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庄园起源是哪里啊?

46-丁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
我的图书馆
46-丁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
& & & 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发扬先祖艰苦奋斗精神, 振我家业, 兴我中华,万拫同源,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亲,沒有您我之分,顾大局、识大体,千家万户教育培养子孙后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和谐社会,共同维护祖国的尊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综合组编董氏家族“董方红”
& & & 继承家族优良传统 ,发扬先祖艰苦奋斗精神, 振我家业, 兴我中华,万拫同源,教育培养后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和谐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
最新百家姓排名,,看看您丁氏排第几?& 关心您的姓氏.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 & & 位列前三位的& 李、王、张、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柴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
46-丁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 & & 丁氏始祖(新排第46大姓氏)
丁氏始祖 丁公伋& & & 太公望姜尚之子,又名姜伋、吕伋,嗣位于王官。《毛诗·齐谱》云:齐侯“伋以二千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成王之崩,职掌虎贲,又事康王,明为王官也。”孔安国“顾命”注云:“伋为天子虎贲氏”。可见西周初年,丁公伋为朝廷重臣,辅佐了周初几代王朝,功勋显赫。伋死后,谥号丁公,子孙即以“丁”为姓,开丁姓之宗。其后裔初发祥于营丘,嗣发展分散于济阳郡一带(今山东定陶县治),一直都是济阳望族,后来渐渐遍布全国各地。现在营丘有丁公故址碑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一、丁氏历史源流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①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③ 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④ 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 得姓始祖:丁公伋
& & ★得姓始祖: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
二、聚集地: 迁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安徽、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沛国谯县的丁氏成为全国各地丁氏中较大的一支,这支丁氏世代与同县的曹氏(曹操家族)、夏侯氏通婚,同为谯县三大豪族之一。& & 在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很多名人,如汉末位列三公的司徒丁宫、官居司隶校尉的丁冲、文学家丁仪丁廙兄弟等。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 & 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 & 秦汉时期,丁氏的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省境,同时已有迁至今河北、陕西、广西、湖北等省者。如,秦末项羽将丁公(名固)为薛人(今山东滕县南),刘邦部下丁义起于留(今江苏沛县);西汉时丁宽为梁人(今河南商丘南),丁外人为河间人(今河北献县东南),丁明为瑕丘人(今山东衮州东北);东汉时丁邯为阳陵人(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丁茂为合浦人(今属广西);东汉末,丁遵任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太守,在当地安家。三国、西晋时期,丁氏在江南分布更为广泛。如三国时魏国丁仪为沛人(今江苏沛县),吴国丁諝为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丁览为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丁奉为安丰人(今河南固始东南),后徙家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晋丁绍为谯国人(今安徽毫州),丁义为建城人(今江西高安)。唐初,有丁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北宋,有长洲人(今江苏吴县)丁谓,任崖州司户参军,其后裔分衍崖州(今广东崖县西北)及广州。丁氏入粤始祖还有:丁允文,南宋时开基潮州;丁肇宪,明初由潮州徙梅州;丁仑,明代徙丰顺。  丁姓在台湾也遍及各地,以台北、澎湖、嘉义、新竹和嘉南地区最多。以其人数而言是第八十九位。丁氏自闽、粤一带,播迁到台湾,也是为时较早的。台湾省文献会拥有一项古契,上记:清嘉庆二十年间(公元1816年),有一位添福庄的垦户丁文开,当官向南嵌、龟仑、坑仔三社屯丁给出埔一所,可知早在嘉庆年间台湾已有丁姓的踪迹。此后又有人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 & 丁氏源自五支 炎帝后裔居多 & & 丁氏,一直是一个阵容庞大的家族, 过去的两三千年来,参加这个大家族的组成份子,至少在五支以上。 & & 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丁姓的始见,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武王伐纣之时。《姓氏考略》上所记载的:“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明白指出了当时就已经有以丁为姓的诸侯。不过,古籍中对于这位丁侯的来龙去脉,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只能知道丁氏的具有悠久历史,却一直无从探知最原始的丁氏的家世源流。 & & 第二支丁氏,就有详实的源流可考了。依照《姓纂》和《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书的记载,他们是姜太公的后裔,发源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其家族渊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的炎帝神农氏,是最为道地、最为光彩的黄炎子孙。三书都是这样认为的:“齐太公生─719.06.0及19.0支孙以谥为姓”。这一支丁氏,实际上也是后世丁氏之族的中坚份子。汉代以后,虽然陆续有三批人马投入这个大家族的阵容,但千百年来的丁姓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这一支,算起来都是源自姜太公的炎帝后裔。 & & 到了三国鼎立时期,位于江南的东吴,开始出现了第三支丁氏,那便是孙权之孙的被改姓为丁。这一段渊源,明载于《江表传》,是这样说的:“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换言之,后世的丁姓人之中,也有一部份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正是传自周文王的第八子康叔。 & & 此后,丁氏的阵容越来越是庞大,先后加入了两支新的生力军:一支改自于氏,一支则由来华定居的西域人所改。关于这两支丁氏的加入,都是有具体的证据可为依凭的,包括《枫窗小牍》所记载的:“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以及明载于《杨士奇东里文集》的:“丁鹤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原,因以为姓。” & & 由此看来,现在遍布于世界每一处地方的丁氏之族,至少是有五个系统的。第一支是丁侯之后,第二支是丁─719.0 6.0及19.0之后,第三支出自孙匡,第四支出于庆之后,第五支则为西域人的改姓。丁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姓氏。 & & 从丁氏组织庞大和复杂的情形,还可以提示世人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同姓的男女,不一定就绝对不可通婚,而不同姓的人,也不一定就必然适宜彼此联姻。这一点,《中华姓府》指出:“礼,同姓不婚,莫不知之,而同姓可婚,异姓或不可婚,则知者少矣。以丁姓而言,于及西域人所改者,同可婚也;以孙姓而言,孙改之丁,孙丁虽异,则不可婚。是结婚者,宜究祖姓之源,免铸错误。” & & 如此说来,年轻男女在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时,还真得先行了解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免得无意之间铸成错误,而贻患后代子孙呢! & & 丁氏自从在汉、晋之际大放异彩之后,这一份光辉,就此千百年传留了下来,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丁氏都是人材辈出,而于清代登峰造极。 & & 清代的丁氏,出过传名千古的国家栋梁之才,更出过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丁宝桢、丁日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无一不是满缀着晶莹光华的名字。 & & 丁日昌,在光绪年间更是大名鼎鼎,不但作到江苏巡抚的方面大臣,以所历皆有名绩而著称,而且,曾经辅佐曾国藩,仿造西洋的火器和船舶最力,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献力不少。 & & 三、丁氏历代名人& &
1:丁氏历史名人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 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 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 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 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 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 丁 恭:汉代人,曾任谏议大夫、博士。治有《公羊严氏春秋》。光武帝时,自远方来从学者达数千人,当时称为大儒。   丁 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丁日昌
  丁日昌:()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广东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人。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军事家,政治家。20岁中秀才。初任江西万安、庐陵知县。1861年为曾国藩幕僚,1862年5月被派往广东督办厘务和火器,1864年夏任苏淞太兵备道,次年秋调任两淮盐运使。1867年春升为江苏布政使。1868年任江苏巡抚,1875年9月任福州船政大臣,次年署理福建巡抚。日,逝世于广东揭阳家中。& & 人物生平& & 丁日昌早年由廪生捐教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倡建蓝田书院于汤坑圩。咸丰四年(1854年)办团练,剿潮州土匪。七年(1857年),升任琼州府学训导。九年(1859年),因守城有功,升任江西万安县知县。丁日昌到任后,将历年积案一一整理结案,旋经广东巡抚奏调,办理广东洋务。八月,署庐陵县知县。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占吉安府,丁日昌与知府曾咏以失守被褫职。七月,两江总督曾国藩奏调随营委差,开复原官。在安徽期间,上条陈言江西吏治、丁漕利弊情形,拟定丁漕减价章程数十条,拟州县拟捐款、应裁应留条例数十条。& & 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攻占广东高州,两广总督调丁日昌赴高州帮办军务。丁日昌主张在燕塘设炮局,铸造开花大炮。二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设上海机器局,因丁日昌平时留心西方科学技术,调任督办。因此结识郭嵩焘,引为挚交。淮军克复无锡后,丁日昌被保奏为直隶州知州衔,赏戴花翎,旋委办理营务处。三年(1864年),淮军克常州府,被保奏为知府衔。湘军攻克南京后,丁日昌被保奏为道员,留江苏遇缺即补。四年(1865年),授苏松太道,兼管海关。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时,与英国领事巴夏礼据理力争,办理了驱逐洋兵驻扎城外、将违法外国轮船充公、索回吴淞口炮台地基、裁撤会防营向英法兵支付的兵费、禁止洋兵在洋泾浜收取赌规、将英国传教士陆和尚正法、拔除外商私设的浦东至川沙的电报线、将外国流氓遣送回国等洋务。同时,积极向西方购买机器,将上海机器制造局移址今江南造船厂处。清军攻克福建漳州后,丁日昌以支援军饷、军火不遗余力,被李鸿章评价为“才力过人”、“不避劳怨,操守亦甚清严”,保奏赏加三品顶戴并三代封典。八月,升任两淮盐运使,时两淮盐政多弊薮,丁日昌到任后严禁私贩,惩处贪官,由此税收大增。& & 同治五年(1866年),扬州清龙潭以下堤坝决口,清廷命丁日昌就近负责修复堤坝。合拢后,加布政使衔。次年,擢江苏布政使,升江苏巡抚。时江苏因太平天国战乱结束不久,民气凋残,丁日昌培民气,锄豪滑,清理积案,制订月报词讼册、钱粮斗则,清廷命各省仿行。七年(1868年),丁日昌下令严禁“淫词小说”,查禁小说戏曲书目122种,“淫词”唱片114种,续查“淫书”34种,分2批共计268种,含《红楼梦》、《金瓶梅》、《巫山艳史》、《杏花天》、《蟫史》、《女仙外史》等。有清一代,丁日昌查禁小说最为彻底。同年,整理解决江苏历年钱漕税收,修筑常熟等地水利工程,上呈曾国藩《内外洋水师章程》,其中所附《海洋水师战场别议》提出“专用大兵轮及招募驾驶之人”、“沿海择要修筑炮台”、“选练陆兵”、“建三洋水师”,使“北东南三洋连为一气”等建议。曾国藩阅后无甚反应,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台,海防之议再起,才由广东巡抚张兆栋代为上奏,引起清廷朝野及地方大员重视。& & 八年(1869年),丁日昌上奏,主张“举贤才,汰虚冗,益廉俸,先书吏,输漕粟,变武科”。九月,丁日昌出省城勘察水患时,其族人与人斗殴,致一水丁死亡。丁日昌自请交部严加查处,被清廷宽免。同月,与马新贻奏重修《江南通志》。十月,丁母忧。十二年(1873年)七月,回原籍安葬母亲时,得湿症。& & 光绪元年(1875年),入京陛见后,以病请假回籍调理。清廷命赴津帮同北洋大臣李鸿章商办事务,只准假四月。十一月,任福建巡抚,兼船政大臣。次年夏,连日大雨,福州城内积水深达丈余,丁日昌亲自站在城墙上六昼夜,指挥散赈,救济灾民数十万,并命海关暂停征收米税,派船让商人贩粮至福州,使米谷价平。& & 时台湾府土著多事,丁日昌抱病赴台巡视,民心安定。并派兵镇压凤山县境内悉茫社及狮头、龟纹诸社的动乱,立善后章程约束。台湾中部水埔等六社不谙树艺,丁日昌命雇汉人代耕。又命令地方当局按口给土著银两何粮食,教其耕作之法,并广设义学,教土著识字。又奏罢台湾府属渔户税和其他杂税,并上奏认为台湾若不认真整顿,不出数年,日本必出兵侵占,因而主张筑铁路、开矿产,用关税等赋税造轮船,增开航路。七月,以病情加剧乞假回籍调理,朝廷给假三月,准其在家专摺奏事。因病难速愈,屡上奏请求辞职。& & 光绪四年(1878年),山西、河南大饥,人相食。丁日昌竭力筹款,派人至台湾、新加坡、暹罗等地募捐,得款三百余万两。四月,清廷准其辞职。病稍愈,即被清廷派往福州,办理乌石山教案。次年,回到家乡;闰三月,获总督衔,受命专驻南洋,会同沈葆桢及各督抚办理海防,指挥南洋水师全军。后又兼任各国事务大臣,丁日昌具疏力辞,并陈海防事宜十六条。& & 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丁母忧去职,奏授丁日昌为直隶总督。消息传来,丁日昌已于正月初十日去世,终年60岁。丁日昌好藏书,多宋元校钞本,编有《持静斋书目》五卷,当时与范氏天一阁、黄氏百宋一廛齐名。& & 政治主张& & 发展实业方面:首创轮船航运事业;创设江南制造总局;倡办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在台湾开矿藏、筑铁路、架电线、造船械、办农垦等。 & & 军事国防方面:提议创建北平、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建言建策不计资历,从实践中选拔各方面的人才。 外交方面:力主维护主权和收回利权等。 & & 内政方面:提倡清政廉洁,严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清理积案;剔除陋规积弊,蠲减苛捐杂税;注意治水促耕,抢险救灾等。 & & 华侨华工方面:建议禁止外人在沿海诱骗华工出国;建议设市舶司,管理在外国的华侨和华工等。 & & 文化教育方面:建议变八股为八科,改革科举制度;推动和促成派遣第一批留美学童;挑选船政学堂优等生赴欧留学;组织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籍和编撰府志政书;主张在通商口岸创办报馆;倡导广设社学和义学。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 丁汝昌生平简介
  丁汝昌(~)晚清北洋海军提督。字禹廷。安徽巢湖市居巢区庐江石头镇人。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1879年(清光绪五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清政府在英订购的“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出任北洋海军提督。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贪腐严重,但其人严重依赖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李氏家军.1891年,率舰队访问日本。鉴于日本海军的发展,回国后曾陈请清政府再购新舰,增强北洋海军实力,以防外患,未被采纳。1894年7月丰岛海战后,命令加强各舰防护,以备再战。9月中旬,奉命率北洋舰队主力护送运兵船队赴大东沟,17日准备返航时发现日本舰队,即令舰队起锚迎敌。由于舰队所取接敌队形严重失当,加之负伤后中断指挥,北洋舰队遭受重创,被革职留任。日~2月11日,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瑞乃尔等的逼降,但对大清政府已绝望,服毒自尽以谢国人。&
1.无依无靠的安徽孤儿  原籍安徽凤阳县,祖先在明初投军入了卫所,后人成了卫籍,落户在庐江县北乡石嘴头地方,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后来该地改名为丁家坎村。咸丰末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十四、五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参加太平军。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 2.捷报频传的淮军将领  十一年(1861年),安庆被湘军围困危急,身为陈玉成部下的程学启,深夜率丁汝昌等300余人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湘军将领曾国荃对这批降军存有疑虑,每逢战斗,必令他们居于前列,七月十三日,程学启、丁汝昌作为前导,攻破安庆北大门外的太平军营垒3座,断绝了安庆北面的交通,使守城的太平军处境更加艰难,八月一日,曾国荃指挥程学启、丁汝昌等攻占安庆,太平军守将叶芸莱以下1.6万人全部战死。战后,程学启升任游击,赏戴花翎,充当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当时因上海士绅请求,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建淮军,支援上海,并将大都由安徽人组成的,程学启的开字营拨归李鸿章指挥。同治元年(1862年),程学启、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八月,配合刘铭传铭字营与太平军战于四江口,刘铭传见丁汝昌作战英勇,请李鸿章把丁汝昌调入铭字营,仍充哨官,统领亲兵100人。旋改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败亡。曾国藩北上督师剿捻,由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办理后勤。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七年(1868年),东捻军失败,丁汝昌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刘铭传拟裁去丁汝昌部马队3营,丁汝昌致书抗议,刘铭传怒其不执行命令,欲杀之。丁汝昌闻讯,驰归故乡巢县,得免杀身之祸。  同年,发生日本侵略台湾事件。清政府展开海防大筹议,李鸿章力主购买铁甲舰,办理海军。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李鸿章奉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  丁汝昌罢职归田,闷闷不乐,其妻魏氏,是湖北钟祥人,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位有见识的女子。她安慰丁汝昌:“家有薄田数亩,足以饱腹,大丈夫建功立业,自有时也,姑待之”。家居数年,丁汝昌时常想到李鸿章身居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姑前往天津投靠。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就对他说:“省三(刘铭传)与尔有隙,我若用尔,则与省三龃矣。尔宜与之分道扬镳!今吾欲立海军,乏人统率,……当以此任相属。”当时,陕甘总督左宗棠正在指挥西征收复新疆的战事,因素知丁汝昌作战英勇,奏请发往甘肃差遣。李鸿章不愿丁汝昌西行,便以丁汝昌“伤病复发”为由,把他留在天津。& & 3.亲历黄海大海战  1894年初,丁汝昌获尚书衔(尚书相当于今天政府中的部长)。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派兵前往助剿。日本政府援引《天津条约》,也派兵赴朝鲜,蓄意要挑起战争。   7月25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域偷袭中国运兵船队;8月日,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由于入朝日军不断增多,清政府决定再度增调兵力赴朝作战。9月16日,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舰队护送援军由大连湾驶往鸭绿江口登陆;并于次日上午返航。   中午11时30分,北洋舰队发现日本联合舰队自西南方向驶来,一场海上恶战迫在眉睫。丁汝昌立即命令北洋舰队由返航时的五叠雁行小队阵改列为雁行阵(横阵)迎敌,同时他还向全舰队发出三条作战训令:   (一) 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   (二) 始终以舰艏向敌,藉保持位置,而为基本战术。   (三) 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   由于种种原因,北洋舰队击敌时的队形未能成为整齐划一的横队,而成为类似“人”字形的涣散队形。而日本联合舰队的12艘军舰则分列为两个战术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四舰作为第一游击队,以单纵队在本队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余八舰作为本队,以但纵队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此时,两支舰队所处的黄海大东沟海面风平浪静,死一般的沉寂令人毛骨悚然,惟有军舰烟囱里冒出的浓烟在向上升腾。在双方舰队相距12公里时,日本联合舰队向左稍稍变换航向,向北洋舰队的右翼扑去。12时50分,双方相距5330米,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上305厘米口径的前主炮一声怒吼,其余各舰也相继开炮射击,世界近代史上规模罕见的中日黄海大海战就此打响了。   海战开始,丁汝昌在战斗中负伤,北洋舰队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代替指挥。不久,日舰炮火击毁了“定远”号上的信旗装置,北洋舰队遂失去了统一的战场指挥。而日军第一游击队则高速扑向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超勇”号和“扬威”号,将该二舰击沉。日本联合舰队的两个战术分队分别向左后、右后方作转向,对北洋舰队实施穿插和包抄,使北洋舰队开始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势之中。17事 40分,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向东南方向驶去。历时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这场海上残酷大绞杀宣告结束。   在这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中,中日海军参战的军舰各是12艘,中方军舰整体老旧,吨位和火炮数量均不如日方,而且缺少速射炮。作为北洋舰队的提督和中方战场指挥官,丁汝昌的战场指挥有一定失误。其具体失误之处就在于:;并且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此次海战,日本联合舰队虽受一定打击,但未失一舰;而北洋舰队却损失了5艘军舰。对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严重失利的结局,已被革职丁汝昌负有一定的指挥责任。& & 4.威 海 卫 之 痛  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军舰来华,北洋军舰日渐增多,李鸿章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六年(1880年),李鸿章奏派丁汝昌率林泰曾、邓世昌等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在英期间,丁汝昌觐见了英国女王,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和高级军官,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借赴英的机会,丁汝昌特意绕道德国,参观了建造中的“定远”舰。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京城爆发壬午兵变,国内局势大乱,日本政府决定借机出兵朝鲜。清政府派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等舰开赴朝鲜,用以观察局势和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六月二十六日,丁汝昌与候选道马建忠离开烟台,率舰队抵达朝鲜仁川,日本海军舰队已先期到达。丁汝昌决定“以软禁祸首李昰应为先着”,遂乘“威远”回天津请兵。七月初七日,丁汝昌率“威远”、“日新”、“泰安”、“镇东”、“拱北”等船舰,载运淮军吴长庆部2000余人往朝鲜登陆,十三日,丁汝昌与吴长庆、马建忠等设计擒获朝鲜太上皇李昰应,押往天津软禁,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八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上奏,称记名提督新授天津镇总兵西林巴图鲁丁汝昌,久历戎行,才明识定,前往英国督带快船回华,创练水师,讲求西法,能耐劳苦,此次扬威域外,足张国体。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  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德国订造的“定远”、“镇远”、“济远”回国,丁汝昌与津海关道周馥前往验收,举行升旗仪式。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李鸿章命丁汝昌与总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师主力赴朝鲜釜山、元山、永兴湾等处操练,并巡查洋面。不久,李鸿章又派吴大澄等勘定吉林东部国界,命丁汝昌率舰队至海参崴接应,然后折赴长崎进船坞保养(“定远”、“镇远”铁甲舰按设计,每半年必须入坞油漆一次,以防锈蚀,当时中国没有能容纳这两艘军舰的船坞,而前往日本,是最近的选择)。七月初十日,“定远”等军舰到达日本长崎,引起日本民间的艳羡、妒恨心理。七月十六日,中国休假水兵上岸,和日本警察及民众发生争斗,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一度准备下令向日本宣战,被丁汝昌制止,最终通过外交、法律途径平息了这场争端,日本向中国赔偿5万余元。  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命令各地督抚物色将才,以备任用,分别保奏。七月二十日,李鸿章递交《保举将才折》,丁汝昌名列其中。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八月,清政府定北洋海军官制,在威海择地建造水师公所。九月初九日,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奏准颁布《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十三日,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旋赏加尚书衔。根据丁汝昌的建议,在威海刘公岛设立水师学堂,培养驾驶、指挥军官;在大沽、旅顺设立水雷学堂,培育鱼雷军官;在山海关设立武备学堂,在威海设立枪炮学堂,培育各级专业军官。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派兵帮助镇压。李鸿章以中国军力不充,准备不足,不建议过早开战,尽量拖延时间。  六月二十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  七月一日,中日双方互相宣战,甲午战争爆发。  战争爆发后,光绪皇帝在清流党人的怂恿下,情绪激动。数日间,连发电报指责丁汝昌,质问为何没有战果,提出要将丁汝昌革职,送交刑部治罪。  而当时清政府所下命令,也是前后矛盾,混乱不堪。既要丁汝昌远行寻找日本舰队决战,又命令必须保护大沽、山海关、旅顺、威海等地万无一失,舰队不得远离,“倘有一舰闯入,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而朝廷中的顽固派、清流党也乘机大做文章,名为指责丁汝昌,潜台词则是攻击李鸿章。七月二十五日,对海军事务一窍不通的广西道监察御史要求撤换丁汝昌,河南道监察御史要求治丁汝昌罪,翁同龢等军机大臣也在推波助澜。七月二十六日,清廷明降谕旨:“海军提督丁汝昌即行革职”,七月二十七日,又有圣旨到,称丁汝昌“狡猾避敌”,对丁汝昌的攻击达到高潮。  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递交《复奏海军统将折》,为丁汝昌辩护。因为对丁汝昌的指责大都属于捕风捉影,根本没有任何证据,光绪皇帝降旨:“丁汝昌暂免处分”。  经历了如此一场风波,丁汝昌当时的心情可以想见。  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八日,护送陆军赴朝后正准备返航的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遭遇,黄海海战爆发。战斗开始后不久,丁汝昌即被炮火所伤,但仍坚持坐在舰内的过道中鼓励士气。经过近5小时的鏖战,中日双方互有损伤。  九月二十日,北洋舰队在旅顺完成修理返回威海,“镇远”舰入港时触礁受伤,使得本已元气大伤的北洋舰队雪上加霜。日军进攻旅顺时,丁汝昌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旅顺陷落后,丁汝昌又被革职,暂留本任。在威海布防上,丁汝昌对陆军的战力表示担心,建议做好炸毁陆路海岸炮台的准备,不料,又成为“通敌误国”的罪证,清廷下令将其交刑部治罪。在刘步蟾等将领的通电请愿,李鸿章的极力申辩下,清廷命令,待丁汝昌手头事务结束后,解送刑部。  丁汝昌当时所处环境虽十分艰难,仍力图振作,召集诸将,筹商水陆战守事宜。十二月二十五日,日军在山东荣成登陆,三十日,即光绪二十年除夕,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递送劝降书,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死战到底,当日,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以明心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五,日军进攻威海南帮炮台,丁汝昌率舰队从海上用火力支援炮台守军,发射排炮,击毙日军旅团长大寺安纯。由于众寡悬殊,威海陆路南北帮炮台相继失守,刘公岛遭海陆合围,成为孤岛。  此后,日本海陆两军配合,并利用占领的陆路炮台,连日攻击北洋舰队,均被击退。正月十一日,日本鱼雷艇夜间偷袭,“定远”舰遭重创,丁汝昌移督旗于“镇远”舰。正月十三日,鱼雷艇管带王平策划鱼雷艇队集体逃亡,刘公岛形势进一步恶化。正月十五,日军舰艇40余艘排列威海南口外,势将冲入,日本陆军也用陆路炮台的火炮向港内猛轰。丁汝昌登“靖远”舰迎战,击伤两艘日本军舰,“靖远”中陆路炮台发射的炮弹受伤,丁汝昌欲与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  十七日,丁汝昌获悉陆路援军彻底无望,北洋舰队已被国家抛弃。当晚,服鸦片自杀,延至十八日晨7时辞世。  丁汝昌死后,手下军官牛昶眪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2月17日,日军开进威海港,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至此全军覆没。  此后,清政府内的清流、顽固党人交相攻击,光绪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民国元年(1912年),灵柩始归葬于安徽无为县西乡小鸡山梅花地。   丁氏(宋)女。洪庆善妻。贤而有文,字画劲丽。& & 2:现代名人() 丁家骏
& & 丁家骏:泰国最大的油脂供应商 & & 丁家骏,祖籍广东省丰顺县汤坑,泰油贸易公司创办人。清代名臣丁日昌即其曾祖父,其父为丁清坡,育有八子四女,丁家骏排行第五,在东芜太平出生,曾先后在丰顺、汕头及新加坡读书,毕业后先在星洲牙直利洋行工作,后回到中国从事石油贸易业务,曾任广州及香港亚细亚火水公司业务经理。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军事委员会中美合作所任中校联络官。战后于广州创丰顺行,经营石油业,曾任广州煤油公会理事长。 & & 1952年,其赴泰国定居,设立泰油贸易有限公司、亚洲石油等公司,并获美国钟标(宝赛)润滑油及西雅图巴达油精公司产品在泰国及香港总代理权。1983年设立了润滑油及油脂调和厂,并成为泰国最大的油脂供应商。韩战期间,曾协助中国大陆进口急需的原油。 & & 丁家骏的事业目前已交由子女处理,近年更设立了“丁家骏慈善基金会”,屡作捐献,为慈善公益福利及泰中文化事业作出贡献。他还出资协助多家医院的兴建,并出任多家医院的董事。估计家族财产约有3亿美元。 &
3:当代名商 .& & & 丁谓:原籍福建省福州,在上海出生,7岁时定成香港,完成中学课程后,先到澳洲,后再移民加拿大。他在多伦多大学取得了电子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其后又考取了博士学位。& & & & 1982年,丁谓与友人在多伦多成立中际善美电子公司。后来他将电脑及电子产品生产业务从加拿大扩展至低成本的亚洲区,成立善美环球。 善美环球集团的转折点在1989年,当时丁谓决定动用12.75亿港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缝纫机制造商--辛格公司,将原来的个人电脑制造业务转为消费产品分销,更将之转亏为盈。 & & 在年他分别收购其他著名但亏本的消费产品制造与分销商,如日本山水电器公司与德国百福缝纫机公司。丁谓再化腐朽为神奇,把它们的业绩扭转过来。& & & 1993年6月,丁谓将善美环球所持有辛格的51%股权,售予母公司国际善美。国际善美在这项交易中赚得净额进账达66.3亿港元。目前国际善美坐拥巨资,伺机出击。 & & 丁谓拥有在加拿大上市的国际善美32%股权,另外持有善美环球42%股权。丁谓直接持有善美环球约1%股权。今年3月底,善美环球的市值为6.2亿美元。 估计其财富为12亿美元 丁氏近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名人录& & & 丁士镛武警少将 武警技术学院副院长。& & 丁希武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 & & 丁荣锦武警少将 武警指挥学院副院长。 & & 丁春元武警少将 武警黄金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 & 丁建思空军少将 解放军空军导弹试验基地司令。 & & 丁桂阁海军少将 解放军海军核潜艇基地司令员,北海舰队副司令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丁氏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丁秋生:原解放军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委、中将
  丁秋生(年),湖南省湘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4师10团连政治指导员,红9军团第14师41团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干部团第一营政治委员,红25军第73师215团政治委员,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干事、股长,政工干部训练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分校政治部党务科科长,军委工程学校政治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政治部主任,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八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2军政治委员兼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干部部部长,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丁钊少将
  丁钊(1920年~),山东省龙口市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连副政治指导员,第五支队三团营政治教导员,胶东军区特务营营长兼政治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5师13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37师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31军91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师政治委员,空降兵军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盛少将
  丁盛(年),江西省于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于1932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班长、连指导员,红28军组织科科长、二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政治部助理员、科长,挺进军7团政治委员,晋察冀教导2旅1团政治委员,热辽纵队27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24师师长,45军135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过副军长、军长,志愿军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86岁。  丁甘如少将
  丁甘如(年),福建省上杭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司令部作战科测绘员,红12军第34师师部测绘员,红5军团第13师39团团部测绘员,红30军第91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校务部队列人事股股长,中央军委作战局作战科副科长、情报科科长、情报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师副参谋长、参谋长,东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兼沈阳卫戍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司令部办公室主任,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武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战史研究部副部长,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8岁。  丁世方少将
  丁世方(年),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后方医院主任,总医院中医部主任,军委卫生部第3科科长,红四方面军医院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卫生部第3后方医院院长,第2后方医院院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安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兼中国医科大学第3分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日游泳中不幸逝世,享年仅53岁。  丁本淳少将
  丁本淳(年),陕西省澄城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共青团陕西省东府工委候补委员,中共陕西第二师范学校支部书记。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延安炮兵学校政治部组干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三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炮兵第2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炮兵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干部管理部副部长,高射炮兵学校副政治委员,炮兵干部部副部长、部长,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因病逝世,终年85岁。  丁先国少将
  丁先国(年),湖北省麻城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2师36团排长、副连长,红九军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第27师81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10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主任、师补充团政治委员,386旅772团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5师13旅39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鄂豫陕军区第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37旅副政治委员,第14纵队41旅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长,志愿军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主任兼政治委员、兼后勤工程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兼重庆办事处主任。& &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日因病在重庆逝世,终年92岁。& & 丁武选少将
& & 丁武选(年),安徽省阜南县人。& &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道委保卫局第2科科长,红四方面军4军10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川陕省保卫局副局长,独立2师师长兼省保卫局局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军法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处长,东北军区军工部第8办事处副主任,四野后勤部兵站部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21兵团后勤部副政委,中南军区后勤部军法处处长,武汉办事处副主任,武汉军区军事法院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时年58岁。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因病逝世,享年96岁。  丁荣昌少将
  丁荣昌(年),曾用名丁星辉,江西省于都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卫生部管理员、管理科科长,红三高级裁判年裁判员,红32军第9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28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锄*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二十四旅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河南军区洛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4军41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昆明市公安局局长,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云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昆明军区公安军司令员,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因病在昆明逝世,终年84岁。  丁莱夫少将
  丁莱夫(年),原名丁之夏,山东省广饶县人,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政府第一科科长,唐县工人抗日救国会主任,中共唐县县委书记,唐县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晋察冀军区野战军1纵1旅政委,华北军区9兵团196师政委,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 1951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 & 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 & 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 & 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6军政委,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局长,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通信部顾问(正兵团级)。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 丁文昌上将
& & 丁文昌(1933年10月~),安徽省宿州市人。& & 1951年7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入解放军第16步兵学校、空军第5预科总队、空军第10航空学校学习。& & 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机械员,政治部组织科助理员,飞行大队副政治委员,空军军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处长,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 & 1980年任空军航空兵第1军师副政治委员,& & 1981年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 & 1983年任空军航空兵第1军副政治委员,1985年11月任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 1988年4月-1992年11月任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主任。& & 1992年11月-1999年1月任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党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日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  丁衡高上将
  丁衡高(1931年~),江苏省南京市人。& & 1952年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毕业,& & 195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 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开国元帅聂荣臻(参见《聂姓宗祠通用对联·开国将军·聂荣臻元帅》介绍)的女婿,聂力中将(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的丈夫。  历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精密机械研究室设计组长、助理研究员。1957年赴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学院学习,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 1961年回国,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2分院室副主任、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设计所副所长、设计所负责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部副局长、副部长。1985年~1996年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研究员、副主任、主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战略导弹惯性技术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惯性技术及精密机械的研究工作。1987年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共产党第12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3、第14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 1994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先后于1985年,某型号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为各硬件系统第一获奖人。& & 1979年,“静压气浮技术及其在惯性仪表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1978年,“静压空气轴承”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 1979年,“气浮陀螺加速度计”、“三自由度气浮陀螺”均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著有《精密机械传动精度与刻划技术》、《当代质量管理和可靠性系统工程的论述》、《工艺与新技术革命》、《关于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思考》等。  丁一平中将
  丁一平(1951年~),湖南省湘乡县人,& & 197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8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在职研究生班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 1968年3月至1970年4月任海军护卫舰支队战士、副班长。& & 71年11月任海军昆明舰指挥仪军士长、副枪炮长。& & 1971年11月至1972年11月任海军成都舰副枪炮长。& & 1972年11月至1976年8月任海军护卫舰支队司令部作训科参谋。& & 1976年8月至1979年9月任海军长沙舰副舰长、舰长。& & 1979年9月至1983年6月任海军水警区司令部训练科副科长(期间:& & 81.1在海军指挥学院舰艇指挥班学习)。& & 1983年6月至1984年10月任海军扫雷舰大队参谋长。& 1984年10月至1985年8月任海军护卫舰大队大队长。& & 1985年8月至1987年9月任海军护卫舰支队副支队长(期间:87.07在海军指挥学院合成指挥班学习)。& & 1987年9月至1989年4月任海军水警区副司令员。& & 1989年4月至1993年1月任海军驱逐舰支队支队长。& & 1993年1月至7月任海军基地参谋长。& & 1993年17月至1995年1月任海军舰艇学院院长(副军职)。& & 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任海军北海舰队参谋长(期间:& & 1996年9月至12月在**国防研究班学习)。& & 1997年12月至2000年12月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2000年12月起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舰队党委副书记(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在职研究生班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 & 1992年晋升为海军大校军衔,1996年7月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 & 2002年7月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著有《世界海军史》,与人合著有《空军大辞典》、《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胡学让合著)等。  附录一:海军丁一平、陈先锋中将被降级处分  2003年4月底之后,中央继续严厉追究海军361潜艇事件责任,惩处有关失职人员,继昨天公布撤换海军司令员、政委之后,今天又通过新华社公布给予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北海舰队司令员丁一平、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陈先锋行政降职处分,同时分别给予其他8名有关人员以行政撤职、降职等纪律处分。另据消息指,361潜艇失事原因现已查明,是由于指挥操纵不当造成的。这8名受处分人员,包括北海舰队司令部首长以及旅顺基地高级将领。   丁一平、陈先锋军队行政职务分别降了一级,即由大军区副职降为正军职,军衔也分别由中将降为少将,首开1988年授衔以来之先例。按规定,正军职军衔只能到少将。因此,丁一平、陈先锋军衔随着职务降低而降到少将。   在部队中,大军区副职军衔最高是中将,正职是上将。解放军的四大总部,总参、总政正副职均可以授上将,但总后、总装(总装备部)只有正职才可以授上将。   接替丁一平、陈先锋的分别是海军副参谋长张展南、南海舰队政委邬华扬。  根据部队条令,降职处分一般降一级,最高为两级,丁一平、陈先锋这次分别降一级,在行政处分中并不是最严厉。部队行政处分最高为开除军籍,另外依次有撤职、降职、记过、警告等处分。  附录二:海军361潜艇事件  中国军方的事故调查表明:361潜艇出事前正处于半潜的“通气管状态”,由于当时海面风浪较大,海水从通气管涌入,使通气管自动关闭,但艇内发电机却依然继续运转,导致两分钟内耗尽舱内氧气,潜艇成真空状态,70名官兵迅速窒息死亡。  日,海军基地接到威海渔民报告,在渤海和黄海交界处的内长山群岛以东海域发现半潜状态的361号潜艇在漂浮,军方立即派员到场,发现361潜艇只有潜望镜部分露出了水面漂浮。  救援人员进入潜艇发现,艇员全部倒毙在自己的工作位置上,没有任何痛苦或挣扎痕迹。经初步检验,潜艇没有任何损坏,死者证实都是急性窒息致死。而艇上的日志只到4月16日,相信他们是在该日死亡。该艇被拖回旅顺基地后,有关人员对艇上的各种仪器数据进行了分析,基本上肯定了事发的经过:  4月16日,该艇在返回青岛威海基地途中为潜艇重新充电。按照程序,充电是要启动柴油发电机,这种发电机启动时需要燃烧大量的氧气,故潜艇需要浮到接近海面,将指挥台上方的潜望镜和进气阀伸到海面上吸入空气。但调查发现,柴油发电机被启动时,进气阀因机械故障并没有打开,柴油机启动后大量吸燃艇内的氧气。有关数据显示,艇内的气体含氧量不足两分钟内即下降到零。  由于361潜艇在进行“静默”训练,中断了所有与外间的电讯联络,故外界没有人能及时发现出了意外。不过,按程序各舱盖当时都是关闭的,因内部氧气被吸光,气压失衡,1至7舱在负压力下,舱口盖已不可能从内打开,故即使官兵企图逃离也不可能。  丁寿岳中将  丁寿岳(1944年~),福建省古田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3军副军长,第20集团军副军长、军长。1999年1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2004年1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1年晋升中将军衔。  丁文斋少将  丁文斋(年),原名丁五和,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板浦镇人。1940年冬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队伍,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东海县委负责人宋云龙的警卫员、东海县大队警卫团排长,新四军第3师连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师炮兵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奉命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回国后,从第39军调到炮兵133师工作,历任师参谋长、师长,吉林省军区国防工办主任和党委书记,吉林省军区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因病逝世,终年74岁。  丁玉才少将  丁玉才(1941.10~——),江苏省淮阴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兵种部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兆乾少将  丁兆乾(1939.6~——),回族,河南省唐河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司令员等职。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荣杰少将  丁荣杰(1938~——),湖南省湘潭市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研究院政治委员等职。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荣锦少将  丁荣锦(.26),江苏省东台县人。1964年从安丰中学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某部战士、保密员、参谋、干事、股长等职。1976年底选调参加中央工作组到河南郑州铁路局帮助工作。1979年主动请缨,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场上,恪守革命军人职业道德,坚决执行命令,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在敌人的一次炮火袭击中,由于丁荣锦智慧的判断和刹那间的果敢决定,及时避免了一场重大人员伤亡。1983年3月,被选调到刚组建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先后担任后勤部政治部团职干事、副主任、主任,1998年6月调任武警指挥学院副院长,在领导干部中,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有很强的统筹能力,善于解决棘手问题,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部队高级领导干部。  1998年7月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出版有《武警后勤人才概论》、《橄榄绿絮语》两部专著,其中《橄榄绿絮语》一书在1996年第四届“当代军人喜爱的军版图书”评选中,获全军二等奖。他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有较高质量的理论文章、时事杂谈百余篇。在《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武警教育》、《武警学术》等报刊发表论文30多篇。2001年他负责完成的《群体闹事的社会心理与对策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军事学项目,约25万字,已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武警部队军事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丁炳生少将  丁炳生(1939~——),江苏省无锡市人。锡山市荡口中学55届毕业生。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是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华夏双拥学院院长。几十年从事作战指挥和教育训练,具有很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教学经验。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与童来喜等人合著有《第三野战军征战记(上、下册)》等。& & 丁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丁楷烈士  丁楷(),安徽省霍山县人。1922年考入设在黄栗杪的霍山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曾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926年在安庆工业专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考入安庆工业专门学校学习。1927年秋受党的派遣,回到家乡,先后在蔡家河、长岭庵小学任教,以教员的公开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秘密组织赤卫队,镇压罪大恶极的豪绅地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1月底在金竹坪等地发动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有力地支援了皖西西镇暴动。1930年与张友印组织一支革命武装,3月率部转战到杨家河,成立霍山县三区苏维埃政府。5月红军中央独立第一师成立,任第3团政治部主任,转战于金寨、霍山、舒城、潜山一带。1931年红军主力北上,所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1师,任11师政治部主任,坚守大别山根据地,牵制敌人,支援主力北上。9月红军在英山羊角尖召开秘密军事会议,遭到敌人的袭击,即率部迎敌,不幸右胸中弹转送医院,终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光荣牺牲,时年24岁。  丁先华烈士  丁先华(——~1935.10),河南省新县人。早年参加地方游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豫南、鄂东地区进行游击活动。  1930年5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部第1师,参加袭击京汉线杨家寨车站、杨平口、祁家湾车站的战斗,任28团3连2排排长。后转战于广水、信阳、光山、潢川、新洲、金寨、麻埠等地。1931年由皖西地区西返,参加围攻磨角楼、新集和檀树岗的战斗。8月奔袭漕河镇,南下蕲水、黄安、广济,继之转战于潢川、宋埠、黄安。1932年参加商潢战役。后随部队进击京汉线威逼武汉,经麻城、红安、七里、扶山寨、河口,越京汉线。12月10日抵达陕南地区,18日越巴山,抵通江两河口。1933年5月收复南江、通江、巴中。6月收复长池、木门,占领旺苍坝,直抵苍溪、广元。因机智勇敢,被提升为28团团政治委员。1934年指挥部队反敌六路进攻,战斗中,给战士讲革命道理,鼓足士气,赢得了战斗的胜利。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的战斗取得胜利,4月28团向敌纵深发展,10月攻克青州、横渡涪江、进围江油,连克平武、中坝。红军长征途中,在毛儿盖掩护战士转移,中弹光荣牺牲。  丁纪才烈士  丁纪才(),安徽省六安市(原安徽省六安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战士、排长、连长,曾支援六(安)霍(山)地方游击队,攻克漫水河、闻家店、燕子河,夺取三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胜利。后随部队由商南东进,进攻麻埠、独山、攻克流波、英山、霍山等地。不久编入红1军第2师、红4军第十11师,随部转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先后参加过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粉碎蒋介石一、二、三、四次反革命“围剿”。1932年10月随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西越京汉铁路,进行战略转移。12月经陕南的城固、西乡、镇巴、石泉、紫阳、安康进入川北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11师扩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0军后,因战功卓著,于1933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30军90师270团团长。1934年任红30军88师副师长。率部参加仪南、营渠、宣达战役,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剿”。1935年1月率部参加广昭战役。1月下旬,在四川广元羊模坎战斗中牺牲,时年23岁。  丁彩光烈士  丁彩光(),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秋进入大山寺学校读书。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教员魏炳峰常向学生宣传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听了耳目为之一新。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阅读进步书刊,与同学谈论救国的道理。1927年春黄陂北乡、孝感汪洋店地区农民运动声势日盛一日,参加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建立的国民党党部。同年6月下旬,徐海东受党组织派遣,从北伐军回到乡间,与共产党员田道生接上关系。通过同学田道生的关系,结识了徐海东,在交往中,深受徐海东等共产党员的影响,与徐海东一起组织“贫民救济会”,提出“打富济贫”的口号,联络群众,准备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精神鼓舞下,与徐海东等一起袭击了夏店盐卡,缴获7枝长枪,建立起罗孝边区农民自卫队。11月中旬,随徐海东一起率农民自卫军赴黄安参加黄麻起义。起义后,被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928年,受党组织派遣,去河南商城,负责青年工作。10月被编入新成立的鄂东特委特务队,活动在汪洋店、毛家集、夏店、河口一带,积极发展党的组织,筹粮筹款,组织农民武装开展锄奸杀特、打击土豪劣绅等活动。1929年,根据中共黄陂县委指示,夏店区成立暴动指挥部,任指挥长。腊月27日,随特务队参加了汪洋店暴动。旧历年三十,夏店区暴动开始,带领特务队和暴动群众在特务队长江竹青的领导下,向段家畈出发。一路走一路喊:“没有年饭米的人,没有鱼肉过年的人,跟我们一路到地主家里去拿。”沿途拿扁担的、挑箩筐的、背布袋的群众越来越多。群众集中起来后,对大家说:“父老兄弟、嫂子姐妹们,我们是共产党组织的平民救济会,专打土豪劣绅,为穷人出气的,今年天大旱,粮食无收,地主豪绅还逼租要债,不让我们穷人活命。天下的穷人比富人多,是穷人养活了富人”。随后,暴动群众来到黄家窑、细张家田,打开地主粮仓,每人分到一份过年米,沉重打击了当地封建剥削势力。为此,在毛集、新城一带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开仓不开仓,去问丁彩光”1930年先后任红1军1师某团连长、营长。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后,调任红4军第10师政治部民运科长。同年2月下旬,随部队参加了双桥镇活捉国民党34师师长岳维峻的战斗。4月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于河南光山县白雀园,时年2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 四、丁氏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山东省东明南境。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2、堂号  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丁姓以“驯鹿”为堂号。&   此外,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钟德堂”、“梦松堂”、“双桂堂”、“留馀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山东日照丁氏字辈(丁肇中家族)   自十三世起   惟我家谱,履历备祥。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   每四个字为一代,不分主次,不分先后,丁肇中为日照丁氏十六代,“肇始武昌”四个字中的肇字,也就是说十六代的人可以选用四个字中的任意一个。 & & 五、丁姓典故、趣事  目不识丁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后来,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意为“丁”字都不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 & 六、丁姓宗祠通用对联  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麟分帝里;  凫伏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司马丁复,以越将从同祖起兵,至霸上,入汉。定三秦,破龙且于彭城,为大司马,讨项籍,封阳都侯。下联典指东汉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清介,毫发之馈,不受于人。遭父母丧,并庐墓三年,有双凫游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感。  留仙女塔;  入名宦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传她曾在瑞州崇玄观炼丹,后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称“仙女塔”。下联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间官少卿,因忠谏贬为潮州太守,在那里兴学筑桥。百姓怀念他,祀于名宦祠。  梦松应兆;  刻木事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丁固,少年丧父,家贫而敬母至孝。官尚书的时候,曾梦见松树生于腹上,醒来后对人说:“'松’字可拆为'十八公’,十八年后我要做到'公’吗?”后来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少年丧母,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还用手杖击木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因此被捕,辞别木像时,木像为之落泪。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济阳世德;  虎观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姓宗祠“济阳堂”堂联。  麟分帝里;  凫宿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人丁复,在薛地随刘邦举兵,后协助刘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败项羽大将龙且,官至大司马,封阳都侯。“麟”,即指麒麟,比喻杰出的人才。“帝里”,指帝都,京都。下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以孝闻名。父母亡故,他在坟边筑屋守孝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临屋帝水池,见人而驯服。人们以为是他的孝行所感应。  飞凫驯伏;  化鹤归来。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丁密父母丧,守庐墓三年,双凫游于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心所致。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灵虚山,后化鹤而归。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木刻乡贤第;  谈经学士家。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事典。下联典指北宋祥符人丁度,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  凫游家池水;  化鹤归辽乡。& &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事典。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事典。  藏书八千卷;  同堂三百人。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晚清藏书家丁丙,字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人。喜藏书,沿用其祖“八千卷楼”为藏书室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散失后,他多方收集和钞补。下联典指宋代名人丁隽,醴陵人。习春秋,时称“丁三传”。兄弟十七人,义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无闲言,大中祥符中,诏旌其门曰“义和坊”。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毛泽东赠丁玲联。  圣哲承休运;  伊夔列上台。  唐·丁仙芝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仙芝《越裳贡白雉》诗句联。  六试七联捷;  四闱十登科。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回族丁氏宗祠联。生活在泉州的“回回蕃客”有数万人之多,晋江市陈埭回族村丁氏家族,也就是丁家胡子便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丁氏族人蓄着“闻名天下”的大胡子,就是丁氏祠堂也和传统的汉族祠堂别无大样。若非有人指点,很难从中看出宗祠的回族信息:不仔细看,这些寻常的花纹其实都是阿拉伯文字,那么泉州的回族人为何也造宗祠,又将其宗教色彩、民族背景埋藏得如此之深?丁氏祖先为了改善后代的生存空间,在继续伊斯兰传统礼拜仪式的同时,开始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并争取科举入仕。明弘治正德年间,丁氏并修建了丁氏本族人的祠堂。在这里,可以说是宗祠和清真寺并肩耸立,儒家与伊斯兰文明互相交融。明清两代,丁氏族人出了不少朝廷命官、诗人和艺术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丁拱辰,他曾编著《演炮说》,是中国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他们自小就生活在这座叫做泉州,也叫刺桐的城里。  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同飞翰范时名重;  遍立朝端主意深。  唐·丁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稜《和主司王起》诗句联。  豪游畅比王乔鹤;  良晤欣同范蠡舟。& & 清·丁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篆刻家丁敬(年)撰书联。丁敬,字敬身,号钝丁,别号龙泓山人,浙江钱塘人。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形成“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  刻木孝亲绵世泽;  梦松应兆振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见上《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梦松应兆;刻木事亲》联之联释。  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学透春秋,大儒景仰;  才长骁勇,黑丁戏呼。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丁恭的事典。丁恭,字子然,东缗人。习公羊严氏春秋。学义精明。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下联典指明朝指挥使丁德兴,定远人。伟其壮貌,以“黑丁”呼之。因功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  官纪太常,五马清风余凤水;  绩崇名宦,千秋禋祀荐仙田。  明·黄锦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潮州市磷溪镇仙田乡丁宦大宗祠联。祠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原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资重修,古祠焕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礼部尚书黄锦公赠的这副石刻对联。丁允元,原籍江苏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谏免盐铁税由太常寺少卿被贬为潮州知军州事。在任期间,主持在韩山古揭阳楼遗址建韩文公庙,把原城南的韩庙迁往韩山,并以唐贤赵德、宋贤陈尧佐配祀,题匾为“忠佑庙”;主持增筑韩江西岸石墩,在石墩上架设桥梁,建亭修屋,修建后的韩江西桥被潮人称为“丁公桥”;重视教育,曾拨田租365石作为教育经费,使学子有所养……丁公卸职后,占籍海阳县,为仙田丁氏之始祖。后人对丁公知潮期间的政绩予以充分的肯定,于乾隆二十三年潮州知府周硕勋议定丁公配享韩庙。黄尚书在赠联中高度评价了丁公为政的作风和政绩。上联历数了丁公的官职。太常:九卿之一,司祭祀礼乐之官。& & 丁公贬潮之前为太常寺少卿。五马:太守之代称,宋代以后的官制已无太守之官名,但仍习称知府、知州为太守。丁公贬后知潮,故黄尚书称之为五马。丁公虽历居要职,而为官之清,比韩江水还清。下联说丁公崇祀名宦,他在知潮任期间的政绩,可说是上承前贤,下启后俊。用清·乾隆年间邹朝阳《太守丁公配享碑》可为注脚:“丁公以太常忠谏而出守潮州,类于表谏佛骨;置于公桥而民无病涉,类于驱鳄安澜;购田瞻士,创置六斋,类于延师训学……韩公之祠亦屡更矣……自丁公首创斯庙,历宋而元而明,迨我国朝未之或改,岂非韩公之灵有默眷斯土者,而叹丁公实获我心,凿井得泉也……”丁公继往开来,功泽潮州,故能千秋万代享祀于仙田。黄尚书生于明末,尚未知后世对丁公如何景仰,而只说享祀于自家之宗祠,若有灵获知今丁公已配享韩祠,且建有允元亭,以广观瞻,定必挥毫改其联为:“……荐韩祠。”该联以淳朴的笔调抒写作者的感情,毫无雕琢之痕,对仗工稳,贴切,针对性强。黄尚书也是潮州之名宦,为官极清廉。他官至礼部尚书,虽与丁公生不同代,而与丁公同司礼职,对丁公的崇敬,在联中可见一斑。自潮州建制以来,守潮之官可谓多如牛毛,而能给后人留下佳话,闻名而起敬者,可谓凤毛麟角。丁公的事迹,与哪些所谓:“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之人,形成强烈的反差。丁公能享祀千秋,得民心而为后来者所标榜,实为干载难得的人民父母官。  汉时将,宋时主,飞珠定四海;  活为臣,死为神,威名震三江。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三国吴大将丁公(奉)祠联。祠在湖北嘉鱼陆溪口。丁奉,字承渊,安丰人。以骁勇闻,累立战功。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官至右大司马。  济阳继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  谈经留训古,传家诗礼绍趋庭。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1)。  千岁鹤归来,觉世高吟垂不朽;  三公松发育,薰天伟绩荫无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丹阳县司徒镇余巷丁氏宗祠联。  太丘星聚,一德以传,此日堂阶随顾问;  义地风高,寸心如接,他时杖履应寻求。  丁懋德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宁县丁家祠堂联。  六百年肇造丕基振铎与鸣琴,克壮鸿图依望族;  廿一代相承后泽参军而作牧,更期燕翼绍封公。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2)。
馆藏&2061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丁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