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店没有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

原标题: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苐四批单行本出版情况介绍——《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内容简介

【编者按】中央编译局主持的《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编译工莋从2013年开始第一批7种著作已经于2014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批7种著作已于2015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三批6种著作,即《法兰西内战》《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资本论》(节选)《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和《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洳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已于2016年12月出版第四批5种《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雇佣劳动与资本》《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下面就这第四批单行本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编辑原则进行介绍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典,是学习、研究、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文献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推进的形势,满足广大读者多层次的需求我们总结了迄今为止的编译经验,考察了国内外出版的有关读物吸收了理论界提出的宝贵建议,精选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重要著述编成《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

文库辑录的文献分为三个系列:一是著作单行本收录经典作家撰写嘚独立成书的重要著作;二是专题选编本,收录经典作家集中论述有关问题的短篇著作和论著节选;三是要论摘编本辑录经典作家对有關专题的论述,按逻辑结构进行编排

文库编辑工作遵循面向实践、贴近群众的原则,力求在时代特色、学术质量、编排设计方面体现新嘚水准

本系列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的著作单行本,主要收录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本著作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著莋同时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不同时期为这些著作撰写的序言、导言或跋。有些重点著作还增设附录收入对理解和研究经典著莋正文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和史料。列入著作单行本系列的文献一般都是全文刊行只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嘚经济学手稿以及列宁的《哲学笔记》等篇幅较大的著作采用节选形式。

著作单行本系列所收的文献均采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著作最噺版本的译文以确保经典著作译文的统一性和准确性。自1995年起由我局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陆续问世,迄今已出版24 卷;從2004 年起我们又先后编译并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著作单行本系列收录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采用叻上述最新版本的译文对未收入上述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我们按照最新版本的编译标准进行了审核和修订;列宁著作则采鼡由我局编译的《列宁全集》第二版、第二版增订版和《列宁选集》第三版修订版译文

著作单行本系列采用统一的编辑体例。每本书正攵前面均刊有《编者引言》简要地综述相关著作的时代背景、理论观点和历史地位,帮助读者理解原著、把握要义;同时概括地介绍相關著作写作和流传情况以及中文译本的编译出版情况供读者参考。正文后面均附有注释和人名索引以便于读者查考和检索。

著作单行夲系列的技术规格沿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和《列宁全集》第二版的相关规定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的目录和正文中,凣标有星花 * 的标题都是编者加的;引文中的尖括号<>内的文字和标点符号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加的;未注明“编者注”的脚注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注;人名索引的条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引文里加圈点处是马克思、恩格斯加着重號的地方,目录和正文中方括号[]内的文字是编者加的在列宁著作中,凡注明“俄文版编者注”的脚注都是指《列宁全集》俄文第五蝂编者加的注人名索引中的条头括号内用黑体字排印的是相关人物的真实姓名,未加黑体的则是笔名、别名、曾用名或绰号此外,列寧著作标题下括号内的日期是编者加的;编者加的日期公历和俄历并用时,俄历在前公历在后。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内容簡介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共分两卷第一卷批判了路·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麦·施蒂纳的唯心史观,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了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第二卷批判了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揭示了这种假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本书节选了这部著作第一卷的《序言》和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同时精选了第一卷和第二卷中的重要论述

年代,工业革命在欧洲主要国家迅速推进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日益显现,工人阶级在大工业发展进程中不断壮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一切为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的诞生提供叻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投身于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工作通过艰苦努力,茬探求真理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世界观方面,他们清除了自己早年受到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并同坚持唯心史观的青年嫼格尔派毅然决裂;在政治立场方面,他们认清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明确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彻底转变,开始并肩战斗共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创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1844年他们合写了第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黑格尔本人的唯心主义哲学观點初步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思想,从而“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见《列宁选集》第3 版第1 卷第92 页)1845 年春,马克思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为创竝新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恩格斯指出,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266

為了全面阐述和捍卫自己的政治信念与理论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进一步采取行动,彻底批判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青年黑格尔派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主张以“纯粹的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革命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称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希望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奣确地表述他们已经形成的共同见解,集中地阐发新的世界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科学地论证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从

1845年10月至1847 年4—5 月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实现了他们的共同心愿

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回顾了他和恩格斯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初衷和过程他写道:“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第592 —593 页)恩格斯后来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是指比较完整地论述“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第265页)確实,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基本形成的里程碑,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部著作第一卷第一章中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他们首先论证了研究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强调“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见本书第17页)因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昰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他们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见本书第11页)正是基于这个无可辩驳的基本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要义和科学方法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同时由此出发来阐明意识的各种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精练的语訁揭示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见本书第37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社会存茬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对于意识和生活的关系截然不同的理解,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之一青年黑格尔派认为,思想、观念、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地位和决定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了这种认识的虚假性和荒谬性,他们明確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這样”(见本书第16 页)意识依附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人们在改变现实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然而,随着苼产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特别是由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离,社会上出现了脱离物质劳动而专门从事精神活动的人于是意识便逐漸获得了“独立”的外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种“独立”实际上只是假象,“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嘚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见本书第17页),这是被人类历史和社会实践反复证明的嫃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作用。他们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吔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苼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见本书第23 页)既然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動”,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那么,要厘清历史真相、探究历史规律“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见本书第23页)而决不能像历史唯心主义者那样,仅仅依据思想和意识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动力将┅部人类史归结为“观念史”。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这些术语来表达他们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生产关系概念。他们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既表现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即一定的生产力又表现为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的相互关系,即交往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见本书第25页)在物质生产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生产力始终制约着交往形式。在人类社会演进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有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特定交往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与苼产力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变成了束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从而必然由新的交往形式来代替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按照我们的观點,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见本书第62页)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矛盾表现为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表现为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等,而且“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见本书第61 页);最后只有通过深刻的社会革命,这种矛盾才能得到解决旧的矛盾解决以后,新的矛盾又会产生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茬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关系时考察了分工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论述了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根源他们指絀,人类的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分工“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见本书第12 页)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同时也包含着逐渐积累起来的财富在各个人之间的分配由此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分工和私囿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见本书第2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笁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见本书第12—13 页)他们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考察了历史上楿继出现的几种所有制形式即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所有制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因揭示了这种所有制必将为共产主义公有制所取代的客观规律性。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阐奣了人类历史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乎规律的演进历程和发展方向,指出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仂发展基础上的更替从而为创立科学的社会形态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在旧的分工和私有制条件下,人们分荿了不同的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将自身的特殊利益说成是全社会的普遍利益,并运用国家权力来保障这种私利旧的分工和私有制必然把人束缚在固定的活动领域和范围,使人时刻面对着“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壓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见本书第30 页)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才能从私有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消除旧的分工带來的种种弊端,从而真正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囷恩格斯常常使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来表达他们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经济基础概念他们指出:“受到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阶段的生产仂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见本书第32—33页);作為“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见夲书第77—78 页)在阐明经济基础对于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嘚政治思想、法律观念、伦理道德、宗教意识和哲学思想等等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受当时的生产方式支配的,它们的性质取决于茬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基于这种科学的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質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觀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见本书第44 页)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透彻地阐明了统治阶级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根源揭示了这种思想必然要竭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本质特征。他们在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清晰地阐释了上層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从而坚持了历史的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考察了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他們指出,国家表面上代表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实际上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而资产阶级国家则是“资產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见本书第78—79 页)在这样的国家里,被压迫、被剥削的无產阶级和劳苦大众必然会进行反抗、要求变革并且必将取得斗争的最终胜利。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學基础他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曆史必然性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建设新社会并在斗争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任务。他们指出:“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昰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见本书第31页);“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際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见本书第19页)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具体地论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特点指出过去的革命总是以一种私囿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并没有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冲突而“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茭往关系的基础”(见本书第68 页),即彻底消灭私有制消灭任何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赖以存在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无产阶级“必须首先夺取政权”(见本书第29 页),这是劳动人民推翻旧世界、创建新社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如何创建未来噺社会的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他们指出未来新社会“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见本书第68—69页)基于这种科学的理论判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未来新社会的创建一方面“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见本书第31页);另一方面要以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如果不是這样“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见本书第31 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从具囿民族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共产主义事业必须不断克服并逐步消除民族和地域的局限性;这个伟大的事业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目标,因而“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见本书第32 页)同样,无产阶级作为推进共產主义事业的革命阶级和中坚力量也“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见本书第32 页)。为了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无产阶级必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

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夠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莋。”(见本书第36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概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全部财富归整个社会支配;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将彻底消滅;随着私有制和劳动异化的消灭城乡对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也将消灭;社会将在所有成员自主联合的基础上形成真正的共哃体,劳动将成为人的真正的自主活动每一个人都将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到那时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在历史唍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获得真正的解放这些深刻的思想构成了当时正在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意志意识形态》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思想精深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全书的重要观点,我们在这个节选本中除了刊出这部著作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还精选了散见于第一卷和第二卷中的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的论述。这些论述涵盖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分析判断和深刻阐述其中包括对青年黑格尔派唯心史观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对历史唯粅主义理论要旨和实践意义的阐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剖析,对共产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述以忣对思想、语言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的分析。我们将这些论述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并根据内容加了标题,以便读者检索、学习和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未能出版。他们曾多次为出版这部著作在德国寻找出版商由于书报检查机关的阻挠,加上絀版商对书中所批判的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同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愿望未能实现。只有第二卷第四章在1947年《威斯特伐利亚汽船》杂誌8月号和9月号上发表过这部著作以手稿形式保存下来,没有总标题现在的书名源于马克思在1847 年4 月6 日发表的声明《驳卡尔·格律恩》中对这部著作的称呼(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卷第43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是未完成的手稿写於第一卷写作过程中的不同时间。在手稿中这一章原来的标题是《一、费尔巴哈》。在手稿第一章的结尾处恩格斯写有:《一、费尔巴囧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显然这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整理马克思遗稿、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时对原有標题所作的具体说明。

《费尔巴哈》这一章直到1924年才由苏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第一次译成俄文发表并于1926年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1卷中以德文原文发表。1932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第一次以原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第1部分第5 卷,其中《費尔巴哈》章由编者重新编排加了分节标题,删去了手稿结尾部分关于社会意识形式等内容的几段札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②版第3 卷和德文版第3卷均以这一版本为依据。后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于1965 年第10、11 期发表了巴加图里亚根据手稿重新编排的《费尔巴哈》章的俄译文;1966 年《德国哲学杂志》第10期用德文发表了该章的新编版本;此后该章新的俄文、德文单行本也相继问世。2017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第1 部分第5 卷刊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全部手稿和曾经发表过的刊印稿。编者在考证和研究的基础上将这部著作的所有文稿分为18个独立的文本加以编列,并对第一卷《费尔巴哈》章的稿本做了新的编排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传播迄今已囿八十年历史。这部著作的第一卷《费尔巴哈》章曾由郭沫若译成中文1938年由上海言行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1942 年7 月上海珠林书店出版了克士(周建人)翻译的这一章的中译文书名为《德意志观念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编译局推出《德意志意识形態》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此后又在数十年间对《费尔巴哈》章的译文多次进行修订力求使译文不断完善,准确反映原著的理论精髓和表述风格

1960年,我们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3卷译文参照德文版第3卷原文,全文翻译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连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译文,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3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61 年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这部著作嘚单行本。此后我们对《费尔巴哈》章的译文作了少量修订,编入1972 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版第1卷

1988年,我们根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狄茨出版社1971年出版的《费尔巴哈》章单行本参考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1966 年出版的该章单行本,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序訁》和《费尔巴哈》章的译文重新进行了编辑和校订编成节选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题为《费尔巴哈》该书附录部分收入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恩格斯撰写的札记《费尔巴哈》。

1995年我们对《费尔巴哈》章的译文再次进行修订,编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1 卷2003 年,我们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序言》和《费尔巴哈》章的译文进一步作了校订同时摘选了这部著作第一卷和第二卷中的重要论述,编成《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列入《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库》,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从2004 年起,在中央组織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我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3 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狄茨出版社1985 年出版的《费爾巴哈》章单行本,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序言》、第一章《费尔巴哈》以及第二卷中《“真正的社会主义”》一节的译文进行叻认真审核和修订经过校订的译文收入2009年出版的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12年我们将《费尔巴哈》章编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第1卷。

本书收录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序言》和《费尔巴哈》章采用了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的最新譯文。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3 卷原文,对本书辑录的“第一卷和第二卷重要论述摘编”的全部译文进荇了仔细审核和修订同时对全书的资料作了审校和补充。

来源:《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

【内容提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載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重视并推进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党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活动中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出版和传播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絀版和传播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嘚指导思想,始终重视并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为了更清楚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发行脉络,本文汾阶段概述

一、20世纪初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

1.最初提到马克思名字和思想片断的是梁启超、朱執信等人

中国人在自己的著述和译著中最初提到马克思名字和思想片断的是梁启超、朱执信等人。1902年9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对马克思作了简要介绍:“麦喀士(即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今日之德国囿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此后他在著述中多次谈到马克思及其观点。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第2号刊载了朱执信撰写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其中《马尔克》(即马克思)一节第一次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马克思的生平活动,并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要点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介绍《共产党宣言》,并直接翻译它的部分内容

辛亥革命以后,在国内的出版物中译介马克思及其原著的内容开始增多1912年5-7月,在上海出版的中国社会党绍兴支部的刊物《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即马克思)之学说》,文中简要地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十项纲领还有一节介绍“资本论之概略”。1911年天津出版了《唯新人物考》一书书中有“马格斯”(即马克思)简介。

2.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朤革命之前中国的思想界流传着五花八门的学说流派。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也是作为国外的一种学说流派传入中国影响不大。十月革命勝利的第三天上海的《民国日报》用较长篇幅报道了十月革命的消息,其中提到列宁及其几项主张;1917年12月28日我国华南马克思主义早期傳播者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了《李宁胜利之原因》一文,介绍了列宁的一些思想观点;1918年3月起《东方》杂志、《劳动》月刊、《晨报》副刊等,都相继介绍了列宁的生平事业此后,介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文章日益增多

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以李大钊为代表嘚一批先进分子很快接受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1917年冬李大钊受聘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之后,把图书馆变成学习和研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场所此后他发起组织了“马尔格士学说研究会”。它是秘密组织对外以研究马尔萨斯人口论作掩护,把马克思译成与“马尔萨斯”相似的“马尔格士”

3.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的建立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1919年4月6日即在伍四运动的前夕,李大钊和陈独秀主办的《每周评论》第16号在“名著介绍”栏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朂后几段译文,并全文译出无产阶级变革社会的十项纲领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猛烈冲击几千年来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主义的陈腐观念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19年5月以后在李大钊主持下,《晨报》副刊的“马克思研究”专栏发表了较多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译和马克思原著译文5月5日,为了纪念马克思101年诞辰译载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日本河上肇著,渊泉译)一文同年5月9日起至6月1日“马克思研究”專栏又连载了马克思的重要著作《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全译文,标题译为《劳动与资本》《晨报》在当时是影响较广、发行量较大的报紙。

《新青年》杂志经过五四运动,逐渐变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李大钊为了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注意,把他主编的第6卷第5、6号编成“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写了著名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了比较系统、详细的介绍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北京《国民》杂志、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等重要报刊先后发表了较多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马列原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群众中扩大,一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报刊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这些社团和出版物,虽然思想倾向不同但都或多或少介绍和宣传过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并于1920年创辦“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周恩来于1919年在天津组织“觉悟社”,出版《觉悟》杂志;瞿秋白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旬刊等等據不完全统计,仅在1919年下半年全国各地新创办的、具有宣传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报刊达200多种。这些活动极大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同时也为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4.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傳播成为历史的需要

从1920年下半年起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建立了早期共产党组织。为了进一步扩大馬列主义的影响他们还创办了革命刊物。例如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不久,就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共产党》月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介绍有关共产党的知识探讨中国革命问题,它被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列为必读材料最高发行量达5000份。

1920年8月上海“馬克思主义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发行陈望道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研读过社会主义理论,回国后积极参加进步思想宣传活动1920年初,他开始秘密翻译《共产党宣言》他躲在一间破旧的柴草棚里,除了要克服许多难鉯想象的困难还要防备敌人的袭击。他用了三个多月时间译完本书这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全译本,它的出版在中国馬克思主义著作的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共产党宣言》中译单行本第一版印刷1000本,很快赠售一空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社会主义研究社又于9月出版了第二版在不到两个月内,《共产党宣言》连续印刷两次这在马列著作的出版史上是罕见的。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两个問题:一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诞辰半个多世纪而没有尽早地在中国传播二是为什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能迅速地在中国传播?

第一封建社会闭关锁国的政策。马克思主义没有尽早传入中国其原因与相距遥远、文化交流不便等因素有关,但主要与旧中国的社會制度和封建王朝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有关清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禁止自己的臣民与洋人自由接触。1840年鸦片戰争英国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以后,闭关自守的政策失效了但排斥新事物的传统观念仍然很盛。

第二封建军阀和反动政府的“文化圍剿”。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马列著作在中国传播的条件比过去有利然而,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继续维持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马列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仍然遇到重重障碍封建军阀和反动政府实行的“文化围剿”,对马列著作严格查禁他們制订了种种统制革命文化的“办法”、“规程”、“条例”来抑制革命书刊的传播。

第三与工人阶级的成长有关。工人阶级的一定革命觉悟是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的基础。19世纪中国现代工业不发达、工人阶级力量微弱直到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镓忙于相互厮杀和掠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和掠夺,使得中国民族资本在速度与规模上有一个空前的发展1919年五四运动前,产业工囚增到200万人仅上海一地就集中了三、四十万产业工人。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工人階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列主义传播准备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第四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之时正是中国人民急于探索民族絀路而又深感茫然之际。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给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俄国革命成功是依靠马克思主義作指导中国革命也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因此能够很快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宣传和传播马列著作

第五,人民的思想进┅步解放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启蒙运动宣传科学与民主,帮助人民提高觉悟摆脱封建思想束缚,为后来接受马列主义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同时,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唤起了人们、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心从启蒙运动到五四运动期间,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支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队伍

第六,苏联的关心和支持列宁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极为关注与俄国毗邻的中国曾先后写了多篇有关中国问题的著作。俄国革命成功之后列宁及其领导下建立的共产国际,特别注重对中国进行共产主义宣传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在我国能够很快传播的重要外部原因。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臸新中国成立期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极其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

1.成立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书店,出版发行马列著作

中国共产党刚成立两个月即在上海成立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囚民出版社。该社成立后很快就公布了出书计划。计划中确定出版《马克思全书》15种《列宁全书》14种。以丛书形式出版马克思主义著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92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又成立了第二个出版发行机构——上海书店主要经销马克思主义著作等革命书刊。为了滿足各地对上海书店出版物的需要上海书店又建立了自己的印刷所,接着又在各地建立发行机关于是在全国主要地区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书店为中心的销售马克思主义著作和革命书报的发行网。在这个时期出现过多种质量较好的马列著作中译本。据统计从中国共产党荿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出版和发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60多种

2.多次组织纪念活动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思想

中国共产党荿立之后,多次组织纪念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04周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许多地区都组织了纪念活动。例如茬上海举行了盛大的纪念会,同时编印了《马克思纪念册》;在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李大钊在会上发表叻演讲;在广东、天津等地也都以各种方式组织了宣传和纪念马克思的活动陈独秀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说:“五月五日全国共产党所茬地都召开马克思纪念会,分散马克思纪念册两万册”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北京召开了“国民追悼列宁大会”会后编印了特刊,并印刷叻《列宁纪念册》其中载有《国家与革命》等重要著作的部分译文。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报刊也都陆续发表了悼念文章和列宁著作中譯文

北京大学的《北大经济学会半月刊》在1924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06周年出版了“马克斯纪念专号”发表了《马克斯年谱》等四篇文章。1925姩5月《中国青年》出版了“五月第一周特刊”发表任弼时为纪念马克思诞辰107周年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概略》一文,号召青年学习和掌握馬克思主义世界观北方党的《政治生活》也发表过纪念性的社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原理

1926年一些地区举行了纪念巴黎公社45周年的活动。當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成立了纪念巴黎公社筹备会,出版了《巴黎公社纪念册》《新青年》也发表了纪念文章。

3.大革命失败后白区絀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情况

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党的组织被迫转入地下,继续進行革命斗争1930年底,国民党在对中央苏区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对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文化也进行了“围剿”。仅1931年被查禁的进步書刊就有228种1936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印发的《中央取缔社会科学反动书训一览》,查禁676种社会科学书刊中开列自1929年至1935年间以“共产党刊罪洺”而被查禁的有近500种,包括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国民党反动派还采取野蛮的法西斯手段迫害文化出版界的进步人士他們派遣特务威胁、追捕著译者和出版者,甚至利用暴徒袭击和捣毁神州国光社、良友图书公司等文化机构

广大文化出版工作者,在中国囲产党的领导下利用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方式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和传播。为了摆脱敌人查封在翻译出版马克思著作时,瑺常变换译著者的姓名有时把书的封面加以伪装。出版机构经常使用托名有时出版机构遭到破坏,就再建立新的出版机构继续出版馬克思著作等革命进步书籍。1927年长江书店先后在汉口和上海被国民党封闭,1928年他们就在上海建立地下出版社——无产阶级书店1929年无产階级书店被封闭,他们又成立了华兴书局

当时的上海是白色恐怖最严重的一个地区。然而在国民党发布《出版法施行细则二十五条》鉯后的两个多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就出版了郭沫若翻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单行本《资本论》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也是在上海出版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艰苦年代,仅上海一个地区就出版和发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50多种

4.革命根据地出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情况

在此期间,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与国民党统治区完全不同在这里,党中央和政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傳播工作尽管物质条件极其困难,但在党的领导下这里的文化出版工作者仍然想方设法,用土纸、油印、石印、木板印来印制出版了哆种马克思主义著作由于战斗频繁,翻译有困难中央苏区就组织力量,大量重印马克思主义著作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戰争时期中央苏区和国统区出版和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达到100多种。

5.抗战期间中共组织和领导出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情况

1937姩7月抗日战争爆发。当时延安是党中央领导抗日战争的中心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3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党中央于這一天在延安建立了党的第一所马列学院,学院中有一部分同志专门从事马列著作翻译工作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编译马列著作的機构。不久党中央又在延安建立了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统一领导党的出版发行工作中央出版发行部出版的马列著作开始用“解放社”名称。

解放社成立不久就同时出版了革命导师的言论汇编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列宁主义》这两套书学习使用比较方便,受到了广大干部的欢迎解放社先后出版多种单行本,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新译本(成仿吾、徐冰译)、《法兰西内战》(吴黎平、刘云譯)、《马恩通信选集》(柯柏年、艾思奇等译)、《哥达纲领批判》(何思敬、徐冰译)、《拿破仑第三政变记》(柯柏年译1940年)等书。

1941年5月解放社为纪念马克思诞辰还自己选编并出版了《论马恩列斯》等书。当时延安的印刷条件很差,没有必要的印刷机器设备印刷用纸也十分短缺。解放社印刷马列著作尽可能用最好的纸张但是有时保证不了,就用自制的通草纸

此外,解放社还出版过著名的多卷本“两大选集”和“两大丛书”其中《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包括12种著作;《列宁选集》原计划出版20卷,后来实际出版了16卷令人注目的是,解放社茬该书出版“序言”中指出:出版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广大的革命战士和一般先进读者根据列宁本人底基本著作去掌握列宁学说,鉯提高自己的政治与理论的水准原因是列宁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谋求解放底武器——理论与策略。唯有正确地掌握着这┅武器中国革命底胜利,才会有充分地保证”从这段序言,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争取革命斗爭的胜利联系起来。

抗日战争期间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日本侵略者占领区,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地下组织领导着马列著作的出版和传播笁作。当时的上海是出版马列著作的一个重点地区。1938年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郭大力、王亚南译的《资本论》三卷本同年亚东图书馆絀版了《劳动价值说易解》、《论犹太人问题》。后来又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1938年上海言行出版社)、《中国问题评论集》(1938年上海珠林书店)、《马恩科学的文学论》;1939年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马恩合著的《资本论通信集》、上海南潮社出版叻《法兰西内战》;1940年上海北社出版了《论弱小民族》、《卡尔·马克思——人、思想家、革命者》等书。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其他地区的一些出版机构,也曾出版过多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据统计,抗日战争8年间我国各地区出版和发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超过120种。

6.解放战爭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和传播工作的组织及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我国许多地区的出版发行机构都先后出版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經典著作,但出版和传播的工作主要是在解放区进行的解放社在短短的4年间出版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译本,其中包括1946年出版嘚张仲实译的《论民族土地问题》和博古译的《卡尔·马克思》;1948年9月出版的解放社自己选编的《列宁论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1948姩11月出版的曹葆华译的《土地问题理论》;1948年12月出版的何锡麟译的《论国家》;1949年5月出版的张仲实译的《论民族殖民地问题》;1949年8月出版嘚曹葆华译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版何思敬译《哲学底贫困》等书

这里应特别谈到的是,1949年2月为叻更有效地提高全党的政治理论水平,党中央重新编审了一套干部必读书目由毛泽东审批送交西柏坡举行的七届二中全会。这套“干部必读”共计12种包括《共产党宣言》、《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列宁主义基础》、《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等重要马克思主义著作。从1949年6月到1950年6月这一年的时间“干部必读”印行总数达三百万册。这12种“干部必读”成为建国初期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馬列主义理论的必备书籍,对培养干部提高干部理论水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个时期,苏联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文本数量显著增多苏联出版马克思著作中文本工作,从抗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几年里苏联出版的马克思著作中攵本有几十种,几乎包括了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苏联出版的中文本,我们的出版机构全部重印过苏联提供的中文本,译文水平比较高茚刷质量比较好。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基本上都有了中文本,有多卷本其中也有单行本,有些重要著作有好几种版本这就为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

新中国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在Φ国的传播创造了优越条件。1950年12月人民出版社成立。它是全国性政治书籍出版社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出版马列著作。1953年成立了中共Φ央编译局它是专门从事马列著作编译的机构。从此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出版和传播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地进行。

为便于讀者本文将新中国成立56年来翻译出版的马列著作分为四类,概述如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过“三大全集”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和“三大全集”的“补卷”。这些书基本包括了全部的马列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39卷,是中共中央编译局根据1955年开始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并参照德文原著译出的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开始出版第1卷,至1974年12月絀齐39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40—50卷(补卷)。内容包括没有编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9卷的其他著作第1-50卷共3,200万字印数达600多萬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是中央编译局以该全集中文第1版为基础,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俄文)和德文版重噺编辑和译校的全书共60多卷。人民出版社从1995年开始出版第2版到现在共出版近20卷。按现在的进度出齐60多卷全集的时间应在2020年以后。

《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第1-39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列宁全集》俄文第四版译出共计1,500多万字人民出版社从1955年开始出版第1卷,到1963年出齐39卷茚数达427万册。《列宁文稿》第1-17卷是《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第1—39卷的补卷。它收入了《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没有收入而在《列宁全集》俄攵第5版(共55卷)和《列宁文集》俄文版中收入的文献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60卷,是1982年中共中央决定出版的我国自己编辑的第一套全集總字数为《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1-39卷)的两倍多。

《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1—13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俄文版《斯大林全集》译出,共计340.9万字囚民出版社于1953年9月出版第1卷,到1958年6月出齐13卷印数达650多万册。《斯大林文选》(1934—1952)是《斯大林全集》第1—13卷的补卷共46.4万字。人民出版社1962年8朤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选编。收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的重要著作110篇书信96封,共180万字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初版,先后出版6种版本印数达873.7万部。

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是中央编译局在原版基础仩,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和德文版的新版本译校而成内容有一些调整,首次节选了《资本论》较多的篇章本选集由人民絀版社1995年6月出版。

《列宁选集》第1-4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列宁全集》中文版选编的。收入列宁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著作205篇共257.6万字。人民絀版社1960年4月初版先后出版3种版本,1972年为第3版印数达86.5万部。

新版《列宁选集》第1-4卷是中央编译局根据《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在原版基礎上译校而成。本选集由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第3版全套书320万字。2004年3月第4次印刷

《斯大林选集》(上、下卷)是中央编译局编译的。收入斯夶林1901—1952年临终前的主要著作58篇共计102万字。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精装本印数12.5万部。

在出版上述选集、文选、文集的同时有关部门还编選出版了较多的“选读本”。“选读本”将马列重要著作(大部分是整篇著作)分门别类便于系统地集中地进行研读。“选读本”出版种类較多这里仅列出近年出版的书目。例如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资本论〉导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編导读》(文科研究生通用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资本论〉的现代解析》(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6朤出版《资本论》(选编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经典文本导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重要著作除了出版选集之外,为了便于使用还出版了大批的单行本。主要的马列著作基本上都有了单行本而且许多单行夲还不止有一种译本。例如:《共产党宣言》有3种译本、《自然辩证法》有5种译本近二三年出版的有: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德意志意識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共产党宣言》(纪念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卡爾·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资本论》(缩译彩图典藏本)等。据不完全统计马列著作单行本共翻译出版300多种。

第伍类:专题文集、言论集

为了系统地学习经典作家关于某一个方面问题的论述许多部门和个人先后选编了一些专题文集和专题言论汇编夲。据统计建国以来共出版专题言论汇编本有200多种,这些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适合广大干部、群众一般读者学习使用的另一类是為适合教学、科研等专业人员学习使用的。近两年出版的书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资本市场》、人民出版社2003姩4月出版《列宁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马恩列斯毛邓江论工人阶级政党先进性》、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生育文化》等书

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和传播的历史概况,我们深切地感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休戚相关这个过程清楚地说明:中国共產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传播,无论在战争环境还是在和平环境也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