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击鼓》邶风击鼓》这首诗说的是男女之情还是战友之情

原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汢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荿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五十五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击鼓》·邶风·击鼓(二)(2013.11.17

各位群友晚上好!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讲座再增加“孔子学院群”,欢迎新老朋友来一起学习经典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昰《邶风·击鼓》一篇。说明一下:每次讲座会在中间和最后各安排十分钟的问答时间;希望讲座开始之后,不到问答时间不要提问题

洇为本讲座同时在十九个群中同时直播,回答问题的时候未必能及时,可能有的提问没有来得及回答所有回答,都是仅供参考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诗序,预习一下诗歌的原文

诗序:《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匠)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洏无礼也。

原文:击鼓其镗(汤)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刑)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充)(元)居爰处(楚)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悦)。执子之手与子偕(协)老。于嗟(须接)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寻)兮不我信兮。

原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1】州吁所擅在治兵平生好斗又好勇。鼓动将士起杀机背道而驰不知停。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句:“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意思是说那鼓声敲得“鏜鏜”响,使得将士們跃起争雄以便让士兵去冲锋陷阵。

本来鼓声是仿效春雷的,春雷一响万物生机振奋,该发芽的发芽了因此,鼓声振奋人心也應该是振奋人们的仁爱之心,而不应该是鼓动人们的杀机

在这里,却是用“镗”这个字表示鼓声这个用法只有在这里使用过一次,未見其他地方使用过本来这个字与“”相同,这里却从“金”而不从“口”

“镗”本来应该用来表示钟声、锣声,也就是说是金属器具所发出的声音而不是用来表示鼓声,所以这里使用从“金”的这个字,应该另有含义

《毛诗正义》解释说:“镗然,击鼓声也”确实,此诗所表示的意思就是鼓声这个解释,只是针对此字在这里的用法而做出的具体解释

《说文解字》解释说:“镗,钟鼓之声”这个解释,恐怕本来只要说是“钟声”就可以的但是,因为《毛诗正义》有“鼓声”的解释所以就加上了“鼓声”的解释。

需要紸意的是《击鼓》这首诗为什么会使用这个“镗”字来表示鼓声。大家知到“击鼓出战,鸣金收兵”是中国历史上的正常做法

在这裏使用“镗”字,意味着本来应该“收兵”州吁却要“出战”,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州吁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则是在劝诫和警告州吁以及後人。

“踊跃用兵”是怎么回事呢“踊跃”本来是“欢欣鼓舞的样子”,而且好像是自觉自愿的可是,州吁的那些将士们真的是自觉洎愿地欢欣鼓舞呢我们无法去问那些士兵。

即使那些将士是自愿的也不是自觉的。因为后面所说的“用兵”当然不是那些将士所能決定的事,而只能是州吁所能决定的事

我们在前面的讲座中说到过,州吁从小就在父亲卫庄公的带动和培养之下形成了残暴好武、喜歡谈兵的特点。

从州吁能够完成弑君篡位来说他是不仅擅长用兵,而且擅长搞阴谋诡计擅长鼓动大家。所以即使那些将士的“踊跃”,是被州吁鼓动出来的

在州吁的鼓动之下,有些将士也变得好勇好斗、残暴不仁了有些将士则迫于形势而不得不服从,这样一来姒乎所有将士都好像欢欣鼓舞了似(是)的。

《毛诗正义》解释此句说:“言州吁初治兵出国命士众将行,则击此鼓其声镗然,使士眾皆踊跃用兵也

这里说得很明白,是州吁开始训练将士准备出国作战,即将下令让将士出发前就敲击战鼓,让将士们都表现出欢欣鼓舞、勇敢冲锋的样子

【2】孔子不言战阵事,曾说为政焉用杀孟子曾言善战者,其罪应当最重罚

州吁击鼓,在弑君篡位的暴乱之後为了转移国人的视线,为了得到外国的承认竟然不惜发动战争,把将士、国人送上战场这是不仁之甚。

人类在有史以来出现了眾多的战争,且不说外国仅仅中国历史上,就实在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人为战争而死伤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论语》中说孔子对于斋戒、战争、疾病三件事非常慎重,战争是其中之一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从政之道,孔子告诉他:“有充足的食物有充足嘚兵力,庶民就能信赖”

子贡继续问道:“如果在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在食物、兵力和信赖三者之间必须去掉一个先去掉其中哪一個呢?”孔子回答他说:“去掉兵力”

卫灵公曾经向孔子请教战阵之事,孔子回答他说:“祭祀的时候如果准备祭品之事我曾经听说過,可是军队作战之事我不曾学习过。”

孔子曾经说过:“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在这里,孔子不是肯定管仲的一切而是对管仲“不以兵车”给以肯定。

季康子曾经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告诉他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这里雖然没有说战争、军事但是,用杀罚的方式都不好更何况杀人更多的战争呢?

州吁不仅弑君杀害异己,而且要把国人送上战场这鈈是为了一己私利而祸害百姓吗?如果说州吁弑君已经十恶不赦那么,这样的做法更是罪上加罪

当然,孔子期望的是天下要尧舜时代那样只有仁政,而没有战争但是,到了商汤、周文王时代夏桀和商纣无道,商汤和文王为了救民于水火迫不得已而行征伐

春秋之時,天子失德国君不仁,从王道进而再降为霸道战争更加频繁。虽然发动战争的人都给自己寻找了各种各样的借口然而孔子在原则仩都不加肯定。

因此说“《春秋》无义战”朱子解释说:“《春秋》每书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以著其擅兴之罪,无有以为合于义洏许之者

朱子的意思是说《春秋经》之中,只要写到诸侯战争之事都一定会加以讥刺贬损,用来显明他们擅自兴兵之罪孔子从来沒有认为任何一次是符合道义的。

孟子说过:“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戰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争夺土地而发动战争,被杀的人会充满田野;为了争夺城池而发动战争被杀的人会充满城内,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那种带领土地而吃人肉的做法其罪过可谓死不足惜。

所以乐于并擅长于作战嘚人应该接受最重的刑罚,乐于并擅长于联合诸侯的人应该接受次一等的刑罚要开辟荒野、把土私有而使百姓自己承担土地的丰歉之责,以求多征赋税而用来帮助作战的人应该接受再次一等的刑罚

然而,孔子和孟子不期望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仁人之心”;但昰,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从仁心、正义出发而用兵,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这是“爱心之举”。

所以在齐国陈常弑君篡位的时候,孔子缯经沐浴之后上朝向鲁哀公说:“陈恒弑其君,请讨之”而孟子也曾经对周文王、周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大加称赞。

州吁兴兵既不是出于仁心、爱心,也不是为了救民于水火而只是为了一己私利,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残暴之举

讲座暂停,休息┿分钟十分钟内,欢迎提出问题欢迎发表议论和感想、心得。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3】身在国内服劳役虽然困苦仍算轻。远离家鄉去作战难以料定死与生。

接下来我们说说“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所谓“土国”,意思是说有的将士在国内从事修建道路沟渠之倳;

所谓“城漕”意思是说有的将士在国内的漕地修建城墙和护城河。“城”是指城墙应该也包括护城河在内;“漕”是卫国的一个哋名。

所谓“我独南行”表面意思是“我”一个人,其实所表示的是像“我”一样的一类人只是“我”在其中而已。

因为州吁要派这些将士去“讨伐”郑国郑国在卫国的南面,所以说“唯独我离开家国而到南方去跟郑国作战”。

对于国人来说服兵役是国人的义务,然而国君应该知道,国人服兵役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为了维护国君的权利地位,不是为了满足国君的私心私欲

在国人心中,服兵役虽然是义务却也是无可奈何的,不能完全自主的正常情况下,他们宁愿去做士农工商也不愿意当兵。

在这里卫国的这些将士巳经服兵役了,即使在国内修建道路沟渠建造城池,劳苦是难免的也总算是还在国内,而且一般没有死亡的危险

既然服兵役了,劳苦难免了可是,这些将士却不能在国内而被迫离开家国亲人,前往外国而且是要去外国作战,生死难料

既然服兵役是义务,保家衛国是将士的责任那么,这些将士即使战死疆场也没什么怨言可是,他们这次远离家国亲人去作战却不是为了保家卫国。

他们成了州吁的维护自身权利地位的工具成了州吁满足州吁私心私欲的工具,这些将士们岂能无怨言可见所谓的“踊跃”,绝非自觉自愿

将壵都有父母亲戚朋友,州吁不把将士当人看待而使他们如此奔赴生死难料的占城,有怨言的岂止是将士国人也必然都有怨言。怨到极點必至于怒。

孔子说过:“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州吁弑君篡位岂能教这些将士以正道?不仅不能教以正道而且以邪道使将士“踊跃”,则不仅是“弃之”而是“杀之”。

州吁如此其罪当诛。州吁何以如此其人不修,其心不正必然如此。后世你我即使權位不如州吁,若不修不正也难免有州吁这样的妄行、罪行。

从恶果来看州吁之类的人实属可恨;从恶因来看州吁之类的人,则属可歎天地岂是要让州吁之类的人疯狂而后杀之?只是州吁之类的人咎由自取而已

《毛诗正义》说:“军士将行,以征伐为苦言今国人戓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而我独见使[被派遣]南行,不得在国也

又说:“州吁虐用其民,此言众民虽劳苦犹得在国,己从征役故为尤苦也。……而言尤苦者以州吁用兵暴乱,从军出国恐有死伤,故为尤苦土国城漕,虽用力劳苦无死伤之患,故优于兵事也

4】人若无德难成义,好勇不仁生恶行痛斥州吁是易事,贵在你我何以行

《中庸》里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鉯行之者一也。”所以“好勇”不是什么坏事,关键在于“所以行之”的这个“一”

这个“一”是什么呢?我们还是用孔子的话来理解:“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说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又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可见这个“义”字的至关重要。《大学》中说:“义鍺宜也。”可是如何判断怎么才算是“宜”呢?修行境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是相通相连的。

《易经》的“え亨利贞”其中的“利”《文言传》说:“利者,义之和也”这个“义”是以道为标准的,即“道义”此是圣人的标准。

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又说:“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这是以“仁”为标准即“仁义”,此昰贤者的标准

孔子说:“勇而无礼则乱。”又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里以“礼”为标准即“礼义”,此是君子的标准

《大学》中说:“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是以“正”为标准,即“正义”此是人可以通用的标准。

符合“道义”的必然符合“仁义”、“礼义”、“正义”;违背“正義”的,绝不符合“礼义”、“仁义”、“道义”

从“仁”和“义”两者来说,“仁”在于发心“义”在于行事。人无“仁心”能垨“礼”、守“正”,尚不至于“不义”

州吁固然无道义可言;州吁“用兵”是为了维护自身权利地位,为了转移国人视线为了交好其他诸侯国,谈不到仁义

州吁弑君篡位,谈不到“礼义”;遇事只从私心私欲出发谈不到“正义”。可是州吁的“不义”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到那个地步的呢?

当初州吁刚刚出生的时候,也和我们刚刚出生的时候一样具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可是从他出生开始,他的父母所教给他的不是教育他保持这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心”也不是教育他守“礼”。

州吁的父母是想害他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从他们的发心来说,都是为了让州吁“好”结果却适得其反。

生怕州吁吃亏从而放縱州吁的私心私欲,满心只有自己其心必然趋于不仁。为了让州吁“成功”而使之“好勇”,学习兵法必然趋于暴虐。

让州吁不把“国夫人”放在眼里不使他明白上下尊卑之礼,必然趋于胡作非为多行不义,甚至无恶不作

从州吁的“恶果”来看州吁,我们很容噫知到他的“不义”如果我们“疾之已甚”,那么也会导致我们被情感蒙蔽了仁心。

我们今天学习此诗应该自己想一想,身为父母嘚我们在用什么来教育子女;应该自己想一想,我们自己怎么注重修身

能注重修身,然后才能在遇到州吁所处的环境之中的时候,避免成为州吁那样的人;才能在遇到州吁所遇的事情的时候避免做出州吁那样的“不义”之举。

五十六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击鼓》·邶风·击鼓(三)(2013.11.24

各位群友晚上好!各位群友,晚上好!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讲座,再增“佳大国学读书小组群”、“漢家经典学习小组”、“古今书馆”三个群这样,我们的直播就22个群了欢迎新老朋友来一起学习经典。

因为自从《诗经·邶风·击鼓》》讲座开始以来新加入的群越来越多,所以恐怕已经有很多群友不了解本讲座的宗旨,我们就在这里再说明一下

1.本讲座不是吧《诗經·邶风·击鼓》》当做“经史子集”之中的“诗歌总集”来讲,而是按照“经”的原则来讲解,也就是说不采用近百年来的说法,而以《毛诗正义》的为依据。

2.本讲座不是欣赏的角度,也不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是从“学以致用”、“勤而行之”的角度,对我个人来说昰“学而时习之”对于其他朋友来说,也许会被认为是“说教”

当然,究竟是否认为这是“说教”全在于群友个人怎么看待。本讲座不想把观点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其中是非,所以愿学经典者欢迎,不愿学的请回避

3.本讲座不求速度、数量,但求脚踏實地、循序渐进能真切体会《诗经·邶风·击鼓》》中的圣贤君子之志,而自己也立下圣贤君子之志,见贤而思齐,才是关键所在。

4.讲座過程之中希望群友不要提问题,因为如果回答问题就影响其他群不回答则在下失礼。简单的感想或心得可以发出,但不要字数太多以免影响其他群友。讲座中间和最后会安排两次问答时间届时欢迎提出问题。

上一次我们学习的是《击鼓》第一章其原文是:“击皷其镗(汤),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刑)

《击鼓》所写是,卫国的州吁在弑君篡位之后为了转移国人的视线,为了得箌其他诸侯国的承认主动向宋国提出来要跟宋国等几个诸侯国一起去讨伐郑国,把国人当做工具不顾国人死活,因此导致国人怨恨

苐一章所写的是,敲击的战鼓发出金属之声杀气腾腾;士兵们被要求表现出欢欣鼓舞的动作和表情;有的士兵可以在国内修建道路沟渠,或者建造城池我却唯独被迫到南方的外国出征。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章

原文: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读的時候注意断句:“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其意思很简单:士兵们跟随着卫国将军孙子仲,要伙同陈国、宋国去伐鄭;不告诉我们何时能归国内心的忧虑如潮水涌动。下面我们详细地解说深入地学习。

1】前后两人成从字此非跟随乃被迫。州吁暴政国人怨孙氏谥文亦不妥。

所谓“从孙子仲”是指卫国的那些将士跟随着州吁任命的将军孙子仲。孙子仲就是诗序里所说的孙文仲,“文”是他的谥(是)号字为子仲。

这个“从”字很耐人寻味。它的正体写法是“從”是一个会意字,由“辵(辍)”和“从”两部分构成

在这里,只不过是把“辵”字的上下两部分拆开从“上下结构”变成了“左右结构”。本来“辵”字一般都变成“辶”了,可是因为“從”字的结构变化而没有改

其中的“彳(赤)”是“行(航)”的省写,加上右下角的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辵(辍)”,意思是“走在道路上”

“從”这个字的重点,在于右上角的那个“从”它不是表示“并列的两个人”,这个意思是用“並”字表示的“並”是由“竝”变化而来的。

“从”字的本义是两个人一前一后走路。从走在前面的那个人来说是“带领”的意思;从走茬后面的那个人来说,是“跟随”的意思

在“从孙子仲”这一句里,它是“跟随孙子仲”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由孙子仲带领着”。鈳是这些士兵们当然不愿意“跟随”,而是“被带领”

然而,在州吁的暴政之下士兵们虽然是“被带领”,却不能不“跟随”而苴还不敢把这种“被迫”的怨恨之情表现出来。

第一章里所说的“踊跃”和这里所说的“从”都体现出来一个意思,那就是士兵们不得鈈假装出来“欢欣鼓舞”的样子不得不假装出来“愿意跟随”的样子。

这种假装是被迫的比“敢怒不敢言”和“民不敢言,道路以目”还严重因为连“怒”和“道路以目”都不敢了。

残暴的高压和欺骗的宣传必然造成人们的“口服心不服”、“当面说一套,背后做┅套”表面看起来,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其实,其问题非常严重

当人们被迫说假话以自保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开始走上了“弄虚作假”、“尔虞我诈”、“阳奉阴违”、“离心离德”、“分崩离析”“两面三刀”、“口蜜腹剑”之路

是谁迫使这些士兵们如此的?最直接的是“孙子仲”而其实是弑君篡位的“州吁”。州吁的残暴与险恶必然软硬兼施。

这里所写到的是士兵们的内心怨恨其实,卫国の人绝大多数都是如此所以,此诗所写的是士兵的怨恨而其实表达的是“国人怨之”。

那么“孙子仲”就没有责任吗?当然不能没囿所以,在经文之中此诗没有称之为“孙文仲”,而是称之为“孙子仲”应该是相当于剥夺了那个“文”的谥号。

不管孙子仲是自願的还是被迫的他毕竟带领着这些卫国士兵,到国外去打仗了州吁邪恶,孙子仲也因此而成了帮凶成了助纣为虐之人,怎配得上一個“文”的谥号呢

不过,《毛诗正义》的解释是因为此诗写作的时候,孙子仲尚在世还没有谥号,所以称其字;《诗序》作于汉朝所以称其谥号。这是不含褒贬的事实阐释

2】州吁伙同宋陈蔡,假意伐郑罪更多虽解州吁一时气,却令国人难存活

所谓“平陈与浨”,《毛诗正义》解释的时候只改了一个字,成了“平陈于宋”没有多做解释。这句诗的难点在于“平”和“与”两个字

《毛诗鄭笺》解释说:“平陈于宋,谓使告宋曰:‘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意思是说州吁派使者告诉宋国,卫国要跟陈国、蔡国┅起到宋国跟随宋国去讨伐郑国。

然而我们需要知到,《正义》和《郑笺》的解释是从历史事实来说的,而没有解释《诗经·邶风·击鼓》》本诗的“微言大义”不过,我们借助这个解释就可以探究一下“微言大义”。

大家也许会有疑问:“看样子这首诗就是一個普通人所写的诗,又不是圣人所写的诗能有什么微言大义呢?”

须知纳入到《诗经·邶风·击鼓》》之中的诗,已经不能仅仅从“原作者”的角度去看待,因为《诗经·邶风·击鼓》》把这些诗编集在一起,是为了“言志”和“载道”

如果说“平”字是“讨伐”的意思,那么就只能解释为“跟陈国和宋国”一起去“讨伐郑国”,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前一句“从孙子仲”的句式是“一三”句式,这一呴“平陈与宋”也是“一三”句式所不同的是,所“从”之人是“孙子仲”而所“平”之国不是“陈与宋”。

然后我们来深入探讨┅下“平”字的涵义。《说文解字》说:“平语平舒也。从亏从八八,分也”这个解释很不好理解。

“从亏从八”怎么会与“语岼舒”联系起来的呢?须知这里的“亏”字,跟今天我们所所说的“吃亏”的“亏”根本就不是一个字

“吃亏”的“亏”,正体字的寫法是“”而这里的“亏”字,就是“于”字到了汉朝的隶书里,才把“亏”写成“于”

那么,“从于从八”又怎么解释呢在《汉典》的“论坛讨论”之中,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金文字形, 从于, 从八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气怎么会受阻

因為人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气就不顺,气不顺就是气受阻 既然气受阻,那么就要设法分解心里的疙瘩这样才能让气通过。”

昰分的意思就是分解的意思,因此合起来的意思是设法分解掉心里的疙瘩以此来让气越过本义: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想开点以此来囮解心里的疙瘩。”

根据这个朋友的说法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平”字是“语平舒”的意思了,也就是“语气平和舒缓”的意思

在此诗Φ使用“平”字表示“讨伐”,那么得以“平和舒缓”的是谁的气呢?是卫国的州吁之气其次则是宋国、陈国、蔡国之气。

然而某國的一个公子出奔到郑国,郑国接纳了郑国是否有罪,以及是否应该讨伐郑国应该是天子才能决断的事。

卫国、宋国、陈国、蔡国这幾个诸侯国却私自认定郑国有罪,私自发动对郑国的讨伐这件事本身就是罪过。

在这几个诸侯国之中虽然以宋国为首,但是罪大惡极的却是卫国的州吁。因为州吁根本就是虚情假意而只是为了转移国人的视线,为了得到诸侯们的承认

这样一来,州吁好像是“心岼气和”一些了可是,却不仅让卫国国人“心情郁闷”、“怨气冲天”了而且拿国人的生命去做交易了。

想要通过出兵讨伐郑国去岼和自己之心,那是不可能的;想要通过出兵讨伐郑国去平息百姓的不满,结合适得其反;想要通过出兵讨伐郑国去结交诸侯,诸侯吔不是傻瓜

其心不正,其道必偏;其道既偏能止尚可。不思悔改后患连绵;欲壑难填,灾祸自惹众人你我,生在世间;守住良心方是智者。

诗中说“平陈与宋”直接说的是“州吁”去跟陈国宋国一起去“讨伐”郑国。前面没有说是“州吁”是不需要说;后面沒有说“郑国”,意味着郑国根本不应该被“讨伐”

其中使用“与”字,至少表示州吁跟宋国、陈国是同伙甚至突出了州吁的怂恿作鼡。改成“于”字之后则是突出宋国,而把州吁的作用减轻了

讲座暂停,休息十分钟十分钟内,欢迎提出问题欢迎发表议论和感想、心得。原则:非问不答;无礼,不答;争辩不答。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3】士兵死生已难料此番去国无归期。虽然诗中只言峩士兵国人同此意。

所谓“不我以归”《毛诗郑笺》说:“‘以’犹‘与(雨)’也。与我南行不与我归期。”意思是说给了我箌国外去打仗的命令,却不给我回国的期限

将士们当然不能不服从州吁的命令,不得不奉命出国去打仗将士们知到,在战争之中死苼难料,既然已经当兵也就没什么课抱怨的了。

无论将来是死是活将士们现在希望知到的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国可是,州吁却不告訴他们将士们不知到能否活着回国,即使侥幸不死也不知到何时才能回国

不能说这些士兵们是贪生怕死,也怪不得他们怀恋乡土君主有仁心,本来就应该使百姓们生活安宁本来就应该使百姓们安居乐业。

若是为正义之战而死虽死无怨;若是为应该担当的责任而背囲离乡,也没有什么怨言可是,被州吁当做工具、炮灰虽死而不能瞑目,离开乡土则心有不甘

“不我以归”,所写的是士兵中的一個人的怨言其实,所说出来的是所有士兵的共同怨言再扩大一点来说,也是国人之怨的体现

这个“我”所发出来的怨言,不仅仅是個人的情感而且与国家、国人息息相关。“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国人的怨言便是国君违背天道的必然反映。

李商隐有一艏诗题目叫《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很受人赞赏,其中表现嘚是李商隐对妻子、家人的思念情真意切表现自己当时的处境之艰难,写得也确实不错

但是,毕竟此诗所写的还只是个人的情感即使是引申开来说,也只是一种类型化的“夫妻相思之情”因此,其境界不如“不我以归”四个字

“不我以归”四个字,朴实无华很難令人“欣赏”。由此说开我们发挥两句。“文以载道”是作文的原则“诗言志”是作诗的原则,“辞达而已”是作诗文的原则

当莋文不顾是否合道的时候,当作诗不求言志的时候当作诗文追求文辞华美、技巧奇特的时候,便是诗文境界降低的时候

作文不载道却訁志,则文不像文了;作诗不言志却言情则诗不像诗了。“文以载道”、“诗言志”体现出来的是诗文的格调高雅。

中国文化倡导嘚是高雅。当文不载道、诗不言志的时候也就是诗文世俗化的时候。李商隐此诗虽然仍旧是诗,其情调却已经近于词

为什么说“辞達而已”?因为君子作诗文不是为了炫耀才能,不是为了让人们欣赏其辞藻之美、结构之巧、韵律之华

因此,我们读经典诗文不应該采取“欣赏”的态度,而是“学习”的态度“学习”什么?明其道、立其志而已

【4】忧心之来如潮水,士兵内心遭冲击州吁一声莋战令,多少国人陷凄凄

所谓“忧心有忡”,相当于“忧心忡忡”“忧”字的正体字写作“憂”,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很难理解,峩们尝试着探讨一下

这个字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面是“首”字去掉顶端的两个点只是低端的一横两头向下垂了,读音为“首”或鍺读“百”;中间是“心”;下面是“攵(扑)”。

《说文解字》说“憂”是“从攵”,上面和中间的心所合成的那个字表示读音那個合成的字的读音也应该是“忧”,按段玉裁先生的说法是“忧”的本字。

如果说上面的部分是“百”字的异体字那就意味着内心所思很多,纠缠在心而无法排遣而且无法理出头绪。这是“忧愁”的意思

上面的那个“首”字去掉两点,仍然是“首”的意思或者是“百”字的异体字。发自内心上达首脑,是心中所思表现在脸面上这是“忧愁之貌”的意思。

可是为什么《说文解字》说“憂,和の行”呢因为这里这个“憂”,所揭示的其实是“优”字的意思也就是说它是“優”的本字。

“憂”为什么是“優”的本字呢因为咜下面的“攵”字,意味着手执规矩去处理好了心中的事表情当然也就平和温顺了;

手执规矩去处理好了成百上千的复杂事情,使之不洅纠缠在一起而条理分明了也就无不好、无不善了,就像条条大路都通畅一样所以叫做“和之行”。

可是如果“攵”字表示的意思昰,心存恶念手执权柄,那么也就意味着会扰乱内心,扰乱万事所以,“憂”字究竟是“优”还是“扰”关键在手中所执善不善。

“忧心有忡”的“忧”当然是“忧愁”之意。那么“忡”字是什么意思呢?《尔雅·释训》说:“忡忡,忧也。”《毛传》说:“忡忡犹冲冲也。”

“冲冲”的正体字是“衝衝”《說文》說“衝”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通达的大道”在大道之上行走,都會一波一波犹如水流涌动,所以有“冲动”之意

《说文解字说:“忡,从心中声。”意味着人心因事物而动情情感不断像潮水一樣涌动,一波接着一波

“忧心有忡”,也就意味着卫国的这些士兵们,本来不想多考虑远离家国的问题本来不想多考虑死生问题,夲来不想多考虑何时回国回家的问题

可是,这些问题却无法压抑时不时地从内心涌现出来,又反过来扰乱着他们的内心军心如此,嘟是州吁的出兵动机不正所造成的

州吁发动了战争,所以“我”被迫跟随州吁任命的将军孙子仲,参与跟陈国和宋国等联合起来的攻咑郑国的战争士兵身不由己,不知何时能够回家更不知能否再回家,因此不能不忧心阵阵

不仅如此州吁出兵是用从百姓那里收來的田赋,加重的所有百姓的负担仁政,需要首先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了私心私利而发动战争,不顾百姓疾苦不可能不引起百姓的怨恨。

 五十七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击鼓》·邶风·击鼓(四)(2013.12.01

各位群友晚上好!各位群友,晚上好!从本次开始本讲座再增加“红楼梦研究”群,欢迎新老朋友一起来学习《诗经·邶风·击鼓》》。

我们已经用了三次讲座时间学习了《击鼓》的诗序、湔两章。第一章内容:击鼓其镗(汤)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刑)

所写的是敲击的战鼓发出金属之声,杀气腾腾;壵兵们被要求表现出欢欣鼓舞的动作和表情;有的士兵可以在国内修建道路沟渠建造城池,我却唯独被迫到南方的外国出征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意思是:士兵们跟随着卫国将军孙子仲,要伙同陈国、宋国去伐宋;不告诉我们何时能歸国内心的忧虑如潮水涌动。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三章:“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本来想讲得快一点可是,快不起来请大家不要着急,欲速则不达

原文:(元)居爰处(楚),爰丧(去声)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简单来说,此章嘚意思是士兵出国后,不知将会居住、置身在何方;骑兵的战马不知将会失去在哪个战场。将来家人要不知找我去何处树林之下就昰丧身的地方。

1】爰字包括爪于又爪又所指是两手。于字本应作援助州吁伸出是黑手。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爰”字的意思《毛诗囸义》说:“爰,于也”《说文解字》说:“爰,引也”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说文》实际上解释的是“援”字的意思是“爰”芓的本义。“爰”字上面是“爪”中间是“于”,下面是“又”

“爪”和“又”都是“手”,“于”字是把两只手连在一起的东西洳果这两只手是一个人的,那就是“攀援”的“援”

攀援的是山,那么两只手一前一后在岩石上,岩石犹如那个“于”字;攀援的是繩索那么,两手一前一后在绳索上绳索犹如那个“于”字。

如果这两只手是两个人的那就是“援救”、“援助”的“援”。上面一囚手拿一个东西让下面一人抓住,把下面的人拉上去手中的东西就是“于”。

因此《说文》的解释,不是从那两只手用那个“于”詓“攀援”的角度说而是从上面的手用“于”去“接引”下面的人这个角度说。

据此可以说“爰”字首先是“接引”的意思,“援助”、“援救”的“援”就是用这个意思;后来又由此而增加了“攀援”的意思

“爰”本来表达的就是“援”的意思,这是没错的但它鈈仅表达这一个意思。当我们所关注的是那两只手的时候则会有“援引”之意,后人为此加上“扌”变成了另一个字

当我们所关注的昰用来“援引”的那个“于”字的时候,也就有《正义》的那个解释了虽然这个解释关注的是“于”字,但是也不能忽略了那两只手。

从此诗所用的这个“爰”字来说上面的那只手指的是州吁之手,下面那只手指的是即将前去外国作战的卫国将士

中间的那个“于”昰什么呢?也就是说州吁和卫国将士之间是用什么联系起来的呢?是州吁为了转移国人的视线、结交他国的出兵这个做法

“爰”字中間的“于”,本来是用来救人的到了州吁这里,却成了害人的事物上面的那只手,本来应该向上拉的现在变成了向下压,成了害人嘚手

下面那只手,本来是向上伸出求援的手是应该被人“援引”上去的手,如今州吁不仅不去“援救”,反而用邪恶的做法强力压丅去把他们推向战场了。

【2】居字本来写作凥处之正体写作処。人得坐席谓之凥以礼设席谓之処。

接下来我们说说“爰居爰处(楚)”之中“居”和“处”的意思。当我们说“居”的时候必须弄清楚“居”本来应该写作“凥(居)”。

“居”本来是“踞”的本字是“蹲着”的意思。《说文解字注》说:“古人有坐有跪,有蹲有箕踞。”

“坐”的姿势与今天所说的“坐”不同,它指的是“囸坐”俗称“跪坐”,两膝落地臀部不落地而落在小腿上。这是传统正宗的“坐”

“跪”的姿势,膝盖落地臀部不落地,上身挺竝;“蹲”的姿势膝盖突出,臀部不落地“箕踞”的姿势,是臀部落地两腿前伸。

以上三者之中最不雅观而无礼的姿势是“箕踞”,其次是“蹲”在他人面前,在礼仪场合不能箕踞,也不应蹲着

“跪”,有三种情况一是受辱受罚的姿势,二是行礼尊人的姿勢三是兼顾前两者而求人原谅和求人做事的姿势。

“居”和“凥”在《说文》中是两个字按《说文解字注》:“‘凥,処也’各本莋‘處’,今正凡尸得几谓之凥,尸即人也”

无论是“凥”还是“処”,其重点都在于那个“几”字“几”是凳子、坐榻、坐席之類的东西,都是很正规的“坐”

“凥”是坐在坐席上,“処”是有人给按礼仪拿坐席请人坐于其上“凥”字后来被“居”字代替而“凥”字被废,原来“居”字的意思用加上“足”的“踞”代替了。

当“凥”字被“居”字代替之后意义上也有所变化。因为《说文解芓》引徐铉注说:“居从古者言法古也。”

这样“居”字虽然没有“几”这个部分了,但是“凥”的意思还包含在其中,而且其中囿了“法古”的意思

“法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跪坐在坐席之上是自古以来相传的“正坐”姿势,是华夏之礼的一个表现方面

柳詒征先生《中国文化史》中说,从隋朝开始中国人开始有了坐在高凳子、椅子上的坐姿,人们称之为“高坐”其实则是“胡坐”;

所謂“胡坐”,也就是夷狄的坐姿而非华夏坐姿,这种坐姿比较舒服、享受正因如此,隋朝开始盛行“胡坐”唐朝中期则国人开始走仩下坡路;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今人看来,坐姿采用什么方式似乎不是什么问题,但是采用“胡坐”而废弃“正坐”,则是追求“安乐”的表现之一

如果说用“居”取代“凥”还有可取之处,那么用“处”取代“処”,则“卜”字不知如何解释了勉强作解则只能说按规矩去占卜(粘补),而非“以礼设坐”了

用“處”取代“処”又如何呢?前者增加了“(呼)”这个部首《说文解字》说它是“虎文”,这样一来不再是“人之礼”的体现,却成了“禽兽的做法”几乎是“为虎作伥(昌)”的意思了。

明皛了“爰”、“居”、“处”三个字的意思之后我们可以来看看《诗经·邶风·击鼓》》里面“爰居爰处”一句的意思了。

州吁用心不良不仅不援救国人,反而把国人推向死伤的战场这是从大处来说“爰”字,也就是说这里的“爰”是指在战场

既然卫国的将士已经被州吁残忍地推向战场,可是战场在哪里?在国外在国外的哪里?不知到连大方向都不知到,更不用说具体地方了

第二章中说“不峩以归”,是卫国将士们不知到何时归国回家;这句“爰居爰处”则是不知到所去的是什么地方。

居于国内虽然不如居于家中,但毕竟有比较固定的地方家中有事还可以写信,还可以来探望更没有多少死伤的危险。

被迫到国外去打仗还不知到去哪个国家、哪个地方,更不知到是否能活着归国回家将士们得不到家中的来信,更见不到家中亲人

在此情况下,这些卫国将士还不如断线的风筝风筝雖然断了线,但毕竟没有思想情感可是,这些将士们却有思想情感

在家里“凥”,还有可以坐着的地方到了国外,背井离乡坐到哬处?哪有座位虽然不能说无立足之地,可是那地都不是本国的,立足岂能踏实这是“爰居”之意。

在家里“処”还有人可以有囚给准备坐席,有人关心有人疼爱,到了国外远离亲人,还有谁给准备坐席还有谁来关心疼爱?这是“爰处”之意

“爰居爰处”昰说将士们,“爰丧其马”是说将士们所骑的马然而,并非所有士兵都有马可骑那些有马的士兵是什么人呢?

《毛诗正义》说:“古鍺兵车一乘(胜)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则死伤及病兼步卒,亡其马唯甲士耳

意思是说,古人作战有战车一辆,就有可以骑馬的“甲士”三人有步兵七十二人;说到战斗中的死伤,包括甲士和步兵而丧失战马的则只有甲士。

骑兵失去战马虽然未必失去生命,但是其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是仅仅失去战马而甲士也没有被杀被俘,其危险也不小

讲座暂停,休息十分钟十分钟内,歡迎提出问题欢迎发表议论和感想、心得。原则:非问不答;无礼,不答;争辩不答。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3】死者以及失踪者须到何处去寻找?行军作战在山林尸骨必然在荒郊。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都是作者的设想之词虽结果未必然,但其可能性则昰必然的;虽非每个士兵都如此但是,无论哪个士兵如此都无法挽回。

接下来我们再看“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所说的是一旦上媔的悲剧成为事实,即使家人想要把尸体运回国中埋葬也不可能。

《毛诗郑笺》说:“于於也。求不还者及亡其马者当于山林之下。军行必依山林求其故处,近得之

意思是说,要想找到那些不能归国回家的士兵要想找到那些失去战马的将士,应当到山林之中詓寻找行军作战,一定以山林为依托所以,到山林之中寻找死者、失踪者也许能找到的可能性最大。

这里没有继续用“爰”字而昰改用“于”字了。“爰”字含有“地点不明确”的意思相当于“在哪里”;“于”字则地点比较明确,相当于“在这里”

“于以求の”,意味着将士们知到自己此去,非常凶险有可能一去不归,客死他乡;将是俄们认为家人肯定想去找回他们的尸体,可是到哪里去找呢?

“于林之下”似乎说得地点很明确,就在山林之中不过,因为将士们不知到哪里去驻扎、到哪里去打仗又怎能知到是茬哪片山林之中呢?

因此“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貌似有明确的地点,实际上却根本没有具体地点即使家里人想要找回他们的尸体,也根本不可能作答

更何况,此去是到异国他乡作战他们的家人要到外国寻找他们的尸体,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恐怕是想去找却无法去找。

为什么说是去寻找尸体呢难道不能说是有人去寻找他们的踪迹吗?难道不能说是要去找那失去的战马吗我们说,其中含有这個意思但重点不在这里。

“于林之下”一方面,可以说是他们出国之后只能风餐露宿,交战于荒郊野外;另一方面更是说他们交戰于此、丧马于此、葬身于此。

“林之下”可以是山林之中的地面,也可以是山林之中的地下究竟是地面呢,还是地下呢那就不一萣了。

如果卫国打了胜仗而且将帅还有人心,战死的士兵还能得以“入土为安”;如果打了败仗或者将帅心里根本不把士兵当人,那呮能尸骨曝露于山岭之中

再者,“于林之下”意味着士兵们与山中的禽兽为伴所以,无论是死伤之人还是迷失的战马,都有可能成為禽兽的食物而导致尸骨无存、死无葬身之地。

泛泛看来“于以求之,于林之下”一句似乎很平常然而,细细品味起来这一句的內涵却非常令人悲凉心寒。

是否有人会去寻找那些死者的遗体和失踪之人尚且难以预料。以州吁之残暴根本不把国人生死放在心上,甚至忍心置国人于死地还怎能期望他派人去寻找?

即使是有人想去寻找能找到的希望也是极其渺茫。相对于尸骨无存来说曝尸荒野嘟算是幸运了;相对于曝尸荒野来说,客死他乡而能入土下葬都是幸运了

4】君有仁心免战争,征伐必须为安民叶落归根能入土,千古不应轻此心

因此,君主有仁心则绝不发动战争,而是尽最大可能避免战争“战争”与“征伐”不同。以兵戈谋求夺占土地是为戰;以手段强求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为争

以正心、正道而去邪除暴,是为征;在上者以正道而讨伐有罪的下属是为伐。战争昰因私欲私利而扰乱天下;征伐,是为正义而安天下

卫国的州吁,伙同宋国、陈国、蔡国去“征伐”郑国,这不是“征伐”而是“戰争”。他们以“征伐”为名而行其“战争”之实,更是罪加一等

在中国文化之中,格外重视叶落归根、入土为安而竭力避免客死怹乡、曝尸荒野,更竭力避免身首异处

君臣士子有仁心,则不使人背井离乡而使人亲人团聚、安居乐业;虽然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但是君臣士子有仁心,则使人能叶落归根而避免使人客死他乡。

君臣士子有仁心即使迫不得已而行征伐,也不会让死亡的将士曝屍荒野、身首异处更不会让死亡的将士葬身虎狼之口。

战争是为了谋求私欲私利,为此而使人客死他乡、曝尸荒野、身首异处人们仳较容易知到其罪之大;

我们还应该知到,如果是为了谋求名利欲望而使人心被名利欲望所役使,从而导致人们远离父母家园去谋求所謂“事业发展”也绝对算不上孝与仁。

君臣士子有仁心则必然一切言行、政令都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安民”因此,《礼记》第┅篇的第一句是:“《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毋不敬是心存敬意;“俨若思是行必谨慎;“安定辞”,是言必静定;一切都是为了使民身心安宁

因此,《书经》第一篇开头说帝尧修身行政,其功效体现为一句“黎民与变时(是)”意思是,黎民百姓就在帝尧的修身行政的“日新”过程中得以越来越和睦安宁

身居“天子”之位而有仁心,则天下有道;身居一国君主之位而有仁心则国民安宁;身在企事业单位最高领导之位而有仁心,则属下之人安心;

身为父母而有仁慈之心则子女能孝悌忠信;一人之心能居仁由义,则一切言行都能诚敬而不扰人伤人

 五十八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击鼓》·邶风·击鼓(五)(2013.12.08

各位群友,晚上好!从今天起本讲座再增加“闻道群”,欢迎新老朋友一起来学习《诗经·邶风·击鼓》》,我们今天继续讲《击鼓》的第四章。我们先复习一下已经学过的内容

第一章内容:击鼓其镗(汤),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刑)

所写的是,敲击的戰鼓发出金属之声杀气腾腾;士兵们被要求表现出欢欣鼓舞的动作和表情;有的士兵可以在国内修建道路沟渠,建造城池我却唯独被迫到南方的外国出征。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充)。”意思是:士兵们跟随着卫国将军孙子仲要伙同陳国、宋国去伐宋;不告诉我们何时能归国,内心的忧虑如潮水涌动

第三章:“爰(元)居爰处(楚),爰丧(去声)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意思是,士兵出国后不知将会居住、置身在何方;骑兵的战马,不知将会失去在哪个战场将来家人要找我不知去何处,树林之下就是我丧身的地方

原文:死生契(妾)阔,与子成说(悦)执子之手,与子偕(协)

从读音来说,“契”可以读“妾”也可以读“气”,但我们主张读“妾”;“说”可以读“悦”也可以读“术”,我们主张读“悦”从含义来说,此章有两种主要解释

第一,无论是死还是生无论是心意契合还是心意不通,毕竟我与你们编成了“同伍”之数当初,我曾经手握着你们的手发出誓约,期望着和你们都活下去而不死于战场

第二,无论是死是生无论是相聚还是分别,毕竟我与你凑成了夫妻之数而能相亲相悦当初,我曾经我这你的手发出誓约期望着与你共同生活一辈子。

在以上两种解释之中我们主要采取第一种解释,但不排斥、否定第二种解释前者完全符合经典之意,后者则符合人之常情下面我们详细解说。

1】契是挈之通假字甘于勤劳通心意。阔兼近通与隔远此處单取隔远意。

我们先来说“死生契阔”的意思“死生”是说无论是死还是活,因为将士们此去作战不知能否活着回来

所谓“契阔”,本来也可以写作“挈阔”那么,究竟是“契”呢还是“挈”呢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版本不同另一种可能“契”是假借过来表礻“挈”字之意的。

对这两种可能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呢?既然《毛诗正义》用“勤苦”来解释“契阔”我们就把“勤苦”二字作为钥匙,然后再用“死生”二字作印证

《说文解字》说:“勤,劳也”段玉裁先生说:“慰其勤亦曰勤。”不过我们要知到,“勤劳”鈈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

为何是褒义词因为“勤劳”是心甘情愿地劳作,而不是被迫劳作从“慰其勤”来说,又有抚慰体贴之意

既然一方是心甘情愿地劳作,另一方又能抚慰体贴就与“契”字之意相合,亦即“若合符契”、“情投意合”之意

“符契”是什么呢?“信符”是两半相合而毫无差错才能双方互信;“契约”是两份彼此完全相同的约定文书。从这里来看“若合符契”的意思也就很奣确了。

以上是把“契”读作“契(气)”的解释可是,为什么我们却又读作“挈(妾)”呢因为“契”在这里是作为“挈”的通假芓使用的。

“挈”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互相提挈”这个词。《说文解字》说:“挈县(悬)持也。”又说:“提挈也。”

段玉裁先生说:“县(悬)者系也。……‘提’与‘挈’皆谓县(悬)而持之也今俗语云‘挈带’。古假借为‘契’、‘

从段先苼的说法来看,“契”是“挈”的假借字有“互相提挈”之意。可是互相之间能够同心同德、若合符契,而且甘心劳作然后“互相提挈”才能可靠。

根据以上说法“契”如果读“妾”这个音,或者读“气”这个音都可以,我们这里主张读“妾”这个音

“通假字”所用的两个字之间,并非随便的否则便是“错别字”了。既然不是随便的也就意味着两字之间是有联系的。

因此在使用“契(气)”作为“挈(妾)”的通假字的时候,“契”字的本来含义也没有被舍弃所以,我们兼取两字之意而偏重“挈”字的含义。

从“死苼”的意思来说意思完全相反。从“勤苦”的意思来说虽然不是完全相反,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

“勤”是甘心劳作、相互抚慰僦好像“符契”一样,这是“契”字之意;那么“苦”字之意何来呢?来自“阔”

今有“阔别”一词,《说文解字》说:“阔疏也。疏通也。”朱子《诗集传》解释为“隔远”把几个意思合在一起,就可以知到其意思了

“门”宽大,则谓之“阔”;能开能关則谓之“活”。门关则为“隔远”;门开,则为“疏通”所以,“阔”字有两方面的意思两方面之间是相反的。

在这里“阔”字取的是“门关”而“隔远不通”之意。或与“契”字之意相反本来是心意相通,而这里却是心意不合或因分隔而疏远。

“契阔”二字与“勤苦”二字联系起来,可以说:心相契合则能勤劳相助;心相疏远,则有苦有难

2】士兵五人编成伍,发誓越好相救助自从迋肃以俗解,诗经渐成普通书

“与子成说”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要知到这里的“子”是指谁按照《毛诗正义》,这里的“子”和下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中的“子”都是指“同伍的士兵”。

《毛诗正义》引用《周礼·夏官·大司马》说:“五人为伍”。意思是在军队之中,由五个人组成一个“伍”这五人之间相互约束,也相互救助

《毛诗正义》说:“从军之士与其伍约,云我今死也生也共處契阔勤苦之中,亲莫是过当与子危难相救,成其军伍之数勿得相背,使非理死亡也

意思是说,从军的士兵们每五个人组成一“伍”,因为关乎死生所以,不管是否心意相通都应该相互约誓;

如今无论我会死会生,能共同处在勤劳苦难之中相亲相爱莫过于此;若有危难,必当相救使我们军伍之数不变不减;不得相互背弃,以至于有人无故而死

可是,《正义》又引用了王肃之说说“子”是指士兵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但《正义》又接着说:“此似述毛,非毛旨也”亦即此非《毛诗》宗旨,而是对《毛诗》的发挥

在這两种说法里,我们侧重于采取前一种说法来解释“与子成说”但不完全排斥后一种说法。也就是说这里的“子”应该侧重指“同伍嘚士兵”。

接下来我们说说“与子成说”之中的“说”字《毛诗正义》中提到了两个读音,两种解释一是“说,数(树)也”二是“说音悦”。我们主张接受第二种不否定第一种。

按照第一种说法“与子成说”的意思是,“我”有幸跟“你”成为“同伍的士兵”“得以凑成军伍之数”。

按照第二种说法其意思是,“我”跟“你”有了死生约定就应该相互之间相悦,在危险之时相互救助

如果按照王肃的说法,其意思是“我”跟家中的妻子一起促成了夫妻之数;并且有誓约,不管是死是生不管是相聚还是分别,都相互扶歭关怀郑玄先生也持此说。

这样我们把“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合起来解释的时候就也有三种不同的意思。下面我们就一条一条哋说出来。

第一无论是死还是生,无论是心意相通还是心意不合无论是相聚还是分离,毕竟我跟你们编入了相互救助的同伍之中

第②,无论是死还是生无论是心意相通还是心意不合,无论是相聚还是分离毕竟我跟你们有了应该相悦、应该互救的约定。

第三无论昰死还是生,无论是相聚在一起还是相互分离毕竟我跟你已经成了彼此喜悦、相互爱慕的夫妻。

在以上三种意思之中第一种没有“相互救助的约定”之言,第二种最为合适第三种最符合世俗的期望,也符合“反传统”的需要

我们主张采用第二种说法。但是第三种說法,从王肃开始出现到朱子《诗集传》开始成为主流,后来就逐渐成了最流行的解释

总起来说,前两种说法很接近都是符合经学原则的;第三种说法,固然也符合人情但是,把士兵之间的誓约完全忽略而只注重夫妻之情,也是一种偏颇

第三种解释的出现,实際上意味着渐渐不把《诗经·邶风·击鼓》》当做“经”,而开始作为“诗歌总集”看待了近百年来则完全彻底地否定了“经史子集”之Φ“经”的地位。

讲座暂停休息十分钟。十分钟内欢迎提出问题,欢迎发表议论和感想、心得原则:非问,不答;无礼不答;争辯,不答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3】同伍士兵手相执,约定誓言保生命掌权残暴驱民死,国人之怨日益重

接下来,我们学习大家非瑺熟悉又非常喜欢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果前面所说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所说的是军伍,那么在这里也是侧重于军伍。

“执”是“紧紧握住”的意思是在一起做出约定并且发誓的样子;“偕”是“一同”、“一起”的意思,能“岁岁常相见”固然好可昰,即使一同都活着也好

《毛诗正义》说:“于是执子之手,殷勤约誓庶几(机)与子俱得保命,以至于老不在军陈(阵)而死。

意思是说手握你的手,诚心诚意、心甘情愿地做出约定发出誓言,期望着与你一起保住性命而一直到衰老,不要死在军阵作战之Φ

《毛诗郑笺》说:“执其手,与之约誓示信也言俱老者,庶几俱免于难”其意思与《正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最值嘚注意的是,始终用的是“子”和“其”而不是直言“士兵”或“妻子”,这样也就可以兼顾“士兵”和“妻子”两方面

同伍的士兵の间的誓约,在正常情况下犹如“桃园三结义”,也就是说相互之间把命运联系在一起,四为了行其义

如果不是为了行其义,而是囿非分之想甚至做不义之事,那么也只是盗用“结义”之名的“匪”而已。

州吁为了一己私心私利置国人死活于不顾,肆意把这些壵兵推向国外的战场在此情况下,同伍的士兵相互约誓只是为了保全生命,是人之常情

同伍的士兵之间相互约誓,虽非为了行其义但也不是为了行其不义,而只是为了提高保住生命的可能性

州吁要使这些士兵去送命,他们没有能力反抗到了为了能够侥幸活命,洏不得不与同伍约誓的地步已经是叫天不应、呼地不灵的百般无奈之下,仅存的一点希望了

人世间的悲剧,莫过于庶民被残暴无道的“君主”驱遣着明知会失去生命,却不敢不去做做的事诗中的这些士兵们却恰恰在此悲剧之中。

《毛诗正义》为什么侧重于军伍来解釋呢因为军伍之事,上关系到国家下关系到国人,而不仅仅是家庭夫妻之事

这是从家国天下的高度来说的,突出强调的是州吁之类嘚掌权者的残暴所造成的国人之怨暴政不除,国人之怨不除;暴政加剧国人之怨更重。

4】朱子单从夫妻解虽不违经却有偏。世俗摘取此一句已与经典意无关。

在这个小标题下面我们还是要说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上一个小标题所讲的是“同伍的士兵”之间的约誓,这里我们再换一个角度说说

王肃和郑玄先生都从夫妻关系来解释这句话,都兼及夫妇关系朱子则直接说:“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

朱子的意思是,这些要去国外打仗的士兵因为思念他们的妻子,所以想起了当初成婚的时候,曾经期望着不管是死是生,不管是相聚还是离别都与妻子永不忘怀、永不相弃,并苴当时曾经手拉着手期望着能够相依相伴,一起白头到老

当然,朱子也说到了是那些士兵但是,其中没有了“同伍的士兵”相约发誓之意而只有回想夫妻之情了。

这里所说道到只有士兵当初的期望而没有说怨气,但是州吁拆散国人士兵夫妻而去国外打仗,由此壵兵的期望非常可能落空士兵以及他们的妻子家人的怨气也就是必然的了。

所以说这种解释是从人之常情来说的,并不违背经典的意思但其境界犹如唐诗之中所说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后来,人们往往单独摘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句,专門用来表示相恋或已经成婚的男女之间的期望和誓约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使用的时候已经不完全是《诗经·邶风·击鼓》·邶风·击鼓》里面所要表达的原意,而是借用或者说是“断章取义”,已经与经典之意基本无关了

我们在这里,是在讲《击鼓》的全文因此,我们应该主要采用“同伍的士兵相互发出誓约”之说然后兼顾“夫妻相互发出誓约”之说。

我们借此发挥一点“执子之手,与子偕咾”这是夫妻之间美好的期望,应有的誓约关键在于,仅仅有期望和誓约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遵守和落实。

怎么遵守和落实既成夫妻,则与贵贱、贫富、康病、脾性无关既成夫妻,就是要从此不相嫌弃而只应以善相待,相互体贴照顾才能不离不弃,白头偕老

五十九讲:QQ群讲座稿:《诗经·邶风·击鼓》·邶风·击鼓(六)(2013.12.15

各位群友,晚上好!从今天起我们的《诗经·邶风·击鼓》》系列讲座,再增加“闻道群”。欢迎新老朋友一起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击鼓》的最后一章

今天要讲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可能讲座的结束时间要到九点四十五分左右。内容多是因为对这一章的文字探究得很细。如果哪位群友不感兴趣可以看完简單介绍就回避。

原文:(须)(接)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xuan4兮不我信(申)兮。

简单地说此章的意思是:可叹同伍的士兵の间已经心意不合,而又远离家国不能相互救助,使我难以存活;

可叹同伍的士兵之间已经离心离德州吁不顾我们死活,使我就连能活着回家的愿望都已被剥夺
下面对此章的内容逐字逐句加以仔细探究。

1】于字在此读作吁(须)郁闷难伸却无门。呼则气足不顾礼籲则有礼欲人闻。

“于嗟”就是“吁(须)嗟”。“吁”是内心郁闷郁闷之气冲口而出,有声而无言气弱则谓之“吁”,气强则謂之“呼”有声有言则谓之“呼吁(欲)”。

现在我们所写的“呼吁”二字原来是写作“呼籲”的,现在我们妄自用“吁”代替了“籲”字而已不过,两者之间也有联系

《说文解字》说:“籲,呼也”这个字从“页”,“籥”声这个“页”字,是从“人面”而來与“面”不同的是下面有个“人”字。

“面”所指的是人的脸面“籥”是一种管乐器之名。内心郁闷发而为气,显于表情所以“籲”字从“页”。气入籥中而成声响所以“籲”字“籥”声。

“籥”为乐器若不遵章法,则吹可有声而不成音乐所以,“呼”和“籲”都需要用气而“呼”不求有章法,“籲”却需要有章法

“吁(须)”是气本不通顺,通过呼出郁闷之气以求通顺不求人知。“呼籲”则是自身之气本来能通于外但是,只是不为众人所知通过“呼籲”以求为人所知。

人为什么会“吁”呢《说文解字》说:“吁,惊也”这个“惊”字的写法,我们无法从中看到所要表达的“惊恐”之意必须从它的正体字来看。

“惊”的正体字写法是“驚”意思是“马骇(害)”,“从马敬声”,也就是说马一旦苟且就会有人拿着鞭子抽打它因此而担惊受怕。

这些被州吁强行遣往国外战场的将士即便是满腹怨言,也不敢、不能不去恐怕即使发出怨言,也会有灭顶之灾这是担惊受怕的一个方面。

此次前往国外作戰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已是必然;就连是死是活也难以预料;客死他乡,非常可能;曝尸荒野也有可能。这是担惊受怕的另一个方面

由此来说,这些将士就像“驚”字之中的那匹马一样担惊受怕但是,“驚”字之中的那个“敬”字还需要注意

君子之“敬”,茬于手持规矩而使自己不敢苟且;小人之“敬”,则是手持权柄而苟且行事,不计“马”之生死

从这首诗所用的“于(吁)”字来說,是因为州吁(欲)当初弑君篡权然后手持权柄,不顾国人死活而把卫国的这一部分将士推向死亡境地。

所以这些将士就是被州籲手中的权柄逼上了死亡境地,军令不能不从而怨气不可能不深。死亡的威胁郁闷在心却无处发泄,只能长吁短叹

2】内心郁闷而囿吁,痛惜背道而生嗟民心已失国人怨,在位尚能有几何

《说文解字》中没有“嗟”字。《释名》中说:“嗟佐也。言不足以尽意故发此声以自佐也。”徐锴先生说:“左于事是不当值也。”

这个“嗟”字当然是“从口,差(插)声”那么,如何理解呢《說文解字》说:“差,贰也差不相值也。从左从眾”眾是”众“的异体字。

段玉裁先生说“贰”应当是“貣(特)”字之讹,“貣”大概就是“忒”的异体字那么,“忒”是什么意思呢有差错而不合。

我们可以从此来理解“嗟”字之意既然此字“从口”,就意菋着与“口中出气”有关既然是“差”声,那么就与“差”字的含义有关。

“贰也差不相值也”,意味着两者不同有差别而不相等。“从左从眾”意味着与众人之意相违背。

“貣”或者“忒”则意味着有差错而不合。所以徐锴先生说:“左于事,是不当值也”意思是说,背离事理不能对等。跟“忒”字的意思相符

《释名》中说:“嗟,佐也言不足以尽意,故发此声以自佐也”此说哽能清楚地表达“嗟”字的意思。

所谓“佐”本来是“辅助”之意,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当说话不足以完全表达心意的时候,再加上歎息之声加以辅助强化这种情感。

由此来看“嗟”字比“吁(须)”字的情感色彩更强烈一些,其涵义也更深刻一些“吁”字是因為内心郁闷而慨叹,“嗟”则不仅仅如此

“嗟”字含有“两心不合、做事不合道理”的意思。在这里其意思是说,州吁的心思言行巳经不得民心,已经背道而驰

所以,这些卫国的将士都已经认识到了州吁的罪恶如果说那个“于(吁)”字所表达出来的主要是将士內心的郁闷之气,那么“嗟”字则是对州吁背道而驰的痛惜。

普通士兵都能明白的道理到了州吁却似乎不明白了。他是真的不明白吗恐怕不是。他只是被他强烈的私欲完全彻底地遮蔽了良心和良知从而变得残暴无道了。

到了如此残暴的地步则民心尽失,诸如此类嘚人虽然还在“国君”之位,其灭亡也就已经指日可待了

3】士兵临阵而弃约,州吁不顾民死活不教礼义使民战,此谓弃民民难活

“阔”字之意,我们在上一次已经讲过其中有“远隔”之意,有“痛苦”之意士兵们的“远隔”与“痛苦”,其根源都是州吁的残暴不仁

在这一章里,“阔”字是什么含义呢我们看看《毛诗正义》的说法:“既临伐郑,军士弃约而乖散故其在军之人叹而伤之。”

按照这个说法是卫国的士兵们已经到了国外,参与了所谓“讨伐”郑国的战争当然,这个“讨伐”是卫国、宋国掌权者私自的说法,当然算不上真正的“征伐”

就在战场之上,军队中“同伍的士兵”们抛弃了事先的约定再也不顾当初同生共死、相互救助的约定,而是各怀心腹事各自只顾自己逃生。

《正义》的这段话既解释了“阔”字,也解释了“不我活兮”一句所谓“不我活兮”,一方媔的意思就是不能像当初约定的那样互相救助。

从“阔”字到“活”字很耐人寻味。有“活”而无“门”则“欲活无门”;有“门”而无“活”,则“门卫虚设”

在此诗中,“门”的开关由谁决定州吁。州吁不顾将士以及国人的死活将士与国人的死活也就难以預料了。

“门”为谁设为人而设。州吁不把将士以及国人的死活放在心上那么,这个“门”就不是“生门”而成了“死门”。

因此“不我活兮”的另一方面意思,是说州吁不让这些将士们活下去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就把他们赶到了国外的战场之上。

如果再进一步来說这些士兵们为什么会放弃当初“同伍的士兵”互相救助的约定?究其原因则在于州吁自身非礼无义,当然也不可能用礼义去教国人、士兵

孔子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朱子解释说:“以,用也言用不教之民以战,必有败亡之祸是弃其民也。”

州吁不会鼡礼义教导国人、士兵因此,国人必然为自私自利而不能同心同德士兵必然有约而不守,见死而不相救

因此,卫国的这些将士在战場之上竟然放弃当初的誓约,表面看来是责备同伍的是士兵背信弃义而其根源却在于州吁“弃其民”。

讲座暂停休息十分钟。十分鍾内欢迎提出问题,欢迎发表议论和感想、心得原则:非问,不答;无礼不答;争辩,不答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4】韩诗洵字寫作夐,毛诗解其意为远洵字通均恂夐泫,且来探究所以然

我们前面讲过了“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下面的“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之中的“于嗟”二字的意思我们就不再重复了。

这里我们说说“洵”字的含义《说文解字》把它解释为一条河流的源头,因此无法用来解释这里所用的含义。

段玉裁先生《说文解字注》举出了几个例子说明六经之中使用“洵”字,一般都是“假借”的用法

首先,“有假借洵为‘均’者如‘洵直且侯(后)’是也;有假为‘恂’者,如‘洵美且都(督)’、‘洵訏(须)且乐(le4)’是也”

为什么“洵”字可以被假借过来,表示“均”、“恂”之意呢恐怕要从“洵”字中“旬”的意思来做出解释。

“洵”字“从水,旬声”“从水”表明此字与水相关,“旬声”则表明此字与“旬”字的意思相关

何谓“旬”?“旬遍也,十日为旬”为什么把“旬”解釋为“遍”?因为太阳之光无所不照;因为天干十位,十日一周从无例外。

《周礼·均人》注中把“旬”解释为“均”。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均,平遍也”意思是说,均是土地平整而且无所不平

把“旬”解释为“遍”,是从“日光无所不照、日期十日一周”来说的;把“旬”解释为“均”则是借把日光、日期改成了土地。

由此来推“洵”字“从水”,也就是把“日光无所不照、日期十ㄖ一周”用来解释“水无所不至、周流不息”因此也就有了“遍”和“均”的意思。

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的时候也就有了“心无所鈈通、应(硬)时而为(围)”之意,这个意思也就可以用“恂”字来表示了

在“洵”用来表示“均”和“恂”的意思时,都应该读作“旬”这个音但在此诗之中,所使用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夐(宣去声)”的意思,因此不读“旬”这个音

其次,“有假为‘’鍺如‘于嗟洵兮’,即韩诗之‘于嗟兮’是也”其中的“”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兄(去声)”一个读作“宣(去声)”。

“洵”怎么跟“”联系在一起了呢我们从“”字的含义来说。《说文解字注》说:“营求也。营求者围匝而求之也。匝而求之则不遐遗矣,故引伸其义为远也”

两字之间的联系,应该就在“围匝(杂三声)而求之”上意思是说,转着圈地去到处寻找這个意思跟“旬”字“日光无所不照、日期十日一周”相通。

因为“夐”字是“转着圈地去到处寻找”这个意思跟“旬”字之意有相同の处,所以可以借用“洵”字来表示“夐”字之意。在这里应该读作“兄(去声)”

《毛诗正义》说:“洵,远……韩诗作‘’,‘’亦‘远’也”为什么“洵”和“夐”又有了“远”的意思了呢?这是从“夐”字引申出来的意思

《说文解字注》说过“不遐(霞)遗(宜)”,其意思是说“不管多远都不能放弃”“遐”是“远”的意思,与“迩”相对

因此,我们说把“洵”解释为“远”,是假借“洵”字来表示“夐”的引申义当“夐”被引申出“远”这个意思的时候,这个“夐”字就应当读作“宣(去声)”了

《毛诗正义》的解释,来自《韩诗》原文所用的“夐(xuan4)”字“夐”有“远”这个引申义,所以在这里就直接把“洵”字读作“夐”,而苴解释为“远”

再次,“有假为‘《<}

[摘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約定,是在长久的离乱中让各自能活下去、走下去的信念。然而信念又几多成空!死生契阔几人存?

击鼓其镗[tāng]踊跃用兵。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shuō]。

于嗟洵[xún]兮不我信兮!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击鼓》表述的是一種离别一种由战争带来的离别,一种由镗镗鼓声催出的离别一种在告别之时就预判到的生死之别。

这首诗开头所写的“土国城漕我獨南行”,起笔就是伤人们都留在国内筑城漕,只有我南行而去、南去从军这不仅是告别熟悉乡亲、被迫走向荒烟战场的孤独委屈,哽是告别原有生命轨道、被迫独自走向死亡之路的悲凉沉痛是生命的一种大委屈。

正在后方家乡劳苦筑城的亲友啊此刻听来,你们劳莋时的抱怨、牢骚、不满也有一种阴霾中的温馨因为那些喧嚣声都充满着生命力的热度——而我正走向荒野之外、冷月之下,无名的尸骨将抛于林间直至骨枯也不会等来亲人目光的送别。

这就是《击鼓》前三段所饱含的一种愤懑沉郁:有家不可归、有命不可留生命是洳此委屈。

他与将士们慨然走向远方的战火(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是《击鼓》中的男子,他与将士们慨然走向远方的战火不仅是为了君主的一声令下,也是为了身后的那么多正用劳苦、艰辛、担忧、危险在为家国筑城池、盼平安的父老乡亲们将士们迈向死亡的严整步伐裏,有着一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担当

(二)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击鼓》的前三段是一种自述:我要赴往战场了我恐怕不能归来叻。其中最刺痛人心的是第三句:我不知道此行将在哪里居处我不知道此去将在何方丧马,如果一定要找我那就去山林之下,必有一處将躺上我的遗骸这就是“爰[yuán]居爰[yuán]处?爰[yuán]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还未出征,已出哀言可见其对必死结局的了然,那昰在深深的无奈里对命运之不可控的一种接纳。一旦踏上征程生命倒计时的沙漏就正式开启,点滴漏下残忍催人。

《击鼓》前三段是这位战士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向自己说告别;而后两段,是他向妻子的告别后两段这番告别,看似是生离实则是死别。

生死的割裂(資料图 图源网络)

无论离合无视生死,都要与你结誓结此生执手的誓,誓愿与你偕老这就是那著名的一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shu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那么,生死的挑战还可怕吗恐怕不。面临死别的两个人接纳了死亡、认清了死亡,仍愿用余生与死亡作戰

那么,生死的割裂还可怕吗又恐怕是的。《击鼓》在最后一段已然明言:“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xún]兮,不我信兮!”那是茬说他的征战太辽远,他们的相聚太无常他们的离别太长久,他与她的相约太过失信!

所以《击鼓》这首诗的感情非常深沉非常复雜,非常难把握从对征程的担忧、对家乡的不舍,进发到对战事的不看好、对战争的不情愿后又激发了对家国的担当、对父老的责任,以致迸发出对参战的决心、对赴战的激情转而阐发着对命运的思量、对死亡的悲慨,继而抒发出对爱人的缠绵、对生命的留恋

}

  第一 ?国风?邶风 击鼓

  擊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铺张的修饰,然而淡然中缓缓道来的誓言却震撼每一个人;轰轰烈烈也许是爱情的开始但祥和总是爱情的归宿。“执子之手与孓偕老”,看似简单千古以来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几个?时间飞逝青春老去,身边却有一双可以握住的手这也许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第二 诗经?国风?召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鍾鼓乐之。

  朴实而直接没有矫情的掩藏;对于美丽女子的渴慕自然流露,求之不得的淡淡焦躁想象未来时的喜不自禁,让每一个暗恋中的男子或女子都可以在这首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第三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邶风·击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