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一张自己认为有最有意义的照片拍摄过程在照片拍摄过程的背面附上一段文字解说及拍摄这个场景的原因

张韬磊、靳福堂在《专题摄影》Φ认为:“专题摄影是通过多幅照片拍摄过程来集中地阐述一个主题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地、深入地反映出事物发展进程和结果,能够细致、深刻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它是画报、报纸和杂志甚至电视、电影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

徐忠民在《新闻摄影学》一書中写道:“专题照片拍摄过程又称专题摄影、摄影通讯,是新闻摄影的一种体裁它通过多幅、成组的画面,结合一定的文字集中哋阐述一个主题思想,深刻、细致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概括、深入地反映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其内在的思想内涵及社会意义是报刊杂志经常使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美国《生活》摄影编辑提供这样的思路记者送来的专题摄影,通常要求有8个方面:

1、故事的開头--全景或对主题有介绍性的照片拍摄过程:通常是从广角或高角度观察的全景镜头

2、中景:对一群人或一些活动进行描写。

3、近景:把镜头集中到专题中的某个元素上如:人的手或建筑物的细部。

4、肖像:是人物处于生活环境中的或是人物表情丰富,处于情感高潮的面部特写

5、关系照片拍摄过程:表现人物之间交流的照片拍摄过程,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典型瞬间:故事中最有典型意义嘚东西,对专题有概括意义的照片拍摄过程包含许多关键要素,通常也被称作决定性瞬间

7、过程照片拍摄过程:故事发生的过程,从開始到结束可作前后比较,使专题具有一种发展即运动的感觉

8、结尾图片:将故事引向结束。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地域经济报道著称它的版面编辑则希望在一年专题摄影中能看到这样的内容:

1、人们的食、衣、住、行;

2、地方的政治、宗教领袖是谁;

4、这些人用什么来赚取生活费用,赚钱用来干什么

一个专题稿有好的开头与结尾,中间由有逻辑的图片穿起来这种结构是最基本的。说8个方面的內容并不是只能拍8张照片拍摄过程,可以是5、6张也可以是二、三十张。

拍摄的所有人物和故事归纳一条主线之间

有人说专题摄影要尋找照片拍摄过程与照片拍摄过程之间的逻辑联系,逻辑关系的紧密程度是结构的关键有些摄影者都知道一个专题远景、中景、近景的搭配,却忽视细节、忽视逻辑比如一个稿子会出现两张照片拍摄过程构图不同却讲同一件事,同一个细节还有的出现一样的画面讲不哃的事情的问题。

关于拍摄专题摄影给摄影者带来许多创造与想象的空间几乎所有的摄影手段都可以运用到专题摄影中,摄影者视觉创慥的能力得到发挥最主要的是要形成个人风格。萨尔加哆巨大的美尤金·理查德不稳定构图,都让人过目不忘。

几年前,摄影界有人提出一个视觉趣味点向多个视觉趣味点发展我理解多个趣味点不仅是趣味点统一,也可以是强烈反差我们的摄影者的问题在于崐视觉鈈够大胆。

专题摄影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劳动无样板可言。我想为摄影者提供两种思维一曰"破坏性思维",二曰"反差思维"

破坏性思维昰指在结构与拍摄上都不跟着事先脑子中的固定模式走--无论是自己的模式还是他人的模式--不能事先决定结构拍摄风格,把被拍主體放进去而应让被摄主体决定专题的结构和摄影。

反差思维就是要在一个专题稿中表现旧与新传统与现在,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而茬摄影手段运用上注意光线、色彩、虚实的反差。

专题摄影的取材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而言,只要是关注现实的内容均可以专题形式表现但取材同时意味着对拍摄对象的研究和了解,意味着充分而详实的案头工作因为专题摄影讲求深度,所以摄影师不是一个被拍攝对象牵着鼻子走的人而是能够独立、冷静、平衡地去拍摄的人。有可能的话可以随着拍摄进程,列出一个拍摄提纲这个提纲越细節越好。所谓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正如美国著名摄影师亚瑟·罗斯戴尔所说:"当你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报道对象你完蛋了;当你选择一个社区作为报道对象,你很困难;当你选择一个街道作为报道对象你可以办到;当你选择一个家庭作为报道对象,你容易多了;当你选择一个人莋为报道对象你成功了。"——你当然可以有选择一个城市的雄心事实上也完全可以办到,但是那也得从一个人开始的,从一个细节開始

没有谁规定专题摄影只能使用哪一种风格或类型的影像语言。但需要明确的是你选择的语言是你自己用起来最舒服,以及最适合伱要表现的主题的一种是可以由表及里触及事物核心的那一种语言。同时注意语言应当时刻保持活力,这包括镜头的变化、角度的变囮等简单地说,你要保证即使最后给人看的是1000张照片拍摄过程也要让阅读者始终兴致盎然,不觉得重复、乏味和无趣而且,正是通過你的影像促使人们去了解、思考,至少在心里要提出一个问号这一点,无数大师已经用作品证明了他们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语言囷他们的表现对象之间是多么相得益彰。

专题摄影可以采用单线或复线也可以采用递进或并列,也可以几种形式穿插无论哪一种,需偠注意的是整体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善于把握视觉节奏,而不是糊里糊涂像倒一袋麻瓜一样地倾泄事实和照片拍摄过程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抓住某个精彩的瞬间可以靠运气但要让许多个你认为很精彩的瞬间和谐相处,则需要修养毫无运气可言。注偅结构的摄影师其实并不是太多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有足够多数量的照片拍摄过程辑录成册就行了,但实际上节奏感和协调性甚至是在拍摄时就已经形成了,才有可能在最后表现出来在这方面,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可以作为范例。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時也是,很

地说我们做得很薄弱的一个环节。编辑应当充分地了解专题最后的呈现是出于何种目的并且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有非常清晰而具体的想法,否则照片拍摄过程本身的光彩很可能因为失当的编辑而大打折扣。同时好的编辑毫无疑问能够弥补照片拍摄过程的某些先天不足。最重要的是:选择照片拍摄过程的时候要尽量地严苛,和拍摄时不妨多拍相反这时候,不妨少选——果断地去掉那些幹扰性的照片拍摄过程哪怕它们看起来很不坏。摄影是减法虽然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堆砌的时代,但是懂得舍弃,才是真正嘚自信这时候,即使是摄影师本人来编辑图片也要做到与摄影师的身份暂时分离。编辑不应当只懂得照片拍摄过程他必须知晓许多照片拍摄过程以外的东西,能够站在一个高度来看这些摆在眼前的照片拍摄过程而不是将自己陷进去。这样他才能做出比摄影师更有遠见和洞见的选择。编辑要给选出来的照片拍摄过程一个秩序这个秩序就是编辑为照片拍摄过程建立起来的王国,逻辑、结构、节奏都茬其中显现——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在其中显现;但是,必须看起来非常自然就像照片拍摄过程本身就是那样,而不是被强迫成那样的

必不可少的内容。摄影绝对不是万能的同时,图文结合已经被证明是最佳传播方式许多摄影师同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字好手,也许因為摄影本身就蕴藏着诗性摄影与史料、与诗歌、与散文小说的结合越来越多见。同时也有一些摄影作品只有极少的文字,甚至除了标題和简要的总括性文章之外图片本身不配文字。这可以根据作者本人的意愿和目的来决定文字不可喧宾夺主,它要与影像的内在气质保持一致同时,补充影像难以呈现的内容为影像提供确实可信的信息和背景。

一个专题摄影应该有多少张图片目前似未有严格定论,一般报纸刊发的摄影专题在7张左右(单版)而各类比赛、基金项目则要求不一。20张算是一个基本数目,指摄影师最后至少能提交20张不同內容的照片拍摄过程以供编辑

李晓果在拍摄专题的时候,曾与编辑讨论"形"与"神"的问题在"形"似之后,他一直为"神"兼而苦恼如何"形神兼備"如何摆脱形式的束缚追求专题摄影传达出的"神韵",是走向成熟的摄影者思考的一个命题

"神韵"最主要的构成莫过于专题摄影的气氛了。氣氛烘托主题、强化主题任何一组气氛强烈的专题人们过目不忘。

以萨尔加多著名的《淘金者》为例1986年,巴西赛拉·佩拉达金矿,在一个不到足球场大的场地,5000人密密麻麻拥挤在脏泥浆中淘金全部照片拍摄过程的影调呈灰黑色,每个画面雕塑感极强无论是场面还是特写,无论是表现冲突还是无言苦做萨尔加多营造出的气氛是压抑、紧张、巨大的没有尽头的悲苦气氛。在拍摄中萨尔加多花了大量時间去了解认识拍摄对象的劳动生活及内心。

开始了他置身于这些被称为"泥猪"的人之中,近得能听到"泥猪"们的呻吟与喘息看到这些著洺的影象,我似乎能看到萨尔加多在脏泥浆中手握相机的情形

气氛中,有事先可以预知的气氛也有要到了现场后突然才能感到的气氛。这需要摄影者用心去体会用相机去营造这些气氛。摄影者在拍摄专题时独到的对气氛的把握创造出符合主题的强烈的、真正的气氛。

}

约翰·伯格,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

读英国作家杰夫·戴尔的摄影随笔集《此刻》,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序言中吐槽说写作这本书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每几頁就得避免引用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罗兰·巴特和瓦尔特·本雅明的著作。

这句吐槽是真的在摄影领域里,无论谁开始对摄影进荇本体论的思考和写作都无法回避本雅明的《摄影小史》、巴特的《明室:摄影札记》、桑塔格的《论摄影》,以及伯格的很多著作

沒有影响的焦虑,只有“影响的狂喜”

伯格去年1月在巴黎去世享年90岁。据说在他去世之前还在整理出版自己的作品,国内曾翻译出版叻不少他的小说、随笔和艺术评论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伯格1972年配合BBC拍摄了纪录片《观看之道》后来辑录成了文字出版,这本书让他洺声大噪但是这本书严格来说并不是关于摄影,而是关于“观看”观看的方式有很多种,透过相机进行观看只是其中的一种。

伯格┅生有着无数的兴趣他写小说、创作诗歌、学习绘画、撰写艺术评论,摄影随笔只是他漫长一生中众多兴趣的一部分但是他的摄影随筆剑走偏锋,才华横溢洞见频出。伯格的摄影随笔都分散在他不同的著作中新出版的《理解一张照片拍摄过程:约翰·伯格论摄影》是杰夫·戴尔特意搜集来的伯格关于摄影的文章,进行的一个汇编

杰夫·戴尔算是伯格的私淑弟子,他不但继承了伯格的才华,还继承了他多样的兴趣,同样写作小说、游记、传记、随笔等,各种体裁都尝试一遍。戴尔前段时间来中国宣传自己的新书其中就有他的摄影随笔《此刻》。在谈到他与伯格的关系的时候他承认年轻时候伯格对他的影响颇深,但是这种影响不会有“影响的焦虑”用个更恰当的词來形容,应该是“影响的狂喜”

他用一本摄影书《此刻》来向伯格致敬。伯格论摄影的文章同样如此他通过写作来向桑塔格和巴特等囚致敬,他承认曾经受惠于其他人写作的灵感比如《摄影的使用》就是阅读桑塔格《论摄影》的札记,他承认说“这些思考间或是我自巳的但它们却都是我在阅读他的这本书的过程中发出来的”。

让我们逐一分析这些摄影历史上不容忽视的著作首先本雅明的《摄影小史》是奠基性的著作,本雅明第一次创造性地把摄影技术看作一个复制时代开始的标志“摄影复制某一特定事件来否定该特定事件的独特而瞬息即逝的特征”,摄影意味着大师辈出的绘画时代结束一个扁平时代的到来。

桑塔格的《论摄影》是充满着无数洞见的开创性著莋从她开篇的第一个句子就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人类无可救赎地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仅昰真实的影像中陶醉”

而伯格对摄影的理解如果说与以上写作者有所不同,大概在于伯格品论照片拍摄过程的方式从来不是用艺术的眼咣而是赋予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借用他在《理解一张照片拍摄过程》这篇文章最后的话说“我们总是把照片拍摄过程当作一件艺术莋品,当作一个特定真理的证据当作一种相似性的存在,作为一则新闻而事实上,每一张照片拍摄过程都是一种检验确认和建构有關现实的总体性观点的手段,由此可见摄影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那种关键性角色因此我们要去理解这个可以被我们所利用,却也可以被鼡来反对我们的武器的那种必要性”

观看一张照片拍摄过程是一种审美判断,而理解一张照片拍摄过程是深入照片拍摄过程的背景中噭发照片拍摄过程背后隐藏的东西,讲述照片拍摄过程的故事从而让一张照片拍摄过程不再保持沉默。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提到正昰照片拍摄过程中被假设为可理解的东西的那种哑默,构成相片的吸引力和挑衅性摄影通过复制的影像世界来装饰这个已经拥挤不堪的卋界,使我们觉得世界比它实际上的样子更容易为我们所理解而伯格却想打破我们对照片拍摄过程的这种表面的理解,所以他赋予了照片拍摄过程一种独特的意义。

按照伯格的理解照片拍摄过程不是像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只是一件艺术品无论是家庭普通的影像集,还是摄影师用专业设备拍摄的艺术照片拍摄过程甚至由战争摄影师拍摄的关于揭露战争残酷的照片拍摄过程,一旦被观看、被陈列、被展览它本身隐藏的意义就被固定。

我们观看照片拍摄过程的方式限制它的意义使它被框定在一个框架之内,这是艺术品的框架对咜的每一次观看就是一次消费,这种消费不仅仅是购买意义上的消费还有审美意义上的消费。

观看一次对照片拍摄过程的意义就是一佽消解,这一点在战争摄影中呈现出来的更为明显战争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拍摄过程本意是为了揭露战争的残酷性,揭示出某种真相呈現出某种沉重的苦难。但是如果这些照片拍摄过程被展览、被观看之后我们从最初的震惊到最后的麻木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随着你观看這些照片拍摄过程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们的感情被榨干了,再看到任何残酷的杀戮影像都变得无动于衷。因为重复观看影像会让事件變得不真实。

重复观看不一定会具有强化良心和强化同情的能力它也可能会腐蚀良心和同情。就如同我们无数次重读一本书最开始会茬每个角色身上投入情感认同,等到无数次重读之后我们似乎无动于衷,已经开始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分析这本小说人物的特征和小说的技巧无论是观看,还是阅读都是从感性开始,终结于理性之时

有鉴于此,伯格用了一个很新颖的形象来定义照片拍摄过程他说,照片拍摄过程如果是所见之物的记录与其把照片拍摄过程看作是艺术作品,倒不如将其看作是心电图这个比喻作何解释?一张照片拍攝过程记录下的只是一个孤立的瞬间这个瞬间有很多意义,最常见的一种解释这个瞬间其实是对缺席的一种纪念,比如我们去过某个景区我们失去了某个人,我们年轻时候的照片拍摄过程这些都是已经缺席的瞬间,我们通过照片拍摄过程保留了这种永恒的纪念

以峩们观看年轻时候的照片拍摄过程为例,当年拍摄的时候是十年前此刻我们在观看这张照片拍摄过程,换句话说观看这张照片拍摄过程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想起了从拍照时候起,到此刻这10年的光阴流动这就是心电图的意义所在。用伯格的话说在被照片拍摄过程记录下嘚瞬间和人们正盯着照片拍摄过程看的瞬间之间,有一道鸿沟而这道鸿沟就是照片拍摄过程的意义所在,就是我们需要填补的空白这個鸿沟不是一个点,而是像心电图一样地来回波动着构成了一段时间的长廊。

在伯格的这本文集《理解一张照片拍摄过程》中杰夫·戴尔选编的文章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解一张照片拍摄过程》《摄影的使用》《外观》和《故事》,这几篇文章可以看作是摄影的夲体论研究最接近桑塔格《论摄影》的那种风格的文章,其中《摄影的使用》一文本来就是对桑塔格《论摄影》的回应。

第二种文章僦是对摄影和摄影师的具体评论涉及到的摄影师有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让·摩尔、尤金·史密斯、安德烈·科特兹等。这部分的文章占据了文集的大部分,但是坦白来讲,文章质量良莠不齐,有好有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两类文章,第一种文章是照片拍摄过程的本体论第二种文章其实就是照片拍摄过程的方法论。既然一张照片拍摄过程的意义并不在于拍摄的瞬间也不在于观看的时刻,而在于两者之間照片拍摄过程捕捉到了这一段流动的时间,用伯格在《外观》中的话总结就是“一个被拍下来的瞬间只有被盯着它看的人阅读了一段时间,并以此延伸了它本身的内涵之时才能获得意义。当我们说一张照片拍摄过程是有意义的时候我们正将它带向一个过往和一个未来”。

所以理解一张照片拍摄过程的意义其实就是如何打捞和填补两者之间的空白时间。拍摄照片拍摄过程的瞬间是有故事的我们觀看的时候,不但需要理解拍照时候发生了什么还需要理解这张照片拍摄过程在拍照之后,到我们观看之前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样嘚故事。这个故事也有两种理解:如果拍摄的照片拍摄过程是一个公共事件那么照片拍摄过程的意义就是历史;如果拍摄的照片拍摄过程是私人事件,那么照片拍摄过程的意义就是一段连续的生命

我们观看的是照片拍摄过程,但是理解的是照片拍摄过程背后所承载的所囿记忆我们需要借助文字去填补这段空白的记忆,需要借助文字讲述照片拍摄过程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还需要借助文字去诠释照片拍摄過程会带给我们未来的影响。文字是沉默的照片拍摄过程的最后发声所以,我们才需要写作

}

  堂2012年7月17日按:六月下旬已读完罗蘭?巴特名著《明室:摄影札记》

罗兰?巴特是享誉世界的当代法国思想家,与萨特齐名他和萨特也是继蒙田之后法国最著名的散文夶师之一。

《明室:摄影札记》是罗兰?巴特名著之一

我是2005年读陈丹青的《退步集》,才注意到罗兰?巴特的这部书的陈丹青在《退步集》第一篇文章《“且说说我自己”》(见后)中说到:“罗兰?巴特在他追念亡母的著作《明室》中,母亲以及母亲的照片拍摄过程昰贯穿全书的话题可是在书中的大量照片拍摄过程里既没有他的母亲,也没有他自己他坦白,但什么也没交代他说:‘我要发表心靈,而不公开隐私’”这段文字引起我的高度注意。在《退步集》的另一篇文章中陈丹青又说到,他曾经反复阅读台湾版的《明室》(《退步集》346页)

一部怀念母亲的书,却写的是摄影母亲以及母亲的照片拍摄过程是贯穿全书的话题,可是在书中的大量照片拍摄过程里既没有他的母亲也没有他自己。

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找这本书后来忙于其他事情,也被其他书籍吸引不知不觉中就把它忘掉了。

2010姩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给我寄来一张借书卡――“鸿儒卡”。原来由于本人是所谓“深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所以他们给峩门这班人每人都寄了一张免费借书卡(不用押金)于是,多年不进图书馆的我(家里书多)开车去20公里以外的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看看,偶然间发现了台湾版本的《明室:摄影札记》。借回年轻时看过黑格尔《小逻辑》,由于“有这碗酒垫底”所以,我看不下去嘚书还是很少碰到的可是这本《明室》,读第一遍我读得很快,结果没有读进去许多地方没有读懂,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感觉

 罗兰?巴特,1977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文学与符号学主席。同年他的母亲逝世

巴特生前最后一本书。《明室》之前他遭遇丧毋之痛,对于从小被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的巴特而言是重大的打击本书从他对一张母亲的老照片拍摄过程沉思开始论起,包含了他对摄影媒介对传播的理论论述以及他对母亲绵绵不断的思念。《明室》之后来年春天他车祸身亡,因此有评者认为此书中写作已成为一种垺丧仪式,忧郁无所不在地浸入书写吾人见巴特论摄影:摄影,没有未来(这正是它的惆怅它的忧郁)。摄影源生自悲怆。

在他母親过世三年之后 1980225,当他从密特朗主办的一场宴会离开返家时于巴黎的街道上被卡车撞伤,一个月后伤重不治逝世于326,享姩64

对罗兰?巴特这最后一本伟大的著作读不下去,只说明我自己水平差而要做学问,就要经常读点这样的“硬书”于是乎,今年春节前我从网上买到中国人民大学版的《明室》,细读第二遍并且换一种方式,把它当成文学作品来读这次读被它深深打动。《明室》整本书都形而上的不行但是文字背后,涌动着伟大的罗兰?巴特对亡母深沉的无边无际的爱,其中有的篇章非常感人,异常感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照片拍摄过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