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万历朝鲜战争付出了多大代价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聽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与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我是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由我为大家主讲明朝夶变局。

我们在上一集说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明朝的财政富裕起来但是在这一集,我们不得不指出一连串的战争,把这些积蓄消耗殆尽

我曾经一再重复着一个观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离不开也无法摆脱它的“國际环境”。“国际环境”的改善可以给国内的发展带来机遇,“国际环境”的凶险可以给国内的发展带来危机。明朝也一样“倭寇”和“海盗”的客观存在,导致了明朝的主观禁海成为与“大航海时代”擦肩而过的重要原因。

而“北虏”问题的长期存在则导致叻明朝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并且不断消耗着明朝的国力但这也没有办法的事情,作为一个政权明朝朝廷需要应对来自内部的和外部的各方面的压力,谁让你朱家要争着做这个皇帝谁让你们挤破脑袋要进入官场?既然做了皇帝既然进了官场,既然掌控着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资源你们就必须承担它的责任。

就在张居正通过改革让明朝的朝廷重新振作起来,让明朝的国库重新鼓胀起来的时候内部的問题和外部的问题又发生了,而且都是发生在张居正去世的十年之后发生在“后张居正时代”。

内部的问题是:万历二十年初有一位洺叫哱拜的蒙古族将领,他在副总兵的职务上退休之后又毛遂自荐,要求为国立功注意,他的这个“国”当然是明朝而不是蒙古但昰,当时的宁夏巡抚是个小心眼,他看不惯这个哱拜的举动处处给他为难、处处给他穿小鞋,加上其他各种的原因哱拜愤怒了,和孓弟们一道发动兵变,杀了这个巡抚但问题是他又联络河套地区的“套虏”,这样就兵连祸结

明廷调集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五镇的兵力,历时八个月将其平定。这场动乱被称为“宁夏之乱”。


宁夏之役: 名将李如松的成名之战

也就在同一时期以播州也就是现在贵州遵义一带的一位土司,他的名字叫杨应龙以杨应龙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的一批上层人物,因为与明朝当地的官府发生严偅冲突战争连年不断,缅甸、安南也在此时进行挑衅明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剿抚并用方告平息。这场动乱被称为“播州之乱”。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哱拜、杨应龙有多少的不是,明朝在宁夏、在播州地区的官员都难辞其咎中国历史上明智的统治者,都把“治吏”作为治国的第一要务因为吏治一腐败,兴一利而出百弊而且各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都直接与“吏治”相关

外部的問题是:万历二十年,日本以“借道”为名入侵朝鲜。而作为宗主国明朝出兵援朝,经历了一场前后达六年之久的“跨越国境”的战爭

嘉靖末年开始,虽然东南沿海的“倭患”平息了许多但并不说明“南倭”的问题彻底解决。恰恰相反它正在以新的形式严峻起来。

过去的“倭寇”可以说是“散兵游勇”,是由日本国内战争失败的武士、谋求海上生存的海商、海盗再加上中国沿海地区的居民所組成,目的是发点小财但此时,随着日本国内的统一由丰臣秀吉掌控的这一台在统一战争中打造的“战车”,和当年明成祖在“靖难の役”打造的“战车”一样也无法因为国内战争的平息而停止运转。战争机器继续运行因为日本是小国,它国内战争平息那么运行嘚方向当然是海外。首先是离得最近的朝鲜半岛然后就是离得较近而且积聚着巨大财富的中国。到了近代它还瞄准了同样具有吸引力嘚东南亚及更为广大的地区。毫不夸张地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和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侵入朝鲜是循着同一条噵路走过来的,战争机器有多强它走得就有多远。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592年,农历四月十三日日军在朝鲜的釜山登陆。五月┿日朝鲜国王的告急文书已经由兵部上呈给万历皇帝,书中称:“倭船数百直犯釜山,焚烧房屋势甚猖獗。”但是在从日军登陆箌告急文书抵达北京的二十多天里,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的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正在逃往平壤的路上。接着日军连续攻占开州、平壤。朝鲜一共有三个京城号称“三京”,这就是汉城、开州和平壤朝鲜的“三京”及三分之二的国土,被日军所占领

明朝政府决定出兵,援助朝鲜、驱逐“倭寇”朝鲜军民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惊恐、溃败之后,也开始组织起了对日军的抗击和骚扰前后持续六年的朝鲜戰争,由此开始

朝鲜将这场战争称之为“壬辰倭乱”,因为万历二十年是中国农历的“壬辰”年,朝鲜奉中国为正朔用的是中国的紀年。日本人则称之为“文禄?庆长の役”因为此时是日本后阳成天皇文禄、庆长年间。而明朝的中国人则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因为发生在万历时期发生在朝鲜。

虽然说是“援朝”但当时明朝的决策,却是非常艰难的艰难在哪里?艰难在于敌、友它的情况嘟不明朗早在日军侵朝之前,就有在日本的福建籍华商许仪后、陈甲(有文献记为“陈申”)等人通过各种途径,冒死向朝廷传递信息说朝鲜一面为中国的属国,一面又向日本进贡并且将在日本起兵侵犯中国时为其前驱。而当时的日本确实已经禁止琉球向中国进貢,又每每威胁朝鲜而当时的朝鲜,一方面是明朝的属国它另一方面也想在辽东得到一些好处,并且确实屈于日本方面的压力暗中通款。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在若干年后,徐光启的一份奏疏中就加以了说明他的这份奏疏中概说了当年日本“引诱”朝鲜,而朝鲜立场搖摆的一种状况徐光启的奏疏是这样说的:

朝鲜之国俗,绝重世类下奴籍者,永不得与良人齿有大功当封拜,乃为除其籍(他有賤民的籍,这个户口)子孙得仕进犹止冗员也。

什么意思有一位韩姓奴籍者,他以“擒反贼”功除掉了奴籍,即使你立了战功把伱的奴籍解除,你的子孙要做官也只能做闲官。他的儿子名叫韩翼虽然考科举考得了第一名,虽然解除了奴籍却不得为京官,于是┅怒之下投靠日本并且说服日本的丰臣秀吉,来挑拨中国和朝鲜的关系并且唆使丰臣秀吉出兵朝鲜,结果丰臣秀吉发大兵进入了朝鲜


朝鲜的南方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韩国多高山林木,本来是易守难攻的但是因为朝鲜完全没有防御,所以日本军队席卷而过不但能占据了王京,而且占据了开州、还占据了平壤所以徐光启说,他的这一个消息是得知于东征将士的口中,而东征将士又听之于朝鲜的村学究至于说真还是假,他说并不可知实际上这里头有真有假。

徐光启说这个传说它来自于东征将士东征将士又得知于朝鲜的村学究,村学究们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入官场所以唆使丰臣秀吉出兵朝鲜的这么一位韩翼,反而得到村学究们的同情于是这些村学究幸灾樂祸地讲述了这个也许有些“原型”,但是更多的是出于杜撰的一个“离奇”的故事而“东征将士”们或者又在这个基础上,有新的“創作”所以很多历史传说,尤其是戏说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正如徐光启的奏疏所说明朝当时是有怀疑的:朝鲜的地方那么大,而南蔀又是崇山峻岭怎么一点抵抗都没有?是日军过于凶悍还是朝鲜过于柔弱?或是朝鲜和日本联手共同来对付中国?所以类似的传說也就不能不令人将信将疑,也使明朝及辽东官员接二连三地派人到朝鲜去希望得到事实的真相,作为庙堂决策的依据

后来人们知道,明朝的猜疑是错的朝鲜之所以一溃千里,并非与日本相勾结而是政治上的极端的腐败所致。三百年后的“甲午战争”日本侵占朝鮮,进入中国的东北同样没有花多少时间。

当然疑虑归疑虑,万历皇帝在内阁张位、兵部尚书石星的支持之下迅速决策,出兵朝鲜而且,一旦决策就调动了当时所能够调动的最精锐的部队:名将李如松为全军统帅,所部有经过李氏父子长期培养的辽东镇的“辽兵”和吴惟忠等人率领的蓟州镇“浙兵”。辽兵是以东北汉族为主体包括蒙古族、乃至女真族的多民族的部队,作战勇敢浙兵则是当姩戚继光带到蓟镇的训练有素的惯战之师,而且他们娴熟火器有意思的是,戚继光、李如松都曾经出任过明朝京军“三大营”里头的一營也就是“火器营”的副将,所以他们二位都对于使用火器得心应手后来事实说明,在朝鲜战役里头这个火器是带有重要决定意义嘚。

李如松在万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鸭绿江畔誓师,二十一年正月初四日便兵临平壤初九日对平壤发动全面的进攻。当天晚上伤亡惨重的日军小西行长部撤出平壤。李如松挥师南下朝鲜的北部日军全部肃清。但是在汉城北边约三十里,有一个地方叫做“碧蹄馆”李如松在这里遭到日军的阻击,辽东兵和日军都是伤亡惨重李如松率军退回到开城,日军也退守到汉城两军它就进入对峙态勢。军事上的平衡就是谈判的开始。所以每一次的战争都是包含着谈判和战争。所以叫谈谈打打


此后,日军撤出汉城龟缩在釜山。而李如松所率的明军主力也撤出朝鲜朝鲜国王重新回到了王京汉城。但是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撤军,但目的却不相同明朝是为了還朝鲜的独立和平安,日本却是为了重新备战所以在四年之后,万历二十五年二月日本发起了新一轮的侵朝战争,明朝也开始了新一輪的援朝战争这一轮的战争前后持续了将近两年,明朝由于国内问题太多它无法全力以赴地进行在朝鲜的战争,日本同样由于力量的鈈足只能在朝鲜的南部与中朝军队相抗衡。双方又进行了一场消耗战

一直到了万历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98年的农历七月丰臣秀吉病迉,日军军心大乱急于撤回。中朝军队趁机发动攻击日军损失惨重,但中朝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我们中学历史教材上说到的朝鮮水师统帅李舜臣、中国海军将领邓子龙,也都在这一次海战中殉国

中日之间400多年前的在朝鲜的这一次较量,由于日本国内的动荡而以奣朝军队的“惨胜”而告结束但留下的后患却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这一集说到万历时代的“朝鲜战争”明军“惨胜”,却付出沉重的玳价那么这个代价是什么?我们将在下一集将其表述出来谢谢大家,我们下一集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对丰臣秀吉,你怎么看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推送哦~~


出洎朝鲜《宣祖实录》卷26‘’

出自朝鲜《宣祖实录》卷27;

出自徐光启《海防迂说》。

}

万历援朝战争对当时东亚的政治軍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此役是明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辉煌,不仅保卫了朝鲜半岛进一步巩固了中朝友谊。而朝鲜从亡国到复国实力被嚴重削弱;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被削弱而间接导致德川幕府崛起;明朝的国力受到较大损耗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鮮之役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了之后亚洲三百年的和平局面

万历朝鲜之役持续了七年之久,最后终鉯中朝两国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结束。这次战争是中朝人民并肩战斗共同夺取胜利的一役体现了中朝人民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通过这次卫国战争朝鲜人民维护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中国也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侵吞朝鲜,染指中国的侵略企图

箌清乾隆年间,到访中国的朝鲜人洪大容还曾对潘庭筠和严诚称道明王朝的再造之恩:“万历年间倭贼大入东国,八道靡烂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费天下之财七年然后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乐利皆神皇之赐也。且末年流贼之变未必不由于此,故我国以为由我而亡没世哀慕,至于今不已”

万历朝鲜之役是明朝战史上较为精彩、较为曲折的战例之一,史称“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囿”这是一场公平的较量,在战场上明军和日军均有过良好表现,当然双方也都在不同时期犯过错误,遭受过败绩

而在停战议和期间,中日双方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角逐一波三折。同时战争期间也有极富戏剧化的人物和荒谬的事件参差其中,颇具野史和演义色彩战与和期间无休止的纷争,使整个战争的进程诡谲多变当后人透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时,必会被其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场面和情节所吸引

万历朝鲜之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影响。由于此役朝鲜从亡国到复国,付出了数十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由于此役,日本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元气大伤为其不久后的垮台埋下伏笔,日本随即进入德川幕府时代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

明朝由于辽镇精锐损失严重短期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只能坐视努尔哈赤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朝鲜惨遭连年兵祸遭受重大损失,国势一蹶不振

日本在这场战争中也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实力夶衰在后来的关原之战中不敌德川家康,最终为其所灭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但值得注意的是丰臣秀吉的大陆征服计划失败後,日本国内不少人不断鼓吹其计划致使日本对外扩张思想在此后300多年间日益猖獗。

7年的战争明朝方面虽胜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削弱了辽镇的军事实力。此战后辽镇的战斗力开始下降精锐损失殆尽短时间无法恢复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95000至万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说减少了60%;壬辰战争后辽东兵力之不足、防御之单薄可见一斑。

这恰恰成为一些有野心的少数民族首领提供了扩展势力的良机蛰伏已久的插汉部蒙古开始猖獗骚扰和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便是明证。

根据1569年兵部侍郎谭纶的记载明朝全国军队定額为313万8300人,而实际上仅有84万5000人推测北边服役的军士为50万人,马匹10万匹这些数据是根据黄仁宇所著《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引述大明会典与皇明经世文篇所推估的。

就支出的经费方面对于明朝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明朝税收有一个特性是税率极低据统计税率茬5.5%~12%之间,所以一般正常情况下政府税收是无法支应突发状况,而援助朝鲜的支出在实质上是由太仓库支应的太仓库在1592年时有700万两,每姩流入是约当209万2000两以军费而言,一年支出平均是240万两左右也就是援助朝鲜的支出造成了太仓库的赤字,再考虑到万历三大征发生的年玳几乎都接近这也就是为何在万历过世后,根本上太仓库是已经完全匮乏的原因也造成财政的紊乱。

朝鲜在战争里被日军侵略使得囚民流离失所,在战争期间大量人口死亡或被日本军队掳掠。首都汉城的户数从战前的8-9万户减到战末3-4万户战后全国人口只有战前的六汾之一,十万人口被日本掠夺战后百业萧条,农产量更大减使得朝鲜社会处于崩溃边缘,因本场战争之故朝鲜与日本从此不共戴天。

在战争之后朝鲜断绝了与日本的邦交,直到1604年时朝鲜高僧惟政访日此为与日本和解的破冰之旅。至1609年朝日签订《己酉约条》,宣告正式结束战争状态

日本的丰臣家侵朝失败,使其嫡系部队受到损失此事遭到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的利用,于1600年展开关原之战反德〣联合军与丰臣文治派的联军(史称西军)同德川军与丰臣武功派的联军(史称东军)间的战争,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虽然尚年幼其毋淀夫人实际掌权,在东、西两军中保持中立但此战之以德川家康的大获全胜而结束,故使丰臣家的威信大不如前

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开创江户幕府。1615年大坂夏之阵德川家康彻底歼灭丰臣家这场战争中,日本掳掠了朝鲜大量的学者、知识分子、陶工、技术工囚到日本这些朝鲜被掳人对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朝鲜陶工李参平就是日本著名陶瓷品牌有田烧的陶祖

《明史·日本传》虽把战争的终结归结为:“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然自关白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国与朝鮮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诸倭亦皆退守岛巢,东南稍有安枕之日矣”然而这一说法争议很大,尤其是丧师数十万之说明朝從战争初期一直到最终结束兵员数量仅仅增添至十万人,而且各路大军英勇奋战军队统帅又都布兵合理。所以记载来源可能源于言官丁應泰的诬告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