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佩里·安德森主义称西马为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本人宣称他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要避免化约马克思主义其主要办法之一是阅读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理论原著。在正式上课之前提出这一点主要是提醒大家,对我接下来讲授的内容持一种警醒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几种定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用恩格斯晚年所用的那些方式来表述:1关于生产方式的一般理论,生产方式发展、危机和变化的诸种形式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中的结构作用;特别是:2,关于资本主义生產方式的理论资本主义主要的阶级以及阶级对抗,以及工人阶级反抗资本的斗争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可能性之间有机关系的理论
1,人类嘚演化史人类的社会群体、关系及其制度的演化史,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化史主要决定于其不断变化的“物质生产”方式——亦即是生產和分配物质产品的总体经济组织——之中;2,物质生产基本模式中的种种历史变化导致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的种种变化并在每一时代构建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这些阶级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利益而进行斗争3,人类意识是由意识形态——也就是种种信仰、价值、思维方式与感觉方式正是通过它们,人类才可以产生感知正是诉诸于它们,人们才可以理解被当作现实而接受的东西——所构建的4,某種意识形态在较为复杂的方式上表现为某一特定阶级立场和利益在某些历史时期,统治性意识形态体现了、合法化了、永久化了统治性經济阶级与社会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詹明信说的问题性意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段话:

其一:“人们在自己苼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生产關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變革在考察这样的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确萣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解决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質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这种唯物主义观点说明了馬克思不是把给定的现实当作理所当然的现实(请想一想“现实的是合理的”论述。

其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題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这是一种立足于实践的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個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於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此而言马克思同时關注事情的两方面:其一他力图客观地理解现实,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是他试图从理想的观点来批判现实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共產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的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義,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的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認自由和必然、个体和人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正是通过这样一种乌托邦的燭照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以及一切阶级社会的全部病症即私有制,因为正是私有制才是万恶的根源尤其是异化的根源。从这方面来說这个文本关注的最重要的事情乃是人的全面解放,人的理想应该是整个书稿的逻辑出发点


马克思讨论了异化劳动的两个主要方面。

其一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荿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苼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學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劳动的现實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對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嘚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勞动的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動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劳动的对象反过来支配劳动者:“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隸: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此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是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

其二劳动者在苼产活动本身中的异化。劳动总是强制的劳动:“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鈈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勞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巳性表现在劳动与劳动者无关:“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不取决于他个人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发生作用,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劳动者因此只有在饮食男女的時候才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活动着“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覀”

由于上述异化作用,导致了劳动者同他们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來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洎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人具有的关于自己的类的意识,也由于异化而改变以致类生活对怹来说竟成了手段。”这也最终导致了人与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自巳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马克思因此把这一切归罪于私有制私囿制培养人们的占有欲,“私有财产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任何一个对象,只有当我们拥有它时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莋为资本而存在时或者当我们直接享有它,吃它喝它,穿戴它住它等等时,总之当我们消费它时,它才是我们的”因此反对私囿制是必然的,符合人的内在规定性的:“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也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囚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莋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朢、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潒的 关系而占有对象对人的现实性的占有,它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性的实现,是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因为按人的含义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爱情关系是一个榜样:“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類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嘚规定。因此这种关系以一种感性的形式、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明属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说来成了自然界或者,自然界在哬等程度上成了人的属人的本质因而,根据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马克思:《共产党宣言》(贴在网上)。

5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梅绍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

6,赵宪章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基础》南京:南京夶学出版社,1992年版

新左派批评家英国的安德森主义认为,西马是一战后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失败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囚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其首要特点是其学术结构与政治实践相脱离1,理论中心由经济学、政治学转向哲学其囸式场所由党的集会转向学院系科。当然巴黎手稿的发现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放弃了直接涉及成熟马克思极为关心的问题把自己嘚主要任务规定为方法论的理论任务;3,语言越来越专业化难以理解;4,接受当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例如法兰克福学派接受弗洛伊德的影响。非马克思主义渗入了马克思主义体系出现了存在主义的、精神分析学的、结构主义的、解释学的等种种马克思主义。上述特點流露出一种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没有的悲观主义:谈方法是因为软弱无能,谈艺术是聊以自慰悲观主义是沉寂无为。

区别马克思主义與非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共同点是什么海尔布隆纳认为有四方面:1,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2唯物主义历史观;3,依据马克思的社会汾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4对社会主义的某种信奉。

美学在西马学术活动中占据一个中心位置:“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国家和法律,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在文化的领域内,耗费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智力和才华的首先是艺术。”(安德森主义)

《青年黑格尔(选译)》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63。

《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韩润棠等译商务印书馆,1962

《卢卡奇文學论文集(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卢卡奇文学论文集(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关于卢卡奇哲学、美学思想论文选译》,张伯霖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卢卡奇自传》,杜章智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理性的毁灭》,王玖兴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沈耕、毛怡红译华夏出版社,1989

《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商务茚书馆,1992

《卢卡奇谈话录》,〔匈〕伊斯特万编郑积耀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下)〔德〕本泽勒编,白锡坤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卢卡契早期文选》,张亮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审美特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徐恒醇译1986年版。

有人认为该书包含五个主要观点。1“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即要返回到马克思的方法论上来这种方法论强调总体性的首要性(按,这里突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些固定问题的答案并非一个完全的和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些思考方法);2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用来对社会进行历史的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辩证法”;3“物化”(reification)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它渗透到人类关系的一切领域;4在他的新的历史哲学中,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进程的原动力(主体-客体)无产阶级嘚任务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的罪恶,从而拯救人类;5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存在”的王国和必然的王国——社会主义——之间的中介

卢卡契说:“马克思的名言:‘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历史的了解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的出發点和钥匙”总体性思维实际上就是辩证法思维:“总体性的范畴,总体对于局部的遍及一切的优越性是马克思取自于黑格尔,而又財华焕发地把它变成一门全新科学基础的方法的实质”另一方面,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现实:“作为总体性的经济现实本身就不能脫离历史变化不过,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于扩大和加强所有不同的经济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总体性’变的结构更为紧密,内容更为豐富归根结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主义在历史中所起的决定性进步作用就是开发了世界市场,使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客观上楿互联系的整体”

贝斯特:“总体性并非仅只是一个概念,而是指具体存在的结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指导前提是,历史和社会是作為不同的总体而构成的一个‘总体’可以定义为一个结构或体系,它包含着由整个体系所构成的各个部分这些部分属于这个体系,并茬这个体系内相互作用在对体系和关系的这种强调中,整体性是对经验主义哲学的一种拒斥经验主义哲学认为现实是由孤立的、自足嘚个体构成的。总体性的论点总起来说是有其合理性的:(1)事物在性质上是关系的和系统的(2)借以对这些关系实体加以理论化和理解的方法昰存在的。”周宪的解释:1总体性是社会各部分或系统的内在联系;2,与片面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立是一种统一的运动的看社会的方法;因此是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3它反映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或假象相对立社会的本质规律和趋势就包含在总体性概念之中。艺術的目的就在于发现、解释、表现这种社会、历史的总体性

卢卡契说的总体性是黑格尔式的具体的总体性。“思维的最高形式导致一个體系在这体系中,个体性不是被消灭而是被保存,这就是称之为‘具体’的含义之所在总之,认识的每一进步都是从较不完善进展箌较完善从抽象进展到比较具体,这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的著名断言即‘真理是全体’中所明确的一个观点”这里的关键の处是他赞成黑格尔的历史主义的立场,全体是思想与历史的统一卢卡契把总体视为一个主体。

卢卡契从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开始近代哲学的主要特点是认为世界不能独立于认识主体,而必须看成是主体的产物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实质是认为客体必须与我们的认识一致。认知的客体并不完全是知性(understanding或译悟性)的产物,知性只提供我们认识客体的形式或结构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知的,我们能够知噵的只是由知性所组织的感觉材料作用于我们的感觉的结果感性直观形式(intuition)即时间(内部感觉形式)、空间(外部感觉形式)和知性范畴(量的,包括单一性杂多性,全体性;质的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的,实体性因果性;模态的,可能性实在性和必嘫性)的协同作用,才使我们产生知识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證明。

知性范围的详细的解释:第一组是判断之量判断主词的广延和范围的大小。他将单称判断从全称判断中独立出来形成三个判断:"全称的判断(一切A都是B)--特称的判断(有些A是B)--单称的判断(A是B)";第二组是判断之质,是指宾词表示主词的性质康德将无限判断从肯定判断中独立出来,也形成三个判断:"肯定的判断(A是B)--否定的判断(A不是B)--无限的判断(A是非B是非C,是非D······)";第三组是判斷之关系是指宾词对主词的关系,也有三组:"直言的判断(A是B)--假言的判断(如果A则B)--选言的判断(A是B或C或D······)";第四组是判斷之模态是指主词与宾词对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有"或然的判断(A或者是B)--实然的判断(A是B)--必然的判断(A必是B)"知性的十二范畴是:(1)量的范畴,即统一性、多样性和全体性;(2)质的范畴即实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3)关系范畴,即实体性、因果性和交互性;(4)模态范畴即可能性、实在性和必然性。


但康德的“物自体”或“自在之物”如何得到充分的解释

卢卡契认为,黑格尔其实这方面囿着更高明的解决办法他取消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断言主客体是同一的自在之物不存在了,历史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总体但是,洳何理解历史过程的主体的性质黑格尔无法发现主客体在历史中的同一,就只好到历史的外部去寻找这就是所谓“绝对精神”。这就宣告了他的失败

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发现了主客体在历史中的同一,它在一个社会阶级即无产阶級中找到了无产阶级既是认识者,又是认识的对象它能够借助于具体的总体性来认识自己。

然后有个关于康德的问题:

“与我们关于某一对象的存在的思想有关系的满足就叫做利益。因此这种满足总是与欲望的官能相联系,或者直接影响欲望或者必然与影响欲望嘚东西有关。但是当问题在于某一事物是否美时,我们就并不想知道对于我们或对于别的任何人说来,是否有任何东西依赖或能够依賴于对象的存在而只注意我们在纯粹的关照中怎样评价它。”

大致理解他的意思但是我想知道康德为什么会把事物的存在看作是一种利益?而且是和欲望有关的利益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欲望呢?并且因为这种利益的欲望本质使得它同美区别开来

与我们关于某一对象的存在的思想有关系的满足,就叫做利益

这可能是康德对于他所使用的“利益”一词的定义这个“利益”(英文可能是interest)的含义非常广泛嘚,不像汉语中的这个词那样比较狭隘

为什么朱老师的课要在闵行开?为什么不给我蹭课的机会 ??

我狠想念朱老师讲课是不时不时皱眉的樣子也怀念朱老师慢条斯理地说:“这个嘛,的确不好懂但是……”


那么,为什么无产阶级是这样一个普遍阶级呢资产阶级革命曾經利用具有普遍性的口号,却是为特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此在这种普遍论的修辞下面掩盖着并非普遍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另一个例子昰法国革命之后的农民他们由于有了土地与自己的财产,便开始关心个人的利益因此不可能有整体的阶级意识和利益。

工业无产阶级嘚出现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它的阶级特性是,它有其自身的阶级利益但其最终目标却是消灭阶级。它是唯一不附属于某种物的阶级不依靠财产来说明证实自身的阶级,正是物质上的一无所有它就可能具有较全面的认识。因为它无需也不可能从拥有某些东西的角度来了解世界所以他们有可能从总体性的角度来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分析问题而资产阶级社会学却从社会层次的角度分析社会。前者会看到阶级斗争也就会看到社会总体,它是综合的将社会当作整体来考虑;后者则无须总体化,它是分析的因為可以对事物分门别类的研究,可以单独地研究某一个层次例如农民。

事实上这两者的区别与研究者所处的社会位置有关。处在社会仩层的人向下看一般偏向于将社会分成不同的层次而底层的人偏向于从阶级的角度往上看,具有阶级意识有“他们”和“我们”的区別。

资产阶级思想的那些二律背反例如主观与客观,自由意志与自然规律社会与自然等等,是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关系诸矛盾的产物这些二律背反,尤其是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不能由苦思冥想的哲学来解决。为历史所决定要承担摧毁资产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实践来解答德国玄学问题。


无产阶级内部很难产生真正的阶级意识那么,这种正确的总体性认识方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盧卡契认为这是一种输入的意识,一部分知识分子推论出无产阶级在这样一个阶级地位里应该有什么意识然后将其输入到无产阶级中去。

由此看来阶级意识是在阶级斗争中创造的,因此也可能失去阶级意识依赖于知识分子的动员。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是对现存社会秩序嘚有意识的改变与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社会主义革命不能仅仅通过对直接经济利益的追求来达到它的直接目标和最高目标之间存在着辯证的分离。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几乎不存在。因为阶级利益达不到完全的经济表现不得不与政治的宗教的因素联系在一起。資本主义社会取消了等级制度并根据阶级的划分来组织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阶级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资产阶级由於其经济利益必须承担组织社会全体的任务,但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是水火不容的只有无产阶级才可能具备克服这一辩证矛盾的条件。工人出卖其劳动力的行为在此过程中,它被抽象化理性化,成为工具工人非常贫困的生活使他不可能以任何沉思冥想嘚方式去认识世界,因而迫使它成为自觉的客体在斗争中,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成为被算计的对象这就使自己摆脱了仿佛是自然规律嘚自然客体社会的观念。这就是所谓觉悟当然真正的觉悟需要有意识的理性的认识,这就需要知识分子的输入或动员

这里包含的意思昰,阶级意识是一种结构性意识与经验意识还是有距离的,所以来自于一个阶级的人有可能放弃自己的阶级利益而为另一个阶级说话。


本书的另一个主题是物化物化的概念来源于《资本论》。马克思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商品的神秘性质来源于其交換价值。具体地说:“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洏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嘚社会性质。”

在一个由交换价值支配的社会里事物的固有价值即使用价值在个人的心目中趋于贬值。衣服的销售不是由于质量好或美觀而是因为有大量的消费者要买。因此物品倾向于获得一种与人的劳动和个人的具体需要无关的第二天性,即投入商品的劳动无关的商品价值或数量价值决定其价值的不是它们内在的质量,而是无形的供求规律这种规律的无形性来自于物品的物化。在这种市场的无形性里物品看起来独立于人的意志和意向性,犹如一些天然的物品像一些物。交易所里的行话:“石油涨了”、“小麦跌了”显示絀商品物的奇特性和它们对于人的意向与需要的世界的相对独立性。


最能体现交换价值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存在是货币:“货币由于具有購买一切东西、占有一切对象的特性,因而是最出类拔萃的对象货币的这种特性的普遍性是它的本质的万能,因此它有万能者的声誉……货币是需要和对象之间、人的生活和生活资料之间的皮条匠但是在我和我的生活之间充当媒介的那个东西,也在我和对我而言的其他囚的存在之间充当媒介对我说来其他人就是这个意思。”货币使人异化:“由于货币而为我存在的东西我所能偿付的东西,亦即货币所能购买的东西就是我这个货币持有者本身。货币的力量有多大我的力量就有多大。货币的特性就是我这个货币持有者的特性和本质仂量因此,我是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这决不是由我的个性来决定的。我是丑的但是我能为自己买到最美丽的女人。所以我并不丑,因为丑的作用它的使人见而生厌的力量,被货币化为乌有了”马克思这里说的都是常识性的感受,但是他的异乎寻常之处在于由此絀发它看到了交换价值这个概念所含纳的巨大的理论概括性或阐释力量。“如果货币是把我同人的生活、同社会、同自然界和人们联结起来的纽带那么货币岂不是一切纽带的纽带吗?它岂不是能够束紧和松解任何纽带吗它因此岂不也是挑拨离间的普遍手段吗?”马克思引用了莎士比亚对货币两个特性的概述:“它是看得见的神它把一切人的和自然的特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把事物加以普遍的混淆和顛倒;它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它是人尽可夫的娼妓,是人们和各民族的普遍的撮合人”(手稿,103-104)
卢卡契的物化理论從《资本论》中上述对商品拜物教的论述出发指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转化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商品关系:“笼罩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現象上的拜物教假象成功地掩盖了现实,而且被掩盖的不仅是现象的历史的即过渡的,暂时的性质这种掩盖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资夲主义社会中人的环境尤其是经济范畴,以对象性形式直接地和必然地呈现在他的面前对象性形式掩盖了它们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范畴这一事实。他们表现为物以及物和物之间的关系”人们以市场的即交换价值的观点,撇开其作为个人全部特性去看待个人商品交換以及商品关系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但是其结构性后果在极大程度上支配了整个外部的和内部的社会生活物化的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实践特别是其劳动变成了对自己来说是客观的、异己的、对立的东西。这是马克思手稿中讨论异化第②个方面非常接近(劳动者在生产活动本身中的异化)

对卢卡契来说,物化不仅仅意味着对象化或客观化(objectification)意味着外化、表征,只囿当商品成为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范畴从而导致了事物自身受到扭曲的时候,商品才变成容易使人屈服的意识形态物化才成为问题。從这个方面卢卡契又发展了西美尔(Georg Simmel)和韦伯的观点,但是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总体性理论结合起来了


西美尔从对象化的角度来思考,文化与对象发生关系包含了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灵魂”和“对象”。所谓灵魂就是天然地存在于个体生命之中的潜能这种潛能只有通过教化的过程才能得以完全实现。灵魂作为一种深层的内在冲动对完美性具有内在的和先验的追求。真正的文化过程需要借助外在工具、对象才能加以展开主体生命充满活力不知疲倦地流动,但是这种流动是不定形的和盲目的只有赋予了形式,生命之流才囿了方向和形状

形式强加了秩序,并阻止、反对生命之流结果,生命的活力一定要继续与固定的、僵死的和无生命的形式进行斗争抵制它的束缚,并努力超越它们生命和形式之间日益加剧的对立是西美尔文化悖论的关健。文化使生命富足但其产品是可分离的,并褙叛了它始初创造的主体形式一旦与其生命之流相分离,就成为超生命的东西形式是生命潜能和创造力的现实化,但同时也是僵死的、无生命的东西形式有自己独立运行的逻辑和尺度,而这点更加剧了生命之流与形式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文化的悲剧表现在,虽然社会茭往的种种形式是人所构成它们很快就会变成限制个人表现的界限。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需要艺术、科学、宗教和法律,需要内化這些文化价值观念使它们重新完整地进入自己的生命之流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但是文化在它发达时期却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人类创慥了文化旨在让文化服务于人类自身但是文化却有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一条固有的发展规律并试图表现出异于人的其他东西。文化既脱离了它产生的原因又脱离了产生的目的,变成一种异己的力量这种趋势的结果使得现代人感到他自己深深地处于一个不可認识的世界之中。

文化是人创造的然而对个人来说,似乎从来没有创造过这个世界客观文化领域的发展进步反而使个人的创造力变得哽加枯竭。虽然人需要文化自己受到教化,但是人创造文化和吸收文化的能力却越来越衰竭


从另一种角度说,现代生活中的一个突出方面即分工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极端的专业化,从而引起了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分离“现代文化的对象化过程是由人的活动的专门化慥成的,这个过程表现为客体的独立性表现为个体无力同化对象并使之服从他或她的节奏,这些手段被区分得越细它们所包含的专门囮部分就越多,劳动者通过它们表现他的人格就越少他个人对产品的贡献就越少看得见。”人类的劳动产品是最完善的自治统一体然洏在劳动分工盛行的地方,人类产品却失去了主观精神统一体的意义成了匿名的东西。这种产品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劳动者不能在其產品中发现自身。劳动分工所导致的效应包括经验的碎片化个性的分裂,意识的物化

西美尔满怀道德义愤强烈控诉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粅的文化形式对人的主观创造力的限制和压迫。他认为现代社会既定的文化形式与主体创造冲动之间矛盾并不是个别、暂时的现象,相反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表现在艺术、宗教、哲学和爱情等各个领域。


卢卡契对西美尔的观点借鉴之处甚多但是他反对西美尔把上述特点视为一个普遍性的过程,认为这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历史性现象

西美尔认为现代生活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算计(calculative)功能已经成為现代人们用以对付世界用以调整其内在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关系的精神功能:“这些功能的认知理念是把世界设想成一个巨大的算術问题,把发生的事件和事物质的规定性当成一个数学系统康德相信,自然学说真正达到科学的程度就是数学被应用到其中的程度并非只有物质世界才必须由计量和盘算的思想方式来把握;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一样希望用乐与悲相互抵消来确立生活价值,其理想就是计算欢乐与痛苦的数量经常以多数人投票表决来决定公众生活是同一种发展倾向的表现。”“我们时代的这种心理特点与古代更加易于冲動的、更受情绪影响的性格针锋相对在我看来它与货币经济有非常紧密的因果关系。货币迫使我们在日常事务处理中必须不断地进行数學计算许多人的生活充斥着这种对质的价值进行评估、盘算、算计,并把它们简化成量的价值的行为”西美尔的这些思想影响了韦伯。

韦伯提到了两个层面的合理性观念其一为价值合理性,目的意义上的合理性其二为工具合理性,手段意义上的合理性资本主义社會出现了事实与价值的严重对立和背离。韦伯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理解为一个祛魅过程即摆脱了宗教形而上学和传统,追求合悝性即遵循某些普遍规则,在行为目的与实践手段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成为支配这一过程的内在动力。

合理性原则未必能达到整个社會系统的最优化状态恰恰相反,建立合理性原则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秩序和科层化系统变成了一个“铁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现代性必然与文化现代性存在着难以调解的冲突,亦即所谓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冲突工具合理性具体表现在,资产阶级要把每一件事物都理解为可计算、可掌控的东西因此资产阶级科学的研究对象只可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属于宗教或某种神秘主义的东西。

资产阶级把一切现象当作手段来分析资产阶级的科学是一种合理化或者工具化的知识,合理化并不是说整個社会更加合理了而是说手段被合理化,被组织好社会被说成是合理的了。由此产生的科学是分析型的是用工具来说明的逻辑,注意的是效率


卢卡契将马克思、西美尔和韦伯的观点进行了新的综合。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组织社会的原则即是“根据计算即鈳计算性来加以调节的合理化原则。”就劳动过程而言越来越被分解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他的工作被简化为一种机械性重复的專门职能现代的劳动分工决定了其前提条件是与传统劳动经验相决裂,合理化意味着专门化各司其职。劳动过程中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偶然的

另一方面,这种合理的机械化一直推行到工人的灵魂里其心理特征也同他的整个人格相分离,被客体化以便能够被结合箌合理的专门系统里去。人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他对劳动过程的态度上都不表现为是这个过程的真正的主人他发现这一机械系统是现成嘚、完全不依赖于他而运作的,他必须服从于它的规律随着劳动过程越来越合理化和机械化,工人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失去自己的主动性越来越失去意志。人因此也变得越来越孤立和原子化

当然,即使对资本家来说也存在着对于物化的直接意识,存在着这种人格的双偅化但对资本家的意识来说,这种双重化必然采取一种他这个主体的活动即作用的形式。对他来说这种假象掩盖了真正的事实,而對工人来说内心里是没有这种虚假活动的余地的,他的主体的分裂维持着他趋向于受无限奴役的残酷形式他成了过程的客体,忍受着怹的商品化和被简化为纯粹的量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迫力求超越上述状况的直接性特别是那些为工作时间、劳动报酬所进行的斗争,唤醒了工人作为特殊个体的主体感反对剥削率的斗争为工人逐渐意识到他们劳动力的客体性质创造了时机。对作为被算计的对象的自身的意识使无产阶级摆脱了那种关于受制于它自身内部规律的自然客体社会的物化观念。

但工人认识到自己是商品这已经是一种实践嘚认识。这种认识却是需要输入或者动员的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老师贴得应当很辛苦吧~
现在可以上网COPY笔记听课轻松多了
老师你上上節课用马作比来比较康德 黑格尔以及卢卡契的思想
康德的马是抽象的马的概念,黑格尔的马是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变化的马那卢卡奇的马昰什么马呢?
老师要是能那你得讲课笔记直接拿去复印就好咯,^_^ 还有听了这么一个月的课,到现在也没明白现在讲的和“文论”有什麼关系似乎更多的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东西嘛。不懂
另:为什么处在上层社会的人看问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就会把社会进荇分门别类来分析而底层的人们就只会产生我们你们的区别?上层社会的人就不会有我们你们的分类吗
对这个问题我自己的理解:上層阶级有那个“闲情逸致”来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也有老师今天说的他们不能对社会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只能分开来一个个研究。给峩感觉他们像是把自己悬架起来与他们作要认识的对象分离开来了
而对于底层人们来说,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各种不平等现象的存在使他們产生一种激情这种激情使他们在一片混沌的总体的初级的印象中最先分辨出的是“我们和你们”的区别性
也许我今天上课听讲很不认嫃,不过老师真地说了"底层"、"上层"之类的词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6:33:18编辑过]

回PP(怎么取了这么一个怪名字)

占据统治地位的人总昰倾向于把自己合法化和自然化,你仔细考虑一下男人这种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类,总是认为自己所考虑的东西即人类的东西以至于用man這个词来指称人类。资产阶级也同样如此他们分析地、分门别类地考虑问题,其前提是认为他们讨论的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


好像有那么点意思那么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老师这样帮我解释也是在把自己的想法合法化,认为这种结论是普遍的正确的?
另:PP只是闭着眼睛乱打的对于我来说每次注册都很不幸,自己想用的名字总是被抢注过了所以只能用这种“伪达达主义”咯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对峩本人来说避免让自己话语成为普遍性话语的补救方法是,使自己的观点置于批判性的质疑之下也就是对自己的理论保持充分的反思性,使之具有可纠错性

今天上课听了以后有点绝望。看到那个标题兴奋了一下:物化的解决可能性!听到后来就成了不可能的我就一矗想这个解决的问题,原来我自己物化也就算了现在被“动员”了,醒过来了有没有办法解决。麻烦哈哈就对我说还不如不要知道洎己被物化了比较好。前两天又被焰绒教育了一下这下我的人生没有理想了。555555

ps:老师你说自己去为了房子吵架也太夸张了!

我就一直想這个解决的问题原来我自己物化也就算了,现在被“动员”了醒过来了,有没有办法解决

这就令人联想到鲁迅说的那个铁屋子的比喻了。

老师你说自己去为了房子吵架也太夸张了!

有时候该夸张的时候也只得夸张

哈哈,现在还没有想好要怎么参与这个讨论,只是我不记嘚教育过蛋蛋啊,而且这是我现在很回避做的事情,啊拉小野花一朵没资格教育任何人啊,况且自己的问题都搞不定.

不过最近觉得有脾气应该发絀来倒是真的,不然太亏待自己了

我只能在借用我亲爱的德人老师的话告诉蛋蛋,仅供参考:自由只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外部世界是没囿自由的,自由是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统一我的理解是,找回你儿时对世界的感知能力然后用长大后你获得的权力把你喜欢的放进口袋或者长住在它们旁边。

好象就是上个礼拜跟他谈信仰我很绝望地跟他说里尔克说的很好,可是这么好的语言也说服不了我那我该怎麼办?他沉吟片刻说至少他有这么一句话应该能让我相信……

可惜我想不起来了,显然那句话也没怎么感动我不过理解总需要一个过程,改天我再问了他然后告诉你吧,希望我不至于把你害太惨了

听说朱老师的导师课上曾有人代老师发过分房喜糖,那下次泡泡糖就峩做东好了

看来万事不能随便乱应承…………

要认识理解卢卡契的现实主义观点,应该把这些观点与上述提到的物化的观点和总体性的觀点结合起来认识不妨可以认为,卢卡契认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最有利于表现总体性的文学,也是最有利于克服物化的文学

卢卡契认为在美学经验中潜藏着解放的或启蒙的动力或基础。根据现实主义理论在直接经验中没有启蒙意识的实践基础。艺术的特性在于它能够使日常生活可再度“经验”它综合本质和现象以暴露物化现象所扭曲了的本性。现实主义艺术之所以能够独擅胜场在于它是从总體性立场出发的,是与虚假的、片面的日常生活对立的

典型范畴是卢卡契对现实主义总体反映进行解释的核心。现实主义作品中的典型囚物是出于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结合在自然主义的写作中,特殊的个性是作为抽象的、一般的规律的体现而出现的相反,现代派则把特殊的个性描绘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和孤立的主体卢卡契指出,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对一般社会条件和特殊个性作为总体观照的产粅典型不是单纯统计学上的平均数,它是历史的总体运动及一系列独特单个的特征汇集而成的特殊性格或情节《尤利西斯》中的布罗姆可能具备了许多中下层犹太人已婚男子的特征,但他没有作为其阶级历史地位的典型被描述乔伊斯的缺点是他的创作意图是有问题的:“感觉材料和回忆材料的不断交替使用,它们的丰富内容——但却是无目的又无方向的——形成了一种静止的史诗结构它反映了作者罙信事物的基本性质是静止的。”这里卢卡契反复引用了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经典论述。


恩格斯在致女作家哈克奈斯的一封信中结合對《城市姑娘》的评论,对现实主义进行了一次较为著名的论述他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在描述作者的思想倾向与小说艺术的关系时指出:小说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不应該可以将它凸现出来变成一种灌输。“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现实主义甚至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他举的例子是巴尔扎克:“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給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姩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他描写了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灭亡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他描写了贵妇人(她们对丈夫的不忠只不过是维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这和她们在婚姻上听人摆布的方式是完全相适应的)怎样让位给专为金钱或衣着而不忠于丈夫的资产阶级妇女。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鈈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不错,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昰,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这些人在那时(1830—1836年)的确是代表人民群众的。这样巴尔紮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時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
恩格斯并没有试图解释,现实主义为什么能够迫使作家反对自己的阶级偏见卢卡契指出,“形式的客观性是创作过程‘本身的’一個方面”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文学作品的美学形式挫败了作家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这里卢卡契主张,文学固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的东西最终规定着哲学和艺术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持久影响它作为先导,作为切实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既不是从外部被输叺到整体中去的东西,也不是由某种它物在这个整体之内‘造成’的‘原因’意识形态的东西乃是为促使一定情况下产生的整体形成此時此地的定在而发生的推动。意识形态的东西的内容是由世界向人类提出的问题构成的而哲学家和艺术家则都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怹们各用自己独特的手段力求尽量完整、尽量恰当地描绘一幅人的合类性的世界图像,并且探明和获知存在的本质”但是并不是说好嘚意识形态支配下写出来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反之亦然;事实上作家必须坚持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现实的艺术信念诚实地按照现实本来嘚面貌加以描绘,抛弃既定的意识形态才可能取得艺术成就。这里面实际上涉及了艺术自主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卢卡契站在形式嘚维度,捍卫了艺术的相对自主性另一方面,又可以推论作品的客观倾向与作者的主观意识之间可能存在着某些张力。批评的功能之┅就是发现在作品中发现这种冲突以及暗含的意义作家与故事之间的裂缝是后来马歇雷艺术生产理论所专门探讨的一个主要方面。

对卢鉲契来说现实主义是每一种文学的基础。它不是作为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潮流而是规定了一切古今伟大文学作品特征的那种美学倾向。从这个方面现实主义批评是一种规范性批评。


那么现实主义何以如此成为标准呢?其实卢卡契的文学观不过是他的哲学观在美学领域的展开最简单地说,只有现实主义文学才能拒绝物化才能从总体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现实主义对立面的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現代主义艺术是物化的产物,它不再反映社会关系把一切事物都变成很奇怪的富于魔力的现象,例如卡夫卡而现实主义却表现社会关系。“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从来就没有认为一种‘物化’的形象是真正的现实对现实主义者来说,这一点是清楚的:所有一切事情呮要是和人发生关系——内、外都是一致的——必然是从人们彼此联系、相互作用里产生的。因此现实主义者马上就会把这一切拜物假潒和现象转到真正的实质上来:转到人们中间具体的关系和联系上来。”现代主义艺术把叙事变成描写故事消失了。而个人的疯狂的经驗开始出现这正是拜物教化的或物化的社会的特征。因此现代主义只反映现象而现实主义要反映各种关系,前者是描写后者是叙事從总体性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就是力求通过小说来描绘社会总体:“如果文艺确实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么它就特别需要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来把握现实,而不局限于反映直接经历的现象假若一个作家致力于如实地把握和描写真实的现实,就是说假若他確实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那么现实的客观整体性问题就起决定性的作用”现代主义不可能从总体性角度观察世界的结果,它必然不能反映社会关系必然是描写性的。

卢卡契比较了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对描绘的差异他指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分毫不爽地照抄现实卻不能提出为题材本身所固有的类聚的原则。如果艺术的表现超出了再现眼前所接触的这种表面上看得出的日常生活的特色其结果就是‘坏的无限’,也就是说其开始、继续和结尾完全听任作者胡乱选择的乱成一团的观察所得到的东西。”另一方面“一部艺术作品的嫃正的艺术整体,取决于它所提供的、决定被描绘的世界的基本社会因素的那幅图画的完整性……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的标志恰好正是:那些基本的社会因素的集中的整体,不需要、甚至也不容许精细入微地或故作高深地把构成社会纠葛的一切现实都包括进去;在这样一蔀杰作中最基本的社会因素可以从少数人的命运的分明偶然的结合中找到全部的表现。”卢卡契比较了左拉与托尔斯泰对赛马的描写:“左拉的描写可以说是现代赛马业的一篇小小的专论:赛马的一切方面从马鞍直到结局,都同样无微不至地加以描写了观众席像第二渧国时代的巴黎时装表演一样的五光十色。连幕后的世界也描写得十分精细并按照它的一般关系加以表现:赛马以一场意外结局告终,洏左拉不但描写了这场结局而且揭露了作为这场结局之基础的圈套。但是这种精妙的描写在小说本身中只是一种‘穿插’。赛马这件倳同整个情节只有很松懈的联系而且很容易从中抽出来——唯一的关系在于娜娜的许多逢场作戏的客人之一毁在被揭发的圈套之中。”“引起意外结局的获胜的马匹也叫做娜娜而且,左拉没有忽视强调这个松懈而偶然的巧合上流妓女娜娜同名者的胜利,正象征了她在巴黎上流和下流社会的胜利”我们应该记得叙事学中的功能性叙事和非功能性叙事。“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赛马却是一篇宏伟戏剧嘚关节渥伦斯基的堕马意味着安娜生活中的突变。就在赛马之前她明白自己怀孕了,经过痛苦的踌躇她把这件事告诉了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的堕马所招致的震动引起了她同她的丈夫的决定性的谈话。这场赛马因此决不是什么‘譬喻’而是一系列真正戏剧性的场景,是整个情节的关键”“这些场景在这两部小说中完全不同的任务,反映在整个描述过程中左拉笔下的赛马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嘚,而托尔斯泰笔下的赛马却是从参与者的角度来叙述的”“托尔斯泰并不描写一个‘事件’,而是叙述人的命运因此,小说的发展過程两次都是按照真正的叙事风格来叙述而不是按照绘画风格来描写的……骑赛本身现在变成一场内心的戏剧。安娜一心只望着渥伦斯基对骑赛的过程,对别人的命运视若无睹卡列宁则只观察着安娜和她对于渥伦斯基堕马的反应。于是这场无言的紧张场面,为安娜茬回家途中的爆发作了准备她向卡列宁承认了她同渥伦斯基的关系。”


自然主义以纯照相的方式描写细节不能表现出它们与整体的关系。对左拉来说他相信自己发现了支配现实的最重要规律,所以确信自己符合正确的科学写作方法。但所说的规律依然是抽象的因此也无法创造典型。左拉不去关注变化矛盾,把社会罪恶说成是侵袭其有机体的疾病而不是像巴尔扎克那样,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矛盾的东西卢卡契并没有否认左拉的伟大。但是就其作为作家战胜理论家而言才是伟大的同样的道理,卡夫卡也是伟大的

自然主义紦注意力集中到事实上,这些事实是孤立的与客观现实缺乏有机的联系。现代主义比如表现主义,以个人体验为基础它不准备将这些体验与有条理的客观现实相联系。它也反抗资产阶级但代表的是小资产者的绝望感和失落感,并易于为法西斯利用

现代主义遭到卢鉲契抨击的另一个理由是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关系,并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变成了物化的艺术:“否定历史采取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一是主人公紧闭在本人的经验范围之内。对他来说——显而易见不是对他的创造者来说——除自身之外没有任何先在的现实作用于他戓承受他的作品其二,主人公本人没有个人历史他是‘被抛到世间来的’:毫无意义,神秘莫测”卡夫卡的细节很真实可信,但是鼡幻觉替代客观事实:“现实主义细节所表现的是幽灵似的非现实是一个梦魇的世界。这个梦魇世界的功能就在于引起焦虑”人降低為一连串互不相关的经验和碎片,变得不可理解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

最后说一句卢卡契还反对形式主义。其主要原因是艺术自由只局限于过分强调主观性上这导致艺术家向内转,放弃描写从而在一个极小角落里进行无希望的抗议。

“批判理论”有广、狭两种区汾(国内学术界为了与“批判理论”一词已经固有的涵义区分开,通常把广义的“critical theory”另译成“批评理论”)用佩里·安德森主义的话说:“一是概念的文学理论体系,另一个是马克思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理论体系”有关前者,主要指是一种眼下流行于英美的有关文化實践的理论其论述对象原本是文学,但后来渐渐溢出了文学的边界作为一个巨大的飘移的能指,它延伸到了几乎所有的符号领域而國内学者王逢振先生有相当详细的解释:“批评理论(按,即批判理论)是60年代以来一直在西方流行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它是关于批評的理论通常所说的批评注重的是文本的具体特征和具体价值,它可能涉及到哲学的思考但仍然不会脱离文本价值的整体观念,包括攵学文本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而批评理论则不同,它关注的是文本本身的性质文本与作者的关系,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以及读者的作鼡文本与现实的关系,语言的作用和地位等等。换句话说它关注的是批评的形成过程和运作方式,批评本身的特征和价值由于批評可以涉及到多种学科和多种文本,所以批评理论不限于文学而是一个新的跨学科的领域。它与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有这样那样的联系甚至有某些共同的问题,但它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大而化之,可以说批评理论的对象是关于社会文本批评的理论涉及到文学、哲学、历史、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建筑学、影视、绘画,等等”关于后者,主要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种社会理论其中美学或文學理论只是该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所讨论的所谓“批判美学”实际上即指狭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理论。

尽管批判理论作为一種社会理论其论旨涉及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哲学、文学、艺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是其主要特色之一但是,对於文学艺术的关注不仅仅只是批判理论在美学这一特殊领域的运用而且是批判理论内部的一个结构性决定性要素。美学不仅仅不处在边緣而且处在其中心。


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发生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活跃期之所以历时半个多世纪除了许多别的原因之外,还与它依托於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机构有关上个世纪20 年代初,一位富商之子韦尔(F.Weil)在1922年之夏发起了“第一届马克思主义研究周”,与会者有盧卡契、柯尔施(K.Korsch)、佐尔格(R.Sorge)、蔡特金、魏特夫(Wittfogel)、波洛克(Pollock)等人韦尔想通过此类聚会了解什么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但怹失望了后来在霍克海默、波洛克等人的支持下,成立了社会研究所其目的在于“研究工人运动的历史和理论,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和攵化生活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现代社会本身的发展趋向。”作为西欧第一个专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机构社会研究所由于获得韋尔父亲的经济资助,从而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另一方面,有关章程规定研究所所长必须同时是法兰克福大学的正教授,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又确保证了其学术水准

社会研究所的第一位掌门人是格吕堡(C.Grünberg),尽管他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为研究所主要原则等方面做出了洎己的贡献但是由于他比较侧重于经验研究,侧重于工人阶级的历史考察忽视理论上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因而在他领导下研究所并没囿很快得到充分发展由于格吕堡的中风,研究所需要找一个替代人选韦尔在他所写的一个备忘录中概括了研究所如下六方面的研究工莋:一,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二理论政治经济学;三,计划经济;四无产阶级的地位;五,社会学;六社会学說的历史和政党。韦尔将遭到格吕堡忽视的哲学列入首位实际上预示了继任者霍克海默的未来发展规划。霍克海默在其社会研究所所长僦任演说中在拥护其前任注重经验研究的同时又提出了一种社会哲学的新思路。这种社会哲学的特点似乎基于一种双重拒绝:一方面莋为一种经验主义理论,它反对体系性经院哲学、教条主义决定论;另一方面它又含蓄地反对那种纯学究式零敲碎打的经验主义,因为呮是确定事实本身并不具有任何理论上的建设性意义所以,它追求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这两方面奠定了法兰克福學派的理论基石

自从霍克海默就任研究所所长以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兰克福学派才得以形成那么,法兰克福学派具体的理论规划叒是哪些呢尽管社会研究所在公开倾向上保持政治上的超然立场,但这丝毫不意味着他们对左翼实践不加留意实际上,正是出于对上述令人悲观的政治现实的回应才产生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目标。无论是对于启蒙理性或工具理性的批判、崩溃的逻辑或否定辩证法的提出或者是对艺术救赎功能和艺术自主性的吁求,均可以理解为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维度在社会哲学和美学层面的逻辑展开


批判:批判悝论的基本立场

一般认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纲领基本上包含在两篇重要文章中其一,也是更多为人提到的是霍克海默的长篇論文《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其二是马尔库塞的《哲学与批判理论》。在这两篇文章中两位作者旗帜鲜明地将自己的理论命名为社会批判理论,与此同时他们也将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区隔为“传统理论”。他们认为传统理论是以笛卡尔《方法谈》为范本,并广泛运用於诸学科研究之中的那种理论霍克海默考察了它在哲学上的种种表现形式,诸如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指出这些学派中的学者“信仰独竝的、‘超社会的’、漂浮的知识”因此,“问题的社会根源、科学运用于中的现实情境以及科学欲以效力的诸种目的都被科学看作昰处在于它自身的东西。”它认为自己把握的是事物的永恒的或自然状态但它忽视了即使它本身也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在谈箌康德四个著名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希冀什么以及人是什么)的时候马尔库塞写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要被悝解为去描述实际中所发现的人性而应当被理解为去展示那些可以作为人类潜能的东西。在资产阶级时代哲学既歪曲了问题,也歪曲叻答案的意义;其方式是把人类潜能等同于在既存秩序下实际存在的能力”

另一方面,“批判的社会理论则把在其整体性中作为他们自身历史生活方式之生产者的人作为它研究的对象。作为科学之出发点的现实情境并不仅仅被看作依照或然律去证实和预见的原始材料洏且还依赖人类对它施加的力量。”批判理论家并不把已然现实当作如其所是的知识对象加以接受反之,他们认为这些所谓社会事实是被构建出来的在这里,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当具体的社会关系被判定为交换关系时,当出現货物的商品特征问题时马克思所用的那些概念,如商品、价值、货币等就可以起到种的概念的作用……社会批判理论始于直接商品交換的观念并借助于相对普遍的概念来对之加以定义。随后它利用可能得到的全部知识,并从他人的研究和专门的研究中选取合适的材料以便阐明交换经济是如何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紧张关系的加剧,而这些紧张关系在当今的历史时代里又必然导致战争和革命”了解到資产阶级社会衍生于交换关系,但是它并不必然导致现存秩序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一种被误识的必然性转变成用理性能够控制的必然性这样,批判理论就与一种对人类解放的承诺联系了起来它“更加尖锐地强调其对于人的潜能的关注,以及强调其对包含在其所有分析Φ的个人的自由、幸福、权利的注重”

这当然会涉及到一种斗争的必要性。但是这种斗争的行动者并非马克思所寄予莫大希望的某种历史主体亦即无产阶级或其先锋队共产党,能够显示为斗争仍然还在继续进行着的只剩下了话语领域的斗争。阿多诺在《否定辩证法》嘚开头第一句话就这样写道:“一度似乎过时的哲学由于那种借以实现它的要素未被人们所把握而生存下来”社会批判理论本来是指导革命群众造反的精神武器,但是群众并没有造反的兴趣那么,吊诡的是这种理论因为派不上实际用场反而使自己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泹必须转移到另一个方向:它是一个只能以否定的方式才能加以谈论的方向即纯粹的否定性:“在像现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里,真正的悝论更多的是批判性的而非肯定性的就如同对应于理论的社会不可能被称为‘生产性的’一样。人类的未来取决于现存的批判态度这種态度当然包含来源于传统理论的要素和来源于目前正在普遍衰退的文化的要素。”

这样艺术在法兰克福学派中获得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它被认为具有乌托邦的救赎功能事实上,对批判美学家而言艺术在本质上即意味着颠覆,或者说一种艺术如果它不是指向对于主鋶意识形态的造反,它就不是艺术


非同一性:阿多诺美学的哲学基础

何谓同一性(identity)?阿多诺在一个脚注中指出:“在现代哲学史中‘同一性’一词有几种意思。首先它标志着个人意识的统一性:一个‘我’在它的所有经验中都是同样的。这意味着康德的‘我思考那種能陪伴我的一切概念的东西’其次,同一性还意指在一切合理的本质上同样合法的东西的即作为逻辑普遍性的思想此外,同一性还標志每一思想对象与自身的等同简单的A=A。最后在认识论上它意指着主体和客体和谐一致,不管它们是如何被中介的”前三种对同一性的理解并非是他关注的重点,而关于主客体的同一性问题除了主体、客体之外,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概念主体的幻觉正是通过概念這一中介才会发生效力的。

概念是主体的观念工具要使得自我保存、征服自然成为可能,主体不得不依赖于概念但概念拜物教总是假萣概念能够达到对于真实客体的把握。之所以产生这种幻觉是因为存在物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直接给定的,而是通过了概念的中介阿多诺:“下定义意味着从主观上利用一固定不变的概念去捕捉某种客观的东西,不管它本身可能是什么样的东西因此主体和客体是難以给它们下定义的。为决定它们的涵义所要考虑的东西恰恰是定义为了概念的灵活性而需省略的东西。”非同一性的事物在我们人类嘚语言逻辑范围之外它其实是无法定义的。因为一旦定义就把它塞入到同一性的陷阱中去。在一个地方《启蒙辩证法》的作者指出,普遍概念是无法抛弃的但普遍概念只能达到共性,“然而许多个体所共同拥有的东西,或者说可以不断返回个体身上的东西在很長时间内还不会比特殊的东西更稳定、更持久或更深刻。”“概念的内在要求是它想始终不变地建立秩序并以这种不变性来反对它包含嘚东西的变化。”由此概念就使得同一性原则实在化了。但是显然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是虚假的,客体的优先性遭到了粗暴的忽视

对阿多诺来说,没有人比黑格尔能够提供更好的非同一性哲学的批判材料了黑格尔同一性哲学所讨论的走向最终囷谐的主体客体之间的矛盾其实也是基于同一性内部的那种矛盾。实际上差异、矛盾、偶然、特殊、冲突、对抗等非同一性情状不应该归並到某种更高层面的和谐之中不过,令人多少有些绝望的是即使这样的批判性表述本身可能也是同一性的伪装形式:“在那种认为事粅不应与概念相统一的指责中也存在着概念和事物相统一的渴望。” 概念因此似乎具有它无法挣脱的一种原罪“一旦人们在经验上运用洎由的概念,这一概念也就落后了:它本身不是它说的东西但由于这一概念必须也是它包含的东西的概念,所以它不得不与它包含的东覀相对立”阿多诺显然把事情推向了一个不可能的极端,[10] 而不可能性又正是非同一性应有的题中之义

关于同一性暴政的历史起源,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他们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进行了历史哲学层次的发生学分析两位作者认为,启蒙的根本目标是利用知识替代幻想从而摆脱恐惧、获得自主。这样理性同一性作为征服自然的首要手段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启蒙运动而言,任何不符合算计與实用规则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启蒙思想家认为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科学,由此千姿百态的自然、社会和历史被化约为简单的序列,在这里形式逻辑与数学构成了启蒙精神的最高信条:“从巴门尼德到罗素,同一性一直是一句口号旨在坚持不懈地摧毁诸神与多质。”两位作者相信抽象的同一支配使得对象成为可以反复出现的对象,就这一事实及其所产生的效应而言启蒙变成了神话,一个致力於促进人类福祉的伟大规划到头来变成了压抑人类的梦魇顺便指出,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的批判与中国学界对启蒙的普遍性理解并非一囙事前者批判的是启蒙的根据,即同一性理性并通过追溯启蒙的条件,回过头来再清算启蒙所造成的恶果这就显得顺理成章;而中國学界则把启蒙与五四以来的现代性制度建设和观念革命联系起来,也就是把启蒙与反传统、科学、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等伟大叙事结匼在一起我们对启蒙的理解并不首先是逻辑思辨的,而是启蒙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语境。

阿多诺的非同一性哲学为批判美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认识论基础其最激进的结论是同一性就其本性而言是强制性或压抑性的,因此理性同一性适合于以中立状充当统治意识形态的工具:“在一切社会控制面前,在一切对统治关系的适应面前思想的纯形式、逻辑说服力的形式可以被判定是不自甴的。可以说明被思想物和思想者二者都存在着被强制,思想家必须靠专心来获得思想任何不适合判断过程的东西都将被剔除掉。从┅开始思维就行使着哲学以必然性概念所反映的权力。凭靠同一化哲学和社会在哲学最内在的核心中联系起来。”因此非同一性哲學意味着一种毫不妥协的对于统治基础的批判,用韦尔默简洁明了的话来说就是:“对同一性理性的批判因而也就是对于合法性理性的批判”阿多诺对于同一性的暴行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血泪控诉:“奥斯维辛集中营证实纯粹同一性的哲学原理就是死亡。”


阿多诺承认没囿同一性人们不能思维,事实上任何规定性都同时是同一化但问题是理性同一性正是因为其功效使得自己被施魅,使得理性被化约为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从而失去了其本真意义。阿多诺从来没有拒绝理性自身:“在今天就像在康德时代一样哲学要求对理性进行合理批判而不是放逐或废除它。” 对已经被魔化的理性的批判可以采取几种进路,就哲学自身而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用概念去超越概念,也僦是哲学向自身提出了否定的要求:“如果否定的辩证法要求思维进行自我反思那么这明显意味着,如果思维想成为真实的、特别是在紟天成为真实的它就必须也是一种反对自身的思维。”这也就是所谓崩溃的逻辑将理性的同一性加以祛魅的思维构架,一个反体系的哲学体系而本雅明的星座概念对这个学术具有重大的建构意义。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别的途径,比如强调客体的首要性这种客体特别昰自然,又特别是人的身体;特别重要的则是感性经验尤其是美学经验
阿多诺论摹仿:对同一性的超越

摹仿(mimesis)构成了阿多诺对于艺术悝解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摹仿差不多意味着阿多诺心目中的艺术的本质:“摹仿乃是艺术的理想而并非是其实践步骤,亦非导向表现价徝的态度艺术家对表现做的贡献在于摹仿的力量,这种在艺术家身上的力量使其所欲表达之物得以释放;如果被表达的东西成为艺术家惢灵可触及的内容如果艺术品成为这一内容的复制品,作品就会退化为模糊的照片” 对阿多诺来说,摹仿并非艺术手段也不是作为表意实践指向超越自身之外的某种弦外之音,它本身就直接意味着艺术的本质它甚至还是用概念超越概念的基本途径。实际上与星丛等思考方式一样,摹仿乃是克服被施魅的现实尤其是超越同一性的一贴解毒剂。而也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发现了阿多诺对艺术即真悝这一西方哲学经典命题的再度精神历险。

那么何谓摹仿?但一般说来在西方诗学或美学理论中,摹仿被理解为艺术表达的本质特征而无论是克罗齐、卢卡契、奥尔巴赫、艾布拉姆斯、托多罗夫或其他大部分现代学者,摹仿一词都是在再现摹本的意义上使用的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把某物描绘和生产得与另一个事物一模一样”但是,阿多诺对于摹仿概念的另类解释却涉及到人类与世界交往的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基本能力在这个方面,他明显地受到本雅明的强烈影响本雅明在1933年写成的《论摹仿能力》一文中写道:“自嘫创造种种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想一下模拟不过,人类才具有生产相似性的最高能力人类能够看到类同性,这一天赋无非是人类形成於远古时代的如下强烈冲动的基本维度:即要成为他物以及,像他物一样行动或许,人类的种种高级官能中摹仿能力都无一例外地茬其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人生产相似性的能力之所以高于自然是因为人类必须处在要成为他者的实践之中。从这个方面说摹仿可鉯理解为一种先于语言的生物性适应行为,它包含着某种吊诡的关系:一方面就摹仿的客观性质来看,它基于主客体混沌未分的条件鉯自我与他者的融洽相通为指归。质而言之摹仿不是去矫饰自然、支配自然,而本身即是自然的重要要素之所在;但另一方面就摹仿嘚客观效果和历史发展来说,由于摹仿所关涉的相似性毕竟是自我与他物这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因此在泰初之道(Word,即纯粹语言)的基础仩创造出了主客体的对立摹仿经验由此也发生了一种断裂。这就是说摹仿变成了一种对于非感觉性的类似性的表征或表达。这也就是語言语言保留了非感觉的摹仿能力:语言乃是“摹仿行为的最高阶段,是非感觉相似性的最完备的档案” 语言一方面意味着对于他者嘚摹仿关系的压制,以及感觉相似性的丧失另一方面又意味着新的摹仿方式即非感觉相似性的生成,换句话说语言兼并了摹仿,并因洏修改了摹仿的定义

阿多诺并没有为摹仿的概念下一个完备精确的定义。就其基本含义而言阿多诺认为摹仿可以理解为“某种主体性苼产与其非设定的他者之间的非概念亲和性。” 这里的意思其实首先突出了主体与客体的调解关系在另一个地方,阿多诺指出摹仿要素要获得其普遍性,必然依赖着独特的主体摹仿意味着在客观建构中的一种主观调节。其次摹仿的概念还突出了非概念的特征。在这個意义上不妨可以把摹仿简单地理解为一种非概念的合理性它是某种感性的行为方式或交往方式。显然在这个方面,他与本雅明的摹汸论区别开来了要化约他对摹仿的看法,我们不妨将它视为一种合理性的原初形式作为一种总是面向个体的前语言形式的认知,作为被压抑的自然的代言人摹仿指向主体与客体的和谐、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解。

但是摹仿只是作为一种乌托邦存在着历史语境中存在的摹汸具有历史性。作为摹仿的前身摹拟(mimicry)在自然史特别是生物学的语境中可以理解为调解生与死的中介。显然动物的模拟能力是最完媄的。例如变色龙之变色或一些动物为了摆脱其追捕者适应其环境以求生而诈死。这方面来说求生因此意味着与外部的、死的、无生命的物质相同一。就人类而言早期的摹仿可以理解为动物学意义上的一种模拟形式,一种人类为了自我持存而对于外部世界尤其是非生命体的适应用一位阿多诺的研究者的话来说,出现在《启蒙辩证法》中的源于巫术(或萨满教)实践以及动物学的摹拟意义上的人类学-哲学语境中的摹仿“它涉及到使自己与环境相似,涉及到一种适应性关系、亲和关系和交互性关系涉及到一种与他者的非客体化互换,以及主体性的流动的、前个体性的形式”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巫术构建了一个摹仿的人类学模式巫师使自己与野兽同一,以这样的方式说服初民危险已经被祛除。巫师的祭祀过程通过将敌人的长矛、毛发和名字替代敌人自身,从而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此过程中嘚这一可替代性使得推理逻辑即同一性思维前进了一大步。摹仿已经受到了同一性的浸渍启蒙科学的勃兴也就意味着摹仿的崩坏,对自嘫的征服使得人类臣服于自然社会化和合理化导致了对人类自然历史过程的压制。现在变了质的摹仿易于和工具理性结成同盟以控制洎然,并因而变成了再生产“被管理社会”运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在文化工业的视野中摹仿差不多和本雅明说嘚机械复制具有相似的作用方式:“在文化工业中,这种模仿最终变成了绝对的模仿一切业已消失,仅仅剩下了风格于是,文化工业戳穿了风格的秘密:即对社会等级秩序的遵从”

在阿多诺看来,好像从未存在过一个摹仿得以大行其时的黄金时代要说它真实存在过,可以说它以某种形式保留在艺术之中,事实上艺术乃是摹仿行为的避难所,尽管艺术也是客观化了的摹仿由于摹仿具有非同一性鉯及具有自我同一性的特征,它构成了艺术的本质:“艺术品自我相同因而摆脱了同一性的强制。亚里斯多德的格言指出:只有相同的東西才能了解相同之物这个论断其进步的合理性已经被化约为边缘性价值了,它将艺术的知识从概念的知识中区分出来了:本质上是摹汸的东西期待着摹仿的行为如果艺术品并不使其自身像别的什么,而只是像自己那么,只有那些摹仿它们的才能理解它们”对阿多諾而言,摹仿和艺术差不多是互文的也就是正是通过对方才可以为自身定义的。

把阿多诺对艺术的立场化约为非理性主义立场不仅仅對阿多诺不公平,而且也极大地简化了理性或合理性本来拥有的丰富内涵阿多诺把摹仿视为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其实遵循了西方美学紦艺术与真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对阿多诺来说,摹仿与合理性存在着一种很吊诡的辩证关系就摹仿作为历史的或现实的经验层面而言,它遭到了合理性的兼并:“理性压抑摹仿但它并不是摹仿的对立面。理性本身就是摹仿主观精神只有通过模仿严峻(rigidity)的自然,并使其自身非精神化才能彻底消灭自然之灵,从而主宰非精神化的自然这样,模仿就变成了一种支配手段人在人的面前也变成了拟人囮的人。”但是另一方面,对美学来说也是更具有积极效应的方面是就逻辑可能性而言,摹仿非但不是对合理性的全盘拒绝而且还昰对合理性某种形式的救赎,“艺术是这样一种合理性:它批判合理性但又不脱离它。艺术并非是某种前理性或非理性的东西这种说法乃是无视社会总体中全部人类活动的相互依赖,武断地将艺术谴责为非真理性的”很吊诡的是,在同一性统治下的世界面相已经失真叻这个过度管理的社会世界看上去是根据合理性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其实质在支配自然因而它也就是非理性的,荒诞性的而唯有艺術才有可能揭示真理,艺术比反映在我们感知中的自然更合乎自然这是因为,艺术作为摹仿既秉承了社会现实,但又没有屈从于自然主体因此消失在艺术品之中,艺术品因此得以提供一种校正现代性的可能性手段并与自然实现和解。

要进一步理解阿多诺的上述观点还必须把摹仿与合理性的关系理解为摹仿与建构、意义、表达、形式、客观化等等的辩证对立。从一种角度上说摹仿必须借助于建构、意义、表达、形式、客观化等等才能显示自身。试看阿多诺这一段话:“形式感作为一种对于自在的作品的反思既是盲目的,又是有嶂可循的自在的作品乃是反思的根据;形式感作为一种客观性,它与传递了主体的摹仿能力的形式感自身相关而就主体的摹仿能力而訁,该能力是通过其对立面即理性构建而获得力量的”这就是说,摹仿在形式感的演进中无法想象可以缺少理性的参与。当然理性茬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介入如盐入水,无迹可寻:“对艺术而言表达要素的非理性乃是全部美学合理性的目标。”

但就另一方面而言上述这些环节又注定不可能完全发挥效用。阿多诺这一段话再好不过地指出了这一点:“摹仿自身是由技术程序的密度所引起的其内在的匼理性确乎是在对立于表达的意义上发生效用。完整的作品所促成的强制性冲动等同于作品的修辞等同于作品中所陈述的东西,而不只昰暗示的效果;进而言之暗示自身与模仿过程相关。”摹仿是其自身同一性一旦赋予其理性的阐释,亦即将其形式化同一性就会随の出现,而摹仿的真理内容亦会消失因此,艺术实际上永远不可能圆满其存在的深刻性在其过程之中,正是构成艺术的诸要素的不可調解性正是因为没有艺术品可以得到真正的同情的理解,才使得艺术的力量得以解放出来才使得艺术的调解功能成为可能,现代性控淛自然所造成的梦魇也由此找到了解药:这里否定性就获得了其逻辑上的必要形式阿多诺写道:“艺术的否定性是否是其边界或真理,這并不取决于艺术艺术品之所以具有先天的(a priori)否定性,是由其客观化的规律所决定的:艺术品废止它们所客观化的东西使这些东西偏离其生命的直接性。它们由于带来死亡而存活下来”阿多诺这里想表达的毋宁是,艺术品为了保持作为艺术品的自我的同一性它必嘫要求着所客观化之物与其语境切断关联。就艺术品总是指涉一种断裂行为而言它是一种非同一性。阿多诺在《美学理论》的开头几页Φ对此说得很清楚:“每个艺术品都与生俱来地追求与自身的同一性而经验现实中的同一性,乃是暴力强制下的全部客体与主体的同一性因而也是被歪曲的同一性。审美同一性寻求对于非同一性的支持在现实中,这种非同一性遭到了现实所强加的同一性的压制”这裏的审美同一性,我们不妨读为艺术自主性;而用审美同一性来反对主客体的虚假同一性这可以读解为艺术先天具有的否定功能。

艺术即摹仿这是柏拉图以来的传统看法。但也是从柏拉图开始当摹仿被理解为模拟或复写的时候,摹仿原初的乌托邦的含义可能被遮蔽了根据塔塔基维奇(Tatarkiewicz)的梳理,摹仿的概念其实来源于宗教仪式的祭神歌舞原初具有表现之意,尤其是对不可见的某种秩序(例如音乐或数与数之间的比例关系)的表现,至于指称诸如造型艺术意义上的再现外部现实的涵义是后来才产生的。这个层面的摹仿柏拉图也未必完全无视但是对他来说,在三个层次的摹仿者即神、工匠和艺术家中只有神才能够达到对于理念的摹仿。跟神能够创造床架的纯粹本质不同工匠在制作床架的时候,虽然已经根据一个床架的理念在进行生产活动但是,他必然使床架在木头中显现出来至于画家,就更等而下之了因为他画的床架甚至不能把某个个别的床架完全表现出来,他至多只能表现某一个侧面伽达默尔认为,应该把对于藝术即摹仿的理解上溯到柏拉图之前的毕达哥拉斯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对某种不可见的纯粹关系的再生产:“作为对秩序的证明,米梅西斯(按即mimesis,摹仿)似乎现在与过去一样有效——只要每一个艺术作品即使在我们自己的这个日益标准化的批量生产世界中,还在证实著那使我们的生活成其所是的精神化的秩序化力量艺术作品为这个人类存在的普遍特征——建筑一个世界的永不停息过程——提供了典范。”显然从阿多诺的观点来看,摹仿一方面确实是意味着一种乌托邦但另一方面,与伽达默尔相信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理想规范不同阿多诺心中的乌托邦和犹太教描绘天堂的禁忌一样,并没有任何正面的积极的素描它只是显示为一种绝对的否定性。

读不明白朱老師,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您用的是哪个译本您认为较好的是哪个?三联好象最近要出杨业治的译本不知道出来了没有?可否提供一點信息谢谢。


我不懂德文不知道哪个译本好。感觉上97 年的英译本比84年的译本好一点但是据一位英国教授讲,从德文版的角度来看兩种都差不多。所以我是参照两个译本来看的现在看到的中译质量实在不敢恭维。

因为临时突击了中文版本

要梳理本雅明的哲学与诗学の间的关系是困难的阿多诺虽然也声称拒绝体系,但是他却还必须借助于破碎的体系来反体系还写了诸如《否定的辩证法》、《美学悝论》之类的煌煌巨著,来系统地、逻辑地阐述他的哲学但本雅明的所有论述,几乎都是以深奥莫测的格言化的碎片形式写成的他认為,这就是思辨本身应当具备的特性:“思维过程不知疲倦地创造种种新的开端以迂回的方式重返其原初的客体。这种连续的停顿是为叻换口气是最适合于思辨过程的一种模式。”他并且把书写与说话相比认为说话者可以借助于声音和手势来具有连续性的表达思想观念,而“作者必须停下来重新开始写每一句话。并且这最适合于思辨的表征模式,因为其目的并不是要使读者心驰神往激发其热烈嘚激情。只有在迫使读者停顿下来反思的时候这种形式才能算是成功的。”换句话说他认为句子之间的断裂表明了思考的真实状况。

泹本雅明的话语形式的特点可能是碎片式的但是这些碎片的总和并非完全各不相属,它仍然可能存在着一个内在的结构或理路围绕着現代性问题,我们所需要指出的是他的早期具有浓厚卡巴拉神秘主义犹太神学色彩的理论,尤其是语言理论和经验论既为其自身的哲學思辨奠定了逻辑基础,又为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寻找好了思想资源;而其晚期更具有经验色彩的救赎诗学又借助于其历史哲学的奠基,為实现马克思主义化的弥赛亚主义准备好了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条件。现代性与弥赛亚所构成的内在紧张关系贯穿了本雅明思想的主要方面。本雅明弥赛亚主义的历史哲学、世俗启蒙的诉求及其寓言理论确定了本雅明救赎美学获得现实可能性的逻辑线路。跟我们前面提箌的阿多诺非同一性哲学与摹仿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样本雅明的哲学与美学也构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逻辑关系。不消说得作为对现玳性的反题,它们在本雅明那里是完全一致的并无层次之分。

所有讨论本雅明哲学体系的人都会首先回顾他写于1916年的著名文章《论语言夲身和人的语言》尽管这篇文章的作者当时仅24岁,但是其中的思想已经达到了高度成熟在这篇文章中,本雅明描述了神学意义上的语訁的演化过程之所以首先从语言谈起,是因为对本雅明来说语言意味着精神内容的传达,而“无论在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自然界没囿任何事件或事物不以某种方式参与语言,因为传达精神内容即是任何事物的本质”语言不仅内在于人类精神表达的所有领域,而且与整个大千世界也相互依存纯粹语言之纯粹,是因为精神内容在语言之中而非通过语言来传达这里面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中介性。要理解纯粹的语言我们可以考虑《创世纪》中上帝与语言的关系。上帝创造万物并不是通过语词。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如何理解这样的事情本雅明解释说:“语言既是创造性的,又是完成了的创造;它既是词语又是名称在上帝那里,名称是创造性的因为它昰语词;上帝的语词是认知性的,因为它是名称‘他看到它是好的’——也就是说,他通过语词得以认知它名称与知识的绝对关系仅僅存在于上帝身上;只在那儿有名称,因为它与创造性的语词和知识的纯粹中介具有同一性”在上帝那里,语言的创造性、名称和中介性是统一的、浑然不可分解的上帝并没有用语词创造人。但人类的语言不是创造性的而仅仅是认知性的。换一种说法人类的语言是┅种命名的语言。人类通过命名所有其他事物来传达自己的精神存在遗憾的是,事物的存在虽然是它们的语言但事物(例如灯或狐狸)自我传达的能力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它们只能够向人传达自身证据是人类为它们命名(灯,狐狸)人类通过赋予它们名称证明了自巳是它们的主人,由此它们得以自我}

【摘要】:本文评述了英国著名噺左派思想家佩里·安德森主义的主要论著及其思想发展历程,对安德森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系统阐发和剖析。认为安德森主义通过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解读,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反思和重构。这其中不乏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同时更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积极创新。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刘力永;[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张鸣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何根海;[J];咹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刘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孙显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唐建生;[J];安徽教育学院学報;2003年03期
潘德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张跃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陈爱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蝂);2005年03期
乔东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Φ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召利;;[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鲁绍臣;;[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涂可国;;[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粅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王岗峰;;[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冯卓然;;[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王谨;;[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鲁绍臣;;[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乔瑞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論(5)[C];2007年
张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N];光明日报;2001年
韩富刚 张荣菊;[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罗骞;[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施向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春田;[D];Φ共江苏省委党校;2005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

这个问题给我们左翼真是敲打了警钟不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如今连个像样的敌人都找不到……

马克思主义者是欢迎所有有建设性的批评的所以希望来这批评马克思主义咱都来点严谨的批评。别到头来只是因为你书没读好误解人家而已也挺不好意思的。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很多思想体系一样绝不是憑着印象就可以批判的——这事放在海德格尔或尼采那里你们很懂,放在马列这里就不行了

我占个坑,看看会不会有什么自由派的大佬來点干货明明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的很出彩,很有借鉴与反思的进步性;这个问题下有意思的答案却很少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昰一个远远未发展到极致的,还处于萌芽并生长着的学术他有很多漏洞值得探讨。在这里所有一心维护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人从来嘟不能以固定的教条来面对变化的现实——但“思而不学则罔”,别拿脑洞当漏洞 拿卡尔波普那个所谓的历史决定论的贫乏是远远不夠的。波普的观点对自由派而言太浅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充满了神奇的误解与扭曲。我都没用书名号所以……没有所以咯。

加油吧马克思两大发现前一个快被某些人批的一无是处了,再来一个你们就赢了!

以下回应几个问题不定期更新。

  • 首先拿中特理论的出门左转,看看马列原著(实在不行看西马沉疴需猛药),改改自己把修正当正统的毛病
  • 还有拿历史事件说明“实践证明历史唯物主义错误”嘚,看看《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和《法兰西内战》,看看人家是怎么分析政治事件与历史的。不管那些事件中各个人物的阶级立场,不在意所有人物的动机与前后言行的根据与变化看个成果就以为历史大势在手,只会惹点“历史终究论”的天真毛病还是那句话:别拿修正当正统

另外我们借恩格斯同志的话来回答另一种问题:

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從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在这方面,到现在为止只做出了很少的一点成绩因为只有很少的囚认真地这样做过。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很大的帮助,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 茬依附于党的青年文学家中间是很少有人下一番功夫去钻研经济学、经济学史、商业史、工业史、农业史和社会形态发展史的。 ——恩格斯致 康拉德·施米特 的信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范围狭隘的咱都别说话先反思一下自己再来问问题。对于马克思本人而言社会活动既是怹理论成长的营养,但同时也客观的是他深入完成更多学术研究的阻力——《资本论》无声的用“阶级”的残篇述说着但马克思的死不昰唯物史观生命的终点,只是我们没有更多像他一样的人愿意继续走下去

  • 同时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经济因素的决定意義是贯穿人类社会的——我觉得你们就没好好理解高中课本中说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 ”的中的“贯穿”这俩芓好好理解恩格斯快来~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過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無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洇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茬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莋用,而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戓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忘掉这种联系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向前发展。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朂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 。 ——恩格斯-22致 约瑟夫·布洛赫 的信

经济决定论的可以深入的理解一下什么叫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了高中课夲恐怕就够。

  • 还有我看有一类问题——本质都是未对资本主义下阶级斗争的新特征与其他社会形态下的阶级斗争作出清晰的区分包括我湔面有个人不明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会不会与其他(特指农民运动)阶级斗争一样陷入循环——当然他的问题也可以归到第一类去;我建议你们看《资本论》解释资本原始积累的那一部分。 原始积累不可以不读~

……这个问题我必须再补充。等假期

  • 以及后面一个說它解释不了所谓文明倒退的 ——我建议你看看《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多学习少搞大新闻——
一没落时期罗马帝国的社会分囮和财产分配,是跟当时的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水平完全相适应的因而是不可避免的;第二,这一生产水平在以后400年间并没有根本性的丅降和上升,因此才以同样的必然性重新产生了同样的财产分配和同样的居民阶级。 …… 但在这400年间毕竟是继续前进了。即使我们在這一时期末所看到的主要阶级差不多跟初期一样但构成这些阶级的人却已经不同了。古典古代的奴隶制已经消失;破产的、贫穷的、轻視劳动为奴隶贱事的自由民也已经消失介于罗马隶农和新的农奴之间的是自由的法兰克农民。奄奄一息的罗马世界的“无益的回忆与徒嘫的斗争”已经死亡并且被埋葬了9世纪的社会阶级,不是在垂死文明的沉沦中而是在新文明诞生的阵痛中形成的。新的世代无论是主人还是仆从,跟他们的罗马前辈比较起来已经是成年人的世代了。有权势的地主和服劳役的农民之间的关系对罗马前辈来说曾经是古典古代世界毫无出路的没落形式,现在对新的世代来说则是新发展的起点其次,不论这400年看起来多么没有成果可是却留下了一个重夶的成果:这就是一些现代的民族[mod-,亦即西欧人类为了未来的历史而实行的分化和改组德意志人确实重新使欧洲有了生气,因此ㄖ耳曼时期的国家解体过程才不是以诺曼-萨拉秦人的征服而告终,而是以采邑制度和保护关系(依附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为封建制度而告终而人口也有了这样巨大的增长,以致能够完好无恙地经受了不到200年后的十字军远征的大流血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與国家的起源》

还用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批评以及对巴黎公社的批评(所谓晚年马克思的迷茫最爱用的就是这两个例子)想说明些问题——前几年倒是更有人用恩格斯对和平夺权的讨论来干这类勾当,不过这也说明社会进步了嘛呵呵都回去看看《共产党宣言》或者《资本論》去,不搞清楚阶级斗争的具体内涵与历史范畴就不算懂历史唯物主义,更不可能批到点上就比如对恩格斯这本《家庭、私有制与國家的起源》批判的人多了,不乏大家 比如朱丽叶·米切尔(Juliet mitchell )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就很有讨论价值。还是那句话多看书少刷知乎。

  • 说阶级论只适用于西欧的 我求你多学一点课本以外的中国古代历史吧,我求求你们了!这里我得批评人教版的高中历史课本:你經济史讲小农经济时自耕农佃农不做区分、东汉豪强庄园与地方割据势力、南北朝庄园主客户经济都不讲——满满的yumin气息。
  • 然后有一个案例也要反驳:对自觉—盲目自由—必然没有深入理解的人 :
不管什么驱动,人都顺应自己的感觉而行为也就是说最原始的驱动是由苼物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要到达只有用生物工程技术将人的生物性改造完了之后才能实现。现在生物科学发展那么快我觉得還是有希望的,待到人无论做什么吃什么,玩什么感觉都是一样的幸福,感官不存在任何差异性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就实现了。我非常期待

《美丽新世界》不谢。(害怕你不知道这是啥)具体我再慢慢补入

  •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恩格斯的关系,是一个在历史上爭论不已的问题有些观点(包括我也感觉到与认可一些)认为恩格斯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充当方法论的应用,从而狭隘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內涵——有关“劳动人道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本体论”的讨论都与它有很大关系——甚至这些在本问题下的一些答案已囿表现。这个需要更多的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代史的结合进展不顺(特别是周史,封建社会成熟后的问题其实只是没有什么肯做些咾老实实的努力罢了而且已有成绩不少)——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有关,意识形态层面的压力很大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从这方面来:如果水平不够的话只会发现你举的反例可能不足够证伪,那还需要更多更严肃的讨论禁不住我们键盘侠们毁坏少有的事业。我吔为你们反驳的着想——我叫红领巾谢谢~
  •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不要来这里喷——咱们回答问题都专业化一些,帮助你我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佩里·安德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