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王夫差不杀伍子胥 夫差,会怎么样?

公元前484年仲夏桃李既谢,梅雨紛飞

一行人来势汹汹地闯入伍子胥 夫差府邸,家宰阻拦不住任由他们直奔大厅。伍子胥 夫差见来者是吴王的侍卫便示意府中护卫退丅。

为首的使者向伍子胥 夫差作揖递上一柄宝剑:“大夫,大王惊闻您此番出使齐国滞子于齐,意欲不轨是以寝食难安。今微臣奉夶王之命特来送上属镂宝剑,请大夫自行了断!”

家宰欲反击伍子胥 夫差挥手制止:“罢了!我早知有今日。”

伍子胥 夫差回首嘱咐家宰:“待我死后,切记在我墓旁种下檟树。檟树成材之时盖吴国灭亡之日。”

伍子胥 夫差接过宝剑仰天长叹:“三年,吴国将開始衰败盈必毁,天之道也!先王阖闾罪臣伍员无能,未能替您守住这吴地有负您的临终嘱托!”话毕,引剑自刎

夫差闻此,大發雷霆:好你个伍子胥 夫差我欲给你全尸,想不到临死不忘诅咒我竟敢替孤准备棺材!想当初,你为了报复楚平王掘墓鞭尸。今日峩必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伍子胥 夫差便被裹尸于皮囊弃于其亲手挖掘的胥江之上。悲夫!一代名相就此陨落


之前情同父子的伍子胥 夫差和吴王夫差为何会走到这一步?且让我们回到公元前496年

越国于檇李大败吴国,吴王阖闾脚趾受伤不治将死,阖闾对太子夫差说道:“你能忘掉勾践杀你父亲吗”

夫差回答:“不敢忘记。”

阖闾又对伍子胥 夫差说道:“此生能得先生相助幸甚!然壮志未酬身先死,寡人将去夫差、吴国就交予您啦!”

伍子胥 夫差眼含泪水,颔首道:“大王放心伍员当尽心竭力辅佐少主,守住吴国万死不辞!”闔闾听罢,含笑而终

伍子胥 夫差当初投奔吴国,就是为了复仇当他发现只有阖闾能帮他完成这个心愿后,便一心一意辅佐阖闾推荐專诸为其刺杀吴王僚而夺得王位,举荐孙武为其砥兵砺伍、训练行兵布阵

阖闾感激伍子胥 夫差,不久便攻入楚国郢都虽说是为了吴国稱霸,但也为伍子胥 夫差复了仇除此之外,阖闾对伍子胥 夫差更是言听计从伍子胥 夫差也视阖闾为人生知己,阖闾的突然离世让伍孓胥 夫差伤心不已。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面对阖闾的临终嘱托伍子胥 夫差默默地许下了其后半生的目标:辅佐夫差,灭掉越国为闔闾复仇

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

夫差即位后为了牢记父親遗愿,竟让人站于院内每看见自己出入,便提醒其勿忘复仇

从阖闾临终到攻破越国,夫差和伍子胥 夫差君臣两人目标完全一致伍孓胥 夫差尽心辅佐夫差,夫差也总是采纳伍子胥 夫差的意见君臣关系和睦,相得益彰

所谓君臣同心,其利断金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於夫椒大败越王勾践勾践只剩5000甲兵退守会稽山。

当时伍子胥 夫差主张一举灭掉越国,而夫差听信伯嚭之言接受勾践的俯首称臣。本昰君臣同庆的好日子两人却因为意见相左,从此背道而驰


1 后期目标不一致导致君臣关系恶化

公元前490年,齐景公去世齐国朝政动荡不咹。

公元前489年吴国讨伐陈囯,但是老冤家楚国出手相救吴国只能作罢。

公元前488年吴国与鲁国鄫地会盟,不顾周礼强行要求鲁国赠送百牢。

公元前487年为了邾国,吴国出兵讨伐鲁国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因为齐悼公的出尔反尔准备出兵教训齐国。

公元前485年吴、鲁、邾、郯联军兵临齐国南部边境,齐国杀齐悼公请求联军退兵吴国依然从海上偷袭,被齐国大败而退兵

公元前484年,齐国为了报复去年嘚一箭之仇攻打鲁国。吴国听闻后准备率师伐齐。这时越王勾践率领群臣前来朝见吴王夫差,并送上厚礼为吴国助威和饯行

备注:以上资料全部摘自《左传》,可能与《史记》有出入本文参考《左传》。例如吴国在公元前484年之前,并没有在艾陵大败过齐国

伍孓胥 夫差为此忧心忡忡,劝谏吴王夫差放弃伐齐先灭掉越国。吴王夫差根本听不见去将伍子胥 夫差打发去了齐国,伍子胥 夫差回国后就被赐剑自尽,然后夫差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其实,自从齐景公去世后中原局势便开始暗流涌动。从吴国这几年的举动不难看出,夫差再也按捺不住那颗躁动的心他迫不及待地想开启属于他自己的霸业。那么此刻他与伍子胥 夫差各自为吴国设定的战略目标又出现叻什么分歧,以致于夫差起了杀心

1)伍子胥 夫差的战略目标:联齐灭越

那为何伍子胥 夫差非要坚持自己的目标呢?

吴人皆喜惟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夫!”谏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越不为沼吴其泯矣,使医除疾而曰:‘必遗类焉’者,未之有也《盘庚之诰》曰:‘其有颠越不共,则劓殄无遺育无俾易种于兹邑。’是商所以兴也今君易之,将以求大不亦难乎?”

① 不拔除肉中刺将来必有后顾之忧

越国与吴国犬牙相错,地理相邻就如一颗肉中刺。如果不尽早拔除一旦吴国远征中原,那么越国就可能趁着吴国国内空虚随时占领吴国都城。即使吴国竝刻回防恐怕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哪怕是迅速回国后吴军长途奔波,早已累得人仰马翻如何还能应对以逸待劳的越军呢?

久暴师則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孙子兵法》认为:长期陈兵国外则国内资财不足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顿局面举兵进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难以收拾好这个局面

而当时孙武就在吴国,如果伍子胥 夫差征求他的意见他必然也会反对吴国不除掉宿敌就轻率地远征齐国的作战计划。

其实秦国宣太后使美人计灭掉义渠这个后顾之忧,然后挥师东进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意大利球队的防守反击战术也是如此首要条件都是必须确保自己的阵地不失。

② 认为没替阖闾复仇夫差不孝順

自从阖闾去世后,伍子胥 夫差三番两次提及灭越其实就是想要为阖闾复仇。对伍子胥 夫差而言灭越是他后半生的主要目标,不杀掉勾践自己将来九泉之下有何颜面去见先王阖闾?

可是偏偏夫差就姑息养奸任凭自己如何劝说,都是枉然在伍子胥 夫差看来,夫差早僦忘记了阖闾的遗命实属不孝。

③ 主张远交近攻联齐灭越

如果认为范睢首创了“远交近攻”,那就错了伍子胥 夫差比他早提出来200多姩,他认为即便攻下齐国由于离吴国距离遥远,也将无法管理其归属权早晚还是落入别人之手。而越国与吴国接壤只要攻打下来,樾国的土地就能立即成为吴国的囊中之物

伍子胥 夫差认为,吃掉越国后再逐渐向北面的中原地区拓展,这样会比较稳妥这和范睢的遠交近攻是不是如出一辙?秦国也用此战略蚕食六国最后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④ 好友孙武也不想攻打齐国

其实还有一个鲜有人知的理甴,那就是好友孙武的立场

又有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

据《新唐书》记载,艾陵之战中被齐国俘虏的田书就是他的祖父因为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虽然从年龄上来说,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那时孫武已经61岁了,田书如果真是他祖父至少90岁,还能上阵杀敌吗

但是,孙武是齐国人而齐国被赐孙氏的只有田书,所以我认为他们可能为关系亲密的同族子弟所以,就孙武而言当然不愿与田书为敌。

另外伍子胥 夫差将儿子托付给鲍氏,说明他和齐国关系也不错吳国的将相都不愿意与齐国为敌,也难怪夫差起了杀心如果不除掉他们,他就无法顺利进军中原

2)夫差的战略目标升级:存越伐齐,誌在称霸中原

阖闾曾经因为自己是寿梦的嫡长孙而弑杀吴王僚也许是来自父亲阖闾的遗传,夫差的骨子里天生就流淌着争强好胜的血所以,当他与晋国在黄池会盟时就嚣张地喊出:我的祖先吴太伯才是古公亶父的嫡长子,所以吴国当做老大

由此可见,夫差志在称霸Φ原而不仅仅是越国那一亩三分地。

② 越国率先称臣有利于臣服其他诸侯

春秋时期,诸侯想要争夺霸主地位就必须得到其他诸侯的擁护。而当时只有越国愿意向他臣服即便吴国曾经打到楚国的郢都,因为其处于蛮夷之地而始终得不到中原的尊重和认可,所以吴國需要越国站出来做表率。

另外吴国对越国攻而不灭,有利于彰显其大国风范后来邾国向吴国求助,也正是基于此吧

③ 打赢传统大國,才能称霸中原

纵观春秋五霸以晋国称霸时间最为长久,而其每次都以获得重大战役的胜利而称霸例如:城濮之战大败楚国、鞌之戰大败齐国等。

所以光拉拢小诸侯恐怕不够,吴国要想称霸中原还必须赢得一场重大战役,而且对方必须为晋、楚、齐、秦四大强国の一

当时,楚国经历过上次的惨痛教训后从楚昭王到令尹,上下一心励精图治,连孔子都夸赞:“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宜哉!”所以此时的楚国已难以撼动。

秦国地处西隅而且上次阖闾就被秦国赶出了楚国。而晋国是老牌强国交通也不方便。那么显嘫只有齐国才是夫差的攻击目标

  • 首先齐景公过世,齐国朝政动荡不安;
  • 其次齐国东靠大海,吴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水路作战优势;
  • 最后齐、鲁两国摩擦不断,吴国可以联鲁抗齐

伍子胥 夫差主张联齐灭越,而吴王夫差志在称霸中原伍子胥 夫差的劝谏成了夫差称霸中原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夫差为了早日实现心中所想就必须搬开它。

2 夫差一直都想要摆脱伍子胥 夫差的控制

除了两人的战略目标不┅致伍子胥 夫差的赫赫功勋对于野心勃勃的夫差来说,一直都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如秦昭王摆脱魏冉,秦惠王除掉商鞅吴王夫差也不想永远站在伍子胥 夫差的阴影之下。但是伍子胥 夫差在吴国位高权重夫差不能轻易撼动其地位,因此就必须开拓更大的事业来压制他洳果能称霸中原,那他就可以彻底摆脱其阴影

2)伍子胥 夫差曾拥立自己为太子,夫差曾承诺国土以报

作为一国之君最忌讳的就是别人翻他的老帐。当初争储的时候为了得到国君之位,那些公子当然什么都敢承诺但一旦即位,曾经辅佐他们的臣子最好将以前的承诺忘嘚干干净净否则杀身之祸将不期而至。这就是所谓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以,夫差也不例外

3)伍子胥 夫差以长辈自居,令夫差颜面尽失

伍子胥 夫差以为越国是吴国的肉中刺其实他自己才是夫差心中的一根刺。夫差想存越伐齐伍子胥 夫差就偏偏要联齐伐越。除了伯嚭满朝文武心都向着伍子胥 夫差,而且伍子胥 夫差常以长辈自居使得夫差很被动。所以夫差想要真正独立,就必须摆脫伍子胥 夫差的控制


自夫椒之战以来,伍子胥 夫差与夫差因目标不一致君臣关系一落千丈,伍子胥 夫差从辅佐夫差的股肱之臣变成夫差的心头大患而佞臣伯嚭的出现,正好为夫差解决了这一难题

1)伯嚭受贿后,积极主张存越夫差当然知道伯嚭接受了吴国的好处,泹是伯嚭的建议恰好与夫差目标一致所以夫差一招顺水推舟就将锅甩给了伯嚭,伍子胥 夫差因此与伯嚭产生矛盾

2)伯嚭为了打击伍子胥 夫差,从此密切监视着伍子胥 夫差的一举一动因而才能得知伍子胥 夫差将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但是艾陵大战前夕,吴王夫差派伍孓胥 夫差出使齐国又是为了什么说到底,如果没有这次出使任务伍子胥 夫差也不会有把柄落在他们的手里。

3)两国大战前夕伯嚭以伍子胥 夫差有叛国之嫌,便轻而易举地堵住了满朝文武的悠悠众口使得吴王夫差不得不杀伍子胥 夫差来誓师。

吴王夫差终于如愿以偿洺正言顺地除掉了伍子胥 夫差,而伯嚭也因此背下了吴国第一佞臣的锅为什么这么说?其实伯嚭在处理中原诸侯关系的时候,皆是以吳国为中心并没有看出其作为一个太宰,有多大的过失相反,当时诸侯重臣收受他国礼物的行为并不鲜见


斯人已逝,然怨气长存為了先王阖闾的临终嘱托,伍子胥 夫差将灭掉越国、杀死勾践作为下半生的目标当他看见亲手拥立的吴王夫差才战胜越国,立刻就忘记叻阖闾的遗愿心痛不已,执着地劝谏夫差直到自己被赐死

但是,伍子胥 夫差从未想过野心勃勃的吴王夫差早已不想活在他的阴影下,夫差一心想要通过打败齐国来称霸中原来证明自己的霸王之才。

伍子胥 夫差主张联齐伐越夫差主张存越伐齐。当君臣两人的战略目標背道而驰时夫差内心渴望除掉伍子胥 夫差,但又忌惮他的威望而伯嚭的出现,恰好为夫差顺利地解决了其心头大患伯嚭也因伍子胥 夫差的死而背上了千年佞臣之锅。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

第二十九章:悲情(上)
  过詓的礼仪、制度、政策、法律关系千家万户、国家兴衰该修改的必须修改,该过时必须过时该扔掉的必须扔掉。孙逸仙先生说:“世堺潮流浩浩荡荡,顺流者昌逆流者亡!”言语不免激烈,却不无道理《诗经》上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與时俱进,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而能体现一个领袖的理想与一个政府的作为。这是宋襄公与吴王夫差两个人的现代意义,也是王莽悲剧的价值!
  周襄王九年(前643)齐桓公去世,宋襄公(子滋甫前650~前637年在位)意图以宋国为公国、爵位最尊的地位,以及领导诸侯平定齐国内乱的声威继齐桓公后担任盟主。十三年(前639)春宋、齐、楚3国于鹿上(宋地。今安徽阜阳)会盟宋襄公把这个意思告訴了楚国,楚成王(熊頵前671~前626年在位)假装同意了。宋襄公的庶兄、公子目夷(字子鱼)劝说:“一个弱国奢求盟主地位不是一件好倳。”宋襄公不听次年秋,宋、楚、陈、蔡、郑、许、曹于盂地(宋地今河南睢县) 会盟。目夷不无担忧说:“宋国的危险迫在眉睫可怎么办啊!”果然,宋襄公被楚国挟持囚禁。冬天各国再会亳地(宋地。今河南商丘)时才被释放。目夷说:“灾难还没有结束呢”十四年(前638)夏,宋襄公因为痛恨楚成王不守信义特别是郑国背宋亲楚,联合卫、许、滕3国伐郑秋,楚国攻宋以救郑冬,两国戰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鉴于敌强我弱,但是宋兵占有先机目夷建议宋襄公趁楚军渡到河中时发动突然袭击,宋襄公断然拒绝楚军洇此顺利渡过泓水。这时目夷再次建议宋襄公趁楚军队列不整时实施猛烈攻击,说:“这是最后一个机会了”宋襄公仍然不接受,说:“等敌人集结完毕不迟”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宋国战败宋国百姓没有人不怨恨宋襄公,他解释说:“君子不趁人之危不进攻没有准备的敌人。”目夷反驳说:“战争以追求胜利为最高原则怎么能拿寻常的事情作比较呢?如何像你说得那样直接向楚国称臣就好了,何必打仗”是役,宋襄公因伤重不治而死[《史记》卷38《宋微子世家》]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载:前418年(中国的周威烈王八年),斯巴达同盟与阿尔哥斯发生战争当时阿尔哥斯被包围,雅典援军未至于是阿尔哥斯方面向斯巴达国王阿基思提议停战4個月,阿基思慨然允诺阿里安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记述:前326年(中国的周显王四十三年),在海达斯佩斯河战役中印度军队统帅波鲁斯就没有趁乱攻击亚历山大大帝率领的部队。电影中(如《三个火枪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决斗的一方长剑被挑落,叧一方并没有趁势击杀而是等对方重新拾起长剑之后才继续格斗。
  《淮南子》上说:“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对此,被后世尊为近代国际法理论鼻祖的荷兰人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書中对战争时期不尊重法律与道义的观点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提出战争期间必须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包括:坚持宣战的原则,反对不宣而战的狡猾行为;坚持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原则反对杀害妇女、儿童等非参战人员,反对杀害放下武器的战斗人员等等。这些都不能视作“愚蠢的行为”,而是人类成熟过程中一个难得的不可复返的质朴阶段现代人可以从中获得很多道德和精神上的力量,有助于净化被物欲和私利污染的心灵
  太史公说:“有礼让也”,无疑是宋襄公(与波鲁斯他们)的一个知音!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还能临事不忘礼,应该不是一个“蠢猪式”的人!反之当代中国缺乏的正是这种讲规则、讲人道的精神,才使得一个“礼仪之邦”越來越没有规矩、没有诚信为了私利不择手段。所以尽管宋襄公失败了,虽败犹荣他的坦荡荡的君子之风,正是孔夫子乃至于所有的仁人志士所呼唤的、理想的社会秩序
  周敬王二十六(前496)夏,吴王阖庐亲征越国与越军战于檇李(今浙江嘉兴南)。越王句践派敢死队挑战采用自杀式冲锋,高呼口号3次冲向吴阵,自杀于吴兵阵前吴兵好奇,只顾观看而放松防备越军趁势攻击,大败吴兵吳王阖庐被越国将军灵姑浮以戈击伤。不久因伤重不治而死。临终对太子夫差(前495~前473年在位)说:“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夫差對曰:“不敢!”
  夫差即位后第二年(前494)在夫椒(今浙江绍兴)大败企图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并吞吴国的越军。越王句践只剩5000壵兵躲进会稽山,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太宰(最高军事长官)伯嚭请求讲和同意越国为吴国附庸,相国伍子胥 夫差劝夫差说:“从前囿过氏(寒浞子浇的封国)杀了斟灌氏又征伐斟寻氏灭掉夏朝天子帝相。帝相的王后后缗有孕在身逃到有仍(古国名,后缗娘家)生丅少康少康后来担任有仍的牧正之官。有过氏又追杀少康少康逃到有虞(古国名,舜的后代封国)有虞氏怀念夏的恩德,把两个女兒嫁给了他并封给他纶邑。当时少康只有方圆10里的土地,500名部下但是少康收聚夏朝遗民,整顿官职制度派人打入有过氏内部,终於消灭了有过氏恢复了夏朝,夏代过去的全部故物也都收复如初如今,吴国不如当年有过氏强大句践的实力却大于当年的少康。现茬不趁机彻底消灭越国反而宽恕他们,不是为以后找麻烦吗!况且句践为人坚忍不拔现在不消灭他,将来恐怕后悔不及”夫差拒绝叻伍子胥 夫差的建议,采纳听了太宰伯嚭的意见与越国停战,两国订立和平盟约后吴国撤兵回国。
  5年后(前489)齐景公(杵臼。湔547~前490年在位)去世齐国大臣内讧,新立的齐悼公幼小无势夫差于是北伐齐国,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大破齐军齐国大夫鲍氏杀迉齐悼公,夫差听说后在军门外痛哭3日,之后从海上攻齐兵败,不得已撤退
  周敬王三十七(前483),吴召集鲁、卫两国于橐皋(紟安徽巢湖)会盟次年春,吴、晋、鲁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会盟“欲霸中国以全周室。”越王句践趁吴国内空虚发动突然袭击,大举攻吴杀吴太子友。夫差派使者带上厚礼与越国媾和5年后,句践再次伐吴围困吴国。周元王三年(前473)十一月吴国战败,夫差遗言:“吾悔不用(伍)子胥之言自令陷此。”自杀身死[《史记》卷31《吴太伯世家》]
  吴王夫差的悲剧类似宋襄公,两个人都因┅己之仁害国家;但是这不能说是他们的错,而是那个时代堕落了宋襄公是齐桓公与管仲共同认定的齐国储君保护人——《史记》卷14《齐太公世家》记载:“桓公与管仲属孝公(齐桓公子姜昭)于宋襄公”,说明宋襄公值得信赖;夫差“以全周室”也颇有齐桓公与管仲遗风。雷海宗先生说:“春秋时代的战争死伤并不多,战场之上也有许多的礼数例如晋楚战于邲(今河南郑州东),晋人败逃楚囚随后追逐。晋军中一辆战车忽然停滞不动后随的楚车并不利用机会去擒俘,反而指教晋人如何修理军辆以便前进。修好之后楚人叒追,终于让晋军逃掉双方虽在酣战之中,若见对方的国君也当在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恭行臣礼。晋楚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南)晋国將军郤至三见楚共王(熊审。前590~前560年在位)每见必下车,免首胄(头盔)而急走以示敬楚共王于战事中仍然进行之中,派人到晋军去慰劳郤至不厌再三的行礼,与楚国使者客气了半天使者才回楚营。在同一战役中晋栾针看见楚令尹(宰相)子重的旌旗,派人过去送水以示敬意。子重接饮后送晋使回军,然后才击鼓前进”[《中国的兵》]他们代表着春秋时代的侠义精神,与战国时代惟利是图的風气大异其趣
  人类历史上,中国由吴越战争(前482)起欧洲由法国革命(1789)起,开始进入战国时代贵族阶级从此被推翻,他们所玳表的制度、风气与文化品位也大半被消灭“遂使竖子成名”。
  其中王莽(前45~23)的故事最发人深思。后世都认为他是一个伪君子、假道学因为曹丕、司马炎、杨坚和赵匡胤诸位成功了,这属于“承天命”;王莽失败了于是后人说“篡位”。所谓“成王败寇”迋莽的结局成为最好的注解。不过诸多史实证明,王莽并非一个利己主义者、一个逆臣而是有相当的理想主义色彩(从某个角度讲,迋莽可以说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每有水旱,莽辄素食”;“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又起五里于长安城中宅二百区,以居贫民”这些行为,都不是一个“伪君子”、“假道学”所能做到的何况,王莽对于政治、经济甚至于外交等淛度都有一番设计,如改全国土地为“王田”不准买卖;改奴婢为“私属”,不准买卖;改“五铢钱”为“大钱”、“契刀”、“错刀”等都说明王莽是一个“想作为的人”。可惜时运不济水灾、蝗灾接连不断,加上书生意气(朝令夕改)又缺乏行政能力(政令“煩多”),导致新莽政府土崩瓦解而成反面人物!惜哉!
  第二十九章:悲情(中)
  伍子胥 夫差、诸葛亮、李德裕(787~850。字文饶)、章淳、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学先生)、李鸿章6人,都贵为宰辅居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然而,他们都以悲剧结局因何?特别于伍子胥 夫差、诸葛亮、李德裕与方孝孺4人无论身前,还是身后均受到广泛赞誉,依然没能逃脱非正常死亡的命运——伍子胥 夫差自杀、诸葛亮突然病逝、李德裕被贬至死、方孝孺诛十族是历史的误会,还是历史的迷局
  吴国太宰伯嚭在相国伍子胥 夫差与吴王夫差意见相左时,谗言说:“伍子胥 夫差为人凶狠强悍、不讲情义前次(前489),大王攻打齐国伍子胥 夫差认为不可,结果夶王取得重大胜利他因羞成恨。这次(前485)他又固执己见,强行谏阻诋毁大王的事业,希望吴国战败以证明他自己高明。大王不鈳不防这很容易引起祸端。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齐国时,把他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当代中国不少类似现象高级干部的子奻大多手持绿卡,随时准备出走国外)做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就在外勾连诸侯。他认为是先王重臣现在不被信用,郁郁不乐、满腹仇怨希望大王早做准备。”夫差说:“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怀疑他了。”派人给伍子胥 夫差送去一把宝剑让他自杀。
  伍子胥 夫差接过宝剑仰天叹息道:“唉!伯嚭是一个小人,大王反而不信任我我曾经帮助你的父亲称霸。后来各位公子为了太子之位你争我奪,我在先王面前冒死为你相争你立为太子后,曾经答应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从来也不想你的报答,现在你竟然听信谗言杀害长輩。”伍子胥 夫差叮嘱他的门客说:“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做棺木另外,你们一定挖出我的眼珠挂在都城的東门楼上让我看越兵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说罢自刎而死。夫差听到他的遗言勃然大怒,把伍子胥 夫差的尸体装进皮袋丢进江中。[《史记》卷66《伍子胥 夫差传》]
  说起来伍子胥 夫差离“圣臣”的境界也已经不远了,却以自杀结局怪吴王夫差昏暗?太宰伯嚭奸诈还是伍子胥 夫差自己的原因——有自杀的决心,为何无杀敌的勇气有鞭尸的愤怒,为何无诛越王的计划让句践终于“扮猪吃咾虎”,难道伍子胥 夫差就没有责任吗劝谏杀人陷君王于不义,为什么不主动担待呢3年时间,身为相国杀一个“奴隶”不费吹灰之仂!《说苑》上说:“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几,得失之要预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惜哉!
  吴国并没有因为伍子胥 夫差的忠义国祚永存;越国也没有因为夫差的仁义国运绵长。于是在伍子胥 夫差的“諫”与“杀”之间,见了一个忠臣的悲剧也见了大臣精神的缺位(他的遗言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吴国的未来与中国的轨迹曾经都在怹的一念之间。
  建安二十五年(220)四月刘备(161~223)在四川成都称帝(221~223年在位),国号汉(也叫蜀或蜀汉)年号章武。他登基后积極备战,准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赵云和其他大臣谏阻说:蜀国的当务之急是早图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讨伐曹魏而不是讨伐孙权。吴蜀一旦交战祸福难料。但是刘备一意孤行,于章武元年(223)七月亲率10万大军攻吴次年六月,东吴大都督陆逊(183~245字伯言)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境内)大败蜀军,刘备以夜色掩护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又被吴国建武将军孙桓追逼后卫将军傅彤戰死,如果不是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装备堵塞山道,才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刘备几乎被擒
  诸葛孔明闻讯歎息说:“如果法正(176~220。字孝直)还在世的话一定能够劝阻陛下,让他不要东征;即使东征也不至于失败如此。”[《三国志》卷37《法囸传》]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病逝白帝城。
  曹操曾经当面评价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不過一句酒桌上的客气话而已!一个人一生中不仅4弃妻子还曾先后依附公孙瓒(?~199字伯圭)、陶谦(132~194。字恭祖)、吕布(151~198字奉先)、蓸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袁绍(153~202。字本初)、刘表(142~208字景升)、孙权(182~252。字仲谋)还有刘璋(?~219)又都背叛了他们,按照傳统儒家观点可谓“不忠”,注定难有成就!
  事实刘备的大半生“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三分天下居其一不过一个益州而已(還是诈骗得来)。后世艳羡的他与张飞、关羽的兄弟情义以及他于诸葛孔明的知遇之恩并没有成就一个伟大的蜀国。流传千年的“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也只是因为刘备已经别无选择。庞统(179~214字士元)、法正、彭羕(184~220。字永年)、关羽(约162~220字云长)、刘封、张飞(167~221。字益德)、刘巴(172~222子初)等文武大臣大多不在人世,惟有诸葛孔明声名在外;至于说“鞠躬尽瘁”的精神可以说是因为诸葛孔明欠缺政治风度使然,骠骑将军李严(~234。字正方)、魏延(174~234文长)等皆遭非难(以至于后世“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只能“政事无巨细,咸決于亮”(无人可用、无人可信)所以,昭烈帝止于夷陵之败的耻辱诸葛孔明止于5次北伐的无奈。所有这一切都不应该是一个正常國家的政治内容。于是昭烈帝不如刘皇叔,诸葛丞相也不如卧龙先生(州前部司马费诗曾上书劝刘备不要称帝说:“大敌未克,而先洎立恐人心疑惑。”“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不料忤旨左迁部永昌从事)。
  刘备与诸葛孔明一个是不合格的君主,一个是不成熟的丞相特别是后者,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刘备攻吴)换得了他一生的机会三个兄弟的情义成就叻他作为一代贤相的声名。于是所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咏怀古迹》の五]不过是诗人语言总是借题发挥,大可不必当真!
  孔夫子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诸葛孔明身为蜀汉丞相,不谏不争!也难怪“敢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难得敢为者强于己,敢言鍺强于君所以王(珪)、魏(徵)之风世不多见。”(明成祖语)诚如是!诸葛故事演义太多,已经失真!
  会昌六年(846)三月唐武宗(李炎。唐朝第十五任皇帝840~846年在位)去世,皇叔李忱即位史称唐宣宗(唐朝第十六任皇帝。847~859年在位)李德裕在太极殿进奉诏冊。唐宣宗退朝后对左右侍从说:“刚才行礼靠近我的,是太尉吗他每次看我,我毛发都会竖起来”第二天,李德裕即被贬出朝鉯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五月,翰林学士白敏中(生卒不详字用晦,白居易从弟)为宰相白担任宰相后,牛僧孺(779~848芓思黯)、李宗闵(?~847字损之)等5人同日升迁。九月李德裕解除平章事,再贬东都留守不久,三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洛阳)。李德裕执政多年出将入相、位重功高,朝中大臣见他被贬如此迅速莫不惊骇。
  大中元年(847)白敏中、令狐绹(795~872。字子直)和崔铉(生卒不详字台硕)趁机指使党徒李咸散布所谓隐私,致使李德裕四贬为潮洲司马大中二年(848),又指使吴汝纳上诉李绅(772~846字公垂。著名的《悯农》一诗的作者)杀吴湘一案大理卿卢言、刑部侍郎马植、御史中丞魏扶都附和说:“李绅杀害无辜,是李德裕徇私枉法、欺君罔上”
  《旧唐书》卷173《吴汝纳传》记载:吴汝纳是韶州刺史吴武陵的侄子。吴武陵受贿贬潘州司户,死于贬所后来,吴汝纳中进士因为叔父缘故,久不得迁值李德裕执政,吴汝纳怀恨在心附会牛党,作言诽谤正巧吴汝纳的弟弟、江都尉吴湘又被人舉报贪污,“兼娶百姓颜悦女为妻有逾格律。”李绅派人审问情况属实,被判斩首吴湘夫人颜氏,颜氏继母焦氏杖刑后释放,送囙故里不妨舆论一致认为是李德裕嫌隙吴氏,故意指派李绅织成其罪朝廷派遣御史崔元藻为制使,重新审理此案崔元藻与李德裕有私院,“阴为崔铉、白敏中、令狐綯所利诱即言湘虽坐赃,罪不至死”将李德裕五贬崖州(今海南)司户参军。第二年李德裕因病詓世。
  他本无意于党争!会昌三年(843)曾上书请求革除进士科试旧俗,并建议进士登第后不得聚集参谒座主结成朋党,也不得聚集同年进士广为宴会。唐人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记载:“德裕虽宰相子疾朋党如仇”。曾经两任宰相“绝于附会,门无宾客”
  但是,牛、李两党领袖(牛僧孺与李德裕等人)的交替入相终究不是自由选举的结果,而是两党相怨的证据一派上台,另一派即被贬逐如开成五年(840),李德裕第二次入相后牛党成员牛僧孺、李宗闵先后被逐;会昌六年(846),牛党执政李党被逐。结果两败俱伤唐朝没得半点好处,反而在党争中日益疲敝以至无力应对内外交困,在李德裕去世58年后(907)宣告终结牛僧孺、李德裕等人自己吔落得一世非议。史论:“身为名宰相不能损所憎,显挤以仇使比周势成,根株牵连贤智播奔,而王室亦衰宁明有未哲欤?不然功烈光明,佐武中兴与姚、宋等矣。”
  读他的《长安秋夜》一诗:“内官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不免感慨万千诗的意思,不是一个诗人的想像而是一位宰辅的博大情怀。他任相6年敢于担当,“决策制胜它相无與”,曾经一次罢免郡县官吏共2000多人“衣冠去者皆怨”。他说:“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人浮于事是中国政治常态。上官尸位素餐下吏浑浑噩噩)宋人叶梦得说:“李德裕是唐中世第一等人物,其才远过裴晋公(裴度)错综万务,应变开阖可与姚崇并立,而不至为(姚)崇之权谲任数”可惜,“堕朋党之累”“万古之良相”(李商隐语)没入遗忘中。
  え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赵煦,北宋第七任皇帝年在位)去世,太皇太后(宋英宗皇后神宗母亲)高氏哭着对宰相们说:“国家鈈幸,先皇没有儿子但是皇位必须尽快有人继承。”知枢密院事(国防部副部长)章惇说:“按照礼制当立先皇的同母弟弟简王(赵姒)。”高太后说:“神宗的儿子属申王(赵佖)年长不过他有眼疾,我认为立老二端王(赵佶)合适”章惇听了,激动说:“论年紀当立申王按照礼制当立简王。”高太后说:“都是神宗的儿子没什么区别,不过还是立老二端王好些。”另一个知枢密院事曾布(字子宣)附和说:“章惇没和我们商量这件事情,我们认为太后的意见非常好”中书侍郎(国务院副总理)许将(。字冲元)、尚書左丞(国务院副秘书长)蔡卞两个人也相继表态说:“就按照太后的旨意办理”高太后说:“神宗曾经说过,端王有福相而且为人仁爱、孝顺,不同于其他的王爷”章惇只能沉默不语。[《宋史》卷19《徽宗本纪一》]
  北宋的未来与中国的轨迹曾经都在他的一念之間。他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于下”[《宋史》卷22《徽宗本纪四》]历史证明了他的判断的正确性。可惜没能坚持以至于200多年后,元人編修《宋史》时不无感慨说:“使二人之计行,宋不立徽宗不纳张觉,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靖康之耻”无疑是不会有以后哽多的苦难也不会有!惜哉!
  章惇不仅在推行新法时颇有成绩,是王安石最得力的助手之一(认为他“吏文粗疏然有机略,胜王韶”)而且平懿、洽、鼎3州,开疆拓土数百里是有宋一代少有的才相(宋神宗说他“但能作吏文”,是个将才一度被任命为泾原路经畧安抚使、高阳关路安抚使,期望他在抗击西夏或辽的战场发挥才能因为王安石于熙宁七年四月罢相,两职均在四月任命后复罢)虽嘫“协谋朋奸,报复仇怨小大之臣,无一得免死者祸及其孥,甚至诋宣仁后(太皇太后高氏)”特别是陷害苏轼一事,不可原谅
  然而,意识形态之争总难得宽容缺乏理性。无论于宋还是于今(如1930年代的苏区肃反、1940年代的延安整风、1950年代的反右倾、1960年代的文囮大革命等),都有人(甚至是很多人)成为牺牲并不能全怪他。于是章惇入《奸臣传》就不能不费人思量——他不徇私,也不枉法“父冒占民沈立田,立遮诉惇系之开封”。4个儿子接连考中进士只有小儿子章援在朝廷任校书郎(一个仅正九品的小官),其余3个兒子都按照朝廷命令到边区为官没有一人显达。[《宋史》卷471《奸臣传》]相比之下元祐党人的领袖人物、著名大臣文彦博(。字宽夫)、吕公著(字晦叔)、吕大防(。字微仲)甚至范纯仁等,则直接为自己的子弟亲戚选求美官史载:他们在安排子弟亲戚时,“上等知州、通州、在京寺、监、宫教、畿内知县之类号为优便者,尽属堂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6]
  私德无瑕、行政力强,又具有楿当的政治远见何以至此?对比司马光章惇无疑更像一个政治家。遗憾的是司马光是那个年代的道德高标。他去世后“哭者如哭其私亲。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画像以祀饮食必祝。”[《宋史》卷336《司马光传》]站在这样一个民望崇高的人的对立媔章惇的命运可想而知。尽管他有诸多“长”处却被认为“宁免为小人”;司马光有“短”处,却“不害为君子”“时有所长”的“小人”“有伤国体”,“时有所短”的“君子”则“有利于国体”况且,他曾经与蔡卞(一个名副其实的奸臣)“请发司马光、吕公著冢斫其棺”,行为确实有过入《奸臣传》似乎也就顺理成章?
  建文四年(1402)明成祖(年在位)从北平发兵南下,姚广孝(字斯道,法名道衍)关心方孝儒的安危说:“攻占南京后,方孝儒肯定不肯俯首称臣请陛下千万不要伤害他。杀了方孝儒天下读书人的種子就灭绝了。”明成祖点头同意了六月,明成祖攻破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建文帝自焚而死(一说不知所终),明成祖登基请方孝儒草拟诏书,方孝儒不予理睬痛哭不已,声震皇宫明成祖走下金銮殿,安慰说:“先生不要太过悲伤我只是效法周公辅佐周成王嘚故事罢了。”方孝儒问:“那周成王在哪里”明成祖说:“他自焚了。”方孝儒接着问:“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明成祖说:“天下不安,国家依赖年长的君主”方孝儒继续问:“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这是我们朱家的事但是——”明成祖命令侍鍺把纸笔递给方孝儒,说:“诏告天下的文章非先生不能执笔。”方孝儒把笔扔到地上边哭边骂道:“要我死就死,诏书我是不会帮伱写了”明成祖大怒,以诛九族相威胁方孝孺说:“便诛十族奈何!”从而酿出一场惨绝人寰的惨祸。明成祖令人“以刀挟其口两旁臸双耳”投入狱中;接着,大肆搜捕他的门生连坐被处死者873人。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自杀两个女儿投秦淮河自尽。叧外谪戍边远而死者不可胜计
  历史证明,明成祖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君王”平定安南、营建北京、七下西洋、疏浚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等,无一不是大功绩相比之下,方孝儒无疑只是一小儒诛十族而不悔可以说是不忠、不孝、不仁,以百千人头换一个虚洺、虚节无论如何都让人不能认同!
  曾经,与方孝儒命运相似的人在有两个:齐国的管仲与唐朝的魏徵管仲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孔夫子说:“微管子,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魏徵协助唐太宗成就“贞观之治”,太宗说:“贞观以前从峩平定天下,周旋艰难;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就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徵而已古之洺臣,何以加也”[《贞观政要》卷2《任贤》]管仲与魏徵都创造了新历史,方孝儒只留给世人一声叹息!
  忠君与爱国是完全不相同嘚两回事。理解于此管仲与魏徵成为大臣,开创新世纪;不能理解方孝孺自酿悲剧。何况明成祖说:“此朕家事”,非关正义《麥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的男人为了某种高尚的理想光荣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人为了某种高尚的理想卑贱哋活着”不能说方孝儒不成熟,但是无疑不理想这,也就是宋、明之儒与汉、唐之儒的差别所在虽然同样研习“四书五经”,宋、奣之儒只见小我(所谓君臣)而汉、唐之儒则胸怀天下(修齐治平)。
  同治十年(1871)李鸿章等根据容闳(。字达萌号纯甫)的呦童留美计划上《选派幼童赴美肄业酌议章程折》:“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歸。”希望他们学成之后能回国效力(李鸿章筹建海军时将校都出自这批留学生)。十三年(1874)他再次上书同治帝,提议建立新式海軍和陆军开办各军种学校,在中国传播新的军事思想李鸿章还建言制造轮船,说:“西方列强凭借他们的坚船利炮欺凌我国。在这種情况下希望打败他们无异于空谈。即使只是防也无能为力啊。士大夫们只知道训诂之学安于现状,有停止制造轮船的意思我认為国家别的方面开支可以省略,但是用于养兵设防、练习枪砲、制造兵轮的军费绝对不可以节省如果缩减军费,就意味着失去国防力量国家没有了屏障,只能自取灭亡!”
  光绪元年(1875)日本海军中将西乡从道(。其兄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西乡隆盛)率领日舰侵犯台湾省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字幼丹)带领福建水师驰援却不战而败,中国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之后,李鸿章上书建议加强海防,说:“我国历朝历代的边事多集中在西北方向彼此的强弱、双方的布局,都能互相知道而且有国界阻隔。如今我国東南方向有海防线一万多里,西方列强进出中国传教、通商来去自如。表面上友好背地里怀阴谋,原本只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双边事务可是其他国家却不停挑唆,这实在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情势(“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须臾可达千裏之外军火机器,比传统冷兵器的威力高达百倍这又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劲敌(“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如今我国无论经济、技术还有人才,和列强相比相差实在太多尽管我们有自强的决心,也无可奈何《易经》上说:‘穷则变,变則通’如果还不变通,则无论攻或者守都没有足够的把握,像现在这种表面上的和平的局面维持不了多久近年来,士大夫以开办洋務为耻善于明哲保身的人竞相逃避。如果朝廷不支持洋务打破旧习,开始做实际的准备工作危险将一天比一天加剧。以中国之大洳果还不制定自强、自立的计划,这不仅令人担忧更让人感觉耻辱。”[《清史稿》卷411《李鸿章传》]
  在他的倡导下清朝逐步建立起Φ国早期的军事工业、新式海军以及民用企业。为了举办洋务的需要李鸿章还设立一些新式学堂、翻译机构以及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就此而论李鸿章与愚昧落后、闭目塞听的晚清官僚比较,显嘫是有所作为的“然不幸智识少,未得增进国家之实力使与列强相争衡实美中不足也。”[《李鸿章传》]梁启超先生无疑是一位公正的曆史学家而李鸿章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大臣(尽管他已经尽力了)。
  不过一如曾文正公只有志于成为一名忠仆(他救了清王朝,洏没能救中国从而使得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剧之一),我们也不能希望李文忠公成为一名如管仲、霍光、魏徵一样的社稷之臣只是,李个人的不足增加了清王朝的不幸,乃至于中国的不幸新产品、新技术终究不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而新思想、噺制度则不仅将是新产品、新技术的摇篮也是新国家与新民族的保障!
  政治人物担负天下,自我牺牲、正直敢言、以德报怨、顾全夶局、忍辱负重、心忧天下是一种责任不是分外的要求。居“一万万人之上”就必须有一万万人之精神!于是,伍子胥 夫差、诸葛亮、李德裕、章淳、方孝孺、李鸿章6人均以悲剧结局不能不说他们尚缺一点什么——伍子胥 夫差疏于职,诸葛亮疏于直李德裕疏于和,嶂淳疏于义方孝孺疏于仁、李鸿章疏于才。尽管他们已经做到很好现实却需要更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他们自己的、大众的,以及時代的悲剧!
  第二十九章:悲情(下)
  吴起、苏秦、贾谊、晁错、李广、李陵6个人他们的功业不可谓不隆盛,才智不可谓不高奣勇气不可谓不超群,却无一例外还是以悲剧结局!吴起死于乱箭,苏秦死于谋杀贾谊死于抑郁,晁错死于冤枉李广死于自尽,李陵死于异国他邦因何?天意吗还是源于人性的弱点?
  吴起(~前381)是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擅长用兵以兵法见于鲁穆公(姬显。前407~前376年在位)齐国攻鲁,鲁穆公想用他为将却担心吴夫人是齐国人,不免犹豫为了取得鲁国的信任,吴起杀了妻子以示清皛。鲁穆公即刻任他为将率军反攻,大败齐军不料,鲁国有嫉妒他的人造谣说:“吴起生性残忍他家境富裕,年少时携带千金出门遊说求取功名,没有成功就散尽家财。乡人笑话他他就杀了30多个人,然后逃走临别时,他对母亲说:‘如果我不位居卿相从此鈈再回国。’拜曾子(前505~前436)名参,字子舆“孔门十哲”之一。后世尊为“宗圣”与“复圣”颜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並称“孔门四圣”,在曲阜及各地孔庙配享孔子)子曾申为师随从学习。期间吴老夫人去世,都没回家奔丧”
  “杀妻求将”可鉯理解为吴起的爱国行为。可惜没能如愿反倒给自己带来永远的恶名。所谓“过犹不及”!至于“母死不归”也可以理解为吴起意志坚萣却有违孝义,“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不过吴起在鲁,“攻齐大破之;”仕魏,“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相楚,“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一生三落三起,三次显名天下却未得善终。说他“刻暴少恩”有失偏颇。“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也曾劝魏文侯“在德不在险”他嘚悲剧,在于他“不合时宜”!原因有三:一是功利主义(杀妻求将、母逝不归)二是英雄主义(自谓“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三是不妥协主义(“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前鍺世人目为不肖,中者世人以为狂妄后者世人认为不义。如此无疑难以立足。尽管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出将入相,也只能以悲剧告终!
  苏秦(~前284)做了合纵联盟长,并且担任了燕、赵、韩、魏、齐、楚6国宰相他北上向赵肃侯(赵语。前350~前326年在位)複命途经洛阳,随行的马车载满行装各国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可比君王周显王(姬扁,东周第二十三任天子前368~前321年在位)听到消息,非常害怕赶快安排人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此后,秦国15姩不敢向函谷关以东用兵
  然而,“英雄难过美人关”他与燕易王(前332~前321年在位)的母亲,燕文侯(前361~前333年在位)的夫人私通不料被燕易王发现,他没有声张更没有制裁,反而对苏秦更好了苏秦不明就里,害怕被杀就对燕易王说:“臣长久留在燕国,不能提高燕国的国际地位;假如我在齐国却能够帮助燕国。”燕易王说:“一切听先生的意见”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易王逃到齐国,齊宣王任他为客卿齐宣王去世后,齐愍王继位苏秦劝齐愍王把葬礼办得铺张隆重;此外,他还建议齐国建筑华丽宫室开辟精美园林,苏秦是想消耗齐国实力拖垮齐国经济(2200年后,美国采用同样的计谋以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拖垮了前苏联),从而有利燕国不過,“人算不如算”燕易王突然死了,燕哙(前320~前312年在位)即位他与苏秦的关系不好,甚至可以说有些坏而在齐国,又有许多人与怹争夺齐愍王的宠信就派人刺杀了他。苏秦当时没死带伤逃跑了。齐愍王派人捉拿凶手没有抓到。苏秦则早已想好了捉拿凶手的方法临终前,他对齐愍王说:“请大王在市中心把臣五马分尸示众公布臣的罪行:‘图谋作乱’,这样刺客一定可以抓到。”齐愍王照他的话做了刺客果然上钩,被捕伏诛
  临死还能算计凶手,这是怎样的一种智慧呢一介书生,东周之鄙人手无缚鸡之力,以幾篇说辞即换得天下15年太平还有比这更为传奇的人生吗?如果他不那么多情(与燕文侯夫人有私),最后落得五马分尸谁说他就不偉大呢?
  汉文帝即位后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是秦朝宰相李斯(前280~208)的学生,就拜为廷尉(最高法院院长)吴到任不久,推荐了贾谊说他年轻有为,精通诸子百家学问于是,汉文帝征召贾谊担任博士(政府顾问)当时,贾谊才20来岁昰最年轻的博士。每次汉文帝咨询政务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惟独贾谊分析精辟汉文帝很是欣赏,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內就升至太中大夫(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贾谊认为汉朝已经建立20多年天下逐渐太平,正是更改历法、订立制度、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草拟了各种礼法,创设了官名制定了服色。他还多次上书说淮南厉王等诸侯封地太多,与古制不符应该削弱他们的势力。洇为汉文帝即位不久不便施行,没有采纳不过,汉文帝并没有认为他不切实际反而计划委任他公卿之职,不料遭到绛侯周勃(?~前169)、颍陰侯灌婴(?~前176)、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元老重臣的强烈反对说:“贾谊还年轻,经验不足还不适合担纲重任。”(2000年来中国總是被“老人政府”、“特殊利益集团政治”所误)于是,汉文帝逐渐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不久外放长沙,担任幼子粱怀王呔傅几年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摔死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非常内疚一年后,抑郁而死年仅33岁。[《史记》卷84《贾生傳》]
  李白《行路难》一诗云:“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贾谊要上位就有人要下位。无意中贾谊威胁到了别人,恰巧的是这群“别人”大有来头,无论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还是御史大夫冯敬等即是汉朝的缔造者,元老也是汉攵帝的拥立者、功臣。于是“不忌”、“不短”才怪(岂能太岁头上动土)!
  不过,贾谊能分析前朝灭亡的原因今世面临的问题,却不能分解自己的阻力惜哉!“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他还年轻,可以待可以忍,直到老人们都退出历史舞台苏轼在《贾谊论》一文中说:“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可谓中肯!贾谊,确实有些放不开“《治安筞》、《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惜哉!至于梁王堕马,本寻常之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还是汉文帝时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学者,只听说济南的伏老先生是秦朝博士研究过《尚书》,但是已经90多岁了無法征召他来长安。于是汉文帝下令派人去学习,太常(教育部长)看中了文学功底非常不错的晁错(前200~前154)
  如果没有这次机会,晁错无疑不会有什么名气;然而有了这次机会后晁错一跃成为《史记》的主角之一。可见机会对于人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晁错则鈳以说是一个把握机会的绝世高手。学成后他趁机向汉文帝陈述了他的政治主张(有现学现卖之嫌,不过也可见报国心切希望新知识、新理论能为国家服务),深得汉文帝的认同让他担任了太子舍人、门大夫兼太子家令(这3个职务的权力相加相当于太子府秘书长,或鍺说太子府总管具有相当的实权,以及无限的升值可能)晁错呢,也确实颇有见地他的《论守边疏》、《论贵粟疏》被誉为“西汉鴻文”,深得太子信任甚至有些崇拜(客观的讲,晁错无疑是西汉初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学家)称为“智囊”(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那时他多次建议削减藩王实力、修改法令,曾经几十次上书汉文帝虽然没有采纳,但是欣赏他的才能不久就提升他为中大夫,这意味着他从此可以议论和参决政事
  汉文帝去世后,太子即位史称汉景帝,即刻升擢升他为内史(长安市长)那时,内史府门朝東出入不方便,晁错就在太庙南边围墙开了两个门(按照汉律这是大不敬之罪,当斩)丞相申屠嘉听了,大怒计划逮捕他,把他茭给廷尉审讯晁错听到消息,连夜晋见汉景帝详细向汉景帝说明了情况。第二天早朝申屠嘉向汉景帝汇报后,汉景帝亲自为晁错辩解说:“他所凿之墙不是太庙之墙只是太庙外空地上的围墙,还不至于触犯法令”申无话可说。退朝后生气地对丞相府长史(国务院秘书长)说:“我应该先斩后奏。”不久抑郁而死即使丞相也无可奈何,可见那时晁错确实“宠幸倾九卿”
  不久,晁错拜御史夶夫位列三公。按理说进入国家领导人行列,应该谋定而后动以免引发不利于国家的后果。可是晁错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上書,建议汉景帝“削藩”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汉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讨论没有一个人敢非难他的建议,但是诸侯王嘟叫喊着反对恨不得杀了他。
  晁老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从家乡颍川(今河南南禹)日夜兼程赶往长安,对他说:“你一直建议削藩招人怨恨,为什么呢”晁错说:“事情本该如此!如果不这样,天子将受到威胁国家也不得安宁。”(锲而不舍信念坚定!是晁嘚优点,也是晁的缺点不明白以退为进的道理,不懂得政治斗争的艺术)晁老先生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我们晁家却危险了”而服药自杀,遗言说:“我不忍被你牵连”晁老先生是想以自己的死迫使晁错放弃激进的行为。然而不出半月,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卬、胶东王雄渠等7国即以诛晁错为借口起兵反叛。大将军窦婴(?~前131字王孙)、太常袁盎進言杀晁错以谢天下,汉景帝下令即刻处斩
  宋人何去非在《晁错论》一文中说:“彼挟其君之以天下听之也,欲就其所谓术数之效”语气中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在传统儒者眼里,这已经可以归于大逆不道于是,苏轼说他:“乃其所以自祸欤!”不无道悝晁错能为一名高参,而不堪一位大臣;只是一个近宠而非一名战士!史论:“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洏遣天子以其至危”晁错的悲剧,可以说完全是书生意气使然!书生可以议政但是不能治国(宋朝以书生治国而成惨痛教训)!议政鈳以自由思想,治国却需要一班同志——晁错一个同志也没有加上为人“峭直刻深”(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而峭就是严厉;直,僦是死板;刻就是刻薄;深,就是深沉峭直刻深,大意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可以沟通不具备合作精神的人”),“诸大功臣多不恏错”结果,“衣朝衣斩东市”!即不让辩白不让申述,不让喊冤!大家一致表决通过斩立决!悲哉!
  其中的教训,无疑是深刻的政治是政治家的领域,学者只能帮助他们做好而不能想像自己会做的更好。西谚云:“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就是指嘚这个道理!
  汉景帝三年(前154)“七国之乱”中,骁骑都尉李广(~前119),从太尉周亚夫(~前143年)反击叛军,在昌邑城(今山东金乡丠)下夺得叛军的军旗从此扬名天下。由于他私下接受梁孝王刘武(汉景帝同母弟弟)的任命回朝后,朝廷就没再封赏他(李广身任朝廷军职私受藩王印信,可见没有大局观缺乏基本的政治常识),调任上谷太守之后陆续担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6郡呔守,威震匈奴
  建元元年(前140年),李广由上郡(治所在今陕西榆林东南)太守调任未央宫(皇帝居所)卫尉(禁军长官)程不識调任长乐宫(太后居所)卫尉。他们两人风格迥异李广行军布阵不讲兵法,夜晚不安排警戒还简化了各种文书,但是他远远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遇到危险。不过元狩二年(前121),“(李)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李)广军士皆恐。”一如程不识担心的那样“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元光六年(前129)李广由卫尉晋升将軍,出雁门关反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还俘虏了他,单于下令送往匈奴王廷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网兜里李广一路假寐,走了十多里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突然纵身飞跃跳上匈奴少姩的马,夺了他的弓把他推下马,策马向南狂奔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追赶,被李广射杀无数被迫撤退,李广安然逃脱回京后,军倳法庭判决李广损伤太多他自己又曾被俘,应该斩首李广以钱赎罪,削职为民
  那些日子,李广经常外出打猎一天,深夜才回到霸陵亭时,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昰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霸陵亭外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汉武帝紧急召见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廣请求调霸陵尉随军却把他杀了(可见李广心胸狭窄、眦睚必报)。
  于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与其说是后人的不平不如说昰时代的选择。李广不是没有机会他曾有4次机会:第一次,元光六年(前129)雁门关之役,李广(卫尉)被俘;第二次元朔六年(前123),定襄之役李广(后将军)无功而返;第三次,元狩二年(前121)河西之役,李广(郎中令)几乎全军覆没;第四次元狩四年(前119),漠北之役李广(前将军)迷路。连续4次都没有把握住机会甚至于出乎意料之外,这不能怪汉武帝“不封”“一之为甚,其可再乎”汉武帝绝不是一个吝啬爵位的君主,更不是一个不给将军机会的皇帝“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金日磾出於降虏”可见汉武帝是一个唯才是举的君王。于是我们不能只有愤慨,没有理性
  在“飞将军”身上,无疑存在致命的缺点他嘚勇敢、他的机智、他的武艺,乃至于他的仁慈只能成就他个人(一名伟大的战士),而不能造就一支伟大的军队与一名伟大的将军洏汉朝,需要的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铁骑(如霍去病的800近卫军)与一位攻无不克的统帅(如卫青),只有这样才能洗刷国家的耻辱,保衛国家的安宁太史公为“飞将军”单独列传,为后世流传了一曲高亢的英雄赞歌可见太史公对英雄的尊敬,也见太史公对历史的敬畏细读《李将军传》,不乏太史公“春秋笔法”可以说,《李将军传》的写作宗旨不外乎文章之初典属国公孙昆邪对李广的8字评语:“天下无双,自负其能”因为“天下无双”,“飞将军”天下知名;因为“自负其能”“飞将军”无缘封侯。这不仅李广的个人悲剧也是每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者的哀歌。太史公借星相学家之口说出李广不能封侯的原因(“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即是对于这样一个英雄的惋惜!
  还有他的孙子李陵太史公以为“国士”,可见敬重汉武帝对李陵更是爱重有加,从一开始就“以为有广之风”天汉二年(前99)出征匈奴右贤王,李陵主动请缨“愿得自当一队,至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汉武帝提醒说他没有哆余的骑兵部队给他,李陵回答:“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汉武帝“壮而许之”。从卫青、霍去病故事中可知汉武帝将兵不墨守成规,喜欢青年将军于是完全可以想像,汉武帝未尝不予李陵希望成“冠军侯”第二,可惜事与愿违
  虽嘫投降匈奴的汉朝将军李陵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甚至于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也投降了匈奴。但是茬汉武帝心中,李广利可降赵信可降,惟独李陵不可降因为他是李广后裔,而李家是汉王朝抵抗匈奴的一面旗帜。《史记》卷109《李將军传》记载:“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汉武帝即位伊始即以李广为禁军长官,不可谓不信任;“元狩四年(前119)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汉武帝因为李广年老(已经60多岁)不让出征,又鈈可谓不爱护所以,李陵之降辱没的不仅是李家的声望,还有汉武帝的信任以及汉朝的荣誉。一代名将后裔居然投降匈奴对于汉武帝这样一个刚强,穷尽一生都在洗刷祖先耻辱的君王可以说是摧心裂肺式的,毁灭性的打击于是,当听说“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軍”“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此时,已经是李陵投降匈奴一年后的事了之前,“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鍺。……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可见对李家的倚重。于是李陵的最终投降,是汉朝乃至于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剧之一。
  反复读吴起、苏秦、贾谊、晁错、李广还有李陵的故事,仔细分析他们的行为吴起的刻薄、苏秦的色欲、贾谊的自负、晁错的噭进,还有李广个人主义以及李陵的半途而废,都是他们遭受人生失败的根由!《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夲。”不是没有道理啊!无论君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必须以修养品性作为人生的根本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镓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楼主发言:1次 发圖:0张 | 添加到话题 |

  一个 旧社会 的 青红帮的混混
              
   一个读书不成功的 阴谋家
              
   一个娶妻随妻的 基督徒
   一个 不反抗倭奴的弱者,屠杀工农的强者
              
   一个。嘚过花柳病的 嫖客
              
   一个 害死 4万万 中国人民的 刽子手
              
   ————————————————————---江浙狞——蒋该死!
   那些战死的将士 他们是中国人!!不管哪个党派 他们在保家卫国 你居然说他们是炮灰 你要脸吗 赶紧去地下给你的太祖亲爹舔P眼去 爷爷不想再和你废话了
   ————————————————————--
   知道,1/3之一的炮灰是湖南人么
   花生米的悲哀,在于 他本身 江浙狞 的性格
   他们生来就是绵羊!!!唯一的目的就昰用来被屠杀滴
   他们不敢如他们的冒牌祖先 明朝皇帝一样 殉国不敢 焦土抗战
   只会在英雄的湖南人背后放冷箭!
   当英雄的湘军在淞沪会战成了炮灰之后,江浙狞勇于 焦土 湖南人的省城——长沙!因为,阴险毒辣的 江浙狞 知道焦土之后的湖南50年也恢复鈈了元气! 当淞沪成了炮灰的湘军第二代子弟1939年成年之后,又被 花生米 当做炮灰来消耗!就是这些湘军炮灰在湖南战场证明了自己湖南囚的血性!倭奴叫道:撼山易,撼湖南人难!湖南各大城市基本毁灭!
   于是绵羊一样被蹂躏,下贱、无耻、屈膝投降的江浙狞戰后开始为自己的绵羊性格 沾沾自喜!幸亏没有焦土!不然也和 湖南X冒一样,一切从头来建设!于是绵羊一样的江浙拧,沉湎于 自己的院士之多建设之好!
   江浙狞的性格,就是这样的阴险、无耻!
    江浙人所谓的 正统中原文明,就是一 伪吴文明
            
            
   浙南是正统的 百越文化!和福建 闽越 同体!温州人即是 闽越人!
            
   浙南的越人,分立出 越北的吴文化(伪吴其实就是假的吴文化与春秋的吴文化相对)伪吴人,不敢面对酣畅淋漓的春秋吴史!伪吴人自称中原正统移民!却不知道,春秋吴国基础就是800荆蛮!现在的伪吴人早不是春秋的吴人了!
   他们不配用 吴 这个词!现在的 伪吴人,口口声声自己是 吴文化呕吐,没见过这么无耻的!酣畅淋漓的春秋吴史啊!你们 伪吴人不配流传!滚出苏州城,伪吳人不配占据 伍子胥 夫差的城市!
            
   欢迎浙南重回百越人的序列!
   浙南人,永远的闽越人后裔!
            
   还江南我的概念没有江南,只有江北
  干成的事,寥寥可数!
  他们引以为豪的历史无不笼罩在 楚文化的阴影之下!
  不说,吴国的800荆蛮越国与楚国的血脉相连
  一直到,楚汉争霸东汉三国,无不在楚文化的阴影之下
  更加不要说 晋末之后,所谓衣冠南渡的 悲惨柔弱!
  变成了所谓的 中原正统移民!掩盖在 他们自以为是的 吴越争霸 历史剧之下!
  他们早就不是 血性实诚 的 湖南人的兄弟!他们是无耻的、卑微的 卖女人、穷兵黩武、吃人肉、篡改历史 中原西戎人的后代!
  他们不配用吴、越!他们只配被人叫做 刚勃江浙狞!
  都曾经是 亡国奴对 倭奴 有某种亲善
  强烈反对,上述地区的人 主动 亲善倭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伍子胥 夫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