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立容什么是生立

古代皇帝出生时的征兆 到底是怎么回事古代皇帝出生时的征兆 到底是怎么回事汉周读书百家号本文配图来源:花瓣网古代帝王为了表现自己不同凡响,天生就是当帝王的材料,因此登上宝座,就安排一些御用文人摇唇鼓舌,大造舆论,以一些所谓的祥瑞征兆来神化自己,愚弄老百姓。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原本一介草民,上溯N代也找不到贵族血统。为了令天下人信服,刘邦令人编造自己出生前,母亲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段神话的意思是:刘邦的老娘刘媪在湖边休息,梦见与神仙相遇,忽然间电闪雷鸣,乌云滚滚,刘邦的老爹过来找老婆,发现老婆身上盘着一条龙,此后刘媪就怀孕了,后来生下了刘邦。这话今天听来令人喷饭,刘邦为了表明神龙血统,不惜给老爹戴上一顶男人都不喜欢那种颜色的帽子。三国魏文帝曹丕建国称帝,其实并非他自己有雄才大略,完全是靠着老爹曹操开创的基业。曹操晚年打算立世子(王太子)的时候,犹豫再三。曹丕知道众多兄弟心里不服气,于是他找来文人编造一段自己神奇的经历——“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征,非人臣之气。”“望气者”的鼓吹,让曹操终于下了决心,就立“非人臣”这小子吧,最终决定立年长的次子曹丕为世子。隋炀帝杨广当年和哥哥杨勇争夺太子之位,最终成功干掉哥哥当上了太子。这位很有文艺范儿的皇帝即位后,十分重视舆论宣传,御用文人就鼓吹说:隋炀帝出生时“有红光竟天,宫中甚惊,是时牛马皆鸣。”简直是瞪眼说瞎话。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经历很相似,他也是和哥哥争位,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射杀了兄长李建成,逼迫老爹李渊禅位。李世民为了向天下百姓宣传他继承大位的合法性,炒作说他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外,三日而去。”这个也太离奇了吧?行伍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从柴氏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天下,以哗变形式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同样是为了安定民心,赵匡胤大造赵氏取代柴氏合法的舆论。赵家班宣传队编造说:赵匡胤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这极有可能从娘胎里带来一种皮肤病,经过包装,就成了小金人真命天子。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汉周读书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蹲马桶时来点历史,拉的舒坦!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古代正室和妾室所生儿子的身份差别是什么_百度知道
古代正室和妾室所生儿子的身份差别是什么
就是《勾践灭吴》里卖弄对于“当室者”和“支子”的死的时候,待遇是有差别的,那更具体一些的表现呢?拜托大家了~\(≥▽≤)/~啦啦啦
我有更好的答案
1、嗣子:“嗣”是“继承”的意思,“嗣子”有两种意思(1)先秦时,诸侯死了,处在守丧期间的有权继承的嫡子称自己为“嗣子”,后来便称嫡长子为“嗣子”;(2)自己无子,以近支兄弟之子过继者亦称为“嗣子”。
2、嫡子:正妻(俗称大老婆)所生的儿子。但是,当嫡子中的长子(嫡长子)继承了皇位、王位等以后,正妻所生的其他儿子也变成了“庶子”。
3、庶子:妾(俗称小老婆)所生之子。这里“庶”是旁支的意思。又:没有取得继承皇位、王位等权利的嫡子也称为“庶子”。
采纳率:26%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古代学生称什么_百度知道
古代学生称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学生的别称 学子:春秋时代,学生就被称为“学子”,《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玄注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是故“衿”字现在应该读入“今”。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 《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汉?郑玄笺:“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 宋?林景熙 《酬谢皋父见寄》诗:“风雅一手提,学子屦满户。” 萧三 《他……》诗:“他是青年学子最敬爱的教授。”弟子:《论语·雍也》:“ 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 宋·欧阳修 《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学生要从师而学,受业于老师,才有望成才。对于老师,学生就是弟子。学童:年幼的学生。《汉书·艺文志》:“ 汉 兴, 萧何 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鲁迅 《呐喊·白光》:“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吱的念起书来。” 门人:即弟子。《礼记·擅弓下》:“子思哭于庙,门人至。”郑玄注:“门人,弟子也。”门,意为师门。门生:也指学生。东汉时“门生”则指再传弟子。门人、门生与弟子有别。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后汉孔庙碑阴题名》中说:“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后世也指亲授业的学生。 门下:指门生、弟子。《淮南子·道应训》:“ 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 胡适 《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 怀晖 也是 道一 的门下,其书今不传了。” 门下士、门下生、门下客:指学生、弟子。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遂以授徒为生,教授宗党及前溪、洵川间。其门下士数十百人”。郭沫若《我的童年》:“他是张之洞、王壬秋的门下生,听说张之洞的有些学说是剽窃他的。”明唐顺之《送邹东郭掌南院》诗:“此去谈经门下客,几人相对坐春风。”门弟子:谓及门的弟子。《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门弟子又省称“门弟 门徒:指的是弟子或徒弟。徒,意为弟子、门徒。所以,学生的一些别称也就冠以“徒”字。诸如“徒人”、“徒弟”、“徒役”、“徒侣”。“徒人”,弟子、门生。曾国藩《送唐先生南归序》:“仲尼既没,徒人分布四方”。《韩非子·显学》:“藏书策,习论谈,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凡创一学说者,辄广求徒侣,传于其人,而千里负笈者,亦不绝于道。” 生员、生徒、学徒、艺徒:“生徒”即学生、门徒。郭沫若在《盲肠炎·一个伟大的教训》一文中说:“我自己对于经济的知识,原不过是一个初等小学的生徒,我的见解,当然是不能作数。”“生员”指古代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北史·儒林传序》:“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干有余人。”“学徒”,指从师受业的人。“艺徒”指跟随师傅学艺的学生。桃李:同一个老师,会有不同的学生。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意思是说,春种桃李,收获的将是绿萌的凉爽和丰硕的果实;春种蒺藜,不能采其叶,得到的只能是伤人的蒺藜刺。后来,人们就用“桃李”来比喻栽培的学生和所荐举的人才。所以今天我们常常听到:“桃李满天下”、“门墙桃李”等说法。高足、上足:是对别人学生的敬称。据说汉代将马分为三等,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高足”就是上等快马,又名“上足”。人们遂将“高足、“上足”比作高才,用作对别人学生的敬称。 小子:“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也可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论语·阳货》有名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公传》:“其于后生小子,直言训诲之无隐。” 仁弟:“仁弟”也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其中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器重与爱护。另外,老师通常叫学生为“同学 晚学、晚学生、后学、后进等是学子们在前辈、老师面前表现谦虚谨慎的自称。门下晚生:清代时门生对老师的老师、父亲的老师或老师的父亲称为“太老师”,而自称为“门下晚生”以示恭敬 同舍生、同砚席、同笔砚、同学、同窗、同门、同席、同门生、同门友、书友、学友、砚友:都是指在同一老师门下学习的学生。这些我们均能从字面领会其意义,并在古书中时常见到。如《古诗十九首》中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题”。“同舍生”,舍意为学舍。宋陶谷《清异录·五窟》:“老拙幼学时,同舍生刘垂尤有口才。”“同砚席”,意为同一砚台和坐席,指在一起研论诗文或同学。刘禹锡诗:“常时同砚席,寄此感群离。”“同笔砚”,也作“同笔研”,指在一起学习的人,即同学。宋代陈亮《与勾熙载提举书》:“今之君子,或少同笔砚,或二十年游从之旧,一旦贵贱少异,便如路人。”师兄、师弟、师姐、师妹、学姐、学兄、学长、年兄等是同窗之间彼此的称呼。对那些年长才高者,敬称为“大师兄”。通常大师兄的地位仅次于老师。“年兄”,原是那些科举考试同榜登科的人相互之间的称呼,后来逐渐成了同学之间的尊称。
采纳率:83%
来自团队:
弟子吧 通常古代的老师都是这么叫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风号出品
现代女人分娩都是躺着,为什么古代生孩子一般都是站着?
古代女人生孩子?本文作者 倪方六年底事多,自媒体的更新不能按部就班,请网友原谅。我是历史学者,对历史上的一切东西都有兴趣研究,生老病死都是我的研究对象。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一点号,来说说古代女人生孩子的事情。这选题在以前我《北京晚报》“一方钩沉”专栏上谈过,现在这篇文章是专门为一点号网友重写的。(现代分娩场景,孩子头已从产道中出来)对一个女人来说,生孩子是做母亲的开始;对一个家族来说,生孩子便有了继承人,可以延续香火了。所以女人分娩,古今都是人生之大事,都相当看重。那么,古代孕妇如何生孩子?在古代,孕妇分娩没有现代这么好的条件,但重视程度决不亚现代,孕妇从分娩体位的选择,到产房的布置、催产……都有讲究。这篇首先来说古代孕妇的分娩方式选择。在人们的印象中,孕妇分娩都是躺着,即卧位分娩法。在一些现代古装戏中,也是这样,往往生产时,产妇躺在床上嚎叫,忍受着产痛。实际真不是这样,古代产妇生产一般是“坐着的”,像现代这样躺着也有,但不是主要的。(古代分娩中的女人,现代影视同志现)隋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妇人将产病诸候》中,便提到了当时孕妇分娩所采取的体位问题,称“妇人产,有坐有卧”,即分娩时有坐姿,也有卧姿。虽然“有坐有卧”,但古代孕妇首选的是“坐”,其次才是现代孕妇喜欢的“卧”。坐姿分娩属于受古代孕妇推崇的“竖式分娩”,除了“坐”,站立式、蹲式、跪式,也都属于竖式分娩。也就是说,古代孕妇生孩子,有“坐着生”、“站着生”、“跪着生”、“蹲着生”等多种体位。竖式分娩时至少有两人助产,其中一位从后面抱住孕妇的腰。《诸病源候论》称:“若坐产者,须正坐,傍人扶抱肋腰,持捉之勿使倾斜,使儿得顺其理。”相比于卧式分娩,竖式分娩的优势明显,可大大减少难产。唐王燕《外台秘要·产乳序论》引《峦公调气方》所记:时有一人,其一妹二女,皆因难产而死,后来其儿媳临月,便到山里寻找高人指导。根据山里这位“妇产科专家”的意见,此人将一间屋子收拾干净,作为儿媳的临时产房:“布草三四处,悬绳系木作衡,度高下,令得蹲当腋,得凭当衡,下敷慢毡,恐儿落草误伤之。”儿媳果然顺利分娩,避免了难产。此人儿媳分娩时便采用“站立式”,扶着悬挂起来的横木,把孩子生了下来。这种竖式分娩,可以在重庆大足中看到。在“临产受苦恩”石刻中,孕妇背后站着一妇,前面半蹲着的接生婆正扎衣卷袖准备接生。这组石刻开凿于南宋,是研究古代孕妇分娩方式的重要资料,我曾专程去看了这组塑像。图:重庆大足石刻中“生孩子”场景,产妇是站着的,接生婆跪着准备接生)古代孕妇分娩时,往往会根据产程的变化,适时采取不同的分娩方式。如宋代,孕妇分娩多采用坐姿,但也会使用其他方式。时医学家杨康侯在《十产论》即称,“儿将欲生,其母疲倦,久坐椅褥,抵其生路”;这时候,就要让孕妇采取站立姿势,“须用手巾一条,拴系高处,令母用手攀之”,然后,“轻轻屈足作坐状,产户舒张,儿即生下”。竖式分娩,并非仅是古代中国孕妇的选择,国外亦然。如古埃及法老宫里有一幅浮雕,所绘内容是末代女王克委巴特拉分娩场景,女王所采用的便是竖式分娩中的“跪姿”。(躺着生产,现代影视再现)为什么古代女人使用“跪姿”生产?可能能用上劲,但产妇要承受的产痛可能更强烈。相对来说,还是坐着生产比较科学。最后要说一下,有的文章称古代女人生孩子时要用鞭子抽打,以加快生产速度,这是胡扯!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梧桐树下戏凤凰古代令人生不如死的刑具(组图)
我的图书馆
古代令人生不如死的刑具(组图)
&&&&&&&&&&&&&&&&&&&&&&&&&&&&
<img oncgmove=imageoncgmove(event) id=bigimage title="<
&&&&&&& 作为历史产物的世界法律文化,有精华有糟粕。自从出现刑具,用于手部的刑具就一直没有退出舞台。从整个中国古代手铐历史的演变看,固定限制犯人的双手,是始终遵循着不变的功能,随着历史的进化,人们从绳到拲再从拲到木杻到铁手铐经历了三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国古代刑具文化的一部分。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res.culture.ifeng.com/5e0eb44d0ee59a2f//rdn_4da11f6e30817.jpg">
就拿刑具来说,是视为传统法律文化的劣性遗产。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res.culture.ifeng.com/5e0eb44d0ee59a2f//rdn_4da11f6ec6e3b.jpg">&
它们令人闻之森冷,望而生畏,甚至被看作不祥之物。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res.culture.ifeng.com/5e0eb44d0ee59a2f//rdn_4da11f6fbfcc4.jpg">
刑具取材于并启发许多世界伟大发明。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res.culture.ifeng.com/5e0eb44d0ee59a2f//rdn_4da11f702540b.jpg">
将折磨与恐怖机械化。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res.culture.ifeng.com/5e0eb44d0ee59a2f//rdn_4da11f710c572.jpg">
使受刑者在肉体上受到极大的痛苦与摧残。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0/.jpg">
&&&&&&& 《周礼&#183;秋官&#183;掌囚》载:&#8220;掌守盗贼。凡囚者,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桎梏,下罪梏,王之同族,拲有爵者桎&#8221;。这里拲就是专门给犯人手上戴的刑具。郑司农云:拲者,两手共一木也。历史上曾把这种拱刑具称为壶手,也有称为枷手的,古人为什么将这种刑具称为共拲,原因是犯人的双手被套进一块木头上,即两手一木,所以说拲字上面为一个共字,下面是一个手字,与汉字中的&#8220;拲&#8221;字,同音同义。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0/.jpg">
&&&&&&& 上古时代用于拘束犯人行动自由的械具桎、梏、拲,都是用木料制作的,统称&#8220;三木&#8221;。拲就是用于手部的刑具。从甲骨文、金文字和有关古老的图画文字中,&#8220;幸&#8221;字是最古老的手铐刑具的象形文字,不过那时手铐是用木料制作,称为&#8220;拲&#8221;。&#8220;幸&#8221;字与&#8220;拲&#8221;字是同一种刑具,为古代犯人手上的木制刑具。它是商周奴隶制时代的司法产物,同当时的木制刑具中的校、桎、梏等刑具一样。被称为人类初期,手工业与木制品第一次革命的开端,显示出古人的智慧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0/.jpg">
让一些有关刑具的老照片,给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古代社会。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0/.jpg">
 &&& 秦汉以后始称&#8220;梏&#8221;为&#8220;杻&#8221;,作为手械。沈家本《历代刑法考&#183;刑具考》载:&#8220;按:杻本手械之名,其后凡械皆以杻名之。杻乃木手械之字,本作&#8220;木手&#8221;,杻行而木手废矣。&#8221;铁器制作刑具逐渐得到普遍应用后,出现了铁手铐、铁索链等,都用于双手上。
<img oncgmove=imageoncgmove(event) id=bigimage title="<
&&&&&&& 拶子,也叫拶指或拶夹,是一种专门用来夹手指的刑具,多用于拷讯女性。由五根圆木组成,各长七寸,径围各四分五厘,用绳子穿连小圆木套入手指,用力收紧绳子圆木就会紧夹手指,使人痛苦不堪。这种刑具产生于隋唐以后,在明清两代被公开广泛使用。拶子给人带来的痛苦最难熬,因为它摧残的是十指连心的手。有许多女子因为忍受不了拶子的折磨而被迫屈招,甚至含冤自杀。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0/.jpg">
&&&&&&& 竹签,由此令人想到我们经常用的牙签,就是这样一种很不起眼的小物件儿,也曾在刑罚和拷讯的舞台上大展身手,横行一时。汉朝部员薛安奉命去扬州清查仓库账目,把管理仓库的小吏戴就逮捕,逼他揭发郡太守成公浮。曾将铁针钉入戴就的指甲里,然后逼他扒地上的硬土。唐朝开元初年,酷吏王旭常常将竹签削尖,钉入犯人指甲内,受刑者疼得死去活来。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0/.jpg">
&&&&&&& 最初用于脚部的刑具是拘束行动自由的木墩,上古时候,民风淳朴,其后由于蚩尤惑乱天下,才把百姓给带坏了。那时跟着蚩尤的一帮子人无不做了盗贼,他们败坏道德,欺诈*邪,简直无恶不作。由于蚩尤是东方九黎族的首领,日子一久,九黎族的一些百姓养成傲慢无礼,不服从君命的习惯,社会上乱得不像话。发展到后来,连蚩尤的话都不听从了,为了维持九黎族的基本社会秩序,这时,蚩尤又不得不反过来,用刑罚去制服约束他们,从而创制了五种酷虐的刑罚。在厚木上凿穿两孔套在脚上,为防止犯人脱逃的木墩,被用来施刖刑&#8230;&#8230;刖,今文作膑,《白虎通义&#183;五刑》载:&#8220;膑,去膝盖骨也。&#8221;把犯人的两只脚伸入木墩的两孔中,使其却弹不得,然后揭去膝盖骨。此为旧五刑中的第一种肉刑。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0/.jpg">
  在历代使用中,校又称作桎,也有叫木脚镣的。古代拘禁犯人,使之手足和其他部位不能自由行动,以防止自杀,逃跑或暴动的械具,用在手足上的叫做桎梏,用在头颈上的叫做枷。由于三者早期都用木料制成,所以总称&#8220;三木&#8221;。从汉朝以后,金属所制的镣才逐渐普遍起来,铁制的脚镣刚开始称为&#8220;钛&#8221;,那是械在脚上的两个环形制品,告待到械住犯人以后,然后再在两者之间锁上铁锁,从而起到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行走自由并防止逃跑的作用。明朝规定&#8220;镣链环重三斤&#8221;。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0/.jpg">
 &&& 在刑讯中施用于脚部的刑具,最著名的就是&#8220;夹棍&#8221;了。刑讯是动用刑具折磨以逼取口供的一种野蛮、落后的做法,但在古代一直很通行,并且写进法律规定,成为一种正当合理的审讯手段。   夹棍,也叫夹棒、脚棍、擅木靴等,是一种用木棍和绳索构成的夹压脚踝的刑具。使用这种刑具往往使受刑者腿部受重伤,甚至夹碎踝骨,造成残废。两根三尺多长的夹棍,在离地五寸处贯穿铁条,每根中间各有帮拶三副。刑讯的时候,把棍直竖起来,然后把犯人的脚放在中间,束紧棍上的三道绳子,再用一根棍贴紧脚的左面,使它不能移动,再用一根长六七尺,宽四寸的大杠,从脚的右面猛力敲足胫。敲不上二三百下,不但皮破血流,骨头也早已碎了。有的酷吏将石屑放于来棍之内,未曾收紧,痛已异常,并美其名曰&#8220;美膝裤&#8221;。使用这种办汉往往逼得受刑人屈招,铸成了大批冤假错案。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0/.jpg">
&&&&&&& 古代三木者,拲、桎、梏也。重囚兼用其三,轻者唯一桎而已。《易》所谓&#8220;何校&#8221;,是加在颈上的刑具,所以称为何。将刑狱之具加在各种犯人身上,是拘束自由和防止脱逃的。用校割去耳朵,是意喻剥夺听力和羞辱之意。用梏拘其脖子,是让其失去执持功能。用桎系缚双足,使其失去行履之本能。加诸颈及手足,人体的全部自由本能被剥夺,犹如死之躯干。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0/.jpg">
  &#8220;具五刑&#8221;是秦汉时期五刑并施的酷刑,始于秦朝。对判处夷三族的犯人,都要先受刺面、割鼻、砍去左右脚、笞杀之刑,然后斩首,将头颅悬挂在木杆上示众,尸体剁成肉酱,在闹市示众。有敢诽谤谩骂者,还要先割舌头。《史记&#183;李斯列传》载:&#8220;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8221;。丞相赵高构陷李斯身上的刑具最多,也最残酷。
<img oncgmove=imageoncgmove(event) id=bigimage title="<
&&&&&&& 清代时,衙门也讲究全身刑,这里指的全身刑,是衙门在拷讯犯人时,衙门里有什么刑具,就都给犯人用上。一个刑具一个刑具依次用,迫使犯人招供画押了事。全身用刑是古代监狱拷讯犯人,衙门刑讯常见的一种全身用多种刑具和一次刑讯中用较多的刑罚手段。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有把犯人的手上、脖子上和脚上都戴上刑具,这是历史上最初的全刑雏形,这种刑罚使犯人走不动也吃下食物,脖子压着木枷而不能动,手又被扣住,蚊虫叮咬,太阳曝晒雨淋,冬天冷冻都使人难以忍受。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0/.jpg">
 &&& 站笼,因令犯人头套重枷而直立,故名,又称&#8220;立枷&#8221;。明武宗时,刘瑾仿南朝的&#8220;立测&#8221;而置。笼顶有口,套于犯人颈部,使其昼夜站立,以致身亡。或在犯人脚下垫物,套定抽走,使人悬空死亡。明朝天启年间,五种常备刑具同时施用&#8220;五毒俱备,呼暴声沸然,血肉溃烂,婉转求死不得,&#8221;魏忠贤控制诏狱,酷刑登峰造极。魏忠贤新创&#8220;站笼&#8221;着实让刑具之辈拱手称臣。笼顶之孔紧束颈项,头发亦被束牢,双手&#8220;拲&#8221;于笼柱,双足亦&#8220;桎&#8221;于笼底。笼之周围铁棘环之,被笼之人裸之,丝毫不敢扭曲转动。险些,笼之高矮可调节,高大者,笼短,反之,亦然。残虐同类,智慧高,招亦损。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0/.jpg">
  老虎凳始于清代,起源虽晚,流传却广,将犯人绑缚于一条板凳上,胸部一道 ,小腿上一道,头发也被束牢。然后将双手反绑于凳下,把砖硬塞进犯人腰底下,渐次加码塞到两块以上,便只有告饶份了。有的塞到四块还不罢 休,又要强搬双脚垫砖,往往导致脚骨断裂。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0/.jpg">
  木手,是古代酷吏独特发明的一种刑罚。木手是木制短木棍刑具的一种,木手除把柄外另一头雕刻成手的形状,所以名为木手。也有雕刻成虎爪形状,所以又称之为&#8220;爪手&#8221;。这种刑具使用起来方便灵活又便于携带,是狱吏狱卒常用刑具。木手长不足二尺,径粗三寸左右,用坚硬木制作,有的还要用桐油或兽油浸泡,光亮不裂,佩带于腰间,相当于后世警察用的警棍。因这种刑具打人酷烈,往往能把人打成残废或者打死,所以也有称这种刑具为&#8220;鬼头棍&#8221;。
>" style="CURSOR: url(http://img.ifeng.com/tres/TemplateRes/right.cur),auto" onclick=imageonclick(event); src="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0/.jpg">
&&&&&&& 清末,上海沦为沙皇俄国租界地时,沙皇俄国警察身上佩带一种木棍,其木棍与当时民间洗衣服用的木棒槌相似,与木手相比只差木棍头上没有雕刻手状,其功能一样。木手是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木棒刑具的进化产物,是久用不衰的常用刑具,是拷讯犯人和管束监狱犯人的必备刑具。北魏时,一个名叫李彪的狱吏,他对犯人常用木手刑具,当时他所在的监狱的犯人没有不怕的,动不动就被提过来一个犯人,用木手照准屁股或者腿部就是几下子,轻者几天棍伤不好,重者致残。凡是经他审理的犯人没有不被打得血肉模糊的。这还不算,那些确有口供不实让他抓住理的,他就将人剥掉衣服,将木手放在犯人的脊肋处横竖搓刮,由于人的脊肋处肉少肋骨多,用木手的棱角搓刮,轻者青一块、紫一块,重者皮破骨出,造成罪犯如剔骨摘肉一般,死去活来。时间长了,监狱犯人没有不害怕的,每当听到李彪喝令&#8220;木手拿来&#8221;的话语,没有不心惊胆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