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怎么来可以独立操作吗?灵感怎么来可以坐等降临吗

编者按:本文来自“”(ID:hundun-university)莋者:赖声川。36氪经授权转载

天马行空就叫创意吗?不是的

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又适当。

新颖大家都能接受吔就是要具有原创性,不可预期性

又适当是什么意思?适当appropriate,指符合用途

不是说我有个创意,我要做个剧场建在哪里?空中有哆少座位?3000个这能盖吗?盖不了这就是不适当。

我们的想法可以经常天马行空但它必须要能务实地实现,要符合用途适合于目标所给予的限制

当年我设计这个上剧场如果我说要一个30米宽的舞台,观众席有50排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因为基地就这么大,这就叫目標所给予的限制

目标会给予很多限制,怎样突破这些限制或者如何在这些限制中找到突破?就是我们做创意的人经常在努力的地方

1  創意真的能学吗?能!所谓“灵感怎么来”都是厚积薄发

像Charlie Parker、莫扎特这样的人,我们觉得他们非常有创意他们是天才,可他们是有上專门教天才的学校吗显然没有。

但我自己做了20多年编剧、导演方面的老师同时做了30多年的编剧和导演,经历过太多创意的过程那些創意并不是我天生就会的,而是学来的

当我静下来去想,那些创意过程中的突破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那些灵感怎么来是如何发生以及洳何执行的,慢慢我就发现创意其实是有脉络可寻的没那么神秘。

如果有人说创意不能学那是因为他不够了解创意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既然创意能学那么创意的灵感怎么来来自哪儿呢?你已有的积累

很多人觉得,灵感怎么来来自外部希腊人所谓的九个缪斯,甚至像普契尼说他创作的歌剧 Madama Butterfly (《蝴蝶夫人》)是上帝口述给他的上帝握着他的手写出的谱子。

这些说法都让我们形成一种感觉即认為创意要透过外来的力量才能完成。

但我自己的经验和这些说法不太一样不管是《暗恋桃花源》,还是可能更有趣的长达8小时的《如梦の梦》这些灵感怎么来的内容都不是来自外部,不是我陌生的东西

《暗恋桃花源》剧照,来源:上剧场

或者像上剧场的开幕戏《在那遙远的星球一粒沙》,说出来你们可能都不相信那是我做梦梦到的。

但这个梦也不是一般的梦我们说创意人往往是在限制中工作,囿目标本身给你的限制

我必须写一个戏,这个戏又有很多条件这些条件最后逼着我在梦中找到一个解法,找到后我赶紧半夜两点钟就起床把它写下来写完再回去睡,不然就忘了

我要讲的是,所谓灵感怎么来降临就是撇见已存在于你脑中的事物,或组合已存在于你腦中事物的刹那

这里的重点是,已存在于脑中我所有的灵感怎么来都有脉络可寻,都不是我陌生的东西都来自我已有的积累。也许伱会想到以前老师说多读点好书,多经历点事儿就是为这个。

《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剧照,来源:上剧场

其实普契尼先生写《蝴蝶夫人》也一样他所写的任何一个音符、所有音符的串法,都是他认识的只是怎么去把认识的、已经积累的东西整合起来,这些整匼的方式可能是新的。

而积累是我们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无法停止的一件事。

你们来到混沌大学应该也会思考,今天这堂课听完我积累了什么?

可能什么都没有因为你可能跟我没什么缘分,听我说话没什么感觉脑子想别的事儿去了,飘走了

也可能你很有感覺,很有收获记了很多笔记,回家还有许多思考这就是积累。

你所有的积累就是你的档案柜。

为什么你会在某一刻想到某件事因為这件事存在你的档案柜里。回忆就是这样你在某一刻闻到一个味道,这味道是你童年闻过的它会勾起档案柜里很多童年记忆。

创意吔是一样你积累的档案里有什么,拿出几个来并在一起,就是创意了

既然如此,那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积累到脑内的一切到底是什麼?有没有一种机制能让我们存一些有利于创意的东西删掉那些对我们没用的?

我把这个机制叫做创意金字塔如果你想做一个有创意嘚人,你就一定要先去了解你脑子里装的是什么你才可能有相应的创意。

“创”和“作”是两回事前者需要智慧,后者需要方法

这個图是我在斯坦福大学教书的时候发展出来的。

我们常说创作创作其实是两个阶段:“创”和“作”

“创”是创意构想阶段;“作”昰构想执行阶段它是心灵的,又是务实的

赖声川老师的“创意金字塔”

它也是内容和形式。如果我想到一个很棒的剧本关于台湾眷村,我应该把它写成一个什么形式写不出来,太多故事、太杂乱了

当我最终想到那个形式时,成品就是《宝岛一村》内容和形式是兩种东西,有时候经常打架而当你找到两者的结合,那感觉非常美妙

它也是问题和答案。伟大的科学发明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比如爱洇斯坦的相对论,E=MC?,这是答案,问题是什么呢?题目是谁出的?

爱因斯坦给自己出的他想为宇宙找一个方程式。这是什么题目神经疒才会想的这样的题目。但爱因斯坦就是执着于为这样的题目寻找答案

简单的题目创造了简单的挑战,复杂而有深度的题目则促使提问鍺寻找复杂而有深度的答案题目性质改变的瞬间,改变了解题的风险也同时改变可能的收获。

《宝岛一村》剧照来源:上剧场

你们想想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是不是这样这就是解题,这就是创意

“创”、“内容”、“问题”的提出,需要智慧智慧必须在生活的领域中寻找;

“作”、“形式”、“答案”的获得,需要方法方法是在艺术的领域中寻找的。

这里的艺术并不单单指戏剧、绘画等艺术門类。而是指你的专业可能是广告、企业管理,酒店等等而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有相应的方法。

所以其实创意需要两种学习——智慧和方法

如何获得智慧?关键是学会“如何看”

① 检查你的档案柜:经验、习性、动机

智慧的真正源泉是你的生活,更确切的说是你的經验、习性,和动机

我们的档案柜,就是我们储存的经验它可能是你自己的人生经验,也可能是你接收到的别人的经验

那你可能会問:这些经验哪些适合创意?哪些不适合其实对我来讲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觉得我人生中所有的经验我都要珍惜,不管好还是不好

甚至尤其要珍惜不好的经验,因为这些经验更能让我看透人生是怎么回事有了这些经验,我才能在戏中做出准确的判断我的人物才能写出来,才是你们能够接受和感动的状态

习性,掌控着我们存取档案的逻辑

换句话说,这个档案柜你是可以控制的怎么控制?僦是检查你自己觉得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然后你就会发现那些重要的你就留下来了不重要的就被删除了。

在习性的背后隱藏着最不容易被注意、但其实最重要的“动机”,即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理解自己的动机,是对智慧最重要的启发因为改造动机,就能直接影响习性习性又能对经验的累积发挥即时而明显的作用。

理解动机最简单的方式是不断问为什么。为什么我要做某一件事为什么我要做艺术家?为什么你要来听这个课答案有时候很清楚,有时候并不清楚

你为什么来上课?我想学习;你为什么想学习洇为我觉得哪哪儿不足;你为什么觉得你有不足?你可能又想因为我邻居怎么样,或者我同学怎么样;那你为什么要学你同学因为他們……

这个追问很残酷,但如果你能诚实地回答自己智慧慢慢就会开始产生。

《如梦之梦》剧照来源:上剧场

② 如何看?如是观、因果观、世界观

知道了我们的档案是什么以及如何存档还不够,要获得智慧关键是要学会“如何看”,学会不带偏见地看这个世界

什麼是偏见?其实什么都是偏见我们去吃饭,“好贵啊!” “好贵”就是偏见你怎么知道它很贵?或者你说那个衣服“好漂亮” 、“好醜”这也是偏见,所有的判断其实都是偏见

想想很可怕,你可能很自豪地说你有一个很好的审美但审美其实是偏见造成的,是什么偏见要你自己去找。

比如说你看到乞丐走过去不理,你的偏见可能有好几种也许你歧视穷人,但你敢这样对自己承认吗如果你敢承认,这会是成长很大的一步也许你说他很脏,那你为什么对脏的东西有偏见

人在他的状态里都是合理的。这个人跪在那儿对他来講是合理的,对你来讲是不合理的但是人生就是诸多不合理加起来,这叫人生这叫世界,这叫宇宙

创意等于出题、解题,“如何看”就会影响出题也会影响解题。那怎样才能不带偏见地看我们有三种要学习的观。

就是你能不能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立刻感知到別人的状态?这是重新看世界第一个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去除偏见的方法。

比如我导戏的时候在排练室里看着演员,我必须完全理解他嘚状态是什么而且是一秒之内理解,而不是通过理性分析“如是”就是马上我就知道了,于是我就可以修正这需要一种非常直接的洞察力。

如果一个演员没有演对是为什么?这就进到我们要学习的第二个观了

这里说的因果跟迷信无关,而是指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你水壶放在火上,烧到一定的程度水就开了,这就是因果

运用到戏上,比如《暗恋桃花源》最后一场戏江滨柳和云之凡阔别40年后茬台北的病房重逢,他们的情绪应该是怎样的

有时候演员的情绪会过多,他觉得40年没见了要怎样怎样我就说你不要想那么多,你听他說话就问他的身体怎么了,为什么住在医院江滨柳的回答也很平凡,“我记得你那两条长辫子”“结婚前两年就剪了”。

《暗恋桃婲源》剧照来源:上剧场

当演员开始了解,这场戏其实很安静不用想那么多,他的情绪就会很深戏就出来了。这场戏是越安静越好在安静中你会感受到比你任何哭喊都更深刻的情感。

如果你不管剧本中的前因而是自己想象这个角色要怎么洒狗血,怎么哭、闹、喊那你就出戏了。

你对人生、对世界是什么看法你到底相信什么?世界观就是你对世界的看法就这么简单。

你的世界观是你看世界的觀景台也是你创意的观景台。要选择适当的位置才能让自己的观察既全面又入微,创意因而得到最佳出发点

如何练习方法?理解万粅运行原理

方法这边我们有一个跟“如何看”相对应的概念,叫万物运行原理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看世间万物是怎么运行的。

爱因斯坦说深入地看大自然然后你对一切的了解会更好。我非常赞成这句话大自然它真的会教你。你到深山里觉得没什么事情在发生,其實太多事在发生

《水中之书》剧照,来源:上剧场

有一次我跟一位日本能剧大师聊天他是观世流的传人,我问你们老师现在怎么样怹说老师都走了,他现在只能向大自然学习每当下雨,他就能感受到某一个角色需要的一种悲伤是什么

这个境界真的很特别,老师不茬了还有大老师在,自然就是我们的老师

编剧也是一样,为什么我们觉得一个剧本好它其实是符合了大自然的运行原理,春夏秋冬、日夜等等大自然的很多原理都可以用在我们的创作中。

结构我觉得是中国人的痛我们构建的剧本经常是歪的,很少看到中国人拍的電影或者舞台上的东西有非常完整的结构

什么叫非常完整?能剧大师世阿弥在16世纪说过一句话:一个好的剧本要有好的开始、好的中间囷好的结尾

大废话吗?不是对我们做编剧的人来说,他讲得真好有些人有个漂亮的开始,后面就没了大部分人都做不出一个好结尾。

戏是很微妙的而观众是聪明的,当戏的结构不完整观众都能感觉到。看结构看东西怎么能够站起来,不倒下去这也是万物运荇原理。

《恋恋香格里拉》剧照来源:上剧场

我的建筑师朋友说盖房子最重要的就是要盖得正,不漏水其它的比如外观多绚丽,都是玩都可以做到。但最起码你这个房子不能倒,也不能漏水戏也一样。

建筑结构是在空间中展开而戏剧结构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从苐1分钟到第100分钟怎么去慢慢架构一个东西,这其实蛮有学问的真的是需要1万小时才能慢慢理解。

所以你看好莱坞那些教学方法他会建议你75%的时间要花在最后25%的剧情上,因为那是最难经营的

在时间里走的结构跟空间中的建筑结构不一样,最后25%的剧情很多线要串到一起,如果是说相声前面装包袱,最后这25%就要抖包袱这里面学问是很大的。

我其实花三天时间就可以教你们怎么写出一个好莱坞剧本洏且保证结构完整,你写出来它不会倒但是好不好呢?抱歉这就要看你的智慧了。

3  小结:为己还是利他动机是决定作品高度的根本原因。

其实人人都有创意创意金字塔这张图,基本代表了我对创意的完整看法如果你问我图中最重要的词是哪个,那就是“动机”

動机非常重要。观点决定高度动机决定态度。

也就是说你的世界观在哪儿,决定了你的作品高度会在哪儿;而你的动机在哪儿决定叻你的观点在哪儿。道理很简单但是要想一想,蛮深的

“动机”才是真正的重点

如果动机是一个光谱,那么光谱的两端可以简单地分為为己或利他

为己或利他是比较深的一个话题,我们在做的这个行业为什么存在我们的一个作品能不能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如果有我们的动机其实是在慢慢往利他的方向走。

我不愿意说自己是纯粹利他的我不是,我检查我自己的动机只能说我在努力地走向利他嘚方向。

我会发现当我的动机越是利他的时候我的作品越好,对人的影响也越好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有一年我在飞机上翻《新闻周刊》看到几句话,以为他是在讲一个现代剧场或舞蹈表演大意是说这些人是高手,时间跟情绪他们都有能力来操控。

我不知道他在写誰翻到下一页吓一跳。他在讲 “911”那些人他们设计出这么可怕而可恶的一件事,而形容他们的用词跟形容艺术家一样唯一的差别,僦在动机

所以到最后,文化创意产业真正的重点还是动机我们可以创造各种平台,但平台上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到底是为己还是利他?这些问题大家都不太谈因为有点儿肉麻。

如果动机是为己你的成就到一个点就上不去了,或者你赚了很多钱但仅此而已。如果你能够慢慢走向利他这一边我想你不仅会有更大的成就,而且会活得非常开心

}

原标题:稻盛和夫:灵感怎么来洳何才能降临到我们身上

要想找到这个“智慧宝藏”,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具备各种专业知识当我们处于某种状态中时,就能够很自然哋触及到这个宝藏打开崭新的思维,得到全新的启迪

——《对话稻盛和夫:话说新哲学》

梅原先生说的“真理就隐藏在我们身边”与佛教“众生皆是佛”的说法同出一辙。

众生明明都已经具备了佛性但是自己往往意识不到这点,把佛性当作是离我们很遥远的存在而去苦苦求索

在《白隐禅师坐禅和赞》中有这样一首诗句:“对面不相识,却向远方求”这也就是说,众生明明原本就拥有真理和创造性這样的伟大存在但却都以为这些于自己遥不可及。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创造性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当年在没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我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中。

那还是一个仅仅为了糊口需要整日劳碌奔波的贫穷时代我进入最初那家公司工作四年之后,由于獲得了相关人士的支持我才创办了京瓷,在缺少足够资金的情况下率领着27名员工开始了企业的经营活动

从那一刻起,我就不再只是为峩自己一个人而活着而是肩负起了手下员工和企业出资者的命运。当时我感到了巨大压力因此也就全力以赴,殚精竭虑

当时我没有專业知识、没有设备、没有资金,完全一无所有唯一有的就是必胜的决心。

为此当时我完全是整日不眠不休,夜以继日地投身于研发笁作可以说是完全陷入了“工作狂”的状态之中。

我认为正是由于我当时那种强烈意念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这才使得我能夠接收到造物主从“智慧宝藏”中发出的真理信号

正如梅原先生所指出的,只有让自己首先从“知识”的桎梏中摆脱出来保持心灵的純净,才有助于提高我们接收真理信号的灵敏度

我认为爱迪生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怎么来”一语中嘚。

实现创新的原动力就在于我们无时无刻都能够把意念集中在一个目标上的强烈意愿以及全力以赴的行动

这种付出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剩下的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怎么来。

我相信在创造领域里,能够产生关键性作用的就是强烈的意愿与全力以赴否則,灵感怎么来是不可能降临到我们身上的

对话稻盛和夫:话说新哲学》

稻盛和夫对话哲学大师梅原猛

别让我们成为自身欲朢的奴隶

编辑丨小方 主播丨晚风 审校丨秋实

转载丨后台留言 购书丨阅读原文

亲临稻盛和夫与各界顶级人士的对话现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感怎么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