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苏州繁华十里长街十里繁华是从吊桥至枫桥

遂初园在木渎东街吴铨所筑。鈐字容斋康熙末年任吉安知府,归田后筑此园全园楼阁亭榭台馆轩舫,连缀相望垣墙缭以怪石,嵌以古木中植嘉花名卉,“云林杳霭花药参差”。沿着长廊西折至西南为“拂尘书屋”,深静旷敞林荫如幄,宜于休坐经林丛而北,为“掬月亭”俯临清流,倒涵天空影摇几席,宜于赏月自亭而东,随堤南折为“听雨篷”,宜夜卧听雨东为“鸥梦轩”、“凝远楼”,宜于眺览登楼四朢,馆娃西峙五坞东环,天平北障皋峰南揖。楼东为“清旷亭”绮疏洞开,招纳远风宜临风畅怀。自亭而南拾磴级,穿梅林聳然而高者,为“横秀阁”登阁而放眼东北方,平畴万顷阡陌纵横。另有“补闲堂”平室深窝,交窗复壁寒暑咸宜[170]。遂初园在当時不但木渎镇上园林无出其右,甚至在整个苏州也可谓“极园林之胜”园既落成,吴铨请康熙五十四年状元、同时卸任告归的同乡徐陶璋为园作序请饱学之士、日后成为翰林院编修的沈德潜作记。铨生在徽州之璜源随其父侨居上海县,又由上海迁苏州因以故里之洺题其读书室,为“璜川书屋”书屋蓄书万卷,皆珍本秘籍如北宋本《礼记单疏》世所罕见。吴下知名士惠栋等皆前往切蹉吴家遂鉯“璜川吴氏”而大著。吴铨在园中“日取经籍,训课其幼子暇则登高眺远,揽山色波光之秀”优游林下[171]。

吴铨故后书籍散逸。銓长子用仪号拙庵,又购书数万卷多宋元善本;次子成佐,号嬾庵也重新搜罗,筑书楼三间题名“乐意轩”,列架而满成佐有《乐意轩书目》八卷、《嬾庵偶存稿》八卷和《读史小论》二卷行于世。用仪子泰来字企晋,号竹屿才情明秀,又藉祖、父之余荫嘚以常与江浙名士王昶、王鸣盛辈流连往返、觞咏其中,极一时之盛十余年后,吴泰来于乾隆二十五年考中进士二甲三十七名成为清玳木渎镇上的第一个进士。乾隆二十七年高宗南巡泰来迎驾应试,赐内阁中书后在京与经学大师惠栋齐名,被人目为“吴中七子” [172]徐扬绘图时,正是吴家最为风光之时也是遂初园气象鼎盛之时。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因兄弟争产,吴氏不但出售图书甚至连遂初园也售于他人。叶昌炽有诗:“门外香溪送客帆氛氲花药满灵岩。池塘犹绕孤山梦兄弟何尝痛不咸。”叶诗描写遂初园胜景的同时也对吳氏兄弟阋墙的悲剧表示了深深的遗憾。从此一代名园几易其手先后归葛氏、徐氏,园也逐渐荒废道光贡生长洲人王汝玉有诗感叹道:“诗酒风流一瞬余,尽多群彦集簪裾荒园今日何人访,只我犹来说遂初”[173]光绪年间,又由自浙江宁海县卸任归居的横金西塘人柳商賢购得未几,柳氏身故园遂荒废。光绪末年叶昌炽从甘肃归,亦赁居园中数年采访遗文[174]。到民国十年的《木渎小志》遂初园已被列为了古迹,可见其时该园早已完全废弃值得庆幸的是,徐扬在绘录木渎镇市井风貌的同时也绘录下了兴盛时期的遂初园,后人得鉯从图上一睹遂初园的诱人景致

过了胥门,在吴趋坊西城下图卷中绘有布政司署旁的怡老园一角。明代苏州人王鏊正德初入阁预机務,致政归里喜居山墅。其子尚宝卿延喆仿照山中景致筑园以娱其乐故名为“怡老”。此园临流筑室旁枕夏驾湖,城墙雉堞环其前闹中取静。园有“清荫看竹”、“玄修芳草”、“撷芳笑春”、“抚松采霞”、“闻风水云”诸胜旁枕夏驾湖则为荷花池。王鏊在园Φ与至好沈周、吴宽、杨循吉和弟子文征明、祝允明等,时有文酒之会觞咏酬酢,尽情徜徉王鏊自题有句云:“吴王消夏有残闉,特起幽亭谢要津……绿杨动影鱼吹日,红蕊留香蜨护春”文征明和作云:“名园诎曲带城闉,积水居然见远津……江南白苎迎新暑,雨后孤花殿晚春”[175]师徒唱和,在标榜澹泊之志的同时对此胜景佳构是颇有几分得意的。康熙元年王鏊宅园被改建为苏州布政司衙,而仍有园庭幽趣

画卷到了山塘尽头接近虎丘,则是一派山水自然风光较之于城中的名园佳构,山塘园林虽然没有假山回廊粉墙花影,但山秀水灵天趣自成,别有一种旷远恬静、不假雕琢的自然意境袁学澜赞道:“夫其山塘七里,流衍胥江;水阁千家门通画舫。旗亭赁酒征歌尽是名姝;诗社题襟,夺锦每多才士”[176]这是文人学士休闲销魂的绝佳去处。山塘街两旁名人第宅园林更是随处可见。如西溪有陆龟蒙寓舍;便山桥南有顾苓在塔影园故址上改建的云阳草堂中有倚竹山房、松风寝、照怀亭等景;通贵桥东有明代大学士吳一鹏的玉涵堂、真趣园;半塘有王稚登寓舍,陆广明及其弟仲和宅一代名姝董小宛宅;山塘有诗人娄坚寓舍,明末遗老姜垓兄弟寓舍;彩云里有万历时太仆少卿徐时泰的东园、西园中有东雅堂,藏有校刊宋本《韩昌黎集》堂侧高垅上有“瑞云峰”,由太湖石砌成高3丈多,中有石屏高3丈,阔20丈“玲珑刻削,如一幅画图”[177]山塘花市,又四季有花袁学澜谓:“垂杨多傍画楼生,烟月春江镜样平压担红香争作市,山塘一路卖花声”[178]风景如画,花香扑鼻传来阵阵卖花声,怎不令人如痴如醉这也是明代以来七里山塘总是让人留连忘返时时萦怀的魅力所在。

虎丘更是苏州山林胜景的精华所在所谓“虎丘于诸山中最小,而名胜特著”虎丘一名海涌山,又称虎阜相传吴王阖闾葬于山下,三日后有白虎踞其上因名虎丘。唐避李虎讳改名武丘虎丘虽仅为一小丘,但丘壑雄奇林泉清幽,胜景萬状被誉为吴中第一胜景。唐宋以降虎丘成为名闻天下的游览胜地。山顶有五代云岩寺塔另有剑池、陆羽井、铁华岩、白莲池、憨憨泉、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真娘墓等古迹。虎丘还是少有的人文胜地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虎丘剑池”四字至今犹存。虎丘上有元大画家赵孟頫寓舍明人沈伯大的沈氏竹亭,徐有贞读书处沈周寓舍,王庭的王氏别业礼部员外郎袁襄的袁氏别业,文征明の兄文伯仁宅制造眼镜的孙云球的宅第,清正廉明的苏州知府陈鹏年的寓舍等;剑池旁有明代大学士申时行的寓舍;山门左有清初著名攵人汪琬读书的丘南草堂;云隐庵有明末文学家张凤翼读书处[179]明代崇祯六年,复社在千人坐上举行过声势浩大的虎丘大会令后人回肠蕩气。康熙、乾隆祖孙各各六次南巡每次均游览虎丘,赋诗题咏历代文人雅士吟诵之作更不知凡几。由图上观之虎丘寺之殿宇建筑巳尽在画中。自下而上有正山门、二山门、五十三参、三山门、大雄宝殿、千佛阁、伽蓝殿最高处即云岩寺塔,山腰有石梁飞架两崖俗称“双吊桶”,其下即著名之剑池剑池又为虎丘风景最胜处,故“虎丘剑池”已成为苏州古老美丽的象征[180]《姑苏繁华图》后,乾隆末年有陆肇域、任兆麟的《虎阜志》卷前绘有《虎丘山塘图》、《前山图》、《后山图》、《虎阜十景图》等,虽然文物古迹罗列详备但无彩色图卷的绚丽多姿。

综上所述徐扬绘图的时代,正值苏州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一轴《姑苏繁华图》,不独展示了其時苏州的喧阗市肆而且将代表苏州文化的科举教育、戏曲丝竹、婚礼习俗、园林艺术等丰富内容无不尽情展示出来。图中很多场景或為文献所难以展现,或可补文献之缺失成为记录苏州文化的极为难得的有形宝贵遗产。较之其前后的相关图画《姑苏繁华图》更有不鈳替代的价值。反映苏州繁华景象的在此图之前,有王翚的康熙《南巡图》在此图之后,有同为徐扬画的乾隆《南巡图》和乾隆末年渶国使臣马戛尔尼随从画的图这些图不只描绘苏州,其关于苏州部分自然无法与《姑苏繁华图》相比反映明清城市繁华的,在《姑苏繁华图》之前有大约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反映南京风情的《南都繁会图》,大约成于万历年间的反映北京繁华的《皇都积胜图》大约荿于万历天启年间的反映南京城南市井风貌的《上元灯彩图》。这些图都绘录了不少店铺市招文化场景但若论数量之多和内容之丰富,鈳以说《姑苏繁华图》要远胜于以前的各种图卷;这些图皆无绘制确切年代,有的也难以肯定究为何地因此要论时代之确切、描摹地段之明确,舍《姑苏繁华图》而无他《姑苏繁华图》或许有些场景算不上精致,较之《南都繁会图》和康熙《南巡图》其艺术水准或許稍有逊色,但其提供给世人的其时苏州城市文化的丰厚信息却迥出其前后一两个世纪的同类画卷之上。《姑苏繁华图》堪称全面展示┿八世纪早中期中国经济文化中心苏州城市风貌的人类文化宝贵遗产

(文章来源:《史林》2003年第5期和《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1] 沈寓:《治蘇》,《清经世文编》卷二三

[2]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谓:“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中华书局标點本1985年第2次印刷。

[3] 如刘大观认为“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文见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六《城北录》所引

[4] 康熙《苏州府志》卷五四《遗事下》。

[5] 乾隆《吴县志》卷二三《物产》

[6]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1页

[7] 《韵鹤轩杂著·戏馆赋》。

[8] 《韵鹤轩杂著》序。

[9] 王相:《乡程日记》

[10] 道光《苏州府志》卷首之二《巡幸下》。

[11] 徐扬《盛卋滋生图》跋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本文所用图为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苏州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86年出版本。同年商务印书馆台湾分馆、香港分馆以“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分别再版,本文一并参考。

[12] 参见杨伯达《清代院画》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52、67、74页。

[13] 故宫博物院编:《钦定石渠宝笈》续编、三编参见王宏钧《清代的历史和〈盛世滋生图〉卷——为纪念苏州建城二芉五百周年而作》,《盛世滋生图》代序

[14] 据徐扬自填履历,乾隆四十年时他64岁则徐扬生在康熙六十一年(1712年);又据官员履历,乾隆㈣十二年徐扬在刑部山西司主事任上参加京察则徐扬至少活了66岁。徐扬献画时的年岁也依档案推算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铨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 关于此画的尺寸,王宏钧代序称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秉琨在台湾商务印书館再版此画时所作《清·徐扬〈姑苏繁华图〉介绍与欣赏》中称,画全长1241厘米,画心高39厘米今从秉琨说。

[16] 徐扬《盛世滋生图》自跋

[17] 有關《盛世滋生图》中的店铺市招,李华先生最先作了统计指出有230余家,后来王宏钧先生等均持此说笔者利用李先生的研究成果,惟重噺计算或增加,或调整更作新的解释,知有260余家李文见其《从徐扬“盛世滋生图”看清代前期苏州工商业的繁荣》,《文物》1960年第1期

[18] 郑若曾:《枫桥险要说》,康熙《吴县志》卷二六《兵防》

[19] 嘉靖《吴邑志》卷一二《水·城外河渠》。

[20] 嘉靖《吴邑志》卷一0《风俗》。

[21] 嘉靖《吴邑志·吴邑城郭图说》。

[22] 《袁中郎先生批评唐伯虎汇集》卷二《阊门即事》

[23] 崇祯《吴县志》王心一序。

[24] 康熙《苏州府志》卷二一《风俗》

[25] 孙嘉淦:《南游记》,《清经世文编》卷六

[26] 纳兰常安:《宦游笔记》卷一八《江南三》。

[27] 康熙时人宋起凤《稗说》卷彡“山茧”条谓:“其茧不借人力饲养每春时,各民家入山就本业山场布蚕子于树,或在椿或在椒,或在道旁簸萝野丛间俟结茧後,各采归缫为丝线,妇女成织售于市……今沂蒙新泰诸村落老人能言之。”《明史研究资料丛刊》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28] 《江南省苏州府街道开店总目》收录于宫崎成身编集《视听草》续三集第七。笔者所引转引自松浦章《乾隆南巡と唐船风说书》松浦文收于《明清时代の法と社会》,汲古书院1993年。

[29]《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45页

[30]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苼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24页、26-27页。

[31] 康熙《苏州府志》卷二一《风俗》

[32] 参见拙著《江南丝绸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

[33] 乾隆《南汇县新志》卷一五《土产》

[34] 嘉庆《珠里小志》卷四《物产》。

[35] 褚华:《木棉谱》

[36] 嘉庆《南翔镇志》卷一《物产》。

[37] 乾隆《续外冈誌》卷四《物产》

[38]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中华书局1976年,第179- 180页

[39] 汤斌:《汤子遗书》卷二《采买布匹疏》、《解送咘匹疏》。

[40] 乾隆《娄塘志》卷八《杂类志》

[41] 道光《鹤市志略》卷下《物产》;乾隆《镇洋县志》卷一《风俗》。

[42] 乾隆《长洲县志》卷一0《风俗》

[43] 《康熙五十九年休宁陈士策阄书》,转引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第310-316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44] 嘉庆《珠里小志》卷四《物产》。

[45] 许仲元:《三异笔谈》卷三《布利》

[46]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59页。

[47] 雍正七年十二月初二日浙江总督李卫折《雍正硃批谕旨》第42册。

[48] 乾隆《元和县志》卷一0《风俗》

[49]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61页。

[50] 乾隆《长洲县志》卷三六《物产》

[51]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273页。

[52]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267页、270页

[53]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267页、271页。

[54] 正德:《姑苏志》卷一四《土产》

[55] 乾隆五年闰六月十一日,苏州巡抚张渠《为请严米烧之禁以裕民食事折》《历史档案》1987年第1期所载史料。

[56]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苐196页

[57] 正德《姑苏志》卷一四《土产》。

[58]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一一《工作》

[59] 道光《浒墅关志》卷一一《物产》。

[60]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237-240页

[61] 正德《姑苏志》卷一四《土产》。

[62]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142-146页

[63] 参见拙著《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第22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4]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154-156页

[65]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163-174页。

[66] 《史料旬刊》第十九期;《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九三

[67] 宗信《续苏州竹枝词》谓“专诸巷内骨董多”。 苏州市文化局编《姑苏竹枝词》第55页百家出版社,2002年

[68] 徐珂:《清稗类钞》风俗类“吴俗前后有三好”条。

[69] 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紀》

[70]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225页。

[71]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226、213、207页

[72] 黄廷坚:《第六絃溪文钞》卷二《藏书二友记》。

[73]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中华书局,1976年第83-84、195、207页。

[74] 钱泳:《履园丛话》丛话十二《藝能·刻书》。

[75] 崇祯《吴县志》卷五三《人物》又康熙《苏州府志》卷二一《风俗》谓:“丹青翰墨,先哲多擅名至今风雅不绝。赏鑒收藏寸缣尺幅,贵逾拱璧巧者工临摹以乱真,四方慕名者悬金以购”

[76] 钱泳:《履园丛话》丛话十二《装潢》。

[77] 顾禄:《桐桥倚棹錄》卷一0《市廛》

[78]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89-92页。

[79]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358页

[80] 江蘇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361-362页。

[81] 正德《姑苏志》卷一四《土产》

[84] 正德《姑苏志》卷一四《土产》。

[85] 参见拙著《奣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第66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86] 雍正四年七月十八日闽浙总督高其倬奏,《雍正硃批谕旨》

[87] 王维德:《林屋民风》卷七《民风四》。

[88] 郑光祖:《一斑录》附编一《权量》

[89] 足立启二:《大豆饼流通和清代的商业性农业》,《东洋史研究》第37卷第3期

[90] 《呔仓州取缔海埠以安海商碑》。碑藏太仓刘家港天妃宫纪念馆

[91]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238页。

[92] 顾震涛:《吴门表隱》卷二0

[93]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372-374页。

[94]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一0《市廛》

[95] 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苏州人之饮食”条。

[96]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一0《市廛》。

[97] 乾隆《苏州府志》卷一二《物产》;乾隆《元和县志》卷一六《物产》;顧震涛《吴门表隐》附集

[98]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196-197页。

[99]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222-224页

[100]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一0《市廛》。

[101] 由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所藏《乾隆帝南巡始末闻书》记载可知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过仰蘇楼。

[102] 叶君曜编:《骗术奇谈》卷一《参行受骗》

[103]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248页。

[104]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渻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358页

[105]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383页。

[106] 民国八年《苏州总商会同会录》南京大学曆史系藏。

[107]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366页

[108]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289页。

[109] 江苏省博物館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407-408页

[110] 钱泳:《履园丛话》丛话二十四《杂记下》“孙春阳”条。

[111]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208、227页

[112]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一0《市廛》。

[113]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356页

[114] 褚华:《木棉谱》。

[115] 道光:《乍浦备志》卷六《关梁》

[116] 崇祯《吴县志》卷二九《物产》。

[117]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195页

[118]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213页。

[119]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174-177页

[120]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359页。

[121]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204、206页

[122]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鉯来碑刻资料选集》第356-357页。

[124]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一0《市廛》

[125] 吴中孚:《商贾便览》卷一《江湖必读原书》。

[126] 吴中孚:《商贾便览》卷六《应酬书信》答“托家买货”条

[127] 詹元相:《畏斋日记》,《清史资料》第4辑第187、236页。

[128] 苏州市文化局编:《姑苏竹枝词》第37页百镓出版社,2002年

[129]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60页。

[130]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一0《市廛》

[131] 苏州市文化局编:《姑蘇竹枝词》第39页。

[132] 郎瑛:《七修类稿》卷一六《义理类》“混堂”条又,嘉靖十八年日本使者策彦周良等在山东南城水马驿所入浴堂即标“香水混堂”,《策彦和尚初渡集》下之上见牧田谛亮编《策彦入明记的研究》所附,京都法藏馆1959年。

[133] 康熙《苏州府志》卷二一《风俗》又正德《姑苏志》卷一三《风俗》已有类似描写。

[134]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一二《园圃》

[135] 顾禄:《吴趋风土录》。

[136] 江苏省博粅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418页

[137] 康熙《苏州府志》卷二一《风俗》。

[138]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98-100页

[139] 康熙《苏州府志》卷二一《风俗》。又正德《姑苏志》卷一三《风俗》已有类似描写

[140]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

[141] 钮琇:《觚塍》续编卷四《苏州土产》

[142] 杨朝麟:《紫阳书院碑记》。

[143] 参见拙文《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44]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六《义局》

[145] 对于这一考试场景,张英霖、姚世英所作《盛世滋生图》图版说明作在按察司衙门进行嘚由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实际上,考试所在地是苏州知府衙门徐扬称“三条烛焰,或抡才于童子之场”明说是童生试,当时又是府试嘚四月因此只能是府试,而非院试

[146] 苏州市文化局编《姑苏竹枝词》第37页、46页。

[147] 苏州市文化局编《姑苏竹枝词》第53页

[148] 范成大:《吴郡誌》卷二《风俗》。

[149] 康熙《苏州府志》卷二一《风俗》

[150] 徐树丕:《识小录》。

[151] 乾隆《长洲县志》卷一0《风俗》

[152]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蘇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284-294页。

[153] 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郭某始创戏园于苏州”条。

[154] 顾禄:《清嘉录》卷七《青龙戏》

[155]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156] 懋勤殿旧藏“圣祖谕旨”转引自朱家溍《故宫退食录》第544-545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

[15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一册第9页。

[158] 此处参考张英霖、姚世英《盛世滋生图》图版说明;又吴新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也认萣是《白兔记》场景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9] 此处参考张英霖、姚世英《盛世滋生图》图版说明。

[160] 顾禄:《清嘉录》卷二《春台戏》

[161] 袁學澜:《姑苏竹枝词》,《江苏竹枝词集》第56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162] 苏州市文化局编《姑苏竹枝词》第48页。

[163] 此处参考张英霖、姚世英《盛世滋生图》图版说明

[164]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165] 乾隆《吴县志》卷二四《风俗》

[166] 图中没有出现苏州公共场所常有的弹词开篇艺术表现形式。

[167] 康熙《苏州府志》卷二一《风俗》

[168] 苏州市文化局编《姑苏竹枝词》第38-39页。

[169] 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

[170] 沈德潜:《沈归愚诗文全集》文续卷六《遂初园记》,乾隆五十九年刻本

[171] 徐陶璋:《遂初园序》,道光《苏州府志》卷四六《第宅园林一》;民国《木渎小志》卷一《古迹》、卷三《人物》

[172]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吴铨容斋”条所引材料。吴泰来科考名次经查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而得

[173] 王汝玉:《香溪杂咏》,《木渎小志》卷六《题咏》

[174] 民国《木渎小志》卷三《人物》。

[175] 道光《苏州府志》卷四六《第宅园林一》

[176] 苏州市文化局编《姑苏竹枝词》第354页。

[177]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八《第宅园林》

[178] 苏州市攵化局编《姑苏竹枝词》第358页。

[179]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八《第宅园林》

[180] 此处参考张英霖、姚世英《盛世滋生图》图版说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里长街十里繁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