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有没有离娘肉四样都有什么肉

[转载]穆斯林的婚礼
& & 昨天我参见了一场穆斯林的婚礼。
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场两个民族通婚的仪式,因为新郎是汉族,而新娘才是标准的穆斯林。其实真正的穆斯林婚礼是在晚上举行的,这点新娘家做了让步,尊重了汉族的习惯,在中午举办仪式。但是汉族小伙子要娶回族姑娘,必须要入教,当然不是白莲教,而是回教,从今以后要信仰真主,尊重教规,和吃了几了几十年的猪肉食品说拜拜。最重要的是他还会拥有一个由阿訇给起的经名,例如穆哈穆德、易卜拉欣等等。
看来不管哪个民族,结婚堵门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当然红包是开门的最佳钥匙。
汉民结婚有四样礼,一般是烟、酒、整根的莲藕(一百元以上一根)、带很多肉的四根肋条骨(俗称离娘肉,有个相声说当妈的身上怎么长出猪肉来了)。昨天我见到了回民结婚时送的四样礼:两条烟、一包鸡翅、一包海鲳、一大块子牛肉。
昨天是我参加那么多婚礼以来,见到帅哥和美女最多的一次。小伙子们一水的帅,姑娘们漂亮的我都不不好意思多看几眼。
中间穿短风衣的那位就是新娘的弟弟,帅锅一枚。
我是第一次参加穆斯林的婚宴,那叫个难吃啊!还真不是一般的难吃,那是相当的难吃。所有的热菜都是凉的,看来已经在厨房放了很久了。主食就一道:冷炒饭,连馒头面条都没有。我旁边的两口子还问我:“这回民的婚宴咋没有牛羊肉呢?”我一看也是,全都是鸡鸭,除了虾和桂鱼,只有一道杏鲍菇牛柳。
其实菜难吃一点也都能忍,最关键的是不让喝酒。因为新娘的姥爷是回民坊上德高望重的阿訇,坚决反对喝酒。这可把一帮子酒鬼给急坏了,就等着姥爷和姥姥早早吃完离席。可是老爷子昨天兴致颇高,一屁股坐到了快两点。最后还是几个老哥连哄带骗才把姥爷送走。
新娘的父亲是我的一个好老哥,大我十几岁,可惜六年前已经不在了。但是昨天亲朋好友该来的都来了,包括他生前最好的十几个同学一个不少的都来了。
& & 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是我看着新娘子长大的,这丫头继承了他父亲胆大的特点,小时候荡秋千总能秋千荡到水平的程度,后来进了体校练体操,那时在院子里她经常给大家表演侧空翻和空手翻。93年的时候她被跳水教练张挺看中,带到北京和田亮、秦凯在一个队里苦练各种高台跳水动作。当时这丫头还是个旱鸭子,可是没用一个星期就敢从十米高台往下跳了。
由于新娘的父亲不喝白酒,所以当年张挺只要来西安,我都要陪吃陪喝。遗憾的是新娘子最终被跳水队淘汰了,原因是新娘子在体操队脚踝受过伤,在跳台一上高难度动作脚部就给不上力,竞技体育是糊弄不了人的。
昨天婚礼举办的还是很成功的,如果新娘子的爸爸在天之灵能看到这一幕,我想他也会很开心的大笑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9℃~23℃磐石小雨东北风2级湿度65%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腊七腊八&&新中国成立之前,磐石境内的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吃点肉、包点饺子、穿件新衣服,所以不管是大人小孩都盼着过个年。一进腊月门,年味就浓了。不过腊七腊八恰逢三九、四九,是东北最冷的日子,向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也许是为了避免冻掉下巴的缘故,人们开始吃用粘米做成的腊八粥。如果能买到大糖,还要吃点大糖,好把下巴粘住。
&进了腊月门以后,家庭妇女们忙着做粘豆包、烙粘饼子、蒸馒头,男人们则赶着大车或马爬犁到集镇去办年货,俗称“打年纸”,主要是买写对联用的红纸、鞭炮、上供用的香、串亲戚用的果子,以及过年用的山珍、海味、调料等。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吃肉穿新衣的问题随时都可以解决,不用再等到过年。不过,吃腊八粥和农村蒸粘豆包、烙粘饼子的饮食习惯依然保留。
过小年&&过小年,是我国传统的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磐石在满汉族杂居后,满人也开始供上了灶王。传说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视每个家庭的神。所以,平时家中每个人对灶王爷都很尊重。灶王爷头顶上的横批上写着“一家之主”,两侧的对联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且一供就是一年。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方可毕恭毕敬地将灶王爷的图像请下来,在其嘴上抹一点大糖套个近乎,好让他上天说好话。然后将图像和事先用秫秸眉子和秫秸瓤扎好的小马一齐烧掉,边烧边叮嘱说:“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去,见玉皇,好话多说,坏话少说。”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过了腊月二十三之后,家家开始打扫卫生,男人把院里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柴禾垛整理的立立整整。女人把屋内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开始烀猪肉,蒸、炸面食。“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倒有,三十晚守一宿。”其中“倒有”系将“有”字倒贴,寓意同“福”字倒贴相似。三十晚上守一宿,指三十晚上要守岁,不能睡觉。这些习俗,在磐石境内还都基本保留。
&过大年&&三十早上,人人早起把室内外清扫拾掇一遍,简单地吃过早饭后,大人孩子换上过年穿的新衣,小姑娘和老太太忙着剪贴窗花,窗户上开始出现龙凤呈祥、喜庆吉祥之类艳丽的窗花;小男孩儿无事堆雪人、扎灯笼;女人们开始准备晚饭和做年夜饭的食材;男人们则往灯笼杆上系灯笼、贴对联(亦称“对子”)、贴福字。早先年的对联、福字都是用红纸现写的,而且屯里会写毛笔字的人很少。所以,一过腊月二十三之后,识字且写一手好毛笔字的先生就会忙个不停,家家都来求他写对联。当年对联的种类很多,如供家谱、供灶王爷、供天地牌、供保家仙用的,大门、二门、院门、仓房、马厩、牛圈及大车、碾子、磨上用的,以及抬头见喜、出门见喜、春条等。过年贴对联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桃符板,如早年的对联所写的那样:“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年三十的晚饭开得较早,约在3点钟开饭,饭前要按长幼为序,为家谱或祖宗板上、祖宗牌位上供奉的各位先人焚香磕头,未成年的晚辈则争先恐后地给老人磕头拜年,以便讨到压岁钱。早先年,只要老人健在,儿孙们都要千里迢迢地赶回家过团圆年。
天黑后,家家的灯笼杆上都升起了红灯笼。村子上空的红灯笼星星点点连成一片。有的灯笼杆上还安上风车、风向标,风车在空中哗哗作响。这时,晚辈的妇女梳妆打扮,开始走家串户为长辈拜年,特别是新媳妇,要由大伯嫂领着给亲属家的长辈拜年,俗称“认认门”,长辈也给她们准备礼物。不拜年,则认为失礼。妇女为长辈亲戚拜完年回到家中,开始忙着准备年夜饭。
传说财神爷半夜子时下界。这时,人们早已在院子里准备好了天地桌,放上供品,有的还在桌前用干柴升起灶火,为财神进院照路。接完财神后,开始吃年夜饭,年夜饭的菜肴中必须有鱼,以象征着连年有余。
年夜饭过后,就进入了新的一年。这时,男人们开始出去拜年,女人们开始包饺子准备大年初一的早饭,孩子们则打着灯笼东家走,西家串,凑热闹,见着长辈就鞠个躬,道一声“新年好!”另外,年三十夜里要点长明灯。
早先年,过年有很多禁忌,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如问“饺子熟了没有?”就是煮熟了也得说“生了”,以取“高升”之意;碗碟打碎了也不准说坏了,要说:“碎碎(谐音“岁岁”)平安”;饺子煮成片汤也不准说坏了,要说“挣了”(含义为挣钱了)。另外,据说观察正月初一到初十天气的好坏,可以预测新的一年收什么,不收什么,表示这一说法的民谚是“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九果、十菜”。
正月初一,菜中要有鸡,一是因为初一是鸡日子,二是鸡象征着新年吉祥。初一早饭前要放鞭炮,初五早饭前也要放鞭炮。俗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要重新包饺子,称为“捏破”。正月里忌动针线,但是唯有初五可以动针线,称为“缝破”。出了正月,年就算过完。只要不出正月,都可以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到了这一天,家家都要吃元宵,家家要挂彩灯,显得红火喜庆。一些商家或作坊也是如此。
元宵节的另一项大型文娱活动是扭秧歌,秧歌分为踩高跷和地蹦子两种。旧社会,妇女是不能出来扭秧歌的。秧歌中的女角男扮,称为上装,男角称为下装。配合秧歌一起表演的还有跑旱船、老汉推车、小媳妇骑毛驴、耍龙灯、舞狮子等。此外,元宵节晚上还要燃放烟花。 & &
& & 80年代磐石正月十五秧歌
正月十五,满族人家用面蒸出12个象征着12个月的面灯,往面灯里倒上植物油,放上棉花捻,点着后,看哪个月的灯花亮,预示着哪个月有喜事儿。
打画墨儿,其实就是抹黑脸儿。满族的媳妇平时受的约束特别多,见了公婆、大伯子,得规规矩矩、毕恭毕敬。只有到了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天黑之后,才可以放荡不羁地给叔公脸上抹黑,叔嫂间互相抹黑,见着就抢先给对方抹。
滚冰,又称“轱辘冰”。正月十五、十六两天,满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出去到井台边或河面去滚冰。据说能够滚掉身上的晦气,迎来吉祥。早先年到了这两天,满族的姑娘也疯狂地跟着年轻妇女到冰上去滚,滚了一身雪花冰茬子也不嫌冷。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正月十五,但多在正月十六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此风俗在磐石一直延续,磐石人民至今仍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扶老携幼地上街走百病。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俗称龙抬头的日子。因为这时正值“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季节,我国黄河流域已经可以见到春雨,但在寒冷的磐石仍是冰天雪地。人们都喜欢在这一天剃头,称为剃龙头;在这一天吃春饼,吃龙须面,啃几口大萝卜,称为啃春;同时要吃炒糖豆,吃猪头肉等。孩子妈妈还要用五色的小圆纸片儿和剪成小段儿的细秫秸,交错串在一起称作“龙尾”,给孩子戴在身上,以寄托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祝愿孩子长大能成才。时至今日,民间给孩子剃龙头、戴香荷包,在手脖、脚脖上系五彩线的习俗仍在延续。
清明节& 又称“寒食节”“踏青节”,即人们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要吃寒食,要到郊外踏青,欣赏春天的景色。磐石县城建有城隍庙,早些年,人们要在这一天争先恐后地抬着城隍的牌位出巡。同时,这一天也是人们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现在在文明祭祀的倡导下,扫墓时多以敬奉鲜花和水果为主,不再焚烧纸钱。清明节前后,春风煦暖,磐石人民还会自发组织开展清扫烈士墓、放风筝、植树等活动。
山神节& 农历三月十六是山神节,据说这一天是山神爷的生日。清朝末年,磐石一带解禁开荒之后,进山伐木、挖参、打猎乃至淘金的人比较多了,他们都希望山神能保佑他们进山平安,出山顺利,能够获得丰收。因此,到了这一天,无论是山下的山神庙还是在山上用石头临时搭的象征性的山神庙,香火都很盛。此节在磐石又被称为“木把节”, 称山神为“老把头”。
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俗称“五月节”“端阳节”,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据说,端午节“吃粽子”“泛龙舟”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投汩罗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磐石人民在端午节这一天,太阳没出来的时候,就要趟着露水上山采艾蒿、折柳枝、采野花,还要到泉边、溪水边或河边去洗手洗脸,据说可以祛灾除病。回家后,要把艾蒿和柳枝插在房檐上,鲜花插在女人的头上。这一天早晨未起床之前,妈妈要给孩子在手脖儿和脚脖儿拴上五色线,衣服扣上要挂上事先缝制好的装香草的小荷包、小笤帚以及用极细秫秸串成的小盖帘等。这一天,照例要吃粽子和煮鸡蛋。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直被磐石人民所重视。
雨节&&早先年,阴历五月十三被称为“雨节”。关于雨节,磐石民间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这一天是龙王爷的生日;另一种说法这一天是关老爷磨刀日,传说关羽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风雨大神,从这一天起,开始行使呼风唤雨的使命。满族人也信奉关帝,并呼之为“关玛法”,即关老爷之意。磐石的气候特点是:正常的年份,阴历五月中旬之前为春旱时期,五月中旬以后就开始多雨,向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和“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的说法。
虫王节&&&农历六月初六为虫王节,又称“青苗节”。因为到了这个时候,青苗长得很旺,农业害虫也经常发生。为了祈求虫王保佑,不让虫灾发生,能有个好收成,到了这一天,人们要到庙里烧香、上供,甚至唱野台戏。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晚上,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天河相会的日子。据早先年的老太太讲,七月七日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心诚的话,蹲在黄瓜架或者豆角架底下,还会听到天河边上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声。解放前,磐石一带的未婚女子,也有在七夕进行乞巧的,期盼将来能找到如意郎君。近些年,青年男女越来越重视“七夕”节了,都会选择这一天互表爱意,互诉衷情。
中元节&&旧时称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旧习,这一天要上坟扫墓烧纸,祭奠亡灵,新坟要填土(闰年除外),也有夜放路灯、河灯之说。而今,磐石民间仍保留着扫墓填土及前去墓地烧纸献花的风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中秋,所以称为“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团圆节”。中秋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到了中秋节这一天,家人要尽可能地聚到一起团聚。中秋节一般要摆酒宴、吃月饼以示团圆和丰收。旧时,在月亮东升时,一些有钱人家还要在庭院里放上桌子、摆上月饼及苹果、葡萄、西瓜之类的水果,摆供焚香进行供月,亦称拜月。而今,中秋节被国家定为法定节日,到了这一天,要全家人团聚,共祝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国家兴旺。
&重阳节&&古时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初时,要在这一天宴会宾朋。后来,演变成为郊游,登高望远,怀念亲朋好友,或会聚宾朋进行庆祝。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
磐石境内的少数民族人口以朝鲜族居多,并有民族聚居村落。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秋夕节(中秋节)。朝鲜族过春节时要吃打糕、狗肉。过端午节和秋夕节往往要举办运动会或游艺活动,如摔跤、荡秋千、踢足球、跳舞等。 & &
回族的传统节日
回族是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有些传统节日基本不变,如尔代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发图麦节。尔代节又称开斋节,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九月初二或初三入斋,开斋。斋月里,要戒斋1个月,每天日出前和月没后进餐,中间不饮不食。后来改成阿訇一个人戒斋。教历十月一日,每人量力出钱,置办酒席聚餐,互赠“油香”(回族传统油炸食品)表示祝贺。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小开斋节,教历十二月初十,全体穆斯林沐浴,整装到清真寺做礼拜后,各家宰牛、羊或鸡、鸭、鹅,分成三份,一份给穷人,一份给亲友,一份自食。圣纪节,教历三月初二和十四日,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教历三月十二日,穆斯林要到清真寺做礼拜、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逝世,故又称此日为圣忌。中国回族把圣纪和圣忌合并纪念,称为圣会,磐石市的穆斯林也是如此。发图麦节,教历七月初五和十三日,为穆罕默德女儿发图麦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这一天,回族妇女要请阿訇诵经。
回族开斋节
满族的传统节日&
满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领神节和颁金节。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为满族的领神节,又称“开办节”“大神节”。这两天要举行萨满教(跳大神)的出徒验收仪式,出徒者可单独顶香领神从事祭祀或看病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破除迷信,跳大神的迷信活动被禁止,领神节也自然被淘汰。颁金节,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下旨将女真更名为满洲。1989年,国家民委正式将这一天定名为满族颁金节。从此,这一天也成为磐石满族同胞的传统节日。
汉族的婚嫁习俗
新中国成立之前,以早婚居多,俗话说:“年方二八,应该成家”,即男女青年16岁左右骨骼尚未发育好的时候就成了家。其次,当时的婚姻多数是由父母作主,听信媒妁之言,婚后多有不幸福者,也只得听天由命。新中国成立之后颁布《婚姻法》,废除封建包办婚姻制度,自由恋爱也在磐石形成新风。
合婚与放定&
磐石过去合婚,一般先由男方托媒人向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则托可靠的亲友探听男方的家庭情况,认为门户相当,便用庚贴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看看属相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合。合婚后,男女双方主婚人互相探看,去男方家,称为“相门户”;去女方家,称为“相媳妇”。男方去女方家,女方要备饭,姑娘要给客人装烟。相妥后,男方要给女方金钱和首饰,称为“放定”。放定,其实也就是订婚。新中国成立后,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已成主流,但合婚与放定的习俗依然在磐石地域存在。
过小礼与过大礼&
早先年,磐石有钱人家男女定婚后,男方要备四盒礼和首饰、衣料、养钱(为聘礼的一半),同媒人一起到女方家送彩礼,俗称“过小礼”。过小礼也称“装匣子”,内装金银首饰、梳头篦子和胭脂之类;过大礼时,将钱物、妆奁和猪、酒交齐,送至女方家,并择日迎娶。而穷苦老百姓则无上述的繁文缛节。新中国成立后,废除旧习,改为由男方设宴会亲家,有关事宜均在席上商定。
迎娶与拜堂&
早先年,磐石一带办喜事由男方置办酒席,一般历时三天。第一天称作“落水桌”,第二天称作“亮轿”,第三天为结婚“正日子”。正日子清晨早起,早饭后新郎十字披红,由伴郎陪同,骑着一匹头戴鲜花、尾巴上拴有红、黄布条的高头大马,亲友簇拥着1名男童(一般是新郎的小舅子),坐在后面紧跟的彩车或花轿里,到姑娘的娘家去迎娶,迎亲的队伍要求去单回双。这一天早饭后,姑娘要在伴娘的陪同下,穿上红袄,并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俗称“开脸”),梳髽髻,蒙红布于头,并以棉被包裹新娘,由其长兄或弟弟抱上彩车或花轿,俗称“抱轿”。如今,都改成了新郎“抱轿”。如果雇了鼓乐班子,还要一路上吹吹打打地进行迎娶,迎亲的队伍要绕里圈返回。
迎亲的队伍回到男方家门口时,要燃放鞭炮,以增强喜庆气氛。新房的门上,早已贴上了喜庆的对联,窗户上也贴上了喜字。这时,老婆婆要从伴娘的手中接过“聚宝盆”,新娘要给老婆婆戴花。然后,新娘头蒙红布,怀里抱着用红布包的斧头,在新郎用红绸子牵引下,脚踏红地毯向供在院子当中的天地桌走去。有的人家要在路上放1个红火盆,象征着日后的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还要放1个马鞍和1个苹果,象征着日后的日子会平平安安,新娘子要在火盆和鞍子上准确无误地迈过。然后,夫妻在天地桌前行三拜礼,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俗称这个环节为“拜天地”。
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后,新郎揭下新娘的盖头,新娘上炕面对着镜子坐“福”(即在被褥下面放着新娘抱来的那把斧子),也有夫妻同坐的。然后,新郎新娘共饮交杯酒,同吃由新娘家送来的小饺子,俗称“子孙饺子”,而今都改成吃“宽心面”了。
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步入宴席,给到席的亲朋好友敬酒点烟。晚上入洞房前,男方有妹妹的要由妹妹(或其同辈女性)给铺被,新郎的被头要掀开1个角压在新娘的被头上,被窝里还要放些枣、栗子、花生,寓意是“早早立子”,花搭着生,即表示姑娘、小子都要生。
磐石举行婚礼都安排在上午。酒席上娘家亲戚先上桌,吃完后即返回。返回时要带上离娘肉,一般是由娘家带来的有4根筋骨的五花猪肉,回去带回一半。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消失,坐轿改成坐车,拜天地改成拜长辈、拜亲友。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迎亲多用轿车车队,整个过程要录像,婚礼由专门的婚庆公司的司仪主持。
回门&&按照常规,新婚后的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带上4样礼品,一般是鱼、粉条、果品和美酒,到女方家去看望老人。如果路近,吃完两顿饭后,于太阳落山前返回。如果路远,住一宿后,于第二天吃完早饭后返回。66个饺子,据说是离娘肉,有没有晓得的。。。。_饺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7,199贴子:
66个饺子,据说是离娘肉,有没有晓得的。。。。收藏
66个饺子,老妈过66岁生日的时候闺女要亲手给老妈包并且一顿要吃光光的习俗,有没有啊?我明天就得给老妈包了,老妈爱吃素馅的,今天特地准备了素馅的材料,明天要包得小小小小的,要不老太太一顿吃不完啊啊。。。skyjaymom
饺子培训 「苏浙会」餐饮培训 多名老师手把手教学,不限时间,学会为止,免费开店指导,学不会可免费重学!免费咨询热线:
晕,自己顶个,怎么这么这么大啊这图片。。。不过问题是有的,我娘居然说这66个饺子是离娘肉,不好离的啊。
那要包特别小的。的确有这个说法。。
六两六的肉包六十六个小饺子。这个可不太好包
没听说过 不过我很爱吃饺子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古兰经》强调穆斯林要讲究饮食、服饰、居住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清洁卫生。这种进步的社会意识,对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穆斯林有着极大的影响,使我国各族穆斯林养成了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古兰经》告诫穆斯林要勤于沐浴。
沐浴,不仅使人干净、卫生,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古兰经》中讲道:
信道的人们啊!当你们起身去礼拜的时候,你们当洗脸和手,洗至于两肘,当摩头,当洗脚,洗至两踝。如果你们是不洁的,你们就当洗周身。如果你们害病或旅行,或从厕所来,或与妇女交接,而得不到水,你们就当趋向清洁的地面,而用一部分土摩脸和手。真主不欲使你们烦难,但他欲使你们清洁……(5:6)
由于受《古兰经》的影响,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已形成了一种洗大小净的风俗习惯。
穆斯林的沐浴有三种,即大净、小净、和土净。大净比较细致,洗遍周身。小净比较简单,只洗四肢和下身。土净更简单,只洗面和手。
(一)小净,穆斯林通常称洗“阿卜代斯”。小净的洗法有以下几道程序:
第一,洗两手至两腕各三遍。因为人的手上容易染上污垢,且不易发现,特别是指甲缝常常藏有污垢,很不干净,稍不注意会把细菌带入口中。回族穆斯林在洗两手时,要诵念真主尊名。
第二,洗两便,回族穆斯林也叫“净下”。大小便之气,一般还有污秽之后,需用清水洗之。“净下”时,须蹲成南北方想,忌东西方向。右手拿汤瓶,左手洗之,从前到后,洗净为止。
第三,复洗三遍手和腕。洗时可打上肥皂洗得干干净净。过去回民不敢用肥皂,主要是怕肥皂里面有死驴死马以及猪的脂肪等,现在宁夏和全国不少地区专门制作出了清真肥皂,回族穆斯林因放心而被广泛地使用。
第四,漱口。用左手拿汤瓶倒水,右手掬水入口,用手指擦洗牙缝,然后仰面灌喉吐出,连续三次。现在有些回族穆斯林漱口时用牙刷先刷牙,西北地区有的回族穆斯林漱口时还刮刮舌头。总之,通过漱口、刮舌、灌喉,使口腔达到清洁。
第五,呛鼻。左手拿汤瓶倒水,右手掬水吸入鼻腔内再喷出,连续三次,以呛净鼻涕为宜。
第六,洗脸。上自前额发际处、下至颔下、横至双耳均为应洗的范围,洗时从上到下,连续三遍。
第七,洗两手至两肘。右手拿汤瓶倒水,左手掬水洗右手和肘,然后再用右手掬水洗左手和肘。
第八,抹头、抹耳、抹颈。右手拿汤瓶倒水,左手掬水后给右手倒一部分,然后两手从前额发际处抹倒脑后,随将两手心从头两旁抹至前额,再把两大拇指放于耳外,两食指放在耳内,由上向下抹,最后用手背从脖颈处由后向前抹。
第九,洗两脚至踝骨。先右后左。洗右脚时,从小拇趾开始,依次洗到大拇趾,尤其要留意洗净指缝里的秽气,最后洗遍全足。洗左脚时,从大拇趾开始,依次洗到小趾指,再洗遍全足。两个脚洗完之后,再用水冲一下,最后口含一点壶里的剩余水,喷出即完。
破坏小净的主要是大小便和屁以及出自肛门的虫;男女赤身相触,彼此生殖器官相接;呕吐黄水、食物、血等;卧睡昏迷,出血休克,醉晕发疯等。在洗小净的过程中,如不慎走了下气,整个小净还要从头洗。
上一篇:下一篇: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娘肉四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