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秉史册彪悍是什么意思思

  所谓曾国藩排挤左宗棠,唯一疑似的事就是给胡林翼的那封信,而且仅仅是疑似。  如果按楼主对曾国藩的那种要求,左宗棠就可以被划到“穆党”(其实有没有穆党,这件事本身还真不好说),左宗棠送大盂鼎给潘祖荫及关照曾家小女婿也会被定成“结党营私”。  就左宗棠于章寿麟的《铜官图》题跋而言,左宗棠所题与所思恐怕是不同的,左宗棠能取得伟大事功与左宗棠这方面的真实想法应有关联。  樊案中除胡林翼郭嵩焘等积极行动外,湘军中其他重要人物并没有什么动作。
  曾国藩在金陵城破之后不久跟左宗棠绝交,直到两人逝世,这种状况都没有改变,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基本事实。  人们用“唱双簧”的说法来解释曾国藩在这件事上的做法,既然如此,那么,他就欠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任何一场大戏,在闭幕之前都必须将剧中的包袱抖开,将剧中的谜底揭破,从来没有背着一个大包袱谢幕的。但是,即使金陵之役结束,湘军裁撤多年之后,早已时过境迁,曾国藩也从来没有对于曾左关系作出任何解释,却对赵烈文等心腹僚属讲了许多左宗棠的坏话。  于是,百余年来,关于曾左关系,我们看到的最多的说法是:曾国藩提携了左宗棠,可是后者当上方面大员之后,翅膀硬了,便一脚踢开了曾国藩。在这样的大题目下,还有各种各样的枝节,不一而足。  这是一个讲述左宗棠的帖子,曾左关系肯定是其中绕不开的内容,既然他们两人有过这样一段,那么,认真梳理一下这个题目之下的各个环节,似乎并不过分。我写的内容,完全出自阅读,没有丝毫编造,如果帖子里出现虚假成分,欢迎各位拍砖。但是,如果说即便是事实也不能写,那么,当然就违背了我写这个帖子的初衷,只能恕难从命了。  这个题目下的一系列事件,帖子里都有比较详细的陈述,请各位列出原文进批驳,看看哪些地方讲得不符合历史事实,并且把自己的历史依据贴出来,以便对照。
  一直佩服左大帅!
  清朝的历史和本朝一样,削掉的很多,但留下的部分也很多,而且有关国之大事基本都会有收录,左宗堂收复新疆是铁证,屏这一点可彪秉史册  
  左宗棠鼓励曾造反和与曾唱双簧,只能说是小说或者杜撰的事。历史上没有蛛丝马迹。
  曾左的关系,也是在慢慢的接触到发展到形成。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至交。曾国藩在京这么久,和胡林翼的交集却少,可见两个人性格不属于一类人。江忠源,也是很多次才见到曾国藩。可见豪气上,胡林翼,江忠源,左宗棠都有一定的交往的基础。曾国藩朴讷得多。
  @平湖月满 352楼
12:50  作者:linkpad回复日期:2:07:28
  左宗棠的好话大家都说尽了,可是我看在台湾巡抚刘铭传片里,左帅可是不大光彩啊  ===================================================================  你以为央视拍的那些连续剧真的可以当真实的历史看么?甚至给左宗棠捏出一个干儿子来。  情稍等等,我在后面写写刘铭传吧。  -----------------------------  现在的影视剧,为了吸引眼球,又没有其它什么营造跌宕起伏技巧,只好通过胡编乱造树一个大众均晓的陪衬人物。  没法啊!  功利主义,已经腐败毒化到如此地步。  所谓审查,要么受高考毒害、水平受限而形同虚设。要么是为人民币服务。  
  关注帖子好几年了,非常认同楼主的观点。遗憾的是每次来都只看到楼主在跟别人讨论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别再纠缠这些了,期待早日看到楼主新作。
  湘军能走长远,后面人才辈出的原因,实际与罗泽南,王鑫的营制很有关系。而营制中,1、奖忠义,重教育。2、及众思,重讨论。3、谋定而后动,不打无准备的战争。4、持之以恒的煅炼,对人才培养起决定性作用。  不要忽略营制中,这种小集体的讨论和学习和反思在实战中的作用。这种小集体的讨论,对人才培养,有关键作用的。
  @平湖月满
18:45:35  作者:八哥戏水 时间: 16:07:27  xinj1983 是像老毛读二十四史、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 那样。讲强弱变化,讲博弈,讲利害。  为利所动而行于利。  而楼主 则是发掘左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部分,为义所动而止于利。  不是一路人啊  ==============================================  我始终认为,左宗棠只是一个凡人,不是神。同样,李鸿章也仅仅是个凡人,绝不是神仙。一些人竭力把李鸿章打扮......  -----------------------------  他是设想自己如果是曾国藩,该怎样做大做强,干掉满清。如果自己是清廷,则怎样左右其手,比现实更好。就好比毛泽东读史书,吸取势力微小壮大乃至存亡的启迪和教训,而不是仅仅是评价某人。所以说其看书功利性强。
  他是设想自己如果是曾国藩,该怎样做大做强,干掉满清。如果自己是清廷,则怎样左右其手,比现实更好。就好比毛泽东读史书,吸取势力微小壮大乃至存亡的启迪和教训,而不是仅仅是评价某人。所以说其看书功利性强。  ===============================  本帖题目清楚表明,这是一个探讨左宗棠的帖子,如果不准“仅仅评价某人”,还不如干脆封了的好。  如果谈功利,恐怕无论怎样做大做强,怎样推翻满清,到头来还是为了自己弄上几千万两银子,既然如此,直接李鸿章就可以了,干嘛还要拿曾国藩来做幌子?
  @平湖月满
19:07:00  作者:猫扑也不错 回复日期: 15:57:47    说左宗棠 应该要提下胡雪岩   =========================================================   对的。新疆的成功收复,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   但是,有些人物是很关键的,胡雪岩是其中之一,没有胡雪岩,新疆之役很可能中途夭折。  —————————————————  谁推荐胡雪岩给左宗棠的?  
  谁推荐胡雪岩给左宗棠的?  =====================================  在我读过的资料中,没有看见什么人向左宗棠推荐了胡雪岩,非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此人非胡雪岩自己莫属。胡雪岩是浙商,借重地方官的帮助是他从商起家的重要秘诀,此时,左宗棠已是闽浙总督,是最高地方长官,跟左宗棠建立联系是胡雪岩的必然之举;而胡雪岩本人此时的商业规模和名气都已经够大,仅凭他自己的名剌就足够让左宗棠接见了,是否有人引荐,似乎无足轻重。  左宗棠在和胡雪岩的交往中,一如既往不受红包,这种做法,使得胡雪岩之前跟官场交际的法宝完全失灵。那么,左宗棠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这当然会成为胡雪岩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了,在杭州新复,官方面对一大堆善后难题时,这位富商一方面调集大量粮食接济灾民,一方面购买西湖周边的土地,埋葬数十万遗骸,解决了许多燃眉之急,当然会立即成为左宗棠一个得力的臂膀。后来,胡雪岩则为福州船政解决方方面面的需要,更为新疆之役解决了最大的贷款难题,成为左宗棠事业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左宗棠和胡雪岩的关系,也从侧面诠释和映证了杨东梁教授“左宗棠做事”的概括。
  杨东梁说的很隐晦,说左做事,曾做人,李做官。就事理而言,任何人做人,做官都是做事为基础的,做事是做人的基础,做人是做官的基础。但是,左是人本主义,曾是人脉主义,李是官僚主义。
  @平湖月满   帖子让封了,借宝地一用  历史呼唤左宗棠:出兵中东,重建秩序  美国留下个烂摊子,隔岸观火  德国装好人,也就两礼拜,关门谢客  联合国秘书长也在装,说人家不接受难民,咋不领回你家去?  只有俄罗斯做对了,坚定的支持一方,重建秩序  中国是否也应该抓住机遇,挥师中东,占领中东,重建秩序,经营中东
  中国占领银河系吧。
  作者:胡整廿年 时间: 10:03:19   @平湖月满   帖子让封了,借宝地一用  历史呼唤左宗棠:出兵中东,重建秩序  美国留下个烂摊子,隔岸观火  德国装好人,也就两礼拜,关门谢客  联合国秘书长也在装,说人家不接受难民,咋不领回你家去?  只有俄罗斯做对了,坚定的支持一方,重建秩序  中国是否也应该抓住机遇,挥师中东,占领中东,重建秩序,经营中东  ================================  看了这个评论,感到先生中教科书的流毒太深了。  左宗棠从来没有把回民或穆斯林看作敌人,翻开十几册《左宗棠全集》,可以看到大量这方面的证据,白纸黑字,历历在目。本帖的主贴和回复中也列举了很多。  左宗棠在新疆和陕甘作战,是出于不得已,因为这些地方是中国领土,如果当时这些地区的局面不能改变,将有大量的中国版图丢失,等到晚清终结,很可能会重现晚明的状况,而晚明的中国版图只有350万平方公里。  中东跟中国远隔万里,如果满清王朝时,慈禧发疯,决定出兵中东,左宗棠无论如何不可能力主用兵,更不可能拼上老命扛起棺材奔赴战场。  这位网友把左宗棠当做一位专门跟穆斯林打仗的人,显然是受了教科书的误导。  俄罗斯对国际事务的一切应对,从来都是以俄国人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到底对不对,时间会作出判断的。
  当初开这个帖子时,一连申请了几个网名,都显示已经有人注册,正是中秋佳节,便采“平湖月满,长河星阑”之意,选了这个网名,果然无人用过。  左宗棠生活的时代,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尤其是北面的邻居,借中国内乱之机,刚刚掠走了大片中国领土,并且毫无餍足,依然垂涎三尺地企图得寸进尺。而中国的西北恰在此时出现了巨大的变故,给这个强邻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稍一不慎,他们将掠走新疆并且把自己的南部边界推进到长城一线。果真如此,晚清没有任何理由强于晚明,很可能将步唐宋元明的后尘,出现大规模的领土萎缩。在这样的形势下,左宗棠力挽狂澜,一举收复了已经丢失十多年,另外成立“国家”,并且得到一些大国承认的新疆,堵住了中国国防出现的巨大缺损,使得更多的中国领土转危为安。  对于晚清,无论你认为那是中国也好,还是“满清”也好,其实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最重要的是对于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都曾经长于斯,子子孙孙也必然生于斯,这是整个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群体立足于地球的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对于地球村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至关宝贵的,为了维护这一空间,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往往在所不惜,因为一旦失去,再要重新恢复,将是极其困难的。左宗棠可以非常坦然地说,自己完全对得起这个民族,也对得起这片土地!强加给他的种种罪名,当然是极不公平的。  又逢中秋,一晃五年了。我看到,这个帖子的许多观点甚至章节、段落,经常被引用,对于左宗棠的评价,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跟当年某个桥牌人物掌控舆论时的情况,已经大相径庭,那些曾经被喊得天响的种种罪名,再也无法招摇过市去欺骗国人了,这应该是一种必然趋势,尽管没有出书,但我已经深感欣慰。
  楼主中秋快乐  
  @平湖月满   -----------------------------  伊斯兰国(ISIS)到底想要什么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boardid=2
  作者:yuanhenlizhen 时间: 23:47:13   楼主中秋快乐  =========================  谢谢,也祝先生健康、快乐!
  @胡整廿年:先生介绍的这篇文章是美国人写的,它大概也反映了美国对于ISIS的认识和态度,一直以来,美国似乎都站在坚决反对ISIS一边。  我也不认同ISIS的许多做法,但这并不等同于认为中国应该出兵叙利亚。至于把这件事和左宗棠扯在一起,我更加不能认同,我想,如果在一百多年前中东发生这样的事,左宗棠是不可能主张派兵前往那里的。
  @平湖月满   -----------------------------  这篇文章,也是刚看到,觉得不错,就推荐了,和左宗棠可能关系不是太大。  据鄙人了解,长期以来,对陕甘回乱的反思,基本还停留在感性方面,比如说起事的时候,说他们的一个带头人杀了自己的母亲,妻子,还有带头人不认识字等,好像是一伙野蛮人一样。但看了这篇文章,我开始思考两个问题:  1.古今中外,一个人要能当上首领,不管认不认字,都必须压得住场子,不是靠刀子,而是大家要服气他才行,否则很快就会被踢下去  2.不论一个个人多么有能力,能驱动几十万人去杀人,单凭个人、血性恐怕不行。必然有共同的动力才可能。比如义和团,为什么短时间内,将基督教杀光,不是中国人野蛮,而是基督教通过作弊,获得司法权,指使教民与民争利,官府没办法,老百姓才练拳自保的。那么,陕甘回乱中,这么多人杀人,是否要理性反思到教义层面呢?  仅供参考
  同意先生的上述观点。  四九以后对于这段历史的诠释,完全是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的,这种模式,大有害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我在贴子里说过,同治年间的历史,是一段中华民族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的历史,有2000万人在血与火的过程中丧亡,之前一直把左宗棠说成是这种丧亡的责任人,完全是无稽之谈。正确地认识这段历史,汲取其中那些用极其惨痛的代价换来的历史教训,永远避免这样的悲剧在以后的中国重演,才是正确积极的态度,而像之前那样,照搬苏联人的逻辑,把责任归于左宗棠名下,大批特批,却对历史的真相竭尽歪曲屏蔽之能事,在这一过程中让张承志之类的骗子去大肆煽动极端宗教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篡改历史事实,歪曲历史真相,甚至美其名曰这就是“民族团结”,长此以往 ,带给中国的危害将是极其巨大的。  本贴中转录了美国哈佛等大学等学校的两位教授写的《十八世纪的中国》一书中的段落,根据她们的研究,早在十八世纪,就因为从中亚地区传入的新的教派跟老教发生冲突,导致宗教事件,虽然清朝官府镇压了新教,但却为后来的历史埋下了隐患,十九世纪后半叶的陕甘回事,跟这样的因素不无关系。左宗棠认为,陕西的情况,是曲在汉民,但甘肃的情况,则跟新教的传入有关。将这场动乱的起因一概说成“曲在汉民”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实事求是地总结这段历史,汲取其中的历史教训,永远警惕相同的事件重演,应该是历史研究的社会责任,但过去六十多年来的中国,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在这方面是不及格的,这种缺陷和失误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有些影响甚至是相当严重的。  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竟公然鼓励少数民族同胞,完全抛弃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价值观,片面地将少数民族的宗教理念凌驾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之上,其影响必然是消极的、负面的,后果则必然是严重的,某地的七五,已经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种后果的严重性。尽管今天的人们在尽量回避这些现象跟晚清西北动乱的相似性,但这种事实,恐怕不是回避就可以抹煞的。  在这段历史的认知上,恢复历史真相,恢复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些所有中国人应该共同认知的价值观,恢复宗教利益服从于各个民族和平共处的大局,等等,恐怕还有许多工作有待于研究者们去探索,去努力。
  @平湖月满
12:22:42  同意先生的上述观点。  四九以后对于这段
的诠释,完全是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的,这种模式,大有害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我在贴子里说过,同治年间的
,是一段中华民族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的
,有2000万人在血与火的过程中丧亡,之前一直把左宗棠说成是这种丧亡的责任人,完全是无稽之谈。正确地认识这段
,汲取其中那些用极其惨痛的代价换来的
教训,......  -----------------------------  +1,我很同意,其实不是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吗?不然请问某地的七五跟晚清西北动乱有什么不同吗?而且虽然我对中国汉族的重男轻女现象深恶痛绝,但是MSL对女性的歧视才是真正令人害怕和心寒的呢,呵呵
  就晚清冲突中太平天国的对清庭,回教对清庭,鸦片战争等,本质上是文化的冲突,只是随着战争的发展,有的有了质的变化。有的变成种族的冲突,有的变成利益的冲突,最终的失败者,实际上是文化的失败者。  太平天国有政治诉求,汉回冲突中也有,捻军没有,鸦片战争中也有,收复新疆也有。太平天国是变种基督与卫道者之间的战争,甘陕是儒教与伊斯兰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鸦片战争,也是儒家与基督差异所造成的。
  七五,其实还只是露头的、公开化的问题,在此之下,尚处于隐蔽状况的问题有没有?恐怕很难说。近些年来,某些极端宗教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急剧膨胀,跟八十年代大批左宗棠,大批结束陕甘内战,甚至连新疆之役都被推向反面的举措,有着非常紧密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这些,东突之类不可能有如此迅速的发展,那些血腥的暴恐活动,也不可能如此猖獗。是的,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在感叹这种相似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八十年代以来,在这方面是否做错了什么?那个靠打桥牌上位,最后掌控全国舆论,并且用这种权力来疯狂地批判左宗棠的人,该不该为此承担罪责?
  @人笨没办法
01:24:07  楼主啊,还是我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左宗棠吧  1.收复新疆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有曾纪泽的功劳,还有背后英帝国的干扰,还有些运气在里边。不能都记在左头上  2.总有人说左为人耿介,在曾大败于太平军时来语出讥讽,落井下石,实为恶劣;  看看在洪天贵福事情上它的举动吧,简直是龌龊之举。  3.狭隘多疑。出征新疆前竟然怀疑曾在两江总督任上会对其兵粮做手脚。曾以上联戏之,竟以恶语相回;  4.自矜功伐。......  -----------------------------  目光短浅,吹毛求疵
  @平湖月满  一种说法是,收复杭州的战役,主要是法国人“常捷军”起的作用大  请问楼主历史真相如何
  作者:卢布林王国 时间: 18:27:02   @平湖月满  一种说法是,收复杭州的战役,主要是法国人“常捷军”起的作用大  请问楼主历史真相如何   ===========================================  抄录一段《左宗棠年谱》关于这次战役的描述吧:  “二月,辛巳,蔡元吉回援乌镇。乙酉,攻寇炉头。元吉陷阵入,枪伤左手,裹创力战,破其十磊。戊子,复破陡亹屯,寇退屯高桥。其日,苏、浙军环攻嘉兴。次日,轰陷城垣数十丈。苏军将程学启先登,被枪伤,麾众乘城克嘉兴。高桥寇奔湖州。初,海宁反正。杭州寇陈炳文以势益蹙,遣人诣李公鸿章约降。李公使至公所,已而城寇杀内应,已中变。公密知其状,报许之,而急督蒋(益沣)军进攻。壬辰,水陆军破杭城外四磊。乙未,凌晨,分兵攻五门,别遣军缀十里街屯寇,城中外寇互出救应,鏖战至日晡。会天大雨,雨止,复纵兵战,寇兵大破。蒋益沣度寇势已困,乃收兵还屯,而缘城设伏以待。至半夜,城中人声鼎沸,各军急起乘之。寇启北门遁,官军争们入。杀伤者,城中沟堑为满。丙申,复杭州省城。余杭汪海洋是日亦空城出,与杭州寇合,走瓶窑。”(《左宗棠年谱》第104页)  浙江的常捷军,武器显然不如江苏常胜军远甚。苏军攻嘉兴,可以“轰陷城垣数十丈”,而浙军无钱购买重炮,攻打杭州时,就没有火炮轰陷城墙的记载,相比之下要艰难得多。  杭州战役之后,左宗棠在奏折中陈明:“杭城克复,(常捷军)实著劳绩。拟由臣筹给纹银二万两,分赏所部常捷军出力弁兵。可否赏加德克碑提督衔,并赏给大小荷包、衣料,以示优奖之处,出自天恩。”(《左宗棠全集》第一册
第390页)  常捷军显然同样没有重炮,其人数比常胜军少很多,德克碑要求扩充,被左宗棠拒绝,因为没钱负担不起。从这些记载来看,法国人的常胜军是参与了杭州之役的,但是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乃至起了“主要作用”,这些似乎都难以确认。在浙军攻打绍兴的时候,也曾有过五六十名“黑洋人”帮助太平军的记载,他们用洋枪射中常捷军首领达耳地福头部,当场击毙的情况。如果你有常捷军杭州之役发挥了主要作用的记载,请明示。
  看到一篇文章称:  “目前急于灭亡中国的,并不是美国等西方势力,而是中国的贪腐势力。他们急于灭亡中国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害怕被清算。他们的家族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对立,决定了他们越是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就越是要灭亡中华民族。只有中华民族灭亡了,他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在国外永享太平,永享他们贪腐的巨额资产。  即使不能够灭亡中华民族,只要能够改朝换代,他们的子孙后代也会获得安全保障。因为中国政治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追究和清算前朝的腐败贪官,而是单纯追究前朝官员的政治罪行。所以对于贪官来讲,最好的办法就是毁灭国家。在这方面,晚清某贪官起了一个极坏的典型作用。贪腐的财产富可敌国,并且举国上下妇孺皆知,但就是因为大清王朝被推翻了,遍布全球的几十口子孙后代全都安然无恙,逍遥自在。如果大清王朝仍然存在,贪官全家肯定会被追杀。这就是贪官搞东南互保,配合八国联军,打击清王朝的根本原因。  如果不是这些贪官等汉奸势力配合八国联军和日军摧毁了清王朝统治的基础,辛亥革命也不可能如此轻松地推翻清王朝。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当时中央集权被推翻,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所谓‘无量头颅无量血,换来一个假共和’,就是对当时辛亥革命最经典的概括。从利益角度来看,清王朝被推翻获利最大的就是这些财产和亲属已转移海外的贪官,他们从国家的灭亡中获得了子孙后代的安全。”  我不想评论时政,但从晚清历史的角度看,这篇文章的确讲得很有道理。一段时间以来,从《走向共和》开始,为这个大贪官翻案的种种,充斥神州,似乎共和是这个贪官带给中国人的礼物。此外,还有把甲午战争特别说成“日清战争”,除了告诉人们,甲午之败,不是因为贪官的贪腐所导致,而是一场必败的战争之外,还告诉人们,清国不是中国,不管输将多少白银,割让多少领土,都和中国无关。  这些谎言虽然设计得尽心竭力,但终究还是谎言。这位贪官,不管经过怎样的粉饰,都只能是一个权奸,一个佞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为正面人物。
  领土都被占了,还争论陆权海权?
  作者:dpzhen 时间: 12:36:15   领土都被占了,还争论陆权海权?   =====================================  不仅领土被占了,还应该探讨一下,被占领土究竟已经达到和将要达到什么规模。  一段时间里,关于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在海防和塞防两个方向都取胜,因为国力不允许的说法,曾经音量巨大,许多学者、专家,纷纷用这种理论向国人进行说教。  但是,事实证明,甲午战争刚刚结束,李鸿章手中并不用来加强海防的八百多万两“国力”就被曝光,仅仅是这笔钱,如果投入海防,可以购买五艘定远、镇远那样的铁甲巨无霸,让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望尘莫及。但是,李鸿章手中的这些巨款,根本就不是用来加强海防的,直到甲午战败,这些“国力”一直静静地躺在那里,听凭定远、镇远的八门主炮,总共只带了三发合格的炮弹,就去参加黄海大海战了。所谓不可能打赢两个方向的战争的“国力”说,被这样的无情事实,击得粉碎。  那么,如果真的放弃了新疆,中国的国家版图,究竟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从新疆之役以前的情况看,俄罗斯一直在步步紧逼、不断蚕食,外东北、外新疆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先后被俄国人掠走,接下来他们又出兵伊犁,虎视眈眈着新疆的局势变化。新疆之役以后,十九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俄国迫不及待地宣布,长城以北为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其他列强不得染指;他们跟李鸿章签订密约,把铁路修到了东北,然后在铁路两边驻兵,并且强占了旅顺港;二次大战结束,中国明明是战胜国,可是外蒙古被俄罗斯强行分裂,他们更直接吞并了中国领土唐努乌梁海。  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俄国对于中国领土的觊觎,是处心积虑、朝思暮想的。如果光绪年间丢了新疆,中国的国防出现巨大缺损,那么,俄罗斯在晚清终结之前,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上面所有目标,根本用不着像后来那样绕那么大的弯子了。就连毛泽东都承认,左宗棠说如果失去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将会同时成为边境,中国将永无宁日,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迄今为止,那场新疆之役的意义,一直被牢牢地局限在新疆范围以内,局限在“六分之一国家版图”,这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重大误区,因为这个误区完全不符合客观的历史事实。
  作者写的不错,左宗棠被压低,而李鸿章被抬高,原因在于李鸿章到袁世凯到段祺瑞再到安福系,都是李的亲信下属。蒋介石和毛之后,安福系后代又掌权了。所以这个历史搞不清楚。
  @平湖月满   左公性情中人,事多出公心,也正是由此,清朝最喜此人。  不似李鸿章!个人手腕虽高,富贵长保,于公事则牵强!
  江忠源、左宗棠饮恨长沙
  @justinliuzhen、@风流呆子唐白:谢谢二位先生参与本帖。
  @平湖月满
18:59:28  [续前]  左宗棠一直认为:“汉回仇杀,事起细微”,希望汉回之间,最终能够“释纷解怨,共乐升平”。起先,他认为,“关陇肇衅,曲不尽在回”;到后来,则进一步直截了当地说:“关陇肇衅,曲在汉民”。  左宗棠的这种说法,是否真有道理?可以摘录一个例子供作参考。曾经在陕西担任道员、署理巡抚等职的张集馨,在回民起义爆发之前的咸丰八年(1858年)有这样的记载:“陕西临潼县,回汉素不相能。回庄报赛演戏,汉民往......  -----------------------------  左宗堂是典型湖南人,会讲点道理,所以认为曲在汉。如果不讲道理,搞帮派,那就是汉奸李鸿章了,这种人就会护短。  我自己2004年去新疆,就发现当地汉族常常欺负歧视维族,我也会同情维族一点
  作者:廖正华 时间: 21:01:06   江忠源、左宗棠饮恨长沙   =========================  正华兄:按照《湘军志》中的说法,张亮基、江忠源曾经在田家镇之役中失败,田镇易手,由于左宗棠当时是张亮基的幕僚,亦当在饮恨之列。  但是,江忠源和左宗棠何以饮恨长沙?可否请先生稍稍点破此中奥窍?
  @石穿千古
22:33:30  太平天国的减租减税可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太平天国对清军将领的人道主义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先进的,相比满清汉奸的禽兽不若,太平天国够伟大了。不是曾左的鸦片贩子主子出兵攻打江浙的话,资政新编就要开始运作了。  -----------------------------  你大概是广东广西人。太平天国不思进取,没有打到北京,反而内乱争权,这个决定他也比满清好不了多少。太平天国抗拒外国侵略,抵制鸦片贸易,这个为国为民还是进步的。而左宗棠的骨气 (抵制外国侵略和鸦片贸易) 比曾国藩好一些,比李鸿章那就强太多了。
  作者:justinliuzhen 时间: 21:41:11   @平湖月满
18:59:28  [续前]  左宗棠一直认为:“汉回仇杀,事起细微”,希望汉回之间,最终能够“释纷解怨,共乐升平”。起先,他认为,“关陇肇衅,曲不尽在回”;到后来,则进一步直截了当地说:“关陇肇衅,曲在汉民”。  左宗棠的这种说法,是否真有道理?可以摘录一个例子供作参考。曾经在陕西担任道员、署理巡抚等职的张集馨,在回民起义爆发之前的咸丰八年(1858年)有这样的记载:“陕西临潼县,回汉素不相能。回庄报赛演戏,汉民往......  -----------------------------  左宗堂是典型湖南人,会讲点道理,所以认为曲在汉。如果不讲道理,搞帮派,那就是汉奸李鸿章了,这种人就会护短。  我自己2004年去新疆,就发现当地汉族常常欺负歧视维族,我也会同情维族一点   =================================================  民族和宗教问题,直到今天依然是整个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如果真的有人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使得相关地区的战争能够迅速终结,冲突各方能够和睦相处,那么,对于整个人类和世界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遗憾的是这种途径并没有出现在人们面前。  左宗棠当年所面临的依然是这样一个问题:整个西北陷入一场空前的浩劫之中,多达2000万的人口在浩劫中丧生,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被外人侵占,还有更大范围的国家版图遭到严重威胁。尽管他的“曲在汉民”的说法一直被反复引用,但是,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一再强调这一点的?他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果真是为了对于穆斯林进行“种族灭绝式的屠杀”么?  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回族同胞,对于左宗棠究竟是怎么看的,这也是评价左宗棠这个人物的重要参考依据。  无论是白寿彝三十年代编辑出版的回民亲口讲述这段历史的相关记载,还是马长寿五十年代进行的关于陕西回民起义的调查报告,大量文字都表明,回族同胞对于左宗棠的评价是高度肯定的,所有这些记载中,除了个公务员之外,绝大多数受访者都对左宗棠保持了一份尊敬,即使几番改朝换代之后,许多人依然保留了“左宫保”的尊称,他们的访谈中,也从来没有出现“屠夫”这样的字眼,在左宗棠去世时,完整亲历过这段历史的陕西回民领袖更是在送往数千里之外的福州的挽联中留下了“世留正气壮山河”这样高度赞扬的文字。  两位美国教授韩书瑞和罗友支在他们的著作中这样谈到左宗棠之前上一个世纪中国西北的民族宗教问题:  “与中亚绿洲王国的接触将伊斯兰教的新思潮带入了中国。18世纪时穆斯林社区中传来了一种改革的苏菲派运动,这一教派在18世纪80年代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最终是在19世纪促使西北回民起义的重要因素。新教的创立者马明心是甘肃人,他曾在1761年去访问中东和中亚的宗教中心,回来后就开始批评中国的穆斯林组织。马明心的信徒大多是撒拉族,他们往往在甘肃西部和循化镇。他的教义在一些问题上对已有的宗教领导进行了挑战,这些问题如口诵安拉以及由穆斯林上层地主控制的墓地集会的权力。穆斯林新教和旧教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在1781年演变为暴力冲突。当然政府随之介入,逮捕了马明心,最终在他的信徒想要劫狱时杀了他。1789年已被成功控制住的局面遭到破坏, 这一年又一个新教宗教领袖发动起义,目的是要为马明心被杀复仇。清廷在镇压了这次起义后,决定禁止新教传播,并想约束整个穆斯林的传教活动,尤其是中亚传来的教派。苏菲教派转为地下活动,一直到19世纪还存在。” ——《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上面这些情况,和后来的西北局势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在今天,也依然不失其借鉴参考作用。我以为,对于这类问题,刻板引用苏联的阶级斗争理论进行诠释,是完全错误的,这种理论,把此类民族宗教问题统称为起义,并且坚决主张此类起义必须一直坚持下去,不应终结。  无论张承志也好,郑征也好,他们的作品都严重篡改和歪曲了历史事实,在他们的笔下,回族同胞对于左宗棠的认识,也和白寿彝三十年代发表的回民口述的内容、五十年代马长寿进行调查走访时留下的大量笔记完全相悖,而他们的著作中所讲述的事实,根本经不起推敲和考证。在本帖中,朴无慕先生也进行了辩论,可是这位先生不仅使用了大量跟历史记载相矛盾的“事实”,更对自己所引用的县志进行蓄意篡改,当这份县志的原文披露之后,这种行径暴露无遗,于是,朴无慕先生便消失了。  这段历史是关系到大半个中国国家版图安危存亡的历史,从1952年白寿彝引进了苏联人的阶级斗争理论对这段历史进行歪说开始,就把许多问题弄混淆了。同治年间的那场浩劫,已经使得陕甘地区多达2000万的人口丧生,使得新疆被外敌侵占,成立了别人的“国家”,更使得长城以北的所有中国领土处于极大的威胁之下。如果当时的西北局势真的按照这种阶级斗争理论发展下去,必然导致大半个中国国家版图的丢失,从此以后,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大压缩,只能永远龟缩在长城以南。然而,恰恰是那个输出阶级斗争理论的国家,他们将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可以把自己的南部边界推进到长城一线了。  迄今为止,这些歪曲历史的人们依然在坚持自己的理论,坐当汉奸而不自知,其实是很可笑的。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继续遭到压制和封禁,也就不奇怪了。
    这张网友们转录至本帖的图片清楚地告诉我们俄罗斯对于长城以北领土的觊觎,那张标注1866年份的俄国地图,就是绝好的证明。第二年,1867年左宗棠进入陕西,中国西北的形势随之发生逆转,俄国人的美梦也就戛然而止,因此,这张地图只能永远定格在1866.
  @平湖月满
13:43:41  左宗棠对中国很有贡献,他对于国事,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他不是神.他同样也会犯错误.  伊犁事件,正是他所犯的一个错误.  这在民国初年的
评价中,是共识.  ===========================================================  左宗棠生前根本不为自己作任何舆论工作,当时有一些湖南的文人打算写一部《楚军纪事本末》,向他索取相关资料,被他婉言谢绝了。如果跟李鸿章作个比较,不难发现......  -----------------------------  实际上从晚清到民国段祺瑞下台,都是李鸿章和他徒弟袁世凯,段祺瑞掌权,当然会请“文人”改变历史的。
  马克留名 待看
  坐着 慢慢看   
  原海军政治学院教授陈福明编著的《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抄录如下供诸位参考:  在九曲黄河之上,兰州有座建造已逾百年的黄河大铁桥,这也是左宗棠给后人留的一大遗德。  光绪初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拟建黄河铁桥,因外商索银三百万两而作罢。光绪三十二年(1906),陕甘总督升允借推行“新政”的有利时机,令兰州道彭英甲与德国泰米洋行喀佑斯谈判建桥事宜,谈判意向经升允同意,上奏朝廷批准后,签订合同。合同规定所建铁桥五孔,桥墩为钢筋混凝土,桥面中部为车道,两侧为人行道,全长250米,宽8米。保固期80年。全部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从德国海运至天津,再由甘肃洋务局从天津转送到兰州。有铁道的地方,火车运;没有的用骡马大车运,费时17个月,运来建材150万斤。铁桥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十日开工,于次年七月初四日竣工,耗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即前文所述左宗棠遗留下来的38万多两廉金开支,尚有剩余)。  工程司(师)美国人满宝本、德罗掌管建桥的工程技术,华工天津人刘永起为施工负责人。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工(随带部分华匠)为主,带领着兰州的大量泥水匠、木匠、铁匠及普工,进行了一场兰州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工程建设,并以它的优异质量名垂史册。  竣工后的铁桥为橘红色。为了使它中国化,在南北两岸各建一座三楹牌坊,正面均由升允题额“第一桥”,背面分题“三边利济”、“九曲安澜”,相互对仗,概括了建桥的意义,寄寓了美好的企盼。牌坊的设置,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使生硬的铁桥柔美化,并与白塔山的亭台楼阁、兰州城池飞檐翘角的通济门极为协调融洽,浑然一体,成为全国少有的中西合璧景观,也是中国人民最早睁开眼睛看西方、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  (陈福明:《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下册第981页)   光绪三十三年(1907),已届清末,遭遇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后,经过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外赔款高达数亿两之多,其财政状况捉襟见肘不难想见,僻处西北的兰州恐怕更是如此。在这种背景下建造这样一座铁桥,的确彰显了当时这一地区主政者们的难能可贵,但是,这么大一笔经费究竟自何而来,则是颇费思量的一件事情。  按照升允所撰桥头石碑所述,这笔钱由“统捐溢收项下作正开销”,而陈福明先生的考证,左宗棠离开陕甘时,留下了38万两个人廉金,将之用于修桥,尚有剩余。那么,这笔由左宗棠捐出的廉金,是否就是升允所指的“统捐溢收”项下资金的来源?为什么一直财政状况异常紧张的甘肃,会在清末拥有这样一笔捐款?  这个问题,百余年来甚少有人提及,但是,即使像收复新疆这样关系六分之一国家版图,甚至关系到更大范围国家版图存亡的历史事实,都长期遭到歪曲和屏蔽,这种区区一座桥梁的小事,恐怕就更加不足挂齿了。
  上面是清末陕甘总督升允亲笔撰写的立在黄河桥头的石碑碑文。文中所讲的那个率领部队经过甘肃,看到渡河如此艰难并且屡屡发生溺水事故,涉及到人命关天的大事,“固已惄(感到忧伤)焉,忧之”,因此打算修造一座铁桥,只是因为洋商索价过昂不得不终止的人,非左宗棠莫属。然而,这块石碑由于种种原因,成为残碑,其中的关键字不复存在,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已经完全看不出这些记述跟左宗棠有任何关系了。如今,则干脆连这块升允撰写的石碑也已经被移去,换了一块新的。  历史,就这样被湮没,被掩盖了,变得面目全非。
  平湖先生,甲午之败翁同龢有多少责任?我和别人辩论他总把责任归结于翁,好像有点道理,现在向您请教下,帖子才看到一半,很赞!  
  左宗棠,人民事业的先行者!
  作者:木燮 时间: 08:03:08   平湖先生,甲午之败翁同龢有多少责任?我和别人辩论他总把责任归结于翁,好像有点道理,现在向您请教下,帖子才看到一半,很赞!  =================================================  谢谢先生关注这个帖子。  甲午战败之后,李鸿章集团一直忙于一个问题,那就是推卸这次战败的责任,这种努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其说法五花八门,例如说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同时打赢塞防和海防两个方向的战争,在网上,有人甚至说左宗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承担责任,堪称滑天下之大稽;通过梁启超之口造谣,声称慈禧把数千万两海军军费用于修园;再有一种,就是把责任推给翁同龢。如果把这些瞎说八道稍稍作个梳理,不难发现他们彼此之间实际上都是互相矛盾的。  说翁同龢应该负责,无非是说翁同龢掌管了户部,卡了李鸿章的军费。  无论何种原因,把甲午战败归结为经济实力不足,是不能成立的,这方面的重要证据就是甲午战争结束时,李鸿章手中的小金库依然有800多万两银子,这些钱当然属于“国力”,但是却根本不被用于对日战争,即使仅仅将这笔钱及时投入海军,也可以增加五艘定远、镇远那样的铁甲巨无霸,北洋海军的实力可以令日本联合舰队望尘莫及。然而,李鸿章却根本不会这样做,甲午战争和新疆之役在“国力”的运用上可以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李鸿章根本就没有资格把战败的责任归咎于“国力”不足!翁同龢虽然掌管户部,但他手中根本拿不出800多万两的银子来。更何况除了这800多万两,李鸿章还有260多万两的海军经费被存在外国银行生息,从来也没有考虑过将这笔钱及时投入那场对日战争,因为他在主观上一直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根本不认为这一仗打得起来。  至于李鸿章在其他方面难以逃脱这场战争的责任,主贴中已经列举了许多,恕在下不能一一列举了。
  在左焕奎所著的《左宗棠略传》一书中,这样谈到兰州的黄河铁桥:  再说“左公桥”的故事,以往更少人知,但海外报刊,却有披露。左公任陕甘总督时,兼茶马使一职达十年之久。什么叫茶马使呢?唐初,回民要求用马来换内地的茶叶。因为茶是西北少数民族多肉食牛羊之后“不可一日无此君”的饮料。而在他们的境内,又不产茶,所以这项交易常成为中原地区抑制少数民族的一种手段。后来,虽不用马来交换茶叶,但茶的销售仍由官办,流传下来,历任陕甘总督都戴着兼管茶马使的头衔,并且是有薪俸的。左宗棠在任达十年,这笔薪金虽照例支取,但从未使用,也没有打开过,当他要进关离开兰州总督府时,叫人打开这存银的仓库,从第一天到最后一次支取,共三十万两银子,他清点后,一文不取交给继任总督杨昌浚,说道:“国家对我不薄,我们既有一份正饷,便不宜领取另一份兼饷。这是我们服务国家的最低条件。西北建设刚刚开始,需要经费正多,到了缓急不济的时候,可以动用此款”(转引自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海外《左宗棠专辑》)。后来升允督建兰州的黄河铁桥,便是用了这笔款子。台湾报纸上称之为“左氏基金”,把最早的兰州黄河铁桥称为“左公桥”,不无道理。
——该书第146页  这里所说的左宗棠遗留廉金数字,跟陈福明所说略有出入,具体情况如何,尚待考证。但是,两种说法都称修建兰州铁桥的款项,出自左宗棠未领的“工资”,是否事出有因呢?  孙中山是伟人,尽管跟这座铁桥没有丝毫关系,但是该桥却以他的名字命名;左宗棠不是伟人,所以即便情况真如以上两种说法所言,这座桥的命名也和他毫不相干,连铁桥完工时立在桥头的石碑提到他的部分也被铲除,最后干脆连石碑都被更换了。与此类似的情况,还有曾经从潼关到喀什、到伊犁的数千里大道上的“左公柳”,位于酒泉的中国人自己修的历史上第一个公园,兰州大学的“至公堂”,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等等等等。这段历史尽管只有区区百余年,但覆盖其上的尘土,却实在太厚太厚了。
  非常感谢平湖先生的指教,没有水平讨论不了,只能帮您顶帖了  
  好久没来顶了。。
  我将对于《东望长安》的评论,作为另外一个帖子发出,本来是希望由此跟不同看法的人们进行专门的辩论,但是,这种辩论根本没有开展。如果说在本贴中,还有朴无慕等等的网友进行过辩驳的话,在关于《东望长安》一书的讨论中,尽管我的帖子对该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是,却看不到哪一位能够站出来,为这位自称对于同治年间这段历史进行过二十多年研究,并且将自己的研究写成了书,大卖特卖,获得各种奖项,名利双收的作者进行辩护,这种情况其实是相当令人失望的。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十三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但是,我们拥有的资源按照人口平均,则是相当贫乏的。国家版图,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生存空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左宗棠在中俄对立的领土博弈中,在中方处于明显劣势的历史背景下,不顾个人安危,以六十九岁的高龄,扛起自己的棺材出征,最终收复了被外敌占领十多年的新疆,还使得新疆以东的大片中国领土得以转危为安,使得俄罗斯将自己的南部边界推进到长城一线的美梦彻底破灭。  不仅如此,按照历史记载,新疆之役的几位前敌主帅和后勤主管,临终时个个一贫如洗,全都买不起自己的棺材,“几无以敛”。左宗棠本人也两袖清风,陈福明等人的著作中称,兰州的黄河第一桥的建造资金,是左宗棠留下的“茶马使”的工资;在西北的大地上,曾经出现过从潼关到西部边境绵延数千里的“左公柳”;在兰州大学校址上,他留下了关怀甘肃地区考生、关心甘肃教育事业的“致公堂”,在西北各地留下了大量办学遗址,所有这些学校都是免费的;他还留下了为百姓兴修水利的大量工程,留下了在没有得到任何相关拨款的前提下安置回汉各族百姓的大量佳话;留下了帮助陕甘百姓栽种棉花的书籍——由他亲自编写的《棉书》、《种棉十要》,这些书籍中的内容,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依然在西北地区许多学校的《农业常识》课本中可以看到……。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这个国家除了竭力屏蔽他的贡献和真相之外,还竭尽全力去歪曲历史,强加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进行污蔑,《东望长安》,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可是,谎言终究是谎言,无论曾经得到怎样的支持,无论曾经带来多大的利益,其结果必然以失败告终。随着一些地区的极端宗教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在此类荒唐作品的煽动下抬头,随着关于同治年间这段历史真相的逐渐恢复,《东望长安》的危害性,已经暴露无遗。再这样的事实面前,这样一本书,是否也应该给我们带来某些思考?
  本月初,头条网发布了这样一个帖子:《左宗棠:他到底是功臣,还是屠夫》,在最后总结时,有这样一段话:  “负面:曾经在镇压回汉互相屠杀的同治陕甘回变时,带领湘军对回民进行报复性屠杀,回民颇苦之。故左宗棠在回族人中评价极差,称之“左屠夫”——捻军与董志塬的陕西回民军重返关中,引发甘肃回民的起义。1866年9月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陕西总督,进入陕甘镇压回民。左宗棠心狠手辣,有“左屠夫,左剃头”之称,认为“回民好乱”,“性与人殊”,必须“痛于剿洗”,于是利用卖国商人胡光镛向洋人借来高息贷款和大量的洋枪洋炮,率12万之众赴西北围剿,进行种族屠杀。陕西回民“十不存一”,绝大多数都死与战乱,除了西安城内被禁锢起来的上千回民外,有些回民躲进了秦岭深山和边远地区,有些回民被迫反教,艰难存活下来的上万人后来被清廷“安插”在了西北贫瘠荒蛮之地。对于这场空前的大屠杀,以至于连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认“以陕西人数计之……其死于兵疾疫饥饿者盖十之九,实回民千数百年来末有之浩劫。”直到1878年初,所剩的两千陕甘回民被迫进入俄境,成为今天中亚的东干族。陕西回民起义历时16年之久,这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之后,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使西北近百万回民死在了屠刀之下,使陕西全境几乎没有回族人生存。”  这段话有大量与历史事实不符之处,有混淆视听之嫌,仅提出以下疑问,与网友们探讨:  1、“曾经在镇压回汉互相屠杀的同治陕甘回变时,带领湘军对回民进行报复性屠杀,回民颇苦之。故左宗棠在回族人中评价极差,称之‘左屠夫’。”  白寿彝等专家按照从苏联引进的阶级斗争学说评述中国历史,完全抛弃中俄领土博弈的历史大背景之后来评述左宗棠,左宗棠就成为历史罪人,并且进行了大量抹黑,由此才出现了“左屠夫”一类的称呼。  回民们到底是如何评价左宗棠的?三十年代由白寿彝本人编辑发表的陕甘回民关于这段历史的口述中,五十年代由马长寿进行的走访形成的调查报告中,都留下了大量回族同胞对于左宗棠的评价,在这么多的相关文献中,根本找不到“左屠夫”三个字,却长期保留了对于左宗棠的尊称,保留了许许多多左宗棠关心爱护回族同胞的具体事例。难道这么多的受访者、讲述者们,都根本不了解那段历史?  为什么在后来的教科书中,尤其是八十年代之后对于左宗棠的大批判中回族同胞对于左宗棠的称呼会变成“左屠夫”?这个原因不言自明,这也正是今天乃至今后的中国必须面对并且作出回答的一个问题。  2、“1866年9月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陕西总督,进入陕甘镇压回民。左宗棠心狠手辣,有“左屠夫,左剃头”之称,认为“回民好乱”,“性与人殊”,必须“痛于剿洗”,于是利用卖国商人胡光镛向洋人借来高息贷款和大量的洋枪洋炮,率12万之众赴西北围剿,进行种族屠杀。”  《左宗棠全集》,共有洋洋洒洒十五大本,从这么多的文字中偏偏找出上面几条来作为左宗棠“心狠手辣”的证据,当然是片面的。左宗棠进入陕西之前就首先肯定回民自唐代起就在中国生活,他们的生存权必须得到保证的奏折,为什么视而不见?为什么左宗棠在陕甘期间要反复大声疾呼“曲在汉民”?这些立场鲜明的声明,难道都是为了进行“种族屠杀”?为什么这位作者对此视而不见?  另外,对于胡雪岩以“卖国商人”定位,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定位的依据是什么?尽管对于胡雪岩的评价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他是晚清新疆之役的关键人物之一是毫无疑问的,没有胡雪岩的鼎力相助,左宗棠就不可能解决出征新疆的军饷问题,也就不可能成功收复新疆。把这样的人物定位为“卖国者”,这位作者不知是不是脑子进了水?  3、陕西回民‘十不存一’,绝大多数都死与战乱,除了西安城内被禁锢起来的上千回民外,有些回民躲进了秦岭深山和边远地区,有些回民被迫反教,艰难存活下来的上万人后来被清廷‘安插’在了西北贫瘠荒蛮之地。对于这场空前的大屠杀,以至于连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认‘以陕西人数计之……其死于兵疾疫饥饿者盖十之九,实回民千数百年来末有之浩劫。’  西安城内,当时生活了一两万回民,这位作者称只有上千人,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陕西关中地区的回民躲进了秦岭深山和边远地区,大多数遭到杀戮的情况,早在左宗棠到达陕西之前数年发生,左宗棠入陕之后,陕西回民仅剩二十万左右,其中十万人由于战争、疾病、疲劳、冻馁等原因丧生,另外十万人得到安置、散落于西北各地或逃亡俄国。  把左宗棠奏折中的话作为他“承认”自己杀死了十分之九的陕西回民的证据,显然是非常荒谬的,是对国人的误导。左宗棠到底是如何安插陕西回民的?安插地点是如何选择的?马长寿的调查报告中,有大量被安置者本人的讲述,可以非常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显然,这些讲述跟某些“专家学者”们的说法大相径庭。还有,左宗棠在没有得到清廷任何拨款的情况下,排除种种困难安插了六七万陕西回民,这位作者说仅有上万人得到安插,不知道是根本不了解历史事实,还是蓄意歪曲历史事实?  4、“直到1878年初,所剩的两千陕甘回民被迫进入俄境,成为今天中亚的东干族。陕西回民起义历时16年之久,这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之后,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使西北近百万回民死在了屠刀之下,使陕西全境几乎没有回族人生存。”  白彦虎是在拒绝左宗棠挽留之后西去新疆的,白彦虎的追随者中,许多人放下武器脱离这个集团,都得到了接纳和安置,相关证据极多。白彦虎进入新疆之后,投靠阿古柏、以武力阻挠中国军队驱逐侵略者、收复祖国领土的正义之举,已经完全背叛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把这些说成是别无选择的“被迫”之举,同样是违背历史事实的,白彦虎逃入俄境之后,依然四次袭扰中国边境,配合俄国人企图在伊犁谈判中获得要挟中国的边境局势的阴谋,是在国内背叛祖国的延续。把白彦虎包装成为英雄,其实是严重歪曲历史事实、严重违背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作为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用这种立场评论一段中俄领土博弈关键时刻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显然是极不妥当的。  5、“陕西回民起义历时16年之久,这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之后,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使西北近百万回民死在了屠刀之下,使陕西全境几乎没有回族人生存。”  把“陕西回民起义”的时间从之前史学界公认的12年延长到16年,其实是把白彦虎进入新疆之后的所作所为界定为“起义”,这种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同样,把“陕西全境几乎没有回族人生存”的责任强加于左宗棠,也完全违背了客观的历史事实。  时至今日,还要在讲述这段中俄领土大博弈背景密切相关的历史的时候,按照完全背离中国国家利益的理论的需要,坚持这种颠倒黑白的讲述,是非常不妥当的,这种坚持,不仅不可能改变这段历史的基本事实,相反还会使得中国政府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对于一百年前大片中国版图的存亡安危的重大历史事件,用这样一种立场去评论,中国还怎么在全世界面前宣示自己对于新疆主权的合法性?还怎么去维护本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顶一下
  楼主的帖子我并未完整看完,但还是佩服你,能那么细致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有点我们湖南人的秉性,估计你应该也是湖南人,希望你的文章能有个完整的文字版并附上一些更细致、完整的引用出处,好让现今的国人了解更深刻一些。  谈谈曾左之间关系的看法吧:  个人认为曾左之间的关系属于一种秉性理念之争,说道底就是湖南人死认理,我们湖南人骨子里特别认死理,尤其是觉得自己有道理的时候,颇有些得理不饶人的架势,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不难行,估计曾对左是有怨念的,因为对的总是左。事实上,左晚年喜欢骂曾,估计不是因为两人关系的问题,而是因为曾扶植了一个李鸿章这样的贪官卖国贼,左有感而发,但不会挑明原因。  关于走向共和,我看了关于李的部分,其实感觉蛮可笑的,他跟左没有可比性,衡量一个人物的功绩,看他做了什么,也看他留下了什么,看他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就足矣。左70高龄时收复新疆,李这个年龄应该签了不少条约赔了不少款了,左死后留给后人只是一年的薪水,而李留下了万贯家财,身边的人就更别说了。不过历史书从来都是当权者和有钱人文过饰非的游戏。  今年年中去长沙,特意去左墓看了看,下了公交还要走一段路,还算行,就是小山左墓周边被村人墓地包围,维护得还算行。
  @平湖月满
15:02:32  七五,其实还只是露头的、公开化的问题,在此之下,尚处于隐蔽状况的问题有没有?恐怕很难说。近些年来,某些极端宗教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急剧膨胀,跟八十年代大批左宗棠,大批结束陕甘内战,甚至连新疆之役都被推向反面的举措,有着非常紧密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这些,东突之类不可能有如此迅速的发展,那些血腥的暴恐活动,也不可能如此猖獗。是的,
有惊人的相似,在感叹这种相似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反......  -----------------------------  楼主的看法很有道理,事实上,治理国家的根本前提还是要公正、公平!
  看一看
  @中国人不是猪头:  我完全同意先生的意见。我一直以为,曾国藩和左宗棠是同一类人。但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百余年来关于曾左关系的叙述,则有较多的异议,具体的看法,在帖子里已经有过相当直白的陈述,先生用“怨念”二字来表达,应该说非常准确。
  终于看完了楼主的文章,尽管是五年之后,有所得足已!  以史为鉴看来是有道理的,可惜要找真正的历史来看并不容易。我个人以为,目前的社会还处在清末民国的后遗影响中,很多历史文化认知都被用来服务于国家统治,但是对于国家治理的成效来说,左的遭遇应该算是典型,这段真实的历史和对它的讨论应该说折射了很多东西。  原本我认为历史认知对于现代社会和国家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也许是因为左的历史离我们不过百年,没想到对它不客观的历史认知对现今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细想来正是由于对左的不公正历史评价,把他列为疆、回少数民族之死敌,连汉族人也这么认为,导致了如今的西北民族矛盾升级,至少是原因之一吧。现如今国家民族政策一片混乱,在对待少数民族管理时,依法治国成了绝对的空架子。对历史的不良认知,让西北少数民族的管理雪上加霜,明明是受左遗泽活下来的少数民族后裔,某些不良目的者轻易就能将其活生生地鼓动成为祖先遭左屠害而应该要找汉族后人报仇的民族战士,因为历届官方提供了近60年的最佳历史题材--左屠夫,难怪不是这里 突 就是那里被 突,真是挖坑埋自己。  掩盖历史的丑陋行径,终有穿帮的时候,但其危害却估计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中国的历史其实司马迁已经总结过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之利 民之利 人之利如何抉择,早就被历史演绎得明明白白,可惜却还要故意歪曲这段演绎,其利何在?答曰:一己之私利耳!
  新浪网发表题为《敏感的西征
左宗棠对回民“剿抚兼施”》的文章,转录如下,供各位网友参考:  收复新疆之役,历来公认是左宗棠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无论后来史家的“阶级立场”如何,对此均无异议。但左氏西征的前半段,即平定陕甘回民暴动(旧称回乱,后称回民起义),却是左宗棠一生中争议最大之处,百余年来,功过难辨,即使在国内学术界,也一直是个敏感话题。  左宗棠 作者:谭洪安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光绪五年(1879年),前浙江巡抚杨昌睿应湖南老乡兼老朋友陕甘总督左宗棠之邀,“帮办甘肃新疆事宜”。进入陕甘境内时,见沿途遍植杨柳,生机盎然,他即兴赋诗一首,借吟咏“左公柳”,赞颂左宗棠西征的卓著功勋。  当时左宗棠指挥六七万精锐人马(以刘锦棠统率的老湘军为主力),经过一年多鏖战(1876年夏至1878年初),刚刚从入侵新疆的阿古柏武装手中夺回了天山南北大部。这位年近古稀且身体欠佳的老帅,还准备抬棺亲自带兵出嘉峪关,与盘踞伊犁地区的沙俄决一雌雄,他的个人声望及人生事业由此达到巅峰。  收复新疆之役,历来公认是左宗棠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无论后来史家的“阶级立场”如何,对此均无异议。但左氏西征的前半段,即平定陕甘回民暴动(旧称回乱,后称回民起义),却是左宗棠一生中争议最大之处,百余年来,功过难辨,即使在国内学术界,也一直是个敏感话题。  据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专家杨东梁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到西安参加一次陕甘回民起义学术研讨会,因提出要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具体分析回民起义的肇因及演变,全面看待左宗棠“镇压起义”过程中的表现,而遇到极大的压力。  这位致力研究左宗棠生平的资深学者说,直到今天,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首先,回民暴动发生的大背景,是清朝统治者,特别是地方官员,在回汉杂居的陕甘地区长期推行“护汉抑回”的错误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暴动的直接诱因,则是由回汉民众之间因激烈经济摩擦引发的大规模械斗。  原来,回民多以畜牧业为生,汉人则以耕作为主,回民大量放养的牛羊,常常吃掉汉族农民地里的青苗,双方因各自的生存需要,矛盾难以调和。而拥有牛羊或土地最多的,通常都是回汉双方各自的上层人物,大量下层民众在他们鼓动下,互相敌视,由规模较小的乡村械斗,终至两军对垒的血腥战争。适逢太平天国及捻军兴起,清廷倾注全力围剿,根本无暇西顾,陕甘局面遂一发不可收拾。  与太平天国运动欲取清朝而代之的宏大抱负(他们有没有相应的能力是另一回事)不同,陕甘回民暴动并没有很明确的政治目标,他们的主要目标还是“求生存”,因汉族地主组织的团练背靠官府,自然在争战中占有一定优势,但这也激发回民武装拼死对抗。  史料记载,明清以来,陕西商帮曾经富甲天下,但经过持续多年的回汉仇杀,以及官军与暴动队伍的拉锯战后,很多富庶地区变成赤地千里,陕西商帮自此一蹶不振。  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因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一起剿灭太平天国及捻军而名声大振的左宗棠,于同治七年(1868年)秋天受命西征。左宗棠最为人诟病的,一是1871年初围攻金积堡之役获胜后,因担心“暂若从宽,必滋后患”,让部下刘锦棠借故杀害马化龙父子及其部众1800余人,并将堡内一万多老弱妇孺驱至异地安插;二是两年后苦战攻陷肃州(今酒泉)时,又杀害“四大马”之一的马文禄及其1500余义军骨干,并听任官军入城屠杀回民数千人。  左宗棠事后对杀降一事似有悔意,纵观其整个征战生涯,他亦非嗜杀之人,但事实俱在,即使是后人有意“挺左”,也无从袒护。  不过,客观地说,左宗棠处理棘手的汉回民族矛盾时,能落实“剿抚兼施”政策,一手硬一手软,还是胜于在他之前督治陕甘的清朝大吏的。他曾反复说过,“从前汉回仇杀,其曲不尽在回”,“陕回之祸,由于汉回构怨已久,起衅之故,实由汉民”,并严厉斥责陕西汉族士绅“尽杀”回民的煽动之辞。  后来由回族文人整理的口述资料《陕甘劫余录》中,有受访回民亲口说“左宫保的章程,一劈两半”。大意是左宗棠处理善后时,对待回汉百姓,能够一碗水端平,用现代标准衡量,他的政策观念还是比较强的。  而从当年国家的大局来看,得到沙俄及英国势力支持的阿古柏势力已侵入新疆多时,西北危殆,假如陕甘乱局持续,大军无法出关,又怎能驱逐虎狼之敌、收复大片失地呢?王震将军谈及左宗棠功业时所说的“评价历史人物,账不要算得太细,搞得太繁琐,有些事可以求大同,存小异”,其言外之意,大概就在于此吧。
  新浪网的这篇文章,可能有一处叙述并不准确:杨东梁先生因为“提出要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具体分析回民起义的肇因及演变,全面看待左宗棠‘镇压起义’过程中的表现,而遇到极大的压力。”时间应为1987年在西安召开的那次“学术讨论会”,而非九十年代。  对于一个历史事件,建议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全面看待其间的功过是非,本来应该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对于这样一个跟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核心利益关系极大的历史事件,则尤其应该如此。然而,这位学者却因此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可笑的现象。其具体情况如何,我们不多赘述,但读者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去想象,恐怕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  杨先生至今坚持自己的观点,历时近三十个春秋,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歧,结果早已清清楚楚:无论是学术素养还是学术信仰,杨先生恐怕是包括白寿彝在内的那一批所谓专家学者们难以望其项背的。  上面那篇文章说:“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因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一起剿灭太平天国及捻军而名声大振的左宗棠,于同治七年(1868年)秋天受命西征。左宗棠最为人诟病的,一是1871年初围攻金积堡之役获胜后,因担心‘暂若从宽,必滋后患’,让部下刘锦棠借故杀害马化龙父子及其部众1800余人,并将堡内一万多老弱妇孺驱至异地安插;二是两年后苦战攻陷肃州(今酒泉)时,又杀害‘四大马’之一的马文禄及其1500余义军骨干,并听任官军入城屠杀回民数千人。  左宗棠事后对杀降一事似有悔意,纵观其整个征战生涯,他亦非嗜杀之人,但事实俱在,即使是后人有意‘挺左’,也无从袒护。”  自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左宗棠不过凡人而已,岂能无过?对于他在金积堡战役以及肃州战役结束时的杀降,不仅无从袒护,而且不必袒护:这两个事件所涉及的人数是有限的,如果抓住这两件事情不放,给他扣上一个“屠夫”的帽子,进而彻底否定,那么,49之后在和平条件下非正常死亡的人数有多少?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衡量,那些当代的伟人们又将如何自处?  其实,关于左宗棠的争论,以上事件涉及人数并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问题是:某些主流学者们把左宗棠指挥的那场战争界定为不义的、“反革命的”战争,于是,无论他怎样表现——他绝非嗜杀之人,跟之前的所有主政陕甘的官员相比,他无疑是最理性,在民族问题上最开明者,无人能出其右——他都只能属于历史罪人。可是,如果打开白寿彝等主流学者们对于这段历史的屏蔽,把当年的陕甘内战摆到西北乃至整个北方领土所面临的巨大威胁,尤其是中俄之间领土博弈的大背景之下,这些主流学者们的理论的荒谬性就暴露无遗了。这,也正是杨东梁先生提出那样的意见之后,便立即处境艰难、压力巨大的原因,杨先生在这一问题上数十余年如一日,无论面临怎样的压力始终痴心不改,这一点,的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一段关系上百万平方公里乃至数百万平方公里领土安危存亡的历史,非要引导国人坚持所谓阶级斗争的理念,坚持把那样一场中国人杀中国人的内战打下去,永不停歇,却完全不顾新疆早已沦为他人的“国家”,不顾这场内战给俄罗斯提供了怎样求之不得的扩张良机,把包括回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核心利益踩在脚下,这种理论,是何等的荒谬!  按照白寿彝三十年代编辑发表的《陕甘劫余录》中的回族同胞的讲述,左宗棠在处理回汉矛盾时,总是“一碗水端平”,“一劈两半”,这也成为后来的回族同胞在处理分歧意见时所经常采取的方式,被称为“左宫保的章程”。如果左宗棠真是一个“屠夫”,怎么可能用这种态度去处理民族问题?这些文献中的讲述者,曾经亲历了那段历史,有些人甚至跟左宗棠本人有过接触,他们最了解历史真相,对待左宗棠的评价也最能代表回族同胞的意见,这些人其实也是当代中国回族的先辈。可是,他们的这些评论,曾经长期遭到屏蔽,然后,任由一批所谓的专家学者们肆意颠倒黑白、歪曲历史,于是,就出现了那种把左宗棠称为“屠夫”,以及所谓“左宗棠在回族人中评价极差”的情况,进而以此为理由,拒绝客观公正地评价左宗棠,并且继续对这段历史进行屏蔽,对相关影视作品等等继续封禁。  我们目前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中国西北的那场大规模内战,是在国际形势异常凶险的情况下爆发的,在连续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俄罗斯又趁机鲸吞了东北、西北的大片领土之后,依然虎视眈眈,企图把他们的南部边界划到中国的长城来。而陕甘的内战,则不仅导致了高达2000万的人口丧亡,而且使得新疆沦为异域,还有更多的中国领土面临严重威胁。清廷派出一大批文武官员前往西北,他们却个个束手无策,形势依然越来越危急,举国上下连连惊呼“大局糜烂”。左宗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闽浙总督任上调任陕甘总督的,就地区而言,陕甘远不及闽浙发达和富庶,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调动,相当于降职。但左宗棠不以为然,他认为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也不可无总督,如今西北的无数百姓面临生存危机,国土面临严重威胁,自己不应该避难就易,因此,他毫不推辞,就离开了福建,前往陕甘就职。  在抵达陕甘之前,左宗棠就首先声明,回民自唐代就在中国繁衍生息,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他们的生存权力是正当的,应该得到尊重,杀戮不可能灭绝整个回族,也不可能解决西北当前的问题,只有实现回汉和解,使得各族百姓和平共处,“共乐升平”,才是解决西北问题的正确途径。具体的内容,已经摘录在主贴中,这些文字可以清楚证明,左宗棠根本没有把回族当做敌人,更没有对回民进行“种族灭绝”的动机。然而,他的这类思想,被统统无视,遭到了严厉的屏蔽。  左宗棠所面对的,是一场波及整个西北的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是今天新疆的那些恐怖活动所根本无法相比的。中国的主流评论者,一方面指责左宗棠在战场上的胜利,一方面指责他“剿抚兼施”的政策,似乎他只有和前面派去的那些文官武将一样大败亏输才对,否则就必须以零伤亡来结束这样的局面,这种要求,当然是不可能有人做到的。如果历史真的按照这些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发展,那么,不仅后来的中国国家版图将大大改变规模和形状,当时的西北地区还将有更多的人口丧亡。他们不仅屏蔽了这段历史的大背景,而且屏蔽了这场内战的残酷性,就以陕西而言,曾经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秦商,就在同治年间消亡殆尽,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当然也给后来陕西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然而,八十年代以后那些轰轰烈烈研究陕西回民起义的专家教授们,却对此只字不提。  以这种方式开动国家宣传机器,对左宗棠进行长期污蔑,当然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效果。但是,这种宣传所告诉人们的,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也不可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如今,这些专家教授们的学说,已经彻底不攻自破了。  作为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在新疆面临相当严峻的安全形势的时候,却依然不能理直气壮地公开晚清各民族中国人抗击外来侵略、成功收复新疆的历史——新疆电视台的《天山大讲堂》,主讲者这一集的讲述内容,在网上就被删除了;在大量抗日神剧充斥荧屏的时候,电视剧《左宗棠》却遭到一二十年的封杀,至今不能解禁。这样做的理由,被解释为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事实证明,强加给左宗棠的那些“屠夫”、“在回民中评价极差”的说法,纯属污蔑,根本经不起考证、站不住脚。一个正在全力反对新疆分裂的国家,竟然以肯定投靠入侵势力、背叛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者,却否定和污蔑抗击侵略、收复祖国领土者的方式来“维护民族团结”,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些事实清楚表明,在左宗棠的评价问题上,中国的舆论掌控部门,不仅水平低下,而且逻辑混乱,根本不能自圆其说。这种逻辑,已经给新疆的安全形势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整个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同胞中形成的隐患,眼下还不得而知。继续坚持这种严重违背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逻辑,用非常滑稽的说辞去诠释这段历史,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所产生的效果,都只能是负面的。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其中胡过世较早,剩下三个居然都是清官,真不知道是天要灭清,还是要灭清官,难道真的是非人力所能挽回?这几个湖南先辈的作为,把湖南的近现代风气搞得也太悲壮了!  一生倔强化清流,只为清辉佑中华。  燕赵悲歌今何在,屈平遗风在湖湘。
  聪明人生的你
  用手机登录本贴,显示“帖子不存在或禁止访问”,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样一个帖子,自贴出之后,总是遭到此类待遇,不能不令人感慨。
  @平湖月满
03:52:50  用手机登录本贴,显示“帖子不存在或禁止访问”,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样一个帖子,自贴出之后,总是遭到此类待遇,不能不令人感慨。  -----------------------------  好像我用手机也偶尔会这样,电脑登陆不会。现在我家的wifi连接手机经常连网页都打不开,楼主无须太过介意!
  谢谢楼上。
  黄河铁桥貌似与左公没有多大关联,钱固然是左公没有用的养廉银,是升允没有拿这笔钱去吃大活鱼,弄鹅掌疯,演绎中国美轮美奂的饮食文化。而是拿去修桥了,有些对不住升总督自己的五脏庙了。  左公最想要的是否是一技一艺之名?
  回楼上:关于这座桥的修建费用,除了前面给出的陈述之外,我还没有看到其他更确切的记载,因此,在这个贴子里,对于这一问题我始终没有下肯定的结论,我以为依然需要寻找更加确切的历史依据。  陕甘总督兼任茶马使,从石碑上升允的头衔来看,他也有这个兼职,如果这个兼职确有一份专门的工资,那么,关于左宗棠留下这份工资的说法,就并非不靠谱了。  左宗棠留下这份工资,本意肯定不会是让后来的继任者们去吃喝消费的,他的作为和业绩,恐怕也对后来的人们有一种感召,继任者们没有将这笔钱用于吃喝,一任一任传下去,其原因不难理解。只是这笔廉俸之外的工资,当属比较隐秘的收入,继任者们没有像左宗棠一样捐出,而是照例收下了,这和左宗棠形成鲜明对照,当然不便将这个收入公开,在升允撰写的石碑上,没有明确这一问题,也就在情理之中。  以上说法纯属推测,但如果这种推测符合历史事实,这笔修桥的费用的确来自左宗棠遗留的“工资”,那么,非要说这座桥“跟左宗棠没有多大关联”,显然就有失公允了。左宗棠是否在乎后人的评价是一回事,而后人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客观公允,则是另外一回事了,不能用左宗棠不在乎后人评价的理由来为并不公允的评价进行辩护。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即使那座桥是用左宗棠留下的“工资”建造的,也依然和左宗棠没有任何关联,因为他本人从来不去追求一艺一技之名。不仅黄河铁桥如此,新疆自治区的各种大型庆典上,左宗棠的名字也从来不被提及,即使有学者在《天山大讲堂》中称左宗棠为当代中国国家版图第一奠基人,这样的视频也会在网上被屏蔽。对于左宗棠的评价,通行此类逻辑,堪称司空见惯,而曾经满天飞的“屠夫”、“刽子手”之类的帽子,直到今天也没有收回。  至于那座黄河第一桥,自问世以后的大部分时间以中山命名,其实,如果说这座桥跟孙文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倒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人中龙凤,国之柱石。
  黄河铁桥是升允建的,当然其为主要人物。  按楼主在此事上的逻辑,新疆的收复主要功劳就不是左公的。  另外楼主既然不时地要给左公打上一块补丁,是否应拿出比左公高明的智慧?否则,是不是该对左公保持应有的敬意?  左公的命运还是不错的,历史上,清初的纳兰性德,三国的郭嘉都没有活到40岁,六朝簪缨的代表——谢家子弟也没有活过50岁的,左公74岁去世,在当时是算高寿的了,而且左公在政坛上活跃时间之长,于古大臣中也是极少见的。
  皮日休论隋炀帝有这样两句诗:“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争功不较多。”  如果皮氏能有机会能看看左公修的通新疆的大道,应会觉得其此诗所展现的见识是多么的凡庸低下。
  作者:ygssblc 时间: 17:07:55   黄河铁桥是升允建的,当然其为主要人物。  按楼主在此事上的逻辑,新疆的收复主要功劳就不是左公的。  另外楼主既然不时地要给左公打上一块补丁,是否应拿出比左公高明的智慧?否则,是不是该对左公保持应有的敬意?  左公的命运还是不错的,历史上,清初的纳兰性德,三国的郭嘉都没有活到40岁,六朝簪缨的代表——谢家子弟也没有活过50岁的,左公74岁去世,在当时是算高寿的了,而且左公在政坛上活跃时间之长,于古大臣中也是极少见的。  ==========================================  自古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和炊究竟孰轻孰重,我无意争论,但如果说米的存在与炊毫无关联,在下无法认同,而先生将其转换为“主要人物”之争,显然已经有点偷换概念了。  升允作为末任陕甘总督的总体评价如何另当别论,但至少他在王朝末期完成了这样一个不无难度的艰巨工程,无疑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是值得肯定的。  升允在碑文中说,造桥的工程款来自于捐项,并未指明是左宗棠留下的工资,如果明言,将会使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所有将茶马使工资装入囊中的历任陕甘总督们相形见绌,这一点他当然不能不有所顾忌。但是,他依然明确指出,左宗棠当年就有过在黄河上造一座铁桥,以解决两岸交通不便的重大难题的想法,自己的举措,其实是在实现左宗棠的遗愿。当年的德国人要在中国内地完成这样一项工程,缺少相关经验,他们不能因为报价过低而亏损,因此报出了左宗棠无法接受的造价,随着埃菲尔铁塔的建成,世界相关工程技术大大进步,中国天津海河、上海苏州河上相继开始或完成了万国桥、外白渡桥等铁桥的工程,时间的推移,使得外国公司的报价大大降低,这也成为升允能够实施这一工程的客观条件。  这个帖子已经超过五年,帖子内容出现“打补丁”的情况,当在情理之中,另外,请先生注意: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反映这段跟六分之一版图的存亡乃至大半个国家版图安危的历史的电视剧《左宗棠》依然在中国遭到封禁,这些补丁乃至整个帖子,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贴出的。如果提出一个必须拿出“比左公高明的智慧”的条件来作为打补丁的门槛,我以为自己肯定无法达到先生所要求的标准,同时也以为这个门槛限制,其实是缺少存在理由的。如果非要提出“比左公高明”的标准,我以为应该倒是向那些主流的专家学者们说说:既然你们如此强烈地批判左宗棠,是否应该拿出一个比左宗棠高明的可行性方案来,例如,在陕甘已经造成那么大的经济破坏和人口丧亡的情况下,可以用零丧亡的数据去结束这样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并且将逃亡甘肃的陕西回民在当时就妥善地安置回原籍,让他们重新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甚或更进一步,在根本不结束陕甘那场内战的前提下,就成功地收复新疆、保住北中国的几百万平方公里领土?如果根本拿不出任何可行的方案来,那么,直到今天依然在维持对于左宗棠的批判,维持对于电视剧《左宗棠》的封禁,岂不是就很可笑?
  升允本來是造桥的主要人物,经楼主一说,似乎倒有些负面了,其实不过就是未将份内收入未拿出而已。  另外左公本来身上没有补丁,楼主非要弄一块补丁给打上,好在历史距今不远,可以查到史实。  这些就是楼主对左公的尊敬?  按楼主在造桥一事上的逻辑,左公就不是新疆收复的主要人物。
  @平湖月满
18:57:00  作者:披甲豆腐 回复日期: 18:09:57    楼主如何告诉我们真实的左宗棠?你认识他?   ====================================================================   如果不认识某个历史人物,就不能讲述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么,世界上也就根本不存在历史了,你说是吗?  —————————————————  你特么都不存在,就憋BB了  
  作者:ygssblc 时间: 00:01:02   升允本來是造桥的主要人物,经楼主一说,似乎倒有些负面了,其实不过就是未将份内收入未拿出而已。  另外左公本来身上没有补丁,楼主非要弄一块补丁给打上,好在历史距今不远,可以查到史实。  这些就是楼主对左公的尊敬?  按楼主在造桥一事上的逻辑,左公就不是新疆收复的主要人物。   ========================================================  我看过的关于升允的介绍中,依稀记得左宗棠去世时,樊燮之子范增祥拒绝为左宗棠拟写悼词,为升允弹劾。辛亥年间,升允派兵至陕西长武,与民军展开激战。  对于升允该如何评价,属于另外一个专题,与本帖无关,在下也缺少相关研究,不宜妄加评论。但是,就黄河第一桥而言,升允在晚清末世,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那样一个艰巨的工程,实现了多少西北人世世代代的期盼,就事论事,作为造桥的主要人物,升允在这方面是一大功臣,这一点肯定无疑。但造桥是造桥,捐资是捐资,两者并不矛盾,更不必互相否定,这是我的看法。表示了这样的意见,升允怎么就变成了“负面”呢?茶马使的收入,是朝廷所定,合法合规,没有任何人能够要求他们将这份收入捐出,并且,除了左宗棠之外,貌似历代所有担任陕甘总督者,并没有人捐出这份“工资”,这是人家的正当权力,无过可指,怎么会因此就成了“负面”?不知道究竟是我的表达能力欠缺,还是先生的理解能力不足?  用任何人捐出的合法收入,在母亲河上修造了一座大桥,使得无数百姓从此解决往来涉渡之苦,都肯定是一件莫大的功德,即使毕生只有这样一项贡献,也值得大书特书了。可是,现在捐钱的人是左宗棠,于是就必须肯定这座大桥跟他毫无关联,否则就是“打补丁”,就必须遭到质疑和声讨了,甚至可以由此推导,收复新疆,左宗棠也不是主要人物了。这种逻辑,难道不奇怪么?  其实,和收复新疆相比,黄河第一桥毕竟是小之又小的,迄今为止,这座桥和左宗棠的关联也极少有人提及。但收复新疆,则却曾有声音希望改变左宗棠是主要人物的结论。例如,曾经有人披露,出兵新疆的决策人物是慈禧而不是左宗棠这样的“内幕”;也有人挑拨左宗棠和刘锦棠之间的关系,认为收复新疆的功劳,应该归于刘氏,左宗棠不过坐享其成而已。这些声音尽管因为难以成立而甚少人关注,但却并不是由于我谈了关于黄河第一桥的看法才产生的。当然,在一个长期将收复新疆的历史推向反面,对于这次战争的主导者百般污蔑、强加罪名,并且直到今天,唯一一个反映这段历史的电视剧毫无道理地遭到封禁的国度里,出现各种神逻辑,都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楼主怎么提到对升允的全面评价?抱歉,我以前从不知道有此人的信息,所以无从说起。不知道楼主将我的意思引向这方面是什么意思?我只是在谈造桥一事而已。  但是就修桥这件事而言主。升允是第一功劳,似不为过。  我所说的给左公打补丁不是此事。  楼主说别人有对左公不公正的,可是楼主就对左公有应有的敬意吗?
  作者:ygssblc 时间: 22:26:47   楼主怎么提到对升允的全面评价?抱歉,我以前从不知道有此人的信息,所以无从说起。不知道楼主将我的意思引向这方面是什么意思?我只是在谈造桥一事而已。  但是就修桥这件事而言主。升允是第一功劳,似不为过。  我所说的给左公打补丁不是此事。  楼主说别人有对左公不公正的,可是楼主就对左公有应有的敬意吗?   ====================================================  你不知道升允的信息,我也声明了自己对此所知无几,那么,先生如何肯定我要“往这方面引”?  在晚清末世修桥,尤其是要在偏僻贫瘠的甘肃实现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壮举,面对的困难之多是后来的人们难以想象的,能够最终将这样一个工程如期完成,绝非易事,它当然利在百姓,功在人心,这一点我也表达得清清楚楚。但是,是否因此就不能谈论修桥资金的来源?是否只要谈论了资金问题,就否定了升允修桥的贡献?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  你说的打补丁是什么意思,似乎也秘而不宣,那么,旁人便只能猜测先生的意思了,既然猜得不准,先生是否应该明示,不再继续打哑谜?  也许我对左宗棠“缺少应有的敬意”,但这只是先生个人的看法而已,事实如何则是另外一回事。至于左宗棠在自己祖国的遭遇是否公正,评价是否客观,六十多年有目共睹,恐怕绝非在下一人所言,就可以信口雌黄的。
  左公的身上根本没有补丁,楼主非要弄一块大补丁给补上,从这点而言,似乎看不出楼主对左公有什么敬意。  我说的是补丁楼主反复宣扬的三位收复新疆的前敌大将“贫困”之事。按楼主这种思路,左公根本就不能收复新疆。  至于修桥,至少应当先提升允的贡献,楼主并没有如此,这就是对左公的敬意吗?
  低调的民族英雄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彪炳史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