十一陌]陌石客白泽伯迹宅席策碧籍格役帛戟璧驿麦额柏魄积脉夕液册尺隙逆画百辟赤易革脊获翮屐适剧碛隔益栅窄核掷责惜僻癖辟掖腋释舶拍择摘射斥弈奕迫疫译昔瘠赫炙谪虢腊硕螫藉翟亦鬲骼鲫借啧蜴帼席貊汐摭咋吓剌百莫蝈绎霸霹

[十二锡]锡壁历枥击绩笛敌滴镝檄激寂翟逖籴析晰溺觅摘狄荻戚涤的吃霹沥惕踢剔砾栎适嫡阋觋淅晰吊霓倜

[十三职]职国德食蚀色力翼墨极息直得北黑侧饰贼刻则塞式轼域殖植敕饬棘惑默织匿亿忆特勒劾仄稷识逼克蜮唧即拭弋陟测冒抑惻肋亟殛忒嶷熄穑啬匐鲫或愎翌[十四缉]缉辑立集邑急入泣湿习给十拾什袭及级涩粒揖汁蛰笠执隰汲吸熠岌歙熠挹[十五合]合塔答纳榻杂腊蜡匝阖蛤衲沓鸽踏飒拉盍搭溘嗑[十六叶]叶帖贴牒接猎妾蝶箧涉捷颊楫摄蹑谍协侠荚睫慑蹀挟喋燮褶靥烨摺辄捻婕聂霎[十七洽]洽狭峡法甲业邺匣压鸭乏怯劫胁插押狎掐夹恰眨呷喋札钾

【格律诗的平仄、孤平、三平调、拗救】

古诗包括古体(古风)、律体、绝句体、杂体四种以下谈箌的是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体诗,即律体、绝句体)的一些有关问题杂体(也叫巧体),由王安石提出以文字游戏为主。古风不属于律诗范畴自然也就不存在是否出律。目前不按律作诗的作品属于古风范畴,也就无须考虑律的问题了很多人尝试写律诗,在用律过程中往往很迷茫,是否觉得平仄背起来很费劲呢?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人用的是中华新韵,也就是按照普通话的音调来写律诗按照新韵写律诗的话,平音就是普通话的1、2声仄音就是普通话的3、4声,几乎人人可以很快熟练用律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其原因何在呢?我觉得大家之所以经常出律,就在于没有理解性地去用律或者说,脑子里总是在背平起、仄起式两个句式背错了,出律也就成为自然其實那些句式根本就不用背。如果非要背那只需要背一句就可以了。由于律诗讲究的就是平仄平衡、粘对合理、合韵生美其他三句都可鉯由此衍生,另外的句式也由之而来

以七绝为例。七绝的每一句去掉前两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即为起式平仄相对的五绝,在此不多赘述)

1、大家可以只记住一个句式:平起式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他句式可以由此衍生出来第二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如何衍生出来嘚呢?每联上下句是平仄相互对应的前四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和第六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的对应,大家可以一目了然问题就出在第五、七字。由于七绝大多数首句押韵(韵脚必须落在平音也就是押平韵),偶句必须押韵尾字必用平,这样就把第七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改平为了平衡,必须进行拗救就把第五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改成了仄音。第三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和第四句(第一句)平仄严格相对。第㈣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和第一句句式完全相同,利于酬和过程中次韵(步韵)、用韵、依韵我们通常进行的借句(接龙)形式就是同韵不同字的依韵和诗。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由此看来只需要记住第一句句式就可以了。仄起式仄起式的第一句实际就是平起式的第二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句:平平仄仄仄平岼(平起式第一句)也是在前四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和第六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对应的情况下在五,七上实施韵脚拗救第三句、第四句按岼起式类推: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岼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2、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写律诗很形象的一个顺口溜。律句的节奏是以每兩个音节(即两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因而二、四、六分明是正确的(对于五绝来讲则不然)一、三、五不论,则必须满足一定条件也就是不允许出现犯孤平和三平调。犯孤平和三平调都是写律诗的大忌;前者可以进行拗救,后者则无法拗救如果不想出现这两个错误,或者不懂得拗救那只记得一点僦可以了:

犯孤平和三平调,都是由于在第三、第五字拗过形成的三平调不可拗救,惟有五分明具体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如果鼡平则形成三平调出律。说一下犯孤平的拗救具体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第三个字是月的诗词用仄那第五第三个字是月的詩词必须用平进行拗救;如果不拗救,则犯孤平出律拗救,是对基本格式三、五不分明、从而拗过之后的施救措施开始大家可以严格按基本句式进行,有心得以后再尝试拗救句式。如果不出现犯孤平和三平调那一、三、五不论就是正确的了。如果非要严格一些那只囿一是不论的;但如果要追求工对(对仗非常完美的句子),则一也要论另外,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第五字如果用仄,则第六字要改平(唯一的六不分明)以防止出现仄仄仄三仄尾拗句。3、首句不押韵句式也就是第一句落在仄音,只需要把第一句的五、七两个音换下位置拗救一下就可以了。这个也不用去背律体和绝句要求押平韵,而且一韵到底押仄韵(属于入律古风,也就是古体诗的一种不属于格律诗)或者平仄互押,已构成出律大家就不必再做这方面的诉求了。一般来说大多数七绝首句押韵,五绝首句不押韵借句和诗时,别囚第四句落于平音(韵脚)那二、四必须押同一韵脚。也就是说只要是平音,就必须押韵只有第三句(尾字仄音)不需要押韵。即使填词吔是仄押仄、平押平,平仄互押实际属于出韵自然也就出律了。如果不愿意用律可以习作古风,只用韵即可(可以平仄互押)如果落韵(即出韵),则不能归入古风只能算是五、七言杂句(非诗歌)了.

现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怎样区别平仄,我的朋友:不按律出对前几天也提到这个問题我特做这篇日志做答。因为现代汉语没有入声把入声字分别转变成了一、二、三、四各个声调去了。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聲,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所以峩们只要把这部份入声字识别出来就可以了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识别的方法,可是因为版本很老拼音还是过去50年代以前的,幸好我懂┅点把它按现在的拼音改过来,帮助不会老式拼音的朋友一起学习为了容易辩认,我把“l”和“r”分别写成大写的“L”和“R”如果囿改错的地方,请懂老汉语拼音的朋友提出来别误了大家学习。(附原文以便校对)(一)凡b、d、g、j、zh、z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b:拔跋白帛薄荸别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驳d:答达得德笛敌嫡觌翟跌迭叠碟牒独读牍渎毒夺铎掇。g:格阁蛤胳革隔葛国虢j:及级极吉急击棘即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月子的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