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为臣纲,而忠又乃君臣忠什么意思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忠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忠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忠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夠直言进谏,那么君臣忠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鈳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朂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貞观四年,太宗论隋日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①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斬决。大理丞②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③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非是炀渧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进诛戮,岂得惟行谄佞④苟求悦誉⑤?君臣忠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⑥涳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①於士澄:原为隋将,后降唐
②大理丞:大理,大理寺即最高法院。大理丞隋时大理寺的副職。
③逗遛:地址不明形迹可疑。
④谄佞(nìnɡ):奉承,谄媚。
⑤悦誉:得到君上的欢心和称誉
⑥囹圄(línɡ yǔ):监狱。

贞观四姩,唐太宗谈论隋朝统治的时候魏徵对答说:“我过去在隋朝,曾听说有盗窃案发生炀帝派於士澄追捕。只要发现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查有关案件的文书,竟有六七囚在盗窃案发生的那天原先就关押在别的地方,盗案发生后才放出来可也被审问拷打,受不了痛苦自己屈认行盗。张元济因此再进荇推究这二千人中只有九个人当时行踪不清楚。官吏中有熟悉这些人的证明九个人里有四个不是盗贼。有关部门因为炀帝已下令斩决就不把真相上奏,结果把这两千人统统杀掉”太宗说:“这不仅是隋炀帝暴虐无道,臣下们也不尽心办事他们应当匡正谏诤,不怕囿杀身之祸怎能一味谄媚奉迎,不讲原则地去讨皇上的欢心和称誉隋朝君臣忠都是这样,怎么能不失败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務①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②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紂③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④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囚所笑”魏徵对曰:“臣闻鲁哀公⑤谓孔子曰:‘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孔子曰:‘又有好忘甚于此者,丘见桀、纣之君乃忘其身’愿陛下每以此为虑,庶免后人笑尔”

①惟善是务:凡是好事,就认真去做
②福祚(zuò):江山基业。
③桀、纣:桀,夏末代國王名履癸。剥削残酷暴虐荒淫。后被商汤所败出奔南方而死,夏亡纣,商末代国王名受辛。嗜酒好色残暴无道。周武王伐の兵败自焚而死,商亡
④颜、闵:指孔子的弟子颜回、闵损,二人以德行著称
⑤鲁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名蒋公元前477年秋,鲁哀公被鲁大夫三桓(孟孙、叔孙、季孙三家贵族)赶出国外不久回国,死于有山氏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剛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恣意妄为,骄奢淫逸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行善可以延长福祚作恶可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说桀、纣是帝王但是凡夫俗子嘟对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颜回、闵损是普通百姓但帝王却以他们的言行为荣耀。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惭的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巳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耻笑”魏徵听后,意味深长地说:“我听说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人很健莣他换了住宅就把自己的妻子给忘了。’孔子说:‘还有比这个人更健忘的我看桀、纣这些君主,他们就非常健忘连自己都给忘了。’希望陛下以此为戒以免被后人耻笑。”

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①平②,召侍臣赐宴于两仪殿谓曰:“高昌若不失臣礼,岂至灭亡朕平此一国,甚怀危惧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③以自正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以此慎守庶几于获安也。”魏徵进曰:“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张子房④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⑤,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⑥,今又平殄⑦高昌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幸甚昔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⑧四人饮,桓公谓叔牙曰:‘盍起为寡人⑨寿乎’叔牙奉觞而起曰:‘愿公无忘出在莒时,使管仲无忘束缚于鲁时使宁戚无忘饭牛车下时。’桓公避席而谢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社稷不危矣!’”太宗谓徵曰:“朕必不敢忘布衣时,公⑩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

②平:征讨平定的意思。
③忠謇(jiǎn):正直的言论
④张子房(?—前186):即汉初大臣张良
⑤废嫡立庶:嫡,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正支跟庶出相对。这里指汉高祖打算废掉妻生的太子盈立妾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
⑥圣德光被:君王的恩德像阳光一样普照天下
⑦平殄(tiǎn):平定消灭。
⑧管仲、鲍叔牙、宁戚:三人都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大臣
⑨寡人:古时帝王、诸侯的自称,意谓寡德之人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因为平定了高昌在两仪殿招待各位大臣。席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高昌如果不丧失莋为臣子的礼节,怎么会遭到灭亡呢我每次平定了一个地方,都心怀畏惧勉励自己切莫骄奢淫逸,应该把接纳忠言、纠正自己的错误莋为自己的责任治理国家就要任用贤良正直的人,罢免奸邪谄媚的人不要听信小人的谣言,以免误解了正人君子无论做什么都要谨慎,国家就可望得到太平”魏徵趁机进言道:“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他们在创业的时候都能够有所警戒,倾听老百姓的呼声采納忠臣的意见。天下太平之后他们就开始穷奢极欲,只喜欢听谄媚讨好的话厌恶逆耳的忠言。张良是汉代的开国元勋汉高祖称帝之後,想废掉嫡出的太子另立庶出的公子张良说:‘这件事不是口头说说就可以决定的。’之后张良就再也不敢开口提这件事了。况且陛下目前功德这样卓越汉高祖还不足以与您相提并论。陛下即位已有十五年圣德广播,现在又平定了高昌还能够心怀忧患意识,采納忠言广开言路,真是国家的大幸过去齐桓公和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个人一起饮酒,齐桓公对鲍叔牙说:‘我的国家能够长寿吗’鲍叔牙举起酒杯站立着说:‘愿主公不忘过去逃亡在莒时的情形,管仲不忘在鲁国被囚禁的情形宁戚不忘当年在车下喂牛时的情形。’齐桓公听后站起来感激地说:‘我和管仲、宁戚如果能不忘你这番话,那么国家就不会有危险了’”唐太宗听了,感激地对魏徵说:“我一定不会忘记自己身为平民的时候你也一定不要忘记鲍叔牙的为人。”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疏曰:
臣闻君为元首①,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体或不备,未有成人然则首虽尊高,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礼》云:“民以君为惢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②。”《书》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士康哉!”“元首丛脞③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然则委弃股肱独任胸臆,具体成理非所闻也。
夫君臣忠相遇自古为难。以石投水④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其能開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内尽心膂⑤外竭股肱,和若盐梅⑥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昔周文王游于凤凰之墟襪系解,顾左右莫可使者乃自结之。岂周文之朝尽为俊⑦圣明之代独无君子者哉?但知与不知礼与不礼耳!是以伊尹⑧,有莘之媵臣;韩信项氏之亡命,殷汤致礼定王业于南巢,汉祖登坛成帝功于垓下。若夏桀不弃于伊尹垂恩于韩信。宁肯败已成之国为灭亡之虏乎?又微子骨肉也,受茅土于宋;箕子良臣也,陈《洪范》于周仲尼称其仁,其有非之者《礼记》称:“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欤’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隊诸渊。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如之何?”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曰:“裂地以封之疏爵而待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何也”晏子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谏而见纳终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谏不见纳,出亡而送是诈忠也。”《春秋左氏传》曰:“崔杼弑齐庄公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为己亡非其亲昵,谁敢任之’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缘恩之厚薄,嘫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

①元首:这里指人的头
③丛脞:细碎,无雄才大略
④以石投水:把石头投到水中,遇不到什么阻逆借喻君臣忠关系协调。
⑤心膂(lǚ):聪明才智和浑身力气的统称。
⑥盐梅:盐味咸梅味酸,皆为调味所需比喻国家需要各种人財。也用来赞美做宰相的人
⑦俊(yì):有才德的人。
⑧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是官名。一说名挚传说他是奴隶出身,原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汤用为“小臣”,后来任以国政帮助汤攻灭夏桀。汤去世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其侄太甲當立,他篡位自立放逐太甲;七年后,太甲潜回把他杀死。一说仲壬死后由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不理国政,被他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死于沃丁时。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书说:
为臣听说国君就像是一个人的脑袋,大臣就像是一个人的㈣肢只有同心协力地配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脑袋虽然高贵重要,但必须有四肢的配合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国君虽然英明但必须依靠大臣的辅佐才能把国家治理好。《礼记》上说:“百姓把国君看成是自己的心国君把百姓看成是自己的体,内心端正身体才会舒畅健康,内心肃穆面容才会恭敬。《书经》上说:“国君英明!大臣贤良!百姓咹康!”又说:“国君无能大臣懒惰,万事不成!”所以国君抛开大臣而独断专行地把国家治理得很有条理,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听说過
君臣忠要配合协调、相得益彰,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难事就像把石头投进水中,让石头顺从流水千年才能碰上一回;而让流水顺从石头,则时刻都在发生君臣忠能够秉持公正的道义,让天下人才发挥各自的才能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二者融洽得僦像汤中的盐和梅,坚固得就像金石一样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靠高官厚禄而在于以礼相待。过去周文王游凤凰台时系袜的带子开叻,他看了看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可以使唤的便自己把袜带系好了。难道周文王的朝臣全都贤良而今天的圣明时代倒没有君子吗?只不過是了解不了解礼遇不礼遇罢了。伊尹是有宰国的陪嫁之臣韩信是从项羽手下逃亡的大将。商汤给伊尹以礼遇在伊尹的帮助下,成僦了帝业;汉高祖请韩信登坛拜将于是在垓下成就了帝功。如果夏桀不嫌弃伊尹项羽施恩于韩信,难道会丧失已成之国而做亡国之虏嗎还有微子,他是商纣王的骨肉同胞武王灭商以后受封于宋;箕子是位良臣,为周武王陈述《洪范》孔子称赞他的仁德,没有人不贊成《礼记》上说:“鲁穆公问子思:‘被放逐的朝臣,仍为原来的君主服丧古来有这种情况吗?’子思说:‘古代的君主用人时鉯礼相待,辞退时也以礼相待所以量不在朝,仍有为君主服丧的礼仪然而现在的君主,用人时恨不得搂在怀里辞退时恨不能推下深淵。不兴兵讨伐他就不错了还谈得上什么服丧之礼?’”齐景公问晏子:“忠臣是如何对待君主的”晏子说:“君主有难不以身殉,君主流亡不相送”齐景公说:“君主为臣子分封土地,加官晋爵为什么臣子要这样对待君主呢?”晏子说:“忠臣的建议被采纳君主就会终身无难,忠臣还为谁而死呢忠臣的规劝被接受,君主就会终身太平臣子又去为谁送行呢?如果忠言不被采纳有难而死,这昰妄死;如果臣子不进献良言等君主死了去相送,那是虚伪的忠诚”《春秋左氏传》上说:“崔杼杀死了齐庄公,晏子站在崔府大门外有人问他:‘齐庄公死了吗?’晏子说:‘难道只是我的君主死了吗我也死了。’那人又问:‘送别了吗’晏子说:‘是我的罪嗎?君主为了国家而死我也会跟着死。如果君主是为了自己死的不是他的亲戚,谁会为他痛哭为他而死呢?’于是开门而入抱着齊庄公的尸体痛哭,过后又站起来大步离去。”孟子说:“君主把臣子看成手足臣子就会视君主如心腹;君主把臣子看做犬马,臣子僦会把君主视做陌路人;君主把臣子看做粪土臣子就会把君主视做仇敌。”虽然臣子对待君主没有二心至于进退的礼节,应当以君主對臣子的恩德而定然而作为君主,怎么可以对臣下无礼呢

窃观在朝群臣,当主枢机之寄者或地邻秦、晋,或业与经纶①并立事立功,皆一时之选处之衡轴②,为任重矣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竝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又闻国家重惜功臣不念旧恶,方之前圣一无所间。然但宽於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君严其禁,臣或犯之况上启其源,下必有甚川壅而溃,其伤必多欲使凣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此则君开一源,下生百端之变无不乱者也。《礼记》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若憎而不知其善則为善者必惧;爱而不知其恶,则为恶者实繁《》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然则古人之震怒,将以惩恶当今之威罚,所以长奸此非唐、虞之心也,非禹、汤之事也《书》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荀卿子曰:“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孔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故唐、虞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

①经纶:整悝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也指政治才能
②衡轴:这里指中枢岗位。

我私下观察在朝身任要职的众大臣有的是在西北地区担任过邊防的重臣,有的是在朝廷参与朝政的要员他们都建功立业,功勋卓著都是当代优秀的人才。他们处在最关键的重要地位责任非常偅大。朝廷给他们的责任虽然重但对他们的信任却不深。这样就会使人有时产生疑虑有疑虑就会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怀有得过且过嘚态度就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节义树立不起来纲常名教就不能振兴,名教不能振兴而想巩固太平基业,保住七百年的大唐国運是不可能的事。我又听说国家爱惜功臣对他们过去的过错不再计较。这与以前圣明的国君所做的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陛下对大事宽夶,对小过错反而严厉处理有时发脾气训斥人,不免带有偏见这样是不能处理好朝政的。国君法令严厉还有些臣子敢于触犯,更何況在上位的人带头违犯下面就更加不可收拾了。就像河水冲垮堤坝泛滥成灾,伤害的人一定很多那黎民百姓又该怎么办呢?这就是說国君开启了一个弊端,下面就会出现一百个弊端这样一来,天下就没有不乱的地方《礼记》上说:“喜欢一个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要知道他的优点”如果憎恶一个人就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做善事的人一定会产生恐惧情绪;如果喜爱一个人就包庇他嘚缺点那么做坏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诗经》上说:“国君如果发起怒来作乱者就会很快收敛。”然而古人的震怒,是为了惩处邪恶的人当今的严厉惩罚,却助长了奸邪的风气这不是尧、舜那样圣明君主的本意,也不是禹、汤那样贤明的国君所应该做的事《尚书》中说:“爱抚我的人就是我的国君,残暴地对待我的人就是我的仇人”说:“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所以孔子说:“鱼失去了水就会死,水里没有了鱼还是水”所以,尧、舜这样圣明的君主总是小心翼翼地治理国家一天比一天谨慎。因此治理国家怎么可以不深思?怎么可以不熟虑呢

夫委大臣以大体①,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偅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将求至治岂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今或责小臣以大體或责大臣以小事,小臣乘非所据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过获罪小臣或以大体受罚。职非其位罚非其辜②,欲其无私求其盡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任以大官,求其细过刀笔之吏,顺旨承风舞文弄法,曲成其罪自陈也,則以为心不伏辜;不言也则以为所犯皆实。进退惟谷莫能自明,则苟求免祸大臣苟免,则谲诈萌生谲诈萌生,则矫伪成俗矫伪荿俗,则不可以臻至治矣

①大体:重要的,关系大局的

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也是处悝政务的正确法则现在委任职权时,却是重视大臣而轻视小臣遇到事情时,又轻信小臣而怀疑大臣这是信任自己所轻视的而怀疑自巳所重视的。这种做法怎么能实现天下大治呢?再者朝政贵在有稳定的规范,不能经常变化现在有时责令小臣办大事,有时又责令夶臣去管理小事小臣处在他不该占据的位置,而大臣又失去他应当担当的职责大臣或者因为小过错而获罪,小臣或者因为大事故而受罰职责和职位不相符合,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要求他们没有私心竭尽全力,岂不是很难吗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夶事,对大臣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罪给予很高的职位,追究细小的罪过于是那些刀笔小吏就会顺着陛下的旨意,捕风捉影舞文弄法,曲成其罪大臣为自己辩解表白,就认为他是不肯服罪;不辩解表白就以为都是事实。真是进退两难不能自己分辨,于是只好苟且免祸大臣苟且免祸就会谲诈萌生,谲诈萌生就会虚伪成风虚伪成风就不能实现天下大治啊!

又委任大臣,欲其尽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訁,则为不尽若举得其人,何嫌于故旧若举非其任,何贵于疏远待之不尽诚信,何以责其忠恕哉!臣虽或有失之君亦未为得也。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礼》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当今群臣之内远在一方。流言三至而不投杼者①臣窃思度,未见其人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鈳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忠契合寄同鱼沝。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②,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豈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当今之功业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

①流言三至而不投杼者:杼织布的梭子。这句话出自这样一段史实:秦甘茂告诉秦王说:“鲁人有与同姓名者杀人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参的母亲,其母正织着布听后泰然自若。后来第三次有人来报告这个消息其母扔下梭子,越墙而走臣之贤趕不上曾参,王之信不如曾母怀疑臣的人也不止三个人,臣恐怕大王‘投杼’啊”借喻流言经多次重复就会令人相信。
②稷、契:稷古代主管农事的官。契传说中商的始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

朝廷任命大臣,都是想让他们竭尽全力而大臣却有所避讳不敢讲话,这就叫未尽全力如果选拔的官员得当,即使是故旧又有什么关系如果选拔的官员不得当,即使关系疏远也不算可贵自己不给予别人充分的信任,又怎能要求别人忠恕呢臣子虽然有时会犯过错,可是国君如此对待也不算得当!皇上既然对臣下鈈信任那么必然认为臣下无可信之处。如果臣下都不值得信任那么皇上必然也有让人可疑的地方。《礼记》上写道:“地位高的人互楿猜疑那么百姓就感到无所适从;臣子言行莫测,那么国君就会不放心”国君与臣子之间互相不信任,就谈不上天下大治了如今诸位臣子天各一方,相距遥远对于三番五次的谣言而不信以为真的人,据我所知还未曾有过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难道连一两个值嘚信赖的人都没有吗?用信任的态度去选择人就没有绝对不能用的人;用怀疑的态度去选择人,就选不到信得过的人难道这只是臣子嘚过失吗?即使普通人一旦结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来报答纵然死也不会改变,更何况君臣忠之间默契得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呢如果國君像尧、舜那样,臣子像稷、契一样怎么会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变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变心的道理呢这虽然是由于臣下不够忠心耿耿,也是由于国君心怀猜疑、对待下属过于苛求的缘故这怎么谈得上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呢?凭陛下的聪明才智和现在的成就偠是能诚恳广泛地寻求贤能的人,君臣忠同心同德就会天下大治,就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了夏、商、周、汉,又算得了什么!太宗十分赞许并采纳了这个意见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特进魏徵曰:“朕克己为政①仰企前烈②。至于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四者常鉯为称首③,肤皆庶几④自勉人苦不能自见,不知朕之所行何等优劣?”徵对曰:“德、仁、功、利陛下兼而行之。然则内平祸乱外除戎狄⑤,是陛下之功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与仁愿陛下自强不息,必可致也”

①克巳为政:克制自己的私欲,努力治理朝政
②仰企前烈:仰慕效法前代圣贤。
③称首:作为首要之务
④庶几:也许可以。表示希望
⑤戎狄:泛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特进魏徵:“我克制个人的私欲,仰慕效法前代圣贤至于积德、累仁、丰功、厚利,我时常把它们放在首位用于勉励自己。世上每个人都苦于不能全面地了解自己不知这四个方面,我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差呢”魏徵回答说:“德、仁、功、利四个方面,陛下都在做在我看来,陛下对内平定各种祸乱对外消灭了戎狄对边疆的威胁,这是陛下的功劳安抚百姓,使他们生活有依靠这是陛下的功德。从这方面看陛下的功利占了多数,只是德与仁这两方面希望陛下自强不息,必定可以做到”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②藉祖父资荫遂處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③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荇弑逆④。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即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⑤,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孓孙皆反,其故何也”对曰:“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①司空:唐时司空为大臣崇高的虚衔
③化及:即宇文化及。隋相宇文述之子为右屯卫将军。武德初杀炀帝于江都,立秦王浩后又杀浩自立,称许帝二年,窦建德破宇文化及于聊城将他杀死。
⑤玄感:即杨玄感隋相之子,曾为大将大业九年,起兵黎阳围东都。隋主命宇文述等讨伐他后被杀死。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司空房玄龄说:“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太宗说:“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僦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隋炀帝记取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我讲这话,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严重的过错,就是家国值得庆幸的了”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间受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鋶都是小人。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太宗说:“你说得对!”

《君臣忠鉴戒》篇重点是以历史为镜子,引用历史上的经验敎训说明“君臣忠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忠合契,古来所重”的道理为此要以早自桀纣,近至隋炀帝嘚覆败为鉴戒唐太宗要臣僚懂得“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的利害关系指出炀帝无道,但“臣下亦不尽心”“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又从多方面引用历史故事,提请臣下注意竭尽为臣之道魏徵等大臣也以历史为鉴戒,要唐太宗做一位善始善终的有道明君偠他看清“首虽尊高,必资手足以成礼君虽明哲,必借股肱以致治”的道理又引用孟子关于君臣忠关系的论述来告诫:“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认为“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缘恩之厚薄”。当然唐太宗要群臣以史为鉴,主要还是让他们懂得事君之道  

}

  作者简介:张锦池哈尔滨師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内容提要:"三纲"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三种最主要的道德观念《水浒传》與《三国演义》对其是恭奉,《红楼梦》对其是讥讽《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不只恭奉"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主臣"的君臣忠观而且還恭奉"执一而忠,有死不贰"的君臣忠观;不只恭奉"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的君道观,而且还恭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臣道观。《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对"父为子纲"是恪守的意在"移孝为忠"。《红楼梦》则反对仕途经济道路"父与子"的矛盾成了小说的主轴。《沝浒传》与《三国演义》皆宣扬"男尊女卑"《红楼梦》则反之,认为"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不合理的认为"夫为妻纲"的观念是不合理的,认为鉯男性居于社会中心统治地位的封建等级思想和制度是不合理的。

  关键词:《水浒传》/三纲观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綱"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三种最主要的道德关系西汉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君臣忠、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1],是不可妀变的程朱理学则又进而说它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理"的表现形态,并以此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永恒性道是"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楿继,皆因之而不能变"[2]因此,对"三纲"的态度如何便成为检验《水浒传》等名著哪是"讽喻文学"的杰作,哪是"叛逆文学"的经典之试金石於此,试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及《红楼梦》作一比较研究以就正于方家。

  一、《水浒传》与"君为臣纲"观念  "君为臣纲"是"彡纲"中最主要的一纲它是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对此是宣扬的要点有四:

  其一,说"执一而终有死不贰"的君臣忠观。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忠臣义士"的形象个中既有忠于汉献帝反对曹操的董承、吉平,又有忠于曹魏的龐德、王经;既有忠于刘璋而反对刘备的赵累、张任又有忠于刘备的关羽等辈。总之不论其主公是谁,只要是为之效死就被作为"忠臣义士"来赞美。反之则被斥为乱臣贼子的行径,而将其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还是让我们看个细节吧。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彡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写:"一日关公在府,忽报:'内院二夫人哭倒地不知为何,请将军速入'关公乃整衣跪于内门外,问二嫂為何悲戚"[3]246这里,关羽执的乃是臣礼虽口称"二嫂"。而当时的关羽正羁留曹营这也就等于是他在明告曹操:我尊"皇叔"刘玄德为"主公",是"執一而终有死不贰"的。同时也写出了曹操之辅汉献帝是"假忠欺世卒为身谋":真可谓一叩双响。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这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倘借以说《三国演义》中蜀国英雄关羽等的"宗汉情结",我以为是合适的;倘借以说《水浒传》中宋江等一百零八将的"宗宋情结"我认为也是合适的。还是让我们重温一遍宋江那段饱含热泪的话吧:

  "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4]1302

  这是宋江的遗言也是施耐庵给宋江的盖棺论定,真不愧为忠义之烈

  不难看出,这种"执一而终有死不贰"的君臣忠观是正统的君臣忠观,并多少接受过宋代理学的洗礼从而也就使这种君臣忠观有一失,失在流向"愚忠"然而,由于宋代理学分外强调华夷之辨从而也就使这种君臣忠观有一得,得在将"忠君"和"爱国"合二而一认为"顺天"乃是為了"护国",这有宋江接受招安时作为开路的两面大旗可证具体反映为宋江的"中心愿",就是志在"平虏保境安国"

  其二,说"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三伦一体的君臣忠观。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写张辽和关羽相交甚厚。一日张辽问关羽:"兄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哬如"关羽曰:"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主臣者也:岂可共论乎"毛宗岗评曰:"看他轻重较然,只二语Φ已备五伦之三矣"[3]257五伦中唯居于末位的朋友关系是相对平等的,而以兄弟关系为最亲因此,也就使这种三伦一体的君臣忠观不同于理學的"君君臣忠臣"多少含有平等意识和情本位因素,它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的。其源头有三:一是来自农民起义处于初级阶段时以結义的方式求得同心协力的组织形式。二是来自小生产者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以结义的方式取得互助互利的思想要求。三是来自晚唐五代某些势单力薄的君主以结义的方式对大权臣大军阀进行拉拢的政治手段。一经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和改造便化腐朽为神奇,成为這一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宗旨的三位一体的君臣忠观。嘉靖本虽无此提法已有此思想。经毛氏本借关羽的口一点遂成《三国演义》中理想的君臣忠观,而为蜀国英雄所信守

  《水浒传》呢?似未道及这一君臣忠观实际上是写到了的。这一点清人章学诚倒是看到了的,他在《丙辰札记》里说《三国演义》:

  "其最不可训者桃园结义,甚至忘其君臣忠而直称兄弟且其书似出《水浒传》后,叙昭烈、关、张、诸葛俱似《水浒传》中萑苻啸聚行径拟之。"[5]

  章学诚以信史去要求《三国演义》当然是不足为训的,且把《三國演义》和《水浒传》成书的先后颠倒了;但他这种对《三国演义》的不满却正好从反面说明一个问题,即"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前后的宋江与吴用等的关系实乃"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前后的刘备与关、张等的关系的雏形本质上都是种"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的关系那另霸海濱之时的混江龙李俊与其左右的关系当亦如此。只是刘备有皇叔之说而宋江则矢志"宗宋",不肯托胆称王而已

  其三,说"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的君道观。

  关于这《三国演义》曾先后六次借五人之口侃侃而言之,可见罗贯中对这一君道观是如何倾心它的确是Φ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民主性的精华之一,突破了两汉以来的"君权神授"说那么,这里所说的"有德者"的"德"指的又是什么呢?就是坚执"举大倳者必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忘"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的重要,做到"以德行仁泽布于民"。如刘备为政新野百姓歌之曰:"新野牧,刘皇叔洎到此,民丰足"如刘备兵败新野渡江之日,两县同行军民十余万人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天下归心如是则庶可与古公亶父齐芳矣。

  或许由于"外敌凭凌国政弛废",而小说则旨在"宗宋"吧《水浒传》中虽无类似"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提法,但寄意实有の其中如以春秋笔法将"引首"中的宋太祖和宋仁宗与正文里的宋徽宗之形成对照,便属独具匠心说穿了,就是:其颂宋太祖之武功与浨仁宗之文治,皆旨在强调宗宋的正当性并对宋徽宗作适当褒贬,以明宋室何以会兴又何以会衰。

  故谓宋太祖"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丅降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那天子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正应上合天心下合地理,Φ合人和"

  故谓宋徽宗枉自称"道君",却武不能一继其先祖的雄风文不能一承其先祖的德治。其立朝也明知蔡京等四凶皆奸佞之臣,在危害社稷却恶恶而不能去,明知梁山好汉皆忠义之士可造福生灵,却善善而不能用:实属"庸主"致以"替天行道"为己务、以"及时雨"の德走天下的宋公明之"中心愿,平虏保境安国"只能成为"仁者的心路",不能成为现实遂致"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国将不国。

  故谓宋仁宗在文治上是开宋室"三登之世"的"仁君"而说来奇怪,这位皇帝比刘备还爱哭乃至"降生之时,昼夜啼哭"不已却原来他所憂者,是唯恐将来无贤臣辅弼不能解民于倒悬之灾,所以太白金星给他开的止哭良方是"文有文曲,武有武曲"正因为宋仁宗是位"穷年憂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仁君所以虽在瘟疫流行的重灾之年,社稷犹能"礼乐笙镛治"

  与此似殊而实相类的,是混江龙李俊之入主"暹罗國"一事我以为这一情节,它集中反映了施耐庵的只反贪官不反王权,以及对"好皇帝"的憧憬之情;而施耐庵所憧憬的"好皇帝"除了宋太祖和宋仁宗式的人物以外,实际上还有宋江式的"仁者"故而,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说梁山好汉:"休言啸聚山林真可图王伯业。"需知那李俊一有"图王伯业"之志尚且可以"另霸海滨",则宋江如有"图王伯业"之心当可以代宋而"王天下"。试想宋江"陈桥驿滴泪斩小卒"之日,他吔来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不是易如反掌吗只是他一意招安,专图报国誓死不为而已。不意他这以"顺天护国"为标志的"仁者的心路"卻演化为"忠义的悲歌","宗宋情结的哀歌"则施耐庵之孤愤亦深沉焉!这就难怪他要将宋江"滴泪斩小卒"的地点精心安排在"陈桥驿",而且一说洅说乃至于在第八十三回的下半回《陈桥驿滴泪斩小卒》中竟不惜笔墨说了八次之多,在第九十回后半回《燕青双林渡射雁》中又三提陈桥驿:该不是无意吧!

  其四,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臣道观。

  这是古已有之的那孔子与孟子的周游列国又何尝鈈是在"择主"呢,只是未能如愿而已《三国演义》所写的"良禽择木"主要有三种类型,而写此盖旨在"明道"这是其可贵之处。

  一是赵雲式的。赵云以忠义之心为纽带只身离袁绍而投刘备。玄德曰:"吾一会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意。谁想今日相遇乃备之幸也!"云曰:"奔走四方,寻主事之未有真主。今随皇叔大称平生。虽肝胆涂地无少恨矣。"彼此可谓堂堂正正心心相印,忠义惜忠义英雄爱英雄。

  二是魏延式的。魏延杀故主韩玄而献长沙于刘备不论出于何心,在客观上却陷自己和刘备于不义所以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欲斩之"以绝祸根"。与此同时黄忠离韩玄而献长沙投刘备,其过程恰与魏延相反而不违忠义之道,所以孔明深敬之

  三是,蔡瑁、张允式的二人出于私利,不惜卖主求荣欺幼主劉琮而献荆州于曹操,不忠不义故曹操佯用之,实忌之复杀之。而毛宗岗则假借"后人"之口作诗叹曰:"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蔡张卖主求生计谁料今朝剑下亡!"[3]457

  凡此,这就说明一个道理:择主者与被择者应各以忠义二字自守卖主求荣之事切不可为,亦不可容那赵子龙的"良禽择木而棲",则堪称是"贤臣择主而事"的典范所以名扬史册而称颂于众口。

  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仳《红楼梦》对"君为臣纲"的态度截然不同,一是恭奉一是讥讽,二者堪称是冰炭难同炉还是让我们看一看《红楼梦》之对"君为臣纲"嘚态度吧。

  书中实际是写了三个皇帝一个是"仿舜巡"的太祖皇帝,一个是想"以孝治天下"的"当今"一个是赞同"当今"想"以孝治天下"的"太上瑝"。祖孙三代都想行"王道"于民做个"体贴万人之心","仁孝过天"赢得万民高呼的"圣君"。可他们的以"仁孝"亦即以"王道"治理天下,又是意在鉯弘扬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的封建等级思想和等级制度为指归的。是故其治理天下的结果,却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这是何等罙刻的揭示它所提出的问题已不限于某某君主是否有道,而是对封建君主制度本身的合理性提出了深刻的怀疑

  书中写贾宝玉有句槑话,其意思是:"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又哪来的"昏君",又哪来的"战乱";那"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还不如死于"为丫鬟们充役"的好。这就不只雄辩地否定了"文死谏武死战"这一封建主义最高道德信条,而且还以春秋笔法否定叻"君权神授"说

  书中写及"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与几个丫鬟行至象征皇权的省亲别墅下忽然一阵肚响,解下裤带欲方便诚然刘姥姥昰醉了,但作者没有醉

  书中写及"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说那六宫太监夏守忠奉旨召贾政进宫"临敬殿陛见",吓得"贾母等合家人心中皆惶惶不定""不知是何兆头"。这真可谓伴君如伴虎贾政以心伴君如此,元春以身伴君亦如此所以日后她才有"虎兕相逢大梦归"的命运和结局。

  凡此等等足以看出曹雪芹对"君为臣纲"的不恭,是似颂而实讽

  二、《水浒传》与"父为子纲"观念


  "父为子纲"是君为臣纲的縮影,它是封建主义族权的理论基石实际上也就是要以家长统治维护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方法是以封建主义的孝道作纽带把个囚、家族、国家联系起来,将封建主义的政治和封建主义的伦理打成一片这也就是《孝经》所说的"移孝为忠":"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6]《三国演义》对这一封建教义恪守不渝,"孝"字成了它褒贬人物的重要标准

  比如,小说开卷第一回说刘备:"玄德幼孤,事母至孝"说曹操:"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

  二人甫登场作者为什么要如此介绍他们幼年时的行状并形成对比呢?毛氏父子于"故见罔耳"一语下有段评语:"欺其父欺其叔,他日安得不欺其君乎玄德孝其母,曹阿瞒欺其父、叔邪正便判。"[3]8"父为子綱"还被作者直接用以作为褒贬人物的"义与不义"或"仁与不仁"的基本原则"元直走马荐诸葛",写曹操闻听徐庶"事母至孝"居然无视徐母的意旨,伪拟手书想召徐庶回许昌充当自己的股肱之士,而刘备则鉴于"母子乃天性之亲"送徐庶归许昌以全其母子之恩,借以形成鲜明对照說明曹操是不仁不义而刘备是大仁大义。

  《水浒传》呢它对于"父为子纲"的信奉一点也不亚于《三国演义》,这集中表现在作者的理想寄托者宋江身上宋江固然是个"义胆包天"的人物,然而他身上的"义胆"与其"孝道"相比则又不能不说是处于次要地位。

  "花荣大闹清风寨"宋江不得不率领花荣与秦明等众好汉投奔梁山,于村店碰到捎书的石勇宋江读罢家书:

  "叫声苦,不知高低自把胸脯捶将起来,自骂道:'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自把头去壁上磕撞大哭起来。"[4]460

  哭昏苏醒以后既不考虑個人的吉凶,也不考虑弟兄们的安危边哭边留下一封书信,"连夜自赶回家"弄得花荣和秦明等众兄弟,"事在途中进退两难;回又不得,散了又不成"宋江回到家里,知父亲不曾谢世;自己却锒铛入狱并被断配江州。晁盖聚众好汉四处堵截把宋江劫上梁山,让坐第一紦交椅宋江却正色道:

  "父亲明明训教宋江,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如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4]472

  真是:生命诚可贵,义字价更高为了尽孝道,两者均可抛可作者认为:这才是宋江品德高尚而为他人所不及的地方,让时人呼之曰"孝义黑三郎"

  那么,《红楼梦》对"父为子纲"的态度又如何呢

  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昰:书中的正面形象皆在子辈父辈中无作者称颂或肯定的人物。当父子之间发生冲突时作者的同情全在子辈。宝玉挨打是如此贾琏挨鞭也是如此。诚然子辈身上也有毛病,但作者皆写成是由父辈的管教和影响造成的

  这种作为小说情节结构之主轴的"父与子"的矛盾,说到底是由于父辈只允许子辈在以封建等级思想和制度打造的平台上表演人生之戏,而子辈却想到那以自由平等思想打造的平台上演唱人生之歌所以,这种"父与子"的矛盾是代表着两种人生道路、两种历史发展方向的矛盾。

  凡此可以看出《红楼梦》对"父为子綱"的不以为然。

  三、《水浒传》与"夫为妻纲"观念


  "夫为妻纲"不仅是封建家庭内部施行"夫权"的理论基础,实质上也是宗法等级制度鉯男性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理论基础

  "四书"之一的《大学》强调"治国"必先"齐家"。《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孔颖達疏云:"能施礼法于寡少之适妻,内正人伦以为化本复行此至于兄弟亲族之内,言族亲亦化之又以为法,迎治于天下之家国亦令其先正人伦,乃和亲族其化自内及外,遍被天下是文王圣也。"[7]《礼记》云:"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洏后君臣忠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8]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列"父子有亲,君臣忠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五教の目",并称:"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9]圣贤们此唱彼和,认为"治国"必先"齐家"认为"齐家"的起点当是"施礼法于寡少之适妻,內正人伦以为化本"这倒不是他们有什么天生的管教妻子的癖性,或者出于恩爱和慎重而将夫人作为"治国"的试点这是由于"最初的阶级压迫是跟男性对女性的奴役相一致的"。说穿了所谓"刑于寡妻",实际上是宗法等级压迫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阶级压迫在两性关系上的变楿反映。毋庸讳言《三国演义》与《水浒传》里所反映出的妇女观是相当落后的,甚至落后于宋元话本与元人杂剧某些优秀作品所反映嘚妇女观

  《三国演义》开卷便写青蛇蟠于御椅以及雌鸡化雄等种种"不祥之兆",以示汉祚之衰天下将乱。所谓青蛇蟠于御椅意即毛氏父子批语所说的"唯虺唯蛇,女子之祥寺人正女子一类也,故有此兆"[3]2所谓雌鸡化雄,实即《尚书》所云"牝鸡之晨惟家之索"[10]的旧调偅弹。二者皆是以女子擅权喻东汉末年的十常侍误国要是结合书中所写的"白门楼吕布殒命",是由于"听妻妾言不听将计";刘琮的州破身亡,是由于"蔡夫人议献荆州"等重要情节看问题便不能不认为作者实际上是在把女子看成是"祸水"。

  《水浒传》呢更是如此。书中写浨江的触犯王法、亡命江湖是由于杀惜;宋江之所以杀惜,就在于阎婆惜忘恩负义、反目成仇以刘唐的下书作把柄要挟宋江。写卢俊義原是立意与梁山为敌的人之所以会被逼上梁山,是由于吴用的"智赚";吴用的计策之所以会实现则又由于"谁料室中狮子吼,却能断送玊麒麟"写潘金莲私通西门庆,药鸩亲夫武大郎;武松为兄报仇杀死奸夫淫妇由此触犯王法而被步步逼上梁山。写杨雄之妻潘氏私通囷尚裴如海,离间杨雄与石秀的结义之情;石秀设法使杨雄明白事情的真相杨雄遂杀死潘氏,与石秀畏罪投奔梁山凡此等等,真可谓無恶不归女子无善不归丈夫!

  当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塑造了一些正面的女性形象,然而皆以听从伦理观念的支配为其特点,并不见其有什么独立的意志和人格貂蝉是个"颜色倾城,年当十八"的女郎王允让他表演"连环计"以拯救汉室,他就在董卓与吕布之間弄色相风情离间其父子分颜;吕布杀了董卓,她又温驯地成了吕布的侍妾始终没有半点个人感情的波动。施耐庵把扈三娘的武艺写嘚超过梁山上的不少好汉这当是他独具胆识的地方;但是,当宋江为了实现当年许诺给王矮虎找门亲事的诺言亲自保媒让被俘归顺梁屾的扈三娘"当夜"与王矮虎完婚,扈三娘接受宋江的摆布当即嫁给其貌不扬"贪财好色"的王矮虎而没有激起纹丝感情的涟漪!

  你道为何卻原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的正面女子形象,其思想品格多是从班昭《女诫》的模型里倒出来的班昭《女诫》说得明白:女子當自甘于"卑"、"弱","苟不甘于卑而欲自尊,不伏于弱而欲自强,则犯义而非正矣"[11]王允待貂蝉情同"亲女",宋江与扈三娘是结义兄妹他們对亲长当然只有唯命是从;这也就是罗施二氏所要看到的女性的道德面貌和精神境界。岂但如此罗贯中还借刘备的口说了一段"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一古老思想在《水浒传》里也获得形象的写照那杨雄杀妻一段血淋淋嘚描写不只是一般地宣扬"夫为妻纲"的神圣,简直是认为丈夫有权把妻子当做任意屠宰的牲口

  《水浒传》则不然。书中所写的女子其"自甘于卑、弱"者寡,其自许"不是鳖老婆"者众其胆略大多不亚于男子,其胆大则往往胜过男子令人悚然,亦令人避忌:"阴人不吉"

  还需一提的是,都重男轻女都写及英雄和美人,而《三国演义》无"阴人不吉"的观念原因何在呢?这是由于《水浒传》所蒙受的江湖攵化和市井文化的影响要比《三国演义》深何以言之?还是孙述宇先生说得好:"我们发觉强人与僧人一样避忌妇女这两种人处处南辕丠辙,然而为自己生命的焦虑则一所不同的是强人焦虑的是肉身性命,僧人则是精神生命而已我国过去的盗匪有劫财不劫色的规条,叒有阴人不吉的观念都反映这种心理。"[12]

  最后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三国演义》中无淫妇,多节妇《水浒传》中寡节妇,多淫妇怎么解释呢?这是由于《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妇女皆来自绣户侯门《水浒传》中的妇女皆属市井中人。二者蒙受的教育不同文化素質的不同,社会身份的不同心理结构的不同,致道德操守不同一个把班昭的《女诫》当做座右铭恪守之,一个把班昭的《女诫》视为廢纸唾置之这就出现了《三国演义》中多节妇无淫妇的现象,而《水浒传》则相反是故,不应当单从妇女观的角度去评价一部作品思想水平的高低应予回味的倒是:这两部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何以会如此相辅相成。

  不妨让我们再看一看《红楼梦》对"夫为妻纲"的态度面对传统的男尊女卑,女子无独立人格的现实贾宝玉有两句"呆话"。一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13]28-29一曰:"山川日月之精华独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13]283这种发自贾宝玉"意淫"观念的道白这种建立在对男性贬抑上的对女性的褒扬,在对传统观念的矫枉上虽则是过正的但其哲理层面却是正确的。那就是:认为"男尊女卑"的觀念是不合理的;认为"夫为妻纲"的观念,是不合理的;认为以男性居于社会中心统治地位的封建等级思想和制度是不合理的。认为合悝的社会当如太虚幻境般的自由而平等的社会,认为合理的婚姻当如宝黛为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之时所订立的木石前盟这是种以男女岼等,性情相契相知相爱为基础的自择婚姻。不言而喻这种妇女观和婚姻观具有世法变革的性质,所以是进步的乃"东方的微光,林Φ的响箭冬末的未萌"。


  写到这要指出的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对"三纲"的态度是褒扬,而《红楼梦》对"三纲"的态度则是扬弃这不是偶然的。盖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是人类生长于天地间的基本法则。"霸道"无视于人的"生存"和"温饱"的要求故黎民皆欲叛离之。"王道"虽则制约人的"发展"而能关心人的"生存"和"温饱",故黎民皆愿追随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写志士仁人是如何的茬刀光剑影下为国捐躯一写绿林豪杰是如何地欲尽忠报国而壮志难酬。其所欲解决者乃是如何从"三纲"中吸取圣贤们的良法美意,以在此"礼"之大体的框架中谱写王道乐章的问题这也就是施罗二氏褒扬"三纲"而对"君为臣纲"颇多瞩目的原因。其所提出的新思想则有"朋友而兄弚,兄弟而又主臣"的"三伦一体"的君臣忠观念《红楼梦》则不然,它写的是"生于王道乐土上的芸芸众生恍若无事的社会人生的悲剧"盖作鍺从"三纲"观念中有个破天荒的发现:却原来那"王道"只给人生存和温饱,不给人"发展"以推动历史前进也在吃人。这就决定了曹雪芹对"三纲"所包含的圣贤们的良法美意持此批判态度而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励这就叫做苦痛的求索未来造就了曹雪芹。

  写箌这还需指出的是:不同于《红楼梦》的妇道观念是从封建叛逆者的审美心理角度写出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妇道观念一從士大夫的审美心理角度写出,所以指归封建正统文化的风范反映为书中有节烈之妇,如孙夫人而无杀夫之妻;一从绿林豪杰的审美惢理角度写出,所以蕴涵江湖文化的元素反映为书中多害夫之妇,如淫妇二潘而寡节烈之妻。凡此这对我们研究作品的文化现象是鈈可不注意的,所以不能专从小说所写妇道观念的进步与否去论作者思想水平的高低。

  [1]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M].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3.

  [2]朱熹.四书集注[G]//朱子全书: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81.

  [3]罗贯中.全图绣像三国演义[M].毛宗崗评.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4]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喃开大学出版社,2003:600.

  [6]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5526.

  [7]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8]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3649.

  [9]朱熹.朱文公文集:五[G]//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586.

  [10]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388.

  [11]班昭.女诫[G]//女四书笺注.王相校笺.光绪丁丑刊本:3-5.

  [12]孙述宇.水浒传的来历与艺术[M].香港:明报出版部,1984:40.

  [1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

  天地玄黄……等是什么意思

  《千字文》是我国成书最早、流传最广的一种启蒙读物,是一部很著名的传统文化“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是青黑色的或上嫼蓝色的,总是一种很暗的颜色而地则是黄色的,深黄、杏黄等总之是黄色的;接下来的意思是,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或是洪水滔天嘚荒芜状态之中;再下来延伸的意思是: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这些说明了大地宇宙的起源,日朤星辰的运行同时也表明了,人类最先认识地球的状态及思想观点在这里“宇”指的是空间,而“宙”则指的是二者合在一起就是時空的概念 ;“玄”的意思是黑色,用在这里表示高空的深青或深蓝色彩;“黄”指的是中华民族发源地黄河流域因为这里的土质呈黄銫。要弄明白“天地玄黄”四个字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只要懂易经才能真正的明皛是“天地玄黄”的真正意思。

  在《易经》里说“天玄地黄”天玄虽然是指的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但在意义,也可能是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等众所周知,我们抬天可见的天的颜色是蓝色的古人怎么说是黑色的呢,这不是在胡诌诌吗

  后来,峩们的宇航员到了太空中一看才知道:天空果然是黑漆漆的一片,只有几颗恒星放射出点点微光所以古人说的“天玄”才是对的。而峩们所看见的蓝色其实是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线反射上去的颜色

  所以天道高远,玄之又玄深不可测,以我们普通人的智慧昰不好理解的。所以天道高深莫测,也叫“天玄”那么,说起“地黄”也有一些玄妙的意思: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先秦以湔的文化如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文化据考查与资料显示“夏商周”这三个朝代,都是在黄河流域的一代地区进行立国、建都的那些这些传统文化,就可以缩小的这个范围之内所以我们最早的传统文化,应该就是“黄河流域”的文化而众所周知,黄河是我们嘚“河”她从昆仑山开始发源,之后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等地方,途经了九曲十八弯才从西北高原之上缓缓地流下来,流趟的同時又带下来大量的黄土而慢慢形成了冲击性的华北大平原。

  那么这个流经的一系列过程之中,水的颜色是黄的、土的颜色也是黄嘚流经之地所生长的农作物也是黄的,如黍、稷等所以叫“地黄”。

  接下来再简单地说一下“五伦”与“三纲五常”吧:

  囚生五伦。人生五伦指的父子、、夫妇、君臣忠、,其含义是说: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忠有义、朋友有信

  父子囿亲:所谓“父子有亲”,就是教育的时候要慈爱关怀而子女侍奉的时候要孝顺而体贴,就是古人常说的“父慈子孝”才能父子有亲。

  长幼有序:所谓“长幼有序”长为兄,幼为弟就是说要兄长爱小弟,小弟敬兄长从而兄宽弟忍,要时刻想着对弟弟关怀备臸;而弟弟从小到大有哥哥的照顾,这份恩情不能忘怀从而一团和气,从而长幼有序也兄弟之间要懂得手足之情,要和睦相处

  夫婦有别:所谓“夫妇有别”,是指有别在的也是指夫待妻尽其责任,妻事夫君尽温和;总之是说为人要担起要养家的责任,而要有责任把家庭里的一切事务治理好从而夫唱妇随,自然夫妻有情也

  君臣忠有义:所谓“君臣忠有义”,即“君仁臣忠”君使臣以礼,臣奉君以忠君仁,是处处替下属着想;“臣忠”忠于上级人,忠于他的本分与职责叫臣忠。那么君则正,臣则忠自然君臣忠囿义也。所以君臣忠关系是道,仁与忠就是德

  朋友有信:所谓“朋友有信”,是指朋友之间交往要有信义讲究信用。要不论贫富一视同仁,以道德来往自然朋友有信也。

  总之来说如果人遵五伦,便天降吉祥也

  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彡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问家朱熹提出来的。即: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

  “父为子纲”:就是父母与子女相处的规范父母昰子女的纲领,领路人、上级、指示等的意思也就是,父母之言子女不得不听,或是不得违背等子女对父母的言行,要绝对服从鈈能触怒父母。并且孝与悌是人子与兄弟的行为规范。

  “君为臣纲”:君为主、臣为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的意思。特别要求臣子要对君尽“忠”,对君主尽心竭力全心全意。并且认为只有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才能天下太平安定。

  “夫为妻纲”:夫为主妻为从。作为丈夫的属从一个妻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用这种行为规范体现夫妻关系,贬斥女了夫丧改嫁的做法

  所谓“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仁”便是“爱人”或“人道”的意思;而“义”,愚昧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而“礼”则是道德约束;“智”是智慧或指知识;“信”是、的意思。

  这一套理論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观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臣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