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作品集的作品中为什么都会涉及宗教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与基督同行---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脉测其宗教内蕴.pdf 6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与基督同行——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脉测其宗教内蕴
姓名:庄新红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指导教师:王化学
与基督同行
——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脉测其宗教内蕴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古希腊罗马与古希伯来一基督教两
大源流此时又~次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碰撞、融合之势,从而带来了意识形态领域内人
文观念的重大变革。虽然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思想开始动摇和瓦解,新的人文主
义思想体系逐步酝酿并渐成气候,但后者犹如母腹中孕育的新生儿,不断地从母体中
汲取丰富的生命营养,并与其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基
督教文化正是孕育人文主义新文化的母胎,新文化是在基督教文化的母体中产生出来
的。置身于这种时代背景下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动荡时代的烙印。作为时
代最强音的人文主义精神虽然为莎氏开启了一个新的艺术视窗,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激
情和亮色,但他始终是一位基督徒,浓郁的基督教情怀和对人类本性深刻、清醒的洞
察力,使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在底蕴上更深一层地接近了基督教原初教义中所包含的
宗教人本关怀。而莎氏与同时代激进的人文主义者最显著的不同之处,也就在于他虔
诚而个性化的基督教信仰赋予其人文主义理想以浓厚的宗教色彩。新兴的人文精神和
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在他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中奔突冲撞,在以人为本的关注视角和
思考维度把握之下,最终都指向了一种终极意义上的人本关怀和人文理想。尽管莎氏
经历了极为深刻的精神激荡和心灵痛苦,但他像挚爱人类的耶酥基督一样,本着对人
类九死不悔的热爱之情,始终苦苦探寻拯救人类堕落灵魂的出路,执著地探索人类命
运的幸福归宿。对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与基督教原初教义的相融共通,本文试从三
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辨证地再审视,凸现渊源关系。以辨证的观点,辨析中世纪的教会和
世俗封建势力所控制的基督教已经偏离了原初基督教教义和《圣经》的本质精神,指
明原初基督教教义和《圣经》中实际上蕴涵着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或者人本主义关
怀。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一方面对中世纪专制、腐化的教会形成强烈的冲击力,另一
方面也从基督教教义中继承、吸取了许多养分,基督教是人文主义诞生的母体,二者
之间有密切的传承关系。对基督教和人文主义的再审视,奠定了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
辩证认识的基础。而莎士比亚本人无论从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熏陶中都深受基督教的影
响,其作品处处渗透着浓郁的基督教底蕴则是不言而喻的了。
第二部分:母腹中孕育,血脉相连。结合作品论述莎士比亚创作与基督教及其经
典文献《圣经》的契合之处,分别从艺术原型上的共通和精神内蕴中的共通两方面展
开论述。《圣经》蕴涵着丰富的原型。借用神话原型批评学派的置换变形等理论,从
人物原型、情境原型、情节模式原型等方面,分析莎士比亚剧作与《圣经》中的艺术
原型相互契合、共通之处,从而构成莎居Ⅱ浓厚的象征内涵和宗教底蕴。表现于对人性
的认识及人类出路的探索,可分解为罪感意向的契合、爱感意向的共通以及在如何弥
合二者方式上的殊途同归三个层面。莎戏的主要精神与基督教教义达到了一种默契或
第三部分:上下求索,审美中超越。论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通过对人类生存困境
的审美把握而达到的一种超越性。莎氏思想具有超越于时代、超越于宗教的特质,但
他并不是一位思想家或哲学家,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莎士比亚作品集 - 小说在线阅读
作家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流传下来很少,关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谜,有人认为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参见莎士比亚另有其人说)。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著名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正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传奇剧)《暴风雨》、《辛白林》《冬天的故事》《佩里克勒斯》。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莎士比亚小说全集
简介: 诸位罗马人,朋友们,同志们,我的权利的拥护者,要是巴西安纳斯,凯撒的儿子,曾经在尊贵的罗马眼中邀荷眷注,请你们守卫这一条通往圣殿的大路,不要让耻辱玷污皇座的尊严;这一个天命所集的位置,是应该为秉持正义、淡泊高尚的人所占有的。让功业德行在大公无私的选举中放射它的光辉;罗马人,你们的自由能否保全,在此一举,认清你们的目标而奋斗吧。
简介: 为什么要庆祝呢?他带了些什么胜利回来?他的战车后面缚着几个纳土称臣的俘囚君长?你们这些木头石块,冥顽不灵的东西!冷酷无情的罗马人啊,你们忘记了庞贝吗?好多次你们爬到城墙上、雉堞上,有的登在塔顶,有的倚着楼窗,还有人高踞烟囱的顶上,手里抱着婴孩,整天坐着耐心等候,为了要看一看伟大的庞贝经过罗马的街道;当你们看见他的战车出现的时候,你们不是齐声欢呼,使台伯河里的流水因为听见你们的声音在凹陷的河岸上发出反响而颤栗吗?现在你们却穿起了新衣服,放假庆祝,把鲜花散布在踏着庞贝的血迹凯旋回来的那人的路上吗?快去!奔回你们的屋子里,跪在地上,祈祷神明饶恕你们的忘恩负义吧,否则上天的灾祸一定要降在你们头上了。
简介: 瞧,她像春之女神一般姗姗地来了;无限的爱娇追随着她,她的思想是人间一切美德的君王!她的面庞是一卷赞美的诗册,满载着神奇的愉快,那上面永远没有悲哀的痕迹,暴躁的愤怒也永不会做她的伴侣。神啊,你们使我成为一个男子,在爱情中颠倒,你们在我的胸头燃起炎炎的欲火,使我渴想尝一尝那仙树上的果实,否则宁愿因失败而死亡,帮助我,你们忠心的臣仆,达到这样无涯的幸福吧!
简介: 她的头发倘不是比海伦的头发略微黑了点儿——嗯,那也不用说了,她们两个人是不能相比的;可是拿我自己来说,她是我的甥女,我当然不好意思像人家所说的那样过分夸奖她,不过我倒很希望有人听见她昨天的谈话,就像我听见的一样。令姊卡珊德拉的口才固然很好,可是——
简介: 英格兰有史以来,他是唯一的真命之主。他的德行足以服众;他挥动起来的宝剑的光辉,使人不敢对他逼视;他张开的两臂比龙翼更为广阔;他那双神威奕奕的眸子比正午时分的骄阳更使他的敌人目眩神昏,退避不遑。我该说些什么呢?他的功业绝非言语所能罄述;他征服四方真是易如反掌。
简介: 在这风雨飘摇、国家多故的时候,我们惊魂初定,喘息未复,又要用我们断续的语音,宣告在辽远的海外行将开始新的争战。我们决不让我们的国土用她自己子女的血涂染她的嘴唇;我们决不让战壕毁坏她的田野,决不让战马的铁蹄蹂躏她的花草。那些像扰乱天庭的流星般的敌对的眼睛,本来都是同种同源,虽然最近曾经演成阋墙的惨变,今后将要敌忾同仇,步伐一致,不再蹈同室操戈的覆辙;我们决不再让战争的锋刃像一柄插在破鞘里的刀子一般,伤害它自己的主人。
简介: 现在我们严冬般的宿怨已给这颗约克的红日照耀成为融融的夏景;那笼罩着我们王室的片片愁云全都埋进了海洋深处。现在我们的额前已经戴上胜利的花圈;我们已把战场上折损的枪矛高挂起来留作纪念;当初的尖厉的角鸣已变为欢庆之音;杀气腾腾的进军步伐一转而为轻歌妙舞。那面目狰狞的战神也不再横眉怒目;如今他不想再跨上征马去威吓敌人们战栗的心魄,却只顾在贵妇们的内室里伴随着春情逸荡的琵琶声轻盈地舞蹈。
简介: 第一——愿上天记录我的言语!——我今天来到陛下的御座之前,提出这一控诉,完全是出于一个臣子关怀他主上安全的一片忠心,绝对没有什么恶意的仇恨。现在,托马斯-毛勃雷,我要和你面面相对,听着我的话吧;我的身体将要在这人世担保我所说的一切,否则我的灵魂将要在天上负责它的真实。你是一个叛徒和奸贼,辜负国恩,死有余辜;天色越是晴朗空明,越显得浮云的混浊。让我再用奸恶的叛徒的名字塞在你的嘴里。请陛下允许我,在我离开这儿以前,我要用我正义的宝剑证明我的说话。
简介: 我还有一个合法的儿子,年纪比他大一岁,然而我还是喜欢他。这畜生虽然不等我的召唤,就自己莽莽撞撞来到这世上,可是他的母亲是个迷人的东西,我们在制造他的时候,曾经有过一场销魂的游戏,这孽种我不能不承认他。爱德蒙,你认识这位贵人吗?
简介: 各位好市民,听我说一句话。市民甲我们都是苦百姓,贵族才是好市民。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吃饱了,装不下的东西就可以救济我们。他们只要把吃剩下来的东西趁着新鲜的时候赏给我们,我们就会以为他们是出于人道之心来救济我们;可是在他们看来,我们都是不值得救济的。我们的痛苦饥寒,我们的枯瘦憔悴,就像是列载着他们的富裕的一张清单;他们享福就是靠了我们受苦。让我们举起我们的武器来复仇,趁我们还没有瘦得只剩几根骨头。
简介: 亚当,我记得遗嘱上留给我的只是区区一千块钱,而且正像你所说的,还要我大哥把我好生教养,否则他就不能得到我父亲的祝福:我的不幸就这样开始了。他把我的二哥贾奎斯送进学校,据说成绩很好;可是我呢,他却叫我像个村汉似的住在家里,或者再说得确切一点,把我当作牛马似的关在家里:你说像我这种身分的良家子弟,就可以像一条牛那样养着的吗?
简介: 这还得研究研究。要是居然让它通过了,我们的一大半财产眼看就要送人了;因为那样的话,凡是那些一心敬神的信士身后捐献给教会的民间土地,就全都要给他们充公了;据他们的估计,这笔财产可以让国王足足供养十五个伯爵,一千五百个爵士,六千两百个绅士。还有,为了救济乞丐,以及那风烛残年、赤贫而失去劳动力的苦老头儿,满可以维持一百个赈济所。此外,还可以每年呈缴国库一千个金镑——这就是提案的内容。
简介: 人间的光荣您没有能够看到啊。在这以前,“豪华”只是个单身汉;而在这次的会上,“豪华”和比它更高贵的“豪华”结了婚。每一天都向前一天学习,最后一天更是集以前各日奇迹之大成。今天法国人浑身披金,光采夺目,像东方的异教神,把英国人比得暗淡无光。明天,英国又变成了富饶的印度,每个人的穿戴就像一座金矿。那些矮小的侍童,就像天使一般,浑身金光闪闪;还有尊贵的妇女们,她们不习惯重劳动,一身华贵的衣装压得她们几乎冒出汗来,累得她们脸上竟像擦了胭脂一般。头一天的歌舞剧被人人夸为举世无双的,到了第二天晚上,就显得低级、寒伧了。
简介: 西西里对于波希米亚的情谊,是怎么也不能完全表示出来的。两位陛下从小便在一起受教育;他们彼此间的感情本来非常深切,无怪现在这么要好。自从他们长大之后,地位和政治上的必要使他们不能再在一起,但是他们仍旧交换着礼物、书信和友谊的使节,代替着当面的晤对。虽然隔离,却似乎朝夕共处;远隔重洋,却似乎携手相亲;一在天南,一在地北,却似乎可以互相拥抱。但愿上天继续着他们的友谊!
简介: 假如音乐是爱情的食粮,那么奏下去吧;尽量地奏下去,好让爱情因过饱噎塞而死。又奏起这个调子来了!它有一种渐渐消沉下去的节奏。啊!它经过我的耳畔,就像微风吹拂一丛紫罗兰,发出轻柔的声音,一面把花香偷走,一面又把花香分送。够了!别再奏下去了!它现在已经不像原来那样甜蜜了。爱情的精灵呀!你是多么敏感而活泼;虽然你有海-样的容量,可是无论怎样高贵超越的事物,一进了你的范围,便会在顷刻间失去了它的价值。爱情是这样充满了意象,在一切事物中是最富于幻想的。
简介: 叙拉古的商人,你也不用多说。我没有力量变更我们的法律。最近你们的公爵对于我们这里去的规规矩矩的商民百般仇视,因为他们缴不出赎命的钱,就把他们滥加杀戮;这种残酷暴戾的敌对行为,已经使我们无法容忍下去。本来自从你们为非作乱的邦人和我们发生嫌隙以来,你我两邦已经各自制定庄严的法律,禁止两邦人民之间的一切来往;法律还规定,只要是以弗所人在叙拉古的市场上出现,或者叙拉古人涉足到以弗所的港口,这个人就要被处死,他的钱财货物就要被全部没收,悉听该地公爵的处分,除非他能够缴纳一千个马克,才能赎命。你的财物估计起来,最多也不过一百个马克,所以按照法律,必须把你处死。
简介: 随便什么人我都不放在心上,我只管我自个儿。你是个堂堂枢密大臣,要是你有本事命令风浪静下来,叫眼前大家都平安,那么我们愿意从此不再干这拉帆收缆的营生了。把你的威权用出来吧!要是你不能,那么还是谢谢天老爷让你活得这么长久,赶快钻进你的舱里去,等待着万一会来的恶运吧!——出力啊,好弟兄们!——快给我走开!
简介: 要是我不恨他,你从此别理我。这城里的三个当道要人亲自向他打招呼,举荐我做他的副将;凭良心说,我知道我自己的价值,难道我就做不得一个副将?可是他眼睛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对于他们的请求,都用一套充满了军事上口头禅的空话回绝了;因为,他说,“我已经选定我的将佐了。”他选中的是个什么人呢?哼,一个算学大家,一个叫做迈克尔-凯西奥的弗罗棱萨人,一个几乎因为娶了娇妻而误了终身的家伙;他从来不曾在战场上领过一队兵,对于布阵作战的知识,懂得简直也不比一个老守空闺的女人多;即使懂得一些书本上的理论,那些身穿宽袍的元老大人们讲起来也会比他更头头是道;只有空谈,不切实际,这就是他的全部的军人资格。
简介: 嘿,咱们主帅这样迷恋,真太不成话啦。从前他指挥大军的时候,他的英勇的眼睛像全身盔甲的战神一样发出棱棱的威光,现在却如醉如痴地尽是盯在一张黄褐色的脸上。他的大将的雄心曾经在激烈的鏖战里涨断了胸前的扣带,现在却失掉一切常态,甘愿做一具风扇,-凉一个吉卜赛女人的欲焰。瞧!他们来了。
简介: 让众人所追求的名誉永远记录在我们的墓碑上,使我们在死亡的耻辱中获得不朽的光荣;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名,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我们的生命可以终了,我们的名誉却要永垂万古。所以,勇敢的战士们——因为你们都是向你们自己的感情和一切俗世的欲望奋勇作战的英雄——我们必须把我们最近的敕令严格实行起来:那瓦将要成为世界的奇迹;我们的宫廷将要成为一所小小的学院,潜心探讨有益人生的学术。
简介: 双方还在胜负未决之中;正像两个精疲力竭的游泳者,彼此扭成一团,显不出他们的本领来。那残暴的麦克唐华德不愧为一个叛徒,因为无数奸恶的天性都丛集于他的一身;他已经征调了西方各岛上的轻重步兵,命运也像娼妓一样,有意向叛徒卖弄风情,助长他的罪恶的气焰。可是这一切都无能为力,因为英勇的麦克白——真称得上一声“英勇”——不以命运的喜怒为意,挥舞着他的血腥的宝剑,像个煞星似的一路砍杀过去,直到了那奴才的面前,也不打个躬,也不通一句话,就挺剑从他的肚脐上刺了进去,把他的胸膛划破,一直划到下巴上;他的头已经割下来挂在我们的城楼上了。
简介: 我怀着满心的气恼,来控诉我的孩子,我的女儿赫米娅。走上前来,狄米特律斯。殿下,这个人,是我答应把我女儿嫁给他的。走上前来,拉山德。殿下,这个人引诱坏了我的孩子。你,你,拉山德,你写诗句给我的孩子,和她交换着爱情的纪念物;你在月夜到她的窗前用做作的声调歌唱着假作多情的诗篇;你用头发编成的腕环、戒指、虚华的饰物、琐碎的玩具、花束、糖果——这些可以强烈地骗诱一个稚嫩的少女之心的“信使”来偷得她的痴情;你用诡计盗取了她的心,煽惑她使她对我的顺从变成倔强的顽抗。
简介: 她是他的独生女儿,大人;他在临死的时候,托我把她照顾。她有天赋淳厚优美的性质,并且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如锦上添花,我对她抱着极大的期望。一个心地不纯正的人,即使有几分好处,人家在称赞他的时候,总不免带着几分惋惜;因为那样的好处也就等于是邪恶的帮手。可是她的优点却由于天性纯朴而越加出色,她的正直得自天禀,教育更培植了她的德性。
简介: 关于政治方面的种种机宜,我不必多向你絮说,因为我知道你在这方面的经验阅历,胜过我所能给你的任何指示;对于地方上人民的习性,以及布政施教的宪章、信赏必罚的律法,你也都了如指掌,比得上任何博学练达之士,所以我尽可信任你的才能,让你自己去适宜应付。我给你这一道诏书,愿你依此而行。(以诏书授爱斯卡勒斯)来人,去唤安哲鲁过来。(一侍从下)你看:他这人能不能代理我的责任?因为我在再三考虑之下,已经决定当我出巡的时候,叫他摄理政务;他可以充分享受众人的畏惧爱敬,全权处置一切的事情。你以为怎样?
简介: 偶然想起来的几个句子。我们的诗歌就像树脂一样,会从它滋生的地方分泌出来。燧石中的火不打是不会出来的;我们的灵感的火焰却会自然激发,像流水般冲击着岸边。您手里是什么东西?
简介: 猎奴,你好好照料我的猎犬。可怜的茂里曼,它跑得嘴唇边流满了白沫!把克劳德和那大嘴巴的母狗放在一起。你没看见锡尔佛在那篱笆角上,居然会把那失去了踪迹的畜生找到吗?人家就是给我二十镑,我也不肯把它转让出去。
简介: 他最近娶了一个寡妇做妻子,那寡妇有一个独生子,他想把他的女儿,他的王国的继承者,许嫁给他,可是他的女儿偏偏看中了一个有才的贫士。她跟她的爱人秘密结了婚;她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宣布把她的丈夫放逐,把她幽禁起来,大家表面上都很哀伤,我想国王心里才真是很难过的。
简介: 从前他在这儿梅西那的时候,曾经公开宣布,要跟爱神较量较量;我叔父的傻子听了他这些话,还拿着钝头箭替爱神出面,要跟他较量个高低。请问你,他在这次战事中间杀了多少人?吃了多少人?可是你先告诉我他杀了多少人,因为我曾经答应他,无论他杀死多少人,我都可以把他们吃下去。
简介: 正是这位小姐,没有错的,这样的人儿你找不出第二个来。她的爷爷临死的时候——上帝接引他上天堂享福!——留给她七百镑钱,还有金子银子,等她满了十七岁,这笔财产就可以到她手里。我们现在还是把那些吵吵闹闹的事情搁在一旁,想法子替斯兰德少爷和安-培琪小姐作个媒吧。
简介: 不用劝我,亲爱的普洛丢斯;年轻人株守家园,见闻总是限于一隅。倘不是爱情把你锁系在你情人的温柔的眼波里,我倒很想请你跟我一块儿去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那总比在家里无所事事,把青春销磨在懒散的无聊里好得多多。可是你现在既然在恋爱,那就恋爱下去吧,祝你得到美满的结果;我要是着起迷来,也会这样的。
简介: 著名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的名字。后有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和越剧、京剧等艺术作品。
简介: 《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廉·莎士比亚著名戏剧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朱丽叶先服假毒,醒来发现罗密欧自尽,也相继自尽。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
简介: 《威尼斯商人》 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大约作于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Copyright (C) 2015
黔ICP备号-3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试论莎士比亚传奇剧中的宗教观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试论莎士比亚传奇剧中的宗教观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莎士比亚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有生命力
莎士比亚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有生命力
——谈瀛洲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日 & 思想者 解放日报 &
&&&&■英语的诗歌格律是建立在轻重音上面的,而中文是建立在平仄上面的。因此,怎样把莎士比亚语言形式上的美,用翻译表现出来,这是一个难题。比较早的翻译家,索性就用散文把它翻出来。后来,又有把莎士比亚戏剧用诗体翻译过来的努力,但在多少程度上可以称其为诗,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
  ■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艺术家追求的是完美的、理想化的东西。但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就不是这样了。文艺复兴晚期的艺术家,从画家到剧作家,不少人致力于表现的是人性的复杂、人性的两面性以及人类处境的两面性。莎士比亚在他的剧本里面,就突出体现了这种两面性
  谈瀛洲 本名谈峥,学者,作家。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方向为莎士比亚研究和英国唯美主义。著有《莎评简史》,译有《夜莺与玫瑰——王尔德童话》《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另著长篇小说《灵魂的两驾马车》、历史剧《梁武帝》《王莽》《秦始皇》、文化散文集《诗意的微醺》《那充满魅惑力的舞蹈》《语言本源的守卫者》等。
  今年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一些国家以不同形式举行了纪念活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已经远去,可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与文艺复兴精神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我的演讲将主要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对莎翁作品存在两个误解
  我想先讲讲对莎士比亚作品存在的两个误解:
  一种误解是,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是用十四行诗写就。莎士比亚的剧作,确实是用诗写出的诗剧,但那是一种特殊的诗,即不押韵的素体诗,再加上押韵的诗和散文,组成混合体,而不是由一种单一文体组成。有学者统计发现,莎士比亚的剧本,70%由素体诗组成,5%是押韵的诗,还有25%是散文。当然,不是说每个剧本的语言都是这样的比例。在他早期的剧本当中,有韵的诗歌占比相对多一些。
  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素体诗?素体诗是中文里面没有的诗体,中文的传统格律是押韵的,到后来,有新诗了,随便怎么写都可以,也无所谓格律。莎士比亚的素体诗是不押韵的诗,但规定每一行要有十个音节,用一轻一重两个音节组成一个音步,每行五个音步,行与行之间不押韵,又叫“抑扬五步格”。在中文里面,没有相对应的诗体。中文每个字都有声调,所以中国的诗词讲平仄。英文里面的词没有声调,但是各个音节有轻重之分,所以他们的诗歌格律是建立在音节轻重上面的。
  大家可能听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也确实写过一个十四行诗系列,一共有154首。顾名思义,十四行诗每首有十四句,还有一个复杂的押韵格式。但是,在戏剧里面,一个人物讲话可能长可能短,不可能每次讲都刚好是十四行。所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不可能用十四行诗来写。当然,也不排除当中可能有一两段遵循了十四行诗的格律。
  正因为莎士比亚戏剧语言有这样的特点,所以要把莎士比亚剧本在形式上的特点,完全用翻译表现出来,非常困难。比如说,一行十个音节,用英文可以表达出莎士比亚的意思,但用中文,有可能要用十几个音节,或者几个音节就可以了,这就很麻烦了。
  还有,英语的诗歌格律是建立在轻重音上面的,而中文是建立在平仄上面的,我们没办法把轻重转化为平仄,这也是一个问题。因此,怎样把莎士比亚语言形式上的美,用翻译表现出来,这是一个难题。比较早的翻译家,如朱生豪,索性就用散文把它翻出来,不翻译成诗歌。后来,又有把莎士比亚戏剧用诗体翻译过来的努力,但在多少程度上可以称其为诗,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误解之二,关于莎士比亚写作所用的语言。很多人认为,莎士比亚用的是古英语。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我想也容易理解。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是1564年至1616年。在那个时候,是中国明朝晚期,中国通行的书面语文是文言文,也就是古代汉语。于是,我们就想当然地认为莎士比亚写作时用的也是古英语。实际上,莎士比亚是用现代英语来写作的。
  英语的时代分期和我们汉语是不一样的。大家知道,英语是盎格鲁萨克逊民族说的语言,他们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原来生活在欧洲大陆上。公元5世纪的时候,日耳曼人就兴起了。他们当中的一支,即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渡过英吉利海峡,把原来住在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打败了,并从此建立王国。从公元5世纪开始,一直到1100年,他们所说的英语被称为古英语。从1100年开始到1500年左右,这一阶段的英语被称为是中古英语。
  为什么这么分呢?在1066年左右,英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件:法国的诺曼底公爵渡过英吉利海峡,把英国王室打败了,并开始建立统治。在这个时期里,英国的国王跟贵族,实际上说的是诺曼底的法语。在这一阶段,英语发生了很多变化,一直到乔叟写《坎特伯雷故事集》,整个这一阶段所使用的语言都被称为中古英语。而从150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包括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内,都属于现代英语的范畴。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莎士比亚是用古英语写作的印象呢?那是因为他会用一些今人看起来比较陌生的词,主要是人称代词。比如说,现代英语中“你”的人称代词是“you”,可莎士比亚有时候会用“thou”,有的时候会用“you”。也就是说,他有时候会用一些中古英语的残余。不过,莎士比亚的语言,无论从语法还是词汇上看,总体来说都属于现代英语的范畴。
  不以宗教和道德说教为主
  要准确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当时,英国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不单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文化方面也处于上升阶段。所以可以说,莎士比亚生逢其时。
  莎士比亚年轻的时候,所看的戏剧和他后来所创作的戏剧,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他年轻时看的戏剧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神话剧,故事内容都是从《圣经》里面来的。当时欧洲有各种手工业者的行会,如木匠行会、铁皮匠行会等,他们在过节的时候,会组织神话剧的演出,内容来自《圣经》且多半和他们自身的行当有关系。比如说木匠,十字架是木匠做的,他们就会演一个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故事。
  还有一种主要戏剧,叫道德剧,就是进行道德说教的剧作。里面的人物,都是比较概念图解式的,一般没有自己的名字,如好人就叫勤奋、好学、善良,坏人则被称为懒惰、贪婪、酗酒等。到了莎士比亚作品流行的时代,英国的戏剧变得复杂、丰富起来,不再是以宗教和道德说教为主,而开始以人的复杂生活作为描写对象。
  莎士比亚时期的剧院,是一个圆形的建筑,有一个方形的舞台。后面有两扇门,演员可以出入,就像我们中国传统的舞台,也有两扇门,一个上面写“出将”,一个写“入相”。在圆形的院子里面,演出的时候会站满观众。他们叫站客,只要付一便士的最低票价就可以买一张门票。边上有楼座,票价就比较贵,要两便士。
  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演出中,观众可以买东西吃,买饮料喝,甚至是买啤酒喝。还有一点,当时的演出和中国京剧有一点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女性角色都是男人扮演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管理剧院的官方机构认为,女人在舞台上抛头露面是不好的、不道德的,会引人产生邪念。
  莎士比亚在当时的英国戏剧界,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地位。1594年,英国成立宫内大臣剧团。莎士比亚就是这个剧团的剧作家,同时也是演员和剧团的股东之一。这个剧团经常为伊丽莎白女王演出,这些都是有记载的。同时,剧团也会为普通人演出。
  伊丽莎白女王去世以后,詹姆士一世即位。詹姆斯一世也非常喜欢戏剧,他登基之后,便把剧团升级了,改叫国王供奉剧团,国王变成剧团的直接保护人。莎士比亚在詹姆士一世时期,又写了很多优秀作品。他的四大悲剧,除了《哈姆雷特》之外,都是在此期间写出来的。
  与汤显祖的不同之处
  巧合的是,今年也是中国戏剧作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但对比一下这两位戏剧大家,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
  从严格意义上说,汤显祖不是专业的戏剧家。他花了很多力气在科举考试上,这对当时文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汤显祖一共考了三次进士,前两次都没有成功,第三次才考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然后是做官,虽然官不是很大,但也做了十几年。一直到49岁,汤显祖不做官,才写了《牡丹亭》和三出其他的戏。所以,汤显祖的主要力量,是在写诗和作文上面。如果把汤显祖全集拿过来,会发现他的主要作品是诗歌和文章,还有八股文,一共2200多首;戏剧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却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从面对的观众群来说,汤显祖也和莎士比亚不一样。大家可能都读过《红楼梦》,里面的贾府是有钱的大家族,会自己出钱买批戏子在家里演出。当时明朝地位比较高的士大夫也会这样做,所以有很多家庭戏班。汤显祖的戏,很多时候会在家庭戏班里面演出,给士大夫、文人阶层看;有的时候,也会有民间的戏班来演出。总体而言,莎士比亚的戏是雅俗共赏的,不是专门为了满足文人阶层而写;汤显祖的戏,比较多的是为了满足文人阶层的趣味来写作的。
  事实上,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喜剧,一般写相爱的年轻人遇到了很多障碍,最终克服障碍得以结合,也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属于浪漫喜剧,主要歌颂青春、纯洁、爱情的伟大力量。还有一类比较多的作品,是所谓历史剧。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有取材于古罗马历史的,被称作罗马剧;还有一些取材于早期不列颠历史传说的故事。在盎格鲁萨克逊人到来之前,不列颠岛已经有凯尔特人在这里生活,他们有自己的王朝,也有自己的历史传说。
  最后一个分类就是悲剧,莎士比亚留给我们的悲剧共有11部。这些作品的主角,一般都是身居高位的人,如国王、王子、将军。《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的罗密欧是一个名门望族唯一的男性继承人,也不是普通人。
  致力于表现人性的复杂
  最后,我想讲一讲莎士比亚与一种文艺精神。为什么在文艺精神之前要加“一种”呢?因为我觉得文艺复兴的精神不止一种。在这里,我要讲一个引子——画家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是一位生活在1571年至1610年的意大利画家。他有一幅早期作品,叫《果篮》。画上有一个藤编的篮子,里面放了很多水果,这些水果里面有苹果、葡萄、无花果、李子,是非常丰盛的果篮。但如果再看得仔细一点,就会发现苹果上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虫洞。葡萄连着葡萄藤,还有几片葡萄叶子,叶子已经干枯、皱缩了;两串葡萄,放大来看,可以看到有几颗已经变成葡萄干。也许有人会问,卡拉瓦乔为什么不画新鲜、诱人、完美的水果呢?因为卡拉瓦乔是极端的现实主义者。在现实里面,水果往往是不完美的。卡拉瓦乔的静物画,粗看是装饰性静物画,实际上包括了水果的戏剧在里面,似乎在暗示生命不仅仅只有丰美和甘甜,也有疾病、衰老和死亡。
  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艺术家追求的是完美的、理想化的东西。但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就不是这样了。文艺复兴晚期的艺术家,从画家到剧作家,不少人致力于表现的是人性的复杂、人性的两面性以及人类处境的两面性。莎士比亚在他的剧本里面,就突出体现了这种两面性。
  在讨论莎士比亚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学者会引用这样一段话:“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他的理性多么高贵!才能多么无限,动作多么敏捷,体形多么令人赞叹!行为像天使,悟性像天神!宇宙之至美,众生之灵长!”一般来说,学者引到这里就结束了。但今天,我想要大家再看两句——“但在我看来,这尘土的精华又算得了什么?”这段话里面,首先包含了上帝造人的典故,所以把人称为一件了不起的作品。可尽管如此,莎士比亚笔锋一转,直言人到底是用尘土做出来的,所以他会老、会死,容易生病,而且会产生邪念、会做坏事。这就是人的两面性。
  体现高度现实主义精神
  《哈姆雷特》里有句著名的台词:“To be,or&&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对此,不同的翻译家有不同的翻译。卞之琳翻译为“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朱生豪翻译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方平翻译为“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难题啊”。总的来说,我觉得有两种翻法,一种是把“be”翻译成生,还有一个是把“be”翻译成存在,我个人比较赞同后者。
  “be”这个词在西方是一个哲学术语。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哲学家讨论“存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存在”并不是简单地活着或不活着的问题,而是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空间、时间,还有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动作”与“承受”。换句话说,就是“别人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对别人做什么”。我们活着,别人会对我们做各种事情,我们也会对别人的所作所为有各种反应。如果我们没反应,就和死了差不多。
  所以在这里,哈姆雷特不仅仅考虑的是活不活的问题,而是面对挑战,他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是默然忍受暴虐的命运射来的矢石,还是拿起武器,通过奋战,扫清如海的烦恼,更为高贵呢”。这实际上就是他面临的选择——到底是忍气吞声,什么都不干,还是要拿起刀剑,把谋害自己父亲的叔父杀掉。在纠结之后,在痛苦考虑之后,最后他还是决定采取行动。
  《麦克白》主要塑造的是一个坏人,当然也并非是“全黑”的。麦克白原来是一个勇武的将军,打仗总是冲在前面。在这出戏的开头,他刚替国王打赢了一个大的战役。凯旋的路上,碰上三个女巫。女巫们跟他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预言,暗示他可能会做国王。她们的预言,在麦克白心中种下了野心的种子。后来,麦克白杀死了国王,但最终他的统治还是被人推翻了。
  在被推翻之前,麦克白说了这么一段话:“生命只是一个会走路的影子,或是一个拙劣的演员,他在舞台上装腔作势,指手画脚了一番就无声无臭地退下了。生命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嚣与骚动,却毫无意义。”有的时候,这段话被拿出来证明莎士比亚对生命虚无主义的看法。我并不这么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人物所说的话,并不能完全代表莎士比亚本人的真实想法。在我看来,麦克白正是因为做了谋杀这样的坏事,良心谴责使他充满了痛苦,所以渐渐对生命失去乐趣,最后他甘愿尽快死去。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在他的剧本里面,体现了文艺复兴晚期那一种高度现实主义的精神。他用他的笔,描画了人性的两面性以及人类所面对的种种生活情境的复杂性。正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刻画,才使得莎士比亚的作品到今天还有生命力,还值得继续阅读。
送给大家一首我最喜欢的莎士比亚的诗
——人生七阶
Ages of Man
人生七阶----莎士比亚
All the world's a stage,
世界堪比舞台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众人不过戏子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At first the infant,
人生之初,饰演婴儿
Mewling and puking in the nurse's
于护士怀中呱呱而泣
Then the whining school-boy, with his
satchel and shining morning face
不久扮演孩童,上学难,放学欢;
And then the lover,
随之情窦初开
Sighing like furnace, with a woeful
常如灶炉般悲叹;
Then a soldier,
成年征兵入伍
Full of strange oaths, and bearded like
the leopard,
满口誓言,须发缭乱
Seeking the bubble reputation even in the
cannon's mouth.
徒为虚名,甘愿挡于炮口前;
And then the justice,
中年修成法官
In fair round belly with good capon
衣食无忧,大腹便便
Full of wise saws and modern
instances;
还有政务公事,满口格言;
The sixth age shifts into the lean and
slippered pantaloon,
With spectacles on nose and pouch on
终逃不过晚年佝偻,眼镜、大烟。
His youthful hose, well
再看早年衣裳,布缕渐宽
a world so wide
世界乃舞台,众人即演员。
欧洲之旅:莎士比亚书店,文学天堂
201<font COLOR="#-07-04&
  巴黎之旅,有两个地方最不能错过,一个是巴黎圣母院,不管是真实世界的教堂还是雨果笔下的教堂,一个则是莎士比亚书店。热爱文学,了解法国文学巨史和人物就一定是不能错过莎士比亚书店。它诞生于一战之后,当时在巴黎的海明威,费兹杰拉德,斯坦因等“迷惘一代”都是书店的座上客,书店的主人叫做西尔维亚·毕奇,后来她以《莎士比亚书店》为名写了一部自传作品,其中个人觉得海明威的形象比看他自己写的书更是精彩动人,也难怪会有那么多女人爱他,宠惯他。当然关于这本书是后来的事情了。二战期间,书店被迫关闭,直到1951年,一个叫乔治·惠特曼的美国人在巴黎圣母院对面BUCHERIE街37号开了一家卖英文书籍的书店。
  就是今天所在的位置,巴黎圣母院左侧,塞纳河对岸。
  像西尔维亚·毕奇一样, 他把书店的二层辟为图书馆,
书堆间还有床铺, 成了文人聚会甚至是临时栖居地。50年代, 书店成了垮派作家在巴黎的聚点, 60年代,
惠特曼在得到斯尔维亚·毕奇的同意下, 正式把书店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
  然而一开始这个书店的名字叫做” Le
Mistral“,取自他爱上的第一个女子的名字。很多时候,文艺复兴的古欧洲男人都十分具有才气而且浪漫,想不到一个美国人也是如此深情。但惠特曼开这间书店的初衷是为了独立思考,而一间独立思考的书店更为重要,这就像是身体和思想。当他在索邦大学攻读法国文学的时候,他就萌发了这个念头。在他看来,英语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们需要某种底气,需要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撑腰的据点。
  这种底气或撑腰都是为维护自己的文学思想而存在的吧。据说在惠特曼初到巴黎的时候,他或许觉得法国文学精神还不够繁茂,又或许这个本是充满文学浪漫的城市赋予了惠特曼坚持自我文学思想的重要要领。每一个热爱文学的爱好者们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学底气。
  但实际上在惠特曼经营书店的这一生中,他竟然收留了4000个左右需要帮助的人。大概这4000个左右的人当中就包括着那些文学大师。可惜的是像这样善良的人只活到了98岁吧,然而98岁算是长寿,可不知因何在惠特曼身上我觉得它太短,太短。2011年,惠特曼在书店顶楼的自己的卧房里平静的离世。纽约的泰晤士报评价他是“一个善良的、有魅力的父亲般的形象“,如今他的形象拥满了整个莎士比亚书店。
  现如今的书店格局基本还是当年的样子,只是对于当年二楼的床铺,今天的书店显得更丰富些,有桌椅,还有小型沙发,以书柜为背景,以书作墙,空间虽小,但着实看起来是一个知识的海洋。
  所以书店形成之后,成为当时从英语国家初来乍到巴黎、怀揣文学梦却不名一文、还在迷惘的创作初期的年轻作家的栖身之处。其中就有艾伦.金斯堡、格雷戈里.柯尔索、亨利.米勒、威廉.巴勒斯……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有着热爱流浪的躁动的心和用自己的文字征服巴黎的远大抱负。当然这都是他们在初期,还没有名气,吃住都还是艰难环境的时候,莎士比亚书店就像是一个乌托邦吧,或者说是一个庇佑所吧。
  一切梦想和抱负从这里开始。
  想必许多浪漫的文学著作也大都从这里诞生。
  书店本身给我的感觉更多的还是倾向于浪漫主义。
  不过让莎士比亚书店真正红起来的还是源于一部巨著《尤利西斯》,谁也没想到替乔伊斯出这本书后,它竟被列为美英禁书,可这却使莎士比亚书店声名鹊起。
  试想在那些年艰难岁月里,有多少作家从这里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因此,莎士比亚书店变得相当有名气,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这里名人聚集,还有一个是因为《尤利西斯》的出版。
  如今的书店看起来似乎已不及当年那般文学璀璨,但因为名气未消,莎士比亚书店更多成为了塞纳河上的一处旅游景点,许多外国游客来到巴黎都要去那里看一看,尤其是热爱文学的游客。他们在这间古老的书店里感受着那些年的辉煌和不易。虽说今天的莎士比亚书店我们难碰到一个伟大文学大师在那创作,但因为昔日的无数文学大师的足迹使得这里更有书店的氛围和味道。但很多时候,从走进书店的那一刻起,仿佛这里又不是书店,它的气质胜过了书店本身。
  书店里的游客每天都很多,但真正坐下来读书的人很多,可她们一旦找到好书坐下来的时候,就十分安静,仿佛沉陷在书和自己的世界里。这间百年的古老书店,像是从未被尘封,不管它中间遭遇了什么,上帝对它始终眷顾。但因为书店常年唯有清扫的习惯,许多书架和堆砌的书墙看起来布满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有些人不能习惯,但我却觉得极好。不论怎么说,尘土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开始和消亡。或许它从书店形成初期就一直伴随如今,我总觉得在书店的某个角落里,厚厚的灰尘下肯定是有哪个文学大师留下了什么蛛丝马迹,又也许是一部著作诞生前夕的信号。
  走在书店里的时候,整个走道还有楼梯都显得窄小,几乎所有的空间都被书堆占有,书架、墙面、转角,见缝插针全部堆满了书,摆的不是很整齐,且十分随意,随便翻开一本书仿佛还能感觉到上一个人的手温一样。昏暗的灯光下,陈旧和古老像一切回到了海明威时期,从一楼到二楼,书和砖瓦木之间的联系仿佛构成了一个人体支架,隐隐中,时代的变迁仍是感受到某中活着的气息。
  由于空间小得厉害,很多时候游客只能一个接一个的走着,如果并排就会拥挤得前后不通。
它没有现代文青想象的安静,碰到人多的时候甚至是要排队进入书店。但不得不承认这间书店就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里头的书古老的追溯到古欧洲。
  最是喜欢的还是书堆间的床铺,打字室,书桌椅,还有一架钢琴。这个小而密却不会压抑的书店让人感觉一窝进去就可以过好几年。
  听朋友说,书店还有一只白色的老猫,只是我没有见过,它的模样只有墙上的一张照片,显得慵懒,跟所有文青书店或咖啡馆饲养的宠物猫都差不多,也许它真实的样子还增添了丝丝书香气。
  我从未见过像这样的一间书店,在一九一九年,它岸悄然开张。渐渐地,成为人们梦想中的书店——然而它拥有多种身份,是图书馆、出版社
;是银行、邮局、文化沙龙;是文人雅士汇聚的据点,英法文学,交流中心,是“迷惘一代”的精神殿堂。
  后来这个书店还成为《爱丽丝仙境奇遇记》的拍摄选景点,如果热爱是这部电影或书的追求者就一定要机会来这里看看。这个世界上难有像这样的书店,而它又是难以复制的,以至于我不得不去顶着”没素质的评价“偷偷拍下这间书店。请原谅我没有遵守书店规定,请理解莎士比亚书店对我的震撼与感触。
  如果有一天,在你看完了西尔维亚·毕奇的自传作品《莎士比亚书店》之后,你一定也会忍不住想拍下这里,当你走进这间古老的百年书店的时候。
谈瀛洲:关于莎士比亚,你“读对”了吗
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这四大悲剧的说法,是一个批评家赫兹列特提出来的,并且受到后世批评家广泛的认可。那么莎士比亚有没有四大喜剧?实际上在批评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编者按】今年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400年的时光历练,莎士比亚的作品不断被演绎。莎士比亚的剧作是用十四行诗写作的吗?莎士比亚写作所用的语言是古英语吗?在长期致力于莎士比亚研究的复旦大学谈瀛洲(谈峥)教授看来,今天我们对于莎士比亚仍然存在误读。巧合的是,今年也是中国戏剧作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谈教授认为,对比中西方的这两位戏剧大家的不同之处,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莎士比亚。以下是谈瀛洲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今年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全世界人们以不同形式举行了纪念活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与文艺复兴精神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我的演讲将主要围绕这两方面来展开。
对莎士比亚作品的两个误解
在这之前,我想先讲讲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存在的两个误解。
一种误解是,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是用十四行诗写作的。莎士比亚的剧作,确实是用诗写出的诗剧,但是是一种特殊的诗,即不押韵的素体诗,再加上押韵的诗和散文,组成混合体,而不是由一种单一的语言组成的。也有学者经过统计发现,莎士比亚的剧本,有70%是由素体诗组成的,5%是押韵的诗,还有25%是散文。当然,不是说每个剧本的语言都是这样的比例,在他早期的剧本当中,有韵的诗歌占的比例会比较多一些。
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素体诗?素体诗是中文里面没有的诗体,中文的传统格律是押韵的,到了后来,有了新诗以后,随便怎么写都可以,也无所谓格律了。莎士比亚的素体诗是不押韵的诗,但是规定每一行要有十个音节,用一轻一重两个音节组成一个音步,每行五个音步,行与行之间不押韵,又叫“抑扬五步格”。在中文里面,没有相对应的诗体。中国每个字都有声调,所以中国的诗词讲平仄,但是英文里面的词没有声调,但是各个音节有轻重之分,所以,他们的诗歌格律是建立在音节的轻重上面的。
大家可能都听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也确实写过一个十四行诗的系列,一共有154首。顾名思义,十四行诗每首有十四句,还有一个复杂的押韵格式。但是,在戏剧里面,一个人物讲话可能长,可能短,不可能每次讲都刚好是十四行。所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不可能是用十四行诗来写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当中可能有一两段是按十四行诗的格律来写,但是那是极少数的情况。
正因为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有这样的特点,所以要把莎士比亚的剧本在形式上的特点,完全用翻译表现出来,非常困难。比如说一行十个音节,用英文可以表达出莎士比亚的意思,但是用中文,却有可能要用十几个音节,或者几个音节就可以了,这就很麻烦了。
还有,英语的诗歌格律是建立在轻重音上面的,而中文是建立在平仄上面的,我们没办法把轻重转化为平仄,这也是一个问题。因此,怎样把莎士比亚语言形式上的美,用翻译表现出来,这是一个难题。比较早的翻译家,如朱生豪,索性就用散文把它翻出来,不翻译成诗歌了。后来又有把莎士比亚戏剧用诗体翻译过来的努力,但是在多少程度上可以称其为诗,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误解之二,是关于莎士比亚写作所用的语言。很多人认为,莎士比亚用的是古英语。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我想也很容易理解。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是1564年—1616年。在那个时候,是中国明朝的晚期,中国通行的书面语文,就是文言文,也就是古代汉语。于是,我们就想当然地认为莎士比亚写作的时候用的是古英语。但是实际上,莎士比亚是用现代英语来写作的。
英语的时代分期和我们汉语是不一样的。大家知道,英语是盎格鲁萨克逊民族说的语言,他们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原来生活在欧洲大陆上。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日耳曼人就兴起了。他们当中的这一支,也就是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渡过了英吉利海峡,把原来住在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打败了,并在那里建立了王国。从公元五世纪开始,一直到1100年,他们所说的英语,被称为古英语。从1100年开始,到1500年左右,这期间的英语被称为是中古英语。为什么这么分呢?在1066年左右,英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件,法国的诺曼底公爵渡过了英吉利海峡,把英国王室打败了,在那里建立了统治。在这个时期里,英国的国王跟贵族,实际上说的是诺曼底的法语,而普通老百姓说的却是英语。也是在这一阶段,英语发生了很多变化,一直到乔叟写《坎特伯雷故事集》,整个这一阶段所使用的都被称为中古英语。而从150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包括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内,都属于现代英语的范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会有莎士比亚是用古英语写作的印象呢?那是因为,莎士比亚会用一些我们看起来比较陌生的词,主要是人称代词,比如说,现代英语中“你”的人称代词是“you”,但是莎士比亚有的时候会用thou,有的时候会用you,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他有的时候,会用一些中古英语的残余,但是总体来说,莎士比亚的语言,无论是从语法还是词汇上,都是属于现代英语的范畴。
莎士比亚身处怎样的英国
要准确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当时,英国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不单单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在文化方面,莎士比亚所处的英国,也处于上升阶段,所以可以说莎士比亚是生逢其时,他正好生活在英国戏剧繁荣的时代。
莎士比亚出生三年的时候,英国才有了第一个专业的剧院,在这之前,戏剧是不怎么发达的,没有专门的演出场所。临时演出的时候,就去贵族家找一个宽敞的大厅,或者是到旅社的宽大庭院里面找一个地方,临时演出一下。
莎士比亚年轻的时候,所看的戏剧和他后来所创作的戏剧,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他年轻时候所看的戏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神话剧,故事内容都是从《圣经》里来的。当时欧洲有各种手工业者的行会,如木匠行会、铁皮匠行会等,他们在过节的时候,就会组织神话剧的演出,内容来自《圣经》且多半和他们自身的行当有关系。比如说木匠,十字架是木匠做的,他们就会演一个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故事。
还有一种主要的戏剧,叫道德剧,就是进行道德说教。里面的人物,都是比较概念图解式的,里面的人物一般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好人就叫勤奋、好学、善良,坏人则会叫懒惰、贪婪、酗酒等。而到了莎士比亚的时代,英国的戏剧变得复杂、丰富起来,不再是以宗教和道德说教为主的戏剧,而开始以人的复杂生活作为描写对象。
莎士比亚时期的剧院,是一个圆形的建筑,有一个方形的舞台。后面有两扇门,演员可以出入,就像我们中国传统的舞台,也有两扇门,一个上面写“出将”,一个写“入相”。在圆形的院子里面,演出的时候会站满观众。他们叫站客,只要付一便士的最低票价就可以买一张门票。边上有楼座,票价就会比较贵,要两便士,一般是有钱人,绅士阶层、商人阶层,会付比较高的票价,坐在楼座上看戏。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演出也可以买东西吃,买饮料喝,甚至是买啤酒喝。还有一点,当时的演出和中国京剧有一点相似的地方,就是里面的女性角色都是男人扮演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管理剧院的官方机构认为,女人在舞台上面抛头露面是不好的,不道德的,会引人产生邪念,所以女性角色都由年纪比较轻的男子扮演。
莎士比亚在当时的英国戏剧界,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地位。在1594年的时候,成立了宫内大臣剧团,莎士比亚就是这个剧团的剧作家,同时也是演员和剧团的股东之一。这个剧团,经常为伊丽莎白女王演出,这些都是有记载的。同时,剧团也会为普通民众演出,包括普通市民、商人、绅士、贵族阶层。伊丽莎白女王去世以后,詹姆士一世即位。詹姆斯一世也非常喜欢戏剧,他登基之后,把剧团升级了,不是宫内大臣剧团,改叫国王供奉剧团,规格又提高了,国王变成这个剧团的直接保护人。莎士比亚在詹姆士一世统治之下,又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的四大悲剧,除了《哈姆雷特》之外,都是在詹姆斯一世统治期间写出来的。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不同之处
中国戏剧作家汤显祖。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巧合的是,今年也是中国戏剧作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对比一下中西方的这两位戏剧大家,可以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从严格意义上说,汤显祖不是一个专业的戏剧家,他花了很多力气在科举考试上,这对当时文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汤显祖一共考了三次进士,前两次都没有成功,第三次才考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然后是做官,虽然官不是很大,也做了十几年。一直到49岁,他才不做官,写了《牡丹亭》和三出其他的戏。所以,汤显祖的主要力量,是在写诗和作文上面。如果把汤显祖全集拿过来,会发现他的主要作品是诗歌和文章,还有八股文,一共有2200多首,而戏剧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却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从面对的观众群来说,汤显祖也和莎士比亚不一样。汤显祖的戏,当时经常是由士大夫的家庭戏班来演出。大家可能都读过《红楼梦》,里面的贾府是有钱的大家族,会自己出钱买批戏子在家里演出。当时明朝地位比较高的士大夫也会这样做,所以有很多家庭戏班。汤显祖的戏,很多时候会在家庭戏班里面演出,给士大夫、文人阶层看,有的时候,也会有民间的戏班来演出。总体而言,莎士比亚的戏,实际上是雅俗共赏的,不是专门为了满足文人阶层的欣赏而写的;而汤显祖的戏,比较多的是为了满足文人阶层的趣味来写作的。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喜剧,主要内容一般写相爱的年轻人,遇到了很多障碍,最终克服障碍得以结合,也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属于浪漫喜剧,主要歌颂青春、纯洁、爱情的伟大力量。
莎士比亚还有一类比较多的作品,是所谓的历史剧。他的历史剧,有取材于古罗马历史的,被称作罗马剧。还有一些取材于早期不列颠历史传说的故事。在盎格鲁萨克逊人到来之前,不列颠岛已经有凯尔特人生活在那里了,他们有自己的王朝,也有自己的历史传说。他还写了一些取材于离他生活的时代不远的英国历史的剧本。
最后一个分类就是悲剧,他留给我们的悲剧,一共有11部,这里面有他最著名的一些剧作。莎士比亚作品中悲剧的主角,一般都是身居高位的人,比如说国王、王子、将军。《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的罗密欧虽然不是国王,也不是王子,但却是一个名门望族唯一的男性继承人,也不是一个普通人。当时悲剧的主角,都必须是身居高位的人,他们因为种种原因,遭受到了毁灭与不幸。因为有这一主要因素,我们就把他们的故事称为悲剧。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这四大悲剧的说法,是一个批评家赫兹列特提出来的,并且受到后世批评家广泛的认可。那么莎士比亚有没有四大喜剧?实际上在批评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文艺复兴晚期的精神是什么
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果篮》。来源于豆瓣
最后,我想讲一讲莎士比亚与一种文艺精神。为什么在文艺精神之前,我要加“一种”呢?因为我觉得文艺复兴的精神不止一种,可能有两种。在这里,我要讲一个引子——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是一位生活在年的意大利画家。他有一幅早期作品,叫《果篮》。画上有一个藤编的篮子,里面放了很多水果,这些水果里面有苹果、葡萄、无花果、李子,是非常丰盛的果篮。但是如果再看得仔细一点,就会发现苹果上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虫洞。葡萄连着葡萄藤,还有几片葡萄叶子,叶子已经干枯、皱缩了。画上还有两串葡萄,放大来看,可以看到葡萄上面,有几颗葡萄已经变成葡萄干了。也许有人会问,卡拉瓦乔为什么不画新鲜、诱人、完美的水果呢?因为卡拉瓦乔是极端的现实主义者。在现实里面,水果往往是不完美的。卡拉瓦乔的静物画,粗看是装饰性的静物画,实际上是包括了水果的戏剧在里面的,似乎在暗示,生命不仅仅是只有丰美和甘甜,也有疾病、衰老和死亡在里面。
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受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艺术家追求的是完美的、理想化的东西,但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就不是这样了。文艺复兴晚期的艺术家,从画家到莎士比亚这样的剧作家,他们所致力于表现的是人性的复杂、人性的两面性以及人类处境的两面性。莎士比亚在他的剧本里面,就突出体现了这种两面性。
在讨论莎士比亚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者会引用这样一段话:“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他的理性多么高贵!才能多么无限,动作多么敏捷,体形多么令人赞叹!行为像天使,悟性像天神!宇宙之至美,众生之灵长!”一般来说,学者引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今天,我想要大家再看两句:“但在我看来,这尘土的精华又算得了什么?”在这段话里面,首先包含了上帝造人的典故,所以把人称为一件了不起的作品。但是,尽管如此,莎士比亚笔锋一转,就说这个人到底是用尘土做出来的,所以他会老、会死,容易生病,而且会产生邪念,会做坏事。人是有两面性的。
《哈姆雷特》里有句著名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曾让翻译家绞尽脑汁,到底要怎么翻译呢?不同的翻译家有不同的翻译。卞之琳翻译为“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朱生豪翻译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方平翻译为“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难题啊。”总的来说,我觉得有两种翻法,一种是把“be”翻译成生(not
to be就是死),还有一个是把“be”翻译成存在,我个人比较赞同后者。
“be”这个词在西方,是一个哲学术语,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哲学家来讨论“存在”问题。在他们看来,“存在”并不是简单的活着或不活着的问题,而是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空间、时间,还有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动作”与“承受”,换句话说,就是“别人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对别人做什么”。我们活着,别人会对我们做各种事情,我们也会对别人的所作所为有各种反应,如果我们没反应,那就和死了差不多。
所以在这里,哈姆雷特不仅仅考虑的是活不活的问题,而是面对这样的挑战,他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是默然忍受暴虐的命运射来的矢石,还是拿起武器,通过奋战,扫清如海的烦恼,更为高贵呢?”这实际上就是他面临的选择——到底是忍气吞声,什么都不干,还是要拿起刀剑,把谋害自己父亲的叔父杀掉。在纠结之后,在痛苦考虑之后,最后他还是决定要采取行动。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莎士比亚另外一部主要作品《李尔王》,这在我们中国一直影响非常大,因为我们中国人非常关心孝道,而《李尔王》这部戏主要讲的就是父女亲情的问题。在这部作品里,莎士比亚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有双重性的国王:李尔在年轻、得意的时候,被周围奉承的大女儿、二女儿,还有廷臣所蒙蔽,很少想到穷人的痛苦。到了他被两个女儿所抛弃,淋在暴风雨里面的时候,他会想到穷人们的痛苦。所以李尔主要是一个好人,尽管他身上有种种的毛病。
相比之下,《麦克白》则主要塑造的是一个坏人,当然也并非是“全黑”的。麦克白原来是一个勇武的将军,打仗总是冲在前面,在这出戏的开头,他刚替国王打赢了一个大的战役。在凯旋的路上,他碰上了三个女巫,女巫们跟他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预言,暗示他可能会做国王。她们的预言,在麦克白心中种下了野心的种子。麦克白杀死了国王,但最终被人推翻。在被推翻之前,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明天,明天,又一个明天,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向时间的最后一个音节。我们所有的昨天都给愚人照亮了回归死亡与尘土的路。灭了吧,灭了吧,短命的蜡烛!生命只是一个会走路的影子,或是一个拙劣的演员,他在舞台上装腔作势,指手画脚了一番就无声无臭地退下了。生命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嚣与骚动,却毫无意义。”
这段话有的时候被拿出来证明莎士比亚对生命虚无主义的看法。我并不这么认为。首先这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人物所说的话,并不能完全代表莎士比亚本人的真实想法。在我看来,麦克白正是因为做了谋杀这样的坏事,良心谴责使他充满了痛苦,所以渐渐对生命失去了乐趣,就变成了一天天挨日子,最后他甘愿尽快死去。
综上所述,我觉得莎士比亚在他的剧本里面,体现了文艺复兴晚期那一种高度现实主义的精神。他用他的笔,描画了人性的两面性以及人类所面对的种种生活情境的复杂性。正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刻画,使莎士比亚的作品直到今天还有生命力,还值得我们继续阅读。
【思想者小传】
图片由上海图书馆提供
谈瀛洲,本名谈峥,学者,作家。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莎士比亚研究和英国唯美主义,著有专著《莎评简史》。译作有《夜莺与玫瑰——王尔德童话》,《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另著有长篇小说《灵魂的两驾马车》,历史剧《梁武帝》、《王莽》、《秦始皇》,文化散文集《诗意的微醺》、《那充满魅惑力的舞蹈》、《语言本源的守卫者》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