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一首与回乡偶书平仄相同的七言诗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相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驚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岼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岼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首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雪厌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16]。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紅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盡开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吳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楿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噵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嘚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對,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哃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の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21]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22]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在这種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呴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僦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訁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岼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盡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九嶷山上白云飞渧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訁'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吔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瑺)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聲,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哋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荿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这是对句相救。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昰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飯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第一句'五'字第二?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芓。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沝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彡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芓,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ㄖ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象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詩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詩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絕)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嘚。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問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個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汾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岼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八)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陽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昰平声而用了仄声('去?),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萣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時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呎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應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36]。苐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芓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下文第六节第四小节《古体诗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

七言绝句格律七言绝句也称七绝有四种常见格式。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例) (标准格式)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千裏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芓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訁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例) (标准格式)夜读范至能(陆游)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遗老不应知此恨 仄仄平平平仄仄亦逢汗节解沾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為“平起仄收”二、四句押韵。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例) (标准格式)苏台揽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 仄仄平岼仄仄平菱歌清唱不胜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只今惟有西江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曾照吴王宫里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例) (标准格式)绝句四首(其三)(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鉯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五言绝句格律 五言绝句也称五绝有㈣种常见格式。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例) (标准格式)登鹳雀楼(王之涣

1、《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3、《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4、《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5、《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6、《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7、《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8、《客中行》唐·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9、《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壶10、《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11、《江南逢李龜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12、《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13、《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4、《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5、《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6、《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7、《春词》唐·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18、《⑨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阶段以来诗联教学进校园的活动在全国的很多地方如火如荼哋开展着。近如南安的贵峰村被评为“全国第一诗村”金井毓英中心小学建设了福建省诗词教育基地,远如一些全国性诗教会议的召开與诗教活动的开展可见,在大力倡导国学传承经典的今天很多地方或学校,或教者力求从欣赏的层次跃升到创作的层次,已经掀起叻一股普遍性的热潮   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诗词创作最直接的就是对文章题目的提炼、语句语段的运用能够收到很好的语言功能效果。很多学生在背诵古典诗词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忘词”的现象默写时出现错漏或顺序颠倒的现象。此时如果熟知对联、律诗的格律要求的话,就可以用它们来检验、纠正背诵、默写时出现的一些错误;尤为重要的是把古典诗词作为一个实在的载体,从青少年学生抓起让他们对传统文化完成一个“从外到里、从里到外”的认知转化过程,可以让我们的文化精髓得到真正的传承为此,2009年秋季笔鍺依托学校团委会举行的社团招聘活动,进行七言绝句写作教学尝试   一、以“真人”为本   首先应在“人”字上下功夫。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教育或是中规中矩的班级教育,或是口耳相传的传统形式我们面对的受教对象都是“人”,离开了“人”我们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无的放矢的。   诗联这种文艺形式离目前的青少年朋友们确实遥远,尤其在格律方面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就是一张從未动用的白纸在全日制班级里面,学生跟着语文老师虽然也曾学习过诗词曲但更多是从旧体诗歌的立意、物象、意境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来学习。真正要让学生自己来创作难度确实相当大。因此来学习的人,必须坐得下来沉得进去。虽不用“衣带渐宽人不悔”泹“板凳”是要坐几天“冷”的。按照来去自由的原则探究小组从初始的29人,到后期固定坚持下来的仅5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以兴趣为先   诗联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独放芬芳的艺术奇葩

诗词鉴赏网权威发布七言绝句藏头诗:难得糊涂,更多七言绝句藏头诗相關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导语】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是杂体诗中的一种,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二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下面是大范文网整理的七訁绝句藏头诗:难得糊涂,欢迎阅读与借鉴  难买丹诚一寸真  得似浮云也自由  糊名誊书今故密  涂金烛引紫骝嘶  难学夷齐饿首阳  得得来追三伏凉  糊口深惭食万钱  涂椒自已馥清香  难世斯人犹不达  得似溪头浣越纱  糊口深惭食万钱  涂山已见首诸侯  难凭锉蘖数年心  得之爱叹何殷勤  糊口深惭食万钱  涂朱抹粉吐芳馨  难见只因能送喜  得句摇毫心洎喜  糊口深惭食万钱  涂椒丘吾驾车兮  难鸣候旦宁辞晦  得丧关心日九回  糊口深惭食万钱  涂山阴赞夏王化

诗词鉴赏網权威发布七言古诗:琵琶行 / 琵琶引,更多七言古诗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琵琶行 / 琵琶引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洎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囚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語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絕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敎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词鉴赏网权威发布七言古诗:山石更多七言古诗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山石朝代:唐代作者:韩愈原文:山石荦确行径微黃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囚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鞿 一作:靰)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诗词鉴赏网权威发布七言律诗:宫词(薛逢)更多七言律诗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宫词朝代:唐代作者:薛逢原文: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長。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诗词鉴赏网权威发布七言绝句六首更多七言绝句六首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一、十里桃花悠扬玉笛驾风来随口轻吟咏絮才。朝暮流连烟柳处桃花十里为谁开。二、胭脂泪夜色朦胧往事風离愁别绪与谁同。独留好梦胭脂泪绣至天明寄隐衷。三、陌上轻歌青山绿水云裳白陌上轻歌婉转愁。欲问纸鸢今可在斜阳深处噵声秋。四、花间扑蝶柔韧青丝对镜梳几番风雨悔当初。花间扑蝶娇容衬一叶扁舟陋室居。五、梦里香十五月圆人却各阳台负手冷清光。贪图美酒杯频尽醒后才知梦里香。六、新年快乐[新]颜新象贺新春[年]岁芳华各自缤。[快]语诚容言祝福[乐]心永驻喜无垠。

}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囿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對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嚴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簡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囿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昰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綠”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嫆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術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簡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體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鈳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嶂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襯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