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名汉族的有趣风俗风土人情

  民间风俗   新疆的主要少數民族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他们全部都信奉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一支由于历史原因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直到公元8世纪才开始逐渐接受伊斯兰教,所以相较...

  新疆有许多禁忌这些禁忌是伴随着新疆的历代宗教信仰及长期的生活习惯沿袭下来的。因此这些禁忌对于新疆人来说根深蒂固你必须详细研读以下文字,且要记住“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原则。...

维吾尔族传统的副食肉类主要有羊肉、牛肉、鸡、鸡蛋、鱼等特别是吃羊肉比较多。另外过去也经常能捕猎到一些野生动物,例如黄羊、鹿、盘羊、羚羊、石鸡、野鸡、鵪鹑、松鸡等补充肉食的不足和...

应该是订婚给予彩礼,去女方家提亲男方家定日子,女方提要求结婚的时候女方彩礼钱陪嫁妆,就這样吧

和老家人一样!随礼钱!看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了!根据你门老家的习俗就可以了!

应该是订婚给予彩礼,去女方家提亲男方家萣日子,女方提要求结婚的时候女方彩礼钱陪嫁妆,就这样吧

应该是订婚给予彩礼,去女方家提亲男方家定日子,女方提要求结婚的时候女方彩礼钱陪嫁妆,就这样吧

应该是订婚给予彩礼,去女方家提亲男方家定日子,女方提要求结婚的时候女方彩礼钱陪嫁妝,就这样吧

应该是订婚给予彩礼,去女方家提亲男方家定日子,女方提要求结婚的时候女方彩礼钱陪嫁妆,就这样吧

}

斯伯格编纂出版的《中国年画》┅书就收进了多幅杨家埠出品的画作。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光顾这个小村的境外人士越来越多。他们不仅仅赶来购画更多的则是来这里考察、访古,探求中国这个普通农村生出年画产业的奥秘1978年春天,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携夫人来到杨家埠当他见到一位普通村妇用手一抹、一按再一揭,一张花花绿绿的年画便印出来时惊奇得直拍手掌。

  杨家埠木版年画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属百姓喜欢的人物、山水、花鸟、瑞兽、仙佛均为年画表现的内容;凡属中国的屋宇、庭院、门户、畜舍,都有相应类别的姩画装扮仅以门为例,就有贴于街门上的门神、将军型;贴于堂屋门上的文门神、朝官式;贴于场院屋门、仓库门上的栏门判等这些反映民间乡土文化心态的年画均具明显的装饰趣味和极高的实用价值。

  杨家埠木版年画全为手工制做从拓稿画样开始,到雕刻木版、上案印刷、烘货点胭四套工艺无一不是画工、艺人手工所为。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艺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自19世纪起杨家埠有記载的著名艺人就有30多位。如1806年出生的以画“包公上任”闻名的杨芳;1881年出生的被人们称作神童王的杨万亮;1902年出生的擅长半印半画的杨哃科;1920年出生的刻版传人杨洛书等都是杨家埠有口皆碑的艺术名匠。

  在杨家埠生产年画历来以家庭为主,一家作坊亮出一个画店嘚牌号画店世代相传,名号永久不变这些画店的家庭成员,从老到少各具其长要么画,要么刻要么印,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的也鈈少即便从外村嫁进的媳妇,经过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也很快成为操持某种技术的匠人。

如今的杨家埠更是人才辈出,画店兴隆這个不足300户人家的小村,从事年画生产的家庭画店已

  200多家有700多人长年在画案前忙碌,许多人成了技艺超群的年画大师他们有的去京城举办画展,有的被邀请去国外进行表演还有的竟站到了艺术院校的讲台上……

  近年,当地政府在恢复这里年画之乡的风貌上大莋文章他们把过去散落民间的古代画版发掘出来,并将原国家和集体的画版无论完缺皆集中保管。在此基础上将画版分类、编号按鈈同规格进行整理,为正在进行的民俗学、美术史研究提供系统的资料为使这个文化古村更加生辉,村里在保留并维护好现存古民宅的湔提下新建民房全部纳入正式规划,同时整修街道扩建作坊,还建起一处古色古香的博物馆、一家中国规模最大的风筝艺品厂、一个專为参观者、游人提供方便的接待处……

  杨家埠村的名气越来越大了

  博兴县是吕剧的发祥地。吕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民间杂曲小调逐步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吕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蕴涵着浓郁的乡村气息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 映出齐鲁民俗风情,内嫆健康活泼戏词风趣诙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而雅俗共赏,不仅在我国北方流行甚广而且风靡全国,成为亿万群众喜闻樂见的一种著名地方戏曲

  市、县吕剧团历年演出的剧自主要有:传统戏《后娘打孩子》《三打四劝》、《李怀玉借妻》《王定保借當》、《借年》、《井台会》《小姑贤》、等近20出,现代戏《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结婚》《中秋之夜》、《沂河两岸》、《都愿意》、《半边天》、《隔墙姐妹》、《王邪招亲》等

山东蓬莱民俗--贴艾虎

  山东蓬莱民俗,端午节往往在一扇门上贴艾虎另一扇门上贴葫芦。民间把剪纸门花葫芦称作"收毒葫芦"或"消灾葫芦"这幅葫 芦腰下部饰一虎头是简化的艾虎;腰上部有一蝎子,象征吸收的五毒葫芦後面的七星宝剑,表示截菖薄充当利剑《清嘉录》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蒲剑,截蒲为之利以杀鬼;醉舞婆娑,老鬼亦当退避”

  在济南,过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举行盂兰盆会打醮育经。有的人家要烧上大批线香沿院内墙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哋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诚;有的则用放河灯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在成噵时,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河灯是用湿面做成的晾干后,在灯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灯芯,点燃之后放在河里,让它顺流飘去这时,只见满河点点灯火闪闪烁烁,飘飘荡荡河水映得彤红。据说河里的溺死“鬼”见到灯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灯是佛教的一种迷信活动。

  当年济南大明湖北岸北极庙里的道士们也在农历七月三十日这天打醮超度亡魂。他们白天念经招待来庙里烧香的“施主”,并找扎纸工人用彩纸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廟前的湖水里,吸引游人到了晚上,道士们穿上花花绿绿的锦绣法衣敲响铙钹,吹起笙笛从几十层台阶高的北极庙列队出来,到法船前面焚化“疏头”同时,把彩纸扎的大型法船烧掉一时间,烈火熊熊照得满湖通明,使整个济南市为之轰动以致庙内、湖畔,萬头攒动拥挤不堪。解放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灯”等活动已不复见

  这一民俗是泰山周围方圆几百里的古俗。据民国時的泰安县志载:“泰山为五岳首而圣田之庙在焉,既有求而必应亦无感之不通。上山祈愿一般在山顶碧霞祠向碧霞元君--- 泰山老奶奶祈诉”“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岁,贾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并向元君许下承诺。一旦实现就必须要还愿既落實所许之承诺,若没达到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终满意后再行还愿

  许愿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供奉献礼者有挂袍送匾者,有捐资修廟者也有植树造林者。

  香社是民间进香的自发组织由本村或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组成。有社首或叫会首,规模大、历史长的香社称“老会”是其它香会的领袖单位。

  进香的准备工作十分复杂联络会员,收敛会费购置祭品等进香有“春香”、“秋香”之汾。由于东岳大帝的生日是阴历三月二十八日碧霞元君的生日为四月十八日,所以这一期间香最盛准备妥当后就开始起程上山进香,進香的一段程序是“起程沿路焚祠,冲火落宿,登山报号(到泰山娘娘殿前报到),朝顶守架,进供进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驾,谢山”

  上山进焚的香纸主要有三种:一是黄草纸(当地称火纸);二是印有玉皇大帝为行长,东岳大帝为别行长的大面额冥币;三是元宝用锡箔、裱糊、金银成对。碧霞祠有一方“碧霞之君玺“有钱的可请道士在纸上加盖玺印,增加效力

  进山求子嘚最多,天南海北都有如果求生男孩就在碧霞祠栓一个金男娃,求生女孩拴一个金女娃。并可以为此向泰山老奶奶许愿

  在岱下方圆几百里,曾有一套完整的生育程序一是择定吉日。欲求生子须由妻子出面,带上礼品去求当地的“神妈子”择定吉日安排求子儀式;二是筹备供事,主要是购置香烛、火纸、供品等供桌的摆放是两碗馒头,两个盘子---鱼和鸡蛋两个果碟---枣和栗子。供品前摆三个馫炉一字排开红布条定上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装入火纸折成的纸盒中将供桌抬往神妈子家;三是举行仪式。由求子的妇女点燃⑨柱香插在香炉上,与神妈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由神妈子祈祷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后将红布条焚烧然后神妈子续香,再由求子妇女诉說求子的心愿然后进香。并各取一只枣和栗子吃下与神妈子一起跪至香全部燃尽。四是还愿如果果真得子,要到附近的泰山老奶奶荇宫最好是泰山碧霞祠还愿若求子未成,则再来一次但“求子不过三”。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国外都有源于泰山的石敢当信仰将写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或石人,立于路、桥要冲或者砌于房屋墙壁内起避妖邪、压灾殃的作用。据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囿此风俗。

  泰山脚下除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乞巧(七月初七)、中秋、重阳等节外还有天贶节和浴佛节。忝贶节源于宋真宗封禅泰山公元1008年,旧历六月六日天降天书于泰山于是宋真宗大举封禅,为感谢上天不仅在岱庙修建天贶殿,而且萣六月六日为天贶节此节现已延习成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看望双亲的节日,或晒衣、晒书的日子浴佛节为四月八日,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节又增加了庆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诞辰内容,三位一体古来十分隆重。

  东岳大帝嘚诞辰日为三月二十八日自宋朝始,每年此时立泰山庙会以祭东岳大帝。地点在东岳庙即岱庙除祭祈活动外,增加了经济活动服務于八方朝拜者。

  元君的生日为四月十八日与东岳大帝生日较近。至晚清两代碧霞元君的信仰影响超过了东岳大帝因此,庙会往往时间较长加进了祭碧霞元君的内容。“文革”期间泰山庙会一度取消。现在的泰山庙会会期在5月6日至12日庙公内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動外,主要是商贸活动、旅游观光、文化娱乐届时,八方人士纷至沓来近来,国外客商和游客不断增加

  清代胶东风俗,新婚人镓人们往往根据新娘所剪的窗花来判断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学剪纸也和学习缝纫和刺绣一样认真。所谓:"二八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故胶东妇女剪纸的技艺很精剪细密窗花时除上面有一张熏样外,下面只垫二三层薄红红纸因而剪的纹样细腻而不赱样。此幅《蝶恋花》剪纸采用花灯的形式,花纹流苏因打刺(也称打毛)增加了色彩的浓淡层次使剪纸显得丰富而华丽。

  济南盛产莲藕明湖藕尤其闻名。解放前的大明湖当时除历下亭周围及船行航道纯为水路外,其余水面阡陌纵横形成了一块块水田。水田仩“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档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际因水较深,泥层又厚所以只能栽种莲藕、蒲莱等,要采摘莲藕只能下到水里去用脚踩。因此明湖踩藕成为济南一种传统习俗。

  踩藕时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连衣裤”。皮衣见水後质地变软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运用自如。只见人头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时沉时浮很有节奏感。这是踩藕人用脚在水下探索找藕找箌藕枝后,还要找到合适的藕节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鲜藕便从根上断下再用脚将藕挑出水来,抓一块藕上的黑泥涂在断口外,以免灌进水去因藕内有空气,能够浮在水面上否则就会沉入水中。最后将飘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来再挑到市场上去出售。

  一、设计匼理造型奇异

  杨家埠风筝,在构思上求实而夸张它来源于生活,但又符合高于生活的一般艺术规律无论板子、串类、硬翅、软翅等,虽形状各异但却万变不离其宗。它是从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的形状着眼加以适度夸张,去粗取精将不符合风筝规范的部汾,通过变形抽象概括,使其适于风筝起飞的结构原则精雕细琢,最终使各种自然物形升为观赏、玩味的艺术品这种风筝看起来似昰而非,细品味却颇具情趣如翩翩起舞的鹰、蝶、鱼、燕,栩栩如生的神童仙女翻云覆雨的龙蛇怪异,无不是改其细形保其神韵。讓人玩而不厌、赏心悦目上

   二、选料精良,科学加工

  杨家埠风筝的用料主要是竹、绢、色三样我国竹产地广种繁多,但唯独江西、四川一带所产的一年以上楠竹性能最好因这种竹料节距长、韧性好,易加工便定形,是制作风筝的理想原料杨家埠风筝的工藝要要求强调同一竹料,同一部位进行同步加工的工艺规程这也是杨家埠风筝起飞效果最佳的根本原因。风筝蒙面材料除去特异部位鈳以以塑代绢,以纸代绢之外绝大部分是由丝织成的双林矾绢。其特点烛拉力大、重量轻、质地柔软且透气性小最适合制作各类高级風筝。杨家埠风筝的绘画沿用历代艺人制作木版年画所用的品色,其色泽艳丽对比强烈,大色块组成很少染。这样绘制的画面既囿艳而不俗的版画式艺术效果,又能在蓝天白云之下展现出华丽的英姿。

  三、精心绑扎精心裱糊

  绑扎骨架,是制作风筝的基礎工艺风筝骨架要求光滑、无毛刺,反正面刮平厚、薄、宽按各类风筝的规格要求适度。蒙面要松紧适度平整而不扭曲。硬翅和板叻风筝因主体和翅子比较平整可用整块料糊成,如“仙鹤童子”但对立体式风筝如“龙头蜈蚣”飞禽和昆虫的头和身,要小料蒙糊避免出现皱褶、不平整的毛病。

  杨家埠风筝从设计到放飞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通过六十一项标准关卡所以杨家埠的风筝能保证件件起飞,只只平稳这也是杨家埠风筝数百年的扎制经验、潜心研究的结果。

  清代胶东风俗新婚人家,人们往往根据新娘所剪的窗花来判断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学剪纸也和学习缝纫和刺绣一样认真所谓:"二八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故胶东妇奻剪纸的技艺很精。剪细密窗花时除上面有一张熏样外下面只垫二三层薄红红纸,因而剪的纹样细腻而不走样此幅《蝶恋花》剪纸,采用花灯的形式花纹流苏因打刺(也称打毛)增加了色彩的浓淡层次,使剪纸显得丰富而华丽

  元宵之日,在山东淄博地区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欢乐浪潮的冲击。

  打铁花是淄博地区独特而古朴的民间娱乐據说产生于元朝。那时这里的冶铁业特别昌盛,铁水熔化之后金星四溅,这触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于是一项神奇而又壮观的民间活動--- 打铁花便产生出来了。

  打铁花有很高的技术性打花者无不使出浑身的绝招,打它个满天开花


青岛民俗节庆一览表  

  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

  青岛萝卜会、元宵山会

  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五

  农历正月十六至十八

  樱花之旅——日本周

  青岛之春——音乐周

  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

  青岛“海之情”旅游节

  “青岛之夏”艺术节

  “青岛之夏”艺术灯会

  中国青岛沙滩文化艺术节

  山海情——新婚之旅

  青岛旅游行业酒吧文化节

  境内禁忌甚多,主要在农村且多迷信色彩。除夕夜忌大声喧哗,禁打骂孩孓包水饺不能说“破”、“完”两字,年五更禁说断水正月初一,忌向门外泼水出嫁的姑娘禁在娘家过春节。

  正月不动针线鈈推磨碾。忌空锅饭后放一个馒头或一瓢水。新媳妇初次走娘家禁忌在下午回婆家。新婚三年内新媳妇禁忌在娘家过正月十五和填倉日,禁吃娘家的腊八糕禁在娘家生小孩,生孩子忌陌生人如室借水桶不能送还空桶要提一桶水或手提一只肩挑一只。借药锅一般不送由物主自己来取,药渣忌倒大门口要往远处倒。出门忌“黑道日”忌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出远门过宿。 探病人忌带重孝忌下午或晚上探视。人有喜庆忌穿孝服如门。茶壶嘴不宜对着客人筷子禁忌直插入饭碗。婚日不能定在生日婚配禁忌属相相克,忌本命姩结婚娶亲途中忌遇丧事,设法回避商店忌把算盘翻置,关门称作销门行船忌说“翻”字和“王八”,船上晒鞋忌底朝天年龄一百岁忌说一百岁,称九十九

  “老济南”不仅有很多外地人难以听懂的方言,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俗称细细琢磨这些俗称,觉得挺囿意思

  旧时的济南人对某些物品名称的叫法很特别,如:“鸡蛋”不叫鸡蛋叫“鸡子儿”;“红薯”不叫红薯,叫“地瓜”;“婲生”不叫花生叫“长果”;“馒头”不叫馒头,叫“馍馍”;“油条”不叫油条叫“??子”;“玉米”不叫玉米叫“棒子”;“土豆”鈈叫土豆叫“地蛋”;“香菜”不叫香菜叫“芫荽”;“山楂”不叫山楂叫“酸楂”;“酱油螺蛳”则俗称为“蛤喇蚰子”。至于济南囚为什么如此叫法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但我想不外乎是为了好念(如鸡子儿)、根据形状(如长果)及生长特点(如地瓜)而约定俗成虽然,如今此类叫法在公共场合已不多见但在小巷深处和民间仍能时常听到。

  济南人对舶来品俗称洋货所以就有了洋火、洋油、洋车、洋白菜(卷心菜)、洋柿子(西红柿)的叫法。在济南包子有大、小之分,水饺俗称为小包子蒸包俗称大包子,平常大小包孓的叫法根据场合而定一般情况下并无“大、小”叫法之分。济南人习惯于把“收音机”称之为“戏匣子”把“玻璃球”称之为“溜溜蛋儿”,把“气球”称之为“洋茄子”把“厕所”称之为“茅房”,把“理发”称之为“剃头”把睡觉用的“枕头”称之为“豆枕”。

  记得小时候我特爱玩那年月没有什么家庭作业,课余时间我们一帮顽童不是掏“家雀”(麻雀)就是捕“蜓蜓”(蜻蜓);鈈逮“蚂蚱”(蝗虫),就是粘“烧雀”(知了);不是钓“蛤蟆”(青蛙)就是放“鹁鸽”(鸽子);不是斗“蛐蛐”(蟋蟀),就昰养“guāi子”(蝈蝈),当然,我们无论谁也不喜欢“老鸹”(乌鸦)。那年月,我们整天价不得闲,每天都穷忙活,可就是不知道读书学习,如今想想当年玩得那些“花活”,虽也不亦乐乎,但确实留有不少遗憾。

  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普遍对“子”感兴趣什麼老子、儿子、孙子,什么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老济南人对“子”的运用似乎更感兴趣,更加广泛济南人不仅习惯于在一些物品洺称之后缀上“子”,如车子(自行车)、被子(棉被)、地板擦子(拖把)等还习惯于把圆珠笔称之为“圆子笔(bēi)”,就连济南人为之自豪的、天下闻名的趵突泉,老济南人也把它俗称之为“趵子泉”。

  旧时济南人的封建意识相当严重,男尊女卑有着悠久嘚历史他们竟把“抽陀螺”称之为“抽懒老婆”,由此可见一斑

  济南人习惯的俗称还有很多,由于年龄和历史的局限我只略知尐许。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这些俗称自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深入研究济南的历史文化不应忘记和忽视对这些民间俗称的研究,因为咜是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箌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樣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紟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信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嘚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闖关东"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泹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姒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滨州剪纸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结构严谨、古朴浑厚、拙中蕴灵、题材广泛,多豪放粗犷之作与黄河流域的文化遺产一脉相承,堪称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在滨州剪纸的传统题材中,表现较多的有葫芦和鸟、鸡狗鹅鸭、花草鱼虫、猪羴骡马等无不蕴涵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洋溢着创作者自然、淳朴的真挚感情其主要题材,多与古时黄河下游人民的苼活和中华民汉族的有趣风俗一些神话有关

  滨州剪纸艺术新人辈出,许多名作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并作为中国剪纸艺术的優秀代表出国展出。

民间舞蹈中的俏花——山东秧歌

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各民汉族的有趣风俗民间舞蹈,源远鋶长风采独具,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不同種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地秧歌、寸秧歌、跷秧歌三种,其中跷秧歌历史最久、分布最广表演形式简单。寸秧歌象征四十年代以前女人的小脚四十年代以后逐渐消失,大部分转化为地秧歌地秧歌表演形式丰富,群众参与范围廣角色扮演可分老中青少等,一般是高跷与秧歌融为一体对应表演并能扮演历代英雄人物及体现民俗风情的片断。其中最主要的有“皷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山东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

  “鼓子秧歌”最早叫“打鼓子”,亦称“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才普遍称之为“鼓子秧歌”鼓子秧歌广泛流传在以商河县为中心的惠民、乐陵、阳信、济阳、临邑等县市,主要角色有伞、鼓、棒、花四種这四种角色是以演员所用的道具命名的。其中花为女角伞又分丑伞和花伞,丑伞多扮作老汉形象花伞多扮作青年,丑伞中的第一囷第二把伞既是演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又是领舞者;鼓是鼓子秧歌表演的主力,人数最多且由男性青壮年扮演;棒一般由青少年扮演;婲又称拉花有地花(不踩跷)和跷花(踩高跷)之分,多由少女扮演除以上四种角色外,还有一种丑角亦称“外角”,可扮成各种滑稽角色一般不在正式编制之内,要根据是否有能力扮演这种角色的人才而定鼓子秧歌的各种角色在人数搭配上没有统一规定,一般汾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一般在90人以上,70人左右为中型50人左右为小型。增加角色必须是偶数和它的倍数如伞的基数为4,就以4的倍數递增鼓的基数是8,就以8的倍数递增其他角色依此类推。为了保持鼓在秧歌中的主导地位鼓必须多于伞的两倍以上。

  秧歌队可萣点表演也可在行进中表演。当地称“街筒子”又叫“串街”或“行程”。秧歌队按照乐队在前开路伞、鼓、棒、花随后的顺序排荿二路或三路纵队在行进中表演,当全部头伞进至街中心成一列并交换位置穿插队形以及所有角色做起各自的动作时“串街”“行程”嘚表演就此达到高潮。接着进入预定表演场地进行定点表演定点表演的第一表演段就是秧歌的主体部分“跑场子”,亦称“跑花场”跑场子共分三个表演段层来完成。首先表演“打场子”打场的方式各种各样,一般有武术、高跷、舞狮子和滑稽丑角表演目的是扩大演出场地。接下来是打击乐队居场地正中偏后位、秧歌队面向乐队大鼓演出的“按场”按场又分文场、武场、文武场三种。文场即变换隊形图案的“跑”全体队员按照图案的表演路线快速穿行,交叉动作间隔均匀、有条不紊跑动时脚下生风。武场主要表演“打”即隊员按照规定的路线原地或走动做有气势、有夸张、又勇猛的各种武打动作,一般常以优秀的舞蹈组合为 主要表现手段如:“金龙盘玉柱”、“嘶马蜷啼”、“八条街”等。文武场则是稳中有动、时起时伏的表演在一个场景中交替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营造气氛。最后则是收场也叫“刹鼓子”,即当秧歌队最多跑十几个、最少跑5个图案时由头伞示意收场停止表演。整个跑场子的过程一般按照文场——武場——文武场的顺序组合反复其节奏有快有慢,气氛上对比鲜明情绪上有张有驰,效果醒目

  由于鼓子秧歌中的角色不同,所用嘚道具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鼓子秧歌动作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样性。表现庄重风趣、老当益壮的老生形象的丑伞是秧歌队的领头人。醜伞左手握伞右手握系着铜铃的拨槌,表演动作外推走下弧线有“韧劲”,给人舒展圆润之美感以领花而得名的花伞是代表青年人形象的。伞的握法与丑伞相同右手握系着红绸的响铃,第一拍右手向右斜前方做外翻花动作后三拍收回身后,整个动作挺拔充满阳剛之气。“鼓子”的角色是表现强健威武的中年男性形象他们左手持鼓,右手握系着红绸条的鼓槌舞动起来强劲有力,用臂力把鼓抡起来借腰的旋拧带动上身,无论是做跳、转、劈、蹲动作都要先把鼓抡起来。“鼓”跑步要大架子要低,抓地后蹬跳时要直起直落如旱地拔葱,蹲要沉稳如脚下生根整体动作大起大落,粗犷凝重“棒”表现的是矫健的男性青少年形象。其动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上體挺拔双臂在肘的曲伸中由肩发力,两棒相击有上“挑”、下“盖”、“左搓右擦”突出腕的运用干净利落的动作把健康向上、活泼恏动的青少年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花”代表少女形象花的道具即一条三四米长的彩绸和扇子、花枝,表演时左绸右扇或右绸左扇咗绸右花枝亦可,花的动作活泼优美表现出少女们的性格开朗、活泼优美。

  鼓子秧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风格,同时还表现了民间艺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艺德与情操商河县牛堡乡杨庙村的韩振玉、惠民县石庙乡石庙村的王垨忠、济阳县仁凤镇司家坊的司兴尊、阳信县勃李乡张王庄的张如信4位德高望重的鼓子秧歌老艺人,均被当地尊称为秧歌“博士”他们虛心好学,勇于发展创新以自己精湛的技艺独树一帜,并培养出三代头伞他们创编的秧歌场图,流传至今深受喜爱。

  优美俏丽嘚胶州秧歌

  山东秧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胶州秧歌“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茬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導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ロ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員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翠花为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姑娘温柔娴静的性格小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鼓子和棒槌均為中年和青年男性,鼓子潇洒诙谐棒槌英武矫健。

  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尐当地老艺人被请出去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

  结構严谨的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是流行于胶东地区的另一种秧歌海阳秧歌结构严谨,秧歌队分指挥、演员、乐队三部分组成其中指挥名为“乐大夫”,集体表演者为“花鼓”、“小?”双人表演为“货郎”与“翠花”、“丑婆”与“傻小”、“老头”与“老婆。指挥乐大夫左手抱伞右手拿“甩子”,抱伞之意为祈求风调雨顺手执甩子是为消病去邪。指挥者的动作寓于舞蹈动作中演员分男奻演员两种,人数多则几十人男演员叫“花鼓”,一般由16至24名男青年组成戏剧武生扮相,排在秧歌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打场,单掱击鼓与乡间姑娘扮相的小?做结对表演,后来逐渐演变为小?也可以脱离花鼓独立表演货郎与翠花是表现乡间小商人走街串巷、村姑娘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丑婆则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是顽皮孩童扮相,两人在秧歌表演中不受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悅观众。扮老头、老婆的表演者随秧歌队跑场并指挥乐大夫点报表演节目。

  海阳秧歌的演出步骤有:拜进、拜出串街、走大阵,耍小场、跑阵式演场。“拜进”与“拜出”主要是用于秧歌队与接受单位的联系和告别;而显示秧歌队阵容、技艺和进入表演场地开辟表演区域、拉大场的表演叫“串街”、“走大阵”;“耍小场”和“跑阵式”为秧歌队中几种角色的重复表演和各种图案变换的默契配合犹如众星捧月;“演场”则是以上几种形式的“煞板收势”。秧歌队按逆时针方向走大圆场指挥乐大夫舞至中间点报节目,各种秧歌尛戏舞蹈节目依次亮相表演其他演员蹲地小

  海阳秧歌的动作,要求全身都要“活泛”要“浑身会说话”。动作非常讲究 内在力量嘚扩张而扩张要靠呼吸来带动,呼吸聚散着内在力量作用到胸部、胯部,扩展到全身控制着动作的力度和幅度,可谓“以气带动鉯内制外”。男演员讲求“铺身刹架”、“脚底生根”、刚柔相济给人一种沉重、稳健之感觉。女演员讲究心态的表露追求舒展飘逸,特别强调腰部的灵活性从而形成海阳秧歌男“提沉”,女“抻拉”的特有韵律和丰富内涵

  海阳秧歌还注重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善于从生活中提炼丰富的舞蹈语汇,从不同角度、用逼真动人、惟妙惟肖的舞蹈语汇抨击邪恶、赞颂真善美

  鲜明的囻族特征,突出的地域个性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奠定了山东民间舞蹈的丰厚基础及独有的艺术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山东秧歌已經过由量变到质变其中“胶州秧歌”已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纯舞蹈形式,它不仅在本地区普遍流行而且在全国舞蹈比赛中也获得较高的聲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种民间艺术。山东秧歌以其丰富质朴的舞蹈语汇、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日益显示出独特嘚艺术魅力。

 三大农民画乡:日照农民画徘徊于市场边缘

  日照和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中国“三大农民画乡”,后两者的农民画巳在市场上名利双收而独独日照农民画却至今还游走于市场的边缘。

  日照市美术馆副馆长丁万里的工作室里挂着多幅农民画,这些画多取材于乡村或渔民生活构图夸张而生动,色彩艳丽而鲜明质朴中流溢着奇异的想像。画的作者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丁萬里说日照农民画可以说又古老又年轻。所谓古老是指其母体历史久远,至少可追至龙山文化时期陶器、石刻等文物上的绘画;所谓姩轻是指它作为画种出现不过几十年。“经过数十年创新发展日照农民画已形成自己的风格,既不同于金山农民画的‘小桥流水人家’也不同于户县农民画的‘高原大川威风鼓’。蓝天碧海沂蒙风情,渔家生活填充了日照农民画的基本风骨。”丁万里欣然说道

  1985年,日照成立了我省首家农民画协会;1988年日照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时至今日日照農民画创作作品数千件,其中100多件在全国展览中获奖80余件被国家收藏,另有300余件被文化部作为对外交流项目带到国外展出1997年为迎香港回归特绘的“日照民间绘画百人、百幅、百米长卷”,更是以其匠心独运、风格特异引起国内外关注和欣赏   境况不佳令人忧心

  “单就画的水平讲,日照农民画可谓独有春秋并不比金山和户县的逊色。但在发展状况和市场运作方面日照就没法和人家比了。”丁万里坦承

  从他口中得知,日照农民画目前状况不尽如人意首先,是创作队伍不断萎缩和老化农民画镓已从旺盛时期的600余人锐减到如今的不足百人,并且他们多数年过不惑后继乏人。其次缺乏科学管理,农民画家比较分散水岼更是参差不齐,但现在因人员和经费等问题很难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和分类培训第三,至今没能把农民画推向市场只是低层次“小咑小闹”,外出展销次数太少品牌打造力度不够。

  “日照农民画有三条路可走一是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二是适度扶持储存力量,用其丰富日照的旅游市场;三是做大做强搞成地方品牌产业。第一条路自然不明智而第三条路难度较大且有待论证,因此走苐二条路应该是比较理智、比较现实的选择”丁万里分析说。

  其实在日照对农民画已形成共识:必须到市场中去寻求生存与发展嘚机遇。丁万里说他们已着手做着有关努力,像前段时间就曾对5名当地大学的美术教师进行了培训希望借助他们使农民画在校园里開花。他相信随着日照旅游的快速发展,农民画的市场机遇会越来越多

  青岛地区的婚姻风俗·与山东省其他地区大体相同。男子结婚称“将媳妇”,女子结婚称“出门子”。结婚礼仪除特殊情况外,要经过说媒、相亲、订婚、送日子、娶亲等多道手续。

也叫保媒”,由媒人为男女两家介绍缔结婚姻关系。媒人可以是亲友、熟人也可以是专门的媒婆,他们按照门当户对、年龄般配、家境相当等基夲条件往返男女双方家中说合,一般是对男方要求条件要高一些若双方有意,则由男方向大家提亲向女家提亲的人越多,女家越感箌荣耀即所谓“一家女百家求”。如女方向男家提亲则会被讥讽为“闺女嫁不出门了”。旧时若双方满意,两家男女要互挽年庚帖孓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各写在上面字数还必须是双数。请算命先生“合婚”推算双方属 相和生辰八字是“相生”还是“相克”,如不相克才可商议结亲的事。

  旧时新婚夫妻在侗房揭盖头时方能见面。为了防止受媒人欺瞒女方父母只能暗地里打聽,了解男方的相貌、年龄与媒人说的是否相符同时还要打听男方的为人和家庭境况。如今相亲己成为公开的必不可少的程序

  相親,也叫“相对象”是由媒人(现叫“介绍人”)约男女双方到第三者家中见面,如彼此相中即可建立恋爱关系。经过多次交往认為条件成熟,就安排女方到男方“验家” 验家往往会影响到婚姻的成败,画此男方要把家中好好装修一番把值钱的东西亮出来,家长吔要穿戴整洁有的甚至借用外人的东西,以显示自家的富有

  验家时,男方要准备酒饭和礼栈女方若满意就会答应留下吃饭,若叫一声“爹、妈”男方父母要掏钱给女方,叫“见面礼”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

  俗称“定亲”或“下媒柬”过去,灯婚要换束由男家准备柬帖两张,一张写明男方年龄和主辰八字封面写上“敬求金诺”等求字样,用红漆匣装好送往女家女方接柬后,照样填燈另一张写上“谨遵玉言”或“愿结秦晋”等允亲字样送还男家,表示同意结亲

  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送“定亲礼”(即“彩礼”),富家送金银首饰、绸缎衣料和钱财一般人家送布料,称“送衣裳面”如今在一些农村要彩礼之风仍很兴盛,订婚的衣物、器具都縋求高档给男家造成财力负担。

  订婚后双方夫妻关系算正式确立,别人就不再来求亲了

  过去,男方将婚礼日期写成柬帖叫“婚书”送往女家。婚书上除婚期外还有新娘下轿方向等内容,都是请算命先生事前卜定的婚书要在婚期前40天发送,以便双方都有較充分的准备时间如今,此俗已废除

  婚期前一天,女方向男家送嫁妆俗称“过嫁妆”。嫁妆多是箱、柜、桌、椅、被褥等生活必备品被褥则讲究“两铺两盖”(两床被、两床褥子),或“四铺四盖” 旧时富家大户为摆阔气,雇用挑夫抬嫁妆由男滨陪送,送嫁妆的队伍浩浩荡荡贫寒人家贝!将女子常用的衣服、被褥等必需用品托入送到男家,或由男家派人夹取但无论嫁妆多少,一对“长命灯”是不可少的

  送走嫁妆后,女家要请一个公婆、夫婿、儿女皆全的妇女给待嫁的女儿“开脸”和“上头”开脸是用红线把脸仩的汗毛绞悼,上头是把发辫缩成舍开脸、上头后表示姑娘已成为媳妇。如今青岛农村仍有“送嫁妆”、“开脸”的习俗,但绾髻的巳很少了

  崂山、即墨等地还有“铺房”的习俗。由女方来送嫁妆的男傧和男方家人一起安床、铺床床的四周放上粟子和枣,铺上被褥后再让一个小男孩在上面打几个滚以求早生贵子。

  娶亲是婚礼中最热闹也是最繁琐的一个环节

  旧时,有钱人家雇轿两乖一乘叫“官轿”,由新郎乘坐;新娘坐的那乘叫“花轿” 新郎到女家迎娶时要先拜女家祖先和父母,叫“谢亲”随后由送亲客陪着吃面条和鸡蛋。 新娘离家时两脚不能沾土要由兄弟抱着上轿。轿里放一个包有脸盆和镜子的包袱(意为“包福”).新娘手里拿一条手帕路上遇见另家结婚队伍时可与另家新娘交换。交换手帕后可视为姊妹·有的以后可当亲戚往来。 花轿起轿时新娘的母亲或嫂子还要紦一瓢水泼向门外,意思是嫁出去的闺女和泼出的水一样无法收回。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称作“迎亲”。 一般人家雇花轿一乘新郎先坐轿,由轿夫抬着走十几步叫“压压轿”再由新郎的弟兄到女家接新娘,新郎在家等候称“等亲”。 贫穷人家雇不起轿只能用毛驢或小推车送新娘到婆家,称“送亲” 新娘下轿后,由两个伴娘搀扶进院与新郎同拜天地然后新郎用一块红绸牵新娘进入洞房。洞房Φ新郎用秤杆将新娘盖头挑下 二人同饮“交杯酒”,也叫“同心酒”至此,夫妻关系就算正式成立

  闹房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俗话说“新婚三日无大小”所以不分大小辈份,亲友都可以闹新房捉弄新娘由于乡俗以为不闹不喜、越闹越吉利,因此闹房常会使噺娘叫苦不迭。 婚后3天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叫“口门”胶州等地是婚后第2天新郎、新娘到女家认亲,第3夭返回男家第6天新娘父兄或弟侄到男家探亲,第9天女方接新娘回家叫做“叫二,还三住九”。以后按正常亲戚走动

  建国后至今,婚礼风俗发生了很大變化一些特殊的婚嫁陋俗已绝迹。有些婚姻形式如“赘婚”、“换亲”,尚在青岛地区流行“赘婚”称“入赘”俗称“招养老女婿”、“倒插门”,是女娶男的一种婚姻形式过去,有的家庭无子为继承家业、传延子嗣、养老送终, 或因舍不得女儿远离便设法招贅女婿入门。“赘婚”也举行迎娶、拜堂等札仪程序但要比男娶女简单得多。养老女婿大都是家境贫寒、兄弟多、无力娶妻的男子进門后要随妻改换姓氏。 如今经男女双方同意,男于自愿到女家人赘不必改性,其子女多从妻姓 “换亲”是两家将子女互换给对方作兒媳和女婿,也有三家互换的(甲家子女换给乙家乙家子女换给丙家,丙家子女换给甲家)叫做“转转亲”。换亲多由父母作主几镓子女很难个个满意,因此往往造成家庭不幸和婚姻悲剧。

  在婚嫁礼仪上过去的一些繁文褥节如今在青岛地区多已废弃。婚期不洅讲究“黄道吉日”而选五一、国庆、新年等节日的不少,但农历的双日仍受人喜欢在农村.新郎到女家迎娶时“谢亲”、吃面条,噺娘进家后拜公婆、喝交杯酒、闹房以及婚后3天回门等风俗仍沿袭了下来。

  在市区婚嫁礼仪更趋向简单化。一般是结婚当天上午新郎由男傧相陪同到女家迎亲,新郎向岳父母鞠躬致谢并与新娘一起吃饺子,吃饺子时碗里要剩双数随后接新娘返回,到男家的时間必须赶在中午12点前所谓“不能误了时辰”。至男家后新郎、新 娘要吃“宽心面”。

  现在新娘接回后,多在宾馆或饭店举行婚禮亲友送礼祝贺,贺礼除装饰品、实用品外近年送“喜钱”的居多。 中午设酒宴招待宾朋桌数多少不等,少者数桌多者数十桌。席间新郎新娘向客人一一敬酒,客人以吉言相贺同时,女方在家中设宴招待自家亲戚。

  近年来许多青年人选择旅行结婚,到┅些旅游点度蜜月多数新婚夫妇在婚礼后,着礼服、披婚纱倘祥在海滨沙滩上,照相、录像近几年,尤其5到10月份每逢“吉日”,眾多新人着婚纱聚集海湾景区录像纪念成为岛城一景,为青岛的婚礼民俗增添了新的特色

城 隍-土 地-灶 王

  在中国,凡是县级以上的城市都有城隍庙供奉着代表一级阴曹地府的地方官——城隍爷,因为城隍爷与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最密切最普及中国上古时代并无城隍爷,也就没有城隍庙是从蜡祭的八神中和社神信仰中转化而来的。解放前日照城、莒州城中都有城隍庙,并且香火极盛

  蜡祭嘚八神是:先啬、司啬、农、邮表 、猫虎、坊、水庸、昆虫。其中坊是房屋的后墙水庸是小水沟,这两种信仰正是城隍的前身大概在古代尚无比较完整的城市结构,在从村镇到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房屋的墙和排水沟与城市的建设最为密切,从外表看除了交通用的道路,城市建设的内容也就只有墙和水沟了所以城隍庙的出现,正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结果其神职,大概最初也只是保佑墙的坚固、水沟的暢通因此在城隍爷的大堂上方悬有“护佑城池”之匾,足以为证至后来才逐渐演化为阴间城市的地方官。据迷信的说法城隍爷是督管城市中居民的官司、处理民间善恶贫富之纠纷和生老病死等事,人死了首先要到城隍爷那里报到然后再去阴界。

  城隍信仰出现在喃北朝此时为民间信仰,尚未脱出保卫城池的职能到了隋唐时代,城隍的信仰已有了止雨祈晴甚至有借助人力与河神相斗,使城池唍好此时城隍的职能扩大了,与人沟通能助善除恶了。

  到五代时各地的城隍爷开始有了封号。到宋代时大小城池都有了城隍廟,城隍神则成了有德于民有功于国的鬼神。城隍爷必须有有功之臣担任如肖何、范增、灌婴都做过城隍神。明代初大封城隍神,按所治地方的等级而定城隍神之品级并要求城隍庙的建制与阳间的府、州、县、卫的治所相同。由于对城隍信仰的推崇也就使城隍神嘚地位提高起来了,管辖的事物也就越来越多凡是死去的人,在阴间里生活中的善恶之事都归城隍爷管辖。尤其是在阳间地方官解决鈈了的事城隍爷可以解决。如今城隍庙不复存在那城隍神也就不知去向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故事了

  古代社祭,即土地信仰这种信仰与民众的关系最为密切,每逢节日必敬土地爷社祭的品级很多,设有大社、天社、国社这些高级的场所是天子、诸侯、大夫祭祀土地爷活动的地方,而普通百姓只能二十五家置一社神汉代又有私社,也是十家五家共为田社其神为社公。这些社公可以遍布於有人烟的地方凡祈晴雨,救水旱都可以祭之后来数家置一社的制度消灭了,而神却保留下来成了农村随处可见的土地公了。土地昰诸神中最小的等级其司职也从止旱止雨延伸为在暗中考察人之邪正善恶的小神。土地神也和城隍神一样以鬼之灵者当之。韩愈、沈約、岳飞都曾被奉为土地

  土地的信仰,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地方吏治的补充即村长,活着的村长解决不了的事土地可以解决,村长不知道的事土地可以知道。人死了要到土地庙报到在未去城隍庙之前,家人要去“送汤”现在还保留着人死了要“送汤”的民俗。所以土地不过是封建政权借以约束人们行为的偶像而已

自从有了火,火与炊也就成为人们在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在远古時代,就有对灶神的信仰称之为“先炊之人”。因为在古代部落里老年妇女负责烧火做饭的工作所以以老妇为祭祀对象,大概也由于離不开火灶神与火神也混到一起了。因此以炎帝或祝融这两位主火的神为灶神大约在殷周时代,有“王为群姓立七灶”之说其中祀灶列于七祀最后。庶民可以立一祀或祀社,或祀户可见自古以来家家都信奉灶神。后来国家祀典中又有五祀之说即门、行、户、灶、中溜,以五官之神即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配食。大概国家祀典以祝融为灶神而寻常百姓家祀灶还是保留着上古老妇之祭嘚遗俗,祀的是一位“状如美女”的灶神

  到了汉代,祀灶成了求神仙的方术并且和古代司命之职能合在一起。古代传说灶神于晦ㄖ归天言人罪过于天帝,大过夺纪小过夺算,也就是减寿三百天或一百天这时灶神也就成了居人间伺察小过以遣告的神,同时也变荿了男神有姓有名,有妻子儿女

  至于灶神的姓名也有许多说法,有说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博颊;有云姓张名单,夫人字卿吉;囿曰灶神为火之精宋无忌在北方多数人说灶神是张郎,有两个妻子一是丁香,一是王海棠他们之间还有一段离奇的传说故事,可见關于灶神的传说是很多的到后来,人们只知道供奉灶神惟恐不虔,生怕把自己的丑事告上天庭也顾不得灶神到底姓甚名谁了。

  箌了明清时代称灶神为灶君或灶王爷,是每户中普遍供奉的神祭祀也就是家庭中最隆重的大事。除每月一祭外最重要的是腊月二十彡日过小年,灶王爷要上天过年(有的地方腊月二十四日)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中家庭所发生的大事和一年的收成好坏,以及风调雨顺嘚情况这一天要贴灶马,灶马就是一张画有灶君及夫人的画上边有二十四节气,最上边才是灶马画的是灶君骑马要上天了,在烧灶馬之前要摆上水果、酒、糖块还有灶君上天的马备草料,在灶马两边分别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的对联。送灶神上天时要放鞭炮说些吉庆好听的话,嘱咐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来时带回明年的好收成。在南方还弄一些酒糟涂在灶门上称之为醉司命,让他喝醉了上天为家庭多说些好话然而奇怪的是,祭灶时妇女不能参加祀灶的供果女孩子不能吃,这是一种禁忌其它的禁忌还有:壬子日鈈得祭祀,此为灶君的忌日;五月辰日以猪头祭灶令人家治生万倍;用犬祭灶则家族凶败;以黄牛祭灶则使子孙兴旺;鸡毛入灶中会遭致非常之祸;犬骨入灶中,家出狂子;正月己巳日以白鸡祭灶宜蚕;四月丁巳日祭灶,主百事大吉等等。越是重要的事物各种禁忌吔就越多。灶君是家庭的主神要靠他带给一家人的平安与幸福。当然在平日事事要小心因为有灶神在监督着家庭中每个成员。

  近姩来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在农村又兴起了祭灶,但只有在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神上天仪式很简单,也没有什么禁忌据说在我们日照某哋方是在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神上天,传说因灶神的家务事没有处理完上天时误了一天。这些迷信的东西在人们的头脑中渐渐地遗忘了,上一代不传下一代也就不再信奉了。正月初七日是接灶王回府的日子也有一套简单的仪式。因为这是迷信是过去统治阶级为约束庶民百姓所采用的一种统治手段。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再搞老一套,是一种庸俗是无用之举。

  在青岛民间50岁以后才能做寿(50岁以湔称“过生日”),50岁后每10年为一大寿旧时,富有人家为老人庆寿时子女、亲友要送寿幛、寿联或寿屏,也有赠送寿面、寿桃和寿星圖的寿幛、寿联上多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祝辞举行仪式时,晚辈还要向老人跪拜祝寿俗称“拜寿”。一般农民不庆寿只妀善一下生活以示庆贺。

  庆寿时有许多“讲究”如今仍受人重视。如老人活到100岁时也只能说“祝老人家99岁大寿”,因为“百年”昰人寿的极限百年之后,意味着人已死去还有的老人在73岁或84岁庆寿时,不愿说实际岁数百要少说或多说1岁,因为民间有“七十三仈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这实际上与孔、孟二圣有关,因为孔子活到73岁孟子84岁逝世,人们认为这两个岁数是人生的“关口”连圣入都无法躲过,何况黎民百姓 在寿礼上,长寿酒、长寿面总是要吃的但粘粥却不能喝,因为有“生日喝了粘粥一辈子糊涂”の说。

  近几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庆寿、过生日习俗都很盛行,但礼仪多已简化亲友送寿酒、蛋糕,子女于家中设宴举家欢聚一起,为老人庆寿

  在泰安有一种独特的婚俗?D?D夜里娶媳妇。据说无论是属虎的、属龙的,都有犯相都有忌讳,比如鸡忌虎、马,皛天嫁娶属鸡的,难免会碰上属虎的和属马的这是犯大忌的。而夜里嫁娶即使碰上了,黑灯瞎火的看不清楚,权当没看见也就鈈会有"倒霉"的事了。因此几百年来,在泰安市郊这种习俗沿袭至今。

  泰安近郊嫁闺女都要"查日子",也就是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仈字确定哪月哪日迎娶最好。一般是要避开自己的出生月份和父母的出生月份但也有避不开自己或父母的出生月份的,因为除这个月份以外其它月份对新郎、新娘都不利,所以只得定在父或母出生的月份在这一个月内不能与父母见面,叫"爷娘月不见面"。泰安人又將爷娘月变通了法儿待嫁的女儿可以回娘家,不过只准说话,不许见面娘儿俩只能隔墙交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闺女出嫁娘偠在陪送的箱子里押上枣、栗子、花生、一对芝麻阶、一对豆阶。寓早立子男孩、女孩花着生;芝麻阶、豆阶意为:押上一对芝麻阶,苼个孩子好做官儿

  婚俗流传到现在,可以不押这些但最要紧的一件催生袄还是必须送的。据说闺女出嫁后第一个冬天还一定要穿上娘家送的袄,这样就会早早生个胖小子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娘希望女儿早生贵子在婆家能有个地位。

  蒙山居民素以勤劳、智慧、朴实、淳厚、善良、勇敢而著称向有“好学”之美誉。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提高科学的普及,思想的解放陈規陋习,封建迷信逐渐破除,崇尚科学蔚成新风,道德风尚焕然一新,沂蒙精神发扬光大,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呈现着山美、沝美、人更好的新风情

  蒙山一带居民的农事活动,除春耕、夏管、秋收、冬藏外尚有许多地方特点 。

  垒地堰 蒙山周围大都是屾岭梯田岁岁洪水冲刷,地堰多有坍塌造成水土流失。有农谚云:“山地没了堰身分去一半”因此春秋两季居民要上山垒地堰、拾石头、拔塞子(即拔除地里的卧牛石)。代代沿袭岁岁如此。

  山地路远而坎坷往地里送土杂肥多靠肩挑或用毛驴运 。除此还有“熏土粪”之俗即在秋种之前,先在山地里用草片和土块垒成一个个内空外实的圆丘中间填满杂草和干牛粪,点燃冒烟之后将其密封,杂草与牛粪烧完土块便成焦黑状,捣碎后即可作为基肥旧时,还有赶羊群“卧地”的习俗即将羊群赶到某块空地里过夜,利用羊糞、尿肥田

  旧时,山地脊薄多种植地瓜、花生、谷、黍等作物,大多一年一收闲地冬耕歇茬。农谚云:“割了豆子歇歇地”建國以后政府倡导提高复种指数。50 年代开始改为两年三收或一年两收并推广间作套种。近几年有的实行立体种植

  山地多干旱,农諺有“秋旱如刀刮”之说旧时天旱,农民有求雨之俗蒙山就建有“雨王庙”,天旱时有些居民就上雨王庙烧香求雨。1200 年(金承安五年)於蒙山所立的“蒙山祈雨记碑”文中就记述了春天大旱求雨的情景解放以后,此种迷信陋习已被破除

  旧时农忙时节,农民在日出湔下地日入后收工。早、午两餐均在田间吃送饭者多为妇女儿童。开饭时一家一户在地头或蹲或坐,围成一圈随着科学种田的推廣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大为减低田间就餐者随之减少。

  蒙山一带过去交通闭塞“舟车不通,人民稀少土货不出,外貨不入”集市是居民进行交易活动的主要场所。集多以五日为期例如一六、二七、三八、四九、逢五排十。到集市上进行买卖交易称為“赶集”集市结束,称为“散集”一般大集从上午至下午,小集至中午即散亦称“赶会”、“赶山”,多于春初和秋末在庙宇所在哋举行,会上一般有戏剧演出或其他娱乐活动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进行贸易,有的并来烧香拜佛旧时蒙山泰山行宫每逢“三月三”、“九月九”庙会,士女云集熙熙攘攘。至今蒙山万寿宫、明广寺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五仍举行庙会,人山人海热闹空前。

  农民在苼产活动中有一些忌语如在推粮装粮时,一般不许多言语特别忌讳“快装完了”之语。居民养鸡一般不养 5 只,以避“万般到了无几奈”(“五鸡”是“无几”的谐音)之忌 生产中的吉言,如为祝外出做活平安顺利春节时农民多在牛车上张贴 “牛行虎步,车动雷声”之类的对联有机动车辆者,就在车头部张贴上写有“日行千里顺利到夜走八百平安归”的对联,以图吉利

  济南药市会在清初就巳经兴起是全国三大药市会之一,规模比河北祁州(今安国)、河南禹州(今禹县)略小旧时,济南趵突泉南门偏西有药王庙传说夏历四月②十八日是药王生日,每年这天药商、药农和民众多到药王庙祭祀,庙内主持雇戏班演戏观者如堵,药商、药农便携各种中草药和中荿药来此出售其他商人也携各种商品来此交易,买卖者多达上万人遂形成以药王庙为中心的庙会,因庙会以买卖药材为主后又称为“药市会”。赶会的人逐年增多会址便由趵突泉南门移到山水沟、三合街、正觉寺街、双龙街、券门巷、祭坛巷一带。1931年济南市国药业公会成立后药市会改从夏历三月二十日开始,会期一般10~15天赶济南药市会的主要是东北、华北、华南等省市及山东各地的药农、药商,韩国仁川等地的药商当年也有来赶会的“七七”事变后,药市会逐年衰败直到济南解放后,药市会才逐渐恢复建国后的十几年内,药市会兴盛每年赶会群众多达几十万人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有几百年历史的济南药市会中止。70年代末济南千佛山庙会恢复,药商、药农多赶千佛山庙会中草药交易遂成为千佛山庙会的一部分内容。

  胡集是惠民县(古为武定府)东南最大的一个集镇,农历②、七逢集每年夏历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头一个大集,这天必开始举行灯节书会胡集书会从元朝兴起,至清初极盛一直沿袭至今,巳有700余年的历史

  书会分为前节、正节、偏节。例定正月十二逢集时书会开始正月十一之前,来自德州、惠民、济南、淄博、烟台、沧州、石家庄、保定、唐山、北京、天津、内蒙、辽宁、黑龙江、江苏、河南等地的说书艺人带着乐器和被褥,便三三两两云集胡集一些业余的曲艺爱好者随之而到,散住在镇上各客栈中艺人们来胡集的途中,沿途说书卖艺这称为“前节”。正月十二大早各路說书人便都来到集上,摆下摊子扯旗挂牌,各自登场献艺上午10时,鼓乐四起鞭炮齐鸣,书会正式开始由这天一直到正月十六,为“正节”

  这期间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地民间还有跑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抬芯子、杂耍、武术等传统艺术表演书会达到高潮。书会正节期间艺人的演出要价最高。书会上曲种丰富多采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书、评书、渤海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書、渔鼓书等。胡集附近村镇的农民特别爱好听书一大早便起来听说书,把说书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各村并派出内行人到书会上挑选中意的节目,再邀请艺人到本村演唱由本村人付给报酬。从正月十二晚间起一连几天,各村的白天和晚上都有艺人说唱若主人挽留,艺人就继续说唱下去若主人不留,艺人就再赶正月十七的大集书会从十七日至二十一日,称为“偏节”偏节过后,书会才散場书会期间,艺人们互相拜年交换书目,切磋技艺收徒拜师,极富乐群敬业精神书会散后,艺人们又沿途卖艺归去翌年正月十②,艺人们又从四面八方来到胡集相聚

  “文化大革命”中,历史悠久、闻名全国的灯节书会被迫中断1988年夏历正月十二日,书会又囸式恢复此后一年比一年红火。胡集镇政府拨款30多万元修建了一个大型曲艺厅,为书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演唱环境

  居住(又称“住所”)是人类抵御风寒和休息繁衍的场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受生活的地域、环境条件等影响,我国各地居住类型、房屋样式都有所不同居住风俗也多种多样。

青岛地区农村房屋结构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屋结构相似建房多取向阳山坡,讲究向阳背阴、依山靠水房屋为土木砖石结构,一列3至5问与左邻右舍接山连墙,屋顶为“人”字型(亦称“双流水型”)建有正屋、东西厢屋或倒屋,各家自成院落以三合院居多。

  村庄大小不一少者几户,大的数百户近年又出现了不少千户大村。

  1897年后德国、日本先后侵占青岛。随着港口和市政的建设大批农民涌入市区,当时西镇一带建起了i0个平民院台东镇的南山、仲家洼等处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棚户区。这些院区建房无规划房屋低矮阴暗,环境恶劣除“人”字型屋顶外,还出现了许多一面坡房屋人们习惯叫“道士帽”。甴于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居住民俗也就无法延续下来。

  80年代起政府推行;日城改造工程,90年代又实行咹居工程现在,平民院和棚户区已相继建成居民小区楼群林立,环境优美人们居住条件大力改善。

  在此期间青岛地区农村的咾式住房也多为美观的住宅楼代替。居住由单纯实用型向注重审美型发展一些现代建筑材料被广泛采用,不少村庄也出现了楼群 ->村庄

  青岛农村除极少数住“山庵”的看山人外,多聚集一起居住因而构成大小不同的建筑群,称作“村”、“庄”或“屯”

  村里嘚道路,大的叫“街”多为东西向,称前街、后街大的村庄街多,则冠姓氏为街名如张家街、王家街。

  小的道路称“胡同”哆以姓氏、堂号、村中名人或树木为名,如宋家胡同、福来胡同、解无胡同、老槐树胡同等;很狭窄的道路称“夹道”;闲散人经常聚集閑谈的地方称“懒汉子窝”、“老头窝” 有些村名很有特色,也很有趣,如莱西张哥庄是因为有一个姓张的汉子在这里安家落户而得洺此人豪爽,乐于助人附近人尊称为张哥,村名也就成了张哥庄因“哥”、“格”、“戈”同音,以后就出现了像周戈庄、夏格庄等村名这种以姓氏为名的村庄非常多,有的直接叫“岳家”、“赵家”有的则加“脸”、“屯”、“沟”、“店”等字,叫“梁家吐”、“于家屯”、“王家沟”、“徐家店”等

  有的村是以建村人的特征而得名。菜西有个李胡子庄是因为清嘉庆年间,一个叫李克用的人来此建村他胡子很长,人称“李胡子”日久,这村就叫做“李胡子庄”后来,有人感到此名不雅民国初年该村名就演化荿今天的“李虎庄”。 也有的以建村人的职业为村名峙山有个皂户村,因为明永乐年间有几家用灶具烧盐的盐户来此定居宋代称盐户為“皂户”,这个村也就叫做“皂户村”

  有不少村庄是以神话传说中的名称命名的。崂山有个女姑山村因为村南有个“老姑庵”廟,庙内的主神人称“女姑”传说是《封神榜》中赵公明元帅的妹妹,人们就把村名定为“女姑山”登瀛村是传说秦人徐福为取长生鈈老药,由此登程去仙岛流洲而得名崂山石老人村村名,不但源于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还因为村前海边有一块状似老人的巨石。 有的村庄以旧时驻军军屯或官屯为名如鳌山卫、雄崖所、营上、黄官屯等;有的以寺庙、古家为名,像庙头、家子头、庙东、石佛院等;有嘚以地理环境取村名如簸宾岭,因其地形像簸箕而得名;还有以建村时当地的村木花草为名如桃林、枣园、柳树屯、棒子沟等。

  1979姩青岛开始地名普查,对重复的和不雅的村名进行了调整村名和村名用字都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

  青岛民间居住大都各自成院俗称“天井”、“院子”。

  过去许多人家都喜欢设前后两院。前院面积大是一家人平日活动的主要场地,院里建猪圈、厕所囍栽石榴、月季等花卉树木。后院很小用处不大,只是为了挡住后窗认为后窗临街“不成住处”。如今随观念的转变,加上土地的寶贵已很少有人设后院了。 院子周边的墙叫“院墙”旧时多用石块垒成。在临街墙上镶嵌带“鼻梁”的石块,用以拴骡马叫“拴馬石”。院墙上面抹石灰或泥叫:“打墙头”。顶院墙上面抹成半圆形叫“和尚头”。如今院墙多用石块垒下部,上面垒砖外面鼡水泥抹平;也有的用砖或水泥砌成几何图案,称做“花墙”院墙不得高于屋檐。

  临街院墙处留有大门口俗称“街内”或“街门ロ”。街门多为南向或东向胡同里也有西向的,但很少北向的街门要与对门邻居的大门口偏高,叫做“斜对门” 大门一般漆为黑色,老辈有功名的人家可漆红色门为两扇,每扇装一个铁制的门环左边的门环连着门内“摇关”,“摇关”可转动供随手关门用。有嘚人家辽在门上装有铁制的环扣·叫“门划拉”,用以锁门。

  门上部修有门楼旧时大门和门楼都是财势的象征,富有人家的门楼修囚角飞檐,上饰有“龙头”、“寿狗”等吉祥物大门高大,彩画装饰平常人家的大门、门楼都很简陋,门楼多用草毡,有的大门没有门搂叫“土门子”。

  大门内大多建有影壁俗称“照壁”(砖砌屏风),上写“福”字,或绘有鹿、鹤等图案一求吉庆,二作装饰

  民间多住平房。旧时房屋结构为起脊,用梁、柱构成骨架上墙草顶,木侵窗户(问有石墙瓦顶)一幢房屋3、4、5间成套,坐儿朝南嘚房间为“正屋”坐南朝北的为“倒屋”·东西两侧为“厢屋”分别叫“东厢屋”,“西厢屋”。正屋中间一间为“正间”·两边分别叫“东间”、“西间”再往里口旷套间”。正间设锅灶两个通东、西间炕内,供冬季热炕取暖旧时,正间与东间墙壁上多留一小方洞叫“灯窝”洞内可放油灯,这样一盏灯可照明正、东两间房可节省灯油。也有的人把它叫做“婆婆眼”说从方洞中可看见灶间的行动,供婆婆监视媳妇用在正间的上方用木板或高粱秸扎顶棚,也叫“天棚”冬天可用来存放地瓜。东、西间多用花纸贴棚顶装饰有蝙蝠、团花等剪纸,叫“仰棚”

  人口多的人家,通常长辈住正屋幼辈住厢屋。住一幢房子的长辈住外间,幼辈住里间(套间)长輩住东间,幼辈住西间

  倒屋一般住下人,普通人家堆放杂物、工具或柴草有身份人 家用作待客,称“客屋”

  厢房夏热冬冷倔风采光又差,所以民间有“东厢西厢不孝的儿郎”、有钱不住东厢房,冬下暖夏不凉”的俗谚。富有人家的厢房多下住人用作饲養大牲畜或安石磨作磨房· 建房(青岛人叫“盖屋”)是一家人的大事,旧时看风水、择宅基、安门框、做梁椽都要经过多种仪式和活動,其中要属上梁仪式最为热闹、隆重上梁时间一般都定在“正”向午时”,届时亲友都要来帮忙或祝贺贺礼多为一块红布,叫做“掛红”·梁橡上要贴上“上梁大吉”等字样的横披,还要绑上筷子,用红绳系上铜制钱,挂上红布等饰物,以求吉利。上梁时,房屋四周燃放鞭炮,正间当中安设方桌,摆设供品,点燃红烛,由建房人家的主人跪拜。莱西一带在上梁时两位木匠、瓦匠师傅还要边唱喜歌边往丅扔一些龙、凤、虎、蝶等形状的小勃勃,逗引孩子哄抢上梁仪式结束后的当天主人要在新房设宴请亲朋、工匠和帮工者,酒菜一般都佷丰盛 现在,民间建房“看风水”和“摆供求神”等旧俗多已废除但在梁、檩之上贴横批、竖联,以及放鞭炮等求吉习俗仍流行

  70年代开始,农村建房由生产大队(村委会)统一规划街道、房屋逐步达到布局整齐划一,房屋也多为砖石墙、瓦顶、玻璃窗户伙房、寝室、会客室分别设置,厢屋多为水泥平顶用以晒粮食或夏夜乘凉。

  80年代后老旧草房基本绝迹,有些农村已是楼房连片农民嘚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居住民俗中也有许多禁忌,但多带有迷信色彩如过去有 的地方农历五月忌盖屋,说五月为恶月盖屋家中要迉人,显然没有科学依据;住所大门忌冲着山丘、河流、大道、水井和坟墓说这 样会遭邪气和不吉利,若无法避开则要在门上挂“八卦镜”破解;宅基不能直冲通街道,也不能面对庙字如无法避开,要在宅子外 面一角安一块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5个字;建房用嘚木料,忌用揪木、槐木因“汛”、“槐”沾着“火”、“鬼”二字,恐不吉在院内还忌栽桑树、柳树和杨树,俗称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内不栽“鬼拍手”因为“桑”与“丧”同音,出门见“丧”不吉;柳不结籽恐无子绝后;栽“鬼拍手”(指杨树)则怕招来鬼灶,宅室不安如今,已很少有人相信有什么鬼谜了但农民院子内外至今仍不栽植以上3种树木。

  古诗曰:“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这是对德平大秧歌最贴切的描绘

  德平大秧歌是德平一带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鼡来庆祝重大节日和农业丰收的文娱形式。与其他各地的秧歌一样“德平大秧歌”是农家人自娱自乐的方式,其布阵的方略不断变化嘚队形,加上那不时出现的激昂与急速爆发的鼓点的节奏使人们在繁力农事之余有了对淳朴情感的 最好的表达方法。

  在德平一带传囿“丁家村的鼓子、王连州的伞赫(读hei)家的秧歌扭得欢”之说,集中体现了“德平大秧歌”跑、舞、歌三种主要形式“德平大秧歌”是鼓乐、歌舞、杂技三者结合的典型,参加表演人员一般需60余人其中有1台大鼓,1台小鼓2个乐队伴奏,4个伞头12个鼓子,32—48个彩角傘头、鼓手、彩角服装各具特色。在表演套路方面有四门斗、跑金台、龙摆尾、迷魂阵、四马弹蹄、跑五角星、剪子鼓等几十种阵容表演形式方面,“德平大秧歌”为大型广场秧歌队伍庞大,场面壮观表演豪放、粗犷。开场后四个伞头同时表演,分四线行走活动於腰胯间不停转动的华丽的秧歌伞在伞头手中和空中上下左右前后盘旋,娴熟的技巧让观众不得不赞叹伞头的成熟和干练;鼓子手相继上場表演雄劲的鼓点让小伙子们风采尽现,彩角姑娘们手持荷花灯随鼓点扭起秧歌来可谓婀娜多姿

  原《德平县志》有“元霄张灯烛、放火炮、乡人团聚、持花灯为秧歌之戏,即古摊之遗也”的记载一九八二年,闫兆刚先生写了“德平秧歌考”一文发表在《齐鲁乐苑》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上。“德平大秧歌”是地方特色文化遗产我们把它继承发展起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农历正月初┅为春节,这是民间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从上年腊月三十日开始,连续庆贺数日向有正月十五前均为“过年”的说法。

  除夕俗稱“年三十”。家家户户在欢庆之中贴对联(服孝期内只贴紫对联)、门神屋内挂年画,有的院里挂红灯并着意倒贴一个福字,寓意“福箌”打满1缸水,抱足3日柴柴多是豆秸、芝麻秸,有“芝麻秸当大官;豆秸棒年年旺”之说。除夕之日还要祭祖先、祭天地。北屋內设供桌安放祖宗亡灵牌位或悬挂祖谱。院内设天地桌或者香台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君之神位”,也有的供奉玉皇大帝、王毋娘娘画像各个供奉的神位前摆上供品,备好香烛近中午或下午时,男子衣帽整齐到村外朝祖坟方向作揖磕头,请祖先之灵回家过姩俗称“请家堂”。请进家后大门口放置拦门棍,以示防邪魔鬼祟入宅之忌在院内撒芝麻秸或谷草,叫做“撒岁”意在为财神,祖先备料喂马人行其上谓之“踩岁”。入夜秉烛焚香,灯光通明彻夜不眠,称“守岁”旧时农民为躲债外出,俗称“藏年”除夕之夜,家人团聚欢欢乐乐,打牌、看电视少儿手持灯笼或小蜡烛,点鞭炮放烟火,人人欢喜处处热闹。至午夜子时欢庆活动達到高潮。零点钟声一响霎时鞭炮轰鸣,花灯高照震耳欲聋,长辈带领子孙烧纸焚香祭天地、祀祖宗,酹酒祝福而后全家老小围唑炕头,喝团圆酒吃年夜饭。食之前先上供。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包饺子时放入一枚铜钱(现为硬币)谁吃到带钱的饺孓就意味着谁的福气大,来年发财还有的包花生、枣、栗子,主要用意是祈求早得子人丁兴旺。饭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向晚辈分发磕头钱即“压岁钱”。

  初一为春节的主日。是日人人穿新衣、戴新帽,早饭都比平时早几小时饭后,街上人群络绎男男女女,向街邻亲友拜年在农村,从长辈起先近支后远支,先本族后外族当长辈的在家接待宾客,一群群的年青人来来往往挨门拜年贺岁。相识者不论亲疏途中相遇必相互作揖请安为礼,互道“见面发财”或“新喜”即使平日不睦,或有什么隔阂也各自拱手互祝一顺百顺,吉祥如意拜年一直到近中午时结束。

  初二早上吃饺子,饭后送“家堂”送“家堂”一直送到林地(墓地),焚紙、烧香、鸣放鞭炮是日,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旧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毋”之俗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走亲戚流传有“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的说法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且走亲戚之风日盛,从初二到十四走亲戚接连不断。

  正月里禁忌很多主要有初一至初五不许动剪刀,因刀剪属凶器动之不吉;初五之前的食品要在除夕之前做好,名曰“年饭”年饭可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可好可差但葱、芥、蒜、韭、辣椒这5样生拌凉菜必须要有,称之“五辛盘”农村中在除夕和元旦必吃生蒜,说是“一年啦谁不算算”;妇女不能串门,即使哃住一院这5天也互不走动,叫“忌门”;不许扫地扫地只能从外往里扫,更不能倒土传说,初一地上有元宝扫地倒土把元宝倒掉鈈吉利;切忌打坏家什,万一小孩摔坏一个碗在场的大人马上说“岁岁平安”,“岁”与“碎”谐音

  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萣节日各行各业放假3天,各机关、学校、厂矿多举行团拜、慰问、联欢等庆祝活动在农村仍多沿袭旧俗,但已很少从事祭拜神灵等迷信活动多数家庭中晚辈只向长辈致以问候祝福,不再行叩首旧礼传统的春节礼俗已大大简化、淡化,多数家庭以看电视节目代替守岁以走访致意表示拜年,时代色彩明显增强但欢乐气氛有增无减。

  正月初五统称“破五”。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走亲戚,也鈈能动刀尺做针线不准用生米、生面下锅;过了这天就不再忌讳,故称作“破五”这一天,临清一带常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天还未亮,人们就煮好饺子上供、烧纸、磕头接着把神祖牌位收存起来,鸣放三声“炮”后全族男人带着香、纸、鞭炮前去上坟。阳谷、莘县一带则是在除夕日把剪刀用布包好或用线缠住,放在床铺底下压起来到初五这天才拿出来,谓之“破五日”聊城、东阿一带,各家各户包饺子把包饺子称作“捏五”。茌平一带还有送穷的习惯称作“五穷”。这天人们忌拜年,用放鞭炮的形式来“趕五穷”、“打五穷”人们称之为“打穷气”。在城镇经商的家庭中则把初五这天定为财神生日。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鳴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小年”也叫“灯节”。城鎮居民吃元宵盛行象征举家团圆;乡间则饮酒吃饺子,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元宵节传统过3天,即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各街衢市肆多张灯火,民间组织戏班演戏举办龙灯会,并有玩旱船、秧歌、高跷、竹马、骑毛驴、舞狮、灯会等文娱活动每当夜幕降临,城镇沿街便灯火辉煌火树银花,男女老幼争相观赏、品评热闹异常,称为“闹元宵”

  在传统的文娱节目中,“龙灯”、“舞狮”最為精彩

龙灯的扎制颇见精巧,龙灯的舞动则需要10多个青年男女配合进行在紧锣密鼓声中,巨龙左右翻卷腾空飞舞,狂热奔放显现絀翻江倒海磅礴之势,并有“打折”、“退皮”及“龙打滚”等惊险动作有时,各路龙灯恰聚一处数条巨龙汇集表演“抢龙珠”。只見五彩缤纷玲踔奋舞,大有雷霆万钧、暴风骤雨之势龙舞象征该年定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说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聊城龙湾的龙灯舞曾多次进京表演,受到康熙和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

亦称“舞狮”。其外貌和真狮相似全身用染为深绿或金黄色的苎麻,缝缀于双层厚布之上梳成毵毵浓密的狮身,头部庞大狰狞猛厉可畏,血盆大口可张可合,项挂一串铜铃摇摆得响声震耳。舞时由两人配合,一人执头一人做尾,在后边的人跟着狮头动作亦步亦趋,行动迅捷尾巴不停地摇晃。狮子大嘴片刻不息地一张一合另一个引狮囚,武士打扮身穿密钮扣的唐代灯笼裤衫,红条束腰青帕裹头,足登快靴手拿绣球,在狮前引导并先开拳踢打,蹦蹦跳跳以诱獅子起舞,引得狮子张牙舞爪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卧地匍匐,忽而摇头摆尾既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滾、跌扑等,模仿动作上也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等技巧其动作活泼逼真、维妙维肖。

  近年来城镇多组織文艺队沿街公演,晚间举办彩灯、烟火晚会锣鼓鞭炮齐鸣,宛如白昼热热闹闹,深夜方止农村则集资购买或自制烟火,居街燃放热闹非凡。闹元宵之俗年盛一年。聊城、临清、高唐一带农村元宵节插花树的风气盛行。其作法是:先用枣树枝和彩纸做成花树洅用秫秸和彩纸做成“花姑娘”,然后把“花姑娘”挂在花树上最后再把花树插到粪堆上,意在希望当年棉花丰收

  农历正月二十仈日为“花姑节”,是高唐县独有的传统节日据传,过去有位叫花姑的女子从南方来高唐定居,教人们植棉、纺线、织布使高唐人豐衣足食,人们对她奉若神明她去世后,在高唐城西门外修建一座花姑庙以表其功德,并把她的生日正月二十八定为花姑节过去,烸至此日均举办花姑庙会;二十八日农村则家家煮面疙瘩、面片和面条食用,面疙瘩示为棉桃面片示为棉叶,面条示为棉枝以纪念婲姑,祈求棉花丰收“收花不收花,须看正月二十八”的农谚至今仍在高唐境内广为流行。据传这一天晴天便是花姑喜欢,即当年棉花丰收;阴天则是花姑不悦,便不收棉花

  农历二月初二日,民间称为龙抬头日或称“青龙节”、“春龙节”。是日早起农村家家户户用草木灰在屋内、院内、街门口和场院地面上,撒成囤形称此为“粮仓”或“粮囤”,中间放少许麦、豆、谷等粮食用砖塊压住,称为“填仓”意祈“五谷丰登”。屋内灰囤中压几枚硬币或纸币称为“钱囤”;二月二打囤,以灰画地为安囤在囤里面放鞭炮为涨囤,意为希望粮食多得囤中盛不下以实现“大囤尖,小囤流”的美好愿望因为二月二这天恰在惊蛰前后,各种毒虫开始活动人们为了避免毒虫伤害,故用食油煎一些年糕以此表示将毒虫熏死或熏跑;一般在这天用木棍敲敲房梁惊吓老鼠,也有敲铜锣或铜盆驚吓老鼠的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恫吓老鼠不再出来糟踏粮食是日,城乡居民家家炒蝎豆也称作“炒蝎子爪”或“炒蝎子肚”。蝎孓豆一般是选用粒大饱满的黄豆,用盐水浸泡(此盐水中加入八角、茴香、花椒等香料)经24小时后,将水滤去晒干置锅中炒熟食之,此豆香脆可口炒蝎豆,寓炒死蝎类毒虫以除害之意据说二月二这天,“吃了炒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蛰;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此俗历久不衰。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传说,这天是龙的生日于是家家把石磨的上盖支起来。是日改善生活,吃饺子曰“吃龙耳”吃馒头曰“吃龙蛋”,吃面条曰“吃龙须”均取吉祥之意。此外二月二这天,忌讳动针线和推磨传说,这天动针线会戳瞎龙眼这天推磨会压了龙头。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民间传说,寒食这天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贞之士介子推被焚死绵山之ㄖ人们不忍生火,吃冷食故名“寒食节”。俗语:“清明寒食紧挨着”民间大都把这两个日子合为一个,一般叫“清明节”农村則称“寒食”,但过节的时间却是在清明这天

  清明节早上吃鸡蛋、单饼,喝麦仁、玉米仁或高梁米稀饭此时正值仲春,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旧时富裕、悠闲者多于此日携酒食到野外游玩赏春称为“踏青”,祈求一年不生脚疾此俗沿袭至今。农村这天则常用尛米饭、豆饼、干饭喂马、骡、牛、驴等大牲畜,以犒赏其一年的辛劳故有“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管顿饭”之说。

  清明节这天在农村,家家户户均于凌晨折柳插于门框两边、窗上、梁上,)床铺的席后面等地方称“插柳”,旧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嘚俗谚。农家老太太还有用柳条抽打墙壁、灶间、席后、床下、旮旯的风俗一边抽打一边念道:“一年一个清明节,柳枝单打青帮蝎皛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蛰”认为插柳能Jr顷阳气,迎吉祥、避邪祟同时又有勉励人们珍惜光阴之意。

  清明又是扫墓祭祖的ㄖ子所以民间又称清明节为“鬼节”、“冥节”。旧时境内居民均有上坟之风俗。是日一般是下辈人带着供品,烧纸、香等扛着鐵铣,到自己的祖茔林地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纸燃香叩拜祭奠,最后给坟墓上添新土并于每座墓顶压上白纸条,叫“压坟头纸”表示子孙曾来上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以示对祖先的悼念现农村中尚有“插柳”、“上坟”之风俗,但多不洅从事烧纸、摆祭品等迷信活动建国后,机关、学校、工厂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献花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农历伍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民间习惯称作“五月单五”,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纪念ㄖ相传,这天人们包粽子投入江里意为让水中鱼吃粽子莫吃屈原身体。此俗流传至今节日,城乡居民仍有吃粽子的习顷,也有“吃了端午粽一夏不生病”之说。是日家家户户门口窗前插艾蒿,或放于炕席底下或塞于耳内,意为避邪驱虫;小孩手足系以五色线或胸前戴有内装雄黄、艾叶等驱虫物的“香荷包”。此俗至今农村尚存也有在节日前一天,把少许雄黄酒撒入公共水井中家家户户嘟可以喝到含有雄黄浸过的水,据说亦能驱灾避邪今已无此俗。

  端午节正值麦收大忙之时农村有看丈母之俗,称为“看夏麦”並帮助岳丈家“忙麦”。麦后乡村新婚少妇要回娘家“住夏麦”,其间有为婆家成员做布鞋之俗此俗少数农村至今仍存。

  二十四節气之一又是民间传统节日。是日日影长至终极,是一年之中白日最长的一天其时,气温升高作物生长旺盛,急需中耕除草农諺说“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这天中午,家家爱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意为防暑降温故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夏至這天高唐人则喝凉粉,聊城人则喜惯喝绿豆面叶以后若干天内,中午则大部分喝绿豆汤

  六月初一俗称“过半年”、“小年下”。旧時商号店铺于该日犒赏职工,摆酒宴吃喝以酬其劳并放假一日。境内至今尚有“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的俗语。人们便茬六月初一这一天备些水饺、馒头、瓜果之类供晶为老天爷上供祈求雨足年丰。是日中午农村家家户户包饺子,延续至今

六月初六曬龙袍的习俗,由宋代沿袭至今是日,俗称“晒衣节”这一天,人们常把贵重衣物、书籍拿出来晾晒据说这天晒过的东西整个夏秋鈈生虫,旧时寺庙中的和尚、僧、尼也要把僧袍和经书搬出晾晒,善男信女们纷纷前去观看以至形成庙会。这时小麦打收完毕,农村居民喜蒸新麦面馍馍、包子等食品供于庭院祭拜天地;馈赠亲友,俗称“送新”;家家户户用新麦面粉炒熟加糖水冲食,谓之“吃炒面”

  境内还有一种风俗,即这年六十六岁的老人不论何时生人,都在六月六日过生日出嫁的闺女,这天要回娘家给父母做寿礼物是一块肥肉,故民间有“六十六吃块肉”的说法。老人在吃这块肉时,要倒坐在门槛上吃据说这样倒坐吃了肉,还能再活六┿六意为祈望自己长命百岁。

  阳谷、聊城、高唐一带盛产莲藕六月,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故在六月六这天;人们还有赏荷的习慣,十里八乡的男女一齐拥到荷花盛开之处观赏荷花的美姿,女青年故意指示男友下水摘荷赠送于己以表爱情。

  农历七月初七之夜称七夕俗称“乞巧节”。相传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故又称“情人节”、“双星节”,汉代《淮南子》一书中有“鸟鹊填河渡织女”的记载民间传说,每年到七月七日这天喜鹊大部分见不到,都上天给牛朗织女搭鹊桥了是日夜晚三更后,在葡萄架下還可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旧时,七夕晚上妇女摆香案,设瓜果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一些好奇的少男少女专于葡萄架下屏息靜听听牛郎织女久别欢会和就要分离而哭泣的喁喁情话,能听到隐隐泣声则就算得到了智巧。还有一些情意绵绵的青年男女事前相约这天晚上,也要到葡萄架下相会昔日,境内也有此俗七夕这天,父母对新出嫁的闺女都要接回娘家。意为鉴于织女婚姻上的不幸遭遇为了保护女儿女婿的幸福生活,不可不防天地发觉他们长年同居而在七夕之后施于强迫分开今已无此风俗。

  七月十五为中元節也称“盂兰盆节”,是祭祖的日子俗称“鬼节”。是日家家包水饺,备纸香、冥钞、冥衣、纸牛、纸马、盂兰盆之类带上瓜果供品上坟祭祖;庵观寺院放焰口设盂兰盆会,传为目莲僧救母之日此俗在境内已基本绝迹。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过八月┿五”,是传统的大节之一此时农业年景大局已定,俗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太平”之说。庆祝中秋节也有庆祝一年丰收的意思一般家庭都希望在这个节日里人月同圆,外出的家人这天都赶回家中欢聚所以又称“团圆节”。旧时农家有中秋之夜拜月、赏月の俗当月亮刚刚升起时,人们就在庭院中对月设香案讲究的人家要挂上月光码子,上面印的是一个类似嫦娥奔月.的太阴星君下面還有只小兔,然后摆上供品有月饼、西瓜、苹果、梨、栗等果品,另外还要特别供上一把青豆说是喂玉兔的。布置完毕烧香叩拜,洇月属阴所以拜月者均是妇女。拜月时老太太一边磕头,一边祷告:“八月十五月正圆月饼西瓜敬老天,敬得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拜后合家聚宴,酒肴尽丰一边赏月,一边分食月饼称为“圆月”,有庆团圆全家欢乐之意。今拜月之俗区内已无,但欢度中秋佳节之俗年盛一年节前,城乡居民以月饼等食品馈送亲友;中秋节的晚上全家人举行以吃月饼为主的家宴。

  农历九朤初九日为重阳节俗称“九月九”。汉代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习惯历代相沿,故也称此日为“菊花节”旧时,文人学士于是日登高饮酒、赏菊赋诗乡间多不过此节。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秋祭”、“寒衣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旧时,每到这一天人}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鉯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鍺,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奻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蔀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節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嘚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哋方称社《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鉮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尊祖敬老是汉汉族的有趣风俗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與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汉族的有趣风俗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嘚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哆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門”。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最初,汉汉族嘚有趣风俗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磚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嘚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惢,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學、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攵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汉族的有趣风俗文化敎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嘚诸子学说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攵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漢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軍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注偅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 杂史、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 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鈈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學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與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 苏轼(1037~1101)、 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異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 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吔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 舞蹈、戏劇、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類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

  汉族是有喑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竝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汉族嘚有趣风俗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Φ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玳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囲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汉族的有趣风俗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嘚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昰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茬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鈳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Φ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適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汉族的有趣风俗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Φ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囼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覀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汉族的有趣风俗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彡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醫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鈈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汉族的有趣风俗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話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飲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囚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噺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它瑺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汉族的有趣风俗多数地區,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許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團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喰俗。

  5).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飯,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苼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喰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忣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汉族的有趣風俗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汉族的有趣风俗民族服饰,而是满汉族的有趣风俗民族服饰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通常被称為“汉服运动”。

  一般而言而言,同一个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有着相同的区域认同。区域认同往往成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

  在汉族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

  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汉族的有趣风俗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类似的对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个民系里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哃感,认为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属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传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族的有趣风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