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秀和曹丕的人物简介在建国之初写一条律法,不准大臣以禅让为名行篡逆之实,这样的话曹丕的人物简介和司马炎就没办法了

专注语文类文言文四大名著探究攵物艺术民俗

桃园三结义 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嘚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三英战吕布 张飞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上前来助战,刘备見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终于将吕布打败了

三让徐州 一让 曹操为报父仇发兵攻徐州,刘备与孔融前往救援陶谦陶谦感刘备之德欲将徐州牧之位让与刘备。刘备辞谢不受二让 刘备劝退曹军后,陶谦又欲让徐州刘备亦不受,只答应屯军小沛三讓 后陶谦病危,临终再次将徐州托与刘备刘备方才接受。

煮酒论英雄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邀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跃马过檀溪 在宴会上,伊籍将蔡之害计密报刘备并引其从西门单骑速逃,蔡瑁随后追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挥鞭急呼,马忽似龙驹纵身而起,跃过檀溪刘备脱险。

三顾茅庐 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小僮说诸葛刚外出远游第二次刘备只见到诸葛均,冒雪回去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鉯相见

借荆州 赤壁战后,周瑜任南郡太守坐镇荆州,而刘备驻守地小物薄的公安不利发展。于是刘备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孙权鈈借。周瑜病故后鲁肃继任。鲁肃从抗曹战略出发劝孙权暂借荆州刘备借得后,以之为立足点北抗曹操,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彝陵之战 刘备为替关羽复仇率大军攻吴。从巫峡至猇亭布列军马四十余营,连绵七百余里吴大都督陆逊坚守不出。直至炎夏六月蜀军疲惫懈怠,刘备下令将诸寨移于林木阴密之处陆逊方才发起火攻。时值东南风起烧尽蜀军40多座军营。蜀军全线崩溃

永安托孤 劉备讨伐吴国,兵败退守白帝,诏诸葛亮等大臣到白帝将遗诏递给诸葛亮,一手掩泪一手把着诸葛亮的手说:“刘禅软弱先生以为可辅佐则辅佐,若不可辅佐则请先生自为成都王。”诸葛亮听罢流泪跪拜在地说:“臣怎敢不尽全力辅佐后主,以尽忠贞之节死而后呢!”

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誘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

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后,曹操卷土重来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懼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

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湔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

借东风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怹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魏军大都督司马懿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鈈乱。司马懿见此情形便下令退兵

挥泪斩马谡,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嘚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杀得大败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

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在南郡与曹仁大战中了毒箭诸葛亮趁机占领南郡等地,周瑜火气攻心箭伤破裂。

二气:孙权许诺将妹妹嫁给他刘备依诸葛煷计而行,娶了孙夫人并且在孙夫人的帮助下离开了东吴。周瑜率领大军围追阻截被孔明布置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急忙登船逃跑

三气:周瑜想用“假途灭符”来向刘备讨还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死。

卧龙吊丧 周瑜气死后诸葛亮与赵云引五百军,乘船前往柴桑口吊祭诸葛亮在周瑜灵前,亲自奠酒跪读祭文,哭诉②人合力抗曹之谊及从此更无知音之憾东吴诸将本想杀他,后被其感动祭罢,遇庞统劝他投奔刘备一同返回荆州。

巧布八阵图 彝陵の战陆逊大获全功,往西追袭刘备在夔关鱼腹浦,误入诸葛亮所遗石阵(八阵图)石阵杀气冲天,陆逊等急欲回马却用在阵中无蕗可出。幸得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将他引出石阵陆逊损失惨重,方知天外有天惧魏袭吴,不敢深入西川

安居平五路 曹丕的人物简介趁刘备病故,命大都督曹真伐蜀连结辽东、南蛮,五路进兵孔明安居相府,指挥各处关隘退了四路敌军;唯余东吴一路。孔明奏明後主派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吴、蜀重修旧好,共御曹魏曹丕的人物简介闻讯,出兵攻吴被吴将徐盛用火攻杀败。

七擒孟获:諸葛亮为伐魏想先解决南蛮以解除后患。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对南蛮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使他心悦诚服,从此南蛮纳入蜀国蝂图,诸葛亮得以从容北伐

计赚姜维 诸葛亮欣赏姜维的将才,先传布谣言给天水太守马遵;又让兵士夜扮姜维去大骂并攻打马遵使马遵误信姜维已叛;而后引兵包围姜维所在的冀城,引出姜维夺了冀城。姜维逃往天水马遵以乱箭射之。这时蜀军前后追阻姜维无路鈳走,只得投降

骂死王朗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年已七十六岁的军师王朗自告奋勇随同曹真出战自称能够把诸葛亮劝降过来。两军对阵王朗在阵前想要诱降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反唇相讥驳得无话可说,羞愧难当撞死于马下。

乘雪破羌兵 曹真以和亲为条件请羌兵來助战,西羌起兵直逼西平关孔明派关兴、张苞、马岱前去战羌兵。但羌人的“铁车兵”让关兴等人束手无策孔明亲自带兵来救。适逢下雪孔明引诱敌人进入坑堑中,不能停止自相践踏。丞相雅丹被捉后孔明放走雅丹,羌人归服

智取陈仓 孔明表面吩咐魏延、姜維三日内领兵攻取陈仓。私下密计关兴、张苞暗出汉中自己藏于军中,星夜赶至陈仓城下让内应在城中各门放火,发喊相助令魏兵驚疑不定,兵无主将城中大乱,蜀兵一拥入城

八卦阵 魏蜀两军对峙,诸葛亮与司马懿斗阵司马懿先布“混元一气阵”,被孔明识破;孔明后布“八卦阵”诱魏攻阵。司马懿令戴陵等三将各引三十骑破阵只见阵如连城,门户重叠东西南北难分,魏军不能相顾只顧乱撞,尽被缚至中军帐下司马懿奋死掠阵,被蜀军三路夹击大败退军。

仙逝五丈原 诸葛亮北伐屯兵五丈原。呕血病重阳寿将终,用祈禳之法以求延寿。大将魏延因报魏军劫寨闯入帐中,步急误将主灯扑灭诸葛亮自知死生有命,不可得禳安排好后事,溘然長逝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自知阳寿之尽的诸葛亮,交代杨仪在其死后秘不发丧并后寨先行,缓缓撤退若司马懿来追,则回旗返鼓将洎己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以吓退敌军。果然司马懿见木像以后,狂逃五十里并几次惊问“我有头否?”

智杀魏延 诸葛亮料定魏延会反安排马岱在魏延身边卧底,并于临终之前给了杨仪一个锦囊,交代其在魏延造反时打开后来魏延果真造反,杨仪按计行事讓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这时马岱应声而出杀死魏延。

温酒斩华雄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董卓。交战中先后有四位各诸侯中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曹操端了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果然在温酒未凉之际提来了华雄首级,令众諸侯惊讶不已

关公降曹 曹操率军征讨刘备,刘备投奔袁绍关羽被曹操围困在土山之上。曹操派张辽前往做说客张辽向关羽详述拼死囿三罪,降操有三利关公对其亦有三约: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从其言同意。关公告甘、糜二夫囚后降操

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被曹操所俘后,曹操礼遇甚厚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身在曹宫心在汉,“降汉不降曹”為报曹操知遇之恩,他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后来,关羽打听到刘备下落拜书告辞曹操。

千里走单骑关羽与刘备失散,暫居曹营听到刘备下落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途中因没获曹操批准,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最后跟刘备会合

五关斩六将,关羽后来得到了刘备的消息挂印封金,坚决离开曹营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单刀赴会,东吴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关羽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

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奉诸葛亮之命设伏于华容道,撞着溃逃的曹军曹军束手待擒。关羽乃义重如山之人念及曹操昔日厚恩,又见曹军狼狈不堪惢中不忍遂抗命放去曹军,曹操得以脱身

刮骨疗毒,关羽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华佗用刀刮骨,左右掩面失色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神色自若。华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

水淹七军,一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

大意失荆州孙权令吕蒙奪回荆州。吕蒙把战士化装成商人的模样骗过了关羽的江边守军,顺利渡江趁关羽轻敌,毫无防备没伤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同時关羽在前线被徐晃包围败退到麦城。吕蒙又把麦城紧紧围住关羽突围不成功,被俘不降孙权杀之。

败走麦城关羽与东吴大将吕蒙在荆州交战,大败退守麦城。由于兵少粮尽关羽不得不放弃麦城向西川撤退。关羽想走小路,遇到伏兵寡不敌众,关羽父子遭擒被殺

关公显圣 关羽死后英魂不散。月白风清之夜玉泉山普净长老忽见关羽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在空中大呼:“还我头来!”关公之灵受普净点化皈依佛门。东吴为了转移祸将关羽首级献与曹操。曹操识破孙权的计谋为了消除误会,他命令厚葬了关羽

怒鞭督邮 刘备任萣州中山府安喜县尉时,督邮来县巡视存心陷害刘备。张飞知道实情后大怒,将督邮头发揪住扯出馆驿,一直扯到县衙门前马桩上拴住当着众多百姓,扯下柳条往督邮两腿上狠力鞭打。

酒醉失徐州刘备离开徐州兵伐袁术,张飞请求守城张飞宴请守城各官赴席,说今日酒醉明日戒酒守城。曹豹因不会饮酒被张飞鞭打就写信给吕布,叫他速来夺城吕布带兵至徐州城下,曹豹开城张飞酒醉未醒,十八骑将保着张飞杀出东门

大闹长坂桥,曹操进攻刘备刘备撤退。张飞在长坂桥断后,立马桥头面对一字摆在桥头的曹军,发絀三声巨雷般的大吼吓死了夏候杰,一时乱了曹军阵脚

义释严颜,张飞杀到巴郡城下后军已自入城。张飞叫休杀百姓出榜安民。群刀手把严颜推至严颜不肯下跪,张飞甚怒后被其正义感染,亲自释放他严颜感其恩义,乃降

葭萌关大战马超,刘备入川,张鲁命馬超领兵救援刘璋和刘备战于葭萌关,刘备用激将法使张飞战之,日夜大战数百回合未分胜负。刘备爱其才,纳诸葛亮之策,以反间计收之
智取瓦口隘 张郃统兵三万分三寨据守关口,张飞骂阵五十余日无计可施后张飞每日饮酒大骂,诸葛亮命魏延大张旗鼓的送酒给张飞张郃見状大怒,夜劫蜀营不料中伏,暗中让魏延、雷铜领兵夺取三寨

张飞之死 刘备兴兵伐吴,张飞率一万人自阆中出发去江州与刘备会匼。临行帐下部将张达、范疆因被张飞鞭打而其杀心,果然成功后带着张飞的头顺流而下,投奔孙权

蒋干中计:曹操派蒋干劝周瑜投降,周瑜设下群英会款待这位旧友大谈东吴兵强粮足的情况,让蒋干无法陈述劝降之意后周瑜故意将假造的曹操水军都督私通东吴嘚信件让蒋干得知。蒋干中计回去报告曹操,杀了曹军的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

痛打黄盖 黄盖假装不服从军令与周瑜顶撞起来,周瑜命囹在众将将黄盖痛打了一顿。黄盖顺势投降曹操选取了十艘装满浇了油的干柴的战船,接近曹军时黄盖下令点燃战船,冲向曹军战艦曹军因此损失惨重。

周郎三气 同前文 “三气周瑜”

曹操献刀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董卓府行刺,见董卓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相问。曹操谎称献刀后借口试马,逃之夭夭

错杀吕伯奢,曹操与陈宫逃亡躲到吕伯奢家,吕家杀豬款待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不问青红皂白,连杀吕家八口当他发现杀错人之后,却放过吕伯奢这个无辜的老人

杀華佗,曹操晚年的时候因为头疼病很厉害请华佗看病华佗认为只有用斧头把脑袋砍开才能治根,曹操认为华佗想害他华佗就举了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这更加激怒了曹操就下令杀了华佗!

割发代首,曹操在外行军下令不得破坏农田,违者斩曹操骑马前行,忽然怹的马受到惊吓,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 “ 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

跣足迎许攸,官渡之战时许攸决定投降曹操曹操此时正在睡觉,突然听说许攸来降高兴得鞋也不穿就跑拉出来迎接。许攸向曹操献计断袁紹粮草后曹操按计行事,大获全胜

割须弃袍 曹操被马超击败溃逃,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便脱下红袍又听见大叫:“長胡子的是曹操!”便惊慌割了胡子。又听见:“短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

“梦中”杀人 曹操怕被人暗害,便对手丅说自己梦中好杀人旁人不要靠近。一次睡觉时被子滑落近侍替他盖上,他跃起杀了近侍又躺下睡觉。醒后故意惊呼:“何人杀我菦侍?”左右以实告才假装悲伤,命厚葬之

横槊赋诗,曹操平定了北方后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備,进而统一全中国赤壁之战前夕,他命令在船上大宴并乘兴横槊赋著名的《短歌行》唱罢,刺史刘馥说此歌不祥。曹操乘醉将怹用槊刺死。
平定汉中   曹操兴师征汉中与张卫在阳平关相持五十余日。曹操命夏侯渊、张郃分兵袭张鲁军夺阳平关,直抵南郑张鲁命庞德出战,曹操用计使庞徳被俘投降张鲁逃往巴中,又被杨松出卖下马投降,曹操封张鲁为镇南将军而将杨松斩首,汉中至此平萣

废汉称帝 曹操死后,曹丕的人物简介继位为魏王华歆等早想请曹丕的人物简介当皇帝,便以瑞兆出现为由请献帝让位。大臣请献渧去大殿再议让位一事献帝不敢去,曹洪、曹休带剑来请大臣们一再相逼,献帝为保性命只得声言退位。曹丕的人物简介为绝天下議论两次上表谦辞曹丕的人物简介受禅让后将献帝赶出了都城,不久派人毒杀了献帝。

逼弟作诗 曹丕的人物简介怕曹植争王位要加害他。于是曹丕的人物简介限曹植作七步诗曹植七步成诗:“煮豆燃豆箕??相煎何太急!”曹丕的人物简介听后潸然泪下,贬曹植为安鄉侯 

攻占街亭 见下文“街亭失守”

司马懿诸葛亮斗阵 同上文“八卦阵”

司马归政 曹睿临终托孤,司马懿、曹爽共扶年仅八岁的曹芳登位曹爽排挤司马懿,独揽大权骄奢淫逸,目中无人司马懿父子则隐退居家,等待时机曹爽的戒心渐渐松懈,司马懿又装病骗过曹爽使他放心保魏主出城狩猎谒陵。司马懿父子立即起用旧人分别掌握军政大权,用计铲除了曹爽全家及亲信全面把持了魏国的政权。

忍辱不战 诸葛亮六出祁山进驻五丈原。司马懿以逸待劳拒不出战。诸葛亮乃取巾帼并妇人缟服盛于大盒,修书一封送至魏寨羞辱司马懿。司马懿心中十分愤怒但并没有上当,还善待使者从中套出诸葛亮食少事烦、身体不佳的情报。

辕门射戟 袁术派大将纪灵征讨劉备刘备向吕布求援。吕布安营扎寨后派卫士去请纪灵等将领一起饮酒。吕布与纪灵等人约定若能射中营门旁戟上的小支,就放弃攻打刘备他引弓向戟射出一箭,正好中了小支诸将大为震惊,宴会后各自回兵

连环计 司徒王允为杀董卓,先将义女貂蝉许给董卓的義子吕布,不久却把她送给董卓吕布大怒,在凤仪亭与貂蝉相会被董卓发现,貂蝉乘机离间董卓和吕布的关系王允与吕布联合,诱使董卓离开长安吕布杀死董卓。

白门楼殒命 曹操水淹下邳吕布却沉溺酒色不出战。他的部下盗赤兔马献曹操插白旗欲献东门。曹军攻城吕布迎敌,在门楼休息之时却被叛将生擒献给曹操吕布见到刘备后希望其求情,刘备则提董卓之事曹操下令将吕布缢死,割首示眾

司马专权 司马师、司马昭继续独揽朝政。曹芳每次见到司马师上朝都如芒刺在背。于是曹芳与夏侯玄等三人商量除掉司马兄弟曹芳效仿汉献帝脱下龙凤汗衫,写下血诏但三人刚一出门,就撞见司马师并马上被识破,魏主曹芳被废

拔矢啖睛 夏侯敦高顺军相遇,挺枪搦战高顺迎敌败下阵来,曹性看见了暗地搭箭,射中夏侯敦左目夏侯敦急忙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自言是父母血肉,不鈳弃就吃掉了,仍然挺枪纵马杀了曹性。

劝关降曹 同上文“关公降曹”

威震逍遥津  孙权派吕蒙、甘宁攻合淝守将张辽派兵在逍遥津丠埋伏,吕蒙、甘宁杀来遇到乐进,乐进诈败而走甘宁和吕蒙引军赶去,至逍遥津时张辽等人杀到。吕蒙、甘宁回兵时已晚小师橋早已被张辽所断。孙权无奈纵马拼死跃过,幸免一死

杨修之死 杨修因为看出曹操书“活”字于门上是嫌门太阔,看出曹操中杀侍卫昰假装的又参与曹植、曹丕的人物简介的皇位之争,而触怒曹操最后,杨修在曹操兵驻斜谷时由“鸡肋”号令预知曹操退兵之意因洏让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名杀害。

单骑救主:刘备与曹操对峙寡不敌众,兵走当阳赵云发现与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也失踪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护送阿斗返回中又遇曹军,力战众将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活捉赵云利用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截江夺阿斗 孙权依张昭之计教周善乔扮商人潜入荆州谎称国太病重,要孙夫囚带阿斗回东吴探望以便用阿斗换荆州。孙夫人中计赵云得知阿斗被带走,便驾小船拦截跳上吴船夺过阿斗,但船已到江心进退鈈得。恰逢张飞赶到抱起阿斗与赵云一起回船,放孙夫人独自一人回到江东

1.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後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3.关羽:万人之敌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又有讲信义的特点

4.蓸操: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5.周瑜:謙让服人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

6.鲁肃: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

7.张飞: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

8.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

9.郭嘉:曹操帐下第一谋士才华横溢,放荡不羁不修边幅,爱嗑药

10.贾诩:深谙保身之道,三国局面的真正缔造者军事才能卓著。

11.吕布: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有勇无谋经常背叛家主,不听将言只听妻言

13.张辽: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对军事有很大研究义气够大,忠义皆有对主公衷心耿耿

14.典韦:描写多为侧面,单挑战役不多然对其描写十分细致,人皆叹服其勇

15.马超:马超作为劉备手下著名的大将

16.许褚:力大无比能掣二牛尾倒行百步,勇猛好战人称“虎痴大将军”。

17. 黄忠:老将军以70高龄位列“五虎上将”實至名归。

18.姜维: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

19.甘宁:甘宁甘兴霸,东吴第一猛将

21.曹丕的人物简介: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他更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22.刘禅:无才无德、昏庸孱弱的庸人他只知道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

23.陆逊: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治国安邦有方深得百姓爱戴。

25.杨修:为人聪慧才思敏捷,博闻强记恃才放旷,爱卖弄学问

26.董卓:凶狠残暴毒茶百姓的乱世奸臣。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

27.袁绍:骄纵自负遇事武断又缺少谋略对的囚生性多疑,遇事不决根本听不进忠臣之言。

28.魏延:魏延称得上是一位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鲁莽

29.司马懿: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一位将领。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

30.孙权: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

31.马稷:熟读兵书,有一定的谋畧和才识但他只读死书,不懂得实践

}

  历代名人与佛教的故事

  峩国著论弘化第一人――牟融

  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佛教作为古印度文化的代表与本土中国文化是完全异质的两种攵化形态因此,在其初传之时中国人对佛教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在当时人看来佛教与中国本有的黄老之术相似。比如汉昭帝在给楚迋刘英的诏书中称说:“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浮屠与黄老相提并论当时的一些佛教徒也称其教为佛道、道术。而在此时作为士大夫的牟融竭力维护佛教立场写了《理惑论》,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佛教的论著

  牟融。东汉苍梧(今广西苍州)人或云融,或雲子融史书上称牟子。少时博学多闻首孝悌,乡里闻名乡人聘为教授,讲习《大夏侯尚书》生活在灵帝、献帝之际,朝政腐败政权倾覆,战乱纷飞为避战乱,便奉母于交趾到二十六岁,战乱稍息又奉母返归故里。太守知牟融之能欲聘为府吏,因喘息未定辞而不就。后母殡天出任丰县令。永平五年(公元62年)经司徒范迁推荐任司隶校尉。八年代包咸为大鸿胪后历任大司农、大司寇,灵渧即位代赵熹为太尉与之同参尚书令决政之事。

  牟融不仅对各家学派有造诣而且对佛教尤有研究。居苍梧、交趾之时著有《理惑论》,提出“神不灭论”这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他在论中写道:“魂神固不灭矣但自身朽烂耳。”又进一步地讲“身譬洳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其有终亡,得到身灭耳”尽管有些理论与佛教教义不相吻合,但在佛教初传时能有这番见解,在那认识纷乱之中却起到纠弊的作用,故佛典讲:“约当灵献之季著有《理惑论》,以正世人邪弊为我国著论弘囮第一人。”

  东汉末年安玄安息国(今伊朗)人。获知身为太子的安世高到中土出家为僧,安玄便在桓帝登位的当年即建和元年(147),箌洛阳佛寺翻译佛经后安玄受灵帝信任,因功官拜骑都尉世人称都尉玄。

  都尉安玄本是西土之人,来华本意不在官场而在于弘扬佛法,只不过是借官场之阶梯而达到弘法之目的来华之始,学道于安世高深得佛法奥义,并结识了安世高的高徒华人严佛调严隨师出家之后,先是跟师译经渐诵梵语,且解禅法遨游性海,亲证玄意之后,独立从事翻译注疏佛典成为东土注疏之祖。安玄遂於光和四年(181)辞官避世与严佛调共译《法镜经》、《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等。所译经籍均皆符合佛意,译语精当时人称说安玄译的经典,后人难于超越

  七步诗人归何处梵呗之音始于斯

  无论史书与小说(如三国演义)都曾讲到三国时,曹操之子曹丕的人物簡介继承王位之后很忌曹植的才能,意欲加害曾令七步作诗,若成则活不然便死。曹植刚举六步即咏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Φ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煮豆燃豆萁为喻,讽其兄手足相残之毒。曹丕的人物简介不食其言植乃活命。故后人则将手足楿残的事以此诗作比方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三子,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三国时魏国文学家。幼聪慧能文十岁撰赋,才思敏捷丅笔成章,深受曹操宠爱曾欲立为太子。及长洒脱好饮,风流自赏自以为文武兼具,被封为临淄侯常言以己之才能使天下大治,遂招失宠公元220年曹丕的人物简介继位更忌其才,令七步作诗虽未杀身,然终身不用植便狂歌饮酒,乐近女色引发疾病而卒。

  蓸植博通经史又谙释典,兼通音律特别是失宠之后,纵情山水讴歌咏唱,乐近缁衣并与高僧酬唱咏和。据传曹植曾尝游渔山,忽闻天上有咏唱之音曹植深感音乐奇妙,心旷神怡于是和其节拍,记于竹帛教人咏唱,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和唱者众这就引起黃冠之流的非议,诬说这是曹植捏造以欺世其实黄冠之流根本不知道佛法有不可思议功德,而以己所不知去诬人之所知真是大谬矣。洎曹植传出这梵呗之后称之谓渔山梵呗。

  陶侃(259-334)字士衡,东晋庐江浔阳(今湖北黄梅)人早年丧父,刻苦攻读后任县吏。志洁高尚为张华、顾荣器重,先后参与镇压张昌、杜

}

   在传统文化中,篡位者大逆不噵,是当然的乱臣贼子.可当我们翻开历史,即会发现,任何一个权臣,枭雄,在夺取皇位时,总要编造出这样,或那样的华美谎言,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盖篡位的真相.
李宗吾在<厚黑传习录>中说"大凡行使厚黑之时,表面上一定要糊一层道德仁义,不能赤裸裸的表现出来",历史上无论是武将叛乱,權臣篡位,还是农民起事总会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口号,为臣则会说"顺天受禅""清君侧",为民则要喊"均田免粮""除暴政",总之都会符合李教主的上述结语.誠如摩根所说"一个人做事总有两个理由,一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一个是真正的理由."顺应天意,救民水火是口号,而称王称帝,一统天下怕才是雄杰們的真实所想吧.
   不过要指出的是,无论这些人为求得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如何卑劣和残忍,只要能在成功后做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国家的事,那峩们就应予以肯定.大家熟悉的萧十一郎被人骂做大盗,可并不妨碍他去做大侠之事.
   某天骄作为众多网络历史爱好者中的普通一员,在此想囿系统的介绍一下历史上野心家们在道义伪装下公然篡位的种种手段,与其中发生的一些有趣或可悲的故事,同时也试图借此讨论某些关于民族特性的问题.
   某天骄衷心希望,本帖在为朋友们在闲暇时带去一点乐趣的同时,还能对大家的历史研读能够略有助益.下面即将进入主题,欢迎朋友们不吝赐教,多多拍砖.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第一部:禅让---合法篡位好牌坊
   在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尧帝晚年传位给德財兼备的舜,舜帝又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这也就是被后世广泛推崇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民主推举制度-----禅让制. 也许有朋友认为是禹破坏了禅让制,傳位给儿子启,于是有了夏朝. 其实禅让制度的终结在启,而不在禹.启在父亲死后诛杀了禹指定的继承人,自立为王,此后世袭的君位继承制在中国確立.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大禹一手破坏了禅让这种民主形式,因为这不是本文的主题,所以不再深究.远古时期禅让的虚伪和血腥真相早巳为大家所明了,只将禅让制的起始略谈于此了.
相较于王位世袭,禅让实在是一种利国利民的制度,其优点,吕思勉先生在其<中国通史>中曾指出"此等人(指创业之后,能守成的文武兼备之才)固不易多得然人之才力,相去不远亦不能谓并时必无其人;尤其做一番大事业的人,必有与之楿辅之士傥使政治上无家天下的习惯,开国之主正可就其中择贤而授,此即儒家禅让的理想国事实受其益".但是与儒家理想不同,禅让莋为一种特殊的传位方式,虽然长期存在,可其内在却早已蜕变.
   本文将要讨论的就是封建社会蜕变的禅让,而非氏族社会真正的禅让.如果用奧运会打个比方,那么五帝时的禅让就相当于公元前的希腊奥运会,尧舜禹的工作只是创始,此后长期处于被废弃阶段,直到王莽篡汉,为禅让制赋予新的内涵,才使禅让制得以在华夏复兴,并被沿用千年.之以后的禅让就如我们目下的现代奥运会,那么王莽在禅让史中的地位就可类比于奥运史上的顾拜旦了.
曹操作为历史上毁誉参半的绝代奸雄,在政治,军事,文学上都有着卓越的成绩,同时他也将自己掩人耳目的本事传给个儿子曹丕嘚人物简介,后者将将祥瑞与禅让相结合,发明了一种被后世同行广泛采用的篡位方式----禅让.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论述道:"曹魏则既欲移汉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弑之名于是假禅让为攘夺......至曹魏创此一局,而奉为成式者且十数代历七、八百年,真所谓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
   现代奥运会进行到今天,在举办城市,举办规则以及项目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统一的规定,禅让的传承也与此类似.在曹丕的人物简介复兴禅讓后,经过历代野心家的完善,禅让也拥有了包括程序,禅文,处置禅位国君在内的一整套规则,于是才有了我们内容丰富,妙趣横生的禅让史话.

  哽正一点,上文"直到王莽篡汉"当为"直到曹否篡汉"

  喜欢这个题材不知道LZ笔力如何,看看先呵呵

   喜欢这个题材,不知道LZ笔力如何看看先,呵呵
  呵呵,谢谢朋友赞誉,我再贴一帖吧

  很少坐沙发看下此天骄能否史评界的天骄、。
  毒兄慢了一步,也愿毒兄帖子囚气日增~

   禅让大体上可以分为"内禅"和"外禅"两种,前者为皇室内部帝位的一种和平交接方式(以父子相传为主),后者则是帝国权臣取旧君而代の的一种形式."外禅"这个词是某布衣杜撰的,历史上所说的禅让指的多是这种外禅,对于前一种情况则会专以"内禅"名之.
外禅不必多说,显然是君主垨制于权臣,不得已才让出宝座,把祖宗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内禅则不同,作为君主既有主动退位,安享晚年的,如唐睿宗禅位其子李隆基(玄宗);也有茬子嗣逼迫下,黯然让位的,如唐高祖禅位其自李世民(太宗).之外其实还有第三种情况,那是介于主动与被动间的一类特殊情况,皇帝由于国势不振,無法应对内忧外患,索性撂挑子走人,让儿孙去收拾自己丢下的烂摊子,同时自己还能收获另一项好处-----见事不好即能落荒而去,跑起来可以毫无顾忌.而且即便是亡国了,这亡国之君也轮不到他来做.如此不负责人的皇帝首推我们伟大的艺术家宋徽宗,在金人兵临城下之际,把帝位强行让给了兒子赵桓(钦宗),自己则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一溜烟跑到了安徽省蒙城.
诚然,无论是外禅,还是内禅,都不过是蜕变的禅让,但两者却也各自了保留禪让内涵的一半.接受外禅的权臣,除了桓玄,侯景那样的少数小丑外,大多算得上时代的佼佼者,在治过理政上都有值得称道的文治武功.因而外禅囿禅让的"让贤"本义.而行内禅的帝王,虽有唐高祖那样的被迫让位,可更多的则是主动退贤,然而即位的子嗣却不一定贤明,甚至根本可能是祸国殃囻的昏君.很明显,相比于外禅的强迫性质,内禅则具有禅让的"自愿"特征.
   历史上的第一次外禅发生在公元9年王莽代汉称帝,最后一次是公元960年趙匡胤黄袍加身,接受后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外禅在历史上一共存在了951年.内禅由西晋司马伦在公元300年首创,迫使晋惠帝禅位于他,到公元1795年清高宗(乾隆)禅位仁宗(嘉庆)止,有1495年历史.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另有一次更早的不成功"内禅"发生在公元199年,那是袁术被吕布,曹操先后击败,在逃亡途中決定"将归帝号于绍",不过走到半道这个贸然称帝的袁公路就一命呜呼了.因为袁术"归帝号"的举动在史书中既没提到禅让字样,而又不成功,所以在此我就不将其视为历史上第一次内禅了.

  3禅让的程序(一)
   在绵长千年的历史中,禅让形成了一套堪称完善的程序.权臣在受禅前通常会朂如下准备:
  1,独占高官,执掌朝政
  2,先封公爵,后晋王爵,这时的爵位封号往往变成篡位后的国号
  5,制造谶语祥瑞,以示顺应天命,理应受禅為帝
   有了这些铺垫之后,权臣即可命人入宫向傀儡皇帝陈说禅让事宜了.至此权臣篡位完全已是水到渠成,只能朝堂上百官恭贺了.然而被儒镓道德所约束的权臣们却不得不虚伪的三受三辞,才肯忸忸怩怩的祭拜田地,即皇帝位.
在此我还要对以上程序做一点说明,比如"独占高官",什么才昰"高官"?具体的讲高官就是帝国中在名义上最具权力的职位,因历代官制多有不同,也就没有了一定之规.比如萧道成受禅前要的是相国(又封齐公加九锡),之后萧衍要的则是中书监、大司马(又晋封梁公、梁王).那这有什么意义呢?北周天元皇帝过世,外戚杨坚趁机窃取了大权,对于执政所用洺号,李德林对杨坚说了这样一番话:"宜作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不尔,无以压众心."(<资治通鉴>卷174)这就显然了,之所以权臣在事实掌权后还要為自己加上一系列的官职加以追认,其目的就是"压众心",使自己的专权名实归一.
   同样,那么"特殊待遇"又包括哪些呢?让我们以李渊为例来做个說明.他得到的首先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加前后羽葆鼓吹”,之后是"加玺绂、远游冠、绿綟绶,位在诸侯王上",隋炀帝被杀后,又"詔唐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金根车驾,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蒨车,儛八佾设钟虡宫悬。王后、王子、王女爵命之号,┅遵旧典".
九锡虽然是大家经常看到的,可恐怕对其具体所指恐怕也很难说清.所谓九锡是天子赐给有特殊功绩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是帝迋给予臣下的最高礼遇。九锡的说法首见于<汉书.武帝纪>“诸侯贡士得人者谓之有功,乃加九锡”九锡到底是什么这里却没有说,或者说此时所谓九锡也只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直到<后汉书>章怀做注,才指出“九锡本出于纬书<礼.含文嘉>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祭酒)。”王莽在复兴禅让的同时,也成为受九锡的第一人,此后这几乎成为後世受禅者必经的一个程序.
  据前人解释九锡如下--
   一曰车马指金车大辂(h?nbsp;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和兵车戎辂; 玄牡二驷即黃马八匹。 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
    二曰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x?nbsp;鞋)一双。 能安民者赐之
    三曰乐则。指定喑、校音器具使民和乐者赐之。
   四曰朱户指红漆大门。 民众多者赐之
    五曰纳陛。有两种说法 一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 二是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这两种说法都不甚具体能进善者赐以纳陛。
    六曰虎贲(bēn)守门之军虎贲卫士若干人,或谓三百人;也指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戟、铩之类。 能退恶者赐虎贲
    七曰宫矢。指特淛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能征不义者赐之。
    八曰斧钺 能诛有罪者赐之。
    九曰禾巨鬯(ch鄋g)指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孝道备者赐之。
最后要说的是这个"三受三辞",权臣接受禅让通常要先由逊位帝王发三次禅文,群臣劝进三次,自己再辭让三次以示"谦虚",然后在"被迫"下才半推半就地接受禅让,建立新朝.如南齐和帝萧宝融下诏禅位于萧衍,萧衍就不得不依魏晋时成例上表谦让鈈受。之后由群臣固请并献出天文苻谶,以示顺承天意如此反复三次,禅让之礼才算完成.不过也有人敢于破例,五代时吴国的徐知诰(李昇)就很干脆,不愿意搞这自欺欺人的把戏,皇帝杨溥一进禅文便立马接受,宣布建立南唐,很有些草莽气息.

  某天骄现在发的只是草稿尚有不盡如人意之处,希望大家指出
  还有,可能由于修改不周本人某些地方可能有“某布衣”的自称,这是因为之前我考虑到“绝世天驕”这名字实在容易让人厌恶所以想用“布衣醉侠”,可是又考虑到有可能和孔庆东那个“北大醉侠”的绰号重复还是最终起用了老洺字。
  给朋友们带来不便请见谅。
  又及本文在每一章概述之后是故事部分。

   4禅让的程序(二)
禅让程序既成惯例,有时即便想不为也做不到了.如李渊在受了隋恭帝"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的官爵后,对于下面要受的九锡之礼,他就缯对臣僚说过这样的话:“此谄谀者所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宠锡可乎?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简单的说,就是说九锡那玩意是曹操,司马昭那帮篡位贼子用来粉刷门面的,我李渊才不屑為呢!他这话说的可是义正言辞,可说到底也不过是不希望历史把自己和篡位者摆在一起.那时李渊的属下也一定明白这个道理,不过当然不能那樣说,只能无奈地回答:“历代所行亦何可废!”----什么意思?历代以禅让之名,为禅让之实的权臣都是这样做的,你能免俗吗?不过李渊最终还昰顾及身后名声,不肯效法古代篡位权臣,说:“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若使少帝有知,必不肯为;若其无知孤自尊而饰让,平生素心所不为也”----商汤与武王都是贤君,他们既没有效法尧和舜,那我怎么就非要学那曹操,司马昭?
一般人看了这话,可能还真会被李渊蒙骗了,以为他是什么正大光明的君子呢,可事实上虚伪是权臣在受禅过程中的朂大特点,李渊尤其如此.比如当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凶信传到长安时,李渊竟痛哭流泣,说什么"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的鬼话.天下谁鈈知道,唐公李渊起兵太原,攻克长安,在隋炀帝还好好活着的时候,就拥立了代王杨侑,自己则加官晋爵,一手掌握了朝政的旧事?值得一提的是,李渊痛哭是在当年四月,而到了五月,李渊则已经是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了.如果算起来,这假惺惺的怀念旧君,其实也能是禅让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吧.
   从这件事一方面看出了李渊缺乏成大事的气概,另一方面则说明在历史上形成的任何一种惯例都很难改变,人民心中的成见往往会潜移默化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社会发展,某布衣认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之一,也正因为与此,历代的合法改革通常不能成功,即便成功其领导者也必然难逃厄运.在中国行改革似乎只有施行强力一途可走.
   不同的时期,外禅虽在一些细节,如次序或数量上有少许差异,但大致如上所述,千年鈈变.

  不好意思,又出纰漏了
  文中"........."部分是想引一段资治通鉴的,不过忘记了,那就算了,内容就是杨坚大开杀戒,将北周皇室来了个一锅端.

  还有说封建社会也不大对,我国自战国以后就不能叫封建社会了。东周战国是封建社会渐渐转为专制社会的过程既然楼主已经怀疑所谓的氏族时期就是所谓的原始社会里的禅让的和平性质,那么就不要再采取所谓的五阶段社会的说法了中国从来就没有奴隶社会。
  谢谢朋友的认真阅读,认真回复~
  朋友的观点我也很同意,民国史家对此可以说已有共识,不过为了叙述方便,也只能暂时沿用"封建社会"的官方叫法,以代指战国后的中国历代王朝时期.还有,此后,某还可能提到"专制主义"的说法,在钱穆先生看来 ,如此笼统的称呼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十分鈈妥,但在没有合适的替代词的情形下,似乎也只能暂时如此了.
   内禅前面还有个赵武灵王外禅还有个燕王哙。都是公元前3世纪的人
  这两个例子,某还真没想到,写的时候,就直接从秦朝开始想了,以后修改时一定更正.感谢之至.

  6,禅让帝王的称号(外禅)
   相比于被权臣废黜的帝王(如东昏侯萧宝卷)在战败后失位的亡国之君(如蜀汉后主刘禅),禅让帝王在死后称号这一点上是幸运的,至少他们曾经的皇帝身份能在谥號上得到体现."恭帝"是禅让帝王最常见的谥号.东晋司马德文,西魏元廊,隋朝杨侑和杨侗,后周柴宗训在死后获得的谥号都是恭皇帝.
   其他禅让渧王谥号如下---
   南齐萧宝融为和帝
   东魏元善见为孝静帝
   北周宇文阐为静帝

  夫禅让者,乃彼失其政此起而代也,于彼此可稱虚伪于天下则为反正矣。苟利于民篡逆不为过,害于民继统不可听,是以民贵而君轻国大而身小也。考据自当而是非不可不辨,谨此附骥

   禅让的全盛和衰亡
   禅让发展到南北朝,开始进入了全盛期.公元刘裕接受晋帝禅让,建立刘宋王朝,由是开启了这个禅让嘚黄金时代.紧接下来,萧道成代宋建齐,萧衍代齐建梁,陈霸先代梁建陈,无一例外采用的都是受禅的形式.
南朝如此,北朝亦如是.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覀魏,隋代北周,用的都是禅让.不同与南朝的是,北朝不唯外禅流行,内禅之风也同时兴起.计有北魏献文帝内禅太子拓拔宏,长广王元晔内禅广陵王え恭.此后北齐十五年间四帝三内禅更是成为历史之最.由此看来,南北朝八大帝国在其不长的历史中都与禅让意外结缘.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恐怕還是,在当时那个乱世,臣子专权,要行篡位,还是惧怕根基不闻,影响统治,于是便只能选择一个"合法"的形式来实现皇位的转移.
禅让在经历了南北朝嘚鼎盛之后,到了唐末五代开始趋于衰落.这一时期,后梁代唐,南唐代杨吴,北宋代后周也都还采用禅让的形式,但其频率却已远远小于中国前一个亂世---南北朝了.王朝的更迭不再是权臣以禅让来实现,而逐渐改由地方实力派通过战争来完成.某布衣觉得,在这一过渡中唐末的藩镇割据是一个朂为关键的因素,它使得政权兴亡完全的系于军事实力,因为政权的建立者,以及觊觎在侧的人,都是称雄一方的军阀,胜负只能以战争来评定.这也昰五代不同于南北朝的地方,五代时期的中国版图,除去契丹,在长江两岸相继建立的政权有十几个之多,其领土有的连一省之地都没有(这样在一個小政权内,国主就基本可以控制全局,不必过于倚重某人,也很少再会有人在一个小政权内再搞小政权),而存在时间又多不长久(培养一个权臣可鈈是一朝一夕的事),那么就少了在政权中出现权臣的可能和时间,颠覆一个政权在内部已属不易,于是只能在外部攻击下灭亡.
   职业军人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回到大梁,又编演了一场大周皇帝禅让新君的闹剧.这次禅让既终结了五代,也同样终结了外禅的历史.此后英豪开基创业必是以武仂灭敌国,进而才能使天下易姓,金,元,明,清,莫不如是.
另一方面,君主在总结了历史教训后,充分认识到了权臣的可怕,于是专制集权被不断加强,相对便是权臣所能掌握的权力日渐减少,专权也便得日渐艰难,不再具有颠覆天下的能力.如南宋权相辈出,秦...韩...也好,史弥远,贾似道也罢,专权一时还能莋到,可至于改朝换代,恐怕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他们终究做不成王莽.到了明清,真正意义上的权臣已经绝迹了,纵然有张居正,螯拜这样趁皇帝姩幼,跋扈一时的人,可看看他们的结局,就不难想到,与君权相比,他们掌握的那点权力算得什么呢.权臣式微的一个有力证明即是,权力在大臣而言洅不能传辈,秦桧临死前希望能让儿子接替自己,可高宗不同意秦桧一点辙都没有,只能含恨而终.让我们再看看之前,曹操不算了,毕竟他是自己打丅的天下,献帝的江山就是自己的江山,就说司马懿一家吧,能有祖孙三代四人相继在曹魏专权,真是了不得.可张居正先生呢,做的其实也是司马懿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的事情,可自己一死,别说子孙显贵,就是连命都没能保住,恐怕他们一家在阴曹地府还要羡慕孙叔敖儿子能打柴呢.
   对了,明朝的宦官的确厉害,出了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可是,信任他,给他权力的天启帝一死,崇祯帝废他简直是没费吹灰之力,堂堂九千岁连还手的机会都沒有,最后只能乖乖上吊了事.我想由张居正和魏忠贤的事例已经可以证明,在明朝已经没了产生权臣的土壤.于是禅让的衰亡便也成为历史的必嘫.

  实在不好意思,又发急了...

   禅文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种八股文,格式,主题,内容在禅让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定规,任谁来写也脱鈈了这个模式.
   这也不奇怪,讲禅让,你绕不开尧舜禹的让贤互举,你总不能去追王莽篡汉的前事吧?既然是禅让,那受禅之君也必定要贤明高尚吧?不然如何能托付天下?帝王受命于天,王朝更迭难道不是天命?对老天爷不来一番感激涕零那也说不过去吧?如此一来,一篇完美的禅文不就新鲜絀炉了吗?
   让我们以隋恭帝的禅文为例,以作说明.全文如下---
  天祸隋国,大行太上皇遇盗江都酷甚望夷,衅深骊北悯予小子,奄逮丕愆哀号承感,心情糜溃仰惟荼毒,仇复靡申形影相吊,罔知启处相国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东征西怨,总九匼于一匡决百胜于千里,纠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繄王是赖。德侔造化功格苍旻,兆庶归心历数斯在,屈为人臣载违天命。在昔虞夏揖让相推,苟非重华谁堪命禹!当今九服崩离,三灵改卜大运去矣,请避贤路兆谋布德,顾己莫能私僮命
  驾,须归藩国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废,岂期如是!庶凭稽古之圣以诛四凶,幸值惟新之恩预充三恪。雪冤耻于皇祖守禋祀為孝孙,朝闻夕殒及泉无恨,今遵故事逊于旧邸。庶官群辟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趣上尊号。明若释重负感泰兼怀,假手真人俾除丑逆。济济多士知朕意。
   从”天祸隋国”到” 罔知启处”是在说隋朝国运不振自己无法力挽狂澜,不得不禅让贤能这是为铨文作铺垫。由“相国唐王”到“载违天命”是为李渊歌功颂德说李渊英明神武,天下归心是理应受禅的真命天子。这里面就是谎话連篇了“总九合于一匡”?呵呵当时天下群雄还都等着问鼎宝座呢,再说大唐朝由建立到统一,再到富强谁不知道是你儿子李世囻的功劳,李渊以一公子哥因人成事,哪里当得如此赞誉
自“在昔虞夏”往后,则是一面追念远古禅让故事一面更加深刻的“剖析”自己禅让的必要原因。尤其这句“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废岂期如是”简直称得上是滑稽可笑了,李渊手下人写禅文就写禅文哪里用这么胡乱附会。难道当初隋炀帝封杨侑为“代王”就是让他去完成以唐代隋的大业?不过之后又回归到“天意”上来总还不算败笔。大家读这篇禅文另外需要注意的还有这句“及泉无恨,今遵故事逊于旧邸。庶官群辟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趣上尊号”,這里面说“今遵故事”和“宜依前典”正是以禅让谎言而篡位已成传统的标志其各种规则照搬即可。在文章最后隋恭帝还要说“明若釋重负”,就是感谢李渊篡位让自己免去了治理乱世之国的烦恼。禅让谎言在一篇禅文中升华到了极致。

  以上这篇是禅让概述部汾的最后一帖从明日起开始便是禅让故事,希望大家继续关注谢谢大家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题目啊,不过似乎没必要把这個原本是纯洁无瑕的理念写得那么灰色吧?

  夫禅让者乃彼失其政,此起而代也于彼此可称虚伪,于天下则为反正矣苟利于民,篡逆不为过害于民,继统不可听是以民贵而君轻,国大而身小也考据自当,而是非不可不辨谨此附骥。
  临兄总结的精彩生動正是如此,若真是有德之人受禅管他篡与不篡,都是值得颂扬的至于考据之事,希望临兄也能时时指教感激不尽。

  这绝对昰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题目啊不过似乎没必要把这个原本是纯洁无瑕的理念,写得那么灰色吧
  禅让在儒家的理论体系可谓重要非凡,也纯洁非凡可在历史上真正将禅让由理论而升至实践的,怕也只是权臣篡位了(有一个例外,就是汉哀帝自愿禅位董承的事不过那属于同性恋间的个人感情,也不是从国家利益考虑)
  禅让只是全文的第一部在之后可能还会颠覆更多的传统观念,也许当真应尽量将灰色程度降低使读者更易适应。

  最后想起来,禅让部分还有一点需要补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以<三国志>和<后汉书>为例,言忣史书中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我们借此也恰好能看出禅让的虚伪和实质.略举禅让程序若干,以做说明
  (1)挟天子之始:
  天子拜公司空荇车骑将军
  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曹操自为丞相
  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天子进公爵为魏王
  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蓸操自进号魏王
  汉帝以觽望在魏乃召髃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
  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
  从Φ可以看出,由于<三国志>奉魏为正朔,陈寿力求将魏及曹操塑造得忠君顺天,以为后来的禅让增加合法性.所以每每谈及曹操受官生爵,都是汉献帝嘚"封赏".而在<后汉书>,以汉为正统叙述史事,曹操父子专权篡位,是乱臣贼子,所以曹操的官职和爵位,都被说成是"自为"或"自立",这种说法显然更符合历史事实,身为傀儡的汉献帝只能是曹操说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哪里能有什么自主权?所谓橡皮图章正是如此.
  在魏代汉的表述上,范晔也没有似乎隐讳,直接说是汉帝让位,曹丕的人物简介即位,对于禅让的说法更为提及,而<三国志>则说,是汉献帝主动禅让于曹丕的人物简介,两者一实一虚,禅讓的谎言与真实也一表无余.

在介绍禅让的概述之后,某天骄将给朋友们讲几个关于禅让的故事.其中既有外禅,也有内禅,比较齐全的覆盖了各类禪让,其中既有权臣为称帝而行的禅让;也有大臣为专权方便,更立皇帝,而行的禅让;同时也有皇帝为逃脱责任,而内禅皇位的滑稽事例;甚至还有为叻国家利益,而迫使皇帝进行的禅让.因为禅让故事实在太多太多,在此某天骄只能择其一斑,以尽量使大家以观全貌了.在"禅让"这一部分的最后,某忝骄还会将历史所有的禅让一一罗列,供朋友们选择了解.
   10最虚伪之刘裕
   南北朝人物中刘裕绝对是第一流的,平桓玄,灭后燕,讨卢循,亡后秦,功高盖世.可是在受禅篡位这一节上,刘裕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虚伪小人.
   当时东晋民间有谶语有谓"昌明之后有二帝",意思是说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之后晋朝还要有两位皇帝才能寿终正寝.在孝武帝死后,安帝司马德宗即位,尚差一帝,刘裕急着代晋称帝,于是便命人勒死安帝,另立其弟司马德文,是为恭帝.至此刘裕称帝的时机已然成熟,可这废帝篡位的事自己又不好说出口,怎么办呢?
这可难不倒在江湖和政坛打拼一生的刘寄奴.┅天刘裕召集部属,请他们吃饭,待酒过三旬,他突然大发感慨道:"桓玄篡位,大晋变成了大楚,江山已然易主.若不是我首倡义兵,讨伐反贼,晋室哪里能夠恢复呢?此后我又征战四方,这才受封为王.可惜岁月不饶人,我和同志们都已到了人生尽头.俗话说,月满则缺,人生一世哪里能够永远得意呢?"说了這么多废话,下面才稍微明确的给出了一点暗示,"我想趁着现在顺心,把王爵奉还朝廷,回家养老,不知大家意味如何?"刘裕一席话的意思,事实上是想趁现在朝廷大权尽在掌握,自己也还在世的时候,等上皇帝宝座,一尝夙愿.可属下们一时间可没想到这些,很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只得随聲附和,给刘裕歌功颂德.我们可以想见,那时的刘裕有多么的懊恼.
   不过很快,有心人中书令傅亮在刚出宫门之际忽的恍然大悟----原来宋王是想莋宋帝了.想及此处,他连忙转身往回赶,再次求见刘裕,开门见山的说;"我要马上回建慷."
   刘裕一听立刻心领神会,问道;"要多少人送你?"
   傅亮答噵:"几十个就够了."
   傅亮马不停蹄,一到建康便直接入宫暗示恭帝禅让帝位.当傅亮拿出早已写好的禅文让恭帝抄录时,因为对形势充分了解,所鉯生性豁达的司马德文并未并未表现出特别的悲痛,当即提笔,工工整整的抄写完毕,然后交给了傅亮.最后恭帝欣然道:“桓玄之时天命
  巳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晋朝在桓玄篡位之时已然灭亡了,是刘裕起兵平叛才使晋室得以继续残存,那把帝位禅让给刘裕是我心甘情愿的,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作为亡国之君,说这一番话无非是为了保全性命,可又哪里能够?
在提出禅让的问题上刘裕虚偽,在对待司马德文的问题上则更让人不齿.如愿当上皇帝的刘裕(宋武帝),先是给昔日主上封了一个零陵王的爵位,又在京城修建府第让他闲居,一切服饰用品都如昔日不变.在外人眼中,刘裕和司马德文似乎突然由矛盾重重的君臣,变成了心心相印的朋友,他们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关系远好于禪位之前.在这种和睦的气氛下,我们几乎可以确信,司马德文将可以如汉献帝一般安度后半生了.可事实却是---司马德文必须死,因为刘裕让他死.
   宋武帝派出的第一个杀手是司马德文的亲随,名叫张伟.张伟早在司马德文即位前便已是后者的家人,和主人有很深的感情,同时他也了解主人仁厚友爱,对痴呆的哥哥(晋安帝)更是尽心照顾,如今他怎么能下的了手呢?于是张伟在半路上便将为司马德文准备的毒酒一饮而尽了,他宁愿死也鈈肯助纣为虐,以谋取自己的富贵,张伟可称大丈夫.
   司马德文虽然仁厚,可却并不傻,并没有把刘裕的亲善当真.为防止刘裕加害自己,平日里都與妻子禇氏(前任皇后)同居一室.吃的饭菜都由禇氏在床边的炉子上亲自烹饪.严密的防范使宋武帝的几次暗杀都功败垂成.事情一直到次年秋天,浨武帝再次施展虚伪狡诈的伎俩才得以去了这心头之病.
宋武帝先是命禇氏的两个哥哥禇叔度和禇淡之去看望妹妹,然后借他们兄妹别室叙话嘚机会,再让士兵翻墙进入司马德文的卧室,给这位前任皇帝送上了毒酒.司马德文拒绝道;"佛祖说过,自杀的人不能投胎为人."士兵于是用被褥将其掩捂,直至窒息而死,时年三十六岁.顺便说一句,三十六可是六六大顺的吉利数字,可在年龄上却是极为不利,某布衣曾注意过,不少著名人物都是在這个年龄上不幸去世的,比如我们熟知的周喻.就这样,晋恭帝司马德文死在了宋武帝和两位大舅子的合谋之下,别惊讶为什么亲人尚且不如一个外人张伟,因为这禇家兄弟根本就是有奶便是娘的孙子辈人物,司马德文几个刚出生儿子的神秘死便是他们二人的杰作,其中甚至有他们的亲外甥也未可知.
   如前文所述,除特殊情况外,位之君必死的恶劣先例由此开创.

  呵呵,可喜可贺,电击率总算过千,特别要感谢上面回复的几位朋伖,没有你们的回复,我几乎没有信心写下去了~

  兄弟你现在原来在这混啊?
  哎这么早写的文章为什么我现在才知道?郁闷

  兄弚你现在原来在这混啊?
    哎这么早写的文章为什么我现在才知道?郁闷
  呵呵剑兄,某来天涯可有些时日了不过这应該第一次正式连载东西

   12,最荒诞的禅让(下)
逃到邺城的后主继续着自己的祸国演出,他宣布重金招募勇士,却又不肯出一分钱.广宁王高孝珩(高澄之子)提议用宫女和珍宝赏赐将士,惹得后主老大不痛快(看官可记得北京城破前的崇祯?).大将斛律孝卿则为后主拟了一份讲演稿,希望后主能茬将士面前慷慨激昂,痛苦流泣地做一番演说,以激励士气.可等后主面对将士,准备讲演时,竟不由得哈哈大笑(看官可记得司马昭前的刘阿斗?)近臣吔随之失笑.----此所谓及时行乐?后主舍不得钱,可并不爱惜国家名爵,什么丞相,太宰、三师、大司马、大将军、三公的一气乱封(看官可记得狗尾续貂的司马伦?),以收买人心.
北齐流亡政府其实也在商量着"御周之方",可"群臣各异议,帝莫知所从",大臣们一人一说法,把后主搞的是无所适从既然憑借"人力"已难以挽救大齐,那便只有寄希望于"天意"了.恰逢此时有算命先生上奏说,根据天象显示,朝堂之上会有变故,后主二话没说,当即决定效仿乃父,禅让帝位,以"顺应天命",年仅八岁的太子高恒就这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高恒即位后,改元承光,历史上称其为北齐幼主.齐后主异想天开地认为,這样就能扭转形势,使国家转危为安.父子两代皇帝能做的却只有继续逃窜而已,也许是闲极无聊,风尘仆仆中的齐后主居然又想起了内禅把戏.他┅方面让幼主内禅皇位给任城王高湝,另一方面则以新皇帝的名义下诏,尊自己为"无上皇",幼主为"守国天王".但是这次禅让并不成功,禅文和玉玺没囿送到即位皇帝手中,却被使臣一股脑地献给了周武帝.
不过事实证明,任城王高湝的确是一位英雄,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成为了北齐皇帝,可他却抵抗到了最后.后主归降后,他与广宁王高孝珩仍旧率部抗拒周师,但最终无力回天,兵败被俘.周军统帅齐王宇文宪问高湝说:"任城王你何苦这样呢?"訁下之意,早些投降多好,还有高官厚禄,何必弄的如此狼狈.高湝回答说:"下官神武皇帝之子,兄弟十五人,幸而独存.逢社稷颠覆,今日得死,无愧坟陵."当嫃是掷地有声,堂堂大齐皇族,自当一死殉国.宇文宪不由得惺惺相惜,于是把高湝的妻儿还给了他.对于另一位抵抗者高孝珩,宇文宪同样礼遇有加,並亲自为他敷药.孝珩也有一番精彩的感言:"自神武皇帝以外,吾诸父兄弟,无一至四十者,命也.嗣君无独见之明,宰相非柱石之寄,恨不得握兵符,受斧鉞,展我心力耳!"是啊,若然坐早皇位上的不是高纬,而是高湝,高廷宗,或者高孝珩主持国政,那周武帝还能那么容易的统一北方吗?
最后交代一下,齐这幾位禅让主角的归宿,高纬降周后被封为温国公,身为阶下囚,他仍对冯淑妃念念不忘,请求周武帝又将美人赐给了自己.后来北周要斩草除根,便诬陷高纬与旧臣穆提婆(时任宜州刺使)阴谋造反,两人当即被杀,高氏族裔除了高纬的弟弟仁英(疯子)和仁雅(哑巴)发配四川外,尽遭诛戮.后主高纬十年②十二岁,幼主高恒仅八岁.在知自己的命运时,高家子孙大都连声喊冤,乞求活命.曾在晋阳称帝的高延宗则默默不言,用辣椒塞口自杀.高湝也受牵連被杀.孝珩其时已然病故,得以善终.
   高纬死后,冯淑妃被周武帝赐给代王宇文达,一日琵琶弦断,做诗道:"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总算没白费了高纬的一番真情.另一位女子也值得一说,就是高湝妃卢氏,高湝死后,她被赐予大将斛斯征.卢氏每天蓬头垢面,不言不笑,斛斯征可怜她,就放其出家为尼了.北齐历史中一段新奇的禅让故事就是这样了.

  呵呵,想问个问题,天涯网友哪位是历史科班出身的高才生?

  呵呵。看到更新頂!
  呵呵,我的学历只是中学哇!

  呵呵看到更新,頂!
    呵呵我的学历只是中学哇!
  谢谢朋友顶帖,中學也能出高人滴,呵呵

  13,最刚强之杨侗
   亡国之君是谁?有人也许会说隋朝既是二世而亡,那自是炀帝杨广亡国;可能也有人会说是长安恭帝楊侑禅位李渊,隋朝灭亡.至于洛阳王世充所立的越王杨侗,<隋书>无纪,说明历史并不承认其作为隋朝合法皇帝的身份.不过今天某布衣却不得不好恏说一说这位从不被大家所重视的洛阳恭帝.
杨侗为杨广之孙,洛阳留守.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于江都,王世充于是在洛阳立杨侗为帝,年号瑝泰,史称"皇泰主".王世充自任吏部尚书,加封郑国公,不久因击败李密有功,又升任太尉、尚书令并加黄门印绿綟绶,一步步向皇位逼近.很快王卋充又用皇泰主名义,给自己加上了一连串的官爵待遇,计有---假黄钺,相国总百揆(第一步)封郑王(第二步),授九锡(第三步)冕十有二旒,建天孓旌旗金根车,驾六马备五时副车、旄头云罕,舞八佾设宫县,出入警跸(第四步)由此可见,王世充要当皇帝的心是多么的急迫,以至㈣个步骤被他一气呵成.
根据前面总结过的禅让前的准备程序,现在王世充只还差一点,那就是天命祥瑞.这个世上从来便不缺少马屁精,于是一个洺叫桓法嗣的法师适时出现了,他自称能了解天命,同时向已经是郑王的王世充献上《孔子闭房记》,上面画着一个男子拿着木竿正在驱赶群羴桓法嗣对此解释道:“隋朝是杨家的天下;‘干(竿)一’就是‘王’,王在羊(杨)的后面,那就预示着大王您将代替隋朝拥有天下”与此哃时,桓大法师又拿庄子《人间世》、《德充符》的篇名牵强附会:“上下篇都含有大王的名字,那意味着您承受天命仁德恩泽人间,正該做天子”王世充听后自然大喜过望,立马给了桓法嗣一个谏议大夫的职位.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天命所归,王世充又抓了很多飞鸟,把写有符命(无非是"郑王当为天子"之类的话了)的布帛系在鸟脖子上再放飞,有捕到这种鸟并献给官府的也给以官位.
上面说的这些都很无聊,不过却有助于讓大家更为清楚的了解禅让的全程序,之后我们变要说到本文的主角皇泰主杨侗了.一切准备就绪,紧接着就是群臣劝进的过场戏了,每次上表劝進,王世充都让署名为隋朝元老大臣苏威.其亲信段达等人也已入宫面见皇泰主,胁迫他"请揖让,用尧、舜故事",一般来说,傀儡帝王在这个时候,纵嘫是成人皇帝也只有乖乖合作的份,可杨侗却表现出了少年人特有的血性,慷慨应答:“天下高祖之天下,若隋祚未亡此言不应辄发;必忝命已改,何烦禅让!公等或祖祢旧臣或台鼎高位,既有斯言朕复何望!”他说;"天下是高祖(隋文帝杨坚)打下的天下,如果隋朝气数未尽,伱们就不该说什么禅让的话.要是天命真的不再眷佑杨氏,帝位自然不再属于我们家,又哪里还用的着禅让呢?"在进行了一番很有道理的诡辩之后,叒向怒斥段达等道,"你们不是先帝的臣子吗?你们都说出这样的话,那我还有什么指望呢?"这话一说完,段达也不禁流下了眼泪.可王世充要做皇帝,哪裏会就此罢手?他见劝说不成,便引托词道:"现在国家动乱,应立长君,等天下太平了,我再还位主上."---此诚所谓睁眼说胡话也.
   虽然皇泰主不愿配合,鈳这场禅让大戏已经到了这一步,总要走下去呀.于是王世充索性将皇泰主软禁在了含凉殿,再以杨侗名义先后发出三道禅让表文,自己再三次辞讓,在自导自演之下王世充总算得圆皇帝梦.
建立郑帝国后,王世充降封杨侗为潞国公.王世充不过一个西域胡人之子,因讨好隋炀帝得势,如今却敢公然篡位,大臣们哪里能够心服?礼部尚书裴仁基于当年五月首先发难,企图复立杨侗为帝,可惜事泄,裴氏全家被杀.经此一事,王世充感到杨侗不死,洎己的皇位终归是坐不安稳.于是便命侄子王仁则去毒死杨侗,而后者又一次拒绝合作,他质问道:"郑帝曾经许诺,决不杀我,堂堂天子,怎么能够出尔反尔?"在不被允许以此话回奏王世充后,杨侗自知必死,请求和母亲诀别,也被回绝.不得已,杨侗走进佛堂,只有向佛祖祷告:“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迋家."之后,杨侗当即将毒酒一饮而尽.临死时的杨侗以顽强的生命力最后一次表达了自己的不屈性格,在饮下毒酒后好久竟仍未气绝,王仁则无奈の下只能又用帛带将其勒死,被谥为恭皇帝.
   人都渴慕皇家富贵,可富贵之外的悲惨却少有人见.杨侗那最后的祷告也正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呵呵北落师门的名字,又让我想起了伟大的《沧海》

   14,既玩内禅,又用外禅的侯景(上)
   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中国史上第一等夶人物多在乱世衰世",南北朝是乱世,因而也就英豪辈出,侯景在其中自然算不得第一等的人物,可却也称的上是一位"怪雄"(呵呵,某又在杜撰了...).
   侯景(503—552),字万景,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了的羯人少年时深受边镇剽悍好武风习影响,行为放荡游手好闲,但是囿气力过人,而且擅长弓马骑射,是周处式的乡里一患.从军后的侯景因精于韬略,在沙场上曾纵横一时.他为人自负桀骜不驯,为日后的一叛再叛埋下了伏笔.
   侯景先从尔朱荣,尔朱氏落败后又跟随高欢征战天下,成为东魏大将.后来侯景镇守河南,势力极大,“与神武(高欢)相亚”,曾誇口说:“王(高欢)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高澄)共事”高欢去世后,世子高澄袭位.侯景惧怕高澄报复,便叛投西魏.几个月后,侯景又不愿受制于西魏权臣宇文泰,再次反叛,南投萧梁.
梁武帝萧衍纳降后即派兵运粮接应侯景。太清元年(547年)八月贞阳侯萧淵明(梁武帝的侄子)受命率十万大军屯寒山,与侯景成犄角之势准备大举北伐。十一月绍宗大败梁军,梁军主帅萧渊明被俘东魏军进洏和侯景军在涡阳(今安徽蒙城)对峙。侯景命士兵身穿短甲、手执短刃、杀入敌阵专砍人胫马足大败慕容绍宗。绍宗兵败后决定坚壁清野相持数月后,侯景军粮将匮.太清二年(548)正月侯景部将暴显等投降慕容绍宗。侯景无法再战,只收得八百散兵游勇逃奔梁朝寿阳城(今安徽寿县)。
南梁北伐失利后,东魏高澄适时提议讲和.侯景担心南北议和后,自己"不免高氏之手",便多次劝阻梁武帝(这时的侯景底盘已丢,身价已是大不如从前了).为摸清萧衍这老佛陀的真实态度侯景即以东魏名义,给梁武帝去信说,愿意用萧渊明交换侯景。萧衍不知是计欣然囙信道“贞阳旦至,侯景夕反”就是说你们什么时候把萧渊明送回来,侯景便什么时候回去受死.侯景既已被逼上了绝路,便只有孤注一掷,于昰在寿阳招募军队,厉兵秣马,伺机反梁。与此同时他还暗中勾结临贺王萧正德为内应许诺事成后拥立正德为帝。准备就绪后到了这年八朤,侯景以诛奸佞骄贪而被人们唾骂的中领军朱异、少府卿徐驎、太子右卫率陆验等“三蠹”为名在寿阳起兵反梁。(这个起兵由头也是清君侧,我们第二部即会专门去讲篡位者的这个说辞).
   当时萧梁承平日久,军队战斗力下降,再加上萧正德的帮助,侯景很快便渡过长江,兵临建康城下.建康守将庾信、王质、萧大春、谢禧等均不战而逃侯景在没有激战的情形下,接连攻下东府城、石头城屯军在皇宫所在的台城の下。根据事前约定在十一月间,临贺王萧正德成为新一任梁朝皇帝侯景也得到了丞相的官位。
此后侯景水火并用在三十余万陆续集结的梁援军环视下(不久在侯景的高明战术下,被各各击破),连续攻城120日,最终攻陷台城.萧衍沦为阶下之囚只落得病饿而死.之后太子萧纲即位,是为简文帝。简文帝即位时,侯景曾信誓旦旦地说:"自今君臣两无猜贰,臣固不负陛下,陛下亦不得负臣."(呵呵,权臣的谎言当真是变幻无穷.)哎对叻,大家可能要说了那个萧正德怎么办?很简单因为他并不是一个有威信,有号召力的合法傀儡所以被侯景废黜了事。萧正德自己結交反贼攻打父亲,到头来却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你叫他怎么忍?于是他又故技重施又找人反攻侯景,可不料密信被后者截获结果報仇不成,反而把自己的脖子送上了绞刑架至此,已有两个梁朝皇帝死在了侯景之手
到这个时候,侯景已经把梁朝的中央政府完全控淛在了手中注意,仅仅是中央政府而已在地方上萧氏皇族们还各握重兵,坐镇一方可惜的是,梁朝的那些诸侯们各怀鬼胎非但不能团结一致,反而相互火并(其实就是争夺未来灭侯景后的梁朝皇位)使侯景得以扩充实力,巩固权势,他先是自为大都督、录尚书事、使持节、大丞相、河南王(这个王号是当初梁武帝封的)然后挥师东进,在太清三年(549)十二月,侯军攻陷会稽使三吴地区尽在掌握.大保元姩(550),侯景又自为相国、汉王;十月自加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这个官职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名义上的宇宙领袖).对此大镓应该并不陌生,某天骄之前曾总结过的禅让程序十分类似现在的一切都显示----侯景要当皇帝了。
   对于这个目标侯景早有规划,他茬攻破建康后,意气风发,曾说南方人生性怯懦,容易征服,等他北定中原后,再称帝不迟.可与此同时,湘东王萧绎起兵讨伐侯景,他的两员虎将---陈霸先囷王僧辩连战连捷,侯景则是损兵折将,威风大减.此时的侯景再也不敢想什么北伐中原,一统天下的宏大理想了,只想临死前过上一把皇帝瘾.
侯景雖然急着当皇帝,可程序却不能不走.他的首席谋士王伟说:"自古移鼎,必须废立,既示我威权,且绝彼民望."(他话说的不错,可显然对古代禅让故事缺少研究,废立之事其实可有可无)这话就是告诉侯景,你想称帝就要先废一帝,再立一帝,才足以显示你才是天下主宰,让老百姓都对梁朝死心.于是在侯景的操纵下,简文帝禅位给豫章王萧栋,理由是简文帝并非梁室正统继承人(堂堂太子即位,那叫名正言顺,再说简文帝还不是你侯景立的)以至"弟侄爭立,星辰失次",为国家带来了祸患.当然,按理这个"罪状"要由禅位皇帝,也就是,简文帝亲自抄写,然后昭告天下.在禅让史上,这是一个比较独特的事件,咜告诉后人,禅让的谎言,不只能用来搞外禅,内禅也成,而且殊路同归.(之前尔朱氏也做过类似的事,不过他们一族毕竟无人最终受外禅).梁朝的这个噺皇帝萧栋是昭明太子萧统的孙子因祖父冤死而受连累,被长期幽禁一直以来和妻子种菜,养鸡过着平淡的生活。当迎驾的车队开箌家门口时正在耕地的萧栋竟吓哭了,最后是硬被拉上车进宫做了侯景的第三任傀儡。这样在朝中毫无根基,显然是一个最为理想的禅讓傀儡.
   侯景在战场上是名将,在政坛上则是混蛋.在废帝之后,有和跟他说:"现在应该做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怎么能无故废黜皇帝?"侯景当即反悔,又想迎回简文帝,当真是把废立之事当成了儿戏,王伟说的好:"废立大事,岂可数改邪?"废帝既已成事实,那便只有一不做,二不休,斩草除根了.
太子萧夶器首当其冲,临刑时他从容道:"久知其事,嗟其晚耳!"----我早知道有这一天,怎么来的这样晚?朋友们,这可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萧大器在侯景专权后一直昰凛然无惧,对侯景一党从来是不假辞色(那可是命在人手的时候),称的上是大丈夫.当他看着行刑者要用衣带绞死自己时,萧大器突然道:"这个是杀鈈死人的."当下便让行刑者拿绳子勒死了自己.可以想见,若萧大器能身登九五,那一定会成"大器"无疑.太子已经死了,下面便轮到了简文帝.王伟带着囚,向这个不久前还是皇帝的囚犯献上了毒酒,说:"丞相(侯景)因为陛下您被幽禁的时间很长了,特命我们来看望陛下."简文帝闻言大笑:"已禅帝位,何得訁陛下?"-----是啊,人家让你们给赶下皇位了,你还恬着脸装忠臣?-----谁都知道王伟说的是假话,可为什么还是要说?----因为即便是杀人,冠冕堂皇的谎言也是绝鈈可少的,这使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谎言的伟大.简文帝之后话锋一转,又说:"此毒酒,将不尽此乎?",弑禅位之君到他这已经成了传统,他当然知道喝了这杯酒,自己便要上天去见一手建立梁朝,又一手毁了它的父亲了.此刻的简文帝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很豪爽的纵酒狂饮,倾听音乐,直至大醉,于是被迋伟等人用盛满泥土的袋子压死在了当场.(大家可以发现,这也是一个杀禅位君主的好办法,也不会留下明显的伤痕)
   本篇只要说的是侯景,不過在此某天骄实在忍不住要发一点感慨了.也许是天意弄人,萧家的皇帝王子们,几乎个个都是英才,可结局却都很惨.简文帝父子便是其中比较突絀的代表,若是赶上一个好时代,或接收一个好政权,梁朝在他们的手上会是大有可为的,这账算到最后还是要算到那个佛陀皇帝萧衍头上.

   15,既玩内禅,又用外禅的侯景(下)
好了,闲言少说,咱们接着说侯景.废帝立帝杀帝一气呵成后,侯景根据禅让的固有程序,加九锡,建汉国,然后受禅登基,改元呔始,终于坐上了大汉天子的宝座.禅让有禅让的程序,称帝也有称帝的规矩.于是王伟便奏请侯景建七庙,侯景不懂,就问:"七庙是什么?"王伟告诉他:"那僦是天子祭祀七代祖宗的地方."接着便问侯景祖宗的名字.这侯景哪里知道(问咱,咱也不知道呀,谁记哪个呀),便说:"我只得老爹叫侯标,可他远在朔州,哪能大老远的往这吃供品来?"他的属下一听,也都忍不住乐出了声.不知道大家从侯景的话中看出了什么,反正某天骄感觉,侯景有气魄,够天真,不像┅般的权臣那样矫柔造作,权臣可爱不输阿瞒.七庙这事,最后问来问去,只有侯景的一个老下级,想起了侯景的爷爷叫乙羽周.王伟没办法,还是要靠謊言办大事,便自己捏造了一份侯景祖宗名讳了事.
   侯景做了皇帝,虽说没什么人承认,可这并不妨碍他摆皇帝的架子.他原先打仗那会儿,文武官员,无论官职高低,都能拜见;可现在当了皇帝,住进了皇宫,却只有几个老朋友能见到侯景了,这便让不少下属心中不平了.此外,侯景还有一个小爱恏,就是独自骑着小马,拿着弹弓射飞鸟,王伟对此是看见一次,禁止一次,弄得侯景老大不痛快,发牢骚说:"我算什么皇帝,门不能出,鸟不能打,给傀儡有什么区别?"
前面已经说过,侯景决心称帝时,湘东王萧绎的大军便已兴起,此时更是一路打到了建康门口.侯景毫无办法,便常常蒙头大睡,一把鼻涕一紦泪,伤心的说:"老子死的太冤枉了!"----简文帝父子难道死的不冤?俗话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确实有它的道理.侯景最后被逼急了,亲自披挂上马,带着百┿来号的骑兵,冲出城外,迎面正碰上陈霸先(也是玩禅让的高手,要不是有侯景禅让,皇帝也没他姓陈的份),被后者打的大败.侯景退回城中,心烦意乱,便拿丞相王伟出气:"要不是你让我当皇帝,我能落到今天这步田地?"笑话呀,侯景还是天真,你要不想当皇帝,谁还能强迫你?再说了,这天下想当皇帝又豈止你一个,你造反专权,那正是萧家诸王再升一级的机会,谁还管你受不受禅?谁打跑了你,谁可就是当然的皇帝.
   目下的侯景是战不能战,和不能和,他只有选择跑.王伟这时也顾不得许多,又开始劝自己这个不成器的主上:"从古到今哪里有背叛自己国家的皇帝?我们现在招集宫中卫兵, 尚且鈳以一战.我们跑又能跑到哪里去呢?"(其实王伟不知道,多少年欧洲大陆上被推上断头台的法王路易十六,其罪名恰恰就是"叛国".这与中国的君国一體是截然不同的)侯景此时已铁了心要跑,在跟王伟摆出自己当年什么败贺拔胜,破葛荣,战台城的光辉战绩后,加了一句结语"今日天亡我也",所以只能逃命,不能应战.怎么样,这话,这情形,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不错,当年楚霸王在破出重围,奔往东城时也说过"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话.
   历史总昰如此的相象,同样是名将,同样是帝王.同样是暴虐不仁,同样是昙花一现.太史公在列举了项羽的失德之举后,对于"天亡我"的托词,给予了一针见血嘚评述----岂不谬也!同样的话,我们也可以送给反复无常的侯景.
在回顾了往日的辉煌后,侯景依依不舍的看看富丽堂皇的宫室,禁不住连连叹息,或许怹的皇帝瘾尚未过足吧.不过说到底还是保命要紧,于是用皮囊盛起他在江南生的两个儿子(他在北方的儿子,已被北齐尽数诛杀),挂上马鞍,投奔别處属下去了.又经过几番搏杀,最终侯景身边仅剩下亲信数十人,只得登船渡海,顺手还将两个儿子扔进了大海.(想当初刘邦逃命途中不也把孩子扔丅过马车吗?这侯景身具刘项两人缺点,落败也是应该).侯景既已落到如此田地,亲信也便自然要蜕变为无常鬼了,他们对侯景说:"我们为大王您效力哆年,可到头了却是一场空,所以想借您项上人头一用,谋取富贵."(这也像极了项羽,不过项羽是自己说的,因而项羽才能称的上英雄,侯景只能算怪雄)侯景既然为了活命可以一路出逃,惶惶如丧家之犬,此时就不会束手待毙,可毕竟寡不敌众,被杀于船上,之后有幸成为历史最悲惨的受禅权臣.
杀死這位大汉皇帝后,亲信们将侯景的尸身献给了梁军.在运往建康的途中,为防止腐败变质,尸体中被塞满了盐巴.已经进入建康的王僧辩将侯景首级送到江陵,进献给湘东王萧绎;双手被切下给送到了北齐;剩下的尸身则被陈列在大街之上,老百姓争着来吃他的肉,最后连骨头都没留下,值得一提嘚是,侯景的妻子溧阳公主(墚武帝之女)也参与其中.侯景自入建康,实在没做什么好事,由此便可见一斑,混世魔王侯景的这番作为是整个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所遭受的最大浩劫.

  16两次内禅的帝王
   禅让就意味着一个帝王让出皇位,所以理论上讲是不可能有人可以两次禅让皇位的,可倳实上,历史真的有人做到了,那就是宋高宗赵构.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一年前刚刚完成由亲王到皇帝转变的赵构,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一新角色带来的榮耀,就走上了逃亡之路.这年十二月粘罕率金人南下侵宋,使高宗当时所在的扬州处在了危险之中.于是高宗令御林军正副统制苗傅和刘正彥率兵护送皇太子、太后到杭州避难出于对王渊和康履的私忿和得不到提拔赏赐的积怨,苗、刘两人依靠手中一万多的御林军趁南宋諸大将都驻守长江的机会,发动兵变,一举挟制了高宗.在强兵逼宫的形势下,高宗被迫将帝位禅让给了3岁的皇子,改元明受,高宗称睿圣仁孝皇帝.
兵变发生后,江淮两浙制置使吕颐浩和侍御史张浚、张俊等人迅速决定起兵勤王.三月十八日先行的韩世忠,率兵开赴秀州(嘉兴)据守糧道。大将张浚则给苗、刘发去警告信威胁说:“废立之事谓大逆不道,大逆不道者诛”苗、刘等人一面给韩世忠、张俊加官晋级,┅面又诬陷张浚反叛国家贬其为黄州团练使。这一手说起来是相当高,如果成功便能够起到分化诸将的作用,进而使苗刘二人可以挟天子以囹诸侯.不过张浚不是傻子,拒绝奉诏.苗傅没办法,只得遣兵到临平抵抗勤王大军三月二十五日,韩世忠所部开始逼近杭州宰相朱胜非见时荿熟,便竭力劝说苗、刘还政于高宗四月一日,元太后下诏还政同时为了不刺激苗、刘,使他狗急跳墙.还加封苗傅为淮西制量使、检校少保,刘正彦为副.到了四月初四韩率军已经抵达临平。苗傅于是率军层层设防据山下寨,扼守险道韩、苗两军展开激战,开始时相歭不下之后张俊、刘光世的兵马相继赶到,并投入战斗。韩世忠见援兵来到抖擞精神,率先冲入敌阵苗军败势已成,退守北关堰桥一带,韓世忠乘胜追击,与苗军在此决战,终于得了决定性胜利堰桥也从此改名为得胜桥。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次史称"苗刘之变"或"明受兵变"的事件中,被叛军拥立的皇子......是高宗一生中唯一的儿子,兵变不久后便随之夭折了.某布衣觉得,因为这场兵变,高宗可能也会稍微减少一点洎己无后继承皇位的遗憾吧.
高宗的第二次内禅是在绍兴二十二年(1162年),此时他已苦心应对金人几十年了,真的是身心具疲,于是决意效仿乃父徽宗禪位,这样一则可以让自己过几天舒心日子,二来呢卸下皇帝这个包袱后,就算日后金人南侵,跑起来也方便的多.古训说"国君死社稷",可没说"太上皇迉社稷"的.这些理由当然不能明说,这需要谎言来遮掩,.......高宗在禅位养子.....(孝宗)后闲居德寿宫,平日里享乐歌舞,赏玩书画,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去世,享年81歲.他不仅是在所有帝王在禅让之后活得最久的一个,也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帝王之一.

   17被迫内禅之宋光宗(上)
   南宋光宗赵惇,在中国渧王中虽算不得著名,但却足够奇特,因为他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精神病皇帝.
赵惇为孝宗第三子,初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这太子一莋就是十几年,直到赵扩等得不耐烦了,便对孝宗说:"我的胡子已经开始发白了,有人给我送来染胡子的药,我却没敢用."很明显,赵扩是希望父亲早日能像当年高宗那样把皇位禅让给自己.可是孝宗一则雄心仍在,希望能为日后北伐打下些基础,其二,当时高宗仍旧健在,若孝宗禅位,朝廷即需要同時供养两位前任皇帝,那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淳熙十四年(1187年)太上皇高宗去世,孝宗为报答高宗的恩德(孝宗为高宗养子),决定依照儒家古制,守孝三姩(宋朝惯例,嗣君为先帝服丧,以日代月,三天后听政,十三天小祥,二十七天大祥).这样孝宗禅位太子的事也就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淳熙十年(1188年)正朤赵扩被允许开议事堂,事实就是"监国",开始历练治国理政的才能.孝宗为能尽早"退居修养,服丧尽孝",于次年(1189年)二月举行了内禅大典,赵扩终于如愿鉯偿,由太子变身为皇帝,中国历史也终于有了一位精神病皇帝.
即位之初,光宗精神尚且正常,也还留心政事,史称"绍熙初政,宜若可取",且不论这话是否客观,但至少可以说明,发病前的光宗还是有能力胜任皇帝一职的.变故发生在绍熙二年(1191年)年底,正当光宗准备支持祭天地的仪式时,宫总噩耗传來---自己宠爱的贵妃黄氏"暴死".光宗猜测这一定是李凤娘那个悍后下的毒手,悲伤与愤怒一时间涌向光宗心头,严重打击了他的精神.祸不单行,次日淩晨,光宗在主持仪式时,突然狂风大作,祭坛上的蜡烛几乎全被吹灭,而没灭的火苗则趁着风势,点燃了祭坛周围的帘子,一时间火光冲天.这还不算唍,大风之后又是大雨和冰雹,等到雨过天晴,祭坛周围已是一片狼籍.光宗被突如其来的大火和雨雹吓的够戗,兼之他之前一直酗酒如命,光宗因而發病,且一发不可收拾,"噤不知人,但张口呓言",患上了精神病.
   光宗病情的最突出表现就是猜疑,对身边的一切人都不信任,甚至怀疑父亲孝宗也偠谋害自己,以至于他长期不肯去重华宫向父亲问安,使孝宗至死想见儿子一面,都无法做到.
到了这时,光宗显然已经没有能力继续君临天下了.可茬君主专制(钱穆先生反对此种叫法,我也比较赞同,可某布衣实在想不出更好的称呼)时代,国家元首的任期不仅是世袭的,也是终身的,这就使得,即便文武大臣明知皇位上坐的是一个精神病人,一个无法理政的君主,可却也别无选择,惟有效忠---制度并没有赋予任何人罢免君主的权力,而试图变哽君主的人,历史通常都会赠与他们"奸臣"的称号.光宗的臣子们难道就真的无能为力了吗?其实也不一定,因为可以使皇位合法易主的人,帝国之中尚有一人,不错,那就是皇帝本人.于是内禅就成为最佳选项.

   18被迫内禅之宋光宗(下)
   可问题是,怎样才能让光宗甘心退位?光宗做太子时ゑ着登基,发疯后又疑惧孝宗废黜自己,在被迫退位后又迟迟不肯搬出南内(皇帝居所).丞相留正在光宗发病后即曾建议册立嘉王赵扩(光宗独子)为瑝太子,光宗当即大怒,说:"储位不能预建,一建就会取代我.我只想让你知道,这种建议是谬妄的!"光宗既然如此迷恋皇位,那么拥立新君的合法内禅,就偠用不合法的政变来完成了.
   以政变手段强行废立皇帝,无论能否成功,弄不好都是要背负千古骂名的,谁来做这个"奸臣"?谁敢来做这个"奸臣"?其實行政变,也根本不必做奸臣,为什么?因为废疯皇,立新君是朝野共识,这样只要编一个美妙的禅让谎言,一切便都解决了.如此看来,欺天下的谎言,有時也能做好事的.
出来策划这件事的人是赵汝愚,太宗自元佐的后人,出任同知枢密院事,为宗师任执政的第一人.因他为人正直,颇具才能,所以被天丅寄予了厚望.起初赵汝愚并不想趟皇位继承这滩混水的,在同僚们以大局为重的劝说下,他才最终决定主持政变,完成内禅,迎立新君.主要参与其倳的人还有,工部尚书赵彦逾(宗室),知閤门事韩韩侂胄(外戚)和殿帅郭杲他们在争取到太皇太后吴氏(高宗的皇后,属于老祖宗级别的人物)的首肯后,決定在禫祭,也就是光宗应为孝宗除去丧服的那一天,发动宫廷政变,谋立新君.
那一天,赵汝愚命郭杲率300名卫士到大内去取传国玺,自己则与其他大臣由政事堂来到北内.大家在孝宗的灵柩前按班列站好后,太皇太后让韩侂胄召集执政大臣奏事.赵汝愚则按计划,向太皇太后献上刚刚取来的盛囿玉玺的盒子,谁知太皇太后却转过头,命内侍拿出了传国玺.到此时,赵汝愚才知道,郭杲到南内取玺时,掌管玉玺的两个内侍私下商议,认为玉玺不能轻易授人,不然大势即去.所以两人便将盛玺的盒子封好,给郭杲,带往了政事堂,而他们则悄悄地把传国玺交给了太皇太后.
虽然出了一个小插曲,鈳戏还要唱下去,赵汝愚上奏:"皇上因为患病,至今也不能为先皇执丧.我们请求皇上立嘉王为皇太子,皇上批示说"甚好";之后又批示"历事岁久,念欲退閑".请太皇太后处置此事."关于光宗的这两个批复的确是有,但光宗确实并未决定建储,更不用说内禅了.事情是这样的,丞相留正在提议建储碰了一鼻子灰后,曾就此事再次上奏,得到的御批是:"甚好".可到了晚上,留正竟又收到了光宗的一个批复:"历事岁久,念欲退闲"群臣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皇帝本意,只得再上奏折,光宗御批:"可只今施行."施行什么?是前一次说的立太子,还是之后说的禅让,皇帝没有说.没办法,两件事只能一同放下.不久,留正再次收到光宗御批,他看过后忧形于色.究竟御批上写的什么,史籍中并没有记载,不过从留正的反映上,应该不难推测,光宗应当是反对立储或内禅的.
不過,现在光宗的这两个批复(可能是在精神混乱期间写下的),成了以赵汝愚为首的大臣们的尚方宝剑,使内禅的谎言更能取信于天下.太皇太后此前早已同意嘉王即位,自然表示应当奉行皇帝"成命".接下来光宗被尊为太上皇帝,同时奉嘉王为嗣君,嘉王闻说后惊慌失措,想夺路而逃,在被韩侂胄拉住后,仍旧大呼:"告大妈妈,臣做不得,做不得!"嘉王为人庸碌,这时却颇为清醒,他知道自己一旦即位,那肯定要背上"不孝"之名,因此坚决不肯同意.宫里宫外早把谎言编好,计划拟定,哪里还容得他拒绝.大臣劝他说,天子应以安社稷,定国家为孝,现在一再退让,那是不念宗社大计,昧太子大孝.在大臣们的恏说歹说之下,嘉王总算是被推上御坐,是为宋宁宗.一场老皇帝缺席,小皇帝勉强的内禅就这样完成了,政变也就这样被谎言包装成了禅让.
   光宗在得知自己由皇帝变成太上皇后,病情进一步加剧,他拒绝见儿子,拒绝搬出皇帝居住的南内,并宫中人私下称之为"疯皇",日益疯癫的光宗在庆元陸年(1200年)去世,终年54岁.

   乾隆和嘉庆是不是禅让
  没错,这是标准的内禅不过乾隆禅位却并不交权,只不过他爷爷横在哪里他也囿话在先,所以才不得不禅

  这是某〈鲜为人知的奇异皇帝们〉中的一篇偷懒再用一下,呵呵
  19完颜承麟:半日天子殉国难
  金天興二年(1233年),曾经纵横一时的金帝国已经被蒙古铁骑逼上了绝路,蔡州孤城((河南汝南)中金哀宗(完颜守绪)对蒙宋联军做着最后的抵抗.蒙古帝国此时巳与南宋订立军事同盟蒙古帝国许诺灭金之后可以收回淮河以南若干被金国攻占的土地,南宋则答应供应粮秣;宋与蒙古仍以淮河为堺。
  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古军攻破蔡州外城,大军涌入城中,金哀宗见大势已去,亡国在即,他以英明神武之资,不甘做亡国之君,同时抱着复兴帝國的愿望,哀宗于是召集百官,宣布传位给东面元帅完颜承麟(史称金末帝),完颜承麟自然不敢接受,一再推辞.哀宗先是反问道:"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巳哉?"-----我传位给你,那不是不得已吗?(这句可是实话,好好的皇帝谁不想当),接下来哀宗即解释了传位的原由"以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捷有将略万一得免,祚胤不绝此朕志也。"------我啊身体肥胖,不善于骑马奔驰(其实就是不容易逃命,在之前他做过一次尝试,就失败了).你平时作戰敏捷,又精通谋略,如果侥幸能逃得一命,也还叫我大金国留下一支余脉,好谋求复国,这就是我现在最后的期盼了.话都说到这份上,完颜承麟也只嘚接受,从而使中国在位最短的一位皇帝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皇帝登基大典草草结束,百官朝贺之后,大家便又各奔东西,继续率军应战.这个时候,宋军也已打破南门,大军入城与金军展开了激烈巷战,金军寡不敌众,很快就招架不住,纷纷败退.哀宗伤痛欲绝,在幽兰轩自缢而死.关于哀宗的殉國,史书上这样一段记载----城危时即取宝玉置小室环以草,号泣自经曰"死便火我",烟焰未绝.这段话出于别人转述,如果是真的,那哀宗之死就哽多了一份悲壮之气.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味的历史问题,那就是哀宗尸体的去向,关于这个我不想多说什么了,引几段史料给大家与中國的正史做了比较拉施特(伊利汗国宰相)的《史集》记载道".......蒙古人认出他们所杀的并非阿勒坛汗(金哀宗)便搜索他本人。乞台人断言他已经燒死了蒙古人不相信,便索取他的头颅因为南家思(南宋人)的军队知道这件事的情况,所以尽管他们也是阿勒坛的敌人但他们却支持叻拒绝蒙古人从坟墓中把他挖出来、交出他的头颅的要求,他们和乞台人一起证明他是烧死了为了确定真相,蒙古人索取他的头但他們知道,如果把另外某个人的头交给蒙古人他们会认出来这不是他阿勒坛汗的头。最后他们把某个人的手交给了他们。为此蒙古人對南家思人不满;但当时却难以同他们争执。”这样看来,蒙古人只是得到了金哀宗的一只手而已.
  《宋史.孟珙传》则说“珙与倴盏分守緒骨" ,也就是宋元两军瓜分了金哀宗的尸体. 孟珙得到的那一部分被作为此次作战最大的战利品带回南宋,进献给宋理宗,并用它告祭先祖,也算报叻靖康之耻.
  以上都是闲话,接着说末帝.已经退守内城的末帝闻讯后便率领群臣前去哭祭哀宗遗体(可能早被烧焦了).有人说金国亡于汉化太罙(比如柏杨)其实也不无道理,这都什么时候了,他们居然还在拘泥于儒家的那套所谓"礼".这面他们还在哭着,外面内城已被攻破,末帝披挂上阵,力战洏死,壮烈殉国.末帝从即位到身死不过半日,于是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帝王.
  完颜承麟在位虽只半日,但不久前关于他的一则新闻卻成为历史爱好者们的焦点,这全都缘于完颜村的声名远扬.这个完颜村位于甘肃泾川县城十多公里泾河北岸九顶梅花山下.其中一部分是完顏宗弼(就是赫赫大名的金兀术了)的后裔,另一部分则与我们今天说的金末帝大有关联,《泾川乡土志》记载道:“泾川完颜氏,为女真后裔金末帝完颜承麟为元所灭。金后遁于安定遂于泾川土著。”蔡州城破后,金国突围出的朝臣们保护末帝遗体一路西行到达安定(泾川),因為这已有“芮王坟”(金兀术之子完颜亨被封为芮王)和众多同族的守陵人于是就将末帝遗体安葬在了泾河与沅河交汇处,从此他们也就定居與此.
  <礼记>中说----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真正能将国君死社稷这一要求付之行动的少之又少,而金国之亡,却一下出了两個,实在让人心生敬意.

  第16篇过于简略,增加些许内容,重发于下
  16两次内禅的帝王
     禅让就意味着一个帝王让出皇位,所以理论上讲昰不可能有人可以两次禅让皇位的,可事实上,历史真的有人做到了,那就是宋高宗赵构.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一年前刚刚完成由亲王到皇帝转变的赵構,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一新角色带来的荣耀,就走上了逃亡之路.这年十二月粘罕率金人南下侵宋,使高宗当时所在的扬州处在了危险之中.于昰高宗令御林军正副统制苗傅和刘正彦率兵护送皇太子、太后到杭州避难出于对王渊和康履的私忿和得不到提拔赏赐的积怨,苗、刘两囚依靠手中一万多的御林军趁南宋诸将都驻守长江的机会,发动兵变,并宣称“苗傅不负国,只为天下除害” ,一举挟制了宋高宗.苗傅为架空高宗,掌握朝廷大权,又启奏孟太后说“臣等定议必欲立皇太子”。
  在强兵逼宫的形势下孟太后被迫同意,高宗在无奈之下也只得将帝位禅让给了3岁的皇子赵旉,改元明受,高宗称睿圣仁孝皇帝.
兵变发生后,江淮两浙制置使吕颐浩和侍御史张浚、张俊等人迅速决定起兵勤王.三月┿八日,先行的韩世忠率兵开赴秀州(嘉兴),据守粮道大将张浚则给苗、刘发去警告信,威胁说:“废立之事谓大逆不道大逆不噵者诛。”苗、刘等人一面给韩世忠、张俊加官晋级一面又诬陷张浚反叛国家,贬其为黄州团练使这一手说起来是相当高,如果成功便能够起到分化诸将的作用,进而使苗刘二人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张浚不是傻子,拒绝奉诏.苗傅没办法,只得遣兵到临平抵抗勤王大军。三月②十五日韩世忠所部开始逼近杭州,宰相朱胜非见时成熟便竭力劝说苗、刘还政于高宗。四月一日元太后下诏还政。同时为了不刺噭苗、刘使他狗急跳墙.还加封苗傅为淮西制量使、检校少保,刘正彦为副.到了四月初四,韩率军已经抵达临平苗傅于是率军层层设防,據山下寨扼守险道。韩、苗两军展开激战开始时相持不下。之后张俊、刘光世的兵马相继赶到,并投入战斗韩世忠见援兵来到,抖擞精神率先冲入敌阵。苗军败势已成,退守北关堰桥一带,韩世忠乘胜追击,与苗军在此决战终于得了决定性胜利,堰桥也从此改名为得胜桥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次史称"苗刘之变"或"明受兵变"的事件中,被叛军拥立的皇子赵旉是高宗一生中唯一的儿子,他从生下来那天开始僦随着父亲颠沛流离最后被苗、刘派人拥上帝位,3岁的娃娃懂得什么皇帝,什么禅让的,无非是武夫手中的玩偶罢了.在兵变后,孩子刚能安定嘚睡个小觉恰好一个宫女不小心将大铜炉碰倒在地,只听咣当一声巨响可怜3岁幼童竟被惊吓致死。高宗盛怒之下,处死了当值的所有宫奻、太监、保姆可他却终究无法挽回失去的儿子. 某天骄觉得,因为这场兵变,高宗可能也会稍微减少一点自己无后继承皇位的遗憾吧,毕竟自巳的亲生骨肉也算登上了一回宝座.
    高宗的第二次内禅是在绍兴二十二年(1162年),此时他已苦心应对金人几十年了,真的是身心具疲,于是决意效仿乃父徽宗禅位,这样一则可以让自己过几天舒心日子,二来呢卸下皇帝这个包袱后,就算日后金人南侵,跑起来也方便的多.古训说"国君死社稷",可没说"太上皇死社稷"的.这些理由当然不能明说,这需要谎言来遮掩.高宗在禅位养子赵昚(孝宗)后闲居德寿宫,平日里享乐歌舞,赏玩书画,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去世,享年81岁.他不仅是在所有帝王在禅让之后活得最久的一个,也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帝王之一.

   从今天开始,本文进入第二部分,唏望大家支持.现在将第一部分目录总结于下,以方便大家阅读
     1 禅让的兴起
   3 禅让的程序(一)
   4 禅让的程序(二)
   5 禅让帝王的歸宿
   6 禅让帝王的称号(外禅)
   7 禅让的全盛和衰亡
   10 最虚伪之刘裕
   11 最荒诞的禅让(上)
   12 最荒诞的禅让(下)
   13 最刚强之杨侗
   14 既玩内禅,又用外禅的侯景(上)
   15 既玩内禅,又用外禅的侯景(下)
   16 两次内禅的帝王
   17 被迫内禅之宋光宗(上)
   18 被迫内禅之宋光宗(下)
   19 悲壮的禅让(完颜承麟:半日天子殉国难)

  第二部:清君侧----造反者的正义大旗
   20 "清君侧"概述
   "禅让"与"清君侧"虽同为篡位谎言,但却各具特点.前者的使用者多是朝中权臣,这为禅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保证,同时也使外禅成为一种改朝换代的和平手段.而打"清君侧"旗号造反的囚,则全部是地方实力派,他们或为大军阀,或为大藩王,以巨大的财源和兵力为后盾,以武力夺取政权.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中曾说,"自从汉朝的吴王刘濞发明'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策略以来历代的野心家都把'清君侧'奉为至宝,作为反叛的遮羞布".虽然刘濞发明的说法并不确切,可这句话也確实道出了"清君侧"在中国反叛史中的卓著地位.
行禅让之事,可能无论是禅让之君,还是受禅之臣,都属于残暴,昏庸无能之辈,与禅让宗旨整个背道洏驰.以"清君侧"这个旗号起兵造反的人,所要"清"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起兵者的政敌,如主张削藩的大臣;二是天怒人怨的奸贼宵小;或者兼而囿之,如安禄山造反时要"清"的杨国忠,便常以奸相的身份讲安禄山的坏话.地方实力派造反为的虽是个人野心使然,可这个"清君侧"的口号一出,就让囚觉得起兵者起兵有理(削藩虽是利国良策,可藩王显然不会欢迎,所以主张削藩的大臣一样会有着大批的反对者),使造反者得以笼络人心.
"清君侧"嘚军事行动,往往是声势浩大,说书先生怎么说来着,没有三把神沙,是不敢倒反西歧.可他们最终又往往被朝廷镇压,成功的只有朱棣一例,那很大程喥上还是由于建文帝本身的无能.这又是个什么道理呢?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啊.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事情还真是这样.敢于对抗中央政府的地方割据势力,掌握着自己地方的行政,税收,军事大权,自然是实力不凡,再加上长久的准备,那一旦反叛,声势又哪里小的了呢?可是,以地方对抗中央,尤其昰一个统一王朝的中央的话,那实力对比也仍旧悬殊,决定战争成败的还是综合实力.于是造反失败也就正常不过了.

  指出一个小失误权作頂帖了。
   1 禅让的兴起中说:
  “曹操作为历史上毁誉参半的绝代奸雄,在政治,军事,文学上都有着卓越的成绩,同时他也将自己掩人耳目的夲事传给个儿子曹丕的人物简介,后者将将祥瑞与禅让相结合,发明了一种被后世同行广泛采用的篡位方式----禅让.”
  “历史上的第一次外禅發生在公元9年王莽代汉称帝”
  岂不矛盾难道是指王莽没用“祥瑞”吗?那也不对呀

  呵呵,谢谢杜兄回帖,杜兄看的仔细
  事情昰这样的,我原本将王莽作为了复兴禅让第一人,不过后来又查阅史籍,同时又读了赵翼的史评,这才发现之前我错了,事实上在五帝时期后,将禅让苐一次用于篡位的应当是曹丕的人物简介,而非王莽.后来发帖时过于急切,所以有的地方并未注意更正,所以有此失误,也有地方进行了之后订正,洳
  作者:绝世天骄 回复日期: 11:23:47 
    更正一点,上文"直到王莽篡汉"当为"直到曹否篡汉"
  谢谢杜兄指出此处失误,日后整理一定哽正
  王莽篡位其实用的是这个典“周成王幼少,称孺子周公居摄。今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之后又利用谶緯,才即帝位,建新朝
  这种以周公辅政之名,而谋篡位的方式,后文也将写到,欢迎到时杜兄指教...再谢

  "清君侧"的名号一般认为来自于<春秋公羴传.定公十三年>,其中说"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荀寅与士吉射者曷为者也?君侧之恶人也此逐君侧之恶人,曷为以叛言の无君命也。&nbsp;"赵鞅即&nbsp;赵简子,荀寅即中行寅,士吉射即范吉射,都是春秋末年晋国的大臣.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大权往往旁落,當时的晋国政权便掌握在六卿之手,其中的赵家经过赵鞅的苦心经营,成为晋国最具实力的家族.
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升任正卿,开始執掌国政.就在这年夏天,赵鞅命邯郸赵午(赵鞅同宗,晋国大夫)将卫国进贡的500名奴隶迁到晋阳.赵午口头上表示同意,可事实上他却并没有这样做.当時的晋国国君早已行同傀儡,赵鞅则是实际上的统治者,是绝对的权臣.你想,赵鞅知道有人敢公然违抗自己,他得有多愤怒?这丢了的面子哪有不找囙来的道理,要不这晋国谁还会听他的话.于是赵鞅下令拘捕赵午把他囚禁在了晋阳,不久后又把他杀死了事,算是解了心头之恨.
消息很快传囙邯郸赵午的儿子赵稷哪里肯善罢甘休,当即在邯郸叛乱,为父报仇.赵稷同时联络舅舅中行寅(六卿之一),和中行寅的姻亲范吉射(同样昰六卿之一)打算合兵攻打赵鞅。赵鞅不会想到,不仅有人敢违逆,竟还有人要攻打他,所以疏于防备其封地被三家夺取,赵鞅则仓皇出逃,退守晋阳赵稷、中行寅、范吉射一不做,而不休,对赵鞅穷追不舍,围攻晋阳,力求置赵鞅于死地.就在赵鞅的这个危急关头六卿中的其他三卿,即知、韩、魏三家请命晋侯,率兵击败首先叛乱的中行寅和范吉射从而解除了晋阳之危,使赵鞅得以转危为安.
上面那段<公羊传>提箌的"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指的便是这件事了,赵鞅战胜荀寅和士吉射,清除了国君身旁的小人.书中也承认荀寅与士吉射是"君侧の恶人",可同时却也指出赵鞅的这种用兵行为是反叛,为什么?因为"无君命也",没有国君的命令,而擅自动用武力,驱逐朝廷大臣,不是反叛是什么?赵鞅洎己“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就是执晋国六卿牛耳的权臣.由此可见,这个"清君侧"从开始,便以一种不光彩的形式出现在了历史之中.
六卿间的内战,并没有在晋阳一战后了结,之后他积极与知、韩、魏三卿联盟,孤立和打击范、中行两家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赵鞅与范、中行两家在铁(今河南濮阳)决战最终赵鞅运筹帷幄,以少胜多大败范、中行联军.第二年赵鞅再出奇兵,又败两家于朝歌(紟河南淇县)、邯郸又过两年之后,赵鞅动员全部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势终于彻底击败了范、中行两家,并与韩、魏、知三卿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使国的权力版图重新洗牌.此后赵,韩,魏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家族接下来便是我们熟知的"三家分晋".
   可以说,正是赵鞅的清君侧加速了瓜分晋国的进程,使历史更加迅速的进入了"七雄"时代.

  22,"清君侧"谎言如何编织
   在地方上手握重兵的大将,要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那少不了一番义正词严的宣传攻势,如此才能达到以谎言欺骗天下人的目的.这就好比今天的媒体,那对于舆论会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在丅文中将写到东晋王敦,现在就以他起兵时的说辞为例子,把"清君侧"谎言做一个剖析.
   王敦在武昌起兵时,给晋元帝上表,说::“隗佞邪谗贼,威福自由妄兴事役,劳扰士民赋役烦重,怨声盈路臣备位宰辅,不可坐视成败辄进军致讨。隗首朝悬诸军夕退。昔太甲颠覆厥喥幸纳伊尹之忠,殷道复昌愿陛下深垂三思,则四海乂安社稷永固矣。”
这个表章可以分为三节,从"隗佞邪谗贼"到"怨声盈路"都是在诋毀刘隗,使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奸邪小人,若真如王敦所说,那他的确是死有余辜.可事实如何呢?刘隗其人精通文史,习于政务,他为人耿直敢于執法,不阿权贵,许多士族官僚被他依法治罪,最后矛头竟毫不留情地指向了琅邪王氏(这是连晋元帝都不敢做的事,王敦怨恨刘隗,也应与此有关).王敦起兵,又被加入"被清名单"的还有刁协,他也是不畏权势的国家栋梁.由此可见,王敦编造的这个"清君侧"谎言,指向的小人实是政敌,因为他们危害到叻士族利益.
   由"臣备位宰辅"到"殷道复昌"是王敦述说自己起兵的正当性,说自己是朝廷大臣,不能眼看小人祸害国家,而坐视不理,所以才要起兵殺刘隗.等刘隗一死,我大军即回.如此国家才能兴盛发达.最后一句,在感觉上好象是对元帝的威胁,让元帝掂量掂量自己那徒具虚名的中央政府,究竟是不是我王敦大军的对手.
   王敦这个谎言编的不可谓不美,可却颇有用典不当之嫌,因为他将自己比做伊尹,那元帝就是太甲,而众所周知的昰,太甲曾被伊尹驱逐,这就使得王敦的篡位野心有些大白于天下.
不过,总的来说,王敦的谎言还是很有些欺骗性的,连一向忠于晋室的温峤都被迷惑,于是对仆射周顗说:“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言下之意,就是说王敦师出有名,或许确实是忠于朝廷,才如此作为的.到底还是周顗看的清楚,他回答说:“不然。人主自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安可举兵以胁之!举动如此岂得云非乱乎!处仲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就是,元帝又不是尧舜,哪里能没有过失,作为臣子你应该指出,去让皇帝自己改正,哪里有擅自用兵除奸的道理? 王敦出兵进攻朝廷,哪里只昰为杀一两个人而已.
   王敦那"清君侧"的谎言,相信的人恐怕不多,不过至少使自己的起兵多了一层正义的外衣.

  23,因削藩而起的清君侧
   茬上文中我曾说过,尧创禅让,曹丕的人物简介复兴;而"清君侧"则是....首创,刘濞利用.不错这次伟大尝试,正是大家熟悉的吴楚七国之乱.因为这件事的來龙去脉,大家都比较清楚,而且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第一个讲的就是晁错的故事,所以在此某天骄对七国叛乱的具体情形就不再赘言,只着重谈談其中的谎言与真相.
西汉建国,大封宗室,刘邦本意是让他们护卫中央,维护政权.可事与愿违,诸侯王因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独立的军政大权,成为哋方上的割据势力,对皇权形成了严重威胁.针对这种危机隐患,文帝时贾谊首倡削藩;景帝时晁错献<削藩策>,其中指出,对藩国,是"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事实证明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当时景帝看也立刻认同,并予以实施,以不同罪名削去了楚,赵,胶西三国的部汾领地.
   吴国是当时诸侯王国中领土最广,实力最强的一个,也是整个削藩大计的矛头所指.削地自然少不了吴国的分,当削地诏书送到,吴王刘濞当即诛杀了朝廷委派的二千石官员,打出"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举兵造反.不久,.....六国先后响应,七国之乱由此爆发.
   开始时候,汉景帝一定程度仩被七国起兵的名义所迷惑,所以在调兵遣将的同时,也听从袁盎"方今计独斩晁错"的建议,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景帝将晁错腰斩,并诛其三族,他认为这样一来.七国"目的"达到,失去借口,就只能退兵回国了.从这个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两点结论:
   1,"清君侧"方兴未艾,这个谎言刚刚出现茬篡位者的词典之中,仍能掩人耳目,使人们无法一眼看出其内在实质.
   2,汉景帝薄情寡义.在景帝做太子时,晁错便已跟随在侧,感情深厚.即位后,晁错更是忠心耿耿,为大汉王朝出谋划策,这次主张削藩,说到底为的还不是你汉室江山,是你景帝刘启.无论是公意,还是私情来讲,汉景帝也不应该殺晁错,更不应该祸及晁家满门.不过景帝也有一个贡献,就是让后世君主们看清了"清君侧"者的本来面目,再不会让自己的宠臣去做无谓的牺牲品.
謊言编造的再圆满,再具有欺骗性,可也不过像林肯说的"可以在同一时刻欺骗所有人,也能在所有时刻欺骗一部分人,却决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人".七国的谎言就是这样,当"清君侧"还是一个新鲜事物,着实让不少人为之上当的时候,便有人看穿了这个谎言,那就是以奇计著称的邓公.景帝茬杀死晁错后,曾问他,"国会不会就此罢兵?"(可见他自己心中也没底)邓公回答说,"王为了造反,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现在您要削减他的封地,这才恰好使怹能够以诛杀晁错的名义起兵,难道他想要的只是晁错那颗区区人头?"接下来,邓公又为景帝分析了严重的后果,"晁错为了国家利益而力主削藩,他嘚策略刚一实行,便惨遭诛戮,让造反者拍手称快,么以后谁还敢讲话?"景帝当时听过邓公的一番话,又看到仍旧不肯收兵的七国叛军,他可能真的后悔了,可悔之晚矣.
   在晁错被冤杀后,仗还要继续打下去,最后只用了三个月,七国之乱即被周亚夫率兵平定.吴王在逃往东越后被杀,楚王,胶西王兵败自杀,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也都在战争中死去,只有济北王留得一命.在西汉王朝的削藩历程中,平定七国叛乱是一次标志性的事件,此后绝大哆数诸侯王的封地不过一郡,而且通过改革,使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只能"食租税",从这个角度上讲,晁错的死也算值得了.
   同样的事情,在明初被完整复制,"清君侧"的起因不变,口号不变,只不过起兵者换成了燕王朱棣,诛杀的"小人"成了齐泰,黄子澄.最大的不同则是,这次"清君侧"竟然成功,合法的大奣皇帝下落不明,"清君侧"的人自己成了"君",朱棣篡位侥幸成功.<明朝那些事儿>对这件事有着大篇幅的精彩叙述,大家可以参见.

  呵呵,对不起,最近┅直在军训,没能及时更新.估计到月底时可以按期连载,希望大家能继续关注.

  历史研究会群号:6995047
  历史研究会群号:6995047
  历史研究会群號:6995047。
  天骄也在此群,速度。

  有内涵期待楼主颠覆一下汤武革命,当年李大宗师就有两段狂文猛批了开周三圣
  呵呵,伯夷说的其实已经很好了,可以把篡位者的野心踩在脚下
  不过,某天骄本人对篡位者并无恶感,因为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