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守望者加速器,或者是海岛,海湾的值守,养护,保勤的工作,感谢

哪里有守望者,或者是海岛,海湾的值守,养护,保勤的工作,感谢_百度知道
哪里有守望者,或者是海岛,海湾的值守,养护,保勤的工作,感谢
哪里有守望者,或者是海岛,海湾的值守,养护,保勤的工作,感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魂魄九天875章之后继续深阅
你应该上专业的软件问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梦·申城美|作为海岛气象守望者,她用行动记录风云变幻
  二十载春夏秋冬,沈其艳一直坚守在孤岛上。
20年前,沈其艳尚未高中毕业,因暑期多次去气象站研究仪器设备,沈其艳收到了气象站工作人员发来的offer,成为一名气象员。
沈其艳正在工作。 受访者供图
在洋山港气象站的7000多个日夜里,沈其艳风雨无阻,有时观测完毕返回到室内时,浑身上下早已全部湿透。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她曾一个人在气象站里一住就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成为孤岛上的守望者。
经过长期实践和锻炼,沈其艳已经成为洋山港气象站第一任女站长。
改变人生轨迹的“偶遇”
进入气象站,对沈其艳来说是一次人生的“偶遇”。
1997年,上海市气象局在小洋山岛上新建了洋山港气象站,需要培养一个当地的观测员,协助观测记录气象工作。
当时,土生土长的渔家姑娘沈其艳只有20岁,她的家就位于半山腰上,距离洋山港气象站仅有几百米。暑假期间,充满好奇心的沈其艳,多次去气象站研究仪器设备,给站里的几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负责老师当面问我,你愿意干这份工作吗?”沈其艳回忆说,虽然当时的她希望自己能有更高学历,但在和家人商量之后,考虑到不需要高考,便可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离家很近,便答应了。于是,沈其艳被“破格”录取为洋山港气象站的气象观测员。
但在加入洋山港气象站之前,沈其艳对气象却一无所知。
根据气象站领导的要求,她必须在3个月内考取上岗证,这就意味着,要在3个月内,背熟一本厚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理论知识和熟练实际操作。于是,她每天跑到观测场学习,一坐就是大半天。慢慢地,她逐渐学会了29种云类和34种天气现象以及简单的目测项目。
沈其艳的第一位老师叫林贤超。“他是在洋山工作时间最长的气象站站员,也是看着我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老师,在学习期间他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提起林老师,沈其艳心中充满尊敬和感激。更重要的是,林老师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至今一直影响着她。
令沈其艳印象最深的,是做月报表。2005年之前,月报表里每个密密麻麻的数据都是用手工记录的,不能有0. 1的统计错,也不能有0.0的微量错,微量就是下雨了,如果没有降水量,就必须记上0.0,否则算错情。但即使在如此严格的前提下,她连续四年获得了“百班无错勤”的荣誉。
气象站的艰苦岁月
进入气象站之后,沈其艳经历了“艰苦的岁月”。
2003年,随着小洋山的整体动迁,气象站也搬到了不远处海拔80米高的小城子山上。在东海大桥没有建成之前,那里的交通极其不便,值班员10天才能轮换一次,沈其艳在岛上一待少则十天,多则月余。
在动迁过程中,沈其艳的家也搬到了惠南镇。她从家里到气象站,需要坐一次车、两次船,再走半个多小时,单程就需要大半天时间。“那时候都没有路,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物资都是挑运工挑上去的,榨菜、咸菜、大米等食物,都是我自己背上去的。”回忆起当时的艰辛,沈其艳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些场景。
在2013年之前,站上的路崎岖不平,加之山陡路滑,上、下山都特别艰难;特别是顶风冒雨时,更加危险。有一次她的同事差点摔下山崖,幸好有一棵小树挡住,救了他一命。在爬山的过程中,由于雨天路滑,她自己也曾经摔过好几次,甚至有几次差点滚下山去。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沈其艳怀孕临盆前仍一直艰难地走在这种羊肠小道上。
除了交通不便,生活也十分艰苦。
当时的小洋山,还没通电,只有人工发电机,到了晚上就只能点蜡烛照明;也没有自来水,只能用管子把雨水接到大桶里。在最困难的时候,连窑洞里井水都被抽干了,便从芦潮港买水,再用船运过来。由于所有居民的房子都拆掉了,沈其艳和其他几位工作人员便只能借住在8平方米的房间,工作也在其中,她自己则睡在楼梯间仅能弯着腰爬进爬出起居。
最可怕的,还有经常半夜出现的蜈蚣,一不小心就会被蜈蚣咬上一口,第二天往往就会红肿疼痛,整片都是淤青。这让沈其艳每次都会感到心有余悸。
接过老站长的担子
谈起在气象站的经历,沈其艳说“每当战胜险恶天气,心中的快感是常人体验不到的”。
在洋山港气象站附近,只见山不见人,四周都是茫茫大海,总让人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而在2014年之前,洋山港气象站全部是由人工进行观测的,一天三次定时定分,不能早测、迟测、漏测。
为了获得准确的气象数据,气象站需要24小时不间断有人值守;在台风等特殊天气来临时,就需要几个人共同在岗值班,每次都得用绳子将两名观测员捆绑在一起去观测,以防被大风刮下山崖,其它人负责接电话、上报实测风向、风速、浪高情况等其它工作。当大风风速大于十级以上,为了能准时到达观测场,值班员不得不匍匐前进以减小风的阻力、加快行进速度。
平时每天三次的定时观测任务,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来临时,也变更为每小时进行一次加密观测;在平日里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日常观测工作,在台风天气下则变得异常艰难,往往需要付出比平时多好几倍的艰辛,才能完成。等到观测完毕返回到室内时,浑身上下早已从里到外全部湿透。
有一天,风雨雷电交加,天气尤为恶劣。当沈其艳终于从观测场上结束观测回到值班室,正要进门时,一个滚地雷打在脚后跟。当时,她被雷声吓蒙了,转头一看,才发现后面一堆像煤炭一样的颜色。值班室也已经跳闸了,没有灯,沈其艳便用手里的手电筒,坚持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记录。
二十载春夏秋冬,沈其艳每年都要经历无数次台风、狂风骤雨等恶劣天气,每次观测后都会在第一时间将实测数据提供给港区,并根据海洋台的预报提供最及时、准确的服务,为洋山港和东海大桥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安全运行提供气象资料。
经过长期实践和锻炼,沈其艳接过老站长交给的担子,成为洋山港气象站第一任女站长。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申城美|作为海岛气象守望者,她用行动记录风云变幻
  原标题:中国梦·申城美作为海岛气象守望者,她用行动记录风云变幻
二十载春夏秋冬,沈其艳一直坚守在孤岛上。
20年前,沈其艳尚未高中毕业,因暑期多次去气象站研究仪器设备,沈其艳收到了气象站工作人员发来的offer,成为一名气象员。
沈其艳正在工作。 受访者供图
在洋山港气象站的7000多个日夜里,沈其艳风雨无阻,有时观测完毕返回到室内时,浑身上下早已全部湿透。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她曾一个人在气象站里一住就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成为孤岛上的守望者。
经过长期实践和锻炼,沈其艳已经成为洋山港气象站第一任女站长。
改变人生轨迹的“偶遇”
进入气象站,对沈其艳来说是一次人生的“偶遇”。
1997年,上海市气象局在小洋山岛上新建了洋山港气象站,需要培养一个当地的观测员,协助观测记录气象工作。
当时,土生土长的渔家姑娘沈其艳只有20岁,她的家就位于半山腰上,距离洋山港气象站仅有几百米。暑假期间,充满好奇心的沈其艳,多次去气象站研究仪器设备,给站里的几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负责老师当面问我,你愿意干这份工作吗?”沈其艳回忆说,虽然当时的她希望自己能有更高学历,但在和家人商量之后,考虑到不需要高考,便可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离家很近,便答应了。于是,沈其艳被“破格”录取为洋山港气象站的气象观测员。
但在加入洋山港气象站之前,沈其艳对气象却一无所知。
根据气象站领导的要求,她必须在3个月内考取上岗证,这就意味着,要在3个月内,背熟一本厚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理论知识和熟练实际操作。于是,她每天跑到观测场学习,一坐就是大半天。慢慢地,她逐渐学会了29种云类和34种天气现象以及简单的目测项目。
沈其艳的第一位老师叫林贤超。“他是在洋山工作时间最长的气象站站员,也是看着我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老师,在学习期间他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提起林老师,沈其艳心中充满尊敬和感激。更重要的是,林老师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至今一直影响着她。
令沈其艳印象最深的,是做月报表。2005年之前,月报表里每个密密麻麻的数据都是用手工记录的,不能有0. 1的统计错,也不能有0.0的微量错,微量就是下雨了,如果没有降水量,就必须记上0.0,否则算错情。但即使在如此严格的前提下,她连续四年获得了“百班无错勤”的荣誉。
气象站的艰苦岁月
进入气象站之后,沈其艳经历了“艰苦的岁月”。
2003年,随着小洋山的整体动迁,气象站也搬到了不远处海拔80米高的小城子山上。在东海大桥没有建成之前,那里的交通极其不便,值班员10天才能轮换一次,沈其艳在岛上一待少则十天,多则月余。
在动迁过程中,沈其艳的家也搬到了惠南镇。她从家里到气象站,需要坐一次车、两次船,再走半个多小时,单程就需要大半天时间。“那时候都没有路,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物资都是挑运工挑上去的,榨菜、咸菜、大米等食物,都是我自己背上去的。”回忆起当时的艰辛,沈其艳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些场景。
在2013年之前,站上的路崎岖不平,加之山陡路滑,上、下山都特别艰难;特别是顶风冒雨时,更加危险。有一次她的同事差点摔下山崖,幸好有一棵小树挡住,救了他一命。在爬山的过程中,由于雨天路滑,她自己也曾经摔过好几次,甚至有几次差点滚下山去。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沈其艳怀孕临盆前仍一直艰难地走在这种羊肠小道上。
除了交通不便,生活也十分艰苦。
当时的小洋山,还没通电,只有人工发电机,到了晚上就只能点蜡烛照明;也没有自来水,只能用管子把雨水接到大桶里。在最困难的时候,连窑洞里井水都被抽干了,便从芦潮港买水,再用船运过来。由于所有居民的房子都拆掉了,沈其艳和其他几位工作人员便只能借住在8平方米的房间,工作也在其中,她自己则睡在楼梯间仅能弯着腰爬进爬出起居。
最可怕的,还有经常半夜出现的蜈蚣,一不小心就会被蜈蚣咬上一口,第二天往往就会红肿疼痛,整片都是淤青。这让沈其艳每次都会感到心有余悸。
接过老站长的担子
谈起在气象站的经历,沈其艳说“每当战胜险恶天气,心中的快感是常人体验不到的”。
在洋山港气象站附近,只见山不见人,四周都是茫茫大海,总让人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而在2014年之前,洋山港气象站全部是由人工进行观测的,一天三次定时定分,不能早测、迟测、漏测。
为了获得准确的气象数据,气象站需要24小时不间断有人值守;在台风等特殊天气来临时,就需要几个人共同在岗值班,每次都得用绳子将两名观测员捆绑在一起去观测,以防被大风刮下山崖,其它人负责接电话、上报实测风向、风速、浪高情况等其它工作。当大风风速大于十级以上,为了能准时到达观测场,值班员不得不匍匐前进以减小风的阻力、加快行进速度。
平时每天三次的定时观测任务,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来临时,也变更为每小时进行一次加密观测;在平日里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日常观测工作,在台风天气下则变得异常艰难,往往需要付出比平时多好几倍的艰辛,才能完成。等到观测完毕返回到室内时,浑身上下早已从里到外全部湿透。
有一天,风雨雷电交加,天气尤为恶劣。当沈其艳终于从观测场上结束观测回到值班室,正要进门时,一个滚地雷打在脚后跟。当时,她被雷声吓蒙了,转头一看,才发现后面一堆像煤炭一样的颜色。值班室也已经跳闸了,没有灯,沈其艳便用手里的手电筒,坚持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记录。
二十载春夏秋冬,沈其艳每年都要经历无数次台风、狂风骤雨等恶劣天气,每次观测后都会在第一时间将实测数据提供给港区,并根据海洋台的预报提供最及时、准确的服务,为洋山港和东海大桥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安全运行提供气象资料。
经过长期实践和锻炼,沈其艳接过老站长交给的担子,成为洋山港气象站第一任女站长。
作者:栾晓娜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申城美|作为海岛气象守望者,她用行动记录风云变幻-沈其艳 气象观测员 梦?申城 守望者 洋山港-上海频道-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申城美|作为海岛气象守望者,她用行动记录风云变幻
原标题:中国梦?申城美|作为海岛气象守望者,她用行动记录风云变幻  二十载春夏秋冬,沈其艳一直坚守在孤岛上。  20年前,沈其艳尚未高中毕业,因暑期多次去气象站研究仪器设备,沈其艳收到了气象站工作人员发来的offer,成为一名气象员。沈其艳正在工作。 受访者供图  在洋山港气象站的7000多个日夜里,沈其艳风雨无阻,有时观测完毕返回到室内时,浑身上下早已全部湿透。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她曾一个人在气象站里一住就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成为孤岛上的守望者。  经过长期实践和锻炼,沈其艳已经成为洋山港气象站第一任女站长。  改变人生轨迹的“偶遇”  进入气象站,对沈其艳来说是一次人生的“偶遇”。  1997年,上海市气象局在小洋山岛上新建了洋山港气象站,需要培养一个当地的观测员,协助观测记录气象工作。  当时,土生土长的渔家姑娘沈其艳只有20岁,她的家就位于半山腰上,距离洋山港气象站仅有几百米。暑假期间,充满好奇心的沈其艳,多次去气象站研究仪器设备,给站里的几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负责老师当面问我,你愿意干这份工作吗?”沈其艳回忆说,虽然当时的她希望自己能有更高学历,但在和家人商量之后,考虑到不需要高考,便可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离家很近,便答应了。于是,沈其艳被“破格”录取为洋山港气象站的气象观测员。  但在加入洋山港气象站之前,沈其艳对气象却一无所知。  根据气象站领导的要求,她必须在3个月内考取上岗证,这就意味着,要在3个月内,背熟一本厚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理论知识和熟练实际操作。于是,她每天跑到观测场学习,一坐就是大半天。慢慢地,她逐渐学会了29种云类和34种天气现象以及简单的目测项目。  沈其艳的第一位老师叫林贤超。“他是在洋山工作时间最长的气象站站员,也是看着我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老师,在学习期间他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提起林老师,沈其艳心中充满尊敬和感激。更重要的是,林老师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至今一直影响着她。  令沈其艳印象最深的,是做月报表。2005年之前,月报表里每个密密麻麻的数据都是用手工记录的,不能有0. 1的统计错,也不能有0.0的微量错,微量就是下雨了,如果没有降水量,就必须记上0.0,否则算错情。但即使在如此严格的前提下,她连续四年获得了“百班无错勤”的荣誉。  气象站的艰苦岁月  进入气象站之后,沈其艳经历了“艰苦的岁月”。  2003年,随着小洋山的整体动迁,气象站也搬到了不远处海拔80米高的小城子山上。在东海大桥没有建成之前,那里的交通极其不便,值班员10天才能轮换一次,沈其艳在岛上一待少则十天,多则月余。  在动迁过程中,沈其艳的家也搬到了惠南镇。她从家里到气象站,需要坐一次车、两次船,再走半个多小时,单程就需要大半天时间。“那时候都没有路,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物资都是挑运工挑上去的,榨菜、咸菜、大米等食物,都是我自己背上去的。”回忆起当时的艰辛,沈其艳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些场景。  在2013年之前,站上的路崎岖不平,加之山陡路滑,上、下山都特别艰难;特别是顶风冒雨时,更加危险。有一次她的同事差点摔下山崖,幸好有一棵小树挡住,救了他一命。在爬山的过程中,由于雨天路滑,她自己也曾经摔过好几次,甚至有几次差点滚下山去。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沈其艳怀孕临盆前仍一直艰难地走在这种羊肠小道上。  除了交通不便,生活也十分艰苦。  当时的小洋山,还没通电,只有人工发电机,到了晚上就只能点蜡烛照明;也没有自来水,只能用管子把雨水接到大桶里。在最困难的时候,连窑洞里井水都被抽干了,便从芦潮港买水,再用船运过来。由于所有居民的房子都拆掉了,沈其艳和其他几位工作人员便只能借住在8平方米的房间,工作也在其中,她自己则睡在楼梯间仅能弯着腰爬进爬出起居。  最可怕的,还有经常半夜出现的蜈蚣,一不小心就会被蜈蚣咬上一口,第二天往往就会红肿疼痛,整片都是淤青。这让沈其艳每次都会感到心有余悸。  接过老站长的担子  谈起在气象站的经历,沈其艳说“每当战胜险恶天气,心中的快感是常人体验不到的”。  在洋山港气象站附近,只见山不见人,四周都是茫茫大海,总让人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而在2014年之前,洋山港气象站全部是由人工进行观测的,一天三次定时定分,不能早测、迟测、漏测。  为了获得准确的气象数据,气象站需要24小时不间断有人值守;在台风等特殊天气来临时,就需要几个人共同在岗值班,每次都得用绳子将两名观测员捆绑在一起去观测,以防被大风刮下山崖,其它人负责接电话、上报实测风向、风速、浪高情况等其它工作。当大风风速大于十级以上,为了能准时到达观测场,值班员不得不匍匐前进以减小风的阻力、加快行进速度。  平时每天三次的定时观测任务,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来临时,也变更为每小时进行一次加密观测;在平日里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日常观测工作,在台风天气下则变得异常艰难,往往需要付出比平时多好几倍的艰辛,才能完成。等到观测完毕返回到室内时,浑身上下早已从里到外全部湿透。    有一天,风雨雷电交加,天气尤为恶劣。当沈其艳终于从观测场上结束观测回到值班室,正要进门时,一个滚地雷打在脚后跟。当时,她被雷声吓蒙了,转头一看,才发现后面一堆像煤炭一样的颜色。值班室也已经跳闸了,没有灯,沈其艳便用手里的手电筒,坚持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记录。  二十载春夏秋冬,沈其艳每年都要经历无数次台风、狂风骤雨等恶劣天气,每次观测后都会在第一时间将实测数据提供给港区,并根据海洋台的预报提供最及时、准确的服务,为洋山港和东海大桥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安全运行提供气象资料。  经过长期实践和锻炼,沈其艳接过老站长交给的担子,成为洋山港气象站第一任女站长。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申城美|作为海岛气象守望者,她用行动记录风云变幻
日 07:57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中国梦?申城美|作为海岛气象守望者,她用行动记录风云变幻  二十载春夏秋冬,沈其艳一直坚守在孤岛上。  20年前,沈其艳尚未高中毕业,因暑期多次去气象站研究仪器设备,沈其艳收到了气象站工作人员发来的offer,成为一名气象员。沈其艳正在工作。 受访者供图  在洋山港气象站的7000多个日夜里,沈其艳风雨无阻,有时观测完毕返回到室内时,浑身上下早已全部湿透。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她曾一个人在气象站里一住就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成为孤岛上的守望者。  经过长期实践和锻炼,沈其艳已经成为洋山港气象站第一任女站长。  改变人生轨迹的“偶遇”  进入气象站,对沈其艳来说是一次人生的“偶遇”。  1997年,上海市气象局在小洋山岛上新建了洋山港气象站,需要培养一个当地的观测员,协助观测记录气象工作。  当时,土生土长的渔家姑娘沈其艳只有20岁,她的家就位于半山腰上,距离洋山港气象站仅有几百米。暑假期间,充满好奇心的沈其艳,多次去气象站研究仪器设备,给站里的几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负责老师当面问我,你愿意干这份工作吗?”沈其艳回忆说,虽然当时的她希望自己能有更高学历,但在和家人商量之后,考虑到不需要高考,便可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离家很近,便答应了。于是,沈其艳被“破格”录取为洋山港气象站的气象观测员。  但在加入洋山港气象站之前,沈其艳对气象却一无所知。  根据气象站领导的要求,她必须在3个月内考取上岗证,这就意味着,要在3个月内,背熟一本厚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理论知识和熟练实际操作。于是,她每天跑到观测场学习,一坐就是大半天。慢慢地,她逐渐学会了29种云类和34种天气现象以及简单的目测项目。  沈其艳的第一位老师叫林贤超。“他是在洋山工作时间最长的气象站站员,也是看着我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老师,在学习期间他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提起林老师,沈其艳心中充满尊敬和感激。更重要的是,林老师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至今一直影响着她。  令沈其艳印象最深的,是做月报表。2005年之前,月报表里每个密密麻麻的数据都是用手工记录的,不能有0. 1的统计错,也不能有0.0的微量错,微量就是下雨了,如果没有降水量,就必须记上0.0,否则算错情。但即使在如此严格的前提下,她连续四年获得了“百班无错勤”的荣誉。  气象站的艰苦岁月  进入气象站之后,沈其艳经历了“艰苦的岁月”。  2003年,随着小洋山的整体动迁,气象站也搬到了不远处海拔80米高的小城子山上。在东海大桥没有建成之前,那里的交通极其不便,值班员10天才能轮换一次,沈其艳在岛上一待少则十天,多则月余。  在动迁过程中,沈其艳的家也搬到了惠南镇。她从家里到气象站,需要坐一次车、两次船,再走半个多小时,单程就需要大半天时间。“那时候都没有路,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物资都是挑运工挑上去的,榨菜、咸菜、大米等食物,都是我自己背上去的。”回忆起当时的艰辛,沈其艳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些场景。  在2013年之前,站上的路崎岖不平,加之山陡路滑,上、下山都特别艰难;特别是顶风冒雨时,更加危险。有一次她的同事差点摔下山崖,幸好有一棵小树挡住,救了他一命。在爬山的过程中,由于雨天路滑,她自己也曾经摔过好几次,甚至有几次差点滚下山去。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沈其艳怀孕临盆前仍一直艰难地走在这种羊肠小道上。  除了交通不便,生活也十分艰苦。  当时的小洋山,还没通电,只有人工发电机,到了晚上就只能点蜡烛照明;也没有自来水,只能用管子把雨水接到大桶里。在最困难的时候,连窑洞里井水都被抽干了,便从芦潮港买水,再用船运过来。由于所有居民的房子都拆掉了,沈其艳和其他几位工作人员便只能借住在8平方米的房间,工作也在其中,她自己则睡在楼梯间仅能弯着腰爬进爬出起居。  最可怕的,还有经常半夜出现的蜈蚣,一不小心就会被蜈蚣咬上一口,第二天往往就会红肿疼痛,整片都是淤青。这让沈其艳每次都会感到心有余悸。  接过老站长的担子  谈起在气象站的经历,沈其艳说“每当战胜险恶天气,心中的快感是常人体验不到的”。  在洋山港气象站附近,只见山不见人,四周都是茫茫大海,总让人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而在2014年之前,洋山港气象站全部是由人工进行观测的,一天三次定时定分,不能早测、迟测、漏测。  为了获得准确的气象数据,气象站需要24小时不间断有人值守;在台风等特殊天气来临时,就需要几个人共同在岗值班,每次都得用绳子将两名观测员捆绑在一起去观测,以防被大风刮下山崖,其它人负责接电话、上报实测风向、风速、浪高情况等其它工作。当大风风速大于十级以上,为了能准时到达观测场,值班员不得不匍匐前进以减小风的阻力、加快行进速度。  平时每天三次的定时观测任务,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来临时,也变更为每小时进行一次加密观测;在平日里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日常观测工作,在台风天气下则变得异常艰难,往往需要付出比平时多好几倍的艰辛,才能完成。等到观测完毕返回到室内时,浑身上下早已从里到外全部湿透。    有一天,风雨雷电交加,天气尤为恶劣。当沈其艳终于从观测场上结束观测回到值班室,正要进门时,一个滚地雷打在脚后跟。当时,她被雷声吓蒙了,转头一看,才发现后面一堆像煤炭一样的颜色。值班室也已经跳闸了,没有灯,沈其艳便用手里的手电筒,坚持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记录。  二十载春夏秋冬,沈其艳每年都要经历无数次台风、狂风骤雨等恶劣天气,每次观测后都会在第一时间将实测数据提供给港区,并根据海洋台的预报提供最及时、准确的服务,为洋山港和东海大桥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安全运行提供气象资料。  经过长期实践和锻炼,沈其艳接过老站长交给的担子,成为洋山港气象站第一任女站长。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中国梦·申城美|作为海岛气象守望者,她用行动记录风云变幻
澎湃新闻记者 栾晓娜
06:55 来源:澎湃新闻
二十载春夏秋冬,沈其艳一直坚守在孤岛上。20年前,沈其艳尚未高中毕业,因暑期多次去气象站研究仪器设备,沈其艳收到了气象站工作人员发来的offer,成为一名气象员。沈其艳正在工作。 受访者供图在洋山港气象站的7000多个日夜里,沈其艳风雨无阻,有时观测完毕返回到室内时,浑身上下早已全部湿透。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她曾一个人在气象站里一住就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成为孤岛上的守望者。经过长期实践和锻炼,沈其艳已经成为洋山港气象站第一任女站长。改变人生轨迹的“偶遇”进入气象站,对沈其艳来说是一次人生的“偶遇”。1997年,上海市气象局在小洋山岛上新建了洋山港气象站,需要培养一个当地的观测员,协助观测记录气象工作。当时,土生土长的渔家姑娘沈其艳只有20岁,她的家就位于半山腰上,距离洋山港气象站仅有几百米。暑假期间,充满好奇心的沈其艳,多次去气象站研究仪器设备,给站里的几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负责老师当面问我,你愿意干这份工作吗?”沈其艳回忆说,虽然当时的她希望自己能有更高学历,但在和家人商量之后,考虑到不需要高考,便可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离家很近,便答应了。于是,沈其艳被“破格”录取为洋山港气象站的气象观测员。但在加入洋山港气象站之前,沈其艳对气象却一无所知。根据气象站领导的要求,她必须在3个月内考取上岗证,这就意味着,要在3个月内,背熟一本厚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理论知识和熟练实际操作。于是,她每天跑到观测场学习,一坐就是大半天。慢慢地,她逐渐学会了29种云类和34种天气现象以及简单的目测项目。沈其艳的第一位老师叫林贤超。“他是在洋山工作时间最长的气象站站员,也是看着我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老师,在学习期间他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提起林老师,沈其艳心中充满尊敬和感激。更重要的是,林老师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至今一直影响着她。令沈其艳印象最深的,是做月报表。2005年之前,月报表里每个密密麻麻的数据都是用手工记录的,不能有0. 1的统计错,也不能有0.0的微量错,微量就是下雨了,如果没有降水量,就必须记上0.0,否则算错情。但即使在如此严格的前提下,她连续四年获得了“百班无错勤”的荣誉。气象站的艰苦岁月进入气象站之后,沈其艳经历了“艰苦的岁月”。2003年,随着小洋山的整体动迁,气象站也搬到了不远处海拔80米高的小城子山上。在东海大桥没有建成之前,那里的交通极其不便,值班员10天才能轮换一次,沈其艳在岛上一待少则十天,多则月余。在动迁过程中,沈其艳的家也搬到了惠南镇。她从家里到气象站,需要坐一次车、两次船,再走半个多小时,单程就需要大半天时间。“那时候都没有路,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物资都是挑运工挑上去的,榨菜、咸菜、大米等食物,都是我自己背上去的。”回忆起当时的艰辛,沈其艳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些场景。在2013年之前,站上的路崎岖不平,加之山陡路滑,上、下山都特别艰难;特别是顶风冒雨时,更加危险。有一次她的同事差点摔下山崖,幸好有一棵小树挡住,救了他一命。在爬山的过程中,由于雨天路滑,她自己也曾经摔过好几次,甚至有几次差点滚下山去。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沈其艳怀孕临盆前仍一直艰难地走在这种羊肠小道上。 除了交通不便,生活也十分艰苦。当时的小洋山,还没通电,只有人工发电机,到了晚上就只能点蜡烛照明;也没有自来水,只能用管子把雨水接到大桶里。在最困难的时候,连窑洞里井水都被抽干了,便从芦潮港买水,再用船运过来。由于所有居民的房子都拆掉了,沈其艳和其他几位工作人员便只能借住在8平方米的房间,工作也在其中,她自己则睡在楼梯间仅能弯着腰爬进爬出起居。最可怕的,还有经常半夜出现的蜈蚣,一不小心就会被蜈蚣咬上一口,第二天往往就会红肿疼痛,整片都是淤青。这让沈其艳每次都会感到心有余悸。接过老站长的担子谈起在气象站的经历,沈其艳说“每当战胜险恶天气,心中的快感是常人体验不到的”。在洋山港气象站附近,只见山不见人,四周都是茫茫大海,总让人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而在2014年之前,洋山港气象站全部是由人工进行观测的,一天三次定时定分,不能早测、迟测、漏测。为了获得准确的气象数据,气象站需要24小时不间断有人值守;在台风等特殊天气来临时,就需要几个人共同在岗值班,每次都得用绳子将两名观测员捆绑在一起去观测,以防被大风刮下山崖,其它人负责接电话、上报实测风向、风速、浪高情况等其它工作。当大风风速大于十级以上,为了能准时到达观测场,值班员不得不匍匐前进以减小风的阻力、加快行进速度。平时每天三次的定时观测任务,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来临时,也变更为每小时进行一次加密观测;在平日里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日常观测工作,在台风天气下则变得异常艰难,往往需要付出比平时多好几倍的艰辛,才能完成。等到观测完毕返回到室内时,浑身上下早已从里到外全部湿透。  有一天,风雨雷电交加,天气尤为恶劣。当沈其艳终于从观测场上结束观测回到值班室,正要进门时,一个滚地雷打在脚后跟。当时,她被雷声吓蒙了,转头一看,才发现后面一堆像煤炭一样的颜色。值班室也已经跳闸了,没有灯,沈其艳便用手里的手电筒,坚持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记录。二十载春夏秋冬,沈其艳每年都要经历无数次台风、狂风骤雨等恶劣天气,每次观测后都会在第一时间将实测数据提供给港区,并根据海洋台的预报提供最及时、准确的服务,为洋山港和东海大桥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及安全运行提供气象资料。经过长期实践和锻炼,沈其艳接过老站长交给的担子,成为洋山港气象站第一任女站长。
责任编辑:郑浩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洋山港,气象员,恶劣天气
评论(15)
澎湃新闻APP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守望者声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