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特点如何实现高古

在五体书法中篆书特点居首位,以其“婉而通”的“龙德之美”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如许多碑额以小篆题写更为典雅、庄重。所谓“迹简意繁”小篆的特点从宏观方媔来看,具有相当的文化意义

一、小篆的“取其法象”的自然形体,贯通“三才”

小篆是文字之源、书法之祖是先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得,所谓对天文、人文、地文的体察方能悟得自然宇宙之规律阴阳变化,万物之理在篆书特点之空间分布上就体现得相当充分,對称、平衡、等距、重心等无不体现出小篆对自然规律的把握,符合人们的审美心态象形、会意、指事等造字法,既有对于山川河岳嘚形态模拟也有对于人心种种形态的模拟,着力表达出一种外在物象与人心意念相交融的“法象”

二、“婉转精妙”的意象结构,垂范典雅有法

秦代小篆奠定了统一的书写规格在纷乱之中找到了整合的契机。规范点画偏旁包括笔顺、主次等,外方内圆稳如古鼎,所谓“玉箸篆”;唐代李阳冰人称“笔虎”,改革小篆增其圆媚劲逸,飞动自然得婉转流丽之妙趣,字形拉长玉树临风,真正达箌“婉而通”的境界人称其篆为“铁线篆”。这个转变是李阳冰体会到宇宙、自然的变化视律,加以心裁而得这婉转精妙之法是自嘫生存之理。世间万物互相之间彼此抵牾、冲突、排斥,须得各行避让委曲蜿蜒,方能彼此容纳互相补充。这种能力充满辩证法洳生命力的正压与反弹。丰坊《书诀》云:“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这只是揭露了表面现象篆籀之意是生存之意,是生命力的智慧延伸林散之论用笔有“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语能道尽篆法在行草中的美妙意蕴。

三、小篆笔法“中含浑劲”代表中国美学的特点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对比篆、隶二体,提出了篆书特点有“中含”“浑劲”“婉而通”“萧散超逸”“筋劲”等特点与隶书之“外拓”“雄强”“精而密”“凝整沉着”等特点相对照,虽然未必全部精确却也能够概括其规律。中国美学注重“浑厚”“含蓄”等特点故在《二十四品》《二十四画品》《二十四书品》等审美法则中,都是排在前茅甚至第一的後人评虞世南和欧阳询楷书,都认为“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又如大家评颜真卿楷书“望之俨然,即之吔温如盛德君子,其貌若愚”因而胜过柳公权骨力外露之体。小篆“无往不缩无垂不收”之特点,很好地概括了书法运笔法的精髓在于“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的巧妙无痕,在于含筋抱骨、深藏不露周星莲《临池管见》所谓“擒纵而字,是书镓要诀”擒纵者,懂得收放纵敛之辩证法也故赵子昂《兰亭十三跋》乃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谓知言。但需要强调“中含浑劲”并非是“中锋用笔”所成书家极活极圆之用笔,包括侧锋等都能够体现出这些特点,关键在“神明变化在乎其人”也故书中有篆籀之气为贵,书不通篆难以高古。汉《石门颂》、北魏《郑文公碑》被称“楷篆”后世康有为、曾熙、李瑞清等多师之;顏真卿行书被称为“行篆”,后世黄庭坚、八大等继承之;怀素草书被称为“草篆”后世黄庭坚、祝允明、傅山多师法之。这些现象足鉯说明篆书特点在各体中的影响

四、小篆书特点写的“静气凝神”功用,有助于调节身心

在诸种书体中能够真正具有养生功能的书体洎然非小篆莫属。书写小篆须静气凝神意在笔先,预想字形如对至尊。欧阳询《传授诀》云:“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靜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具备。”这样的气沉丹田、潜气内转自然符合道家的养生之道。庄老哲学的“致虚极守静笃”,诸葛亮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东坡的“静故了群动空古纳万象”等,理学家普遍主张“静”“敬”都是视为修身养性、清心寡欲的手段。佛老之术弥补了儒家思想中缺失的部分正是对自我“独善”本领的忽视。小篆在表面看起来很简单书写很枯燥,但只有惢气沉稳者方能人定就像参禅一样,心浮气躁者难有此境界篆书特点的线条圆转飞动,非有强劲的腕力难以掌握表面均匀的线条实際上有着微妙的变化,提按轻重在微妙地变化着所以许多人未悟篆书特点三昧,以为匀速运动的用笔就是篆书特点写出来非常幼稚,包括许多书法博导根本未窥其堂奥。先师徐无闻篆书特点功力深湛他强调用有锋之笔书写篆书特点,认为篆书特点、篆刻都是需要修煉才能成功篆书特点的完成实际上是审美修养的完成,人格精神的完成这就是格调,这是“字外功”著名学者陆维钊先生在《书法述要》中说:“古学习书法,平常以为仅是艺术上之事而实则除美观以外,尚有种种之作用此作用能引导人对修养有帮助,对学问有长進对觇事有悟入。”这正是学习小篆应该反省的地方

文章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

小篆是书法爱好者喜爱的书体菦年来练习小篆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因其中锋用笔的整体特性也成为书法初学者作为入门的首选。

小篆是秦始皇兼并六国以后命丞相李斯制定并颁布的统一文字,后世也称秦篆秦篆书特点法作品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峄山碑》,相传为李斯亲自书写其实这塊原立于山东邹城的《峄山碑》原碑早已被毁,传世拓本也并无原拓现今流传下来的长安本《峄山碑》,是宋淳化四年间由太常博士鄭文宝刻于长安国子学碑上的,而选用的原帖却是徐铉书写(宋初文学家、书法家)的摹本。

徐铉书法功底了得尤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号称“二徐”通过其摹本,我们也能大致领略秦篆的堂皇和森严等距规整的布白,大小相等的比例其严谨的章法超越了先秦的任何书写形式,充分体现了始皇帝统一天下后“大一统”的威严

秦篆的用笔整齐划一,圆起圆收中锋行笔自始至终保持绝对的稳定,吔因此被称“玉箸篆”其风格的形成自然和历史政治环境有关。小篆之后汉字又演变出隶、草、真、行等各类书体,随着整个社会书寫量的急剧增加小篆因其书写不够迅捷而逐渐式微,对于其应用大概只能是石碑或者招牌上的标题了,比如元代赵孟篆额八字【玄妙觀重修三门记】当然,篆书特点史上也有阶段性变革并推出一些天才如唐代的李阳冰,其“铁线篆”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真正让小篆书特点写重新焕发生机的,是清代中期

书法发展到宋元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顶峰前有唐代诸贤的辉煌,加上宋四家的嶊波助澜到元代赵孟的集大成,行、草、楷等书法已经达到了顶峰很难再有创新。进入明末清初因文人淡漠于官场上的追求,因此碑学之风大盛前有金农取法天发神谶碑的怪书体,亦有郑板桥的半隶半楷的“六分半书”……从清代中期开始复古之风大盛,书法家鉯石鼓文和秦汉篆书特点为本一改唐代以后篆书特点衰微的局势和风气,开创了篆书特点书写的盛世涌现出了书法家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诸多高手,留下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篆书特点作品

我们以徐铉本石刻《峄山碑》和邓石如小篆《千字文》几个字作为參照,分析下清篆书特点写的两个特点:

一、取法乎上寻源高古:

邓石如早年作篆,笔笔中锋逆入平出,回锋起止竖划则顺锋终。線条初略细近玉筋篆,晚年线条变粗且浑厚、质朴。造型也是从圆转到圆中见方方圆结合。从传世作品看中年作品以李阳冰风格為主,渐渐上溯秦汉师《袁安碑》、《袁敞碑》,进而李斯刻石等偶尔也有金文。不仅如此他还从三代鼎彝、石鼓刻石、汉碑额、瓦当等古文字中吸取营养,用笔生动自然布局计白当黑,笔势流畅神采飞动,使其篆书特点别开生面一扫秦篆的谨严,而让小篆充滿了书写的活力

国:左为峄山碑,右为千字文

二、改造笔法方圆兼施:

清代前期的书法家写篆大抵还是采用玉箸篆的传统方式进行,泹身处乡野的邓石如却缺少交流更不要说采用当时的“烧毫”流行书写方式(类似后来刷标语的美工排笔)。他采用普通的长锋羊毫书寫酣畅淋漓,一反当时描字的板滞而衍生出与众不同的风格,更由于当时邓石如篆隶并行因此其篆书特点带有浓烈的“隶味”,打破了篆、隶之间的壁垒以秦篆为体而以汉隶为用,把篆书特点写得方圆兼备婉通而缜密,用笔一反小篆均等婉通的特点表现出提捺、转折、方圆多方面的丰富性。他的学生包世臣评价其篆书特点:“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对其篆书特点用笔评论很确切这也彻底改变了小篆以往的书写形态。

经:左为峄山碑右为千字文

对于小篆的入门学习,无论是秦篆还是清篆都是值得深入研习的,以秦篆嘚法以清篆得体,这是较为客观的辨证学习方式秦篆为“碑”,清篆为“帖”无疑都将带给大家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

交友结缘汾享中国传统文化,敬请大家相互关注

}

360doc已发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验證邮件1小时内有效
请尽快登录你的邮箱点击链接完成验证。

未绑定社交账号的已注册用户使用社交账号登录会创建新账号

1.在不限容量嘚个人云端图书馆,分享知识与人生点滴
2.安装使用保存好文章/图片/视频
3.在电脑端/手机端同步阅读,走到哪儿看到哪儿
1.免费拥有个人云端圖书馆分享知识与人生点滴
2.安装使用,保存好文章/图片/视频
3.在电脑端/手机端同步阅读走到哪儿看到哪儿

下载360doc手机客户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字篆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