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段中方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 原因是什么

2015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5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伤仲永试题
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2004伤仲永》 《伤仲永》一、2004 年宁德市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 19―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 19―22 题。(17 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 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 ,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 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 足成之……(母) 见所书多,即怒曰: “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 分) 20. 仲永的最后结局是 “泯然众人矣” 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 他们童年 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 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 《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 分) 二、2005 年乌鲁木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 20~24 题。(共 15 分,每题 3 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 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 ) 时其真不知马也 .1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 .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D.得为众人而已耶 .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三、2005 山东济南 2005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分) (2 余 闻 之 也 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分) (2年临沂市(课改实验区) 四、2005 年临沂市(课改实验区)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 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 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 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 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 终无济于天下。子曰: “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 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 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分) (2 ①卒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2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分) (4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译文: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 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分) (3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分) (4 甲文: 乙文: 资阳市 五、2005 年四川资阳市 2005 年四川资阳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 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 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 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分) (2 (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分) (1 ) )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分) (5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分) (23 六、2008 年东营市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 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 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分) (2 ①邑人奇之 ( . 11.翻译下列句子。 分) (4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 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根据(或理由) :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 分)七、2009 年湖北省襄樊市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4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 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 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分) (2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 (2)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未尝识书具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D.忽啼求之 ) (2 分)初极狭,才通人 默而识之 渔人甚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分) (2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分) (2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的实例,说明 ” ,最终“泯然众人” 。16. 在课后 ‘仲永泯然众人’ “ 谁之过” 的讨论中, 大家一致认为 ‘仲永泯然众人’ “ 父之过” , 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分) (2基础知识过关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0 分,每空 1 分) 邑人( ) 环谒( ) 不能称( ) 日扳( ) 泯( )然 卒之为众人( ) 或以钱币 qǐ之( )仲永( ) 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夫不受之天( ) 二.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40 分,每空 2 分)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 即书诗四句( )邑人奇之( ) 环谒于邑人( )称前时之闻( )收族为意( )卒之为众人(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受之天也( ) 泯然众人矣( ) 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 ) 父异焉( )稍稍宾客其父( )( )父利其然 也( )邑人奇之( )贤于才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 伤仲永( ) 三、.翻译下列句子。(21 分,每题 3 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 具。5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也 5、 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 。 6、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 四、用原文填空。(8 分,每空 1 分)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 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 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 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 “泯然众人”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其具体做法 是 。 五.回答问题。(每题 3 分,共 21 分)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4).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图是什么?(5)结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7)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三、阅读《孙权劝学》,回答 1~5 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 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见往事耳 ③及鲁肃过寻阳 ④即更刮目相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 我的关联: 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 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 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 谈谈这样写 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写作经验 谈:四、阅读《伤仲永》,回答 1~6 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 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 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 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世隶耕 ②指物作诗立就 . ..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7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理 解: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 说:6.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为自己 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 白: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8
赞助商链接甲文段中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 .原因是什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甲文段中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 .原因是什么?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未尝识书具 (曾经)&&&&&&&&&&&&& 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团结) C. 蒙辞以军中多务 (告辞)&&&&&&&&& D.但当涉猎 (只是) 2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1)余 闻 之 也 久 (2)蒙 辞 以 军 中 多 务 2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抄在下面,并翻译这句话。(3分) 句子: 翻译: 23.出自乙文的两个成语分别是&&&&&&&&&&&&&&&&& 、&&&&&&&&&&&&&&&&&& 。(2分)
2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甲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闻”,第二段先“见”后“闻”,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有所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
&&& B.甲文中的“书具”是指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乙文 “治经”中的“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儒家经典。 &&& C.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D.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25.这两篇文章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5题。 &&&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1.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余闻之也/久。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以致书以观&&& &&&&&&&&&&&&&& 致:得到 & &&& B.录毕,走送之&&& &&&&&&&&&&&&&&& 走:跑 &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患:担忧&
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异:奇怪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②于舅家见之 & &&& ③益慕圣贤之道&&& &&&&&&&&&&&&&&&&&&&&&&&&&&&&&&&&&&&&&& ④传一乡秀才观之 & &&&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宋濂________和________的求学经历,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联系自身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学习条件与学有所成的关系的认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下列每组中各有两对物质,它们都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乙酸乙
下列每组中各有两对物质,它们都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乙酸乙酯和水、酒精和水B、二溴乙烷和水、溴苯和水C、乙醛和水、乙酸和乙醇D、甲苯和水、己烷和苯
来源:学年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带解析) |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
(2015秋o白云区期末)阅读与鉴赏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甲】&&&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周密《观潮》【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极雄豪/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 &B.不沾湿/无阙处&&&&&& & C.天云与山与水/未复有能其奇者&&&&&&& D.则舸无迹/上下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珠翠罗绮溢目.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交代了海潮最盛的时间,由近及远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B.甲文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C.乙文“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表现出作者的超然脱俗.D.乙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虽出自二客,其实也表达了作者的心声.&(4)甲文是如何对潮水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请作简要分析.
(2016o南京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邓哀王曹冲传&&&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①,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悬柱乎?”一无所问.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 ②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建安十三年疾病,年十三,太祖亲为请命.及亡,甚哀.文帝③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太和五年,加冲号曰邓哀王.&&&&&&&&&&&&&&&&&&&&&&&&&&&&&&&&&&&&&&&&&&&&&&&&&&&&&&&&&&&&&&&&&&&& (选自《三国志》)【注释】①岐嶷(qí&yí):出自《诗o大雅o生民》,形容少年聪慧. ②宥(yòu):宽容,饶恕.③文帝:魏文帝曹丕.(1)用“/”给下列两个句子正确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邓&哀&王&冲&字&仓&舒&&&&&&&&&②文&帝&宽&喻&太&祖(2)下面加点字含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亡,甚哀&&&&&&&&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B.莫能出其理&&&&&&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桃花源记》)C.以忧戚&&&&&&&&&&以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D.鼠所啮&&&&&&&&&&能以径寸之木,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②儿衣在侧,尚啮,况鞍悬柱乎?(4)《魏略》曰:文帝常言“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文帝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文意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o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o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o.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o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香远益o清,亭亭净植&&&& 益:增加B.菊之爱,陶后鲜o有闻&&& &鲜:少C.每履o之,足苦踬焉&&&&& &履:踩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o之&& &语:告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可远观而o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而o不有其名B.丹之爱,宜乎o众矣&&&&&&&&&&&&&苍颜白发,颓然乎o其间者C.命童子取土平之o由此观之,王之o蔽甚矣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o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o分人(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4)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5)《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2011o黄石)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问题.【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安石《伤仲永》)【乙】&&&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A.B.C.D.(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B.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陈涉世家》)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3)用“/”为甲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断五处,不要求加标点.)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译文:&&&&(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译文:&&&&(5)乙则材料中,因“家贫”和“嗜学”之间的矛盾,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两个方面的困难?(各用两个字概括)(6)两则材料都涉及到成才话题,从甲则材料来看,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送》文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终成为饱学之这士,这两则材料对的成才观有什么启发?
(2013o郴州模拟)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B.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C.&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D.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2)下列每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互不相同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木欣欣以向荣B.不出,火且尽若属皆且为所虏C.而余亦悔其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闻道也亦先乎吾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往往有得C、于是余有叹焉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既有一般的游记的特点,细致描绘了褒禅山的景物,又有议论文的特点,记游的内容和说理部分紧密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写作特色。B、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谨严,行文缜密。C、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都紧扣这两个观点。D、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语言精当。(5)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与答案
(揭秘难题真相,上)
习题“下列每组中各有两对物质,它们都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乙酸乙酯和水、酒精和水二溴乙烷和水、溴苯和水乙醛和水、乙酸和乙醇甲苯和水、己烷和苯”的学库宝(http://www.xuekubao.com/)教师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微信扫一扫手机看答案
知识点讲解
经过分析,习题“下列每组中各有两对物质,它们都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乙酸乙”主要考察你对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
名师视频同步辅导
1&&&&2&&&&3&&&&4&&&&5&&&&6&&&&7&&&&8&&&&9&&&&10&&&&11&&&&12&&&&13&&&&14&&&&15&&&&
作业互助QQ群:(小学)、(初中)、(高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