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印度占领地区是不是已正式占了中国冲突的地区了

时代周刊:50年后,印度和中国会再次冲突吗
中国网 .cn  时间: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0月21日文章】题:中印战争:50年后,印度和中国会再次冲突吗?(作者伊沙安·塔鲁尔)
现代史上,印度和中国之间仅有的一次大型战争的结束几乎和它的开始一样突然。日,中国的一次多线攻势打破了喜马拉雅山脉冰川的宁静,击败了印度毫无防备、装备不良的防御部队,打得印度士兵四散而逃。几天之内,中国在西面就取得了克什米尔阿克赛钦高原的控制权,在东面则逼近了位于阿萨姆的印度极为重要的产茶中心。随后,11月21日,北京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从印度东北撤军,同时保持对贫瘠的阿克赛钦的控制。
50年后,我们仍然有理由感到困惑:为什么一场本应尘封于20世纪档案中的领土争端仍在烦扰着21世纪两个崛起的亚洲大国之间的关系?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渐繁荣:双边贸易额达70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3年内这个数字将达到1000亿美元。然而尽管进行了多轮谈判,两国仍未解决在边界上持续了几十年的争端。这里仍是世界上最军事化的地区之一,仍然刺激着新德里和北京之间的紧张关系。
双方分歧的核心是“麦克马洪线”,这是1914年英国殖民地官员划定的一条不精确的蜿蜒曲折的边界。中国当然拒绝承认这条线,并仍然按照已灭亡的清朝的地图提出领土主张。
1962年,中国凭借决定性的胜利羞辱了印度,据有些报道称,双方共有近5000名士兵死亡。1962年,本刊将中国的进攻描述为“人海攻击”。中国夺取了阿克赛钦并再也没有交出,这是一条连接西藏和中国西部新疆地区的战略走廊。印度前外交官、新德里中国问题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基尚·拉纳说:“印度和中国的战争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行动和误解而发生的。不过现在双边关系正向前发展。尽管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今天的边境是平静的。”
不过,印中贸易关系的加强并未化解边界问题的僵局。
边境或许是平静的,但近年来紧张关系加剧,中国重申其对于几乎整个阿鲁纳恰尔邦(即我藏南地区——本网注)的领土要求。西藏问题造成了长期的阴影。1959年,达赖喇嘛逃往印度,北京方面对于印度的接纳直到现在仍然感到愤怒。
民族主义的敌意并不仅限于权力阶层。在上周公布的一项调查中,皮尤世界民情项目发现有62%的中国人认为印度“令人不快”——而对美国持此态度的比例则是48%。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教授布拉马·切拉尼担心,这种态度会影响到北京方面的政治考量。
1962年中国决定从其占领的大部分地区撤军是因为来自英国和美国的大量援助及武器抵达了印度。与此同时,华盛顿方面正陷于古巴导弹危机之中,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利用了这一复杂局面发动袭击取得了优势。
老牌冷战分子亨利·鲁斯执掌的《时代》周刊认为那场战争最主要的教训就是尼赫鲁不结盟政策的终结。
印度和中国不安的边境地区仍是两国长期争端的受害者,这里因为大量驻军而与世隔绝。在印控克什米尔及其东北部省份,紧急状态法仍然有效。
曾几何时,商队会定期从现在位于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出发,绕着山路去往现在位于新疆的和田等丝绸之路城市,这些现在都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生活在印中边界“世界屋脊”沿线那些人群聚居地区的无数联系都在新德里和北京之间冰冷的僵持中丢失了。
正如阿鲁纳恰尔邦(即我藏南地区——本网注)的一位议员今年早些时候对我说的:“我们曾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现在这些都成了过去。”
责任编辑: 刘峻凌
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 主编信箱 :luoqi@
京ICP证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原创]印度或许根本不怕和中国爆发边界冲突
25084 次点击
18:48:14 发布在
&&&&中印边界纠纷持续发酵,就目前报道看印度似乎未有退出中国边界之举动(当然也可能已经退出,只是媒体报道滞后而已)。印度军队参谋长之发言更是咄咄逼人,这又惹得国内很多人高声喊打。但其实实事求是的说,印度或许根本不怕在现阶段和中国爆发边界冲突,不论这冲突的规模是小是大。&&&&边界冲突可大可小,就历史角度看,中印两国在这方面都堪称经验丰富。印度除了了1962年那场军事失败外,它和巴基斯坦之间长期进行着边界冲突的“操练”。而中国于1962年之后也经历了多次边界冲突的洗礼。可以说如果中印爆发小规模的边界冲突根本不可能解决两国长期存在的领土纠纷,反而会使两国关系雪上加霜。这一点国内那些喊打人士想必也是清清楚楚;故而他们很多人立足于大打出手,更有甚者声称要“打到新德里”。在他们眼中中国军队已经强大到可以包打天下,而印度就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贫弱之国。这些人的强大自信显然来自1962年那次边界战争,但问题是这一切都发生在55年前,而如今这个世界早就不是彼时那个美苏争霸裂隙丛生的天下。&&&&对于今日之印度来说,它“或许根本不怕”在现阶段和中国爆发大规模边界冲突。我当然不是说印度不害怕与中国迎头相撞从而导致惨烈战争的后果,我是说印度可能比中国那些高声喊打的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以至于印度认定现阶段中国绝不可能使用大规模战争的方式来解决边界纠纷。这就像是游客去动物园看老虎,他也是知道老虎要吃人的,但因为这老虎被限制在铁笼中,故而这游客甚至敢隔着铁栅栏去摸老虎的屁股;今日之印度大约和这个调戏老虎的游客相类。今日之印度也认为自己和中国之间存在令自己高枕无忧的“铁栅栏”。那么这些不让老虎咬人的“铁栅栏”是什么呢?&&&&第一,美国的战略盟友系统。美国对世界的重要性毋庸讳言,但美国落实这种重要性的盟友系统对中国的遏制作用也毋庸讳言。印度莫迪总理出访美国前本次中印边境纠纷发生,印度进而与美国达成多项准盟友军事合作成果,美国近期又派军舰进窥西沙,甚至风传美海军未来将重新停靠台湾。马汉说:“侵入一个国家或许容易,但要想撤离这个国家却很困难。”德国两次大战均失败于两线作战,而苏联则是在进攻阿富汗后一蹶不振,如果中国对印度大规模用兵,即便打下藏南但不能令印度屈服该当如何?如果中国军队冲进新德里,但印度依然不屈服又该如何?何况用兵国外,旷日持久,师老兵疲,日费万金,如果此时美日借故发难,中国军队岂能两全?&&&&第二,国家是否经得起这么折腾?吴起说:“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当年日本侵华,国民政府力主“攘外必先安内”之国策,不想也是如今日这般有人大呼大打早打,结果抗战一开,包括当时逼蒋抗日的很多人一转身就做了汉奸。若是当时中国能再多忍几年,国家必然损失小而功业大。如今中国虽然小有发展,而天下穷苦之地依然有像杨改兰这样穷困而死的人,执政志安天下力推扶贫帮困,但也需至少三年五载方可见效。若此时对印度用兵,战胜则难收全功,失败则全功尽弃。&&&&第三,印度早就今非昔比。1962年的印度没有核武器和长程导弹,但今天印度的核导弹可远达北京。即便是过去美苏这样的超级大国也不曾和一个拥核国家直面相撞,则中国如今这些对印度高呼大打的人扪心自问“中国是不是已经是远超美苏的超超一流大国了呢?”如果是,中国何以居然到今日尚未统一?如果不是,那主张对拥核的印度大打出手岂不是要中国做美苏都未敢做的事情?这种所谓爱国言论又岂非是害国害民?&&&&第四,中国军队实战力度到底如何?须知一支军队要是三十多年没打过仗这军队中恐怕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不会打仗了。具体的例子看看明朝军队万历抗倭战争后到明与后金的战争就知道了。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现在一些人总拿1962年的所谓胜利说事,殊不知1962年离1953年韩战结束才不过9年,彼时猛将烈士俱在,又是建国初期国家大体还算清明。如今离1962年都已经55年之久,试问如今的将士跟美国人较量过嘛?故而沉迷于1962年所谓胜利的人不过是刻舟求剑之徒而已。&&&&第五,这种争地盘的战争其道义性如何划分?自古都是仁义之师得道多助。现在争地盘不过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要么能像西班牙人灭玛雅人、美国人灭印第安人那样彻底消灭对方一了百了,要么就是像英国脱欧那样投票决定去留,否则第一你就没有道义性可言,第二你还可能成为希特勒那样的存在。除非印度军队大规模攻入中国,这样也好叫“自卫战争”,不然就因为对方把两台拖拉机开进来不到20米就大打出手,这也容易落人口实被说成是“防卫过当”。这个星球上当老二难,要当个有好名声的老二更难。&&&&实事求是的说,除开这五根铁栅栏还有很多小羁绊。也许莫迪政府正希望中印之间打一仗也亦未可知呢。这老头年近七十,来日无多,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印度国内施政也是矫枉过正,争议多多,就连美国都一度将其称为不受欢迎的人。古吉拉特邦暴乱一事更说明此人杀伐果决,甚至对无辜者流血也丝毫无感。因此可以说中国面对的是一个老奸巨猾且不乏谋略的对手。而这个老家伙可能根本就不怕和中国爆发边界冲突,因为他如此了解中国以至于知道中国的软肋在哪里。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54:04 &&
历史经验证明,不管是称臣还是战争,和天朝折腾一下都是稳赚不赔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57:34 &&
这些人的强大自信显然来自1962年那次边界战争,----------------------------强大得后退20公里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58:26 &&
人家破门入户,不战也得战,丢脸也得打,难道有软胁所以就不用打仗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59:05 &&
&&&&大家怎么看印度这个国家?&&&&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00:19 &&
&&&&把标题当中的"或许"二字去掉, 本帖就精准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01:11 &&
印度人有经验了,知道你就是偷袭赢了,也会主动后退保平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01:11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02:33 &&
很多国家都在等待时机分赃吧。南海已经分完就差名义上的认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02:33 &&
18:58:26&&的原帖: 人家破门入户,不战也得战,丢脸也得打,难道有软胁所以就不用打仗了,天天高呼的"亮剑精神"原来都是在逗老百姓玩呀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02:41 &&
悄悄的赔点款,买个表面上的胜利,不就啥都解决了?中国农民工多,再加一点欠薪力度,几百亿也不算什么大问题。反正农民工们都很自私,欠他们点钱也不敢闹事,不影响政治大局。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04:03 &&
19:02:33&&的原帖:很多国家都在等待时机分赃吧。南海已经分完就差名义上的认可。印度为什么不怕很多国家分赃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05:34 &&
要打印度过就连日本一起打,损失差不了多少的。进入战争状态,与一个国家打,还是同时打两个国家,结果都一样,都是废墟。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07:12 &&
当年据说败了,就这样都占了一大便宜。何况现在呢?要赢了呢?哈哈哈。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07:20 &&
19:02:33&&的原帖:很多国家都在等待时机分赃吧。南海已经分完就差名义上的认可。第 12 楼
19:04:03&&的原帖:印度为什么不怕很多国家分赃 ?人家怎么说也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国家是制度性资本扩张的,放眼全球,集权制度都是保守型的。只有哪些宗教国家以宗教之名开战,但也是非常孱弱不堪的。那些人不在乎教训,教训都是百姓买单的。
共 25084 次点击,60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3422236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982 / 昨日发帖:18678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珠三角&&├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印度或许根本不怕和中国爆发边界冲突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提起中印战争,国人总是对中国军队胜利后撤军倍感惋惜,甚至将藏南地区(印度称为阿鲁纳恰尔邦)至今被印度控制而“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原因也归结于此。
但藏南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么?中印战争真的削弱了中国对藏南地区的控制了么?恐怕并非如此。
中印战争与藏南问题
其实,在1959年之前,中央政府根本就无力与印度争夺藏南地区的控制权,拉萨叛乱后,解放军才真正推进到了“麦克马洪线”附近,与印军形成军事对峙。之后无论是小规模的边界冲突,还是中印战争,或是几十年来的纷争不断,虽然藏南地区一直被印度实际控制,但中央政府对藏南地区的影响力在加强而非减弱。
50年代初期印度才开始真正控制藏南地区
众所周知,中印在藏南地区的争端起源于“麦克马洪线”。然而尽管这条非法的边界线是20年代炮制的,但直到40年代末,无论是英属印度还是独立后的印度,都没有实际控制藏南地区,而是西藏地方政府在行使管辖权。除了1944年英国侵占瓦弄、噶拉塘、德让宗之外,在其他各段印度无论在军事上还是行政管理上都距离“麦线”很远。西藏对达旺及其他地区的行政管辖并没有受到干预。故国民政府时期,藏南问题实际上局限在西藏地方当局范畴内,中央政府未曾实际涉足。
印度对藏南地区的真正控制开始于1950年,这一年印度在传统习惯线以北建立了20多个军事据点或哨所。1951年2月,当时印度派兵100余名侵占了门隅首府达旺,强行驱逐了行使管辖权的中国西藏地方政府。此后,印度又侵占了“麦线”以南门隅的马果等地,1953年前后印军基本上侵占了门隅、珞瑜、下察隅各地,推进到了“麦克马洪线”,1954年又成立了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归其外交部管辖(1972年印度将该特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6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立法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印度还开始修筑通向此地区的公路。直到此时,麦克马洪线才真正从地图上移到地面上,成为印度事实上的东北边界,至今如此。藏南地区的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注:截止1999年,“阿鲁纳恰尔邦”分为11个行政区,其中,达旺、西卡门、东卡门、下苏班西里、上苏班西里、西西昂六区全部属于“麦线”以南的中国领土,东西昂、迪邦谷、洛希特三个区的大部分或部分属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图片来源:于红梅《中印边界问题研究》
印度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候对藏南进行实际控制呢?这是因为当时为了保持在西藏的最大利益和印度国家利益,印度曾努力想使西藏成为非军事区、中印间的缓冲区。曾任印度东部军区司令的退休中将莎尔佛朗希斯杜格尔在其《服役回忆录》中说:“在敌人看来,在若干年之后,只有从西藏起飞才可能对印度东部进行空袭。西藏的一些地区,很适合用来进行远程轰炸,空袭部队易于从此前推,对北方邦、比哈尔和孟加拉邦进行空袭和占领。因此,尽量千方百计不让中国占领西藏高原是印度利益之所在。”而1951年前后中国军队进入西藏,并完成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就使得印度想让西藏成了其战略缓冲区的想法付诸东流,于是对印度来说,“唯一办法就是有选择地抢先占领西藏高原的一些地区”。
当时中国政府不能有效反制的原因一:政府对西藏的控制力很弱,根本无力争夺藏南地区
针对印度侵占领土的行径,中国政府当时为何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反制措施呢?主要是因为直到1959年西藏平叛之前,真正行使管辖权的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貌合神离,因此中央政府对整个西藏的控制都很有限,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地缘上,当时从内地到西藏山河阻隔、交通不便,因此运送大批的人员和物资入藏困难重重。据1951年首批入藏负责接管西藏外交事务的杨公素回忆说:“那时在藏族旅行有句谚语,叫做‘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我们共约20余人的小分队在1951年9月下旬进藏……行程近二千公里,耗时两个多月,于日到达了拉萨。经过长途跋涉,我们这二十余人已是蓬首垢面、衣衫褴褛、形容憔悴,每人拿一根手杖。”轻装人员入藏尚且如此困难,物资更就更别说了,当时的运输状况是60匹牦牛用12天运送的物资仅仅相当于青藏公路通车后一辆汽车用两天时间运送的量。由于当时“中央规定进藏人员不食西藏,西藏司曹鲁康娃也不许藏民出卖食物,要把解放军饿跑”,因此入藏的干部和士兵连吃饭都困难,中央政府不得不求助于入藏交通较为便利的印度等国:“在我川藏、青藏公路未正式通车前,中央政府进藏人员和西藏人民大量需要的日用品、衣着布匹、杂货等多数从印度运入。我国外交部与印度交涉,运十几万斤大米至印度加尔各答转到锡金岗拖,再由进藏中央人员派人驻岗拖将这批粮食雇佣骡帮运回西藏。每个骡子只驮120斤,十几万斤大米就需要很多骡子驮运。除了粮食外,其他日用品、布匹等也随之运来西藏。”甚至连“中央代表首次入藏都不得不经由印度,在中印边境西藏重镇亚东与达赖十四世会晤。”交通条件如此困难,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真正控制力可想而知,恐怕还比不上印度。
第二、行政管理上,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龃龉不断,入藏干部的安全都成问题,基本很难开展工作。五十年代初,由于西藏地方政府对入藏人员非常抵触,甚至纵容藏人攻击入藏的工作人员,因此当时汉人连上街都不安全。政府的干部没有通行证不得离开他们的住所,即便有通行证,也只能在人多的街道上走走。武装警察经常要在街上检查通行证。治安尚且如此,更别说开展工作了,杨公素回忆说:“我曾陪同中央代表张经武与噶厦的几位噶伦谈过,但那时司曹鲁康娃当政,他想要把我们赶走,什么中央统一对外的规定根本置之不理。我们外事处除了自卫、开荒种菜,闭门学习外,无外事可做。”而且当时中央政府对藏区也实行特殊的照顾政策,比如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区域中藏人“可以为所欲为,包括杀了汉人也没有受到惩处。”
第三、当时中央政府连西藏最基本的情况都没有搞清楚,最典型的是毛泽东1959年写信给统战部副部长汪锋询问“(一)西藏本部昌都、前藏、后藏(包括阿里),人口据说有一百二十万人,是不是?(二)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四)共有多少喇嘛?(五)贵族是否有杀人权?是否私立审判,使用私刑?……(八)西藏地方各级政府及藏军每年的广大经费从何而来?(九)叛乱者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有无百分之五?……(十一)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四省各有藏人多少,共有藏人多少?(十二)这四个省藏人住地共有面积多少平方公里?”(《毛泽东给汪锋的信》日)此时与西藏地方角力已经七八年,最高决策者连基本情况都尚未了解清楚,中央政府对整个西藏的控制力可见一斑,就更别说远在中印边界的藏南地区了。
原因二:1954年之前中国还在为取消印度在西藏的特权努力
1954年中印进行双边谈判时,甚至直到1958年,边界问题都还没有成为中央政府对印外交的重点。除了控制能力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政府的主要精力还放在如何消除印度在西藏的诸多特殊权益上,边界问题还不是关键问题。
当时印度在西藏保有多少特殊权益呢?据杨公素回忆说:“英印政府在西藏享有更多特权,在亚东、江孜派驻军队,设立军营仓库、享有邮政、电报及驿站等特殊设施,英国在亚东、江孜、噶大克派有比领事职权还大的商务代表,并在拉萨派驻有外交代表身份的官员,印度商人享有同尼商一样的种种特权。”对于这些特权,1952年2月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会见周恩来时声称“印度政府所关心的是,上述这些有益于印度和西藏双方的机构和制度,无论如何都不至于因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而受到损害,应当继续维持下去。”而由于这些特殊权益严重损害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因此两国围绕一系列事件争端频发:“1952年7月,印度派赴噶大克的‘商务代表’无视中国主权,擅自携带电台进入阿里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将其电台截留;1952年8月印度驻锡金专员卡布尔要依旧例来西藏视察其在亚东相江孜的“商务代表处”和驿站,遭到中方拒绝;1952年印度在亚东驻有卫兵30名,江孜80名,后来还不断增加。在1952年冬,印度政府竟然提出要派兵前往亚东和江孜换防,中方拒绝,等等。”甚至在1954年的中印谈判中,印度代表还要求保持并扩大其特权。
当时对印外交的重点是取消这些特权,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印度这样的国家是要友好……所以对它在西藏享有的特权不能同内地一样简单地宣布取消。还有一点与内地各省市的外事工作不同,内地各省市不直接同外国交往、发生关系。但西藏地方就必须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交往,不只是历史的原因,也是当时西藏地方形势的需要。”1954年中印谈判进行了约四个月,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于1954年4月四日签订了中印协定,取消了印度在藏的原有特权。
但由于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控制力很弱,而且在人员和物资运输方面对印度有所依赖,因此在有些特权上作了一定的妥协或者默认。比如“1952年冬,藏印通商进入旺季,中国中央政府进藏人员的供应物资大部从印度进藏,在西藏的汉、藏及康区各族商人去印,持有中国中央代表外事帮办处所发的护照,印方竞拒绝签证,表示要维持旧例,即要由印度驻亚东的商务代表直接发给证件。中国政府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藏印边界线长,交通阻塞不便,中国边防部队一时还不能到处设立关卡,因此,不适于普通施用护照规定,决定除中印双方官员必须持护照外,其他人来往,仍沿用旧例办理。……虽然后来有了《中印协定》,但他们还继续要求中国方面在谈判时已拒绝的允许印度商人自由租地修建房屋和仓库,保证他们按市价(当时西藏农奴的支差价,即最低价格)雇用人员和驮运牲畜;……由其商务代理审判他们和藏民间的纠纷(这是要有领事裁判权),印商要求要由中国政府偿还藏民历来所欠的债务等等诸多不合理、非法的欲将西藏陷入半殖民地的要求。”虽然中国方面曾多次提出交涉和抗议,但终究无法采取切实有效的反制措施,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50年代中后期,随着内地与西藏之间交通状况的改善,人员和物资入藏不再依赖印度交通;1959年拉萨平叛后,中央政府全面掌控西藏的行政管理权。印度在西藏保有特殊权益的两大特殊背景都已不再,中央政府随即完全取消了印度政府的特权。
原因三:1959年前中央政府对“麦克马洪线”的真实情况并不是很清楚
直到1959年之前,中央政府只知道中印在藏南地区有领土争端,至于“麦克马洪线”到底是怎么回事,印度实际侵占了多少中国领土,都不是很了解。有三件事情可以说明:
第一,直到1953年,中央政府才知道麦克马洪线的大致情况。据当年负责此事的杨公素回忆说:“我们进藏时只知道1914年西姆拉会议时,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私下秘密地划了一条所谓印藏边界的‘麦克马洪线’,但这条线的实际位置在哪里,连西藏地方政府也不大知道。印度政府在1951年即派边防部队进驻英国人承认是西藏管辖的达旺区域。达旺属错那宗管辖,我解放军入藏后,并没有立即派边防军进驻错那宗。知道那里情况复杂,接触到中印边界的敏感地带,中央的政策是极为慎重的,暂时不派人进驻,俟把情况摸清楚再说。但内部有指示,我们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也不越过这条线。而这条所谓的“麦线”实地究竟在哪里,当时我们不知道,噶厦也不完全清楚。……直到1953年底,外交部召我回北京参加中印关于藏印关系谈判时,噶厦才拿出来两份地图,一份就是在西姆拉私下签字的‘印藏边界图’也就是‘麦克马洪线’图。该图只有50万分之一比例,没有等高线,没有经纬度,只有一条较粗的红线,标明是印藏边界,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我们觉得这不能成为划界的正式地图,它既没有文字说明,也没有边界走向的叙述,仅仅凭这样一张粗略的地图就划去了中国九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完全不足为据的。噶伦们矢口否认还有什么文字的东西。……事隔十来年后,我却在一本英国人写的书中发现了1914年英藏秘密划“麦线”的双方换文和他们签订的商约。”也就是说,直到60年代,中央政府才知道“麦克马洪线”密约的全部内容。
第二,1954年研究中印边界情况时并没有关注藏南地区。据当时参与整理中印、中尼的边界材料的张向明回忆说:“1954年接到通知让我去工委政策研究室去当副主任,要搞出一个中印、中尼的边界材料,这个材料要得很急,因为当时很快就要与印度和尼泊尔进行边界问题的谈判,所以必须要马上组织人来搞。最先从中印边界的西段,然后是中印边界的中段,一直到山南的那一段,当时把麦克马洪线的这一段放下了,说这一次解决不了这一块,我们主要精力放在西段和中段上。”(《张向明55年西藏工作实录》)
第三,直到1959年中方才派出考察团证实了印军的确侵占了藏南。据杨公素回忆:“1958年对于‘麦克马洪线’的态度是明确了,但是‘麦线’究竟在地面上实际在哪里,我们还是不大清楚的。‘麦克马洪线’在那张简略的地图上只划了一条较粗的红线,因为没有具体勘察过,那条线在地面上实际在什么地方就不知道了。……为了要弄清楚‘麦线’实际在哪里,1959年我们会同军区组成一个考察团,去那些地方(如马其顿)实地去调查。……蒋、白商议后要去马其顿、朗久附近勘察,白天去怕被印军哨所发现,决定夜间由向导带路摸索前去。这个决定没有报告拉萨就由蒋拍板定下了。谁知到了夜间前去时,因为看不清周围环境,走到了印军哨所附近,被值勤的印军发现并遭到射击,我军在自卫下也开枪还击,结果打死打伤印军各一人,其余印军十余人,连夜撤离哨所逃走了。这就是‘朗久’事件,引起了两国政府的交涉。”也就是说,直到1959年,中方才“查明了印军确实越过‘麦线’,在我控制线内占地设哨的情况”,此时,距离印度真正控制藏南已经过去七八年了。
1959年中央政府正式接管西藏后,中印才在藏南问题上真正遭遇
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一直到1959年发生叛乱,中央政府对西藏的实际控制都很有限,在边境问题特别是藏南问题上更是连详细情况都不清楚,中方的边防部队根本没有到达藏南地区。而且中央政府对中印边界争端一直采取非常克制的态度,比如1958年副总理兼外长陈毅对中印边界问题指示的方针是:“仍应是在边界未经两国政府商谈确定前,力求使边界现状能够稳定下来……对‘麦克马洪线’事实上我不越过,但应逐步将‘麦线’以北重要地点控制起来,发现印度军队侵入麦线以北地区,由外交部提出交涉,我当地部队应避免武装冲突。难以判明‘麦线’南北的地方、习惯上虽属西藏而在线南的地方我暂不进驻。”因此,在藏南问题上,争端只限于在外交上有礼貌的争执和抗议。
1959年中央政府平定叛乱后完全接管了西藏,解放军开始大批进藏,并在追剿叛乱者时推进到了中印边境,接着西藏实行了土地改革,“这个改革使尼赫鲁震动太大,他恐惧的共产主义(其实土改不是实行共产主义)已经来到印度边沿。他曾经想把西藏作为一个缓冲地带,把中国的共产主义用西藏同印度隔离开,以免波及印度的打算破灭了。他不甘心在西藏的失败,就在边界问题上与中国较量。先要中国公开承认‘麦克马洪线’是合法的,使中国政府在国内外丧失威信。又用设立哨所的方法逐步向中国领土渗透,印度把它的武装边防哨所设在中国边防哨所附近,甚至在后面,把中国哨所包围起来。”直到此时,中印在藏南问题上才真正开始遭遇。
印度为了以实际占领和管辖迫使中国妥协,开始从外交和军事两个方面加紧占领中印边界的争议地带并试图将其合法化。日,就在西藏武装叛乱被平息当天,印度总理尼赫鲁正式给周恩来写信,提出了包括藏南在内的大片领土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之后,印度军方开始推行“前进政策”,想用武力片面政变业已形成的边界状况,在东段,印度派兵越过“麦线”,于日侵占了该线以北的朗久;4月28日侵占了塔马墩;8月13日侵占了兼则马尼(沙则),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哨所。之后两国在边境冲突不断,终于酿成了1962年的边境冲突。
从1951年开始,中央政府对藏南地区的控制力是不断增强的
可以说,虽然中印战争前的诸多因素导致中央政府失去了有效反制印度入侵藏南的时机,但中央政府对藏南的控制能力是不断增强的。这主要体现在内地向西藏运送人员和物资能力的增强。50年代中期川藏(1954年12月通车)、青藏公路(1954年12月通车)和新藏公路陆续通车,接着拉萨当雄机场建成,无论从经济上或军事上看,这些公路和机场都具有巨大价值。从经济上看,这些公路使从中国内地运来的某些主要商品的价格下降了。如两年内,茶的价格降低三分之二,一辆汽车用两天时间运送的物资就等于过去60匹牦牛用12天运送的物资。这些从中国内地修筑到西藏的公路也有助于北京使西藏的大部分贸易从面向南方邻国转向中国内地。正是以此为背景,中方才能应对1962年后印度的全面封锁在粮食供应、货物贸易方面给西藏带来的冲击。
交通的便利也使得中央政府对西藏的实际控制成为可能,据杨公素回忆说:“1956年后,川藏、青藏公路修通,西藏地方与内地交通方便,中央进藏人员与解放军日用生活品基本可以自给。我们也开始对亚东市场管理,设立海关、成立工商管理局、税务所和检查站,对市场治安秩序也初步进行整顿。”而在之前,由于对印度商人所提供物资的依赖,这种有效的管理一直难以开展。
交通的军事价值显而易见,军事物资和人员能够大批入藏,这保证了1962年中方有足够的能力对印作战。如果是50年代初期的交通运输状况,中方恐怕很难支撑边境战争的需要。
中印战争让中央政府对藏南地区的控制削弱了么?
尽管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控制力不断增强,但从内地向西藏的运输能力毕竟有限:由于西藏缺乏燃料供应,在每十辆卡车所装的物资中,有三辆要用来运送燃料。因此,虽然三大公路足以保证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控制,但要想在中印边境保持长期的军事存在并能在应对长期战争,恐怕非常困难,这也是中印战争打赢了却撤回来的原因之一。
中印战争之后,中方更加明白在中印边境保持军事存在并能迅速调动足够的物资人员的重要性,因此,从1972年开始,中方开始修建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1984年通车,到拉萨段2006年全线通车。如今,中方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物资运输的需求。而对于藏南,尽管中印战争并没有改变双方的实际控制线,但是中方军队的控制能力终于推进到“麦线”附近,并能够越过“麦线”进行大规模军事作战,可以说相对于50年代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而在此之后,为了加强对藏南地区的控制,中方开始在“麦线”北侧中方控制地区修建公路,比如即将全线通车的“墨脱公路”等。
因此,虽然中印战争后并没有改变印度实际控制藏南的状况,但中国对藏南的控制力是在增强而非减弱。
新中国政府对麦克马洪线从不知道到知道,对藏南地区的控制从无到有,军事存在从弱到强,可以说是一直在增强而非减弱,藏南并非“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
明显有帮助绝对无损害
没收回勐卯三角地区
毛时代如何解决领土争端
中国夜莺岛何以成了越南领土
黄岩岛属于中国的依据是什么
您怎么看近年中国对藏南的控制?
将您的投票发到微博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本期责编:
联系方式:邮箱:(来信时#改为@)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军事占领藏南地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