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保时捷后座娱乐设施娱乐 这个现在还可以吗?谁游瞭解?谢谢哦!

现在的这个下曼哈顿平台这个现在还可以吗?谁游瞭解?谢谢哦!_曼哈顿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846贴子:
现在的这个下曼哈顿平台这个现在还可以吗?谁游瞭解?谢谢哦!收藏
一楼喂百度。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瞭望 | 全面深改这三年,我们做了什么?
◆自2013年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大幕的三年,正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三年
◆在这三年间,中央深改组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实现4次中央全会部署的共计600余项重点改革任务统筹谋划、前后接续、梯次推进
◆主要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然立起,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如期搭建,这将为中国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入新的里程
◆在改革的“四梁八柱”搭建起来之后,改革重心将从涉及范围大、推进力度强的“堡垒攻坚”,转变到有层次、有细节、有缓急的具体领域逐一攻破的“提质增效”。从密集出台文件,到启动试点加快推进,再到全面铺展、强化督察、扎实落地,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养血润燥、化淤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
◆此为《瞭望》两会特别报道系列文章之一,后续请继续关注【瞭望】微信
全面深改这三年,我们做了什么?
“四梁八柱”搭出深改新格局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在中国改革的时间表上,2017斩浪而来,迎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
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那么,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大幕的三年,正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三年。
从深改元年全面播种、次第花开,到关键之年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再到攻坚之年标注重点、密集施工。在过去的三年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涉险滩、动奶酪、啃硬骨头,突破利益藩篱,打通矛盾梗阻,改革路线图更加清晰,改革方法论日臻成熟。
在这三年间,中央深改组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实现4次中央全会部署的共计600余项重点改革任务统筹谋划、前后接续、梯次推进。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到国企国资、财税金融、科技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改革方案不断推出;从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打破“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到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全面从严治党系列部署扎实推进,到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从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亮相,到民生福祉改善红利持续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紧抓涉多部门、跨多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勇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出实招、见实效,击破坚冰难点,凸显政策“含金量”。
历经三年艰苦卓绝的统筹协调、合力攻坚、积厚成势,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愿景正在一步步转变为现实。如今,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基本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中心聚焦、向深处发力。
“我们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成97个重点改革任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还完成194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419个改革方案,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2016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言简意赅勾勒出过去一年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强劲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充分肯定了一年来改革取得的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迎难而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为了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更是贯穿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领域的方法路径与前驱动力。如今,主要领域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然立起,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如期搭建,这将为中国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入新的里程。
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节点,是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今年,党的十九大将胜利召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与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将更加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向构建发展新体制聚焦,将更加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更加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极为宏大的工程。在深水区、攻坚期,要更好建造起全面深化改革大厦,就要按照顶层设计扭住重点、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在改革的“四梁八柱”搭建起来之后,改革重心将从涉及范围大、推进力度强的“堡垒攻坚”,转变到有层次、有细节、有缓急的具体领域逐一攻破的“提质增效”。从密集出台文件,到启动试点加快推进,再到全面铺展、强化督察、扎实落地,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养血润燥、化淤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
展望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将更加讲求质量和节奏,既攻坚克难破除利益藩篱,又立足打基础谋长远推动重大制度创新;将更加协调配套衔接提升整体效能,既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又充分发挥改革牵引作用;将更加强调改革的“落地效益”,既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又要强化落实,走好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 2月19日,动车行驶在广西南宁市屯里特大桥上。黄孝邦 摄/瞭望
紧抓主攻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向深化
进入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在2016年岁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7年定位为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有序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任务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2017年初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如此讲到。此时,距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只有一年多时间。
作为“四梁八柱”改革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义在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解决当前经济面临的低端无效产能过剩、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实现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2016年被称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这一年,政府着眼于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即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部分地区房地产库存高企、企业杠杆率偏高、实体经济成本过高、经济社会发展一些领域短板突出,明确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五大重点任务。
从全面实施“营改增”到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再到连续开展大督察,严查企业去产能违法违规行为……整个2016年的政府经济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头到尾都是重头戏。其中,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细则文件就出台了20多份,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如今,“三去一降一补”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确定的钢铁去产能4500万吨、煤炭2.5亿吨的目标提前超额完成,并且到2016年底已对其中的70万职工给予重新安置;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22.5%,一度连续10个月商品房待售面积减少;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来降低企业的成本1万亿元左右,其中仅“营改增”一项就为企业减负5000亿元。此外,国家在重大工程建设上的力度加大,并且围绕中小城市补短板、大城市地下建设,以及脱贫攻坚方面进展明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推进还不止于此:政府从制度供给入手深化改革,也已经探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建立了相应机制。一方面,建立了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三个部际联席会议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协调小组等,加之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参与,“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并且已经开始有效运转;另一方面,从增减挂钩减量置换指标交易制度,到政府行业企业联手防范价格异常波动制度,再到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中长期合同制度,制度层面的探索成果也同样加速收获。
“过去一年的实践中,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也是一大亮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举例说,去产能在强调明确淘汰指标的同时,也抓住了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再例如,对于去库存的推进,也认识到“要将去库存和人口城市化更加紧密结合起来看待”。这些都是在实践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进展。
当前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步。最终完成这项重大改革任务,还需笃力前行、久久为功,继续落实既定工作目标,继续围绕经济结构的制度性问题推进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形成经济增长新机制;同时,注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减法和加法、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至关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从过去做得快、做得多,转向做得优、做得好,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张立群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伴随改革推进,中国经济将最终告别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粗放发展方式,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打开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全新局面。
▲ 2015 年1 月19 日,习近平来到云南省鲁甸县小寨镇甘家寨红旗社区过渡安置点,走进邹体富老两口和孙子住的帐篷,询问家里吃饭、补助、收入等问题。张铎 摄/瞭望
坚守核心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谋划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与民生进步的交汇点在哪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增长潜力在哪里?
中央给出了清晰的答案:“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新的增长点就在我们身边,蕴含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新的增长点就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型产业、服务业中,在13亿多人的基本需求中。
当前,群众反映最突出的是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问题,改革正是从这些问题入手,着力在精准脱贫、城乡医疗、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攻坚,把群众利益诉求作为努力方向和重要突破口。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始终是改革前行的目标和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铭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设计与落实中,也走进了每一位中国人的生活中。
从连续三年提出年度千万减贫计划,到2020年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到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从“健康中国”展开蓝图,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从中央深改组会议两次审议《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推动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着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顺利实施;从全面放开二孩,优化人口结构,到户籍制度改革坚定推进……一系列改革组合拳,纾解民生后顾之忧,织密民生保障网,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为人民群众带来沉甸甸的“获得感”。
公共卫生是全民健康之基。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5年提高了1.51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双双下降,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总体而言,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健康基础。
医改持续攻坚让普通百姓越来越多地收获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实惠。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95%以上人口,保障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继续发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增加儿科医疗资源供给,2016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直指我国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短缺;同月,国务院医改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展开试点。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儿童医疗资源紧张状况,让家庭医生走入寻常百姓家。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梁鸿说,通过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缺乏专业知识的患者可借助家庭医生提升合理选择医疗机构就医的行为能力,并获得长期、协同的健康照顾。
贫困地区群众的卫生与健康状况,是健康中国建设棘手的短板。安排中央专项投资改善贫困地区卫生计生服务条件,在贫困地区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西部卫生人才培养等项目,组织全国1644家三级医院与3945家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不仅如此,2016年6月,国家卫计委等15个部门还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计划采取更精准的超常规举措,调集最优势的医疗卫生行业资源,补短板、兜底线,找准病根,拔掉穷根,斩断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链。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列入“十三五”时期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
十八大以来,国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机制,使1824个县通过该评估认定。
各级政府从经费、校舍、设备、师资等多方面对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倾斜投入,使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各地通过学区管理、集团办学、对口帮扶、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校际差距不断缩小。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如平看来,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最终应指向人的现代化,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适宜的基础和平台。
▲ 浙江省慈溪市的青年志愿者举办寒假趣味课堂。徐昱 摄/瞭望
增进民生福祉,既有物质方面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也包括精神层面的获得感。
在文化领域,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其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一方面通过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步伐,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下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人民依法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保驾护航。
2012年以来,我国已投入16亿元支持214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的新建和改扩建。为解决基层文化设施“空壳”问题,安排乡镇文化站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资助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购置。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139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31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976个,博物馆、纪念馆3852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形成。
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层面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同时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建设及倾斜力度。仅“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的各级累计资助就达近30亿元。国家还鼓励艺术院团演出季向社会免费或以优惠价格进行惠民演出等。截至目前,各地安排现有财政资金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超过20亿元。
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60多条法律条文中,有40多条是规范政府如何有效保障面向人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其中,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得到重点强调,体现了民本情怀。业内专家认为,法律的实施实现了我国文化治理从“软管理”到“硬约束”的跨越,公民的公共文化权益从此有了刚性的、长效的、稳定的法律保障。
进入2017年,民生领域的改革将继续夯实。例如,今年,我国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将继续落地生根,将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改革将更加关注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创新方式方法,多予少取、放活普惠,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下稳“先手棋”:
“放管服”推动政府职能再塑
1月4日,2017年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的是“放管服”改革。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烦苛管制必然导致停滞与贫困,简约治理则带来繁荣与富裕。”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分9批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618项、分两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230项、分两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303项。国务院不仅提前超额完成了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而且反复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能还有很大空间,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方面还有不足。
就在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做出了再取消一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许可并清理规范一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审议通过“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部署了创新政府管理、优化政府服务的工作。“放管服”改革步伐坚定、力度不减。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抓手,是促进双创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
“‘放管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核心焦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焦点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能政府”管得太多,往往效率低下、机构重叠,大家感觉办事很不方便。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该管的要明确,但不能伸手太长,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突破口就是“放管服”改革。
“简政放权,不是政府‘大撒手’,而是要放管结合,管得到位、合理,也要加强服务,‘放管服’少了哪一项都不行。”在许耀桐看来,“放管服”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意义,“改好了,就是推进改革的强大动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重要一环。“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不可能跟政府完全脱离,都要受到政府管理。通过‘放管服’改革,政府的审批项目、环节、时间减少了,事中事后监管跟上了,服务改善了,企业就‘松绑’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许耀桐说,“放管服”改革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综合来看,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再塑,释放出巨大红利,透明、便利、公平的整体创业环境正在普遍形成,对新动能成长、就业扩大、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目前,“放管服”改革仍未完成,政府仍然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情,存在放权不到位、监管有缺失等问题,公共服务还有薄弱环节,仍存在违规收费、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或重复收费,一些行政权力“未放开、接不住、没管好”,投资监管等信息系统贯通不及时或在线办理率低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在2017年,“放管服”改革将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不断推向纵深,进一步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办事创业环境;将依法依规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打造统一开放大市场和竞争有序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推动创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将创新政府管理、优化政府服务,营造包容支持创业创新和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制度环境。
夯实法治之基: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
2016年,已经过两年多试点的司法责任制改革迎来全面推开。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石、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必由之路,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深度和魄力前所未有,成效十分显著。
改革,无疑是十八大以来司法领域最耀眼的一个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部署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从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看,司法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中居于重要地位,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司法体制改革无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熊秋红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司法体制改革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司法体制、机制、程序、制度要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也需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以及实践需要不断完善。
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要打攻坚战,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司法体制要适应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已形成,但社会生活中尚未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司法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大量矛盾纠纷以案件的形式汇聚到司法领域,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和司法能力不相适应……要解决司法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同时,司法体制改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熊秋红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面依法治国保驾护航。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只有沿着法治的轨道,才能有序推动改革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党中央早就强调,“要有序推进改革,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判断、出措施”等等。熊秋红认为,司法体制改革有效保障了法律的公正运用,支撑了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
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大刀阔斧。全面推开司法责任制改革,有序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等试点,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最高法院巡回法庭、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实行立案登记制,废止劳教制度,深化公安改革、国家安全机关改革、司法行政改革和律师制度改革,推进涉法涉诉信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了公正规范的法治环境。
经过改革,法官检察官办案的积极性更高了,一些地方法院检察院在总编制不变情况下,一线办案力量比改革前增加20%以上,入额人员年均结案增加近200件,院庭长年均结案300余件,结案增长率超过收案增长率,一审服判息诉率上升10%以上,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下降40%左右,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稳步提升。
年初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将2017年确定为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决战之年,指出,要把按司法规律与改革规律办事统一起来,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提升改革整体效能。
今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前,要基本完成全国面上的司法责任制改革任务;要深入推进诉讼制度改革,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要统筹推进公安改革和司法行政改革,提高维护安全稳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等。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司法体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熊秋红说。
▲ 读者在杭州市拱墅区图书馆里看书。龙巍 摄/瞭望
凝聚社会合力:
创新群团组织改革
深化群团改革是政治领域一项旨在固本谋远的重要改革,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继续把四梁八柱性质的体制机制建设推向前进的重要一步。
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高度重视群团工作,群团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些地区的群团工作有所弱化。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指出,当前党的群团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例如,“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脱离群众倾向,基层基础薄弱、有效覆盖面不足、吸引力凝聚力不够等突出问题。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重任摆在全党面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改革的主体。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才能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才能把13亿多人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张希贤表示。
2015年7月,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对群团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同年11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重庆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这标志着在党中央的指挥部署下,群团组织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展开。
“当前,群团工作改革设定的目标与方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考虑到我国群团组织数量多、差异大、涉及范围广,改革仍需循序渐进、试点先行。”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杨团表示。
一年多来,党中央把工青妇科侨等领域的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盘子中、群团改革的大框架下进行总体设计,多次专题研究,深刻阐明这些改革的基本遵循、主要任务、实践路径和工作要求。
全国总工会、上海市、重庆市群团改革试点稳步调、分阶段推行,已完成经验总结。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侨联相继出台方案,针对各自情况和问题谋划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在受访专家看来,这次群团改革,不是一次小修小补的调整完善,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从试点经验和方案看,改革主要围绕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先进性和群众性展开。
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群众导向、基层导向、需求导向,重心向下,夯实基层,打牢基础,切实解决群团组织脱离群众的问题。关键词包括建立“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的群团组织体系,以“领导班子专挂兼、专职干部遴选制、基层队伍多元化”推进群团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群众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群团工作运行机制,等等。
2017年春节后,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听取了群团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指出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受访专家表示,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基层探索;既统筹推进,又重点突破。群团组织改革试点机关和地方聚焦破解“四化”等种种问题,摸索规律、固化经验,为全局性改革提供了不竭的火种。
下一步,在试点基础上,中央群团机关改革、地方群团改革将全面推进。群团组织将把自身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从而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汇聚成强大动力。
▲ 河北省沙河市一家玻璃生产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牟宇 摄/瞭望
用好督察“杀手锏”:
防止改革空转
受理群众举报3.3万余件、立案处罚8500余件,约谈6307人,问责6454人——这是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要求全面落实党委、政府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主体责任后,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的成绩单。
“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要跟进到哪里”,关注此项工作多年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回顾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2次中央深改组会议,至少对改革督察工作提出过十余次明确要求,并曾多次专题听取重大改革落实情况汇报,涉及国企党建、群团改革试点等多项议题。中央改革办还专门成立督察局,对重大改革任务开展专项督察。
中央之所以如此强调改革督察,与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新格局有关。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呈现纵深推进之势,各领域标志性和关键性的改革方案陆续出台,“四梁八柱”的改革框架进入“施工高峰期”。方案出台后,破解难题就集中在具体落实上。
面对要改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动别人的奶酪的改革,有阵痛、有畏难、有退缩、有拖延,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懒改、慢改、假改、不会改等现象。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分析说,有的部门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在重大改革上固守既有权力和利益,搞选择性落实、变通性执行,改革无法完全落地;有的地方对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理解不透,不结合实际认真落实,甚至偏离中央改革方向和线路,老百姓难以从改革中感受到“获得感”;有的领导干部改革动力不足,不敢啃硬骨头、涉险滩,缺乏改革大局意识,影响改革推进和实施效果。破解这些问题现实而紧迫。
“推动改革落实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督察。”汪玉凯说,要想改革方向准确、任务落实,就必须用好改革督察这一“杀手锏”,充分发挥督察在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提高质量中的作用,强化督察职能,层层传导压力。同时,督察绝对不能“只拉弓不放箭”,必须动真碰硬,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这样才能防止改革空转,让改革成果惠及百姓。
改革督察“督”什么、“察”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六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抓好改革督察工作,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竹立家认为,习总书记对改革督察工作提出的系统性要求,为推进改革落实、进一步强化督察职能指明了方向。
改革督察,督察改革落地率是重要目的。将改革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实效谱“督”到位,就能看出到底改革方向把得准不准、任务抓得实不实,方案是否抓得紧抓得细、进度是否有统筹,举措能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效能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而这些,都直接影响改革能否落实。
改革督察若发现方向偏差、进度缓慢、效果不佳的问题,会在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等中找答案。
改革督察,关键在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二次会议,立足改革全局和重点任务,就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如何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提出明确要求——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发出了新的改革进军令。
提高督察效果、强化督察职能,首先要聚焦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主要责任、工作作风,特别要督察各级领导干部。他们是改革落实的重要推动者,要通过督察,促使他们扛起改革落实的大旗。
“察认识,就是要引导干部群众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认识改革、支持改革,正确看待局部利益调整;察责任,就是要划清责任,对改革理解到位、落实到位;察作风,就是要对照‘三严三实’要求,督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汪玉凯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协作的工作局面,弘扬“严”和“实”的作风助力改革落实。
按照中央部署,开展改革督察工作,需要按照改革主体框架搭建的施工图,排出督察优先顺序,聚焦重点难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要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以点带面,解析个案的同时分析其苗头性,同时视角向基层延伸,确保落实管道“最后一公里”的畅通无阻;二是区分奖赏惩罚,对改革落实有力的要赞扬、落实不到位的要问责,树立“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用人导向,形成理解改革、投身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强大力量;三是推进统筹联动,发挥社会和群众监督作用,做到上下贯通、内外结合。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节点,也是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安排,进一步激发改革动力,破除畏难情绪,知难而进、真抓实干推进改革,就能交出扎扎实实的改革发展新答卷。LW
采写记者:韩冰 宫超 张程程 屈辰 张冉燃 刘苗苗
刊于《瞭望》2017年第9期,原题《“四梁八柱”,搭出深改新格局》
? 瞭望 | 18大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学
? 瞭望 | 让意气风发成为2017春天的旋律
? 慎海雄 :讲政治必须旗帜鲜明
? 新华社 | 2016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述评:改革,快马加鞭未下鞍
? 解析丨把握2017年中国经济三大动向
? 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 八个两会关键词,解码习近平政治经济学
扫描二维码,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瞭望APP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时捷后座娱乐设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