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万历年间的翰林院检讨是什么官

翰林一词从何而来明朝的翰林院是怎样的机构?

  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翰林”一词始见于。汉代杨子云《长杨賦》中道:“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为主人。”本意为文学之林即文翰荟萃之地。到了“翰林”正式成为官署名。自唐以降历朝皆设翰林院。早期的翰林院是“为天下艺能技术见诏者之所处也”乃网罗天下各式英才供之需,后逐渐成为参政、修史的枢要机構到了,洪武皇帝早在公元1367年就初置翰林院功能定位为辅政智囊团。但是丞相的存在架空了翰林院成为皇帝掌权的掣肘,因此朱元璋在废与丞相之后提高翰林院的地位自此翰林院在明代的功能定位为:首先,接手丞相的行政工作分担皇帝的工作压力;其次,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供皇帝驱使加强了皇权;再次,作为官方编史、修史机构掌握全国舆论的话语权。

  明朝翰林院有三大体系正官為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统管翰林院并是皇帝的顾问;属官有五经博士、侍读等是正官的分支,即皇帝的文学、政治等顾问;史官有修撰、编修与检讨乃为专职史官。以后由于内阁从翰林院中分化出来成为皇帝的专职辅政、内侍机构翰林院便更多的倾向于治史,史官的地位就得以提高据《》载:“史官,掌修国史......修撰掌撰述,编修掌纂辑检讨掌检阅。”由此可知检讨作为翰林院史官,负责檢校官修国史是对修撰与编修二史官治史成果的最终审核。三史官还参与到了各级考试中在乡试中充当主考官,会试中充当副考官殿试中充当收卷官。同时在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即经莛中充当展卷官史官秉持“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據先王之礼事其君”的精神,通过直谏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即使触犯龙怒也在所不惜,如成化年间的“翰林四谏”皇帝在时一时兴起,想让翰林院写几首诗词助兴史官编修章懋、检讨庄昶等翰林四官便因拒绝皇帝的要求受到杖刑且被贬官。

  那如何才能成为史官呢?条件是必须为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即殿试中前三甲方可获得资格同时,殿试中的二三甲也可考取后被授予史官那何为庶吉士?公元1385年正式設立,科举考试中优秀之人才能进入进入后国家进行为期三年“以朝臣为师,以经史诗赋为课”的培训之后进入翰林院进而获取担任史官的资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