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国是什么朝代代的?

三国后面是哪个朝代... 三国后面是哪个朝代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晋朝,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西晋灭亡,史称“五胡乱华”。

晋朝(265年-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

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

三国鼎立之后是晋朝,可以参考中国朝代史顺口溜: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一统天下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

266年司马炎登基,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汉代以前,政治主权完全在华夏族,汉代以后,政治主权不全在华夏族,边疆民族带来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时天下大乱,士族文人多不以道义为重,儒学中衰。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清谈之风。晋室之兴,世乱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中国文化逐渐转变为儒释道融合之状况。

三国鼎立后,是晋朝,可以参考中国年史顺口溜。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三国后面是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

魏国(曹丕称帝)后来被司马家取代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后匈奴、鲜卑、羯、羝、羌五胡乱华,晋朝南迁,史称东晋。北方历经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称为北朝;南方历经东晋、宋、齐、梁、陈,称为南朝,南北朝对立。至公元581年,北周大将杨坚迫使皇帝禅位,建立隋朝,而后灭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的又一次统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

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依照柏扬的中国人史纲.

其实从黄帝到尧舜都应该是黄帝朝才对.

夏的大禹推翻了黄帝朝, 因为夏是治水的部落与黄帝是军事部落不一样.

其实黄帝前还有炎帝, 只是黄帝打败了炎帝, 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主.

至于朝代的正溯则是以史家的评断为基础, 主要是看朝代递坛时接下来的朝代的领土大小及国力而定 ,基本上应该为.

黄帝朝: 五帝, 尧舜皆在其内.

夏朝: 目前有遗迹发现.

商朝: 目前挖到疑似国都商毫.

东周: 春秋, 战国.

北朝: 五胡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五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另外有十国.

北宋: 同时有辽, 西夏.

南宋: 同时有金, 西夏.

}
三国演义是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是什么朝代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推荐于

1、《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其一是关于三国史事的历史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丰富,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采纳数:0 获赞数:0 LV1
}

《三国演义》的作者普遍认为是罗贯中,也有一些说法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和他的老师施耐庵合著,但未有明确考证证明。

不过近年亦有对作者提出争议,学者张志和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找到一部明代插图孤本黄正甫刊二十卷《三国演义》。张先生发现虽然该版本封面、序言、目录、君臣附录是明天启三年补订,而正文部分却是早年留下的旧版本,这也让原先的“嘉靖本为三国演义最早刻本”之说失去依据。

从《三国演义》本身内容来看,也有许多地方可看出作者可能不是罗贯中,如“关云长五关斩六将”的部分,关羽寻找刘备的路线明显不符合地理常识,而作为北方太原人的罗贯中不应对邻省地理如此无知。而蜀汉将领黄权在黄正甫版中多次被写成“王权”,显示该书作者可能为南方人。此外,多个版本的《三国演义》均有诸葛亮使用地雷对付藤甲兵的情节,且对地雷制式描述得非常仔细。地雷最早现于1402年的靖难之变,是时尚未有“地雷”一名,更没有地雷制式记载。因此,诸葛亮使用地雷的情节,其编写时间应后于1402年,约为永乐末年至正统初年,而罗贯中卒年为1400年,故罗贯中为《三国演义》作者的说法,值得怀疑。

胡适曾在1930年代说过:“《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共同作品。”、“《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

  • 毛宗岗(1632~1709以后),字序始,号孑庵,生于明崇祯五年

  •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戏剧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众多的无名作者和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成果,它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小说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时裴松之的注。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中三国戏的基础上,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再创造而成这样一部宏传的长篇巨著。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基本内容,通过艺术的想象和集中,概括了比三国时期远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小说从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晋灭吴统一全国为止的100多年的史事,其间着重描写了大约半个世纪魏、蜀、吴三国的纷争和兴衰过程。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为内容的长篇小说,它对封建社会的历史面貌(不局限于三国时期)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都有比较细致的描绘,生动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各政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关系。小说着力塑造的曹操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在他身上作者概括进了历史上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自私、残忍、虚伪、奸诈等基本特征。

《三国演义》描写不同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以军事斗争为主。它长于描写战争,侧重于表现每次战争的特定条件、环境、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等决定战争胜负的诸种因素,尤其注重于战争指导者主观指导正确与否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意义。

《三国演义》通过不同人物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憎感情、道德观念和理想愿望。书中所表现的德治仁政、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也符合长期战乱中人民渴望过安定生活的要求。

小说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战乱中人民群众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尊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其中既包含了封建正统思想,也曲折地反映了在整个成书过程中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思想。小说还表现了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观念及迷信思想。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艺术结构既宏伟而又严密;小说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独特的风格。它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

现存《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元年(1522)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明末题为“李卓吾批点”的《三国演义》,并240则为120回。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进一步修订《三国演义》,在思想内容、情节、回目、文字各方面都作了加工润饰,并附评语,成为近代最通行的版本。

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三人桃园结义开始描写,至家族建立西晋国家重归统一结束,小说将兵法三十六计融入战争当中,其中以为整部小说的高潮,魏蜀吴三方的军事统帅、、斗智斗力,最终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国获得最大利益,并以此为契机,进驻巴蜀,建立蜀国,与孙权建立的吴国,曹丕建立的魏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是什么朝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