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中道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所揭示的道家三宝到底是什么含义
《道德经》所揭示的道家三宝到底是什么含义
历史作家煮史问道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雕塑随着《道德经》接近尾声,老子终于在67章总结出了道家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道》的语言非常精炼,以至于数千年之后的我们隔着时空以今天汉语释义去理解这三宝时,很容易跑题。道家文艺演出经文意译:天下人都认为我(老子)尊道贵德,所以非常伟大,德高望重,其实真不是这样,因为真正的伟大就是没人会认为是伟大,当所有人都认为某一个人很伟大时,实际情况就是这个人不伟大很久很久了。无论我(老子)是不是伟大,我一直都谨慎地持有者护身的三宝,这三宝就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慈爱、柔慈、柔、静;俭:不放纵欲望,不被欲望所绑架,节俭、内敛、收敛;不敢为天下先:不违背无为的原则肆意而为、顺势而为、不争、不走极端、注意回避“抛物线顶点”。慈能产生一些勇气,这些勇气一定来源于信念,无论是人类还是大自然,慈母总能为保护孩子而爆发出巨大的勇气;俭能使得我们积蓄一些走向深远所需的方方面面的能量与资源,这与诸葛亮《诫子书》说讲的“宁静致远”同理;不敢为天下先能使我们成器、成长,成为一些领域的领袖或灵魂。现在,我们看到更多的人都是丢掉三宝,反着来,舍弃“慈”,蛮力地“勇”;丢掉了“俭”,追逐浮华;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是争前恐后,这是一条死路。如果可以“慈”为根本,那么战则胜,守则固,并能实现天人合一,在一些困难或危险时刻,上天也会以“慈”来给予一些救助。翻译完毕,关于《道》67章所提出的“三宝”概念,数千年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了道家思想的根本了,非常蹊跷的事情是,佛家也有“佛、法、僧”三宝。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历史作家煮史问道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带你读史《纲鉴易知录》,一起明智
作者最新文章  孙子论老子《道德经》到底在道什么  贫道三风之看图说话:  今用阴阳图及系辞上传里的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开个头,我试着用阴阳的理论来解读,阐述老子道的作用。无论哪一本书或多或少都有其作用所在,《道德经》自然也不例外,无用的书能叫书么?  那我们在这本书里面到底可以学到什么?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到底有哪些帮助?对人,对社会,对国家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启示?我想同我一样也有爱好此书的人在研究它,解读
它,认识它。而我也只是以自己所体会到的东西来加以粗浅的解读。但是不管从那个入口进去,所领略的风光,感悟都是一家之言,道的作用,牵涉的范围毕竟又广且深,以致可以无限延伸。而我所有的见解与认知都无异于管中窥豹,坐井观天,鉴于本人识浅学陋,错误也在所难免,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年前就在酝酿,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但是因俗务一直没有动手,只好拖在这个被称为末日的2012年才开始动手,也算是交功课吧,交了,就轻松,不交,则有放不下的感觉,也算了一件心事吧!而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更多的是想知道自己对道德经一书有哪些认识不足的地方,写出来,看得到,不写出来,则一团乱麻。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何为末日?太阳黑子?地球不转?洪水没顶?还是走投无路?其实这些都还不算是末日,哪怕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左右是悬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都还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天无绝人之路,危机就是生机,末路也是生路,人有应变之法,有方法就有办法,绝处还能逢生,咸鱼也可翻身。  只有当一个人惶惶如漏网之鱼,急急如丧家之犬,对生活,对前途彻底失去了信心的时候,而这一刻,就是末日来临,其实,这样的现象,这样的情景,每一天都在身边上演。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各位大师,请问一下图片怎样才可以发上来?谢谢。
  楼主是哪个孙子论的道?我只知孔子见老子后说:“吾见老子犹龙耶”
  图1为先天无极图,表示阴阳未判,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一切都在孕育,萌芽,它不是没有,而是万有。它就像婴儿在母体的初始阶段,漆黑一片,无知无觉,非知非觉。虽是初始阶段,但却是人及人类的终极归宿。阴阳(对立)双方相互交锋,冲击,妥协,冲气以为和,最终达到相互制约而平衡。人及人类注定要回归到这一状态,如倦鸟返巢,似游子归家,起点也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因为整个人类在经历过漫长的无知,野蛮,暴力时期,会回归至理性,追求和平。肮脏的灵魂经过血与火的持久洗礼而升华,最终返璞归真迎来一个崭新的世界。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人还是同样的人,漫长时期痛苦的磨练,教训与总结,愚痴心与贪嗔心俱灭,观念的转变,心态的变化,导致人际关系,价值观,世界观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欺骗,只有尊重,只有包容,只有欢笑,迈入真正的和谐世界,极乐世界而天下大同,是统非统,是分非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统也和谐,分也和谐。同也和谐,异也和谐。一切又是那么的祥和,安宁,生机盎然。  图2与图3太极阴阳图,其实是同一个图,一为远观图,一为近视图。一为外观图,一为解剖图。其意为互为基础且平等的对立关系须公正,公平地接受各自的约束,而同时又接受另一具有公开,公正,公平的制度的制衡,惟其如此,人及整个人类社会才可以在发展的道路上有序进行,和谐共处,稳步前进。  这就是古圣先贤对道与阴阳关系的长期观察与实践,得出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符合对立双方利益的理论与规则。也是老子心中最高期许与愿望,正确认识阴阳(对立)关系,与每一个人都休戚相关,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除非你能走出对立的圈子,不被对立所拘,不为立场所限,否则,仍是三界凡夫,欲(愚)界众生。
  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那这一段里的阴阳是什么呢?  阴阳乃道一分为二之化身,分身。阴阳即是对立,而道就含藏其中,和谐即道,道即和谐。道,实在生活中,道,实在对立中。合则谓道,离则非道。  而现今世上的人不讲道,只讲德。殊不知德是道的外在形式,道是德的实质内涵,德由道出,道因德显。道为根,德为花,一花五瓣,孔子分为仁义礼智信,由外入内,使之复归于道。花开道显,得道也;花谢道隐,失道也。守道即得,离道失得。有道有德,无道无德。此道非彼道,此德也非彼德。
  《六祖坛经》亦曰:  …….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曰: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曰:“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只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福中求”。  此法身即道身,指遵守道的规律,按照道的规律行为处事,即为有功,有功便有德(得)。武帝为己而贪功,所以自无功德。  更有求道之人寻师问道,历尽万千辛苦,遁于山,隐于林,不食人间烟火。灭情爱,断人欲,抛妻离子舍父母,但愿金身万世塑,为人子,为人父,抛诸脑后全不顾,只求那极乐世界把船渡。休度,休度,不度自度,度无所度,无所不度。孔子曰:“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可离非道也”。  阴阳一直被称为迷信,有信有迷,不信则不迷也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认识。可是,信什么都是信,迷什么都是迷,而不单单是阴阳,宗教,鬼神。何谓迷?对某人或某事过分迷恋,固执而不可自拔,想当然地认为它就是对的,而别的都是错的,我的曰是,你的曰非,其实也是一种迷。而不仅仅在于你信什么?迷什么?人善为神,人恶为鬼;正直为神,邪恶为鬼。阴阳也好,鬼神也好,一切是非也好,不过是对立的两端而已,跳不出对立的思维,走不出对立的圈子,这才是一种最大的迷信。
  阴阳就是对立,泛指世间一切关系。这个世界是由阴阳(对立)组成,而万事万物都是因为有了阴阳(对立)而产生,  它存在世间一切人事物当中,它从不固定单指某一事物,它是一个符号,也是一种表示方法。所以它无所不含,无所不包,也无处不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致宏观可以无限延伸,小致微观可以无限细分。  阴阳的重点在于平衡。平,即平等,公正,公平之意。从阴阳图就可以看出阴阳平等之意,不光有表象的平等,更多的是地位,权力,制度的平等。衡,即约束,制衡之意。也就是说对立双方的关系一定要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接受对方的约束与制衡。而对立双方又必须接受另一种制衡,即制度的制衡,而制度本身也要公平平等。而一切制度的出发点必须是以人为本,公正,公平为所有的人服务,保护每一个人,当这个制度保护不到他人的时候,您千万不要感到高兴,因为,有一天,它也同样保护不了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自古有之。否则,平等,公平无从说起,没有公平,制约则更无从说起。天地间甚至宇宙的一切人事物都必须接受,遵守这一规律,规则,逆者亡,顺者昌。当然,这也要视因缘聚会,条件成熟没有。但最终结果必然会源着既定的轨迹运动,发展。除非中途改变这一程序,终止继续。这就是阴阳(对立)相生相克,相顺相逆的道理。平等,制衡,和谐,赏善罚恶,是这一规律的核心思想。
  作者:102978 回复日期: 08:44:44  回复
  楼主是哪个孙子论的道?我只知孔子见老子后说:“吾见老子犹龙耶”   ======================  孙子非孙子,老子非老子;孙子即老子,老子即孙子。
  阴阳可以表示如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地球,物与物,事与事等等….。又如五伦关系中的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朋友关系包括人与人,单位与单位,组织与组织,国与国的关系。君臣不仅是单纯的君王与臣民的关系,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官与民,也有小单位里的上下级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等等。无论这一关系因时间,地点,人物,空间,环境,位置发生怎样的变化,阴阳关系始终存在而不变。
  阴阳是人因观念不同而产生的两面或两端,一念之差产生如善恶,好坏,对错,福祸,是非等。而任何事,物也因观念不同而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太过与不及同样是一种病态,前者实,后者虚。处理手法不一样,结果也当然不同。对自己或是大多数人有利的,可接受的谓正面的,积极的,阳光的,反之则是负面的,消极的,阴暗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同样存在阴阳关系,阴阳的偏胜都代表人体的不平衡,而不平衡则会通过一些相应的症状表现出来,无论哪一臓,哪一个部位都有阴阳关系,胃阳盛的那胃阴就虚,肝阳盛的那肝阴就虚等等。中医通常的解决方法就是损有余,补不足,也就是调整阴阳的平衡而已。  现代的汽车有前进档,后倒档,而且还有一个制动档,这也是阴阳平衡及受制约的一个表现,飞机有上升,下降,加速,减速,制动也同样表现这一原理。我们人去餐馆吃饭,有进去,就一定要出来,吃了饭,也一定要买单。不出去,有问题,不买单,照样有问题。吃得进去,也要拉得出来,拉不出来,同样是问题。虚可补,实可泻。拉不出去医生就会开药把它泻下去,这也是阴阳平衡及受制约的一个表现。  疾病可以用阴阳来表示,如阴盛阳衰,阳盛阴衰等等,而贫富不均同样可以用阴阳来表示,虽然贫富自有历史以来就一直存在,有富自然有贫,但由不公所引起的极富再造成的极贫就会出现矛盾。有矛盾就要解决矛盾,而不是放任,激化矛盾。同身体的解决方法一样,损有余,补不足。这个时候就要先解决不公的问题,制度的不公,或处理问题方式的不公,或以非常手段获得的不公,即损有余。然后就要补不足,以一碗水端平的处事方法使贫者也有机会富裕起来,使贫富逐渐达致一个大致的均衡,这个均衡含有数字多少的均衡,但它不是一个追求结果,但更多的是权力,制度的均衡,最低生活保障的均衡。毕竟人也差别不一,有强有弱。
  阴阳(对立)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也同样如此,人与人的关系也需要平衡,不可轻视,侮辱,压迫,消灭对方,尊重,礼让,包容,平衡才是为人处世之道,和谐之道。以此类推,夫妇关系如此则家庭和谐,父子关系则子孝父爱,兄弟关系则兄友弟恭,朋友关系则互诚互信,君臣关系则各自有义。义指各尽其事,老板尊重员工,体恤下属,而员工也好,下属也好,尽力负责的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任务。惟其如此,家庭,社会,国家才会和谐,才会发展,才会富强。人与人如此,国与国也当然如此。这是阴阳(对立)相生的一面,它们相互生长,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所谓的一荣俱荣。  阴阳(对立)的相克在正常情况下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克也有相互竞争,监督之意。合理的运用反而是一件好事,只有在不正常或极端情况下才会走向它的反面。有对立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进步,允许,希望,帮助对手的强大绝对符合自己的利益,欺骗,打压,固然可以消灭对方,但也使自己同时受损并有覆灭的危险,有智慧的人当然不会这样干,愚蠢的人则会自掘坟墓,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双方互赢才是道的精神所在,也符合道的规律,人的本性。对方的强大就是自己的强大,对方的前途就是自己的前途,对方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因为这世界每一个个体的命运都息息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是这一规律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
  外经微言曰:阴阳(对立)之道,不外顺逆。阴阳(对立)之顺,相生相克,有破有立;阴阳(对立)之逆,不克不生,不破不立。顺之 至也,生之死也;逆之至也,死之生也。世人皆谓顺生,不知顺中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中有生。物壮则老,否极泰来。则永远是阴阳顺逆的两种外在表现形式。  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人会去买一辆没有制动的汽车,哪怕是其外观,内饰都很漂亮,动力强劲得不得了,都不会有人去买。为什么?人人都非常明白这一道理,没有制动,车毁人亡是迟早的事。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而人生也是如此,没有了制衡,对自己也同样是一种危险,制衡是人的制动系统,免遭灭亡的缓冲器,它对人无疑是正面的,其负面完全可以被正面所带来的好处而抵消。但是很多人并不会这样想,特别是有钱有势之人,他知道汽车没有制动系统绝对是不安全的,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却希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他,他不喜欢有制衡他的言论行为,正是这一点,他已经把自己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死地,以至他后来身陷牢笼时,哭着鼻子说自己当初就应该做一个乖孩子,他仍然不知道制衡其实是个好东西,虽能约束他,但是也能振救他,救他的命,不至于让自己走向危险的边缘。当一个人不受约束,制衡时,他就是一匹脱缰的野马,没有制动系统的汽车。   每一个人都希望在人生的道路,前行的路上无风无阻,事实上对立却无处不在。这个世界万物都是由对立组成,对立既矛盾也非矛盾,完全因人心而异,观念而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因对立而成长,或强大,也因对立而夭折,或消亡。造成这种局面或矛盾的产生则是对对立的了解缺乏最为基础的认识。简单,天真的认为消除对立,消灭矛盾,对立或矛盾便不复存在,殊不知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在制造对立与矛盾,而这种对立与矛盾则是人为的产生,非自然而为之对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算消灭了外部矛盾,内部矛盾马上就会产生,而内部矛盾则又变成了是非对立, 敌我矛盾。为什么会这样?不明白对立关系的人处处都是对立。处处都是敌人,一个敌人消失,另一个敌人又会马上产生,所以他一生都处在对立当中,甚至与天斗,与地斗,与风斗,与自己斗。与其这样,还不如回到起点,和谐相处,灾难顿化解于无形,有生有灭,无生无灭;既然无生,何来有灭。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的一就是和二为一的意思,一,就是和谐,使对立双方和平相处,归于和谐,天下犹如一家之意。这句话的完整的意思是:我讲的,行的这个道呢,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和平和谐为目标,为宗旨来贯穿一切问题的处理方法。除此以外,别无他法。火上浇油与落井下石只会令问题复杂化,严重化。
  对立自天地开始便已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人因认识而至观念各异,各自住于自己的立场,矛盾也因此而来。矛盾不可以消灭,消灭矛盾的同时又在制造新的矛盾,以至矛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相互纠缠,终致不可解而爆发,人之盛衰,国之兴亡,无不如此。如果一个国家在治理方面发生这样的问题,对老百姓也好,统治阶级自己本身也根本不是一件好事,甚至有灭顶之灾,历史上的朝代更迭非常清楚,清晰,忠实的反映,表现出这一规律,从来没有人例外,如果有例外,我们一定还生活在夏朝的时代。缺乏公正与公平,尊重与包容,约束与制约的社会可谓一损俱损,谁都不会安全,财富也根本得不到保障,人人都在自保,不是自保,就是在整人,所以这样的社会出现舍身救人,见财不取反而成为怪事。极端的相克具有相反运动的结果,西风压倒东风,弱者变成强者,强者变成弱者。曾经的贱人,穷人会变成贵人,富人;曾经的贵人富人又变成贱人,穷人或者死人。循环,轮回是这样的社会最典型特征,不管城头换了什么大旗,名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阴阳(对立)之所以会相生相克而在于阴阳互根。对立双方的存在互为基础,一旦缺乏基础,也表示对立一方就会自动抽掉另一方的根基,有上面,一定有下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下面根基没有,上面自会轰然倒塌变成了下面,空中建不了楼阁。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正反同时存在,没有负面,何来正面。有我也当然有你,因我是对你而言,缺一不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
  阴阳有循环,重复,轮回,相反之意,当对立的关系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包括可接受的一面和不可接受的一面,可接受的一面当然皆大欢喜,而不可接受的一面用人间地狱来表示也不为过。中华民族的历史绝对是一部悲惨史,战争史,对立史,轮回史,朝代的更迭是以无数人的生命与鲜血,累累白骨堆彻而成。成王败寇却没有一个人吸取教训,怎样胜利的先暂且不管,享受了再说。怎样买单?谁来买单?管它是儿子孙子还是我,纵然做千古罪人也在所不惜。失败的人也不总结教训,为什么会失败?古代好像有斩草除根,诛灭九族一说,想总结教训都没有机会。可是难道看历史书的人也不长记性,伸长了脖子往里钻,还是被白花花的银子,姑娘看花了眼?可是命都没有了,权利,富贵,美女的又有什么意义?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就是这个道理,乐极生悲,物极必反,水,本无好坏,人,也自然无好坏,以佛眼,道心来看,不过是一群迷途未返,执着未悟的孩子,视幻为真,认贼作父,在对立的圈子里面流浪生死,挣扎轮回,好不容易上了岸,不料却又跌进了另一个圈子,如此循环往复,轮回不已。是非不分,观点不明,而又执着于观念,是非,立场。与其说住于名,住于利,住于色,倒不如说是住于观念,立场,观念与立场才会产生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来指导影响我们的行为,做我们自认为合理的事,哪怕是杀人,放火,巧取豪夺,不惜损坏他人的利益而维护自己的利益。总之别人的利益不是利益,别人的生命不是生命;只有我的利益,我的生命才是需要保护的,可是我们忘了,他人的利益,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自己的利益生命也必然得不到保障。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光脚板哪里会怕你穿鞋的,当百姓连命都不要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迟了,来不及了。  老子开篇即讲常道与非常道,常道常有,非常道能得到的,常道一样能得到而能保持常有,而非常道却不能保持所以常常最终没有。常道指遵守道的规律,即合理合法拥有财富,非常道则是不遵守道的规律以不公正不公平无制约的手段获得。每个人都有手,有脚,一样的大脑,身体,常道能得到的,我们何苦以非常道的方式来获取,以他人的利益,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利益,以别人的痛苦获取自己的快乐。这样做其实反而得不偿失,君不见赔了夫人又折兵,牢狱之灾,丢了性命的自古以来还少么?
  这个世界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此,对阴阳(对立)的关系过于片面化,直观化,简单化,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并且以为看不见就当不存在。阴阳(对立)既相生,又相克,相害,相反,这是它的规律所决定的,规律(程序)一早就设定,非人非神所写,所定,自然而成。只可遵守,不可逆挡,对抗无异螳臂挡车,必至粉身碎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所以老子教导我们处事应:“无为而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或是顺其自然,因为如果只是顺其自然则显然缺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作用便会大大降低。而是无观点,无立场,无私欲公正而为,明白道理的人(圣人)站在圈外的位置对人也好,对物也好采用善用之,善待之,公正,公平地调和阴阳(对立)和二为一,化暴戾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而达到平衡和谐的目的,无欲则刚,仁者无敌。我们之所以有烦恼,有痛苦,有敌人,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于立场,执着于观念,冷酷无情,以教条为主,坐在设定的立场上面,缺少人性而显得没有仁慈之心,表现出来的多是僵化的,机械式的野蛮行为,不能公正,公平的对待对立双方,以至问题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深到最终不可解而爆发,而新一轮的悲剧则又重新开始上演。
  佛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此意。无住,不住于对立,不住于两端也,坐在哪一端都有屎,惹来周身蚁。不住左,不住右;不媚富,不欺穷。不要相信你选对了立场,跟对了队伍,无论跟谁你都将会后悔,因为住左住右都会成为对方攻击的目标,打倒的对象。无立场是大立场,无观点是大观点。无住善与恶,对与错,是与非。一颗无所住的心,即是一颗公道心,自在心,解脱心。此心非无心,实为道心,大心,包容心。而也惟其如此则身才可修,家可齐,国可治,天下方可太平。  这就是老子写《道德经》真实目的,也是《道德经》存在的理由。老子仁慈,不忍见人们为了权,利,名,色掉进对立的陷阱而互相争斗,厮杀,头破血流,尸骨遍野,并最终害人害己,自作自受,自取其辱而浪费宝贵的人身。所以著《道德经》目的是劝导世人停止争斗,不要被表象所蒙蔽。千好万好,哪知活着最好,千珍万珍,谁知生命最珍。老子是周朝图书馆的馆长,自然知道夏商周的历史,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何以兴?何以亡?眼见朝纲不振,周室衰落。感叹民生之艰难,官场之险恶,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只好留下一部5000字的《道德经》骑牛西去,从此不再问世事。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极端的对立史,一部悲惨的轮回史。对立双方都在这强大的对立漩涡里厮杀,挣扎,漩涡越大,扯进的人越多。只可惜害了无数无辜的老百姓,及一帮摇旗助威的啦啦队员,跟着成了对立的牺牲品。合理的对待对立关系只会令到双方获益,家庭幸福,国家安定。而不合理的对待对立却是痛苦的起因,落后的根源,人及人类只有彻底走出对立的圈子,不再自以为是,自以为非,才有可能真正解脱烦恼,痛苦,迎来和谐,和平,人类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发展创新。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藏阴阳(对立)中。阴阳(对立)和谐即道,平衡即道。前为关系,后为结果。所以不管社会现在怎样,如何?平等,制衡,和谐才是发展之道,前进之道,终极之道。道之所引,人之所喜,人心所向,人,家庭,社会,国家及整个人类社会,甚至整个宇宙的终极目标,最终的归宿无不尽归于此,天堂,和谐世界,极乐世界,也绝对不是什么神话。没有什么人能够抵挡,想以己之力量来阻挡这滚滚潮流,不过是痴人妄想而已,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影响和谐,破坏和谐的人以身试法以身献法来表演给我们后人看,后人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不要再走老路,老路只是一条不归路,无论怎样都找不到回家的路。只有平等,制衡,和谐才是我们一生遵守,追求的目标,舍此无它,别无它法,此又乃不二之法,圆满之法,终极之法。
  清晨,太阳从寂静的地平线上徐徐升起,历经上午,中午,下午,夕阳慢慢西下,阳光普照大地,不分彼此,无所偏好,带来光明,带来温暖,驱走黑暗,驱走寒冷。从清凉到炽热,从炽热到凉风习习,从喧嚣复归于寂静,完成一日的光荣使命。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刚生下来犹如一杯未经沉淀,净化的水,未经打磨加工的粗玉,无是无非,非是非非。可自懂事起,踏入社会开始,就一直在对立的圈子里面打滚,挣扎,轮回,而这一杯水水也被污染得浑浊不堪,粗玉也磨圆了菱角,不知到底是水?还是泥浆?都已认不出原来的自己,起初的模样,烦恼,痛苦,焦虑,疲惫直至有一天累了,才决心放下所有的一切,主动也好,被动也罢,这一杯水又才慢慢开始沉淀,杯中的泥沙沉落水底,恢复本始的清澈,透明,躁动的心灵复归于宁静,蒙蔽的心又散发着柔和的光辉。只有那至死不悟的,死后却落得一身骂名,徒增笑耳,令世人耻笑,子孙蒙羞。
  下面我将用我粗浅的认知来慢慢解读老子的《道德经》,欢迎批评指正。
经  一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西出函谷,尹喜问道于老子,老子推辞再三,推辞不过。  “好吧,那我就慢慢给你讲一讲道的原理吧!”老子缓缓地点头。  道,自宇宙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与宇宙同时产生,它不是我创造的,也不是我发明的,我只不过略窥其皮毛而已,它变化万千,其义深,其理微,生生不息,妙用无穷,守道者吉,失道者凶。  道,是可以说得清楚,讲得明白,且行之有效,立竿见影,万民拥戴,于己,于人,于国则善莫大焉,福泽子孙,造福人类,是为常道。如果讲不清楚,说不明白,行之无用,用之则怨声载道,灾祸频生,于己,于人,于国皆不可取,不可用,是为非常道也。  名,万物之记也,万物皆有名。道也自然不例外,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也。以道为名,乃先贤之经验屡行屡爽也,道也者,示人以方向也,导人以规矩也,道,大路,坦途也,犹星辰运行之轨迹,日月阴晴盈缺之虚实也,如公鸡打鸣,猫抓老鼠狗看门也。如此则名正言顺,实至名归。那些人前慈善仁义,人后冷酷无情,打着振救,解放人民的旗号反人民,行欺骗,奴役,压迫人民之实则虚名假义,名不副实,则为非常名也,。  在阴阳未判,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一切都处在一个孕育,萌芽的时期,似无非无,似有非有,犹父精母血,混而为一,十月期满,呱呱坠地,天地始生,阴阳即判。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此意。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追求和平,享受幸福,让生活过得更美好,更自在,洒脱,都乃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奇怪的是有的人丰衣足食,家庭兴旺,一生平安,有的人 家财万贯,有的人权高位重,得意时春风满面,黄袍加身,失意时穷困潦倒,牢笼度日,招致杀身之祸,叹造化弄人,世事无常。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就牵涉到常道与非常道的关系,常有与常无,无常与有常,就看守道与不守道了,正常情况下,守道就不会存在风险而能保持常有,若不守道那风险则就会很高,而且是不确定什么时候来,所以无常,没有规律,没法控制,也控制不了。所以我们可以从有无这一对立关系中去观察,相互转化所带来的变化,了解道的奥秘,奥妙,窍门。  有与无,看似对立,实出一体,,无中生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缺一不可。无无无有。有有有无,这两者,同样的玄妙,熟练的掌握这一对立关系,可以打开所有问题的大门,
  可以打开所有问题的大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合理的,正确的方法。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当所有的人都知道某一事物为美好而追逐的时候,其实它离臭大街的时候就不远了,当所有人 将某一事物认为是善举的时候,其本身就是一件不理智,不善的行为。  这一段就有(对立)相互转化之意,也即相生相克。物极必反,善恶同源,它之所以会正转,反转,完全是人心善变,境转人心。人的思想行为,因时间,空间,对象,环境,价值观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东西还是那些东西,人还是那些人,喜新厌旧,标新立异,追求更好,习惯使然。美好的又开始厌弃,又开始新一轮的追逐。善行里面往往隐藏着罪恶,罪恶也常常跟随着善举,逐名,逐利而已。这也恰恰反映出对立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一规律。   所以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等等这些对立的关系无不紧跟,伴随在一起,就像一天分为白天与夜晚一样,白天前脚刚去,黑夜后脚即来。一个硬币的两面也是如此。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无对立,无立场,无观念,无为己之私欲而为也。  无,并非没有,而是什么都有。圣人心空,空才能容,心里能容对立,就可放下整个世界,小人却目中无人,容不下一点他不喜欢的东西。  孔子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喜怒为一对立,哀乐也为一对立,意思是在对立没产生之前,或根本就无对立的观念,立场,也就无所为己的私欲,保持这一状态,即为中。中,不偏也,不着两端,也是无为的意思。  六祖慧能同样有这样一句话:“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善恶,也即不要落入对立的观念中,持此无对立观念的状态,才会帮助我们遇到问题,矛盾时保持理性的思维,做出正确的分析,才能公平合理的解决问题。  世人自晓事起,屁股下面就不知不觉的带着一条凳子,走到哪里,跟到哪里,从不放下,连吃饭,睡觉也都如此。没有凳子的人眼睛放光也要寻找一条凳子坐下,一则休息,二则靠山,在正常情况下,这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就像男女要结婚一样,找一个好一点的,比较有保障,好一点的工作,生活则有着落,心灵空虚的找主呀,神呀,佛呀,这样主义,那样主义,我们之所以信佛信道信组织还在于未充实的内心需要填满,就像小孩离不开爸爸妈妈,体弱的要变得强壮,贫困的想变得富有一样,空虚的心灵得有一个寄托,无知变有知,无明变有明。至于里面所含的本意,所需条件,归根结底怎样才能做到倒还在其次。六祖曰:“自佛不皈,无所依处”皈自己也好,皈别人也好,总之有个皈字,好过没有皈,俗语讲“背靠大树好乘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可是,有人太过执着,以为抓住这些就认为完全可以依靠,谁知世事变化无常,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曾经的美好愿望都成了泡影,才发现屁股下的凳子不是原来想象的那样稳固,背靠的东西也根本就不可靠,困惑,迷茫以及前途无望的恐惧感自然就会表现出来。当发现这条凳子不稳固的时候,自然会想去找另一条凳子,但是不管世人千找万找,都不过从一条凳子到另一条凳子,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而已,始终在对立的圈子里面挣扎,轮回。   老子的意思是我们要抽掉屁股下面的这条凳子,走出对立的圈子,其实圈子本来就不存在,对立的观念消失,圈子则自动消失。或者是就算有凳子也不要坐在两端,不管我们坐在哪一端,都不可避免的落入对立的观念而和对方产生对立,矛盾。而我们带着预定的立场来解决对立双方的纠纷和矛盾的时候,不公正,不公平是必然的,这一来又将产生新的矛盾,矛盾的加深 当然会导致双方的怨气加重,爆发的危险就会随时发生。这当然是老子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教导我们要处无为之事,因为这个世界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会息息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就像钱多的人老是担心有人抢他的钱,而位高权重者则害怕有人抢他的权,假如这个社会都富裕了,都有权利了,哪里还有什么抢不抢的,都一样的东西 ,有什么好抢的嘛?  行不言之教。圣人是没有分别心的,他不会认为哪一个方法好,哪一个方法不好? 也从来不会用固定的方式方法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生活环境,感悟也不相同,法无定法,照他看来,固定统一的教学模式自有它的好处,但也有束缚人思想 解放的一面,
一切都是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教的东西也不会给一个固定的答案,或是二选一,三选一什么的,以致养成一个惯性的思维。人的思想本来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千万不能因为教育而禁锢人的思想与灵性。也不会输入如善恶,对错,仇恨,是非等极端的观念,人人都有自我判断的能力,关键是屁股坐在哪一头?只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什么,只可以看什么,不可以看什么,只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在圣人看来,这样做还是不可避免的落入了对立的观念,跳不出对立的圈子,自制枷锁囚自己,骗自己而已。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人也自然不例外,当外部环境,所有人都在变化的时候,却唯独自己独守成见,那才是一件非常悲剧的事。就如孙悟空的筋斗云怎样神通还是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古人要阐述一个道理,必定是自然而然,天人合一。古圣先贤的书,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可以悟出不同的意思,又可以应用到不同的行业。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带来温暖,大地生养万物,人居住在这个星球,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米蔬瓜果,要风有风,要雨有雨,应有尽有,天地只有付出,而从不索取回报;人类却只知索取,而从不回报。圣人效法天地,不以功自居,不恃才自傲,惟其如此,他的功德,他的光辉形象得以永远流传,想抢抢不去,想拿也拿不来。
  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人有贤愚,物有贵贱,本没有什么奇怪。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都处在两个极端,如果人人都本着无为而为的心态,各尽其事各尽其责,也就无所谓贤,无所谓愚。贤愚,贵贱,不过是各自需要而已。但过分的推崇与喜爱,宣扬与鼓吹,反映出来的却是动机不纯,别有用心,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屁股指挥脑袋,脑袋指挥嘴巴。站在同一利益立场的谓之贤,反之则谓愚,谓贱。就算出发点不是这样,也会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见抓住机会,伺机骗人。战士贫,游士富,自然有会人投机取巧,争相追名逐利,这也是人心疯狂,社会失序的根源。  得道而明白事理的圣人当然不会这样做,从一开始就在教育上面入手,虚其心,弱其志。心虚能容谓之大;息其妄心可免灾。  实其腹,强其骨,一则指物质方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幸福安康。常言道:“饥寒生盗心,穷路起杀机。”二则指精神方面,使之经纶满腹,学问充饥,以智慧辨真假,虚妄,明白可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知其生克关系,利害后果,就算狡猾奸诈之徒也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无为而为,以无为己之观点,无为己之立场,无私欲的公正心态去做事,处理问题,则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好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万物为道,道为万物;若道为“道”,便只是万物之一,不为常道。  名也如是。  后章言“不可名大”,因为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如果名了大,便固定了最“大”,不再有更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万物为道,道为万物;若道为“道”,便只是万物之一,不为常道。  名也如是。  后章言“不可名大”,因为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如果名了大,便固定了最“大”,不再有更大。  ===========================  无道不生,无道不长。道,无物之物,无象之象。无物是一物,无象也是一象,
  阴阳乃道一分为二之化身,分身。阴阳即是对立,而道就含藏其中,和谐即道,道即和谐。道,实在生活中,道,实在对立中。合则谓道,离则非道。
孙子  去了前两个“子”
  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道的规律充盈宇宙,无处不在。也指得道善用之人,在运用这个虚无而摸不着的道啊!它的变化,它的作用,它的用处真是无穷无尽,源源不绝,深不见底又好似万物的起源。  挫锐解纷:不过是奉行损有余,补不足的处事方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有余,无不足。公平对待,皆大欢喜是王道。  和光同尘:随圆就方;行事低调,不露锋芒。  它的光芒,它的妙用,似在不存,用之则有,不用似无。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可是我也有点困惑,它到底起源于哪里?又好像先于天帝所生?天地,还是天帝?  道,谁先?谁后?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的问题,或者,蛋就是鸡,鸡就是蛋,蛋是未成形的鸡,鸡是已成熟的蛋,蛋是鸡的无极时期,是谓无极蛋;鸡是蛋的太极时期。则谓太极鸡。人,万物,天地,宇宙,或是都是如此。
  @秦枫-31 11:12:09  无道不生,无道不长。道,无物之物,无象之象。无物是一物,无象也是一象,..  -----------------------------  若果“无物”为物,“无物”即称之为有,何为无?
  作者:梁上登徒子 回复日期: 11:26:53  回复
  老子 庄子 孙子  去了前两个“子”  ===============================  这世界装孙子的非孙子,装老子的亦非老子,孙子老子不过一念之间。生活中,孙子是我,老子也是我,你说,孙子是谁?老子又是谁?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要特显雷锋精神,使人们为得到“学雷锋”的好名声而勾心斗角(不要给有贤能的那些人以任何荣誉,使人们不为荣耀之心而争斗)。  不要特意抬高房价,使人民为了买房而被逼做贼(不要把钻石当宝,使人们上演《疯狂的石头》)。  不彰显任何可以引起人们贪欲的事物,使人心不因欲望而迷乱。  所以圣人在治理天下时,要使人心变得虚空、清静与纯朴,要让人们的生活无所忧患,使人们不因有功利之心而生造事端,使人们的生命健康强壮。使人民纯真简朴,没有心术、没有贪欲,这样就能够让有心生造事端的人不敢有所作为或无法作为。  做到以上这些“不做”之事,便可以达到天下大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等,是一体相生的两个对立面,丑因美而生,恶因善而来,创造美的同时也制造了丑,鼓励善的同时也激发了恶。  所以,具有伟大人格的人不会刻意地去区分善恶、美丑,不会用语言去诱导人们的倾向,不对天下万物的所作所为作出性质鉴定说明,不刻意在乎万物的存在,不依赖于万物的力量,不居事物完成之功。不居功便是有功。  此为我对老子学说理解之一二,望楼主指正。
  此为我对老子学说理解之一二,望楼主指正。  =========================  不敢!哪里谈得上什么指正  老子曰:“为无为,则无不治”。  一切事,无为而为,则心无挂碍,随所住处恒安乐。  而一切痛苦的根源,也在于一个“为”字,有为也,无道而为也。
  作者:莫知其极 回复日期: 14:11:25  回复
  @秦枫-31 11:12:09  无道不生,无道不长。道,无物之物,无象之象。无物是一物,无象也是一象,..  -----------------------------  若果“无物”为物,“无物”即称之为有,何为无  =======================================================  无中生有,有无相生,无无无有,有有有无。就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见到了正  面,却见不到反面,然万物负阴而抱阳,有道者见其外,知其内,有正必有反,有利必有害。道物一体,阴阳同源,利或者害,皆在一念。
  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圣人效法天地,无立场心,无私欲心,无所偏好,两不相帮,阳光普照,雨露均沾。是谓大仁无仁,大爱无爱。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橐籥,打铁用的风箱。天地也意指一切对立关系,(古语诸如神鬼,佛魔,上帝与傻蛋都一个意思)。就像一个风箱,静止的时候,无风不起火浪。而当拉动它的时候,发动它的时候,则会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滴滴雨水则可穿石。  老子以这个比喻来警示为政者处理问题,矛盾时则不可这样,但多数时候人往往被观念卡死,头痛治头,见病治病,帮了倒忙,耍枪的枪下死,舞剑的剑下亡,玩火的终自焚,挖坑埋人的反把自己给埋了。他们死在那里?实死于观念,死于立场而已。  庄子曰:“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多言数穷,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穷词夺理,穷凶恶极,穷途末路,阴阳两隔了。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保持中立,不致落入对立圈子,惹来周身蚂蚁。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万物都具有道的特性,气聚形成,气散形坏。人,万物皆是如此。谷也不例外,无中生有,虚极而实,实极复虚。万物因虚能生,能容。一粒种子落地,孕育出无数谷粒,子又生子,孙又生孙,此生生不息谓之神,  而这生生不息的特性正是天地存在的根源,人类赖以生存延续的源泉。源源不断,绵绵不绝,犹如母性,也是道性。
  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一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何以长?地何以久?人何以能长寿?何以会短寿?  不自生:不为自己而生。天地能长且久是因为其无私付出才能长长久久,若天地不能长久,人类又怎能生存呢?这就是自然的奥密,道的秘密。  与天地同寿也一直是少数人修道修仙的目标。天地之性与人性本没有差异,人虽有生老病死的规律但健康与寿命却一直不尽人意,问题出在哪里呢?  人在感受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外来之邪以后,或是西方医学所讲的病毒或细菌,都会引起身体的相应部位发生病症。无论是中医的风要散,湿要祛,燥要润,寒要温,实泻虚补,还是西医的消炎,杀菌都好,都以清除外邪于体外为第一手段,邪去正复,身体才健康。如祛邪不彻底,那身体就会留下隐藏的后患,变生它证。  我们之所以生病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的贪性,吃,穿,用,无不是好且多,连官都要当得大大的,这里面还不包括费尽心机,出尽手段,巧取豪夺而引发灾祸。然物极必反,穷则生变,仔细看看,就发现人与天地完全是两个极端,一个无私,只知付出;一个自私,只会索取。一个虚,一个实,一个能进能出,一个只补不泻,这大概就是区别吧,长生与短命的原因吧,想健康长寿的朋友可以想想里面的道理。  所以明白道理的圣人效法天地,做事时总是身先士卒,享受劳动成果时把自己摆在最后,不争不贪,并不是他没有私欲,而是他知道贪与实会反而导致灾祸,丢了性命。惟其如此,他的安全,平安才会得以有保障。健康与平安,这不正是人的最大愿望和私心吗。
  拜读。
  道德经被断错了标点,许多地方,真的想自己解读道德经,把标点取消了一句一句断就明白了。  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明显错了,1生2还好说,2生3他妈的不是脑残吗?根本就不是这么解读的,老子完全没读过书啊当他?  正确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
  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上善若水。  借用水的品质,特性来提示人应用的品质,价值观,人生观。水润万物而不居功,以方应,以圆随,用之则取,不用则弃。  水曰润下,则又居于低处,至秽之地。虽众人恶之,却大言不辩,大音无声。若人能做到如此那也已经快接近于道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好逸恶劳,贪生怕死,趋吉避凶,希望五福临门也乃人之常情,心之所盼,心之所归。但要达到这个目标这就属于道的范畴了。  居善地。使自己时刻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境地。  何为善地?何为凶地?  七八尺的铜墙铁壁,十个加强连的森严保护,前呼后拥的保镖,也不见得是安全之地,他之所以这样,完全是因为安全没有保障,不得已而已,千万不要认为他是在显摆,耍威风。  一般人很难体会寝食难安,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但是人在没钱没权的时候,安全还不是一个问题,当权与钱都来到的时候,安全就是一个大问题了,福祸相依,就像黑白无常同时来到,明道的人识得其中玄机,自能居安思危,转危为安,福祸两无。  其实善地就是凶地,凶地就是善地,地无善恶,人有是非。人若太执着是非对立,福祸善恶也随之相应。人若永处是非之地,福祸善恶也就永远跟随着他。人生起起伏伏,家庭兴旺衰败,无不与此有关,关于国家亦复如是。什么时候脱离是非,什么时候就脱离吉凶,富不过三代就会成为历史,五代同堂就不会再是奢望。  心善渊。  心虚能容,能容是非之事。渊,深也,空也,虚也。实则不容,小心眼之人,针尖难入,谗言易进。  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  与人为善,仁慈待人。信守诺言,勿口是心非,骗人只能一时,却不能骗人一世,骗人终害己,玩火必自焚,正善治:以阳谋治国,不以阴谋起家。  事善能,动善时。  善能,扬长避短,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规避,警惕自己的短处所带来的坏处。人贵有自知之明也。  善于把握时机,抓住机会,静观其变,动静有时。不动则已,一动惊人。  夫唯不争,故无忧。  再次强调,不争不贪,方保无忧。这话不是我说的,是老子 说的,哈哈!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这句肯定也是解错了,现在行说法。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有无”居然能“相生”?应该断为“有无:相生难易”
  作者:营养学界的耶稣 回复日期: 17:03:03  回复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这句肯定也是解错了,现在行说法。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有无”居然能“相生”?应该断为“有无:相生难易”  ——————————————  这个读断真是一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一以生,谓之德,德者,得  也;未形者有分,(分,份也,)且然无间,(无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谓之命;  (命,生命也;)留动而生物,(能动者,动物也,不动者,植物也,矿物  也;)物成生理,谓之性;(生命之源头也)行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行。万  物形色各异,秉性不同也。
  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水满则溢,日中则落。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锋芒太露,恃才凌人,非可长盛,反致夭折。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羞杀爱名人。  钱也好,权也好,怎样来,怎样去;多来多去,少来少去;正当来,正当去,;合法来,合法去;偷来被人偷,抢来被人抢。古语云:“不敢为天下先”即是此意。富贵之人,要风有风,要雨有雨,作威作福,风头无双。殊不知只图一时快活,招来终身悔恨。佛祖曰:“正财尚舍,何况非财。”用非财得瑟,岂不咎由自取。  真正的身退不是退居二线,或遁于山,隐于林,这跟人要远离是非之地出家做和尚没什么区别,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还富于民,还权于民这才是真退,不退而退,退而不退。  不争名,不贪利,彼此都无差别,我有你也有,或许你都比我多,还有脸抢我吗?你好意思么?
  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夫?  专气致柔,能婴儿夫?  涤除玄览,能无疵夫?  爱民治国,能无知夫?  天门开阖,能无雌夫?  明白四达,能无为夫?  第一句的营魄应是指魂与魄,肝藏魂,肺藏魄,无魂为鬼,无魄非人。魂与魄也即一对立,这两者能分离吗?失魂落魄岂不是人不人,鬼不鬼了,哪有人样子。也指对立的和谐统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不可厚此薄彼,但这世上干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更有甚者,则会落井下石,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  第二句是当我们遇到问题,处理问题时能像婴儿一样呼吸均匀,神态安详柔和吗?
恐怕不能,因为我们执着于立场,害怕失去牵挂的东西,好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怎肯轻易放手。所以矛盾也因此而出来,欺骗,压迫,战争,杀戮不过是对立矛盾的付产品而已。  第三句的玄览意人心为一面镜子,可以一览无遗的影像出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但能影像人心里想到的东西则称之谓玄,神奇之谓也。它既是一面照妖镜,也是一面魔镜。人所看,所想都会投射到这面心镜上,观念与立场会使这面心镜影像出这些东西的好坏,善恶,是非。我们能做到心镜如洗吗?没有一个尘点吗?  想起六祖坛经的二首偈子。神秀曰:  菩提身是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慧能对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第四句的知为技巧,手段,阴谋之意,指管理天下的人能否做到不要费尽心思,耍尽手段对付你的人民,欺骗,玩弄人民,人民才是你存在的基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真到这一天,对双方其实都是一大悲剧。  第五句的天门河上公注为鼻孔,鼻孔为人身与天地连接,沟通的大门,吸取清轻之天气以养心肺。鼻孔有二,同呼吸,共命运,断不会出现一孔呼,一孔吸的道理。雌,指有分别心之意。鼻子有能分别空气的好坏,但一孔工作,一孔不工作;一孔进气,一孔出气的神人至今还没有出现,除非鼻子有病吧。也意指做人不可厚此薄彼住于立场的两端。  第六句明白四达,能无为乎?指一个人或为政者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以此类推,触类旁通,能不能做到无观念,无立场,无私欲的对待每一个人,处理每一件事,若能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则是万民之福;如果做不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必定成为万民之贼。
  无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此取彼。  五色:白,黑,青,红,黄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味:辛,咸,酸,苦,甘  老子的意思是人在这五彩纷呈,眼花缭乱,轻歌曼舞,酒池肉林的现实现象中,人为了追名逐利,利欲熏心而被现象蒙蔽,很难保持一个清醒的,客观地,公正的立场,眼睛看到的并非真实,耳朵也听不到真实的声音,舌头被香味所吸引,心生狂妄并做出悔恨终生的事。所以明理的圣人能认清事实的真相,自然不会被眼耳舌所骗,而只做他该做的事。
  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为什么一个人受宠受辱会感到惊喜与惊慌,那是因为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这个缺点就是他的私欲,爱好。一个人有可能会贪财,会贪色,古玩字画,车子,内裤什么的,这些就会成为另一方进攻的缺口,打击的目标。这里的身,作弱点,私欲讲。为什么会这样?受宠是自上而下,或身份比他高的,正想巴结来从中获利而得到好处;受辱则是害怕失去地位,好处及利益,所以有惊喜惶恐与惊慌失措的表现。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弱点被人利用而控制,是因为我有私欲,如果我没有了私欲,这些弱点,也就没有辫子给人抓了,隐患,灾难自然就会自动消失。  这个世界有私欲心很重的人,也有无私欲心的人。如果我们能够碰到这样的一个人,愿意以身作则为天下人民服务。那么,大家可以放心的把这个国家托付给他,交由他来管理。
  修改两个错别字: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天地之始也)一之所起,(阴阳和谐也)有一而未形。(道藏阴阳中)物得一以生,谓之德,德者,得  也;未形者有分,(分,份也,)且然无间,(无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谓之命;  (命,生命也;)留动而生物,(能动者,动物也,不动者,植物也,矿物  也;)物成生理,谓之形;(生命之来由,生命之源头也)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万  物形色各异,秉性不同也。
  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名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  古人上观天象,下查地理,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则知人事。并名之为道。道,一种自然规律而已,人以此规律可以演化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处事方法,规则,制度,而用之修身,理家,治国。它本身无色可看,无声可听,无物可触,当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不可将它视为三个单独的东西而分开穷究,它只是导人以方向,示人以规矩而已。无为道体,有为道用。无象之象,无状之状,迎面不见其首,随后不见其尾。看似无却周流不息,看似有却隐身不见。  《六祖坛经.般若品》也对摩诃及佛有类似描述:“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佛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掌握了这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道啊,就可以解决现今的所有问题。能知道现在,过去,则是道的规律使然,过去怎样,现在怎样,未来还是怎样,不会因为时间变化而变化。
  人一旦落入对立的圈子,初时闲言闲语,风言风语,中则恶言恶语,拳脚相加,  大则动刀动枪,两军对垒,最后却是杀敌三千,自伤八百,血流成河,尸骨遍野  了。老子仁慈,不忍见此悲剧上演,所以著道德经把对立的相生相克吉凶祸福清  楚的告诉世人,吉凶祸福全是由自己把握,自作自受而已。
  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之为容;  豫兮若冬临川,  犹兮若畏死邻,  偐兮其做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这一篇是老子对于掌握了道的规律的人物描写。他说:  以前的得道人士呀,学问通达,精微神妙,玄机变化,深不可测,内藏无穷奥妙,正因为深不可测,只能勉强这样形容他:  小心谨慎时候就像冬天在冰川上行走,胆大心细呀就像四面有强敌伺机进攻一样。犹,豫,小心,谨慎。  端庄严谨的时候就像家中来的客人,轻松随和啊能令冰雪般的心胸融化。  敦厚如未打磨的玉,心胸就像山谷一样宽广,混迹于市井就像普通人一样。  浊以静之,安以动之:对症下药之意,也指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安,有安于现状之意  谁能把这浑浊,混乱的局面慢慢变得澄清透明,安宁祥和?谁能把一个死气沉沉的局面扭转乾坤而慢慢变得生机勃勃?唯有明道守持道的人,因为他从不自满,虚心,正因为虚心,不自满,所以能接受新的东西而推陈出新。也有生生不息之意。盈,满,满则溢。不盈,不自满之意。蔽而新成,蔽,旧,不因旧而拒新反能生新。意指善于接受不同的观念,意见。
  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人的本性真空,犹如虚空,空中的繁星就像我们每天遇到的人事物,由于观念与立场使我们产生了对立与矛盾,于是就有了不和谐的行为,老子的意思是我们的心胸要虚到极处,像虚空一样,无边无际,繁星,月亮都能和平相处,各自安全运行有序。人与人和平相处,则远离灾祸与痛苦。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个恒久安宁稳定的局面。  我反复观察,这世上的芸芸众生乃至万物,无不依照这一规律繁衍生长收藏,最终回到它的本性,本始,落叶归根也即是此意,生于哪里,归于哪里,起点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人只有回归本性,才会静下心来找回自己,认识自己,以至认识世界,复命即为归根,回归本性之意。性善论,性恶论都住于立场,偏于一面,本性里面应是有而非有,无而非无,包容,宽容而已。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即佛家讲开悟,明心见性之类。  回归本性认识自己才是一个真正的常态,人及人类才会回到正常的轨道,认识常道和回到正常的轨道才可以称之为明白人。而不知常道与偏离正常轨道的人常常因轻举妄动而带来灾祸。  知常,知何为正常与不正常之意。知常的人常常包容他人,因他知道包容才是一个正常的举动,包容才是常道,不包容则非常道。  只有宽容,包容才会不住于立场,公平公正地对待对立双方,化解矛盾。也只有公平公正才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符合道的规律。也普遍为人所接受,人之所喜,符合道才能没有风险,危险,长久且安。  王,首要,唯一之意。天,自然规律。道,依照,按照自然规律处事而已。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一篇是老子介绍有道者及无道者治国的两种社会形态,有道的人有道的国家在治理国家是这样子的: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功劳,最多也就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存在,甚至有没有他都觉得没什么关系。  而无道者治理国家的却是这个样子:在他身边亲近他的人,拼命地赞誉他,表扬他,吹捧他,如果没有他会觉得生活不下去,生活会没有希望,没有他这个国家怎么能行呢?  其次,畏之。慢慢地就有人开始感到害怕了,这个治理国家的人太精明了,太厉害了,你做什么都会感到有阻碍,想说什么都要看看四周有没有人,完全处于恐惧当中。  再慢慢地,就开始有人不再相信他,出现了轻视他,蔑视他的言论,最终,他的人民将他推翻。  为什么会这样?你会相信有这样的事?唉!我哪有不相信的道理。出现这样的事情是必然的。  而得道的人金口玉言,无为而为,更不会乱发号令施政,劳民伤财。很多事做好了,办成功了,老百姓也不会特别感谢他:“做好事情是他的本分,做事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不喜欢你可以不做嘛”。
  @莫知其极
14:21:47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  精辟
  @秦枫-31 14:16:00  作者:梁上登徒子 回复日期: 11:26:53  回复  老子 庄子 孙子  去了前两个“子”  ===============================  这世界装孙子的非孙子,装老子的亦非老子,孙子老子不过一念之间。生活中,孙子是我,老子也是我,你说,孙子是谁?老子又是谁?  -----------------------------  jin
易老易孙 非老非孙
  赶上直播了,不错的,小有感悟。
  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公正,公平的对待对立双方且接受各自的制衡其本身就符合道的规律,标准。而道也包含包容,宽容之意,只要符合这几点,就有德(得),而德里面就包含了仁义礼智信。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好,上下级的关系也好,若能公正,公平的对待对方且相互约束,各尽其事,和谐相处,自然就不会有矛盾,不会有怨言,也就无所谓忠臣,奸臣。  而当道不再被提倡,被重视的时候,则是国家昏乱的象征。随之出现的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强欺弱,大吃小,奸诈之人会利用权势,钻法律的空子,豪夺巧取,自诩为成功人士,使出各种蛊惑手段蒙骗,欺侮老实人,这又会引发不少的跟风人士,有样学样。  与之相应的是有仁有义,显示孝慈,忠臣的言行就会时不时单独表现出来,殊不知,这些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规则。不明道的人见此,会觉得这些人的行为比较高尚,而别有用心的人则会号召人民向他们学习。
  十九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这一篇是老子接着上一篇的延续,彻底的放弃智,伪,巧。智这里的意思不是智慧,而是手段,花招,奸计,阴谋等意;伪,伪装,掩饰,欺骗;巧,心计,小聪明,滑头之意。  放弃辩,诈,利。辩,辩解,狡辩;诈,欺诈,蒙骗;利,不正当,不合法之利,与民争利之意。  老子的意思是说上面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不可取的,哗众取宠而已,治标不治本,解决不了社会的问题,没有这些问题老百姓可以生活得更好,人自然会恢复本性而孝慈,不会谋取不当之利,非法之财而铤而走险。  但是这三者又不可以以文字,语言的方式制定,颁布出来,因为一旦写出来就变成了条条框框的教条,令有所属,相对应的,死板,呆板,指上面这三者失去了生机,灵活性。  见素抱朴,少欲寡私。素,朴,未经加工,污染,打磨指原始的状态,根本的状态,根本的解决方法,原则。欲,私,意思是我们不管怎么翻跟斗,耍花枪,好看而已,没有实际用处,反害了自己。回到“一”的状态吧,回到道的轨道上吧,抱,保持,不离。保持一个公正,公平的立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处理方式,最高准则,也是为人处事的行为待人准则。没有公平公正,什么仁义礼智信全都是假话来的。
  道他吗的比呗,损人为奴的乱作,把中国人都教成奴才了  
  二十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绝,断绝,放弃。  学,有为之学。僵化,极端教条之学。  放弃教条式的教育,不落入善恶,对错,是非的观念,不输入一种先入为主的带有仇恨的思想,采用灵活,轻松,宽容的教育方法之意。  只有放弃这样的教育,行为观念,才能不使自己永远站在他人的对立面而惹来是非,烦恼。故无忧。  因为不管我们坐在凳子的那一头都会有一个对立的目标存在,对方的对立立场产生也是因为有一个对立的我而存在。  唯,唯唯诺诺,小声,恭敬,谦卑。阿,阿臾奉承,怠慢,大声,世故,滑头。唯与阿,美与恶。同是对立关系,畏与不畏也是一个对立关系。  谦卑与怠慢,美与恶外在的表现是有差别的,可是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不过一念而已。而且因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会发生转化。我们人所遵守的所畏惧的,一定要遵守,要畏惧,不可以没有敬畏之心。在这里,老子所指的人之所畏应是道的制衡作用,即制度,法规的制衡。因为这是最后一条底线,过了这条线,就会受到制度法规的惩罚,也是道的规律发生作用。  荒兮,其未央哉!  老子对道发出了感叹,道啊!已经被荒弃太久了,就算行的人也不知道如何行?始终在道的门外,不得其中的奥秘。  孔子也曾讲过类似的话:“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中庸其至矣夫,民鲜能久矣。”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世人一生忙忙碌碌,奔波不停,不是为名,就是为利,买楼被楼套住,买股票被股票套住,做生意又被生意拴住,成了家,又被家庭套住,当了官,又被帽子套住。住于立场又被立场套住,无套,无不套。而且还高高兴兴地被套,套子越大,成就感也越大,如牛住大棚,逢春登高望远。  只有我独自一个人,淡泊似个局外人,无喜无悲,就像还不会嬉笑的婴儿。格格不入,无所事事,一副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的样子。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何为有余?有余有过之,或太过之意。世人追求的东西无非是好,多,美,大,贵等,对于丑,少,恶,小,贱唯恐避之不及。官要大的好,银子多的好,房子大的好,东西贵的好,但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度拿捏得不好,往往好的东西来到的时候不好的东西也同时来到。福祸相依,过犹不及。而我独若遗,这一篇的我一是指老子本人,二是道的意思。而我知道损有余,补不足的平衡原理,该做的时候做,不该做的时候就不做,所以很多时候就像一个不思进取,傻傻的,被遗忘的人。  世人都好像精明能干,明察秋毫,只有我混混沌沌,沉默不语。  道啊!,如大海一样湛深,辽阔无边,高山峡谷的清风一样无有休止。
  世人都以有为有,以无为无。而我呢,坚持以无为有,无中可生有,生而不有。为何我与他们不一样,因为无才是道的本体,我长生的奥妙。
  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德由道出,道因德显。世间万物无不因道而得,花之开,果之实,得人身,显物形。守道即谓得,得道而有形。人身既得,此乃初得,人行世间,如孤舟入海,游子迷途,遇万千险阻,越雷池无数,始知返,方回头。此又为见素抱朴,返璞归真之道德,回归正常轨道,得道也,孔德,依道行事,以道为归。  以道之原理作用于物,可以感受到物的作用,物的作用又可体现道的精神。因道物生,物中藏道。道之与物,犹如精神与物质,是与非,矛与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窈冥,阴阳之谓也,颠倒之术,生克之法,生中有死,克中有生之法。精,生死变化之要,长生不老之秘。千真万确,童叟不欺,如潮之涨,月之信。  从古至今,与天地同在,它的名字,功用,实至名归,名副其实,所以永远不会消失。我为什么知道万物的起源,?就是根据这个道来以此类推。
  二十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屈能求全,指顾全大局。不因一时意气行事,因小事,失大局。有一失必有一得也。  枉则直:直由枉而产生,枉因直而得以表现。有枉有直,无枉无直。真理与谬误皆在一念之间。  洼则盈,蔽则新:洼,空,虚也。因空能容,因虚则盈,盈则溢,溢则平。蔽,陈,旧也。不因旧而拒新,接纳新反生新,生生不息之意。指人应效法自然,善于接受,吸纳不同的意见,对立的声音。  少则多,多则惑:意同上,少可聚多,虚则可补。多,实,满也。实则应泻,满则必溢。世人未必不晓此理,实放不下也,收之无益,弃之可惜,形同鸡胁。  所以明道的圣人始终以和二为一,平衡(对立) 为一这一最高准则来为人处事。  不自见,不自是:见,是,立场之谓也。不住于立场,不设定立场,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非,不被利益蒙蔽心灵,故心明眼亮。公正,公平,公开地处理问题,不偏不倚,使各方都能保障自己的利益。反受到大家的尊敬。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拉帮结派,不假公济私,不装大师,不扮救星,不争功邀赏,不自大无人,始终不处于他人的对立面。自伐,自作自受之意。天做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所以不求功功自在,不求长长相随。  所以啊!先贤所讲的这些道理呀,并非虚言,都是实实在在经过实践的,屡试不爽。古圣之言,诚不欺我也。
  二十三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也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少有人言效法自然,效法自然规律对人类的启示。  所以你看啊,再大的风都有停止的时候,再急的暴雨不可能下一整天,这些现象是谁在演示给我们看?  是天地呀!天地之为都尚且不能长久,何况于人呢?  所以,处事要求符合道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就自然符合道。  处事要求符合德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就自然符合德。  这两样都不要求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也就自然无道无德。  符合道的人,道也乐得与他在一起。  符合德的人,德也乐得与他在一起。  不符合道德的人,道德也乐得离开他。  你会相信这些吗?唉!我哪有不相信的道理。  这一章是老子借狂风骤雨这一自然现象来解释坐在对立的两端是不可能长久的,天地尚且如此,何况于人。天有四时,春夏秋冬,应寒热温凉,寒热为人之所不喜也。人应以寒热为两极端而不住。天得一以清,何谓“一”也?一者,阴阳平衡,和谐之意也,阴阳平衡,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偏阳者,烈日当空,闷热潮湿,赤地千里。偏阴者,乌云密布,狂风骤雨,平地行舟。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也是如此,过分的喜爱某人,某事,某物,不惜代价想要得到,或怀着敌意,仇视的欲除之而后快心理都是处于事物的两端,会带来极端的破坏性的后果,理当为人之所恶,故应舍弃。
  二十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尖是站不稳的,跨步走路反而拖慢行程。喻人做事要脚踏实地,欲速则不达。  自见者:住于立场者反被立场影响,蒙蔽心灵。不明,不明事理也,愚昧无知也。  自伐者:自作孽者,惹是生非,自讨苦吃,自作自受,失功失德,缺功缺德。  自是者:无所谓是,无所谓非,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是非对错,皆因一念,一念起,对立生。屁股决定脑袋而已。  自矜者:扮大师,装善人,明舞君子剑,暗耍无情刀,装神弄鬼,骗吃骗喝。不长,危也。  其在道也;以符合道的要求准则而言。也有可能在其后脱漏一“不”字 ,全句为:其不在道也。对上四句而言。  余食赘行;余食,过食,太饱之意。赘行,拖一个大肚子上路,影响进度,喻人带着错误的观念在道上行事反而是个累赘。  物或恶之。物,动物也,畜生也。猫,狗,猪,蛇这些动物呢,吃饱了都是要休息的,都讨厌这样做。  故有道者不处。明白事理的人是不玩这个的,影响道行,自毁清白。  老子说的意思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这些行为呢,已经偏离了道的轨道,不符合道的规律,玩不长的,连狗都烦呢。
  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物,无物之物也,道也。与谁混成?万物也。万物是否也包括立足之地球?是先天地生,还是与天地同时生成?我想应该是道成,天地成,天地成,道也成。道未成之时,天地应是一片混沌;天地未成,阴阳未分,天地亦一阴阳也。道未成之时,天地之间的环境还不适合生命的萌芽,生长。万物成,也即天地之间的环境适合万物的生长。  这个道呢,无声无色,无形无象,周流四旁,生生不息,独来独去,从来就不曾改变,也永远不会消亡,也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他的本来名字,但可以名之曰“道”。强,有勉强之意,也有强大之意。  大,应为非常重要之意。强为,强大的作用,强大而非常重要之意。如果理解为勉强曰大,好像有一点不通。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个逝字会不会是一个近字呢?如是一个近字还好理解,又或者古之逝同近呢?  意思是这个非常重要的道是对立的,道的对立有循环,重复,反向发展的规律。远与近是一个对立关系。道是一分为二之对立,之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和二(对立)为一之谓道,也同一意思。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大。这里的天地是一个对立关系,有天就有地。天大,地大,就是对立大,重要。大,是非常重要的意思。王,古代指帝王,皇帝,今天应是社会管理者,管治国家的人。  整句之意是:道是非常重要的,对立也是很重要的,而管治国家的这帮人也是很重要的。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一种效法自然规律而产生的法规制度,它离不开一切人事物之对立关系,它本身的存在及真实目的就是喻人要调和一切对立关系,和谐即为合道,不和谐则为失道。事在人为,这里的王即(管治者)就出场了,他们很重要啊!管治权在他们手里啊,是否公平,公正,公开就要看他们的了,老百姓的福祉都被他们所掌握,所决定啊!所以啊!老子说王大,就是很重要的意思。接着老子又说了: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个宇宙也好,这个世界也好,这个王是四大之一。  首为道,其次天地,其次王。道为什么要摆在第一位?因为  做什么事都要讲规矩呀,不可以乱来的。道,本来就是导人以方向,示人以规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之意也。合一则合于自然,而自然也合于人之意也。人于世间的一切行为都应效法天地而合于天地,天地合于道,道,自然之为也,无为而为也。
  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君,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重轻:对立的双方关系,也有重视,轻视之意。  根:基础,基石。  静:沉静,冷静,理性的,符合双方的意愿及利益的举动。  躁:浮躁,手足乱动,指不理性的语言行为。  辎重:打仗时随军用的物质粮草。这里指做人处事的原则,也即道的准则,规律。  荣观:指过着荣华富贵,华丽的生活。  燕处超然:遇事不惊,临危不惧,安然处之。超然:洒脱而超越自然。  万乘之君:人中之主,万民之王。指皇帝,统治者。  以身轻天下:身,作私欲讲。轻,轻视,辜负。  轻清浮上,厚重沉下。建高楼,须奠基石。治国也是如此,统治者执政的基础在于对立面的赞成与拥护,对立面才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石。与其说是治理国家,倒不如说是和对立面处理好关系,相互公平公正和谐相处而已。老百姓没有意见,则国自治。轻视此关系,则国自乱。  静则安,躁则乱。轻举妄动来源于一个不理性的思维认识,理性的举动则充分考虑了,保障对立双方的利益。使之双方都接受认可。静者胜,躁者败。  所以明白事理的圣人处理对待每一个人,处理每一件事都以道为根本,公平公正地对待对立双方,而不使有任何偏差。  即使是处在安乐窝,温柔乡,荣华富贵的环境中都能守此道规,临危不惧,安然处之。  可是作为万民之主的君王啊!要什么有什么,好吃的被你吃了,好玩的也都被你玩了,为什么还不知足的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辜负天下人对你的厚爱呢?难道你不知道轻贱你的人民导致缺乏信任会失去根本,胡作非为失去自己的位置吗?
  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法无定法,行无定行,行而不拘于行,圣人之所以善行,是圣人无为己之立场,无为己之观念。所以不会被观念卡死,不会被立场套住。他的立场里面没有自己。所以有立场,有观念之人自然想不到圣人会做什么?怎样做?完全出乎意料。  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也都同于此理,说什么做什么都不是为自己,别的人自然抓不到把柄,漏洞,自然无懈可击。  善数无数,无谋也。简无可简,至简之极。只是根据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对立双方的问题,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皆大欢喜,无须焦头烂额,绞尽脑汁,日思夜想。  善闭无关楗,善结无绳约:圣人仁心,如天地至仁,大爱无私,岂会私藏,世人无知,以己之心,度圣人之腹,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终不得其要,不得入门。放下立场,放下成见,其门自入,其结自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救人:有帮人,化人。育人之意。  圣人帮人也好,化人也好。育人也好,帮人而不使被帮者感觉自卑,尴尬,反感。 响鼓不用重锤敲,心有灵犀一点通。化人而人自化,育人而人自育。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拼命灌输,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念的人哪里会明白这个道理。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物尽其用之意,天下万物,生生不息,循环无尽,有用与无用,无非观念与立场而已,观念死,物死;观念活,物生。  袭明:袭,有世袭,传承,薪火相传之意。这里也指悟道之后对于道的作用越来越明白,清晰。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随智大迷。是谓要妙。  所以善于化人的人,不以其师自居,使人明白道理后却好像什么都没有说;不善于化人者,总是灌输他自认为有用的东西,而不管你是否接受,喜欢与不喜欢。不要迷信你的老师,接受到的东西也不要急着下结论,好与不好,对于不对,只跟立场有关系。我们轻易,狂热的相信所接受到的东西,虽然看上去或者有一些用处,但是却不可避免的落入了对立的圈子,自入歧途,漩涡,以至累世不得见性。故谓之大迷也。  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不落入对立的圈子,不处于他人的对立面。这就是道的奥妙。
  麻烦楼主帮忙介绍一下什么是"无",谢谢。
  作者:做最烂的自己 回复日期: 11:11:27  回复
  麻烦楼主帮忙介绍一下什么是"无",谢谢。  ============================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无,也没有绝对的有。  道德经讲无讲有,是指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有一个过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  弱到强,从生道死,有无与善恶,福祸,吉凶等一样 它们相互转化,相生相克,  不克不生,但要追溯源头的话,万物一定是无中生有,无中含有。无是有的初始  阶段,而有是无的后期结果。同善恶一样,它也是对立的两端,所以老子一书中  用了非常多的对立概念,故有无相生,难易,长短,高下,远近,善恶,福祸,  大小等等,它们不会单独出现,如影随形,因一念之差,而又常常变化,转换。  而老子强调的另一个无,无为之无,我的理解是无立场,无观念,无私欲之无,  意思是我们做人呢,不要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也不要像那墙头草,两边都可以  倒,住左住右都是有为,而把自己也拖入对立的漩涡。这世间人正是因为落入对  立而痛苦烦恼,不可自拔,永世不得超生。
  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一篇是老子介绍人要悟道到得道的三个阶段:  人来到世间,不管是谁,都一定会在世间接受洗礼,磨炼,才会成长,成熟。人,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课堂也好,社会也好。人自懂事起,就在对立的欲海翻滚浮沉,挣扎轮回,欲进不前,欲罢不能,烦恼无人诉,痛苦无人听,只能暗自一旁独舔创伤。不经过风雨,也注定不会见到彩虹。  有人醒悟,主动放手,则枷锁自解,圈子自消。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道的一分为二,对立的相随互存而已。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公不离婆,称不离砣;常性使然。黑白是一天的两个不同时段;  或是两个对立的个体或团体,两种不同的,相反的观念。荣辱却是人与魔的区别所在,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浪子知回头,知耻而后勇。只有那恬不知耻的则是与魔无异了。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雄,雌:阴阳之意也。  谿:小溪谷。意指无意识的处在道的规律中,没有主动发挥道的作用,婴儿亦是此意  婴儿:刚出生之人,饿了吃,吃了睡,这个阶段还没有进入对立的圈子,无意识地处于道中,无自私性,无攻击性,常德不离 。故喻人似悟非悟的阶段。  常德:常,不变也,不变之德,不变之得也。遵守道,符合道,则常得不变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白,正面的东西。黑,反面的东西。知白守黑,常德不忒,知何谓正面?何谓反面?观其现象,知其本质之意。正就是反,反就是正,正反一体,黑白相随。这个阶段是表示已经从对立圈子走出来,站在圈子外看问题,始终不处于别人的对立面,此为为人处世的第一原则,也有知其优点,守住自己的弱点之意。故为天下式,无极,万物的初始阶段,无是无非,非是非非;无知无觉,非知非觉。常德不忒,不忒,不会再有差错,偏离轨道之意。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辱由自取,荣因功来。荣辱无非一念而至,与本性无关。知其荣,守其辱,就是接受,了解你的长处,也能包容你的缺点,道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包容性,似虚空能容无数繁星,天地任由万物生成。喻指悟道之人已能宽容,包容,公平,公正地对待对方之意。平等,包容才是道的精髓所在,也为天下所共同遵循的唯一一个普世价值观,然则常道本自具足,常德本自具足,功德圆满,不假外求。复归于朴,意指人经过磨练与洗礼,恢复本性,恢复灵性,不再自以为是,自以为非,一切都是自自然然,无为而无不为。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朴散:朴,朴实,返璞归真之后的自然无为。  散:散而开之,推广,以此类推之意  器:工具 ,这里指用道造物,立制定规利万民,造福百姓之意。  大制:大治。   不割:无为之意,顺其自然,割,宰割,损害。不,无劳民伤财之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