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级课本上有蒋介石老家奉化县溪口的老家介绍

新书《蒋介石自述》在大陆出版未经删改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新书《蒋介石自述》在大陆出版未经删改
  已过不惑之年的师永刚,这几天经常“心惊肉跳”。刺激他的是网友们的评论。
  前几天,师永刚牵头编选的《蒋介石(自述)》在大陆面世,经香港文汇报以《大陆一字不删 出版&蒋介石自述&》报道后,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在两岸三地引起极大关注。据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甚至也公开表示“非常惊讶”。
  坐在办公室里,这位《凤凰周刊》主编难以掩饰自己的欣喜之情,他解释着自己的初衷,也表达着自己的担忧,还会抽空移身到电脑前,啪啪地点着鼠标刷新网页,看新增了一些什么样的评论。
  每每看到网友说这本书“有突破”、“往前走了一大步”时,师永刚便会“心惊肉跳”,他不大赞成用这种字眼来形容这本新书。
  “蒋介石就是那么一个人,一直在历史里放着,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他。”师永刚笑着说。
  原来,看事情还可以有别的角度
  这本坚持“只删不改”原则的书,虽然在2011年4月面世,实际上在11年前已经埋下了种子。
  那时,30岁的师永刚到《凤凰周刊》做编辑,开始经常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之间往返。这个以前在西安陆军学院接受过系统革命历史教育的年轻人,一直对民国人物很感兴趣。但是,到香港工作后,他发现对同一件事情,两岸三地的报纸常有不同的视角和解读。
  这对师永刚冲击挺大。“那时候,才知道同一个人或是同一件事,原来可以有几种表述,看事情还有别的视角。”他回忆道。
  从2003年开始,每次去台湾,除了公事,师永刚也有很明确的私人目的――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国人物。尤其是那些“内地人了解不多,或者是了解得有偏狭,有空白点”的人物。
  一次次从台湾返程后的收获,便是师永刚推出的《宋美龄画传》、《蒋介石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画传》等一系列畅销书。
  同样,用这些新颖的视角,师永刚在2006年先后出版了《雷锋》和《红军》两本书。在《雷锋》一书里,他利用300多幅鲜为人知的图片,将雷锋塑造成了“那个年代最时尚、最先进的年轻人”,将雷锋从“固有的一个道德符号、固定词语与国家伦理的一部分”,变成了一个曾经的时尚青年、潮流先锋:他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开拖拉机、提着彩色的藤编篮子照相、发表文章、穿皮夹克戴手表、在天安门广场骑在摩托车上照相、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在师永刚眼里,在那个拖拉机像宝马汽车一样稀罕的年代,这都是雷锋追求酷的表现;而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
  这两本编著思路新颖的图书,当年也跻身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本优秀读物中。
  再去台湾时,师永刚将《红军》带到了台湾。出乎他意料的是,这本书当时在台湾也很受欢迎。有很多人告诉师永刚,他们就是想看看“是什么样的人打败了蒋介石”。
  师永刚则越来越好奇,是什么样的一个蒋介石被打败了。作为民国人物中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师永刚对蒋介石特别感兴趣。
  2005年,在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以及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的背景下,师永刚出版了《蒋介石画传》。为了让书里的内容尽量真实和全面,师永刚“凡是不了解的,就请台湾的当事人回忆当年的事情”。
  这次出书的过程,也让师永刚对两岸有了更多的观察。对他身边很多人来说,蒋介石是遥远的历史人物,是一个特别遥远的符号,是跟“80后”、“90后”没关系的一个人。即便在台湾,自蒋经国去世后,人们对蒋介石也已经很淡漠了。但师永刚留意到,台湾的媒体报道说,大陆游客到台湾,最想去的地方,不是日月潭,而是蒋介石的故居和陵寝。
  大陆游客对蒋介石的关注,让师永刚的不少台湾朋友不解。他们告诉师永刚:“大陆人对蒋介石好像有一种很奇怪的情感”。
  用普适的价值观,来观照一个历史人物
  不过,经常出版人物画传的师永刚也发现,大陆民众对蒋介石的关注,大多集中在“他的陵墓什么时候迁回慈溪”这类事情上,似乎并不关注蒋介石这个具体的人。
  因为编著《蒋介石画传》,师永刚相对深入地关注了蒋介石的作品和言论,他很意外地发现,“蒋介石写的东西比我写的介绍他的东西要好多了”。
  在2008年北京奥运前几个月,师永刚决定,出一本真实反映蒋介石思想和言论的书。
  “他真实的思想是什么?”在师永刚看来,这应该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他还在材料里,看到了蒋介石谈信仰的部分。他曾跟内地一位朋友谈起这个部分,朋友惊异又略带不屑地问:“他这样一个人,也会有信仰?”
  “有。他信仰三民主义。”师永刚很认真地回答道。他非常能理解朋友的疑问,因为在2008年决定出书时,他记忆里留下最深刻烙印的那个蒋介石,依然是教科书和老电影里那个“蒋贼”和“蒋光头”。
  当师永刚打电话给青年作家张凡,邀请他一起编著《蒋介石(自述)》时,张凡对蒋介石的印象跟师永刚类似。这个“70后”对蒋介石最深刻的印象,也是那个留着小胡子、面容冷酷的“蒋光头”。
  两个以前曾合作过的年轻人,很快就这本书的编选标准达成了共识――凡涉及意识形态的东西一个字不谈,只要蒋氏谈革命、谈儒学、谈青春、谈治国、谈信仰、谈曾国藩的人生精要。
  “秉持客观公正与独立的原则,本着‘笔则笔,削则削。不烧香,不媚俗。’的态度,以最公正、最客观的态度还原史上最真实、最全面的蒋介石,删减意识形态、政治方面对蒋的刻意描摹或有意识的误导。”师永刚说。
  他最先找的不是过往那些写蒋介石的书,而是台湾的朋友。在师永刚看来,写蒋介石的书两岸都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各说各话,大都是在意识形态的框架下或捧或贬。“没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价值观,这些书也就经不起基本的时间检验。”
  找来的台湾朋友中,有6个是台湾的媒体人。师永刚请他们站在媒体人的立场,尽量客观地推荐与蒋介石有关的材料。这6个人在第一时间,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秦孝仪编著的《蒋总统嘉言录》。秦孝仪是蒋的侍从秘书,后来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深受蒋信赖。直到蒋介石过世,蒋介石发表的政策文稿,几乎全部出自秦孝仪之手。秦在台湾几乎家喻户晓,还曾奉宋美龄之命,记录并撰述蒋介石的临终遗嘱。
  经过辗转努力,师永刚还找到了台湾最早出版的一套10本《蒋总统嘉言录》。
  台湾中央社一位资深记者当时告诉师永刚,他在青少年时期,每天早上要背《蒋总统嘉言录》,还要唱《蒋公歌》。另外,台湾还有蒋介石思想研究会。“台湾那些年也在造神”。这位记者总结说。
  这些对蒋介石已经很淡漠的台湾媒体人,对师永刚所做的这件事情,并没觉得会引起很大反响。不过,他们还是从旧书摊上,帮师永刚买回了他们所推荐的《蒋总统书信录》、《蒋总统画册》以及蒋介石所著的《苏俄在中国》,还出高价买来了蒋介石去世时,台湾出的一本很厚的讣告册子。
  与此同时,师永刚还前往国民党党史馆,请教了解历史情况的人。
  在这些朋友的推荐和帮助下,师永刚搜集了100多万字的材料,只要是署了蒋介石名字的材料,一概不放过。带着这300多本书和册子,师永刚和张凡开始“做减法”。他们发现在国民党编写的材料里,“个人崇拜色彩很浓”。师永刚至今遗憾的是,大陆当年曾出版过一本供批判用的《蒋介石文选》,他一直未能找到,无法拿来在编选过程中进行对照。
  经过第一次编选,他们留下了60多万字不涉及意识形态的材料。在这些材料里,蒋介石用他“繁复隆⒚嗬锊卣氲难萁卜绺瘛保彩鲎潘郧啻骸橐约靶叛龅鹊睦斫夂涂捶āJτ栏蘸驼欧采镜舻摹岸际侵馗碌牟糠帧薄
  尽管剩下的这些“半文半白,中规中距,认认真真,絮絮叨叨”的演讲文字,让师永刚觉得蒋介石“国学功底特别深厚”,他还是担心这些过于“周正”的文字,会让读者读起来枯燥。
  蒋介石的这种“无趣”,历史学者张鸣也感受颇深。“他年轻时还有点儿浪漫气息,后来就变得道学气很重,很乏味,不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他说。
  这本分成上下两册的《蒋介石(自述)》,经过再次编选后,最终留下50多万字,挑的大都是蒋介石讲得比较有力的话,每册大约在25到30万字,外加一些蒋介石的图片和手记。蒋介石的有些语言虽然精彩,由于涉及到意识形态,他们宁肯整篇删除也不会改,不篡改他的任何意图。师永刚认为,这样才是对蒋介石最基本的呈现。
  这种呈现方式也得到了认可。2010年6月,这本在师永刚看来自我审查很严格的书稿完成后,被送给有关部门审阅,很快便获得批复。
  还原一个人在历史中的拼图,是我们这代人该做的事情
  2009年,当师永刚埋首于蒋介石的一些材料中时,电影《建国大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而上映。师永刚特地去看了这部影片,他发现影片里所塑造的蒋介石越来越人性化,感觉也越来越真实。
  看过电影后,他专门留意了一下几十年来,大陆新闻报道对蒋介石的表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蒋介石是“反动派”、“蒋贼”、“蒋匪”和“敌人”。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稍微好一点,不过1975年蒋介石病逝于台北时,新华社发布的消息依旧是:“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蒋介石被表述成为爱国人士。
  “大陆越来越宽容,越来越有时间和空间去接受一个历史人物。”这也是几年下来,师永刚比较深刻的感受。
  在海峡对岸,师永刚也有类似的感受。2006年,当大陆人越来越关注蒋介石时,台湾作家和政论家杨照则将《毛主席语录》引入台湾出版。当时,反响也很大。
  师永刚在和杨照等台湾媒体人交流后,他们都发现,两岸对历史的了解不对称,两岸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也不对称。
  “我们要做的就是弥合这种不对称。”师永刚解释,这也是他出版《蒋介石(自述)》的初衷。
  今年是辛亥百年,也是民国百年。之所以出版这些“常识的东西,填补空白的东西”来还原蒋介石,师永刚称,也是为了加重人们对民国和辛亥革命的理解。
  反馈回来的信息,让师永刚在“心惊肉跳”的同时,也喜出望外。该书出版的消息传出后,在互联网上很火。师永刚看到,不少人看了书后感叹说:“啊,原来我还不知道这些事情。”
  台湾著名政论家邱毅也在微博上写道:“我认为该书出版是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代表大陆已能从还原历史真相来正视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史的角色,这是很可喜的发展。”
  张鸣则表示,台湾出版的《蒋介石全集》,自己很早就看过,因此对蒋介石的印象不怎么好。在他看来,蒋介石虽然是爱国者,但也是独裁者,他没走上极权,是没条件,而不是他不想。“蒋介石身上专制的味道很浓。”他强调说。
  对于网上那些认为这本书具有“颠覆性”的意见,师永刚也并不认同。他一再强调,这不过是“从新闻人角度编选的关于蒋介石思想言论的简明常识读本”。在他眼里,每段历史都是不完整的,后人需要来做历史拼图,尽量把一个完整的人物图给拼出来。
  因此,在《蒋介石(自述)》里,他把蒋介石当普通人来看,拼的是这个历史人物“真实、世俗、人性化、人间化”的一面。“归根结底,他不过是一个被打败的人而已。”师永刚感慨道。在他看来,当台湾出现蒋介石玩偶的时候,也就说明大家把蒋介石当普通人看了。
  令他欣喜的是,《蒋介石(自述)》只是给大家打开一个“针孔”,还不是一个“门缝”,已经引起公众如此热情的关注。这也让师永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不做无耻的吹捧,也不做盲目的批判。还原一个人在历史中的拼图,是我们这代人该做的事情”。
(编辑:SN026)
更多关于&& 的新闻还原被湮没的历史真相——杨天石著《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出版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杨天石 著/九州出版社/2014年6月
近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先生最新研究著作《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杨天石先生的相关著作一直颇受专家和广大历史爱好者的关注。据介绍,本书是2010年后有关蒋介石研究的成果精选,作品不仅关注蒋介石个人,更聚焦于通过对蒋介石的研究,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此外,本书中所引《蒋介石日记》大量内容,属首次在大陆披露。书中所收录三十余幅珍贵图片,由台北“国史馆”提供,为大陆所罕见。
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和蒋介石研究专家,作者长期阅读并深入研究保存在大陆和台湾的蒋介石日记的“类抄本”和“仿抄本”,多次赴台湾阅读蒋介石的“大溪档案”,多次赴美、英、日等国阅读与蒋介石相关的历史档案。2006年、2007年,作者又曾两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阅读并手抄蒋介石日记。
作者以其一贯的尊重史实、严谨求真的研究态度,对史实条分缕析,不仅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蒋介石,更是要以这些日记为线索,发掘出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全书主要内容分为抗战时期、国共谈判、战后中国、退守台湾等四部分,通过引述和研究蒋介石日记及其他相关资料,就相关历史时期蒋介石亲历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解说,提出了具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内容包括绥远抗战与蒋介石对日政策的转变,蒋介石与德国内部推翻希特勒地下活动补述,蒋介石收复新疆主权的努力,蒋介石为何拒绝在《延安协定》上签字?蒋何以邀毛、毛何以应邀?1946年政协会议为何功败垂成?蒋介石推荐胡适竞选总统前后、蒋介石枪毙孔祥熙亲信及其反贪愿望、蒋介石与蒋经国的上海“打虎”、蒋介石与钓鱼岛的主权争议、陈洁如回忆录何以尘封近三十年、蒋介石联合苏联谋划反攻大陆始末、尼克松竞选与蒋介石与宋美龄晚年的感情风波等。
“不虚美,不文过,不丑化”的是杨天石先生的治史原则,“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过;敬之不增其功,厌之不益其恶”是其学术态度,在其“书满为患”斋,除了满屋的蒋介石资料外,其手抄的蒋介石日记足有半人高。作者以深入周详的论述、精当畅达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一个更接近于真实的蒋介石的形象,还原被历史湮没的大量历史真相。
第一编抗战期间
绥远抗战与蒋介石对日政策的转变
蒋介石与德国内部推翻希特勒的地下运动补述
附:蒋介石企图策动“德国军队倒戈”的史实应该得到承认——敬答汪荣祖教授
憎而应知其善——再答汪荣祖教授
蒋介石收复新疆主权的努力
第二编国共谈判
蒋介石为何拒绝在《延安协定》上签字?——罗斯福派赫尔利调停国共关系经过
蒋何以邀毛?毛何以应邀?——以美苏两强与重庆谈判的关系为重点
第三编战后中国
1946年的政协会议为何功败垂成?——围绕《宪草修改原则》的争论考察
蒋介石推荐胡适竞选总统前后
蒋介石枪毙孔祥熙亲信及其反贪愿望——抗战中及战后蒋介石相关日记的检视
蒋介石与蒋经国的上海“打虎”
第四编退守台湾
蒋介石与钓鱼岛的主权争议
陈洁如回忆录何以尘封近三十年?
蒋介石联合苏联谋划反攻大陆始末
尼克松竞选与蒋介石、宋美龄晚年的感情风波
蒋介石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季我努沙龙的演讲
陈红民《蒋介石的后半生》序
陶涵《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序
阮大仁《蒋介石日记揭密》序
本书是拙著《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的第三辑,收十三篇专题研究论文,三篇书序,一篇演讲稿。从1988年发表《中山舰事件之谜》以来,我先后出版了《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的第一辑和第二辑,完成了六十多个专题研究。
多年来,学界不少朋友、不少出版社都鼓励我写一本蒋介石传,热心的出版社甚至把合同都签好了,交到我手上。我的老朋友,台湾“中研院”院士陈永发教授几次直率地对我说,“日记解读”不要再写了,赶快写传吧!美国的陶涵先生在出版《蒋经国传》之后,继续写《蒋介石传》,出版了,获得很大的成功,国内其他学者的蒋传最近几年也出版了好几种。我有些动心,考虑是否要启动自己的计划。但是,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继续解读日记,写专题研究论文,于是就有了现在奉献于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我还有一些其他专题,资料收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还要继续写下去,争取尽快将第四辑奉献给学界。总之,在我的专题研究计划大体完成之后,我才准备考虑写蒋传的问题。
为什么?在我看来,传记和专题研究论文是两种不同的史学体裁,各有其特点,也各有其优缺点。传记,可以全面地反映传主的一生,从生到死,功过是非,方方面面,都要写到,读者可以一编在手,全豹在胸,这是其优点。但是,这种写法,不可避免地要写一些尽人皆知的历史过程,也要写若干学术界、读者已经熟悉的知识和结论,还要讲求结构的平衡和匀称。有精深研究的地方不能多写,缺少精深研究的地方也不能省略不写,容易流于一般化,普通,平常,没有多少独家发现,其精光四射,特别出彩之处可能难以充分发挥。一个人,脑袋特别大,或者躯干的某些部分特别肥硕,其他部分特别小,特别细,就会成为怪人,一本传记,某些部分写得分外详细,其他部分写得简略干枯,就会成为不正常的畸形著作。做专题研究,写论文呢?其优越性正在于可以如韩愈所言,“惟陈言之务去”。读者已经熟悉的知识、学术界已经达成的共识可以不写或少写,读者不熟悉,学术界缺少研究的、知之不多的问题可以深入开掘,扩展,分歧严重,争执不下的问题可以评议、解析,折衷、解疑,提出新看序言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本书作者手抄蒋介石日记法,做出新结论,从而推动相关研究向前发展。这种体裁,有话要说的地方可以多说,畅说,不厌其烦,不计篇幅地说,没有话说的地方,或者没有新见解的地方,可以惜墨如金,一言不发,一字不写。当然,这种体裁也有缺点,这就是详于局部,细部,不容易给出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全面的、总体评述。倘能在做了大量比较深入的专题研究之后再着手于传记的写作,则似乎比较理想。倘若天假以年,我希望按照这条路子往前走。
我曾经说过,在中国近代史上,蒋介石是个十分重要、十分复杂,有功有过,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的人物。关于这个人物,历来分歧严重,或尊或贬,或扬或抑,或爱或憎,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或肯定此处,否定彼处,或否定此处,肯定彼处,肯定、否定之间,其高低、分寸,也众说不一,评价各异,至今不能统一,在今后的若干年内,看来也还不会统一。这不要紧。关键首在清理史实,还原史实。史实是客观存在,而且只有一个。我一向主张,史实是立论的基础,也是检验历史著作科学性的最重要的标准。史实准确、清楚,就有了分析、评价,达成共识的前提和条件。当然,人都是现实的人,各有其立场、利益、政治倾向、价值标准,也各有其经历、教养、性格、知识结构和感情特征。这些方面的不同,常常会影响对史实的采认,尤其是解释、评价。但是,只要大家都面对史实,尊重史实,承认史实,就有了对话、讨论的基础。既往的历史,特别是政治史常常充满了国家、民族、阶级、集团、派别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历史学家既需要广泛阅读各种文献,深入历史之中,又要站在这些既往的斗争之上,超越利害、利益关系,克服各种主客观局限,才可能观察清晰,判断准确。蒋介石早已故去,离现实已远,今天的人们在审阅蒋介石其人和他所处的那一段历史时,完全有可能,也有条件比过去超越一些,客观一些。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各种观点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表达的机会。当年人们在号召打倒蒋介石的时候,揭露蒋介石成为一时的需要,而且揭露唯恐其不尖锐,批判唯恐其不彻底,说出这样、那样的过头话在所难免。今天,历史已经发生变化,进入“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的时期,胡锦涛语,《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日。人们在研究蒋介石和他所代表的那段历史时应该有较大的变化。事实上也已经发生了这样的变化。陶涵的书,我原来认为无法在大陆出版,但是,出版了,而且成了畅销书。何谓“抚平历史创伤”?在我看来,这首先意味着从经过考证的确凿史实出发,叙述、评价时力求准确,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公平,力戒片面性,力戒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对任何一方,都不虚美,不文过,不丑化,特别是不掩盖、缩小对方的优点、成就,不遮蔽己方的缺点、过失。
史学是什么?是工具,还是科学?我以为,倘若视之为工具,则必然会以实用和满足需要为目的,就会为主观目的或主观需要而编造历史,隐藏或歪曲部分真相,夸张或强调某些方面,从而使历史走形、失真。倘若视之为科学,则必然以追求历史真相,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为目的,各种障蔽、扭曲历史真相的情况就可以避免。中国人一向重视史学,认为它有探索前人成败的镜鉴功能,了解昨天与前天的认识功能,扬清激浊、美善刺恶的评判功能,扩展知识、启迪智慧的育人功能,等等。但是,所有这些功能,都必须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才能正确、有效地发挥,否则就会误导社会,误导读者。怎样才能确保科学性呢?我觉得首要之处还在于清理史实,还原史实。
蒋介石的日记,始于1915年,终于1972年。中间遗失四年,但仍保存五十三年之久。以蒋介石这样重量级的政治人物,能保留着么多年日记,在中外古今的历史人物中实属罕见。对其写作目的,史学界有不同分析。有人认为主要为写给本人看,有人认为主要为写给别人看,有人认为主要为写给后世看。对其史料价值,也有不同评价,评价较高者有之,较低者有之,鄙夷不屑者亦有之。基本的事实是蒋介石生前从未大量完整地公开发表过,在我看来,这种生前不打算发表的日记往往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当然,蒋介石并非什么都记,其所思,所行,所见,所闻,或记或不记,其所记,也并非都可靠,都正确,其中谬误和反映蒋介石的个人偏见之处所在都有,但是,我仍然认为,这部日记保存着大量信息,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不可不读、不可不用之书。我之所以四赴胡佛,以十个多月的时间手工摘抄这部日记,热衷“解读”,一之不足,而继之以二,以三,其原因也在此。当然,迷信日记,专凭日记立论不行,只有傻瓜、笨蛋才这么做,必须广泛收罗各种相关文献加以考核、参证、补充,才有可能读懂日记,进而读懂蒋介石其人及其时代。
前几年,台湾“中研院”近史所已经开始整理蒋介石日记,印好了第一本,准备举行首发式,但是,由于蒋家后人之间的矛盾,此事遽然中辍。衷心希望,此一矛盾能早日解决,日记能早日出版,为学者、读者使用提供最大的方便。
著者日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爽]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读书官方微信
播放数:190645
播放数:123261
播放数:172892
播放数:78933当前位置: &
蒋介石棺材中放了哪四本书?(2)
09:27:52 &人民网 & &
&&&&蒋介石住院期间,对外高度保密。他本应辞职,以副总统代理其职,但他一直没有这样做,为的是让蒋经国接班有更充分的准备时间。1973年7月,他第四个孙子蒋孝勇结婚时,他还与他们合照,让报纸公开刊载,以向公众证明他的健康状况和并没有暗中引退。
&&&&1974年夏天,蒋介石的病情一度好转,他每天可以在花园散步,并与家人讨论政治及国际形势,似乎十分轻松与愉快。但到年底,台湾发生流行性感冒,蒋介石偶感风寒,再度患感冒而转为肺炎,这次病得十分厉害,身体虚弱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由于蒋介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而长期服用抗生素,所以此次肺炎很难治愈。
&&&&日,蒋介石在睡眠中发生心肌缺氧症,虽经抢救转危为安,但由于肺炎未愈,不时发烧。
&&&&3月29日,蒋介石病情转危,他高烧不退,已不能起床,他自知年事已高,多病并发,不可能治愈了。于是,他让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秦孝仪拿来笔和纸。他口授遗嘱,让秦孝仪记录,后由宋美龄、严家淦、蒋经国、倪文亚、田锦、杨亮功、朱俊贤等签字。遗嘱全文如下:
&&&&余自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艰苦奋斗。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展开政治作战。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从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光复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勿忽。
&&&&蒋中正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蒋介石口授完遗嘱,喘了一会儿气,又说:&我死后,将灵柩暂厝慈湖,那儿风景好,很像我们奉化老家。&说到这里,蒋介石闭上眼睛,再也不说话了。大家知道,此时此刻,蒋介石是在强烈地思念自己的家乡--奉化溪口,那古木参天、危崖耸立的武岭,那流水旋洄、游鱼可数的剡溪,如一幅幅立体画面,在蒋介石眼前出现,老人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4月5日下午,蒋介石病情恶化,他腹部感觉不适,泌尿系统失灵,医疗小组认为心脏功能不佳,可能腹内积尿,便给蒋服用少量利尿剂,不久便排出500CC。下午4点,小睡片刻。晚8点1刻,蒋介石病情进一步恶化,脉搏突然转慢,医生当即施行心脏按摩术和人工呼吸,并注射药物急救,约一两分钟后,心脏呼吸恢复正常,但四五分钟后,心脏又停止跳动,便再施行上述方法,然而效果已不佳。此时,呼吸不能恢复,血压也不能测出,只能使用电击,促使心跳。
&&&&这天夜晚,台北上空,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如此恶劣的天气,更增加人们的焦虑。草山别墅中的蒋介石在狂风暴雨声中已是人命危浅,奄奄待毙。延至晚11点50分,蒋介石瞳孔已放大,医生仍在抢救,注射心脏刺激剂,将电极直接刺入心肌,但已毫无作用了。蒋介石在宋美龄与蒋经国的哭泣声中溘然长逝,终年89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的老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