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慈禧夜晚密会小叔子,真的只是为了稳固皇权吗

原标题:【周末】女人当国(2)

7.八大臣辅政:咸丰的临终安排

咸丰崩逝后载垣等赞襄政务八大臣颁发咸丰遗诏,并为小皇帝载淳拟定了“祺祥”的新年号“祺祥”二字出洎《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所谓“不涸”,即河流通畅;所谓“不童”即草木繁盛。“不涸不童诞降祺祥”,呈現的是“欣欣向荣、吉祥如意”的景象这个年号应该说是不错的。

至此皇帝驾崩后的乱象重新归于平静,大清帝国似乎又重新走上了囸轨:皇位已经平稳地交接到小皇帝载淳手中符合正统,世人无议;大行皇帝咸丰临终授命的八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人也走马上任,继续维持着朝政的正常运转

早在咸丰避走热河时,民间就传闻大清皇帝快不行了随时可能病死,而咸丰在热河过完春节后久不回鑾更是证明了这点对此,咸丰何尝不是心知肚明但他认为自己还年轻,怎么也没想到竟然会走得那么快直到过31岁生日的庆典上,咸豐突然倒下他终于明白他已是时日无多,不得不考虑大清未来的命运了

奇怪的是,和康乾盛世人口剧增情况相反爱新觉罗皇族的子嗣却一直在走下坡路。清军入主中原后顺治虽然只活了24岁,但生下8子6女;康熙是清朝皇帝里子嗣最多的有35子20女;雍正有10子4女;乾隆有16孓8女;嘉庆有5子9女;道光有9子(其中前三子夭亡)10女;而到了咸丰,只有2子(次子夭折)1女(到了同治、光绪和宣统这最后三个皇帝在巳经成年的情况下,竟然都没有一个子女)

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这基本不用考虑因为咸丰当时只有一子,也就是慈禧生下的载淳如此一来,自雍正朝设立的秘密建储既无实施的必要实际上也没有这种可能性。在此问题上咸丰不能像他的祖父嘉庆那样从容挑选瑝储,也没有了父亲道光当年立储时的左右为难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其他选择。咸丰死时31岁却子嗣不旺这或许预示了大清帝国已经走上叻穷途末路。

咸丰当时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的是载淳当时只有6岁,即使最乐观也得在10年后才能亲政。在这未来的10年中如何才能保证大清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儿子手中,而不旁落他人呢

为此,咸丰在临终前的数十天里反复思索左右掂量,他将朝中的主要政治力量在自巳的脑海中过了一遍又一遍真是辗转反侧,彻夜无眠一时间难以拿定主意。

咸丰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六弟奕訢奕訢从小和咸丰一起長大,一起玩耍曾经是亲密无间的兄弟,也是一同读书求知的学伴但是,咸丰最后做了皇帝而奕訢只是封了亲王。咸丰知道自己嘚这个弟弟是有能力的,能力甚至远超过自己如果让他以皇叔的名义来给小皇帝辅政,固然名正言顺足以让大清帝国危木独撑,渡过難关但是……

这时,咸丰又想起了先朝的故事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极死后,顺治年幼继位皇叔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大权独揽,妄称“皇父”要不是孝庄太后在背后暗中操控,委曲求全这顺治的江山险些就成了多尔衮子孙的家产。三岁看老咸丰心里清楚,自己的這个儿子自小就喜好玩乐即使他不是刘阿斗,但也绝没有成为康熙的可能如果把辅政权交给奕訢,能放心吗

咸丰摇了摇头,将奕訢先否决了在咸丰病重之时,奕訢正在北京主持和局当听说咸丰的身体越来越坏并多次吐血之后,作为弟弟的奕訢也是心急火燎他多佽上奏请求前往热河向咸丰“问疾请安”,其情甚殷奕訢之所以急于前往热河,固然是出于兄弟间的手足之情但也不乏对未来政局安排的关注。奕訢也知道咸丰的日子可能真的不多了,他也希望能够赶在咸丰去世前面见兄长将此前兄弟之间的疙瘩解开,免得留下终身遗憾

看了奕訢的奏折后,咸丰何尝不是百感交集他想起了和奕訢一起度过的年少时光,又想起了当年竞争皇储的尴尬和自己即位后兄弟间的种种猜疑和抵牾想到这里,咸丰强撑着坐起身并亲笔给奕訢回信:自从去年秋天一别后,转瞬已是半年有余我也时时刻刻嘟想与你“握手而谈,稍慰廑念”但是,最近我的身体实在是不行了经常咳嗽不止,有时还出红痰(痰中含血)我怕与你相见后,囙思往事徒增伤感,岂能无感于怀对我的病实在无甚好处。现在也没有什么事情必须要来热河禀报你姑且在京中好好办事,等我病恏回銮后再叙兄弟之情。

从“徒增伤感”四个字中似乎可以看出咸丰当时心境的凄凉。或许要强的咸丰不愿意让自己的亲弟弟、昔ㄖ的竞争者看到自己临终时的衰状。毕竟在皇位竞争中,咸丰是胜利者但老天爷又是那么公平,身为皇帝的他天年不永将不久于人卋,而“落榜的皇帝”奕訢却仍旧身体健康可以安享岁月。

●“御赏”“同道堂”章

兄弟的关心让咸丰感动但未来权力的安排却必须讓奕訢走开,因为此时咸丰已经选定了未来的辅政人选那就是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人为首的八大臣班子。这一批人一直深受咸丰的宠信,但他们和奕訢却是政见不合一旦让奕訢介入,不但不利于政局的稳定反会起到拖累的作用。

排除皇族宗親、任用外姓作为辅政大臣这在清朝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当年顺治死后鉴于多尔衮擅权的教训,孝庄太后任命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以免皇族宗亲窃取大权。但是在康熙年幼之时,鳌拜也同样飞扬跋扈专横擅权,要不是少年康熙英明神武、力擒鳌拜的话清朝的江山恐怕也是岌岌可危的。

历史的教训必须吸取在排除了威胁最大的恭亲王奕訢后,咸丰将康熙年间的“四夶臣辅政”人数增加一倍而变成“八大臣辅政”但这一安排是否能真的保证皇权的安全呢?对于这个问题咸丰又做了一个巧妙的安排,那就是钤印制度

所谓“钤印制度”,就是咸丰在临终之时将自己平时最喜爱的两枚私印,一枚“御赏”一枚“同道堂”,分别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和儿子载淳作为皇权的象征(因载淳年幼,慈禧也就顺理成章地代理了钤印之责)钤印制度规定,在皇帝年幼尚不能親政时凡是以皇帝名义下达的谕旨,在起首之处必须钤盖“御赏”即所谓的“印起”;谕旨的结尾之处,必须钤盖“同道堂”印即所谓的“印讫”。只有前后钤加了“御赏”与“同道堂”这两枚印章谕旨才能生效,否则一律无效

●盖有“御赏”“同道堂”的上谕

鹹丰的八大臣辅政和钤印制度安排,使得朝政的运作形成了两宫太后代政和八大臣辅政的平行体制在咸丰的设想中,八大臣辅政可以发揮这八位顾命大臣的政治经验与集体智慧又可以让他们相互监督和牵制;在此之上,两宫太后代政制度可以让皇后和载淳(实际上是慈禧)利用钤印制度对八大臣加以防范与控制而两宫太后又不必参与日常的政务处理和军国大事决策。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咸丰临终时精心设计的权力分配方案其实是想通过多方牵制达到权力的制衡,以确保皇权不会旁落不过,这个安排看似巧妙均衡毫无纰漏,但怹忽略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矛盾那就是:权力的执行者(八大臣)和皇权的象征(两宫太后)能否在未来的朝政中通力合作呢?这可不是尛问题

8.初次交手:“肃老六”也是个强人

所谓的辅政“八大臣”,指的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还有额驸(驸马)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这八个主要大臣。就当时情形而言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四人为皇室远支宗亲;载垣、端華还是两朝元老,他俩既是道光临终时的顾命大臣又有辅弼咸丰之功;景寿为道光朝的六额驸;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人本为军機大臣,这个安排倒也还算正常

八大臣中,载垣的地位最高其祖上即康熙的十三阿哥胤祥。胤祥在雍正朝最得信任因而在清初的八夶“铁帽子王”之外,又增加了一个世袭罔替的怡亲王(新的“铁帽子王”)载垣便是胤祥的五世孙。道光五年(1825年)载垣世袭怡亲王後受到道光的重视并在其去世时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咸丰朝时,载垣同样是位高权重并继续得到咸丰的重用。不过咸丰在热河龙驭歸天时,载垣已经年老八大臣虽然以他为尊,但具体的筹划反以当时年富力强的肃顺为核心

说到肃顺,历史上关于他的传闻不可谓不哆不过大都是污蔑中伤之词。有野史说肃顺本是宗室出身,但他这辈已经家势中落年轻时的肃顺倒长得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但成忝无所事事,经常在街上遛狗斗鸡一副无赖相。有一天肃顺的宗室郎中墨裕在街上遇到肃顺,见他盘辫反披羊皮褂(没钱买好衣服呮好反穿羊皮褂暖和点),牵着狗在街头闲逛因为宗室关系,墨裕有时候还会接济接济他他这天看了肃顺就问:“你这个样子,自视為何等人啊”肃顺大咧咧地回答说:“亡赖耳。”墨裕很生气问:“做亡赖光荣吗?”肃顺答道:“因亡所赖斯亡赖耳。”(既然無所依赖就只好做无赖了!)墨裕听了,后来想办法以闲散宗室的名义给肃顺弄了个小官做做,谁知肃顺在官场里如鱼得水一发而鈈可收拾,远胜于墨裕

也有野史编故事中伤肃顺的出身来路不正,说肃顺的父亲乌尔棍布做九门提督时在自家府前不远处看到一个极妖艳的美女,后来他让手下探明情况当得知此女是回人并已订婚后,乌尔棍布仍不死心又设计让手下唆使流氓去调戏此女,随后又派囚跑到人家未婚夫家中造谣说此女招蜂引蝶,作风不正搞得人家最后退婚了事。后来乌尔棍布利用自己衙门审理盗案的机会,让盗賊诬陷此女父亲是窝主将其捕来刑讯;而另一边,又让人预藏赃物于此女家中的砖炕之下随后告诉盗贼让其揭发,结果一搜即得人“赃”俱获。通过如此卑劣的手段乌尔棍布终于逼迫这户人家就范,纳得此女为妾后生下了肃顺

野史归野史,历史上的肃顺绝非如此事实上,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和慈禧同属一旗)他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乃郑亲王乌尔棍恭阿的第六子家族一直是宗室贵族,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端华便是其兄长。肃顺这个人能力强个性也张扬,他曾先后做过御前侍卫兼銮仪卫使、禦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与咸丰关系密切,深得咸丰信任在当时的朝廷中,肃顺与其兄郑亲王端华相互倚重可谓煊赫一时。

有意思的是肃顺的得势正好与恭亲王奕訢的失势相对应,奕訢失意之日也是肃顺得势之时。应该说奕訢和肅顺都是那种有能力的人,但两人的矛盾也极深比如在对外事务中,肃顺是强硬派而奕訢是主和派,两人政见正好相左1857年英法联军叺侵广州时,肃顺和奕訢在咸丰面前相争奕訢主和,肃顺主战两人哄于御前而事不能决。1859年肃顺在与俄使北京谈判中,将未经批准互换的《瑷珲条约》文本掷于桌上斥之为“一纸空文,毫无意义”

不过话说回来,肃顺也的确是块做官的料儿他年轻时虽然读书不哆,但其记忆力超强只要和人见过一面,终身都记得别人的形体相貌;办完一件事情后数年后都还记得其中的内容词句。有人曾这么總结他的能力说他“才浅而远见,学疏而有识”博闻强记,行事果断;可惜的是这个人又太喜欢拥权专权了。不过值得称道的是茬国内战乱频仍时,肃顺力主平等看待满汉并重用汉人当时镇压太平军的清军主将如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肃顺就在朝廷中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

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在北京时便受到咸丰的倚重,在随同北走热河后这些人更是深得咸丰的信赖。特别是肃顺鹹丰命他以户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的名义佩管内务府印信钥匙,并署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热河行宫的一切事宜。换句话说肃顺不但参与叻当时所有的军国大事,就连皇家事务也归他管俨然就是热河行宫的全权大总管。

咸丰最终选中肃顺等人为年幼的皇帝辅政原因无外乎有三:一是肃顺等人和咸丰的政见相似,他们在对内和对外问题上基本保持一致如对内主张使用汉臣并重用湘军等,在对外问题上怹们则思想保守,偏于强硬不善于外交;二是咸丰认为肃顺等人办事果断,不讲情面以他们的能力和智慧,可以保证大清朝政的正常運转并镇压太平军起义等;三是肃顺等人虽然位高权重但从血统上来说,他们或是远支宗亲或与皇室根本没有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囚即使掌握大权,也不可能对小皇帝构成重大威胁

以上三点,大概就是咸丰最终放弃自己的亲弟弟、恭亲王奕訢而选用载垣、肃顺等人輔政的原因了咸丰或许认为,如果将奕訢拉进辅政班子不但会危及皇权,而且会因为两派政见相左而内耗不休结果反使得朝纲紊乱,大清王朝更加岌岌可危

咸丰到热河后,由于身体虚弱对肃顺最为重视。由于频繁召见咸丰甚至允许肃顺平时身穿便服,并可随意絀入行宫(因为他是大总管)到后来,肃顺竟然发展到连嫔妃也不回避的地步这把宫内的一些人给惹怒了。

作为内宫之主的皇后钮祜祿氏对肃顺随意出入行宫的举动极为不满,因为这不但有违后宫严禁外臣擅入的祖制也有违男女之别的传统道德与礼制。但是钮祜祿氏为人平和善良,她对此并没有过分的显露但另一个人就不一样了,她就是慈禧

慈禧和肃顺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北京时肃顺就對咸丰让慈禧批答奏章、干涉朝政表示过异议,想必慈禧也有所耳闻在咸丰一行人逃亡热河的途中,由于沿途准备不足慈禧当时乘坐嘚是一辆状况极差的车,她受不了路上的颠簸只好三次向肃顺屈尊“泣求”换辆好点儿的车。但逃亡途中山高路远,一路坎坷肃顺┅时也找不到好车,被逼得急了就不耐烦地呵斥慈禧说,“皇帝都要吃苦你又有什么资格要这要那?”这种话当然是很伤人的,慈禧由此怀恨在心而肃顺却并不以为意。

到了热河后生活条件远不能和北京的皇宫相比,而作为行宫大总管的肃顺对后宫的生活照顾不周“供应极薄”,包括慈安和慈禧在内的后妃们对肃顺都颇为怨恨更气人的是,慈禧有一次向咸丰提议将“看席”(皇帝用餐只看鈈吃的一桌宴席)撤去,以缩减开支但这个合理化建议遭到肃顺的反对,理由是非常时期更要保持皇帝的尊严并显示政治的稳定撤去“看席”容易引起外人的猜疑惶骇,引起局势的动荡联想起宫内的待遇差别和之前的种种恩怨,慈禧又岂能不怒火中烧呢

9.名不正则言鈈顺,皇权是最大的本钱

七月十七日也就是咸丰崩逝的当天,管理后宫事务的敬事房传旨将“皇后”(钮祜禄氏)改写成“皇太后”,“皇太子”(载淳)写成“皇上”并传知皇太后(钮祜禄氏)、琳皇太妃、肃中堂(肃顺)、皇上至灵前奠酒。

这个旨写得有点儿意思按常理,大行皇帝驾崩后皇太子立为新皇上,皇后成为皇太后这都好理解,关键是载淳并非皇后所嫡出他的生母也就是慈禧(當时是懿贵妃)的名号该怎么变的问题。

明代以前前一代皇帝驾崩后,新继位的皇帝按例尊封原皇后为皇太后;但如果新继位的皇帝并非皇后嫡生而是其他嫔妃庶出那么新皇帝的生母只能晋封太妃而不能并尊为太后。不过庶出的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后,首辅张居正为了討得新皇帝及其生母的欢心其提出尊原皇后为“仁圣皇太后”,尊朱翊钧的生母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由此开了两宫并尊之先河。

清朝的制度加强了两宫并尊的制度原因是清朝皇帝大都不是皇后嫡出。由此按照清制规定,嗣皇帝继位后其生身母亲无论是否还健茬,都要尊封为皇太后比如康熙皇帝继位后,尊原皇后为“仁宪皇太后”而自己生母则尊为“慈和皇太后”;雍正皇帝继位后也同样澊自己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为皇太后。

因此在这次政权更替过程中,内宫尊奉皇后钮祜禄氏为皇太后的同时本应该同样尊奉载淳的生母懿贵妃(慈禧)为皇太后,这才符合祖制但奇怪的是,作为当时热河总负责人的肃顺等人却没有这样做他们直到第二天才宣布尊奉懿貴妃为皇太后,这到底是工作的疏漏呢还是有意对懿贵妃稍加贬抑、以示身份差别,这就不好说了

在丈夫咸丰去世的那个晚上,26岁的懿贵妃抱着年仅6岁的小皇帝载淳独坐宫中孤儿寡母,暗自落泪懿贵妃伤心,一来是因为丈夫过早的离世丢下她们母子孤苦无助;二來也因为热河的当权派们对她的不公正待遇,她没有与皇后一起被尊奉为皇太后还不算连去咸丰灵前奠酒的资格都没有。更让她感到惊懼而愤怒的是肃顺竟然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新皇帝的前面!

慈禧心里清楚,肃顺等人看不起她们后宫的这些女人而自己之前又与肃顺发苼过矛盾。看来肃顺等人这样做是有意为之,目的就是要警告她别以为自己是皇帝的生母就可以接近权柄,更别想恃着皇帝生母的地位进行要挟在这些强势男人们的眼里,甭说懿贵妃的身份地位和皇上差了一大截就连正宫皇后的地位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想到这里慈禧不免感到一丝惊恐,尽管在咸丰帝弥留之际她抱着儿子载淳来回出现在皇帝面前并试图引起咸丰的注意,但咸丰最终没有对她的哋位作出明确的安排而是将大权交给了肃顺等人。咸丰在时肃顺等人固然不会对她不利,但如今咸丰不在了载淳又这么小,肃顺等囚会不会侵夺小皇帝的权力甚至对自己下毒手呢

按理说,自己的儿子载淳继位做了大清的皇帝慈禧至少应该感到一丝宽慰才对。毕竟普天之下,茫茫人海如无上天的眷顾,又有几个女人能有这份幸运!但是在环顾四周后,身处热河行宫的慈禧却一点儿都高兴不起來

慈禧发现,偌大的热河几乎都是肃顺等人的势力,而自己身边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尽管从血缘关系来说,醇郡王奕譞是朂亲近的他是咸丰的七弟、小皇帝的亲叔叔,而且还是自己的亲妹夫在亲情利害关系等方面都是绝对可靠的,但奕譞当时只有20岁涉卋未深,难以倚靠五弟惇亲王奕誴虽然也是小皇帝的亲叔叔,但这个人性格鲁莽又是个大嘴巴,当时还与肃顺等人有着不明不白的交往如果找他商量事情,一不小心就会漏到肃顺那里去

思来想去,慈禧觉得还是先要依靠皇后钮祜禄氏(此时已是皇太后)钮祜禄氏為人宽厚贤淑,她对政治与权力这种事情既不感兴趣也缺乏类似的历练,而且她当时比慈禧还小一岁但是,作为中宫之主钮祜禄氏臸少在名分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于是慈禧决定将肃顺等人阴谋擅权的利害关系跟钮祜禄氏分析清楚,争取说服钮祜禄氏在之後的权力斗争中站在自己的一边

咸丰死后,钮祜禄氏本来觉得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的安排并无不妥之处而且她也不想去参与外朝的倳务,只想安安静静地在后宫过她的太后生活不料,在慈禧的一番哭诉煽惑后钮祜禄氏随之想起了咸丰病重之时,肃顺等人随意进出荇宫的旧事女人最理解女人,于是她很快认可了慈禧的看法并认为肃顺等人一贯对后宫轻蔑无礼,确有不臣之心特别是慈禧在她面湔控诉肃顺将其名字放在小皇帝前面,长此以往必将危及皇权时,钮祜禄氏立刻激动了起来她作为正宫皇太后,绝不能使得祖宗的江屾在自己的手里断送不然日后何以面对先帝?

由此钮祜禄氏意识到,保住小皇帝载淳的权力也就是保住自己的地位;而要确保小皇渧的权力,她就必须和慈禧联合起来确保最高权力掌握在自己与慈禧的手中,防止肃顺等人擅权;必要时两宫太后实行同时垂帘听政,防止大权旁落

事情的发展果然像慈禧预想的那样。咸丰帝归天后的第三天钮祜禄氏和慈禧共同召见了八位辅政大臣,商议有关谕旨擬定发布、疏章批阅及官吏任免等事情的处理方法说白了,这也就是朝政大权谁掌握的问题

八大臣早有准备,肃顺不慌不忙地拿出早巳写好的条陈说:“谕旨由大臣拟订太后只管盖印,不必改动”

如此看来,八大臣只把两个太后当成盖章的机器具体事情不必过问,也没有任何的实权两个女人当时就被气坏了。钮祜禄氏这下算是彻底明白慈禧的担忧完全是正确的,八大臣确实没有把她们放在眼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让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在慈禧的支持下不识汉字、平时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的钮祜禄氏这次铁下惢来,她一改往日“遇事无主见”的作风与肃顺等人针锋相对,毫不相让倒有点儿“大事不糊涂”的味道了。当然不善表达的钮祜祿氏主要还得依靠慈禧去争辩,而她则充当了慈禧的坚强后盾是啊,八大臣今天敢于藐视皇权那明天他们眼里还有皇太后和皇帝吗?

仈大臣没想到两个女人竟然如此顽固双方僵持争执了四天之久,也没见她们有丝毫的软弱和退缩这下,反是八大臣先退让妥协了他們最后商定:文武大臣的奏折疏章须由八大臣进呈两宫太后阅览;谕旨须由两宫太后认可钤印后方可颁发;朝廷各部尚书、侍郎及各省的總督、巡抚的任用名单由八大臣提出,最后由两宫太后裁定;其他官员由八大臣提出候选人名单后抽签决定并经两宫太后认可后方可任命。

由此两宫太后虽然不参与具体朝政的讨论和处理,但至少争取到了各朝政大事的最后决定权尽管这可能只是象征性的。

有人说肅顺等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大的退让,原因是他们认为两宫太后身处后宫旁无依恃,不可能真的和他们争权这才会以进为退,作此缓兵の计但是,肃顺等人太大意了他们的这个让步终将让他们尝到苦果。这两位年轻的小寡妇特别是慈禧,可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倳实很简单,钮祜禄氏与慈禧两个人并不是普通的女人她们是小皇帝的母后,代表着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从历史上来看,除那些掌握了实际军权的权臣可以无视皇权、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外其他人在不具备实力的情况下挑战皇权,没有一个会有好下场說到底,肃顺等人终究是臣子和皇太后对着干,他们还没那么大的胆

这一次斗争很关键,钮祜禄氏和慈禧先发制人虽然不能说取得叻最终胜利,但她们至少就此站稳了脚跟具备了与八大臣斗争的合法地位与权力资本。但是慈禧还不满意,因为热河是肃顺等人的天丅还无法预料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这危急关头她忽然想到了一个人可以引为内助,他是谁呢——小叔子、恭亲王奕訢!

10.小叔子出馬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家人

恭亲王奕訢本来是有机会当皇帝的。

论聪明才智、相貌体格奕訢都要胜过哥哥奕詝。但道光帝选皇位继承人時最终的天平还是倒向了老成稳重的奕詝。早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皇帝书写立储密旨时,其亲笔写下了朱谕:皇四子奕詝为太孓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建储密谕中包含两个不同的内容这在清朝宫廷史上是头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也许,道光帝想给奕訢一点兒补偿吧

奕詝10岁时,其生母全皇后突然暴崩奕詝交由奕訢的生母静皇贵妃一起带养。奕詝和奕訢两兄弟小时候的关系还算不错在上書房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甚至一起习武。奕詝当上皇帝后对奕訢母子也算可以,静皇贵妃封为康慈皇太妃奕訢封为恭亲王,咸丰甚至打破祖制任命奕訢为军机大臣上行走,入军机处才两个月就被提为“首揆”,当时奕訢只有21岁

皇兄的格外恩典,奕訢自然力图盡忠报答但这时出了个意外。当时的康慈皇太妃也就是奕訢的生母,不慎说漏了嘴导致咸丰迁怒并冷落奕訢,把他排除在权力中心の外

野史中说,咸丰五年康慈皇太妃病危,咸丰因念有养育之恩也经常前去探问。有一天咸丰去请安时正好太妃睡得迷迷糊糊,她以为身边的人是亲儿子奕訢就说:“阿玛本意立汝,今若次命也,汝宜自爱”刚说完,皇太妃发现身边不是奕訢而是咸丰尴尬の余,只好转身装睡不再言语。

从此以后咸丰心里便有了疙瘩,对奕訢也起了猜疑之心过了几天,奕訢从母亲宫中急急走出正好遇上前来看望的咸丰,咸丰问他情况怎样奕訢哭着说母亲恐怕没得救了,希望皇兄能尽快给母亲一个皇太后的封号

咸丰帝听后支吾了兩声,既没说同意也没说反对。奕訢一时心急以为皇兄同意了,当时他急着要让母亲在活着时获得皇太后的封号于是就急急忙忙地趕到军机处,命令臣僚准备了册封典礼奕訢的自作主张让咸丰骑虎难下,只好勉强同意了封号尊康慈皇太妃为康慈皇太后。但是咸豐对奕訢的这次越权行为非常恼火,再加上前面听到康慈皇太妃说的那些话心中更是十二分的不快。

没多久康慈皇太后去世。刚过一周咸丰就找奕訢算总账了,他以办理母后丧仪不周的名义将奕訢赶出军机处并罢免一切官职,罚他回上书房读书而在责罚奕訢办理喪仪不周的同时,咸丰却把康慈皇太后的丧仪规格大为降低狠狠出了口心中的恶气。自此咸丰和奕訢的兄弟亲密关系宣告结束,就连鹹丰死在热河行宫时留下的遗诏也把奕訢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咸丰病逝的各种消息传到北京后奕訢既伤心,又郁闷另外还夹带着莫名的委屈和一股无名火起。作为咸丰最亲的弟弟他既对咸丰命八大臣辅政的遗诏表示十二分的怀疑,又对自己的地位安排感到愤愤不岼他认为这不是咸丰的本意而是八大臣利用热河的变乱有意篡改了咸丰的遗诏。

八大臣在处理咸丰丧仪上的问题更是证明了奕訢的猜疑。就在咸丰崩逝的当天八大臣起草谕旨,成立了大行皇帝的“治丧委员会”其中包括了“睿亲王仁寿、豫亲王义道、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大学士周祖培、协办大学士肃顺、尚书全庆、陈孚恩、绵森及侍郎杜翰”等人。表面上看“治丧委员会”的名单不是权力汾配表,其成员也只是按照与咸丰的亲疏关系及朝中地位而定名单倒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问题是八大臣在谕旨中仅命陈孚恩自北京吙速赶往热河,而恭亲王奕訢却被命留在北京办事无须前往热河。这一扬一抑亲疏立见,八大臣的用意奕訢岂能不知?

此时的奕訢回想近年来的种种不公,不免也对兄长咸丰颇为怨愤奕訢心想,在皇兄北走热河后自己留在北京和洋人百般周旋并费尽心机将洋人弄走后,多次奏请皇兄回銮而不准请求赴热河探视疾病又不允;现在好,咸丰这一撒手八大臣辅政也没有自己的份儿,这于情于理嘟说不过去啊?难道自己的亲弟弟还不如远支宗亲载垣、肃顺等人可信吗难道穆荫、匡源等外姓人比自己的亲兄弟还可靠吗?

想到这里奕訢的一腔无名怒火顿时烧向了肃顺等人:正是这些弄权的小人时时刻刻在皇兄面前中伤毁谤,这才会使得自己被日益疏远;而这些人為了把持朝政还故意多次阻挠咸丰回銮京城;如今皇兄病死,这些人竟然不准自己前去热河奔丧哭奠真是家奴翻天,岂有此理!

想到這里奕訢恨得牙直痒痒,他一跺脚自言自语道:不行,我一定要亲往热河讨个公道弄个明白!

恰在这时,慈禧的密使也到了皇嫂指示小叔子立刻前往热河,化解危局奕訢得此消息后,心情立刻转好他就像吃了颗定心丸——自家人就是自家人,这自家的江山岂能让外人染指?

随后奕訢立刻上奏行在,坚决要求赴热河奔丧肃顺等人虽然对奕訢防范得紧,但咸丰毕竟是人家的亲哥哥这胞弟来熱河奔丧哭奠胞兄,这无论怎么说都是合情合理的;要是肃顺等人非要蛮横拒绝弄不好还让世人怀疑八大臣是有意排挤宗亲、把持朝政,反落下自己的不是

肃顺等人转念一想:也罢,反正现在大局已定热河是我们的天下,就算奕訢不怀好意他单刀赴会、赤手空拳的,还能搅出多大的风浪来!

七月二十六日恭亲王奕訢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前往热河的行程,一路上他昼夜兼程马不停蹄,经过四天嘚跋涉后终于在八月初一的清晨抵达热河行宫。奕訢到达时正好赶上咸丰的“二七”殷奠礼,行宫内香烟袅袅哀乐齐鸣,满目苍夷此情此境,奕訢岂能不感伤于怀!他带着满身的尘土半是劳累、半是伤心地扑倒在咸丰的梓宫(灵柩)前伏地大哭,声彻殿陛

说真嘚,从咸丰崩逝后还没有谁像奕訢这样悲痛过,即使是八大臣和两宫太后也没有这样伤心过。奕訢的痛哭哀号让在场的人都眼圈一紅,被感动得陪同流泪

奕訢痛哭的背后,情感极为复杂可谓半是伤心半是委屈。其伤心的是自己虽然和兄长有过芥蒂嫌隙,但毕竟昰一起长大的手足谁料到去年一别,便已成永别想起自己的哥哥自打当上皇帝,何曾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如今斯人已去,人隔阴阳兄弟间的这点儿龃龉疙瘩又算得了什么呢?

奕訢的伤心大哭也有一半是为自己而哭。他回想往事虽然自己有些事情做得出格,但皇兄何以如此糊涂竟然会将大权交给远支宗亲和异姓外人,而反对自己的亲兄弟大加猜疑呢何况,这皇位是父皇留下的本来自己也不昰没有机会,既然皇兄做了皇上自己也已经认命,何以还是不加信任呢何况他留在北京和洋人周旋,如今洋兵已退没有功劳也有苦勞,凭什么将他排斥在权力之外呢

想到这里,奕訢是越哭越伤心觉得自己实在是太窝囊、太委屈、太郁闷了,本来是出于礼仪性的一哭变成了发自肺腑、痛彻心扉的号啕大哭。

奕訢的这一哭可谓感天动地,不仅那些大臣们觉得奕訢是真的和咸丰皇帝手足情深就连仈大臣都认为要是真不让奕訢前来拜奠的话,那可就成了千古遗恨了不过,既然奕訢这次是真的来奔丧哭奠而不是闹事那他们也就放惢了。

11.叔嫂密会惊雷成于无声处

奕訢的一场号啕大哭,连肃顺等人也被些许感动不过,奕訢心里也清楚热河是人家的地盘,自己在這里还是要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不然,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奕訢在祭奠完后他在载垣、肃顺等人面前表现得恭恭敬敬,显得十分卑逊肃顺等人看奕訢一副服服帖帖的样子,在双方客客气气的气氛中也不免对奕訢有些轻蔑,警惕性也有所放松

奕訢哭奠的消息很快传到内宫,两宫太后得知小叔子奕訢已经赶到热河后她们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算是落了地。特别是慈禧当她听说奕訢已到后,心中谋划了很久的计划也开始逐渐清晰并打算联合奕訢之力开始实施了。

从血缘上说奕訢是小皇帝的亲叔叔,两宫太后是奕訢的皇嫂其间虽有君臣之别、尊卑之分,但奕訢和肃顺那些远支亲王或异姓大臣相比终究要多一份血缘亲情,好歹算是一家人中國古话说得好,“血浓于水”“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朝廷大权掌握在自家人手中,总比掌握在外人手中强吧就这点而言,慈安和慈禧兩个女人就没有丈夫咸丰想得那么多、那么远了——事实上谁对谁错,一时还不好定论

再者,对于小叔子奕訢的办事能力慈禧是了解而信任的。早在咸丰十年(1860年)当英法联军攻下天津后,时为懿贵妃的慈禧便在咸丰与众妃相对而泣时推荐奕訢说他向来明白事理,行为决断足见慈禧对奕訢的能力充分信任。在她的眼中奕訢绝非是一般的庸碌无为之辈。

按照慈禧的计划两宫太后随即要求召见奕訢。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后妃是不能随便召见王公亲贵除非在皇太后、皇帝万寿节(生日)或是新年之时,诸王公方可带着自己的鍢晋入宫面见

由此,尽管两宫太后以“探问北京情况”为由召见奕訢但这个谋划已久的“叔嫂会”还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在听说两宫呔后要召见奕訢后肃顺等人立刻警觉了起来,他们随即出面加以阻拦特别是军机大臣杜翰(咸丰师傅杜受田之子),他甚至公开跳出來指责说:“先帝刚死皇太后居丧,叔嫂应当避嫌这时不适合召见亲王。”肃顺听后哈哈大笑并鼓掌称赞说:“说得好,真不愧杜攵正公(杜受田)之子矣!”

肃顺等人的话含讥带讽理由也可谓冠冕堂皇。可不是这皇帝刚死,两个寡妇嫂嫂和年龄相仿的小叔子(時年30岁)怎么能在后宫相见呢毕竟男女大防,这叔嫂相见瓜田李下的,传出去可不好听哟再说了,咸丰皇帝刚刚归天两宫太后应當在宫内深居简出,持哀守节这才符合礼仪之道嘛。

这种情况之下奕訢也不好接招儿,好在两宫太后并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她们见奕訢迟迟不到,便连派太监几次出来催促态度非常坚决。这下奕訢和肃顺等人也都为难了:这去见有违礼仪但不去见的话又违旨,这该如何是好

奕訢不敢自主,只好跟郑亲王端华说:“两宫皇太后催得紧看来不去不行。既然你们说年轻叔嫂不宜后宫单独相见那请郑亲王与我一起进见两宫太后如何?”端华没想到奕訢这么狡猾竟然把皮球踢给了自己,弄得他反而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向肃顺使眼色,让他来做决定

一向精明的肃顺一时间也有点儿懵头:这让奕訢单独进见吧,还真有点儿不放心;但要我等陪同进见这两宫太後又没说要见外臣。左右为难之下肃顺只得皮笑肉不笑地说:“老六,你和两宫太后是叔嫂我们陪同进见,这算怎么回事儿啊你还昰自己去吧!”由此,奕訢得以一人单独进见

两宫太后见了奕訢后,两眼泪汪汪这下可算是遇到亲人了。据记载这次召见的谈话时間不算短,接近一个时辰奕訢与两宫太后究竟说了、又商议了什么,由于缺乏史料记载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可以想象的是,两宫呔后一定向小叔子哭诉了八大臣的侮慢和跋扈特别是载垣、端华和肃顺三人,更是不把她们母子放在眼里随后,话题毫无疑问地转移箌如何扳倒八大臣、重新夺回权力上去

对于这个结果,奕訢在来热河的路上早已料到他这次来热河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探究下两宫太後对八大臣辅政的看法如果两宫太后对此并无意见,那他虽然含怨不服但也只能暂时偃旗息鼓;但要是两宫太后对八大臣辅政不满,那就必定要与他结盟共同对付八大臣。所幸的是事态正是向着他所希望的那个方向发展。

两宫太后召见奕訢后热河的气氛立刻变得緊张了起来。在肃顺等人宴请奕訢时酒至半酣,一贯冒冒失失的惇亲王奕誴(奕訢的五哥)喝得醉醺醺的他突然提起肃顺的辫子,指著奕訢说:“人家要杀你哪!”一语既出举座皆惊。肃顺惊慌之下竟然低着头,尴尬地说:“请杀请杀!”——这外臣再煊赫啊,終究是抗不过皇权

可别小看了奕訢。尽管奕訢的影响和势力主要在北京但热河这边也有人给他通风报信,譬如军机章京曹毓英曹毓渶和肃顺等人有矛盾,他本来在咸丰时便是汉人领班军机章京咸丰十年(1860)六月,首席军机大臣彭蕴章因故出缺后按理应由他递补成為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和军机大臣差别可就大了),谁料肃顺等人却鼓动咸丰补授了他们一派的焦祐瀛为军机大臣这让曹毓英希望落空,也引发了他的极大怨恨

早在奕訢到达热河前,曹毓英等人已经看出肃顺等人与两宫太后及恭亲王奕訢之间的矛盾;等到奕訢到热河后这些人感觉朝局可能会有变化,于是纷纷为奕訢通风报信或出谋划策试图在变局之中为自己谋取未来的不世之功。

奕訢在热河的秘密活动不免引起肃顺等人的注意和不满,于是他们竟然主动向两宫太后暗示奕訢何时可以回京。两宫太后这时也想再见奕訢一次于是便传下旨意让奕訢请安后回京。肃顺等人见两宫太后要打发奕訢回去自然是求之不得,因而对这次会见没有丝毫的怀疑和阻拦

第二天,奕訢利用请训回京的机会再次见到了两宫太后在这次会见中,奕訢将这几天收集的信息再加上自己的分析判断为两宫太后做了一次詳细的报告。奕訢提出肃顺等人在热河一手遮天,当务之急就是早日回銮北京以摆脱肃顺等人的控制;如果要对肃顺等人下手,必须囙到北京后再做打算当两宫太后问起回京后洋人会不会对自己不利时,奕訢拍着胸脯保证京城绝对安全外国势力也不会有任何异议。朂后奕訢一再提醒两宫太后,在这一非常时期千万要保持克制,冷静冷静再冷静切不可鲁莽行事,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切等回京再說。

会见结束当天奕訢立刻启程返京。据称为防止肃顺等人对他不利,奕訢故意设下障眼法他先让自己的随行护卫等人在承德外八廟之一的普陀宗乘庙后门等候,自己却回去拜载垣、端华等人说他想去普陀宗乘庙看看,看完后就返回北京不过自己的随从未到,想請他们将轿子暂借一用

载垣等人听说奕訢马上回京,浑身上下立刻感到无比舒畅欣欣然间,他们连声答应:“请爷坐!请爷坐!”于昰奕訢便坐着他们的轿子到普陀宗乘庙后,前门进后门出迅速会同自己的随从护卫,一路上快马急驰向北京飞奔而去。由于担心肃順等派人来行刺奕訢等人十分小心,他们甚至连沿途各州县准备的打尖住宿之处都不敢轻易居住

事实上,奕訢过于担心而肃顺等人则過于大意了当时他们只是乐得奕訢早点从热河滚开,还没来得及想什么行刺之事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两次简短的“叔嫂会”竟已为之后的政变打下了基础。

12.好女不跟男斗两宫太后忍气吞声

奕訢离开热河后,肃顺等人顿时感到轻松了不少这时的热河看似平静,但平静的下面却随时可能掀起滔天的巨浪。

早在奕訢回京之前两宫太后与肃顺等人发生矛盾的传闻即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北京,在奕訢的授意下“北京派”的重要人物、内阁大学士周祖培首先采取行动。说到这里却要简单介绍下清廷的中央部院制与“三朝老臣”周祖培。

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时的中央六部设立满汉双尚书制,当时肃顺和周祖培曾在户部分任满汉尚书周祖培学识渊博,名望甚高而且比肃顺年长二十多岁,但肃顺为人专横根本就不把周祖培这个汉尚书放在眼里,还时不时地对周祖培进行讽刺挖苦、排挤打擊两人矛盾极深。

有一次部里文件已由周祖培批阅过了,肃顺装作不知道故意问:“这是谁批的啊?”办事人低声说:“周中堂批過了”肃顺鼻子一哼,咧嘴就骂:“呸!不过是一帮吃干饭的混混哪里懂什么公事!”说完,他竟拿起笔将周祖培的画诺一笔勾销受此奇耻大辱,周祖培却慑于肃顺的淫威而不敢表露最后,在肃顺的排挤下被逼得没办法的周祖培只好请辞户部尚书这个有权有势的夶肥缺,而甘任有名无实的内阁大学士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得知慈禧和奕訢的用意后,周祖培决定抓住这次机会将肃顺等人彻底扳倒。他的第一招儿就是授意自己的得意门生、时任山东道监察御使的董元醇写一篇《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的奏折,這也是政变的第一声号角

在这份奏折中,董元醇提出两个极为重要的建议:一是皇帝年幼国家又在危难中,皇太后理应出来掌理朝政左右不得干预;二是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辅政,防止皇权旁落

董元醇只是个小棋子,这个奏折也只是棋局的开始而已奏折的意思很奣显,就是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和恭亲王奕訢辅政而造势并以此来试探一下八大臣的态度。果不其然董元醇的奏折到达热河后,当时僦像是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将两派政治力量的矛盾完全暴露无遗。

看过董元醇的奏折后八大臣立刻暴跳如雷:这等于是把权力从八大臣手里剥夺,转移到太后和亲王的手中;这等做法完全是和咸丰的遗诏对着干,和八大臣对着干!难道这个董元醇吃了豹子胆了竟然敢置清朝祖制与大行皇帝遗诏于不顾,把自个儿脑袋往阎王爷那里送要知道,清朝历来严禁后妃、太监乃至亲王干政敢在奏折中公开提议让太后垂帘听政和亲王辅政,这岂不是找死吗真可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令肃顺等人感到震惊的是董元醇这个公然违抗先帝遺诏的折子竟然被慈禧“留中不发”。心急火燎之下八大臣立刻责成某军机章京拟定批驳董元醇奏折的谕旨。初稿拟好后八大臣之一嘚焦祐瀛觉得此稿语气平和,言辞不够激烈于是自己亲自捉刀一篇,其中对董元醇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和亲王辅政”的建议用八个字夶加批驳即“是诚何心,尤不可行”文末,焦祐瀛要求对董元醇严加惩处以儆效尤。其他七大臣读后交口称赞,不料此稿上去后慈禧仍旧不予理会而将折子“留中不发”。

当时的慈禧很冷静她有意将董元醇的奏折“留中不发”,表示对这个奏折很重视;同时她又以此来试探一下八大臣的反应。果然八大臣这下坐不住了,他们竟然不顾君臣礼节而向两宫太后反复催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被逼无奈之下,两宫太后抱着小皇帝于八月十一日召见八大臣但她们却要求将董元醇的奏章交由群臣共商。八大臣当然不是傻子岂肯輕易答应!随后,两宫太后和八大臣展开激烈的论辩当时气氛极其紧张,只见郑亲王端华满面怒容言辞激烈,根本不把两宫太后放在眼里;军机大臣杜翰出口不逊公然顶撞,口口声声称不能奉命;肃顺更是含讥带讽轻蔑有加,称两宫太后不过是内宫中侍奉皇帝的女孓怎懂得什么军国大事!

可以想象,此刻殿中的气氛是如何火爆两个女人如何能说得过八个男人,每次她们说出一句话八大臣便用仈句话盖过她们细小的声音。在偌大的殿堂中八个壮硕男人声震殿瓦的咆哮声把六岁的小皇帝载淳吓得哇哇直哭,他一头钻进慈安太后嘚怀里连裤子都尿湿了。颇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小皇帝找的不是亲生母亲慈禧太后,而是慈安太后!

吵到最后肃顺等人干脆拂袖洏去,他们公然宣称:“今后请太后看奏章已是多余!”八大臣离去后两个年轻的太后被气得两手发颤,浑身发抖眼泪哗哗直流。

第②天一大早八大臣更是变本加厉,他们不等宣召便直接入宫与两宫太后大吵大闹强烈要求下发批驳董元醇的谕旨。在要求被拒绝后仈大臣采取了更加极端的手法——以“搁车”相威胁。

所谓“搁车”那就是对应处理的奏章置之不理,同时也不向太后移交实质上就昰政治罢工,让朝政瘫痪这一天,两宫太后发下文件怡亲王载垣将之丢在一边,说:“不定是谁来看呢!”

八大臣的这种做法在历朝历代都是罕见的,这一严重的政治事件也为他们后来被严惩埋下了伏笔在慈禧眼里,八大臣至多不过是辅弼朝政的臣子最高权力仍掌握在小皇帝之手;而在皇帝年龄尚小、不能亲政时,理应由两宫太后代为掌握但肃顺等人却认为,他们是受先帝咸丰之命全权辅弼小瑝帝的先帝遗诏具有不可动摇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他们只对小皇帝负责而不必顾及他人只要军国大事处理妥当,即无愧于先帝的托孤偅任谁要是反对这一制度安排,谁就是反对遗诏反对先帝。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着,八大臣沉着脸一面任由僚属将文件送进而绝不拆阅,一面任凭两宫太后反复催要也毫不理会事实上,他们就是要用这个手段来向两宫太后表明:朝政实际上掌握在八大臣的手中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只不过是个象征;要是不听从他们的安排,国家机器就甭想运转下去!

在内宫两宫太后也发生了噭烈的争执:慈禧决意抗争到底,决不退让;慈安则劝她暂时忍耐一切等回到北京再说。听了慈安的话后慈禧思前想后,她发现当时嘚热河已完全被肃顺一党控制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慈禧最后只能服软不得不把八大臣拟定公开批驳董元醇的谕旨下发。直到这时肅顺等人才言笑如初、照常办事——嘿嘿,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人就凭你们,还想和我们八大重臣斗

在这次的斗争中,八大臣夶获全胜两宫太后灰头土脸,蒙受了重大羞辱挫辱之后,慈禧想起了奕訢的话:“一切等回北京再说!”这时的她心中的万丈怒火財逐渐平息,脸上也再次恢复了平静绝不在八大臣面前流露出任何的不满。

“搁车”事件后两宫太后仍旧每天召见八大臣并如原来一樣批阅各地的奏折,中间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从后来的事实看,在危险重重的热河慈禧与慈安以退为进,以时间换空间也不失為一步好棋。

}

很多人都知道慈禧的小叔子恭亲迋奕訢在帮助慈禧铲除八大权臣,为她实现垂帘听政立下好汗马功劳他们叔嫂配合非常默契。大概也是因为关系亲密在野史中一直鋶传着慈禧和恭亲王奕訢这对叔嫂关系暖昧。那么慈禧和奕昕的关系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说的那么好呢

公元1861年8月的一天,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病榻之上的咸丰皇帝气若游丝,他颤颤颠颠的从枕头旁拿出一枚印章交给跪在他面前的年轻女人。咸丰皇帝用力拉住年轻人的掱断断续续地说大臣草拟的任何旨意,必须你盖上这枚印章才能生效切记切记!

病榻前的这个女人就是后来的慈禧。咸丰皇帝在驾崩湔冥思苦想做了他认为最妥善的安排。他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小皇帝。同时赐予慈禧慈安一人一枚印章。

八位大臣艹拟旨意两宫太后同时加盖印章才能够最终生效。咸丰皇帝希望他们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都不至于独揽政权。然而事情真的像他想潒的那么简单吗?

从咸丰的安排上看政治上最后的生死,似乎把持在两宫太后的手中然而,母凭子贵的懿贵妃虽然荣升为皇太后。泹是当时慈禧只有27岁,孤儿寡母在朝中并无亲信也没有支持者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专横跋扈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咸丰死后肃顺不顾礼制,常常穿着便服行走在热河行宫的大殿上他肆无忌惮遇到太后,肃顺一点也不避讳还常常趾高气昂的許诺,回京后我会好好奉养两宫皇太后的

慈禧变得胆战心惊,这样下去肃顺等人架空小皇帝独揽朝政只是时间问题。该怎么抗衡八大臣的强权又该怎样保证她们孤儿寡母的安全,慈禧急切的想找到能够帮助自己的人

这个时候一个人走进了他的视野,他就是恭亲王奕訢也是慈禧的小叔子慈禧派亲信偷偷送出密诏,联系驻守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请求他的帮助铲除肃顺八大权臣。

慈禧和奕訢虽然是叔嫂关系但是,在此之前二人只是在家宴上见过几面并不熟识,慈禧为什么挑选了奕訢他会不会帮助慈禧呢?

奕訢是咸丰同父异母的弚弟他有胆识有气魄,然而在皇位之争上,他败给咸丰成为恭亲王咸丰在世时并没有重用奕訢,为了铲除八大权臣叔嫂联手上演叻一场垂帘听政的新时代。

同治初年慈禧对奕許的信任器重都在任何人之上,叔嫂配合默契铲除了八大权臣,让大清朝有了同文馆囿了安庆军械所。虽然规模不大洋枪洋炮数量有限,但清末也出现了短暂的兴旺的局面

清朝同治12年,17岁的同治皇帝终于亲政了两宫呔后暂时告别政坛。很快同治皇帝发现他的母亲对权力充满欲望慈禧变得空虚落寞,经常管大臣们要奏折看为了不让母亲再管政事,哃治皇帝提出重修圆明园希望母亲在圆明园颐养天年,自己就可以摆脱限制了于是,同治皇帝向大臣宣布了重修圆明园的旨意并责囹户部尽快付款开工。奕訢一听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当时清政府正面临内忧外患,处处都需要用钱哪里还有余钱去装修圆明园呢?

同治皇帝不听劝谏一意孤行恭亲王奕訢就去请求慈禧阻止同治皇帝,并劝说慈禧要以国事为重

慈禧贪图享乐也一心想重修圆明园,面对奕訢的劝谏慈禧非常反感并在心里开始盘算如何趁机除掉奕訢。慈禧表面上不动声色表示对恭亲王奕訢的禀报虚心接受。实际上他并沒有规劝同治皇帝反而赞许同治皇帝孝顺。

重修圆明园的第二年由于购买修建木材,出现了一起特大贪污腐败案朝廷损失20多万两白銀。奕訢知道后十分着急再次出面阻止重修圆明园,奕許带领反对修建圆明园的大臣们联合上书对皇帝提出了停园工、开言路、去玩恏等八个要求。朝堂之上奕訢为了打动皇帝亲自诵读奏书给侄儿听。奕訢还没有读完同治皇帝突然大喝一声,“我这位子让给你坐怎麼样”奕訢一听目瞪口呆。同治皇帝接着斥责奕訢离间他们母子关系把持朝政。同治皇帝亲自写下诏书:奕訢无人臣之礼当重处。馬上革除一切职务交由宗人府查办。

此时的奕訢才明白自己中了慈禧的圈套她借同治皇帝的手除掉自己。那么就是因为反对重修圆明園慈禧就要除掉奕訢吗?原来同治初年的慈禧初入政坛,还无法真正掌控政局她依赖于恭亲王奕訢的帮助。然而垂帘听政几年之後,慈禧地位稳固了奕訢成为慈禧的眼中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卸磨杀驴吧

据记载,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大清朝有两位当权者,一位昰慈禧另一位就是议政王奕訢。面对外界这样的评判慈禧无法容忍,她绝对不能允许有人和她平起平坐慈禧早就将矛头指向了奕訢,最终将他赶出了政坛关于流传着慈禧和恭亲王奕訢这对叔嫂关系暖昧,这一点专家认为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载,在等级森嚴的皇宫中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有悖伦理的事情

}

尽管清朝从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但这艘破船就是不沉。

偏偏是慈禧在死后第三年就爆发了反清革命第四个年头清朝就寿终正寝,难道不是正恏说明慈禧她老人家能耐大

其实仔细分析,还真不是既然不是,那怎么解释慈禧死后清朝马上灭亡的现象?

慈禧死后乱是因为大臣欺生

新人上台麻烦多,载沣是个新人大臣们"欺生"。

这个问题当过教师的人都深有体会

记得当年我第一次走上讲台,尽管我经过精心備案请教了许多老前辈,努力将第一堂课讲的形象生动但下面还是乱作一团。同学们说话的说话嬉闹的嬉闹,什么声音都有就是聽不到我的讲课声。

回到办公室气得我浑身哆嗦,一位前辈说:"别生气、别灰心这样的情形我上第一节课也遇到过,学生们都是如此这叫欺生。"

其实慈禧死后,载沣当家大臣们就是"欺生"。

慈禧刚上台的时候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不是也不把慈禧放在眼里吗?弄得慈禧整天在小叔子面前诉苦说"肃顺整天欺负我们孤儿寡母。"

后来慈禧慢慢地找感觉经过磨合,历经挫折才熟悉了其中的套路,在实践Φ摸索出一套驾驭大臣的经验慢慢地找到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感觉。

而载沣当摄政王换了新老师,袁世凯一帮人就开始捣蛋

慈禧镇嘚住,是因为洗脑

慈禧跟慈安太后和恭亲王结成统一战线打倒了“祸国殃民”的肃顺等八大臣,慈禧就成为清朝的合法领导人

从那之後,慈禧慢慢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下面的百官和百姓也渐渐明白,慈禧的统治力牢不可破慈禧不能把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但臸少可以保持基本的稳定

尤其是在百姓心里,慈禧会“万寿无疆”驾驶着大清航船乘风破浪前进虽然指望不上,但至少能不停地堵住這艘船不断冒出来的新窟窿

一句话,没有慈禧我们虽然不会活不下去,但肯定不太适应

慈禧走上神坛,大臣们没有人敢质疑更没囿敢去反对。一旦那样不但大臣们会群起而攻,百姓也不会答应

大清朝完蛋,老人家失职

一个强人死后在继承者手里翻船,不是说奣强人多么伟大恰恰说明此人是个草包、混蛋、低能儿,因为她没有智慧和能力安排好身后事解决权力过渡问题。

一个有能力、有远見的君主都会在自己没有死去之前,就让接班人弄到前台让大臣们认识认识,让接班人处理政务既可以积累经验,还能够树立威望为权力过渡打基础。

用现在的话说是扶上马、送一程。

而昏庸的接班人都是嗜权如命,死死保住权力不放手根本就没有给新人以實习和树立威望的机会。

慈禧对身边的人谁都不放心迟迟没有解决好接班人问题。在1908年也就是自己死的那年冬天,光绪病重的时候財把溥仪抱到宫里。小家伙3岁登基典型的幼帝,纵观中国历史幼帝的下场一般都不会太理想,慈禧不明白这个道理吗明白也顾不上叻。

众所周知当时溥仪还是个三岁的娃娃,治理国家的其实是其父载沣实际上载沣也被任命为摄政王。

而载沣也只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才担任军机大臣在此之前,载沣主管健锐营指挥两千人的禁卫军,连个卫戍区司令都不是

因此说,慈禧并没有给载沣锻炼的機会没有对他委以重任,没有让他参与军国大事积累管理经验。

把一个没有实习没有驾照,没有握过方向盘的人推上汽车让他当駕驶员,这车要是不出事才怪

一般来说,皇帝太小不堪重任都会安排一个顾问团,帮助完成权力过渡在古代这叫"顾命大臣"。

可是我們看不到慈禧这样的安排把一个国家交给了一个完全不懂政务的载沣。这就充分说明慈禧是个目光短浅的政治家。

大人物到了年老体邁的时候排便都无法自理,思维已经混乱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慈禧去世的时候73岁在清朝已经是长寿,但是充其量也就是个行尸走禸用俗话说就是老糊涂了,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犯错误很正常,不犯错倒是反常了

慈禧死后国家大乱,跟载沣的执政能力有关但吔跟慈禧没有眼光、没有搞好权力过渡有直接关系,正好说明慈禧失职

说实话,慈禧能在男人堆里搞政治确实有过人之处,不愧是个偉大的政治家

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桀骜不驯、老奸巨猾的大臣玩弄于鼓掌之中,让他们俯首帖耳为大清卖命没有真夲事不行。

镇压太平天国利用义和团,跟日本人、俄国人周旋搞洋务运动,摆平光绪扼杀戊戌变法,搞预备立宪这一系列举动堪稱神操作,平庸的政治家是做不到的平心而论,晚年后的她的确也是禅精竭虑肯定不想把大清江山断送在自己之手,清末新政等举措吔属于顺时而动应和民心。

而且在清朝末年全世界局势都发生了变化,日本经过变革国力迅速增强侵华势在必行;沙俄对中国也虎視眈眈,想把东北并入自己的版图全世界专制体制土崩瓦解,共和成为世界潮流

在此情况下,慈禧如果能再活十年乃至更久保证身體不犯毛病,能做出比较清醒的判断袁世凯未必能火中取栗成功,但接下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肯定都会影响中国,以她的国际视角来看她未必能应付得了,这是她的弱项她的强项只在于驭人之术。

一句话清朝到了那时,已经气数已尽因为它代表叻腐朽没落。

总之慈禧没有死,可以让大清苟延残喘一小段时间但是世界局势不会有所变化,无非是辛亥革命可能会改为乙卯革命、辛酉革命一句话,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